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通用8篇)

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篇1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管理平台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平台项目建设情况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

去年X月,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印发《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提出“市政府应加快推进全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市商务局牵头负责建设,市食安办加强工作调度,跟踪督促项目建设进展。20XX年XX月上中旬,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在分别听取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汇报时再次提出要求,要加快市级重要产品追溯体系项目建设。XX月XX日,X副市长主持召开专题调度会,要求市数据资源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积极配合市商务局做好项目初审、立项、财政预算等工作。

(二)部门协同全力推进。

按照省、市相关工作部署及市领导要求,市商务局牵头协同相关部门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一是制定《X市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方案》,20XX年XX月XX日,通过市数据资源局20XX信息化建设项目初审。二是制定《X市重要产品追湖管理平台建设建议书》,20XX年XX月XX日通过市发改委批复。三是申请使用政务云资源及互联网IP地址,同年XX月XX日通过市数据资源局批准。四是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预算资金XXX万元列入20XX市级财政投资项目计划。五是按照20XX年XX月XX日专题调度会安排,组织XX科技公司进行先期研发,并与省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对接,确保了20XX此项考核指标未失分。六是制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XX年X月XX日通过市发改委批复。七是制定项目招标文件,并委托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招标,目前中标单位(XX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按照招标文件要求,进行平台项目系统研发,预计2022年8月底前完工。

(三)强化架构设计和功能完善。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平台项目设计架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开发市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二是搭建开放服务平台。三是开发消费者公共服务平台。四是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五是建设企业追溯子系统。在运行功能上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进行市场监测分析。二是进行市场运行分析。三是进行重点行业分析。四是进行流通渠道分析。五是进行追溯查询行为分析。

(四)力争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查询服务。二是提升相关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口碑。通过提供便捷、实用的查询服务,既方便用户查询,又节约产品追溯信息交换成本,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口碑。三是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和利用。通过信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信息交换,有利于提高信息利用率,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四是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追溯信用评价报告,便于开展分级分类监管,形成良好营商投资环境。五是提高企业安全责任意识。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产品追溯体系,有利于增强企业安全责任意识。六是提升消费意愿,助力经济发展。通过追溯信息查询,公众可全面了解产品各环节质量信息,有利于打消顾虑,提升消费意愿,扩大消费,助力经济发展。七是有利于形成社会共治格局。通过追溯系统相关功能的实现,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形成人人关心、关注产品质量信息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市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在当前建设过程中,我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是资金投入方面还不足。

我市建设的追溯管理平台项目,财政投入资金为XXX万元,与全省先进地市相比明显不足。据了解,XX投入已过亿,XX、XXX等市投入了好几千万。由于投入资金不足,我市建设的追溯管理平台与其他地市相比,在配套硬件设施投入、节点数量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信息采集还不够顺畅。

在平台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深入企业采取相关信息,但个别企业存在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另外,针对企业上传追溯数据缺乏强制性约束,企业上传追溯数据积极性不高。

三是平台覆盖面还比较窄。

市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共预留了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和危险品等六大类重要产品对接接口。我市当前开发的系统主要针对食品安全追溯信息,而且覆盖面还不够广。

四是平台运行维护成本较高。

市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成后,后期运行维护费用较高。我市的平台项目建成后,承建单位提供X年的免费维保,X年后需每年需支付大约XX万元运行维护费用,后期运行维护成本较高。

三、下步工作措施和打算

一是提高站位,高度重视。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要要求。开发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能够实现产品信息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我们将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做好此项工作的责任感。

二是拉高标杆,拓展功能。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连续多年纳入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目标考核内容。我市开发建设的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覆盖范围还有一定局限,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拓展平台功能,扩大信息采取范围、更好满足公众需求。同时,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将追溯管理平台功能向其他重要产品领域拓展。

三是加强调度,全力推进。

市食安办将及时跟踪平台项目建设进展,加强与市商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掌握项目建设情况;市商务部门将与对中标企业实时对接、全力推进。另外协调市场监管、教育、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强协作,要求相关企业积极配合做好信息采取工作。

四是加快进度,尽快建成。

在时间服从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加快工作进度,争取尽快完成平台项目开发建设,尽早服务公众服务社会,最大化发挥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功能,更好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是加强培训,有效运行。

积极做好平台节点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平台节点企业数据上传主动性,切实提高市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运行效果。

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篇2

一、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与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分析

1、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分析。

一般而言, 农产品供应链由以下环节构成: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配送环节、零售环节。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环节流程中的每一环节由不同组织载体构成:生产资料供应环节组织载体为种子和饲料供应商;农产品生产环节组织载体为农户或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环节组织载体为加工厂;配送环节组织载体为配送中心或配送企业;销售环节组织载体为零售商和批发商。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分析。

目前,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较为分散, 各个行政机构各负其责, 尚未形成完善的监控体系,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法律法规进行国家层面上的监督,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农药管理条例》等;二是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 如实施良好操作规范或是建立农产品标准化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基地等;三是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监测, 对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评价和市场秩序监管;四是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促进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的提高。

目前, 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下并未涉及对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的监督和控制, 即对物流主体、物流组织模式等未能提出具体要求。在农产品物流可追溯的条件下要对物流的组织模式进行优化, 首先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环节, 从而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可追溯体系的查询难度, 帮助消费者在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之后的倒序追查, 并且应该提高物流企业和各个组织的专业程度, 规范其行为, 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

二、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目前, 山东省尚未建立健全统一的农产品物流追溯系统平台, 但在部分地区或部分产品的可追溯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可以借鉴的经验。如, 山东寿光市经过多年研究摸索和完善, 在蔬菜园区管理方面建立了生产记录、种植户信息、质量检测和产品销售四类档案, 农业投入品使用、产品检测、包装标识和质量追溯等五项制度。以省标准化示范县项目建设为带动, 将5处基地和1处市场纳入省级视频监控和检测信息采集范围, 依靠信息技术实现对全市蔬菜质量安全的实时监控、统计、分析、预警与智能化管理。依托寿光农业信息网开发建设了蔬菜质量安全视频监控与信息管理平台, 该平台将全市“三品”蔬菜生产加工企业、超市、15处镇 (街区) 、蔬菜交易市场及蔬菜生产基地的613处蔬菜质量速测室全部纳入视频监控和检测信息采集范围, 开发了农业投入品准入备案系统, 将全市15个镇街区检测室和5, 000多个农药、2, 000多个肥料产品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实现了对蔬菜质量和农业投入品的智能监管。

尽管寿光市在探索建立的农产品物流质量追溯体系方面已初见成效, 但从面上来看, 山东省的追溯信息平台及终端监管查询的建设尚不完善, 没有一个官方的全面的平台来提供权威的查询信息的平台, 并且没有相应的监管机构, 针对这些现状政府可以用官方的身份建立权威的查询平台提供信息查询功能, 成立监督部门进行监管, 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农产品物流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1、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对山东省来说, 农产品行业特别是未加工和简单加工的农产品行业, 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经营, 农产品品种多、种植分散, 大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都很低, 这就造成无论是生产阶段还是加工、流通阶段, 无论是物流还是信息流, 大多数生产经营者都是按经验或自己制定的标准执行, 没有统一的标准, 无法满足农产品物流追溯体系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此外, 小规模生产经营者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也受到严重制约, 缺乏实力承担追溯体系的建设工作。

2、利益的相关方参与度较低。

农产品物流信息可追溯体系的利益相关者, 包括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运输加工者、农产品销售者以及农产品消费者, 大都对农产品物流信息可追溯体系的认识不充分, 甚至有的从来没有关注过。直接导致参与可追溯的农产品与未参与追溯的农产品之间没有形成明显的价格差异, 而这种“优质不优价”的情况得付出一定成本, 参加农产品物流信息可追溯体系的主体没有获得实际应得的回报和利润, 这样, 原本参与的利益相关主体也丧失了积极性, 最终导致绝大多数的利益相关主体都没有了参与意愿, 使得农产品物流信息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变得更加困难。

3、监督监管效率低下。

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与美国的分段管理模式十分类似, 涉及的政府部门有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公安部、商务部、环保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重叠, 并且部门之间协调能力差, 在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难免存在相互推诿情况, 存在执法不统一的局面, 造成管理的空白, 致使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运行效率低。没有足够的相互之间的协调很难提高监管的效率, 从而制约了农产品物流信息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4、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风险管理不完善。

尽管国家层面已出台部分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 但大多数强调从农产品供应链末端进行监测和惩罚, 而对于在农产品流通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却缺乏有效的技术体系进行全程监控, 甚至部分关于农产品物流追溯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或标准出现倒逼现象。此外, 在农产品物流追溯体系建设中, 目前的法律法规也缺乏相应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在立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白。

四、农产品物流可追溯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1、建立可追溯查询平台, 丰富追溯查询渠道。

由政府牵头企业各相关个人积极参与建设的权威的可追溯查询平台, 在山东省可以由寿光市进行试点, 设立政府参与监督的可追溯查询平台, 发布最权威可靠的信息供大众进行查询, 查询平台的建设必须简便易行, 同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建设自己的查询平台, 来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同时, 还可由相关的民间团体设立可追溯的查询平台, 同时对其他的查询平台进行监督。

2、统一农产品物流可追溯技术标准。

必须要有一套统一的农产品物流可追溯的技术标准, 可以给农产品设立一个规范的统一的二维码, 同时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采集可存储进行严格的规范, 对每个阶段进行检测验证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规范查询平台, 由政府和相关的民间团体进行不同层面的监督和监管, 规范市场行为, 同时规范查询信息, 使得人们在进行查询时, 能够快速简便地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信息。

3、健全相关部门和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

要健全相关部门和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首先要健全相关部门, 必要时成立单独的农产品物流可追溯的部门, 明确各个组织和部门的职能, 只有明确了职能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其他工作。还要明确他们之间的详细责任, 以确保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协调和配合。同时, 最好能够成立一个协调的部门, 以便更好地协调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

4、探索有效的农产品物流可追溯管理模式。

通过进行试点和理论论证, 找到更好的农产品物流可追溯管理模式, 提高农产品物流可追溯的效率, 同时降低追溯成本, 进而提高人们对可追溯的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保障农产品的安全。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要建立健全与农产品安全和农产品物流可追溯方面的法律法规, 从司法层面对农产品物流可追溯进行规范和要求, 使农产品的物流可追溯变成一种常态, 从而保障农产品的安全。

6、建立大型企业可追溯示范制度。

可以由政府鼓励和支持一些有特色的大企业建立自己的可追溯示范制度, 由于政府的支持, 降低大企业的成本, 同时对社会进行宣传, 让民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从而提升大众对该企业产品的认可度, 让企业得到切实的利益, 这样的话这些示范企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提高其他企业的热情, 从而更好地建立农产品物流可追溯体系。

摘要:农产品物流信息可追溯成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山东省为例, 分析农产品物流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农产品物流可追溯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可追溯

参考文献

[1]张梅.中日农产品物流追溯体系比较与借鉴[J].世界农业, 2014.1.

[2]童兰, 胡求光.中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比较[J].经营与管理, 2012.11.

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篇3

会议由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杨林主任主持。榆树市副书记李荣武致欢迎辞,各市(州)汇报了绿色食品工作情况。

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做重要讲话,她指出: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其目的都是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证公共食品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她强调:吉林的“三品一标”工作要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加快高效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发展意识年初,省绿办提出2010年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总量要达到3450个,面积发展到4200万亩,产量达到3500万吨,我看这个目标可行。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看就是要强化发展意识,强化责任意识,这是对我们各级组织,主要是各级绿办提出的工作要求。你们要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领导,有一个责任站位。

2.科学谋划,加大措施,促进“三品一标”工作有效开展 我们必须围绕民生抓宣传,围绕效益抓发展,让消费者认可“三品一标”产品,让生产者认可“三品一标”认证带来的实惠。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把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向消费者推介,使“三品一标’’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质量安全的坚实地位。全省要围绕“三品一标’’产品借助媒体统一宣传,甚至发布“上榜品牌”,产品检测结果等公告,让消费者对所消费的產品知情。二是强化监管手段。严厉打击高毒、高残留农产品生产商,禁止有害农产品流入市场。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中心要把监管手段牢牢抓在手上,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坚决杜绝违禁农业投入品流入市场,严厉打击生产、贩卖违禁投入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彰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强大法律效力。

3.拓展发展空间,培育产业群体,强化队伍建设,保障吉林“三品一标”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一是以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加工增值、延伸产业链条做为产业发展方向,让农民享受到终端产品带来的最大效益,围绕基地建设发展抓好创建。二是围绕产业发展扩大“三品一标”产业群体。近些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势头强劲,有很多企业的决策者以前瞻的见识率先开展了“三品一标”工作,在企业内部设有检验员、监督员,把产品质量和信誉视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生命,这为吉林“三品一标”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力契机,宣传这些有识之士,去影响和带动新兴产业建立品牌,打造产品影响力。对那些靠品牌影响带来巨大效益的企业和经营者,从政府角度去弘扬和关注,促进我省“三品一标”群体增多,触角延伸,产业链条增长,农业比较效益增大。三是实施认证工作规范化。四是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探索工作有效途径。要通过绿色食品协会,产业发展协会等各种团体组织吸收有识之士研究和探索“三品一标”工作发展空间,使“三品一标”工作在我省有强大的发展生命力。

她强调:为确保“三品一标”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1.要切实加强对“三品一标”工作领导 一是要把这项工作上升到政府工作行为。我省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今后,“三品一标”工作要上升到政府的工作议程。用“三品一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要转变领导观念。从过去抓数量型农业向抓质量型农业转变。各级农委是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决策参谋部门,要把抓质量农业思想贯穿农业部门各项工作中去,为政府参谋到位。三是落实责任。各县(市)必须落实一名政府领导抓“三品一标”工作,各县(市)农办、农委要落实一名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

2.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首先,是要组建机构。地、县(市)级都必须组建绿色食品办公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要做到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工作场所,有检测仪器设备。一般县(市)级应由5—7名业务专,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人员组成。不能用离岗人员、无法安置人员凑合。地级人员配备要强于县(市)级。乡(镇、街)要参照县(市)建立绿色食品办公室和监测站,人员酌情确定。其次,要加强业务素质培训。

3.要抓紧完善“三品一标”工作体系标准 省里绿办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要广泛搜集各国农畜产品进口标准。参照各国标准完善我省农畜产品生产工艺、投入品、产品质量等标准,逐步使我省标准与国际接轨。根据各地主导产业和出口需求,提供标准服务。各地、县(市)要按照省里统一标准,为产地和加工企业进行生产指导和监管。

4.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品一标”工作经费投入 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检验检测装备水平。省里创造条件,力争为地、县(市)尽可能提供一些检测仪器。各地、县(市)要把“三品一标”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办公室场所建设、器材装备、人员劳保等正常费用支出。

省绿办杨林主任作了会议总结。

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篇4

近年来,动物及其产品的可追溯已成为各级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加强动物标识,建立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是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贯彻执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具体要求。通过对动物个体或群体进行标识,对动物的饲养、运输、屠宰及动物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做到“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从而实现在发生疫情或出现质量安全事件时,能对动物饲养及动物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不同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追踪与溯源,所以有效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系对构建食品安全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2016湖州市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配备情况

为了进一步推进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凭借“十二五”规划中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作的开展,我市给开发区和度假区共配发移动智能识读器35台,防疫IC卡35张,目前,根据统计,我市共配发识读

器338台,其中由于年久损坏等原因报废96台,2016年拟新增识读器190台,向省里申请SIM卡152张,已拿到60张SIM卡,以满足信息上传需求。

(二)追溯信息上传情况 1、2016年上半年统计操作次数情况。全市合计16738次,同比增加72.36%。其中,德清县共操作6015次,比去年增加4893次;长兴县共操作4939次,同比减少1.57%;安吉县共操作2018次,同比增加3.12%;南浔区共操作3137次,比去年增加2252次;吴兴区操作525次,同比减少27.98%。2、2016年上半年统计操作头数情况。防疫信息上传率计算方法按照2015年牲畜出栏数据进行统计〔防疫信息上传率=第一季度实际操作头数/(2015年生猪出栏量*7)〕。

上半年全市合计952508头,同比增加285.86%,防疫信息上传率为12.73%。其中,德清县共操作550432头,比去年增加547788头,防疫信息上传率为19.77%;安吉县共操作78711头,同比增加4.67%,防疫信息上传率为11.18%;长兴县共操作129734头,同比增加11.39%,防疫信息上传率为12.54%;南浔区共操作165354头,比去年增加145007头,防疫信息上传率为8.977%;吴兴区操作为24923头,同比减少22.59%,防疫信息上传率为2.57%。

(三)生猪耳标佩戴率情况

生猪耳标佩戴率计算方法按照2015年牲畜存出栏数据进行统计(生猪耳标佩戴率=上半年耳标使用数/2015年生猪出栏量)。

上半年全市生猪耳标佩戴率为33.04%,同比上升11.59个百分点。其中,长兴县生猪耳标佩戴率为56.32%,同比上升3.27个百分点;吴兴区生猪耳标佩戴率为63.09%,同比上升30.16个百分点;安吉县生猪耳标佩戴率为59.45%,同比上升23.3个百分点;南浔区生猪耳标佩戴率为43.63%,同比上升10.31个百分点;德清县生猪耳标佩戴率为0.25%,同比下降3.13个百分点。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耳标管理不够规范。个别县区在根据耳标编码在网上进行查询时,只能查到耳标所属县,而不能直接查询到耳标领取人及耳标所属乡镇或养殖场(户),如果没有检疫证明和耳标发放记录,就很难查到动物的详细产地,耳标就失去了它的追溯作用。个别县区在网上查询标识信息时,存在防疫信息缺失或者不全的情况,如果没有纸质台账,就无法明确畜禽个体的相关信息。

(二)个别地区耳标佩戴率较低。

二维码耳标是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基本信息载体,由于动物间互相撕咬或者磨损,会造成耳标脱落,因此规模场为了避免麻烦,平时不戴耳标,在出场销售有需要 3

时佩戴耳标,或存在不戴标出栏情况,造成生猪耳标佩戴率低。有的县使用不是今年领用的耳标(以前的库存),造成佩戴率低,应引起重视。

(三)追溯信息上传率较低。

追溯信息上传是追溯体系建设中关键的步骤,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目前,各县区离目标要求差距很大,有待提高。而导致追溯信息上传率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各县区对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抓好这项工作;二是大规模场在配备识读器的情况下,没有按要求上传信息,少部分规模场由于没有识读器而无法上传;三是对于村动物防疫员,各地没有具体落实追溯信息上传的报酬,而且村级防疫员队伍存在老龄化问题,文化素质低,无法准确掌握操作程序,因此出现免疫后防疫信息未上传的现象;四是其他一些客观原因,比如SIM卡的损坏,网络不畅通等会造成信息无法上传。

三、下一步工作和措施

(一)两种方式,规范标识管理。各县区应当建立畜禽标识申领、签收、入库、发放、使用、回收、销毁、检查等台帐,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做好畜禽标识回收、销毁、监督等台帐。畜禽标识的申请、签收和发放同时使用网络和纸质材料两种方式。网络和纸质材料申购和签收的内容应一致,网络申请、签收和发放在 “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系统”

完成,发放信息要准确到二次发放情况,具体到养猪场(户)单位名称。

(二)两种手段,加强追溯信息上传工作。各县区要督促畜禽养殖场、村级动物防疫员在使用畜禽标识时,应用识读器或者在“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系统”网站上登记耳标号码,并在免疫后及时使用识读器或者通过“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系统”网站补录免疫信息。

(三)以检促防,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各地要加强检疫监督执法,严禁未佩戴耳标的生猪上市,并对耳标进行信息识读,没有免疫信息不得开具检疫证,进一步强化耳标佩戴和信息上传工作,从而促进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确保该项工作取得实效。

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篇5

(试行)

按照《商务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商秩字[2010]279号)精神,为进一步明确试点工作任务与要求,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规定了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建设目标、基本原则、总体框架、追溯流程、追溯实现方式及信息采集、传输、应用等内容,明确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基本准则和要求。适用于中央、省级追溯管理平台和试点城市流通追溯体系的建设和验收。

一、建设目标及原则

(一)建设目标。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法规标准为依据,以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为基础,建设以中央、省、市三级追溯管理平台为核心,以生猪屠宰环节、批发环节、零售环节、消费环节及“产销对接”核心企业追溯子系统为支撑,以追溯信息链条完整性管理为重点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实现肉类蔬菜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行业自律和消费者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升流通行业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中央追溯管理平台政府追溯管理平台省级追溯管理平台城市追溯管理平台产地追溯子系统流通节点子系统及控制要点管理控制要点生猪产地检疫证明蔬菜产地上市凭证屠宰环节追溯子系统控制要点生猪入场登记宰前检疫肉品检验肉品出厂登记肉菜批发环节追溯子系统控制要点进场登记抽检管理肉菜交易电子结算肉菜零售环节追溯子系统控制要点进场确认抽检管理肉菜消费环节追溯子系统控制要点消费者信息查询团体消费管理专用终端查询交易打单网络在线查询热线查询短信查询进货验收匹配验证结果反馈图1 追溯体系总体架构图

注:虚线框表示的产地追溯子系统不作硬性要求,各试点城市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建设。

(二)建设原则。

1.统一技术标准,实现互联互通。各试点城市按照商务部制定的统一标准,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实现统一采集指标、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统一追溯规程“五统一”,确保不同城市、不同追溯技术模式信息互联互通。

2.探索多元模式,推行成熟技术。全面推行技术成熟、成本易控制的IC卡为信息传递载体,将各流通节点信息相关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当地不同包装程度、流通模式及经营者信息化水平,探索采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条码、CPU卡等技术模式。鼓励企业结合内部管理需要,集成应用有特色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3.改造交易流程,支撑行业管理。加强配套法规制度建设,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和经营主体责任控制,运用信息化技术,以批发市场电子化结算为重点,推进流通节点内部管理信息化,优化交易流程,实现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制度的电子化,为行业管理和执法监管提供支撑。

4.制定适度目标,逐步稳妥扩展。既着眼当前追溯需求,又顺应物联网发展趋势,尽量采用模块化设计,构建合理技术架构,为技术升级预留空间。在全面覆盖大型批发市场、机械化定点屠宰企业、标准化菜市场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

二、政府追溯管理平台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分级管理”的原则,建设中央、省、市三级追溯管理平台,形成上下贯通、协调运作、功能互补的全国追溯管理工作体系,作为政府部门开展流通追溯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的工作载体。

(一)中央追溯管理平台。

商务部负责建设与管理中央追溯管理平台,作为试点城市间的数据交换中心,全国追溯信息的集中管理中心,以及全国追溯体系日常运行的指挥调度中心。平台具体功能如下: 1.汇总全国流通节点主体信息。

建立全国肉类蔬菜流通经营主体信息库,汇总各试点城市定点屠宰企业、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含标准化菜市场和超市,下同)、团体采购单位、“产销对接”核心企业等流通节点主体基本信息,并按主体性质、主体类型、所属地区等进行存储和检索。

2.汇总各试点城市追溯信息。

建立以试点城市为网格、以流通节点为基本单元、以交易过程信息为基本内容的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信息库,汇总试点城市上报的追溯信息,按城市、流通节点、经营主体、批次等项目进行分级存储和检索,集成跨区域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信息链条。

3.对试点城市进行管理考核。

建立全国统一的试点城市追溯工作考核管理制度,制订工作动态考核指标,定期对各试点城市追溯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实现按季度或按月对各试点城市追溯管理平台信息传送的及时性、规范性、真实性、连续性的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

4.开展全国追溯信息综合分析利用。

按照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行业管理需要,建立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库,设定具体的统计分析项目,按日、周、月、年等周期,分品种、数量、价格等指标,综合运用同比、环比、走势、排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5.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在中国市场秩序网设立专门窗口,发布有关追溯信息和问题肉类蔬菜警示信息,引导消费。通过网络、12312热线、短信等渠道,为交易主体和消费者提供查询和举报投诉服务。

(二)省级追溯管理平台。

在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开设省级追溯工作窗口,作为省级开展追溯管理的工作平台,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监控本省试点城市追溯体系运行情况,并开展相关数据应用。

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城市达到一定数量的地方,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工作需要,参照中央追溯管理平台模式,自行建设省级追溯管理平台,承担全省数据统计汇总、信息综合开发利用及对城市进行监督考核等功能。试点城市将相关数据信息同时传送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和省级追溯管理平台。

(三)城市追溯管理平台。

试点城市负责建设、管理城市追溯管理平台,按照统一的数据传输格式和接口规范,分别实现与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和各流通节点追溯子系统互联互通,作为城市追溯信息的集中管理中心以及追溯体系日常运行的控制中心。已建设肉类(蔬菜)质量追溯数据中心的城市,按商务部统一要求进行改造。平台具体功能如下:

1.汇总全市流通节点主体信息。

对纳入追溯范围的定点屠宰企业、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团体采购单位、“产销对接”核心企业等流通节点主体进行实名注册备案,签订追溯承诺书。建立专门的肉类蔬菜流通主体信息库,汇总各流通节点主体和进场经营商户(包括批发商、零售商、团体采购单位等)基本身份信息,按主体性质、主体类别、经营范围、经营地点等进行存储和检索。

2.汇总全市追溯信息。

建立全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信息库,汇总各流通节点追溯子系统上报的追溯信息,按产地、流通节点、经营商户、追溯码等项目进行分级存储和检索,形成本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信息链条。按照商务部规定的具体采集指标及时限要求,将有关信息传送中央追溯管理平台。

3.支持应急事件快速处置。

根据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信息,第一时间明确应急事件产生的上下游环节,锁定源头、追踪流向,向相关经营主体及消费者发布警示信息,并利用智能化手段,支持有关部门依法开展问题产品下架、退市、召回等应急处置工作。

4.对各流通节点进行监控管理。

制定追溯工作考核管理制度及动态考核指标,定期对各流通节点追溯工作进行考核和智能评估,实现按季度或按月对各流通节点信息传输的及时性、规范性、真实性、连续性的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建立问题发现模型库,形成对问题的筛选、定性与程度评价的统一方法,对各流通节点信息报送进行有效监控,存在问题的及时予以警示。

5.开展城市追溯信息综合分析利用。

适应当地肉类蔬菜流通行业管理需要,建立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库,设定肉类蔬菜各品种进货量、成交量、成交价等地方性统计分析项目,按日、周、月、年等周期,综合运用同比、环比、走势、排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6.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通过平台用户权限管理方式,为相关部门提供信息综合查询服务,实现追溯信息共享。依托中国市场秩序网地方子站设立信息发布窗口,通过网络、12312热线、短信等渠道,为交易主体和消费者提供查询和举报投诉服务。

三、流通节点追溯子系统

试点城市根据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的总体要求,兼顾企业内部信息化改造需要,按照“统一规划、政府支持、企业建设”的原则,以IC卡(或CPU卡,下同)为基本信息传递载体,在定点屠宰企业、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环节、“产销对接”核心企业等建设追溯子系统,按照统一的数据传输格式和接口规范,与城市追溯管理平台连接,作为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的信息采集点,同时发挥规范各个环节交易流程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向生产环节延伸追溯关口,逐步实现流通与生产之间信息的无缝衔接。

(一)生猪屠宰环节追溯子系统。

在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建设覆盖生猪进厂、屠宰、检疫、检验、肉品出厂等关键环节,以移动式或固定式追溯信息读写机具为信息录入设备的追溯子系统,作为肉类追溯的源头控制点和关键信息采集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用片肉激光灼刻技术。主要功能如下:

生猪屠宰环节追溯子系统进场交易主体备案生猪进厂登记宰前检疫登记宰后检疫检验登记肉品出厂登记信息传送实名注册备案确定批次宰前检疫宰后检疫录入电子台帐信息标准化整理服务卡发放来源信息登记瘦肉精抽检肉品品质检验写入服务卡传送城市追溯管理平台建立电子台帐录入电子台帐录入电子台帐生成交易凭证图2 生猪屠宰环节追溯子系统功能示意图

1.对进场交易主体进行备案。

实名注册备案。对进场经营者(货主、买主)进行实名注册备案,签订追溯承诺书。已在其他流通节点备案的经营者无须再备案。

服务卡发放。对备案主体发放肉类蔬菜流通服务卡。经营者须持卡交易。

2.生猪进厂登记。确定批次。以生猪产地检疫证明为批次管理依据,同一张产地检疫证的生猪为同一批次。

建立电子台账。根据确定的批次,建立以产地检疫证号为索引的电子台账,登记该批次生猪的品种、数量、重量、贩运户(货主)、进厂时间、产地、养殖户(场)、产地检疫证号、运输工具消毒证号等信息。

3.宰前检疫结果登记。

经宰前检疫、“瘦肉精”抽检后,将检疫信息录入该批次电子台账。

4.宰后检疫检验结果登记。

经宰后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将检疫检验信息录入该批次电子台账。

5.肉品出厂登记。

录入电子台账。货主持卡取肉或者买主持卡买肉后,将品种、数量、重量、货主(买主)、出厂时间等交易信息录入该批次电子台账。

写入服务卡。将电子台账内与该肉品有关的信息写入货主或买主肉类蔬菜流通服务卡。

生成交易凭证。根据交易信息,通过专用设备生成带有追溯码的交易凭证。

6.信息传送。

信息标准化处理。追溯子系统按信息采集要求,自动对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

传送城市追溯管理平台。备案信息实时传送城市追溯管理平台;交易信息在规定时间内传送,并由城市追溯管理平台传送下游环节。采集指标按商务部统一规定执行。各试点城市可根据需要增加个性化采集指标,但不传送中央追溯管理平台。

(二)肉类蔬菜批发环节追溯子系统。

以电子结算为原则,在大型批发市场建立覆盖肉类蔬菜进场、检测、交易、结算等关键环节,以移动式追溯信息读写机具为录入设备,以智能溯源秤或标签电子秤为输出设备的追溯子系统,作为蔬菜追溯的源头控制点和肉类蔬菜追溯的关键信息采集点。主要功能如下:

肉类蔬菜批发环节追溯子系统进场交易主体备案肉类蔬菜入场登记否确定批次质量检测肉类蔬菜检测登记肉类蔬菜交易登记信息传送实名注册备案是否已建电子台帐是数据传送电子秤批发交易信息标准化整理服务卡发放持卡申报建立台帐录入批次电子台帐批发还是零售交易零售交易导入电子台账导入批次电子台帐传送城市追溯管理平台验货登记写入服务卡写入买卖双方服务卡写入卖方服务卡持卡结算生成零售凭证生成交易凭证图3 肉类蔬菜批发环节追溯子系统功能示意图 1.对进场交易主体进行备案。

实名注册。对进场经营者(批发商、零售商)进行实名注册备案,签订追溯承诺书。已在其他流通节点备案的经营者无须再备案。

服务卡发放。对备案的经营者发放肉类蔬菜流通服务卡。经营者须持卡交易。

2.肉类蔬菜入场登记。

(1)已建立电子台账的肉类蔬菜。

持卡申报。由批发商入场后向批发市场持卡申报,市场管理员以交易凭证为分批验货的依据。

验货登记。市场管理员现场分批验货并登记,通过肉类蔬菜流通服务卡将信息自动导入追溯子系统,完成与系统中该批次肉类蔬菜信息的匹配验证。

(2)尚未建立电子台账的肉类蔬菜。

确定批次。以动物产品检疫证、蔬菜产地证明或上市凭证为批次管理依据,同一批发商的同一张动物产品检疫证、产地证明或上市凭证的肉类或蔬菜为同一批次。

建立电子台账。由市场管理员登记肉类蔬菜来源信息,分别建立以动物产品检疫证号或产地证明号(上市凭证号)为索引的电子台账。其中,肉类包括批发商、品种、数量(重量)、动物产品检疫证号、肉品品质检验证号、车辆消毒证号、屠宰企业、生猪产地等信息,蔬菜包括批发商、品种、数量(重量)、产地证明号或上市凭证号、产地、种植户(场)等信息。

写入服务卡。将电子台帐的肉类蔬菜信息写入批发商肉类蔬菜流通服务卡。

3.肉类蔬菜检测结果登记。

批发市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肉类蔬菜进行质量检测,将相关信息录入该批次电子台账。检测不合格的,自动向下游各环节发送中止交易的指令。

4.肉类蔬菜交易登记。

数据传送电子秤。通过局域网即时连接、刷卡读取等方式,将肉类蔬菜信息传送智能溯源秤或标签电子秤,支持肉类蔬菜交易。

导入电子台账。买卖双方交易时,将品种、价格、数量、买主、流向等交易信息导入该批次电子台账。

写入服务卡。将批发信息写入买卖双方肉类蔬菜流通服务卡,零售信息写入卖方肉类蔬菜流通服务卡。

持卡结算。批发交易买方持卡到电子结算中心结算。获取交易或零售凭证。批发交易买方在结算完成后,获取带有追溯码的交易凭证;零售交易卖方通过智能溯源秤或标签电子秤,为消费者打印带追溯码的零售凭证。

5.信息传送。

信息标准化处理。追溯子系统按信息采集要求,自动对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

传送城市追溯管理平台。备案信息实时传送城市追溯管理平台;交易信息在规定时间内传送,并由城市追溯管理平台传送下游环节。采集指标按商务部统一规定执行。各试点城市可根据需要增加个性化采集指标,但不传送中央追溯管理平台。

(三)肉类蔬菜零售环节追溯子系统。

在零售市场(标准化菜市场、连锁超市等)建立以入场(市)确认、摊位间调拨和零售交易打单管理为核心内容,以智能溯源秤或标签电子秤为信息对称控制手段的追溯子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肉类蔬菜零售环节追溯子系统入场摊户备案实名注册备案肉类蔬菜入场确认否确定批次肉类蔬菜检测登记肉类蔬菜交易打单信息传送是否建立电子台帐是质量检测数据传送电子秤信息标准化整理服务卡发放持卡申报建立电子台账录入电子台帐生成零售凭证传送城市追溯管理平台验货登记写入服务卡导入电子台账写入服务卡图4 肉类蔬菜零售环节追溯子系统功能示意图

1.对入场(市)摊户进行备案。实名注册备案。零售市场对入场(市)零售商(含种植户,下同)进行实名注册备案,签订追溯承诺书。已在其他流通节点备案的经营者无须再备案。

服务卡发放。对备案的零售商发放肉类蔬菜流通服务卡。零售商须持卡交易。

2.肉类蔬菜入场(市)确认。(1)已建立电子台账的肉类蔬菜。

持卡申报。肉类蔬菜入场(市)时,零售商向零售市场持卡申报,市场管理员以交易凭证为分批验货的依据。

验货登记。进行现场分批验货并登记,信息自动导入追溯子系统,完成与系统中该批次肉类蔬菜信息的匹配验证。

(2)未建立电子台账的蔬菜。

确定批次。对未经批发市场而直接进入零售市场的蔬菜,以产地证明号或上市凭证号为批次管理依据,零售商当次所进蔬菜为同一批次。

建立电子台账。由市场管理员登记品种、数量、产地证明号或上市凭证号、产地、种植户(场)等信息,建立以产地证明号或上市凭证号为索引的电子台账。

写入服务卡。由市场管理员将电子台账信息写入零售商肉类蔬菜流通服务卡。

3.肉类蔬菜检测结果登记。

试点城市对零售市场有检测要求的,零售市场按要求对肉类蔬菜进行质量检测,将相关信息录入该批次电子台账。检测不合格的,自动中止交易。

4.肉类蔬菜交易打单。

数据传送电子秤。通过局域网即时连接、刷卡读取等方式,将肉类蔬菜信息传送智能溯源秤或标签电子秤,支持零售交易。

生成零售凭证。零售商销售肉类蔬菜时,通过智能溯源秤或标签电子秤,在允许的重量浮动范围内,为消费者打印带有追溯码的零售凭证。

导入电子台账。将交易信息自动导入该批次电子台账。写入服务卡。将交易信息写入零售商肉类蔬菜流通服务卡。

5.信息传送。

信息标准化处理。追溯子系统按信息采集要求,自动对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

传送城市追溯管理平台。备案信息实时传送城市追溯管理平台,交易信息在规定时间内传送,采集指标按商务部统一规定执行。各试点城市可根据需要增加个性化采集指标,但不传送中央追溯管理平台。

(四)消费环节追溯子系统。

在消费环节建立以消费者信息查询和团体消费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的追溯子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消费环节追溯子系统消费者信息查询专用终端查询网络在线查询匹配验证12312热线查询结果反馈短信查询团体消费管理进货验收

图5 消费环节追溯子系统功能示意图

1.消费者信息查询。

试点城市通过在零售市场安装专用的查询终端,开通手机短信、互联网、热线电话等查询通道,供消费者查询肉类蔬菜流通相关信息。

2.团体消费管理。

试点城市选择部分团体消费单位(大中型企业、政府机关、学校、餐饮企业、肉类蔬菜制品加工厂等)建立以进货验收为核心的追溯子系统。

进货验收。采购员运回所采购的肉类蔬菜后,由单位管理员通过追溯子系统进行现场读卡验收。

匹配验证。将信息自动导入追溯子系统,完成与系统中所属批次信息的匹配验证,结果自动反馈城市追溯管理平台。

(五)“产销对接”核心企业追溯子系统。“产销对接”核心企业(全产业链企业、配送企业等),按照全国统一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改造现有内部追溯管理系统,实现对所经营的肉类蔬菜流通信息的标准化采集,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传送城市追溯管理平台,采集指标按商务部统一规定执行。各试点城市可根据需要增加个性化采集指标,但不传送中央追溯管理平台。

四、鼓励采用先进的追溯技术模式

本规范主要采用IC卡为信息记录和传递载体,实现各流通节点间追溯信息相互关联。鼓励各个城市在应用IC卡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不同包装程度、流通模式及经营者信息化水平,采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条码等技术,探索更先进的追溯技术模式,不断细化追溯单元,提高追溯精度。

(一)IC卡+RFID模式。

以肉类蔬菜流通服务卡作为交易主体身份凭证和肉类蔬菜流通信息记录与传递载体,同时,采用RFID标签对肉类蔬菜追溯单元进行特定化标识,实现服务卡内信息与追溯客体的准确匹配。也可利用RFID传递相关信息。适用于包装化、品牌化、附加值高的肉类蔬菜单元的追溯。

(二)IC卡+条码模式。

以肉类蔬菜流通服务卡作为交易主体身份凭证和肉类蔬菜流通信息记录与传递载体,同时,采用条码对肉类蔬菜追溯单元进行特定化标识,实现服务卡内信息与追溯客体的准确匹配。适用于包装化肉类蔬菜单元的追溯。

(三)多项技术集成模式。

综合运用RFID标签、条码等技术手段,在不同环节对肉类蔬菜追溯单元进行特定化标识,实现肉类蔬菜流通服务卡内信息与追溯客体的准确匹配。适用于多环节、包装化、品牌化的肉类蔬菜单元的追溯。

五、名词解释

1.IC卡。又称集成电路卡,是在聚氯乙烯(PVC,塑料产品之一)材料上嵌置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芯片,尺寸遵照国际标准(如ISO 7810)规定,用于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卡片。

2.CPU卡。又称智能卡,是指带有微处理器、具有一定信息处理能力的IC卡。

3.条码。主要指条形码和二维码。条形码是指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在一维方向上排列的图形标识符,用于记录数据信息。二维码是指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标识符,用于记录数据信息;与条形码相比,二维码具有信息容量大、纠错能力强等特点。

4.RFID。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特定目标对象并读写相关数据的通信技术。一般由RFID标签、读写器和天线组成。5.肉类蔬菜流通服务卡。是指肉类蔬菜流通经营者所持的身份凭证和记录、传递交易过程信息的载体。按照商务部规定的信息记录格式和加密规则,由试点城市商务主管部门监制并统一配发给肉类蔬菜经营者。一般采用IC卡或CPU卡,全国统一标识,统一样式。

6.电子台账。是指按照商务部统一规定的标准格式建立的,用于详细记录肉类蔬菜流通全过程信息的电子文档。

7.追溯码。是指由各子系统按照商务部统一编码规则自动生成,标注于交易凭证或零售凭证上,用于查询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信息的代码。由数字、字母等组成,在全国具有唯一性。

8.交易凭证。在屠宰厂(场)或批发市场批发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带有追溯码的流通单据,是后续环节分批验货的基本依据。

9.零售凭证。是指零售环节(含批发市场零售摊位)产生的带有追溯码的售货凭证,是消费者查询追溯信息的依据。

10.移动或固定式追溯信息读写机具。是指具备条码识读、RFID和IC卡读写、手写输入等功能,并能通过GPRS、WIFI和蓝牙等方式传输信息的移动式或固定式设备。

11.智能溯源秤。是指集称重、非接触式IC卡读写、凭证打印等功能,并能通过有线或无线等方式接收、传输相关信息的电子秤。

12.查询终端。是指消费者通过扫描追溯码查询肉类蔬菜追溯信息的专用设备。

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篇6

实 施 方 案

郫县农村发展局关于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实 施 方 案 填报时间: 2008-03-20 责任单位: 郫县农发局 文

号:郫农发〔2007〕59号 签发单位: 农发局

签发时间: 生效时间:

根据农业部令第67号《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和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及农业部《关于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医[2005]5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溯源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农业部及省上的要求,遵循“加强领导、密切协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质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指导思想,统一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我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二、工作原则

按照农业部和省上的部署,全县统一规划、管理和实施。实行辖区管理,在我县的安靖、郫筒、德源、友爱、三道堰、古城6个镇,81个村进行溯源试点,以后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三、组织机构

郫县农村发展局成立郫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农发局畜牧中心成立郫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小组。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领导小组由农发局局长骆开富任组长、农发局副局长熊开成任副组长,畜牧中心主任仲北平、副主任李红艳,动防站站长张建宇、副站长丁兴建为成员。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实施小组,由动防站站长张建宇任组长,动防站副站长丁兴建任副组长,其他人员由德源片站站长袁锋、团结片站站长肖远红、古城片站站长任东华、安德片站站长郭侨和局上财务科副科长张琼华,动防站龚福林、杨腾军、季洋帆和各试点镇站长组成。

四、职责分工

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大政策、建设规划、财政项目;统一安排、部署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并进行检查、督导。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实施小组,负责组织落实有关文件的起草,督促检查,培训及信息宣传报道等具体工作。

(一)县级:通过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网页录入相关的基础数据,做好二维码耳标的订购、收发,录入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名单。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签收、验收溯源设备,并做好我县溯源设备的发放、使用、保管、督导及维护等管理工作。落实试点区域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基础数据的传报。检查指导试点乡镇实施,试点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排除并上报。

(二)乡镇:乡镇畜牧兽医站确定专人负责溯源设备的发放,做好溯源设备使用者的登记,将使用者名单上报到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应做到熟练操作。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规范使用溯源设备。做好二维码耳标佩带、防疫登记、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等相关工作信息的录入和传送。在使用过程中,溯源设备出现故障需要返修或更换,应逐级上报相关情况。

五、进度安排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医办[2005]59号)、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和《四川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工作分为:筹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筹备阶段

1、二维码耳标的佩带。试点乡镇确保2007年5月20日前,新补栏猪二维码耳标佩带率达到100%。

2、设备的订购和发放。按照农业部招标结果,我县按文件及要求向设备供应商汇款。按照农业部《关于重庆和四川省动物防疫标识溯源信息系统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农计函[2006]34号)的要求,我县识读设备50台,打印机等设备4月份到位,并发放给相关人员。

3、基础培训

(1)、4月份,每个试点镇选一名人员参加省上举办的溯源设备使用培训。

(2)、5月份进行全县溯源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

4、耳标的订购和供应。

2007年在网上订购二维码耳标,全县均开始使用。

(二)实施阶段

1、佩带耳标。2007年3月全县补栏的生猪或未佩带免疫耳标的生猪开始一律佩带二维码耳标,2007年6月30日前,按要求应挂标生猪的挂标率达100%,2007年7月1日起,未佩带二维码耳标的牲畜,不得进入流通环节。

2、设备使用。2007年4月起,经培训的人员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规范使用溯源设备。使用人员按防疫、检疫、督察三大环节信息录入规范,及时录入和传送数据。试点区域的防疫数据和二维码耳标数字信息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开具检疫证明并传报至中央数据库;屠宰检疫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检查产地信息、注销二维码耳标号码、开具产品检疫证明,并传报到中央数据库。

(三)总结阶段

按农业部溯源试点的时间要求,汇总、分析二维码耳标、防疫数据和检疫证明的数据应用以及检疫监管等情况。

六、工作方式

(一)做好培训,确保熟练操作

2007年5—6月,全县组织一次培训。培训要做到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相关人员能熟练操作设备。

(二)做好数据的录入,确保上传率和准确性

按照农业部规范,防疫、检疫、监督三个环节的数据录入,做到及时,全面和准确。

试点乡镇防疫人员通过溯源设备做好耳标佩带和防疫登记工作信息的录入并上传中央数据库,上传率达100%。

试点乡镇使用识读器出具检疫证明,开展活畜检疫和标识注销信息上传至中央数据库,上传率达100%。

非试点乡镇以及缺少智能移动识别器的地方,按照2007年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做好二维码耳标的佩带和管理,详实填写免疫档案。屠宰检疫时注销免疫耳标。非试点乡镇检疫人员不得阻拦使用二维码耳标的牲畜。

(三)做好设备管理,充分发挥效能

确定专人负责溯源设备的签收、验收、培训、发放和使用管理等工作。

1、确定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名单。3月底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通过动物防疫溯源信息系统门户网页录入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名单。

2、溯源设备、SIM卡和IC卡发放。移动智能识读器、打印机、IC卡等溯源设备,按照省市要求,及时领取,及时发放给使用人员。

动防站、各片站、镇兽医站应做好发放登记。动防站、各片站及镇畜牧兽医站确定专人负责移动智能识读器、打印机、SIM卡、IC卡等溯源设备的发放和登记。使用人员应在发放登记表中签字,(四)做好耳标佩带和注销,确保数据的录入和准确

1、牲畜耳标佩带。动物防疫人员在牲畜出生后两月内加施牲畜耳标;30天内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牲畜耳标;从国外引进牲畜,在牲畜到达目的地10日内加施牲畜耳标。猪、牛、羊在左耳中部加施牲畜耳标,需要再次加施牲畜耳标的,在右耳中部加施。牲畜耳标严重磨损、破损、脱落,经动物防疫员或规模饲养场兽医人员核实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耳标,并按规定利用识读器记录新的耳标编码和同群畜防疫信息。

2、牲畜标识注销。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检疫、防疫人员及规模场的兽医人员实施牲畜耳标注销工作。操作规范按农业部相关规定执行。回收或废弃的牲畜耳标统一交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销毁,并做好记录。

(五)做好规模场的试点,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试点规模场应配备经当地县级防疫监督机构考核合格并报上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核同意的兽医人员,承担本场的耳标佩带和固定信息录入和上传等相关工作,并接受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

七、保障措施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这项崭新的工作涉及面广、法规性强、技术含量高、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应按照农业部及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扎实推进。

(一)组织保障

建立和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制度,是加强兽医行政执法,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升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手段。务必给予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做好各项试点工作。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一把手是溯源试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负责人是溯源试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要求具体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制度保障

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领导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进度督察制、质量考核制、档案管理制度、溯源设备使用保管,建立重大事项审议制度、定期报告制度、信息沟通制度、督促检查制度等制度,抓好落实和督察。保障资金、人员和设备到位,确保溯源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建立重大事项审议制度。对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涉及的有关政策、规划以及技术问题等,由实施小组提请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审议决定。全体会议由组长主持,组长不在时由副组长主持,实施小组组长,实施小组副组长列席会议。议题由实施小组组长提出,组长不在时由实施小组副组长提出。

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实施小组至少每个月向领导小组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相关工作建议。根据工作需要,实施小组组长可随时召集有关人员研究讨论有关事宜,及时发现、报告、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立工作进展、情况应及时通报。

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实施小组组织,根据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对违反有关法规规定的,工作进展缓慢的,及时调查处理,保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三)政策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农业部令第67号《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动物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医发[2005]59号)、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和农业部制定的相关规范,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农业部《关于2004年基层动物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农计函[2004]587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下达2005年动物防疫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2005]1866号)和《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关于下达2005年动物防疫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05]726号)等文件和配套的技术规范,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四)经费保障

1、设备经费保障。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发改投资[2005]1866号”文件投资的126个县,每县投资22万,其中中央投资19万、县级配套3万。资金用于移动智能识读器、票据打印机、IC卡等设备购置。试点用移动智能识读器等所有溯源设备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统一招标、采购。

2、牲畜耳标经费保障。省财政将我省牲畜耳标经费列入了省级财政预算,2007年已预算经费3000万元,耳标免费领取,确保全县牲畜耳标的佩带率达到100%。

3、运行经费保障。试点阶段,数据传输费用由农业部提供经费保障。

4、工作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县财政投入相应的工作经费,如培训、督察、评比、表彰等经费,确保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队伍保障

参与试点人员应相对稳定,特别是经培训的具体操作人员应相对固定。县、乡镇参加试点的人员必须是经批准掌管使用设备的防疫员、检疫员、监督员和经批准的其他人员。操作人员要求责任心强,经过培训,能熟练使用设备,规范录入数据。

(六)技术保障

农业部制定的溯源工作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为溯源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保障。要认真学习领会,搞好试点区域防疫人员培训。使用人员应掌握相关理论,熟练掌握设备操作。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在防疫检疫监督信息录入和传送、智能移动识读器、打印机、IC卡等设备基本操作中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七)宣传协调

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养殖场(户)、屠宰企业、畜产品贩运户等相关组织及人员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经检验合格、使用新型防疫标识动物及动物产品得到正常流通。二00七年四月十五日主题词:动物标识

追溯体系

实施方案

报:省、市动防总站

抄:县财政局、发改局、审计局

发:局机关相关科室、各畜牧片站、试点镇站

郫县农村发展局办公室

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篇7

1陕西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现状

1.1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全面开展

在省、市、企业等各个层面,在果畜菜茶等众多产品上都进行了追溯体系建设试点。陕西省优农中心建设了追溯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在蔬菜、苹果、樱桃、甜瓜、猕猴桃等产品上开展了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参与追溯的企业或合作社达到300多家。省农垦集团依托全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在大荔农场开展了樱桃、苹果、酥梨的质量追溯。榆林、铜川、西安、商洛、宝鸡、安康、汉中等均启动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渭南建设了果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

1.2追溯信息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经过多年探索,全省统一的追溯信息平台已经建成并日趋完善,表现为一网一数据库。一网为“陕西省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门户网站。一数据库为“陕西省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库”。利用一网,可实现监管部门、企业同时登陆,同步操作。利用一数据库,可实现全省数据共享互联,并预留接口,上可接即将建设的国家平台,下可接各市县自建平台,平级可接食药监追溯平台。同时,平台前连生产,后接消费,集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监管四位一体,既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又是一个宣传推介平台。

1.3企业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

全省开展追溯体系建设的企业超过500家,产品涉及到果蔬茶粮蜜等,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企业效益也得到提升。平利的绞股蓝开始只是一家企业参加追溯,当年的销售额就由之前的10万元增加到100多万元,此后多家企业纷纷主动要求加入,目前开展追溯的企业达10多家;西安白鹿原休闲农业园区在开展追溯试点后,客户电话咨询,明确要求要购买有追溯标签的樱桃;留坝蜂蜜有了二维码的身份证后,每瓶售价高出普通蜂蜜50%左右;在市场推动下,紧连企业利益的追溯体系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和支持。

2陕西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指导不力

各地在法律法规及中央指导之下陆续开展了质量追溯工作,但指导力都比较弱。农业部在2007年发布了《农产品产地编码规则》和《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2个行业标准后,至今未出台相应的追溯管理办法或实施规范;国家追溯平台目前还在建设中,技术标准、接口标准等还未公布。各地的追溯工作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技术标准、实施规范都无法统一。我省自2008年试点建设,目前仍未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多地自建平台和省级平台因技术标准不同短期内无法实现数据共享。

2.2认识不足

虽然人们对追溯有了一定认识,但多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对于什么是追溯,为什么要实施追溯,实施追溯有什么意义没有深层次认识。调研中,仅有30%的企业负责人有意愿在本企业内部建立追溯制度。多数企业受制于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短期内无法开展追溯制度建设。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对如何开展追溯,建设关键点和难点等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上,市县领导对追溯的认知多停留在政策上文件中,还没有计划在辖区内开展追溯制度建设,更谈不上对追溯工作的重视。仅有10%的受访消费者愿意为追溯产品付出更高的价值,价格还是决定消费者购买倾向的主要因素,优质优价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2.3研发不够

追溯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追溯制度建设依赖于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应尽快克服各环节的技术及资源整合瓶颈。农业生产本身链条长、环节多、信息量大,目前陕西省追溯信息采集多是人工录入,还未应用较为先进的射频技术、基因技术,目前试点工作过多纠缠在信息采集上。

3我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议对策

3.1强化政府在追溯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体系建设,制度先行,政府部门要牵头拿总。省级要尽快出台《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明确政府、企业、生产者等各行为主体在追溯体系建设中的职责、义务;明确技术支撑单位;加快出台陕西省追溯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指导推动各地尽快开展工作。广泛开展宣传,争取更多的市县开通运行追溯平台,实现规模效应。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和实施方案,将责任明确到人,保障各项工作措施切实有效并落到实处,确保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和常态化运行。

3.2建设“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信息平台”

追溯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信息的采集与传递,而信息只有累积到一定的量后才会发生质变。必须统一思想,整合资源,树立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一盘棋”的思想,构建全省一盘棋建设格局。由省厅牵头,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追溯编码规则,统一数据格式,统一追溯标识,建设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信息平台,要以追溯为基础,把农业投入品、农业执法、农产品检测、风险预警、舆情监督等纳入平台,形成贯通农产品产销全程的信息大数据。各市县建成的平台和省级平台保持数据共享、信息互通;没有条件建设平台的要应用好省级平台,动员企业加入,切实履行监管责任。

3.3强化宣传培训,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多方宣传。通过宣传,让市县领导从根本上重视起来,行动起来。让企业认识到实施追溯制度对提升管理、提高效益、打造品牌的重要性,让消费者认识到追溯的安全放心优质。二是强化培训。追溯工作与电子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不同于以往的监管方式,要加强对信息平台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操作和管理水平。三是设立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追溯体系研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对实施追溯体系建设的“三品一标”产品予以补贴,对实施的企业和合作社予以补助,大力培育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从源头上解决分散农户无法记录,无法标识,从而无法控制质量安全的问题。四是加快研发。追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新理念新手段,国外研究实践仅10多年,陕西省近些年才开始探索实践,国外农产品生产以大规模农场集约经营为主,以分散农户经营为主,且短期内不会有大变化。应加快研发,将先进理念和手段本土化,以更适应陕西省农产品生产实际;研究开发更方便快捷的技术手段,降低追溯体系实施的基本门槛。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度高,燃点低,与产业关联度大。利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对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笔者通过分析陕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现建设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追溯体系建设如何取“洋经” 篇8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市场主管合伙人谢小舟介绍,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能够理清生产环节各相关主体的职责,明确管理主体和被管理主体各自的责任,并能有效处置、追踪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正确定位问题责任方,从而建立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但就我国现状而言,想建立一个严密的食品可追溯体系还需要破解很多难题。在一些国外的发达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欧洲:配套缜密系统完善

在欧洲,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由来已久。

20世纪90年代,英国疯牛病疫情肆虐,欧洲大多数国家因此都制定了更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规定,其中就包括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该系统于2002年起正式生效,要求成员国强制执行可追溯制度。比如,动物产品的源头追踪、饲料及饲养操作等信息都必须对消费者公开。除食品来源,送达日期、供应商、客户订单等信息也都必须填报并归入欧盟数据库。

基于这一整套缜密的追溯系统,食品安全问题一经侦查,生产、加工、配送等各环节嫌疑商便一一浮出水面。此外,一旦某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风险,欧盟也能迅速召回问题食品。

以牛肉为例,欧盟畜体身份和登记系统规定所有的欧盟产牛肉产品都应包括:该牛的出生国别、出生日期,育肥国别、与之相关的其他畜体(如该牛的父母、子女)的引用数码标识,屠宰国别、日期以及屠宰厂标识,分割包装国别以及分割厂的批准号,是否在欧盟成员国生产等重要信息。

这头牛从出生、喂肥、迁徙,到屠宰(或自然死亡)的“一生”都要进入欧盟的数据库,该牛所在的农场注册信息同样需上报当地监管部门。目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农户都按规定执行,自家牲畜出生起就给打上耳标,标示出生地及日期等关键信息,并通过条形码将这些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

在此基础上,有些成员国还别出心裁设置了其他信息搜集工具,比如动物护照等。以德国为例,一头牛的护照至少应包含出生日期、来源地、耳标号码以及所有者姓名、地址。“欧盟2005年还额外拨款120亿欧元(1欧元约合6.87元人民币)用于支持食品可追溯项目,尤其重视矿泉水、肉类、蜂蜜及谷物方面的可追溯研究。”欧盟负责食品安全事务的新闻发言人艾丽丝说。

距离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60公里有一家养有135头奶牛的有机农场。据农户丹尼介绍,欧盟的监管越发严格,但操作程序却在简化。“会有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但我们坚持每天都严格自检。如果哪头牛生病,会马上隔离并提交资料到数据库,十分方便。如果我们不主动报告,一旦抽查结果不合格,或者将来源自我们农场的产品出现问题再追溯回我们农场,处罚会非常严厉。”

欧盟向来以严苛的食品安全条例及人性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著称,但当年马肉风波中不法之徒屡屡得手的背后,又折射出现有体系仍存在弊端。

比如,欧盟28个成员国各国的检测体系及执法力度存有差异,食品加工链一旦牵涉多国,就容易被无良商家从中捕捉可乘之机。此外,另一个疏漏在于,“马案”爆发前,欧洲差不多已有10年没检测过牛肉是否含有马肉DNA。欧盟成员国的监测力度仍有提升的空间。

美国:追溯体系建设步伐快

在美国,媒体向来曝光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及时,大型连锁超市压力很大,因为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这些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企业损失最为惨重,毕竟食品生产厂家可以换个品牌东山再起,但超市可没那么容易重新建立信任。

2012年来自印第安纳州某农场的哈密瓜查出有沙门杆菌污染,结果哈密瓜到处滞销,长达好几个星期。大型超市会积极主动去确认食品来源,以确保食品安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餐馆热衷标明食品来源,以此作为卖点,特别是高级餐厅,喜欢标榜与本地有机农场合作,以示支持本地农业,而且新鲜无公害。

据统计,美国有15%的食品来自国外:水果主要来自南美洲地区,大米来自南亚地区,茶叶来自东亚地区……其中,高达80%的海鲜都是进口产品。

这样广泛的跨国界食品交易,使追溯食品成为极其复杂的问题,高度依赖于科技。美国遵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规则制作一维条形码、二维码和射频识别标签(RFID)等,用于追溯食品来源以及确定它们处于物流系统的哪一个环节。

不过根据美国健康和人力署的研究标明,只有大概12.5%的食品中所有的成分都能追溯到起源,这还远远不够。有专家建议,为了给厂家更大的压力,应该普及智能手机,如果消费者用手机扫一扫就能获得食品的详细信息,相信食品厂家更愿意仔细记录食品来源。“9·11”后,出于反恐需要,美国政府加强了食品追溯工作。200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物恐怖主义法令”,要求美国所有的食品厂家在2006年12月前,必须能够通过批次号、代码或者任何其他信息记录办法来追溯所有原料来源和去向(至少到上一级和下一级),这个规定涵盖了美国国内生产和进口的食品。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会随机要求厂家提供这些信息,如果他们在24小时内无法回应,则面临罚款。2011年,“食品现代化和安全法案”又给予了FDA更大的权利,可以强制企业回收有问题的食品,并且要求FDA建立一套食品追溯的中心系统。

为此,FDA委托一家非政府组织——美国食品基数协会(IFT)进行了试点研究。IFT进行了两项食品追溯测试,一类是蔬菜(试点为西红柿),另外一类是原料追溯(试点是存在于包装食品内的鸡肉、花生酱和碎红辣椒粉)。这些食品都曾在2005年到2010年间发生过污染事故,因此有研究价值。

上一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下一篇:敬老院暑期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