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族传统节日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白族民族传统节日(精选7篇)

白族民族传统节日 篇1

火把节

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火把节”。这个节日是白族人民秋收前夕预祝丰收的节日。这天晚上,家家门口都要竖小型火把一个,每村村口要竖公立大火把一个或几个,火把高达、五丈。上面插红、绿彩旗,写着“五谷丰收”、“人畜平安”等吉利大字。火把点燃后,村村寨寨一片光亮,犹如白天一般。然后各村寨的群众,手持小型火把,绕田间穿行一周,烧灭害虫,以求庄稼丰收。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白族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生动的民间故事:

相传一千多年前,南诏王皮罗阁是六诏中势力最大的一个,他野心勃勃,企图并吞六诏,然后把才智过人、青年貌美的宾川诏夫人―慈善夫人(又称白洁夫人)霸占为妻。为此,他以召开六诏会议为借口,造了一座最易燃火的松明木楼房,宴请各诏主到松明楼聚会。南诏王的这一阴谋没有瞒过聪明的白洁夫人。她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劝自己的丈不要去参加会议。当时由于南诏王的权势,宾川诏主不敢违约,白洁夫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洒泪送行丈夫,行前拿出铁镯一只,亲自戴在丈夫手上。

赴宴之中,南诏王派人点燃了松明楼,不出白洁夫人所料,各诏国主都被大火烧死。当熊熊火焰腾空而起的时候,各诏派兵营救,但为时过晚,白洁夫人闻讯赶到后,烧死的国主侍从只剩下一堆黑黑的焦骨。白洁夫人星夜点燃火把,在这堆焦骨中用双手挖寻丈夫尸首,致使十指鲜血淋漓,最后才在一支套有铁手镯的焦骨上找到自己丈夫的遗骨。她悲愤万千、抱着丈夫的尸骨纵身跳入洱海。后人为了纪念她的贞节、美德,于六月二十五日,男子跑马迎魂,妇女用凤仙花染红指甲,村村寨寨竖立火把,以表示对白洁夫人的怀念,这就是人把节的由来。

八月二十三日的“鱼塘会”(过去曾叫“花船捞尸会”),据说也是白族人民用来纪念白洁夫人的。

绕三灵

盛大的“绕三灵”聚会,在每年夏历四月下旬举行,历时三、四天。这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白族信仰本主神,认为它是诸神中的主神,为一村的本主。在各个本主中又有一个最高的神中之神,即南诏大将,大理国段氏祖先段宗旁,其所居之庙称为神都,建于上阳溪圣源寺,并举隆重的宗教仪式朝拜最高本主神,俗称“绕三灵”。“绕三灵”期间七十多个村的上万男女老幼,身穿民族盛装,弹奏着乐器,边唱边舞,循着苍山之麓齐集“神都”圣源寺,展开各种祀神的文艺活。参加者各杯不同的心意到这里祈求朝拜。其中以男女青年为数量多,他们来时打扮得十分艳丽,手里拿着柳枝、鲜花,打着“霸王鞭”,唱着大本曲,敲着八角鼓,使整个“绕三灵”的活动充满节日气氛。

晚上,人们在寺庙周围山林地上休息。青年男女们进行谈情说爱的活动。他们双双对对,隐藏在树木丛中,一唱一合,沿着洱海畔边行边唱,经过洱河灵帝的本主庙,然后到马久邑保景帝和公主的本主庙,整个过程都载歌载舞,如此廷续三天至四天“绕三灵”会才告结束。

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观音节”。相传观音开辟了这个地区,使这里“五谷丰登”,人们为纪念观音的功迹,订这个时间在这里聚会。

“三月街”盛会在大理城西面苍山下举行,时间为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届时白族群众到这里唱歌、跳舞、演戏、赛马、举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随着历史上白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盛会逐渐发展成各民族的物资交会,相沿至今已有午千余年的历史。会议期间,街上人山人海,摆满了各种货物,人们在这里自由买卖,农民用措取的兽皮和挖到的药材,到这里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解放后,这个聚会已成为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文娱体育会演的大会,它对促进各族人民民间的团结和物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白族民族传统节日 篇2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多人口国家,少数民族有55个,人口约一亿,占我国总人口的9%左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开展范围广泛,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又受一些特定条件影响,无法实现更广更好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民族性,我国经济、文化的地域发展不平衡性,宗教、民俗、语言和文字的不同,形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小群体内不平衡的发展和开展。

1.1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广大民族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无论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还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形式也表现出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以行政性的运动会形式开展,80年代以来,在中央和各省政府的组织下,定期举行民族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和宗教运动会,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展示和竞技的舞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众多的专业人才。第二,多种方式的社团群众性健身活动,在不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城市,很多易学,健身价值高,群众基础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公园、广场和体育馆以特定形式和时间,由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健身性运动,形成一种参与人数多,形式灵活多变,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运动方式,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时代性趋势。第三,以节庆、宗教仪式、民风民俗等形式开展的庆祝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有深厚的文化因素,受到历史、政治、经济、教育和宗教等深层文化影响,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民族意识趋向性。可以说节庆、宗教仪式和民风民俗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才能体现它的文化传承性特征。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磨秋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第四,以教学科研的形式开展,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大中专院校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以培养专业人才和科学研究为目的,进行有目的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同时,在体育与健康的课改要求下,很多中小学也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课程开发,带动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传承和保护作用。

1.2 大理白族霸王鞭发展现状

霸王鞭是大理白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项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活动,它又称“花棍舞”、“英雄鞭”、“金钱棍”、“打莲湘”等,是一项手、脚、腰、身同时活动的有节奏的剧烈的文体活动。霸王鞭一般常有十二下、十四下、十六下等结构形式,在舞打中又分行进、停留及蹲下几种步伐。在活动中,男女交错对击,又有“背和背”、“心合心”、“脚勾脚”、“凤穿花”、“双采花”、“石梅花”、“一条街”、“龙吐水”等竞技动作和舞打队形。一般两人以上就可活动,多者可达几十几百人,是一项健身娱乐性强的节奏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理是一个旅游城市,旅游业非常发达,霸王鞭作为一种欢快的本土性体育娱乐项目,以旅游为发展平台得到宣传和发展。霸王鞭在大理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文化传播带动体育产业,积极开展民族性体育全民健身活动,以大理学院为主,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科研,州体育局训练和承办各类民族体育运动会为窗口,组织各社会团体开展霸王鞭娱乐健身活动,在主要旅游区和旅游景点开展互动性霸王鞭文体活动,在节庆活动中进行大规模的集体打跳表演,尤其是在中小学中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的霸王鞭教育,使广大白族人民从小体验、领悟和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2 大理白族霸王鞭发展特征

霸王鞭在大理白族人民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白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征,使霸王鞭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它的服装、器材、动作结构、配乐和形体等方面,再结合政府和民族体育工作者的大力宣传和指导,利用文化传承带动群众参与学习的兴趣。第二,霸王鞭在大理开展有很好的时空连续性,这是因为大理作为旅游城市,将霸王鞭这种简单易学的活动,在家庭、学校、广场、景点、体育馆等公共和私人场所大范围开展,它的开展是一种随意的不定时不定地点的健身娱乐项目。第三,霸王鞭在开展是表现形式灵活多变的特征,这是由霸王鞭的动作结构和参与者心境状态决定的,霸王鞭的动作结构和舞打队形的变化,与配乐相结合,依据参与者的心理特征,可以组合出各种各样的舞动形式,给人思想上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能引导参与者随思绪而创新,带来美和和谐的心灵体验。第四,在以学校为主的形式开展专业性的学习教育,培养一大批霸王鞭人才。在大理不管是在大学还是中小学,都有专门从事霸王鞭教学的老师,霸王鞭作为一项普及性的体育活动,在校园中得到传承和保护。

3 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效途径

从以上分析霸王鞭在大理白族中发展的现状和特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典型案例,本人通过霸王鞭在大理发展的特征,提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和传承的一种模式和一般规律。

3.1 文化传承激发学习兴趣

文化是一个客观事物所包含的深层次内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文化的载体,是植根于悠久民族文化土壤上的奇异之花,每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出现,都是与它所处的历史、政治、军事和信仰相融合,有特殊的民族情节,是本民族传统体育有别于他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指出,有社会意识的人,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是趋向性的把新事物与原有的社会认知进行对比和区分,标志出新事物的特点特征,产生从心理上对新事物的认同,从而,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兴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原因,正好可以满足人们对新事物的需要,非常有利于他民族的人来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3.2 时空连续促进运动技能

时空连续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不定时不定地方连续性的开展,也就是说人们非常喜爱某项运动,经常性持续长时间的参与某项运动。大理白族霸王鞭的开展能实现时空连续性,主要是因为参与霸王鞭的群众社团多,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霸王鞭,为新学者带来时空上的方面和简洁。新学者通过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学习兴趣,如果能随时随地连续性地加入到学习中来,通过运动实践发展运动技能,掌握运动技术特点,促使运动水平提高,形成终身学习和练习态度,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开展。

3.3 形式多样引导创新发展

旅游业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身心活动达到放松娱乐的目标,因此,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就可以更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最有代表的特征就是表达一种民族情怀,体现少数民族豪迈的民族个性,从动作结构到心灵表达都有很广的随意性空间,这是有别于西方竞技体育的最显著优点,在参与者达到一定的动作熟练程度时,在随心所动的愉悦情景中,能更好地做到心、意、神的高度统一,也就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带来了心理和身体上的准备,引导人们在充满遐想的身体运动中展现自己潜能。

3.4 专业教育加强传承保护

原始的体育运动有教育的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是这样。在通过旅游业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情况下,培养专门人才,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作用更不可少。对于能熟练掌握运动动作,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质内容的参与者,为实现自我更高的要求,就必须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和讲解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功能体现在它反映少数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一个民族最原始的人文本质特征就是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来传递,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意义。如果通过旅游业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这种专业性的教育和讲解,可以说是在真正意义上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传承和保护。

4 总结:

通过分析旅游业带动大理白族霸王鞭发展的案例,指明了霸王鞭在大理发展的四方面特征,将这四方面特征运用到一般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来,理清一条旅游带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连续性路线,是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能为今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旅游业中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帮助和支持,有探索性的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文化有力的外在表现,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如何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论文以大理白族霸王鞭为例,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法和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何从文化传承性、时空连续性、形式多样性和教育专业性来有效发展,论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从而提供理论和实践科学指导。

关键词:旅游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霸王鞭

参考文献

[1]刘坚.云南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与产业化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2]赵静冬.云南省特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3]李德祥.哈尼族体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4]赵静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5]彭会资.民族民间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颜绍沪.竞技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白族民族传统节日 篇3

【关键词】 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大理民族医药;现状;设想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01-04

Abstract:Objective To arrange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medicinal value of research in Dali area by consulting the literature;To get an insight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thnic and folk drug industry of Dali.Method By both on-the-spot visit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investigation.Results Some medicinal plants in Dali area have been used in distinctive ways;With the yearly decrease of the wild medicinal pla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ources of medicinal plant of Dali Autonomous Prefecture.Conclusion Our resear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ethnic drugs practicability,variety,availability and the prospect for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think out some envisages of the ethnic drugs development,contributing an effective reference to the preserve and persistent development of medicinal resource.

Keywords:on-the-spot research;literature study;ethnic medicine;current situation of folk drugs;envisage

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是一个以白族为主,多个民族集居的地方,各个民族的祖先为了生存,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生活实践中,充分利用天然药物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现已整理出版了《大理中药资源志》、《云南白族医药》等专著。大理作为云南中药资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其民族药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实地的走访调查,较为深入的调研了几种大理州民间草医常用的民族药,以期进一步了解大理少数民族民间用药的动态和资源现状,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药,解决各种疑难杂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调查的方法:采用文献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1.1 资料的收集 收集,整理,查阅前人所做的基础资料,包括《云南植物志》、《云南民族药志》、《云南中草药》、《大理中药资源志》、《中国民族药志》等文献,及相关县的自然地理状况、植被分布状况、植物名录、交通图、地形图等基础材料。

1.2 民间用药的调查 走访昆明中药材市场、大理金贝商贸城询问药材收购的产地来源、收购价格、市售价格、销售量等、了解药材的产地信息及资源储备量。走访云南药检所和昆明植物研究所,了解民族药的研究及发展的进程,药用价值信息。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资料基础在大理市、宾川、洱源、巍山、祥云等地设立的固定样方,经过走访当地草药农、草药材收购商、民间的草医及实地上山等途径,收集民间的偏方验方,采集药用植物标本,结合具体情况对重点药材进行筛选,了解当地民族药的资源。

1.3 文献研究 整理整合已有的植物调查和地方植物志的中药材资料,对民间常见药用资源作本草考证,概述此次走访所记载到的民族药物的研究现状,为我国民族药的挖掘,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调查结果

2.1 大理州特色药用植物

2.1.1 跌打损伤 ①大麻药 来源:大麻药(《云南中草药》),别名大豆荚,大九荚(《文山中草药》),部分地区也叫山豆根。为豆科植物丽江镰扁豆(Dolichos appendiculatus Hand.-Mazz)的干燥根,味辛、麻、性温,有毒,具有祛风活血、止血止痛,抗肿瘤等功效[1]。

化学成分研究:其根中含大麻药皂苷A,十六碳酸,二十五碳酸,尿囊素,stigmast-7,22-dien-3β-ol,stigmast-7,24-dien-3β-ol-3-o-β-D-glucoside等化合物。

此次调研发现,在大理民间主要用于治风湿痛,跌打损伤,骨折。外用:研磨撒或调敷,或浸酒。

②黑骨藤 来源:黑骨藤,大理地区又俗称黑骨头,为萝藦科植物黑龙骨Periploca forrestii Schltr的干燥根或全株,味苦,辛,性凉,有毒。

化学成分研究:黑骨藤根茎中含有杠柳苷、杠柳苷元[2]、8-羟基杠柳苷元和滇红柳苷,还含有胡萝卜苷﹑熊果酸﹑北五加皮苷E等化学成分。经过药理实验表明,鲜茎皮中提取到的总苷有类似毒毛花苷G的强心作用,杠柳苷具有抗肿瘤细胞的作用。具有通经,活血,清热解毒,祛风的功效[3]。用来治疗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胃痛,消化不良。

调研发现,大理民间主要用黑骨藤来治疗痨伤,内服或浸酒,外用捣碎外敷。

③见血飞 来源:见血飞(Caesalpinia cucullata)别名又叫散血飞、青椒皮、飞龙掌血,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 trifolium Wright var.spinifolium(Rehd.et Wils.)Huang))的根和果实。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喜生长于低山区林中或旷地。气特异,味微苦,麻舌;性辛,温。

化学成分研究:见血飞中含有虎耳草素(Pimpinellin),飞龙掌血内酯(toddalocactone),异虎耳草素(isopimplnellin),茵芋碱(skimmianine),3-乙酰基-a-香树脂醇(3-acetyl-a-amyra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等化学成分。经过对小鼠的药理实验表明,见血飞有止血作用。具有祛风散寒,活血舒筋,镇痛的功效[4]。用来治疗风湿麻木,小儿风寒咳嗽,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此次调研发现,大理民间主要用来治疗骨折痨伤,外伤出血。内服:皮果研粉开水冲服;外用:捣碎敷于患处。

④追风箭 来源:追风箭(Patrinia heterophylla)别名又叫墓头回、虎牙草、摆子草、脚汗草,为败酱科败酱属植物糙叶败酱(Patrinia scabra Bunge)或异叶败酱的根。多年生草本,味苦,微酸,性涩,凉。

化学成分研究:追风箭中含有三萜皂苷,黄酮类成分,环烯醚萜苷,倍半萜烯类,倍半萜醇类,有机酸和醛,酮,醇等含氧化合物及单萜烯类成分。经过对小鼠的药理实验表明,追风箭具有抗肿瘤、抗菌、镇静和调节免疫力的作用[5]。具有清热燥湿,止血的功效。

此次调研发现民间多用追风箭作为通经活血,脚痛,四肢骨节痛的药。

⑤钻山虎 来源:钻山虎(Zanthoxylum dissitum Hemsl)别名又叫单面针,山枇杷,九百锤,山椒根,单面虎。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蚬壳花椒(Zanthoxylum dissitum Hemsl)的根。木质藤本,多生长于山地林中或地旁。气特异,味极苦;性辛,涩,温,归肝经,有小毒。

化学成分研究:钻山虎中含有乙氧基白屈菜红碱,去甲基白屈菜红碱,a-别隐品碱,鹅掌楸宁,氯化光花椒碱,茵宇碱等,根中含有熊果酸,β-谷甾醇,5,8-二甲氧基-3,4-环氧呋喃香豆素,羽扇豆醇,异茴芹素等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表明,钻山虎中的茵宇碱具有镇痛解痉作用,可解除肌肉痉挛,通过抑制神经递质达到镇痛的作用[6]。有活血散瘀,续筋接骨的功效。

此次调研发现,大理民间主要用来治疗跌打损伤,骨折,扭伤。内服:9~15g或浸酒服。

⑥紫金龙 来源:紫金龙别名又叫豌豆七,串枝莲,黑牛膝,川三七,豌豆铁打。罂粟科指叶紫堇属植物攀援指叶紫堇(Dactylicapnosscandens Hook.f.et Thoms.Hutch)的根。多年生草质藤本,生于阴湿的水沟边,低洼草地,沟谷,竹林及杂木林下。性味辛,微苦,凉;归肝,胃,肾经,有毒。

化学成分研究:紫金龙的根含右旋紫堇定(corydine),右旋海罂粟碱(glaucine),d-木兰碱,d-异紫堇丁-β-N-氧化物,d-紫堇丁-a-N-氧化物,d-紫堇丁-β-N-氧化物等化学成分[7]。藥理学实验证明紫金龙总生物碱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异紫堇丁作用于平滑肌能调节心律[8]。有消炎,镇痛,止血,降压的功效。

调研发现,大理民间用于各种疼痛,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出血。内服:或炖肉或泡酒,外用适量,根研粉撒患处。

2.1.2 抗肿瘤

①桑灵芝 来源:桑灵芝别名又叫胡孙眼、桑耳、针层孔菌。为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L. ex Fr.)Quel.[Fomes igniarius L. ex Fr.],以子实体入药。

化学成分研究:桑灵芝中含有含落叶松蕈酸约4%(菌丝体不含落叶松蕈酸),脂肪酸、氨基酸(主要为甘氨酸、天门冬氨酸)、草酸、三萜酸、芳香酸、麦角甾醇,以及木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9]。味甘、苦,性寒、辛,无毒;具有活血止血,化饮,止泻的功效。

此次民间调查发现,桑灵芝被用于治疗胃癌,子宫癌等肿瘤。

②绿升麻 来源及应用:绿升麻(Cimicifuga foetida)别名又叫绿豆升麻,野黄连,绿豆三七。为毛茛科类叶升麻属植物类叶升麻(Actaea asiatica Hara)的全草。多年生草本,生长于山地林下,草地或沟边阴处。性味辛,微苦,平,归肺经。

化学成分研究:绿升麻中主要含有环阿屯烷型三萜类(cycloartane triterpenoids)以及色原酮类(chromones),桂皮酸类衍生物(cinnamic acid dervatives)等化合物。药理实验表明绿升麻具有抗疟原虫,抗炎,降压,镇静,解痉,抗惊厥,抗氧化,抗骨质疏松,抗变态,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良好的疗效。实体小鼠实验证明,从绿升麻中分离出来的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具有散风热,祛风湿,透疹,解毒的功效。可用以治疗风湿头痛,咽喉肿痛,风湿疼痛,荨麻疹,麻疹不透,百日咳等病。内服:3~9g或适量捣碎外敷。

调研发现云南民间用绿升麻治疗胃癌,肝癌等癌症。

③鸡枞蛋 来源:鸡枞蛋[Xylarianigriper(Kl.)Sacc.]乌苓参、雷震子、乌丽参、乌灵参,地炭棍、鸡茯苓。菌丝体白色,外表褐色或黑色,为子囊真菌黑柄炭角菌Xylarianigripes(Kl.)Sacc.在白蚁菌圃腔中的菌核。生于温暖山坡土层较深处或河堤土坡上土栖白蚁遗弃的菌圃腔内。性味甘,平,无毒;归经心,肝,胃,膀胱经。

化学成分研究:含多糖、蛋白质及铁、锰、锡等微量元素,药理实验证明鸡枞蛋具有调节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的作用[11]。具有补气固肾,健脾除湿,安神,止血,降血压的功效。用于治疗失眠,心悸,吐血,衄血,高血压病,烫伤。

调研发现云南民间用鸡枞蛋治疗胃癌,肝癌等癌症。

2.1.3 治疗风湿

白花油麻藤 来源:白花油麻藤别名又叫鲤鱼藤,血藤,火血藤,血风,在云南民间广泛叫做鸡血藤。为豆科油麻藤属植物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的藤茎。常绿高大藤本,生长于山地向阳处,路边,溪边。性味微苦,涩,平。

化学成分研究:白花油麻藤中含有酚性和三萜苷化合物。2,6-二甲氧基苯酚,丁香酸,香草酸,N-(E-阿魏酰基)酪胺等化合物[12]。具有通经络,强筋骨,补血等功效。用于治疗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月经不调,腰腿痛。

此次调研发现,大理民间用白花油麻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2.1.4 利尿

泽泻(猪猪草) 来源:泽泻别名又叫水泽、如意花、车苦菜、天鹅蛋、天秃、一枝花。多年生沼泽植物。生于沼泽边缘。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orientalis(Sam.)Juzep.的干燥块茎。性味甘,寒,归肾、膀胱经。

化学成分研究:块茎中分出五种三萜类化合物:泽泻醇A、泽泻醇B,乙酸泽泻醇A酯、乙酸泽泻醇B酯和表泽泻醇A;另含挥发油(内含糠醛)、小量生物碱、天门冬素、一种植物甾醇、一种植物甾醇甙、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还含树脂、蛋白质和多量淀粉(23%)。药理研究表明泽泻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利尿,降血压,抗脂肪肝等作用[13]。具有利尿,清湿热的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等病症。

此次调研发现,泽泻是大理民间用于治疗肾炎的一味特色植物药。

2.2 大理地区民族、民间医药现状及设想

2.2.1 大理民间医药的历史和现状 文献和实地调查表明大理民间用药有其独特的渊源和用药方式。为了繁衍生息,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艰难环境抗争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医药经验,尤其是通过社会实践、宗教信仰积淀及文化相互交融等方式,逐渐认识了许多药用植物,并且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了很多重要的用药经验,对当地的各种疑难杂症具有良好的疗效。白族是聚居在大理的一支主要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民族医药,有自己的医药理论,在用药经验上结合了白族医药、藏医药、汉族医药、纳西族医药的特点。大理“三月街”大型民族集市自唐贞观年间就已形成,迄今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向各方商贾、云游宾客展示白族医药的交易盛会。所以“理药”在南诏时期就已经驰名中外,近年出版的《大理中药资源志》为大理的特色药用植物作了系统的研究和概述,为民族医药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14]。

在大理州的很多城镇的农贸市场上都有不同规模的中草药行在经营,而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前的中药材市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①规模较小:洱源县三营镇中药材市场是洱源县乃至周边县市的中药材行业集散中心,但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持续经营,只是在每年的三月份才开展贸易,并且近年来因为中药价格波动加大,很多药材经销商及当地药农已经放弃了从事中草药的经营和种植。②野生中草药资源破坏严重:重楼是云南白药气雾剂中的一味重要中药,随着该药的畅销,重楼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当地药农滥采滥挖,在野外早已难寻重楼的踪迹,这对重楼优质品种的培育将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同时当地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影响了一些特色中草药的生长和繁殖。③存在民族药混淆的情况:民族药独定子是云南白药配方的重要成分,因为独定子价格比较高,有些商家用麻刺根来冒充独定子;民间有些地方也混淆了大麻药和山豆根,大麻药有毒,而山豆根无毒,而这些药材流入药厂的后果令人堪忧。

2.2.2 大理州民族医药行业发展的设想

民族民间医药是各族同胞在长期的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为了维持生存,不断的与疾病恶魔做斗争所总结和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它是我国民族医药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在的研究价值[15]。随着人类的医药理论的不断发展,各种疾病的不断变异,民族药有不少的药物和验方对常见病、多发病有防治和特效,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更具有显著效果。研究民族医药,开发民族医药,从民族药物中发现新药,寻找新药,从民族民间医药中寻找治疗疑难杂症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藥物。大理是个少数民族集居的地方,是我国主要的民族药资源产地之一,为更好地发展大理地区的民族药,提出以下设想[16]:

①重视民族医在边远民族地区对于基层民众医疗的积极作用,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当地居民积极投身于民族民间医药的研究和发展,保护好重要植物资源,收集民族民间重要的口授验方,对有突出贡献的民间医药研究者进行鼓励,邀请经验丰富的民间草医开展知识讲座,定期组织当地的民族医进行必要的现代医药知识培训,规范其从医行为,从而有利于改善民族地区基层医疗现状并有利于民族医德的良性发展。②在民族地区高校或民族大学建立相关专业,鼓励民族学生重视本民族药的传承和发展,积极参与各项科研课题,深入本民族地区挖掘和整理民族医药知识,推动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为各种疑难杂症的研究提供指导。③通过整合民族医组建民族医院的方式将民族医纳入新农合,加大对民族特色药材的科研投入,努力发掘和整理民族民间医药经验,从而为民族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土壤。④加大对民族特色药材的科研投入,对民族药物进行临床药理、药化的研究,逐步明确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并尽快制定相关质量标准体系,如从民族药中筛选出治疗癌症的有效成分,同时要加快民族特色中草药的培育和种植,实现民族中草药的现代化规范种植,既有利于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也有利于实现药农增收,促进民族药材行业的发展。

3 总结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民族民间医药由于其独特的用药特点及传承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药用植物在民间有独特的用法,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有很好的疗效,此次调研的部分成果可以为民族医药进一步的研究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由于民族药的药源主要来自于当地的药用植物,近年来民族药的研究在不断地发展,民间的药用植物资源也出现了一些过度挖采、掺假等现象,因此,政府和地区应该制定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对一些优势的植物资源进行保护,以实现药用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王琼,王真.大麻药化学成分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05):583-585.

[2]张宏,袁德彬,赵爱萍.HPLC测定不同产地黑骨藤中杠柳苷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12,(02):241-244.

[3]徐冉,张援虎,赵延涛.黑骨藤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1,(11):823-835.

[4]况成裕,姜立会,丁双婷,等.见血飞的化学成分研究[J].食品与药品,2013,(02):110.

[5]陈雪园,杨波,陈晶,等.墓头回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0):2168-2170.

[6]刘韶,章伟,何桂霞,等.单面针茎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05):571-573.

[7]《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87.

[8]丁福荣,陈宇琼,黄火强,等.紫金龙脂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及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2,4(20):29-31.

[9]胡启明.桑黄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1]王嘉麟,郭蓉娟,王玉来.乌灵参的药理作用及应用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0,(02):150-152.

[12]李莹.中药鸡血藤的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9.

[13]肖飞艳,冯育林,杨世林,等.泽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05):491-495.

[14]段宝忠,胡建勇.大理“三月街”药市的历史考察[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08):718-720.

[15]郭世民,汤晓云,马克坚,等.怒族民间医药现状调查[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05):37-39.

[16]焦达操,雷永恕.关于鄂西自治州民族民間医药研究的设想和展望[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6(S1):45-46.

白族传统节日“石宝山歌会” 篇4

6月14日,云南省剑川县申报的石宝山歌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是一个以对歌赛歌为特色的民族传统节会,举办地点石宝山属剑川县沙溪镇。据考证,石宝山歌会已有上千年历史。唐《蛮书》卷八载:“少年子弟暮夜

游行闾巷,吹壶卢(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歌会上以歌传情,或吹树叶互相招引的情景与此极为相似。歌会上对唱的白曲“山花体”(即第一、二、三句唱词为7个字,第四句为5个字)格式,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民俗传说

传说一

石宝山歌会会期为每年农历 7 月 27 日至 29 日 3 天。每逢此时,剑川及邻近的大理、洱源、云龙、兰坪、鹤庆、丽江等县的白族青年男女及歌手云集石宝山,对歌玩耍。

相传南沼时,有个美貌的白族女歌手在宝相寺接连唱了 3 天 3 夜优美动听的曲子,最后在歌声中安然死去。人们说她是“曲神”下凡,就尊她为“曲姆”。并为她在石宝山修建了坟墓。以后,凡是上石宝山对歌的人 , 无论男女,都要先到曲姆坟前磕头。据说这样才能唱得好,在对歌中就可以相上心爱的人。 .直到如今 , 每年在宝相寺和石钟寺都要搭起对歌台,白天歌手登台对歌比赛,夜晚青年男女则在树林中、大石旁、火塘边唱调子互相表达爱情。石宝山歌会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传说二

关于歌会的由来,流传着不少神奇美丽的传说,相传石宝山形如石钟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钟。每当金钟敲响,山下的沙溪坝子便风调雨顺。后来,有一条九头恶龙口喷烈焰,把金钟化为石钟,并随时兴妖作法,常给坝子带来旱灾虫灾。

白族民族传统节日 篇5

摘要:今天的中国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面临着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也不例外。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物质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本文对大理剑川县和鹤庆县白族居民的语言、建筑、服饰、宗教信仰、传统节日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论述,总结分析了白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现代化 文化变迁 大理白族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13-02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文化变迁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产生和滋养文化的大环境在发生变化,传统文化本身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种社会变迁。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互渗、整合和文化重构,传统因素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面对现代化进程,传统文化变迁往往会呈现出一种被动的状况,甚至会朝着消极方向发展,因此,面对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引导传统文化以积极主动态势参与到变迁中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我们以在大理的剑川县和鹤庆县的调查资料和对当地人民的访谈为基础,分析大理地区现代化背景下白族文化的变迁。关注大理白族文化在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我们了解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研究背景及现状

(一)研究背景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村民们的生计方式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与方式。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引起民族文化的变迁。

(二)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白族社会文化的变迁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对大理白族地区婚丧习俗变迁方面的研究。②对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③关于白族服饰文化变迁以及对白族服饰文化特色及其意蕴和白族服饰制作工艺的研究。④关于云南大理白族手工艺品传统文化的变迁方面的研究。

在现代化背景下,云南大理的传统文化在物质、精神等层次上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社会变迁。本项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尝试,主要探讨现代化背景下白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白族社会文化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三、研究方法

本选题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文献整理和实地调查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理地区白族文化的变迁进行分析,了解现代化进程产生的社会影响,对白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出建议。

四、物质文化变迁的现象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

不同地区的白族有着不同的服饰。鹤庆县白族服饰的基本色调是红色和黑色,宽松大方是基本款式。建国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服装也逐步改变。剑川县白族男子服饰各乡稍有差异,区别不大。1950年以前头戴线织套头,上身穿大襟短衫,套穿毛蓝、黑、白等色??襟汗褡数件,腰系布带或丝带,小腹前裹肚兜,外罩羊皮褂或鹿皮褂,下身穿毛蓝火黑色宽口长裤。1950年以后,服饰变化不大,布料质量却有很大提高,毛呢和仿毛类衣料大量进入中老年服饰,青年人开始追逐流行款式。随着现代化不断深入,两个地方的绝大多数人穿着基本和其他民族无异。

(二)建筑格局的变化

白族人把民居建造看成人生中一件大事,是造福子孙的万代根基。白族建筑历史悠久,“一正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和一进几院”是白族建筑中较为典型的。1980年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建筑从材料到结构布局发生明显变化。在剑川县几乎随处可见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房或楼房,这些新建房屋,不再是传统建筑而是富丽堂皇的新式住宅,但也保留着一些当地的特色,如用木雕装饰,壁画,在院中设池塘、假山等。在鹤庆县,房屋的形式大多为“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布局。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当地建筑格局的变化,但与剑川县相比较而言,鹤庆县的建筑保留更完好一些,走在街道上,可从建筑了解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两个地方的建筑格局、形式进行对比,说明政府对传统建筑的保留有着重要作用。

五、精神文化的变化

(一)本民族语言的变迁

大理地区白族居民比较多,但也有许多其他民族的居民,他们的语言很容易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白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承本民族语言,但口耳相传有很大风险性,会使自己民族的语言逐渐淡化,从而导致白族传统的语言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消失。我们进行调研的两个地方就有很大的差别,剑川白族占比达到8984%,其中有95%以上的人口都讲白族话,有些老人甚至都不会讲汉语,小孩只有上幼儿园才会有老师教他们讲普通话;但他们现在所讲的白族语言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渐趋汉化。鹤庆县白族人口有164448人,占总人口的5909%,鹤庆地区少数民族种类较多,所以被潜移默化的程度较大,在鹤庆县只有比较年长的人才会讲白族话。这一变化说明随着现代化发展人们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二)原始宗教信仰的改变

古代白族自然崇拜范围甚广,包括天地、水火、动物、植物,尤以动植物为普遍。剑川佛教以密宗为主、禅宗次之,《新纂云南通志?宗教考》说:“滇之佛教,传闻于汉晋,兴隆于唐宋、昌于元,盛于明,而衰落于清。”剑川白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视坟山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地;把丧葬看作人生仪礼中庄严的大事,丧葬仪式隆重,民间有“顶棺执葬”传统习惯;1950年以后提倡厚养薄葬,努力简化丧葬仪式等。鹤庆地区对丧葬也较为重视。建国后,提倡简朴,实行丧葬改革。近年来,封建陈规陋习又沉渣泛起。两个地方宗教信仰区别不大,现在人们大多信仰佛教;白族原始崇拜历史久远,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进步,许多崇拜已经消失。

(三)节日文化的改变

节日文化作为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承载着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感受,承担着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剑川民族节日主要有:娃娃街、青姑娘节、梨花节、古城隍庙会、尝新节等。①而鹤庆当地的白族和汉族的传统节日大体接近。建国后,各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庙会逐渐消失,但为活跃城乡经济,促进物资交流,当地政府利用传统会期,组织物资交流会,如正月天子庙物资交流会等。以这些节日和婚丧大事作为载体,使当地的许多文化得以广泛流传并延续下来,例如:鹤庆的洞经音乐,剑川的木雕。现代化不断加速的过程中,各民族间交流逐渐增多,随着白族与其他民族联姻现象的增多和各地白族居民住所的分散,白族传统节日则有逐渐淡化之势。

六、结语

任何民族的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历经很大的变迁,这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理地区的白族文化的变迁根据以上描述可发现:

(1)变迁活动的发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完全消失,而只是现代文化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在大理地区白族传统文化发展与变迁过程中,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有所改变。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侵入,引发了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发生变化。

(3)在白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发挥着重大作用。

七、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流动加速以及各民族间交往日益密切,各民族间文化相互影响,使大理地区传统的白族文化融入了现代主流社会文化成分,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对大理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概括为以下几点:

⑴受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日益频繁、便捷。大理地区白族社会文化变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深,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大理白族传统的社会文化习俗,从各方面影响着大理白族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使得白族居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⑵受主流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大理境内主要居住的是白族,但也有许多其他民族,近年来,当地白族居民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其他地方打工的人逐渐增多,人口大量流动至其他城市并渗透到各行各业,白族居民已开始慢慢地接受和适应当前的主流文化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在调查中发现白族社会文化受附近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从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婚丧习俗、宗教和传统节日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⑶受其本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影响。大理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及时得到了开发,推动了大理的经济发展,也提升了大理和大理白族的知名度;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理境内有许多白族人到旅游景点经商,思想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为大理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参考文献:

①鹤庆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鹤庆文化艺术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167.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篇6

彝族的“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齐,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求幸福昌盛的完美愿望。

蒙古族的“那达慕”。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彩旗飘扬,人欢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白族的“三月街”。“三月街”又名“观音节”,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三月街”带有宗教活动色彩,之后逐渐变成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四川、西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仅是交易市场,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解放后,三月街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的大会,对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用心的作用。

傣族的“泼水节”。我国傣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傣历六、七月举行。节日的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期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原俗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泼水为戏,认为这样能够消灾除病。下午举行“丢包”,是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公众放高升、赛龙船活动,使整个泼水节到达高潮。解放后,破除了陈规陋习,增加了健康的资料,如第一天开欢庆大会,各族军民同贺傣历佳节,会后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次日各村寨举行欢快的泼水活动,第三日赶摆。

苗族的“芦笙节”。每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芦笙节”。这几天,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全沉浸在欢腾喜庆的气氛之中。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们踏着芦笙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芦笙是苗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乐器,大的高四、五米,小的一、二米。芦笙节是苗族人民在春节之后,春耕之前,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表达感情和向对方父母显示自我才能的时机。节日前,青年们常常把自我心爱的情人向母亲和嫂嫂透露。芦笙节时,母亲们透过对青年们的歌舞技艺的现场观察,品评他们的聪明才智,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劳动好坏,帮忙子女选取好对象。在苗族人民中,不善于歌舞、道德败坏、劳动不好的人,是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爱人的。“芦笙节”期间,还举行斗牛、赛马和篮球比赛等。

纳西族的“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三天,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火把节。相传玉皇大帝有一天感到厌倦,想看看人间的生活。打开南天门,只见大地青山绿水,人寿年丰,他十分生气,命一天将去烧毁人间。天将不忍心毁坏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成果,便向玉皇大帝慌报人间已经烧毁。谎言被玉皇大帝察觉,就把这员天将杀了。6月的.一天,一滴血从天上滴下来,变成一个娃娃,娃娃哭着说:玉皇大帝今晚要烧毁人间,叫大家快快点燃火把,连烧三天,迷惑玉帝,才能度过灾难。于是家家户户三天三夜点燃火把,最后免除了灾难。从那以后,为纪念那员天将,就有了火把节。火把节的第一天,男女青年打扮一新,到野外采摘野花野果,对歌谈情。成年人把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夹上松脂,捆成火把。家庭主妇则准备节日的会餐。天将晚,各家在门前点燃火把。第二天,亲朋互相拜访;已婚妇女回娘家探亲;青年男女到野外会餐;成年人则准备比昨晚更长的火把;农民用火把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长又大,装饰漂亮。家家户户用火把将屋前屋后都照遍,把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除邪恶,安定吉祥。之后,人们围着巨大的火把,通宵达旦地歌舞游玩。

毛难族的“庙节”。庙节是毛难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每到庙节,毛难山乡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在中堂插上柳枝,上方密密麻麻地粘上五色糯米饭团,象征硕果累累,五谷丰登。这一天,男女老少新装艳服,提着用一种叫“发多”树叶包着的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去走亲访友,妇女们也欢天喜地带着儿女回娘家。毛难节的来由,一是向天神乞求风调雨顺;二是祭奠传说中毛难山乡饲养耕牛和菜牛的创始人——三界公。过节时,各家各户还要给自我的耕牛吃一团糯米饭和一块粉蒸肉,表示对牛一年辛苦的慰劳。

瑶族的“达努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达努节”传说是这样来的:上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种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俩开荒种庄稼,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地鼠和鸟儿吃光了。兄妹俩向祖娘诉苦。祖娘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同时给了他们一面铜鼓和一只猫,要他们再去奋斗。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鸟兽又来偷食。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最后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祖娘,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并祝瑶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从而构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

京族的“哈节”。“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它是住在南海北部湾几十个海岛上的京族人民的传统民族节日。据传说,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借传歌为名,动员大家起来反抗封建统治者。他的歌声悠扬动听,深受群众喜爱。之后,人们建了“哈亭”,以唱歌和传歌的方式纪念和赞美这位歌仙。于是构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哈节里唱的歌,称为“哈歌”,有固定的手抄歌本,由专人演唱,平时一般不唱。“唱哈”的主角有三个,一个男的称“哈哥”,专司操琴伴奏;两个女的称“哈妹”,轮流演唱。歌声婉转,琴音柔和,别具一格,饶有风味,歌词资料多受汉族诗词歌赋影响,或咏唱传统故事,或吟诵白居易的《琵琶行》,或叙说历史人物,或颂扬友谊与感情,丰富多彩,优美动人。京族人民很重视“哈节”。每到节日,他们清扫屋院,穿起盛装,兴高采烈地云集在“哈亭”听“哈”。

【精选总结二】

少数民族很多都过着跟我们同样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彝族的“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齐,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求幸福昌盛的完美愿望。

瑶族的“达努节”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达努节”传说是这样来的:上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种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俩开荒种庄稼,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地鼠和鸟儿吃光了。兄妹俩向祖娘诉苦。祖娘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同时给了他们一面铜鼓和一只猫,要他们再去奋斗。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鸟兽又来偷食。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最后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祖娘,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并祝瑶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从而构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彩旗飘扬,人欢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纳西族的“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三天,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火把节。相传玉皇大帝有一天感到厌倦,想看看人间的生活。打开南天门,只见大地青山绿水,人寿年丰,他十分生气,命一天将去烧毁人间。天将不忍心毁坏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成果,便向玉皇大帝慌报人间已经烧毁。谎言被玉皇大帝察觉,就把这员天将杀了。6月的一天,一滴血从天上滴下来,变成一个娃娃,娃娃哭着说:玉皇大帝今晚要烧毁人间,叫大家快快点燃火把,连烧三天,迷惑玉帝,才能度过灾难。于是家家户户三天三夜点燃火把,最后免除了灾难。从那以后,为纪念那员天将,就有了火把节。火把节的第一天,男女青年打扮一新,到野外采摘野花野果,对歌谈情。成年人把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夹上松脂,捆成火把。家庭主妇则准备节日的会餐。天将晚,各家在门前点燃火把。第二天,亲朋互相拜访;已婚妇女回娘家探亲;青年男女到野外会餐;成年人则准备比昨晚更长的火把;农民用火把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长又大,装饰漂亮。家家户户用火把将屋前屋后都照遍,把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除邪恶,安定吉祥。之后,人们围着巨大的火把,通宵达旦地歌舞游玩。

苗族的“芦笙节”

白族民族传统节日 篇7

彩绘附着在建筑的最外层,往往最先遭自然及人为破坏,而最主要的破坏来自于人。尤其是破四旧、文革期间严重损坏了该地区的传统彩绘,有的被刮掉、有的被涂抹,如大理海东上和村本主庙戏台的部分壁板彩画被刮掉后写上“破旧立新”(见图1)。幸存下来的彩绘在之后的建筑修缮中继续遭受破坏,由于对彩绘保护认识的局限性,在修缮中大多选择了重新彩绘,一方面满足了当时人们“要新不要旧”的心态;另一方面从经济、技术、施工上考虑,新绘比保旧更容易。其中不乏原本仍保存完好的彩绘被除去重绘,而新绘的彩绘其工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数显得粗制滥造。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或是保护等级较高的古建筑因较早被修缮,传统彩绘保存下来的越少;而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往往保存了一些,显得十分珍贵,但保护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传统建筑彩绘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地文物部门对建筑彩绘信息缺乏记录,对彩绘保护认识不足。不少保存有精美彩绘的建筑尚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如大理双廊大建旁村魁阁,大理双廊莲花曲村本主庙,大理凤仪大、小江西村本主庙等等,还有大量的白族民居。这些古建筑多分散在各个村落里,建筑彩画不为人所知。由于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不仅彩绘得不到保护,甚至有被拆除的可能,如宾川的阎家院前不久就被拆除,由文管所提供的照片可知原古建筑绘有彩绘(见图2)。

1.大理双廊大建旁村魁阁(见图3)

魁阁高两层,歇山顶,一层大木无彩画,外墙壁存少量彩绘;顶层大量木构彩画保存完好,内外檐皆绘。脊檩枋题记年代为嘉庆三年。彩画颜色以铁红、绿、白、墨为主,仅脊檩上有少许蓝色。图案使用了编织锦纹、云纹、万字纹等。

2.大理凤仪小江西村本主庙(见图4)

本主庙大殿及耳房均面阔三间,檐廊下保存有大量木构彩画,且保存一些壁画。按题记彩绘年代应为清末民初。颜色以青、红、绿、白、墨为主。大木彩画图案有编织锦纹、云纹等;壁板上绘有人物、动物、植物及器物等。

白族村落众多,村民信仰庞杂,每村都建有各类庙宇供奉、祭祀,而民居中也多彩绘装饰,传统彩绘保存却不为人所知,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

(二)保存有传统彩绘的建筑大多年久失修,正面临修缮。如鹤庆高家登村柏树庙、大理双廊莲花曲村本主庙、宾川口村老太庙、宾川州城镇文武庙等等。通常这些建筑保护等级较低,归村民管理,由村民募资请工匠修缮,由于缺乏专业的彩绘保护理念,一经修缮,传统彩绘便难以保存。即使是保护等级较高的建筑,在文物保护管理单位的监管下做修缮,由于资金有限、彩画缺乏专业研究及修复人员,当前的修缮仅着眼解决结构性等安全问题,对建筑彩画的保护难以触及。

1.鹤庆高家登村柏树庙

其大殿、戏台均绘有彩绘,尤其戏台木构彩画保存甚好,内外檐皆彩绘。但建筑损坏严重,部分围墙坍塌,村民正募资筹款,近期便要大修(见图5、图6、图7)。

2.宾川州城镇文武庙

该文武庙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大且保存完好,目前建筑破损,尚未修缮。建国后文武庙建筑曾改做他用,增建了墙体,外貌发生了变化,但主要轴线上的建筑仍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和木构彩画。建筑外檐彩绘部分褪色但仍可辨认,内檐彩绘大部分保存完整,仅文庙大成殿内大木彩画被涂抹。文庙照壁已为残垣断壁,不见彩绘。武庙照壁除中间墙体缺失较严重,其他保存完好,壁画清晰可见(见图8、图9、图10)。该建筑群修缮方案已经报上级文物局审批,预计近期修缮。

(三)民居彩绘保存困难。由于历史原因,很多白族民居成了大杂院,建筑保养维护情况差,院落零乱不堪,各户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搭建改造现象普遍,对建筑的损害很大,对彩绘保护不利。一些保存有彩绘的建筑需要修缮却缺乏资金,比如大理挖色董姓“将军第”仅存大门,彩绘完好,但大门屋面已损坏。私有房屋经户主翻修新绘,传统彩绘破坏现象较多(见图11、图12、图13)。

(四)当地彩绘保护意识正在改善,目前修缮中处理传统彩绘的方式已经转变,在修缮工程中尽量保留较好的彩绘遗存。但当地彩绘保护力量薄弱,对传统彩绘目前普遍存在的病害仍难以处理:

1.大量建筑彩绘被人为涂抹或刮掉,但一些仍可辨别,这种情况极多:祥云小波那村文昌大寺、祥云下庄沙沟乡玉皇阁、宾川□村老太庙戏台、宾川州城镇文庙大殿、洱源茈碧长乐村戏台、大理双廊莲花曲村本主庙戏台以及大量的传统民居等等(见图14、图15)。

2.一些寺庙中的彩绘长期受香火熏染,表面被油污遮盖,如大理凤仪雨花寺、剑川沙溪兴教寺、鹤庆和邑村朝霞寺等等(见图16、图17、图18),这个问题也很普遍且棘手,因许多寺庙仍在使用,香火旺盛,导致建筑彩绘难以保护。

3.建筑外檐彩绘经受风吹日晒,通常受损较严重,褪变色、剥落现象严重,有些仅存痕迹。如宾川州城镇文庙棂星门,原先绘有精美彩画,由于长期暴露在外,大部分已经难以辨认,但侧面檐下保存的彩画可一窥盛时面貌(见图19、图20)。

4.其他的非人为病害如积尘、水迹、霉变、木材分泌物等等(见图21、图22)。有些建筑年久失修,彩绘所处的环境恶劣,造成多种病害共存。

针对以上各种病害,可以通过科学保护的方法解决。比如可根据实际情况来清洗彩绘表面的覆盖层,损坏的彩绘部分也是可以经过研究后修补的,但这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有很大的难度。然而对这些需要保护的建筑彩绘来讲又是十分迫切的。

(五)彩绘遗存保护是艰巨的任务,但传统工艺难以继承则是更严重的问题。解放后由于无活可做,工匠传承出现了断层。随着经济的发展,彩绘工程逐步增多,新工匠也随之产生,但彩绘原料、工艺均发生了变化。目前彩绘颜料多用丙烯(见图23),耐久性及色彩效果都不如传统颜料,由于赶工期,彩绘质量粗糙,绘画水平也参差不齐(见图24)。工匠不再懂传统彩绘工艺,如何修复传统彩绘成了问题。剑川沙溪段家登戏台在做木构彩画修复时,便面临了这一困难,最后未找到能补绘的彩画工匠,而是由外国彩绘保护专家来完成。目前,白族地区传统建筑彩绘工艺已濒危。

二、传统建筑彩绘的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大理白族地区的传统建筑彩绘亟需认识、研究及保护。针对当地彩绘保护的问题,以下保护措施可供参考:

(一)加大文物普查力度,着重查访各村落的传统建筑,将彩绘信息记录纳入到文物信息记录中,为现存的传统建筑彩绘建立信息资源库。

(二)增强地方文管所保护传统建筑彩绘的意识,向村民普及彩绘保护知识。加强对传统建筑修缮的监督,尤其是对建筑彩绘修复的监控,杜绝修缮中的彩绘破坏行为。

(三)加强对传统建筑彩绘的研究,普及科学保护的理念,培养建筑彩绘修复人才。

(四)对破损严重的建筑做抢救性修缮,待充分研究、时机成熟时再进行彩绘修缮保护。

三、结语

东南地区传统建筑彩绘工艺的研究表明传统工艺已濒危,由于白族受内地汉文化影响较大,研究区域进一步延伸至该地区。调研中仍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彩绘遗存,但其总体保护情况令人担忧;而懂传统工艺的老工匠也屈指可数,工艺传承困难。笔者深感大理白族地区的传统彩绘值得深入研究,并急需保护,以免进一步消亡。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教、网络管理员岗位职责下一篇:电影动画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