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科室备用药品检查

2025-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临床科室备用药品检查(精选5篇)

临床科室备用药品检查 篇1

为加强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的监督管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等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 临床科室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以申报急救药品、备用药品等。

二 备用药品实行申报、审批制,遵循“急救、必需、少量”原则。申报备用药品须经临床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同意,报医务科、护理部及药剂科审核、批准。

三 药剂科对临床科室备用药品实行基数管理,基数表注明备用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备用药品品种和数量调整时须重新申报、审批。

四 药房根据基数表批件向临床科室配发药品,双方人员核对并签字,基数表一式三份,留存医务科、药剂科和临床科室备查。

五 临床科室的备用药品仅供患者按医嘱使用,其他人员不得私自挪用。临床科室应指定专人管理,负责备用药品的请领、保管等工作。

六 临床科室应具备药品贮存的相应条件,满足冷处、阴凉、避光等不同要求,将药品贮存在符合规定的环境下。药品贮存用冷柜应逐日记录温湿度,不得存放其它物品,以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七 临床科室备用药品应该分类存放。外用药、内服药、注射剂应该分开存放;高警示药品、易混淆药品、二类精神药品应单独存放,按规定设置全院统一的标识,以示警示;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应设专用保险柜存放,专人专锁,即用即锁,班班交接,并做好记录。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应由具备处方权的医师开具专用处方,在处方上注明使用药品的批号,开具的处方应符合相关规定。

八 临床科室领取、摆放、交接备用药品时,应注意核对药品批号和有效期,使用时应遵循“近效期先用”原则。

九 临床科室每月清点、检查备用药品,对近效期药品及时处理,对有质量问题(标签模糊、变色、沉淀、污染、破损、过期等)的药品应停止使用,按规定报损处理并做好记录。

十 临床科室备用药品应该帐物相符,临床使用后应及时补充,确保备用药品数量与基数表规定的数量一致。

临床科室备用药品检查 篇2

1 建立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种类

根据我院药学部和护理部协商后, 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批准, 规定科室的备用药品分为急救抢救药品、高危药品和常用药品3类, 并报护理部和药学部备案。临床科室使用统一格式的急救抢救药品登记本、高危药品登记本和常用药品登记本。格式为:药品名称、剂量、数量、批号、有效期、失效期、检查人。

2 持续改进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管理方法

2.1 临床科室急救抢救药品管理

我院将急救药品实行抢救车内统一放置, 并进行“四定”管理。定品种数量:在征求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的反馈意见后, 取消了原有的18种急救抢救药品, 全院重新规定16种药品为急救抢救药品, 每种药品在抢救车内定5支基数。定位放置:规定的16种急救抢救药品实行统一定位码管理。使用时从左到右从前到后, 不得随意变动。定专人检查:在不改变抢救车结构、内容的情况下用“封条”将抢救车的上盖、抽屉等相关位置进行粘贴, 封条上注明起止时间、有效期, 并有醒目标识“非抢救病人勿用”, 封条上有责任人签字。在未使用的情况下由总务护士负责, 每月1号协同护士长一起对抢救车内药品数量、批号、有效期、失效期等进行检查、整理和记录, 然后重新封闭。封条由医院统一印制, 各护理单元到后勤领取使用。要求抢救药品在失效期3个月内与药学部联系更换。定期培训考核:在药学部的配合下定期对护士进行相关急救药品知识培训[4], 提高综合素质, 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急救药物药理知识、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2.2 临床科室高危药品管理

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 使用不当极易发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的药物。我院高危药品根据使用频率及一旦出错造成的危害程度, 将高危药品划分为A级、B级、C级。A级高危药品临床上常用的药品有25%硫酸镁注射液, 10%氯化钾注射液, 10%氯化钠注射液, 50%葡萄糖注射液, 各临床科室根据本病区A级高危药品使用情况制定品种和数量, 报护理部和药学部备案后, 全院统一在病区固定位置集中存放, 每一类高危药品都存放在统一的专用盒中, 专用盒盖上和存放位置有醒目的色标管理[4] (高危药品标识全院统一) , 每天由总务护士负责检查高危药品, 及时补充使用的数量, 并做好记录、签字, 同时做好交接班, 同时加强高危药品的效期管理, 确保先进先出, 安全有效。A级高危药品调配、发放时严格执行双复核, 使用高危药品专用袋, 护理人员执行A级高危药品实行双人核对后才能给药。

2.3 临床科室常用药品管理

各临床科室根据本病区药品使用情况选择必备药品的周转的, 备用药品分为全院统一配置药品 (大输液类) 和科室专科药品, 并固定品种及数量, 按实际需要储存于科室, 统一配置的药品品种及数量目录由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制定。临床科室首次选择领用统一配置药品, 由科主任、护士长签字后办理出库。备用药品品种及数量审批后, 原则上不再变动, 贮备药品按照静脉大输液和注射针剂分类存放, 并按“先进先出, 易变先出, 近效先出”原则, 对包装相似、听似、看似药品, 一品多规或多剂型药品存放都有醒目的统一色标管理, 临床科室定期检查备用药品有效期, 对效期六个月内的备用药品, 列出明细表, 科主任、护士长签字后和实物一并交至住院药房进行更换;对有效期一个月内的备用药品, 应及时列出药品明细作报废处理, 科主任、护士长签字后和实物一并交至住院药房, 报药品分管领导审批后定期集中销毁。住院药房凭明细表办理报废手续。病区备用药品有专人保管。每月清点检查药品一次, 做好记录, 防止药品过期、变质, 如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标签模糊等药品时, 停止使用并报废交药剂科统一销毁。部分药品的有效期受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影响, 如不按药品性质要求储存, 就会缩短有效期, 使药品效价降低或变质, 影响疗效, 甚至出现毒性, 据有关资料报道[5], 效期药品每升高10℃, 药品降解反应速度可增加2倍~4倍。

因此对于特殊要求保存的药品全院临床科室配置了药品储存专用冰箱和冰箱温度、湿度计, 对需要冷藏的药品 (如胰岛素、白蛋白、尿激酶、凝血酶、抗生素等) 均放在冰箱冷藏室内储存[2], 每天有专人负责检查冰箱的温度和湿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 加强护理人员药品保管知识的学习, 区分药品管理中的常温 (0℃~30℃) 、“阴凉处”或“凉暗处” (<20℃) 、冷库药品 (2℃~10℃) 等知识[7], 做到药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病房所有备用药品, 只能便于病人应急时使用, 其他人员不得私自取用。

3 体会

3.1 完善药品管理制度

传统的病区管理模式着重强调药品的管理数量, 而忽略对药品的质量的管理[6],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 各种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提高了病人对药品知识的了解, 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万分之一”的疏忽, 就可能给病人带来“百分之百的安全风险”。从而可能引起医患纠纷, 严重地影响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学合理的病区药品管理, 可以提高药物使用的质量, 避免医患纠纷, 提高诊治率。对病区药品实施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 不仅确保了病人用药的安全、及时、有效, 还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

3.2 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病区药品管理质量

护士是临床药品保管和使用的直接责任人, 对药品知识的掌握程度、责任心、直接影响临床药品的管理和使用质量[5],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科学的护理管理方法, 它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 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管理, 实施持续质量控制, 有效减少了药品未按要求储存、未规范放置和过期情况的发生, 加强药物临床应用安全管理, 降低了临床用药错误, 尽量避免因药物储存等因素影响药物质量而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 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持续质量改进, 规范了药品管理制度和药品的管理流程, 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因此,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持续性的研究, 一种不间断的活动, 有助于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9]。

参考文献

[1]梅伟.病区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海峡药学, 2013, 25 (3) :290.

[2]蒋宁怡.“5S”理论在病房药品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 2011, 23 (11) :2277-2278.

[3]陈洁, 顿文亮.我院病区药品检查常见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J].医学信息, 2012, 25 (7) :216.

[4]徐陈云.病区药品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8) :164.

[5]鲁桂呜, 朱江.病区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19) :46-47.

[6]陈启乾.病区药品管理中的持续改进及效果探讨[J].健康必读, 2012, 3 (3) :274.

[7]黎月球.内科小药柜药品355种的管理体会[J].医药前沿, 2012 (1) :21.

[8]王伟, 洪涵涵, 孙友兰.病区药品管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7 (8) :90-91.

临床非手术科室检查总结 篇3

1.2.3.4.部分医师对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制度掌握不熟练。部分科室内投诉记录过少或无投诉记录。上报不良事件科室内未存底。部分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方式不熟练,对口头遗嘱制度流程掌握不全面。部分科室危急值报告过简。

5.年轻医师对激素应用掌握不熟练,大部分科室应用激素无相应记录。抗生素有越级使用的情况。

6.部分医师对抗肿瘤化疗药物相关文件不了解。

7.个别医师洗手不熟练。

8.无输血阶段分析评价,无临床路径、单病种定期分析改进。

9.输血前感染筛查率偏低。输血同意书签字不全。

10.部分医师处方不合格,慢性病处方量过大。

11.部分科室主管医师,主管护师不明确。

12.抽查病历:大部分患者不知道主管医师及责任护士,无医患沟通记录,医患沟通存在问

临床科室备用药品检查 篇4

本季度检查,同比上季度完成情况已有明显改进。儿科保持较好,其它科室基本上能完成任务。但检查中也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①业务学习:少数科室对2个学习记录内容混淆。科室业务学习本与科室会议记录应分开成册,业务学习要求2次/月,会议记录应1次/周,要求可相对简单扼要,应据实签字记录,院部将根据签名情况发放补贴。②交接班时间不吻合。极个别出现与护理交接记录不一致现象;③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本内容较为笼统,极大程度上纯属简单挎贝粘贴现象,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性内容,未能充分体现上级医师分析意见(以外二科、内一科多见);④危重病人抢救登记基本完整,较上季度有所改进,但个别科室缺少上级医师分析意见(五官科、妇产科、外二科);⑤死亡病例2例(内一科、ICU),已完成讨论记录,但记录内容层次有待进一步规范化。⑥术前讨论记录较为刻板,讨论内容单一,重点不突出,目的不明显,这是目前通病。要求讨论时各级医师能根据患者病情就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热烈的讨论和交流,重点突出,不同意见能及时提出,经积极讨论后最终能拿出对患者最有益的治疗方案。对于此次检查所发现的问题,要求各临床科室不能以应付检查的态度来对待问题,应改变观念,集中思想,统一认识,调动积极性,深入落实各项核心制度。

运行病历检查

检查期间,运行病历的“及时性、完整性”较好,但运行病历质量参差不齐,检查中发现问题主要存在于: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主诉过于简单,术语不准确,有的以第一诊断代替主诉,甚至词不达义,如“腹痛2天”、“突发咽痛3天”、“脑干脑炎去漳州市医院治疗2个月”、“突发人事不醒40分钟”等;有的住院时间超过1个月,仅有一次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且无阶段小结记录(内一科,住院号14018624);危重病人住院24天无上级医师签字,手术记录无主刀医师签字,病危通知书仅有家属签字,其余均空白,且病危通知单未发出(外一科,住院号14021021);病史书写极不规范(神经科,住院号14022841)属不合格病历;部分病历同意书填写不完整,告知内容重点不突出;个别病历有会诊医嘱及会诊单,但病程记录中只字未提。有的病历医生签字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病程记录中对病情变化的分析判断不够等等。

医疗文书是举证责任的主要证据。对于此次检查所发现的问题,主要反映在经管医生在对待病历书写态度上的“肆意性”,为应付检查而短时间内“杜撰”出来(较大部分为实习医生代写),没有真正实行病历层级质控。鉴于此类问题再三发生,应认识不足,转变态度,作出整改,要求各部门医生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执行,确实作好该方面的质控工作,加强病历质量层级质控,逐级把关。

患者安全目标专项检查情况及整改意见

1、手术安全核查:本季度经先后两次患者安全目标专项检查,发现手术科室大致能遵照《术前准备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执行,术前准备(重要检查)、腕带标识、手术部位标识、病历完整性等落实情况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检查中仍发现个别细节问题:①手术室“门口签字”现象。个别主管医生未能在手术前天完成医患沟通,此现象以妇产科、五官科较为常见。我们不能假借任何解释。设想该患者接入手术室后,并实行麻醉,而医患双方意见未达成一致,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②麻醉手术前(开始)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手术医师三方未能共同核对。此现象经常发现,以外三科多见。③个别病历《手术安全核查表》不完整(此现象在运行病历检查中仍存在)。④个别病历术前准备时间不充分(有当天或次日)。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几点改进措施:(1)继续贯彻落实《术前准备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在手术患者交接时要仔细核对患者的病历中的重要信息、术前重要检查、患者腕带重要信息。这是核对的第一步,加强把关,避免错误发生。(2)坚决杜绝“门口签字”现象。对此现象麻醉师、手术室接送护士有权拒绝。病房护士有责任将患者带回病房,并由手术医师负责落实沟通签字。(3)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当日参加手术团队成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和麻醉开始前,要对患者的重要信息进行三方共同核对,减少差错。(4)由于一些手术简单,分级较低,入院后第二天就进行手术,部分检查结果出具时间以下午为主,如果有异常需取消手术。这种情况不利于科室护理工作开展,手术室的安排手术工作都受到干扰,不利于工作有序开展。

2、危急值报告登记:经检查整改,我院危急值报告登记已按要求逐步实现规范登记报告。确实产生良好效应。针对儿科、检验科提出的问题(新生儿胆红素指标范围)下一步将做出适应性调整,以减少工作量。经追踪调查亦发现一些小问题:①儿科、检验科双方反馈提出新生儿胆红素报告较为频繁,工作量较大;②少数科室登记出现空格(病理科),部分病人未能达到有效追踪效果;③部分科室登记仍用旧登记本,且未按表格要求登记(第一格登记时间误以为序号),容易混淆(妇产科);④心电图室登记量较少,工作人员反馈床边心电图工作量相对较多,一般采取面对面通报危急值现象,较少登记;⑤从危急值报告登记追踪相关病程记录,发现病历中无体现,且无记载分析记录及处理意见。对此,提出以下整改要求:(1)对于儿科、检验科双方反馈情况,下一步将对危急值报告范围再作出适应性调整(特别是新生儿胆红素指标范围),目前可双方协调采取灵活机制处理。(2)按要求规范登记,准确填写相关信息,以便追踪落实。病理科一部分工作量面对外科门诊、妇科门诊,对危急值报告显得尤为重要,强调核对真实身份,并报告责任医生,必要时留取联系电话。(3)床边心电图理应登记报告,可床边心电图机旁备登记本,以便及时登记。(4)经检查、整改、再检查,危急值登记报告已基本落实到位,应继续保持跟进。下一步要求各临床科室责任医生对于危急值报告内容应体现在病程记录中,做到医嘱有体现,病程中有分析、处理记录(建议在专项危急值后标注“危急值”)。

临床路径执行情况

我院已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工作方案》,调整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指导评价小组,重新修订实施信息化管理临床路径病种(8个专业22个病种),试行《临床路径管理奖惩办法规定》,规范《临床路径实施流程》,统计时间自8月15日至9月30日,第一诊断符合路径病种总数372例,进入临床路径数274例,完成例数180例,入组率73.65%(等级指标≥50%),入组完成率66%(等级指标≥70%)。临床变异数占一定数量(正性变异与负性变异有一定比重)。分析个中原由有:(1)各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很大差距,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目的认识不清,加之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初阶段出现诸多问题医生对操作流程不熟悉,导致医疗行为中对临床路径工作抵触情绪较为明显,故依从性低,从而影响入组率、完成率,变异现象相应增多。(2)部分科室临床路径较长时间无适合病例进入,导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形同虚设(内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3)临床医生更改诊断和(或)实行转科治疗,不能及时或未退出路径。

经运行一段时间,临床路径的信息化管理已逐步落实,对下阶段的工作要求提出几点整改意见:

(1)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学习,严格工作纪律,强调入组率达到50%以上,入组完成率达到70%以上。

(2)继续加强临床路径信息化工程建设,并作好多方沟通协调机制,减少临床路径实施科室医生和管理部门的工作量。

(3)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应确实履行职责,对本科室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做小结,对存在的问题要查找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4)质控科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力度,对入组率、入组完成率、变异率等相关指标要动态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对科室的整改要督查,有分析、反馈,促进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的健康发展。

(5)目前电脑系统统计工作尚不能达到要求,建议各科室加强每月报表任务(妇产科应督促完成),完成手工录入与信息平台结合分析。

七、医技科室规章制度和记录本检查情况

药剂科:

1、临床医技双向反馈材料记录不完整。

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上报较少。3.第三季度药讯完成较好。

检验科:

1、危急值报告填写完整规范。

2、加强室内监控、室间监控,做好失控分析及改进措施。

病理科:

1、部分病理报告不及时,大标本应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

2、双向反馈记录未完成,未记录临床反馈意见及改进意见。

CT、MRI室:

1、MRI室病人预约时间过长,建议推行弹性排班。2.临床科室检查单未收费或欠费情况下,CT室应主动打电话到科室解决,而不是让病人回到科室,以减少纠纷,临床医生也不要把检查单直接发放给病人,应收费后由护士发放。3.危急值做得较好。

放射科:

1、病例随访例数偏少、过简。

2、科室业务学习完成较好。

超声室:

1、危急值报告完成得较好。

2、ICU或危重病人检查应按急诊处理,医生或护士陪同。

3、做好临床医技双向反馈工作。

心电图室:危急值报告有遗漏现象,主要原因为床边心电图报告实行面对面告知,而忽略登记。建议床边心电图机旁备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并做好及时登记报告。

八、输血病历检查情况

本季度检查,共抽取30份输血病历(单份病历输悬浮红细胞量2U-10U)。完成质量较差,甚或不堪入目,完成尚好屈指可数。

此次随机抽取的输血病历,大致掌握临床输血适应症,较为符合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要求,均未出现不良输血反应。但检查中仍有个别病历存在不足。(1)输血表单问题:长期以来,临床输血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临床输血的首个环节——规范地填写输血申请单却很少被重视。我院大多数医生都能认真负责的填写申请单,少数医生责任心不强,记录不完整,不及时收集实验室检查资料造成项目空缺,有些医生不重视填写的重要性,认为只是一个手续而以,有的不知道规范填写的要求,无申请(主治)医师签名,有的甚至遗漏输血同意书,另外在管理上也缺乏有效监管,制度执行不力。(问题病历:神经科14016061、14011139、14018993;外二科14009984、14014887;外一科:14013708、14014102、14016127、14018307;妇产科14013588、14017003;内一科14015040、14015583、14017027、14016940)(2)输血病程记录问题:输血病程记录详细能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隐患,临床医生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准确、规范、完整地记录病程,这种做法不但是科学用血、规避输血纠纷的重要措施,而且是规范化管理的要求。部分科室输血治疗病情记录不完善,一带而过,过于简单,甚或记录遗漏(妇产科14013588、神经科14018993、内一科14015040、14015583;儿科14017700)。(3)《交叉配血出库单》未严格按要求执行输血前三查七对(儿科14017700,背面无护士核对手抄记录)。(4)输血医嘱:开具不规范(备血2U应为备红细胞悬液2U)(妇产科14014400),有的血库无盖章(外一科14014102、14018307);(5)用全血或红细胞≥10U未履行报批手续(外一科14014102)。对检查发现诸多问题,提出如下整改要求:

1.要求达到等级医院评审的4个100%。输血前检测率100%;输血前告知及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率100%;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规范率100%;大量用血报批审核率100%。2.要求严格遵循输血前“三查七对”,防范输血事故发生。

3.要求继续加强《临床用血审批制度》学习。要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对输血表单问题要求第一次输血时报告未反馈的可填写“见报告”,并于报告反馈后(病历归档时)补充“阴”、“阳”; 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加强告知义务,完善输血同意书签署;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应规范、完整详细(应有“输血记录”眉栏标志,记录内容至少包括输血原因、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要求手术输血患者所有记录出血量、发血量与输血量均应保持一致;临床单例患者用全血或红细胞≥10U履行报批手续,需要用血科室主任签名或输血科医师会诊同意。

4.部分病历《交叉配备出库单》血库条形码掩盖重要信息,有可能导致核对困难,建议输血科应予以注意纠正。

5.对于检查中发现问题的输血病历责令相关责任医师作出整改,并及时归档(工作时限3天)。

12医院备用药品管理和使用制度 篇5

1、各科室必须使用本院药房发出的药品,储备药品只供住院病人按医嘱使用。

2、根据病种和需要配备品种与数量,普通药品由病区提出申请,到住院药房领取;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必须经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主管院长同意,病区需配置保险箱后,并严格按照麻醉药品管理制度管理和使用。

3、各病区设立药品专管员,负责申领、退药和保管工作,定期清点、检查药品,防止积压、变质,如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标签模糊等药品时,立即停止使用并报药剂科处理。

4、设立病区药品保管册。一份留临床科室、一份留药剂科。

5、病区备用药,应分类存放,做到帐物相符。药品的贮存应符合药品法定质量标准的规定:

(1)高危药品如10%氯化钾、10%氯化钠等药品应专柜存放。

(2)过敏需进行皮试的药品集中管理,设有特殊标识,统一标识。

(3)外用药与内服药、注射剂应分开存放。

(4)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必须严格按照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制度执行。二类精神药品须单独存放。

6、抢救药品管理做到“四定”,实行抢救车封存管理,对使用频率每月少于1次的病区进行抢救车封存管理,每月对抢救物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7、各病区每月进行一次备用药品自查,检查备用药物有无沉淀、变质、过期、标签模糊等现象,并及时处理;每季度配合药剂科完成药品检查、审核工作。病区护士长负责科室基数药管理,每周对将超出基数的药品经检查合格后收回住院药房入库备用,不足基数的药品要求病区领用补足。

8、对药品的有效期进行严格管理。各科室应遵循近效期先用的使用原则。凡发现抢救车内备用药品的有效期不到六个月者,及时与药剂科联系调换;近效期三个月内的药品药房发出时应同时告知临床科室先用;过期的药品应立即停止使用并作报损处理。

上一篇:试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措施下一篇:《杨柳青》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