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简介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际贸易理论简介(精选8篇)

国际贸易理论简介 篇1

虞小平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062)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444(2001)06-0054-03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是国际贸易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的《国际贸易》教材就此主要介绍了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说”,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这种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的资源论用来解释19 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贸易格局, 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因为我们必须承认, 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状况在决定各国的对外贸易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 20世纪中期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给国际贸易量、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带来了根本性变化。它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贸易上升为主要贸易类型, 产业内贸易成为主要贸易形式, 二是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面对国际贸易的这些新现象, 用传统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来阐述贸易格局, 将无法解释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贸易量最大和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因此, 本文拟对有关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的两种主要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做一简略的介绍, 以弥补教材在相关方面的不足, 帮助学习者对本学科的新发展取得较为全面的了解。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的理论分支。

国际贸易从产品内容上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其一是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 即产业间贸易, 也称部门间贸易, 如出口农副产品而进口工业制成品, 或出口纺织品而进口计算机等;其二是产业内贸易, 也称部门内贸易, 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如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都是机动车辆的进口国, 同时也是出口国。

综合众多经济学家的观点, 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供求两方面来考察。就供给而言, 大多数工业品的市场是垄断竞争性市场, 一方面, 各种产品类似并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可以互相竞争;另一方面, 它们又各有特色, 各自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于是, 产品差别, 即企业产品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主观或客观上的或大或小的特点, 成为普遍的现象。产品的客观差别可分为垂直差别和水平差别。属于同一类别的产品具有相同的根本特性, 而产品根本特性在其程度上的差别就是垂直差别, 也即同一种产品在档次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等级上。与此同时, 具有完全相同的根本特性并属于同一档次的同类产品, 又会有一系列不同的规格款式, 各规格、款式之间的差别就称为水平差别。工业制成品所具有的差异化或多样化程度要远远超过初级产品。每一类制成品不但在质量等级上而且在规格上都可以变换出无数的差别, 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动, 甚至仅仅是一个商标的变动, 都可以使一种商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所以, 同一种商品, 由于质量等级不同, 规格款式不同, 存在着根本特性一致下的不同层次, 这种造成垄断竞争市场格局的重要原因。从需求来看, 消费者的偏好也千差万别, 这些差别也同样可分为垂直差别和水平差别。消费者偏好的垂直差别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对同类产品中不同质量等级的选择上, 而水平差别则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对同类、同一质量产品的不同规格或款式的选择上。消费者偏好的垂

直差别受其收入水平的制约, 表现为一种客观性, 而水平差别则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无关, 只是完全取决于消费者主观上的偏好。针对消费者偏好上这种不同层次的多样性, 需要有相应的产品多样化予以满足。

在同时考察两个或两上以上国家的供给和需求状况时, 我们会发现, 不同国家的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存在着重叠的现象。一方面, 由于不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其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大体相同, 这种重叠便成为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也有部分重叠, 这种双向重叠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成为可能。

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规模经济。由于规模经济促进了各国在各产业内部发展专业化生产, 建立在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便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 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规模经济的作用, 才使得众多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形成一国内某种产品由一家或少数几个厂商生产的局面, 大型企业进而能发展成出口商。由于规模经济的制约作用, 每一国的大型企业只能生产出系列有限的产品来。于是, 各国生产的产品又各具特色。产品差异的存在, 既是促进企业走向专业化、大型化的因素, 从而能获得经营上的规模效益, 又为生产者的相互竞争提供了市场, 为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物质保证。可以说, 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性原因。

应该指出的是, 在产业内贸易中, 各国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公司的特定竞争优势, 而不像产业间贸易那样, 首先表现为国家的竞争优势。公司的特定优势是一个公司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垄断优势, 也即知识资产优势和规模节约优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只要拥有具有垄断优势的公司, 就可生产出差别产品在产业内贸易的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可见, 要理解产业内贸易现象, 离不开对公司作用的分析。

总而言之, 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产品差别、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差别以及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合。各个国家公司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产业内贸易的格局起着决定性作用, 而不是依赖于各国由于生产要素禀赋不同而造成的相对优势。当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结构相似而无多少产业间贸易发生,是规模经济占重要地位和产品高度差异化时, 从生产规模化和产品多样化中获得的利益就会超过常规的比较利益, 产业内贸易便成为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这些利益明显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效益将依仗于规模优势而不断提高, 二是消费者可以从产品多样化或更便宜的价格水平中得到更大的满足, 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效益。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经过一系列研究, 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从而使对国际贸易的解释更具“统一性和说服力”, 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雏形。

迈克尔·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 一国兴衰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 而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竞争能力。波特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创新机制做了论述。

1.微观竞争机制

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其企业内部的活力。如果企业缺乏活力, 不思创新, 国家整体竞争优势就如无本之木。企业经济活力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其最终产品的价值增值, 而增值要通过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才能逐步实现。这就要求企业重视各个环节的改进和协调。在强化管理、研究开发、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实行全面改革。比如, 研究开发产品时, 采用“精干体制”, 将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人员组成在一个班子里, 从头至尾密切配合, 摒弃传统的流水作业方式, 以缩短产品研制周期;又如为满足消费者瞬息万变的需求, 采用柔性制造系统, 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2.中观竞争优势

中观层次的分析由企业转向产业、区域等范畴。从产业看, 个别企业最终产品的价值增值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要素, 而且有赖于企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企业的辅助与支持;从空间看, 各企业为获得理想的利润和长期发展, 需要在制订空间战略时, 合理分布企业的各个部门, 比如将企业的总部和研究开发部门设置于交通迅捷、信息灵通的大都市, 而将生产部门转移到成本低廉的地区或接近销售市场, 从而利用空间差, 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灵活反映能力等目的。

3.宏观竞争机制

国家竞争优势并非个别企业、产业竞争优势的简单加总。国家整体竞争优势的获得取决于生产条件、相关和支撑产业、需求因素、企业战略等四个基本要素以及一些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

生产条件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根据它们的产生机制和所起作用, 可分为基本因素和推进因素, 前者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 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等;后者指必须通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的要素, 如高质量人力资本等。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而言, 后者更加重要。在特定条件下, 一国某些基本因素上的劣势反而可能刺激创新, 使企业在可见的瓶颈、明显的威胁面前为提高自己竞争地位而奋发努力, 最终使国家在推进因素上更具有竞争力, 从而创造出动态竞争优势。相关和支撑企业是指主要作为生产原料和中间品供应者的国内企业, 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所提供投入品的价格直接关系到主导产业的生产成本, 而且, 它们与主导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邻近, 将有利于它们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 从而有力地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 形成良性互动的地方化经济和集团化经济。

需求因素, 特别是国内市场的需求状况也对国家整体竞争优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本国市场的需求大, 将有利于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 如果本国消费者特别“挑剔”, 需求复杂且标准很高, 则会促进本国企业努力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

最后,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同样不可忽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企业皆有各自的规模、组织形式、产权结构和竞争目标, 它们构成企业的管理机制。企业要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必须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做出合适的选择。比如一些消费资料生产部门为适应客户千变万化的需求, 必须选择灵活的体制, 而一些大型生产资料生产部门, 则必须保持组织管理上的严格有序。波特强调, 强大的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他反对“国内竞争是一种浪费”的传统观念, 认为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短期内可能损失一些资源, 但从长远来看, 则是利大于弊。

除了上述四种基本因素外, 一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政府所起的作用, 对国家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也有辅助影响。国际竞争优势本身也具有系统性, 不同产业依靠产业间的联系和空间上的集聚可以形成自己特有的优势。

总之,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超越了传统理论对国家优势地位形成的片面认识, 首次从多角度、多层次阐明了国家竞争优势的确切内涵, 指出国家优势形成的根本点就在于竞争, 而不在于优势产业的确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摆脱了传统理论的孤立性、片面性, 建立了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 以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为分析的前提。但现实的市场是垄断竞争的市场,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已成为普遍现象, 跨国公司的决策对贸易格局、投资格局的影响已不可忽视。面对国际易中的这些新现象,当代经济学家提出了种种新的见解, 他们应用规模经济、递增效益和市场结构理论来对产业内贸易做出解释, 而且, 人们已经开始致力于建立一种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的一般理论, 以取代传统国际贸易和理论的地位, 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则试图从系统的角度建立国家贸易和国际分工中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理论体系。

国际贸易理论简介 篇2

1928年,奈奎斯特采样定理由美国电信工程师H.奈奎斯特(Nyquist)首先提出[1],1948年该定理又为信息论的创始人C.E.香农(Shannon)加以确切说明,并奈奎斯特采样定理正式被作为采样带限信号所遵循的规律。奈奎斯特定理的内容是:在进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过程中,采样频率大于信号中最高频率的2倍时,采样后的数字信号完整保留原始信号中的信息。然而随着信息需求的提高,信息领域出现了瓶颈,其目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数据获取和处理方面。在超宽带信号处理、空间探测、核磁共振等许多实际领域中,基于Nyquist采样所需硬件成本昂贵、采样获取效率低、信息冗余及有效信息提取的效率低,因此,甚至出现无法实现的情况。2)数据存储和传输方面。数据存储多半是先提取后压缩,进而传输,这类传统的模式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目前,由于信息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信号带宽随之变宽,在信息获取中对采样速率和处理速度等方面的要求随之提高。2006年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CS)理论由D.Donoho、E.Candès及华裔科学家T.Tao等人提出,这是一种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方法,该方法所需成本明显低于先前理论。其内容是[2]:直接利用变换空间得到的信号,采样得到少数有效观测数据,数据本身是线性的。所谓有效就是说,采集的数据包含原信号全部信息,此时信息的采样将代替信号的采样,然后通过求解一个优化问题,原始信号可以从压缩观测的数据中恢复出来。该理论指出,信号的带宽将不再决定信号的采样速率,而信号中的结构与内容决定信息。因此在满足:1)信号的可压缩性;2)系统与观测系统之间的不相关性两大条件下,从低分辨观测中恢复高分辨信号成为可能。目前,压缩感知理论表现出很大的发展潜力,基于该理论已发展出诸多分支理论。

1 压缩感知理论与传统数据压缩的区别

压缩感知与数据压缩的意思不同。古典数据压缩技术中,无论是音频、图像、视频,还是一般的编码压缩,数据本身特点都是研究重点,通过寻找并剔除数据中隐含的冗余,从而达到压缩的目的。这种的压缩的特点是:1)它发生在完整采集数据之后;2)其本身需要经由某种复杂的算法来完成。相较而言,在计算方面解码过程反而一般比较简单,以压缩音频为例,压缩一个mp3文件的过程计算量远大于播放(即解压缩)mp3文件的计算量。

这种不对称性存在于压缩和解压缩过程中,与人们的需求恰恰相反。大多数情况下,在采集并处理数据的现实问题中,便携设备往往是廉价、省电、计算能力较低的,例如傻瓜相机、或者录音笔、遥控监视器等。而由大型计算机负责处理其逆过程(即解压缩),它具有更高的计算能力,同时常常没有便携和省电的需求。就是说,复杂的计算任务是由廉价节能的设备完成的,而相对简单的计算任务通过大型高效的设备完成。在这种的矛盾的促使下,有学者提出压缩感知理论。采集后的数据仍需要处理剔除其中的冗余,同时相对来说,这个压缩过程又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可以直接采集压缩后的数据。这种采集任务不但较易完成,而且省去压缩的麻烦。这就是CS的优越性,即直接感知压缩后的信息。

CS理论似乎不容易实现。因为压缩后的数据并不是压缩前的数据的一个子集,如果既要采集很少一部分数据并且大量信息可以从这些少量数据中解压缩出,则需要保证两个条件:1)原信号全部信息都包含在采集到的少量数据中;2)这些少量的数据能够经由某种算法还原出原始信息。现实中,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上述第一个条件可以自动得到满足。例如医学图像成像的断层扫描(CT)技术和核磁共振(MRI)技术中,仪器所采集到的都是图像经历过全局傅立叶变换后的数据。也就是说,全图像信息都以某种形式存在于每一个单独的采集数据。

有关学者指出,假定某种少量的测量数据满足一种特定的稀疏性,那么从中还原出原始的较大的信号确实能够做到,其中计算部分应该是一个复杂的迭代优化过程,即所谓的“L1-最小化”算法。这种压缩模式意味着:我们可以在采集数据的时候采集一部分数据(压缩感知),然后还原终端设备来完成复杂的数据计算部分,以此匹配我们期望的格局。这就是这种压缩模式的优点所在。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的应用领域这样的做法并不总能满足上面所要求的两个条件。尽管如此,CS理论仍然为许多应用科学(如统计学、信息论、编码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带来新的启发,而且在许多工程领域如低成本数码相机和音频采集设备、节电型图像采集设备、高分辨率地理资源观测、分布式传感器网络、超宽带信号处理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特别是在宽带无线频率信号分析中,基于CS理论的欠Nyquist采样设备,将摆脱A/D转换器技术瓶颈的困扰。下面是传统数据压缩和CS过程的流程图比较[3],如图1、图2所示。

如图1所示,这种传统的以奈奎斯特采样定理为准则的高速采样后再压缩的过程浪费了大量的采样资源。

2 压缩感知理论

在采集数据过程中,基于CS理论的采样方法与传统采集方式不同,CS理论是通过一组特定波形去感知信号,或者说将信号向给定波形投影(以此计算信号与给定波形的相关度),感知得到一组压缩数据。然后利用最优化的方法对压缩数据实现解码,在压缩数据中估计出原始信号的主要信息。这种编码模式的关键在于给定波形与原信号的不相关程度,其不相关程度越高,压缩效果越显著,重建原始信号时所需的感知数据也就越少。T.Tao等人提出的受限等距性(Restricted Isometry Property,RIP)、一致不确定性原理(Uniform Uncertainty Principle,UUP)和准确重构原理(Exact Reconstruction Principle,ERP)进一步阐述了从压缩数据中提取信号有用信息的充分条件。

因此,压缩感知理论主要内容是信号的稀疏表示、测量矩阵和重建算法三部分。

(1)信号的稀疏表示。应用CS理论压缩信号的前提条件是稀疏性。稀疏性是指信号自身或者经过变换后,含有大量零值。但是多数情况下这种严格的稀疏性很难获得。因此,近似具有稀疏性,比如绝大部分值接近零,就可以称为信号具有可压缩性,CS就同样适用。

(2)测量矩阵。测量矩阵可以将高维信号投影到低维,以此来获取采样信号。找到一组合适的测量矩阵,在保证低维采样得到M个观测值,同时原信号信息尽可能完整包含或者较多地包含在观测值中。为了确保信号投影后仍能保持原始结构,同时投影方式是线性的,CS理论中的测量矩阵必须满足上述的RIP(受限等距性),或者与变换域矩阵不相关。测量矩阵具有确定解的充要条件和Candès及Tao等人提出的稀疏信号在观测矩阵作用下所必须保持的几何性质相一致。因此,确定出非零系数及其位置来构造出一个可解的线性方程组是压缩感知应用的关键。

(3)重建算法。CS理论中,利用尽可能少的M个观测值快速、稳定、高概率地恢复出长度为N的原始信号称为重建。目前为止出现的重构算法可归纳为三大类:贪婪追踪算法、凸松弛法和组合算法。每种算法都有所不足:观测次数方面凸松弛法重构信号所需最少,但其计算负担很重;在运行时间和采样效率方面贪婪追踪算法都介于另两类算法之间。因此,在CS理论中,重构信号的主要问题是重构算法。并且该算法要求在可以精确恢复信号的同时,处理过程稳定、计算复杂度低、观测数量少。

3 压缩感知的应用

高效率地,从少量的非相关观测值中获取可压缩信号的信息是数据压缩的普遍要求,CS理论正具有这一特点,也因此决定了其应用广泛。在数据压缩、压缩成像、信号D/A转换、信道编码、信道估计、雷达成像、语音识别、生物传感、雷达遥感、学习理论及模式识别等诸多领域,压缩感知都有广泛应用。例如[4],在压缩成像方面,RICE大学已成功研制了“单像素”数码照相机,该相机直接获取M个随机线性观测值,而不同于传统相机那样获取原始信号的N个像素值,这种相机为取代传统相机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通信领域,CS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由于一般情况下无线多径信道大多是稀疏的,即使在时延扩展很大时,大幅度的路径的个数也很少,因此如要获取未知信道的频域响应估计只需要利用少量的导频。此外,通信信道的错误检测、分布式信源编码、或者认知无线电中的频谱感知等领域,CS理论同样适用。

4 结束语

CS理论的出现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某些数学、概率、信息、计算科学、信号处理、电子工程及光学工程等诸多领域都因此受到了深远影响。采样速率,在该理论框架下,两个基本准则(即稀疏性和非相关性[5])将取代信号带宽的限制。

许多内在联系也存在于CS理论与机器学习等领域之间。这些内在联系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CS理论是新诞生的,虽然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和研究,但它已经是对传统信号处理的极好补充和完善,并且在CS理论框架下,其研究成果可能对信号处理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Donoho D.Compressed sensing[J].IEEE Trans.Information Theory,2006,52(4):1289-1306.

[2]CandèsE,RombergJ,TerenceTao.Robustuncertaintyprinciples:Exact signal reconstruction from highlyincomplete frequency information[J].IEEE Trans.Information Theory,2006,52(2):489-509.

[3]石光明,刘丹华,高大化,等.压缩感知理论及其研究进展[J].电子学报,2009(5):1071-1072.

[4]焦李成,杨淑媛,刘芳,等.压缩感知回顾与展望[J].电子学报,2011(7):1651-1662.

湍流理论研究进展简介 篇3

关键词:湍流;研究进展; N-S方程;数值模拟

湍流行为的有限维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渐近解接近不规则性,但是存在较大困难的是,从理论上把有限维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推广到属于无限维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偏微分方程的初边值问题。但是在湍流研究的实践中,在大雷诺数的情况下,N-S方程的初边值问题,渐近解的不规则性。其中一个证据是利用近代先进的计算机来数值求解N-S方程的实验。在一些简单几何边界流动的数值实验中,不规则解在时间、空间上得以模拟,并且可以得到由这些解的系综统计或时间平均中得到和物理实验相同的统计结果,其次一个证据是Lorenz的奇怪吸引子解,在N-S方程有限维近似解中发现,当雷诺数很大时,方程存在长时间的不规则振荡解,这种解被称为奇怪吸引子,正是Lorenz的研究才开启了近代混沌理论研究的先河。

一、研究进展及启示

在湍流理论中,Reynolds提出了两个理论,一个理论是把流动变成脉动部分和平均部分,另一个理论是流动状态稳定性的判断依据[1]。

第二个理论的判断依据是: (1)。

一些具有关联形式 (2)的附加项出现在平均运动方程中,则湍流应力张量的分量是 ;因此,在平均部分中不可压缩流体的所有应力分量可以表示为:

(3)

在湍流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常见问题:对于具有变化物理特性的系统,如何确定(3)中的物理参量 , ;在层流流动中存在有稳定性问题,不可压缩流体运动在确定临界雷诺数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问题,层流转变成湍流的原理问题,这是由于该不可压缩流体存在着一个变换区域,该变换区域是稳定的层流变换成表征掺混现象的平稳湍流;由于出现表观湍流应力张量的分量导致雷诺方程的不封闭问题,有关的效应在湍流扰动的影响下出现同介质物理性质脉动;导电介质的湍流与电磁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湍流流动的边界条件上,尤其是拥有一定的边界上,在距离固定壁面不远处存在有层流区间,该区间的下边界条件为流体附着在固定壁面上,而把湍流能量达到最大值作为其上边界条件。能量耗散作为湍流热量的原理,出现在湍流非均匀性的最小的线性尺度 ~ (4)上;用湍流Prandtl数 (5)来描述的能量、冲量和掺入物质的湍流输运之间的关系;对湍流影响的某些添加物;在非均匀介质中,尤其是气液混合物的稳定性和湍流问题;在非牛顿流体中,流动的介质的湍流的发展体现出的物理特性等等。

在Reynolds的文章中,他提出利用能量来计算(1)的临界雷诺值,然后,H.Lorentz.V.Orr等人对该研究进行了继续发展。在T.Karman的著作中,他总结了有关这方面的努力,可是他的这种总结阻碍了该方向的继续发展。研究已经表明,实验确定的临界雷诺数比稳定性的能量判据要大很多。在30年代,他指明了存在固有的雷诺数的研究方向,并且总结了湍流边界粘性底层的尺寸。这种观点最近还在继续发展。

湍流理论由于雷诺方程的不封闭性问题产生了两个基本方向。首先一个方向是湍流的统计描述概念,该概念由Friedmann,E.Burgers和Keller提出;其次一个方向是半经验唯象理论,Prandtl,Taylor, Konmoropon等的文章与此概念的卓有成果的研究和产生有关。

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准相似条件以及相应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涡旋结构统计理论由周培源等提出,该理论得到实验的验证[2],进一步,在一般的剪切湍流中,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中得到的准相似条件得到了推广,然后,假定关联方程的耗散项,湍流的统计理论使用逐级近似方法得到了发展 [3],经实验验证所得结果符合实际。在文[4]中, 湍流平均运动方程和脉动速度关联方程利用逐级迭代法进行求解,高阶脉动关联函数在以往求解时须联立一系列不同阶脉动速度关联方程求解所带来的方程不封闭性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5]。

参考文献:

[1] С.С.Кутателадэе,董务民等. 湍流理论基本思想发展.力学进展,1981(4).

[2]周培源等. 不可压缩流体的湍流理论, 中国科学( A) , 1987 ( 4) : 369~380.

[3]魏中磊等. 网格湍流微结构的实验研究. 力学学报, 1988, 20 ( 3) : 200~205.

[4]林建忠等. 求解脉动速度关联函数的新方法及其在平面湍尾流中的應用.

力学学报, 1993, 25( 6) : 643~650.

[5]周培源. 湍流理论的近代发展[J]. 物理学报. 1957(03).

国际贸易公司简介 篇4

金万能公司是许多世界知名品牌在中国的销售代理,如3M、HP、Kimberly-Clark、JohnsonDiversey、ABS、Summergate、Coca-cola。金万能公司在商业流通领域里,有着很好的信誉度,不仅拥有专业的生产厂家做依托,更拥有一批高端的客户群体,许多驻华使馆、联合国机构、外国企业公司、国际连锁酒店等千余家知名企业都选择金万能公司做他们的长期供应商,我们为西门子、IBM等许多公司都有提供了近十年的服务。金万能公司的服务不仅得到了这些客户的好评,也得到了同行业的认同。服务速度快,商品质量高,价格准确合理是金万能公司近十六年来始终坚持的服务理念。

金万能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围绕客户的需求划分职能,公关销售部负责与您洽谈商务合同事宜;客户服务部负责为您处理具体业务事项;财务部可根据您的管理需求为您提供相应的采购报表;仓储部长期备有合同客户的常用商品,保证您在任何突发情况下的正常使用,物流运输部保证您的订单准时无误送到您的手中。

金万能公司坚持人性化的个性服务,提供几种不同的订货方式,我们接受任何您喜欢的订购方式,比如:电话、传真、E-mail、Internet(goldenwinon.cn.alibaba.com)或上门订购等等。我们会定期推出新的产品画册,您经常使用的物品我们会及时的收录在产品画册里,让您的订购过程更直观、更容易。

,金万能公司与三亚凯宾斯基度假酒店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业务范围涉及会议、展览等方面的服务,金万能公司力求用户提供至善至美的一站式服务,在服务中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美国国际贸易法律事务所简介 篇5

謝笠天*

壹、前言

我國企業向海外發展的過程,經常遭遇貿易糾紛,例如反傾銷及衡帄稅的課徵。且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相當可能訴諸爭端解決機制處理貿易摩擦。本文旨在介紹美國國際貿易法的業務、從事該業務的著名事務所,以及如何成為國際貿易法律師。此文根據筆者參加面試,應徵實習律師所準備的資料,以及許多華盛頓特區事務所律師所提供之資訊,希冀本文能為欲雇用美國法律事務所的國內廠商及有志赴美執行國際貿易法業務的法律學生提供入門資訊。

貳、國際貿易法業務之範疇

本文所介紹的國際貿易法業務(international trade)和國際商事法(international business)並不相同。後者的範圍相當廣泛,包括跨國企業的兼併或證券的上市;前者為相當專精的業務,可大致分為三類,其一為國際組織的貿易訴訟;其二為國內法的貿易救濟;其三為關於關稅的訴訟。

以第一類而言,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為國家間解決貿易糾紛的管道,然參與此種訴訟律師必須對各項貿易協定及爭訟程序相當熟稔。目前能夠完全單獨處理此類訴訟的國家僅有美國及歐盟,尤其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雇用大量貿易法律師。也因此美國較反對事務所律師介入訴訟,以維持其政府之優勢。大多數的外國政府並無充足財力負擔類似美國貿易代表署的組織,所幸在世界貿易組織香蕉案中(The Bananas Case),判決指出國家可雇用非政府律師參加訴訟,因此許多國家委託國際貿易法律事務所處理有關WTO之糾紛。各國和事務所合作的方式亦不同,有些國家允許外國律師參與內部的討論,外國律師並且代表該國進行訴訟答辯,然而有些國家,例如日韓,顧及「民族尊嚴」,大多雇用外國律師提供法律意見,上場答辯仍由本國政府律師負責。

除了WTO訴訟以外,許多國家亦委託事務所草擬或修改貿易法以符合WTO規範,舉例言之,沙烏地阿拉伯即委託White & Case律師事務所草擬貿易法以便參加入會談判。WTO訴訟之主體多為主權國家,因此造成事務所「客戶」為*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律博士(J.D.);原文刊載於中國國際法及國際事務年報第十七卷。1

國家之印象,然不盡然如此,據Willkie Far & Gallagher律師事務所代表日本政府爭訟柯達及富士膠捲案(The Kodak-Fuji case)的律師表示,該案訴訟費用支出皆由富士公司負責,訴狀由該事務所完成後,日本政府僅是以其名義提交WTO。且此非單例,各國政府預算有限,許多案件皆是由權利受損之廠商或商會支出訴訟費用。

許多事務所亦處理涉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業務。世界銀行設有國際仲裁機構(ICSID)處理企業與投資國之糾紛;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第十九章亦規定關於反傾銷稅及衡帄稅之案件,協定當事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若不服其它當事國法院之判決,可上訴至跨國的小組(Panel)處理,該判決對雙方當事國有直接約束力。上訴國際組織多位於華盛頓特區,因此外國政府亦雇用該地之國貿法事務所處理上述貿易案件。

第二類的國際貿易法業務為貿易救濟(trade remedy),該業務主要涉及美國的貿易法。美國為許多國家主要的出口貿易市場,由於產業受到許多外國低價商品的威脅,美國國會通過貿易法,以便美國本國廠商利益受到損害時,能通過法律途徑「制裁」外國廠商。舉例言之,當外國商品的出口價格(Export Price)低於正常價格(Normal Value)時,美國政府可課徵反傾銷稅;而當外國政府不當補貼出口產品時,美國政府可課徵衡帄稅。此類業務為國貿法業務之大宗,涉及行政機關如商業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及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若對上述機關對損害存在與否及損害範圍的認定不服,外國廠商可上訴至國際貿易法院(Court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及聯邦巡迴區上訴法院(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處理該業務的新進律師經常要協助外國廠商填寫商業部之問卷,因此長駐廠商的情形經常發生,據White & Case一位資深律師表示,其工作前二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派駐國外。

第三類業務以關稅為主。關稅的課徵影響產品價格,對出口產品競爭力有絕對性影響。舉例而言,美國對各國有不同的關稅待遇,例如最惠國待遇(Most Favored Nations)或對低度開發國家的普遍優惠待遇(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由於不同待遇影響關稅甚鉅,產品出口國的認定(Rules of Origin)極易產生訴訟糾紛。然此類業務與前二類業務相比利潤較低,雇用全職律師處理此業務對大型事務所不符成本,因此多將此類業務委託中小型的國貿法事務所(boutique firms)處理。

叁、著名國際貿易法律事務所

國際貿易法事務所主要的業務為貿易救濟,業界常將事務所劃分為原告事務

所(petitioner firms)及被告事務所(respondent firms)。前者代表美國廠商控告外國出口商;後者則大多代表外國廠商應訴。前者較著名者為世達法律事務所(Skadden, Arps, Slate, Meagher & Flom),因本文以國內讀者為主,因此著重於被告事務所的介紹。以下所述之事務所皆位於華盛頓特區。據國際貿易法院法官助理表示,在紐約處理國際貿易法較著名的事務所為高特兄弟法律事務所(Coudert Brothers),然其專精關稅業務,較少貿易救濟之案件。

社曼·斯特靈律師事務所(Shearman & Sterling)國際貿易法業務歸於訴訟部門,但貿易法律師運作獨立於其他訴訟律師。由於貿易法案件有週期性,在貿易法業務較少時,貿易法律師亦負責國際仲裁及其他貿易相關之訴訟案件。該事務所專精於鋼鐵產業的貿易救濟,其長期主要客戶為歐洲之鋼鐵廠,亦曾代理中國鋼鐵廠。該所與美國政府關係密切,香港分所的合夥人Clark Randt Jr.由布希總統任命為美國駐中國大使;美國商業部負責國際貿易副部長Robert S.LarRussa 最近加入華盛頓特區的國際貿易法部門,目前計畫擴張東亞業務。此外,於國際法界著名的傑塞普(Phillip C.Jessup)國際法庭辯論賽之國際賽即由該所的華盛頓特區分所贊助,並安排參賽的各國辯士參訪美國最高法院。

偉凱律師事務所(White & Case)的國際貿易法業務集中於華府、布魯塞爾以及新加坡,國貿法業務之客戶多來自亞洲及南美,2004年起亦代理我國台積電處理美國的貿易糾紛。亞洲業務合夥人William J.Clinton中文流利,曾於台灣東海大學及淡江大學教授英文,該所顧問Arthur Appleton亦曾訪台參加國際貿易法會議。合夥人Walter J.Spak及 Gregory J.Spak二兄弟西班牙文流利,主要負責南美業務。該所曾代理WTO訴訟及協助土耳其、馬來西亞及其他國家草擬貿易法規。該所亦代理大量貿易救濟案件,其優勢為全球分所眾多,廠商可和當地國分所律師直接接洽及諮詢。

威德法律師事務所1(Willkie Farr & Gallagher)由於其創所合夥人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於日本政商界建立豐富人脈,因此長期代理日本政府及商社之案件。該所合夥人Christopher A.Dunn亦曾代理我國大同公司。普衡律師事務所(Paul Hastings)除了一般貿易救濟案件,並處理NAFTA下貿易糾紛。該所中國業務發展迅速,其中國分所合夥人於2004年秋季至美國巡迴講座。2盛德律師1 該所並無大中國區分所,中文名由筆者自譯。其他事務所中文譯名皆引用其大陸或香港分所之名稱。國際法律事務所大多強調單一事務所文化(one firm culture),亦即提供跨國界律師服務,業務不因各分所地點不同而影響。例外者如我國之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Baker & McKenzie),其為加盟性質之分所,和美國本所的關係不如其他國際事務所密切。

事務所(Sidley Austin Brown & Wood)亦相當著名,該所並與喬治城法學院國際經濟法中心合辦WTO模擬法庭競賽。

肆、成為國際貿易法律師

在此部分所介紹的事務所面試程序主要適用於美國法學院法律博士班(J.D.)學生,少數事務所有短期的實習機會提供給獲法學碩士(LL.M.)的外國律師。3一般而言,與紐約事務所相較,華盛頓特區事務所較不願意雇用LL.M.學生,原因其一為,根據華府律師協會規定,學生若無J.D.學位,即令通過它州律師考試,亦無法於華府登錄。4近年以來,亞洲及歐洲的外國學生就讀J.D.學程者增加迅速,尤其以在其本國獲法學士學位(LL.B.)以及有海外工作經驗者受國際事務所青睞。

5有國際貿易法業務之事務所多為美國前五十名之國際事務所,因此競爭相當激烈。事務所新進律師大多來自其招收J.D.二年級的暑期實習律師(summer associate),一般而言,紐約事務所每年招收80-100名,國貿法業務集中的華盛頓特區事務所大約招收 10-15名。6大型事務所皆重視學校名次,其次則著重學業成績及工作經驗。擔任法學院法學評論(Law Review)或其他期刊(Journal)編輯有加分效果,某些大型事務所極偏好錄取法學評論編輯。此外,大多數學生在J.D.一年級暑期皆有實務經驗,擔任法官助理或於事務所工作,對面試皆有助益。國貿法律師偏好有經濟或會計背景的學生,外語能力,尤其是中文、日文及西班牙文佔有優勢,因客戶大多來自國外。3 例如Shearman & Sterling、White & Case紐約總部皆有一年的國際律師(International Lawyer)實習項目。絕大多數事務所期待外國律師實習期滿後歸國,因此外國律師大多使用為期一年的實習簽證(OPT),極少事務所提供長期就業機會而為其申辦工作簽證(H1B)。多數於華盛頓特區大型事務所執業之律師皆選擇考它州的律師考試,待通過後再於華府檢覈。許多律師選擇考紐約州律考,因應商業訴訟需要,亦有事務所偏好其律師考鄰近州之律考,如維吉尼亞州或馬里蘭州,國際貿易法律師大多亦登錄紐約的國際貿易法院及華府的聯邦巡迴區上訴法院。最主要原因為美國律師薪資遠較歐亞律師高,歐洲僅有英國倫敦事務所提供相當於美國大型事務所提供之薪資。非美籍學生能錄取進入頂尖法學院J.D.學程者一般不超過2﹪,亞洲學生以大陸學生居多,其就業規劃大多先於美國事務所執業,再派駐該所的中國分所。因此,於中國工作之薪資與美國相當,並加上海外補助津貼,且較易升上該分所之合夥人。歐洲學生大多來自英國及德國。2005年暑期實習律師的面試已在2004年秋季完成。舉例言之,Shearman & Sterling於北美地區面試約1400名法學院學生,華盛頓特區分所2005年招收11名實習律師,各校分佈如下:哈佛1名 耶魯1名 哥倫比亞2名 賓大1名 維吉尼亞3名 喬治城1名 喬治華盛頓1名 美利堅大學1名。

面試主要分為二階段,事務所至校內的面試,亦稱作篩選面試(screening interview),以及邀請學生至事務所的面試(call-back interview)。前者學生與各事務所面談二十分鐘,事務所根據提供之資料,如履歷表、成績單及寫作範例以及面試印象,於一周內決定是否邀請該生至其事務所面試。先前階段最困難工作為選擇面試之事務所,學生可參考各事務所網站以及以下國貿法事務所列表http:///lawfirms.htm。然上述資料並非全然正確,例如有些事務所實際承辦貿易法案件極少,或是其國貿法案件在歐洲處理,華盛頓特區分所並不招收國貿法律師。筆者建議可由事務所國貿法部門合夥人數目判斷其業務多寡。此外,專精國貿法業務之事務所大多亦有不錯的反壟斷法(antitrust)業務。原因有二,其一,貿易法原本的設計即為競爭法的一部分,因此諸多法律概念相通;其二,以實務而言,大多廠商先削價競爭,因此產生貿易法糾紛,其茁壯之後,往往企圖壟斷市場而違反競爭法。事務所若有此二種業務,可提供廠商完整的法律服務。

第二階段面試於各事務所內舉行,前往華盛頓特區的機票或火車票以及旅館住宿皆由事務所負責。於事務所面試4-7位合夥人及律師,若選擇上午的面試,事務所通常安排二位律師請學生至附近高級餐廳用餐,所有面試者及一同用餐之律師皆會撰寫對應徵者之評價。一至二週內,事務所會通知應徵者結果,學生若有數個工作機會,必須在12月決定事務所。暑期實習結束後,事務所決定是否給予畢業後的正式工作機會。畢業後,許多學生選擇至法院擔任法官助理一年,再回原事務所服務。紐約國際貿易法院的法官助理職位為二年,外國學生須克服移民法的障礙;聯邦巡迴區上訴法院受理國貿法案件之上訴,但由於其案件大多涉及智慧財產權,因此偏好有理工背景的法官助理。

伍、結論

泰斯国际简介 篇6

泰斯国际简介

香港泰斯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6月隶属于马来西亚世纪集团,座落于香港皇后大街永恒大厦2501。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专业的节能环保项目及其产品的整合与推广。香港泰斯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专业到致力从事节能减排,环保辐射消除,绿色环保产品整合营销推广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产品营销企业。在全球能源危机,环保危机和经济危机面前,公司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对节能环保产品资源进行整合,直击现代社会的消费者需求,将打造一个节能环保生活用品超市。

公司将坚持求实创新,客户至上的服务宗旨,以人为本、优势互补、立足中国、服务社会。为用户提供优质,价廉,智能的产品、教育和事业机会,提升生活品质,构筑和谐家庭、创造和谐社会。自项目推广尹始,相信以其绿色健康的理念,节能环保的功效,将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首肯与青睐。公司将对内激励自我成长,对外追求卓越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兴企,服务社会。公司实施一流的管理,培育一流的员工。凝聚了众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公司拥有实战经验丰富的营销团队,全面的产品服务体系,独特的市场运营模式,模式将公司与消费者进行科学、高效集群,并充分采用体验式营销、网上购物、会员制服务为一体的营销方式,倡导绿色健康生活理念,首创一站式超市行销体系,向全社会推广节能环保生活用品。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与研究,应消费者之所需,集成功企业优势之所长,公司将以电脑辐射消

引领防辐新产业做高尚事业投资者

携手泰斯 共享财富盛宴

除器,能量吊坠进军中国大陆市场。在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泰斯还整合了产品卖点,项目优势,营销模式,市场支持等政策,为广大热爱节能环保事业的中小投资商开辟了一条致富捷径。携手泰斯,做高尚事业投资者,共享财富盛宴!

引领防辐新产业

艾森克生平及其人格理论简介 篇7

艾森克 (Hans J.Eysenck, 1916—1997) ,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 主要从事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主张心理学应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研究, 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结合起来的有机体。

艾森克1916年出生于德国柏林, 父母都是演员。2岁时, 父母离婚, 他由祖母抚养长大。18岁去法国第戎大学学习文学和历史, 翌年去了伦敦大学, 接触到了心理学, 从此他与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5年开始在伦敦大学师从C.E.斯皮尔曼学习心理学。1940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955年任伦敦大学心理学教授、伦敦大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因患脑肿瘤, 1997年病逝于英国伦敦。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事业中, 他写了60多本专著和数千篇研究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种族、智力、人格、精神治疗, 心临床心理学, 理学, 遗传学, 社会学等。

二、艾森克的主要理论

1、人格结构层理理论

艾森克把人格结构按照由低到高分为四个水平:特殊反应、习惯反应、特质和类型[1]。第一层为特殊反应, 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最基本的“个别反应”。第二层为习惯反应, 当出现我们熟悉的情景时, 个体会做出和以往相似的反应。特质水平, 是个体的日常习惯反应组成的人格特质, 属群因素。最上层为类型水平, 是基于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而显示的类型, 例如, 内倾型和外倾型。

2、人格维度理论

艾森克通过实验、问卷与观察得到的大量的人的特质的因素分析, 发现决定人格的有三个彼此独立的基本因素:内外倾性 (extraversion) 、神经质 (neuroticism) 和心理变态倾向 (psychoticism) 。这三个因素相互垂直构成了人格的三维。个体在这三个维度上的不同倾向和表现的不同程度, 构成了他们各异而独特的人格特征。

(1) 内外倾性

艾森克曾这样解释内外倾的含义:“具典型外倾性的人, 善于交际, 喜欢参加聚会, 朋友很多, 喜欢热闹, 健谈, 喜欢刺激, 善于捕追机会, 爱出风头, 易冲动, 喜欢开玩笑, 不假思索;典型内倾性的人, 表现为喜欢安静, 善于自我省察, 喜欢读书, 做事先计划再行动, 瞻前顾后, 不爱激动, 生活有规律, 善于控制情绪, 很少攻击, 可一旦激怒很难平复。”

(2) 神经质

也称“情感稳定性”, 其两极是情感稳定和神经过敏, 关于这一维度, 艾森克曾解释:“情感不稳定的人, 表现出高焦虑, 易激动, 喜怒无常, 经常忧心忡忡, 睡眠不好, 常表现出各种身心障碍, 情绪冲动后很难平复。因此, 他们的行为有时显得不合常理, 有时出现刻板的、偏执的行为。相反, 情绪稳定的人, 情绪反应缓慢且轻微, 很容易恢复平静, 他们常常性情温和, 稳重, 善于自我控制, 不易焦虑。”

(3) 精神质也称“心理变态倾向”, 艾森克解释道:“心理变态倾向强烈的人, 性格孤僻, 处事冷漠, 常令人讨厌, 总与周围处不好关系, 缺乏感情和同情心, 有破坏性, 对人有恶意, 有时对自己的亲人也会表现出攻击性, 他往往有些怪癖, 不怕危险, 喜欢捉弄别人, 使别人难堪。”总之, 精神质的人倔强固执, 粗暴强横, 铁石心肠, 攻击性强。

3、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编制于1975年, 现已被很多国家翻译或修订, 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医疗、教育、司法、人才测评与选拔等领域。中国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由陈仲庚教授等人于1981年修订。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EPQ的测量结果可以已经得到了多种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验证。EPQ目前有成人问卷和儿童问卷两种格式。EPQ属于自陈式人格问卷, 含三个维度和四个分量表, E量表:21个题, 主要测量内倾和外倾性;N量表:24个题, 测量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P量表:20题, 测量心理变态倾向;L量表:20题, 为效度量表, 测受试者的掩饰性 (也即测谎) 。EPQ问卷的每一题都有“是”或“否”两个备选答案, 被试可进行选择, 主试对照计分卡, 分别计算出被试在各个分量表上的原始分数, 然后可以将其转化为各个分量表的标准分数, 进而可以解释被试的人格特征。

4、评价

艾森克对人格心理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创立了人格理论生物学流派, 并以其人格理论和行为疗法而闻名, 他设计的EPQ的是当前最流行的人格测量工具之一[3]。有人评价他是20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4]。而正如历史上其他伟大的人物一样, 他的一些理论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1、主要贡献

(1) 对人格结构的研究。对人格的研究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生涯, 他提出了人格维度理论, 主张从三个基本的维度来解释人格, 此理论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对人格维度的解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研究方法主要使用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量表修订等科学方法, 而且开创性地使用了因素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人格的维度。

(3) 经过多次修订编制出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此问卷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人格测量中最常用的问卷之一, 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司法、临床等领域。

(4) 艾森克对心理治疗领域的巨大贡献是他开创了行为疗法之厌恶疗法。这种疗法后来被广泛用于治疗强迫症, 恐怖症等心理疾病。

2、局限性

艾森克过分强调生物遗传因素在人的智力和人格方面的作用, 这是由于艾森克受当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生物决定论的影响。艾森克主张人的智力和人格主要是由遗传所决定, 而不太看重人的成长经历和人所处的情景对人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也小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带来的改变。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理论简介 篇8

【关键词】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克鲁格曼

引言

国际贸易新理论(New Trade Theory)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看,仅指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创立的理论;从广义看,还涵盖了战略性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相结合的综合理论、制度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的变量关系等[1]。

本文拟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及代表人物克鲁格曼的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目前国内有关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资料,基本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相关著述及作品的一般性介绍[2];第二类是对现有研究进行深化发展,如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方面对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进行扩展;第三类是结合中国出现的实际情况来应用现有理论;第四类是对现有理论的评述[3]。鉴于产业内贸易理论在学术界的重要性,在此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是十分有意义的。

1. 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理论,也称双向贸易(two-way trade)理论。该理论体系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假定,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方面来考察贸易形成机制,很好地阐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三大阶段:

1.1研究第一阶段:实证分析

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学者在实证研究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关系时,已经对产业内贸易的现象有所阐述,从而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形成奠定了基础。例如,沃道恩(Verdoom,1960)首先系统地提出了产业内专业化以及存在着产业间、产业内两种贸易模式这一观点。巴拉萨(Balassa,1963)对欧共体内部发达成员国之间的制成品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产业内贸易现象作过统计研究。

1.2研究第二阶段:理论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业内贸易理论进入了理论研究阶段。其中,格鲁贝尔和劳埃德于1975年编写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成为了最早的一本有关该理论的专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们首先提出了国际贸易的两大分类: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另外,Grubel和Loyd还提出了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公式,即“G-L”公式。

1.3研究第三阶段:丰富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产业内贸易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阶段。1977年,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DS模型)。随后,保罗·克鲁格曼创造性地运用了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别等范畴构建新型贸易理论模型。此后,布兰德(Brande,J.)与克鲁格曼合作提出了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

总之,这一阶段,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学者们利用多种理论与模型,对产业内贸易的形成进行了多样化的解释。其中,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理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与赞同。

2. 克鲁格曼思想概述

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领域名声显赫。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提出与其后续的不断完善,显现出了克鲁格曼的学术创新精神。

2.1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国际贸易,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克鲁格曼承认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是贸易产生的动因之一,但他认为不完全竞争可以长期存在于许多商品市场中,少数的垄断企业由于规模报酬递增而能增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进而产生国际分工,形成了国际贸易。具体而言,克鲁格曼主要通过建立规模经济模型、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相互倾销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2.2历史偶然性的影响

克鲁格曼认为,历史偶然性是形成国际贸易分工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某些国际分工模式或许是因为历史上的偶然事件或者这个国家最初的经济特点所形成的,而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形成的竞争优势的积累,使得这种分工模式得以固定下来。

2.3技術创新的作用力

国际贸易新理论所强调的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克鲁格曼认为,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将会失去其领先地位,而且这种速度将是十分迅速的。陈建斌(2004)指出,克鲁格曼的理论从技术这一最新要素的特点出发,寻找到了国际贸易与规模报酬递增之间的又一联系,并给予充分之证明。

3. 评价与总结

3.1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积极意义

3.1.1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国际贸易新理论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进行了积极的理论创新。其引入产业组织理论,考虑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因素,用非比较优势贸易的观点来解释国际贸易,从而更好地揭示了当今国际贸易中的新问题。

3.1.2对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的揭示

在克鲁格曼的理论中,证明了政府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性。其所倡导的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强调由政府来干预贸易,从而使经济福利最大化。该政策的重点是通过保护进口来促进出口,而其他配套政策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3.1.3对其他组织的借鉴作用

虽然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初衷是用于解释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但它在随后的发展中,也合理地展现了当前的国际贸易现状,因而对发展中国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2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不足之处

在国际贸易新理论受到褒扬之时,也有一些学者对其提出了质疑。总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论把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放在首位,但对其他因素(包括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正是因为如此,许多经济现象不能用该理论来解释,如个人层面上的专业化、市场一体化程度,以及作为贸易工具的货币的使用。

其次,克鲁格曼研究中使用的冰山型运输成本的概念过于狭隘,即使使用广义的运输成本,仍然无法充分考虑妨碍各国和地区从贸易中获益的各种因素。而在这个问题上,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提出了更为合适的交易成本的概念。

3.3总结

国际贸易新理论是在对古典和新古典理论进行不断地借鉴、创新、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无法一蹴而就,既需要天才般的创意,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踏踏实实的努力。在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克鲁格曼学术思想进行综述的过程中,笔者对前辈经济学家的智慧和勤奋深感钦佩。无论上述理论是否遭受了质疑,其都为国际贸易新动态的实证与经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陈建斌.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述评. 上海经济研究,2004(12),68-71.

[2] 张旭.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思路”及其启示. 山东大学学报,2004(3).

[3] 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经济研究,1995(7),67-73.

作者简介:朱怡,女,1991年11月,汉族,浙江省绍兴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场。

上一篇:酒店开办流程下一篇:工资集体协商协议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