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习题(附答案)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修辞习题(附答案)(精选4篇)

修辞习题(附答案) 篇1

B.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他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拟人、夸张)C.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终究要到的吗?(反问)D.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比喻)

2、对句子的修辞手法一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中。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向下了火。A.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 B.拟人 拟人 对偶 比喻 C.比喻 拟人 排比 比喻 D.拟人 对偶 排比 夸张

3、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一幅幅田园巨画。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科学的指示,没有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B.他打乒乓球的动作真灵活,像一只顽皮的小猫,在球台前上窜下跳。C.鸟儿在清泉旁边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着泉水的絮语。D.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

5、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诗句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比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骄横无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要把延安巨变尽收眼底的急切心情。C.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运用反问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D.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作者在异国他乡的苦闷,集中反映了他思念祖国,企盼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判断下面各句,选出判断有误的一项()

A.“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上升上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B.“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C.“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这句话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D.“这些人……说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这句话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

7、从下面几句话中,找出与“年头要账的挤破了门框”这句话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俗话说:“瓜菜半年粮”。B.飞流直下三千尺。

C.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D.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8、对修辞手法依次做出正确判断的是()

①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②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A.①排比、比喻 ②反复 ③排比 B.①拟人、反复 ②对偶 ③对偶 C.①比喻、反复 ②排比 ③比喻 D.①拟人、排比 ②反复 ③对偶

9、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A.“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这句话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B.“要讲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这句话运用了反复修辞方法。

C.“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不过去,会后乱说。”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 D.“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段话由两组对偶句组成。

10、在下列四个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B.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苏州园林可不是对称的,好像故意避免似的。D.人们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飞机涌去。

11、对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是()

A.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比喻)

B.齐先生自己也说嘛,致力于化学四十余年,而建树不多,啥子道理哟?并非齐先生才疏学浅,而是社会未起变化之故。(反问)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夸张)

D.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对偶)

12、与例句的修辞方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

③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

④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哩!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3、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14、由“蚯蚓”(或“伞”)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字数50~80。

15、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比喻)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

C.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设问)

D.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拟人)

16、下列使用比喻修辞方法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议论文结构严谨,犹如铜墙铁壁—样。

B.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C.爷爷的胡子似钢针,显眼得很,看上去俨然是条硬汉子。

D.被炮弹炸翻的阵地,就像草地里长满了蘑菇。

17、下面一段文字依次运用的修辞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应当心胸开阔如大海,应该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试想,如果心眼儿比针鼻还小,老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怎么能与同学们相处得好呢?

A.明喻

夸张

设问

B.夸张

暗喻

反问

C.明喻

夸张

反问

D.夸张

暗喻

设问

18、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在错误的一项是()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B.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对偶)

C.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排比)

D.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反问)

19、对修辞方法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A.比喻

反复

对偶 B.拟人

对偶

排比 C.比喻

对偶

排比 D.拟人

反复

排比

20、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D.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21、下面句子采用的主要修辞方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城电扇,电用长城。

②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

③商店和旅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④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⑤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睛,也像要睡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①③/②④/⑤

D.①④⑤/②/③

22、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仿用画波浪线语句的句式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要前后照应。

我们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里: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

友谊如,我们,友谊如,我们,24、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盼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美丽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园中普通的一朵。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扮春天。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25、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26、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1)如果我是清风,我将(2)如果我是春雨,我将

27、请你扩展联想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树影”“笛声”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并描绘出一幅画面。(50字以内)

28、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将“童年”、“风筝”、“天空”这三个词扩展成一段文字。(词语顺序可以颠倒,不超过40字)

29、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下联: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参考答案

1、B 没用夸张

2、A3、D4、B5、D 是比喻

6、A 是借代

7、A 是引用

8、D9、C A是反复 B是排比 D排比

10、C A是拟人 B是比喻 D是比喻

11、B 是设问

12、C13、A 是比喻

14、略

15、C 是反问

16、B

17、C(提示:“心胸开阔如大海”,为明喻;“心眼儿比针鼻还小”,为夸张;“怎么能与同学相处得好呢?”,为反问。)

18、B19、D20、A21、B ①④是比喻/②是顶针/③⑤是拟人

22、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千里的路轨下的一颗小石子——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

23、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如花种,我们共同播撒,培育出一个个五彩的花坛;友谊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24、“见到奔腾的江河,你只盼无愧地做浪花中的一滴”、“虽是一滴,却能滋润禾苗”。

25、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只要先写出一种自然现象,然后写出对这一现象合乎情理的感悟即可)

26、(1)吹走世间的尘埃、吹绿田野里的庄稼(2)滋润人们的心田、滋润干涸的土地 27、28、为开放性试题,意思对即可。

古代汉语习题(一)附答案 篇2

古代汉语练习题(上)

一、解释下列术语。(每題3分,共12分)

1、六书

2、四体二用

3、本义

4、词义扩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

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

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

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

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每字0.5分,共10分)

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每句1分,共13分)

1、时: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④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

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韩非子·心度》)

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2、间:

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④遂与外人间隔。(陶潜《桃花源记》)

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屈原賈生列传》)

⑥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每题2分,共10分)

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缪公怨此三人,入于骨髓。1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七、简答题:

1、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是什么。(6分)

2、举例说明古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7分)

3、举例说明古汉语的判断句。(7分)

4、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7分)

八、翻译下列短文。(20分)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上)

一、解释下列术语:

1、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1分)即象形、指

事、会意、(1分)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1分)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1分)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1分)

3、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1分)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1

分)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1分)

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1分)即由部

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1分)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1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8分,每空1分。)

1、A、古今字

2、B、繁简字

3、单音节词

4、吾、予

5、谁、奚

6、副词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本題共10分,每字0.5分)

象形:羊矢壶马鹿指事:亦刃上十本

会意:伐盥莫既采形声:诚都徒问础

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时:

①季节(0.5分)本义(0.5分)

②时间(0.5分)引申义(0.5分)

③当时(0.5分)引申义(0.5分)

④时常(0.5分)引申义(0.5分)

⑤时代(0.5分)引申义(0.5分)

⑥按时(0.5分)引申义(0.5分)

2、间:

①门缝(0.5分)本义(0.5分)

②在„„中间(0.5分)引申义(0.5分)

③参与(0.5分)引申义(0.5分)

④隔断(0.5分)引申义(0.5分)

⑤离间(0.5分)引申义(0.5分)

⑥房屋单位(0.5分)引申义(0.5分)

⑦秘密地(0.5分)引申义(0.5分)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每题3分,共15分)

1、河:古义专指黄河,(1分)今义泛指河流,(1分)词义范围扩大;(1分)

2、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1分)今义专指臭味,(1分)词义范围缩小;(1分)

3、怨:古义指痛恨,(1分)今义指埋怨,(1分)词义程度由重变轻;(1分)

4、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1分)今义指诽谤,(1分)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1分)

5、涕:古义指眼泪,(1分)今义指鼻涕,(1分)词义范围转移。(1分)

七、简答题:

1、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是什幺。(6分)

答: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1分)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1分)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1分)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1分)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1分)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1分)

2、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本题7分,每种方式举出一个例句即可)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如:A、寡人将谁朝而可?(1分)B、敢问何谓也?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如: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1分)B、古之人不余欺也!

3、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1分)如:A、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1分)

B、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

4、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0.5分)如:A、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B、《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0.5分)

3、举例说明古汉语的判断句。(7分,每种方式举出一例即可。)

答: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1、“主语 + 谓语”,(0.5分)如:A、刘备,天下枭雄。B、荀卿,赵人。(0.5分)

2、“主语 + 者 + 谓语”,(0.5分)如:A、兵者,不祥之器。B、陈轸者,游说之士。(0.5分)

3、“主语 + 谓语 + 也”,(0.5分)如:A、张骞,汉中人也。B、曹公,豺虎也。(0.5分)

4、“主语 + 者 + 谓语 + 也”,(0.5分)如:A、陈胜者,阳城人也。B、南冥者,天池也。(0.5分)

5、“主语(者)+ 副词 + 谓语(也)”,(0.5分)

①表示肯定判断,如:A、(此)乃夫“长铗归来”者也。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0.5分)

②表示否定判断,(0.5分)如:A、匪报也,永以为好也。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0.5分)

6、“主语 + 判断词 + 宾语”,(0.5分)如:A、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B、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0.5分)

4、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本题7分,每种方式举出一例即可。)

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意上的被动句。(0.5分)如:A、蔓草犹不可除。B、西伯拘而演《周易》。(0.5分)

(二)被动句式:

1、“于”字句。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0.5分)如:A、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B、郄克伤于矢。(0.5分)

2、“见”字句。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0.5分)

3、“见„„于”句。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0.5分)如: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0.5分)

4、“为”字句。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0.5分)如: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而身为宋国笑。(0.5分)

5、“为„„所”句。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少北,则为匈奴所得。(0.5分)

6、“被”字句。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臣被尚书召问。(0.5分)

八、翻译下列短文。(本题共20分,其中标点7分,翻译13分。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7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参考译文:

雨声练习题附答案 篇3

阅读课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②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 )、( ),有( )、( ),也有火一般的(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 ),绿得(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③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④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⑤丁——冬——丁——冬……

⑥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1.按原文内容填空。

2.“调”在“调色板”这个词中读“______”;它还有一个读音是“______”,可以组成词语:______、______。

3.“屏”在“屏住呼吸”中读“______”,它的另一个读音是“______”。请你将正确解释的序号填在括号中:①除去,排除;②抑止(呼吸);③遮挡;④屏风。

屏蔽( )

画屏( )

屏弃( )

屏气( )

4.“啼啭”一词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5.第②段中作者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______。这是一种______的、______的、______的色彩,它可以______所有的色彩。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______。作者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表达了____________之情。

6.在第①段中,作者巧妙地把______、______、______比做______,把______比做______,这是______的修辞手法。请你也写一句这样的话:__________________。

7.在第①段中除了上题中的修辞手法,画“____”的句子还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从“______”一词中能看出来

参考答案:

1.墨绿 翠绿 淡青 金黄 红色 耀眼 透明

2.tiáo diào 音调 调动

3.bǐng píng ③ ④ ① ②

4.形容鸟婉转地叫

5.绿 水淋淋 富有动感 极具生命力 融化 色彩变化 对山雨的喜爱

6.岩石 树叶 绿草 琴键 雨丝 手指 暗喻 广袤的大地就是孕育生命的摇篮

7.拟人 弹奏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 篇4

一、选择题 1.茶的故乡在(B)

A日本

B中国

C印度

D巴西 2.《茶经》的作者是(A)A陆羽 B神农氏C有巢氏D共工氏

3.《茶经》中记载茶的名子除了“茶”以外还称为(ABCD)A槚 B蔎 C茗 D荈

4.茶在我国什么时候成为一种饮品(D)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时期 5.中国传统认为开门七件事中不包括什么(D)A柴米B油盐C酱醋D茶酒

6.传说中,茶被发现是基于它的哪种功效(B)A贡品 B药用 C食用 D饮用

7.从制茶工艺角度看,红茶区别与其他茶的最主要特征是(A)A深度发酵 B萎凋C揉捻、D干燥 8.红茶与绿茶的区别有哪些(ABCD)

A制作工艺 B茶叶形态 C茶汤颜色 D饮用口感 9.我国产量最多的茶叶种类是(D)A红茶 B黑茶 C花茶 D绿茶 10.下列选项属于中国的红茶是(A)

A祁门红茶 B大吉岭红茶 C锡兰高地红茶 D阿萨姆红茶 11.绿茶具有的特点有(ABCD)A香高B味醇C形美D耐冲泡 12.绿茶制作工艺经过的过程(A)

A杀青-揉捻-干燥B发酵-揉捻-干燥C杀青-发酵-干燥D杀青-干燥-压缩 13.从茶叶干燥工艺看绿茶可分为(ABCD)A炒青绿茶B烘青绿茶C蒸青绿茶D晒清绿茶

14.炒青特点:香气清高,滋味浓,收敛性较强,炒制杀青主要包括(ABCD)A长炒青B圆炒青C细嫩炒青D扁炒青

15.白茶我国特产,属于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精品。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主要的种类有(ABCD)

A银针B白牡丹C贡眉D寿眉

16.青茶也称乌龙茶,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属“半发酵”茶。下列哪个省不是乌龙茶主要产地(B)

A福建B浙江C广东D台湾

17.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其鲜叶制成青茶质量最佳。铁观音是乌龙茶中之珍品,品质最好的产于(A)A福建安溪县B福建福鼎C福建崇安D福建政和

18.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芽茶和黄大芽茶。黄茶属于部分发酵类,制作方法与绿茶相似,具有绿茶的特点。黄茶与绿茶加工相比,多了一道什么过程,是区别于绿茶的重要标志。(B)

A发酵B闷黄C杀青D干燥

19.君山银针是黄茶中的极品,君山银针冲泡有“三起三落”之称,产于(A)A湖南B江苏C江西D安徽

20.黑茶的加工过程与黄茶大致相似,但其原料多采用粗老的茶叶,发酵时间往往较长,因而制成的茶叶色泽乌黑或呈褐色,故称之为黑。主要品种有(ABCD)

A云南普洱茶(黑茶中的名品)B广西的六堡茶C湖南黑毛茶D湖北老青茶和四川边茶 21.茶叶种类上属于再加工茶是(C)A红茶 B青茶 C花茶 D绿茶

22.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其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属于(A)

A萌芽阶段B现成阶段C盛行阶段D高度发展阶段

23.自<<茶经>>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可谓“比屋皆饮”,家家饮茶。茶道盛行于(A)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24.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开始于(D)

A唐朝末年B宋朝末年C明朝末年D清朝末年

25.名山产名茶一说主要是因为茶树生长的条件需要(ABC)A温暖、雨量充沛、湿度较高B酸性土壤C弱光照D生长周期长

26.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何地的老井的品质为最佳(A)

A狮峰B龙峰C云峰D虎峰

27.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产地位于(A)A江苏太湖之滨B江西鄱阳湖畔C湖南洞庭湖畔D安徽巢湖畔

28.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ABCD)

A休宁的“屯绿”B太平的“猴魁”C歙县的“老竹大方”D祁门红茶

29.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其出产的中国名茶是(B)

A庐山绿茶B庐山云雾C庐山毛峰D庐山红茶

30.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质最佳。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什么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C)

A食用B饮用C入药D观赏

31.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名茶,有诗赞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是指的。(B)

A洞庭春B君山银针C碧螺春D洞庭云雾

32.在《茶经》中把光州茶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定论。光州茶是指(A)

A信阳毛尖B淮南绿茶C信阳毛峰D六安瓜片

33.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究。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十八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众喜爱,曾有美誉为(A)

A百病之药B茶中精品C中国名茶D东方神迹

34.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铁观音因其什么功效在日本和东南亚广受欢迎。(D)

A助消化B有利睡眠C舒筋活络D健身美容

35.创制于1875年,以工夫茶为主,采摘、制作均十分严格,产于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一带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是(C)

A黄山毛峰B休宁的“屯绿”C祁门红茶D太平的“猴魁”

36.茶叶好坏,从色、香、味、形鉴别,最易判别茶叶质量的是(ABCD)A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B香气C叶片D茶汤色泽 37.茶叶的保管应该要(ABCD)

A适宜的温湿度B隔氧C避免光照D无异味场所

38.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地、田间劳作,都屡见不鲜。这种饮茶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名称是(B)

A盖碗茶B大碗茶C早市茶D下午茶

39.古往今来中国关于饮茶有不少佳作都影响深远,其中谁的茶诗堪称千古绝唱(D)

A钱起《与赵莒茶宴》B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C赵佶《大观茶论》D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40.《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处。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B)

A 400 B 300 C200 D 100 41.他因嗜酒、豪饮而闻名于世。是西晋沛国(今安徽濉溪西北)人,传说他个子矮小、其貌不扬。其人豁达洒脱,放浪形骸,不拘礼俗,积毕生之愿写下了著名的《酒德颂》。他是(D)

A曹操 B杜康C阮籍D刘伶

4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借着酒兴时的传神之作。全文共325个字,其中的“之”字就有个,但每个“之”字的笔势各异,神韵不同,可说是“万象齐赴,姿态独绝”,等到他酒醒之后,自己也大吃一惊。事后,他曾多次再重写《兰亭集序》,但都写不出那样的意境。(B)

A20 B19 C18 D17 43.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在他的劝酒诗中,以《劝酒十四首》最为有名,在六十七岁时,写下了《醉吟先生传》。他是(D)

A李白B杜甫C王安石D白居易

44.《饮中八仙歌》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的作者是谁?(B)

A李白B杜甫C王安石D白居易

45.伟大的诗人李白,有诗句“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被称为“诗仙”、“酒仙”。为了称颂这位,古时的酒店里,都挂着的什么招牌,流传至今。(AD)

A太白遗风B太白酒家C太白在此D太白世家

46.李清照留存到今天的词作中有与饮酒有关。她常常以酒助兴赋诗、抒闺阁之愁、寄思夫之愁、消亡夫之痛、浇国仇家恨等。(D)

A17% B30% C40% D50% 47.目前比较通行的传说是中国造酒的起源有(ABCD)A杜康造酒B仪狄造酒C上天造酒D猿猴造酒

48.公元前13世纪—12世纪的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什么酒,已有了饮酒习惯。(B)

A白酒B黄酒C啤酒D葡萄酒

49.曾被誉为中国第一黄酒美称的是(B)A女儿红B五月红C会稽山D绍兴黄酒

50.白酒是用酒曲及酒药酿出的酒再经过蒸馏,得到的酒度较高的蒸馏酒。据考证,中国人何时发明了白酒。(D)

A西周时期B西汉时期C三国时期D南宋时期

51.葡萄酒和啤酒均为“舶来品”。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什么酿造工艺,唐贞观十四年再度引进酿造法。(D)A白酒B黄酒C啤酒D葡萄酒

52.1900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建啤酒厂,1904年,中国人自建啤酒厂名为(B)A盛京啤酒厂B东北三省啤酒厂C哈尔滨啤酒厂D大连啤酒厂

53.刚开始时,人们是伏地而饮,手捧而食。但随着人类智力的提高,懂得选取身边的兽角、硬瓜、果壳来做简单的加工,成为最早的酒器,这可从文字上得到印证。所以过去的酒具都带有一个字旁(D)

A瓜B酉C户D角

54.中国最初的酒字写成“酉”。中国人创造了许多以“酉”字作意符的形声字,下面哪些字都与酒有关:(ABCD)A“酣”B“酗”C“酌”D“醇” 55.关于酒别名有:(ABCD)

A“杯中物”B“扫愁帚”C“钓诗钩”D“狂药”

56.在蒸馏白酒中,大约98%的成分是乙醇和水,2%是微量成分,这些微量成分虽然很少,却能决定着白酒的不同风格和质量。白酒刚造出来以后,不同车间出的酒味道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勾兑统一口味,去除杂质,协调香味,调整酒度.勾的意思是(D)

A加水B加稥C蒸发D不同的酒混合

57.在国家级评酒中,往往按按酒的主体香气成分的特征分类。其中茅台酒为(A)A酱香型白酒B浓香型白酒C清香型白酒D米香型白酒

58.黄酒以谷物为主要原料,利用酒药、麦曲或米曲所含的多种微生物的共同作用,酿制而成的,酒精浓度一般在(C)

A5%~10%之间B7%~12%之间C15%~18%之间D20%~28%之间 59.传统工艺黄酒分为(ABC)A淋饭酒B喂饭酒C摊饭酒D加饭酒 60.经过过滤除菌的啤酒为(C)A纯生啤酒B熟啤酒C鲜啤酒D扎啤

61.以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酒精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含量不低于的饮料酒称为葡萄酒。(D)A15% B12% C9.5% D8.5% 62.葡萄酒按酒的颜色分类(ABC)

A红葡萄酒

B白葡萄酒

C桃红葡萄酒

D干白葡萄酒

63.我国酒器之多,种类之繁,造形之美,堪为世界之冠。商周时期酒器尤为复杂,其中不包括(D)A盛酒器B煮酒器C饮酒器D分酒器

64.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汉唐时期极盛,宋代以后,逐渐衰落下去,仅断续地在士大夫中进行。(D)

A划拳 B对诗 C猜谜 D投壶

65.关于喝酒儒家讲究“酒德”两字。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中国古代酒德报括:(ABC)A量力而饮 B节制有度C饮酒不能强劝 D让客人多喝

66.酒在一年当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在传统节日方面,清明节喝酒为(D)A春酒B团圆酒C雄黄酒D不受限制

烹饪养生文化

1、烹饪作为食用成品的加工活动,在各个环节都有特定的操作方法与技能以及相应的烹任设备、炊事用具等,这是指烹饪的(A)特点。A.技术性 B.科学性 C.文化性 D.艺术性

2、烹饪是对食物原料的加工制熟活动,其中蕴涵了大量的知识体系,这是指烹饪的(B)特点。A.技术性 B.科学性 C.文化性 D.艺术性

3、从这些饮食思想出发,中国人选择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为饮食结构,其中“五果”是指(A)。A.李、杏、枣、桃、栗 B.李、杏、蕉、桃、栗 C.李、杏、蕉、橘、柿 D.李、杏、枣、桃、柿

4、从这些饮食思想出发,中国人选择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为饮食结构,其中“五畜”是指(D)。A.牛、羊、猪、鸡、鸭 B.牛、羊、鹅、鸡、鸭 C.牛、羊、兔、鸡、鸭 D.牛、羊、猪、鸡、犬

5、在食物原料选择的方法上,烹饪过程中常用的是(A)。A.感官鉴定法 B.理化鉴定法 C.生物鉴定法 D.其他鉴定法

6、在保藏中,能使食物原料提高渗漏压,降低水分活性,以控制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从而防止腐败变质的保藏方法是(C)。

A.低温保藏B.干藏C.腌渍保藏 D.烟熏保藏

7、对食物原料进行杀菌、杀虫、酶活性钝化等处理后进行保藏,主要用于如粮食类、薯类、花生等的食物原料的保藏方法是(D)。

A.低温保藏B.干藏C.腌渍保藏 D.辐射保藏

8、通常在原料的表面切割成某种图案条纹,受热后收缩或卷曲成花形,这种刀工技艺是指(B)。A.斜刀法 B.剞刀法 C.直刀法 D.平刀法

9、在烹饪刀工技艺中,能使原料具有平滑、宽阔、扁平的特点的是(D)。A.斜刀法 B.剞刀法 C.直刀法 D.平刀法

10、下列不属于液态介质导热制熟的方法的是(C)。A.白焯B.氽溜 C蒸馏 D.炸烹

11、下列不属于气态介质导热制熟的方法的是(D)。A.蒸馏 B.烤烘 C.烟熏D.焖

12、下列关于山东风味说法错误的是(D)。

A.山东菜的口味极重纯正醇浓,咸、鲜、酸、甜、辣各味皆有,很少有复合味。B.山东名菜有糖醋黄河鲤鱼、油爆双脆、九转大肠等。

C.山东菜善于制汤、用汤,常用制好的清汤、奶汤加入山珍海味鲜蔬杂货中。

D.山东取料以羊肉为主而以羊、猪合烹为常见,菜肴以热烫炙口、酥透人味而著称。

13、下列关于山西风味说法错误的是(D)。A.山西风味的基本味型,以咸香为主,甜酸为辅 B.山西风味,具有油大色重,口味咸鲜偏酸

C.山西民间以“十八碗”为代表,盛行经济实惠的蒸菜

D.山西大厨炒菜不过油,不换锅,芡汁现炒现兑,急火短炒,一锅成菜

14、下列关于珠江流域的两广风味说法错误的是(D)。A.广东菜肴的质味重视配套,要求有香、酐、脆、肥、浓之分

B.客家菜,用料以肉类为主,口味偏咸,注重酥香浓厚,乡土气息浓郁 C.广西风味,主要由桂北菜、桂东南荣、滨海菜和民族菜,四个流派组成 D.“炸虾枣”、“红炖鱼翅”、“烧雁鹅”、“马蹄泥”、“豆酱鸡”是桂北菜肴的代表

15、在菜肴色系中,能给人以素洁、软嫩、清淡之感,被他色映衬时,则给人以鲜美的味觉启示,通常是(A)。

A.白色 B.红色 C.黄色 D.绿色

16、在菜肴色系中,会损害味感,但运用得当能给人以淡雅、脱俗之趣,是(B)。A.白色 B.紫色 C.黄色 D.绿色

17、在下列菜肴香味搭配中,合适的搭配是(A)。A.鲜花香气馥郁,多配甜食、洒露汤羹 B.葱、椒、姜、桂之香,多配瓜果 C.酒糟之香醇浓,多配五谷糕饵 D.薄荷龙脑之香,多用于腥物

18、在下列菜肴香味搭配中,不合适的搭配是(A)。A.白芷之香,宜配豚蟹

B.油脂乳酥之香,多用于热烹之食物;

C.茵香、丁香,多与冷冻、水晶类莱希配伍; D.蒜薤之香,宜配重腥等。

19、下列有关菜肴的酸味,说法不正确的是(D)。A.酸味是由氢离子刺激味觉神经引起的感觉 B.含酸味的调料主要是醋、番茄酱和柠檬汁等

C.适当食用酸味,可刺激胃口,增加食欲,并有去腥解腻、提味爽口和分解原料中钙质的作用。D.酸味一般可独立呈味

20、下列有关菜肴的辣味,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辣味是辛辣物质作用于口腔中的痛觉神经和鼻腔黏膜而产生的灼痛感 B.辣味具有增香、解腻、压异味、增加食欲的作用 C.无论热辣味(火辣味)还是辛辣味都可作用于鼻腔 D.辣味的原料主要有辣椒、胡椒、生姜、芥末等

填空题、名词解释:本部分比较难出,暂时没有。

简答:

1、简述烹饪对人类的意义。

答:人类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把可食原料用适当方法加工成卫生、安全、营养、具有美感的食用成品的活动。

2、简述烹饪的特点。

答:技术性、文化性、科学性、艺术性(适当解释)

3、简述中国菜点烹制技艺。

答:在原料使用上,具有用料广博、物尽其用的特点,注重辨证施食,讲究荤素搭配、性味搭配、时序搭配;

在刀工上,具有切割精工、刀法多样的特点,常常是基本刀法与混合刀法并重,切割而成的原料形态多为丝、丁、片、条等小巧型,有利于满足快速成菜和造型美化等需要;

在加热制熟上,具有用火精妙、烹法多样的特点,擅长以液体为介质传热的烹饪方法,如炒、爆、蒸、炖、焖等;在调味上,具有精巧与多变的特点,重视加热过程中的调味,特别强调味型的丰富与层次;

在菜点的造型与美化上,强调意境美,装盘讲究繁复、秀丽,常刻意通过细致入微的拼摆、雕刻装饰、点缀菜点,并且非常重视美食与美名、美食与美器、美食与美境的配合,以此构成美妙的意境。

4、简述常用的蔬菜分类。

答:叶菜类、茎菜类、根菜类、果菜类、花菜类、低等植物蔬菜类。(适当举例说明)

5、简述烹饪原料选择的方法。

答:即感官鉴定法、理化鉴定法和生物鉴定法。(适当展开)

6、烹饪原料有哪些保藏方法?

答:食物原料常用的方法有低温保藏、干藏、脯渍与烟熏和辐射保藏等方法。(适当展开、举例说明)

7、简述中国烹饪调味的基本原则。

答:因料调味: “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

因地调味:“一方水土养—方人”;“南甜、北咸、东淡、西浓”。因时调味:夏季/秋冬

因人调味:“物无定味,适口者珍”;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儿童

8、简述中国烹饪中制熟方法。

答:热制熟方法(一是固态介质导热制熟的方法、液态介质导热制熟的方法、气态介质导热制熟的方法)

非热制熟方法包括四类:发酵制熟的方法、化学剂制熟的方法,、凝冻制熟的方法、调味制熟的方法。

9、简述四川风味及其代表菜肴。

答:川菜味型丰富,无与伦比,其复合味型有23种之多,且各有变化;辣椒,为川菜厨师运用得淋漓尽致;川菜在烹调方法上,讲究刀工和火候;炒菜不过油,不换锅,芡汁现炒现兑,急火短炒,一锅成菜。

代表菜肴有“竹荪肝膏汤”、“虫草鸭子”、“清蒸江团”、“开水白菜”、“家常海参”、“推纱望月”。

10、简述湖南风味及其代表菜肴。

答:湖南风味,以湘中、湘南地区,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山区三种风味为代表。

湘中、湘南地区风味,是以长沙、湘潭、衡州为中心,其特点是用料广泛,制作精细,品种繁多,口味注重鲜香酥软,擅长煨、炖、腊、蒸、炒等技法;

洞庭湖区的菜肴,以烹制湖鲜、水禽见长,多用煮、烧、蒸的制法; 湘西莱,擅长烹制山珍野味和各种腌制品,有浓厚的山乡风味。湖南名菜有“腊味合蒸”、“麻辣仔鸡”、“清炖牛肉”、“酱汁肘子”、“冰糖湘莲”、“荷叶软蒸鱼”、“蒸钵炉子”、“红烧寒菌”、“湘西酸肉”等。

11、简述中国烹饪中菜肴配色的依据和原则。

答:同类色菜点组配:采用“顺色配”的方法,即将具有相近色彩的原料组配成一个菜点。对比色菜点组配:采用“花色配”或“异色配”的方法。

互补色菜点组配:在色相环直径相对应的180度两端,互为补色,又叫对色或余色。在色光上,只要这两种色光混合会得到白光的即为互补色;从颜色上讲,凡两种混合得黑色的亦为互补色。

12、简述中国烹饪中菜肴的命名方法。答:(1)根据菜肴的原料,包括主料、佐料、调料,给这道菜命名。(2)根据烹调方法命名。烹调方法直接关系到菜肴的质量,关系到菜的色、味、形等,根据烹调方法命名,可以反映一道菜质量方面的特点。(3)借用相关的人名或地名来命名。可以反映出菜肴的起源,适用于烹调有特色或具有地方色彩的菜肴。(4)根据菜的色、香、味、形来命名。突出了菜肴、的显著特点,形象鲜明,而且具有一定的美感,具有较好的吸引顾客的效果。(5)寓意性的命名。

论述:

论述中国烹饪思想及其对中国烹饪实践的影响。答:在饮食思想上,由于中国哲学讲究气与有无相生,在文化精神上形成了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注重模糊等特色,使得中国人在烹饪科学上产生了独特的观念:

天人相应的生态观念、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与五味调和的美食观念,强调饮食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食用养生与审美欣赏的和谐统一,讲究饮食品的色、香、味、形、器与养协调之美,既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也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从这些饮食思想出发,中国人选择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食物结构,即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

食功

一、简答题:

1、简述饮食文化的内涵和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

1)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2)研究内容: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前提:原料、器具),吃什么(对象:具体肉、蛋、果蔬),怎么吃(方式:生吃、熟吃,用筷子、用手、用刀叉),吃了以后怎样(结果功能:有益健康、有害健康)等等的学问。

2、简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1)本味主张 2)饮食疗疾 3)饮食养生 4)孔孟食道

3、建设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性 1)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 2)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 3)肴馔制作的灵活性 4)多区域文化的通融性 5)彩的饮食习俗

4、简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情趣。

中国饮食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色、香、味、形、质、意六个基本方面,这六个方面付诸人的各部分感官,并构成了中国菜点品尝与审美的全方位和多角度。

5、简述中医食疗与健康养生的理论基础

1)食药一体的营养观 2)天人相应的整体食疗观 3)药攻食补论

4)调理阴阳的营养观 5)辨证施膳 6)食疗的宜和忌

6、简述中医食疗与健康养生的内涵

1)品种繁多内容丰富

2)辨证(质)施食以食疗疾:据食物性、昧、功效、分类与宜忌行饮食调护;据病症辨证行饮食调护指导;药食同源,相须相辅行饮食指导

3)预防为主滋补强身

食礼

一、选择题

1、“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句话出自(B)。A.《论语》 B.《礼记》 C.《仪礼》 D.《周礼》

2、现代赴宴中的入座礼应该是(C)。A.右入右出 B.右入左出 C.左入左出 D.左入右出

3、现代宴会中入座后不正确姿势是(B)。A.脚踏在本人座位底下 B.手肘靠在桌子边缘 C.手自然平放于大腿

D.正式用餐还未启动时不随意翻动桌上的碗筷

4、在中国比较正确的上菜礼应该是(C)。A.汤-凉菜-热菜-主食-点心-水果 B.凉菜-主食-汤-热菜-水果-点心 C.凉菜-热炒-大菜-汤-主食-水果 D.水果-凉菜-汤-热炒-主食-点心

5、对下面汉代画像石中的饮食情景叙述正确的是(D)。

A.天气炎热所以席地坐在地上 B.画中饮食是一种“合食”现象 C.汉代主要用大匕来取食和进食 D.高椅在汉代还未出现,故跽坐而食

6、下面左右图分别是唐代壁画《野宴图》和《宴饮图》(甘肃敦煌473窟),两图描绘的都是多人在一张长桌前准备进食的场面,每人面前都摆着匕和箸。对此论述正确的是(A)。

A.匕和箸共同成为了唐时期饮食的重要食具 B.匕和箸的共同使用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 C.画中饮食情况说明唐代已经广泛流行“会餐”

D.匕和箸只是偶尔使用,唐朝仍然保留了孔子时期“抓饭”的传统

7、我国古代由分食到合食转变的时间大致是(C)。A.秦汉时期B.三国时期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8、我国由分餐到合食转变的最终形成是在(D)。A.两汉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9、关于我国现代宴饮的餐座和座次排放,叙述正确的是(B)。A.靠近主人为尊,里为尊 B.左为尊,面门为尊 C.右为尊,面门为尊D.中为尊,右为尊

10、关于下图中的饮食礼仪,叙述正确的是(A)

A.右边女士不应将脚到过长的位置 B.左边女士的做法完全正确 C.右边女士的做法完全正确 D.两位女士不应相互对望

11、司马迁《史记·宗微子世家》有记载:“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此段记载中关于箸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商纣时期象箸已经被普遍使用 B.商朝已有大量象箸、玉箸和金银箸 C.商朝时期的象箸只作为玩赏之用 D.我国商纣时期已经出现了象箸

12、下述不属于筷子使用的禁忌的是(A)A.用前对齐、各指配合、拿法各异 B.品箸留声、交叉十字、当众上香 C.三长两短、仙人指路、品箸留声 D.乾坤颠倒、定海神针、泪箸移珠

13、关于筷子的使用,叙述最为正确的是(A)A.合食中推荐使用双筷B.应该更多使用一次性筷子 C.筷子使用可以随心所欲D.筷子在饮食中可有可无

14、关于我国饮食发展阶段,叙述最为正确的是(D)A.产生之处就是生熟食共同出现B.生食-熟食-生食 C.熟食-生食-熟食D.生食-熟食-多样化的烹饪

15、关于我国饮食发展阶段的叙述,最为正确的是(B)

A.陶烹期-火烹期-铜烹期-铁烹期B.火烹期-陶烹期-铜烹期-铁烹期 C.火烹期-陶烹期-铁烹期-铜烹期D.火烹期-铜烹期-陶烹期-铁烹期

16、一日三餐的定制大致在(A)时期为民间普遍采用。A.汉B.唐C.明 D.清

17、重要节日喜吃年糕的我国少数民族是(C)。A.蒙古族B.赫哲族C.朝鲜族 D.鄂伦春族

18、泡菜在我国(B)民族最为普遍与知名 A.蒙古族B.朝鲜族C.维吾尔族 D.满族

19、囊是我国(A)区域少数民族的特色食物。A.西北B.东北C.东南 D.西南

20、奶酪食品在我国(C)区域的少数民族饮食中最为常见。A.东南B.东北C.西北 D.西南

21、烤羊肉或烤全羊在我国(A)区域少数民族中极为常见。A.西北B.东北C.东南 D.西南

22、一般来讲,最不可能成为节日起源的因素是(D)A.天文历法B.原始崇拜C.特殊纪念 D.个人爱好

23、“破五”这个说法指的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A)A.春节B.元宵节C.端午节 D.国庆节

24、以王安石巧对对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的故事有关的中国传统节日是(B)。A.春节B.元宵节C.端午节 D.中秋节

25、介子推“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传说,指的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C)。A.春节B.元宵节C.清明节 D.端午节

26、“把酒赏菊”“便插茱萸”最有可能说的是我国(D)的传统节日。A.元宵节B.清明节C.端午节 D.重阳节

27、我国南方地区流行吃青团的节日是(B)A.春节B.清明节C.中秋节 D.腊八节

28、主张素食是以下四大宗教中(D)的饮食习俗。A.伊斯兰教B.道教C.基督教 D.佛教

29、斋戒通常是(A)的饮食习俗。

A.伊斯兰教B.道教C.基督教 D.佛教

30、火鸡是(C)在其重要节日的必要且重要的食物。A.伊斯兰教B.道教C.基督教 D.佛教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单项选择题:

1.西方饮食文化中,女主人的位置一般在(C)。A.男主人的右侧

B.第一主宾夫人的左侧 C.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D.背靠门离门最近的

2.西方哲学理念与处事方式对西方饮食文化影响深远,下列哪项不属于西方哲学观念的(C)。A.以人为本

B.个人主义

C.理性主义C.天人合一

3.西餐往往包括①餐酒、②蔬菜和汤、③甜点和咖啡或茶、④主食,一般遵循(B)上菜顺序。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4.西餐就餐过程中,如果要略作休息,人们一般会(A)。A.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

B.刀叉交叉置于盘子中央 C.刀叉整齐置于盘子左侧

D.刀叉整齐置于盘子右侧 5.正式就餐场合,男士着装可以选择(B)。

A.高档名牌便服

B.西装并佩戴领带或领结

C.职业服饰

D.无所谓 6.西方就餐时,餐巾一般会(D)。

A.塞入领口

B.垫在盘子底下 C.放在盘子一侧,以便擦拭D.盖在膝盖以上双腿部分 7.西餐中的主菜往往是(C)。

A.汤类

B.面包等面食C.牛排或羊排等肉类

D.蛋糕等甜品 8.在西方,下列哪种情况,就餐人必须支付消费(C)。

A.麦当劳等快餐厅就餐

B.就餐人由主人邀请赴餐厅就餐 C.就餐人邀请朋友在餐厅就餐

D.飞往欧美国家的航班上就餐 9.黑森林火腿是哪个国家的名菜(A)。A.德国

B.英国 C.挪威 D.美国 10.伏特加是哪个国家的名酒(B)。A.美国B.俄罗斯 C.德国 D.英国

简答题

1.简答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之处。(10分)

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2分)。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3分)。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又与西方饮食文化密切相关(2分)。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3分)。

2.结合现实,回答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10分)

饮食结构上,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中国人吃的菜蔬种类繁多。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3分)

材料使用上,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2分)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中国人就此持有异议。(3分)

(与现实结合程度2分)

3.结合现实,简要回答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10分)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2分)。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2分)。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2分)。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2分)

(与现实结合程度2分)

论述题

1.论述中西饮食观念差异(20分)

“泛食主义”与“食用主义”的差异。(2分)

在中国,“吃”不仅仅是“吃”,它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一事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而“民以食为天”的这种思想,也被很多学者称为“泛食主义”。饮食,在国人心中不止是一种对“胃”与“味”的满足,它亦溶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与精神世界挂钩。(3分)

而在西方人眼中,“吃”仅仅是一种生存手段和交际方式。他们更多看中的食物可以提供的营养及那能量。可见比起中国的“吃”,西方的吃只是停留在生存交际方面,没有赋予更多样而深远的含义。(2分)“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2分)

中国人受儒道两教长期的影响,追求“仁”“爱”,想要创造的是个和谐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群体的主导价值观,必须是“集体主义”。在宴饮时,中国人也喜欢围坐在一个大圆桌旁,觥筹交错,把酒言欢,敬酒聊天,欢声不绝于耳,而且共同享受桌上的菜肴。一片其乐融融之景象。(3分)

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个性的发展,他们的主导价值观,相对中国的而言,是“个体主义”。他们吃饭的时候,多数是每人各有一小份食物,不是像中国人一样从桌上的大盘里夹菜喝汤,而且一般是和坐在隔壁的人说话,声音较小,不似中国式的满桌交谈。结伴出去吃饭是也是AA制。(2分)“讲排场”对”随意简单”(2分)

“持家要俭,待客要丰”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加之中国人好面子,就会觉得请客关乎面子问题,讲究排场是必要的。一般正式的宴请时要上七八道大菜,不包括之前的零嘴及收尾时的甜点汤饮在内。菜色越多,品质越好,就越是显示出主人的好客及身份。当然这种情况下,很多食物是吃不完的(2分)

而西方人没有这样的面子观念。他们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不过是六道菜,而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上是菜,其余不过是陪衬。平时宴请,饭菜更为简单。(2分)

2.结合现实,谈谈中西方饮食内容上的差异(20分)

中国饮食“求精美”,而西方更侧重于“营养重均衡”。(3分)

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可见中国人极重视食物的口味。中华料理内容丰富,有诸多菜系及流派,其中以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为代表(2分)。可见,国人对料理有“精”的追求。孔子也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也是人们对食材精品意识的体现。同时,还要色香味俱全,这是“美”的要求。国人在追求味蕾的满足的同时也重视对才的外观及颜色的搭配效果(2分)。

比起重精美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更讲究营养均衡。西方人对食物的味的要求没有很高,在他们看来,饮食是为了生存及健康。他们注重的是食物中维生素,蛋白质,卡路里等的含量(2分)。所以在西方国家的食品上都有明确表明歌成分及其比重,在菜单上也会标注菜肴的成分及重量。我们吃的自助餐中,就会表明牛排的分量。他们在下厨时常用有刻度的量杯,秤等厨房用具来对食材的量进行度量。西方人基本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不会花太多的功夫在吃上面(2分)。

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得模糊(3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2分)。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师个人总结下一篇:北京林业大学报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