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习者特征分析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学习者特征分析(精选8篇)

小学学习者特征分析 篇1

教学对象: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学生

【知识基础】

计算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枚举筛选能力以及对计量单位的理解与推理能力逐步发展,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数、图形的知识经验等。

【认知能力】

1.学生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缺乏抽象性。

2.认知水平较低,因此老师要选择相对简单的内容组织教学。

3.易接受新知识并善于发问,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可塑性强。

4.特别喜欢鲜艳的色彩,思维活跃,因此课堂氛围要轻松愉快。

【学习动机分析】

1.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对老师的喜爱。

2.学生的兴趣并不稳定,这就要求教师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

3.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对于事情不会要求寻根问底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4.喜欢接受表扬,需要获得他人特别是父母,亲人的认可,有一种优秀感,促使他想一直保持好的成绩。

【学习风格分析】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由完全的被动到稍微的主动,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但由于学生年龄还小,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老师应经常鼓励和引导。

3.教师应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教师的教学应该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的满足,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通过精心设计,教师可以把内容教得生动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

1.学生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

2.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

3.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做出做人的榜样,要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

4.学生喜欢跟同龄伙伴在一起,作为教师,要善于将班级同学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这样既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有一种群体的归属感,不会感到孤独。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学生开始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愿意处处受人约束,受人监督,喜欢无拘无束,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

学号:1151601151

小学学习者特征分析 篇2

一、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中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海涅克曾经指出,仅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做一些粗略的分析,也可以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选择和运用。学习者特征与具体学科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是指影响学习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效果的心理和社会的特点,可以影响教师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及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在西藏,开展学习者特征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之前已经具备的起始能力,来准确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学活动的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所有活动都应该促进学习者的“学”,因此,在开展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西藏,小学生受年龄、性别、信仰、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心理、生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学习个体之间既表现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稳定特征,又表现出多样化的差异。在西藏小学教学实践中,农牧区与城市的学习个体认知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即使同一地区的学习个体,在学习风格、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方面也会表现出诸多的差异性。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分析学习者特征,以便使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特征相匹配,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最优学习效果。

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学习者特征分析过程中,分析学习个体的共性特征可以为优化集体化的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分析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则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中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分析学习者特征主要是分析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始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

1.西藏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认知发展是指学习主体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对于小学生认知发展特征的分析,当前最著名的理论就是皮亚杰关于学习主体认知发展阶段的学说。皮亚杰将儿童个体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的年龄一般为0~2岁,是儿童智力与思维的萌芽阶段。前运算阶段的年龄一般为2~7岁,儿童头脑中有了具体事物的表象,能进行直觉思维和初级的抽象,能理解和使用从具体实际经验中获得的概念。具体运算阶段的年龄一般为7~11岁,儿童的思维水平有了较大的变化,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可以借助具体事物和形象的支持来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的年龄一般为11~15岁,儿童的思维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逐渐摆脱了具体实际经验的支撑,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除以上年龄和智能因素外,还有情感因素。情感是在儿童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发挥作用的,情感和智能是平行发展的。情感因素对少年儿童的认知具有调节功能和价值决定功能,可以决定学习个体是否主动、努力地施展智能,影响到少年儿童对学习目标的选择及获取知识的速度。

根据以上学说,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发展都是从具体到抽象。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教学系统设计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形象、生动地将少年儿童能够理解的具体事物或概念作为他们进一步认识抽象事物的基础,引导他们的思维水平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

2.西藏小学生的起始能力分析

学生的起始能力主要是指其在开展某一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前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学习个体对于即将开展的新学习活动是否已经具有必备的认知能力,还需要给学习个体开展何种复习内容的学习活动;二是了解小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已经掌握的程度。学生起始能力的分析是学习者特征分析的重点。实际上,每一名学生在开展新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时,都会把曾经学习过的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带入其中,因此,学生起始能力是其开展新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必须进行有效、准确的分析与把握。

综上所述,学生起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起点的确定,决定着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开始层次。因此,在西藏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时,教师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来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即学习的起始能力。分析小学生的起始能力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分析小学生的预备能力、目标能力和学习态度。

第一,西藏小学生的预备能力分析。分析预备能力的目的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开展新知识与技能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前提知识与技能。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为掌握学习者是否已经具备了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新学习内容和个人教学经验来恰当制定教学活动的教学起点,将起点以下的知识与技能作为学习者的预备能力,并据此编制测验题或设计测试活动,测试学习者对预备能力的掌握情况。

第二,西藏小学生的目标能力分析。目标能力是指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已经掌握的程度。学生很少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完全不了解,分析目标能力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其必须学会的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对学习者目标能力的准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恰当地确定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教学系统设计强调教学效果的评价以预先确定的学习目标为依据。我们可以在学习者旧的学习活动结束时,以新学习内容的学习目标为基础恰当编写包含与旧知识联系密切的新学习内容的测试题目或测试活动,来检查学习者对即将学习新内容的目标能力。

第三,西藏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对学习内容的偏好、误解或个体情绪等。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所持的态度往往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可以使用态度量表,也可以采用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的优势,将复杂、枯燥、抽象、主观的学习内容变得简单、生动、具体、客观,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西藏有些小学生中,就是因为喜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而喜欢相应的学习内容。

在西藏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预备能力分析、目标能力分析和学习态度分析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3.西藏小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

学习风格是学生在较长的时间段内所具有的持续稳定的具有明显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尤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美国圣约翰大学的邓恩夫妇认为,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由环境、情感、社会、生理和心理五种要素组合而成,并在学习个体接受、存储和应用其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目前主要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或合作学习。西藏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共享,为全面开展个别化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在每一种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小学生都通过自身的接受能力来感知学习信息,并对感知到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获取、收集、存储、处理和交流等反应。而小学生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不同小学生对学习信息的处理速度不同,对教学刺激的感知程度和反应速度也不同。因此,要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学,就必须恰当分析学习个体的学习风格,从而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小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学习规划、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是学习个体的心理特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学习者感知不同的教学刺激,对不同教学刺激做出反应。近年来,控制点作为影响学习者学业成就的一种人格因素日益受到重视,可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认为,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效果可以由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决定。而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学习个体则相信,学习结果受命运、机遇、同学、教师、家长决定。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我们一般可以这样认为:内部控制特征明显的学习个体往往学习成就动机较高,外部控制特征明显的学习个体的学习成就动机则相对较低。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恰当分析小学生的控制点特征,对于外部控制特征的小学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特点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另外,近年来小学生的学习焦虑水平也是影响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学习焦虑水平不同的学习个体,应采用不同压力水平的学习要求、测验或测试活动。对于学习焦虑水平较低的小学生,我们可以设计压力相对较大的学习要求、测验或测试活动,以促使其提高学习动机水平;对于学习焦虑水平较高的小学生,我们应当设计压力较低的学习要求、测验或测试活动,从而降低他们的学习焦虑唤醒水平,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根据美国教学技术专家克内克等人有关学习者学习风格的研究观点,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时,最好能准确把握学习个体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小学生社会性的需求,如喜欢与同班同学一起学习、需要经常性得到身边同学的赞同等;(2)小学生感情的需求,如需要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能努力进取等;(3)小学生学习环境和个人情绪的需求,如喜欢在教室学习、喜欢在晚间学习等;(4)小学生感知或接受教学刺激所习惯采用的感官,如喜欢通过教学软件主动学习、喜欢多种教学刺激同时作用的学习等;(5)小学生加工信息的风格,如喜欢自定步调的学习、喜欢通过使用辅导材料主动学习等。

4.西藏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又叫学习动力,主要是指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学习动机可以推动学习活动的进行,良好的学习效果又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根据奥苏贝尔关于学习动机的观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加以分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者从好奇的情绪中派生出来的,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是小学生要求理解、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学习个体后天获得的,依赖于学习者特定的学习经验。自我提高内驱力对促进学习活动也非常重要,是学习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成功的需要。附属内驱力在儿童早期最为突出,是指学习者为了保持崇拜者的赞同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积极学习的一种需要。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当小学生表现出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或学习动机较强时,教师就应该继续学习活动。而对没有表现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小学生,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小学生不断体会参与学习活动过程的快乐刺激,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

摘要: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小学教学系统设计的所有学教活动都必须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在西藏,小学生受年龄、性别、信仰、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个体之间往往既表现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稳定特征,又表现出多样化的差异。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学习者特征分析过程中,应该既考虑学习个体之间共性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个体之间差异性、相对变化的特征。

关键词:西藏,课程整合,学习者特征

参考文献

[1]谢幼如.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1).

[2]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1,8(1).

[3]黄德群,霍彤.现代教育技术[J].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2,5(1).

[4]周一新.初中外来务工子弟语文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小学学习者特征分析 篇3

【关键词】MOOC;MOOC学习;学习行为特征

一、引言

2012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成为了一股席卷教育界的风暴,它所代表的大规模的、开放式的、在线课程成为了众多学习者的选择,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成熟,这种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的在线教育方式成为了热潮。科技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对教育的发展革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MOOC学习平台意味着大量的经过整合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免费让人们学习和使用,时间、距离和国家这些限制因素在网络学习得到一定的克服,像哈佛大学、麻省理工、清华等各国顶尖大学和知名企业的加入,MOOC和现行高等教育体制逐渐相结合让未来产生了种种可能。在终身学习理念中提倡的开放式学习已经逐步成为了现实,优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完整的学习体验和交互式学习使个人知识体系在学习和传播中趋于完善。当然,MOOC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注意,其中学习者的高弃学率成为公认存在的问题。成人作为MOOC学习者的主体,其在MOOC学习中所具备的共同特征是值得研究的。

二、

MOOC资源提供的三大公司Coursera、edX和Udacity在不断的巨额投资和顶级高校参与后,发展势头迅猛,但更多的MOOC平台已经开设,除了传统的科学、经济、计算机知识等热门科学以外,也有提供技能学习型和职业培训型的课程,自主课程设计平台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传授与学习的过程中【1】。成人是MOOC学习的主要人群,由于他们本身拥有了一些学习经验和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已经建构的知识体系、学习态度、认知方式等都会对他们在MOOC的学习中产生影响,让他们的学习行为具备以下的特征。

(一)学习需求较广、动机较强。成人直接参与到了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之中,可能同时担任多重社会角色,在社会快速进步发展中,成人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来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步发达和移动设备普及的背景下,学习行为正在不断的变化,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都在同时进行。促进成人学习的动机是多样化的,其学习行为也是大规模的,所以MOOC学习平台的构建收到了大多数人的用户,并逐渐成为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主要方式,并对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注重知识学习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在国内外关于MOOC学习者课程选择该门课程的原因多会和自己的工作或者学习相关。对于在校的学生和教师来说,通过MOOC学习可以作为平时学习的补充,是知识体系丰富的重要手段,高校在校生用户多是各学习平台的活跃者,他们趋向于对名校课程的学习和对新的知识理论挑战,选择的课程多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于需要工作的学习者而言,他们多数会选择和自己职业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从而获得相应的技能,以求在工作上有所突破。

(三)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本身。传统的成人教育中,成人由于各种原因参加成人学习,动机尽管不相同,但多数是以获得文凭或者证书为动力的,目的带有功利性。很多的MOOCer坦承自己非常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知识冲刷的快乐,在世界顶级大学在MOOC平台退出课程之后,优秀的教学团队和课程受到广泛的赞赏,人们更加注重知识学习本身,注重知识学习给自己带来的能力发展、思维方式转换等优势,而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拿到文凭。资深的MOOCer在完成几门学习课程后攻向自己陌生的领域,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享受知识获得的过程。

(四)愿意分享学习体验,注重知识的连通性【2】。MOOC学习平台除了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外,也开辟了一些渠道让学习者进行相互交流、讨论,这种交互式的学习带来的效果几乎等同于好的学习资源,在Facebook、Twitter、微博、知乎、微信等社交媒体和各种学习软件、交流论坛中学习者会互相交流,提供学习资源并给予自己的完整的学习体验,并在讨论的同时将相关基础及时进行普及,这样可以补充学习程度较低学习者的知识储备,也一定程度弥补了在线学习中教师不能及时反馈的缺陷。事实证明,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学习者在网络中会更加乐于分享自己的体验、知识和资源。

(五)缺乏学习自主性,不能进行有效学习。有别于传统的真实学习情境,学习者在MOOC平台提供了学习资源之后,进入了一种虚拟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者的学习高度自主性成为了他们学习质量的关键,在这种自我导向的学习中,学习者是否能够自主管控每天的学习时间和是否能够坚持有效学习直至课程完成是值得衡量的因素。由于MOOC学习资源是源自于各个国家的,所以学习者在学习国外顶级名校的课程时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同时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整理。而成人由于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原因不能很好地管控学习时间,缺乏自主性,也会因为各种困难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六)学习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对于MOOC的学习者而言,学习者由于处在与课堂不同的环境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干扰,学习效率会降低。各大学习平台推出的世界顶级名校课程,有一定的深度,且用英语授课,对于非英语国家的学生有较大难度。成人学习者也会因为工作或者其他的安排而不能进行持续有效的学习,容易停歇,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学习倦怠期。在工作繁忙时,学习行为可能完全停止,这就不能保证学习者是否还会回到这个学习平台继续学习。

总之,MOOC学习平台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而使得他们的学习行为与自身预期的学习目标有所偏差,多数是由于学习者没有合理地管控时间和学习环境【3】。对学习者而言,他们需要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对学习平台运营者而言,需要进一步调查学习者学习的相关数据,并在学习者管控方面进一步加强研发,让MOOC学习方式真正的成为人们学习必不可少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尤倩.MOOC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D].浙江财经大学.2015.

[2]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2):5-10.

小学学习者特征分析 篇4

1.认知发展特征(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4—5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快速发展,能区分基本色和近似的一些颜色,如黄色与淡棕色。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和各种特征,获有关物体的数量、形状及时间、空间等方面等简单经验。例如:掌握半圆形、梯形;正确了解昨天、今天、明天。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等。观察的有意性逐渐加强,能够排除一些干扰,根据活动的任务和成人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对新奇事物感兴趣,有了解周围事物好奇心和求知欲。4—5岁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较前期有所提高,随着语言调节机能的增强和有意识记的训练,幼儿能领会成人向他们提供的识记要求,有意记忆有了明显发展。观察和实验证明,4岁以后的幼儿,在记忆过程中还能够对识记材料进行明显的理解性改造,这说明幼儿已经有了意义识记,并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意义识记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提高。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识记的对象,尽量使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4—5岁幼儿在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时,逐渐能够脱离实际动作,借助与表象,即依据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解决问题,但往往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进行思维。他们掌握事物的概念往往按照物体的主要用途来进行概括,例如:“狗是看门的”。幼儿对数的概念,处于将数词和物体数量之间建立联系的阶段,即凭借事物的表象认识数的阶段,有了初步的数群概念,一般理解到十左右的数量概念,对具有一定相对性或一些抽象的概念较难掌握,如“左右”、“团结”等概念,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常常使判断推理不合逻辑,经常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形、色、大小)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因果关系来认识。当幼儿所遇到的问题、情境,在一定的过程上,超出其知识经验所能解决的范围时,教师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正确的思维教育,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指导他们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事物的本质属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往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4—5岁逐渐按照成人的要求,有目的的进行想象,想象的稳定性也有所提高。但他们往往不能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坚持行动,仍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主题,想象仍以再造想象为主,但较之小班儿童。想象的灵活想有所增加,可以不受具体事物的限制,想象的创造成分开始发展,并往往具有特殊的夸大性,中班幼儿经常将象和现实混淆起来,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幼儿谈话中所提到的一切与事实不符的话,简单的归之为撒谎,并予以严厉的责备,应深入了解事实的真像耐心指导幼儿,分清事实和真像。2.学习准备分析 ㈠一般特征分析

1、喜欢与人交往,特别是开始喜欢与同伴交往,对父母及家庭外主要接触者都 能形成亲近的情感。

2、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他们的情感、行为的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作,常发生纠纷,需依靠成人的指导以协调交往。

3、他们社会性的发展既受年龄因素影响,又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2岁-3岁的小班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作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

4.、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此时,儿童开始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成人所教之事,并有动手尝试的愿望。如拿到新玩具时,虽然喜欢操作摆弄,但也能认真听成人讲解,并试着改变玩法。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专注地看看、动动,探索其中的奥秘。

5、行为受情绪支配作用大,他们的情绪仍然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常会为了一件小事哭闹。但是较之2岁儿童,他们己开始产生调节情绪的意识,但在实际行动上尚不能完全控制。3岁儿童仍然十分依恋父母和老师,尤其需要亲人的微笑、拥抱和抚摸等动作。㈡初始能力分析 ① 预备技能

3—4岁幼儿逐渐学会正确发音,已掌握一定口语,约有1000—1600个词汇,幼儿不仅掌握了许多与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直接有关的词,也掌握了不少与日常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词,如关于人造卫星、古代历史等,但对词义的理解肤浅片面;自然的掌握了一些基本语法结构和一些句型,能用较恰当的词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但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喜欢听故事、学儿歌,能安静地听别人讲述,初步体验到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乐趣,并能初步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3—4岁幼儿的身体结构和器官功能有所加强,骨骼更加坚硬,但骨化过程还为完成,容易变形,能掌握各种大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由,能在教师指导下穿脱衣裤鞋袜,自己吃饭,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喜欢接触外界环境,练习大肌肉运动技能,能自然地走、跑、跳、学骑三轮车、玩球等,但幼儿手腕、手指等小肌肉群的发育较晚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加以随意控制。② 目标技能

⑴ 在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的物品,尝试对其进行分类、对应、排序等; ⑵ 了解身体主要部分的简单功能,知道避开日常生活中的危险;

⑶ 会主动招呼熟悉的人,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在成人启发下能帮助他人;

⑷ 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尝试用各种材料和器械活动身体,学习一些基本运动方法; ⑸ 爱护玩具和物品,学习收拾与整理;

⑹有独立做事的愿望,学习正确洗手、穿脱衣服,自己用餐、喝水;能接受成人的建议和提示,知道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基本常规,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处的快乐;⑺尝试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运用画、折、搭、煎、贴等方法自由地表现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并作简单想象,体验乐趣;⑻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喜欢翻阅图书;⑼喜欢做音乐游戏,能感受游戏中节奏、旋律的著变化,并随之变换动作。③ 态度

小班孩子有较强的好奇心,比较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去.3.学习风格分析

3—4岁幼儿的注意中无意注意占主导优势,有意注意只初步形成。他们逐渐能够根据要求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应该注意的事物,但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很低,心理活动不能有意地持久集中与某个对象。在较好的条件下,一般也只有集中注意3—5分钟。此外,小班幼儿注意的对象也比较少,教师在制作图片时,内容应注意尽量的简单明了,突出中心;呈现教具时不能一次呈现过多。教师还要具体指示幼儿应注意的对象,使幼儿明确任务,以延长幼儿注意的时间,并注意到更多的对象。3—4岁幼儿的情感大都表露于外,常常处于激动状态,且容易变化,行为具有强烈的绪性,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愿望,自制力差,易冲动,自我中心化明显,处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第一反抗期”。但他们开始具有初步的规 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开始有初步的自我评价,喜欢用语言、动作与人交往,逐渐习惯于自 发地和同伴共同游戏,能对别人表示出同情和关心,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交往障碍或行为问 题。

3—4岁儿童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喜欢模仿妈妈打电话的样子、烧饭的动作等,还喜欢学同伴的样。游戏时喜欢与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因此在游戏中常常出现许多“妈妈”在烧饭,对此,他们感到很满足,并未感到不合理。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由于有意注意水平低下,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差,常常东张西望,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

小学学习者特征分析 篇5

一、对教学目标的评析

1、注重从新课改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发进行分析,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的全面、个性、终身的发展。

2、教学目标的分析整体体现了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的要求。利用网络解读、把握经典作品,引导学生体味诚挚美好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会帮助学生很好地领悟“爱”的含义,并调动起学生已有的材料储存,熟练运用资料,调动了写作灵感。

3、关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通过“爱”的教育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感悟生活中的爱,升华了情感和认知。

4、各个目标阐述清晰、有条理,为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建议:

1、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加入“了解作者的成长旅程,理解文章思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和脉络。

2、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加入“运用阅读加品味重点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将阅读和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不仅要关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她重塑生命的成功的因素,从体会作者热爱生活,产生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二、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评析

小学学习者特征分析 篇6

区域地理的学习还应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入手,理解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由于组成某区域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生物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图5)。因此,在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不能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要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如气候特点成因、地貌特点成因、水文特征成因、土壤及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变化及成因等。例如,对西欧区域特征的分析为:特殊的地理(纬度、海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终年温和多雨)→降水有余而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肉畜牧业发达。

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特征分析 篇7

1 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特征

1.1 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性特征

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性比传统教学模式的交互性有很大的改善。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中共有三方面的交互,包括人际交互、与学习系统交互和自我交互。人际交互通常包括助学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等的知识和情感的交流。当然这在传统教育中也存在。但是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人际交互侧重的是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成员交流,相互讨论和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或某种程度的共识。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与访问网上资源的基本技能,才会使用社区中的各种工具,这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系统的交互。学习者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来存取学习材料和沟通教育者与学习者、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信息等方面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断的对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进行整合,我们称它为自我交互。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空间,在交互工具支持下,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成员交互,相互讨论和协商,最后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1.2 网络虚拟学习社区明确的目标和规则特征

网络虚拟学习社区比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更强的学习目的性。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个成员的学习,充分发展每个成员的个性,使每个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方向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区,来发展自己的特长。学生之间分享知识、互助合作、分享资源、稳定成长。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他们受教育的需要将会通过共同目标的约束而得以实现。学习是网络虚拟学习社区成员的共同目的。同时,参与社区学习的成员还有各自的学习目标与动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与个人目标,学习者共同协商建立一定的社区规则(如学习规则、知识共享规则、交互规则等)。社区学习规则的制定应当反映参与者的共同意愿,所有的参与者都应遵循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社区规则。

1.3 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以网络为主要媒介的特征

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中沟通的主要媒介就是网络,教师与学生等所有交往主体均可不在同地。他们只要有一台电脑以及网线,就可以在世界的任意一个角落,随时参与到学习社区中。也就是说网络虚拟学习社区摆脱了传统教育的地域限制和时空的限制,使学习者的学习有很大的自由。网络智能Agent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差异(学生个性),在有效调动学习者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智能Agent可以作为虚拟的教师、虚拟的学习伙伴、虚拟的实验室设备、虚拟的图书馆管理员等出现在远程教育系统中,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人性化色彩,改善教学效果。智能Agent的网络教学应用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2]

1.4 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开放性特征

网络虚拟学习社区是使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方式之一。它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该社区中的所有成员在没有任何人给他们施加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所有学习者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目的和需求的不同,自愿的加入到其中来。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尊重社区成员的个性发展和需要,其探讨与研究的目标具有开放性;研究内容面向成员的整个生活经验世界,它将随着社区成员生活经验的变化而变化,即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指导者与学习者的地位、关系具有开放性,随着他们之间即时与延时交流互动的展开,两者的地位可以互换,指导者可以成为学习者的学生,学习者也可以成为指导者的教师,这已经不再是空谈,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总之,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思想、目标、内容、关系主体、教学与学习的空间等,都是高度地开放的。

1.5 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特征

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与社区中其他成员一起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他们时刻能深刻的体会的自己就是这个社区的一员。社区成员之间建立友好的相互依赖的感情,相互尊重和信任,学习者都由衷希望其他成员能够快乐,愿意帮助其他成员,给学习者以心理上的归属感。在传统的教育中,每个学习者都是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而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中,他们却愿意暴露自己在学习上的缺陷,因为他们认为其他成员会给予帮助。各成员相相互互帮帮助助和和合合作作,,能能够够开开放放自自由由的的运运用用网网络络手手段段进进行行交交流流,,不担心受到指责、嘲笑以及没有建设性的批评,给学习者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给学生带来的归属感、安全感以及学生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

2 结束语

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以网络为工具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人们可以按兴趣、需要、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等,自发地组成大大小小的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继承和融合了传统教育的一些要素,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自身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作为对传统教育的补充,它的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得到充分的展现。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教育。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作为网络教育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五个较为鲜明的特征,即交互性、明确的目标和规则、以网络为主要媒介、开放性和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特征

参考文献

[1]陈丽霞.构建基于P2P的网络虚拟学习社区[J].现代教育技术,2006,(1).

小学学习者特征分析 篇8

一、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分析

(一)时代发展的应景要求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这一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最为鲜明的表现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全球化与信息化反映了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关时空、交往、流通的意识与行为、范围与速度、目标与手段、组织工具与形态等诸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

全球化是当代形态的实质,并非如有些人所期望或宣称的那样,是淡化和消解国家、民族,强化全球、人类,以实现全世界共同利益和建立世界秩序为目标的全球发展过程。全球化也不是同质化、平等化和现代化,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扩张的需要,推行的是市场原则,核心强势利益主体依然是发达国家中的大国、强国和霸权国家。

信息化包括三种存在方式,它们是基础性的技术存在形态、结构性的社会存在形态和生命性的个体存在形态。信息化的过程促使了个人时空意识的变化、个人生存方式的变化、个人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人类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和眼光来思考和看待当前的事物,诸如知识的本土化问题,由于信息化而带来的个人时空意识、个人生存方式、个人语言和思维方式变化问题,文化霸权问题,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切入点。

(二)社会进步的应然趋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社会进步必须依靠知识的创新。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时期,知识的增长速度和更新速度都不是我们每一个体所跟得上的。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体应该在原有的“被动、接受、个人”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之上,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的现代学习方式的应用。因为只有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才能顺利进行。一个学习者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才能乐于钻研、善于发现,只有乐于钻研、善于发现的学习者才能有创造力,才能算得上创新型人才。同时,只有合作式的学习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团队合作意识。现代社会已经不是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了,个人的才智、能力、知识、空间总是有限的,只有乐于、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才能对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教育创新的应时之举

“为什么我们中国就不能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培养出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中国大学为何创新不足?”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老认为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国人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我们同样认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肇始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完善,原来只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的机械学习不可能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教育的创新也要诉诸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完善。

(四)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

当前我国正进行的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学习方式变革的应然特征分析

(一)从数量式学习到“数量式+结构式”学习——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校教育的继承功能和传承功能是永恒的。传统的知识学习方式是数量式、积累式的。只要“记住了”人类传承下来的知识,学习者就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甚至某几个领域的权威或者专家。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英国的培根和罗素,他们都是多个领域的集大成者。我们认为,这些人物之所以成为多领域的大家,其主要原因是那个时代的知识数量少,一个人可以“跨越”多个知识领域。而当今时代,特别是18世纪自然科学知识在知识界和社会其他领域确立以来,知识数量增加速度惊人。知识量的增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增长速度发生变化,也就是知识增长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二是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新的知识在不断涌现,知识的生命周期在快速更新。知识的增长速度与更新速度,使以传统方式学习的学习者无法适应。现代知识学习的危机促使新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不断涌现,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世界范围具有较大影响。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我国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即要从数量式学习转变为“数量式+结构式”学习。

(二)从封闭式学习到“封闭式+开放式”学习——强调学习与生活相联系

人类最早的知识学习是在实践生活之中进行的,学习者通过模仿和不断练习掌握知识经验,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是十分紧密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知识数量不断的增加,特别是文字的出现,知识的掌握与现实生活需求之间产生了“鸿沟”。西方传统教育理论以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代表,欧美现代教育理论以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改造主义等为代表,它们的教育教学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脱离。这一趋势直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杜威在其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理论之后才开始有所改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亦是如出一辙,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他的学生时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却轻视知识学习与实际生产生活劳动的联系。当前的基础教育也存在着知识、教育、社会三者之间的矛盾,即在现实教育中存在昨天的知识、今天的教育和明天的社会需要三者的矛盾。昨天的知识根本不能适应今天的教育,更不能满足明天社会的发展需要。[2]因此,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强调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学习者应该从封闭式学习转变为“封闭式+开放式”学习。

(三)从全盘式学习到“全盘式+过滤式”学习——强调知识学习的选择性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可以说是每一分第一秒都在更新和增长,学科门类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当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加快了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得知识信息的存在方式也多样化了。这一系列的变革导致了学习者不能再以原有的、全盘的、不加选择的学习方式对知识进行获取和应用,学习者必须在学习之前对知识进行筛选和过滤,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对学习者个人有用的知识或者信息。因此,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过滤、选择、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比学习者获得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此,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强调知识学习的选择性,学习者应该从全盘式学习转变为“全盘式+过滤式”学习。

(四)从知何式学习到“知何式+为何式”学习——强调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学习方式强调知识的结果而不强调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习者特别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在这种知识传授和学习方式下获得的知识是僵死的、生硬的、不灵活的,在此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在当代中国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教育大环境下,为了应对中、高考,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绝大多数都以知识结果本身而非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为讲授重点。而从学习者自身发展来看,通过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获得的知识的学习者比通过记忆获得的知识的学习者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因此,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强调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学习者应该从知何式学习转变为“知何式+为何式”学习。

(五)从存储式学习到“存储式+释放式”学习——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

传统学习方式下,学习者一般通过“预习—讲授—练习—应用”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者学习到的知识大部分就像仓库里的货物一样存储在大脑里,知识之间没有建构起必然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没有被提取和应用,这些知识就会被遗忘。这不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因此,课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习者应该从存储式学习转变为“存储式+释放式”学习。

三、结语

在时代变革、社会发展、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应然条件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应该具备以上五大特征。而在教育实践中,学习方式是否发生了变革、发生了怎样的变革、是否达到了我们理想中的变革状况还有待于进一步商榷。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诸多因素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核心,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受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又以相应的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基础。所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对学习方式变革达到应然要求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民族学生的口语水平论文下一篇:大学生面试用英语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