南方清明节吃什么(推荐10篇)
潮汕人过清明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和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蒸朴籽粿。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江苏清明节食物:青精饭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零陵总记》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食品“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寒食清明染青饭的习俗似乎在南方较为流行。
除了吃一些特色的应季美食之外,清明节正是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春风拂面、百花齐放、杨柳泛青,清明的时节最适合出游赏春踏青,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携带家人或者邀上三五个好友,一起去感受春天的鸟语花香,呼吸着大自然最淳朴的气息,感受着大自然馈赠的美好生活,一切都那么惬意。
浙江清明节食物: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叶做清明果。艾叶我们都见过,“清明草”俗称绵菜、米菜、佛耳草、鼠曲草,在清明时节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或绵菜汁顿时变得通体碧绿,鲜嫩欲滴。
馅儿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有熏肥肠拌芥菜末的。有包成团子的,有做成圆饼的,也有包成饺子样但更精致些的,那皱褶的花边一个个碧绿剔透,美丽极了。
福建清明节食物:润饼和乌稔饭
清明吃润饼,在福建和台湾很盛行,其实“润饼”的正名还是春饼。泉州、厦门的“润饼”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香菜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清香可口。晋江的“润饼”复杂得多,包馅儿多种多样,甚至能摆得满满一桌,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都可能在里面出现: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花生、香菜、蒜丝……
另外,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
据畲族民间传说:唐总章二年,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被围困山中,时值严冬粮断。畲军只得采摘乌稔果充饥,雷万兴遂于农历三月初三日率众下山,冲出重围。从这以后,每到“三月三”,雷万兴总要召集兵将设宴庆贺那次突围胜利。并命畲军士兵采回乌稔叶,让军厨制成“乌稔饭”,让全军上下饱食一顿,以志纪念。这“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制好的“乌稔饭”,单从外表来看,不甚美观,颜色乌黑,然而米香扑鼻与一般糯米饭相比,别有一番风味。而畲族人民为纪念民族英雄,此后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乌稔饭”吃,日久相沿,就成为畲家风俗。又因闽东一带,畲汉杂居,人民历代友好相处,婚嫁频繁,遂使食“乌稔饭”也成了闽东各地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清明食俗。 南京:青团和河蚌豆腐汤
南京人最熟悉的清明美食就是青团了。江南的“麦浆草”,清明而生,过则难觅,也正是因为如此,用麦浆草做成的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间揪一把“麦浆草”,回家捣烂压汁,与晾干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和好,包上豆沙馅儿,民间诀窍还要放入一小块猪油,团好入笼蒸熟,出笼时再薄薄刷一层熟菜油在表面。此外,艾草也是一种常见的清明食材。将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艾草糍粑。
南方小满吃的传统食物有:苦菜、苦瓜、杞苗、麦糕饼、莴笋、蒲公英等,小满其它养生食物还有冬瓜、马齿苋、洋葱、鲫鱼、苡仁、玉米、扁豆、水芹等。
苦菜
小满时节,饮食以清淡为宜,而过去这个时候,正是各类野菜上市的时候,包括苦菜在内的野菜。因此,这天民间有着小满吃野菜、苦菜,清热解毒的习俗。而宁夏人喜欢把苦菜烫熟,冷淘凉拌,调以盐、醋、辣油或蒜泥,清凉辣香,就馒头、米饭,使人食欲大增。
枸杞苗
枸杞苗又叫枸杞尖。中医认为,枸杞苗全株性凉,味甘苦,具有清热除烦、滋阴明目的作用。适于治疗阴虚发热、消渴口干、手足心热以及肝肾亏虚、两目干涩、虚火牙痛等病症。
麦糕饼
自古传说小满是蚕神的生日,因为南方养蚕较多,小满又是幼蚕孵出、桑叶生长的重要时间节点,因而对“祭蚕神”也相对更重视一些。这时人们会以米粉或面粉为原料,制成形似蚕茧的麦糕麦饼一起享用,期盼蚕茧能够丰收。
苦瓜
夏季吃点苦瓜是清热解毒的一剂良方。苦瓜是一种在夏季非常常见的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同时苦瓜也是一种特别适合减肥的人吃的蔬菜,可以使人摄取脂肪和多糖减少。在食用苦瓜之前,可以用开水烫一下,这样口感更佳。
莴笋
枸杞苗又叫枸杞尖。中医认为,枸杞苗全株性凉,味甘苦,具有清热除烦、滋阴明目的作用。适于治疗阴虚发热、消渴口干、手足心热以及肝肾亏虚、两目干涩、虚火牙痛等病症。
蒲公英
蒲公英又名婆婆丁、黄花地丁等,它不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是蒲公英吃起来可能会有一些苦味,所以在食用前可以把它在开水中煮5~8分钟,然后再泡几个小时,去除苦味。
为什么叫小满
小满的意思是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即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但未成熟。小满,标志着炎夏登场。小满后,天气渐渐由暖变热,并且降水也会逐渐增多,民谚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说法。
小满是什么季节
大雪节气,北方已有积雪,天寒地冻。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刚刚进入隆冬季节,气温将显着下降,阴冷寒湿。而在南方,特别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却依然草木葱茏,与北方的气候相差很大。大雪时节过后,南方地区此时正值季节转换,冷空气时而南下,气温往往骤升骤降。
南方大雪吃什么?南方人在大雪时节主要有两个饮食习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1、腌肉
大雪节气,中国南京素有“大雪腌肉”的习俗,在古代该习俗源于防一种被称为“年”的怪兽。南京人有句老话“大雪把肉腌,大年把嘴填”。说的就是大雪节气忙着腌肉就可以在过年的时候享受到口福了。
咸肉、香肠等肉制品,一般含少量亚硝基化合物,因含量不高,在食用加工时弃去汤汁即可。但千万不要油煎,在高温下可促进食物中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使其中的亚硝基吡咯烷和二甲基亚硫胺等致癌物的含量增高。人们在吃上述食物的时候,最好搭配一些生的新鲜果蔬。
腊肉因为是腌制食品,里面含有大量盐,所以不能每顿都吃;这样超过人体每天摄入的最大盐量;所以当作调节生活的一个菜谱;当然可以先采用蒸煮或者多次蒸煮,尽量降低里面肉的盐的含量,也就可以多吃了;与此同时也能享受腊肉的淳朴香味了。
2、羊肉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中国人大雪节气后喜欢进补羊肉,具有驱寒滋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羊肉还可以增加消化酶,帮助消化。冬天食用羊肉进补,可以和山药、枸杞等“混搭”,营养更丰富。
其实羊肉的做法很多,炖、焖、涮、爆、烤最常见。炖、焖、蒸的方法最原汁原味。这种吃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营养成分不丢失,滋补效果最佳。炖汤时先用一些羊腿骨、脊梁骨大火炖半小时成奶白色汤,捞出汤骨,再将洗过的羊肉放入锅中,加入葱、姜小火炖制。如果用砂锅炖,风味更好。
涮着吃可减少膻味,吃得更舒心。这种吃法的要点在于,将羊肉用冷水浸泡一夜,可以把羊肉中的膻味物质浸出。这种吃法,需要提醒的是,麻辣汤底涮羊肉,吃了易上火。这时候可同时吃些银耳、梨等生津润燥的食物,或喝点菊花茶去火。由于羊肉中可能存在病菌和寄生虫,应选经过质检的羊肉片,并且涮至熟透。
由于羊肉有一股令人讨厌的羊膻怪味,故被一部分人所冷落。其实,一公斤羊肉若能放入10克甘草和适量料酒、生姜一起烹调,即能够去其膻气而又可保持其羊肉风味。
吃羊肉可搭配萝卜豆腐。豆腐是羊肉的好搭档,它不仅能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的石膏还能起到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作用。而羊肉和萝卜一起,则能充分发挥萝卜性凉,可消积滞、化痰热的作用。
另外,大雪时节可以吃一些温补性的食物,如牛肉、鸡肉等肉类,还要多吃一些益肾类的食物,如腰果、芡实、山药、白果、核桃等。如果大雪节气进食过量的高热、高脂的食物,或温补性强的补品,就易导致肺火、胃火等内火旺盛。可多吃萝卜、梨等具有润肺清热、养阴生津等作用的食物。
大雪节气喝什么茶
1.糯米红茶
糯米50克,红茶5克。将糯米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煮熟,然后加入红茶略煮即可。
此茶益气养血暖身,可改善身体虚弱症状。
2.妙香红枣茶
酸枣仁10克,枸杞子12克,桂圆肉9克,红枣7枚,放入锅中,加清水150毫升。烧沸后改文火煎煮25分钟,加入少许白糖即成。每日饮用2次,每次50毫升。
此茶益肝肾、补气血,尤其适合心肾阳虚所致的心律失常患者。
3.姜杏茶
杏仁(去皮)25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盐10克。将杏仁捣碎,甘草研成末,同炒;生姜去皮,加盐一起捣碎。混合在一起后用沸水冲泡,每日代茶频饮。
具有散寒止咳、润肺化痰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畏寒、咽中有痰不易咳出等病症。
大雪之后警惕3大疾病出现
一、防中风
对于血管弹性差的人,气温急剧变化会带来血压波动,引发中风。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同时,气温较低时,人体排汗减少,血容量相对增多,这些原因都可使血压升高,促发脑溢血。因此,首先要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其次注意发现中风先兆,如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
二、防心脏病
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等。隆冬季节与冬末初春为急性肌梗塞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其原因除了气温偏低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外,寒冷还能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状血管。此外,病变的冠状动脉对冷刺激特别敏感,遇冷收缩,甚至使血管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因此,老年人应重视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添衣服、被褥,以防寒冷侵袭还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体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药物。
三、防消化道溃疡
在杭州,每逢清明节,家家总要做蒸青团子,用它上坟祭祖,馈送亲友,留下来的自己吃。久以前,清明前几天,妇女和孩子们会提着竹篮,三五成群到野外采集草头,小棘姆草和棉头草,然后回家将这些可以吃的嫩草洗净,放在锅里加石灰煮烂,漂去石灰水,变成比率的一团纤维,再揉进糯米粉,做成香而糯的青色团子。
青色团子的来历,据说还与太平军有关,一位农民用艾草拌上糯米粉做成青团子,救了一位太平军的将领。据说从此以后,每到清明,人们总要做青团子吃,以表纪念。也有的地方包成饺子吃,认为吃了艾饺可饱一年不被雨淋。
在杭州还有一种吃“清明狗儿”的趣俗。做清明果时,将青粉制成狗形,俗称“清明狗儿”。这种“清明狗儿”,并不在清明节吃,而是把它晾干,到了立夏节,才把它拿出来用荠菜花煮熟了给小儿吃,据说吃了不会疰夏。所以做成狗形,取其“健而贱”之义。也有将清明狗放到米饭里一起烧来吃,一家几口人,每人吃一只,民间有谚语云:“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
在饮食方面,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不过,“有些人是不适合吃冷食的。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阳气”升发是指脾胃的运动收缩,因此人们春季的食欲通常比较好,不过要注意饮食适度,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是多雨阴湿、乍暖还寒。”此时的饮食宜温,应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时令蔬菜,还有地瓜、白菜、萝卜、芋头等,温胃祛湿,也适宜多吃。另外,清明节气中,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笋、鸡等,可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比如荠菜、菠菜、山药,对身体有好处。
可能很多人知道有“清明吃寒食”的说法,是不是一直以为清明节就是寒食节?仔细了解的话会发现,这原本就是两个节日,寒食节在前,清明节在后。寒食节也叫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在冬至后的第150天,因与清明节相距很近,只是到唐代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在很多地方,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同一天。
“寒食节”起源于山西省介休市绵山地区,距今有2640年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为什么会形成这一习俗呢?寒食节的来历最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曾随晋公子重耳流亡饱受艰辛的介子推。他意在隐居却被晋国国君烧死时,正靠在一棵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只不过如今寒食与清明已融为一体,也少有人在这几天不开火只吃冷食了。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请点击:这里。
二、寒食节的食俗
油炸撒子――绵延2640年历史的寒食节“寒具”美食
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烟时食用的“寒具”,主要指撒子、麻花之类的面制油炸食品。古人非常重视寒食节,家家禁火,只吃现成的冷食,故名寒食。由于寒食节禁火,寒食节的前一日就称之为“炊熟”,人们在这一天会准备各式各样可供冷食的食物,留待后面几天吃,直到清明结束。
子推蒸饼――距今有25历史的寒食节传统小吃
子推蒸饼,俗称蒸饼,是山西地方的传统食品,据说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子推蒸饼相传是寒食节流传下来的一种熟食,人们为了纪念忠诚坚贞的介子推,就在他死的这一天,不举烟火,也不进热食,所以这一天便被称为寒食节了。那么这一天人们吃什么呢,都是事先做好一些食品,在寒食节冷食。这些食品主要的就是蒸饼,因为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所以又称为子推蒸饼。
枣锢飞燕――源自宋朝的寒食节食俗
宋朝时的寒食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百姓家中也会自制一种燕子形的传统面食,称为“枣锢飞燕”,用柳条串起,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是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到了明朝,除了用作祭品,人们还会留下一部分,到立夏的时候,用油煎给家中的孩子们吃,据说吃了以后可以防蛀夏。
清明节吃青团跟一个民间传说有关,据说在末年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陈太平被清兵追杀,为了避开追兵,当地的老百姓用青草拌进了糯米粉里面,追兵吃了之后觉得十分的香甜就放松了警惕,为了多一样求生机能,李秀成下令让太平军都学会了做青团,从此就流传了下去,直到现在。
吃青团注意事项
吃之前加热
青团中的糯米冷却后轻易反生,极不利于消化,而且其中的营养结构也会被破坏,所以最好是加热了再吃。
不宜跟肥肉一起吃
绝对不要和肥肉混吃,糯米这样的难消化食品假如与油脂混杂在一起则会加重肠胃负担,极轻易引起消化不良。
配合助消化食物一起吃
最好食用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品,如山楂等。因为这些食品可以减少肠胃道消化青团等糯米食品的消化负担,有利于青团在体内的吸收。
不宜吃太多
青团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口感比较粘腻,吃多了很容易不消化,所以不宜吃太多。
清明节插柳的寓意是什么
说法一:纪念神农氏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说法二:驱鬼辟邪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说法三: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清明节的农谚有哪些
1、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2、风小无云天晴朗,明天早晨要出霜。
3、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
4、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
5、过了“寒食”,还冷十日。
6、雨淋坟头钱,春苗出齐全。
7、淋透扫墓人,耩地不用问。
8、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
9、清明有雨春苗壮,小满有雨麦头齐。
10、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11、清明湿了乌鸦毛,今年麦子水里捞。
12、清明雨渐增,天天好刮风。
13、大风不过晌,过晌呼呼响。
14、夜里起风夜里住,五更起风刮倒树。
15、夜间星稀,明天风起。
16、关门风,闭门雨。
17、春天大风翻,百日下满湾。
18、春天一场风,夏天一场雨。
19、春雾狂风,夏雾热,秋雾连阴,冬雾雪。
20、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21、清明到,麦苗喝足又吃饱。
22、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23、清明不上粪,越长越短劲。
我们很早就回老家吃早饭了我已经饿了,一回到故乡就抓住了饭桌,这时我发现饭桌上有一盘鸡蛋和一盆蒸米饭。奶奶说:“今天是清明节。根据我们家乡的习俗,今天要吃蒸鸡蛋和米饭。可以互相摸鸡蛋。”于是激烈的鸡蛋对决开始了。
首先,我们制定了游戏规则。游戏规则是“一个人拿一个鸡蛋,互相用鸡蛋摸鸡蛋,烂人必须吃。”是。我先摸爸爸的时候,我从盆里挑了一个大块头的白壳鸡蛋,看起来很结实,但爸爸挑了一个小红壳鸡蛋,看起来很不起眼。摸鸡蛋是胜负。要么是我的烂东西,要么是他的碎片。所以我发挥了九牛二虎的力量,用自己的鸡蛋碰了爸爸的鸡蛋,我以为这次我一定会赢,结果却吓到了我。爸爸微不足道的小鸡蛋却把我的大鸡蛋撞坏了。我很好奇。所以我又找了一个结实的红皮鸡蛋挑战爸爸,但最终还是输了。这时我还是不甘心。爷爷找了和爸爸那个大小差不多的红皮鸡蛋对我说。“大鸡蛋不结实。外表光滑,重量越重越结实。”“我又用爷爷给我找的这个鸡蛋挑战爸爸,最后我轻轻用力打碎了爸爸的鸡蛋。爸爸又找了一个鸡蛋挑战我,结果被我撞破了。爸爸说:“你知道吗?”我认输,再摸就不能吃了,你去和他们摸吧。“我又和妈妈和哥哥相撞了,结果他们都赢了我。所以我的这个鸡蛋成了这场比赛的冠军鸡蛋,但我也付出了代价,我也吃了三个鸡蛋。
1、小年忌讳讨债,民间认为,小年这天不能讨债,否则就有一年里天天都在讨债的路上的寓意。
小年禁忌赊欠民间认为,小年出门买东西不能赊欠,也不要赊欠给别人,意思有小年赊欠一天欠一年的寓意。
2、祭灶全家到,民间俗语说: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意思是出门在外的人,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准备祭灶过年。
3、小年禁忌杀生,有些农村地区禁忌,腊月二十三日是传统的少年,少年不杀,不杀,动物也生灵,少年不动气。
4、馒头不送人,地方习俗,小年里蒸的馒头不要送人,民间认为,小年蒸的馒头是祭天祭祖用的,不适宜送人。
5、小年禁忌捣蒜,地方风俗禁忌,小年里不要捣蒜,据老辈人讲,如果小年里捣蒜,会将新年里的运气捣跑了。
6、小年不借东西,在一些地方的农村,禁忌年轻的日子别人来借东西,也禁忌去别人家借东西,因为年轻和年初一样重要,借东西和借东西都有不好的意思。
小年和大年的区别
1、日期不同,小年一般是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而大年是腊月三十了。
2、习俗不同,大年三十也叫做除夕夜,这天人们都要辞旧迎新,北方人过年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新年有吃馄饨的习俗。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这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节日期间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
大年小年的习俗
小年有祭灶的习俗,从秦汉甚至更早时就有记载。《后汉书·阴识传》中说:“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后,暴至巨富。”所谓祭灶,就是祭拜灶神,因而小年也叫祭灶节、谢灶、灶王节等等。
而在民间流传中,灶王爷也逐渐被“人化”。据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
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廿三或廿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而,人们在腊月廿三或廿四都要祭灶,祭送灶神升天。祭灶时,通常将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
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青团,又叫艾团子,旧时也称“粉团”,因其色泽碧绿、生青,故名青团。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清香爽口,是江浙沪各地民间清明与寒食节时的一道传统点心。“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路过青团店,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清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食节”。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食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不过,青团诞生之初,主要是祭祀用的。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每逢清明,江南几乎家家户户蒸青团,那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这首《吴门竹枝词》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形制未变,但现在人们更多的是时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
关于青团,还有一个相当有趣的故事。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他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食过青团,待天黑后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想起当年救过自己一命,又香又糯还不粘牙的青团,就下令太平军学习制作青团,以御敌自保。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也饶有趣味。不过,青团真正成为江浙地区的清明佳点,还是近代的事。清代文学家、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青团的制作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清末民初,随着糕团小吃的蓬勃发展,制作青团的方法也渐渐普及到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