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精选9篇)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篇1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于高三时对政治的疯狂背诵,所以现在学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是什么呢?首先,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问题,而不是世界某一局部、某一领域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在目前条件下,所有哲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理,当然也是相对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科学水平比较高的阶段,随着当时工业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如数学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又出现了胚胎学等新的学科。自然科学由原来的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分析和加工材料的科学”,以研究自然物质发展的新学科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当时世界著名的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和强有力的论证。再加上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实践:亲自参加和领导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不断地思考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的经验,吸取有关的教训,在大量实践证明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他们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基于彻底唯物主义之上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两大部分,其辩证法又包括有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规律,五对基本范畴,实现了基本规律与基本范畴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地揭示了客观世界辩证发展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完整、科学、严密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人们认识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认真分析,科学地揭示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总结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证明了人类认识的目的是实践,而且只有通过实践,人类才能实现正确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也是认识的归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全过程充分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几个基本范畴,都在认识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运用得非常充分。所以,将唯物辩证法运用到认识和实践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非常科学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绝对不是哲学,而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某一领域的问题上的运用和分析。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又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而且不断地用实践来检验认识正确与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属于认识范畴,其产生和确立同样也必须遵循认识规律。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要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他不断地从

研究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现世界的普遍规律,再把已经总结出来的规律反过来运用到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中去,反复进行检验,即符合其认识规律,也促进其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伟大学说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的诞生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思想本身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和人类自身的命运。

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邓小平提出并实践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创新自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以后,经济学的发展以此为基点分两条道路进行:一条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批判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为主题的发展,代表人物有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我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都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条则是以均衡价格与效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源配置与经济运行机制为主题的发展,其中以马歇尔、凯恩斯及凯恩斯以后的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为代表。经济学的发展分别以两个不同基础、不同主题发展起来,各自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与阶段,也都遭遇过不同的命运。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及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挫折,经历了一个深刻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与变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包括研究主题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计划经济为主题,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主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重点批判资本主义经济不合理及资源配置低效率性的传统阶段转变到了重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阶段。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也面临二条道路。一条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国外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丰富实践,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另一条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科学价值,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否定中国改革开放的独特的经验和理论,主张全盘西化,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改造中国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都正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广泛传播,从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的长期统治到新保守主义的后来崛起,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流变到“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兴起,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到罗伯森的“文化全球模式”等,令人目不暇接。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极力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推向世界,社会主义中国始终是其重点。而我国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聚集和交流的前沿阵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剥夺行为使人们对此深恶痛绝,社会中的有识之士,知识分子如圣西门 傅里叶欧文等人以此即与资本主义种种制度本质相对立的方向来设想更加优越、先进 的社会(尽管是处于空想阶段,但却是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开端)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正是由于现实中的压迫,人们才渴望没有压迫,这便是社会主义来源的现实存在基础,即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体现了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社会意识是具有独立性的,即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 即遇见与推测未来,可说明社会主义这一意识产生的哲学基础。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人 即被压迫或对被压迫者富有同情心的人,对客观社会现状即生产方式的反映,人的趋吉避害的生物的固有本性,是这种反应不仅仅停留与他本身,而是不可阻挡地转向它的对立

面的模糊而又不具体的改变欲望,或是更进一步的深刻的,即认识、改造这一现状的原理方法等。马克思所提出的对资本主义本质深刻揭示的剩余价值理论还有反应社会历史演变规律的唯物主义史观,为人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即其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揭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必然产物。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力量,这样就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肯定了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必然性。我们进一步掌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总之,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之后,让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从而掌握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将知识为智慧、变智慧为能力,培养我们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作业

学院:文学院 班级:汉语1102班 姓名:唐瑜婕 学号:20112521130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篇2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根本与核心是实践

毫无疑问,从文化的根本与核心来看,它就是人为主体的实践对象化活动,是人从文化方面认识和改造世界自觉行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文化认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概念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就由主体实践,客体认知后以及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发展而来的文化总体概念。但文化又并不能完全与实践的自觉及文化认识画等号,只有主体对课题正确、客观、能动的反映才是正确的文化实践,相反,它只能被摒弃,不能被保留。所以说,文化的根本与核心就是主体对客体、能动、正确的反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根本,准确揭示了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伴随着强烈的现实感和批判性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都高度重视发挥先进文化,并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根本的文化理论的深刻理解,把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主体的文化培育和新文化建设视为社会主义重要的建设任务之一。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和历史进程上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文化本身集中反映了某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并对某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产生一定的作用。一定的文化理论是这个社会在政治和经济观念上的极大升华,他的这个观念深刻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相关理论,是对马克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所以,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另一个基点在于不能孤立地研究和把握文化现象,要把文化放到人类社会历史运行中加以理解。一方面,应当在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中把握文化的历史地位、作用和特点;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文化的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不能孤立、片面地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来生搬硬套,不能单纯地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只有在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的社会形态中,这种“决定”才会强制性发挥,而文化的概念是随着人类自觉活动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逐步来引领社会的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虽遵循历史唯物史观,但它又有其特殊性。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是适应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指导下的文化制度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心得科学发展主题,产生了新的发展需求,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文化理论的发展也理所当然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基本原则,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体制建设。要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就要充分认识一系列的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和政策,打造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可持续发展体系。还要把握“文化制度”与“文化体制”的关系,最大程度地探索出一条文化体制的道路。江泽民同志指出:“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他提出,繁荣必定是文化发展亘古不变的主题,而管理是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这一席话突出了形势,新发展下文化制度在文化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每一个成体系的理论都有其物质载体,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产业,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管理和繁荣都要同时抓的新态势下,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效手段。要发展文化产业就要重视文化的根本属性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在认识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市场管理与繁荣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有效地发展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坚持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产业。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及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和原则,是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理论又一个重要基点。

四、充分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意义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指导下的文化制度是它最现实,最真实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反映。深刻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建设当代先进文化的必行之路,它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当代先进文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文化理论界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基本观点之上建立起来的、适应历史社会发展的文化思想。毛泽东同志的文化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它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文化思想,对现代历史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而由新时代的领导人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毛泽东文化理论的再一次继承和发展,他们共同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它们的形成及建立让当代的社会文化问题得以解决,从而实现当代社会的和谐文化建构,并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让先进文化建设有章可循。

(二)给当代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理论界具有极强的丰富性及多样性,它主张多样化文化并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围绕中国近年来的历史事实、历史主题,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社会文化指导思想的经验,如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以“拿来主义”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具有正确的指引方向的文化指导思想等,极大地丰富了历史文化领域的建设。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倡,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是可以自由发展的,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要反对强制一种风格,禁止另一种学派的说法及做法。可以看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未来我们在发展多样文化和当今社会创新文化方面提供了新的建设可能性。

(三)为当代文化的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同时曾指出并强调,新时代文化建设要以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核心。“文化”与“文明”是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当代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创新,文明的发展关键则是文化的长期积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总方向。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各国“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筑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与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促膝长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并发表主题为“尊重文明多样性守护文化民族性”的讲话,指出:“作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文明是华夏子孙必须继承、守护、光大的瑰宝。”可见,文化和文明是紧密相连的,中华的历史悠久文化推进着中华文明发展,而中华文明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对当代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具有非常重大的经济意义

不论在哪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及事业是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产业,而文化又是上层建筑意志力的体现。所以,文化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也可以理解为政治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2015年11月,“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指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地方来说,“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也发布了《山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在肯定了近些年山西省在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果的同时,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行动纲领,纲领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山西省要基本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文化产业将成为山西省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程度,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充分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必须在文化本质上强调其本源性,即实践和认识的理论;必须结合其发展的社会历程,分析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还需正确认识并坚持社会发展的指导政策方针。还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当前社会所带来的重大意义,才能够真正地推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衣俊卿,胡长栓.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浅谈对课改的认识 篇3

一、个人教学亮点

作为一个工作才两年的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上是有所欠缺的,但这并不代表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自己的亮点,纵观自己两年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第一,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思想更为开放,能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课改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来感悟、构建新知,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第二,我善于将周边的实物引入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也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第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之后,活用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二、困惑与问题

在课改过程中,就我自己两年的经验来说,当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主要教了北师大版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数学,对这两个年级的教材比较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遇到了以下一些问题和困惑:

1.就北师大版教材而言,给我的感觉就是内容的衔接性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以第四册为例,这一册在内容上非常多而且混乱,总共有九个单元,而且这些单元基本上都是跳跃性的,联系性不大,导致学生经常学习了下一单元忘记了上一单元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角的知识中,其中有一个内容是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问题,在这一点上,如果学生学习过射线,将非常容易理解,因为射线是能够无限延伸的,本身并没有长短之分,而角的两边刚好就是射线。所以,书上的描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描述。

2.课改之后更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更多时候会注重各种形式的学生自学。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差,如果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孩子的自学上,其效率一般情况下是比较低的,而且对很多孩子来说他们并不具备自学的能力,这就让老师很难把握度的问题,究竟该放手让孩子自学到什么程度才能收到最大的

效果?

3.现在的教育给我的感觉就是越来越接近于美国式的开放教育。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课改过程中我们就是要吸取美国课改的经验,不要牺牲了基础教育来成全高等教育,或者说,这种牺牲还不一定是有价值的,毕竟中国的考试制度没跟上来。

4.现在的教材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记得第一年教书时,拿到教材完全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把握内容和重难点。拿到教材,很多东西连我们自己都确定不了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不用讲,比如说对除法算式的命名,在新教材中是完全没有涉及的,但是在考试过程中却是会出现的。

三、课改体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认识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探索的主动学习。新课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可以有多方选择,在多方涉猎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而现在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新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让学生经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效果要远远大于老师讲、学生听的

效果。

四、课改的思考与展望

课改走到今天,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令人振奋的态势,但细想一下,这里面还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思考和讨论的。

思考一:课堂教学怎样才算有效?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相互之间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摆正师生关系,特别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上,但是对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目前却出现了一些曲解——在很多课堂上,表现形式大多是“一堂课就在互动、合作、讨论、质疑、体验中结束了。”“就是不见了老师的精彩讲授和真诚的言传身教。”这些课把丰富的教学方式简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六个字。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课堂失去了什么?我们都知道过去的“满堂灌”扼杀了教学的生命活力,那么这样一味追求互动和自主建构的课堂,丢失的会不会将是更主要的教育目标呢?

思考二:教学评价路在何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面对课改,如何进行教学评价?教师们都在进行思考、探索,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都是以考试为出发点,把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在学业检测的得分上,这无疑使教学行为受到了约束,以致教师放不开手脚真正地进行课改,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了一句空话。

反思课改问题,展望中国教育的前途,教育改革的问题还很多,但只要我们正确、理性地看待课改并一起努力,就能把问题解决,全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篇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全面改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2,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3,实事求是: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间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事求是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路线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首先,大学生作为刚刚成年不久的“社会人”,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决定,这个时候,就必须结合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符合自己的具有可行性的目标。

其次,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我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大学生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储备,及时转换思维方式,要有创新精神。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多关心时事,不要只局限在自己身边的小环境当中,目光要放长远,放眼世界,与时代同步。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要着眼于实际,把握现实世界。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然后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大学生有重大意义

在学习当中,实事求是可以帮助我们制定长远的目标,正确的认识自我,最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存在着很多不良现象,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没有正确的认识自我。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计划,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在工作方面,我们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有些毕业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往往把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不满于现状。我们应当正确的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状况,在毕业之前就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以免在毕业的时候措手不及。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实事求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理论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做任何决定时都应该从实

浅谈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篇5

摘 要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其体系构成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努力构建企业文化,目的在于把它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才是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最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企业文化;体系构成;功能与价值;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化,企业如何通过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激烈的竞争中激流勇进,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营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现实课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产物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社会的独特现象。农庄、城市、工厂、运河、铁路、绚丽的服饰、美味佳肴等等,这些属于物质性的文化形态;而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观念、风俗习惯、情感情绪、知识系统等等,则属于非物质性的文化形态。文化的产生和进步源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有外部自然的威胁压迫,如洪水猛兽、地震火灾等;也有来自人类社会自身的竞争冲突。人们既要从外部自然和社会系统中尽可能地获取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又要最大限度地防范可能发生的侵害,这就必须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造,即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对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的改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实践和思考,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方式,调校自己的生存轨迹,渐渐地创建了丰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系统,即所谓的物质文明体系;同时也创建了博大的精神系统,包括各式各样的认知成果、生存规范、行为方式、活动程序、文学艺术等等,即所谓的精神文明体系。物质文明要素和精神文明要素作为人类社会的遗传因子,经过不断地传承,不断更新完善并趋于稳定,就形成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人类文化是这样形成和发展的,作为人类总体文化的一个部分,企业文化同样产生于企业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在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调校和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发育成长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积极能动的反作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式。

二、企业文化的体系构成

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一)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四个层次:

1.由企业各类物质设施和企业产品等等构成的物质文化。如厂区环境生产生活建筑,生产技术装备,产品规格、质量、标识等等。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既表现着企业现实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生产经营状态,展示着企业的形象,也表现了企业员工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态度,表现了企业人的精神层次和追求。

2.由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生活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行为文化,包括了企业在组织协调、工作状态、接人待物、文娱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反映。一个注重诚信、关爱员工、纪律严明、雷厉风行、人际关系融洽自然的企业和一个唯利是图、队伍涣散、纪律松驰的企业,给人的文化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

3.由企业各方面规章制度构成的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是企业所制定的,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企业制度是人与物、人与人、理念与行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中介与结合,是企业经营管理意志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制度在企业文化特别是员工行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处于良性的稳定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企业的精神文化,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逐渐形成和趋于定型的精神成果,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等等内容。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的上层建筑。

(二)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

从内涵上看,文化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融和统一。什么是“主流”,就是企业所主张的,被员工普遍接受和奉行的东西,它体现的是企业法人的意志与企业员工自然人的意志的统一。例如,企业关于员工权利和义务以及企业利益分配的价值主张、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得到员工的普遍接受和奉行,就成为主流理念。行为方式是贯彻理念所应抱有的态度和所采取的实践方式,包括了员工做事的态度倾向和具体的行为过程,是理念落实在具体行为上的表现。企业制定的行为规范,如“遵章守纪”、“团结合作”,得到员工普遍的认同和践行,就成为主流行为方式。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统一,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心理和行为基础。

(三)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现象

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

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决策者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部宣传口号和对外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理念的设计与升华,也要重视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

如影随形,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从企业管理历史来看,实行不同管理模式的企业都有其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奉行“泰罗制”的企业,有它“胡萝卜加大棒”的文化体系;实行行为科学管理模式的企业,有它“人性激励”的文化体系。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从企业产生的第一天起,企业文化就存在于、作用于其中。

从动机上看,资本的原始冲动就是追逐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是为了增殖,谁会进行投资?但主观动机是一回事,客观效果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仅仅以资金、成本、营销等等技术性操作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大家都承认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心耿耿、勇于负责、积极主动、奋发进取、富于创薪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金钱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长青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这个环境平台,这个土壤,就凸显出企业文化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技术,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1.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长久深厚的发展动力。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和思想动力。

2.企业文化是当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业务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能够最大化地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有效地团结和激发员工,从而造就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文化能有效改善企业管理的观念和方式。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型管理方式、“泰罗制”管理方式、行为科学管理方式、理性主义管理方式到文化型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前边的四种方式,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在管理实践中暴露了各自的缺陷。文化型管理方式,则是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文化主导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戒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在企业管理中,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包括了体能、智能、技能和文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体能、智能、技能,首先就要使员工与企业产生文化认同,依靠建立优良的文化体系来引导人力资源开发。一旦员工对企业的目标、愿景、战略、精神、价值观都认同,其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使命就会自觉结合起来,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会和企业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个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奉献企业。

一个企业,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就会形成反差,进而会给企业造成深重的创伤。企业有知识有技术,却缺少共同崇尚的价值准则,没有共同奉行的行为规范,知识和技术就无法有效地利用,甚至会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人才流失、技术泄密,反映出企业文化的缺陷。没有共同的追求愿景,没有凝聚人心的事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和员工的联系就会简单化为雇佣关系,谁都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就会从心理上行为上与企业对抗。所以,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打造优秀员工队伍的根本途径。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本质上属于管理科学。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使它在企业管理中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1.引导效应。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也能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上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就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效应。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谓“众怒难犯”,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效应。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从而产生和谐统一的行为。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巨大的向心力,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4.激励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员工将企业文化内化为自我意识后,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自我激励的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企业努力高效地工作。5.辐射效应。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宣传、交往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得到社会文化的认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企业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的工程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总有一种“虚而不实”、似是而非的感觉。在企业里,厂房矗立着,机器在运转,员工在忙碌,规章制度挂在墙上,产品、成本、产量、利润等等都有具体明确的量化指标,而企业文化却似乎无从把握。

其实,企业文化也是实实在在的,就存在于企业总体运转的每个环节中。如火之燃于薪,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的机体,但它又是企业的灵魂,引导着企业的发育成长。

就企业来说,有些根本性的思考是必须而且必然的,如“为什么办企业?…办什么样的企业?”等等,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命运。就员工个人来说,同样存在着一些终极性的命题,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等等。由此引发的价值评判和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

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企业文化,而在于存在着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不培育倡扬科学进步的文化体系,愚昧落后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员工把严守工作纪律,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把按劳取酬,把必要的加班等等当作是理所当然、心甘情愿的选择,还是当作一种急于摆脱的负担,当作无可奈何的服从,就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员工对职业、权利、义务的态度,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对竞争、合作、人际关系的态度,由这些态度决定的情感情绪、言行举止、工作绩效,就是内在文化的表现。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环境熏陶、认知建构、管理规范、行为培养等等措施,使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通过塑造优秀的员工队伍,进而推进企业的发展。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它的内容、操作、效果都是实实在在的。

浅谈对信息安全的认识 篇6

通过学习,对信息安全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添的很多乐趣。与此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无法估量的危害,所以说,如何做好信息技术安全意识培养这门必修课也是至关重要的。希望所有老师与我一起共同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氛围。网络不同于现实生活,它虚拟、空泛、看得见却摸不着,我们家长要教孩子正确认识网络人际关系、甄别信息的真伪,正确认识网络游戏,虽然有些知识可能自己的孩子现在还用不上,但是家长要从小给孩子渗透相关的知识,孩子长大后才不会迷失在网络世界中。

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网络信息安全, 让学生了解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的一般措施。、掌握网络存在哪些信息安全威胁,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应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信息。、培养学生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教学重点:

解威胁信息的常见因素。

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教学难点:

1)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2)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安全使用。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初识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造成的严重后果。

播放计算机病毒、黑客进行破坏、犯罪的相关新闻视频资料。

使得学生认识道病毒的破坏作用,意识到信息技术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2、引出课题《信息安全》

师生共同讨论并解释课题:(信息安全:指的是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可控性等得以保证);

3、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指点:

通过刚才的演示,大家想想下面几个问题:

当你打开电脑,忽然发现,存储的文件丢失了,或系统突然崩溃了,你知道计算机中发生了什么吗?

当你看到垃圾邮件充塞了电子信箱或在你打开某一封邮件时,防病毒软件提示计算机已感染病毒,这时应做什么?

某天,朋友在他的机器上看到你计算机中的一些文件夹,这说明了什么?

某天,朋友告诉你,他知道你的上网帐号和密码,你信吗?

你在网络上收到信息,说只要你邮寄多少钱到某一账户,就可得到大奖,你如何看待?

某天,当你用QQ聊天时,某个陌生人给你发来一个网址,你会打开吗?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对于这里的所有信息,所有的“网中人”,你都会相信吗?

网上的“泄密门”你知道有几个?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能说说这些秘密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吗?

结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日常应用,讨论后,学生对病毒、黑客、垃圾邮件、网络共享、计算机犯罪有了初步认识。每一个学生都强化了一种意识,信息安全问题关系到的我们每个人。

4、掌握威胁信息安全的“最大元凶”计算机病毒(小组讨论方式)

(1)定义: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特性:具有潜伏性、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

(3)传播途径:有很多种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网络和磁盘进行传播。

5、做好信息安全的防护工作教师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进行归纳:

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不定期对其升级,对系统全面查杀病毒;

对计算机系统打补丁,对重要数据不定期的进行备份;

不登陆不健康的网站,不接收来路不明的网址,不要从网上随意下载来历不明的程序和数据资料;

不制造、使用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软件;

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做违法的事。

6、将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组6人,对于以上的学习讲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谈谈对于自己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行为。

7、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网络存在的信息安全的威胁的几种类型,希望通过 这节课的学习,同学提高自己的信息安全意识,正确的使用网络给我们提供的便利的同时,时刻注意信息安全的重要。

8、课后作业:

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查询安全上网的方法。

网络安全活动简报

在网络安全知识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观看网络安全公益短片,并讨论网络安全知识。通过主题班会同学们增强了识别和应对网络危险的能力。

通过黑板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的树立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手抄报,不仅学习了网络知识,而且普及安全信息知识。并且能自觉抵制网络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浅谈对《闲情赋》的认识 篇7

一、对《闲情赋》的不同评价及解释

陶渊明的《闲情赋》究竟表现什么主题呢?这个问题从这篇作品产生那天起, 就一直争论不休。主要可大致可总结如下:

1.“劝百讽一, 主客观背离”说, 即认为陶渊明虽然主观抑

爱情之流宕, 但由于渲染过度, 加上赋体本身的铺排特点, 劝大于讽。首先提出这个观点的就是上述的萧统, 他说:“白壁微瑕, 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乎?卒无讽谏, 何足摇其笔端?惜乎无是可也。’”[1]钱钟书:“其谓‘卒无讽谏’, 正对陶潜自称‘有助讽谏’而发;其引扬雄语, 正谓题之意为‘闲情’, 而赋之用不免于‘闲情’, 旨欲‘讽’而效反‘劝’耳。……事愿相违, 志功相背, (陶) 潜斯作有焉”。[2]

2.“香草美人, 比兴寄志”说, 即认为陶渊明对爱情的追求

有着深刻的寄托, 借“香草美人”喻君子, 提倡这一观点的是苏东坡, 他说:“陶渊明《闲情赋》, 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 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 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3]清人邱嘉穗清:“其赋中‘愿在衣而为领’十段, 正脱胎《同声歌》中‘莞蕈衾帱’等语意……昭明太子指为‘白壁微瑕’, 固定不知公者;即东坡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 亦不知其比托之深远也。”[4]

3.“追求爱情, 止于礼义”说, 即认为陶渊明虽然有大胆追

求爱情的冲动, 但又因为“发乎情, 止于礼”的局限, 不能彻底的抒发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提出这一观点的是鲁迅, 他认为“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义’, 未能进攻到底, 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 究意是大胆的。”[5]袁行霈认为说, 我们应该“从作品本身出发, 根据陶渊明本人对其作品的说明, 参照同一系列的作品内容, 把《闲情赋》的写作视为陶渊明的一次爱情的遐想或冒险”。虽然“心飞远了”, 但是“最后还是收了回来”。[5]

4.“驰骋才气喷发感情”, 即认为“抑流宕之邪心, 谅有助

于讽谏”是作者的一个幌子, 真正的目的是驰骋才气, 抒发自己对爱情喷发的情感。持这种观点是近代顾竺, 他认为陶渊明“郑重其事声明说要‘有助讽谏’‘不谬作者之意’, 一面又竭力“以第一人称手法细致入微地写自己千方百计想与美女结合”, 这是“打着守礼旗号而行反礼之实”[6]。徐国荣、刘继才、罗时叙等也有类似的表述。

二、如何正确读《闲情赋》

1. 当时的社会背景

鲁迅先生说:“自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 曹丕的一个时代, 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或如近代所说, 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6]这一时期经学的统治地位动摇, 佛玄大兴, 造成了人们思想的多异性, 开启了人们主体意识觉醒的新时代, 宫体诗大肆盛行, 赋出现了“艳”化倾向, 出现了大量描摹女性美貌、抒发对女性的情爱作品。其中, 曹植的《洛神赋》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塑造神女形象的奠基之作。陶渊明的《闲情赋》赋中则塑造了一位容貌超群、品格高雅的的美女。从神女到美女, 陶渊明《闲情赋》的出现既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也符合赋这种文体自身发展的规律。

2. 陶渊明的为人

陶渊明为人真纯自然,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称道和认同, 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为不屈服于权贵的志士仁人所激赏, 其淡泊名利, 入仕出仕最终归隐在田园之间找回心灵宁静的心理也引发了无数隐士的共鸣。

梁启超在所著《陶渊明》一书中说:“第一须知他是一位极度热烈有浩气的人”, “第二须知他是一位缠绵悱恻做多情的人”。在谈到《闲情赋》时他又说:“ (陶) 集中写男女情爱的诗, 一首也没有, 因为他实在没有这种事实。但他却不是不能写。《闲情赋》里头‘愿在衣而为领……’底下一连迭十句‘愿在……而为……’熨贴深刻, 恐古今言情的艳句, 也很少比得上。因为他心苗上本来有极温润的情绪, 所以要说便说得出。”[7]了解了陶渊明的“真”和“自然”, 才能更好的理解《闲情赋》。古人对爱情讳莫如深, 让包含爱情的作品背上“淫”的帽子。而爱情作为人的一种正常感情, 一切追求真诚的人都应该大胆的承认它。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 陶渊明“漂逸”的太久了, 但他有时很“摩登”[10]陶渊明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他也有欲望, 有挣扎, 他能够写贯穿才气华丽的赋, 也能够写冲淡自然的诗, 其作品的呈现完全是内心情感的主观表达。

3.《闲情赋》的创作

关于《闲情赋》的创作缘起和主题一直以来备受争议。通过对文本的分析, 更能贴近陶渊明本人的答案。

在《序》里, 陶渊明交代了以下几点:1.承认此赋语言在因袭前人之作的基础上有所发展。2.认为此类赋的主旨是要抑流宕, 助讽谏。3.“园闾多暇”证明陶渊明《闲情赋》最后定稿的日子在四十一岁从彭泽退隐以后。4.“坦万虑以存诚, 憩遥情于八遐。”“憩”是“止”的意思, 结合赋的结尾用的引用了《诗经》的诗句, 孔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思无邪。”可以说明“闲情”就是要抑制流宕的情思使归于正也。

再者, 应当考察赋这种文体的特点, 从最初的骚体赋到西汉的大赋, 到东汉中、后期的小赋, 及至魏晋南北朝的骈赋, 唐的韵赋, 北宋中叶的散赋。然而“万变不离其宗”, 它仍然保留辞赋的铺张、排比、虚拟人物、篇末劝谏等特点。

最后, 考察《闲情赋》的继承关系。此系列赋已知最早的是张衡《定情斌》, 蔡琶《静情赋》。可以举出的作品还有《闲邪赋》、《止欲赋》、《止欲赋》、《正情赋》等。可见以赋的体裁抒写爱情的流宕最后归于闲正, 是汉魏以来文人惯用的方式。我们可以把陶渊明的此篇赋看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抒发自己对美人的真挚爱恋, 最后因为赋的铺排, 越写越偏离讽谏的目的, 最后勉强收回自己的感情。

综上所述, 从陶渊明所处时代和赋体发展规律以及陶渊明的为人来看, 陶渊明的这篇赋正是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抒发自己真实情感的佳作, 再结合赋体本身和它的传承关系以及赋的特点, 可以说明陶渊明写《闲情赋》的主观动机是防闲爱情流宕, 但因为赋本身劝百讽一, 铺陈等特点, 客观效果背离了主观动机, 这也是赋体的通病。

摘要:过去学术界对于陶渊明的《闲情赋》评价不一, 本文总结了几种对《闲情赋》的主要评价, 通过对当时的社会背景、陶渊明的性格、《闲情赋》的创作三方面的分析, 以期能够正确认识《闲情赋》的主题和创作缘起等。

关键词:《闲情赋》,陶渊明,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1]北大北师大中文系, 北大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陶渊明资料汇编:下[M].北京:中华书局, 1962.321

[2][2]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M].北京:三联书店, 2008.

[3][3]孔凡礼点校.苏轼全集 (第五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6.2093.

[4][4]同上①.323~324.

[5][5]鲁迅.题未定草 (六) [M]//且介亭杂文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171~172.

[6][6]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127

[7][7]顾竺.关于陶渊明的《闲情赋》[J].西北师范大学报, 1990 (6) .

[8][8]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已集

浅谈对中国漆画的认识 篇8

一、漆画的产生

中国漆画作为独立的画种,仅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作为装饰纹样依附于漆器的“漆画”,却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但作为中国的漆画,只能是说中国屏风了。

20世纪上半叶,国际的漆艺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漆画的诞生也起着催化作用。

20世纪初的欧洲在包豪斯艺术和工艺相结合的思想倡导下,又在日本和中国漆艺的直接影响下而兴起了漆艺运动,产生了英国的艾琳•格瑞(EileenGray)、法国的让•杜囊(Jean Dunand)等杰出的漆艺家。让•杜囊的成就更为突出,他一生留下了家具、屏风、首饰以及瓶瓶罐罐等上千件漆艺作品。他为“诺曼底”号轮船以《捕海豹》、《狩猎》、《摘葡萄的时候》、《掷标枪的人》等为题材的漆壁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其《夫人像》更是纯粹的独幅漆画。

1.法国的漆艺对中国的影响

法国的漆艺运动对于中国的影响,在雷圭元先生身上可以表现出来。雷先生1929年留学法国期间,曾勤工俭学于仿制中国古代漆器的作坊,由此,他对中国古代的髹漆技法有所了解,1931年回国后,在杭州国立艺专任教期间,著有《工艺美术技法讲话》,其中就有漆艺的内容。他还创作了《泉边》等漆画作品。

2.日本漆艺对中国的影响

日本的现代漆艺对中国的影响不可低估。20世纪20~30年代李芝卿先生和沈福文先生先后到过日本,学习了日本的莳绘、变涂等技法。他们的作品,如沈先生的《金鱼盘》、《太阳盘》中的彩绘、罩漆、研磨技法,以及李先生的《百幅漆艺技法样板》,成为中国现代漆画的技法基础。此外,沈先生还创作了《研磨彩绘敦煌壁画屏》、《堆漆鲤鱼画屏》等富有启示性的漆画作品。

3.越南漆画影响了中国现代漆画的创作风格

法国也好,日本也好,虽然开拓了漆艺的现代生活空间,也出现了有绘画倾向的平面作品,但还没有突破装饰艺术的范畴,没有产生以漆画为绘画的观念。越南磨漆画的诞生,开创了漆画的先河。

越南也是一个富有漆艺传统的国家。由于一些油画家的参与,“一些画家在老艺人的协作下,实行革新,变它为一种独特艺术,能够体现其他体裁所不能表达的意境……竹丛随风摇曳,碧波粼粼的池塘中的村庄倒影,红霞满天或金光辉煌的日落黄昏,青苔覆盖的墙垣环绕的寺庙,金鱼在水中泅游……”使越南漆画的语言和表现力在艺术上又大大地提高了一步。

越南的磨漆画,逐渐发展为越南的“国画”,在国内外影响愈来愈大。1962年,越南磨漆画到我国北京、上海展出,给中国画家与广大观众以全新的感受:漆画可以表现传统的、程式化的山水花鸟图案,而且表现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漆画不再仅限于黑、红、金的材料色彩,而且也可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越南磨漆画的来华展出,不仅使中国人看到了耳目一新的漆画作品,还给中国人送来了漆画也可以发展成为“绘画”的崭新观念,于是大大刺激了漆艺故乡的中国人。著名美术家林风眠先生高度赞扬了越南磨漆画的成就,他说:“越南的许多艺术家,深入到工艺美术领域,使绘画与工艺相结合,创作出光辉的漆画。这些宝贵的经验,我们应当很好地学习……我们在漆的制作中,有丰富、传统的方法,我们的许多艺术家应当注意到和工艺美术相结合的问题。我想油画家和漆的关系更为接近。”

中国有许多的画家去越南学习漆画艺术。从此,中国的漆艺家、画家也有了“漆画是绘画”的自觉意识,开始了中国现代漆画的艰苦探索。

二、漆画的分类

首先,来看看目前主要的几类漆画(包含漆器)或带漆画味道的“漆画”:有地道的漆画、商业漆画、带漆味的装饰画、带漆艺的工艺品(包括行销用的礼品、产品包装)、伪漆画等等。

1.地道的漆画——从传统漆艺脱胎而来的纯漆画艺术,其所用材料及涉及的工艺,全部一脉承袭而来,原汁原味,地道正统。

2.商业漆画——宾馆酒店、公共场合之漆壁画、挂画,像行画般批量生产出来的“漆画”(只是从一般性而言,也有大型的漆壁画是完全用传统工艺及材料)。

3.带漆味的装饰画、工艺品(包括行销用的礼品、产品包装)、伪漆画等等——严格来说,这些属于产品,只能说是产品,这类作品有个典型的特征,那就是只带有漆的一点影子,一般表现为其外表涂漆来装饰或伪装,且往往只有最后一道工序沾点漆的边,且往往还是化工漆之流。这类产品极具代表性的,比如先以水粉、油画、丙稀颜料绘制,最后罩一层化学漆。

三、中国漆画的流派

1.北京

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中心,由老一辈艺术家庞薰琹、雷圭元、张光宇、张仃诸先生的倡导和扶植。为做壁画材料的研究,乔十光先生于1962年被派到福州拜师学艺。尔后,漆画便纳入壁画和装饰绘画的课程,1989年设立漆艺专业。北京的漆画家,大多是绘画出身,漆画之外,尚作油画、国画等,他们多年来做着强化漆画绘画性的努力,在材料和技法上则注重传统的继承。

2.福建

福州是中国主要的漆器产地,以脱胎漆器著称。福建漆画是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的学生和漆艺家手中发展起来的。作者阵容较大,技术力量也比较雄厚。代表画家有:王和举,作品《盐场》多次获奖;吴川,作品注重黑白的表现,洗练概括,还有唐明修和陈立德等。

福建漆画富有传统技巧,善于发挥天然漆的优势,制作精良,在全国美展中屡屡获奖。

3.重庆

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中心,这是中国漆艺界老前辈沈福文先生经营多年的地方。早期的代表作者杨富明、萧连恒,他们都是很好的画家,前者长于花鸟,后者长于水粉。陈恩深,努力探讨合成漆的运用,其作品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

4.江西

江西漆画以运用合成漆(聚氨酯)为特色。代表作者为陈圣谋、龚声、尹呈忠等。他们把传统漆艺的技巧嵌、罩、刻、磨……用于合成漆,同时又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创造。江西的作者大多毕业于艺术院校,他们大多都有很好的艺术修养,注重作品意境的表达。

5.广州

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中心,代表作者蔡克振,20世纪60年代初留学越南,在河内美术学院专攻磨漆画。他原是一位油画家,长期从事漆画教学,曾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大型漆壁画。

6.南京

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中心。由于两任院长保彬和冯健亲的倡导,也设立了漆艺专业,因此漆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涌现了一批青年作者:李永清、王琥、李树、张承志等。南京师范大学的吴可人也是富有潜力的青年漆画家。南京漆画一方面来自扬州漆器的影响,一方面也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影响。

浅谈对创新方法的认识 篇9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现状的阐述,分析了创新方法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应用流程和领域,最后提出了自己对于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与建议。

关键字:创新方法 现状 技术及应用 想法与建议

1引言

随着人类步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已经演变成国家创新系统问的竞争。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科技创新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涵盖两个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新发现、技术工艺的创新。在现代社会,大学、科学工程研究等研究机构是基础科学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而企业是应用工程技术、工艺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

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总称。它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内生增长的一项重要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最先进的自主创新方法,谁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优先权。如何借鉴前人的科技创新经验方法,并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要求,从方法上支撑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是关系到能否掌握创新工作重要问题。

2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的现状

2.1我国创新现状及问题

(1)科学思维培育不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缺位,目前应试式的教育体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科研活动创新思维不足,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少;以跟踪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较少;多数学科发展滞后,属于世界领先的学科很少;中国申请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PCT专利申请只占总量的0.96%。

(2)科技界关于科学方法的意识薄弱,科研活动中,忽视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创新性;对科学方法的研究不够,仅限于对国际科学方法的跟踪、了解,缺乏对前沿方法的前瞻性研究;科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严重脱节。

(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设备匮乏。“十五”期间,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用于“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项目的经费只有0.85亿元,仅占三大科技计划经费的千分之二和科学仪器购置经费的1%;科学仪器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高档科学仪器基本处于空白,中档科学仪器、国产设备稳定性和重现性不高,软件配套性较差,占有率小。

(4)创新政策环境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及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水平还不高。在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科技发展的经费中有40%用于支持科学方法和科学仪器。在我国,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对这方面研究项目的支持几乎为零。

(5)评价方法有待改进。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评价标准不全面,忽视了一些基础性或方法上的重要问题。以诺贝尔奖为例,诺贝尔奖有1/3是通过科学发现、理论推导得奖;有1/3是通过方法上的创新、方法思路上的创新得奖;还有1/3是通过科学仪器、科学手段、科学工具上的创新得奖。而在我们的科技布局上,更多瞄准了第一个1/3,把后两个1/3基本忽略了。

2.2国外创新方法的现状

(1)瑞典:高研发投入和企业出众的创新能力瑞典是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瑞典国家创新体系整合了政府产业发展署、大学和企业三大主体的创新资源和研发实力,其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企业出众的创新能力和完善的公共研发体系,对从学术界到产业界的技术转移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2)瑞士:全民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仅有700万人口的中欧小国瑞士,在创新动力、知识创造、创新与企业精神、创新应用、知识产权等五个方面的指数均超过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绝大多数国家。

(3)芬兰:极为完善的创新中介服务网络芬兰是第一个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对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进行规划的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芬兰就将企业、知识和技能的创造者(大学和研究机构)、负责支持和指导RTDI(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的政府部门,以及为创新融资的服务机构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4)日本:成效显著的知识产权战略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依靠自主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早已成为日本全社会的共识。日本以高度中央集权化的管理、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为特色,建立起政府同“产学合作”积极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其知识产权战略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美国:最为成熟和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国家创新系统发育最为完善且运行较为和谐的典型国家。美国富有创新的文化传统,适应自由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各种规范的法规、科技政策的保证,研发和教育的高投人,以及能包容多元文化、鼓励自由思考、独自创新的社会环境系统,使美国成为一个创新型科技强国,并形成了当今世界最为全面的国家创新体系。

3创新方法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应用流程和领域

(1)头脑风暴法与综摄法应用范围。

从头脑风暴法的内涵及原则可以看出,这种方法旨在为人们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它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使人们相互启发,提出大量的创新性设想,从而获得问

题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其时间成本较高,并且其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议召集者的引导,所以该法不太适合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主要针对那些需要探索创新性解决方案,并且需要获得与此有关的大量设想的特殊问题。

综摄法的实质是把表面上看起来不同而实际上有关联的事物综合起来,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整个思维过程分为了两个阶段:使大家对陌生的事物熟悉起来、使大家对熟悉的事物陌生起来,类比贯穿了整个过程。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依靠原来的知识来认识陌生的事物,该阶段的任务是详细地分析、了解问题;第二阶段是对原本熟悉的事物进行新的认识,该阶段的任务是在熟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形态分析法与信息交合法应用范围

形态分析法通过对系统的全面分析,提取出构成系统的主要因素,再将各要素所对应的若干形态进行相互组合,从而获得大量的创新设想,然后逐个分析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从中筛选出适宜的方案实施。但是如果形态组合的方案过多,在筛选方案阶段所面临的工作量庞大,所以在构成系统各要素的形态组合方案不是太多的情况下,形态分析法比较有效。

通过对信息交合法的运用流程分析,可以看出该法的特点是从事物的两个方面信息来构造信息场。虽然信息交合法只能在一个二维的信息空间中寻求创新的设想,但是我们在针对一个目标问题进行创新的时候,如果多次重复使用这种方法,同样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思考如何创新,由于信息交合法强调从事物的功能、特性等方面来探寻创新性设想,所以这种方法较适用于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

(3)“5W2H”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属性列举法应用范围

在面对创新问题的时候,在5W2H的提示下会从7个方面来进行分析:Why、What、Where、When、Who、How、How much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首先帮助人们找出问题,再针对问题部署其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且将所要耗费的成本纳入考虑范围中。由于5W2H法简单、方便、易于理解和使用,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广告营销策划等领域。

根据奥斯本检核表法的9大问题中所列项目逐一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周密性等特征,以表格的形式、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人们全面思考问题,让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有一个可以依循的航标。从其问题的内容来看,都与具体的产品有关,并有助于对已有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故适用于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

属性列举法引导人们从事物的不同属性来思考问题,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如果列举的属性发生了遗漏,会导致分析、思考不全面,有可能与最佳的创新方案失之交臂,所以在分析的时候要紧紧围绕目标对象,尽可能详尽地将其属性列举出来。此外,由于该方法进行创新的时候是针对具体事物的属性进行分析,所以属性列举法较适用于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

(4)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应用范围

TRIZ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些通用的方法和原理抽象为40个创新原理,并且提供了预测的工具,来帮助人们预测技术系统的进化趋势,从而把握发展的方向。其TRIZ是建立在普遍性原理之上的,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创新问题,而是要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并指明问题解决的方向,TRIZ的原理和工具不局限于特定的应用领域。

(5)中山正和法应用范围

该模型将人的大脑机能分为五个不同层次:S→O层、I→O层、I.S层、W.S层、W.R层。通过对该法的运用流程分析,可以看出中山正和法善于从杂乱的问题中找出事物之间显性和隐性存在的关联,有利于理清思路,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所以本法较适合在创新活动中出现的那些看似模糊而且牵涉面较广的问题。

(6)六顶思考帽法应用范围

目前,六顶思考帽法已被美国、英国、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设置为教学课程,同时也被许多全球著名的企业所采用。使用六顶思考帽法可以帮助人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客观全面地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

(7)公理化设计法应用范围

公理化设计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独立性公理和信息公理来指导整个设计过程。独立性公理要求在设计的时候要保持单个功能的独立性,这样可以保证在对某一功能对应的设计进行调整时,不会影响其他的功能。信息公理则与TRIZ最优理想解的思路一致。此外该法的整个设计过程是自顶向下展开的,通过相邻两个域之间的多级交叉映射,对4个域中的设计内容进行逐层分解、细化,得到各个域的层次结构,从而将抽象的用户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设计细节。以往的设计大多是基于设计人员个人所具备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从而使设计的成败和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人员的个人因素。而公理化设计方法使得设计问题可以按照程式化的步骤进行,可以有效地提高设计的成功率和质量,适用于创新过程中的任何设计问题。

4本人对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与建议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创新的根本之源。创新方法是以创新思维为基础,通过对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的创新的一些机理、技巧和方法。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方法的研究,在认识上排不到位置,在工作上得不到重视,在投入上没有下大气力,致使我们的创新方法研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培育和引导,大量的科技活动摆脱不了跟踪模仿的老路,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应该说,创新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了我国赶超国际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短板,更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软肋。

根据本学期《创新设计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出我对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和建议:

(1)要明确创新方法研究工作的定位。创新方法研究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要根据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三个层面研究工作的不同特点,明确地纳入到整个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当中,纳入到区域科技工作考评指标体系中去。

(2)以项目为引导,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创新方法的研究。首先是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类别设置上,要注重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研究与创新的重点支持,形成一个创新方法研究的稳固平台和基础。其次是在安排其他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时,要对创新方法的研究指标提出具体的要求。

(3)以科学评价为导向,引导科研人员在开展创新工作的过程中,在研究中重点突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首先是在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价中,要突出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突破,工具的创造,使其作为衡量成果价值的重要标准。其次在科技奖励上,要加大创新方法在奖励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奖励在创新方法上取得成效的科研成果。其三,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注重研究单位和企业自主研发科学仪器的创造和应用水平。

(4)从源头抓起,在培养人才机制上注重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研究能力的培育。在高校的学科设计上,要重点体现培养创新方法的内容;在选拔人才上,突出在创新方法上有建树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帅才的任用,使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精尖研究人才脱颖而出。

(5)以企业为主体,把创新方法作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针对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强大需求,首先是推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创新方法的引进和吸收,推进引进的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我国本土企业创新方法的融会贯通;其次是加大对先进技术通用创新方法的培训,提高企业吸收运用先进技术创新方法的能力和功效;其三是根据不同行业,鼓励企业开发自主的技术创新方法和技巧,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知识库,不断探索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基础条件平台。结语

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如何审时度势,在这场国际创新竞争中占得先机,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创新方法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应用流程和领域,最终得出了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近期学校安全德育工作下一篇:初中化学课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