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剖析 本节课,教师的确把学生放在了最为突出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从公式的推导到知识网络的构建,80%的话都是由学生讲出来的,教师退而居其次。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施展,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孩子们构建的网络图,虽然有的不太合理,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创造。然而,遗憾的是,本节课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太多,而没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定积分的定义是前人在用“逼近”的方法中总结定义出来, 是受“以直代曲”的思想启发的.也就是把“曲边图形”采用“逼近、分割”方法进行近似代替而求得.
那么很自然定积分的定义为:
一般地, 如果有函数f (x) 在区间[a, b]上连续, 用分点a=x0
另外, 要用定积分去求“曲边图形”的面积关键还要理解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可以发现, 阴影部分 (如图1) 的面积.
特殊情况 (如图2) , 可以发现, 阴影部分的面积.
但这样的特殊情况会给学生导致一种普遍性的误解, 以为函数f (x) 、积分区间与x轴所夹的部分面积就是函数f (x) 在相应积分区间的积分值.但是要注意, 积分根据它的定义可以知道, 积分值的大小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但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却只能为非负数.那么下面的这种情况就会使学生出现理解上的错觉.
例1求曲线y=sin x (x∈[π, 2π]) 与x轴所围成的封闭区域 (如图3) 的面积.
错解:运用定积分得到.
结合微积分定理得到
这样就会得出矛盾了:面积为负了.
那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
有些参考书中就对这种情况给了这样一个结论:在x轴上方的面积为正, 在x轴下方的面积为负.实际上这样的结论是有漏洞的.
分析原因是我们对定积分定义及几何性质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照定积分的几何性质.
那么在本例中的被积函数f1 (x) , f2 (x) 分别为什么呢?通过对照, 函数f1 (x) 是“平面曲边图形”的上界线, 函数f2 (x) 是“平面曲边图形”的下界线, 积分上下限自然就是“平面曲边图形”的左右界线了.所以, 正确地求解为:
运用定积分得到,
结合微积分定理得到
这样所要求的面积为2.
以上是针对运用定积分求“平面曲边图形”的面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曲解进行解释说明, 那么一般我们用定积分来求平面图形面积的一般步骤为:
(1) 画出所围平面图形的草图;
(2) 求出各有关曲线的交点及边界点, 以确定积分上下限;
(3) 利用定积分的几何意义确定代表所求面积的定积分;
(4) 计算定积分的值.
但实际上有很多函数的图形很难画出来, 所以定积分来求平面图形的面积还是存在不少难题的.那么对于一般的运用定积分求“平面曲边图形”的面积又有最基本的两种方法.
1.以直角坐标系的横轴对应的变量为积分变量
例2求曲线y=cos x (x∈[0, 2π]) 与x轴、y轴和直线x=2π所围成的封闭区域的面积 (如图4) .
解:由图象得曲线y=cos x (x∈[0, 2π]) 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分别为, 运用定积分得到所围成的封闭区域的面积S为
【点评】选用积分对象是由图形的特点决定的.
2.以直角坐标系的纵轴对应的变量为积分变量
例3求曲线y2=4x与直线y=x-3围成的封闭区域的面积 (如图5) .
解:由图象可求得A (1, -2) , B (9, 6) , 且曲线和直线方程分别为,
运用定积分得到所围成的封闭区域的面积S为
【点评】如果采用x为积分变量, 积分的运算量会增加.
当然在平时或实际的运算中会碰到更加复杂的“平面曲边图形”, 要求它们的面积可以把图形进行切割, 分割成比较规则或比较简单可以求借的小块, 在采用以上两种定积分求解方法, 相信会很容易地解决求解“平面曲边图形”的面积.
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学,数方格可以强化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感悟面积是面积单位平铺度量出来的结果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学时,首先给出一个5 cm×3 cm的长方形,让学生估计面积,然后引导学生用边长1 cm的正方形纸片(面积单位)来摆一摆。这个长方形中可以摆几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几。于是就呈现(如右图)每个方格的面积为1 cm2的长方形,让学生去通过数方格(面积单位)得到:长方形的长边有5个面积单位,宽边有3个面积单位,面积单位总数为5×3=15(个)。接着让学生用12个面积为1 cm2的小正方形去拼出不同的长方形,画出示意图(如下图)
再观察并数出长边摆的个数和宽边摆的个数,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边所摆面积单位的个数(即每行的面积单位数)×宽边所摆面积单位的个数(即行数),同时发现:每行的面积单位数正好是长方形长刻度数,行数正好是宽的刻度数,长方形的面积=长的刻度数×宽的刻度数=长×宽。作者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学过程中,是将面积转化为方格,让学生理解面积的计算就是计算面积单位的数量,而数方格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长和宽与面积单位数之间联系的过程。
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教学中,让学生在数方格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思想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学中,教学瓶颈和学生的困惑是:为什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是怎么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呢?这也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有别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之处。教材是通过让学生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画在方格中(且注明:一个方格代表1 cm2,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的平行四边形与一个长方形(底和长相等、高与宽相等)的面积来体验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和长相等、高与宽相等,面积相等,体验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剪拼转化成与之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来计算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作者认为,这样数没有真正地让学生体验到转化的思想,并且为了学生能数出面积,教材还特意注明“一个方格代表1 cm2,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这显然不能解决学生的困惑和教学的瓶颈,也没有真正地发挥数方格的价值。作者认为,数方格的过程是要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去感悟“剪一剪、拼一拼”将不能直接用标准面积单位度量的图形,能准确地得到它的面积,其方法是“转化”。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这样展开。
环节一:估测面积引入。在引入环节中老师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让学生摸一摸它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环节二:引出数方格。为了验证谁估测的比较准确,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学生就说测量底和邻边长度,并且将它们相乘,有学生说用方格去摆。老师就顺势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画在了方格纸上,并且告诉学生“每一个方格是面积为1 cm2”的正方形。学生独立地在方格纸操作,老师提出操作要求:请在方格纸上把你数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做到让人一目了然。
环节三:学生操作,反馈交流。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答案之后,我们展开交流,发现数方格的效果凸显出来了。
学生除了先得到满格20个以后,还可发现:20个半、21个半……得到24以外,大部分学生用了转化的方法,如图1用了左右不满格去拼成一个满格。图2和图3学生用了整体剪拼、转化而成,得到面积为24 cm2。图2的学生从中已经发现转化后是长方形,用了长乘宽即底乘高的方法计算得到。
以上的教学中我们得到:让学生数方格,不仅仅是让其数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自己发现。当有了图2中学生的引领,大部分学生的头脑开窍了,知道“只要算出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就可以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老师借势让学生再思考: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这样剪下来拼过去转化为长方形呢?是不是都可以通过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可见,通过数方格学生已经发现了平行四边形似乎可以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而且可以通过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后续的学习中只要通过操作验证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只要沿高剪就能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寻找所拼成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等关系,就可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以上教学说明:学生的转化思想缘于直观的数方格,他们想把方格补完整的同时实施了这种朴素的转化方法。因此,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教学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在数方格中经历方格割补凑整到图形割补转化的递进,以此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无缝对接。
三、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教学,数方格让学生拓展思维,建立空间联系,感悟殊途同归的同化思想
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后,教材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没有编写用方格,而是让学生通过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来拼成平行四边形来实现。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学生是怎样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呢?学生基本上很难想到。
作者认为,要借助于数方格,让学生充分利用方格的直观感知来悟出其中的奥秘。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可迁移平行四边形的剪拼法,但同时又有属于它自己的转化方法,即加拼法,而加拼法需要更多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教学要在这一点上有所凸现。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的教学时,教师先提供给学生一个有方格(每个方格边长1 cm)支撑的平行四边形(图4),算一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紧接着让学生再思考“从图中,你还能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吗?”有的学生稍加思索,顿时想到了三角形的面积是12 cm2。方法就是通过用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图5),感悟到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且等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也朦胧地悟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次呈现带有方格的三角形(图6),让学生继续探究,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且多样化的转化思路。
有了这样的经验,我们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可以更大胆地去运用方格。让学生的聪明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形成多角度地探索与发现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的智慧得以施展(如图10~13)。
数方格让学生能够想得清楚,并且由此衍生出多种转化方法。使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加拼法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又符合学生思维特征,面积在方格里学生更容易产生转化的想法,蕴含了多种转化的思想,使学生真正地去体验与探索知识的真谛,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数方格的作用在这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圆面积公式推导教学,数方格引发学生联想,突破方圆,领悟化曲为直的解决问题原理
圆作为曲线图形,好像与数方格关系有点远,有点牵强。其实不然,我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将其置于方格中,通过数圆的四分之一所占的方格数推算出圆的面积,如(图14)。并且可以对圆面积与小正方形(半径的平方)的倍数有一个猜测,从而产生圆面积=半径的平方×3倍多一些的猜想,与实际操作推导公式相呼应。
然后引导学生:能不能将圆形转化成我们会算面积的图形?为学生提供8个八分之一圆,如图15摆放,组织学生操作,以此类推,得出下面的过程。通过观察所拼成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验证数方格得出的圆面积=半径的平方×3倍多一些,并明确“3倍多一些”具体的值为“圆周率”。
总之,数方格在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教学中既可以作为一种基本的计量面积方法,又可以在数方格中体现转化的策略,很自然地帮助学生建立转化方法和公式的猜想,在学生操作验证后还可以作为典型例子,进行关系的梳理和公式推导的回顾和总结。但数方格也不是没有缺陷的,很多时候必须要特定的形状,特定的摆法,才能适合学生操作。但这并不影响数方格对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教学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特殊例子来发现问题,用一般图形来操作验证,最后回到典型例子梳理推导过程和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能按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1、在交流中复习、由于复习的是旧知,教师没有过多地演示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分步梳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回忆,讨论、在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相互提问,相互启发,相互商讨,相互鼓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在活动中复习、复习课很容易上成炒冷饭或;题海训练课,而这节课上,教师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指,摸,描,涂,量,折,剪,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中深刻理解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性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3、情感性目标: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转化”等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六个平面图形的纸片,关于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始动,生活引入
1、出示学校操场照片。提问:这是哪儿?漂亮吗?对操场,你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问题?
2、引入课题:要想计算操场的周长和面积,我们先要复习相关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板书课题)
高 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7页例2“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回顾公式推导的过程,小组合作归纳探索平面图形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数学活动,进一步体验平面图形的特征,最终达成理解并掌握的目标。能正确、灵活、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回顾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的推导过程,继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价值观目标:渗透转化思想、事物间有普遍联系的观点。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建立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知识网络。教学难点:构建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知识网络的方法。
教具:平面图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修改日记,激趣引入(课件出示“小淘气的数学日记”)3月18日
晴
早上,我从长2厘米大的床上起来,就坐到面积约为1平方分米的饭桌上拿早点吃。妈妈把我耳朵一揪:“洗脸去!”于是我才去拿14平方米大的毛巾洗脸„„
师:看完了这篇日记,你有什么话想对小淘气说的吗?小淘气短短的一篇日记中却出现了这么多错误,看来他真得好好学数学了,你们觉得他在哪方面的数学知识该补一补呢?
2、揭示课题:《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总复习。(课件演示)
3、趣味故事,猜测质疑。《唐僧师徒的故事》(课件演示)
唐僧取经回来后,想把一座山地奖给三个徒弟,唐僧拿出三条同样长的绳子,叫三位徒弟用绳子各围一块地。八戒抢着说,我要围成长方形;沙僧接着说,我要围成正方形;悟空灵机一闪,得意的说,我要围成圆形。请你猜一猜,三个徒弟谁围的面积最大?
二、打开记忆库
1、小学阶段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
2、关于平面图形,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
三、梳理,引导建构
(一)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1、提问: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指着图形描一描,说一说。计量周长要用什么单位?
2、提问: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指着图形摸一摸,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
些?
(二)复习周长的计算。(课件演示)
1、提问:这些平面图形,哪些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周长?(学生说,教师对应板书)
2、思考:其它3个图形怎样计算周长呢?
3、练习:(课件出示)
(三)复习面积的计算(课件演示)
1、提问: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指名说你喜欢的图形。(学生说,教师并对应板书。)
2、想想议议:这些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根据学生回答,逐一电脑演示其推导过程。
四、沟通,构建网络
1、设计网络图:从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你们能把这些图形来重新摆一摆吗?(小组合作设计“网络图”)
2、学生汇报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设计?怎样设计更合理些?
3、教师课件出示网络图。根据这幅关系图,你可以发现些什么?
小结: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图形计算公式,通常是把它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板书:转化)
五、应用,提高能力
1、基础练习: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课件演示)
2、金睛火眼。(课件演示)
3、对号入座。(课件演示)
4、走进生活。(课件演示)
5、前后呼应,释疑猜测。(解决唐僧师徒的问题)
六、总结,注重体验:再现知识网络图。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2)出示上图: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你会算这三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吗?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指名说一说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怎样计算?
2.
(1)刚才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器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区别吗?
(2)出示上图:你还记得这四种图形的体积怎样求吗?字母公式是什么?
(3)指名汇报。
(4)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还记得吗?
(5)小组交流。结合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过程。
3.求下面立体图形的体积。(课件出示)
(1)一个正方体,底面周长是8dm。
(2) 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12cm的正方形,高是50cm。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cm,高是5cm。
(4)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3cm,高是4.5cm。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些公式。
(2)学生逐题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间卧室地面的面积是15( )
(2)一瓶牛奶大约有250( )
(3)一间教室的空间大约是144( )
(4)一台微波炉的体积是92( ),容积是25( )
(1)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如果物体是液体时,它的体积我们一般用什么来表示?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5、0.5m3=( )dm3 4050dm3=( )m3
0.09dm3=( )cm3 60cm3=( )dm3
1.04L=( )mL 75mL=( )cm3
(1)提问:相邻体积间的进率是多少?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6.过渡:刚才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拓展训练(课件逐题出现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1.一个长方体鱼缸,长4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
(1)它的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把金鱼缸放在柜子上,柜子上至少留出多大的面积?
(3)做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4)李叔叔在购买这个鱼缸时为了方便携带,用一个外包装是长42厘米,宽42厘米,高38厘米的长方体纸箱来装。做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5)鱼缸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6)在鱼缸里注入32000毫升水,水深多少厘米?(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
(7)再往水里放入一些鹅卵石,水面上升了5厘米。鹅卵石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厘米?
(8)如果鱼缸玻璃的厚度是2厘米,那么鱼缸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2.制作下面圆柱形物体,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油桶:底面半径4dm 高12dm;水桶L底面直径40cm 高50cm;通风管:管口周长0.628m长1.2m。
(1)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形状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学反思】
如果说新课教学是“画龙”,那么复习则是“点睛”。但很多老师感到“复习课难上、复习课难教”,怎样才能让复习课上的更有效呢?下面谈谈结合这节课的设计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梳理
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算,接着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体积?什么叫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计算公式是什么?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整理、合作讨论参与,最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梳理成出知识网络。 二、建立知识系统注重拓展延伸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另外在复习课中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
总之,上好复习课,需要老师敢于放手,敢于创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全过程,学生将带给你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的教学一定会更加的扎实有效。
核心提示: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我根据教学大纲及新课程的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我根据教学大纲及新课程的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把这个基本理念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呢?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中,我针对这一理念,创设了生动的生活情境,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感觉效果还不错。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1、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的时候我一开始设计了复习基本图形的面积,为下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拼出一些美丽的图案,体会组合图形的特点,玮引入组合图形做好了准备,以旧引新顺其自然。又认识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感知数学无处不在,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很顺利的进入新知识的探究。
2、在探究过程中我分三个层次,由自己独立探索到小组合作以及全班交流。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了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交流多种方法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了解了用分割法或添补法转化成基本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明白了无论分割与添补,图形越简单越好,越简单越便于计算,同时还要考虑到分割或填补的图形与所给的条件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目的。、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尝试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给足学生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例4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房子侧面墙的形状是有哪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对于这类问题没有感到困难,非常轻松的解决了问题,从而得出第一种算法:(1)组合图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5×2÷2=5(平米房)
正方形的面积=5×5=25(平方米)
组合图形的面积=5+25=30(平方米)
接着教师抛出问题,你还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教师的发问引起思考,从而出现了如下算法:
(2)组合图形的面积=2个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5+5+2)×(5÷2)÷2
=12×2.5÷2=15(平方米)
组合图形的面积=15×2=30(平方米)
(3))组合图形的面积=长方形-2个三角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5+5+2)×5=35(平方米)
2个三角形的面积=5÷2×2=5(平方米)
组合图形的面积=35-5=30(平方米)
这样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出智慧的火花,同时也揭示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是分割法:把一个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规则图形,分别算出各个图形的面积,最后求出它们的面积的和。二是挖空法:把多边形看成是一个完整的规则图形,计算它的面积以后,再减去空缺部分的面积。三是割补法:就是把图形的某一部分割下来补到另一部分上,使它变成一个我们已学过的几何图形,然后再进行计算。四是折叠法:把组合图形折成几个完全相同的图形,先求出一个图形的面积,再求几个图形的面积之和。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多种方法的应用还存在不灵活的现象,个别学生出现拆分的图形的数据不完备,导致出现错误。
再教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五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学习之后,进行的一种由形象到抽象的学习。解题的基本理念是将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进行计算,需要发散学生的思维,会分析图形的构成,能够正确分析图形的隐含数据条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生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所以学习的基础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如何将组合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基本图形,一般来说,将组合图形的难度控制在通过一次割或补就能转化为两个基本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
能力目标:能根据同伴所提供的数据来完成一份面积统计表,会使用测量工具及计算工具进行图形面积的计算
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会互相协作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组合图形的认识并不很难,只是还不会将其概述出来。学生在系统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对转化思想也有所渗透,但部分学生对其面积计算的推到过程理解的并不透彻。鉴于以上这些我预设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认识组合图形:首先让学生通过拼一拼的活动初步认识什么的图形是组合图形(拿出课前准备的图片从中任意选择两或三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边做边思考,你拼的图形像什么,是由哪个基本图形拼成的。),从而明确组合图形的概念,接着课件出示课本中多种组合图形,学生辨别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最后举例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组合图形。
小组合作、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首先出示少先队的队旗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交流各自的想法进一步明确分解组合图形是方法-----分割法和添补法,同时学生明白同一个组合图形,由于分解的方法不同,解法也就不同。所以请同学们想想,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尝试计算一间房子的侧面墙,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开拓思维,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方法。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设置我想做什么样的学生(乐于助人、爱动脑筋、学会欣赏),来检测本节课目标的达成,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用相加的方法,也可以用相减的方法。最后反思回顾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哪位同学表现的最好?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给本节课画上一个句号。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和推理能力„„ 在本学期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常常需要描述事物的形状、大小,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本阶段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为此,在进行“密铺”这一节教学时,我先让同学以小组的形式收集规则的瓷砖及不规则的瓷砖,并在课堂上展示所收集瓷砖的形状;然后分小组进行拼图:如何利用不规则的瓷砖来铺满桌面?在这一过程中,能让学生增强探究的好奇心,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有同学上完这堂课后会问:不是所有不规则的瓷砖都能铺满地面的,那么什么情况下能铺满地面呢?我认为,完成本节教学时,能让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并将疑问带入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说是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方面,“空间与图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图形的直观,不仅为学生感受理解抽象的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有助于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为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提供了方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在“三角形的外角”的教学中,我让同学在纸上任意画个三角形,并标上字母,然后把其中的两个角剪下,拼到最后一个顶点上,看看会有什么结果?整个课堂十分活跃,同学们争着表述自己的结论。之后,我又让学生思考讨论:从以上的操作中,我们怎样把它变成合理的推理过程,从而使你的结论更加使人信服呢?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而且能引导
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推理的力量和证明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应当多种多样的,包括生活经验的回忆、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联想、模拟、分析和推理等。在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在教授完“用正多边形拼地板”这一节以后,我感觉到学生虽然从书本知识中学到了为什么有些正多边形可以铺满地面,而有些则不行;但是在他们的脑海之中并没有真正地形成经验。于是我在第二课时中,补充让他们动手作了一道实践题,即设计一幅用平面图形铺满地面的美丽图案,并要进行评比。同学们都十分感兴趣,并且制作出许多生动美丽的图案,同时,也从中获得了实践的经验,培养了数学美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平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合理地把平面组合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再进行面积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观察。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会找隐蔽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本知识
1、我们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请生回答,并出示图形)。
2、请生回答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表示。
3、基本练习:求各图形面积。(单位:厘米)开火车
4、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图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
二、变化练习
1、小组讨论:从刚才的简单图形中挑选两个图形组成一个新的图形,你会计算他们的面积吗?你们有几种情况?(让生拼一拼,摆一摆。)
2、学生汇报:(边出示,边板书)
(1)三角形面积+正方形面积列式:4×4÷2+4×4(图略)
(2)正方形面积-角形面积列式:4×4-4×4÷2
(3)半圆的面积+梯形面积列式:3.14×22÷2+(3+5)×4÷2
(4)梯形面积-半圆的面积列式:(3+5)×4÷2-3.14×22÷2
(5)长方形面积+半圆的`面积列式:3.14×22÷2+4×2
(6)长方形面积-半圆的面积列式:4×2-3.14×22÷2
3、小结,并回答以下问题:
(1)由几个简单图形组成的图形叫做。
(2)在你拼摆的过程中,你发现图形的组合一般有几种情况?
(3)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解答的步骤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三、强化练习
1、如图:阴影部分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6(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请生回答。
(2)你有几种解法?并在大屏幕出示。
9
2、求下列各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1)(2)
6
6d=6
A:先让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B: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C:核对,并在大屏幕演示。
D:小结:如果组合图形不能直接拆成几个简单图形,那该怎么办呢?
3、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图略,书本第127页练一练2中的第3小题)
先让学生思考,说一说应该怎么办?然后借助多媒体演示,请生列式。并说一说有几种方法。
4、小结:通过图形的平移、翻转,可以使它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
四、发散练习
如图:两个正方形摆放在一起,(大正方形边长为8厘米,小正方形边长为5厘米),图中有7个点,任意连接其中3个点,可以形成一个三角形,求三角形的面积?
(5分钟内看谁做得最多,方法最巧妙)
【《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师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反思09-21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反思07-04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有趣的平面图形》及教学反思07-26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设计05-25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优秀教学反思10-31
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参考教案10-20
平面设计中图形符号的运用论文11-05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平面图形教案10-30
色彩图形与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论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