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电影观后感700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民的名义》电影观后感700

《人民的名义》电影观后感700 篇1

为官者,当清正廉明。古往今来,贪官一抓一大把,清官却少的像麦田里的野草,风一吹就倒。清官难当,贪官易做,事实并非如此,清官 和贪官两者往往就在一念之差。如何抉择,关键在于你自己。 其实,贪官就是个做生意的,他这生意不同于我们寻常百姓.先花些钱买官,把官位提上去,这就好比我们的项目投资,然后在拼命往自己兜里捞钱,把本捞回,这就叫收益。这些‘’收益‘’是在违背法律的意愿下进行的,是必要遭受法律的惩罚。这是一局关乎人生成败的赌局,‘’投资‘’有风险,哥们需谨慎。败了,你就一无所有,赢了,也不要高兴的太早。迟早都会被查出来的,你躲得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

时下,贪官猖獗到了何种地步。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梦想着将他们绳之以法,或看到其被痛打的下场。他们的猖獗,势必会营造出一个贪污腐化的社会环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对于九零后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优良的领导者,让我们茁壮成长,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光明的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必将繁荣昌盛,民富则国强。

《人民的名义》电影观后感700 篇2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反腐画面,正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某副市长贪腐金额高达6.44亿,而该省最贫困的9个县一年的财政收入加起来才只有6.07亿元……腐败分子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腐败事件,正如编剧周梅森所言,“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这样的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内幕”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我不干好事也就罢了,我还干这么多的坏事,就自己感觉到自己简直是不可饶恕”“钱财有什么用,钱财没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让我罪孽深重”,**、魏鹏远的忏悔,是大多数落马官员的心声,但到要承担后果时才幡然醒悟,一切已为时晚矣。女县委书记袁菱落马后,常常回忆昔日在大学工作时的生活。她始终记得,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省吃俭用买了个空调装在9平方米的书房,全家挤在空调前吃饭,其乐融融。可如今,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一人不廉,一家不圆”,权力带不来幸福,金钱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猕孙散”。

如今,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老虎”“苍蝇”一锅端,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以人民的名义,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承认,“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认识的转变,帮助我们清理劣币驱除良币的政治生态,为党增添了无穷生机和活力。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3

(2017年5月10日)

(一)3月28日,反腐新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该剧第一集的实际收看人数(含网络)高达3.5亿人次,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达7000万,讨论量达21万,该剧的热播打响了2017年反腐剧播出的第一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新高度。反腐的高压态势为反腐剧的诞生提供了现实土壤。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冬眠期‛以后,以《人民的名义》为代表的反腐大剧应运而生,回应了时代的诉求。同时,这部剧也给党员干部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不忘初心,坚守品格。《人民的名义》中赵德汉‚小官巨贪‛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长相憨厚、衣着朴素,在简陋破败的老房子里吃炸酱面,喜欢以‚农民的儿子‛自居,却在欲望的诱惑下,丢失了作为农民最朴素的品质,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当官的信念,贪污赃款达2.3亿人民币。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落马官员皆出自普通家庭甚至贫寒人家,他们步步高升,却在权力中迷失了自我。‚赵德汉们‛警示着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把‚不忘初心‛作为为官干事的座右铭,要时刻铭刻在心,始终落实于行。二是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相对于普通干部,高官腐败对党、国家和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坏更广更深。过去,反腐剧的尺度停留在‚副省级为止‛;这一次,《人民的名义》把尺度扩大到了副国级干部。这背后彰显了中央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的决心。同时,该剧也警示广大党员干部,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正如总书记所说:‚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三是要不断提高廉洁意识。《人民的名义》用丰富的细节、细腻的表达从正反两面展示了官场人物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官场‚两面人‛‚两面派‛的揭露,入木三分。剧中的腐败分子装得很正、藏得很深,活脱脱一个‚两面人‛形象。但‚机关算尽太聪明‛,演技再高,总有演砸的时候。《人民的名义》用生动鲜活的故事教育党员干部,让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受感染、受教育。因此,党员干部要从中汲取教训,做到坚定信心不动摇,面对诱惑不迷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提高廉洁从政意识。

正风反腐,是对世道人心的校准。党员干部要学习《人民的名义》中反腐斗士的浩然正气,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永远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做让百姓放心、安心的好公仆。

(二)《人民的名义》不仅是普通观众的期待,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

‚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 编剧周梅森说。剧中一位国家部委项目处的处长,住在家具装修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955万4千6百块。这是电视剧开篇还原小官巨腐魏鹏远的情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腐败,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尤其是坚决查处***、***、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腐败案件,体现了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败顽疾的决心意志,在党内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党中央向全党表明,在贪腐问题上,没有特殊党员,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人民的名义》,以惩治腐败的许多典型案例为原型,在何谓‚名‛又何谓‚义‛的深究中?剧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实的‚执权者‛,那些满嘴人民正义而又满身铜臭气味,满脸风光得意而又满心纸醉金迷的‚老虎‛‚苍蝇‛,究竟会给荧屏幕观众多少深思,又将唤起多少党员干部对人民‚名‛与‚义‛的考量?剧情仍在继续,‚老虎‛‚苍蝇‛最终会被绳之以法。

(三)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故事一开始,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贴切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 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承认,‚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4

看《人民的名义》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圈子,一个是用人。

先说圈子,这几年很流行的一句话“圈子决定你的格局,圈子决定你的未来”,因为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这些话鸡汤味很浓,现在大家都很反感心灵鸡汤,可为什么这些话能流行得起来?因为它说出了很多人面临的真实情况,感同身受。《人民的名义》对政法系的批评指向很清楚:“圈子”是腐败的根源,因为有了圈子,所以出现拉帮结派,团团伙伙,搞山头主义……反观现实生活,这些问题确实是很突出。可我在想,到底是“搞圈子”错了,还是别的问题?我们还需不需要圈子?

前几年关于“寒门出贵子”的话题被热议,麦子的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道出了“阶层问题”的真相,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大城市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引起了很多寒门子弟的共鸣。而且现实可能更残酷,有的人说,18年又如何?再丰盛的年华叠加,我仍不能和大城市里的同龄人坐在一起喝咖啡!看看你身边的人,你就知道此言不虚。就拿这部《人民的名义》里的正面人物来说吧:

省委书记沙瑞金,伯父是陈岩石的入党介绍人和班长。解放后,是陈岩石供他到大学毕业的,这期间父辈的教育对沙瑞金的影响不言而喻。抛开个人努力不说,如果没有红二代的教育背景,沙瑞金能走上政途?我想至少不会那么容易。

陈海,陈岩石的儿子,如果老爹陈岩石没当过检察长,他念大学的时候会选择政法系吗?会当上反贪局的局长吗?

陆亦可,老妈是法官,正因为陆亦可在一个政法家庭培养教育下,最后她走上了检察官的人生道路。

陈海的儿子小皮球,从小就在反贪局的圈子里混,还在念小学就知道贪腐是怎么回事,知道给爷爷奶奶当侦查员,你想他长大了以后,如果再加上个人努力,能不往政法系统方面规划自己的人生吗?

反观现实生活里的大部分人,你就是头悬梁锥刺股,估计这辈子都没想过要当个检察官……

谁又能说这跟圈子没关系,至少是家庭的圈子,教育的圈子,成长的圈子……所以才有那句话:“圈子决定你的格局,圈子决定你的未来”。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想,我们都需要“圈子”,问题是你选择什么样的“圈子”而已。

人民的名义高育良在解剖麻雀的会议上发言

第二个值得深思的是职场里员工的升职、干部的提拔。

《人民的名义》里,汉东省委召开的“解剖麻雀”会议上,高育良说了一段话:在干部人事安排上,主管领导使用一些身边比较熟悉的干部也有情可原,熟悉的,知根知底,啥性情,啥能耐,心里大体有数,用着就放心嘛。

虽然高育良是个反面人物,他在会上说的这段话,也被其他的省委领导反驳,说他是诡辩论,但这难道不是当今职场很现实的问题吗?身边的人知根知底,知道他能力有多大,能干什么,领导就重用,因为用起来放心;远离领导的下属,有的是没有机会沟通交流,有的是自己不愿或不屑,因为跟领导没任何没多少交集,领导都不认识或不了解这个人,他就是再优秀,领导也不知道怎么用他。

高育良、李达康没用易学习,抛开领导层面对下属不了解,存有私心等大家能看得到的负面因素先不说,从下属的角度,在职场里,“易学习式”的员工在向上沟通方面,自身是否也存在问题?我想这是作为职场人士,应该反思的。

职场里,你是否也经常这样抱怨:

老板是不是瞎了?明明那些同事能力不如我,写的方案不如我,提的建议也不如我,但是,老板总是听他们的意见,完全不在乎我提的建议和想法,加薪升职,都是别人的事,好像我遇到的是假老板一样,我委屈爆了!

你的努力和付出,领导、组织都看不见,到底问题出在哪?有个公众号大V写了篇文章叫《如何管理你的老板》,提了一个概念叫“管理老板的能力”,她说,作为下属,要与自己的领导保持良好的沟通,因为在职场,领导永远很忙。《人民的名义》里老说“政治资源”,其实老板的时间也属于一种资源,而且是稀缺资源。作为下属就要学会管理领导的时间,大家每天都在抢领导的时间,“易学习式”的下属,却不愿或不屑去做这样的事,其实无形中也暴露了他们缺乏这样的能力。

《如何管理你的老板》一文给出了管理老板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比如,给自己的老板分类,了解他的high点和敏感点,然后对症下药。

有的人说,那不成了马屁精了吗?很多人总带着“拍马屁”这样的偏见去看领导身边的红人。可为什么很多人办不成的事,像秘书这样的红人就轻松搞定呢?你不得不承认别人管理老板的能力!

比如秘书最清楚老板什么时候脑袋是清醒的,什么时候状态最好,他会在老板状态最佳的时候去找领导办事,至少不会在领导有情绪的时候去。

找老板解决问题的时候,秘书会把几个问题集中到一起,分门别类,划出重点,一次性让老板做决定,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秘书找老板决策什么事情的时候,不是单纯让老板做判断题,而是提供不同的选项,让老板做选择题,这样能快速准确地做决策……

这些能力,不是所谓的“拍马屁”就能做到的。换个角度,如果你是领导,这样会办事,能办事,又知根知底的人,你会有不用的理由?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篇5

权力需要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犹脱缰之野马,必然滋生腐败。剧中开篇就是某省会城市分管项目招商的副市长,在某高级酒店参加企业招商活动时觥筹交错的场景,除了现场多个企业老板排队敬酒以外,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这位副市长系着“LV”的皮带,不禁让人联想到了“表哥”和“房姐”,而这位副市长果然也是贪腐的“人设”,剧情发展没多久就“跑路”了。令人遗憾的是他因贪腐问题“跑路”后,当地党委和监督部门竟然没有事先察觉和控制。由此可见,党内监督无禁区、无例外,无论职务高低,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无条件接受监督,同时还要从细微处发现干部贪腐的端倪,不能对领导干部平时的工作、生活表现没有洞察,尤其是让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监管成为“南柯一梦”。诚然,当前党内监督确实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但在从严治党的大背景和新常态下,我们的反腐制度会越来越健全,拒腐防变的“篱笆”也会越扎越紧,让贪腐分子无处遁形。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干部是不是真心干事,群众往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时表现在行动上。从《人民的名义》开头几集放出的剧情来看,里面的领导干部可谓个个深藏不漏,角色的好坏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定义。其中“达康书记”一角就迅速引发了广大网民的关注,笔者认为“达康书记”之所以能迅速圈粉,不光在于演员有演技,还在于这个角色有一定的人格魅力。除了一心盯着“GDP”让人觉得有些不妥以外,他雷厉风行、手段强硬,并且能办实事,尤其是在处理大风厂“血拆事件”过程中,给老干部陈岩石披衣服、让工人们先吃饭等情节,足以表明“达康书记”是一个实在人,这和剧中某些领导干部一心想着自己的升迁形成了鲜明对比。另外,大风厂之所以引发“血拆事件”,也和领导干部不关心民生、只想着政绩甚至一心想着贪腐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忽略了民生甚至了民意,老百姓就会用另一种方式进行回应和惩罚,不管当多大的官,为人民服务才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 篇6

2004年,反腐题材电视剧因数量泛滥和过度开采被监管部门严令整顿,从此退出电视黄金档。经历十多年蛰伏,反腐剧在这个春天悄然复苏。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将登陆湖南卫视黄金档。

《人民的名义》海报这部投资1.2亿元的电视剧,是十八大之后首部全方位深刻表现反腐的剧作。在人物和格局上,《人民的名义》有了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最高级别直至副国级,也因此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创作了同名小说、同时担任该剧编剧的著名作家周梅森认同一个观点: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任务和要求,让反腐题材作品上不封顶,天塌不下来!

“十八大后,竟没一部像样反腐剧”

在今年1月《人民的名义》出版前,曾以《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政治小说闻名的周梅森已经有8年没有出版新作。《人民的名义》写写停停6年,始终难以完成。

转机出现在2015年。当时,最高检影视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三次找到周梅森,希望他能写一部新剧。周梅森记得,对方对他说:“十八大之后,对反腐这一举国关注的大事,竟然还没有一部像样的电视剧作品,希望能抓好这个事情。”在意识到对方是“玩真的了”的周梅森,在两年之内,写完了30万字的小说,并改写成60万字的电视剧本。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拍完送广电总局审查时,周梅森曾跟导演李路打了招呼,要做好删掉5集、改1000次的准备。但审查仅仅十天就通过了,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的前作《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送审时,分别修改了八九百处。周梅森坦言,反腐剧的春天来了,“以前主管部门可能认为反腐剧是负能量的,但这样的思维现在改变了,腐败必须正视,不是闭上眼,腐败就不存在了。”

《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在周梅森一开始的写作计划里,落马官员并没有小说和电视剧中都出现的副国级高官赵立春,最高级别为省委副书记。但原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的一句话令周梅森印象深刻:“十八大后倒掉这么多的贪官,反腐形势这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因此,剧本以陆毅饰演的检察官侯亮平办案为线索,写到H省新任书记沙瑞金与贪腐势力较量,更将范围扩大到已经升任“副国级”的老书记赵立春留下的重重积弊。

“官员从云端掉下来,心态会是怎样的”

创作《人民的名义》时,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周梅森:那些道貌岸然的官员,一旦从云端掉下来,他们的心态会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疑问,周梅森在最高检影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南京的浦口监狱,与一些落马官员、检察院及驻监检查所的干部开了几个小型座谈会。他这样形容自己笔下的落马官员:“他们不是魔鬼,也有血有肉。”

《人民的名义》剧照周梅森在浦口监狱见到的基本是厅局级干部,在监狱里待了7到10年,他们都是在掌握实权的高危岗位上。极少的干部一上来就贪污,大多数都是因为一念之差,或者是因为身边人出事牵涉进去。剧中,H省委常委、省会城市市委书记的老婆收了别人三张卡的情节,就来自南京市浦口区反贪局的一个真实案例。周梅森介绍:“因为要买的衣服很贵,钱不够,这个官员拿了受贿的卡消费,检察机关的证据就这么坐实了。”

在《人民的名义》中,不少剧情会让观众看起来似曾相识。剧中,侯亮平为清点一位贪污处长家里的2.3亿元现金,用坏了12个验钞机。这个典型的小官巨贪角色,原型是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周梅森创作《人民的名义》期间,正是不少贪官触目惊心的贪腐案件见诸报端之时,他也因此感慨:“比作家们的描写精彩得多。”

贪腐背后有对政治生态的描写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精选 篇7

“--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 编剧周梅森说。剧中一位国家部委项目处的处长,住在家具装修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955万4千6百块。这是电视剧开篇还原小官巨腐魏鹏远的情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尤其是坚决查处周永康、__、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案件,体现了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顽疾的决心意志,在党内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党中央向全党表明,在贪腐问题上,没有特殊党员,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惩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精选 篇8

《人民的名义》是导演李路职业生涯中最难的一部作品。无论是演员,还是投资人,在谈到这部戏时,无不谈到他的拍摄艰辛。因为他不仅仅是这部剧的导演,还是《人民的名义》的制片人及出品人,三重极具冲突的身份集于一身。而李路自己也坦言,从拿下这个项目,到如今即将开播,两年下来没有一天睡好,可以说是一路走来如履薄冰。

为了做出经典的反腐剧,李路要求不管是演员阵容还是制作都要做到“一线”标准。这样的高要求,让不少投资方望而却步。在投资还没有完全到位时,剧本已经完全成熟,演员已经一切就位,李路就雷厉风行的拍板,决定先开机。周梅森透露,当初为了补齐资金链,李路差一点就抵押出了自己的房子,还好在最后关头有了5家民营公司的支持。多年的好友、也是在剧中出演重要角色的演员张凯丽说李路“神通广大”,能将剧本中出现的场景完美呈现,到这背后却是李路付出的不为人知的努力。而正是他从头到尾始终如一保持品质的创作,让湖南卫视在该剧拍摄期就三飞南京剧组,签下了购片合同。

谈到李路,周梅森表示,他是一个“抓住机会,绝不会松手的人,更是一个抓住机会就一拼到底的人。两年了,一直到今天,他为了这部戏心里一直忐忑。这部剧的每一个小细节,每一句话,他都在反复琢磨。现在很少有导演能这样了,一部戏从头到尾精雕细琢两年。很多导演拍完就完了,后期丢给别人制作,中间的时间可以再拍两部戏了。李路没有这样,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到今天,实在不易,实属难得。”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000字 篇9

看到第四五集,就实在等不急看电视剧了,一口气读完此书。真是酣畅淋漓,跌宕起伏,绝对是一部反腐佳作。在书里,既有官场的盘根错节、步步腐化,又有共产党人为正义公平而战。

不知为何,看到祁同伟在孤鹰岭那部分竟然哭了,可能是为他感到惋惜吧。

曾经的缉毒英雄,为了让自己的事不败露,帮副市长外逃,并暗害证人,谋害同学,成了杀人凶手。一切大白于天下后,他最终逃回了孤鹰岭,那个他曾身中三枪,奋力打击犯罪,差点丢掉性命的地方。当年是孩童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首歌救了他,他通过这首歌,逃到了村里唯一不贩毒的秦老师家。而今,重回旧地,他早就不是当初那个他了,他的灵魂已经肮脏。再次响起的直升机轰鸣声,不是救他,而是要抓他。

不知为何,我觉得他堕落得很可惜,曾经他也不想依附权贵,特别优秀的他却被分配到只有三人的小地方当司法助理,在看到那个在穷山沟干了三十年的同事后,他决定违背自己,去追求比他大十岁的政法委书记的女儿,他一步步往上爬,步步为营。在电视剧的前几集也可以看到,他第一时间永远想到的自己的利益,想到的是如何当副省长。他和高小琴的爱情,在他看来也是和发妻得不到满足造成的。他的第一次腐化,是被大领导儿子拖下水的,他第一次空手套白狼,让他感觉挣钱太容易了。要不说,变质都是从一点点开始的,谁从小受的教育都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可随着权力增大,一旦伸手就会越陷越深。最后的他可能是醒悟了,不过也没啥用了,那么高傲的他不能束手待毙,选择在曾经神圣的地方告别自己,真是最好的方式。

当然这里还有比他更厉害的人也由于各种原因腐败了,就不一一剧透了。

要说这本书的优点,不仅仅是刻画出了这许多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物,更是展现了比较真实的社会现状和官场百态。当然这只是一个普通小老师的见解吧,不要说这里的厅局级干部,连科级的门道我都看不懂,也真没啥资格品头论足吧。估计现实比文学作品还要有戏剧性。

只说自己的看法,最值得称赞的是,作品敢于呈现社会的阴暗面,敢于呈现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更敢于呈现有时正义力量也会被压倒,这在以往比较少见。当侯亮平被栽赃嫁祸,政治生涯命悬一线时,几乎是绝望的。本以为植物人的陈海能醒来,但奇迹也没出现。身为一把手的李达康和沙瑞金虽是好官,但无人监督。这都是作品中的低气压,展现了现实的任重道远,好人不一定能一生平安,以及在官场改革过程中的步履为艰。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高中作文 篇10

早餐时忍不住径向夫人特别推介,“你有空好好看看,这是我从未看过的最好的反腐电视剧,如现实中的真人真事迹近无二,而且全是知名演员主演,听说群众演员大部分是江苏检察系统的人。”

就算是普通人,就算我们不是公职人员,我们也要从中吸取教训,接受启发,吸收正能量,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啊。

昨晚小儿吃了一个咸鸭蛋,掏空了里面的蛋黄,扔在桌上,净留下蛋白。

我是忍不住唠叨开了。“儿啊,我和你妈妈最开始吃的第一餐饭是炒白菜就米饭。能不能不要浪费啊?”当时我想到我自己的父母那时节一挂肚肺一家六七口就挨过年的光景。没曾想儿子明显不接受批评,只见他指指旁边他母亲的饭碗。我顺眼看去,见到基本上和儿子差不多一个样的掏空咸鸭蛋也残存在那只碗里。我默不吱声。还怎么吱声?

日子好了,我们不仅要自己保持住我们的本色,还要多方面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包括不能浪费。他们的人生路,还早着呢。以小见大,大环境的染坊,我们没有太大的力量屏蔽掉,但我们自己的小环境,我们得做好孩子的榜样,教育好孩子要有明辩是非的能力啊。

候孩子回他自己的房间继续做作业,我站在正在刷锅洗碗的夫人边上说叨此事,夫人羞愧的回首一笑,外加一声叹息的检讨,“唉,蛋白确实太咸了。但还是做成坏榜样了。”

因为这样的结果,做父母的自然需要检讨,但做儿子的,也自然应当在眼前看到的听到的物事面前,有正确选择的学习模仿,而不是抱着“人家能那样,我就能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态度肯定是不对的,最终,还会害了自己对于人性中正能量的坚持。

我们也必须要承认,但凡是人,人性中定有一定的或多或少的阴暗面,包括还有“丑恶”。有必要否认这一定吗?管真真的能否定得了的吗?但正因为社会必然是前进的,社会环境自然会要求所有人符合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规律,包括不能违反现行大环境所定下的公序良俗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否则,你就会被这个大环境淘汰出局。那后果一定是极凄惨的。

但有多少人,特别是那些位高权重者,如何能果如他们站在台上所宣称的那样“谦卑谦卑再谦卑?”特别是那些官爷,如何能扼杀自己内心的魔鬼,控制住自己的贪欲,在如今如此这般如大染坊一样的环境中,能抗拒诱惑、能跳脱出自己人性的弱点洁身自好呢?

有些东西,即或真烂了,也不需要隐讳,更没必要忌医。坦诚面对、下决心加大力度、果敢处置是必须的。而《人民的名义》这个好剧,来得太及时了,这部剧真正把现实中的腐败及打击这个腐败的过程通过当今中国各路知名演员的努力演绎得气势磅礴,石破惊天!

上一篇:尊老的名言警句下一篇:2024年度项目部经理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