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检讨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术不端检讨(精选8篇)

学术不端检讨 篇1

尊敬的院领导:

我因学术态度不端,违反学院的规章制度,通过深刻反省,我已意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现在我悔恨至极,我要诚恳地向领导和导师认错,并做出认真检讨,在今后的论文写作中痛下决心,认真改正。

对不起,老师!我犯的是一个严重的原则性的问题。之所以论文研究现状部分会出现大面积雷同,原因是我参考了师姐论文的部分内容,却没有加注。我俩论文都是对农村基础数学教育进行研究,所以在研究背景、研究结论等方面难免出现一致。而不同点在于我研究的是农村高中数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的适应性问题,而师姐研究的是农村高中数学作业设计问题,研究方法也不同。对于这次犯的错误,我深感惭愧,也反省了很多,我这种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不仅破坏了学院的管理制度,而且在同学们中间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学校三令五申的铁律下,在严明校纪校规的大环境下,我犯下这么严重的错误,学校对我是应该严惩的,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的错误。我一定严格按照学校对于学术论文的要求,并认真听从导师的建议,有针对性地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做好加注。并牢记学校颁布的校规校纪,保证此事不会再有第二次发生。

学术不端检讨 篇2

关键词:学术不端,发现,路径,案例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多地被揭露、调查、处理,引起了学界相关研究热情,也引起了学术共同体和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对学术规范建设和教育加强,然而收效不能说非常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不端被揭露的概率太小;而学术不端之所以很少被揭露,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学术不端很难被发现。学术不端发现路径研究,不但对于学术不端的被揭露、调查、处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于学术规范建设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学术”,作为名词,是指“专门的系统学问”[1],其广义上“涉及整个知识领域,既包括自然科学,也涵盖人文社会科学”[2];作为动词,是指“认识主体或学术组织按照学术规范,结合比较专门的和系统的学问,围绕知识创新而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学术活动”[3](P10)(如学术研究、交流及评价活动等)和“学术事务”(如学术职称的评聘、科研经费的分配、科研政策的制定等)。与此相对应,学术不端(行为)就是指在学术活动、学术事务和学术成果中违背学术规范(包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行政规范、学术纪律规范、学术技术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等)和学术惯例的非正义行为。

1 学术研究过程中发现

学术不端涉及的是学术问题,不搞学术研究,很难发现学术不端,因此学术研究是发现学术不端的最基本和最主要路径。

1.1 共同实验研究中观察发现

科研团队的共同实验研究由于在时间上的共时性和空间上的临近性,科研团队的研究人员发现同事的学术不端尤其是学术造假一般情况下要比团队外科研人员发现的概率大一些。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纽约斯隆-克特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威廉·萨默林声称,他成功地将黑老鼠的皮移植到了白老鼠身上。但是他实验室中一位研究助手发现小白鼠背上的黑色斑点能被洗掉,原来,黑色斑点是用黑色笔迹的毡制粗头笔点画出来的。后来萨默林被判定犯有行为不端罪[4]。

1.2 查看实验数据时发现

美国著名巴尔的摩事件是一位博士后在查看巴尔的摩实验记录时偶然发现的。1975年37岁即获诺贝尔奖、时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巴尔的摩(D. Baltimore)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日裔女教授特丽萨·今西加里(Thereza Imanishi Kari)以及其他四位合作者在1986年4月《细胞》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在含重排MU重链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中内源免疫球蛋白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的实验论文,论文中的部分实验是在今西加里主持的实验室中完成的。然而次月,在今西加里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后奥图尔偶尔查查了今西加里的实验记录,发现论文中的部分数据与实验数据不符,甚至论文中提到的一些关键性的实验,在实验记录中根本找不到[5]。

密立根油滴实验论文学术不端案也是如此被发现的。1978年哈佛大学科学史学家霍尔顿(Gerald Holton)偶然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档案馆看到已故美国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 (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1953) 1913年发表关于58次油滴实验观察的论文的原始实验记录时发现,原来发表的58次观察数据是密立根从175次观察中有意挑选出来的最好的数据[6]。

1.3 学术文献研究中发现

文献研究法是学术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发现抄袭剽窃或学术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的重要路径。具体来说包括,其一,对特定作者文献研究。署名“晓声”的作者在2002年1月10日《社会科学报》发表《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一文,揭露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王某某著作《想象的异邦》第二编《视野》剽窃他自己所翻译的美国人类学学者哈维兰(W. A. Haviland)的《当代人类学》时指出,其对王教授十分敬仰,然而在读了他的上述两部译著和专著后,发现了其学术不端[7]。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德国年轻科学家舍恩(Jan Hendrik Schon)学术造假案最早也是普林斯顿大学女科学家莉迪亚·索恩(Lydia Sohn)在研究舍恩的学术文献时发现的。她发现舍恩在2001年10月的《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跟两个月后在《科学》杂志上的另一篇“最新”研究成果中,所引用的数据和图表看上去大同小异。这两篇文章中,对于截然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器件、测量得到的数据居然完全相同,甚至连由外界干扰引起的噪音都一样[5]。

其二,文献阅读时感觉似曾相识。1988年4月的一天,一名神经生理学研究生斯凯迪纳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图书馆翻阅文献时发现哈佛医学院医学教授弗雷泽·谢沃夫发表于1970年的《精神病及其幻觉研究》一文的某些段落似曾相识,后查阅文献发现抄袭了1961年梅尔查克发表在《科学美国人》期刊上的论文《病痛的感知》一文[8]。

其三,文献检索出题名相同或相近文献。《中国青年报》2009年5月25日报道《“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调查》[9]的次日,上海某高校一位博士生小唐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举报,他在做博士论文检索文献时,发现广西大学2003年毕业生黄某某和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毕业生胡某某同名硕士学位论文《试论财经领域的新闻舆论监督》,经比对发现除了“致谢”不一样外,两篇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一字不差[10]。

1.4 学界无法重复试验后发现

得出科学结论的自然科学试验应该是可以重复的。虽然“重复一项实验的失败,根本不足以表明这项实验有舞弊的可能性”,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不能重复做出东西来,就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对”[6],但是如果整个学术共同体(学界)都无法重复试验,那么就很可能涉嫌伪造试验数据等学术不端了。

1999年6月,美国旧金山伯克利实验室15名研究人员在著名学术刊物《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称,通过充气分离器(BGS)和回旋加速器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空缺的118号元素及其衰变产生的116号元素,但德国、法国、日本等众多国家的科学家重复试验均未成功,后来伯克利实验室研究小组自己重复试验也没成功。于是伯克利实验室认真调查事实真相,结果发现原来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论文第一作者尼诺夫捏造的[5]。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生物化学系研究人员辛普森(Melvin V. Simpson)在其学生托马斯·特拉克辛(Thomas Traction)的帮助下发现细胞中的线粒体可合成蛋白质细胞色素C后,走遍欧洲加以介绍,可是学界无人能够重复实验,后来辛普森自己也无法重复该实验,于是派人轮流监视特拉克辛重复实验,这才发现了特拉克辛本人也一次没有成功[6]。

1899年英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后的1903年,法国南锡大学物理教授布朗洛(Rene Blondlot)虚假宣布自己发现N射线学术造假案[11]、198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年轻研究生斯佩克特的致癌理论——激酶级联说学术不端案[5]都是由于学界无法重复其试验而引起怀疑被发现的。

1.5 因疑而查后发现

1.5.1 学术生产能力怀疑。

学术生产不同于文艺创作,一个人的学术产量如果明显违背了学生生产规律,出现了学术大跃进,则很容易受到学术生产能力的合理怀疑。学术史上就有过基于此种怀疑而发现的学术不端案例,20世纪90年代中国辞书第一案——王某某辞书抄袭案。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十年间,王某某自编、主编出版了25部词典,共计1.7亿字,年均1700万字,日均49315字[12],如此学术生产能力引起了辞书界的怀疑,进而发现其严重学术不端。

美国哈佛医学院布恩瓦尔德实验室年轻的研究人员约翰·达西(John Roland Darsee)在两年时间内居然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和摘要,引起了其它年轻同事的强烈怀疑,于是他们对其进行暗中观察,结果在1981年5月的一个晚上,终于发现其确实在编造数据[6]。

1.5.2 科学实验能力怀疑。

科学实验既需要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也需要合理时间,科研能力强的人可能适量缩短实验所需时间,但不可能太离谱,否则可能会引起其他研究人员的合理怀疑。1978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病理系副教授约翰·朗(John C. Long)和他的助手斯蒂文·夸伊(Steven Quay)等写的一篇论文投向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期刊后,被要求进一步弄清楚所测得的有关实验数据,夸伊休假两个星期后回来得知约翰自己已重新测量并获得更接近预期的数据,该文后在该刊发表。但是夸伊对如此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复杂的测量感到疑惑和怀疑,于是他要求查看原始数据,并在原始数据记录本上发现了伪造数据的学术不端证据[6]。

1.5.3 实验数据过于完美。

科学实验的结果受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实验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因此实验数据过于完美容易受到学界怀疑。遗传科学创始人孟德尔(Gregor Mendel)关于豌豆遗传的实验数据就是过于完美,1936年统计学家费希尔(Ronald Fisher)对孟德尔的实验方法作了仔细的考查后,发现“孟德尔的实验数据即使不是全部、至少也可以说大部分都是伪造的,目的是使它们同他所预期的结果完全吻合[6]。”

1.5.4 涉嫌窃取他人成果。

1983 年1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研究人员蒙特尼尔(Luc Montagier)及其学生西诺西(Barré-Sinoussi)从一名同性恋患淋巴结病变患者身上发现了一种被他命名为LAV(Lym Phadenepa Associated Virus)的病毒,同年10月在《科学》上发表了相关论文,期间将LAV病毒菌株寄给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肿瘤研究所著名科学家罗伯特·盖洛(Robert C. Gallo),次年盖洛将从中培养出的病毒命名为HTLV-Ⅲ(human T Lymphocyte virus Type Ⅲ),并在《科学》上发表系列论文。虽然LAV和HTLV-Ⅲ名称不同,但是基本生物学性质却完全相同,因此蒙特尼尔开始怀疑盖洛涉嫌窃取了其研究成果,后经深入调查发现果然如此[8]。

1.5.5 离职带走资料显疑。

伊拉克人阿尔萨布蒂(Elias A. K. Alsabti,又译阿赛迪)从其原工作单位——美国费城杰斐逊医学院微生物学家惠洛克(E. Frederick Wheelook)的实验室离开时带走了一份填好了的经费申请报告,引起实验室工作人员怀疑,后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现阿尔萨布蒂确实将带走的资料抄录整理后分别发表于捷克斯洛伐克和美国学术期刊上[6]。

1.6 因奇而究中发现

《中国青年报》曾爆编辑部收到署名“中大学子”、题名《史上最牛的连环抄袭门》的举报电子邮件,称其通过比对发现,广西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檀某某和浙江省平阳矾矿医院潘某某发表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年第13卷第6期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185例分析》一文,遭到16个单位25人的6轮抄袭,形成了一起“连环抄袭案”。“中大学子”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两位大学生,两人因担心自己的毕业论文的引用部分被当作抄袭,于是用反抄袭软件进行比对。发现没有问题之后,“出于好奇”,他们查对了本院部分师生的文章,结果有了意外发现[13]。

1.7 逆向工程式反计算发现

学术研究中的逆向工程(Academic Reverse Engineering)是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结论,通过分析来推导出该结论得出的过程与方法,其本意是在于探究和学习别人的研究过程与方法,但有时候也可以成为发现别人学术不端的路径之一。公元2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天文学家、“地心说”集大成者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的《天文学大成》(Almagest,又译《大综合论》)思想主宰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400多年,然而从19世纪开始天文学家采取逆向工程式反计算托勒密的原始数据,发现其所谓的观察数据实际上完全来自于罗德岛天文学家喜帕恰斯(Hippachus)[6]。

2 学术评价与学术指导过程中发现

学术评价对象包括学术成果、项目申请、学术机构、学科申报(如硕博点、特色学科申报)、学术期刊(如北大、南大核心期刊遴选)、科研人员(如评选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院士评选、长江学者评聘等)等。理论上说,学术评价过程中凡是能接触到学术评价对象的人都有可能发现学术不端;限于篇幅,本文只归纳以下几条发现路径。

2.1 学术评审过程中发现

2.1.1 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中评委发现。

科研人员评价的评委一般是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对领域内的学术状况相对比较了解,若参评的学术成果存在抄袭等严重学术不端,认真的评委还是能够洞察的。2001年原浙江某师范专科学校宣传部部长、副教授莫某某“参加浙江省政治经济学学科带头人评选,一位评委兼这一学科的浙江省内权威人士在评选过程中,先是对莫送选的那么多的‘高质量论文’感到惊讶,继而生疑”,于是仔细阅读了莫某某的论文后发现了其严重学术不端[14]。

2.2.2 未发表学术论文评审中发现

(1)期刊编辑发现。

作为学术成果形式之一的学术论文投稿后,首先由相关编辑审阅,然后由相关编辑决定是否需要外审。由于对所评价的学术成果存在学术不端而未被及时发现的学术责任担当,编辑显然要远远大于外审专家,因此编辑更用心去甄别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这可以从当前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之类的学术不端检测工具的主要使用人群是编辑而不是外审专家这一事实得到进一步确证。1978年一家杂志收到一个约旦人的题为“电荷对金属腐蚀的影响”的来稿,经编辑仔细审查发现该文的题目和内容和10年前瑞典作者发表的一篇论文完全相同,从而拒绝刊发该文[6]。

(2)未发表学术成果非正常传播中发现。

学术成果完成后、发表前会在一定范围内正常传播,如作者向编辑、出版机构传播,编辑出版机构因需同行评议而向审稿人传播等,在此过程中若接触到该学术成果的人向为编审、出版目的必须接触学术成果者以外的人传播,即为非正常传播。非正常传播中的受传对象由于是编审、出版体制外的人,相对缺乏保护未发表学术成果的学术责任感,因此发生对该学术成果不利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概率往往远远大于体制内的人,又由于此种传播的非正常性和隐密性,原作者很难知情。但是如果抄袭或剽窃原作者学术成果的“学术成果”,在发表前的非正常传播中碰巧传到原作者处,则原作者会很容易发现抄袭或剽窃者的学术不端行为。1978年11月9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著名糖尿病学家罗思实验室年轻的初级研究员海伦娜·瓦赫斯利希·罗巴德投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论文,被杂志社委托的审稿人、耶鲁大学医学院著名的分泌学家费立格非正常传播到其助手索曼手中;次月索曼将抄袭作投给《美国医学杂志》,碰巧被该文审稿人、国立卫生研究院罗思非正常传播到罗巴德手中,罗巴德立即被发现自己未发表的论文被该文严重抄袭[5]。

2.2 学术指导过程中发现

2.2.1 导师指导研究生时发现研究生学术不端。

某高校1994级博士生廖某博士论文答辩后,导师在其提交的电算程序上机检查时发现,其所用程序所得的几个关键参数与论文所写相差很大,也计算不出论文所绘制的曲线,从而发现了其伪造实验数据[15]。

2.2.2 导师指导研究生时发现第三人学术不端。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某某指导学生学术研究时,因发现学生经常引用汪某的著作《〈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可能出于好奇,自己便阅读该书,结果发现该书涉嫌学术不端,后在2010年3月10日《文艺研究》刊发了长篇学术批评论文予以批评。

3 学术事务管理过程发现

3.1 因论文撤销显疑发现

论文发表之后,没有问题一般是不会撤稿的,换句话说,撤稿很可能是因为论文有问题,因此根据撤稿情况往往能发现学术不端。2006年11月29日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简称ORI)发布通告,指控哥伦比亚大学化学教授Dalibor Sames实验室昔日的一位博士Bengu Sezen存在21项学术不端行为,而该博士学术不端之所以被发现是因为Dalibor Sames与同事无法重现实验结论而撤销了六篇文章引起了学界的震惊和怀疑[16]。

3.2 例行检查与核实发现

出版机构在接收和接受学者的学术成果时进行学术不端例行检查与核实,虽然总体上不易发现问题,但偶尔也可以发现一些情况。

(1)例行检查

武汉某大学校长周某某及其博士生谢某于2008年8月提交给同年12月在汕头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组委会的题为《使用双馈感应机器的风力-柴油发电机》论文被录用后,参与评审的教师和学生偶尔上网检索它的标题,发现原来是抄袭自智利科学家罗伯特·卡迪纳斯(Roberto Cardenas)等人于2008年3月在《IEEE能量转换汇刊》上发表的同名论文[17]。

(2)例行核实

1979年2月阿尔萨布蒂论文剽窃一事在安德森医院被发现从而被迫离开后,又写了份自吹自擂的个人简历到休斯顿贝勒医学院求职,其在简历上自称24岁,写过43篇科学论文,被11个科学学会接受为会员,在英国、约旦、美国做过博士后工作。休斯顿贝勒医学院当时并不知道其存在学术不端的情况,只是给安德森医院打电话进行了例行核实,结果不但得知了其离开安德森医院的实情,而且还发现其学术简历造假[8]。

4 其它情况

4.1 调查其它问题时意外发现

学术不端的发现有时候是在调查其它问题时意外发现的。新疆某大学师范学院数学系副教授张某某(在校期间化名为吴某)学历造假案,是校监察处根据师生反映,调查其师德问题时被发现的[18]。

4.2 原作者偶然发现

剽窃或抄袭之作被学界一般研究人员碰见,通常不会被轻易发现,但是如果被原作者碰见则很容易被发现。2009年6月12日,云南大学哲学系讲师王某某参加该校哲学系的每周例会,翻看中国哲学界权威期刊《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时偶然发现了辽宁某大学副校长陆某某和北京某大学博士生杨某共同署名的论文《何谓理论?》居然四分之三以上是抄袭自己2004年在学术网站“中国学术论坛”和“左岸会馆”上发表的《什么是理论?》[19]。

学术不端发现路径绝不仅仅是上述所述这几种,而且本文主要还是分类归纳性研究,理论高度很是有限,笔者只是抛砖引玉,期待学界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

向学术不端开刀 篇3

电话另一端传来嘈杂的声音,杨军说自己正在路上,要去见一家民营单位负责人。

近两年来,杨军一直走在找工作的路上。杨军感觉很难,难的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行,而是一些有意向的单位在了解了他举报他人剽窃而被解聘后,都表示“无能为力”。

从2005年5月31日开始,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原教师杨军先后向上海交大材料学院焊接所、上海交大材料学院、上海交大信访办公室、上海交大学术道德委员会等部门,数十次反映、举报自己的同事薛小怀涉嫌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2008年4月28日,杨军收到上海交大人事处的“聘用合同终止告知书”和材料学院“关于人事聘用关系到期的通知”。

“这分明是打击报复举报人。”合同到期不予续聘的理由让杨军很难接受。

令杨军更难接受的是,他举报的当事人至今安然无恙。而在全国范围内,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几成司空见惯了。

现在也许到了一个转折点。近日教育部下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首次明确指出要探索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获知,教育部将于6月份召开以整顿学风为主要内容的全国视频会议。

始于民间的反对声

早期抵制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始于民间。1994年秋季,全国术语工作委员会召开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伍铁平在会上即席发言,提出学术界应该严防“学术骗子”,并举例说明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德江就是一个“学术骗子”。

1995年11月18日,徐德江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伍铁平污辱他为“学术骗子”,侵犯了他的名誉权。

消息一经传出,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以吕叔湘、周有光等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著名语言学家为代表的语文工作者,上书签名公开支持伍铁平对徐德江的批评。

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杨玉圣在其创办的“学术批评网”上,也公开发动专家学者支持伍铁平对徐德江的批评。

民间的行动引起官方注意,1997年4月2日,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朱开轩在看了伍铁平所写的题为《语言学界的伪科学及其表现——评徐德江的所作所为》的文章后,作了批示:“争论由来已久,但是非应该是清楚的。”

2002年1月10日,北京大学曝出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王铭铭的《想象的异邦》一书涉嫌抄袭事件。不久,北大撤销了王铭铭全部学术职务。

同年2月,上海复旦大学又曝出文化语言学教授申小龙抄袭事件。新华社对其进行点名批评。

2004年,北大再曝英语系副教授学术剽窃事件以及天津外国语学院曝出《求是集》疑似剽窃案,在国内学术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应。

频繁发生的抄袭事件,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2004年11月4日,由教育部社政司牵头学者参与的“全国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在杭州举行。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参加了研讨会,并提出对学术不端“知不知”“敢不敢”“能不能”的论断。

这次杭州会议被看作是官方与民间共同抵制学术不端的第一次牵手。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曝出“汉芯”造假事件,引起海外关注。同年5月,教育部成立了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并且陆续下发有关整治学术不端文件,要求各高校进行整改。

2009年,教育部又成立了学风建设协调小组。

但是,教育部的系列动作并未能遏制学术造假。2009年频繁爆发近十起影响较大的学术造假事件,甚至院士、长江学者也被卷入其中,引起中央高层关注。

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多个部委参加的“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指出,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随后,各个部委相继下发遏制学术不端的文件,掀起整顿学风的运动。

5月17日,教育部在下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时强调指出:将探索建立监督、查处机制。“教育改革第一步直指学术不端,可以看出中央对学术风气的重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宁评价说。

“水有问题了”

“抄袭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王宁举例说,在某高校开展专题调研时,该校政治系自己进行的统计显示,“教授抄袭占30%,副教授抄袭占50%,博士抄袭占70%,本科生几乎100%。”

一些高校负责人很无奈地说,“没有办法治理这些抄袭行为,现在已经到了法不责众的状态。”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更是站出来批评各种学术不端:有的大学甚至被称为“抄袭大本营”“复印大本营”,有国人抄国人的,也有国人抄“洋人”的;有学生抄老师的,还有老师抄学生的。

“抄袭已经是比较原始的做法,现在学术不端正在升级,并且非常隐蔽。”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孙正聿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学术不端正从过去的单纯“抄袭”“剽窃”,发展到“翻译海外著作”,并且升級为“伪造数据,捏造成果”,现在已经发展到“海外漂白”。

“鱼池里所有的鱼都出现翻肚子现象,说明水有问题了。”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欧阳康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学术不端与中国学术界晚进有关系,独立、自由化的研究起步很晚。中国学术界进入自由研究应该说是从1978年开始的,文革前,学术研究基本上是诠释、解读,学术规范基本属于空白。”

“西方靠制度,而中国靠良知。” 欧阳康进一步分析说,中国学术规范在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就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学术研究迅速扩张,大家都在拼论文,论文的产出数量成为基本评价标准,产出欲望很强烈,而实际上能力却达不到。市场经济的原则渗入到学术当中,本来是很高端的学术活动,演变成了市场化的东西,从而产生各种学术腐败。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黄进也表示认同,“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在不断地进行新的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和对于事物的判断、评价标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社会上的浮躁风气或多或少地会对学术界产生影响。”

但黄进也承认,从学者个人层面来讲,学界确有极少数学者在为学、为师、为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风不正,急功近利,弄虚作假。

孙正聿更是疾呼,应该改革现行的学术评价标准。“个人原因是一方面,学术资源以及评审制度配置的不合理才是根本原因。”

同样,黄进也表示,学术界本身正步入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变革时期。比如,新建立起来的过分量化的学术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不好的学风,如只看数量而忽视质量等。

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

从2009年3月起,“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开始在国内部分高校研究生院推广使用。

据了解,“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一种反剽窃软件,可以用于抄袭、伪造、一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一个成果多篇发表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

王宁表示,不能完全指望一个软件能起多大作用,它只是一个技术手段,学术氛围的改善不仅要靠良知和道德的约束,还要从体制上动手术。

5月17日,教育部下发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中指出,今后将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

近半年来,王宁经常接到一些高校邀请去讲解《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这种以学术报告形式讲解学术规范,在王宁看来以前几乎没有过。“之前关于学术不端的讨论也只限于专家研讨范围。”

王宁每次到高校作学术规范报告,都要强调破解学术造假难题,需从根本上转变目前已经扭曲的学术评价制度。

同王宁一样,受访的很多专家都认为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科研评价制度急需改变。

黄进建议,大学要建立起一套制度化、科学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术共同体行为准则的学术规范。尤其是要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要强化学术评价的质量意识,以质量为导向和核心;要科学地把握评价的质量标准,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李连生学术不端事件分析 篇4

事件起因

2007年12月,西安交大教授李连生获得“2007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是陈永江(同西安交大教授)一直研究的“往复式压缩机”领域,而陈永江称李连杰从未涉足往复式压缩机领域。另一举报人杨绍侃从获奖推荐书中看出了许多问题:主要理论和技术成果根本无先进性可言,把其他单位原有技术报为他们与这些单位共同研发的技术,把其他单位早已拥有的主要产品说成是应用了他们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开发的产品或者是共同研发的产品„„由于从项目推荐书中找出太多的荒唐和漏洞,杨绍侃连同陈永江、郁永章、陈永江、林呆呆、冯全科和屈宗长这些曾经的老同事踏上了调查、举报之路。

调查过程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还发现李连生曾经获得的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存在造假。主要体现在获奖成果的经济效益证明上,因为根据相关规定,科技成果必须为所应用的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是获奖的必备条件。而李连生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西安泰德压缩机有限公司,这是陕西省相关部门专门为他的成果投资的,涡旋式压缩机是唯一的生产项目。

“成果申报中表示,公司2001年的纯效益为255万,2003年的纯效益为1470万,我们在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档案室拿到的公司年检报告显示,公司2001年亏损148万,2002年亏损307.8万,2003年则亏损384万”,陈永江介绍,该公司已于2004年1月停产,2005年破产。而李连生还是凭借该项目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直至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举报过程

在6位教授将评议意见提交54天后,6人等来了学校的首次通知。据陈永江回忆,当时 3 位校领导的意思是学校地处西北,学校科技排名比较靠前来之不易,希望大家慎重对待,同时希望不要激化矛盾。

2008 年3月17日,6人向西安交大党委、纪委等多个部门发出第一封公开举报信,举报李连生报奖造假。3月31日,6人接到科研处通知,李连生的一等奖申报已从教育部撤回。然而,当6人要求查看校方去函及教育部回文时,却遭到了拒绝。

2008年9月,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出台文件,鼓励凡3级以上教授可自行组成科研团队,并且注明:凡学术造假者不能组成科研团队。然而在学院组成的科研团队领导小组中,李连生依然位列其中。

公之于众

无奈之下,陈永江 6 人决定在科学网建立博客,发表署名文章进行举报。2009年3月21日,陈永江等人首次发表博文《对西安交大长江学者李连生及束鹏程多项省部与国家级科技大奖造假的举报》,并提供多种证据材料,实名举报李连生及束鹏程造假。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陈永江等人更累计发表了《认真点,再认真一点,是学术造假还是诈骗?》、《西交大党委对学术造假是零度容忍,还是百般袒护》、《李连生鲸吞压缩机行业集体成果的第6个证据》、《再揭束鹏程和李连生》等近40篇博文,将这一造假事件全方位呈现给公众。

事件结果

2009年5月,李连生的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被免。随着事件在科学网博客上持续发酵,影响也越来越大,国内科研界和主流媒体纷纷将目光聚焦这一事件。2009 年7月2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西安交大六教授联合举报长江学者李连生造假,李连生反诉三教授侵犯名誉权》的文章,对此事进行了全面的跟踪报道。

2009 年 7 月 28 日,《光明日报06 版发表评论性文章《学术打假应“就学术而论学术”》,指出“学术争论牵扯一些学术之外的因素 ,原也在所难免 , 但重要的是 ,争论各方应竭力将这些因素的干扰剔除在外 ,将学术真伪的真相呈现出来”。2009 年9月17日,西安交大撤消了“造假”的束鹏程该校国家工程中心主任职务。

2010 年 1 月 22日,撤销了李连生博士生导师资格。

2010 年 3 月 20 日,中 央 电 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播出了李连生造假案,这一事件因此被更多公众所关注。次日,西安交大公布决定:取消李连生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2011 年 1 月 30 日,科技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公告,撤销原西安交大教授李连生所获科技进步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对事件的原因分析和启示

1.在评选过程中存在漏洞

在李连生的获奖材料中就有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在这个落款单位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证书中,主要研制人员名单、鉴定委员会名单等内容一应俱全,这就暴露出了评奖过程中有很多问题:

首先,李连生的研究方向为涡轮式压缩机,并不是申报奖项的反复式压缩机,在申报之前,学校相关负责人应该将申报材料交由反复式压缩机教研组专家审查,但是根本没有这个程序。

其次,据相关规定,李连生申报的属于技术类(技术发明),需要准备的材料也比较多,比如论据(论文、专利)、经济效益证明等,需要交由专家鉴定评审。然而问题正出在这里,专家鉴定委员会人员都是课题组人员自己提议的。报到相关部门,经过审核之后就可以了。而提议的专家又肯定是跟自己关系比较好,有相同观点的。一般情况下,只要提议,都会通过。

此外,现在的鉴定会开得很简单,基本是走过场。鉴定时,由申报单位事先检测好,只给一个检测报告,只看这个内容就行。对于可靠性,鉴定专家没有办法去验证,但是不影响得出一个好的结论。2.面对晋升的诱惑以及管理者的刻意护短

除了在评审过程中存在漏洞外,由于只要拿到国家级奖项,就能申请到国家课题,获得相应经费,直至晋升职称,李连生在面对这样的体制时,为了能尽快的达到自己的目的甘愿冒极大的风险而不惜搭上自己的名誉和前途。

与此同时暴露出的还有各管理层的问题,6位教授的查证举报历程长达3年之久,期间遇到重重的挫折与困难。从前期学校的处理方式也可以看出在利益和荣誉面前,学校以及其他的一些管理者不敢正视问题,刻意护短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助长了学术不端的邪恶风气。3.启示

最终该事件成为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告诫我们学术界应该是一片净土,应该保持严谨治学的学术风气,为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务必要加强自身的职业操守,我们应克服急功近利,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道德水平。第二,各高校、专业学会、科研机构需要广泛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宣传及普及学术规范知识、知识产权知识和学术道德知识,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第三,最重要的我认为一定要完善审核工作,确保评价机构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以上是此次报告全部内容。

个人生活品行不端检讨书 篇5

尊敬的班主任老师:

关于我以往个人生活品行不端的问题,在此我要向您做出深刻的反省与检讨。

回顾我的错误,我从开学到现在就不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乱丢果皮纸屑,并且经常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不关电风扇。

我的错误严重的消耗了班级电能,让能源遭受浪费,并且给同学树了不良范例,并且给班主任老师造成了困扰。为此,我感到十分懊悔与自责。

现如今,经过您的.严肃批评以及我的面壁思过,我决心彻底改正错误:

第一,我今后一定要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好习惯,个人生活品行方面也要注意起来。争取做一名讲卫生、懂礼貌、知节约的三好少年。

第二,我今后一定要爱护公物,团结同学,友善待人,时刻注意个人言行。

第三,我一定要从错误当中吸取教训,并且告诫同学不要犯我同样的错误。

最后,我希望老师能够原谅我此次错误,给我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学术不端检讨 篇6

全体研究生同学:

根据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宣讲教育通知的精神和河北省科协、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的要求,我校正在开展针对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近年来,教育部发布了有关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系列相关文件,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现将相关文件搜集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

2011年12月

附件

一、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附件

二、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

附件

三、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附件

四、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附件一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教社科[200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献身科学、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体现了崇高师德,树立了良好学术风气,为教学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形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绝不姑息。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特提出如下要求:

一、高等学校对下列学术不端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

(一)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四)伪造注释;

(五)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六)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七)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二、高等学校对本校有关机构或者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要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构,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加强惩处行为的权威性、科学性。学术委员会是学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学术调查评判机构。学术委员会要设立执行机构,负责推进学校学风建设,调查评判学术不端行为等工作。

四、高等学校党委和行政部门要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学术不端行为人给予警告直至开除等行政处分;触犯国家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于其所从事的学术工作,可采取暂停、终止科研项目并追缴已拨付的项目经费、取消其获得的学术奖励和学术荣誉,以及在一定期限内取消其申请科研项目和学术奖励资格等处理措施。查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五、高等学校在调查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要查清事实,掌握证据,明辨是非,规范程序,正确把握政策界限。对举报人要提供必要的保护;对被调查人要维护其人格尊严和正当合法权益;对举报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澄清并予以保护。

六、高等学校要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学风建设的专题讨论,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学术自律意识。要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并纳入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之中,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形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

七、高等学校要通过校内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橱窗等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学术楷模的示范表率作用和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例的教育警示作用,努力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

八、各高校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所属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工作的领导,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推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所有高校(含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

九、各地各部门、各部属高校关于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关落实情况请及时报送我部。年底前,我部将对本《通知》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教育部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九日 附件二

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

道德建设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对加强教育系统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为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2.教育系统学术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存在的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系统一直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教育部近年来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广大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维护学术道德、弘扬良好学风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有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主要有:夸大研究成果,一稿多投,虚假署名,放弃评审原则;甚至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事实,系统造假。这些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损害了学术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必须坚决制止。

二、加强自律,维护学者和学术尊严

3.自律是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要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要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勇于承担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

4.实事求是、严谨治学。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潜心研究,努力铸造学术精品,反对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要正确对待学术荣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反对抄袭剽窃、哗众取宠。

5.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循私情,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杜绝权学、钱学交易等腐败行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积极扶持青年科研工作者。

6.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是净化学术空气、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勇于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与自我批评。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三、建章立制,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7.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学术评价对学术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主要指标,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推广同行评价和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论文答辩、论文发表、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实行评审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和专家信誉制度,建立评审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强化同行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海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机制。

8.建立和完善人员聘任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要逐步完善岗位分类分级体系,按照“因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学校、学科和岗位的不同特点,坚持公正规范的评价程序。

9.建立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程序,强化申报信息公开制、异议材料复核制、网上公示制和接受投诉制等制度,增加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10.建立学术道德奖励和惩处制度。要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标准制订、情况调查、考核评议等工作,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模范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科研人员,要广泛宣传和表彰;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解聘等处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领导,把学术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11.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要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学术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组织机构,有效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学风、教风、校风建设。

12.树立有利于学术道德建设的政绩观。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和科研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避免急功近利。要把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学术道德的楷模。13.及时妥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严格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14.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通过广泛深入的学术道德教育,明辨是非,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旗帜鲜明。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要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

15.加强对学术出版的管理。教育系统出版社、学术期刊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积极探索建立作者和审稿人双向匿名的审稿制度,从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堵塞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抄袭剽窃的漏洞,切实把好学术成果的出口关。

16.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络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

各地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制定有效的措施,切实抓好本单位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有关贯彻落实的情况请及时报告我部。

教育部

二○○六年五月十日

附件三

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1 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

一、总 则

(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定本规范。

(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教师、研究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

二、基本规范

(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推动学术进步。

(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敢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

(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

(六)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模范遵守学术道德。

三、研究程序规范

(七)学术研究重在积累、贵在创新。选题应注意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或学术。

(八)应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讲究科学方法。应力求论证缜密,表达准确。

四、学术引文规范

(九)引文应注重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

(十)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

伪注,伪造和篡改文献、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五、学术成果规范

(十一)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十二)学术成果应注重质量,反对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避免片面追求数量的倾向。

(十三)学术成果文本应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十四)学术成果应避免一稿多投,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

(十五)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十六)凡接受合法资助的研究项目,其最终成果应与资助申请和立项通知相一致;若需修改,应事先与资助方协商,并征得其同意。

(十七)研究成果发表时,应以适当方式向提供过指导、建议、帮助或资助的个人或机构致谢。

六、学术评价规范

(十八)学术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

(十九)学术评价应以学术价值或社会效益为基本标准。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二十)学术评价机构应坚持程序公正、标准合理,采用同行专家评审制,实行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建立结果公示、意见反馈机制。

评审意见应措辞严谨、准确,慎用“原创”、“首创”、“首次”、“国内领先”、“国际领先”、“世界水平”、“填补重大空白”、“重大突破”等词语。

评价机构和评审专家应对其评价意见负责,并对评议过程保密,对不当评价、虚假评价、泄密和披露不实信息等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

(二十一)被评价者不得干扰评价过程。否则,应对其不正当行为引发的一切后果负责。

七、学术批评规范

(二十二)应大力倡导学术批评,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自由讨论、相互交流与学术争鸣。

(二十三)学术批评应该以学术为中心,以文本为依据,以理服人。批评者应正当行使学术批评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被批评者有反批评的权利,但不得对批评者压制或报复。

八、附 则

(二十四)学术规范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建设。本规范将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完善。

各高校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学术规范及其实施办法,并对违反知识产权或学术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加以监督和惩处。

(二十五)本规范的解释权归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

附件四

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人[2002]4号

发布日期:2002-2-27;执行日期:2002-2-27

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支热爱祖国、具有强烈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现就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战线教学科研队伍不断壮大,高等学校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人辈出、学术繁荣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高等学校为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促进学术进步的事业中,广大教育工作者献身科学、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为维护和发扬教育界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传统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存在着不容忽视、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的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研究工作中少数人违背基本学术道德,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抄袭剽窃,或请他人代写文章,或署名不实;精制滥造论文,个别人甚至篡改、伪造研究数据;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在研究成果鉴定、项目评审以及学校评估、学位授权审核等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或试图以不正当手段影响评审结果的现象;有的人还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学位、文凭,有些学校在利益驱动下降低标准乱发文凭。这些行为和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如果听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和民族创新能力,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高等学校倡导并形成崇尚诚实劳动、鼓励科研创新、遵循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对于保护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竞争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站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学术行为,树立良好学术风气,促进和保障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针对学术工作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行为,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形成有效的学术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端正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当前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加强对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使他们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置身于科教兴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之中,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要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将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要模范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科学研究的直接目标和动力,把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要坚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得虚报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作风和行为。

——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要严以律己,依照学术规范,按照有关规定引用和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得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不得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反对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

——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认真负责地参与学术评价,正确运用学术权力,公正地发表评审意见是评审专家的职责。在参与各种推荐、评审、鉴定、答辩和评奖等活动中,要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坚持按章办事,不徇私情,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干扰。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要向青年学生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传播科学方法。要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帮助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习惯。

三、采取切实措施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工作。高等学校校长要亲自抓学术道德建设,形成全面动员,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的工作格局。要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纳入学校校风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进行统筹规划和实施,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在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明确其在学术管理和监督方面的职责,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学术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

(二)广泛深入地开展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教育。严守学术规范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必须加强对青年教师和青年教育工作者的自律和道德养成教育。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学习领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要求以及《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要将教师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要大力宣传严谨治学的典型事例和学术道德建设成绩卓著的单位。鼓励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

(三)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完善人事考核制度。积极推行教育职员制度,建立强化高校党政管理人员管理职责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职称评审,全面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强化岗位、强化聘任。在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的改革中,积极探索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形成有利于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和良好氛围。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其职务聘任、晋级晋职和评比先进的重要依据。学校领导对学术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实际效果,应作为年度述职报告和群众民主测评的重要内容。

(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学术发展与评价机制,鼓励学术创新。高等学校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规范学术研究行为的规章制度。同时要遵循学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创新,多出精品成果。在学位论文答辩、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著作出版、科研项目立项与评审、学术奖项评定等方面要体现正确的政策导向,防止重数量轻质量、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为促进学术研究水准的提高和学术的长远发展,高校出版社、学术期刊要积极探索建立一套专业的、稿件作者和审稿人双向匿名的外部人审稿制度。

(五)建立学术惩戒处罚制度。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一经查实要视具体情况给予批评教育,撤销项目,行政处分,取消资格、学位、称号,直至解聘等相应的处理和处罚。根据需要,可聘请相关学科的校内外专家组成学术规范专家界定小组,具体负责对违反学术规范的不道德现象和行为进行界定。对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影响极其恶劣的行为,在充分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通过媒体进行客观公正的批评。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对学术活动中各种不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严格掌握政策尺度,既要坚持原则、严肃认真,又要科学公正、实事求是。要以防微杜渐、教育帮助为主,处罚为辅。要注意分清政策界限,弄清事实真相,保护科研探索的积极性,保护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对经查证核实,没有不良行为、受到不正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予以保护,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澄清、正名,使有关调查处理工作真正起到扶正压邪的作用。

学术不端检讨 篇7

1检测手段

1.1由知网(CNKI)提供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进行检测。

1.2人工检测。

2具体实施

2.1来稿登记后,先将原稿上传至“科技期刊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中进行检索,对于文字总重复率≥3 0%认定为有学术不端嫌疑;对于单篇文字重复率≥1 0%且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关键词重合应先进行单篇对照。

2.2发稿前,将终稿上传至“科技期刊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中进行检索,对于文字总重复率≥30%认定为有学术不端嫌疑。

2.3期刊正式出版后,将已发表文章上传至“科技期刊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中进行检索,对于文字总重复率≥30%认定为有学术不端嫌疑。

2.4对于“科技期刊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索结果文字总重复率≤30%、单篇文字重复率≤1 0%、单篇对照单篇文字重复率≥10%且但关键词重合数≤2个,应进行抽查性人工检索。人工检索是主要为在原稿题目和摘要中提取3个关键词在知网、万方、PubMed中检索和全文对照。总抽查量应不少于此类稿件的30%。

3学术不端认定及处理

3.1有学术不端嫌疑的文章都必须经过编辑部开会探讨后认定,探讨时还应征求相关领域专家意见。责任编辑应提供相关证据如查重结果及相似原文。

3.2对于来稿登记后及发稿前认定为学术不端,给予退稿处理,并附上退稿说明,退稿2周内作者有权力进行申辩,编辑部有权对作者申辩进行处理。

学术不端检讨 篇8

关键词:学术期刊 出版机构 学术不端 责任 控制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107-04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Controlling of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Wu Linju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Abstract: At present,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grows constantly in our country. The causes are complex, its harm is seriou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rolling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the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should do something to reduce and eliminate such activities. We can control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comprehensively and from multi-angles to purify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by detecting, searching, communicating when manuscripts submitted, reviewing accuratel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publishing, communicating, re-detecting, editing in the medium period, and supervising in the last period.

Key words:academic journals; the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academic misconduct; obligation; controlling

CLC number: G237.5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107-04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剽窃抄袭、数据造假、重复发表、不实署名、一稿多投、参考文献作伪。学术不端行为在国际上并不鲜见,但在我国的近年来却异常频繁,涉及各科研机构和各层面的研究人员。据中国知网对已发布的期刊文献的检索,发现大量存在文字重合率超过30%的文章[1]。浙江大学中医学院博士后贺海波论文造假、论文剽窃等事件更是引起舆论哗然。针对这一现象,各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教育部先后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和《学术博客自律倡议书》(征求意见稿)、《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文件和规范,明确了七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也明确指出了学术不端行为,主张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者诚信档案,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同时,全国50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共同发表《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联合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尽管如此,不端行为却仍然泛滥。究其“劣根”,其根源复杂也是多方面的。有学者认为,“从根本上说,我国学术不端的存在也与我国的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体制及职称评定机制有一定关系。”[2]多数学者将学术不端的主要根源归因于不合理的学术评价、学术体制的误导和法律规范的缺位。[3][4][5]

在学术不端行为遭到社会诟病的同时,学术期刊作为呈现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学术评价的主要依据也广受质疑。因此,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除了学术管理制度、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社会、教育各部门的联合“作战”,学术期刊自身在打击学术不端方面,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如学者朱剑所说:“学术不端行为毕竟要在涉嫌不端的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后才算完成,因此,学术期刊是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最后关口。”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应做好最后的“把关人”。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流程是作者向期刊投稿,期刊初步审稿、组织同行审稿、退修稿件、编委或编辑部定稿、编辑对稿件编辑加工、出版发行、读者阅读。本文从期刊出版的稿件提交、出版前期、出版中期和出版后期四个环节来探讨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控制。

1 稿件提交时的控制

学术期刊编辑部在收到稿件时的第一步工作为初审,对稿件的初审是“拦截”学术不端稿件的第一步,在初审阶段的扎实工作可以将一部分不端行为扼杀在摇篮中,因此非常必要且关键。但目前很多学术期刊在初审环节还存在片面理解作者文责自负、对引文规范不够重视、“迷信权威,对知名教授、博士等写作的文章或有基金资助的文章轻松放行”、“ 漠视作者的署名权”等误区[6]。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努力:

1.1 不断提升编辑职业道德和业务修养

要做好学术不端的“防火墙”,学术期刊编辑从业人员必须加强自律,明确自己的责任,提升职业道德,敢于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培养独立人格精神和责任感,突破思维定势。在具备职业道德的同时,还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具备“识别真假、认定水平高下、判断是否抄袭、剽窃的锐利的学术眼光”,“这就需要编辑人员要注意不断更新知识,熟悉有关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 较全面地掌握各类问题研讨的进展情况”[7]。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活动,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面,不断积累沉淀,做“博”中有“专”的“学者型”编辑,增强学术洞察力。不仅要求编辑有“百科全书”般的广博知识,增强文化积淀,而且要提高信息意识,尽量多了解各学科的前沿和进展,而且要有自己的专长,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帮助编辑配合其他辅助方式练就一双能识别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锐利之眼,提高对学术不端论文的识别率。

1.2 借助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国内外陆续推出了一些检测系统,国外如CrossCheck反剽窃软件,我国国内如清华大学推出的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武汉大学推出的ROST反剽窃系统等。目前运用广泛的为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进入专家审稿前,运用学术不端系统,能够检测疑似抄袭、多次发表等学术不端的论文,为出版机构提供各种线索和依据,快速掌握被测文献的信息,有效剔除一部分不端行为明显的来稿。但在使用中,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仍存在一些局限,如检测不出从国外文献翻译过来的抄袭论文和刚发表但尚未被系统收录的论文,只能检测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报纸全文数据库等收录的文章,而这些数据库以外的文献则检测不到。同时,系统检测毕竟没有人脑能够“变通”,有时会出现论文“误判”现象,必须结合编辑的判断。加上一些作者运用“对策”可以逃过不端系统的检测,因此,目前对一些精致的抄袭还是无能为力。因此,有些出版机构对来稿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后觉得没有问题就录用的做法是欠妥当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辅助编辑进行学术审稿的“第三只眼睛”,但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不能作为唯一和最终手段。

1.3 利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

“网络搜索引擎是一种用于帮助互联网用户查询信息的搜索工具,它以一定的策略在互联网中搜集、发现信息,对信息进行理解、提取、组织和处理, 为用户提供与所需信息相关的网页名称, 从而起到信息导航的目的。”[8]目前有谷歌、百度等功能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而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都是覆盖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术信息资源,其丰富而强大的检索功能不仅可以快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对初审论文的作者、论文题名、关键词、参考文献或者截取部分正文内容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一旦发现疑似文章,及时配合各数据库进行下载、阅读、人工比对相似论文,可以很及时地发现剽窃抄袭、重复发表等情况。

1.4 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以减少一稿多投

学术期刊出版从作者投稿到出刊,根据各期刊刊期和稿源情况均需要长短不同的周期,而投稿的学生常常迫于毕业和评奖、找工作等需求;教师迫于职称评定、课题申报或结题等压力,要求一定时间内见刊。为了增加论文发表几率,一稿多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很多作者甚至直接在投稿的邮箱中复制几十家刊物以增加录用概率。一稿多投在造成学术资源浪费,阻碍了学术的繁荣发展方面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这种现象,出版机构多少有些“无奈”,因此对网络和纸质来稿,笔者认为出版机构应尽量主动联系作者进行“有声”联系,而不能仅靠书信或电子邮件回复作者提请其勿一稿多投。这种“无声”的提请对很多“急切”的作者来讲是无关痛痒的。因此,应主动联系和耐心沟通,与作者达成口头协议,请作者在本编辑部审阅稿件过程中暂勿一稿多投,并告知会及时将稿件情况、反馈意见于第一时间反馈,如果作者不能同意则必须及时退稿。这样的做法对一部分游离于一稿多投边缘的作者有一定的作用,他们愿意“暂时”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等待审稿结果,但对一部分急切又“胆大”的“脚踏多条船”的作者来说又是徒劳的。因此,借鉴海外期刊管理经验,请所有来稿作者提交“稿件专投承诺书”或签署“作者出版承诺书”,实施“版权转让书”,对于一稿多投有较好的警示作用。要求作者投稿时需附单位证明,应注明稿件无一稿多投,无署名争议,不涉及保密内容,资料真实并加盖单位公章,达到作者自律的目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一稿多投导致的重复发表问题。

2 审稿时的控制

2.1 完善审稿制度

合理明确的审稿制度能使审稿专家在最佳的时间内准确地评审稿件。在评审制度中采用专家双审匿名审稿制即审稿专家和作者在“背对背”的不知道“谁是谁”的情况下进行,能提高审稿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实行专家匿名评审是国际一些学术名刊普遍采用的稿件评审制度,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及《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哈佛法律评论》等世界知名期刊,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严格、完善的匿名审稿制度。”[9]双审匿名审稿制度能打消审稿人出于人情因素的顾虑,提高严格度和公正性,从而利于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

2.2 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

一般来说,人们把在一级或二级学科水平上专业相同的同行称为“大同行”,而把在三级或四级学科水平上专业相同的同行称为“小同行”[10]。小同行通常与稿件作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研究方向。实行小同行审稿是能够较好地进一步把好学术质量包括控制学术不端行为关的做法。“在审稿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往往笼统模糊,‘小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恰当充分,而且审稿速度快。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力争把稿件送给高水平的‘小同行’专家评审,以提高审稿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和论文的时效性。”[11]因此,在审稿专家的选择上,首选应该是在专业领域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应略胜一筹“小同行”。同时,在选择审稿专家时,不仅要考虑其学术品格即在审稿中能否做到客观、公正,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要了解审稿人是否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时间观念,愿意承担审稿工作,以免影响刊物的正常时效。这样才能在宏观上运用其对该领域学术发展态势的了解准确把握被审论文的创新度和对所论述问题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或退稿理由,给编辑部取舍论文提供有力参考;在微观上审阅论文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的合理性、正确性和准确性,是否存在一稿多发、抄袭、篡改数据、做伪注等不端行为。因此,选对合适的审稿专家对控制学术不端行为也异常重要。

2.3 完善审稿评价指标

在提供给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书中,大部分期刊提供的评价指标都比较“宏观”,一般为创新性、学术性、可读性等等级供审稿专家勾选,然后请审稿专家提出具体意见,给审稿意见发挥的空间较大,但同时也增加了一部分审稿专家的随意性。为在专家审稿阶段提醒审稿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把握,编辑应该在审稿意见书中增加或者另附页特别提醒是否有涉嫌剽窃、数据篡改、做伪注、引用不当等评审指标,从而使审稿专家特别注意把关论文的抄袭、剽窃和低水平重复现象。

2.4 加强编委的监督

学术期刊大多设有编委会。但编委会的职责在大部分期刊中已经流于形式,编委的责任意识严重弱化。很多期刊由于常常难以召集各编委召开稿件评审会议,或嫌召开会议麻烦而渐渐取消或者弱化了这个环节,使有疑似不端行为论文减少了一道“检测关卡”,同时也放大了编辑的权利,给部分存在不端嫌疑的关系稿或人情稿得以突破重重屏障而最终“登堂入室”。因此,应加强编辑部与各编委的联系,重塑编委会的职责和作用,同时也应通过相关可行方法增强编委的荣誉感及积极性,坚持定期召开稿件定稿或稿件评审会议,每期出刊后及时将刊物发至编委手中,请其翻阅并提出改进建议,如发现问题及时与编辑部沟通。

3 出版中期的控制

3.1 加强与审稿人的沟通以加快稿件处理速度进而缩短发表周期

“小同行”审稿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学术期刊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稿专家一般多为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各领域的研究专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较深入的看法,了解前沿的研究情况和创新点,对该领域的论文具有话语权。但同时,正因为他们的学术威望,往往身兼多职而工作繁忙,加上自己的教学或科研工作,对期刊的审稿很难及时兼顾到,很多学者甚至视期刊审稿工作为“盛情难却”之邀,因此审稿周期过长而使很多作者“实在等不及”而改投他刊,一方面使很多编辑部为同一篇稿件做了“无用功”,另一方面也使作者产生了“无奈”的学术不端行为。因此,期刊编辑应该多与审稿专家进行交流,或通话、或用短信或电子邮件真诚地进行沟通,使其及时查收待审稿件、了解及时的审稿对于期刊甚至消解学术不端风气的重要性,重视对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尽量缩短审稿时间,并使其客观公正真实表达对论文的看法,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3.2 对稿件在付印前进行再检测

有一部分“特殊”稿件,无论用不端系统或者是网络搜索引擎或者数据库都无法查出其不端行为,那就是“此”学术出版机构正在受理中的稿件,同时也正在接受“彼”的审稿,或者已经经过审稿等待录用的稿件。这部分稿件的一稿多投或抄袭、剽窃等现象因为无法被检测到而暂时处于“安全区”,很容易“安全着陆”。而稿件从受理到出刊必然需要一段时间,因为就算审稿及时并通过的稿件,还要等待编委定稿、编辑校对和终审、印刷等程序。因此,在付印前的出版中期,还必须警惕“漏网之鱼”,及时对论文的题目、作者、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进行再检测,一旦发现,及时撤稿,虽然比在审稿初期发现时会产生一定损失和浪费,但比起重复刊发或一稿多投的论文或者抄袭剽窃的论文造成的危害要轻。

3.3 编辑加工中对可疑点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并重视引文的规范化

出版机构在在编辑加工中需要对论文进行详细通读、编辑、校对,因此容易透过一些细节发现问题,碰到“可疑”的地方应及时通过网络进行检索或与作者沟通了解具体情况。另外,参考文献的正确标引也是判断学术不端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检查参考文献文中文末是否对应标注,必要时通过数据库核对真实性。根据《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对引而不标、伪造参考文献、不实标引等情况都应严肃处理。

4 出版后期的控制

4.1 充分运用社会监督

“学术成果的检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期刊编辑、专家审阅仅仅是论文发表的入门审查, 重要的是发表后在社会上接受实践检验。”[12]因此应注意收集社会各界对发表论文的反映,随时关注已发表的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现象。如经过调查研究表明确实存在学术不端现象, 则应及时通知作者并作相应处理。同时,可以借鉴“在线优先出版”(Online First)模式用最新的网络数字出版技术加强社会监督。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网站,因此可以将预出版的论文及时上传到自己期刊的网站,同时也可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同步上线,请全社会的研究者来监督发现预出版论文是否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处理,免去了传统出刊后再处理的复杂性。

4.2 把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力度

学术出版机构对发现或举报的的学术不端行为应该根据严重程度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曝光和处理,而不能姑息纵容,隐瞒不报。但在处理中要注意把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力度。例如,有的学术出版机构专门开辟曝光专栏,请期刊主办单位向作者工作单位发文请校方对该行为进行查实和处理,在本刊及相关媒体、数据库上刊登宣布撤销该论文的通告,向作者本人致函提出书面批评或在期刊和网页上通报其学术不端行为且一定时期内不接收再投稿等。

5 结语

学术不端行为在阻碍科学进步的同时也在科研资源、学术地位方面造成不正当竞争。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加强作者道德自律,健全学术评价和学术批评制度,必要的社会监督和相关法律固然是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措施。但学术期刊出版机构也应积极做好“守门人”,自觉承担起制止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着力从学术期刊出版的四个环节,加强编辑从业人员自身建设,提高“识别度”,利用检测工具,与同行审稿相配合,加强内部审核,结合社会监督,规范程序,推进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控制,提高期刊质量,创造健康的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1]宋如华.从初审环节防范学术不端论文[EB/OL].[2011

-10-12].http://www.dzwww.com/rollnews/news/200912/t2

0091211_5230839.htm.

[2]张宏等.学术不端现象分析及期刊编辑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10,(2):55-57.

[3]孙瑞灼.对学术不端“零容忍”需要制度保障[J].教育与职业,2009,(28):86.

[4]李靖波,厉亚.学术不端:内涵、类别、根源与治理[J].科技与出版,2011,(8):80-82.

[5]朱剑.学术风气、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J].苏州大学学报,2011,(2):7-13.

[6]庞海波.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的不端行为的认识误区与防范策略[J].编辑学报,2011,(2):13-14.

[7]孙昕光.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报编辑策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4):139-142.

[8]张仪清.搜索引擎——网络信息检索的好帮手[J].农业网络信息,2008,(8):77-79.

[9]肇英杰.学术期刊稿件评审机制及编辑学者化探讨[J].图书与情报,2009,(5):141-144.

[10]李新根.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不实著录及对策[J]. 出版广角, 2009,(8):64-65.

[11]赵丽莹等.如何选择“小同行”审稿专家[J].编辑学报,2007,19(1):77.

[12]谢燕等.从防范学术不端论文中提升编辑职业素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 22( 4):60-62.

上一篇:描写早晨景色的作文下一篇:煤业公司及煤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