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精选8篇)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1

——数学学科素质教育初探

王俊邦(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钢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因为学生在校内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所以课堂教学应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就是说,把素质教育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深入到每个学科是每个教师都应重视、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素质教育的结构是复杂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素质教育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1.3.1 数学“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应用

数学理论是重要的,但轻视它的应用必然降低数学理论的价值,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也是不利的。该问题的解决需要数学教师的努力,但更需要主管教育的领导机关进行统筹安排。

(二)重“教”轻学

教师讲的过多,甚至是很精彩的,并带有一定的启发性,分析问题有条有理,无可挑剔,但是,有很多经学生思考便可知道的问题,由于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失去了自己思考,自己获取,自己发现,自己创造的锻炼的机会。这就是说,使学生失去了发展能力的机会。对基础教育而言,这应该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重“教”轻学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思维活动,所以,必然产生以下问题:

1.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发挥;

2.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不到促进;

3.学生的能力心理结构不易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创造能力更无从谈起了。

总之,重“教”轻学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是严重的,日久天长学生便对数学产生了厌烦情绪。

(三)重结果轻过程

以统考成绩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状况,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只看分数不看教学过程,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片面的,正饶看法应该是既看结果又看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必然产生好的结果。这里所说的结果不仅包括高分数,而且包括能力的形成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就是说,在这种高分数中包含了对学生终身有益的成份。

重过程与轻过程,究竟哪个能得到好的结果呢?我们不妨把结果只限制在考试分数上,一般讲,重过程的要高于轻过程的。这里所说的“过程”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过程。因为“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分数结果而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故其结果必将事与愿违。而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地认知过程,以发展学生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故其结果必然是“水到渠成”。实际上,素质教育所说的结果与“应试教育”所说的结果其内涵是不一样的。

(四)重“题海”轻提炼

留大量的课外作业或在课堂上反复讲解大量难题也可能得到高分,但这种高分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现象,因为缺乏学生自己的归纳提炼,在这种高分中,能力因素含量较低,时间一长便失去了实际意义。这里面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初

三、高三的学生,他(她)们的睡眠严重不足,这对学生的身体是极为不利的。

1.3.2 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储存和提取。由此可知,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

(2)知识掌握是有规律的。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的掌握必须有序地经历领会(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这样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联的阶段。这里特别注意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必须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亲自经历这几个过程,只靠老师讲,学生听是达不到学生掌握知识这一目的的。有的老师讲完概念(或定理)讲例题,讲完例题再讲注意事项,学生的课堂活动极少,教师讲完了一切,教师放心了,学生又是如何呢?教师全然不知,这是违背知识掌握原则的。

(3)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观察、分析、对比、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及推理论证的过程。这就是说,知识、技能和能力是同步增长的。

(4)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参加各种交流活动,需要不断地校正和不断地完善。所以,交流是校高学生元认知(即对自己认识的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

(5)教师创设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 “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主动练习技能,主动发展能力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教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观念,大胆地把“ 给予” 变为引导,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使学生在主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体现在教师的作用上。由于数学对象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是一种他们自己的思维建构活动。如果没有这种思维建构活动,谈论数学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认识论指导下的教师作用将不再是“ 发给真理”,教师应该是教学“ 情景” 的设计者,引导学生参与的促进者,学生课堂活动的控制者,学生困难的帮助者,学生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者。这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素质去影响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以下是笔者提出的教师的十个作用(仅供参考)。

下面,对每一个作用做一简单解释。

尊重:教师尊重学生乃是给学生做了一个尊重别人的榜样,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发挥,严重的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如果您去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您的第一印象或感觉会是:这位教师和蔼可亲,非常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了解学生的基础。

了解:了解学生进而研究学生是实施建构理论的基础,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经验和策略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在新的问题面前,学生内在的思维建构活动,实际上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和积累,并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由旧知识和新问题组合而成的,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脱离实际,那么学生的思维建构活动就很难进行。所以,了解学生是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活动的基础。

关心:教师关心学生,会使学生感到温暖,促进其内因发生变化,产生积极性,发生学习行为。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在课下给以更多的关心,了解困难所在,及时地引导他(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困难,当解决了一个问题后,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使他(她)们树立自信心,产生成功感。关心学生是情感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保护:保护是指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不一定答的完全正确,可能只答对一半或一部分,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答对的给以肯定和表扬,答错的要进一步启发或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或说一句我相信你经过再思考会完全弄清的让学生坐下,千万不要指责学生。

要求:严格要求学生是指按有关合理规定,对学生不符合规定的行为不放任自流,要耐心引导,让学生自己修正错误。

以上教师的五个作用可归纳为“完善自我,以德育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首先应具有高的素质,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落实了上面的五个作用,实际上为改进课堂教学建构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设计:在了解学生原认知结构和个性品质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模式是教师起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落实。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的教学观念,课前的“ 设计” 是至关重要的。

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建构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标志。数学课堂上的引导是指把学生吸引到旧知识与所要解决的新问题的结合点附近区域,指导学生思考各种数学思维方法,让学生自己把问题解决。这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当然,这并不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

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是对学生最大的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会终身受益的。学法研究是另一个专题,这里不做介绍。

教师作用中的“ 培养” 与“ 发展” 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在学生的参与思维中培养,要在学生的参与思维中发展。

综合以上所述,中学数学教学可用下面的示意图进行概括:

1.3.3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说明:这里只涉及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设计,对于一般性和常规性教学原则,在这里不做阐述。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某种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中介原则”,并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相对弹性的系统结构,由教师、学生、数学对象、教学媒体以及这四者的活动方式所构成。

不同的教学观念,有着不同的教学模式。

“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认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学生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自己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由于学生年龄的不同,年级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基础的不同,教学模式会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论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一个总的原则——全面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思维建构活动中去。

前面已经提到,教学模式是一个“框架”,这一“框架”是由教师设计的,其“空间”必须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余地。这一“框架”又如一个剧场,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主要“表演者”是学生。笔者认为,传统教学重在教师的“表演”,学生是“观众”,认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是重在学生的“表演”,教师扮演“导演”角色,起设计、促进、帮助和引导等作用。一节课,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充分和有效地“表演”,学生才能真正在头脑中构造出一个与这节课相称的数学知识“王国”或“数学网络世界”。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设计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符合认识理论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例如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上课状况等。(2)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思维建构。即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眼、脑、手、耳、嘴主动探索和发现,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并从这一探索、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能力。(3)相互交流。①同学间、师生间的课堂交流;课下的各种交流;在教师指导下的作业交流;(4)知识系统的定期运转和不断完善。例如,让学生写作业小结,定期进行阶段练习与小结等。这样做可以使学过的知识点经常闪光,使学生头脑中知识系统的存入和提取始终处于一种“畅通状态”。

2.符合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

例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知识掌握规律;数学技能和能力的形成规律;学习的迁移规律等。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中,最基础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没有这一基础,其它的学习规律就会落空。这里应特别强调是:要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持久,必须抓好“双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双基”不好,学习的积极性是不会持久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更谈不了。

关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在这里不做详细阐述,说一千,道一万,可用二个字进行概括,即“做”和“悟”。这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解题,不断回顾与反思,不断系统和概括的过程。

3.符合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数学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违背《大纲》精神,例如,面向全体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基本技能训练,并从中培养能力;教学方法要灵活恰当等等。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至少具有六个特性。即

整体性————————建构空间;

认知科学性——————建构过程;

类化性————————建构目的。

整体性是指一节课的“框架”结构要完整。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一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课堂小结,教师要给以足够地重视,在时间上要给以保证,让学生思考,亲自参与到课堂小结中去。

认知科学性是指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知识掌握规律。

主导性是指落实前面提到的教师的作用。

主体性是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全部教学过程中去,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建构活动。

交流性是指对一些重要内容或在认识上容易产生差异的问题进行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交流。

在什么问题上进行交流,教师在课前要有计划,要在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是一种强建构活动,它是校正和不断完善各自思维建构的有效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讨论要用得恰当,不需要讨论的不要讨论,不要走形式。

类化性是指对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系统化和概括化。类化的目的是发展能力,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仅是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根据目前具体的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1)数学目的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a.知识点;b.技能和能力;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等观点)。

(2)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确定,要在编写数学过程前进行,不要本末倒置。

(3)教学方法要具体化。

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实践活动法、学生独立探究法等。这些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具体到一节数学课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这要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设备而定,同时也受到教师本人多种因素的制约。

有的课,可以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但多数课的教学方法是由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组合而成的。本文提出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就包含了几种教学方法的组合。

在教案设计中,数学方法一项要写的很具体。例如,有的习题课可采用学生独立探究法和讨论法。

(4)教学过程要分清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教改实验班的情况:

1.实验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由于实验班的老师抓住了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心理状态,在学生的知识掌握过程中,大胆地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掌握的一系列过程中去,形成了“参与——兴趣——参与”的良性循环。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在实验班上,原来一些厌烦数学的学生变得乐学、爱学、会学、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有些胆小的学生,现在胆子变大了,敢在全班向全体同学表述自己的见解,剖析自己在自己解题中所犯的错误,照这样培养下去,提高学生素质就能成为现实。例如,北京131中的李长龙老师,经常利用复习课,给学生创造剖析自己提醒别人的机会,收到了很好地教学效果;又例如,北京146中的李香芝老师经常鼓励学生编题、讲题也收到了很好地教学效果。

2.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交流、合作是将来学生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本领。由于实验班的老师经常不断地开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作业交流、师生交流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等等活动,这就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建构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能影响人,环境会造就人,这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3.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现实,必须扎根于现实。实验班的老师充分挖掘了数学模型的现实背景,注意了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数学原理,又用数学原理去解决现实问题,这必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这也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原则。例如,北京62中的郭亚森老师经常从实际问题导入新课,这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效果是极为明显的。

4.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

实验班学生能力的普遍提高,产生于学生课内外的数学活动过程,尤其是系统和概括过程。

实验班的老师,严格遵守知识的掌握过程和坚持课堂小结、阶段小结,并比较全面和正蓉落实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数学课堂真正地“活”了起来,踏踏实实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及表达等多种能力。

5.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大面积提高。

这里仅举两例。

北京131中的李长龙老师进行了两轮教改实验。

第一轮某班:实验前,数学及格率仅49.6%,平均分为61.4分,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及格率上升为94.6%,平均分为88分(指全区统考)。而且超区同类校平均分5分,及格率超过6个百分点。

第二轮某班:实验前,区统考成绩在全校排最后一名,经过一年的建构教学实验,区统考成在全校排了第一名。

北京146中的李香芝老师曾接过全校成绩最差的一个班,该班是由统考从未及格的学生组成的,经过一年的教学改革实验,竟有51%的同学在区统考中及格了。

1.3.4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例

(一)《造、设、变、归》及分析

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以及认识建论,在一节课里,如果课题是新的基础知识课,可以把其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即

造“景”感知,引导建构(或发现);

设“样”训练,巩固建构;

变式导练,应用建构;

归纳提炼,完善建构。

这四个环节可简记为《造、设、变、归》。它可以做为基础知识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1.造“景”感知,引导发现。

这里所说的“景”,可以是一组有结果的题目(归知识),可以是一组图形,可以是数学游戏,可以是数学故事,可以是教师的演示,可以是学生动手实践,可以是日常生活问题或被学生所熟悉的生产问题,可以是当堂要讲的新问题并伴以旧知识和旧方法,„。总之,这里的“景”要有助于新知识或新方法的建构或发现。在这一环节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把造设的与学生现有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或者说“情景”(“美景”、“奇景”、“妙景”)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产生积极性,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知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联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去建构或发现新的知识或方法。这一环节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是领会新知识的产生过程,并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常所说的新课导入,知识形成就是指这一环节。这一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可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说,该环节的教学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范例:

(1)概念的导入及形成的教学模式:

①在“平衡”中制造“不平衡”(制造“悬念”),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引导,在引导中实现“平衡”(新知识形成)

例如,无理方程中“增根”概念的导入。在学生学完用乘方有理化的方法解无理方程以后,可让学生解下面两个方程:

教师让学生把方程的两个根,分别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

学生检验第1题时,会发现:x2=9是原方程的根,x1=6不是原方程的根,但解题过程并无差错。

学生检验第2题时,会发现:x1=6是原方程的根,x2=9不是原方程的根,但解题过程也无差错。

这时,学生自然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就制造了一个“不平衡”(即制造“悬念”)。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可适当引导,让学生认真观察原来这两个方程的区别(第1个方程与第2个方程,仅是右边的性质符号不同)。在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上,教师最后进行概括得到“增根”的概念,并强调解无理方程时,必须验根。这种导入方法比教师直接讲解所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印象深刻,不易忘记。这是锻炼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具体落实。

又例如,“负指数”概念的引入也可以运用这种导入模式。这就是说,学生可通过自己对和的计算与思考得到负指数的意义。

②展示若干数学对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自己找出共性,教师概括形成概念。

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培养观察能力。

例如,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概念的形成,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另外,某类概念可以从类比引入。例如,对于分式方程解法的教学(以“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例),可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a.通过解下列方程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答案:x=2)

b.让学生独立解下列两个分式方程(教师引导类比)。

① ②

c.当学生解①得到x=2和解②得到x=1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解法的区别和联系。然后,引导学生检验。这时,学生会发现x=1不是方程②的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从而引出“增根”概念,强调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和验根的方法。d.引导学生总结解分式方程的解题思想——化归思想。

(2)定理的导入及形成的教学模式:

例如:

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组织交流,鼓励猜想,引导论证,获取知识。

例如,北京市回民学校的董慧老师,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定理时就采用上述的教学模式。

董慧老师首先让学生解几道一元二次方程的题,并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些方程的根与系数有何关系?”,在同学解完题和个人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并鼓励同学们大胆猜想一般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证明猜想。

提出实验问题,学生动手感知,引导学生“发现”,推理形成知识,满足学生期待,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北京62中学的郭亚森老师在讲“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导入和形成”课时,其过程大体如下:

①展示平行的梁架和修马履实际问题。

②把实际问题抽象数学问题:

③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纸。纸上印有:

④让学生用剪子剪下∠1,并和其它角比较。

⑤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⑥引导论证。

注:有的实际问题直接包含着有关的数学关系,只要通过简单的变换或过渡,就可以从实际问题转化成相应的数学问题。有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寻求与之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加以组合,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运用数学理论解决问题。

以上范例,对于知识的形成来说,其共同点是由具体到抽象。对于数学活动来说,其共同点是个人先对问题情境进行感知和思考,然后进行交流,在教师的之下,每个学生都在校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最终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

2.设“校”训练,巩固建构。

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教师给出“样”题(即例题),这里的“样题”要有典型性,示范性,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样题”可根据具体情况由教师精讲或让学生自己看。然后,教师再给出类似“样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时教师可在班内巡视,了解情况或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安排。如果有条件的话,“样题”和练习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显示以减少抄题的时间。练习题的答案要在这一环节即将完成时给出。(可用投影仪显示),并让学生进行一下简单小结,找出新知识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必要时,总结一下记忆方法。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模仿练习(一级模仿理论),巩固新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一定要在时间上给以充分保证。这就是说,该环节重在学生的动脑动手练习上。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句话虽不真实,但含有一定道理。人就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在模仿中创新,在模仿中发展的,这是千真万饶真理。

第二环节所体现的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3.变式导练,应用建构。

这里所说的“变式”是指非规范问题。

第二环节学生练习的是基本题,规范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出一些非规范问题让学生练习。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这些非规范问题一定要按着一点一点加难或加繁的顺序给出。给出非规范问题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化旧思想把非规范问题转化成规范问题。这就是说,在这一环节里,教师所做的事是引导化归或帮助学生塔桥或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问题的解决要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在第一环节所建构起来的新知识,并通过对新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中的特殊化思想,一般化思想(含函数思想)、分割与变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RMI原则等。为此,解完题后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可用于习题课教学。

以上三个环节的安排,体现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

4.归纳提炼,完善建构。

完成以上三个环节以后,要继续进行第四个环节的活动。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这是当前数学课堂数学往往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小结。利用下课前的几秒钟,由教师重复一下黑板上的大小标题不能视为进行了课堂小结。真正的课堂小结要由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整理和提炼,以达到完善建构使建构系统化的目的。

这一环节尽管所用的时间较少(大约5分钟),但如能长期坚持,它会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要让学生养成习惯,养成做完一件事就要进行总结的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贵在坚持”。如何进行课堂小结?

开始,可由教师提出要总结的问题,例如:

(1)新知识或新方法发生的大体过程是什么?

(2)新知识或新方法有何特点?

(3)非规范化问题是如何转化成规范问题的?

(4)在使用某一概念或某一定理的时,要特别注意的是什么?

„„

在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总结后,教师可不再提出提纲。但学生总结后,教师要给以补充和完善。总之,通过课堂小结,要使学生对这一节课有一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成串成链系统化。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另外,通过小结要使学生学会提炼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提炼和掌握数学思想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在这里顺便提一个建议:教师在每次留作业时,可向学生倡导,做完作业后,写出简单小结。如能长期坚持,必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造、设、变、归》教学模式操作说明:

①当课题为新的基础知识时,一般讲,该模式的四个环节既要完备而且有序。即先一后二再三最后四。每一环节的时间控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题的特点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②根据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复杂程序,第三个环节的“变式导练”可在下一节课或下下节课继续进行。

③第一环节的造“景”可以在上一节课留成作业。

④课堂小结必须给以足够重视,千万不要剪进行小结的时间。可以书面总结,可以全班交流。

根据上面对《造、设、变、归》教学模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到下面的结论:

知识形成在于“景”,突出重点重在练,解决难点要巧中探,发展能力需提炼。

由此,我们可形成与《造、设、变、归∪价的教学模式——《“景”、练、探、炼》。《造、设、变、归》教学模式的表面形式多是“两头活,中间静”。所谓“两头活”是指在一节课的开头和末尾,课堂上的交流气氛相对活跃,“中间静”是指在知识形成后的一段时间里,教师要让学生安安静地作题,对新形成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二)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故名思意,应当以学生自己作习题为主,而且是以作变式题为主。上这种课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教学模式中的“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和“归纳提炼,完善建构。”

提高习题课质量的关键是精选习题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即通过解题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发展能力(含数学思想方法)。

(三)复习课教学模式

教学进度中,某一单元结束后,期中测验前,期末考试前,都要安排复习课。上好复习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是由教师对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更多的是让学生作题。认识论指导下的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应该把系统归纳的责任还给学生。

1.基本原则:

(学生)课前复习,课上交流,适当练习,重在类化。

设计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课前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复习中去——看书,自己查找学习中的漏洞,自己校正错误的思维建构,并让学生写出归纳小结。

(2)课上组织交流,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组织同学间的经验交流或错例分析交流,或宣读小论文等。

(3)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模式,组织交流,引导合作,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和概括能力,补充和完善同学们的思维建构等等。

2.最终目的: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2

一、改变教学观念,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高中数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根据教材中的例题灌输式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主动性.所以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比如,老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先讲,自己后讲的方式,来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已经习惯了老师的讲授,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所以在高中数学中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就会开始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如,在学习数列的递推公式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列的知识背景,即兔子数列,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数列的学习充满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行自主探究.

三、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

高中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所以要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老师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提问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老师给予适时的纠正和指导,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进而使得数学教学由浅入深,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在数学练习中也要善于发现问题,自主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函数奇偶性的内容时,学生掌握概念之后可以自主提问应该如何判定函数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然后结合教材,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出做题的规律.

四、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需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深度学习,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上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预习内容,带着问题思考,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进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老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预习不同的课型的方法,而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查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自主探究,寻找答案.

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采取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老师的指导作用并不可忽视.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1. 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法就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让学生不再感觉数学学习的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空间几何的证明时,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将立体化的图形展示出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

2. 小组合作教学法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所以小组合作教学法首先需要老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组,小组内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相互讨论,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知识时,学生可以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拓展思维.

六、引导学生反思并进行自我评价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充分发挥数学错题集的作用.学生在反思时可以思考自己学习的方法,总结做题的规律,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自我评价可以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但是评价要科学合理,通过对自己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等的反思与评价,能更好地开展自我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数学中开展自我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不断开展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中数学对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数学应用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高中阶段一门基础性的重要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然而在以往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给学生更多自主的权利,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钱亚琴.高中数学前置性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吴宏秀.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3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怎样把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上来,形成以德育为核心向四外辐射,从而达到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那就必须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在模式上下功夫去研究,从而实现上述目标。凭借多年的中学音乐课堂实践,笔者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叫:激发、体验和创造。下面就来阐述一下这种模式。

一、如何理解“激发、体验和创造”这种教学模式

1.教学必须适应自然规律

教学必须适应自然规律是近代教学理论奠基人夸美纽斯提出的,基于此,教育就要与中学生的自然力相适应。所谓自然力就是与中学生年龄相符合的智力、能力等,这种力是与年龄相符合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考虑这一点。也就是说,不同的年龄阶段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每个国家的教学理论都有差异,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自然发展的教育理论,充分尊重自然发展,中学教学就要适应中学生的自然规律。

2.结合自身经验,挖掘自身潜力

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这些经验,从节拍入手来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这些训练方式有语言、舞蹈、动作和音乐游戏等,同时引导他们用肢体语言来表演和再现音乐,这样给音乐一解释,从而把中学生的创造力挖掘出来。

3.陶冶情操,锤炼性情

教育的本身并不全是关于事物的学习,也就是说并不完全追求结果,学习事物的过程也同样至关重要,就像学习音乐的过程,音乐本身就包括很多意义,比如表达、交流和创造等。因此,这个过程就意味着让学生到音乐中去,深入其中去体验、表达和创造,积累经验,探索和发现音乐的意义所在,这个过程教师要充满情感,只有自己饱含激情,才能够打动学生,这也就契合了“激发、体验和创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强调学生自主的全面发展,并最终以自然的方式融入音乐实践当中,并对音乐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在享受音乐的同时获得知识。

二、“激发、体验和创造”模式的教学策略

1.德育和美育

“音乐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音乐家”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净化心灵和陶冶性情,寓理于情,寓教于乐,在愉悦中使人受到教育。因此,中学音乐教育的意义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畴,它的教育本身已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而是成为一种陶冶情操的手段,其灵魂是德育和美育。

2.生动与主动

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但必须生动;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必须生动;教学手段变化万端,但必须生动。教师教学生动不死板,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3.传授与创造

教师将音乐文化知识和音乐本身的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教师有传授之功,而且这个传授还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与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而创造力的提出则是对学生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创造力的培养,包括学生即兴创作的培养。音乐教学实际上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创造性不仅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而且贯穿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音乐这门艺术不是静止的,而是活动的,这个艺术令人痴迷,感动人,吸引人。动态的艺术与相对静态的创造意识与行为,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当前音乐课较为理想的状态。

三、“激发、体验和创造”模式的成效

从教学实践中能够看到这一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只要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强调创造性,就能使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只要表现在:因为有精彩的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进入到最佳状态;教师创设相应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努力、自己思维、自己学习,让他们感觉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就保持了持久的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四、“激发、体验和创造”模式的思考

这种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效果非常不错,也有了一些经验,如若推广完善,还是有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像以往那样,用死板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与学生积极互动,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进来,相互感染,产生共鸣,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这种模式追求的目标有很多,大致有三种,即“促知、辅德和开发智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在学生发展上下功夫,以德育为核心,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笔者对中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领域还有待开发和研究,在今后的实践中期望有所突破,以使中学课堂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解燕铃.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N].学知报,2010.

[2]张伯峰.浅析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设计[N].周口日报,2010.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4

[关键词]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原则;策略

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里的人外出打工已成普遍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成社会关注的对象,“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氛围不良,导致了这部分孩子的心理或有缺陷,或霸气,或内心孤僻;在学校里不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得不到老师的关爱和理解. 尤其是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负担的不断加重,数学对理解的要求不断加大,成绩可能大幅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 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帮助他们矫正、排解、救助,就可能诱发不良的外显行为,例如他们在数学课堂上故意说话、不集中精力学习,就像到了电影院看电影——高兴时多看两眼,不高兴就睡觉;课后不能认真做作业,不能及时复习巩固,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甚至出现暴力倾向.

数学课堂心理干预是指:“数学教师,围绕培养学生成功的心理素质为总目标,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在数学课堂上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挫败感、自卑感和获得性无助感等消极心态进行积极的干预,从而引导学生恢复自信心,提高挫折耐受力,保持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干预,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上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农村初中生进行行为指导和心理纠正. 它是对有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或有这方面倾向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大多数学生则重在进行发展性的数学心理素质教育,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我们运用荷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专家玛利亚·阿兹教授的学生心理辅导的Marte meo模式理论,教师用课堂教学日记,学生用学习日记、反思等,反映学生在学校课堂上与其他学生或教师的沟通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运用交互作用分析理论来指导教师应用自己的力量以自然的方式来提升和刺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帮助他们建立合适的行为模式,着重对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摸索在新课标下如何有效地对农村初中生进行行为和心理的干预.

运用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心理

干预的基本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以理论为指导,应用性研究为主,强调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把理论与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研究,不断探索,对初中生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 发展性原则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应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主导,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数学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并尽可能开发其潜能.

3. 预防性原则

对初中生可能出现的数学学习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预防,防患于未然,尽早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学生的产生. 但是我们说预防并不是简单的“堵”,而是对那些已有“轻微”症状的学生尽早“救助”,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总之预防重于治疗.

4. 疏导性原则

在理解初中生的心理基础上,力求抓住“火候”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变单纯“我讲你听”的方法为对话及其他生动活泼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注意环境和方式,善于把握不同类型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够在最佳心态环境中受到教育.

5. 差异性原则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别差异.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他们的能力、需要、兴趣、经验及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在心理发展上具有独特性. 因此,要用不同教育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促进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健康心理形成提供帮助.

课堂上进行心理干预的基本

策略

1. 课前了解,防患未然

农村初中有少数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心理上隐藏着某些问题,他们的“身心健康”处于边缘状态,某些特定的外部诱因可能引爆这些潜在的问题. 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与家长和学生谈心等方式了解这些孩子潜在学习数学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如通过谈话对其进行辅导,引导其自我觉醒、自我发泄,从而缓解他们潜在的心理问题.尽早帮助有倾向的学生找出原因,积极疏导,尽快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走出阴影,早日融入和谐的班集体中,并健康成长.

2. 课中关注,辅导矫正

针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问题,通过仔细观察和调查了解,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教育和锻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行为习惯,恢复自信,激发学习热情. 笔者曾将五种心理干预法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行为模式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帮助.

(1)关爱法: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感觉受到关注. 例如:某学生因父母闹离婚,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闹、打架,造成其课上萎靡不振,甚至在课堂上发呆、看小说、传字条等,发现后笔者就在课堂上对其给予关注,走近他,翻翻他的笔记,轻轻敲几下他的课桌,或用一个充满期待的眼神,帮助他提高注意力,回归课堂.

(2)有意法:成功的学生大多相同,失败的学生却各有原因. 为了帮助那些有学习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尽快找回自信,提高成绩,笔者常常有意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做一些基本题,并在他们完成后及时给予很高的评价,让他们感觉有所作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3)减负法:有些学生厌学、怕学,是因为其本身接受能力差,再加上动作慢,常常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完成作业.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因材施教,做到突出重点、分化难点,让他们每天都有所得,逐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恢复信心.

(4)激励法:对于问题学生,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而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抓住机会当场表扬,让他们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能得到其他学生更多的关注,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将学习状态相当的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各方面的比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回自信.

(5)冷处理法:现在的学生心理复杂,而那些“问题学生”的心理更复杂,他们在课堂上出现不当表现时,我们教师不能表现不当,只要不影响上课,有时教师可与他们用眼神交流,当堂不做处理,通过神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加以纠正.

3. 课后跟踪,积极疏导

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不良心理问题和行为表现,教师课后要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经验,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时找出问题所在,认真分析后制定出恰当的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疏导,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如针对初一年级新生或假期后心理还不能调整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其次,我们可利用家访等方式为学生排忧解难,缓解学生的焦虑、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压力大等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心理干预的

“四个注重”

在实施初中生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模式的研究中,我们要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四个注重”.

1. 注重关注心理学最新成果,准确判断、合理运用

平时注意收集有关心理学理论资料,学习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并能结合实际,在实践中检验、探索,结合自己的教学确立子课题进行研究.

2. 注重学生集体心理素质教育,以点带面,共同进步

农村初中生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心理辅导课,它贯彻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在课堂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实施心理干预,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的困惑和烦恼的同时,不能忘记对学生集体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3. 注重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调整心态,教学相长

数学教师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本着“诚心、热心、耐心、保密”的原则开展工作. 针对农村初中生实际,在课堂上积极创设各种健康有益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矫正偏常心理,学会正确交往,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及自强心,培养参与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渐回归心理成长的正常轨道.

4. 注重家校联系,相互支持,形成合力

造成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学要求、知识的难度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基础等. 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有效的解决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渠道的干预. 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让农村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的快乐时空中健康成长.

成绩和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

1. 收集整理了有关学生数学课堂心理干预资料

做好初中生学习数学课堂心理干预,关键是教师要有丰富的有关理论和实践资料. 笔者通过外出学习,收集有关学生数学课堂心理干预理论资料,边学习,边实践,边积累,用理论和智慧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2. 积累了丰富的学生个案

我们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日常活动进行纪录,并进行分析、评估,对特殊个案实施追踪干预,形成几个具有丰富材料的个案记录,为进一步研究学生学习数学心理问题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如《“谈数心慌”》《焦虑性数学学习低效的临床干预》等.

3. 探索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干预的策略

数学课堂心理干预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它是数学学科教学、德育教育、心理辅导多手段的结合,是相互之间的渗透. 通过实践初步摸索出了适合现代农村初中生心理特点的数学课堂教学干预策略,即以课中干预为主,向课前、课后干预延伸,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数学心理问题采用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策略.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5

在该过程中,学生课前在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下进行提出问题自学,然后带着已有知识和疑问在老师的热情引导下饶有兴趣地参与课堂学习全过程,并通过测评提高练习来自我检验课堂学习的效果,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快乐和自信,使生生、师生的情感得到深刻的体验。

一、激趣引入。是指激发情感、激起兴趣。要求教师首先要充满感情,满怀激情,善于搭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其次,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坟和手段,千百万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极大地激起学生求知兴趣,从而引出新知或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亢奋的情绪下来展开学习任务。这一环节将起到把学生带入活动角色的作用。如何激趣引入呢?过去,我们经常这样开始上课:“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什么什么。”倒是简单明了,开门见山。可是却把知识的前后联系、数学自身的魅力、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需求统统臵于不顾,这种无情无境的,冷冰冰、硬邦邦的导入模式让学生毫无兴趣可言。而现在有不少老师生搬硬套课本中的主题图,认为这样就是创造情景,但效果往往让老师掉眼镜,学生还是很难进入学习状态。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甚至是冲动。因此本人在“激趣”两字上做文章。创设情境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如讲故事、做游戏、联系生活、复习旧知、问题悬思等等,但尽量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能结合生活实际最好。引出新知要巧妙,要能把前面的激趣很好的结合起来。综合我们平时的试验,主要有下面几种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

2、创设趣味性情景,引发好奇心。

3、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4、创设生活情境,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5、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

6、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

7、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识冲突。

8、创设猜谜情景,激发学习的热情。

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具创新成分。它不但包含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包含在问题解决后。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也是教师首先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教师应加强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掌握。一个好的问题应有如下某些特点:(1)有意义或实际意义;(2)具有探究性;(3)问题不一定有解或答案不一定唯一;(4)有趣味,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兴趣;(5)简明易理解;(6)难度适中。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1)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找;(2)在知识“怎么样”上找;(3)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利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小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激发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把挖掘教学内容中能够提出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要不断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发现问题,有提出问题的冲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合作学习评价反思。是指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学习,合作学习,学习之余反思自己、小组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然后作简单的自评、互评等等,促进生生、师生的情感交流,体现民主,不断优化师生关系,使之和谐。如何让师生在这个环节中成为最佳拍档呢?(1)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知识,在反思中升华知识,增强迁移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2)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在反思中提炼方法,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纠正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数学思想理解的偏差,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4)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赞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学习信心,增添学习动力。

2、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就像放电影一样把各个环节的教学回放一遍,感受课堂教学、学生精彩表现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手段的成败之处等等。(1)聆听学生对其自己、对同伴、对小组或者对老师的评价,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2)注意对学生的各种评价及时简单反馈,使学生真正融入教师的管理中来。

3、课堂评价的方式(1)教师评学生。评价有导向性,评价有激励性、评价有开放性、评价还有发展性。教师仍然具有评价的权利,但教师应该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同时应该评价学习的过程;应该评价知识,也同时应该评价思维、能力、情感和发展。如适当表扬和鼓励表现出色的个人和小组,提出改进建议等,但一定要从以前的裁决模式变为六步教学中的激励模式(2)学生评学生。除教师可以评价学生以外,学生也应该学习着自评和互评,评价要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3)学生评教师。其实,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这就更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扫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创设出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四、探究展示。是指通过教师和学生精心创设探究问题,并提出具体、有效的小组评价要求,让学生小组自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接着把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通过这种形式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胆识、增强学习的信心、发挥互帮互学的作用。此环节是五步教学法的核心,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充分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效学习的重要过程。对新知的学习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不同的见解,通过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行知识小结,教师对重点处、难点处做点拨和强调,形成知识结构。这一环节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探究展示呢?

1、指导探究的策略(1)实施探究学习要遵循七个原则:独立性原则、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激励性原则。(2)让学生明确探究的任务与要求。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前,明确学法指导及对小组开展探究的要求:竞赛时间、探究的分工、效果要求、竞赛结果奖励,这一环节教师要结合本人本班学生的实际先带后放的指导,使之四人小组探究过程的良好学习风气形成习惯。(3)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不可问题一抛出就小组合作。(4)探究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5)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2、学习成果展示策略(1)培训各种展示方式。需要在课前或课内、课后对全班、某小组、某位学生进行指导,让其掌握展示方法,包括如何站位、如何板书等,减少课堂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等。小组集体汇报方式:当需要板书、多媒体体时到讲台前展示。每人有不同的观点作发言,发言完毕后可互相补充。学习成果展示完毕后要听取下面同学的质疑或建议、评价。小组代表汇报方式:由一人代表小组其他成员的发言,发言完毕后小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然后听取同学或老师的质疑等。个人汇报:这种汇报形式比较简单,相当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2)教师要做好让学生汇报的预设,不同的探究问题采用不同的汇报方式,否则会降低汇报的质量。适合个人或小组代表展示的问题:A当几个问题是相关联的、前一个问题是下一个问题的基础时。B、探究的问题比较小,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问题。C、当某个或几个问题都需要老师帮助板书时。适合小组集体展示的问题:A、几个问题联系不大时。B、探究问题比较广时,并且需要同伴配合时。C、当探究的问题能让学生通过汇报配合完成板书时。另外,有些问题还可以采用多个小组展示、小组与个人相结合展示等方法进行,总之老师一定要提前预设、心中有数,不能在课堂上才慢慢想这个问题。

3、要给与展示学习成果的个人、小组恰当的评价,以表扬和激励为主,既有同学的评价,又有老师的评价。

五、练习提高。是指通过最基本的练习、综合性的练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结合有关内容适当设计一两道探究题或开放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这一环节能有效地检查一节课的教学质量。课堂练习是一个综合环节,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练习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来衡量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所以我们设计的题目能做到既活又实,既重基础、又重提高,既体现“测”的功能,又体现“评”的价值。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得到锻炼、得到发展,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使练习达到最佳效果呢?

1、检测评价体现层次性要求,测试题的设臵采取低起点、多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基本成功的机会。尽量以竞赛的形式来实现,统一数量、统一时间。

2、设计不同形式的综合性测评题,如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等练习,尽量能创设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练习。

3、重视一题多解的设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观察、联想例题和习题,得到不同的解题途径。

4、测评题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有思考的时间,尽量让学生都动手去“做数学”,都主动参与到“测”的氛围中来。

5、精心设计提高练习。检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诊断教与学的开展情况,评价学生学习成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调整学习策略。评价要当堂进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互批、互议、互改。要及时分析统计学生答题情况,有针对性补救矫正。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6

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境下学习收获最大。因此,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就像做快乐有趣的事一样,而不是被迫完成艰难的任务。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发展合作的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困难。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浓,学习数学的效果就越好。如果要把学习数学培养成一种兴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就要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逐渐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开始学数学时都会感到新奇,希望了解它,对数学都有一定的兴趣,但因学生缺乏意志力,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因困难和乏味而转移或中断,只有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动力。

三高中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更强调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不同的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课型其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也不尽相同。

1。新课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出示问题—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组织讨论—小结练习—公布答案并更正—布置作业。教师巡视时要突出个别辅导,特别是要注意对一些学习感到吃力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2。习题课

课前由学生自主选题,老师适当指导并检查。课堂上由学生自主说题、解题、变题。说题:就是把审题、分析题目的思维过程说出来,即要求学生说明面对题目的思维过程。说题包括如下内容:说题目的结构;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及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说题目的分析思维过程。解题:就是在学生分析题目后,让学生自主解出题目。解完后还应让学生归纳(说出):解题方法、解题思想、解题步骤、解题回顾。这样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而且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和数学智慧的形成。变题:就是让学生对题目进行改造。通过对题目的改造,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题目的神秘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出题与解题的乐趣,感到数学的内在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复习课

课前指导学生小结基础知识。课堂上由学生自主整理概念,然后老师给出精选的例题,由学生互相讨论,自主探究,必要时老师给予适当点拨。

4、自主学习设计举例

在讲授“组合数的性质”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性质并证明,然后举例说明性质的应用。自主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这样安排: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5、实施自主学习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要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其实,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有机统一的,若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则主体地位必然凸现出来;若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则说明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好。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还在于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自主学习,不是取消教师的责任,恰恰相反,是加强了教师的责任。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正是体现在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另一方面,学生进入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阶段后,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主导要求。

第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7

1.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生对认知目标的任务完成状况, 而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态度、观念以及个性品质的培养, 难以形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效结合.

1.2教学中偏重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进行指导, 导致难以落实因材施教和公平公正原则, 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但得不到培养, 反而被日益销蚀, 造成学生的畸形发展.

1.3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量和对已学知识的重复记忆, 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模式, 教师教学方法单调, 主要以灌输和机械式训练为主, 学生则是主要以模仿和记忆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继承性学习, 造成数学课程与教学过程的封闭化.

2.构建初中数学高效教学模式策略研究与实践

2.1营造和谐教学环境, 提供个性发展平台.初中数学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尊重学生的思想与观念, 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 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自主探究, 师生间互通有无, 相辅相成, 在良好的互动中实现共同进步.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需求创造性的设置合适的情境, 提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适当的引导下师生通过双向交流齐步战胜各种挑战, 使每一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2重视筛选教学内容, 调动教学参与动机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其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书本理论性知识, 如定义、定理、公式等, 教学内容的展开也都是围绕几个大的知识点, 以重复的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筛选上需下工夫, 要注重观察和理解学生,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 避免公式化的说教, 捕捉学生的情感动机,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 在利率教学中, 笔者为避免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生疏, 便如下引入课题:同学们过年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收到好多压岁钱.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要学会自主理财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论一下如何做到钱生更多钱.假如某一名同学收到3000元压岁钱要存入银行, 现在银行一年存款利率是1.96%, 三年存款利率是2.54%, 那这名同学是一年一年地存合算还是连续存三年更合算呢?学生的兴趣迅速被激发, 求知动机被充分调动, 这样不仅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更让学生学会了自主理财.

2.3开展启发实验教学, 促进学生人性发展.数学不仅是学生用来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而且应成为学生学会生活的情感载体.教师要学会开设“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空间, 使过去学生眼中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定理、定义鲜活起来, 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下面以“事件可能性”教学为例, 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安排在最后20分钟精心设计了一个故事:小姑娘麦瑞在感恩节夜晚紧握着最后5美分想给爸爸买个礼物, 可钱实在太少了, 这时天使拿着两个“幸运大转轮”让麦瑞用感恩之心来赢取感恩节礼物, 麦瑞到底该选哪个大转轮呢?请你来帮帮她吧!

这个爱的大转盘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经历了一系列活动:

活动一:观察与猜想

一眼看去, 很多学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右边的转盘, 因为左边转盘四格里三个是罚, 而右边四格中三格是奖, 似乎右边转盘赢的机会大大高于左边的, 就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右边转盘.

活动二:试验与归纳

教师并未直接说明结果, 而是让两名学生上台当场试转结果当教师提示结合游戏规则时, 学生才发现试转结果出乎意料.学生好奇心顿时爆发, 个个跃跃欲试, 于是教师组织以5人为一单位的合作小组进行试验, 根据记录分析到底选择哪个转盘.在所有小组试验完毕后, 归纳出统一的结论:选择左边转盘每次都是奖5美分, 而右边每次都是罚1美分.此时同学们都为揭示了转盘的巧妙伪装而雀跃, 同时又对此结论感到诧异.

活动三:探究与分析

教师对同学的归纳作出了肯定, 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普通的转盘游戏应该是不确定事件, 为什么这两个转盘的结果成为了必然事件呢?”于是小组进行探究分析得出:“转盘四格上的数字除以4的余数正好是0, 1, 2, 3, 根据游戏规则和排列规律, 左边指针无论停在那一格结果都是奖5美分, 右边都是罚1美分.”转盘秘密被解开了.

活动四:体验与升华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麦瑞在幸运轮游戏中赢得了足够买礼物的钱, 但转盘里还有一个秘密哦!将左边转盘里的几个数字5, 12, 15, 22对应英文26个字母是E, L, O, V, 组合起来就是“LOVE (爱) ”.麦瑞最终用爱为爸爸赢取了感恩节礼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学生情感引起共鸣.

幸运大转轮蕴含了统计学、代数、数列等多种知识和化归、函数、整体等数学思想, 同时凸显了人文情怀, 全面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3.总结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8

[关键词]教学相长乐思乐谈乐理乐用乐动手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30006

一、现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利弊

伴随着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轰轰烈烈的推广,各学校推崇的数学公开课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上台展示精辟见解的是学生,小组讨论出各种奇妙创新方法的是学生,站起来有理有据侃侃而谈的是学生.于是,大家都惊叹数学教学的革命来到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实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成功地在课堂上培养了学生的展示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但渐渐地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在这种课堂教学中爱上数学,反而苦不堪言.一大堆作业.国家常常说学生要减负,上课认真点,下课轻松些.可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最注重学生的自学,学生自己必须自学新课内容,并做完教师精心设计的预习案,为明天的新课做好准备.为了复习巩固当天的学习内容,又有了巩固性的作业.几个科目的作业让学生苦不堪言.无聊的数学.通过自学,学生直接跳过了数学理论的摸索和探讨,只是单纯的套用公式解题,单纯模仿例题的思路做练习,一味追求解题思路和展示解题能力,使得数学这一强调思维、强调发现的学科成了一大堆公式重复运用的数学作业和无聊的任务.有些无奈.对于成绩中下生而言,数学自学中的有些内容是难以理解的,而课堂上又难得到老师及时的跟进.虽然有部分积极的小组长热心指导,但也只能是对个别题目的方法进行指导,学到的是零零碎碎的数学知识.而要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对于优等生而言,课堂上偏重于知识交流和展示,偏重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及数学素养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合作交流能力,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但自学任务给学生带来不小的作业负担,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并使得部分学困生因自学能力的欠缺跟不上学习.

传统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而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又过于强调学生的“学”,弱化教师的“教”,有些矫枉过正.

如果让二者相结合,扬长避短,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学习,又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点,学生会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二、“教学相长,快乐学数学”的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应研究教学目标,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展示讨论中轻松快乐地学数学、用数学.由于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课堂强调:

1.问题引领,激发数学思维.

2.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及探索学习.

3.学习的整理与分层.

4.学生的快乐参与学习.

5.堂堂清、课课清,课后只给学生十分钟巩固作业.

三、“教学相长,快乐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及操作要点

1.本模式由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组成:乐思——乐谈——乐理——乐用——乐动手.

2.本模式各环节的操作要点

(1)乐思.即课堂教学注重问题的引领.要让学生对问题猜、议、评,激发思维.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快乐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的“教”应该点到即止,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挥.其次,教师在课前应充分研究教材,考虑问题的深浅,设计出一个或若干个学生“跳一跳,能达到”的思维契合点,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设计问题要注重学生的生活背景,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思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2)乐谈.即课堂可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引导学生快乐研究数学问题.把探讨和展示的机会给学生.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问题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因此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自检”和“学他”,经历知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3)乐理.即课堂上注重归纳知识,整理知识.

在数学学习中,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危害是降低了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基础.在巩固、小结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概括;讲评作业时,鼓励学生拿到作业本后,经过自己思考,主动分析错在哪里,怎么错了,待学生了解这些后再给予讲解.

(4)乐用.即课堂上注重及时应用,注重分层要求.

归纳出的知识定理或公式应及时拓展应用,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练习应用知识.并采用评分等鼓励措施,及时鼓励做对或有创新的解法.对个别学优生及时提出高要求,鼓励提高能力,及时运用新知识;对个别学困生及时个别指导,帮助学习基础知识.

(5)乐动手.即课堂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自主探索,把操作的机会还给学生.

教师的演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切不可让数学成为一成不变的练习加作业,变成可怜的“纸上谈兵”.

四、“教学相长,快乐学数学”教学模式实践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只有懂得“教”“学”相长的教师才会是优秀的教师.课堂上应注重“学”为主,“教”为辅.“教学相长,快乐学数学”的课堂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快乐学习的热情.

“教学相长,快乐学数学”重在“教”与“学”的合理安排,重在让学生在快乐学数学中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

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考试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而轻视了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优秀数学品质.这也是教师在合理安排“教”与“学”时,特别要注意的.

上一篇:作文:我的媒婆奶奶下一篇:失恋时的伤感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