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一体化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一体化(精选10篇)

经济一体化 篇1

网络经济正处于形成和发展之中,它的运行规则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因此对它的探讨具有初步的性质。研究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则,不能不注意网络经济的本体特点,因为正是网络经济本体状态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网络经济的运行状态。网络经济本体状态的特殊性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来看―――网络经济是科技经济一体化历史发展进程的结果,也是这种发展的一次飞跃形式,这种情形在特定的意义上规定了网络经济的本体状态。

科技经济一体化是科学技术与经济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的一种社会化现象,它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工业化开始的第一阶段,科学技术与经济之间已经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先进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一阶段与经济相结合的科学技术主要是机械力学、动力科学。由于科技经济一体化在这一阶段的初始性,关于它的研究仍处于定性的阶段。20世纪以来的第二阶段,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的量的扩张改变了经济系统的宏观性状,也改变了科学技术本身的社会功能。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经济系统内生变量的命题,以定量的方式刻画了这种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进展。哈贝马斯说,科学技术已经作为“独立的变数”而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在发展机制方面也臻于成熟,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经济一体化的微观与宏观转化机制,动态地说明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到第三阶段,科学技术同时在量和质两方面扩张,形成了网络经济。从全球范围看,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2.6亿户,全球信息产业总值已达到近10000亿美元,全球信息技术产品的贸易额约为7000亿美元,全球的电子商务总额约亿美元,全球的信息技术产业以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2―3倍的速度在发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7%。可以说,网络经济作为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特定形态已经成为一种现实。

网络经济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一次质的飞跃。科学从对自然物的认识,发展到对能量的认识,再到今天对信息的探索,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信息技术对整个市场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是整体性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成本。信息、知识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生产要素,互联网成为经济的一种载体,电子商务也成为经济运行的一种主要手段。网络经济已达到了信息技术系统与市场经济系统的合二而一,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经济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经济已经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经济的运行已经出现了新的特征,以致出现了“新经济”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经济的信息化被认为是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

鉴于网络经济与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这种因缘关系,因此通过科技经济一体化来理解网络经济的运行法则就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本文认为,与科技经济一体化相对应,网络经济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法则和市场货币法则的结合来理解和认识。网络经济的发展是按照双重法则结合运行的结果,仅仅用信息技术法则或者仅仅用市场货币法则都无法完全架构或说明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法则可以作如下的初步陈述:信息技术的价值或早或迟将转变为巨大的市场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它表现为一种预期价值,这种预期价值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前导,因而既有动力机制作用又有比较高的风险性。在网络经济中,一些不同的定律表述了这种预期价值。如摩尔定律,它是确定性较强的一种预期价值,其内容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半导体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与此同时半导体的价格以6次级数在下降。半导体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的局面已经持续30多年,估计至少还将持续10―。梅特卡夫法则对预期价值的表述是,计算机网络的价值等于其结点数目的平方。雅虎法则对预期价值的表述是,“只要雅虎继续控制着挑战所有历史先例和逻辑的价格/收入比,互联网将继续是投放金钱的巨大场所。”这一法则试图说明财富货币的转移方向是在信息资产支配物质资产中形成的名义价格对传统财务收入保持较高比率的地方。上述预期价值具有三个特点:(1)它是以信息技术价值为基础的,因此其预期内容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这种预期价值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定盘星,人们总是通过这样的预期去重组资本市场,进而试图实现其市场价值。就这一点说,这种预期价值具有驱动网络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这种预期价值总是超前并可能往往高于市场货币价值,其表现是在网络企业业绩增长的作用还没有传递到股市之前,预期已经把增长趋势放大或缩小数倍、数十倍而作用于股市,这就使网络投资具有比较高的风险性。人们常常用网络泡沫来表示这种风险的存在。

所谓市场货币法则是指以下的判断:市场货币价值是信息技术价值的实现形式,网络经济最终必须使信息技术价值转化为市场货币价值,网络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将通过市场货币价值得以确立和确证。简单的说,网络经济必须具有效益,必须有自己的利润回报。这是传统经济学原理在网络经济中的反映。就这一点来说,网络经济依然不能完全离开传统,网络经济依然是经济。

总的来说,网络经济应该也将通过信息技术法则和市场货币法则之间保持的一定张力来发展,网络经济中的新现象也需要通过双重法则的某种结合来进行解释。

网络经济的双重运行法则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的新经济现象。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过去十年超过了历史上106个月持续增长的记录,达到了120个月持续增长的水平,年均增长率为3.5%,近5年4%以上。与此同时,美国近5年的年均失业率为4%,年均通货膨胀率为2%。美国高科技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占到了全国GDP的30%。这些情形一方面说明在美国信息技术价值转变为货币价值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经济确实能够实现其市场目标,它的发展是符合市场货币法则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新经济确实得到了科学技术价值层面的强劲支持。由于网络经济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处于非固化状态,出现了其收益随规模扩大而持续上升的势头。美国历史上经济的增长率超过2.5%就可能出现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甚至低速经济增长也会带来物价攀高的“滞胀”现象,而这次高速增长由于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引起的,高增长伴随着低成本,因而使增长与通胀之间的原有链接分离了。同样,也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和就业结构的优化,使得增长过程伴随着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下降,因而原来传统的菲利浦斯曲线描述的游戏规则被突破了。总之,信息技术法则在这里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对网络泡沫也需要从双重运行法则的角度来认识。从信息技术法则看,由于信息技术价值总是表现为一定的预期价值,这种预期价值与其可能实现的市场货币价值总有一个时间差或价值差,所以如果按照股票价格脱离公司的基本面即算泡沫的话,那么网络经济的运作总是伴随一定的泡沫、一定的风险。网络经济正是通过预期价值集聚资本而

得到发展的,在这一意义上一定的网络泡沫可以视为网络经济发展机制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与传统经济泡沫不同的是,网络泡沫在信息技术价值的.支撑下,一般情况下不易成为毁灭性的泡沫。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股市涨幅15%到20%即为泡沫经济,而近一阶段的情况是,纳斯达克指数可以一年内连创60次新高,涨幅高达85.6%。从历史上看,美国股市的市盈率平均为14.5倍,而近阶段保持在30多倍。尽管20中网络股市大幅缩水,纳斯达克指数今年三月跌到1800点,但较10年前仍然超出10倍以上,目前又回升到2000点以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作为经济原动力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势头依然不减,经济强劲发展的基础依然存在。同时,美国经济中的实物经济部分情况仍好,金融业不断创新,通过信息技术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吸引了国外的更多投资,从经济全球化中得益良多。所以,以历史上经济泡沫的情形作简单类比来预言网络泡沫的破灭,立论是不够的。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莱斯特・瑟罗191月5日在《纽约时报》上著文认为今天美国网络股的兴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17世纪20年代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这一批评忽略了网络泡沫继续拥有信息技术价值支持的事实。同样,美国经济学家格雷斯曼在《低估互联网宠儿》中所认为的股票一离开利润就难以定价的观点,也忽略了影响网络股的因素不仅仅是利润,还有信息技术预期价值的一面。这后一点恰恰是网络股的特点所在。

但是,这样说绝不是忽视网络泡沫所可能引发的问题。网络泡沫并不是仅仅具有一重性,而是具有两重性。网络泡沫既然具有高度的风险性,那就需要对这种风险保持高度的警惕。要注意那些远离科学技术价值层面的网络泡沫,注意那些无视市场货币法则而刻意制造出来的网络泡沫。网络股市的升值因素,一方面是对信息技术价值的预期,另一方面是股票代表的企业实际业绩与效益的增长,即公司的盈利状况与市场能力,这后一因素具有最终的更为基本的意义。(当然也不排除影响网络股市的还有其它的因素)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经济还要服从市场货币的法则,网络经济的成功最终必须在市场的层面上实现。所以,全面地看,预期与效益之间需要保持某种张力,需要一个平衡度,而且这种平衡一方面要使得信息技术的价值和力量逐步释放出来,另一方面其结果还是要落脚于市场货币的价值。总之,认识网络泡沫至少需要两个基点,而不是一个基点。一味地从传统经济的观点批评网络泡沫,或者一味地从信息技术可能发展的空间赞赏网络泡沫,都是不全面的,在实践上是无益的。

经济一体化 篇2

一、来源及含义

(一)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 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 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 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 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 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 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 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 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 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 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是理想化阶段, 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 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 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 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 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 (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 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 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 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 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 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 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 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 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 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 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 提倡绿色消费, 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 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 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 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 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 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 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 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 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 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 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 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 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 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 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 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 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 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 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 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 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 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 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 (CO2) 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 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 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 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 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 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 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 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 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 市场机制的建立, 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 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 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 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 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 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 内容有交叉, 极易产生混淆, 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2]、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

[3]、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5 (4) .

[4]、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5]、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 2004.

[6]、陈建国.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J].江西社会科学, 2000 (7) .

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经济与股市 篇3

麦哲伦基金的林奇是投资界的一个传奇人物。他也曾经讲过怎么在鸡尾酒会上判断股市泡沫。在鸡尾酒会上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你跟别人说你是基金经理,大家马上会离开你,谈论天气,球赛,或是找牙医谈牙斑。这说明股市基本健康:第二个阶段,你说你是基金经理,别人跑过来跟你聊两分钟股票,又去找牙医了。这说明股市开始进入牛市;到第三个阶段,听说你是基金经理,所有的人,包括牙医在内,都过来听你谈股票,最后一个阶段,大家开始向你推荐股票,连牙医也会头头是道地讲,你该买什么股票。毫无疑问,这时候就是泡沫即将崩溃的前夕。

按照这两个标准,我想不难判断,中国已经出现股箭泡沫了。但是,之所以在股市泡沫问题上还有这么多的争论,根据我的观察,可能是来自于学者所持方法论的不同。如果是本土派,只和中国自己的过去比较,就会觉得非常乐观,因为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中国会和别人不一样。如果是国际派,看多了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就会变得忧心忡忡,担心中国会重蹈别人的覆辙。我是属于后一派的。我相信历史是人创造的,而人是一个非常愚蠢、健忘的物种,这就是为什么历史的错误常常惊人地相似。

当然,我并不是说当前股价的上涨没有基本面因素的支撑。股权分置改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来股票市场各方利益矛盾的问题。上市公司不再是大股东圈钱的工具,相反,大股东和管理层都有积极性向上市公司注资,:实现其市值的增加,但是,这种激励作用也有可能带来短期行为,刺激管理层盲目追求增长速度,而不关注长期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企业盈利状况的改善,但是,同样不容忽视的是,企业业绩的增长也有虚增的因素,比如在牛市状况下,企业持有的股权不断升值:但是这并非企业改善经营之后真金白银赚来的钱。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仍然是光明的,但是,股市能否反映,出中国经济的真实面貌?中国经济中真正有活力、有竞争力的企业,有很多根本就不在股市上。比如说,外资企业可能是在中国经营得最稳健、最成熟的企业,但是外资企业无法在国内的股票市场上市。很多民营企业应该是中国最有活力,成长性最好的企业,但是它们也很难出现在股票市场上。由于这些致命的缺陷,中国的股市变成了一个投机的市场,而非一个投资的市场。

同样要说明的是,即使泡沫崩溃,也能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美国铁路股的泡沫崩溃后,铁路还在;网络泡沫破裂之后,WEB2.0的平台留下来了。但是,按照《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上金德尔伯格的定义,资产价格泡沫是指“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预示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盈利的能力是不感兴趣的。随着涨价常常是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所有的泡沫都是一样的,是泡沫就要破灭,就要带来巨大的损失。

如果股市泡沫崩溃,投资者的财富会减少,这会影响到他们的消费,同时,企业融资的成本会提高,这会减少它们的投资,消费和投资都减少,经济就会陷入衰退。当然,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例还不算很高,股市崩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应该不大,但是,如果股市仍然疯狂的上涨,其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夫,到时候可能真的会带来经济地震。其次,由于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仍然处于垄断地位,当股市出现泡沫之后,可能会有银行资金流^股市,或是很多人用银行贷款炒股,这就增加了银行的潜在风险。如果突然出现大规模资金从银行存款转移到资本市场,也会给银行带来压力。再者,在股市上涨时期,企业融资的机会非常容易,这个钱来得太容易了,企业的投资就可能头脑发热,带来很多没有效率的投资,企业改革的动力也会减少。最后,很多小投资者把钱都投到股市里,如果股市泡沫崩溃,极易引发社会震荡。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 篇4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资本跨时空流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新技术迅速扩散,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势不可挡.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跨国公司日愈激烈的产品竞争,置身于已向世界开放的国内市场,中国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才能快速提高国际竞争力,站稳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呢?答案是采取工技贸一体化、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等多种发展模式,来站稳国内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

作 者:孙晓丽 作者单位: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英文刊名:CO-OPERATIVE ECONOMY & SCIENCE年,卷(期):2004“”(15)分类号:F2关键词:

经济一体化 篇5

内容摘要:忙碌一年,环球经济终于迎来复苏的迹象,全球股市触底反弹:美股弹60%,香港反弹超过1倍,内地反弹80%。可以看出,股市复苏的热度显然比宏观经济复苏的热度要高出许多,在宏观经济还没有走出低迷的情况下,股市已经达到3000点之上,比最低点位时大涨千点之多,也让去年低位入市的投资者大获全胜,社保基金的股市投资已经开始扭亏为盈。人民币将于年内剩余时间维持平稳,但会于加速升值,以对抗届时可能发生的通胀。预计今年第4季度GDP增速可能达到10%甚至更高水平。全年经济增长将实现略高于8%的预期目标,将维持在8.5%左右,而明年一季度可能更高。今年中国第4季度经济增长有望超过10%,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5%左右。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回暖;GDP增长;股市反弹

股票的价格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的风险预期以及由此形成的估值水平决定的,股价是针对未来企业表现的情绪反映。1500多只股票的价格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投资者对未来宏观经济表现的总体情绪。所以,股市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代表宏观经济。即: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价反映的是投资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因而其表现必定领先于经济的实际表现.

在经济衰退至尾声时,绝大多数投资者已远离证券市场,每日成交量很小.此时一部分有眼光且不断搜集和分析有关经济形势并作出合理判断的投资者开始吸纳股票,股价开始慢慢上升。

美国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进口大幅度减少,虽然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始起作用,但由于美国资产在这轮风暴的大幅缩水,其购买力很难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而美国失业率不断刷新(10月份为10.2%)更加剧了其消费压力。这对于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虽然国内GDP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但是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投资而非消费,如果经济趋于平稳,国家政策一旦收缩,经济是否继续高速增长便成为未知。同时,因为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而对于政府出钱.这存在很大风险。钱从政府和中央银行来,投放量超过一定限度,股市跟楼市就会出现泡沫,如果不收紧,泡沫一旦破裂,后果严重。

众所周知,香港的楼房泡沫爆破后,近才可恢复。但是此时如果收紧,刚刚有点起色的经济可能会掉头下滑,功亏一篑。

所以虽然各国明白泡沫破裂的危害,但因为经济增长仍未稳固,各地政府短期内仍不大可能会收紧,即使调整,也不会加息,最多回收一点资金。从目前各国的动作来看,除了澳大利亚连续两次加息外,其他各国继续保持低利率政策。

由于受益于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消费的实际增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工业生产稳步回升等4方面因素,支撑中国经济明显复苏,预计今年第4季度GDP增速可能达到10%甚至更高水平。全年经济增长将实现略高于8%的预期目标,将维持在8.5%左右。

所以现在的市场,不论是政策面、资金面、投资者信心层面、以及上市公司今年的业绩成长预期,都是向好的方面发展为主,预期向好占据主流。这样的市场背景,即使大盘出现反复,也不会构成太大的下调压力。何况大盘在近期的连续上行过程中,本身就很谨慎,大盘上涨持续时间较长,但上涨幅度有限,一些技术性调整需求,大多已在大盘反复与震荡中同步进行。

表现在盘面,每天盘中股票有涨有跌,热点轮换节奏较快,一些短线涨幅较大的品种,大多会在盘中顺势震荡调整,以消除获利筹码带来的压力.在年第二季度之前,政府不会正式实施紧缩政策。

预计受益于出口稳步回升、消费全面复苏以及个人住房投资进一步加大,中国经济将于2010年后期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其中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预期将由的-2.3个百分点增至2010年的0.3个百分点。因为中国股市的表现一般较潜在的经济增长期领先2-3个季度,因此预计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将于2010年第二季度反弹,也即市场开始消化中国经济2010年将持续强劲复苏这一预期时。

股价变动与经济周期之间呈现出大致相似的波动形状。个人认为,大盘多半会选择继续强势。近期A股呈现一方面是金融地产股的疲软,另一方面则是产品价格持续上涨预期强烈的品种有着较为乐观的表现,尤其是农业股、水泥股、有色金属股等品种。这其实折射出市场对通胀预期渐趋强烈背景下的思路转变,即越来越多的关注起产品价格上涨的主线。

正由于此,业内人士认为A股市场的.涨升空间依然乐观,因为金融地产股其实也是典型的通胀预期受益概念股,只不过目前市场的资金面尚未达到支撑金融地产股走主升浪的程度。这也印证不同行业受到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摆脱经济衰退而进入发展阶段初期时,最先复苏的以致股价上扬的有地产业,建筑业,汽车业,化工业等。

而目前我们正处与经济危机下经济复苏增长的初期,所以应多留意此类股票。我们应看到国民经济增长的大趋势,树立投资信心,同时,也应注意经济周期的波动图,弄清国民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一段,以作正确投资。

人民币方面,人民币将于年内剩余时间维持平稳,在2010年会加速升值,以对抗届时可能发生的通胀。尽管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内外环境总体上好于去年,但仍需面对来自7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即:房地产业能否保持稳定发展,消费需求增速下降,投资大幅度增长产生的金融风险,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压力,美元贬值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陈永新.证券投资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经济知识:市场经济 篇6

关于市场这个知识点的话有两个小点:一个是含义,只需简单的知道和了解市场的含义有两层,狭义的指的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指的是有形加无形的市场;另外一个是市场要素,换言之就是市场由哪些部分所构成,这个知识点在重庆是一个比较高频的考点,要求学员务必记住市场有四个要素:市场主体(商品生产者、商品经营者、商品消费者和有财务分配权的政府管理机关);市场客体(有形的商品加无形的商品);市场行为(购买行为,销售行为,竞争行为);市场秩序。

二、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这个知识点需要考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比较多,具体如下:第一,市场经济的含义(常出判断题);第二,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常出判断题或单选题);第三,市场经济的三规律,四大机制和五大功能。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一部分内容总的来说比较简单,需要考生重点掌握的考点知识是: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得到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这是一个重要的多项选择题的考点。其实这个知识点主要就是在对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较有哪些不同之处,要求考生记住有以下不同之处——赖以存在的所有制结构不同;经济运行的目的不同;分配方式不同;宏观调控的作用不同。第三,这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演进机制 篇7

成立至今,东盟已逐步成长为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并成为全球重要的区域化组织之一。通过研究东盟一体化演进过程,借鉴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1 东盟一体化的演进轨迹

东盟一体化演进轨迹与欧盟有所不同,由于当时的东盟各国刚刚独立,经济复苏,因此其一体化进程是从政治领域开始的。为了巩固自身政权,赢得区域外国家的认可,东盟通过多次召开各级会议,进行广泛的交往和沟通,化解内部矛盾,增强区域内部的凝聚力;通过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其宗旨和目标,为区域发展进行纲领性勾画,从而实现了东盟区域政治一体化,进而为下阶段一体化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政治合作的推进,东盟一体化转而更加注重经济一体化,建立了特惠贸易安排和工业联合企业,并通过建立银行票据承兑市场,出台备用贷款基金政策,保障经济合作顺利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内部经济合作体制,通过创新性地探索“成长三角”,促进了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层次发展,使东盟国家形成一个具有“东盟意识”的有机整体[1]。在第二阶段一体化综合成就的基础上,加快经济一体化建设,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投资区,并继续实施“大东盟战略”,吸引越南、老挝等国家的加入,进而发展为现在的东南亚十国共同体,并成为全球重要的区域化组织之一。总的来说,东盟的一体化进程经历了从政治领域到经济领域再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

2 东盟一体化的动力因素

在东盟一体化历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过程,它是在经过多次区域合作尝试后才逐渐成立发展起来的。在过去40多年的历程中,东盟从不起眼的中小国家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发挥重要作用的区域性合作组织,其中必有一股力量在推动东南亚国家寻求区域合作,并推动东盟一步步前进,而发展本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繁荣就是推动东盟一体化发展的源动力。具体分析东盟一体化的动力因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冷战期间的维护国家政权,发展工业经济和冷战后应对经济挑战,提高区域竞争力[2]。

2.1 创造和平安定的国内外环境,发展东盟各成员国经济

东盟成立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东盟的区域合作必须保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而对于东盟各国,由于市场狭小、资源匮乏、受长时间殖民统治的影响,经济基础薄弱,独立后要想巩固自己政权,避免大国干涉,就需要加强国家间的合作,联合力量开拓外部市场和发掘原料,发展国内经济特别是工业化发展。只有壮大本国经济才能更好维护国内的和平与繁荣[3]。东盟在工业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推出一系列开拓市场,推动工业发展的措施。在东盟成立之初,东盟各国签署了《曼谷宣言》、《巴里宣言》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保证优先为成员国经济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促进成员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实现成员国间资金和市场共享。

2.2 应对各种经济挑战,加深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

冷战后国际经济形势和东南亚地区形势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种经济挑战,东盟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提高东盟的整体经济竞争力。

从全球角度来看,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显著发展。东盟国家由于受地域限制,经济主要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而且它们的市场大都集中在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欧洲联盟、北美贸易区的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的排他性加强,致使东盟进入这两个区域的门槛大大提高。为了巩固和扩大自身市场,东盟各国就需要增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调整经济发展方式。

从区域角度来看,冷战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东盟各国形成强劲的经济挑战[4]。为此,东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共同体,进一步深化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确保东盟内部的团结,提升东盟的整体经济实力。

3 东盟一体化的内在机制

之所以东盟一体化能够长远发展得益于其内在机制的长期作用,而东盟一体化的内在机制就是通过实现区域内外资本的自由流动调整商品结构和流通方向,进而扩大区域内市场,加深东盟一体化进程[5]。东盟各国由于受市场狭小、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国内投资规模小、层次低。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保证成员国资金充足,才能带动成员国工业发展,缩小成员国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东盟经济一体化,而资金充足就需要通过区域内外资本的自由流动来实现。

3.1 实行股权结构多元化,提高投资开放度

东盟各国通过明确规定各成员国投资比例,实行股权结构多元化,有助于扶持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加强区域内私营企业的联系。东盟工业合资计划明确规定了联营企业中成员国及非成员国所占股份的限制要求同时规定了享受关税优惠的时间和范围,通过给予区内投资优惠以此来保护并促进区内某些重要的产业,提高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6]。此外,东盟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贸易优惠政策,建立东盟投资区,提高外资吸引力,使东南亚地区成为国际投资热土。

3.2 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实行资本自由流动

经济一体化的水平越高,对国际间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与生产的便利性的要求就越高。区域间的金融合作、金融市场运行的开放性以及金融机构经营的区域性使得资源在区域内灵活有效地配置和调整,加强了地区经济的联系。提高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也是各国国内的金融市场通过区域性金融市场得到更多的影响和促进,从而稳定区域和国内的金融形势,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在东盟一体化进程中,东盟经过长足努力建立中央银行与货币当局委员会以及东盟金融公司,强化区域间的金融合作,实现资本自由流动,为区域间经济的发展提供持久的金融支持。

4 启示

东盟在过去40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成功关键在于从自身特点出发,选择一条适合成员国发展的道理,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交往为纽带,以培养“东盟意识”为手段,使成员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形成一个整体,并以整体的形象对外谋取政治和经济利益。因此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应该在借鉴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发展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潘黎明.试论东盟全面发展的15年(1977-1992年)[J].世界历史,1996(4):56-58.

[2]思路.论东盟的经验及其启示-纪念东盟成立三十周年[J].东南亚,1997(1):24-26.

[3]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三十年发展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4]陆建人.东盟的今天与明天一东盟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亚太的地位[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5]王义桅.东盟的安全政策及其实施[J].当代亚太,1999(2):15-17.

东亚:经济一体化迈开实质步伐 篇8

RCEP的发展前景

2012年11月20日,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通过了《RCEP谈判的指导原则与目标》,提出将在2015年末完成谈判的目标。2013年5月9日-13日,RCEP首轮谈判在文莱启动,16国正式成立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3个工作组,并就货物、服务和投资等议题展开磋商;各方就3个工作组的工作规划、职责范围、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等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还就其他领域谈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目前,16国已就RCEP谈判的目标、原则和职责范围达成一致。其中,RCEP谈判目标为:在东盟成员国与东盟自贸伙伴之间达成一个现代、全面、高质量、互惠的经济伙伴协定。谈判原则共有8条,主要包括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相关规则相一致,在现有5个10+1自贸协定(FTA)基础上扩展、深化和改进;对最不发达的东盟成员国提供更多灵活性,设有开放准入条款等。谈判领域将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知识产权、竞争政策、争端解决以及其他议题。

RCEP将基于东盟现有的5个10+1自贸协定进行整合,如果仅从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来看,5个协定参差不齐,东盟-澳新FTA的标准相对较高,东盟-印度FTA的标准相对较低,东盟与中、日、韩三国FTA的标准较为接近。但应看到,各协定固然在货物、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和投资待遇方面有差异,但分歧并非完全不可调和,在原产地规则、检验检疫、争端解决机制、政府采购、环境等更多条款的共识多于分歧。

虽然目前16个谈判成员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利益需求各不相同,各领域谈判的难度很大;同时东亚地区政治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参与国之间领土领海纠纷不断,跨太平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TPP)在东亚不断扩张,也会影响到谈判的进程,但RCEP的如期启动表明参与成员愿意积极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治决断。而TPP等外部因素的介入也并非全然是压力,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动力。正是因为TPP在东亚地区的推行,使得东亚国家产生了加快一体化进程的紧迫感,从而促使了RCEP谈判的启动。

未来,如果东盟在RCEP谈判中能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包括中国在内的自贸协定谈判成员也能在其中积极推动,16国通过协商在2015年底前达成一个标准和自由化水平适中的方案,这个可能性仍然很大。

中国在RCEP中能获得的收益

RCEP建成后,将涵盖亚太16国,拥有约一半的世界人口以及生产总值近20万亿美元的大市场,超过全球经济总量的1/4,出口约5万亿美元,超过世界的1/3。RCEP的顺利建成,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RCEP建成后将会减少中国在对外贸易与投资中的障碍,使中国能更加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获得总体福利的增长。根据CEPEA联合研究专家组的测算,10+6范围内的关税消除和贸易便利化合作,将使中国的GDP增长4.65%。

第二,RCEP不仅使东亚各国产业合作更加密切,而且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能借此机会配合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一步加大承接国际先进技术转移和“走出去”对外开展投资合作的力度,与日韩、东盟、印度等国深化区域内产业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推进RCEP有助于中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增强国内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力。中国已经签订了11个自贸协定,但已签自贸协定对象国经济体量不大,对国内经济发展作用有限。RCEP参与成员经济体量大,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明显。2012年,中国与RCEP成员的货物贸易额达到1.2万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外贸总额的30.6%。通过推进RCEP,不仅能解决中国当前在推进自贸区谈判中的焦点难点问题,还可倒逼我们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局部竞争带动国内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第四,RCEP的建设将增强亚太地区的凝聚力,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RCEP参与成员国基本上都是中国重要的周边国家,通过自贸区建设,进一步密切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深化互利合作,让周边国家共享中国经济增长的利益,对于营造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地区和平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应发挥积极主动作用

中国应在RCEP谈判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推动谈判尽快取得务实成果。为此,中国应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主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国内敏感产业与部门适度开放,同时积极主动与RCEP其他谈判成员协商,尽早就自由化水平与规则制订达成一致立场,共同推动RCEP谈判取得成功。

经济一体化 篇9

经济伦理研究经济之道--经济伦理学高级论坛综述

本文综述了经济伦理学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分析和介绍了当前经济伦理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力图揭示经济伦理学的存在意义和学科体系框架.

作 者:吴自华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1刊 名:淮阴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12(2)分类号:B82-05关键词:经济伦理学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经济一体化 篇10

可以看出,美国在其对华经济政策中不仅动用了包括进口限制、出口扩张和汇率在内的经济武器,还使用了众多的非经济手段。从体系层面考察,美国这种政策组合主要可以归因于两点。第一,美国看待国际经济关系尤其是与其他大国的经济关系时主要是透过现实主义的视角,强调经济力量对国家实力的决定作用,并且在经济交往中更加关注相对收益(relativegains)。新现实主义理论大师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Waltz)论述了物质实力对一国国际地位的决定性作用:“一国的国际地位通常随其物质资源的增长而提升。拥有大国经济实力的国家最终都变成了强国,不管他们自己愿意与否。”〔41〕

正因为美国的政策制定者认为经济关系是国家间实力竞争最为重要和基础的部分,他们认为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崛起必将成为国际体系中的强国,因此将中国经济上的崛起视为对美国经济地位的威胁。出于这种认识,美方自然会动用各种手段应对这一威胁,延迟中国的崛起。

第二,美国在现行国际关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美国不仅承担了构建和维护现有体系的责任,而且还享有以体系构建者的身份优势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崛起大国进行打压遏制、推卸责任和话语诋毁的特权。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指出,“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在建构国际经济活动的目的和主要规则方面起主导作用”。〔42〕作为二战后的超级大国,美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全球范围内以其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对这一体系的维护和扩展成为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当然,当美国以体系建构者的身份规划其世界经济体系时,它根据的是自身的利益和喜好,保证体系建立以后美国能从中持续获取利益,享受制度分红。换句话说,当体系建立后,美国便成为体系特权的享受者。〔43〕美国在当前国际经济体系中享受特权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美元以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通行全球。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就是,美国是当前“惟一一个能用自己的货币支付其全部进口产品的国家”。〔44〕苏珊·斯特兰奇(SusanStrange)曾对美国的特权进行了更为透彻的阐述:“对大部分国家来说,其国际收支的盈余或赤字表明了其国际金融地位的强弱。对美国来说,情况正好相反。说实在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一直维持国际收支赤字却没有受到任何损伤,这揭示的不是美国的羸弱地位,而是美国在体系中的强大权力……美国可以毫无节制地发行美元,而其他国家却毫无选择,不得不接受美元支付,除非他们愿意承担难以接受的代价。”〔45〕

当中国和其他国家加入由美国建构和主导的国际组织时,美国便可以利用其手中的体系特权对这些国家设定加入组织的条件。美国在中国入世时之所以能够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并且坚持不让步正是体系建构者特权的表现,体现的是制定规则的权力。而当中国加入了体系之后,美国可以继续利用其体系建构者的地位对中国的表现评头论足,要求其遵守体系规则。与此相一致的是,奥巴马总统近两年来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打出所谓“规则牌”,三番五次要求“中国必须遵守规则”,以此“规范”中国的发展。为此,奥巴马政府还于2012年2月成立了跨部门贸易执法机构,旨在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开展调查和执法,确保相关国家遵守国际贸易规则。

同样,美国利用了体系特权对贸易不平衡等问题进行政治操作,将责任归咎于中国等国家。而当中国的发展模式对美国构成挑战时,美国也动用了体系赋予的话语霸权对中国的模式进行贬损和诋毁。

结语

上一篇:热电厂2009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中段考试专题总结会物理老师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