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幸福优秀作文(精选8篇)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但幸福不是天空中的宝藏,让你毫不费力地寻找它。 我认为幸福需要收集。
拿起快乐,背着生命的篮子,走进一个叫做生命的集市。 虽然你可能找不到你想要的东西,但你必须给自己勇气,让自己在缓慢的旅程中前进。 继续寻找你自己的幸福。 拿起快乐,爬上你努力工作的梯子,用你的手摘下成功和失败的树上的水果。 成功是幸福的失败和幸福,水果的味道是酸甜的。 即使你跌跌撞撞,你也不能放弃对自己说,我不怕失败。 我必须继续努力,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挑选快乐的种子,播下悲伤的种子,收获被称为快乐的花蜜。 忘记悲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相反,会有甜蜜的幸福。 当然,这不仅是幸福,也是悲伤的幸福。 拿起快乐,坐一艘名为毅力的潜水艇。 潜入一个叫做“困难的深海”的深海,寻找丢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宝藏。 的确,你的潜艇需要承受深海的巨大压力。 否则,你将永远失去你的手臂与宝藏。 拿起快乐吧,读一本叫做经验的书,找出一页叫做友谊的细节。 你会发现朋友和你之间的每一分钟都有强烈的幸福。
幸福离我们不远。只要我们去收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幸福。 把幸福从你的幸福中挑出来。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顺德市荣桂区兴化初中二年级:请注意。
高一阶段, 我在摸清了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后进行了很多的尝试。首先, 致力于消除学生对于写作文的恐惧感。第二,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三, 鼓励学生尽量用不同的方式把内心的情感和看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不要有顾虑。现在看来高一所确定的三个目标没有成功地实现。很多学生不仅不想写, 也不太想读。进入高二这一年来, 我依然坚持不懈地在作文教学上进行新的尝试。本年度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语言训练上。正如苏联作家斐定说:“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 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确实,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要着重抓语言。本着这一信念和原则, 我做了如下的训练:
一、搜寻范例, 进行模仿
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多读优秀范文, 可以分析其思路, 分析作文构成要素的功能, 品味独具特色的语言, 感受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 明确优秀作文的各种语言特点, 激发写作的勇气和信心, 然后进行仿写, 来检验阅读的收获, 加速语言从理解向使用的过渡。
在实际训练中, 我是从仿写最简单的句子开始的。主要是要训练学生改善语言枯燥乏味的情况。手段是围绕一个主题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仿写。比如:
1. 表述时令的表达方式
例句:春风抚绿了柳树, 云儿展出妩媚的笑容, 小河也不再喑哑, 开始了低吟浅唱。
学生仿作:秋风染黄了稻浪, 大雁带走约定的回眸, 桂树也不再寂寞, 开始了十里飘香。
2. 运用比喻的手法浅显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例句:人情味就像调味的盐, 放多了, 公平和正义反而苦涩难咽。
学生仿作:爱就像光辉的太阳, 光度太强, 理想和人格反而容易被灼伤。
3. 排比运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抽象的主题思想
例句: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想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涮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 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学生仿作:坚强是一束乌云遮不住的阳光, 是一条距离扯不断的钢绳, 是一份雷声撼不动的淡定, 是一种地震摇不跨的挺立, 一种不再需要扶持的独立, 一种没有了战友依然战斗到底的决心, 一种再强劲的风也吹不动的豪情壮志, 一种猖獗的洪水也卷不走的根深蒂固。
仿写句子尤其是语段的时候, 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而且一定是围绕某个特定的主题而写, 而并非纯文字游戏。
二、根据具体需要挖掘教材, 有效地利用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 大都文质兼美, 是教学的范例, 训练的凭借, 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作的不可忽视的素材宝库。教师应该设法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规范的、优美的、深刻的语言吸收、内化, 使学生在提高理解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 能够运用理解了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技巧写作文。例如郁达夫的《古都的秋》有一段文字, 既有自然景观, 也有历史文化感;既有对自然景物鲜活的描绘, 也有主人公的灵魂活跃在其中。景语即情语, 情语即景语。这样的文字, 既能唤醒学生在书山题海中麻木迟钝的心灵, 又能感受到句式的变化、动词形容词的妙用以及不着痕迹的修辞手法的使用带来的灵动气息。
还可以对教材进行特别设计, 以适用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比如在复习《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时候, 我直接问学生:作者是怎么描写粗重的乐声、婉转的乐声的?学生一般能看出来是用的比喻的手法, 把粗重的乐声比喻成急雨, 柔细的乐声比喻成私语等, 这样重点就放在了这些具体的形象上, 形象是生动的, 可以使得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然后又延伸到人的感情, 启发他们很多抽象的作文主题都是可以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体现的。
三、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学养, 自己积累写作经验
在影响作文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 教师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欠缺应该是致命的。文学素养能赋予语文教师生活激情, 激发教师创新意识的原动力, 能使教师有灵动的智慧, 并满腔热情地去激发、感染学生, 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一个缺少积淀、懒于读书、怠于思考、疏于写作的教师怎么能够准确地把握真实的写作心理, 又如何能够传达有益的写作经验呢?所以, 有时我也会通过自己写片段或整篇来激励学生大胆地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觉。
我的这些探索, 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有部分同学在我启发之下有了很大进步,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依然畏惧, 爱看不爱写, 不过爱看也是一种进步。但是, 一学年下来, 在作文教学方面还是有很多的不足, 比如作文批改, 学生非常希望我篇篇精批, 但有很多我只是泛泛而谈, 急了也会把学生找来面批。
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我以后的作文教学目标是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并会付出不懈的努力。
摘要: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要占到很大一块, , 对于我所带的学生来说, 写作文也是语文中最难的事情。那么如何教好作文, 让学生学好作文, 本文着重从这方面来探讨, 结合着自己的教学实例, 从模仿、挖掘教材、积累等方面去尝试发掘一些东西以资利用。
范仲淹在政治上没有成就他的庆历新政,却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警句。朱熹更是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林则徐在被投降派陷害没有气馁,为了他的幸福——国家的安定。不顾年老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
“诗圣”虽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可他却充分利用社会大背景的素材追求自己的幸福——文学,《石壕吏》、《兵车行》更是千古流传,成为了反战檄文的典范。即使在寄人篱下时,他依然能用笔为我们描绘出“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美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更是刻画了对春雨感性的喜悦之情。虽然最终他因为难得饕餮一回而导致醉饱过度辞世,但他敢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至今仍使人们肃然起敬。
作为我们学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以最好的成绩回报用辛勤汗水灌溉我们的老师。对于我来说,看着老师在用粉笔在黑板上滑过优美的旋律是幸福;听着老师丹田里奏响的那生命辉煌的乐章更是幸福。
是啊!当我们的双眼发出对知识无限渴望的目光,当我们的头脑跟老师做着思维的体操,老师又何尝不感到幸福呢?
原来,幸福一直都在敲门,他期待你听到他,迎接他,享受他。请打开你的门吧!也许门外是生活的欺骗,或许门外是命运的玩笑。但请打开他把!接受他吧!因为,幸福一定会来敲门!
幸福的日子总是在用一种不着痕迹的方式流逝着,当幸福来敲门,请放慢您匆忙的脚步……
把握幸福
时光荏苒,带着憧憬与希望,返回熟悉的校园。步入初三,学习的氛围变得凝重起来,一时,我迷茫了……
一天的学习仿佛刚刚开始,就随着铃声匆匆结束了。我无力的拿起书包,走回家去。夕阳撒着余辉,宣告着一天即将结束。屡屡轻风拂上疲倦的脸庞,竟然又是一番压抑。
打开房门,面对熟悉的一切,竟然没有了往日的雀跃。晚饭后,容不得一点耽搁,便一头载入题海中。初三的功课明显难了许多,我绞尽脑汁,苦苦思索着。但时间的流逝没有带来任何的成效,数学试卷上空白着的最后一道题,咧着大嘴,恶狠狠盯着我,嘲笑着我的无能。唉,认命吧!我就是笨蛋一个!站起身,把试卷高高的抛向空中,随它做着自由落体运动。我垂着头,像只霜打的茄子,初三,要命的初三!
“吱——”房门被打开了,奶奶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
“孩子,在想什么啊?来,奶奶陪你说说话!”
“不要,我还有很多作业没做,而且超级难,唉,这种日子怎么过呀?初三真是苦海!”
“没事,放松一下,也许等会儿就能想出来了。”
我无力的转过身,与奶奶一同坐在床边。看着奶奶脸上的沟沟壑壑,听着她的谆谆教导,我心潮起伏。“过去,我和你爷爷在地里没日没夜的劳作,一大家子挤在一个小小的屋檐下,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但依然是其乐融融,彼此都照顾着、关爱着对方,那也叫幸福呀!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的,穿的,住的都越来越高档,还有奶奶天天陪伴着你,给你做美味,陪你解闷,应该很幸福呀!”我不由陷入了沉思。
“初三可能是要辛苦些,可你看,隔壁的哥哥,楼上的姐姐不都挺过来了吗?我看他们也很轻松,很快乐呀!初三是考验你的第一站,往后你的挑战还会有很多。放平心态,全力以赴面对每一件事,你肯定是最棒的!”
心中的闸门在这一刻被打开。现在的我拥有很多,我是幸福的,我的幸福就是现在,无论风风雨雨,奶奶都会站在我身边,鼓励我,支持我,学习,又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
迈着轻盈的脚步,回到座位上,带着满满的自信,继续在题海中徜徉。秒针规律的转动着,似乎也在为我谱写着乐章。
我的幸福生活
读小学时,有次也是生病,在回来的路上,总是走不动,走得很慢,后来老师讲给我妈妈听,我妈妈背我回家,我记得当时也长得蛮大了!
父母对我一直很好,小时侯也经常会被责骂,有时也有打的,唉,想起来,当时的家规就是很多个不,不能下河,不能打架,不能什么的,所以现在也是什么都要遵守,有时违背一下,就感到很快乐!
现在想起来,以前在读初中和高中、大学的时侯,经常和家长顶嘴,让家长生气,现在我都成大人了,经常还会想起,读大学时,爸爸送我去学校,我一直坚持要自己去,但他总是不放心,于是又会争吵!父亲很有本事,而我就很差,所以我经常想的就是不用父母帮,做出自己的事情来,有时经常在想,他是大树,我就象是树荫下的树木,什么时侯才能长大,超越呢?
他去北京的党校学习,有半年还是一年这样,写信给妈妈,我就拿来回信,记得总是要我们好好学习,好象我们总是笨的,不会学习一样的,唉,在父亲的眼里是不是很没有用?
前段时间,我拿发表我文章的《信息技术教育》给爸爸看,他都不想看,我妈妈说,要看的,他才找来老花眼镜来看,唉,可惜我写的又是课件设计,这以怎么能令老爸理解呢?反正他是认真的看了几页的,没有发表什么意见,不过他说在国家级的杂志上发表文章是好事,还鼓励我多写,唉,写文章这么容易就好了!记得以前老爸是当过记者,秘书的,还会拍照,所以我一定也接了不少!
有一年我上了《柳州日报》,特地让我爸帮我留意要收集几张做纪念,他总是很平净的,还说去晚了,柳州日报卖完了,不过让我姐帮我找了一张,总还记得。
有时经常想什么时侯能超越父亲的本事就好了,他哪么有本事的,所以我总是让他瞧不起,唉,生活在这种眼光下,有时都不想回家
要有本事,做个好人,好好的生活,快乐的生活,以前遇到困难的时侯,有时就会想不通,但总是想起,即然有哪么多的事情可以经历,为什么不能好好的活下去?
妈妈经常说,你小时侯,如果没有医生抢救早就死了,唉,如果哪么早就死了,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所以我心中就是想快乐的玩,到中国的各地玩,见识,走走,同时,现在才想起要努力工作,做个有用的人,我的反应总是比别人慢了好多年才想通一些问题的。我就经常奇怪自己为什么很多问题要过了很久才想通,有时要一年,几年的!
孔孟之言连成篇三字间了然,弟子规写成在康熙年间。
翻开历史厚重的书卷,今日,我们拂袖于桌前,研习先人留下的经典。段落间短短三字,言尽意未了,品读历史唯美的沉淀,百字终了,意犹未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其以儒家风范闻名于世。在这历史的书卷之中我们陶冶情操,道德品质升华间,领悟世间真谛。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以人为本方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从大汉王朝到大唐帝国,从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到复兴盛世的当代中国,历史在无声无息中滚动着,有兴有衰,有起有落,回首往昔,早已物是人非,但唯一不变的,是永恒的“礼仪之邦”。
从古至今,领土在变,帝王在变,生命在变,但“礼仪之邦”这个荣誉,这个辉煌的称谓却从来都没有变过。中国被人尊称为“礼仪之邦”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这个称号里包含了太多太多,
我想,那是源于我们中国这个民族高尚的美德。如今,我们步入了初中,应更加了解《弟子规》,做到这一切时没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孝、训、信、爱、仁、学,我们所逐渐掌握并学会的都是做为一个人应当拥有的品质,纵观《弟子规》,以“孝行”贯穿全文。对于一些道理而言,是为金玉良言,但很多现代人却不能领悟体会得到,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如此贵重的财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熟记并永存心间呢?
那将是让我们受益终生的做人的道理,多去理解一句,就会在隐约的道德道路上,比其他人多前进一步。那一步将是一道鸿沟,一道让其他人无法越过的鸿沟。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私塾中朗朗书声,教室里心的释义,不被繁世浮尘玷染,只愿信念孝行为先。神游字词间,领悟穿越跨世文化的经典,在此明了,那升腾百世的中华文明。那是无论长或幼都耳濡目染,传统美德随书香流淌在四方,
如今我拂卷桌上,品味着五千年美丽的沉淀。弟子规的释解永存心里,孝悌谨信爱众与亲仁的字眼,在书卷里将我们熏陶,中华文明如烟升腾在世界,而此时它降临三尺讲台之前,我们渐渐走向它。
“以仁为本的力量,超乎你们想象。
儒家的思想,在厚厚的黄土地上。
亲有疾我们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灯火可以阑珊,亲情不能怠慢。
遇事不能贪婪,你可以对自己欣赏。
凡是人我们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一起等待花开,一起青春精彩。”
从我记事起,散步就是我和父亲每天不变的约定,他总是主动牵起我的手,走在我的左边。
又是一个闷热的夏夜,我和父亲来到了马路边,当然,我还是走在父亲的右边,父亲走在我的左边。只是不知从哪一天,日渐长大的我,已松开了父亲的手,更享受自己独自漫步的自在与悠然。
一路之上,父亲不停地询问我的学习,与朋友、老师相处等情况,而我却答得有些敷衍,因为心里产生了一个疑惑:为什么一直是左边?多年来父亲总是走在我的左边呢?从我乱蹦乱跳的孩子时代至今,从我握他的手指一根、两根再到三根直至整个手掌,而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在左我在右的这个方位。
我决定要试一试,渐渐地,我放慢了脚步,偷偷地迂回到了父亲的左边。可是,在我刚刚站定的瞬间,迎面射来的一束白光刺得我眼前一黑,我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直到一双大手麻利地把我拉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多危险!”父亲轻轻地嗔怪我。
话不多,我却什么都明白了。左边有车,右边有父亲的保护,是安全的。父亲把右边让给我,给我的是一条安全的路,没想到,看似“粗线条”的父亲,却比我想象的细心得多。
其实细想起来,父亲的爱真不少,却都是那么细微,那么令人不易察觉。每天上学,我的自行车前轮总是冲向门口;炎炎夏日,每次洗澡,电风扇总是关好,冰箱里从未少清凉的绿豆汤;每有新书上市,随即我的床前就有它的身影……。回望我十几年的.生活记忆,太多关于父爱的细节扑面而来。多年来,父亲给予我的是一份平凡而深沉,细腻而湿润的爱。如春雨润物般悄声无息,如鲜花落地芬芳满怀。
华灯初上,我们继续一天的散步,还是那样,一左一右。握住父亲已然粗糙的手掌,而父亲也仿佛比以前更紧地握住了我的手。今天的我们,仿佛都听到了彼此心中的吟唱。
结构游戏为幼儿提供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 游戏中所解决的问题是幼儿的真问题, 教师应从幼儿的真问题出发进行指导, 让幼儿获取有用的经验, 得到能力的提高。以前的幼儿结构游戏, 在开始时, 由教师制定出近阶段的游戏主题和目标, 游戏中过于强调教师教育目标和计划而无视或忽视幼儿的游戏愿望和需求, 往往导致教师忙于指导游戏与评价游戏结果的对与错, 而不能真正达成教育目标。这种创造性游戏不是幼儿的创造, 而是成人导演下的表演, 容易扼杀幼儿的感受、表达和创造的欲望。真正的“幼儿创造性游戏”的目的是为幼儿创造尽可能地接近生活的游戏环境, 尊重幼儿意愿, 鼓励幼儿自由地表现, 整合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体验, 大胆创作与表达。
一、学习教育理念, 关注内涵发展
以理论学习为先导, 实践反思教育,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作为一位幼儿园教师, 应知之深、懂之博, 才能取之精、用之妙, 把各种有益经验更好地传递给孩子。因此, 教师必须立足岗位, 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 认真学习与研究指南要求, 领会其精神实质。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 转变教育观念,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指南》培训、观摩研讨活动, 尽可能开拓视野, 接收新的信息。参加培训的教师可再进行二次培训, 为大家传递培训中教育理念与精彩收获, 有利于帮助参加培训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和归纳梳理, 也有利于让其他教师在二次培训中接收新的幼教精髓, 进行信息分享, 起到大家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目的。
二、开创课研新模式, 优化探索与实践
为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以课题为载体, 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研讨模式包括游戏组活动、区域组活动、游戏周活动、视频案例分享、幼儿故事分享活动及结构区特色材料展示活动等, 从而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让教师们依附《指南》观察幼儿游戏行为, 解读幼儿游戏行为, 分析他们的实际发展情况, 找出推进幼儿发展的方法。现在, 教师已经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养成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实践、去分析、去提炼的良好研究习惯, 使自己逐渐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型教师。这种行动研究的过程, 会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一) 游戏周活动中, 观察、解读幼儿行为
做法:首先, 举办游戏周动员会。教师会带着家长一起学习贯彻指南给出的先进教育理念, 让正确的儿童观和游戏观更新教师及家长陈旧的教育思想。其次, 组织快乐玩、有效学的游戏活动。伴随游戏周活动的开展, 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的活动平台, 让幼儿快乐玩、有效学, 给孩子发展的空间, 挖掘幼儿潜能。充足的游戏时间会使游戏活动变成幼儿的快乐天地, 让幼儿遨游在发明与创造的海洋中, 尽情发挥奇思妙想, 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亮点, 妙手生花, 让幻想挺进游戏, 创造性思维不断绽放光彩。再次, 营造开放的游戏氛围。游戏周期间, 欢迎家长参与游戏———大手拉小手, 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家长参与游戏周活动, 关注幼儿游戏进程, 引导家长观察幼儿游戏行为和现有发展水平, 参与收集游戏的辅助材料等, 这些有效的亲子活动会使家长成为游戏周活动的新成员。
收获:首先, 提升教师指导观察能力。开放式的游戏周活动本身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和挑战。本次游戏周活动的展示, 让每位教师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会静待观察幼儿游戏进展, 记录他们的行为和语言, 用相机捕捉幼儿的创作亮点, 录下游戏的精彩片断, 在活动后进行解读分析, 思考如何支持与推进游戏开展。其次, 幼儿“真游戏”。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 保留幼儿游戏作品。幼儿可在上次游戏的基础上继续延续、丰富和创造, 减少再建的重复工作。最后, 亲子互动——教师、幼儿和家长相互交流, 共同成长。游戏周中的幼儿完全自主的“真游戏”, 可以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让家长参与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学习, 使得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沟通更加紧密, 这都成为本次游戏周的最佳亮点, 起到良好的研究效果, 受到同行及家长的高度肯定。
(二) 在视频案例剖析和幼儿游戏故事分享中, 解读幼儿行为
解读幼儿行为, 可以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获得体验和积累, 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们开展过视频案例剖析、幼儿故事分享活动, 教师会针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 以录像视频进行分析, 结合《指南》解读幼儿游戏行为, 挖掘潜在教育价值, 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支持。在游戏小故事分享中, 可以讲述发生在游戏中教师所观察到的事情, 畅谈教师的所思所想, 提高教师观察分析能力。同时, 也可根据研究方向, 不断与课题组其他教师进行研讨切磋, 再收集、整合大家的建议, 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提升教师群体性课题研究的质量与水平。
(三) 探索游戏与童话故事的整合
童话故事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创造出来的, 运用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 反映生活, 给儿童提供认知世界的良好途径, 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教师在游戏课题研究中提出应探索游戏与童话故事的整合, 鼓励幼儿读童话、讲童话、自主建构童话, 用建构游戏的手段表现童话故事的情节, 在游戏中构建虚无缥缈、梦幻世界里的美好情境, 建构出故事中或故事外的各种幻想, 如《阿拉丁与神灯》、《啊呜国王的游乐世界》、《灰姑娘的故事》等童话故事。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 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鼓励通过幼儿自主建构手法给予表征, 可以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主建构能力, 让他们在游戏中享受与他人合作及扩散性思维所带来的愉悦与快乐。
三、教育行为转变, 重视观察与思考
教师应以比较宽松的心态组织幼儿游戏, 尽可能地帮助孩子解决他们需要的问题与困难, 给予充分的游戏支持, 观察幼儿的闪光点与创意点。例如, 教师的成长故事———游戏周的观察与分析。
观察幼儿A:第一次观察, 合作参与大门组的建构, 运用中大型材料;第二次观察, 自己单独建桥, 尝试用中型积塑和PVC管建造。第三次观察, 自己建桥, 稍作调整, 把楼梯换到另一边;第四次观察, 自己建桥, 楼梯建成单排、两边, 重要的是左右对称, 注重颜色与材料搭配;第五次观察, 自己建桥, 楼梯建成双排并列, 桥两边对称, 多了一排“保安”, 综合运用多种材料。
分析幼儿A:《指南》指出, 应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他从第一次运用中型玩具与他人共建 (依赖别人) →独立综合运用两种玩具 (独立完成) →对自己作品进行调整改进 (思考) →注重左右对称、颜色搭配 (追求作品的艺术性) →综合搭建出具有一定难度的作品 (创造性思维的小步递进)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对幼儿A而言, 他是个动手能力弱的孩子, 但相对于自己, 我们看到他的一次次的努力和进步。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 其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并不完全相同。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等待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符合指南要求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教师的思考:
思考一:幼儿有哪些发展?教师的收获是什么?
1.幼儿成长了。从孩子们的学习品质方面, 可以看到专注、勇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进步。从幼儿作品上分析, 孩子的作品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获得较大成功, 教师常常会被孩子们的坚持和创意所感动。
2.教师成长了。能以比较宽松的心态组织幼儿游戏, 尽可能地帮助孩子解决活动中的需求, 给予他们充分的游戏支持, 静待幼儿创作成果。尊重幼儿游戏意愿, 能顺应幼儿的想法引导他们挑战自我, 解决困难。充分肯定幼儿创造的闪光点与创意点。
思考二:在今后的游戏中, 可采取哪些策略关注能力弱一点的幼儿, 鼓励他们动手参与, 使幼儿游戏水平均衡发展。
从教师的观察和分析中, 可以明显地感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正在不断地进步, 游戏伴随幼儿成长, 也伴随教师成长, 让教师在指导活动中像幼儿一样小步递进地自我发展。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游戏犹如火花, 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而结构游戏点燃了幼儿园课题研究探索和求知的火焰。
摘要:本文以《指南》内容为依托, 促进教育行为转变是当今幼教改革的热点, 观察与解读幼儿是教师实施《指南》的出发点。为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以游戏课题为载体, 开创课研新模式, 思考如何观察解读幼儿游戏行为?如何调整教育策略?应在游戏中透析幼儿需求, 拓展幼儿经验, 挖掘幼儿游戏创造潜能, 促进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
关键词:结构游戏,教育行为,观察与思考
参考文献
当小草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时,呵护它成长的泥土便是他最好的老师;当鸢尾花终于盛开出自己的美丽时,引导它绽放的阳光便是它最好的老师;当幼小的蒲公英终于翻过一座高山时,鼓励它坚持的清风便是他最好的老师。而当我身处逆境时,带给我勇气的却是那一株爬山虎,便是我最好的老师。
自从我上初三以后,心中的苦闷就好像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多。一场场接踵而来的考试,同学之间不见硝烟的战场,老师与父母给予的厚望,都好像给我戴上一层层牢固的枷锁;又像是一团棉絮堵在喉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付出的努力,坚持的目标,走过的道路,获得的结果,都好像浸没在了一场大雾之中,让人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直到一个夏日炎热的午后,我走过一处农家的小院,在那截斑驳的矮墙前,我看到了那片爬山虎。
当真是一片!在那之前,我从未见过燃烧着这样蓬勃生命力的爬山虎。一张张硕大的叶片,一片片紧挨着,一眼望去竟好像看不到丝毫缝隙。微风拂过,她便轻轻晃动起来,却像一挂瀑布,又似一个巨浪,翻腾着,呼啸着,即将把人淹没一般。
那绿意也是极其嚣张的,不带一丝遮掩与含蓄的闯入人们视线,一眼望去,似乎天地间除了这浓重的绿就只有黑白两色。但细细瞧去,这绿色也是有变化的,最底部是浓厚的墨绿色,似乎一眨眼它便要淌下来似的。再往上,便一层层变浅,像是谁用天神之手精心描绘,或是过往小雨一遍遍小心的地稀释,到最顶端,叶尖便成了一层温润剔透的白,惹人怜爱,刚才还奇怪这瀑布中的点点浪花,原来原因就在这里。
我站在阳光下,这片爬山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它张牙舞爪的美丽,汇成一首关于理想、关于拼搏、关于坚强的歌。也许它的主人只是随手将它舍弃,也许阳光雨露不过给它一点怜悯的施舍,它却凭借着这一截矮小的墙壁,这一处贫瘠的土地,和它心中永不放弃的信念,生长出一片自己的绿洲。
这片爬山虎便是我最好的老师。它使我明白:每个人的心中都存有自己的乐观与智慧,拼搏与勇气,即使未来的我感到迷茫,那也无妨。收拾心情回首展望,最好的老师曾教会我:顽强不屈的生命,总是以茁壮的姿态成长。
简评:本文构思新巧,以花草为师,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与鼓舞,立意新颖,思路清晰,描写富有层次。
我的老师
在汗泪之渊中,泊起生命的扁舟,风斜雨狂,惊涛骇泪,想要原路返回,你如一束阳光,教会我勇敢前行,风雨无阻。
尘封的记忆,是否需要打开?
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总会在我入睡时讲起她的故事。我不知道是怎样的环境造就了你这样的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你一个人带着家里仅有的一点存款和满腔热血,开始了你的北漂生活。睡大街,摆地摊,开小店,你都做过,即使失败,可你从不灰心,最终你迈上了作家的成功生涯。
久违的温馨,是否需要复习?
在我稍稍长大一点时,我便喜欢拿着一本你写的书,坐在院子里朗诵,爷爷在一旁沏茶的香味不时飘来,混杂着书中淡淡的油墨香味,直冲肺腑,令人顿感心旷神怡。有时天气微晴,暖暖的阳光懒洋洋的洒在身上,只觉轻柔无比。一幅幅这样的图画拼在一起,便形成了我的童年。
凝聚的泪珠,是否需要擦拭?
每每遇到挫折迷惘时,我便手脚无措,躲在角落里偷偷的哭泣,模糊中,我仿佛见你伸出手指,为我轻轻擦去泪痕,向我挥手,示意我坚强面对,不要哭泣。
你是我的老师,用无形的方式存在,却把有形的道理刻在了我的心中。我无法真实地见到你满面笑容的慈善,却可以用画笔在我心中轻轻勾勒你的模样。
我想引用一句话来形容你,“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你用行动践行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比别人快一步,不要让机遇去找你,而要主动去寻找机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话,是我从你身上学到的真谛。
待狂风暴雨过后,暮然回首,自己已走过万水千山,你的缕缕阳光在我眼角的余泪中闪耀着醉人的光芒„„
简评:文章以母亲为师,拓展了“老师的内涵”,特别是“有形”与“无形”的细腻感受,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激励描写的传神生动。
我的老师
那是一个偏僻的地方。
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豪车奔走,没有万家灯火。互联网将地球连成了一个家,那时候,那个家中却没有那个地方。
那是一所同样偏僻的学校,拥有一群孤僻的学生与简陋的教学设施,但我是幸运的,我们这群孩子是幸运的。
那是2007年的春天,花开遍野,我们迎来了成群的蜂蝶,迎来了我们的新任老师。
她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撼,她年轻、美丽、端庄、大气,有着好看的笑和甜美的声音。
她说她姓杜,左木右土的杜。她不会想到,我们同样不会想到,如她的姓,我们是木,她就是近旁的一抔土,而这抔土,汲养了这些树五年的时光。
落英缤纷的季节里,如花朵般的我们,遇到了阳光般的亦师亦友的她。《庄子》中有句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红颜可以忘记,那些酒肉朋友可以忘记,同学可以忘记,但五年的悉心教导,五年的言传身教,又有谁能忘记呢?
记得那时候教室里没有互联网,我们每天的课只有语文和数学,所谓的体育课,也就是一群学生在操场追逐撵打,玩一些小游戏。有时候,她会在她的课堂上为我们用手机放一些电影和歌曲,她会讲好听的故事给我们听,她会和我们讲笑话、聊天。
在我们的眼中,她是无所不能的。她可以教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游戏,她毛笔字也写得很好,从二年级到六年级,她既教过我们语文,也教过我们数学,甚至于,她还可以教我们念生僻的英语单词,虽然现在对很多人来说小学的那点东西非常简单,可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个神话。
生命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刻骨铭心,终生难以忘却,纵使那些人已然离去,那些事已然湮灭。
她陪伴了我们五年,五年里,很多学生转学离开,很多学生转学过来,但值得庆幸的是,她一直都在,我也一直都在。
每一个孩子都避免不了2012年的那场分别,而我,亦如是。我们那届毕业后,她也被调到了别的学校,三年来,我们从未见过。
但正如她的姓氏,我们为木她为土,木永远扎根于土中,不会相忘,不离不弃。
简评:本文是记叙老师的考场佳作,不只源于取材一个将文明根植于贫瘠土壤而奉献青春的山村教师,更源于作者对师生关系的独到体悟!文中不加纹饰的描写,师生“木”“土”为一的情谊,让人感动!
我的老师
记忆是条长线,沉浮中以为,情深缘浅,你再度出现,我看见誓言,承诺在水天之间。——题记
我想,我的心约摸是凉了。
我靠坐在冰冷的墙壁上,两旁笑语嫣然,话语却从未触及到我这个角落,同学们似有意,若无意地排挤,心,渐渐沉了下去,冰冷如铁。我像是独处在最阴暗的角落,阳光永远照耀不进。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只是因为我有着可以使他们嘲笑的生理缺陷吗?!
蓦地,如初春暖阳,你,老师,走进了我的生命里。你用爱温暖着我,陪伴着我;但我已不会,也不敢,再将自己吐露,一如风筝剪去筝绳,挂在墙上。
然而,一件事改变了我。
那是一个下午。午后阳光缱绻,我却无意欣赏,我双手托腮,透过窗户寂寞地看着操场上在上体育课的同学们,他们笑着,闹着,肆意地奔跑,而我却因身体原因,呆坐在教室,目光盈满了羡慕。
课后,同学们三三两两的回到教室,一声尖锐的叫喊却打破了这宁静,“笔,我的笔不见了!”同学们纷纷转头看向我,我明白,我是最有嫌疑的那个,他们野蛮抓起我的书包,笔散落一地。“啊!就是这支!就是她偷了我的笔!”
这分明是我的笔!她的笔又不是独一家,我当然也能买到相同的,真可笑!而我,已懒得辩解,任她们将我推到老师办公室。
“老师,她偷了我的笔!”你接过笔,端详半晌,只是用一贯温柔的语调问我“这是你的笔吗?”“是。”“你胡说!明明就是你偷了我的笔!”你不再言语,表情倏地变得严厉,从办公桌内抽出一根一模一样的笔,看着惊疑不定的他们“是你的吗?明明是你们把笔丢在了教室里,却诬陷别人!要不是我捡到了,她的罪名就坐实了!”她们接过笔,讪讪的走了。你搬了个凳子,让我坐在你旁边,笑着摸着我的头,“有些人就是被宠的不知天高地厚,你别放心上。”从未得到如此亲昵对待的我在一瞬间泪水便濡湿了面颊。我听见了种子破土的声音,又细微,又坚定。
老师,尽管我已经毕业了,但你,永远携着那泛黄的记忆,镌刻在我内心里,如一阕瘦瘦的留念,隐进云雾深处„„
简评:文章从一个残疾学生的角度,描写了老师对一个脆弱心灵的呵护是多么的重要。行文自然,情节跌宕,叙述和描写细腻真实,感人至深。
我的老师
我是一只生前在人间享尽荣华富贵的鬼魂。
上帝耶和华是我的老师。说起那个老头,现在仍然还记得他教我的那一课。
先说说我生前的事儿吧!
我是一个商人,靠地沟油白手起家,可正当事业如火如荼时,死于一场人为的车祸,谋害者是生意敌人。本来死就死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上帝偏让我下地狱。我就不解风情了:生前日子那么好,什么也不缺。所以有一天我找他理论。
“老头子,你给我出来!我生前那么辉煌,死后做了鬼,不得上个天堂享受享受?何况当年在风起云涌的商场打拼,死后落个下地狱的好下场?”我气冲冲地质问道。
可截然不同的是,上帝一向很慈祥,拍拍我的肩膀说:“来,年轻人,告诉我你有自己的目标吗?”
这老头不愧是神,怎么什么都知道。“是,这些年来我一直有自己的目标——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幸福。我将它比作长跑终点的横幅,有时候像兔子,以十分危险的速度前进——勾兑地沟油;有时候像乌龟,艰难地爬行——被举报审查或者停业被抓。”
“那有没有离你的横幅近一点呢?或者说,你自己和家人有没有幸福一点呢?”上帝微笑着。
“当然。我有房有车,有事业有家庭。外界人夸我年轻有为,家里人以我为骄傲。”我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上帝的眉稍稍皱了几下,语气也更严肃:“你爸妈这么大的岁数,知道你钱从哪儿来的吗?外界人谁不清你整日潜心钻研地沟油的勾兑?你的房、车,哪一样不是祸害人的身体健康以营巨利得来的?你昔日的合作伙伴也因为你的本心已坏与你分道扬镳,不是吗?”
我脸色渐白,支支吾吾地说:“可„„可我和我妻子儿女至少过得舒坦„„”
上帝彻底发怒,大发雷霆:“你的儿子在幼儿园被同学戏称为骗子的儿子,整天不开口说话,而你只知道用玩具来满足;你的妻子因为你被抓整夜失眠;你整天担惊受怕。年轻人,你到底幸福吗?”
原来这一切都是我害人害己,自作自受。
从此我甘愿做只鬼魂留在地狱,不再提及“辉煌”的往事。
简评:本文是一篇寓言,以上帝耶和华为师,构思新巧,主题深刻且富有现实意义。在有限的考场,能写出如此围绕中心且又拓展出深刻现实意义的主旨文章,实在难能可贵。
【范文】 我的老师
说起来你们或许不信,我有一位好老师,它就是一棵曾经被折断了茎干的葡萄树。还是让我讲讲我的这位好老师的故事吧。那是五年前的一天上午,爸妈出去干活了,我做完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后无事可干,就叫来了几个好朋友在我家的庭院里踢起了足球来。我们玩得很激烈,结果,一次带球突破中我被防守的同伴撞了个人仰马翻,倒下去的时候,将爸爸新栽的那棵葡萄树从靠近地面的地方彻底折断。我想,坏啦,看来只有让爸爸明年重新栽一棵了。为了让爸爸栽新的葡萄树时方便些,我“将功补过”,拿来锄头将那棵断了茎干的葡萄树连根挖了出来,然后很随便地就将它扔在了一旁。
爸妈回来后,对我的做法很是吃惊。他们对我说:“孩子,没有一个生命不是在受挫中长大的,你应该明白生命其实很顽强呢。葡萄树的茎干是折断了,可是它的根却还活着呀,所以它还一定会长出新芽的!为什么要把它的根挖掉呢?”于是,爸妈又将我挖出来的葡萄树根很认真地栽回了原地。
第二年春天,那棵茎干被折断了的葡萄树还真的就萌生了新芽,到秋天的时候,它已经长得几乎与以前的大小没任何两样了。第三年,它长得快要高过房檐的时候,爸妈不得不给它搭了一个架子,很快地,它所滋生的藤儿就疯狂地爬满架子。秋天的时候,它甚至还挂上了第一串葡萄呢„„
近年来,特别是在初中的最后一年,我因故一次次遭受心灵的煎熬,但每每这个时候,我一想起这棵曾经被折断了茎干的葡萄树,我的内心也就有了战胜心灵煎熬的无穷的勇气,从而一步步让自己强大起来,再没有什么挫折能让我臣服。
现在你们相信一棵曾经被折断了茎干的葡萄树是我的好老师的原因了吧?一定是了!【解读】
本文有二美:一是主旨美。全文通过为我们讲述“一棵曾经被折断了茎干的葡萄树”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人生就是遭遇再大的挫折,只要坚持初心,就一定能发展壮大起来”的文章主旨,发人深省,能给读者以超强的正能量。二是构思美。主要表现在全文一开篇小作者即为读者设置了“我”为什么要把“一棵曾经被折断了茎干的葡萄树”称之为“好老师”的悬念,有了这一悬念,读者的阅读兴趣立马就会被激发起来,促使读者将文章读下去。这就使得本文在构思上显得十分巧妙,很有艺术性。
2015陕西中考满分作文赏析:我的老师 按要求作文。(50分)题目:我的老师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特别提示】
①文中如需涉及所在区(县)名,一律用“秦岭区(县)”代替 ②文中如需涉及学校名称,一律用“陕西三秦中学”代替
③文中如需涉及老师姓名,一律用“姓+老师”代替,如“王老师”。【解读】
2015年陕西省中考作文试题仍然是一道全命题作文试题,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在形式上,2015年陕西省中考作文试题相对于2014年中考作文试题来说少了一段“导引”文字,但却加上了一个“【特别提示】”。不给考生以“导引”文字的写作暗示,可以给考生“自由发挥”的最大空间,有利于考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出能代表自己最高作文水平的考场佳作。而新加的“【特别提示】”,则是对写作“要求”中的第“④”条“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的具体的、统一的规定,避免了因“要求”笼统而造成的操作性不强的弊端,也使命题显得更加完美无缺。其次,在内容上,2015年陕西省中考作文试题延续了往年的“高扩展性”,即命题均能给考生以多种角度入题的可能,有利于考生超常发挥,写好作文。具体来说,“我的老师”的这道全命题作文,在写作时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狭义的“老师”,即专指给自己带课的教师;二是广义的“老师”,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也就是说,只要某个人“有所长”,无论男女长幼,无论身份地位,均可以是“我的老师”;三是比喻义的“老师”,可以是能教给我们知识、启迪我们感悟、引导我们成长的所有事物,如前将一本好书当做“老师”;四是引申义的“老师”,即凡是能对 “我”有启迪意义的所有的现象、情境、场景等,都可以理解为“我的老师”。
【误区】
“我的老师”的这道全命题作文试题,对考生来说,几乎不存在什么难度。因为凡是考生,一定都有很多“老师”,而且一定也写过有关“老师”的作文。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考生在写作中也就最可能出现以下两个方面的审题误区:
1、对“老师”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狭义的方面,使得考场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2、对“老师”只褒不贬,或者任意拔高,使得“老师”的形象严重失真,影响得分。
要得走出以上审题误区,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超强的审题能力,同时,要真正走进生活,注重观察,并对观察对象有真切的感悟。
本文采撷此次会议的精彩内容, 以飨读者。
教育公平与制度创新
李剑阁[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筹) 校长]:我的演讲题目是“鼓励社会捐赠, 推动教育公平”。讲到教育公平, 社会上往往呼吁政府加大投入。毫无疑问, 对教育公平, 政府要负第一责任。教育公平是让每个人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而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 特别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稀缺。如果把责任压到政府身上, 支出的资金可以说是无限的。政府如果要在一个事业上投入无限的资金, 无非就是要增加税收, 这显然会遏制社会活力, 形成社会负担。实现教育公平, 政府要承担起责任, 同时也应创造一个机制, 让社会捐赠能够活跃起来。社会捐赠的影响力是政府支出做不到的。当前, 社会捐赠的积极性不高, 一是对目前的教育状况不是很满意, 钱捐进来之后不知道怎么用。二是要增加透明度, 让捐赠人觉得钱用得其所。三是要让捐赠者在捐赠以后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我相信, 通过进一步的改革, 会大大鼓励社会捐赠, 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进一步提升。
朱永新 (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教育公平问题, 涉及教育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一般称为显性的教育公平和隐性的教育公平。从我国目前解决教育公平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性动作来说, 主要的办法是补短板, 通过优先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薄弱学校配置教育资源来促进教育公平。补短板的政策就是限制流动与选择。比如, 严格限制职业教育学生参加高考、严格限制跨区域招生考试、中小学严格限制择校等。实际上, 这个思路是有问题的。公平和效率有关, 公平和选择也有关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为所有人提供优质均等的教育资源, 是确保教育公平的基本做法。但从公民个人的角度而言, 选择自己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所以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和公民自身教育需求之间的落差就为选择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 选择可以提升品质, 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公平, 没有选择就没有竞争, 也没有教育质量的发展动力与压力。所以选择的存在不仅增加了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同时也会激发公办教育的活力和效率, 从这个意义上加强教育供给侧改革, 增加更多的教育选择, 是从根本上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
周洪宇 (湖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我演讲的主题是“实施‘新三免’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制度供给”, 这是解放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什么是“新三免”?“新三免”是指实施高中教育免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午餐、学前儿童的免费阅读, 这是重要的制度供给内容。关于“新三免”的重要性、必要性、现实可能性、国际普遍性及当前紧迫性, 我想重点分析一下有无财政的可能性。从高中来看, 全国高中生 (含中职和普高) 4 200 万人, 如果按照中职每人每年两千块钱学杂费免费的标准, 大概是840 亿元。关于义务教育学生免费午餐, 政府现在实施营养午餐计划, 给每个学生补贴四块钱, 家长拿两块钱, 一共是六块钱, 这就是营养午餐的标准。政府已经出了四块钱, 为什么不干脆一起出后面的两块钱?差这两块钱吗?不差。同样, 学前儿童阅读也是如此。所以, 这不是钱的问题, 是决心, 是政治抉择问题。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
田国强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学院院长) :现在大家都在谈中国梦, 谈强国梦, 教育是必要条件。教育兴国、人才强国, 是根本的发展战略。任何国家一定是在这四个方面进行竞争的, 即资源的竞争、制度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话语权的竞争, 后三个方面都和教育相关。如果没有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 可以说就没有教育的崛起, 从而中国的崛起也是不可能的。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供给侧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关键词和关键性问题是制度性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一名经济学者,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公平, 不可能脱离效率。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是否可以兼得, 对于这个问题, 只要尽量给每个人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 让市场自由竞争, 就会实现:资源的配置是公平的, 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率的。这是从理论层面来说的。但现实中, 教育公平做得并不好, 无论是在质还是量的方面都不到位。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改革, 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郑也夫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社会学家) :对于教育公正, 我主要谈四个观点。第一, 中国古人在这方面做出了最伟大的尝试, 通过教育筛选人才, 个人认为在公正维度得到了极大的实现, 效率方面不能恭维。第二, 在教育中谈效率要慎重, 特别是在微观层次。如果微观层次上教育一线的人太追求效率, 可能直接杀伤的是学生, 无助于培养人才。人有早熟、晚熟, 由于每个人基因的差异, 接受慢的人快不得, 接受快的人慢不得, 怎么追求效率?第三, 高端人才的培养和产生, 其实主要不是靠培养, 而是靠选拔。选拔成功依赖两大条件。一是选拔的面积广, 被筛选的人多, 二是选拔的过程不被污染。第四, 关于公平和效率, 政府在教育上出台了扩招政策, 这对效率和公正都有很大的伤害。很多三本学校办得一塌糊涂, 很多扩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付出的不仅是金钱成本, 还有他们最好的年华。
杨东平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我发言的主题是“改革办学体制, 释放教育红利”。人们对好的教育的需求极其强烈, 对好的教育有充分的认知, 清楚什么是好的教育。善待儿童的教育, 使儿童免于恐惧的教育, 这是最起码的。为什么家长会花那么多钱将孩子送到国际学校, 就是因为没有考试分数排行榜压迫学生, 可见我们绝大多数的学校, 应试教育依然非常炽烈。非常幸运的是, 家长的选择多了第三条道路, 即在批判抱怨和逃离出国以外的第三条道路, 就是教育自救、教育自助。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受到良好教育的家长, 自己解决问题, 在家上学成为非常多的选择, 出现了小微学校。供给侧改革, 主要是政府简政放权, 改变垄断, 放开管制。在世界范围内, 特许学校、自由学校和各种各样的教育探索都在进行。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已经超越了对办学资金、场地、硬件设备的要求。所以中国教育供给改革主要是释放生产力, 颠覆19世纪的教育工厂, 鼓励个性化、小规模精品学校的生长, 鼓励自下而上的变革, 开放民间办学。
易中天 (原厦门大学教授、历史文化学者) :现在, 中国教育的效率实在太低, 该如何提高?我提三条建设性意见:一是改学制, 二是改课程, 三是改思路。如何改学制?可以把九年义务教育改为十年, 不再分小学、初中、高中, 没有必要。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聪明多了, 很早就已经知道很多东西, 没有必要慢慢腾腾地学, 压缩两年没有问题。改课程, 就是要清楚什么叫有用。所谓有用, 就是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教育都得是素质教育。改思路, 就是让所有的课程都奔着有用的素质去, 而不是高考。这样, 我们的学习可以很愉快, 课程也不用很多, 时间也完全可以省下来。改变思路, 改变课程, 然后缩短学制, 教育的效果就能提高。提高教育效率的目的, 绝不是要“多出人才, 快出人才”, 快并不一定是好事。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为了下一代的愉快成长, 为了下一代成为真正的人, 成为真实、善良、健康、快乐的人, 为了节约教育成本和学生学习时间, 本着这一目的考虑教育效率问题, 才是真正的有效率。
教育公平与高考改革
文东茅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现在高考改革进入新阶段, 从唯分数论走向综合评价阶段。我有三个简单的结论:第一, 唯分数论是统一化的评价, 是低效且不公平的。第二, “三位一体”招生代表多样化评价, 更公平、更有效。第三, 个性化的招生是因材施教的呼唤, 是最公平最有效的, 而且是改革的方向。我在浙江进行调研以后, 觉得高考改革的“三位一体”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 应该进一步扩大。首先是评价具有综合性, 其次是自主性, 每个高校基于不同的专业可以有不同的标准。这种自主测试, 从实际效果来看有很多优点, 试点六年以来是零投诉。尽管学生入学成绩较差, 但入学后可以达到中上水平, 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对学校的专业认可度较高, 学习氛围浓厚。个性化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标准的话也是学生自己为自己设定的, 人类最终的考试评价方式应该是每个人做自己的考官。
周彬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新高考会给我们带来希望, 让我们能够从配置的公平走向对话的公平。就受教育机会而言, 我们是比较匮乏的。因此, 我们要打开大学的专业, 也要把高中打开。新高考的一个最大变化, 就是有了七选三或者六选三, 学生有了多种组合选择, 给予人一种完全的释放。公平不仅是价值的问题, 更是技术的问题, 没有技术支撑的价值到最后就是在天上飘。公平不仅是资源配置, 更是系统工程。公平不仅应该尊重人, 更要清楚怎么尊重人。公平不仅在嘴上, 还应该在路上, 让我们携手同行。
曹妍 (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近期针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行了指数构建。我主要结合2007年到2014年各省的数据情况, 对每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地区差异进行数据分析。在我们放弃结果公平实现可能的情况下, 有没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起点的公平?高等教育的起点就是入学考试, 考试过后, 地区和地区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受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各个地区的人口、经济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能够在后期让这种差异越来越小, 让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不断发展, 缩小差异。入学机会的公平性问题, 与整个高考的招生和录取分不开。高考过程中, 第一个问题就是高考时每个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进行高考。第二个问题是在招生的过程中, 会出现属地化问题。第三个问题是要关注地区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状况。通过这三个指标, 我们构建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指数。截止到2014年, 从各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来看, 北京、上海和天津在总的入学机会和优质入学机会的指数是非常大的, 西部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分化。于优质高校来说, 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高度的相关关系, 它们在其中贡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公平与互联网创新
皮埃罗 • 斯加鲁菲 (Piero Scaruffi, 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硅谷百年史》作者) :美国在教育领域的投资非常大, 学生在教育方面的开支也是最贵的, 但我们也看到了美国教育衰退的事实。在我看来, 这种衰退是由美国在教育方面的不公平导致的。如何弥补教育不公平问题?美国公民找到了一条出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 美国在线教育平台有很多免费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学习, 最著名的是维基百科, 其次是在线分享文件平台Slide Share。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互联网平台, 进行分享。在创客空间, 孩子和青年都可以获得教育, 进行娱乐和社交。教育最大的任务是给学生传授关于今天尚不存在的专业及尚不存在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 因为世界变化非常迅速。要给未来的年轻人就业公平, 给他们想要的工作, 我们必须有提供这些工作的能力。斯坦福大学现在在进行一场实验, 培养“T型人才”, 即我们可以把一个专业学得非常深入, 但必须对其他专业也略有涉猎, 以便将来主要专业消失了, 还有其他的专业可以尝试。
汤敏 (国务院参事、友成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中小学的教育公平问题, 应该是中国教育公平的一个最关键问题。但这个问题非常难解决。从硬件来说, 现在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硬件设施已经很不错了, 关键在于软件—教师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的核心在于教师的培训问题。如何将乡村学校教师培养好, 这是真正解决教育公平的最根本问题。现在, 我主要介绍双师教学方式, 借助互联网, 我们可以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课连接到乡村学校的课堂上, 让乡村教师天天培训、课课培训, 思考如何将好学校教师的课与自己的课堂融合起来。这种教师培训是陪伴式的, 是师父带徒弟的方式, 课课示范。它的成本也比较低, 通过互联网几乎可以实现免费, 不需要教师离校。“互联网+”时代的双师培养模式, 能够解决过去我们认为完全无解的教育公平问题。
任友群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上饶市委常委副市长) :应该说, 教育公平既被认为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又被认为是教育的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进入互联网时代, 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得到解决的可能性和愈加严重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加, 互联网带有“双刃剑”的性质。关于互联网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希望互联网可以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力量动员起来, 促进教育公平改革。二是希望通过互联网促进教育评价改革, 通过伴随式的对孩子的发展进行过程式评价和记录。三是希望在互联网+ 教育公平的信息化方面有一定的保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基础条件的保障变成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 教育信息化在使用过程中必然面临装备的升级、维护及带宽的增量需求, 全社会各个领域都应该提升信息化装备水平。
教育公平与因材施教
项贤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教育公平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就教育公平问题本身而言, 至少包含这样几个层面。最外层是操作层面的教育公平问题, 在这个层面处理教育公平问题, 我们面对的是有关个人;第二个层面是社会结构层面, 在这个层面面对的是社会阶层;最为核心的层面是价值内核, 即关于教育公平的正义理念, 是我们对教育公平的价值共识, 因而在这一层面我们面对的是所有人。教育公平的价值内核, 是一个面对所有人的教育公平问题。
我们的教育在价值基础上存在着一个重大的缺陷, 这个缺陷导致我们的教育对所有人都是不公平的, 这是教育领域所有不公平的根源。问题出在我们对教育过程的理论认识是错误的。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学一直认为, 教育是指一部分所谓的“教育者”, 通过一种叫作“教育”的实践活动, 去改变另外一部分叫作“受教育者”的人。孩子们大脑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并不是我们灌输进去的, 而是他们对这个世界, 包括对我们这些所谓“教育者”们言行的感知和理解的结果。作为直接的结果, 孩子们的知识是他们自己思维活动的产物。每一个人, 都应当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而不应当是别人改造的成果。
要真正在我们这个社会推动教育公平, 我们首先必须推动教育供给进行一次深刻的公平转型, 必须认识到:公平的教育供给, 绝不是供给你教育, 就要把你变成我的工具。我们必须认识到:公平的教育供给应当是一种为人的生长发展而提供的服务与支持, 是为人的生长发展建构一个可以满足人自由选择的环境, 它在根本上是一种对人的尊重与呵护。我们的教育必须从所谓“塑造”转型为服务和支持, 从所谓“培养”转型为引发和促进生长, 以及为孩子们的生长提供自由的空间。自由是公平的前提, 无自由则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让我们的教师真正做一名园丁吧, 不要再逼迫他们去做塑造者!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听从内心的良知, 善待我们的每一个孩子, 尽心尽力地“浇水”“施肥”, 让刘翔成长为刘翔, 让霍金成长为霍金。
杨小微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教育过程公平是在学校内部的教育过程中, 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人际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育过程公平最重要的是对所有的儿童都平等对待, 即有教无类;对不同的儿童差别对待, 是因材施教;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特别对待, 让他们各得其所。同时, 也要将差别对待和特殊优待合在一起。我们的理想是做一把尺子, 既要能够测得出公平状况, 也要能够推动教师和校长的行为。当教师、校长知道我们在收集学生一周来一共发言多少次时, 他们自然而然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言时考虑到要照顾一下。当然, 让每个孩子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感受到公平, 现在看来可能有点儿奢侈, 但从长远来看, 并不奢侈。只要我们锲而不舍, 做到有差异的平等, 会在学校最终变成不言而喻, 变成理所当然。
胡惠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课程与教学系主任) :我们最先关注的是教育公平的演进问题, 之所以将把时间定在1994年, 是因为《教育研究》杂志于1994年第一次发表了《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到1998年之后, 开始有了一些变化, 在教育公平的研究过程中, “教育过程公平”这一关键词凸显出来, 更为突出的是“学校教育”。借助学校课程与教学数据库, 我们用问卷的方式, 在郑州市做了第一轮研究, 结果发现:一是在学习机会上, 郑州市初中生可以比较多地获得学习机会, 包括通过测验检验学习成就、学习目标。二是从课堂提问的角度来看, 学生在语言、数学上不同的表现及提问的频率, 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教育公平与城镇化
卢迈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中国的社会不公平程度是相当深的。如果以代际收入弹性作为社会流动性的衡量指数的话, 我们看到北欧是0.20, 父亲一代的收入对子女收入的影响只有0.20, 美国的代际收入弹性是0.48, 而中国的则高达0.60。教育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促进社会公平和向上流动的途径, 促进更多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根据国际的研究和我们的实验, 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 儿童早期的发展非常重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都说明这一点。第二, 儿童发展的两个领域特别值得注意, 即营养健康和教育, 它们可以保证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心理发展, 保证儿童的成长和能力的形成。第三, 对贫困儿童的关怀和干预应该是全过程的, 从孕妇开始一直到孩子走到就业岗位。要想保证贫困儿童发展, 实现社会公平, 有制度方面的问题, 也有政策制定的问题;有政府部门和教育系统的执行能力问题, 也有大学和研究机构基础数据支持和研究的问题;有学校的责任, 也有社会要克服偏见的问题。
文军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育, 教育只是众多研究课题中的一个, 但非常重要。很多问题如果跳出教育本身, 放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上看, 可能会变得非常复杂。公平不仅是社会问题, 不仅是心理学问题, 更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分析城镇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我们要思考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由于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一样, 导致城乡之间有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反过来会强化社会不平等。教育有可能促进社会公平, 但教育也可能使社会更加不公平。现在, 国家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整体上是在缩小, 但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缩小得比较明显, 有些方面并没有发生改变, 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队伍。我们一直将教育视作社会公平的手段, 但如果教育本身有问题, 会强化这种社会不公平, 如果社会不公平的状况不改变也会反向强化教育不公平。它们具有双重相互影响的可能性, 甚至会产生马太效应。
【采撷幸福优秀作文】推荐阅读:
幸福幸福作文900字09-22
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幸福的感冒06-21
以幸福路上的幸福生活为题的作文09-06
五年级描写幸福的作文:幸福在身边10-06
幸福=奉献作文06-03
幸福类作文06-06
初一作文《幸福》06-14
幸福家庭作文06-14
一直幸福作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