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乞讨现象原因分析

2025-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乞讨现象原因分析(通用8篇)

城市乞讨现象原因分析 篇1

城市乞讨乱象的原因分析与法律思考

作者:栾超

摘要城市的和谐发展要求对城市乞讨进行有效管理,在维护乞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该要求其承担其相应的义务遵守相应的法律规范。解决乞讨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全面发展,然而当下我们更需要面对的是救助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秩序的有效维护以及公民同情心理的不可欺骗。由此,加强对乞讨者的管理,杜绝欺诈乞讨、职业乞讨理应成为这一问题的重点。

关键词城市乞讨社会秩序法律治理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076-02

城市乞讨者在传统视角里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为更合理的治理城市乞讨,构建和谐社会,2003年国务院废止原《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并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贫富差距日益凸显,“乞讨”这一古老的现象滋生了新的含义。

一、城市乞讨乱象的现状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充足为城市乞讨者提供了获得丰盛回报的可能,且远超其付出的价值,这就促成乞讨职业化、“集团化”以及向大城市集中的发展倾向。组织残疾人以及儿童进行乞讨可依照刑法进行定罪,而其他形式的乞讨以及数量众多的流浪乞讨人员豍则成为城市治安管理的难题之一。

在本文撰写之前,笔者通过“问卷星”对城市乞讨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约75.4%的投票者认为城市乞讨人员数量过多,72.1%遇到过强行乞讨的情况,96.7%认为城市乞讨存在欺骗现象。

二、城市乞讨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2003年实施《救助管理办法》的目的是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避免原《收容遣送办法》中对人权的忽视。具有自愿求助原则的新办法实施后,城市乞讨人员数量不但没有下降,而近十年城市乞讨在经济因素刺激下又出现了新的情况。

(一)乞讨人员对救助站的“视而不见”

相较于1982年实施的《收容遣送办法》,《救助管理办法》规定了自愿求助的原则,救助站无权对城市乞讨人员进行强制收容遣送,而大部分乞讨人员宁愿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睡街头也不愿进救助站。豎究其原因,第一,城市乞讨者,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中的乞讨者,通过乞讨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通过收益函数豏以及现实状况可以得到证明,进入救助站意味着他们不能进行乞讨,也就失去了“收入”。第二,救助站的临时救助性意味着不可能真正解决乞讨者的问题。救助站最终是将乞讨者遣送回乡,而回到贫困落后的地区则意味着失去乞讨“收入”以及基本生计的难以维持。因而,即使救助站积极主动救助也不可能阻止城市乞讨这一现象的产生。

以南京和烟台两个城市为例。在来自两地的回收问卷中,城市乞讨者大都分布于学校附近、城市经济圈以及公共交通地带,三者的比重分别高达23.0%、78.7%、68.9%,而乞讨人员分布于城市偏远地区的比例仅占3.3%。豐同时通过对比发现,城市乞讨者大多聚集于经济状况较好地区的人口流动量较大的场所。以南京新街口地铁站为例。调查表明,南京市民对于城市乞讨行为的施舍概率为32.7%,平均施舍金额为2元,南京新街口地铁站日均人口流动量为10.6万人次,豑乞讨收益函数中的m€譚即为10.6万人次,r为0.327,p为2元/人次,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一天的乞讨收益I为6.9324万元。

(二)城市乞讨者身份难以甄别

《救助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况„„”,民政部颁布的《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规定救助站对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主动求助者将不予救助。然而救助站并没有核实调查的权力,在实际操作中也缺乏相关部门的协助,这就增加了救助站对前来求助的城市乞讨者身份鉴别的难度。在实际工作中,这就极有可能造成救助资源的浪费,也为某些并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人通过欺骗工作人员的方式索取救助提供了可能。

(三)“二次流浪”难以遏制

救助站的临时救助性质决定了救助的临时性,通过救助之后,乞讨人员最终会被送回流出地。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乞讨人员是否愿意返乡;二是流出地是否能真正的解决乞讨人员的问题。城市乞讨人员大都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其在当地大都无法维持生计,通过在大城市中乞讨以维持生计。返乡意味着生计难以维持,二次流浪在所难免。

三、加强城市乞讨管理的法律思考

在欧美国家乃至我国香港地区等社会保障相对完善的地区,城市乞讨的存在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意味着其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并无直接关系。在无法解决流出地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状况下,我们应该考虑如何通过救助站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来保证救助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城市乞讨对城市秩序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加强城市乞讨者身份的登记与核实

《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中规定求助人员应当提供真实姓名等基本情况,却没有赋予救助机构核实调查的权力。针对这种情况,救助站应当对主动求助的乞讨人员进行身份登记并建立网上档案,以避免乞讨人员异地流动为救助工作带来的不便,也有利于掌握求助人员的真实信息。民政部2005年就开始着手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全国范围内联网。其次,公安部门与城管部门应当对辖区内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身份的核实登记,并由各地民政部门负责核实其真实性、由救助站进行网上档案的建立与完善。此举并不是强制要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求助,因而并不违背《救助管理办法》中的自愿求助原则。

通过对全部流浪乞讨人员的身份信息进行登记建档,利用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资料信息的有效管理,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有效救助。职业乞讨人员与集团乞讨人员身份同样可以依赖于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中流浪乞讨人员档案加以甄别与确认。

(二)“禁讨区”设立与管理

在来自南京的回收问卷中,64.7%认为城市乞讨严重影响了城市正常秩序,而认为城市乞讨对城市正常秩序没有影响的比例仅为5.9%。在所有问卷的数据中,约有68.9%的投票者认为出现于公交交通工具上的乞讨现象产生了不利影响,约73.8%的投票者认为城市乞讨对其在公共场合的权利造成了影响。鉴于这种不利影响,认为应当在城市的特定区域设立“禁讨区”的比例约为62.3%。

有报道认为设立“禁讨区”是一种社会退步,认为禁讨区的设立是对行乞权利的剥夺。然而城市乞讨作为一种存在于城市的现象,其对城市文明与秩序势必产生影响。作为城市公民的城市乞讨者在维护城市秩序中与城市其他公民同样应当承担责任,我们不能为了维护流浪乞讨者的乞讨权利而忽视大多数人在公共场合的权利。同时城市乞讨者遍布于城市人口密集区对于城市治安也是重大困扰。禁讨区的设立,诚然是对城市乞讨人员在禁讨区内乞讨权利的剥夺,却是对更广泛的城市生活居民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目前一些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禁止乞讨并要求乘客拒绝施舍,国务院也试图尝试禁止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乞讨行为。豒单纯设立禁讨区并不能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在设立禁讨区的同时应当明确禁讨区的区域范围并设立警示,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豓以制止禁讨区内的乞讨行为,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视其情节进行警告并带离相关区域或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规定进行行政处罚。与此同时在健全处罚制度过程中,对于扰乱秩序的累犯应当加强处罚力度和措施,增加其行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而对于职业乞讨、集团乞讨等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明确规定了对于“胁迫、诱骗或者利用他人乞讨”以及“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自扰他人的方式乞讨的”行为的处罚措施。这仅仅是对集团乞讨以及部分不正常乞讨现象的处罚,对于采取较为正常形式乞讨的职业乞讨者,应当明确处罚措施与标准。

通过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以及“禁讨区”的设立与管理,增强对城市乞讨的法治管理,通过国家强制力维护与改善城市乞讨秩序,进而才能使得《救助管理办法》发挥其真正功效。

四、结语

禁乞并不是最终目的,社会秩序维护与公民权益保障才是重点。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不是万能的钥匙,它们在帮助城市乞讨人员的同时并不能杜绝城市乞讨乱象的发生。在解决城市乞讨乱象这一难题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过于人性化的管理造成了权威性的缺失,而权威的缺失造成管理困境的产生。只有通过加强管理与树立权威的方式,城市乞讨的乱象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治理,而城市秩序才能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维护。

注释:

[1]据报道,民政部2010年统计称,为做好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共救助乞讨人员100余万次。2011年全国共救助未成年人17.9万人次。2012年仅新疆救助乞讨人员1.5万余次,福建救助乞讨人员7.1万余次,河北救助乞讨人员7.4万余次,安徽前三季度救助人数超过10万。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到,不论是乞讨人员还是其中的未成年人数量都很庞大。

[2]《南京“禁乞令”昨起实施》。南京市2003年曾对流浪乞讨者做过登记,在1733人中只有85人(不到5%)表示愿意接受救助,主动愿意去救助站的人更只有13人。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3]有文章对乞讨收益进行了函数构建:I=m€譺€譸€譚,其中,I代表乞讨收益,T代表乞讨时间,m代表单位时间内人员流动量,r代表施舍人占人员总流动量的比例,p为施舍人平均每次设施的金额。在时间T一定的情况下,m、r、p对乞讨收益I影响巨大,人员流动量越大、施舍比例越高、平均施舍金额越多,乞讨收益就越大。

[4]问卷中此题设定为多选题,因而四者概率之和并不为1。

[5]由于人口流动量这一数据难以统计,本文以南京新街口地铁站客流量为南京新街口地铁站人口流动量,人口流动量显然应当大于客流量。根据南京地铁新浪官方微博报道进行计算,2013年5月13日-2013年5月19日新街口地铁站日均客流量约为10.6万人次。

[6]2010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不得在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内饮酒、吸烟、乞讨、卖艺以及实施其他影响车辆正常运营、乘客安全和乘车秩序的行为。

[7]《南京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的第38条第五款明确规定禁止在车站、站台或者其他轨道交通设施内进行乞讨,第53条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为“由轨道交通经营单位责令其改正,并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二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

参考文献:

城市乞讨现象原因分析 篇2

【发布日期】1994-04-28 【生效日期】1994-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南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条例

(1994年4月28日湖南省第八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工作,维护社会秩序,根据国务院《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工作坚持救济、教育、集中管理和妥善安置的原则。

第三条 第三条 收容遣送工作由民政、公安部门负责。

民政部门的收容遣送机构对收容对象进行收容、管理和遣送。公安部门向当地收容遣送机构派驻民警,在任务较大的收容遣送机构设立治安室,维护收容遣送中的治安秩序。

第四条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协助民政、公安部门做好收容遣送工作;对遗弃老年人、婴幼儿、残疾人和精神病人的行为有权制止,并向民政、公安部门报告。

第五条 第五条 收容遣送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做好收容、管理和遣送工作。

被收容人员应当服从收容遣送工作人员的收容、管理和遣送。

被收容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 第六条 收容遣送所需经费根据实际需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 收容

第七条 第七条 对下列人员予以收容:

(一)生活无着露宿街头的;

(二)患精神病或者智力残疾流浪街头的;

(三)主动向收容遣送机构求助的;

(四)其他流浪街头乞讨的。

第八条 第八条 民政、公安部门收容遣送工作人员发现需要收容的对象应当出示证件,及时将其送往收容遣送机构。

第九条 第九条 收容遣送机构在接收收容对象后,应当在24小时内进行询问,作出笔录,分别情况进行处理:

(一)符合第七条规定的,予以收容;不符合的,不予收容;

(二)有犯罪嫌疑或者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移送公安部门处理。

第十条 第十条 收容遣送机构在必要时,可以对收容对象进行安全检查;对女性收容对象的安全检查,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

第三章 管理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收容遣送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生活、卫生、教育、纪律等管理制度,对被收容人员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和劳动教育,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被收容人员参加劳动。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收容遣送机构应当核实被收容人员姓名、身份、家庭住址以及流浪时间等情况,并进行登记,建立档案。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被收容人员随身所带财物需要交收容遣送机构保管的,收容遣送机构应当登记造册、妥善保管。被收容人员被遣送时,收容遣送机构应当将其财物退还本人。

收容遣送机构对被收容人员携带的化学危险物品、管制刀具及其他违禁物品,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收容遣送机构应当按被收容人员性别安排分室居住。女性被收容人员,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患精神病的和智力残疾的,应当与其他被收容人员分室居住。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被收容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收容遣送机构的管理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的管理。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收容遣送机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非法扣留被收容人员的财物;

(二)不得克扣被收容人员的生活供应品;

(三)不得检查、扣留被收容人员的邮件;

(四)不得扣压被收容人员的审诉、控告材料;

(五)不得差遣被收容人员为工作人员服务;

(六)禁止殴打、侮辱、虐待被收容人员。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收容遣送机构应当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按照规定的标准安排被收容人员的生活;对老幼病残者和孕妇应当给予照顾。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收容遣送机构应当配备必要的卫生防疫设施,改善卫生条件;对危重病人,应当及时送卫生部门指定的医院治疗。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收容遣送机构应当对参加劳动的被收容人员给予适当报酬。

收容遣送机构组织被收容人员劳动所得收入,除支付被收容人员的劳动报酬外,应当用于改善被收容人员的生活条件和遣送费用等补贴。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被收容人员的食宿、医疗、遣送等费用,由本人或其监护人支付;无力支付的,由民政部门在收容遣送经费中列支。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被收容人员死亡,收容遣送机构应当查明原因、做好记录、建立档案,及时通知其家属或者其所在的村民(居民)委员会;无法通知的,应当及时公告。属于非正常死亡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部门处理。

第四章 遣送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收容遣送机构应当及时将被收容人员遣送回其户口所在地。暂时查不清户口所在地的,经收容遣送机构所在地民政部门批准后,送生产基地劳动,待查清户口所在地后再遣送。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被收容人员的户口所在地在本省的,待遣时间不得超过30天;在外省的,待遣时间不得超过60天。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适当延长待遣时间,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一)经医生诊断,需观察病情或住院治疗的;

(二)遣送目的地是边远省份的;

(三)屡遣屡返,需收容教育的。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收容遣送机构应当安排下列已核实身份和住址的被收容人员自行返回原籍:

(一)主动向收容遣送机构求助的;

(二)有返回原籍能力,要求自行返回并保证不再流浪乞讨的。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收容遣送机构应当通知下列被收容人员的家属,法定监护人或者所在单位来人领返:

(一)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二)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三)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

(四)精神病人或智力残疾人;

(五)其他无返回原籍能力的人。

领返期限自发出通知之日起,本省的不得超过20天,外省的不能超过40天。逾期不来人领返的,由收容遣送机构遣送。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收容遣送机构应当指派专人负责将被收容人员送达目的地:

(一)外省的,送达流出省的对口接收机构;

(二)本省跨地、州、市或县(市)的,送达流出地的地、州、市或县(市)的收容遣送机构,未设收容遣送机构的,送达流出的地、州、市或县(市)的民政部门;

(三)本县(市)的,送达流出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遣送的工作人员,不得在遣送途中丢弃被收容人员。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本省境内被收容人员流出地的接收单位,对送达的被收容人员必须接收,并填写 回执。

收容遣送机构遣送本省跨地、州、市的被收容人员,所需遣送经费暂时无法向被收容人员或者其监护人收取的,由接收单位先行垫付。垫付后,再由接收单位向被收容人员或者其监护人员收取。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交通运输部门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遣送工作,应当予以配合,在购买车、船票,进出车站、码头,上下车、船等方面提供方便。

第五章 安置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被收容人员返回户口所在地后,由当地人民政府做好安置工作。

被收容人员在工作单位的,由所在单位安置,无工作单位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知其家属或者监护人领回。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无家可归,有劳动能力的被收容人员返回后,由其户口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安置工作。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城市中无家可归,没有劳动能力的被收容人员返回后,经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送社会福利单位收养。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农村中无家可归,没有劳动能力的被收容人员返回后,经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批准,送福利院安置,或者分散安置给予五保待遇。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被收容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抗拒收容遣送机构的管理,扰乱收容遣送工作秩序的,由收容遗送机构给予警告、训诫。被收容人员有违法犯罪行为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被收容人员对收容不服的,可自被收容之日起5日内向主管收容遣送机构的民政部门申请复议;民政部门应当在接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自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收容遣送工作人员侵犯被收容人员合法权益的,被侵害人可向民政部门或者有关国家机关控告。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收容遣送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

城市乞讨现象原因分析 篇3

第105号

《韶关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办法》(韶府规审„2013‟3号)已经2013年8月14日韶关市政府第十三届27次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有效期5年。

市长 艾学峰

2013年9月3日

韶关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

救助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做好我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第381号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我市辖区内下列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应依据本实施办法予以救助:

(一)在本市流浪乞讨的无法定监护人在场的未成年人;

(二)在本市流浪乞讨的老年人、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人员;

(三)在本市流浪乞讨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传染病人;

(四)因财物被抢、被盗、被骗或丢失而在本市流浪乞讨的人员。

第三条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解决其基本生活困难的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应遵循自愿、无偿、公开救助的原则。

第四条 本办法的“救助机构”分为市、县二级。市级“救助机构”是指韶关市救助管理站、韶关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市儿保中心)、韶关市社会福利院及其他经依法登记的社会福利机构、护理机构; —1—

县级“救助机构”是指县(市、区)民政部门内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及同级社会福利院。按属地管理原则,市级“救助机构”中的韶关市社会福利院接收市辖区范围内不满6周岁以下流浪儿童的救助,市儿保中心接收市辖区范围内已满6周岁、不满18周岁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韶关市救助管理站接收市辖区范围内已满18周岁以上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县级“救助机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接收所辖行政区域内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及安置。其他经依法登记的社会福利机构、护理机构,根据自身业务范围和接受能力,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及安置服务。

第五条 各级政府和有关行政机关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对在救助工作中互相推诿或失职、渎职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政纪责任。

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指导、协调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指导、监督所属救助机构落实救助管理措施和制定开展救助工作所需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指导、检查所属救助机构开展救助管理工作。

(三)定期对救助机构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四)调查、处理所属救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救助管理中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

(五)协调有关部门,帮助救助机构解决在开展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公安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治安管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处理具有暴力行为的救助对象,将其送往相关医院救治。其主要职责是:

(一)公安民警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应查验其身份及询问家庭住址。对自愿要求到救助机构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履行告知、引导职责;对其中符合救助条件的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员引导、护送到救助机构接受救助;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传染病人直接护送到相关医疗机构救治。

(二)依法查处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各种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混迹在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犯罪嫌疑人,加大对组织、教唆、胁迫或控制未成年人、残疾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查处力度。

(三)协助维护救助管理机构内的治安秩序,协助做好流浪人员身份查寻甄别及护送返乡工作。

(四)对在救助机构救助期内死亡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构报警后,公安机关应及时进行死亡鉴定,并出具死亡鉴定报告。

(五)做好采血和检验甄别工作。对受助未成年人进行采血、验血工作,对携带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的人员进行身份验证、甄别,对来历不明的未成年人一律采血、输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

(六)对确实无法查明其亲属家庭住址或所在单位,也无法查明其户籍所在地或住所所在地的受助流浪乞讨人员,按规定为其办理集体户口登记手续。

城管部门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和遇到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告知其到救助机构求助,并应耐心指明救助机构所在位置,对其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传染病人,应及时联系有关部门和机构,将其护送到相关医院救治;遇有暴力行为的救助对象,协助公安部门处理;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员,应帮助和将其护送到相应救助机构。

财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经费及救助机构工作经费保障,将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卫生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传染病人的救治,同级民政部门及其救助机构要予以协助。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指定医院,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传染病人进行治疗,待病情基本稳定后,确实需要且符合救助条件的,由收治医院告知或护送其到相应救助机构求助。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为流浪人员返回住所地或所在单位提供交通便利。对民政部门及救助机构在提供乘车凭证或购买车、船票(凭救助机构或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的证明)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教育部门协助救助保护机构,对在规定期限内查找不到父母或其它监护人而在机构内安置的求助对象,对不适合入校接受教育的受助未成年人开展替代教育,做好教育矫治;对适合入校教育的受助未成年人,安排接受义务教育;及时安排本市户籍的返乡未成年人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指导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做好接收工作,对职业学校接收的家庭经济困难并符合条件的返乡未成年人予以资助或减免学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流浪人员按规定实行就业扶持和帮助。

第六条 救助机构及主管民政部门应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在码头、车站及其他流浪乞讨人员较多的公共场所显著位置设置标志牌,标明救助机构所在的位置及联系电话,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

第七条 救助机构对公安、城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以及群众护送来的或自己前来求助的人员,应先予以接待。经核查符合救助条件的,应予接收救助;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当告知求助人员不予救助的理由,并依据有关规定处理。

第八条 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对暂时查找不到父母或其它监护人的流浪未成年人可由救助机构照料(期限为两年)。救助期满或生活无着情形消除后,受助人员应及时离开救助机构返乡或妥善安置。救助机构在对受助人员提供食宿的基础上,应积极做好联系接回工作。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或其它需护送的人员,救助机构应当通知其亲属或所在单位接回,亲属或所在单位拒不接回的,由救助机构提出协助送返建议,报主管民政部门同意后,由救助机构安排工作人员送回其户籍所在地对口接收的救助机构。对在救助机构停留时间超过一个月(未成年人在救助机构停留时间超过两年),确实无法查明其亲属家庭住址或者所在单位,也无法查明其户籍所在地或者住所所在地的受助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救助机构应及时报告主管民政部门,主管民政部门应根据其本人的具体情况,将其妥善安置在同级社会福利机构,供养所需费用,按照城市孤儿、“三无”老人标准,由同级财政核拨。

第九条 收治医院对护送来的流浪乞讨重伤病人员应予接收,并及时进行救治。接收时,收治医院在《韶关市流浪乞讨人员护送(交接)情况登记表》上签收。流浪乞讨伤、病人员经收治医院确诊患有传染病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制定的《医院工作制度》的规定,并按照病情需要请专科医院会诊或转院治疗。

在收治医院收治的伤病人员,能联系到其直系亲属或愿意认领的其他亲属的,收治医院应通知其亲属来院办理病人接回手续,病人的医疗费用由其亲属负责。无法联系到病人亲属或者其亲属拒不接回的,待病人病情稳定后,达到出院标准的,医院可为病人办理出院手续,同时征求本人意愿,愿意到救助机构求助的,由收治医院告知或护送其前往救助机构求助并填写《韶关市流浪乞讨人员护送(交接)情况登记表》,救助机构经核实后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救助;不愿意到救助机构求助的,由收治医院为其

办理出院手续。如病人拒绝出院扰乱医疗秩序,妨碍医院正常工作的,收治医院可报警,由公安部门处理。

收治医院收治的精神病人经救治病情稳定后,由收治医院护送到民政、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精神病医院继续治疗。精神病人经医治,恢复认知能力,能讲清姓名、住址的,由救助机构负责协调或护送返乡安置。

第十条 公安机关、城管部门和有关行政机关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发现在本市流浪乞讨的需要急救的危重病人,应直接护送到就近医院救治或拨打120电话,交医院先行救治之后再补办交接手续。按就近原则收治需要急救的流浪乞讨危重病人的医院,应为病人提供韶关市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范围内的医疗服务,并在收治病人后的24小时之内通知属地救助机构派员到院负责甄别核实并签字确认。收治医院在属地救助机构确认其为流浪乞讨人员身份后,需在保证病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于2天内将病人转至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院收治。

第十一条 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发生的治疗费用,无法联系到受助病人亲属或其亲属拒绝支付的,经救助机构与收治医院核实后,由救助机构从财政预算的救助经费中支付给收治医院。在财政预算救助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救助机构可向慈善部门提出申请,由慈善部门按照慈善章程给予救助。

第十二条 严格交接登记手续。在护送、接收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应严格登记程序,认真填写《韶关市流浪乞讨人员护送(交接)情况登记表》,办妥登记表中各项手续,属生命垂危的病人可交就近医院先行救治后再补办交接登记手续。

第十三条 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机构求助时,应当如实提供本人下列情况:

(一)姓名、年龄、性别、居民身份证或者能够证明身份的其他证件、本人户籍所在地、住所地信息。

(二)流浪乞讨的原因、时间、经过。

(三)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亲属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

(四)随身携带物品的情况。

第十四条 求助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救助机构不予提供救助并告知其理由:

(一)进入救助机构前患有危重病、精神病、传染病未经医治的;

(二)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因年老、年幼、残疾及有精神障碍

等原因无法提供的除外)。

(三)求助人员身上有明显损伤,但本人拒绝说明情况的。

第十五条 救助对象如有吸毒或违法犯罪行为、提供虚假个人情况骗取救助、超过救助期限且无正当理由不离开救助机构或严重扰乱救助管理秩序的,救助机构应当终止救助,并及时通过110报警,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置。

第十六条 救助机构应将受助人员入、离本救助机构,获得救助等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档案并妥善保管。档案保管期限为两年,伤亡求助人员档案保管期限为五年。

第十七条 妨碍民政、卫生、城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执行救助管理工作,违反社会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流浪乞讨人员分析 开题报告 篇4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石家庄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是最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在这类群体中,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体系以及认同心理和归属心理,极易出现理想失落、道德滑坡、精神颓废等不良现象,贫穷和犯罪在群体中的蔓延又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的了解他们这一群体。

在我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下属的社会福利司建立起各地方救助管理站,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办法》为依据,管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主要救助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但是由于救助管理目标上的模糊、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和相关政策法律的缺失,导致该群体生存发展历来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可以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关于完善石家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对策建议。

流浪乞讨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影响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现象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乞丐的团体化、职业化、经营乞丐的现象、乞丐群体复杂化、犯罪化、乞丐群体的年龄结构向低龄化发展、乞讨方式手段呈现智能化、多样化。这些都给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树立的良好国际形象、削弱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及对弱势

群体的关注与救助,通过调查研究,对流浪乞讨现象有更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其辨析能力。

二、研究意义

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提出可行性建议,为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首先,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流浪乞讨人员的存在,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既影响了市容,又带来了违法犯罪问题,同时也削弱了社会大众的同情心,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政府也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流动人口和管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所以,研究人们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分析产生这些态度的原因,从而探索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其次,研究具有理论意义。目前,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关于制度的研究,主要是对《收容遣送制度》和《救助管理办法》的比较,以及分析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从立法、社会保障等多方面探索新的救助制度;二是实务领域的研究,一些学者、新闻工作者以及救助管理人员,调查研究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构成以及生存现状,分析乞讨原因、乞讨方式、乞讨特征。但是,我们从研究公众对流浪乞讨人员态度的视角出发,尝试提出解决该类社会问题的措施,探索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模式,有助于丰富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这是对当前流浪乞讨研究的创新。

最后,研究具有实践意义。我们打破了过去对流浪乞讨

人员本身的研究视角,转而从研究公众对流浪乞讨人员态度的视角出发,进一步调查产生这些态度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有助于我们分析为什么当前的社会参与不足,进而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探索,同时也这为现阶段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提出了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和对策。

三、研究方法

1、我们通过资料考查收集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研究分析。

2、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城市居民的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对流浪乞讨的现状及政策的实施进行调查,问卷调查采取分类抽样与随机抽样结合。

3、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提出相应的存在问题原因和建议。

四、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流浪乞讨人员生存条件的调查。

2、石家庄市公众对此类人员的态度。

3、政府人员对这一人群面临的相关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五、论文的主要内容

1、管理情况的调查。流浪乞讨人员的构成非常复杂,有因灾害或生活困难而流浪乞讨者,他们确属社会救助的对象;有以乞讨为生财手段的好逸恶劳者,属于特殊教育的对象;有以流浪乞讨又无理上访或偷摸拐骗从事违法活动者,属于社会治安管理对象;有少数犯罪逃逸或流窜者,属于刑事惩治的对象。对于拒绝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公安机关、城管等部门在管理中,均存在缺乏执法依据和执

法手段的问题,那些特殊教育的对象、治安管理对象、刑事惩治的对象,已经成为管理盲区,急需深入调查。

2、自愿求助者。在实地调查访谈过程中发现,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员,大多数是从别的救助站转来的需要本救助站进行安置的流浪乞讨人员,仅有一小部分人是自己寻求救助的。而在这一小部分自愿寻求救助的人当中,大部分属于暂时还没有流浪乞讨的投亲不着、务工不着、无钱看病、从家里走失、被偷盗等有临时困难的人,真正有长期生活困难的人,反而选择在外长期流浪乞讨,拒绝进站接受救助,救助管理站也因此曾经一度出现无人可救的局面。

3、专业工作人员的情况。目前的救助管理站尚未完全脱离原先收容遣送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工作人员也都是原来收容遣送站的工作人员,虽然机构性质发生了改变,但是工作人员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他们在长期工作当中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养成的工作态度已经很难改变,有的工作人员习惯了对受助人员冷言冷语,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和现行的新办法发生冲突,但事实上与社会的期望和要求相距甚远。

六、论文结构

(一)重要概念的界定

流浪乞讨人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石家庄市流浪乞讨人员存在的问题分析

1、石家庄公众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真实性的看法

2、石家庄流浪乞讨人员的聚集区域

3、石家庄公众救助人群的趋向

4、石家庄公众对于流浪乞讨人员乞讨行为的态度

5、石家庄公众认为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6、石家庄公众对于管理石家庄流浪乞讨人员的相关办法

(三)石家庄市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结果的分析

1、石家庄市流浪乞讨人员较多的原因

2、石家庄市流浪乞讨群体的特征

3、对石家庄市的影响

(四)解决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的建议

1、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帮扶力度,做好收入的再分配

2、建立网络化管理模式,降低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行政成本

3、依法打击强行乞讨,严惩操纵乞讨的不法分子

4、建立健全救助管理机制,大力宣传救助管理站

5、打破单纯依靠政府救助的局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工作

七、总结

八、参考文献

【1】李彦昌.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洪大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3】陈昭.城市新乞讨现象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4】丁鑫.我国城市职业乞丐问题分析[J].黑河学刊.2008(7).【5】郭纬纬.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乞丐治理研究[D].西

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7.【6】杨雅华.《和谐发展环境下的流浪乞讨问题》[J].东南学术.2008(2).【7】《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381号发布)

乞讨 篇5

放学路上,大巴车上,总是那样喧哗。门开了,一位小男孩带着一位脚有残疾的妇人,大概是一对母子。他们的脸上黑黑的,好像只有露出笑容的那一刻,牙齿才是白的。他们衣服脏脏的,似乎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又好像掉进了泥坑。

小男孩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小心翼翼地口袋里拿出一个亮晶晶的口风琴,用嘴轻轻地吹了几口气。优美的音韵像泉水一样流了出来,慢慢地侵入大家的耳朵。四周安静了,大家静静地听着小男孩的音乐。

吹了许久,小男孩停了下来,又从裤子里捧出一个碗,向四周的人停了一会,大家不是装做没看见,就是懒得理他。当他从一个身材肥壮的女人递上碗时,女儿撞了撞小男孩的手,不耐烦地说:“怎么哪都有乞丐?滚一边去!”说着还白了他几眼。

小男孩低着头,“难道在你眼中,这些靠自己劳动成果自食其力的人都是乞丐吗?我们有才能、有劳动,为什么不能得到一些因有的报酬呢?原来在你们眼里,我们这些人就是这样可耻吗?我再说一遍,我不是乞讨。”

一番话后,车上静了几分钟后,又是美好的音韵,他们就像十几个可爱的小精灵一样灵活,像火山一样强烈,像瀑布一样雄伟,像少女一样娇小。

乞讨 篇6

只有小蝴蝶苏琳在悠然自得地躺在树上垂着触须,铺开翅膀正在睡觉,小鸟果果看见了小蝴蝶苏琳说:“苏琳,快入冬了,要不你跟我一起储存过冬的食物吧!”苏琳说:“哎!这么好的阳光适合休息,你们忙什么呀!反正我不要去!”苏琳就这样一天一天浪费时间。

有一天,天上下起密密的雪花,入冬了!蜜蜂西朵正巧看见了苏琳说:“苏琳,你在干嘛呀?”苏琳说:“我好饿,你可以给我两罐蜂蜜吗?”西朵说:“可以呀,来,拿着!”两罐蜂蜜送到苏琳手中,边说:“谢谢你!”苏琳回到家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边说:“西朵的蜜真甜,可是一下子就吃完了。”她惭愧地脸红了,心想以前我真是错了,不劳动就没有食物,我以后要多劳动。

这是金丝雀姐姐艾丽看见了邻居苏琳,问:“苏琳你怎么了?”苏琳说:“我知道错了,如果我不休息,在劳动也不会饿肚子了。”“知错就改,真是一个好孩子!”金丝雀艾丽说。

为了帮苏琳,金丝雀艾丽飞向了蜜蜂大市场,那儿的蜜蜂最好吃,但也很贵。十分钟过去了它们俩来到火焰鸟明茜的蜜蜂店买了二十罐蜂蜜,总共一百二十花园币,真贵!苏琳说。

论乞讨作文600字 篇7

日常行走在街道上,你定能看到一些形形色色的乞讨人员,他们依着各种方式在乞讨着,你是否也因为同情心而施以钱财呢?

你若留意,便会发现在许多新闻报道中,一些乞丐并非丧失劳动能力,而是四肢健全的人,他们一天的收入有的高达数百元,“年薪”更可达到十万元甚至以上。

看到这儿有些人会说了:“那一些四肢健全的人我从来不施予援手,我给予帮助的目标都是残疾人。”是的,没错他们是残疾人值得同情,但是你一味地给予钱财,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让他们继续存活下去,对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什么作用。

他们是一个弱势群体,我们在给予物质的时候可能感觉到自己做了善事,其实我们应当想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总是以为给予物质便是给他们极大的帮助,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在你认为自己做了善事的时候,却是在加重他们自身的自卑感。给予他们物质仅能使他们有了当前生存的.资本,所以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的是一份稳定而适合的工作,带引他们从自卑之中走出来,与常人一样为社会献出自己微不足道却又不可或失的一份力。

作为一名学生,目前我的能力还不足,但我却依然觉得我做出了贡献。国家的税收会提供许多的社会保障政策,安排许许多多的福利岗位。尽管我没有月收入,没有纳税,但是我在日常生活之中仍是一位负税人,在购物、旅游、看电影所有这一切都在与税收息息相关。而税收又能分配给经济建设、科学、保障等等事业支持,从而促进发展,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提供更多岗位。

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 篇8

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

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和管理,是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站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按照“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坚持依法主动开展救助,顺利实现了从强制性收容遣送到关爱性救助管理的过渡,较好地保障了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加速、部分家庭监护缺失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街头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类流浪乞讨现象,影响了城市文明进程,破坏了正常社会秩序,给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也带来了一定隐患。结合工作实际,本人就我县流浪乞讨人员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寄予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强化救助管理,为净化我县社会环境、推动和谐**建设尽一已之力。

一、城区各类流浪乞讨人员现状

(一)分布范围。根据街头主动救助巡查统计,在城区每天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大约有2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相对固定区域:白鹤滩客运站大门口2人、**路沿线3人、堂琅文化广场1人、老人民医院大门口2人、师范桥头3人、花桥下2人、国税局后街1人、过境路沿线3人、农贸市场3人。

(二)人员构成。从以上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状况看,我县城区的流浪乞讨人员大致分为三类:

1、职业乞讨者。这类人员主要是因不愿劳作,选择以乞讨为生存方式,把乞讨作为一种生财手段,通常在街头展示残疾身体,播放凄惨音乐,编造凄惨遭遇,以博取市民同情行乞,既影响了市容环境,又干扰了居民正常生活秩序。此类人员大约有3人左右,约占城区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15%。

2、失去家庭监护的特殊人群。这类人员因痴、呆、傻、精神障碍自行离家出走或被家人抛弃,流落街头,靠垃圾桶中翻捡食物为生,这些人绝大部分说不清姓名、户籍等个人基本信息,常生活在城市脏、乱、差的死角地带,生活条件极差,食品用水毫无卫生保证,极易成为各种疫病的感染源和传播者,影响到城市的环境卫生和防疫问题。此类人员大约有10人左右,约占城区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50%。

3、家庭生活困难人员。这类人员大部分是本地人,因家庭贫困而流浪县城,他们有的长期露宿街头,以捡拾垃圾为生,时常出现在大小丧宴上,比如东坪镇的阮应亮、金塘乡的杨明英、王文昆;有的长期在街头搭建窝棚,靠补鞋为生,比如白鹤滩镇的周华明、陈顺发等。此类人员大约有7人左右,约占城区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35%。

(三)职业乞讨者的乞讨方式。从调查情况看,职业乞讨人员的乞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靠自身的残疾乞讨,这部分人中有的是肢残坐滑轮车或拄拐杖乞讨,有的是高度近视伪装成盲人行乞。二是利用未成年人乞讨,这部分人怀抱10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蹲坐在地上行乞,或指使未成年人向路人行乞。三是利用道具乞讨,这部分人有的伪造各种病历或书写各种悲惨遭遇,谎称家中经济困难跪地行乞;有的装成是在校学生,因各种经济困难无力负担学费跪地行乞;有的乔装蓬头垢面,穿着自制的打满补丁的破衣跪地行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的救助措施,它只能解决流浪乞讨人员临时的生活困难问题,自愿受助和无偿款助,是救助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流浪乞讨人员最终的落脚点是回归家乡、回归家庭。目前,救助管理工作实践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职业乞讨者不愿入站受助,劝导救助难。从日常救助情况来看,不少流浪乞讨者长期以乞讨为生财之道,具有丰富的乞讨经验,知道哪些地方能要到钱,哪个季节该到什么地方去讨,这些职业乞讨者怕进救助站后断了财路。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各项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文规定乞讨钱财属犯法行为,因此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予以制止;另一方面,现有的《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和要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要坚持自愿受助原则,不能实施强制救助,对符合条件的求助对象,提供符合卫生条件的食物,提供必要的住宿,提供返乡的乘车凭证。而这些人的目的并不是要返乡,而是要钱。在日常街头主动救助巡查中,我们对此类人员进行了劝导,但都表示不愿意到救助站接受救助。

(二)疑似精神病或智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难。此类人员因自身精神障碍或智力残疾等原因,大部分无法提供姓名、户籍等个人基本信息,无法及时联系亲属接回或护送返回,造成救助期限长,救助管理存在着较大安全隐患。一是我县无精神病人康复治疗医院,造成流浪乞讨精神病人救治和安置难;二是救助管理站没有为受助人员提供食宿、洗浴的条件,救助他们只能是联系宾馆,造成管理不便,无法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三是无救助服务专用车辆,护送返乡只能是联系客车,而客车无安全防护隔离措施,在护送途中往往是受助人员和他人同车箱同座,极易出现精神病人攻击他人情况。

(三)部分家庭监护缺失,治理难度大。个别家庭对其患精神病、危重病的家人,不履行家庭监护责任和义务,故意任其流浪,弃之于社会,造成该类人员被护送返乡后仍会被家庭所弃而再次流浪乞讨,以此恶性循环,难以有效遏制,治理流浪乞讨现象难度大,比如老店镇的何文有,往往是今天送回家,明天又出来流浪乞讨。

三、加强救助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要解决城区流浪乞讨现象,杜绝或减少流浪乞讨行为,就必须在完善救助管理设施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集中救助,强化宣传治理,加强责任追究等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设施建设,提升救助能力。加强救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县开展好救助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实行集中救助的基本保障。一是要加大救助管理站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救助功能,改善救助管理工作环境和条件,满足基本食宿服务需要。二是要加大精神病人救治能力建设,着力解决救治难的问题,为定点医院开展精神病人救治提供条件。三是解决救助服务专用车辆,保障接送工作安全运行。无自行返乡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智障人员家庭时常不能及时接回,造成其长期滞留救助,对他们实行护送返乡,是救助管理工作基本要求,是实现其早日回归家庭的重要方式。这些人员成份复杂,有的是精神病患者,更有甚者是传染病人,普通车辆无防护措施,安全管理无法保障,应配备专用车辆,保障街头主动救助巡查用车和接送返乡安全。

(二)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县乡政府应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辖区救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召开救助管理工作联系会议,明确部门职责,细化救助管理措施,及时研究解决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加强对救助工作的监督管理。应建立县乡村联动救助机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逐步形成以县救助管理站为基础,乡(镇)救助点为补充,村(社区)救助咨询引导点为依托的工作网络,实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全覆盖,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三)加强集中救助,整治流浪乞讨行为。针对城区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应在重大节日、活动以及气候恶劣的特定时期,开展集中救助工作,查明身份后集中护送回家。公安、城管、村(社区)救助咨询引导点应加强对辖区流浪乞讨人员的说服、教育,引导其到乡(镇)救助点或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对于返乡的流浪乞讨人员,村(社区)救助咨询引导点要加强关爱,依法维护返家人员权益,帮助其落实社会救助政策,让其基本生活得到应有保障,防止其再度外出流浪。精神病人如有危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强制送往政府指定医院,卫生部门要配合做好救治工作,待救治人员病情稳定后,由卫生部门通知救助站前往甄别,如符合救助条件,由救助管理站予以救助;如不符合救助条件,由公安机关查找、联系其家属或单位,并通知其家属接回或护送回原籍。

(四)加强宣传治理,营造良好救助氛围。进一步加强救助管理工作的宣传,宣扬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先进事迹,揭露胁迫、利用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进行乞讨敛财的丑恶现象,抨击以乞讨为职业,不劳而获,虐待老人、未成年人的违法和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逐渐让群众知晓救助管理工作的职能和作用,让人们在面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时,应当进行说服教育,引导其到救助机构接受救助,不要随意向流浪乞讨人员施舍财物,避免助长骗助、强讨等职业乞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乞讨人员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为治理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责任追究,落实救助责任。建立救助工作通报和责任追究机制,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纳入政府、部门考核内容,对个别不作为的部门,纪检机关要强化监察工作力度,实施责任追究。对不负责任、不尽义务的家庭,要教育和帮助,督促其家人妥善看护;对故意将子女、老人抛弃的家庭,司法机关要加大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力度。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计划书总结下一篇:人民法院陪审员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