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坚持相关的作文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与坚持相关的作文(精选6篇)

与坚持相关的作文 篇1

资料与方法

研究设计:研究采用区域性、基于人群的纵向队列研究设计,时间为2005年1月-2009年12月。共计30 239例≥45岁的参与对象,每年2次采用电话随访脑卒中事件。

数据采集:基础变量包括血液、尿液检测结果、血压、ECG、药物、人体测量数据。自我管理问卷调查(包括膳食频率问卷)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居住地、身高、体重、BMI、腰围、收入、教育、吸烟、酒精消费、久坐行为(超过4 h的屏幕时间,没有体力活动)、心肌梗死、糖尿病、心房颤动、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胆固醇、高血压治疗、一般健康状况等。

饮食评估和Me D平均的膳食资料根据自我管理:食物频率问卷结果,此问卷送达每位参与者填写后交回。对于Me D计分选择最通用的描述方法进行。①确定9种食物组作为地中海类膳食计分:蔬菜,水果,豆类,谷物,鱼,肉,乳制品,脂肪,酒精摄入量。②计算热量摄入和7种食品类每天摄入量的残差(蔬菜、水果、豆类、谷物、鱼、肉和乳制品)。各种有益的成分(水果、蔬菜、豆类、谷物、鱼)消费在中值或以上者;各种有害成分(肉和乳制品)消费低于中值者;均赋值1。脂肪摄入量采用单不饱和与饱和脂肪日消费比(g),根据性别计算各自的中值。比值≥中值者赋值1。酒精摄取量分析根据国家酒精滥用研究所酒精中毒的建议。适量消费是指每周女性摄取1~7次(杯)、男性每周1~14次(杯);高于此者确定为酒精高消费。对适量消费(低心血管疾病和痴呆风险)者赋值1,其他则0。Me D分值计算为9种食物的总分,分值越高则对Me D的坚持越好。对Me D坚持好与差分为好、中、差(分别为6~9、4~5、0~3)。膳食评分亦分为两种(0~4分差;5~9分好)。对Me D坚持情况评估应用Me D评分三分和二分法,确定Med和脑血管疾病危险之间的关系。

脑卒中认定:每6个月通过电话确定健康状况,获得住院信息和原因,包括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脑卒中症状。如果其报告有过脑卒中的医疗史则查询医疗记录。曾经有过一次医疗记录者,查询记录认证脑卒中发生,确定其亚型是出血或是梗死。

统计学分析:分类变量使用双边Pearson2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ANOVA(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坚持对Me D(三分和二分法Me D计分)和缺血事件及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评价。首先,粗略的关系估计通过以下的调整进行:①年龄、种族、年龄-种族之间的相互作用、病变区域、性别,即模型1;②年龄、种族、年龄-种族之间的相互作用、收入(≥5 000元,3 000~4 999元,2 000~2 999元,<2 000元),教育(高中以下、高中、大学),即模型2;③模型2变量加总能量、吸烟状况(现吸烟、不吸烟或曾经吸烟)、久坐习惯,模型3;④模型3变量加上自行报告心脏病、心房颤动、肥胖、腰围、糖尿病、高血压、降压药物应用、收缩和舒张压水平,模型4。评估种族(汉、回)、脑卒中区域和血管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坚持Me D和脑卒中事件危险之间的关系。统计学软件采用SAS 9.2。

结果

共计30 239例参与调查。排除脑卒中病史(n=2 088),不完整的膳食资料(n=7 738)及失访者(n=216)后,最终20 197例(67%)纳入分析。平均年龄(65±9)岁,回族6 670例(33%),男8 853例(44%),56%(n=11 368)为中风带区。Me D计分范围0~9(接近正态)4或5分者占42%。平均Me D计分(4.4±1.7)。9 181例(53%)为非坚持Me D(Me D计分0~4)。对Med坚持程度的人口学特征、环境和血管危险因素,见表1。Me D坚持者男性、回族、中风带区外者多,非吸烟者多,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及久坐者较差。

平均随访时间(6.5±2.2)年,期间发生脑卒中事件565次(2.8%)。缺血性事件497次(占脑卒中事件的88%),出血性事件68次(占脑卒中事件的12%)。坚持Med(Med三分组分层)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增量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对MeD坚持差组因变量分析显示其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高风险相关(与坚持好相对HR:1.28;95%CI:1.00~1.63;P=0.047),对MeD坚持中等组亦然(与坚持好相对HR:1.32;95%CI:1.05~1.66;P=0.020)。经人口学、环境和血管危险因素、血压水平、抗高血压药物应用调整后(模型4),对Me D坚持差者呈现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高风险相关的趋势(与坚持好相对HR:1.29;95%CI:0.99~1.67;P=0.057)。对Me D坚持中等组亦呈现相似的关系(与坚持好相对HR:Me D计分增加1与减少事件风险的5%(95%CI:0%~11%)独立相关(模型4)。年龄(P=0.46)、性别(P=0.76)、种族(P=0.38)、中风带区(P=0.67)、心房颤动(P=0.47)、心脏病史(P=0.42)、糖尿病(P=0.85)、高血压(P=0.90)和收缩期血压水平(P=0.67)与坚持Me D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无相互作用。

坚持Med(Med三分组分层)与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增量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结果见表3,显示对Me D坚持好和中等与出血性脑卒中事件经单变量分析调整潜在混杂因素(模型2:坚持Me D好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P=0.16;坚持中等与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关系的P=0.53。年龄(P=0.28)、性别(P=0.21)、种族(P=0.38)、中风带区(P=0.67)和收缩期血压水平(P=0.39)对Me D坚持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关系无相互作用。

所有的分析在Me D计分二分法后重新计算,表4显示对Me D坚持情况与脑卒中事件关系的增量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对Me D坚持差与缺血脑卒中事件高风险独立相关(HR:1.27;95%CI:1.04~1.54;P=0.016 4)。显示Med坚持与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关系。对Med坚持好与出血性脑卒中危险无关(HR=0.93;95%CI:0.57~1.51;P=0.762 1)。

讨论

本研究显示,对Me D坚持差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增高相关。这种关系经多种潜在混杂因素校正后仍然存在。然而,本研究未发现种族、性别和Me D坚持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风险之间相互作用的证据。最后,研究未显示对Me D坚持和出血性脑卒中风险之间存在任何关系。

本研究结果和近期的荟萃分析评价对Me D坚持和脑卒中风险之间关系的结果是一致的[9]。对Me D坚持好与脑卒中事件概率或风险的保护性关系已经在病例对照研究(OR:0.20;95%CI:0.10~0.41)和纵向队列研究(OR:0.84;95%CI:0.74~0.95)中进行过报道。另外,非地中海国家的研究亦发现此种关系(OR:0.80;95%CI:0.66~0.97)。本研究更深入地分析中国部分人群的这种关系。有趣的是,对脑卒中亚型分别估计时,荟萃分析发现对Me D坚持好或中等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概率之间无关联。相反,对Me D坚持好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低概率相关(OR:0.19;95%CI:0.08~0.46),而对Me D坚持好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低风险之间无明显的关联(OR:0.88;95%CI:0.70~1.12)[9]。值得注意的是,先前的3项队列研究观察膳食类型和脑血管病风险的潜在关系,结果显示特殊的脑卒中亚型和坚持Me D好或中等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未达到显著水平[10,11,12]。

本观察结果与一些健康膳食模式如Me D对脑血管疾病保护性作用的研究结果一致。更为特别的是,健康研究分析显示70%脑卒中事件(缺血或出血性)可以通过健康膳食的选择加以避免。同样,系统性分析提示Me D膳食模式是对心血管疾病提供保护性作用的最重要膳食之一[6]。最近一随机对照研究在高心血疾病风险者中提供一些新的证据,Me D补充特级初榨橄榄油或坚果可降低重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7]。特别是,脑卒中发生率下降34%~49%。

总之,对Me D坚持越好与脑卒中风险越低相关。本研究发现支持累积的资料显示膳食习惯对有效初级脑卒中预防的重要性,健康的膳食模式对降低脑卒中风险具有有益作用。

摘要:目的:评价坚持与未坚持调整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人群脑卒中事件的风险。方法:研究采用前瞻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方法,主要结局为脑卒中事件发生情况。结果:20 197例研究对象中565例(2.8%)发生脑卒中事件,调整人口学资料、血管压力水平、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后,未坚持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调整者具有较高的事件风险。结论:未坚持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调整人群与脑卒中事件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坚持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调整与出血性脑卒中无关。

坚持与放弃的哲学 篇2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等着我们去克服。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要想越过人生的坎坷,经受得住磨难与历练,我们必须具有一定的耐挫能力,同时还要明白,懂得放弃是观念,学会放弃是智慧。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或许很多人都听过——

从前有两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一个梦想成为音乐家,另一个则希望成为画家。然而造化弄人,第一个孩子耳朵聋了,而第二个孩子眼睛瞎了。就在这两个孩子都悲痛欲绝的时候,一位老者告诉第一个孩子:“你的耳朵虽然聋了,可是你的眼睛依然很好,为什么不去学习绘画呢?”然后,他又对第二个孩子说:“你的眼睛虽然瞎了,可是你的耳朵依然很灵敏,为什么不去练习钢琴呢?”这两个孩子在老者的鼓励之下,都重新树立起了人生的目标,开始了新的追求。渐渐的,耳聋的孩子发现,其实耳朵听不见对于他学习绘画是有好处的——在绘画的时候,就可以更专注,不会被外界嘈杂的声音打扰。而看不见对于那个练习钢琴的孩子也是有好处的,他在弹钢琴的时候就可以更专心,不被外界纷繁的画面干扰。后来,第一个孩子成为著名的画家,第二个孩子则成为享誉世界的音乐家。

而贝多芬的故事,则与之截然相反。处在辉煌时期的贝多芬,居然发现自己的双耳失聪,当时他几乎绝望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听不见他热爱的声音更不幸的呢?可是,贝多芬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不屈不挠,“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终于,他在双耳失聪后,仍创作出了许多举世闻名的乐曲。这种坚强的意志不正是人们千百年来所赞颂的吗?不正是坚持与坚守的成就吗?

在挫折面前,选择坚持或放弃应该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如果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那两个孩子如果不改变目标则会事倍功半,穷其一生也无法获得成功。而贝多芬,因为他有良好的音乐基础,即便是遭遇了耳聋的磨难,依然凭借着此前的功底坚持不懈地创作,最终攀登上音乐事业的巅峰。

在我们遭遇挫折的时候,不仅要能够忍耐,还要学会抉择。“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除非他是白痴。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竞争,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努力之后如果还取胜无望,就要作战略性撤退,不作无谓的牺牲,遭受无谓的挫折,这才是智者所为!

在坚持中放弃,在放弃中坚持,坚持的是最终的成功,放弃的是通过坚持、再坚持也无法实现的目标;放弃是坚持过后的放弃,坚持是放弃前的坚持和放弃后对新目标的坚持,一味坚持和一味放弃都是不可取的。

心灵物语

学会放弃是智慧。坚持固然可贵,但盲目的坚持只会徒劳无功。在我们遭受挫折时,不仅要能够忍耐,还要学会选择与放弃。因为,方向错了的时候,停止就是进步,只有重新选对方向,才能在生命的长河中继续扬帆远航,到达胜利的彼岸。

【作文圆桌】

懂得放弃,学会坚持

◎ 若曦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无数难题,比如,是坚持还是放弃,答案并不是确定的。坚持是一种执著,放弃是一种智慧。不管是坚持还是放弃,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的追求和梦想。大自然中的生灵如此,人类也是如此。

小作者的文章具备一定的思辨性和说服力。他在开篇就干脆利落地提出了观点——“懂得放弃是观念,学会放弃是智慧”。接下来,文章以两个小故事作为论据,来论证“在挫折面前,选择坚持或放弃应该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这个观点,并以郑渊洁的话告诉读者,该放弃时就放弃才是智者所为。最后,以坚持和放弃的辩证关系对文章观点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可以看出,小作者赞赏坚持的精神,但他更欣赏适时放弃的智慧,因为,方向错了的时候,一味坚持只是无谓的牺牲。的确,人们常常过分看重了坚持的力量,而忽略了有时放弃反而可以更快地接近目标。我们有时也会走入无谓坚持的误区,而缺少一种放弃的智慧。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定律,可是,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晚年却固执地坚持有神论,试图论证神的存在,而荒废了他的科学研究,不必说,他自然是失败了。如果他懂得放弃,不知还将为物理学做出多少贡献。小作者说得好,“如果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懂得放弃错误的方向,重新选择新的方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取。

2013,北汽的坚持与突破 篇3

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选择这个时点,选择北汽集团——这个中国汽车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展示其掌门人在前行进程中的探索与思考、坚持与梦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汽车企业及其领军人物在2013年,会怎样规划自己的战略,将如何去有效地落实自己的规划,这些行动又将会有怎样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聚焦徐和谊以及北汽集团的2013年发展规划,通过解读北汽集团在现实约束下所进行的各种不懈探索和尝试,可以给当下艰难行进中的中国汽车企业一份有益的启发。

自主品牌后进者,这是一些据称专家的人和忙着对企业定性的媒体对于北汽集团的最初定义,但,这绝对不是徐和谊的自我愿景。

而在事实上,随着中国汽车产业深化调整的过程迅速成长,借势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在不足3年的时间里,借助海外并购已初步构建起全价值链自主创新体系能力的北汽集团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E系列的成功上市,无疑正式开启了北汽集团“借东风之势,先万里之行”的历史征程。因此在2013年的春天,在这个玛雅年历中新世界元年的春天,本刊记者特别专访了北汽集团董事长、北汽股份公司董事长徐和谊,请他为我们展示北汽集团在2013年的发展愿景,以及北汽集团关于未来的梦想。

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在中国的车企掌门人中,徐和谊显然具有更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更强烈的发展差距感。对于2013年,他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是,北汽集团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在接受采访时,徐和谊表示,过去的10年间,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产销大国,然而,中国汽车产销的“大好局面”却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产能过剩、组织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自主品牌汽车竞争优势不明显、创新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正成为影响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刚刚召开的“十八大”,进一步明晰了“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战略。因此,2013年,中国的汽车行业比以往更加需要转型与升级。而在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正是北汽集团2013年所必须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相比其他企业,习惯于从历史的纵深来做出判断的北汽集团,在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方面,行动得较为迅速。早在2006年,北汽集团就提出了“走集团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以及构建整车制造、零部件发展、研发、服务贸易和改革调整五大平台的目标。一系列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型举措的实施,推动了北汽集团的快速发展:2009年,北汽集团年销量突破100万辆,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北汽集团化战略逐步成型;2010年,通过设立北汽股份公司,北汽集团实现了领导体系、管理体系的一次重大突破,全集团的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2011年,北汽年销量突破154万辆,营业额突破2009亿元,成为建国以来北京市首家年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的市属企业。

2012年,北汽集团产销达到170多万辆,实现产值达1820亿元,销售收入2100亿元,北汽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一个骨干企业,综合经营指标排在行业第四,仅次于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如果单从销量上说,北汽集团已经与宝马集团(2011年销量167万辆)接近。

如何坚持?

“中国汽车产业的三大怪现象:一是有大企业但没有大品牌;二是有大制造却没有大研发;三是有大引进却没有大出口。中国汽车产业要真正实现由大变强,就必须要形成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作为一位不断地前行着的中国汽车企业家,徐和谊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有着超越他人的深刻认知和清醒看法。

在徐和谊看来,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深层次原因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坚持技术立本,坚持自主创新,要善于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资源。他说:“具体到北汽来说,我们走的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多重创新之路。为打造自主品牌乘用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们秉承‘开放创新、集成发展、掌握核心、保持领先’的研发理念,坚持高举高打,通过收购萨博的技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全价值链自主创新体系,以高起点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化自主品牌。”

在北汽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两条主线,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双轮驱动”,形成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强大的系统集成创新能力,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发展北汽自主品牌,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

徐和谊特别指出,汽车工业已经有百年历史,但是它的产品技术、制造技术已经融入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要求采用更多、更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去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使之变成先进制造业。因此,徐和谊告诉记者,下一步,北汽集团将重点发展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电子化方面的技术,使中国的先进制造业跟上国际的发展水平。

需求突破的一年

2013年对于北京汽车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而在徐和谊眼中,2013年亦被看做是北汽集团发展进程中,极为关键的一年。

对于时刻关注自主品牌发展的徐和谊来说,2012年上市的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E系列,显然只是一个传奇故事的开端:E系列上市伊始就保持月销量2000辆以上,截止到2012年11月底,E系列累计销量达16850辆,成为当月A0级市场销售涨幅最高车型,在该细分市场排名第四。

nlc202309031158

而在2013年上半年,北汽集团将正式推出在完成对萨博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后的首款中高端自主品牌乘用车——绅宝D系列。此外,承袭“越野世家”衣钵的B40也将于2013年全面上市,而这,对矢志走国际化中高端自主品牌道路的北汽集团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挑战。

除了自主品牌全面发力外,徐和谊还表示,“2013年,我们将坚持合资与自主并重的发展战略,持续在管理、研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深化与戴姆勒、现代的合作,开创北汽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

不仅如此,作为北汽自主品牌发展核心载体的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2013年也将迎来大考。据徐和谊透露,全面进入资本市场是北汽集团“十二五”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按照这一目标指引,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工作也将在2013年进入倒计时准备状态。

发展的质量,是徐和谊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他衡量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标。“过去,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式都比较粗放,大家都把眼睛盯在销量、营业收入这些硬指标上,而对于发展的质量、运行的效益、资源的消耗、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关注得很不够,对于北汽来说,我们要在发展理念和增长方式上来一个根本转变,即由单纯依赖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向以效益和质量为基础的内涵式增长与外延式增长结合的方向转变。我们北汽集团的目标不是全国最大,而是全国最强,我们要做国际化的企业,形成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制造出有口皆碑的高质量产品。”徐和谊说。

问与答

记者:2013年北汽将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徐和谊:其实十八大报告已经点明了,要靠创新驱动,不创新怎么转变?北汽要考虑的是怎么把转变发展方式落到实处。北京市提出要推动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四大潜力产业集群跨越发展。四大潜力产业,我们北汽就占了两大产业。北汽集团整车集群除了处于核心地位的北汽股份公司,还有增城基地、银翔基地、越野车基地、北汽有限等业务板块。集团化发展是北汽的看家宝,在此基础上北汽将考虑用集群化管理来提升集团整体发展速度。如乘用车集群、商用车集群、新能源集群、金融集群、国际业务集群、技术研发集群、通用航空集群等,用集群对业务进行分类管理。强化内部资源的融合与创新,在集团化基础上更加强调资源与整合。如此完整的产业集群,在国内汽车集团还是不多见的。北汽的发展从未走寻常路,对于后来者,创新一定是发展的不二法门。

记者手记

一个没有梦想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但是一个只有梦想的企业却是没有方向的。“自主创新,打造自己的品牌”,几乎是所有中国汽车企业的梦想。而在自主的道路上,中国的汽车企业一方面要负重前行,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追求创新,且掌声难得,嘘声易起。

“隐而不发,发则击中”——谋定而后动的北汽集团,以其理性而睿智的现实抉择,为当下喧嚣而纷扰的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资借鉴的创新模式和清晰路径。

事实上,由北汽所开创的“自主创新模式”正在继续,由“不走寻常路”的北汽在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中所创造的历史,在今天亦继续着其辉煌。而北汽在发展中所形成的果敢的判断力和迅速的执行力,同样适用于今天和未来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坚持日志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篇4

要让学生写日记,首先就得让他们明确写日记的好处。我告诉他们:郭沫若、叶圣陶、朱自清、吴伯箫等许

多著名作家都十分重视写日记。部队作家刘真、马烽都是在初学写作时用日记练笔的。我和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些名人谈日记的语录,还利用语文课和读报时间,给同学们读老红军肖锋的《长征日记》,读科学家竺可桢的观察日记,读郎平日记和雷锋日记。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我还向他们介绍了同龄人坚持写日记的典型。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引导,同学们懂得了写日记的好处:日记是学习写作的音阶练习;是锻炼自己的“道德长跑”;是磨炼自己意志的磨刀石;是练习书法的“实验园地”。

认识提高之后,同学们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和高涨的热情。于是,刚进初中不久的同学们都买了新日记本,开始写下了自己初中生活的第一页。

二、严格要求,具体指导

起初,有些同学们的日记,并不令人满意。有的字迹潦草,敷衍了事;有的千篇一律,内容单调;有的无话可说,字数太少。

针对这些情况,我便作了几条规定:潦草的重写,间断的补写;内容不作硬性规定,所见所闻所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内容不得重复;允许摘抄,但每周不准超过1篇;成绩好的同学每篇写300字以上,成绩较差的同学适当放宽一点,每篇日记不得少于200字。待学生养成习惯后就无须作这样的规定了。

开始一段时间,有的同学把日记写成了“流水帐”。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缺少观察、缺少思考的缘故。我便不断指导他们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启发他们思考问题。我告诉他们:自然景物绚丽多姿,社会风情五光十色,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日记内容当然应当是广袤无涯。观察人物言行、阅读报刊、看电视、听音乐、街头见闻、家乡变化,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庆祝节日、参观访问、假日郊游、各种比赛、交往谈论,也都是写作的材料。我让学生懂得:生活,是日记的源泉。只要热爱生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写出许多好日记。

三、认真批阅,做好记录与讲评

我规定学生每周交一次日记,无论工作再忙,我都要抽时间一一认真阅读,大部分日记还写上几句评语。看学生日记,不但不是一种负担,反而成了我的一大乐事。看到好的日记,心里更是乐滋滋的。我一边看,一边记录。我不只是登记一下日记的篇数、长短情况,更注重记载质量的优劣。有的内容,我还摘抄下来,以便日后讲评。

为了鼓励学生,我看到写得好的日记,我就在篇首画了一个红“☆”,表示赞赏。学生看了很高兴,写作热情更高了。

学生日记中也曾一度出现过“学习——回家——学习”式的内容循环现象。如有的学生总爱写上课、考试方面的内容。我便采用下面三个办法来克服这种毛病:一是让学生多阅读名人日记和中学生获奖日记,发动同学订阅《青少年日记》杂志;二是搞好日记讲评,在本班同学中交流写日记的体会,老师加强个别辅导;三是让学生经常翻阅自己以前写的日记,自己找一找,看哪些写得好,哪些写得差。

四、表彰奖励,选编优秀日记集锦

为了鼓励写得好的同学,并让大家有学习的榜样,我每月都要选出10余篇学生的优秀日记,让他们誊抄出来,贴在教室里的《语文园地》专栏内,供全班同学欣赏。《矮,就不能当指挥吗?》《一个苹果》《三角板的风波》《教室里的生日会》《瓜子壳与心灵美》等日记,都得到了大家的赞赏。有时,我还选出几篇好、差日记,同时印发给同学们阅读、评议,以提高写日记的水平。

写实人物画的坚持与突破 篇5

半个世纪以来的人物画,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尽相同的特色。成名于50年代前期的一批画家如王盛烈、黄胄、杨之光、李震坚、方增先、程十发等等,大多在40年代接受过传统绘画的训练,重视造型也不轻视笔墨表现,能适当寻求素描与笔墨间的平衡;稍晚的一代较多接受了苏式素描造型的教育,传统的笔墨训练较少(“新浙派”相对好),而在强调通俗大众化的政治环境中,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向连环画、年画和其它民间艺术靠拢。这两代画家的共同点是写实——用写实造型描绘现实人物。从中国画变革的整体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进步,正是这两代人继承了徐悲鸿、蒋兆和等老一辈画家所开拓的传统,在题材、画法和风格上把中国人物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正是他们,在新时期之初率先冲破一体化意识形态和艺术观念的限制,进行了种种新的探索和实验,促进了人物画的多元化。

这里介绍的甘肃画家李宝峰,属于上述画家中的第二代。他本是抚顺人,长期工作生活在兰州。他曾先后在鲁美附中和本科学习九年,写实功夫非常扎实。他的老师王盛烈称赞他画人物、花鸟、山水、动物“均能挥洒自如,绝非练就一两手招数者可比。”其“功在于造型能力之坚实。”王盛烈这话含有一层深意。就写实能力而言,当代人物画家有功夫全面而深厚者,也有招数只有“一两手者”;有造型能力坚实者,也有不够坚实、仅能以巧求胜者。虽说造型能力不是决定创作成败的惟一因素,但这种能力愈强,其刻画人物就可能愈有深度,创作的成功率也就愈高。半个世纪以来无数成功者的经验可以证明这一点。

所谓“造型能力”,泛指描绘与塑造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的能力,而不单指在课堂上画石膏、人像和人体素描的能力。不少人能深入刻画静态对象,但拙于生动地捕捉生活中的动态与表情;长于对物描写,短于形象记忆力与相应的默写训练,所以尽管有高超的素描功夫,却画不出像黄胄笔下那样生动的人物。黄胄没受过系统的素描训练,对人物的深度刻画有所局限,但他通过速写获得的把握动态的能力,对强于素描弱于速写的学院型画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李宝峰有坚实的素描功底,又在多年的出版社工作中画了很多插图和连环画,练就了用笔线捕捉生动动态的能力,香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印行的《李宝峰画集》把他的中国画作品和速写作品并置在一起,让我们领略了他两个方面的才能和功力。

当代人物画家喜欢描绘西部风情,刻画藏族、维族人物。但这种描绘与刻画有生熟之别、深浅之别、高下之别。仅仅出于好奇、出于对容貌与服饰的兴趣,凭着走马观花的印象做出的描绘,很难有出色的表现;展览会和画集中的藏族维族题材作品不可胜数,但真正有感人力量和深度刻画的并不多。李宝峰熟悉西部生活与人物,从甘南藏区到南疆北疆,都留下了他写生跋涉的足印,积累了大量形象素材,所以他笔下的西部风情、藏族维族人物,如《草原风情录系列》(1998年、1999年)、《岁月》(2001年)、《慕士塔格峰麓》(2004年)、《喀什巴扎图》、《巴扎图》(2005年)等诸多作品,比许多同类题材的作品更生动自然,也更富于个性。

硬笔素描、速写,不存在笔墨问题,但用毛笔在宣纸上画中国画,用的是笔墨语言,不仅要求形的准确、恰当,还要求熟悉与把握中国画的材料工具,以及相应的笔墨能力,并充分体现出笔墨自身的审美特性。这里的困难在于,这些技巧、审美特性与写实造型并不总是一致,甚至会相互矛盾。单纯追求笔情墨趣无法深入刻画形象,单纯追求造型准确度与深度难以发挥笔墨的独立作用,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既能求得造型的深度又能求得笔墨的精妙表现,始终是人物画家面对的难题。李宝峰和他的同代人,显然是先追求造型能力和新题材的表现,后来才逐渐重视和追求笔墨表现的。但由于对中国画传统的认知与把握不同、各自所处的艺术氛围不同,彼此对待造型与笔墨的态度又拉开了距离。同是毕业于鲁美、工作在东北地区的国画家,多坚持以素描为根基的写实方法,90年代以来国画界重新认知传统、回归笔墨的思潮对他们没有明显影响。生活在甘肃的李宝峰则有所不同,他在坚持对人物比例结构准确刻画的同时,明显减弱光影素描因素,强化笔线与墨块在造型中的作用;面部刻画尤其老人面部刻画适当运用光影,对衣服、环境的描写则突出线性结构;与此同时,他还重视书法训练,提高笔线本身的质量和表现力。总而言之,李宝峰没有固守光影方法而拒绝传统笔墨画法,也没有轻易抛弃光影方法而完全回到传统笔墨,他选择的是调和二者的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相对薄弱,其固有的画法难以适应画现代人物的需求,是不争的事实,在坚持笔墨方式的同时,适当借鉴西画、借鉴素描方法被证明是可行和有益的,轻易放弃传统笔墨方法或写实方法,都不免偏颇:前者会失去中国画的语言特色,后者会失去对人物的深度刻画。

李宝峰正处在艺术上最成熟的时期,兰州有较好的文化传统,也不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商业化,他在创作上有突破与升华的可能。在我看来,他的难点主要不在画法、技术与生活经验方面,而在创作观念方面:这就是能否突破地域风情画的局限,“直面血肉人生”(鲁迅语)。大变革时代的西部人在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和精神各方面的真实,他们的苦与乐、悲与喜,痛与思,画家还极少真正触及。要找到切入西部人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独特视角,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一种新的深度和历史感,需要思想力和观察生活的穿透力。当然,这不只是李宝峰一个人面对的课题,但他呼吸着那里的空气,熟悉那里的一切,就站在突破的边缘,我们对他寄以希望,是顺理成章的事。

沈琳琳:科研路上的孤独与坚持 篇6

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50篇,EI检索80篇。据Google Scholar,论文总被引用次数2032,H指数20。担任《ISRN Signal Processing》编委,《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 on Multimedia》《Pattern Recognition》《Image & Vision Computing》和《Computer Vision & Image Understanding》等国际重要期刊的审稿人。

现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深圳市高层次“地方领军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曾获2008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奖、2012年深圳市自然科学奖、201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015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2010年国际期刊《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最多他引论文奖。2015、2016连续2年被爱思维尔出版社评为计算机学科“中国高被引学者”。

专家简介:

2016年3月,AlphaGo和李世石的世纪大战点燃了大众对“人工智能”的热情和讨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专有词汇一时间倾泻而来,它们之间到底有何区别?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教授沈琳琳介绍说,人工智能是一个愿景和目标,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范畴下的一种工具,深度学习则是机器学习里面一个分支,强调的是所使用的模型。交谈中,沈琳琳无不流露出对这个新兴领域的喜爱。而他主攻的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就属于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缘“Gabor小波”

20世纪初,一个名叫Dennis Gabor的人提出了“Gabor函数”的概念,从此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使用该函数的小波,即Gabor小波。那时,Gabor小波还只是一维的,也并没有应用于识别领域;后来经过发展,它提升为二维。直到1994年,英国剑桥大学约翰·道格曼使Gabor小波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他用Gabor函数跟猫的视觉皮层的响应函数做比较,观察猫在看东西时皮层是如何兴奋的,以及神经元兴奋响应的函数。研究后他发现,二者很像,这说明用Gabor小波函数分析图像是有生理基础的,于是他开发了第一个虹膜扫描及辨识的算法,并申请了专利。

“Gabor小波应用的很成功!”2002年,沈琳琳受英国政府海外研究奖学金资助远赴诺丁汉大学攻读博士,主要从事人脸识别研究,那时他用到最多的方法就是Gabor小波函数,“用这种方法来提取特征,人脸识别准确率很高”。初获成功点燃了沈琳琳的兴趣,他开始阅读大量的文献,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Gabor小波性能很好,但问题同样存在——计算量比较复杂,特征维度很高——计算效率低。“当时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一个方法,通过特征选取,把不重要的去掉,使特征维度缩短,从而加快提取的速度,最终达到又准又快。”他对采用Gabor特征的二维人脸识别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对不同方法的思想、原理及其优缺点进行了归纳分析,通过互信息和Boosting算法对小波的位置、中心频率以及方向进行选择,最后只采用其中关键的数百个特征进行识别,从而在准确性降低很少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识别系统的效率。研究成果“A review on Gabor wavelets for face recognition”发表于《Patter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杂志,目前据Google统计被引用次数已达362次;研究成果“MutualBoost learning for selecting Gabor features for face recognition”发表在《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目前据Google统计被引用次数已达101次。

博士期间,沈琳琳获得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励。毕业后,他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医学院担任Research Fellow。诺丁汉大学因核磁共振仪而闻名。2003年,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化学系教授保罗·劳特伯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彼得·曼斯菲尔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方面贡献重大,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沈琳琳也自然投入到大脑核磁共振(MRI)图像处理和基于MRI图像的大脑疾病分析研究工作中,参与多个基于Gabor小波的医学图像处理项目。所谓的“核磁共振成像”就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会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是前期工作,而沈琳琳所要做的是后期处理,“拿到核磁共振的图像后,我需要做一些图像处理,医生再在这基础上比较正常和患某种疾病的大脑的异同,分析疾病的原理。”

从二维到三维

提到图像处理,一定离不开“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一个大领域,可识别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图像、语音等。“图像的来源很广泛,如摄像头拍照、医学X光扫描等,但不论设备是什么,最后得出的都是图像”。得到图像后,下一步就要开始理解图像。如何理解?这涉及到“人是如何看图像的”。早期,犯罪嫌疑人在纸上印下自己的指纹印,由法官凭借肉眼判断两个指纹是否为同一人。这是最原始的识别。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技术愈发可以解放人力,简言之,沈琳琳的研究内容就是设计一个“机器”取代人眼,从而把图像内容识别出来。这需要他学习人类观察事物的方法,掌握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纵观全局,这其实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沈琳琳的任务就是中间过程中的转化连接。endprint

后来,他在对Gabor小波抽取信号特征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核方法、信息理论和支持向量机,构建了高效而鲁棒的人脸、掌纹、指纹以及硬币识别系统。

“我想把所做的研究与实际产业进一步结合,在英国只是做纯粹的研究,产业结合没有太多的机会,而且文化不同,结合的难度也比较大。”于是,在2006年沈琳琳结束海外漂泊,回国加入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一个人在国外,远离亲人又面临着文化差异,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沈琳琳坚持了过来。回国后,他依旧举步艰难。由于错过了申请硕士生导师的时间,沈琳琳没有自己的学生,做事情都只能靠自己,一个人写申请书,一个人做研究,一个人敲代码,“开头很难”,话语间仍能体会他当时的艰辛与酸楚。“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坚持”,因为始终如一的信仰,沈琳琳咬牙度过了最难的开创期。

在深圳大学,沈琳琳延续了在国外的研究内容,希望对一些固有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比如有遮挡、光照暗,人脸识别就会受到影响,准确率低”。他的第一个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过完备感知模型和稀疏表示的有遮挡人脸识别研究”意在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个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字典计算量比较大,不容易找出解”,对此他申请了第二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过完备字典自适应优化理论及应用研究”。就这样,沈琳琳受“问题驱动”意识影响,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当时Gabor小波还主要用于二维图像,“在二维图像上效果那么好,能不能用到三维图像上?”于是沈琳琳开拓性地将三维Gabor小波应用于三维大脑核磁共振图像配准以及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领域。他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Gabor小波的配准性能评判方法,即通过对配准后三维MRI图像的局部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快速、客观地给出性能指标。方法能广泛应用于配准算法的选择、参数选取,最终推动基于三维MRI图像的大脑疾病分析技术的进步。研究成果发表在当时影响因子为4.3的JCR 1区期刊《Medical Image Analysis》上。后期,他又通过三维Gabor小波和高光谱数据的卷积,抽取影像每个像元在空间-光谱联合空间内的局部变化特性。实验发现,“多个不同小波抽取的特征在融合后,能够很好地代表象元在三维空间内的局部信号变化”。后续工作对三维Gabor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筛选,在保持高准确率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系统效率。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影响因子为3.5的JCR 1区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梦想照进现实

随着工业合作的深入发展,沈琳琳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实现产业化愿景。2011年,沈琳琳收到一份邀请。这是一家生产医用显微镜和硬件的公司,其产品主要销售给医院用做疾病诊断,比如验血——加入抗原、抗体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的反应,以判断是否可能出现某种疾病。过去,整个过程都依靠人工使用显微镜,这样就造成检测员工作量很大,准确率和效率也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因此,他们就提出能否有一个软件自动把反应类型分类。

“他们有需求,我们就合作”,沈琳琳接受了这个挑战。殊不知,那时世界上做这类研究的人还很少,因为做细胞图像有一个特点——没有数据做不了研究。沈琳琳因为和公司合作,就有了获取图像数据的来源,这样,他才能顺利地做下去。

两年后,检验成果的时刻终于来到。IEEE国际图像处理会议(ICIP)组织了一场“国际荧光细胞图像分类大赛”,沈琳琳延续先前工作,在词袋框架下对基于灰度排序的局部特征字典进行了研究,通过聚类对密集采样获得的局部纹理特征字典进行学习,将在该字典上的表示用直方图统计代表整体图像,最后和空间金字塔方法相结合用于对显微镜观察到的HEp-2细胞荧光图像进行自动分类。比赛最后,沈琳琳的算法击败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和意大利著名大学的13支参赛团队,以最高的准确率获得冠军。研究成果也发表于模式识别领域知名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 。

渐渐地,沈琳琳的工作走上正轨,他也有了自己的学生。说起他的第一个研究生,沈琳琳记忆颇深。“他是专科生升本科生,基础不是很好”,但通过3年的努力,最后拿到了一家互联网名企公司的录取单。拥有这样傲人的成绩,除了学生自身的刻苦,沈琳琳也功不可没。作为老师,他总是更多的投入精力和时间去训练学生,通过带他们做科研、做项目提升技术水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培养其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不是把技术简单的告诉他,而是教会他如何获得这个技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表达与沟通也是他看重的能力。传道授业,沈琳琳可谓是用心良苦。

回忆起当年在上海交大读硕士,沈琳琳感概道,“那时还没有数据库,网络也不发达,查论文很麻烦,只能去图书馆打印”。后来读博士,一切就都变得方便,他有机会接近最新技术,同国际学者交流接触。以至于到如今,沈琳琳更加珍惜这个时代所创造的机会,可以让像他一样有追求有激情的科研者践行自己的科学梦。未来,沈琳琳期盼有一个更大的突破——和公司达成合作,产品能有更多人使用。

上一篇:描写美妙的春天经典对联下一篇:抗菌药物管理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