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学素材(通用8篇)
课前预习:篇目优秀,骈散结合,内容较长,一定要抓好预习。
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却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综观王勃的一生,我们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为历来论者所激赏。《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命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写作背景,加深理解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三、文题解释,掌握文体
1、《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3、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斌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4、《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又称骈俪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全盛。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这种文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讲究对仗,一般四六。
(2)平仄相对,音律整齐。
(3)多用典故,讲究词藻。
四、朗读感知,初识文本
1、示范朗读
2、朗诵指导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教学过程: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由景及情,因情表志。积累古字词。
第一课时
一、浏览课文,请给下列文学常识填空。
王勃,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
二、熟读1~3段,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翼轸()
瓯越()
墟()
棨戟()
懿范()
襜帷()
潦水()
骖騑()
鹤汀()
凫渚()
绣闼()
雕甍()
闾阎()
舸舰()
舳()
彭蟸()
三、阅读1~3段,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1、通假字
①俨骖騑于上路(“俨”通“
”,)
②云销雨霁(“销”通“
”,)
2、古今异义
①千里逢迎(古义:
;今义:)
②时维九月(古义:
;今义:)
③俨骖騑于上路(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襟:
;带:)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美:)
③徐孺下陈蕃之榻(下:)
④腾蛟起凤(腾
;起:)
⑤川泽纡其骇瞩(襟
;带:)
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
;星:)
⑦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上:)
⑧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下:)
4、特殊句式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③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④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⑤都督阎公之雅望()
⑥宇文新州之懿范()
四、品读文段
(一)探究第1段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时)
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空)
地
灵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物)
人
杰
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人)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紧扣照应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二)探究第2、3段
1、一说到秋人们常常会想起这样的诗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楚·宋玉《九辩》)“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
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蓄积的雨水消尽,潭水更加清澈;暮霭笼罩,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上句写潭水的清澈,颜色淡雅;下句写山峦呈现紫色,设色浓重。上句写秋水,下句写秋色,在这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了秋日的山容水态,写尽九月之景,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的境地。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应曾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丽图片。这两句在用字上极为洗练,不仅句间对偶,而且在一句内自成对偶。画面和文字集美,这一名句亦成为千古绝唱。
2、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王勃写滕王阁美景,紧扣题目中的“秋日”,有对滕王阁高耸的赞叹,有对有幸登临的喜悦,有对秋日美景的欣赏,有对祥和富庶气象的向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又不事张扬,通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出来,给人以自然流露、天衣无缝的美感。
小结1~3段: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五、当堂练习
背诵课文第1~3段。
第二课时
一、熟读4~7段,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遄飞()
睢园()
睇眄()
南溟()
帝阍()
多舛()
弱冠()
宗悫()
簪笏()
叨陪()
捧袂()
梓泽()
二、阅读4~7段,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1、通假字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
”,)
2、古今异义
①穷且益坚(古义:
;今义:)
②阮籍猖狂(古义:
;今义:)
③一介书生(古义:
;今义:)
④盛筵难再(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①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目:)
②屈贾谊于长沙(屈:)
③窜梁鸿于海曲(窜:)
4、特殊句式
①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②奏流水以何惭()
③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四、品读文段
(一)探究第4、5段
1、.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
明确: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是进一步的补充,哪怕身处逆境,也要乐观,表达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北海虽然遥远,乘着风就可以到达;早年的时光虽然逝去,珍惜将来为时未晚,前两句以空间为喻,后两句以时间为喻,都表达了王勃不甘沉沦,勇于追求的乐观情怀。
2、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小结:兴——悲——壮,走进王勃的精神世界,我们才能体会到他虽然活着的时间短暂,但是志向高远;虽然屡次遭受挫折,却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虽然孤傲清高,却时时想着报效国家。
(二)探究第6、7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三)通读全文,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关于文言文阅读, 《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 应立足于文本,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的阅读鉴赏, 而不应把“外围战”作为重头戏, 甚至架空分析, 失去语文课的根基。而应回归文本, 坚持语文本色。
这是一篇美文, 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 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 达到了内容与语言双赢的千古绝唱。在本节课中,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 从内容和写法上去分析品味, 感受语言之美。再通过语言的仿写练习, 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运用优美且凝练的文辞来表达心志。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2.初步鉴赏千古名句, 培养理解感悟的能力。
3.通过语言的仿写练习, 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 被认为“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 (《唐摭言》)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一千古绝唱。 (明确本节课重点)
二.诵读课文
这么一篇传世之作, 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美读文章。就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老师和几位同学一起共同配乐诵读课文。
三.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1.有人曾经评价《滕王阁序》:它“是一曲音韵和谐的天籁, 是一幅画工精美的长卷”。
老师在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 你最欣赏文中哪些语言, 从内容和写法方面进行赏析。 (小组交流)
2.我们一起来分享, 感受王勃语言的魅力。
要求: (1) 读出你选择的语句。 (2) 串译。 (3) 你的评析 (从内容、写法方面) 。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点评, 学生随时有感情的读课文。)
板书:
形式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内容方面:意象、意境
艺术手法:修辞 (比喻、比拟、夸张、用典、对偶、反问等) 、炼字、色彩变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衬托、白描、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融情于景)
必要时补充:大家看看这三对儿对偶句一样么?
(1) “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2) “孟尝高洁, 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3)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对偶的形式:a.正对 (上下句在意义上相近或相似的对偶形式) 如:“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b.反对 (上下句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如:“孟尝高洁”“阮籍猖狂”
c.流水对 (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对偶关系: (1) 句与句对偶。 (2) 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 这叫做“当句对”。)
作用:表意凝练, 讲究字的平仄关系, 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 富于音乐美。
3.《滕王阁序》的美不仅在于体现了王勃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的复杂的人生情感, 更在于文中大量精妙的语言, 文中句句是经典之言。我们不再一一分析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感受文章之美。饱含深情地全班齐读课文。
四.仿写拓展练习
仿照文中的对仗形式, 请以文中的一段为写作内容, 或评点, 或感受, 写一副对联。
五.小结
这节课, 你学到了什么?
《滕王阁序》这篇散文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 正是因为, 王勃运用了极其华美的文辞, 描绘了雄伟壮丽的景致, 而且抒情真挚委婉, 抒发作者高洁且坚定的心志。这节课我们选择了你最欣赏的语言进行了赏析, 感受了文章的音乐美与绘画美。在平时语言表达的时候, 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优美且凝练的文辞来表达我们的心志, 我们的文字也会有大家的风范。
学生谈学习感受:
杨继晖:通过对《滕王阁序》的学习, 我了解到王勃是个很有才华却怀才不遇的人, 他虽然生活困顿但依然不放弃希望和坚定的志向。这为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在课堂的学习中, 我已经学会了从句子中找出运用的手法、感悟意境独立地分析一个句子。在我分析“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这句话时, 老师让我反复读、反复体会, 开始总是读不好, 老师就提示我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哪里应该重读。我又试了试, 果真很好。从文章中, 我还学到了“四六文”是个怎么回事儿。更为高兴的是, 我还学到了如何写对联, 知道了写对联的一些基本格式和规定, 写出了一个自认为挺好的对联。总之, 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
周易豪:选修Ⅲ中的《滕王阁序》总算是学完了。说实话, 刚开始老师让我们预习的时候, 我很是挠头。读完文章一遍之后几乎一句没懂, 从来没读过一篇注释比原文还要多的文章。后来, 经过看文下的注释和查阅资料, 终于大体上弄清了文意, 了解了作者在各段落中要表达的内容。当然, 还有一些句子不是很清楚, 我就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学习。这也是老师从开始教我们起就一直说的。在对课文预习时, 能够发现自己有哪些理解上的问题;在课堂的学习中, 要能够通过和同学或和老师间交流解决自己的问题;上完课后还能再生发新的问题, 以便在课下自己查资料继续探究。总之, 和原来的语文课相比, 在新课改后, 多了很多我们自主学习的时间, 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探究的方向, 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特别好。
教学评析
文言文教学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或者侧重字词的教学, 从而忽视“文”的教学;或者侧重文章的分析, 而字词的落实又不够。许多老师在这个两难问题面前, 举步踟蹰, 不知所措。尤其是面对《滕王阁序》这样难懂难读的文章, 就更是感觉到困难。王琳琳老师的《滕王阁序》这节课, 或许在这些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第一, 她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 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王老师在开发学习资源方面安排了两个学习环节, 一是利用小卡片引导学生赏析名句, 一是利用小卡片让学生写对联, 进一步赏析文章。这里的小卡片, 有两个作用, 一是帮助学生挑选语句, 以作赏析;二是用写对联的形式, 既锻炼写, 又检查学生是否读得深入。开发小卡片这个学习资源, 既能锻炼写作, 又能深入地推进阅读, 具有一石二鸟的功效。关键的是,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 学生表现出了很好的眼光, 挑出来的名句几乎跟老师的预设一致, 写出来的对联也基本上符合要求。个别不合理的地方, 老师带着学生一一地进行了纠正, 纠正也是很有效的。这说明, 课堂教学只要是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尊重他们的学习, 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 他们就一定会认真地学, 主动地学。
在写对联这个环节上, 王老师没有先入为主地讲解写作要求, 而是用自己的示范写作作为指导, 这样就避免了枯燥的讲解, 老师有效的写作示范, 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更自在。在整个品读环节上, 王老师也都避开枯燥地讲解, 而是亲自读一读, 写一写, 以自己的读和写带动学生去读, 去写,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 她注意将诵读和品读有机结合起来。讲授《滕王阁序》, 毫无疑问, 要认真指导学生诵读, 因为这是一篇骈体文, 语句整齐, 音韵铿锵, 非常适合朗诵;但光有诵读又是不够的, 还必须带着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入品读。王老师的课就是这样设计的。一方面, 老师示范诵读, 另一方面, 老师带着学生诵读;在此基础上, 老师又和学生合作诵读。在强调整体诵读的基础上, 王老师还强调个别重点语句的诵读。多种诵读并行推进, 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而且也有利于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既相得益彰, 又恰到好处。尤其是老师的教读、带读、范读, 很规范, 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 好的诗词, 不仅要诵读, 还要注意品读。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如果只是带着学生诵读, 即便是读得很细致, 很动人, 学生的体味恐怕也只能停留在体验的层面。为了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层面。王老师选择从语言美的角度进行品读, 这无疑是一个聪明的做法。这不仅可以抓住骈体文的写作特点, 而且也能做到上课时举重若轻, 给教学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而且, 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欣赏的语言做赏析, 能照顾到学生个性化的差异, 让学生学得很有乐趣。诵读和品读相结合, 既让学生学习了诵读, 也让学生懂得了怎样去品读, 既扎实, 又讨巧, 效果很好。
第三, 这节课还注意做到开发课程资源和落实文言字词教学相结合, 做到语言赏析和基础巩固相结合。这样做, 不仅可以避免文言教学容易走偏的毛病,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字词基础。比如, 在赏析“青云”一词的时候, 老师既引导学生品读感情, 也注意到这个词语的基本理解。还有, 赏析“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的时候, 老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对这个“穷”字的理解。在这节课上, 字词句的落实是随文进行的, 很巧妙。这是我们从事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注意的。
一、教学目标
1.赏析名句,体会本文景色之美,掌握写景的角度、方法。2.提高鉴赏、审美、答题等能力。3.背诵。
二、复习回顾
1.写景角度:远近、高低、点面、色彩、动静、虚实、五觉、正侧等。
2.炼字炼句“四步法”:(1)解释。(2)手法。(3)效果。(4)内容、感情。
三、韩愈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王勃把这“独为第一”的美呈现给读者了吗?文中的景色美体现在哪里呢?读二、三段找出最喜欢的写景诗句并赏析。
四、将学生的回答整理、明确
1.“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1)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2)“清”“紫”,色彩浓淡对比,对仗工整。(3)抓住了秋水、秋山、秋色这些代表性的特征描写秋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4)突出了色彩变化之美,如诗如画。
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1)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重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涂饰的朱红色油彩鲜艳欲滴,从阁道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2)“耸翠、流丹、青雀、黄龙”。(3)上下结合,色彩缤纷,摇曳生辉。(4)构成一幅色彩明艳、壮丽缤纷的美妙图景,恍若画中。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2)空间、点面、色彩、动静多角度描写,对仗工整。(3)视角转换,视野开阔,动静相衬,水天相接,浑然一色,完美和谐。(4)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上下浑成、鲜活生动的秋天美景。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1)暮色里归舟传来声声渔歌,歌声响彻鄱阳湖畔;寒风中大雁发出阵阵惊鸣,叫声消失在衡阳水滨。(2)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视听结合,虚实相间。(3)使读者对景物有具体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视野,思通万里。(4)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生活画面。
五、诵读写景名句,再次感受
1.文中介绍滕王阁三秋时节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的句子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2.描写滕王阁楼台壮观、色彩艳丽的句子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3.描写晚霞与飞鸟并举、水光与天色相接的千古名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视听结合,虚实相衬,引发联想,表现滕王阁音乐般美好的诗句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5.描写人烟之盛、突出富庶祥和气氛的诗句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六、小结
【教学目的】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征,尤其是用典和对仗 2.理解文中的典故,并能与现实情景相结合地去理解。3.体会作者穷且益坚、积极用世的思想感情和乐观的人生态度。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与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王勃生平与本文写作背景
2、介绍骈文文体知识和断句
3、初读课文并翻译分析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简洁的导入: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滕王阁序》
二、序的文体的介绍
说到滕王阁“序”那什么是序呢?
“序”是文体的一种。它的作用是点题,分为书序、赠序、宴集序三种。赠序,是用于送别赠言的文章,内容大多表惜别,祝愿,劝勉和赞扬等等
-宴集序,多用于记叙宴饮盛会。古代的名人在闲暇之时往往设宴邀集聚会,常常一同作诗,然后公推一人作序。
本文就是一篇宴集序,故结尾有“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一句。
三、作者简介
1、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在初唐四杰中,属王勃的成就最高,局四人之首。
2、出身豪门望族,文人世家。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的学者,号文中子。叔祖(父亲的叔父)王绩是著名的诗人。(《野望》东皋薄暮望........)才气早露,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被称为神童。入蜀后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幸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亡,时年27岁。英年早逝。
3、提起王勃,我们更多的是熟悉他的诗作,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早已流传千古,其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了众人心中的名句。
但其实呢,王勃的主要创作成就是在他的散文上面,尤其是他的骈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滕王阁序》,是一篇典型的骈文,在所有骈文的作品中是极富盛名的。
四、骈文文体的介绍
1、“骈”:意为两马并驾齐驱,所谓骈文,特别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2、骈文的文体特点:
A、对仗:就是对偶,要求句法结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就要对主谓,动宾就要对
动宾。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 于
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B、多以四六句为主。因此又称四六文
C、用典与藻饰
用典:典故要和眼前情景相结合
藻饰:追求辞藻华丽,颜色,金玉,灵兽,奇禽,香花等方面的词语再骈文中
用的最多,在本文第三段中有明显的体现。、五、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其相关轶事
1、学生读课下注解圈1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滕王阁和岳阳楼,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很是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相传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阎大人女婿吴子章(相传有过目不忘之才)被抢风头,大怒,讥讽王勃诗作是抄袭自己的,《滕王阁序》是自己宿构的诗,王勃是抄袭自己的,是偷背出来的!见阎大人和众士不信,吴子章当众将《滕王阁序》一字不落地背出来,众人皆大惊,对王勃起了疑心,怀疑王勃抄袭。王勃毫不惊慌,反问道:“吴兄过目不忘,令人佩服,但这首诗末尾还有序诗吗?”吴子章不能答,只见王勃起身挥墨,文不加点,写下一首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写罢,众人皆服,无不称赞,相信《滕王阁序》实乃王勃所作。吴子章羞赧而退!
六、听诵读录音,批注生字生音:
1、星分翼轸(zhěn)
控蛮荆而引瓯(ōu)越
棨(qǐ)戟(jǐ)遥临
襜(chān)帷(wãi)暂驻
俨(yǎn)骖(cān)騑(fēi)于上路
鹤汀(tīng)凫(fú)渚(zhǔ)
披绣闼(tà),俯雕甍(mãng)
逸兴遄(chuán)飞
睢(suī)园绿竹
穷睇眄(dìmiǎn)于中天
怀帝阍(hūn)而不见
处涸辙(hãzhã)以犹欢
慕宗悫(quâ)之长风
七、断句品韵:
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二二式”。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三三式”;(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 “一五式”;(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二二二式”;(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二四式”;(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一二三式”。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三四式”;(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二一四式”;(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三二式”;(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 **对**: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2.徐孺下陈蕃之榻(见注释)。3.紫电青霜(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 故:旧 2.地接衡庐 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5.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6.千里逢迎 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7.高朋满座 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1.以“人杰地灵四字”为纲,对胜地、贤主、嘉宾、良宴进行了称赞。首句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切题,先写滕王阁所属之地势,能不粘着于题目,拓开境界,颇有大家之风范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问题: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8.背诵本段。七.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 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 彻:普照 3.雁阵惊寒 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 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 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7.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教学过程:
一.复习典故(略)。二.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2.而难并 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 穷:望尽。中:最高处。4.极娱游于暇日 极:尽情。娱游:欢乐。5.兴尽悲来 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7.屈贾宜于长沙 屈:被„„贬谪。8.所赖君子见机 赖:依赖。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10.穷且益坚:且:反而。11.不坠青云之志 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7.第七句:是虚写,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四)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五)背诵这两段。三.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 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 怀:心思。4.奉晨昏于万里 奉:侍奉。5.接孟氏之芳邻 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7.兰亭已矣 已:过去。8.奉承恩于伟饯 于:在。9.是所望于群公 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 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四.全文内容: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五.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第三课时
一.再理结构:
第 一 段:扣“洪 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三.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
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四.语言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评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
(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
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滕王阁序教案
-----------------------------
教学目的1.背诵全文.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在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入 :
《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二.教学过程 :
1.初步理解,打好导读教学的基础。
A、知文体:《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B、知经历:作者的人生道路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系,“知人论世”对理解作品内容不无益处。除课文注释外,补充介绍下列知识:王勃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曾为沛王府修撰,为沛王李贤侍读时因撰《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入蜀后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作者经历的介绍有助于提高自读效率,帮助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典故及作者的“牢骚”。
2.初读求读准:让学生自己搭桥过河,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壁”后予以引导,记忆尤深。例如,骈文的七字句和诗句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而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所以下列文句节奏应是:A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B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C都督阎公∕之∕雅望,启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帷暂暂驻。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引导点拨后,举一反三,学生自会读出语感,有所感悟。
3.再读解词句:即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这些文言语法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依靠积累、依靠语感用特定的标记画出不同词法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重点,同时共同释疑,提出难点,教师适当启发点拨。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的“雾”“星”学生凭语感画出名词作状语的标记。“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两个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点拨而来,同时巩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三读通脉络:本文篇幅较长,在上述两步导读之后,把握文章脉络对于理解文意、背诵课文不无益处。理脉络时可以由句到层,由层到段,聚零为整。
例如,第一段的内容概括即可按此步骤进行。①—③句,叙述洪州地理位置。④—⑤句,用两典故,盛称洪州地方和人物的美好。⑥句,言城池繁荣,人才众多。⑦—⑩句,表宾主尽东南之美及宴会盛况。⑾句,自己与会的缘故与荣幸。
由此可归纳出第一段主要写洪州形势雄伟,人物云集,阁上盛宴及与会缘故。
依次可概括出其他段落的主要内容:第二段主要写滕王阁之宏伟壮观以及阁上所见美丽如画的秋景;第三段,主要写参与宴会的多是喜饮酒、擅诗文的宾客,并由欢娱引出兴悲之情,抒发身世之感;第四段,抒怀才不遇之悲,勉励自己要坚持高尚志向;第五段,写苦于无路请缨但幸得款待,有感于盛宴不再,愿与众宾客一同赋诗。
通过反复朗读,在聚零为整的结构分析中,学生领略了作者写作技巧的高超:首叙天文地理,次叙贤主嘉宾,再叙蚨景物,然后描写阁内近景、阁外远景,接着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二句总收胜景,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叙到自己,以逊词结束全文,甚为得体。
5.四读探主旨:即在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后,反复诵读关键语句,表现在课文中,即表宴会“盛大”的语句、抒情的语句及典故的用意,要读中见情,读出文意。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读这两句时“难”“悲”“怀”“不见”“何年”需重读,读出真情,读出不得志之苦和渴望被赏识之情。“奉宣室”的典故,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同时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
通过关键句的朗读,领悟文章的主题在于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情绪。
6.五读求鉴赏: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魅力,根据体验、兴趣选其一点品评、评价,以达到强化延伸的目的,真正做到感受、理解、品评,学以致用。无论“命途多舛”,但仍要“穷且益坚”的人生态度启人心智;委婉的抒情,动人心弦;开阔的意境、华美的语言予人美感……在鉴赏中,学生才能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自觉背诵的欲望。
7.本文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这种特殊文体。
(一)语句方面的骈偶与“四六”
A.骈偶:即对仗。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例句:
例(依次):a 雄州 雾列,俊采 星驰。
b 披 绣闼,俯 雕甍。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即上下句相对。也有句中自对,然后两句相对,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显得更加工整。试从文中找出例句:
例:a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⑤****。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请同学们找出例句。
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二)用词方面的特点:用典与藻饰
a、用典:骈体文用典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文中典故不仅用得恰当,而且要引导学生欣赏其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b、藻饰:即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等类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这一特点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明显体现。
该文 写景雄伟壮丽,文辞华美;抒情真挚委婉,借助典故,充实内容,抒发心志,毫不滞塞。可从“藻饰”“用典”两点入手,赏滕王阁盛景,解王勃心怀。
本课是一篇骈体文性质的抒情散文,骈体文的文体特征和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2)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背诵精彩段落;
(3) 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类积累文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志寸高远、穷且益坚的精神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 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2)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背诵精彩段落;
(3) 培养志寸高远、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
了解对偶与用典
四.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都会用到,最重要的是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让教与学都落到实处。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文本所处位置及内容含量,我将使用两个课时讲授本文,第一个课时着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第二个课时重在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第一课时
1.导入:通过大家都学习过的人教版必修七年级所学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引出对王勃的介绍。学生对王勃并不陌生,在课前又查阅过相关资料,此处就由学生起来讲述,教师补充。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3. 全班齐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错误,学生读后找出文中写景段落(2、3)。此处按照长文短教,难文精教的原则,不求面面俱到,重点让学生掌握积累文言知识的方法,在继续学习中举一反三。
教师按照“重点实、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特殊句式”六大类范讲第2段。
例: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
访风景于崇阿。
4. 全班诵读第3段,之后同桌之间讨论或个人独立查阅资料,按照老师范讲第2段的模式,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第3段的学习。
学生课下在笔记本上独立完成课文剩下段落文言知识的积累,此项任务要列入课外作业,教师要及时检查,并作出负责的反馈和评价,可结合本册书后面“梳理探究”模块中《文言词语和句式》来讲解,使学生养成习惯。当然,这个好习惯从初学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时就要养成,长期积累,必出成绩。
5. 全班齐读2、3段,乘胜追击,试着背诵,减轻课下背诵负担,同时巩固加深已学知识。
第二课时
1.全班背诵2、3段,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滕王阁序》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和深厚的语言功底,板书“四美”:
远近变化之美
四美 上下浑成之美
3. 在讲“四美”时,带领学生品味本文富有特色的语言,就此引入对骈文知识的讲解。
骈体文是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用杂言,所以唐宋以后也称骈文为“四六文”。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在于:全篇以对偶句为主,注重辞采,句法整齐,多用典故,讲究声律。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
(1)语句方面的特点:骈偶与“四六”(可联系必修一中“梳理探究“板块中《奇妙的对联》一文进行讲解分析)
A.骈偶:即对仗。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例如:披绣闼,俯雕甍。
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_六;⑤__。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
(2)用词方面的特点:用典与藻饰
藻饰在讲述“四美”时我们已领略一二,至于文中随处可见的用典,一见作者之才,二显作者之情,那么作者究竟抒发了怎样的情呢?
4.生齐读4、5、6段。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
A组学生整理第4段典故,发现“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B组学生整理第5段典故,归结“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C组学生整理第6段典故,明确“在恭维中表达知遇情怀”。
5.总结:文章抒情部分表现出两种感情基调: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悲伤失落;另一方面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寄予厚望。这也正是本文的可贵之处,由此我们也可挖掘出三类写作素材(这也是我对解决当今学生所头疼的“一怕文言文,二
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一次探索),并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个角度写成周记:(1)素材一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少有奇才。他六岁就会写文章,9岁读颜氏《汉书》,写《指瑕》一文,指出颜注的错误,受到长辈先生们的称赞。14岁举幽素科,授朝散郎,做沛王府修撰。 乾封初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对《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也受累贬为交趾令。可以说王勃短暂的一生,挫折不断,他渴盼施展才华,渴盼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但世态炎凉,遭遇挫折的人却往往感到别人在远离自己,于是王勃那种孤独无依、愤懑悲凉的心情,在《滕王阁序》中流露了出来。
写作应用
①自古圣贤皆寂寞
②千里马与伯乐
③不拘一格降人才
解析:本对联用典较多,且多为文史典故,好在我们学过四楼的有关作品。其中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本题考查对对联中有效信息的把握能力,上联“杜少陵……三过必醉”写有关岳阳楼的史实传说,下联“洞庭湖……东道崖疆”盛绘岳阳楼的山川形盛。尤其是范希文、滕子京两个人名及“南极潇湘,北通巫峡”的描绘在中学学习《岳阳楼记》时接触过,据此断定为岳阳楼。答案:B
2.“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又由《岳阳楼记》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两字关情”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忧”、“乐”。鹳鹊楼、滕王阁、黄鹤楼没有影响如此深远的两字。答案:C
3.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综观全联,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湖庭风景及作者感慨,即此地人杰地灵,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A中少言“传说”及“景观”,B中没谈下联中作者感慨;C中缺“史实”及“感慨”等内容。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黄鹤楼在武汉长江边的蛇山上,隔江遥对龟山。始建于公元223年,传费文伟于此驾鹤成仙而得名。此楼屡建屡废,现楼高51.4米,共五层,古色古香。诗文以催颢的《黄鹤楼》诗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最为著名。
带着这个疑惑我查阅了原来教过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 (2001年版) 《滕王阁序》,其中对“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这句的注释是:“这两句是说自己。意思是,我的一言都铺陈出来,成为四韵。一言,谦语。赋,铺陈。”人教版的注释比鲁教版的明确了许多,特别是“这两句是说自己”,这句话真的是说自己吗?这是我的第一处质疑。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其中序文43篇。从内容上看,只有《续书序》《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和《四分律宗记序》3篇是“书序”,其余40篇都是宴饮前的祝酒辞,或用于饯行,或用于叙旧,或用于庆典,或用于宴游等场合,都是用来邀饮应酬的。那《滕王阁序》属于哪一类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写作背景:“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滕王阁序》是宴饮前的祝酒辞。
那这类“祝酒辞”性质的“序”王勃是怎么写的呢?反复研读后我们发现一般都是先叙当时情景,吹捧在场客人;再写个人情志,寄托感慨;最后命宾客赋诗,鼓励互相唱和。例如,《上巳浮江宴序》:“盍遵清澈,共抒幽襟。俾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言均赋,六韵齐疏。谁知后来者难,辄以先成为次。”因此,《滕王阁序》“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与《上巳浮江宴序》“一言均赋,六韵齐疏”作用相同,无疑是王勃对在场宾客的要求,即“说别人”,而绝非如课本所注的“这两句是说自己”,更不存在鲁教版所注释的“我的诗也已经写好了”。我们可以明确王勃的诗还没有写,说序也已经写好了还差不多。
看来这两句产生歧义与《滕王阁》诗有关,那就涉及了我的第二处质疑,即是否像鲁教版注释的“本序结尾原有诗, 其诗为……”。
其实,这序与诗本无关联。从内容上看,《滕王阁》诗发思古之幽情,有盛衰无常之感,格调并不高昂,而《滕王阁序》多溢美之辞,有“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二者极不协调,说序为诗序,不可信。此序最初文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来,明张绍和刊本《王子安集》将其更名为《滕王阁诗序》,但集子里的诗和序并不在一起。诗录在卷二“七言古诗”内,序录在卷五“序”内,而其他诗,赋有“序”者,皆并录于诗、赋之前,无一例外。到清初的《古文观止》,又名《滕王阁序》,恢复了《唐摭言》的题名,但删去了文末“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这句,并迻录《滕王阁》诗于文后,这便把本无联系的诗与序连缀到一起,造成了“诗序璧”的假象。
《滕王阁序》虽提名为“序”,却是一篇典范的骈文,它继承了汉、魏以来的骈文传统,吸收了赋体的成功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规模崇丽、气象清新的风格。这篇序文,可以说是“诗人之赋”的典范之作。王勃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与滕王阁有关的客观事物,以诗人的心情去体验和抒发真实感受。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他有远大的抱负,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这样歌咏山河风光的佳句,同时也能抒发“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他的影响远远超过《滕王阁》诗,二者决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滕王阁》诗首句入韵,不是一首“四韵”诗。而属于仄(渚、舞、雨)平(秋、流)通押的古体诗,根本不符合“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这一条件。因此将“诗”“序”拉扯一处,实无确凿依据。
最后简单的提一下对人教版注释“一言,谦语。赋,铺陈”的质疑。“一言”并非“谦语”,“一言”即韵字,平声韵称“言”,仄声字称“字”,“四韵”指作一首八句(限四韵,首句不入韵)的诗;“赋,铺陈”这一注释,也不准确,可以解释为创作。由此看来鲁教版的注释倒颇为准确。
那么,“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二句应该如何注释呢?笔者建议不妨参照《古文观止》对该句的注释:“一言均赋,‘均赋一言’的倒装。赋,创作。一言,一首诗。四韵俱成,‘俱成四韵’的倒装。俱,都。四韵,四个韵,即八句。译文是‘请每人写一首诗,完成八句四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是对众宾客的要求,意思是:请大家都赋一首诗,都写成四韵八句的格式。这就提出了作诗的要求,然后紧跟下句“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邀约作诗,则衔接紧密,天衣无缝。
摘要:语文教学常说“以本为本, 以纲为纲”, 其中这个本指的就是教材。然而, 教材中的注释常常存在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以王勃《滕王阁序》中“一言均赋, 四韵俱成”这个句子的注释与大家商榷。
为何出现天文常识错误
滕序中对南昌天文的描述,多受后人讥笑。翼轸牛斗并列,必有一错,且三江五湖不明。查《汉书·地理志》:
楚地,翼、轸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尽楚分也。
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
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世。
吴东有海盐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之一都会也。
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吐、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其君禹后……后二十世,至勾践称王……后十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兴,复立摇为越王。……
细阅之下,发现《滕王阁序》开篇竟脱胎于此,如“楚地翼轸之分野”(星分翼轸),衡庐若指山则分别在楚地、吴地之中(地接衡庐);“三江五湖之利”(襟三江而带五湖),“荆蛮”在楚,“瓯越”历史上仅指闽君摇。《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孝惠三年,举高帝时粤功,日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号日东瓯王。”而闽君摇正在粤地篇中“复立摇为越王”(控荆蛮而引瓯越)。可以确信,王序开头的33字出于《汉书·地理志》。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王勃若真用典于此,那的确错了。王勃既写豫章南昌,星分翼轸却是楚地;而豫章在吴地斗分野,丰城剑气要射到牵牛的粤地也似乎太远。王勃确实错了,无怪乎遭到后人指摘。然而,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王勃出身名门,六岁作文,“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篇,十岁包综六经”,更是天文学的奇才。《酉阳杂俎》载:
张燕公(张说)尝读勃《夫子学堂碑颂》“帝车南指,遁七曜于中阶。华盖西临,高五云于太甲”四句,悉不解。访之一公(僧一行也)。一公言:“北斗建午,七曜在南方,有是之祥,无位圣人当出。”“华盖”以下卒不可悉。
王勃碑颂连唐骈体赋家张说与天文学家高僧一行皆难悉解,其“推步历算”之精诚非虚誉。而《滕王阁序》中用典却出现天文常识的错误,故让历代学者大惑不解。
清朝《王子安集注》的作者蒋清翊发现,历代典籍中唯有《越绝书》与王勃相合。《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军气第十五》星分系统与《汉志》异:
越故治,今大越山阴,南斗也。吴故治西江,都牛、须女也。楚故治郢,今南郡、南阳、汝南、淮阳、六安、九江、庐江、豫章、长沙,翼、轸也。
蒋氏以此为据,以为豫章星分翼轸,后世注家虽嫌其冷僻,也唯有奉之为圭臬。可惜蒋氏不知王勃开篇出于《地理志》,未竟全功,遂未看穿王勃精妙之思!这正是王勃最巧妙的地方,极有可能是其有意卖弄才学。若依《汉书》,豫章自然属于斗的分野,翼轸为楚地,称豫章星分翼轸,王勃当然错误;然王勃偏偏可以举出《越绝书》为证,你又不能说他错误!
由此推知,当日王勃在滕王阁上开篇就利用《汉书·地理志》和《越绝书》两说之间的差异,出一极深奥难题,开一极高明玩笑。而都督绝非等闲之辈,必定是位博学鸿儒。按罗隐《中元传》的说法,当王勃吟出“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都督称“故事也”,是其立知王序出于冷僻的杂史《越绝书》,用典虽极偏,都督却也胸中了了。而接着王勃吟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荆蛮而引瓯越”,都督发现此文却明明以“剪裁融化”之法出于《汉书·地理志》,而绝非出于《越绝书》,因《越绝书》绝无“荆蛮瓯越”内容;然若出于《地理志》,则“星分翼轸”是楚地,而豫章在吴地斗分野,真是牛头不对马嘴。势同骑虎,在两难之间,都督立知王勃乃一极高明之人,此来分明给在座众人出一极高明难题,故都督“沉吟不语”。后接“龙光射牛斗之墟”天文又与《地理志》不合,偏偏又有《晋书·张华传》中豫章人雷焕有关的典故“牛斗之间常有紫气”相证,亦不能轻言其错也。
若依《唐摭言》版本,都督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后即“沉吟不语”,则有可能都督不甚渊博,故正自穷搜瞑讨,寻其出处。而从后面都督闻“秋水”、“长天”即惊为天才,可知其反应极快,故这种可能性不大。应该甫闻即知其出于《越绝书》,知王勃必非凡品。
人文典故从哪里来
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赴交耻探望被贬的父亲王福畤,于八月抵达楚州友人家中,盘桓多日,写了一篇《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八月下旬,王勃复起程溯长江西上。《旧唐书·王勃传》说:“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其意,其辞甚美。”而《新唐书·王勃传》称:“勃往省……道出钟陵(按:唐南昌),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可知滕阁作序前有《采莲赋》之作。其具体时间,民国刘汝霖《王子安年谱》考其上元二年乙亥八月二十九日至浔阳,致书族翁承烈。清季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有承烈复书,由承烈书可反证其时王勃正在长江、鄱湖水域。《采莲赋》应作于此时。
《采蓬赋并序》中有:“顷乘暇景,历睹众制,伏玩累日,有不满焉。遂作赋日:非登高可以赋者,惟采莲而已矣。”此作大致十日后的九月九日,即有《滕王阁序》之作。《采莲赋》是离《滕王阁序》最近的作品,而细观序中“历睹众制,伏玩累日,有不满焉”,则分明王勃作《采莲赋》是花了数天看了很多书的,并且有不满意的地方,所以作了“其辞甚美”的《采莲赋》。这种创作态度对紧接而来的《滕王阁序》的创作是否有相同的影响呢?
倘若借用“历睹众制,伏玩累日,有不满焉”来衡量《滕王阁序》,王勃写《滕王阁序》看了些什么书?到底对什么不满?
王勃滕序用典,用字“精切”。倘非具有超人的记忆力,王勃在旅途中便有可能看了《越绝书》、《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赣水注》、《后汉书·徐稚传》、《晋书·张华传》。
参照蒋清翊的《王子安集注》,可知《采莲赋》的用典有许多出于《地理志》、《水经注》。
这些书正好是一幅古代的导游图!从《越绝书》、《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赣水注》中可以知道,王勃了解的天文地理偏重于东南半壁江山,正好和王勃此行的路途一致!从江淮的《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道出江中的《采莲赋》到南昌的《滕王阁序》、广州的《鞶鉴图铭序》,路线正贯穿其中。可以揣测,王勃一路沿江而下,途中必携诗书以消永日,了解各地的天文地理、人文典故。在唐初,介绍历史、地理的《水经注》、《越绝书》、《地理志》当是读书士子的首选。王勃万里省亲,远迹天南,必然于地理多所用心,这些书籍为其用力处是极为自然的。
王勃不满诸书之不同
王序中的“星分翼轸”说出自《越绝书》孤证,论者以为太过冷僻,出人意料之外;王勃刻意营求,似有失自然。然而王勃一路看书而来,必玩味《越绝书》、《地理志》、《水经注》等以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实在是情理之中,自然之极。“荆门洎自吴越”一语证明王勃注意到吴越故实。而倘王勃“道出江中”、“旅泊江浔”时可能翻阅《汉书·地理志》了解周边情况,却发现豫章星分,《越绝》、《汉志》居然不同。这就是王勃“有不满焉”的真正原因!故出语“星分翼轸”以嘲之。
“地接衡庐”清人蒋清翊注为衡山郡、庐江郡,得其真也,然尚未明其全义。
《晋书·地理志》:“(汉)武帝改衡山日六安。”衡山就是六安的旧称,《晋书·地理志》说:“汉改九江日淮南,六年,分淮南置豫章郡。文帝十六年,分淮南立庐江、衡山二郡。”称豫章“地接衡庐”完全符合地理沿革。再细看《地理志》中顺序为:豫章、庐江、六安(衡山),是豫章下接衡庐也,而《越绝书》中顺序为:六安(衡山)、庐江、豫章,是豫章上接衡庐也。二书不知谁掩袭谁,王勃似又可“有不满焉”,故出语“地接衡庐”。更重要的是《越绝书》在《隋书》中题为子贡作,或为伍子胥作,为战国古书,而诸考据家以为杂揉汉人之文,乃定为伪作。如郡县制虽发端于战国,然分天下为郡国却始自秦,此条于战国书中出现秦汉州郡,正是其破绽之处,王勃既精天文地理,这条如何瞒得过,必将又“有不满焉”。
若在吴地中欲明了三江五湖,查阅《汉书·地理志》可知三江五湖之说本出《禹贡》,但其文简略,郑云、颜师古等历代学者争议极多,学术界迄今没有定论。郑玄、颜师古同出一书,而三江之说各异,五湖竟然矛盾。此又一“有不满焉”,故王勃出语“襟三江而带五湖”,考考座上诸公,看他们是否明了个中奥秘。
若将到南昌,王勃必看《水经注·赣水注》中南昌县部分,以了解当地风土人物。雷孔章、张公然石一节说:
县出然石,《异物志》日: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日:此谓然石。于是乃知其名。
而《晋书·张华传》说:
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日:“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日:“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
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于是失剑。华叹日:“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乎!”
《晋书》此段史料,来自刘宋豫章大儒雷次宗的《豫章记》:
吴未亡,恒有紫气见牛斗之间,张华闻雷孔章妙达纬象,乃要宿,问天文。孔章曰:惟牛斗之间有异气,是宝物也,精在豫章丰城。张华遂以孔章为丰城令,至县,掘深二丈,得玉匣,长八尺。开之,得二剑,其夕斗牛之气不复见……
由此合参,《水经注》、《豫章记》中雷孔章,即《晋书》之雷焕;《水经注》、《晋书》之张公,即《晋书》、《豫章记》之张华。精通天文历算的王勃自然会发现称豫章丰城为牛斗之间与《汉书·地理志》不合。此又一“有不满焉”,故有“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再阅《水经注》到徐孺子墓一节,翻看《后汉书·徐稚传》,则知“徐孺下陈蕃之榻”。再由《水经注·赣水注》往下阅“陈蕃为太守”,参看《后汉书·陈蕃传》则竟是“周璆下陈蕃之榻”!二文人物虽异而情节雷同,范晔史材抉择不精,王勃又一“有不满焉”,故出语“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又若熟悉典籍者,当知班固《汉书》多史迁旧文,如《汉书·地理志》即由《史记·货殖列传》改窜而来。《史记·货殖列传》:
越楚则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
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与闽中、干越杂俗,故南楚好辞,巧说少信。……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颖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故至今谓之“夏人”。
细审班、马异同,则王序又有一解。依《史记》“豫章……是南楚也”,按《汉书》楚地,当可称豫章“星分翼轸”,然《史记》未述星分,“翼轸”二字,分明显示语出《汉书》而非《史记》。“星分翼轸”下笔在史汉之间,《史记》中豫章上接衡山,《汉书》中豫章下接庐江,“地接衡庐”是综二书而言。
分析至此,不难发现,王勃不满的地方正是诸书中异同之处。且其顺序竟与王勃《滕王阁序》开篇惊人吻合,这是王勃读过上述书籍,且构思于此的明证。
可以说,《采莲赋》的创作态度对十天后的《滕王阁序》构思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其立意应属一致,即以《越绝书》、《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赣水注》诸书为纲,遍考诸书异同,然后下笔为文,幻化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结语
王勃作序未做事先准备的神话不成立,实则作了相应准备。王勃在未到滕王阁之前极有可能已经“顷乘暇景,历睹众制,伏玩累日”,作了充分准备。滕序中“龙光射斗牛之墟”是从《地理志》转入《水经注·赣水注》的衔接语。而从《水经注》中雷孔章、张公一节可以看出仅读《水经注》,不查阅《晋书·张华传》或《豫章记》,“龙光射斗牛之墟”一句便如何也翻不出来。而滕王阁上不可能当众查书,王勃必在到达滕王阁前的水路上完成此番功夫。
再从其滕王阁上“援笔成篇不易一字”,结合《酉阳杂俎》、《新唐书》中欧阳修披露的王勃一贯属文作风来看,王勃在上元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到九月九日的十天前后,极有可能已打好了“腹稿”,至少一部分文章已“宿构”矣。其构思大致可分成三大部分:
一是上元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前后为作《采莲赋》所阅书籍,虽不可能是专为《滕王阁序》作准备,而实际上影响到《滕王阁序》的创作,并从序文中表现出来。如《采莲赋》中有“异睢园之欢娱”,而《滕王阁序》中有“睢园绿竹”,二者文思用典如出一辙。
二是江州作《采莲赋》后到南昌之间水路上所阅有关豫章地理山川人物典故之书而所作的构思。《滕王阁序》开篇,皆为水路上细阅《越绝书》、《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赣水注》、《晋书·张华传》或《豫章记》所得。
第三,与滕王阁密切相关,无从预先准备的文章,则为王勃以惊人的天才当堂构思而成。如:“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在浔阳、在赣水上便吟不出来,非要到滕王阁上诗酒之会时方才吟得出。《滕王阁序》后段结束部分“临别赠言”以及滕王阁诗都属此类,然此似不如第二部分文章精湛,《滕王阁序》主体部分除用典华美外,似不如第二部分文章用意深刻。
【《滕王阁序》教学素材】推荐阅读:
《滕王阁序》教学案例分析10-30
《滕王阁序》教学课件设计03-10
滕王阁序文化06-24
滕王阁序检测11-26
《滕王阁序》创作背景05-28
《滕王阁序》原文翻译10-28
《滕王阁序》作品影响01-17
王勃与《滕王阁序》03-17
滕王阁序教案修正版09-23
滕王阁序教案百度文库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