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经典案例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抛锚式教学经典案例(推荐8篇)

抛锚式教学经典案例 篇1

2010年10月

通许县中等职业学校

陈亮中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ACCESS2003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通许县中等职业学校 陈亮中

第一章 认识ACCESS2003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章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基本概念、了解各种数据类型、初步掌握利用Access管理数据的基本方法,目的是为将来学习“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因此笔者认为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让学生了解或掌握几个基本概念、基本操作,而应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和平台,使其在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习“数据库技术”的兴趣。

依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本节教学安排三课时。笔者由教学情境创设需要,安排第一课时的内容是数据库相关的几个概念,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字段的各种数据类型和设计简单的数据表,第三课利用Access管理数据记录的基本操作。本设计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

【学生分析】

运用知识迁移能力学习“利用Access管理数据记录的基本操作”做了准备。但教学内容中新概念较多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会有影响,另外不同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要创设好学习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注重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描述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熟悉Access软件的操作界面及其基本操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体验发现或归纳出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知识技能运用能力和协作、交流的能力,通过互动点评活动结果和完成学习日记,学习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数据库系统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1.数据库系统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运用了抛锚式教学模式,以教学论坛为学习的平台,“宠物世界”游戏为教学引线,通过两个互动活动实现情境创设,将“锚”抛在本课教学的两个重点。创设“学习日记”情境,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发掘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师生互动点评学习过程和结果,实现效果评价。

【教学过程】

一、熟悉平台,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登陆教学论坛,熟悉论坛设置。学生熟悉学习的平台,阅读论坛中“学习指导”贴,明确学习目标,复习知识点。

二、情境依托,构建知识

1.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及关系

师:上一节课我们体验了网上数据管理带来的好处,其实同学们平时在接触的网络游戏也存在数据管理的问题。

学生显露兴奋的表情。

师:我们边玩边学,一起进入“互动活动一”。

互动活动一:“宠物世界”初探

活动内容:(1)自学教材“ 数据库技术第一章”,了解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完成论坛“知识问答”;(2)到“宠物世界”领养一个宠物宝宝,把它养得又肥又壮;(3)思考、猜想“宠物世界”游戏与数据库系统中的基本概念的联系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学基本概念,摸索游戏功能,探究彼此联系。教师巡视辅导。活动结束后,交流学习成果。

师:我们的互动活动暂告一个段落,请同学们查看一下谁的宠物宝宝培养的最好?

学生查询“宠物排行榜”,推举出第一名的同学。

师:网络游戏本身是一个软件,这位第一名的同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熟悉了这个软件的功能,可见他知识迁移能力、操作能力很强。下面我们就请他来谈谈“宠物世界”游戏与数据库系统中基本概念的联系。

生:“宠物世界”游戏是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我们在玩游戏时产生的数据应该是有个数据库文件在存储的,并有一个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该文件进行管理。

教师请其他同学分析、补充,并从服务器调出“宠物世界”游戏后台的数据库文件证明学生的猜想。

师:这就是“宠物世界”游戏的数据库文件,扩展名为“.mdb”,鼠标双击该文件,计算机会调用Access这个软件将其打开,Access就是该数据库文件的数据库管理软件。

教师简单介绍Access软件对数据的管理方式;学生都瞪大了眼,看着教师演示。

生:我看到我的宠物的名字了,还有它的等级!老师,是不是用Access改一下这个数据库文件,在“宠物世界”游戏就会发生变化?

师:这位同学脑筋转得可真快!既然想到了,那我们就去做吧,开始我们第二阶段的互动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学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然后和具体实例相结合分析其中的联系和关系,并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演示讲评,最终实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同时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归纳延伸,提升素养

师:不知道班级里有没有同学玩网游有点上瘾?如果有,那么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已经很好的告诉你“你所日夜为之奋斗的只是数据表里的一个数字”。请真诚的面对现实生活,从容的看待虚拟世界,学会约束自己。

师:接着请大家都来谈谈课堂学习的感受,完成“学习日记”。

学习日记:一个论坛投票贴,设置了五个固定内容供学生多项选择,当然学生也可以在投票贴回复更多的学习感受。

五个选项:(1)今天上课心情还不错,这种边玩边学的课堂形式我还是比较喜欢的。(2)原来认为学习数据库的一些概念会比较枯燥,但我今天掌握起来却比较轻松。(3)今天课堂上大家一起玩的“宠物世界”游戏虽然界面比较简单,但还是有点味道的。关于游戏,我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不沉迷其中。(4)刚接触“宠物世界”和Access的时候,我感觉有点无从下手,看来我对于以前学习的知识技能掌握还不够好,不过我会努力赶上的。(5)另外,我觉得我们班级的学习氛围很好,当我学习碰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们都会来帮助我,当然我也很乐意帮助别的同学。

师生共同参与关于本课学习的讨论。教师提出预习要求。设计意图:创设一个轻松自然的评价环境,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希望引起学生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考,为课堂教学画龙点睛。

【教学反思】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抛锚式教学一般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几个环节组成。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情境设置和教学模式都很有兴趣,教学任务也完成得比较不错,同时笔者也有了以下教学后的思考:

(1)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像“抛锚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接触比较少,教师应考虑在整个教学阶段逐步引入教学模式。

(2)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身体验课程内容,全面的分析在教学实施中学生可能产生问题的范围。实现创设的情境能符合学生心理,教学的“锚”能抛在学生的“临近发展区”,能掌控整个教学进程,把握课堂指导的最佳时机。

(3)教学中应该考虑多种教学策略配合运用,该用其他教学策略的地方还是要用其他的。例如抛锚式教学中确定问题环节,教学的“锚”(学习任务)一定要抛在关键点上,要能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如果此时完全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发现问题、确定选择问题,就可能产生“教学方向偏离”、“部分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这里教师就可以考虑运用启发式策略,或者事先搭建一个学习支架,帮助确定学习任务。

抛锚式教学经典案例 篇2

一、教学情境创设是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的。这种教学策略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 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被确定了 (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教学中使用的“锚”一般是有情节的故事, 而且这些故事要设计得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索。在进行教学时, 这些故事可作为“宏观背景”提供给师生。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 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 (例如教师) 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 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1]抛锚式教学策略大致可分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所谓的“抛锚”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确定教学内容。“抛锚”是否成功, 取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否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广义的情境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 使他们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狭义的情境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 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 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 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 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情境学习就是在情境脉络中学习知识与技能, 这种境脉反映了知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方式”。[2]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 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3]由此可见, 情境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情境创始不仅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 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 而且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与联想。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互动、实现意义建构的保证。具体见下图。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

1. 精心选择实例, 创设案例情境

首先, 教师要精心挑选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 要去掉实例中的情感性或暗示性词句, 尽量保留事实性的第一手材料和人物的直接对话, 这样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展开激烈讨论, 激发其思维和情感共鸣。特别对于比较典型的反常实例, 学生往往不容易鉴别其实质, 感到似是而非, 左右为难, 困惑不解, 这样的实例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而正是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深入思考。因为当我论及某种情境 (那些激起和指导探究的情境) 时, 把它们说成是困惑的、麻烦的、未解决的、开放的、不平衡的等等, 希望某一个形容词可以诱使读者自己唤起那种和探究联系着利用‘不确定’的一词所指的情境。”[4]石中英博士也说:“人文教学最忌‘灌输’或‘绝对化’, 因为灌输或绝对化阻碍了自由思考的空间和个体经验参与的道路, 使之与存在经验密切关联的人文知识变成一个个僵化的‘结论’‘命题’或‘教条’, 最终彻底地毁灭了人文教育。”[5]笔者在讲授“心理实质”时, 首先讲述心理是脑的机能, 但有了正常的人脑就会一定产生正常的心理现象吗?展示两个实例:1920年在印度发现狼孩卡玛拉, 回到人类社会后, 虽然接受了教育, 但到17岁临死时, 她的心理水平只仅仅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水平;而在二战期间逃居深山的日本人横井庄一, 他在深山老林里独自一人度过了28年的野人生活, 回到人类社会之后, 仅用了82天就恢复了各种能力, 并结了婚。接着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卡玛拉只与狼群生活了8年时间, 救出后接受了9年的教育, 心理状态才仅仅达到4岁儿童的发展水平, 而横井庄一过了28年的野人生活之后回到人类社会仅仅82天就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水平呢?这样以“特例”为“锚” (学习中心的内容) 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 再展开讨论, 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其次, 在选择实例时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进而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笔者在讲述“健康人格如何培养”这一内容时, 选择了“马加爵”事件作为实例。当把这个实例作为“锚”抛出后, 要求学生上网查寻有关资料, 找出马加爵人格异化的原因。并提出以下相关问题:健康人格在人的成长中有哪些作用?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健康人格的特征有哪些?结合生活实践, 谈谈培养健康人格的途径有哪些?学生面对这样的实例, 不仅能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更能够将其和自己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并结合自身经验深入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实例, 可以说在“课本知识”与“真实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 不断设置问题, 构建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思维的动力。在我国古代和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里, 都有宝贵的启发诱导思想。《学记》中“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都强调通过师生谈话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索以获得问题的解决。教学实践证明, 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它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黄宗羲说:“小疑则小悟, 大疑则大悟, 不疑则不悟。”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自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直接设疑、要点设疑、对比设疑、观察设疑、反驳设疑、举例设疑等一系列方法, 以问题为支架,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不断揭示问题本质, 实现“意义建构”。

3.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创设社会情境

鲍尔斯·费尔德认为知识“主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而不是通过发现外在结构而获得的。”[6]生活世界是学生产生体验的源泉。社会情境是学生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杜威曾提出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都强调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因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采取各种教学方法, 加强学校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为学生创设广阔的体验场域。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脱离了教育实际工作的需要, 排斥了个体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割裂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 从而使教学陷入单纯的经院哲学式的思辨之中。对此, 马克思·范梅南曾经尖锐地指出:“理论抽象化的倾向所面临的最严厉的指责就是教育研究者和理论学家忘却了他们的最初的研究任务:应在教学中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他们也忘却了教育体现在不断的实践中, 教育的研究与教育的理论仅仅是教育形式的一部分。”[7]因而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只有在生活世界中, 才能够形成体验。同时, 要从与学生发展相关联的人、事、物等方面去引导学生, 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只有这样, 才能将晦涩的东西变得明了, 将日常生活中易于忽略的东西变得可以解读。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 也是为了他才受教训和教育的。”[8]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教学途径就是要改变实践环节过于单薄的现状, 带领学生走进中小学, 结合实际, 分析中小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实现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对话”, 并在这种“对话”中不断反思自身, 在反思中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三、教学情境创设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1. 要处理好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因而在创设情境时, 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 如问题情境较适用于知识的学习, 尤其是概念、规律等逻辑性较强的内容的学习。而真实情境则用于态度情感和技能的学习, 此外, 还常用于启发思维、渲染环境气氛等。

2. 要注意情境创设与学习者特征的关系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 是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年龄特征, 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多样的情境。如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自主性、选择性、探索性及多元性。所以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问题的深刻性、情境的多样性以便学生自主探索, 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3. 要考虑情境创设与客观现实条件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可以有效地使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 增强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并可以在完成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 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尤其是客观现实, 要考虑客观现实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

4. 尽可能运用多种媒体, 创设视听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 多媒体的这一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 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惊讶感、新颖感, 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 让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情境的创设要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 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 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将问题设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让他们“跳一跳, 够得着”, 从而发展学生思维。

综上所述, 教学情境是“抛锚式”教学策略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在情境中完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和对话,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寻求学与教的意义与关系的重组,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析自然之理, 判人生之美”。

注释

1[1]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85.

2[2]Collins A.C ognitive Apprenticeship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M].BBN Labs nc., Cambrid ge, MA.1988:156.

3[3]冯克诚.教育改革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5:143.

4[4]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 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5:275.

5[5]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315.

6[6]谭沧海.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1) .

7[7]马克思·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93.

抛锚式教学在作文教学的运用 篇3

一、创设情境:在相似情境中学习

微革命的时代来临:“微童话”、“微剧本”、“微小说”、“微电影”、“微信”……

1.微童话:小刺猬的妈妈前几天去世了,小兔子很想接小刺猬来家里玩。兔妈妈说,“小刺猬身上长着刺,一不小心就会扎痛你的。”第二天,小兔子把自己身上的毛都剪了下来,兔妈妈太惊讶了,“你这是干什么?”小兔子骄傲地回答:“我要用兔毛给小刺猬织一件兔毛衫,小刺猬穿在身上就不会扎痛我了”。

2.微剧本:[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微小说:她每周三都会来这所镇上的小邮局。邮局的人管她叫星期三小姐。今天她又如约而至……“对不起,这样写无法投递的”,拿着没有写对方姓名的信封,邮局的小伙子苦笑着抬头看了看她。只见她微微低着头、抿着嘴,双眸闪烁着热切的目光,紧紧地盯着他。

4.微电影:卡地亚(Cartier)耗时2年制作微电影——《LOdysée de Cartier 》(《调音师》)

5.微信:2013年07月22日,截至今天上午9点半,微信在其微博官方账号@腾讯微信团队最后一条微博下面的评论里,已经有一千多条回复,皆是网友反映登录问题。很多人回复说:“别发微博了,网友喊你们回家修微信!”还有网友直言不讳:“是不是让我们感受一下微信的重要性,好为将来收费做铺垫啊?”

抛锚式教学把“情境”认知作为学生有效学习、研究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基础,认为知识来源于各种实际活动和充满感染力的情境,学习是借助“情境”帮助而掌握知识的建构过程。笔者在这一环节中分别出示了五张图片,对微革命时代中“微童话”、“微剧本”、“微小说”、“微电影”、“微信”事例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尤其是每个学生日常都会接触的微信。它的短暂瘫痪告诉人们:“微时代的来临”这一“情境”,让“文学‘微写作”与学生所处的现实“微时代”相契合,从而达到了掌握“微”知识建构的目的。

二、确定问题:就其相关事实学习

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在“锚”的设计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向学生抛出“锚”了,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

笔者在这一环节提出:微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所有人都逃脱不了,那么作为其中一员,该做些什么,是让自己的微博、微信仅仅是发泄情绪,还是不辨是非的“顶沙发”,亦或是让那些“秦火火”之流的谎言继续下去。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继而引出“文学‘微写作,需要激活正能量”(图片出示)的话题。

抛出的“锚”要点是要引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产生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同时选择出与当前学习项目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引子。因此,笔者适当地套用了微博、微信等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微写作”的欲望。“锚”要抛在驱动学习的关键点上,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与动力。

三、协作学习:予以线索辅助学习

出示图片:童心早泯,要求:字数140字左右,文体不限(某地中考模拟试题微作文)。学生可以参照第一环节中“微童话”、“微剧本”、“微小说”等。

四、自主学习

即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一张语文试卷中,基础和作文各占一半,作文的地位可见一斑,但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一个难题,那就是怎样教作文,不是平淡无奇,就是索然无味。笔者为此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写作现场的碰撞对话,我们足够“文学”了吗?每组作品展示。

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作为抛锚式教学中运用“锚”的过程,教师只可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线索,再加上适当地引导,并让学生通过团队学习,达到学生成果共享,进一步理解当前问题的意义和内容建构的目的。教师在这两个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由点到面进行探索,并期望学生逐步向无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过渡,摸索出一条自己学习的方法。

五、效果评价:学习成果反映效果

笔者将这一过程安排在“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环节中,教师不仅要观察学生在团队协作中个体的表现,同时也要观察群体的表现,并做好一定的记录,了解学生对“锚”的真实意义。在小组的作品展示中,不同团队也可以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这种评价方式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的试卷检测,它不需要单独进行检测,它本身就是一种教学体验,是一种实验式的教学模式。

六、抛出新“锚”

笔者对于学生的作品做一定的点评后,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一定的引导:微作文也是需要正能量的。出示名人的“微”文学:

新浪微博: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

“微写作成了‘被文学。”她甚至有些担心,如今的微写作乱贴文学标签,如果这种影响反作用于传统文学,我们的文学会不会被矮化、零散化,乃至使文学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一个“微”时代,成为只言片语、三言两语的零碎片段,再也无法形成逻辑完整、结构宏大的叙事。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张闳:

大家所熟悉的唐诗、宋词、元曲,其实都是微写作的文本,古代笔记、寓言、笑话,以及古典文论中大量的诗论、词论、曲论,甚至群众喜闻乐见的楹联、格言、谜语,都有微写作的影子,像《世说新语》、《搜神记》、《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微写作的典范之作。

引出话题:“微”文学应该传递的是正能量。

当“蔡春猪”把《给儿子的一封信》贴到博客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封信被浏览数十万次,被感动转发及评论数万条。而小蔡以“爸爸爱喜禾”为名的微博粉丝也在短期内狂增十倍以上。在儿子喜禾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后,小蔡在微博中以自强不残、爱开玩笑的喜禾爸爸形象,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戏剧性的细节场景,小心翼翼地绕开了悲剧的漩涡,展现出来的是笑中带泪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爸爸爱喜禾:开车在四环路上,视线一片模糊。当医生说出“自闭症”三个字,我知道我胡作非为的日子过去了。我儿子两岁零六天,被诊断为自闭症。回家路上,四环滚滚车流掩不住我的哭声。郭敬明说对了,我的悲伤逆流成河!

@爸爸爱喜禾:微小说是用最少的字数讲最有信息含量的故事。那有没有微电话?一个字都没说但信息含量强过千言万语?喜禾被诊断为自闭症当天,我给我妈打了一个电话,简单说了几句话后就不出声了……将近一个小时,双方的听筒里都是静音。电话如果有监听,监听的人都会睡着。

学生在“蔡春猪”平淡而真挚的情感中思考又一个新的“锚”。

笔者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抛锚式教学对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班级,学生们操作起来会出现诸如:小团体合作过程中缺乏主心骨而导致协作失败等问题。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必须在小组中确定出中心人员,基础相对薄弱的成员可以借鉴组员讨论成果,并在发言中适当弥补讨论中意见的不足,从而达到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的乐学、善学的良性循坏。同时在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建立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在这两个平台上写微博,分享好友圈等。当然不要规定特定时间让学生去写,完全可以即兴,由起初几十个逐步过渡到百余个字,这样渐渐形成乐写、好写的良性生态圈。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 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抛锚式教学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校提出了“讲究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三重并举的教学模式”,基于“一体三重”的教学平台,笔者将“抛锚式”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进行教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 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在中小学普及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简称。技术应用是核心,技术离不开知识,倘若说知识属于抽象的理论范畴,那么技术就属于实践的范畴,抽象的技术根本不存在,这就要求技术必须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教育。使用技术的能力称之为技能,技能只能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其教学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或模拟实际实践活动中合理组织教学。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半是通过操作实践将技术转化为技能,但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

(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信息技术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和练习。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讲述、指导等具体教学方法与示范练习的有机组合。为了使信息技术课成为更加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探索、尝试并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职责。设想在这样教学模式中,能改善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态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并围绕“任务”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样,新型教学模式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了。笔者通过学习、实践、比较,确定合理地运用“抛锚式”教学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整体效益。

(二) 对“抛锚式”教学法的认识:

这种教学法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即“任务”)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一“任务”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抛锚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前提在现实中去感受去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程以“任务驱动”为原则,在现实中组织实践学习活动的本质相一致,因此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中尝试“抛锚式”教学法。

(三)“抛锚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的实践。

课例1:课型:PASCAL程序设计(必修课) 课题--《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应用》 试验班:高一学生56人  场所:486机房 教学工具:56台机,每台机均装有Turbo Pascal 7.0,Novell 3.x,白板 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确定题目的算法,并编写出程序,上机调试、运行。 题目:求两个正整数a,b的最大公约数。

首先,让14组学生展开讨论,找出求两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提示学生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确定)。

教师举例,求35和21的最大公约数。

过程模拟如下:(创设情境) a←35,b←21,r←a mod b即r←14;由于r≠0,则a←b即a←21,b←r即b←14,r←a mod b即r←7;由于r≠0,则a←b即a←14,b←r即b←7, r←a mod b即r←0;由于r=0,则35和21的`最大公约数为b(此时b=7)。

引导学生从过程模型中,归纳出“辗转相除法”的算法。

算法描述: (1)求a/b的余数r; (2)若r=0,则b为最大公约数,算法结束;若r≠0,执行第(3)步; (3)将b值放a中,r值放b中;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书写程序,上机调试,运行。提醒学生利用循环语句(while循环或repeat_until循环)来实现算法。

协作学习:全班56人分为14组讨论、交流、调试修正。 效果评价:以下是学生写出的四种正确程序段:

方法一:

read(a,b); r:=a mod b; while r0 do begin a:=b; b:=r; r:=a mod b; end;  write(b:5);

方法二:

read(a,b); r:=a mod b; if r0 then begin   repeat a:=b; b:=r; r:=a mod b;   until r=0;   write(b:5); end   else   write(b:5);

方法三:

read(a,b);  repeat r:=a mod b; a:=b; b:=r; until r=0; write(a:5);

方法四:

read(a,b);  r:=b;b:=a;{初始设置}  repeat  a:=b; b:=r; r:=a mod b; until r=0;  write(b:5);

教师小结: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方法一或方法二,这两种方法是根据算法描述步骤一步步加以组织实现的,其中方法一运用了当型循环(while语句),使整个程序段语句简明、结构简单,相比之下方法二就显得语句冗长、结构复杂,可见算法与语句的运用存在一定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很好地组织语句,编写程序实现算法。只有少部分学生使用方法三或方法四,这两种方法皆运用了算法的思想,也都采用了直到型循环(repeat_until语句),但其中方法三对算法作了些变异、修正以适合所选用的语句需要,针对该程序段,当r=0时的除数(b)已赋到a中,而此时b为0,导致最后输出的最大公约数应为a,容易使他人在阅读理解该程序时产生误差。而方法四根据语句的需要作了适当初始设置以实现算法的要求,象这样所做的初始设置为实现算法作了很好的铺垫,建议学生在经后编程实践中逐步掌握、灵活运用以丰富自已的编程经验。综上所述,以上四种方法,最好的应是方法一和方法四。

这是一堂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课,主要是通过动手书写,上机调试、运行,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算法,并利用PASCAL语言书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由于程序设计的抽象性、单调性,倘若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则学生很容易成为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整堂课显得枯燥乏味,学习气氛低调,采用了“抛锚式”教学法,教师根据题目,举例、模拟问题实现过程,提出具体的问题,并将这类问题作为“锚”(学习的中心内容)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并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上机实践进一步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课例2:课型:网页制作(选修课)

课题--制作主题为“创造新世纪”的网站 试验班:高一网页制作选修班,30人 场所:多媒体586机房 教学工具:一台教师机,30台多媒体计算机且可以连上Internet 教学任务:通过Internet收集信息、素材,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站点

本课题教学进程大体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鼓励学生围绕这一教学任务,针对站点主题,拟定若干子题,确定站点名称。例如最新科技、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天体、星云、航天技术、前沿军事技术等(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网站的中心内容)。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作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Javascript。

・将30个学生分为6组,教师罗列出有关站点,包括与网站主题相关的科技站点、著名图书馆站点或涉及创作工具、创作技巧、媒体素材等的站点地址。 ・学生通过网络从世界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有关主题的最新信息和资料或得到创作灵感、技术咨询。 ・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就相关站点主题的媒体素材的选择,创作工具的运用技巧、站点风格等展开讨论,摆出各自的观点,并对他人的站点分析、评论提出意见。 ・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网站制作技术、Internet操作普遍得到很大的提高,许多学生可以灵活且熟练地运用各种多媒体创作工具。学生们收集到了许多切合主题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最后每个小组都交出了一个主题突出、风格独特的网站,网站中也运用了许多新颖、活泼、生动的网页制作技巧。

在这个课例中,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及Internet的引入,学生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获取信息,学习技能,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既能很好的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又能使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从上述两个课例中可以看出,“抛锚式”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课堂整体效益好,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认知主体位置,但又离不开教师事前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明显减少,但对学生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出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未定论,以上只是笔者的一次教改尝试,浅谈了实践中的一些心得,诚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何克抗 李克东主编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抛锚式教学经典案例 篇5

抛锚式教学通过创建一个以“学生主体性”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实现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传统的“行政学原理”教学注重教师讲授,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主体性,强调被动学习与接受学习,使该课程日益沦为一门基础知识性课程,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与技术性共存、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知识积累与能力养成相结合的个性特征相背离。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抛锚式教学法是对“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一种有益尝试。

行政学原理”课程具有政治性与技术性共存、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知识积累与能力养成相结合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抛锚式教学法对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法,不但有利于学生真正融入学习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低年级的知识记忆上升为理论探究、专业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抛锚式教学法解读

(一)抛锚式教学法的内涵

“抛锚式教学”法(Anchored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于1992年创立。所谓抛锚式教学是指“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或在利用技术虚拟的情境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抛锚式教学不同于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教师运用抛锚式教学法,其首要任务是创设“锚”。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抛锚式教学以专门设计的“锚”为起点启动教学活动。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信息的供给者与解析者,而是教学活动过程的适时引导者、促进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

(二)抛锚式教学法的特点

1.坚持学生主体性,教师充当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抛锚式教学法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权威说教者、知识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甚至“学习者”。在这样一种平等、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能更有兴趣与动力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现其课堂实践者的主体身份。

2.教学活动围绕“锚”来设计,以真实的教学情境为第一原则。情境是一切认知和行动的基础,抛锚式教学特别强调情境的真实性。因为学生面对的学习情境越接近真实,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感和感知自身话语权被鼓励,就越发能投入到学习活动,其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深刻,而且其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越强。抛锚式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信息资源,将真实情境融入课堂。

3.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强调共同体成员的协作学习。由于真实问题情境通常十分复杂,单凭学生的个体经验与知识往往力不从心,因此“抛锚式教学”主张从真实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以此为锚点,为学生提供思索、探究的机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参加到共同体的协作学习中去,即“抛锚式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一股脑教给学生,而是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4.关注学习效果的评价,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抛锚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设计中尊重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学习动机以及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教学结果的个性化。因此,抛锚式教学采取过程性评价,通过对整个抛锚式教学过程进行观察,适时记录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学习、与共同体成员协作探讨的情况,以及自我规划与反思的能力表现。

(三)抛锚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抛锚式”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学习是获取知识完善经验的过程,但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对世界进行理解并赋予的意义的。“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以自身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主动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和交互性。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学习者不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体悟与经验,而应把它们作为他们建构新知识的基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建构,而“意义建构”就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

二、抛锚式教学法对“行政学原理”课程的适用性

“行政学原理”课程作为公共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其开课目的在于使大学低年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内容体系,掌握行政管理实践的基本理论,使其逐渐具备进入行政管理实践角色的基本技能与知识。

(一)“行政学原理”课程的`特点

1.“行政学原理”课程是一门政治性与技术性共存的课程。“行政学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包括人、财、权、职,而“人”是国家公职人员、“财”是国家公共财政、“权”是属于公共权力范畴的行政权力、“职”是国家行政职能。这种“公共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内在的政治倾向性。因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一方面需要学生在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习得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与此同时,“行政学原理”课程实际上也是一门管理性的技术课程,还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行政管理技能,如行政决策中的信息搜集与处理技能、公文写作技能、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决策评估技能等。

2.“行政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行政学原理”课程的原理性决定了其理论性较强,如行政权力的性质与来源就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但是其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这就决定了“行政学原理”课既要重视理论传授,更要活学活用理论,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具体的实践中,而这必须借助长期的情境训练。

3.“行政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知识积累与能力养成相结合的课程。“行政学原理”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并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知识点,但是其教学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教学,而应把原理性知识的讲解、理解与现实融合。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学会分析行政管理现象,发现行政管理规律,即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素养与能力。

(二)现行“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泛滥。长期以来,“行政学原理”课堂都被教师主宰,教师拥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客体存在,忽视了学生主动领悟知识的意义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而学生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是把自己定位在等待学习、被迫学习的角色上。如课堂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式以及小组合作、圆桌会议等基本还是教师唱独角戏。

2.教学方法组织失当。当前“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的过程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的线性积累,是教师对学生的强权式灌输。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奉行单向线性思维,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个体特质都被标准化、一统化的教学计划忽略,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承认事实、维护权威。如圆桌会议、无领导小组讨论以及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生对创新性、自主性的教学方法缺乏感知与思考。

3.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目前该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具体理论的实践应用则重视不够。教师们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效率至上,注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突出强调知识的机械传授,异化了本课程所具有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

(三)抛锚式教学运用于“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1.抛锚式教学理念与“行政学原理”课程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行政学原理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具有行政管理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的人,更在于培育具有沟通协调、团队合作与学习能力以及具备公共精神、人文关怀与法治观念的人才。而学习共同体创设的学习情境,可以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协作与共享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更是获取了诸如爱国意识、公民精神、公平正义等的价值观念。可见,抛锚式教学沟通协作等特点与“行政学原理”课程目标有内在一致性。

2.抛锚式教学的“抛锚”符合大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模式。抛锚式教学法特别适合大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他们认识事物仍以感性认识、形象认知为主,借助真实的问题情境利于其理解、内化知识技能,这对于在大二阶段开设的“行政学原理”课程的学生认知模式非常切合。

3.抛锚式教学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行政学原理”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如果不借助问题情境,将抽象的内涵化作直观具体情景,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进行碎片化的学习。抛锚式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的任务中主动去学习,有助于理解理论,并获得一定实践技能。

三、抛锚式教学法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以本校公共管理学院级行政管理专业作为教学对象,遵循“抛锚式”教学法的“设锚”“抛锚”“探锚”“解锚”“提锚”五大相互联系的环节,以行政过程一章中的“行政决策”一节为例,展示“抛锚式”教学法在行政学原理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一)设锚

设锚即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这是抛锚式教学的切入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本节内容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创设情境。情景模拟是在课堂上构建一定的行政情境,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参与者,开展具体的行政业务,体验行政角色定位与职责。本节具体采取课堂现场模拟方式进行。首先提前两天让学生研读案例,并告知需要模拟的角色,然后教学当天组织学生进行场景模拟。这是一个关于危机决策的案例。事件发生在某年7月底,三峡库区某地连续遭受数次暴雨袭击,某村村民在后山发现一条宽两三米、长数十米的大裂缝后报告到村,村报告到镇。我们的课堂模拟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根据行政决策体系,选取了决策中枢系统(具体角色是镇长、镇办主任)、咨询系统(省市地质专家)、信息系统(险情观测人员以及村组干部)三大类五个角色。五位同学扮演,其他学生观摩。

(二)抛锚

抛锚即明确问题。“抛锚”的实质是从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以供学生解决。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抛锚式教学法中“锚”点不但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更是学生思维的方向。本人在课程前两节课中已经教学生把案例所要涉及到的行政决策的特点、行政决策程序以及行政决策体制、行政决策模式等理论知识理清,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点的著作与论文。本节内容,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把握“行政决策体系的职能”“行政决策的价值”“如何进行科学决策”等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抛出本案的主锚:如果你是镇长,你该怎么办?围绕这个问题,先组织全班同学评判五位同学角色扮演情况。大家一致认为镇长在危机决策面前,欠缺果断与全局意识,而其他四位同学角色进入不佳,危机情境下缺乏危机意识,对角色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一些称呼语使用不当。面对上述情况,在抛出主“锚”之后,又抛出次锚:其他四个角色该如何扮演好辅助者?如果你是扮演着,你会如何扮演?

(三)探锚

探锚即学生个体自主探究。探究是师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不够重视这个环节,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为了使学生较好地完成自主学习过程,本人提示大家,关于“你是镇长,该怎么办?”这一主要“锚”涉及的具体问题其实包括:在得到观测人员和地质专家的相关信息与建议的前提下,作为决策中枢的镇长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措施?险区居民搬到哪里去?巨大的搬迁费怎么办?如何安抚群众不安和恐慌的情绪?群众大会该怎么开?而关于咨询系统与信息系统的角色,需要学生在掌握行政决策三大系统各自职能与作用的基础上,就如何辅助中枢系统做好科学决策,决策程序。这样也能逐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甄别信息、分析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

(四)解锚

解锚即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学生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抛锚式教学强调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知识的社会协商。经常使用的组织形式便是小组学习。“行政学原理”课程采取的是班内小组学习模式,6~7人一组。本班学生共40人,分成6组。每个组对五种角色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探讨。小组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资源共享和相互启发思维。在协作学习环节,本人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在学生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在学生需要背景知识的时候给与点拨,在讨论的末尾,则由学生自己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做出小结。此外,在协作学习阶段,本人还抛出与主题相关的话题供学生进一步思考,如:行政决策中,行政上级态度与资源供给的价值何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与同伴继续进行对话合作,做更深一步的延伸学习思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向学生渗透学习的方法。

(五)提锚

提锚即学习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既要关注学生能否解“锚”,也要关注学生解“锚”的过程与方法。因此,抛锚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而这两个方面通过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法主张进行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而非结果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等。本人在一次抛锚式教学法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评价自己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对组内同学或其他小组的学习进行评价,以此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便于掌握学生个体学习进展,及时调整好下次抛锚式教学的情境与“锚”的设计。

主题式教学案例 篇6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主题式教学案例

城关镇刘湾小学 王宝珍

童诗文本是学生最好的语言启蒙教材;童诗教学是学生最好的思维发展的捷径;童诗创作是学生最好的语言实践活动。把童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充满诗情画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思想情感等,更重要的是诗是人类言的升华、智慧与精神的结晶。本文仅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课例,带孩子们去感受诗,想象诗,吟诗诵诗作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二年级学生 学科:语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雷锋叔叔的感人事迹,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拾到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的身边还是有无数的活雷锋,读完这首诗歌,我们会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课文,是让学生在感情的朗读中去触摸昨天雷锋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去沿着雷锋的足迹,伸出热情的双手,捧出春天般的爱心。

3、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为了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把读、想象、演贯穿全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演中体会,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感受雷锋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4、教学目标:

(1)知识: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5、教学重点:

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表达对雷锋叔叔的崇敬之情。并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6、教学难点:

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表达对雷锋叔叔的敬爱之情。

7、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收集雷锋的资料

教师:《学习雷锋好榜样》磁带、课外书《雷锋的故事》 学生:生字卡片、课前搜集的雷锋资料。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走近雷锋,了解雷锋。

(1)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电影《雷锋》片断 板书: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2、自主发现,合作诵读。(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3)小组朗读,读出诗情。

3、自主表达,深悟诗情。(1)自主朗读,表达收获。(2)教师范读,感受人物形象。

4、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你还知道哪些雷锋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5、内化拓展,情感升华。

(1)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学唱。(2)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的哪些方面?

二、教学实施过程与反思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前提,也是最直接简单又是最有效的方法。读诗是一种语言的凝集,古人也就是在不断的读、背中理解其含义并为我所用,创作了无数精华之作的。我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进了课堂。一节课下来,觉得诗歌短短的。孩子们读的也很整齐,很流利。对课文内容也有了详细的了解。可我总觉的,这不是一节诗歌的学习课,课堂上没有诗歌的韵味,缺少了诗歌的灵气,学完了课文,孩子们对诗歌的了解还很肤浅。于是我又拿起《课程标准》,拿起《教学论坛》;反复钻研教材之后对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了调整,重新进入课堂,执教如下

<教学实录> <一>、走近雷锋,了解雷锋。

1、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歌曲吗?(放课件:《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你们知道为什么把雷锋当成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吗?(读读课文后面的小资料《我知道》)

2、雷锋叔叔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到哪里寻找他呢?(板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认识生字:雷、锋

【反思】

设计时,我给大家提供了3月5日纪念日、革命家微冷夫同志的题词等内容,看似丰富没实际上学生觉得很遥远,很生疏,丝毫不起为下文学习的奠基作用。而后边的交流雷锋资料也都是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这些方面的泛泛而谈,花费大量的时间,收效颇低。作调整后吗,由学生喜爱的音乐入手,直接从学生的感官入手介入新课的学习,把雷锋的榜样作用直接展现给孩子们,直入正题,低时高效。

<二>、自主发现,合作诵读。

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仔细比一比,看看本科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每一句话都单独成为一行!生:我发现几个句子排列在一起就成为一段(节)!

生:我发现这一课跟以往的课文有不同的地方,他们中间有空行。师:空行分开的地方,前边是一个小节,后边是一个小节。生:我发现这些句子很好读。

师:那你在比较一下每行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有什么发现? 生:小溪、足迹、哪里、这里、汗滴……他们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字母i.师: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押韵”。押韵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音乐感是不是?

生:我发现文中有些句子很相似„„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像这样的一句话写一行,几句话为一个小节,每句话基本上押韵的文章,我们叫他“诗歌”。你们喜欢读诗歌吗?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告诉大家一些什么事情,相信大家再去细细地读一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反思】:

这一环节在设计时,学生一个个交流完自己跌发现后,我们有针4 对重点进行强调和介绍,忽略了诗歌在表达形式上的特征,导致诗歌这个概念在孩子们头脑中印象不够深刻。调整后,我突出强调了诗歌“改段为节,单句成行,句尾押韵,结构相似”这些特点,让学生很快了解像这样的文本可以称为“诗歌”,印象深刻。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再次读文,用笔画出诗歌里讲到的事情。)生:我读懂了作者在四处寻找雷锋的足迹。生:我读懂了雷锋叔叔在下雨天送迷路的孩子回家。生:我读懂了雷锋叔叔背着年迈的老大娘很累。

生:我们找到了雷锋叔叔,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3、引导朗读,读出诗情

师:第一小节里为什么用两个“你在哪里?”你觉得这李英爱怎么读?(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第二小节朗读中,“蒙蒙、泥泞、足迹”你想怎么朗读? 学生练习朗读,并说出感受

师:第四小节中,你为啥把“背着、踏着“读的那么重呢? 生:因为雷锋叔叔背着大娘,路上有很多荆棘,他很累,洒下了许多汗滴,所以要读得慢,读的重。

师:最后一个小节中,为啥又把“四处“读的那么慢那么重呢? 生:四处就是到处,我们找了很多地方很多地方,找到了很多雷锋叔叔,所以要这样读。

师:随后一句话你想怎么读呢?

生:我要读的很高兴。因为我们找到了雷锋,我们知道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师:我们班上有没有需要献出爱心的时候呀?你们在我们班里找到活雷锋了吗?在社区里,你找到活雷锋了吗?在生活中,你找到活 5 雷锋了吗?快来夸夸他们吧!

生:讨论交流并汇报,【反思】

这个环节在设计的时候,我采取了分小组朗读,学生在小组内反复朗读,读的很流利,课时没有细细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情感,华而不实。调整之后,我从学生的朗读入手,引导他们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其中的含义,再用朗读表达出来。既读出了内容,也读出了情感,还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韵味美。

4、自主表达,深悟诗情。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全诗,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然后高声朗读几遍,想一想你要用怎样的方式跟同学们交流,可以同伴合作。

(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交流感受。)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生:我喜欢第一小节,我想用朗诵的方式给大家汇报我的感受!(诵读第一小节)

生:我喜欢第二小节,我想给大家讲故事来汇报我们的阅读收获!(声情并茂地讲了雷锋送迷路孩子的故事。)

生:我喜欢第四小节,我画了一张画来汇报我的阅读感受。生:我喜欢第五小节,我先给大家朗诵这一小节,再给大家讲一则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反思] 这个环节在设计时,我分为第三个大环节单独处理了。但是同样是朗读,感悟、表达的环节,我认为还是整合在一起比较科学。而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上个环节学生充分的朗读之后,让他们在意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朗读感悟,不6 仅形式多样,而且收获颇多。

<三>、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师:雷锋叔叔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点学生读课后“我知道”)

师:在学习课文前我布置大家摘抄雷锋的日记和故事,下面请大家分组比一比,展示展示你找到的内容,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到的故事和日记最精彩!我们现在来开展“雷锋叔叔知多少”交流活动。

(各小组分别派出代表上台讲故事或读雷锋日记。)评出最佳演讲者和最佳小故事。

【反思】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要深化学生对雷锋这一英雄人物的认识,光靠课文中原有的内容或教师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针对低年级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让孩子们自己讲故事,识英雄。

<四>、内化拓展,情感升华。

1、孩子们,雷锋叔叔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在,我们不光要学习他助人为乐的精神,还可以学习他的哪些方面?

2、再说一说我们身边的雷锋或自己准备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向雷锋叔叔学习。

3、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让学生跟着唱一唱。【反思】

(由于有了前面的对雷锋叔叔的充分认识、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学生都乐于把自己知道的身边的雷锋或自己的真实想法跟大家交流。最后在《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的跟唱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学生)

【全课反思】:

在对诗歌体裁的初步接触中,我抓住了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7 说一说这条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比较、发现、交流,教室最后进行总结,把诗歌的特点简洁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不仅是学生喜闻乐见,而且初步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内容的感染力、情感的深沉美。

但是课后我还有很多思考:

本课的学习,我只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的魅力,尽情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透过文本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

如果把诗歌教学延伸到实践活动中去,继续加深、加强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搭建起一座从读到写的桥梁,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模仿创作、实验创作,更深一步感知诗歌的魅力,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小手表达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不是更好吗?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我对教学设计做了改进如下:

三、教学改进设计

1、走近雷锋,了解雷锋。(1)播放电影《雷锋》片断(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板书课题: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2、自主发现,合作诵读。(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3)小组朗读,读出诗情。

3、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你还知道哪些雷锋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4、交流雷锋资料,拓宽学生思维

(1)大屏出示学生搜集的雷锋资料,从雷锋爱学习、珍惜时间、热心助人、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等方面进行交流。

5、课外延伸,学习创作。(1)校园内、社区中、生活中你发现活雷锋了吗?(2)仿写课文,学习创作诗歌。

6、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学唱。(2)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的哪些方面? 四、二次实施过程

抛锚式教学经典案例 篇7

一高职市场营销课程实施抛锚式教学可行性分析

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长期以来, 高职市场营销课程往往采用单向式传统教学模式, 即教师课堂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通常做的就是把书本上知识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考试也往往采用笔试的单一方式, 通过划定考试课程、考查范围和重点, 学生就此死记硬背来通过考试, 而这样却忽视了对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总结、应用等营销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营销变成了背营销。同时, 在教学中, 以教师、教材为中心, 教师讲授过程实际成为教学全程, 学生主体地位并未落到实处。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 信奉“权威式教育”的教师不在少数, 认为教师的权威性、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容挑战和质疑, 不认同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 对营销问题答案刻意强调唯一性的收敛思维, 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2. 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有益补充

通过在高职市场营销课程中引入抛锚式教学, 可以增加真实的营销情境, 学生可以融入情境中, 带着问题和任务学习, 借助如Simmarketing的营销教学模拟软件和营销岗位实习, 实现营销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迁徙、运用, 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3. 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的助推剂

通过在高职市场营销课程中导入抛锚式教学, 不但有助于打破教师默认为营销专家所享有的课堂语言霸权, 促使教师充当熟练新手的角色, 与学生一道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设定营销问题、解决营销问题,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通过评价环节, 借助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 能比较好地引导学生获取他人的评价, 并根据各方反馈, 对自身学习成果进行反思、修正与巩固, 通过彼此良性互动助推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习效果也得以显著提升。

4. 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特点呼唤抛锚式教学

高职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极强的课程, 无论是从营销环境分析到营销策略制定以及营销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也与未来的工作岗位联系紧密, 这意味着市场营销课程是易于创设情境的, 这为抛锚式教学提供了实施基础。更关键的是背后所隐藏的职业技能 (如推销技巧) 是无法用语言就可以清晰表述的, 很多是需要当事人去亲自感悟才能明白其中的真谛, 而这正是抛锚式教学所倡导的。

5. 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高职市场营销课程中实施抛锚式教学, 教师将不再是从前的教学主导者, 而是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助手。换言之, 就是教师必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环节, 并针对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 而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将因此实现动态提升。

二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抛锚式教学的应用

1. 市场营销课程抛锚式教学设计

在抛锚式教学实际应用前, 首先应进行导入课程的教学设计。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抛锚式教学设计应包括设计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以及强化练习等六个环节。设计教学目标是对市场营销课程以及课程各教学任务或项目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拟定知识建构主题和目标。创设学习情境, 包括设计锚和抛锚, 即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贴近实际的营销情境, 并针对该情境提出新颖、有趣的营销问题, 激发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去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精心安排学习内容和提供必要的相关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是指教师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学生在各自学习小组中开展课前协商、课堂讨论、课后交流以及小组间的集体互动, 持续深化知识主题和知识目标的建构。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来自于学生个人自我的评价、学习小组对成员的评价和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点评。强化练习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强化练习方案。

在高职学生接触市场营销课程实质内容之前, 可先提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营销现象, 如“企业形象危机事件公关”“电影、电视剧植入式广告越来越多”“企业产品销售热衷O2O”“淘宝双十一促销”等, 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引发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使用的营销手段、特征以及应注意的事项等,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营销无处不在、营销行为丰富多彩, 深刻感受市场营销课程的艺术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等特点。

接下来可从市场营销基本概念出发, 结合国内宏微观环境, 递进概述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国内市场需求变动、消费者行为演变趋势以及企业由此确定营销战略, 不断创设营销情境, 简单介绍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方法, “4P”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了解企业营销管理, 对企业产品 (服务) 营销全程作全面阐述, 最后指出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2. 市场营销课程抛锚式教学的应用

对高职市场营销课程而言, 设计锚和抛锚是抛锚式教学的关键。每一项目或任务授课之前, 应预先准备好充分、真实的营销情境, 并有针对性地引出问题, 学生就此进行分析, 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提出质疑, 学生在教师的渐进引导下自行解决问题。相关项目或任务结束后, 为加深学生对营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营销综合技能, 还可创设一个营销综合情境, 帮助学生一步步搭建脚手架。下面举例说明抛锚式教学在高职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国内饮料巨头娃哈哈集团在继2008年推出啤儿茶爽后, 积蓄力量推出了格瓦斯, 在当前国内营销市场竞争环境下, 要求学生对娃哈哈格瓦斯市场前景作出判断, 并提出营销策略建议。

该情境涉及市场营销的多个知识点, 如产品定位、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分销、促销手段等。尽管学生对国内饮料市场有所了解, 因为他们都是直接消费者, 但此时他们要站在企业营销人员的角度上, 通过已有的碎片化的营销基础知识来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首先, 学生根据抛锚所引出的问题, 在课外时间积极开展饮料市场调查, 由此学生顺利进入营销情境, 开始独立探索。这一阶段, 学生将会有许多不同的见解浮出, 对过去所掌握的营销知识轮廓也将有新的认识。其次, 开展小组内部讨论和组间交流。小组成员既可自由搭配, 也可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安排、指定, 这是开展协作式学习的基础。由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到组员之间的观点沟通, 学生学习从浅表迈向深层。小组讨论采用全开放式, 各组员都可充分表述个人意见, 在小组讨论中, 任课教师应适时提供引导和做出评价, 促使学生稳步攀升。该过程应穿插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自评与小组内部成员相互评价相结合。为实现信息互补、资源共享、相互提高, 还应通过开展组间交流、师生互动来弥补各学习小组在问题理解上的局限。具体做法是各学习小组选派一名代表, 概括阐述本组讨论结果和具体实施办法, 并接受来自于其他小组和任课教师的怀疑和质询, 以此达到对问题理解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在该阶段, 综合各学习小组意见, 提出: (1) 格瓦斯最成功的是应对营销环境变化灵敏和市场细分, 《交通法新规定 (2013) 》的出台是格瓦斯推出的契机; (2) 应当对消费者的口味偏好进行调查, 了解消费者对于啤酒与饮料结合的真正态度; (3) 对格瓦斯的促销手段应与产品生命周期变化相适应, 重点借助广告宣传, 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为辅助手段; (4) 目前格瓦斯在中央电视台上的广告“非一般的液体面包”表述较模糊, 广告受众难以理解其产品功效, 希望广告定位能更加清晰化、确切化。在组间交流后, 各小组观点基本趋于一致, 任课教师此时作总结评价, 并就协作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逐一分析, 结合其他类似企业成功营销经验和相关营销理论提出改进建议。总结出“市场调查—营销环境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产品定位—市场营销组合”的基本营销流程。

在整个抛锚式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应努力做好“编剧”和“导演”的角色, 真正的主角是学生, 教师通过穿针引线, 将学生学习引向纵深, 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营销问题的实践能力。

抛锚式教学经典案例 篇8

一、关于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模式受西方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并以技术学作为基础。最早的抛锚式教学思想可追溯到1929年的有关教育文献中。而完全意义上使抛锚式教学由想法变成现实的教学模式,应归功于CTGV(美国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的努力。从1990年开始,该机构的工作重点就是利用影像资料作为“锚”来为教与学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此后,美国学者布朗斯福特等人提倡并开发了抛锚式教学,并认为这种教学要建立在富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锚把轮船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件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学生在一个开放、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能自主识别问题,自觉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形成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去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根据抛锚式教学模式理论,其教学过程可以总结为五个环节。第一,创设情境:教师选择典型的职业情景,使学习能在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第二,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锚”。第三,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线索,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第四,协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第五,效果评价:在学习过程,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了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几个组成环节,具体见图1。

图1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结构流程

二、实施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

(1)政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精心设计导学案。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合作复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课堂小结、课堂检测、预习提纲等;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情灵活安排自学、合学、展示的具体内容、时间及环节。

(2)课件的制作。课件的制作以少、精和实用为主,注重结合新的材料呈现重点知识,起到引导学生展示汇报、深化、拓展的作用;可结合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灵活运用。

(3)确定小组人数。科学、合理地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交际、性别、性格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根据以上情况,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相对均衡的小组,每组4人为宜。其中,1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1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学习成绩等都达到相对均衡。每个小组既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又是整个班级的一个缩影。小组之间既有同质又有异质,为每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详见图2、图3。

图2 小组合作划分办法

图3 “抛锚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流程

2.课堂实施阶段

强调师生互动。政治老师应依据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情景,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这个阶段按照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环节要求,主要体现在:

(1)依据“锚”的特点和情况,分享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重访故事或参加活动,从而掌握某一特定的概念知识。起初,教师在学生获得概念知识的环节上,可能要提供较多的指导和服务,但是最终学生将在真实的问题中迅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丰富和拓展“锚”。信息或许存在于情境本身,也可能存在于相关的外部资源中。在这个环节,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进行独立探究或小组探究,发现隐藏的问题,寻找缺失的信息。

(3)运用知识,求解问题。学生运用“锚”中隐含的信息或线索,积极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教师们需要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决策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问题求解提供帮助。学生们在探究一些子问题的基础上,丰富了新的信息,并为解决大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4)参加与“锚”有关的活动。“锚”,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倡学生们阅读更多学科知识的内容,探究相关的故事,沉浸在相关的模拟情境中从而加深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整合不同学科的概念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学生的迁移能力。

为了切实突出技工学校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个环节大胆放手由学生操作完成。首先,政治老师应依据导学案中的“自学提纲”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其次,学生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同时将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标注在课本上,要将政治思想用粗体双色笔描出,相邻两个问题用双色笔交替使用,确定的问题划直线,有疑问的题目用圈或括号标记。

新生入学教育,是技工学校政治课的第一个内容,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技工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些具体内容,同时也有励志的内容和关于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内容。

上一篇:七年级英语表格式教案下一篇:年党建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