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产品(精选8篇)
关键词:数字化产品;数字产品;内涵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电子商务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在电子商务时代,新的产品形式层出不穷。“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这两个概念被广泛地使用。什么是数字化产品,什么是数字产品,它们是指同一产品还是不同产品?厘清这两个概念,能为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也能为实践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概念提供依据。
一、概念的使用情况
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中搜索,截至2010年4月16日,使用了“数字产品”这一概念的文献共有17,338篇,方宗义教授于1979年在《国外气象卫星资料分析使用情况》中第一次使用这一概念;使用“数字化产品”这一概念的文献共有12,400篇,薛顺贵先生于1982年在《近年来国际摄影测量自动化的发展概况》中第一次使用此概念。方宗义教授所说的“数字产品”,是指气象卫星拍摄的图片等资料,经过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数码形式呈现的气象信息。薛顺贵先生所说的“数字化产品”,是指摄影测绘自动化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对测绘资料进行编辑处理,形成的以计算机数据表达的测绘信息。两位先生分别用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表达了同一个概念,即利用计算机加工处理的,以数字编码的信息产品。也就是说,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两个概念在中国诞生的时候具有相同的内涵。
二、概念的内涵表达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许多学者和机构根据各自的理解定义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2001)研究报告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既可以通过载体以物理方式运送,也可以通过internet以电子方式运送的产品。宁振波(2003)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指采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以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为平台,在产品采办—研制—设计—制造—交付—培训—维护—报废的全寿命周期中,以三维cad设计为核心,全面应用cae/cat/capp/cam/cals/pdm等技术所形成的用户需要的产品。王晓晶(2008)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指信息、计算机软件、视听娱乐产品等可数字化表示,并可用计算机网络转输的产品或劳务。
郭玉军、张函(2007)认为,数字产品指数字编码的计算机软件、文本、录像、镜像及声音和其他产品,无论它们是附着于固定介质还是电子传输。包含了计算机软件、电影、音乐、有声读物和游戏等,既可以基于诸如光盘、磁带或是书本等有形介质来进行贸易,也能通过国际互联网的电子传输进行贸易。
解梅娟(2009)认为,狭义的数字产品是指生产、销售和使用均表现为“比特”流的产品即直接在网上传送的产品,如网上软件、电子期刊、各种网上音频视频产品。广义的数字产品是指可以被数字化并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的产品。它所指的是任何能够被数字化的产品,并不要求实际上已经被数字化,如以磁盘形式销售的软件、书籍、电影、录音等。芮廷先(2002)定义数字产品的范围广一些,认为凡是internet上收发的东西都可成为数字产品,同时一些没有相应实物形式的产品或服务以知识和过程的形式存在也可成为数字产品,数字化产品可能是数字产品,也可能不是数字产品,如软件和cd既是数字化产品也是数字产品,而数字化武器或数字化家电是数字化产品但不是数字产品。
杜江萍、薛智韵(2005)认为,数字产品是电子商务中的核心产品概念。数字产品可以分为有形数字产品和无形数字产品。有形数字产品是指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数字电视机、数码摄像机等。无形数字产品,又称数字化产品,是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凡计算机能够数字化、处理和存储的信息都可以归类为数字产品。
袁红、陈伟哲(2007)认为,数字产品又称数字化产品,可以分为有形数字产品和无形数字产品。有形数字产品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电子产品,如mp3播放器、数码相机、数字化电视机、数码摄像机等。无形数字产品指的是能够被数字化的一切事物,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化网络传输的产品,比如网络游戏、计算机软件、音乐等。
以上资料显示,学者们对两个概论的认识,分歧较大,在概念的使用上比较混乱。在这些定义中描述了这样三种产品:一是内容基于数字格式、比特流,通过因特网运送的产品;二是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等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无论这种产品是否已经数字化;三是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
对概念认识的模糊混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内涵认识不一。同为数字产品,有的认为仅指第一种产品,有的认为既指第一种产品,也指第二种产品,还有的认为既包括第二种产品,也包括第三种产品。二是对概念使用混乱。同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有的称其为“数字产品”,如王晓晶;有的称其为“数字化产品”,如曹庆华。三是对概念的关系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即数字产品,如袁红;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不同于数字产品,如芮廷先;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数字产品的一部分,如杜江萍;有的认为数字产品是数字化产品的一部分。
三、概念内涵辨析
电子商务时代,两个概念的使用越来越多,不及早厘清两个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会让人们越来越迷糊,相关研究也不具备科学基础。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产物。概念表达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的正确与否是指概念能否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现有文献中使用的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概念对应的三种客观事物。正确使用两个概念,需要在分析三种事物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判定哪个概念表达更为合适。
1、数字产品。这是一个由两个名词构成的偏正词组。“数字”是修饰“产品”的,反映产品的本质特征,即这个产品是数字的、数字形式的、digital。数字是计算机存储、加工信息的方式。称一个产品是数字产品,意味着这个产品必然是利用计算机生产加工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利用计算机生产加工的、以数字方式存在的产品,既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也可以贮存在光盘等存储介质中传输。
现在数字产品的定义在人们心中还不是很明确, 还不被人们所了解和认知。数字产品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数字产品可以狭义的理解为信息内容基于数字格式的交换物 (或着说通过因特网以比特流方式运送的产品) 。数字产品可以更宽泛的理解为狭义的数字产品以及数字技术上的电子产品或者说可以将其转化为数字形式的通过网络来发送、接收, 或建立在一定的载体上而存在的产品。
数字产品的特征包括其物理特征和经济特征。
1. 物理特征。
(1) 可改变性。厂商在必要的时候可能会对数字产品进行定制的化改变和个性的化改变, 这是由数字产品的可改变性决定的。
(2) 不可破坏性。不可破坏性是数字产品的一种永久保持其原状而不被破坏的存在特性。
(3) 产品互补性。这个特性是针对有形的数字产品而言 (如数码相机、DVD等) 每种数字产品的功能和特性有所不同它们的功能具可以相互补充的特点。
(4) 传播速度快。虚拟的数字产品在网络这个载体上可以短时间、与不同区域、不同的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对于非数字产品而言是无法达到的。
2. 经济特征。
(1) 消费者的个人喜好。不论是何种产品消费者的喜好都将决定着厂商对产品的筛选, 对于数字产品而言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对于厂商更是至关重要。
(2) 成本结构的特殊性。数字产品的成本结构表现为生产与研发第一个产品的成本非常高, 这是其成本结构的特殊性, 但是用于拷贝的成本却极其低廉。
(3) 即时性。即时性对于部分内容性数字产品至关重要, 如证券、股票、外汇、基金、新闻信息等。通常消费者愿意为一些即时的信息支付一定的费用, 对于一些滞后的信息通常免费发放或收取较低的费用。
(4) 高附加值。附加值即是附加价值, 在产品原有成本的基础上, 通过在产品的创造过程中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称为附加价值。
我们应该根据数字产品的这些特性来制定或选取相应的定价策略。
二、数字产品的市场价值定价策略
其成本结构可以表现为:
如上图所示可以表现出数字产品的成本结构比非数字产品更适合市场价值定价。数字产品的价格不是由成本决定的, 而是由产品对用户的效用 (或价值) 所决定的。
1. 转换成本与锁定策略。
转换成本是指更换消费品用另一种商品代替原有的消费商品的一种方法。转换成本的成本大体分为时间成本、精神成本、被淘汰机会成本、心理承受成本、体力成本、技术培训费用成本等。正因为有这些成本的存在, 销售者在对数字产品定价时可以利用此方法本来确定以及锁定目标消费者。
2. 群体定价策略。
数字产品的消费市场一般分为两种消费者:性能理性型消费者和价格理性型消费者。性能型消费者对数字产品性能的敏感度更高一些, 对于价格并不是很在意;而价格理性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群体定价策略。对于性能型消费者可以采取价高的数字价格定价策略, 而对于价格型消费者而言则应采用低价的数字产品定价策略。
3. 个性价格定价策略。
销售商抓住了数字产品具有可变性的特点, 对数字产品进行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处理。正是因为这样, 对数字产品可以采用个性化的定价策略。
三、数字产品的多重定价策略
数字产品采取多重定价策略是必然的趋势。主要原因如下:相对于传统产品而言, 数字产品具有很特殊的成本结构, 并且其边际成本趋于零。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数字产品的定价策略异于传统产品的定价策略。
1. 差别定价策略。
由于数字产品具有个性化, 消费群体也有所不同, 厂商根据数字产品与消费者的差异程度对数字产品采取差别定价的一种方式。
2. 捆绑定价策略。
捆绑定价策略是指厂商将数字产品与服务根据客户的需求捆绑销售。对于厂商而言捆绑简单易行而且会带来较大的效益是厂商重要的销售手段。在网络中使用捆绑销售可以更好地扩大市场份额以及推广新型产品。
3. 交叉补贴定价策略。
交叉补贴定价策略主要适用于两种互补性较强的产品。对一种产品采取较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从而使消费者对另一种产品产生较高的需求从而提升辅助产品价格达到获取效益的目的。
四、数字产品的免费定价策略
许多网络公司根据数字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的特性采取免费定价策略来吸引消费者以到达促销、宣传、增加网站人气树立品牌等目的。
数字产品免费价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数字产品部分免费与限制免费策略。
部分免费策略与限制免费有所不同, 部分免费策略是指顾客下载后只能使用部分功能, 若要使用产品全部功能则要购买正式产品。限制免费策略则是指对于某些特定的数字产品可以免费下载使用, 但是顾客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主要包括期限限制和次数限制。期限限制主要是要求顾客在下载后较短时间内使用, 若超出使用时间顾客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次数限制则是指使用者在免费下载后可以免费一次或几次, 若超出限制使用次数还想继续使用则要缴费。
2. 数字产品捆绑式免费策略。
当销售一种数字产品或服务时免费赠送其他与使用产品不同的数字产品或服务, 这就是数字产品捆绑式免费策略。捆绑策略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软件和软件的捆绑, 就是当消费者购买一种软件的时候商家会同时附带另一种软件, 以增加附带软件的市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二是软件和硬件的捆绑, 就是软件只能安装在固定的硬件上以达到捆绑销售获取最大利益的目。在数字产品捆绑的同时具有增强产品功能, 提高自身实力、提升品牌力量。同比说来捆绑销售也是一种有效的产品间竞争策略。
3. 数字产品完全免费策略。
数字产品的完全免费策略是指对于销售产品的本身价值和售后均免费的一种策略。“大众产品”往往适用于数字产品完全免费策略, 这种产品大多数网络公司均能提供, 网络公司无法在产品身上获取利润, 但是网络公司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增加浏览顾客, 增大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竞争力。
五、数字产品的非销售方法
数字产品的非销售方法包括出租、许可制度、订阅等。
1. 出租。
数字产品的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它具有无磨损性, 采取出租数字产品的营销策略 (产品只租不卖) , 可以避免与自己原有市场进行竞争。
2. 许可制度。
许可证制度通常用于机构的购买者, 一家公司支付合理的费用使得公司 (或机构) 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使用某一程序或都具有进入某一数据库的权限。使用许可证的好处是可以将执行许可证和检查盗版的重担从软件制造商转到机构的头上。由于这是个较为简单的定价策略, 所以易于执行。许可证制度还可以鼓励新用户尝试使用软件包, 以激发更多的用途。程序特征的标准化也降低了维护成本。
3. 订阅。
目前互联网的订阅形式有以下几种: (1) 所有内容只供付费订阅者使用。 (2) 一些内容是免费的, 其他的内容只供付费的订阅者使用。 (3) 所有内容只对注册用户免费。 (4) 所有内容均免费即无注册要求。
六、总结
数字化产品的问题需要使用新的经济原理和新的定价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对数字产品有一定的认识, 还应该了解与熟知数字产品的各种特征特别是经济特征, 由于数字化的产品具有的及其特殊的性质和成本结构决定了数字化产品与常规产品应采用不同的定价策略, 对数字化产品定价一定要考虑产品特性、消费者个人爱好、产品市场认知度、竞争对手的策略等。应该针对数字化产品结合多种策略进行营销和定价。
摘要:随着数码产品在当今社会的广泛普及和不断发展,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产品。数字产品和传统产品存在很多差异, 所以数字产品的定价策略与传统定价策略有所不同。厂商的销售量和销售收入一般由数字产品的定价策略决定, 它同时也决定着数字产品占据整个市场份额的比重和利润的多少。所以对于数字产品定价策略的选择与灵活的运用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数字产品的多重定价策略,数字产品的免费定价策略,数字产品的非销售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雪.数字产品特征及其多重定价策略研究.平原大学学报, 2006-10.
[2]许达专, 潘越.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成本变化对产品定价策略的影响分析.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2007-06-01.
[3]数字产品-市场营销.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2011-03-28.
[4]经营谋略.百度文库, 互联网文档资源2012-11-14.
[5]杜江萍, 薛智韵, 高平.数字产品免费价格策略探析.企业经济, 2005, (5) :61~63.
[6]数字产品免费价格策略探析.百度文库互联网文档资源, 2012-12-06.
[7]沈建勇, 李华.电子商务交易成本对产品定价及商务模式影响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7-01-01.
[8]董传金, 朱振中.基于网络效应的产品竞争策略.山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8-04-30.
一、数字出版:缘何项目多而运营少?
数字出版运营,对有些出版社来说,一直处于尴尬境地,是个痛点。个别出版社甚至空有数字出版项目,但无数字出版运营。
运营之义,在于解决企业现在怎么样、将来怎么办的问题。需要对现有资源和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定未来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并执行实施。而所谓项目,自选题调研起,历经论证到批准立项到按步骤实施,理论上就应该也必须是和出版单位同步的出版运营活动,缘何只见项目而不见运营?应该说,但凡能够立项的都是经过多次论证,其中包括运营模式的论证,一般都有较好的运营基础;也有个别项目先天瘸腿,虽被一时扶持,但行之难远。望闻问切,主要有以下几类病因。
1.缺战略规划
出色的数字出版运营,必有出色的战略规划作指导。纸上文章并不能看出战略规划的实际水平,或许有些“规划”理念不输于人、概念不旧于人,但如果没有真心考虑过如何实施,那充其量是份书面报告。换一个视角,从出版社的数字部门招聘启事的具体要求,可看出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方面是否真干、实干,对怎么干是否已经成竹在胸。微信版的浙江大学出版社数字部门招聘启事,读后颇有感慨。且不说与学校同步发展的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大气,招聘的职位有数字出版中心的数字阅读工作室项目经理、数字出版编辑室项目经理及数字编辑、信息技术部高级项目经理,多种岗位显示出事业的红火。详尽细致的招聘条件与岗位职责,表明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定位非常具体清晰。这是数字出版部门“心中有数”、出版单位战略规划正在良好实施的写照。相比之下,有的单位数字编辑招聘,空泛的岗位要求寥寥几条,岗位描述中只有极少涉及专业技术素养,偶见“熟悉相关软件”之类的笼统说法。不知道招来的人该熟练掌握什么软件,意味着并不明了招兵买马来干什么,又如何能期待数字出版运营能做成什么样?
没有战略规划及实施,立项离运营的差距,就好比浴缸与江河、靶场与战场。
2.缺机制响应
设立集中管理的数字出版中心专事数字出版,还是将数字编辑分散到编辑部门,把每个编辑部门都成为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融合体,在不同的出版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组织架构。但是无论何种形式,数字出版工作无疑需要有合理的奖惩机制做杠杆。有些出版单位长期把数字出版部门视同行政部门,属于二线服务支撑。表面上是因为数字出版初期效益不高,用低位的“旱涝保收”保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起到了放弃运营的负面导向作用。数字编辑低人一等,自然没有积极创新的动力,久而久之沦为偶尔帮助发发新书公告、更新单位网页的闲人。
数字出版的运营涉及社内外资源的调动、协调,转型快、步幅大的出版单位几乎都是把数字出版当成“一把手工程”来抓的。即使不是一把手主管,也是班子集体重视,分管领导能干得力。领导力量高配,也是机制能否顺利运转的保证之一。
运营的另一个指征是产品线,产品线背后是相对稳定的组织架构。数字产品的市场推广、产品内容与服务的质量保障,都需要相应岗位上的人来完成。没有合理的用人机制,出版社数字专业人才和复合人才缺乏的状况就得不到改观,有人才进来了也留不住、用不上。没有灵活有效的合作机制,出版社技术短板难以补齐,本可发挥内容资源优势的数字出版项目,也会成为别人盘中的菜。没有版权保护机制,只能听任盗版猖獗,比如有声作品,市面上多达数万款的收音机开发了数字点歌功能,包括歌曲、音乐、故事、戏曲在内的几千个节目内容,几乎都与内容生产方没有什么利益关联。为了逃避盗版责任,收音机厂商的做法是在曲目本上加印了一行字:“试听作品,请及时删除。”这对无所作为的数字出版(版权)运营简直就是公开的讽刺。
项目论证机制不完善,一些项目的结项考核流于形式也助长了“影子项目”。个别“三无”项目滥竽充数——无技术支持、无项目实际执行人、无经费保障,项目从立项之时起就从未启动过。
缺乏机制,立项离运营绝对不止几条街的距离。
3.缺产品创新
从产品研发到销售,数字出版运营队伍本应是最具创新能力、紧跟时代潮流的人马。包括内容创新、功能创新、服务创新的数字产品创新,是运营之道、生存之道。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版社能够数字化深度再开发的内容资源本就有限,或许仅有的那点现货还因部门之间的藩篱、出版社与作者之间沟通障碍,并不能顺利形成数字产品。
数字产品创新,在一些出版社眼里是显示智商的附加题,而别人早当成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笞题。在这一点上,出版社离技术公司的差距甚远。笔者在研究微课制作时关注到一家名为“心意笞”的技术公司,从最初的高拍仪到微课宝,短短几年已经是几番换代。在新款产品试用时笔者提出能否开发用于拍摄实验教学微课的大视场高清设备,不久便得到的回馈是“已经在研制后期,即将定型量产”。研发速度之快令人惊讶。不光是硬件产品开发,内容生产与服务上、市场推广上技术公司也走在许多出版社前面。“心意笞”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将八年级学生的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录制成独立的视频,并以二维码为载体,印刷在教辅材料上,学生用手机扫描后就能看到自己老师录制的关于在学、将学的知识讲解,课下学习非常有效,并迅速推广至该区的其他年级。该公司还将每年高考试题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教师,录制不同层次的讲解视频,年年推新。
相比之下,有些出版社在同类产品的开发中,注重的是开立项之花,不求结运营之果。貌似只要檢查汇报时可点开能播放就行。出版社习以为常的一年半载为周期的开发,远远落在需求变化的后面。
nlc202309080930
产品创新是立项之后基于运营理念的深度开发,需要研究需求、研究性价比、研究消费者接受度。当一些教育出版单位还在围着某个年级某个学科立项开发碎片微课时,先行者已经在做主题化系列微课资源应用了;当编辑还在琢磨翻转课堂,为视频上线沾沾自喜时,教师已经提出有些视频并非网上一挂就有教学效果,而嗅觉灵敏的策划者则已经在为教师量身定制适合巧藏妙露的课堂专用视频资源了。
没有产品创新,立项与运营之间,就好比原地踏步和百米冲刺,差距会越来越大。
4.缺经费保证
出版集团与成功融资的出版社数字项目无不面临这样的问题。但“一钱难倒英雄汉”,效益一般的出版单位听多了数字出版烧钱的故事,担心投资失败,担心一蹶不振,即使有扶持资金的项目,也是能少投就少投、能不投就不投。
引导资金、扶持资金,只有“起步电机”的功能,自己的发动机空转不载荷,运营之车又如何能行远?
有的出版社年年有新的数字出版项目,热衷于建不同的平台,究其产值,可能数年累加都达不到扶持资金的总额,这是典型的为项目而报项目,或者说为争取扶持资金而报项目。这样的立项,只是获得短暂输血,没有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真正的运营,是打定主意、明确方向,上马本来就要做的项目。外部支持当然要争取,无论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图的都是借力我用,形成运营性运转,把雪球滚大。
资金是制约运营的锁,也是打开运营的钥匙。相较于前面三缺,资金之缺并不算太大的问题。同样还有一句话叫做“凡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只要项目好,真心想运营,除了争取国家政府的引导资金,还可以合作、融资。
缺少经费的立项与运营之间,或许只有一步之遥。
数字出版只见项目不见运营常见于一些实力平平的单体出版社,或许运营乏力的后面还有其他原因,或许这样的做法恰恰是中小出版社的运营策略——但愿是笔者多虑了,他们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回到问题本身。面对以上“四缺”,有何对策?
答案是一句话:只要不装睡,想运营的人总能找到能运营的人。
目适合自身的“社本化”运营呼之欲出
数字出版运营,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再到消费环节虽有困难、痛点,但换一个角度思维,痛点往往就是转变的拐点。在这个人们的阅读习惯及消费方式在快速转变的当下,出版商面临的不只是商机,适合自己的“社本化”运营呼之欲出。
数字出版转型初期,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领跑者自有亮点,值得同行们借鉴学习。2016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研究报告表明,预计2018年互联网教育规模达2680亿元,教育版块的数字出版空间将是相当巨大。不妨将不算特例的数字化教育出版的运营个案和方法进行分析,希望能给相关从业者带来帮助,同时也能给其他版块的数字转型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几乎所有国家的学生都是最重要的读者群体,教育都是最重要的出版版块。数字出版转型也不例外,教育出版的转型土壤也相对更加肥沃,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的读者群体的阅读目标更加集中容易产生规模效应,教育出版读者忠诚度和阅读黏性也更加稳定。
摸到痛点,一筹莫展并无出路。对症下药、治标治本,找到合适的抓手、强有力的支撑让项目站起来,借助得力的平台、顺畅的渠道让项目转起来并运营获利,才是数字出版转型的终极要义。数字出版绝不是单纯的用“数字”来做“出版”,而是让内容以数字形态发挥多重作用的融合工程。
1.整体、前瞻的效益观
教育出版人都知道,已经拥有教材的出版社大都更有数字化出版运营的底气,在拓展项目时也更从容,因为教材出版既有市场支撑又无回款风险。开发国标教材、省编教材是许多出版社追求的“小目标”。然而,面对我国现行的“一纲多本”的实际情况,即使有了审定教材,同样还得去拼服务,否则也将会被更加优秀的版本所替换和淘汰。要让教材有“活”路,数字平台的跟进必不可少。
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为例,教材进入课堂之后,除了做好传统的教材出版服务(如教师培训、专家讲座、交流研讨等),数字平台作为服务支撑,将成为评价该版本教材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极其重要的参考标准。
在数字平台下,通过互联网的匿名性,可以保护读者的隐私,让更多的读者能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提升自我心理素养水平;通过互联网的多样性,可以有利于样本收集,让致力于青少年心理研究的专家有更多的数据参考;通过互联网的普及性,可以有利于实时监控,让老师和家长能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处理;通过互联网的互动性,促进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公平改革等。
通过数字平台的运营,拓展了纸媒教材与数字教材的教育功能,教材变活了,平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好老师、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家长监护的好工具。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如此运营,能盈利吗?
答案是看整体,看未来。通过平台的功能服务,让更多的施教者、受教者及监护人能对这套教材更加支持,可能平台本身未能盈利,但能够为教材的生存与发展作保障,從而保证并提高教材的收益,大可不必在意收益是放在左口袋还是右口袋。与所有的互联网平台一样,当第一步发展到一定火候,拥有的会员数上规模时,无论是其他有偿服务还是广告收入,都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2.合作、共赢的路线图
智慧教育是信息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趋势,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的创新举措。随着教育引导方向的改变及素质教育的推进,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逐步让位于以学习资源为基础,以学生、问题及活动为中心的能力培养模式,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变化是智慧教育的核心与根本,具有微课、慕课、大数据教育、翻转课堂、创客运动和智慧校园等多种实现模式。
随着授课与学习习惯的改变,读者的水平层次被进一步细分,传统的纸质教辅将愈发显得效率低下。一本有一定印量的传统纸质教辅,对于学生个体必定存在大量多余的内容。因此,网络时代的教辅将会迎来“纸质教辅变薄,网络内容变厚”的新趋势。在线教育备受追捧的同时,也有成批的运营者苦撑之后倒在竞争场。“江苏泰微课网络课程”的运营,颇像一桩门当户对的联姻。
nlc202309080930
一方是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泰州的教育水平在教育大省江苏常年处于领先地位。泰州教育局组织的在线教育工程——“泰微课”网络平台拥有泰州市的2000余位教师参加录制上传的70000多个微课视频,这些视频均经过专家组审核并科学分类。该平台的创新性已多次得到了中央电教馆、江苏省电教馆的肯定与推荐,也受到了其他多个省份的重点关注。另一方是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旗下的凤凰科技出版公司。从相识相知到结合的铺垫期,其实就是双方的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成长期和相互观察期。如果说“泰微课”是“嫁妆”,那“江苏泰微课网络课程”这个融纸质教辅与数字教辅于一体的出版项目便是双方“联姻”的成果。
“江苏泰微课网络课程”只出版读者都用得到的基础内容,规模相比传统教辅大幅“瘦身”,所有短板强化或者拓展提升的内容都以二维码的形式无缝链接“泰微课”网络平台上的微视频内容。“江苏泰微课网络课程”产品内链接的二维码全部免费,增加“江苏泰微课网络课程”的含金量和增值服务优势;“泰微课”平台通过“江苏泰微课网络课程”吸引会员,并推送更多网络资源供师生选择性消费,支撑自身平台建设发展。
由于该项目是借力于现有的数字资源平台打造的配套出版项目,出版社仅投入相应的纸媒内容的组织及编写费用,便可促成项目的正常发展。原本区域性较强的“泰微课”,借助数字出版运营,实现了教研成果扩大传播、教育效果不断优化、教育品牌持续强化。
在这样的合作理念下,数字出版运营并不是所有环节都需要出版商全程投入。教育领域的数字出版运营,可与教育管理部门、技术公司、新华书店取长补短,共赢发展。当然,在资金不足、无力独立承担风险时,众筹出版也是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
3.“吹拉弹唱”的方法论
数字出版运营,无论是行业面上的痛点分析还是单位部门的亮点观察,目的是以问题为导向,试图针对“痛点”找出对策,从“摸索者”“犹豫者”甚至是“牺牲者”中脱颖而出。实力有大小、资源有多少,出版单位各有不同。有的宜从碎片做起,边做碎片边积累,同时开展碎片运营,以滚雪球的方式成长;有的适合收购优质资源、兼并技术公司,谋求快速占领制高点;有的需要借力合作,多方合作。但笔者以为,无论出版单位大或小,都应注重以下几个基本的运营环节。
“吹”:宣传。数字出版运营的宣传环节,现在还未被充分重视。一些平台开发之后很快被淹没在网络的海洋中,谁能记得住你家的网址?APP开发可能花费不少,但如何能让读者动心,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中?如果说在运营之初,没有充分宣传造势,那么平台既成,再不用心宣传,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至少,我们要像推广纸质产品一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与渠道宣传数字产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在出版社自己的网站上进行零星的宣传,也有部分在一些出版类的刊物上登一些广告,这样的宣传其实到不了数字产品最初定位的读者中。那最多是在出版同行中的形象宣传。
本文开头提及的有同行在数字出版QQ群或微信群里发布自家单位的产品广告,并不是一晒了事,而是通过“求转发”而进行多群扩散,成本不高,效果不错。
“拉”:合作。数字出版运营是个系统工程,不只是看某一单位已有的经济实力。拉技术合作、内容合作、资金合作、部门合作等都是需要统筹解决的系列问题。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运营目标认定之后,必须制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应成为全社共识,决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数字出版运营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编辑的事情,应该举全社之力,各自发挥所长,才能攻坚克难。
能否拉而合之,取决于机制。应有明确的跟进政策支持。俗话说,“空间越大,风险越高”,造成部分企业或者编辑态度保守,畏难情绪及害怕失败的想法会严重左右工作和思想创新。因此,作为企业决策者,应当制定相应政策允许合理的失败和激励创新的成功。要让团队里的每个人改变观念,让他们坚信“风险越高,空间越大”。
“弹”:协同。有合作不等于协同好。有时候协同是选择,是取舍。一个单位上下都来关注数字出版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人人都爭报同一类的项目,不看基础、不论条件、不讲论证,指望乱中取胜,自然会出现数字出版影子项目,自然会因为选错战场而使单位产生种种不该有的损失。
能否协而同之,关键看领军。领导懂行,用人得当,数字出版运营就是进取之曲、和谐之声。时代传媒数字出版的“首席技术官”的设置与做法让人眼前一亮。而出版单位普遍缺乏技术领军人才、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运营管理人才,这是需要我们充分重视的。
“唱”:内容。内容创新永远是核心竞争基础,数字出版是一个让重要的内容以数字形态发挥各类作用的融合过程,绝不是单纯的数字内容的堆砌。特别是现在的转型期,更应该结合目前读者的阅读和消费习惯,在利用适当的平台进行辅助支撑的基础上设计出版内容,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上着手,逐渐增加客户对数字出版产品及平台的信心和依赖,从而赢得“忠实的”客户市场。
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高效获取4D数字产品的方法
以北京某地区为例,详细介绍利用Jx-4C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制作4D(DRG、DLG、DEM、DOM)数字产品的作业方法,最后得出该地区的4D产品成果图.证明利用该方法制作4D产品的速度快、精度高,可广泛应用于测绘生产过程.
作 者:马东岭 丁宁 蔡菲 MA Dongling Ding Ning CAI Fei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上木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1刊 名:地理空间信息英文刊名:GEOSPATIAL INFORMATION年,卷(期):7(4)分类号:P231.5关键词:教字摄影测量工作站 4D数字产品 数字地图
数字钟实际上是一个对标准频率(1Hz)进行计数的计数电路。振荡器产生的时钟信号经过分频器形成秒脉冲信号,秒脉冲信号输入计数器进行计数,并把累计结果以“时”、“分”、“秒”的数字显示出来。秒计数器电路计满60后触发分计数器电路,分计数器电路计满60后触发时计数器电路,当计满24小时后又开始下一轮的循环计数。一般由振荡器、分频器、计数器、译码器、数码显示器等几部分组成。
振荡电路:主要用来产生时间标准信号,因为时钟的精度主要取决于时间标准信号的频率及稳定度,所以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
分频器:因为振荡器产生的标准信号频率很高,要是要得到“秒”信号,需一定级数的分频器进行分频。
计数器:有了“秒”信号,则可以根据60秒为1分,24小时为1天的进制,分别设定“时”、“分”、“秒”的计数器,分别为60进制,60进制,24进制计数器,并输出一分,一小时,一天的进位信号。
译码显示:将“时”“分”“秒”显示出来。将计数器输入状态,输入到译码器,产生驱动数码显示器信号,呈现出对应的进位数字字型。
由于计数的起始时间不可能与标准时间(如北京时间)一致,故需要在电路上加一个校时电路可以对分和时进行校时。另外,计时过程要具有报时功能,当时间到达整点前10秒开始,蜂鸣器1秒响1秒停地响5次。
为了使数字钟使用方便,在设计上使用了一个变压器和一个整流桥来实现数字钟电能的输入,使得可以方便地直接插入220V的交流电就可以正常地使用了。关键词 数字钟 振荡 计数 校正 报时
目 录 设计目的...........................................................4 2 设计任务...........................................................4 3数字电子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 3.1数字钟的构成......................................................4 3.2原理分析..........................................................4 3.3数字点钟的基本逻辑功能框图........................................5 4.数字钟的电路设计..................................................5 4.1 秒信号发生器的设计...............................................6 4.2时间计数电路的设计................................................8 4.3译码显示电路.....................................................10 4.4正点报时电路的设计................................................12 4.5校时电路的设计....................................................13 5设计心得........................................................14 6参考文献.............................................................15
1设计目的
在学完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后,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系统地进行电子电路的工程实践训练,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工程师的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任务
2.1设计指标
1.时间计数电路采用24进制,从00开始到23后再回到00; 2.各用2位数码管显示时、分、秒;
3.具有手动校时、校分功能,可以分别对时及分进行单独校时,使其校正到标准时间; 4.计时过程具有报时功能,当时间到达整点前10秒开始,蜂鸣器1秒响1秒停地响5次。5.为了保证计时的稳定及准确,须由晶体振荡器提供时间基准信号。2.2设计要求
根据选定方案确定实现设计要求的基本电路和扩展电路,画出电路原理图。
3数字电子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1数字钟的构成
数字钟一般由振荡器、分频器、计数器、译码器、显示器、校时电路、报时电路等部分组成,这些都是数字电路中应用最广的基本电路。3.2原理分析
数字钟实际上是一个对标准频率(1Hz)进行计数的计数电路。振荡器产生的时钟信号经过分频器形成秒脉冲信号,秒脉冲信号输入计数器进行计数,并把累计结果以“时”、“分”、“秒”的数字显示出来。秒计数器电路计满60后触发分计数器电路,分计数器电路计满60后触发时计数器电路,当计满24小时后又开始下一轮的循环计数。由于计数的起始时间不可能与标准时间(如北京时间)一致,故需要在电路上加一个校时电路可以对分和时进行校时。另外,计时过程要具有报时功能,当时间到达整点前10秒开始,蜂鸣器1秒响1秒停地响5次。3.3数字点钟的基本逻辑功能框图
图1 数字钟的基本逻辑框图
4数字钟的电路设计
下面将介绍设计电路具体方案:其中包括电源电路的设计、秒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时间计数电路的设计、译码驱动显示电路的设计、正点报时电路的设计、校时电路的设计几个部分。
4.1 秒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晶体振荡分频电路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1.采用频率fs=32768Hz的石英晶体。
D1、D2是反相器,D1用于振荡,D2用于缓冲整形。Rf为反馈电阻(10~100MΩ),反馈电阻的作用是为CMOS反相器提供偏置,使其工作在放大状态。C1是频率微调电容,改变C1可对振荡器频率作微量调整,C1一般取5~35pF。C2是温度特性校正用的电容,一般取20~405pF,电容C1、C2与晶体共同构成Ⅱ型网络,完成对振荡器频率的控制,并提供必要的1800相移,最后输出fs=32768Hz。
图4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2.多级分频电路
将32 768Hz脉冲信号输入到CD4060(内部结构如图4-4)组成的脉冲振荡的14位二进制计数器,所以从最后一级Q14输出的脉冲信号频率为:32768/214 = 32768/16384 = 2Hz 如图6。再经过二次分频,得到1Hz的标准信号脉冲,即秒脉冲如图7。
图5 CD4060内部结构
图6 脉冲分频电路
图7 秒信号原理图
图8 晶体振荡及分频电路
4.2时间计数电路的设计
秒信号经秒计数器、分计数器、时计数器之后,分别得到“秒”个位、十位、“分”个位、十位以及“时”个位、十位的计时输出信号,然后送至译码显示电路,以便实现用数字显示时、分、秒的要求。“秒”和“分”计数器应为六十进制,而“时”计数器应为二十四进制。采用10进制计数器74LS162来实现时间计数单元的计数功能,其为双2-5-10异步计数器,并且每一计数器均有异步清零端(高电平有效)。4.2.1“分”、“秒”六十进制计数器
选用两块74LS162采用异步清零的方法完成60进制。以“秒”计数为例:计秒时,将秒个位计数单元的QA与CP(下降沿有效)相连,将74LS162连接成10进制计数器,BCPA(下降沿有效)与1HZ秒输入信号相连,QD可作为向上的进位信号与十位计数单元的CPA相连。秒十位计数单元为6进制计数器,需要进制转换。将10进制计数器转换为6(0110)进制计数器,当十位计数器计到QD QC QB QA为0110时,同时对秒的个位和十位进行清0,另外QC可作为向上的进位信号与分个位的计数单元的CPA相连。其具体连接图如图9CPA相连,其具体连接图如图9。7
图9 六十进制计数器
4.2.2二十四进制计数器
同样可以选用两块74LS162采用异步清零的方法完成24进制计数 如图10。
图10二十四进制计数器
4.3译码显示电路
译码显示电路是将计数器输出的8421 BCD码译成数码管显示所需要的高低电平,我们采用阴极七段数码管,引脚如图11。
其则译码电路就应选接与它配套的共阴极七段数码驱动器。译码显示电路可采用CD4511BC-7段译码驱动器,其芯片引脚如图12。译码器A、B、C、D与十进制计数器的四个输出端相连接,a、b、c、d、e、f、g即为驱动七段数码显示器的信号。根据A、B、C、D所得的计数信号,数码管显示的相对应的字型。其具体电路图如图13。
图11 阴极七段数码管
图12 芯片CD4511BC-7段译码驱动器引脚
图13 译码显示电路
4.4正点报时电路的设计
要求当时间到达整点前10秒开始,蜂鸣器1秒响1秒停地响5次。即当时间达到xx时59分50秒时蜂鸣器开始响第一次,并持续一秒钟,然后停鸣一秒,这样响五次。在59分50秒到59分59秒之间,只有秒的个位计数,分的十位QD QC QB QA输出0101,个位QD QC QB QA 输出1001,秒的十位QD QC QB QA 输出0101均不变,而秒的个位QA计数过程中输出在0和1之间转。所以可以利用与非门的相与功能,把分十位的QC、QA ,分个位的QD、QA,秒十位的QC、QA 和秒个位的QA相“与非”作为控制信号控制与非门的开断,从而控制蜂鸣器的响和停。如图14。
图14 整点报时电路
4.5校时电路的设计
时钟出现误差时,需校准。校对时间总是在标准时间到来之前进行,分四个步骤:首先把小时计数器置到所需的数字;然后再将分计数器置到所需数字;在此同时或之后,将秒计数器在零时停计数,处于等待启动;当选定的标准时刻到达的瞬间,按起动按钮,电路则从所预置时间开始计数。由此可知,校时电路应具有预置小时,预置分、等待启动、计时四个阶段,因此,我们设计的校时电路,方便、可靠地实现这四个阶段所要求的功能。
图15数字电子钟的计数校正电路
5设计心得
本次实验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两人分工明确,我们一起处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每连接好一个模块后,我们认真地检查电路,这样大大减少了实验出错的机率,为最后成功完成实验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本次数字钟电路设计实验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刚刚学过了数电这门课程,还没完全弄懂某些门电路的原理和用途,而此次课程设计恰恰提供了一个好机会,让我们从实践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参考文献
2006-11-9 网友评论 0 条 点击进入论坛
当二十世纪的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书中,向人们描述着数字时代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带来的各种冲击时,人类文明已经真实地迈进了二十一世纪,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大潮朝着我们扑面而来。档案管理和利用如何应对及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需求,是我们档案工作者要思考的。
一、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
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同月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由此,传统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有一些档案馆已经开始对此投资建设。我们认为,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规划和解决好档案馆的数字化之路,为今后的数字化档案馆进而是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的建设打好基础。
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由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组成:
(一)档案馆数字化。档案馆的数字化包含着以下三层含义,其一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建立档案馆的自动化系统,实现档案馆自动化管理,完成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其二是馆藏信息数字化,数字化的馆藏档案信息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建成完备的信息数据库;其三是构建平滑高效的档案信息数字化传输平台,实现档案的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
(二)数字化档案馆。在档案馆数字化基础上,形成以数字化信息为馆藏内容,以计算机为管理手段,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档案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
(三)数字档案馆。通过国家信息基础工程联合数字化档案馆,运用网络互联技术,将个体数字化档案馆联合起来,进行扩张、伸展,组成完全意义的数字档案馆,遵循共同协议,实现数字化信息共享,是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知识信息中心。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终端提出需求,由数字档案馆系统完成查找和调阅档案信息,完全不受时间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如果说运用虚拟技术,建立虚拟档案馆的话,那么,档案馆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才真正可以称得上是虚拟档案馆。
二、档案馆数字化——数字化的起点
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作为传统档案馆数字之路的起点,如何走好这首要一步,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就着重于这一点来谈一下我们的观点。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自动化是对档案馆自身管理行为现代化的确定,而这种现代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数字化管理基础上的。这个特征是基础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是开展其他数字化工作的前提条件。现在许多文章在探讨数字档案馆或虚拟档案馆时,较多是对档案馆美好前景的预测与憧憬,很少涉及传统档案馆的现代化管理问题,忽视档案管理具体业务环节的计算机数字化管理问题,如档案自动编目和自动检索、档案自动全文存储与检索、档案业务工作辅助管理、计算机辅助立卷、档案自动标引、文档一体化管理、档案馆办公自动化、档案库房保护技术现代化、档案数据库设计与建立等。而这些不仅是档案管理基本的业务环节,也是档案管理自动化的具体体现,更是档案管理数字化全面实现的基础。这些问题不解决,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就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开始进行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实践与探索,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方面的发展方向。
1、建立著录档案信息检索系统。著录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应该说是计算机技术与档案工作的最早结合点。由于档案馆的馆藏量巨大,档案的信息资源又是如此丰富多样,为了方便利用者,提高查询效率,档案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档案目录或专题文件级目录著录,以达到快速检索的目的,检索工具的数字化带来的优势尽显无遗。
2、“文档一体化”管理。1992年国家档案局提出“文档一体化”管理思路,许多档案部门纷纷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文件与档案的一体化管理,从文件形成之时到文件办结归档乃至档案管理成为一条流水线的操作过程。“文档一体化”操作管理软件与传统手工操作相比,避免应归档的文件材料人为遗漏,提高了文件归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了文件立卷的效率,提高了档案的质量。但它也只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传统手工操作流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档管理数字化。
3、档案馆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我国档案工作数字化管理起步时间较晚,目前还是以针对上述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和文档一体化数据库系统的管理为主,停留在档案工作数字化管理的初级阶段,数字化管理的优势和潜能并未充分发掘出来。档案工作数字化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涵盖档案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等诸方面的大型的系统工程。档案馆数字化管理应该以此为契入点,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发展。
(二)馆藏信息的数字化。根据《档案法》的规定,综合性档案馆作为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集中保存档案的基地,与国家历史同在。综合性档案馆通常都有数量庞大的馆藏,内容及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就传统的档案载体而言,其记录信息都是平面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载体的信息难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所有的馆藏信息都能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做到图、文、声并茂,档案信息的记录功能与显示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而且更有前景的是数字化后的档案信息能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给长期以来沉闷、形式单一的档案信息贴上吸引人的“标签”。馆藏信息的数字化是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其数字化建设的工程量巨大,各级档案部门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
1、大型综合性档案馆,它们的馆藏基础一般都较好,馆藏信息的利用也较频繁,在建设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技术优先的原则,划出专项经费,成立馆藏信息数字化部门,专门负责档案信息数字化工作。这种模式见效快,但投入高,需要很强的经济支持和技术支持。
2、中小型综合档案馆,在建设经费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资源优先的原则,购置少量的设备,对重要的档案资源先期进行数字化处理,循序渐进逐步扩大数字化规模。这种模式见效慢,投入较少,对技术要求也不高。馆藏档案信息经数字化后转化为数字信息,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在。
目前大部分档案馆馆藏档案载体仍然是以纸质为主,纸质档案数字化制作方式一般有二种:第一种是通过计算机人工录入或通过扫描仪扫描由字符识别软件(OCR)识别,制成文本文件;第二种是将档案文件的每一页看成是一张图片,不管上面具体是什么内容,由扫描仪按页扫入计算机制成图形文件。第一种方式占据空间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文数字化,但纸质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手写体、繁体字,有的字迹褪化及非文字形式等,此时采用第一种方式就会暴露出如下致命弱点:用OCR字符识别的准确率低;若采用人工录入,不但需要大量的录入人员,而且一时还不能马上胜任此项工作,差错率大且核对困难,投入大,收效慢。而第二种方式实现容易,一般档案工作人员只要稍加培训,即可操作机器,且工作可以定量化,差错率相对较低,即便有一些错扫、漏扫等,也能很快被发现。至于图形文件占空间大的问题,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相信适合的软件很快就会被开发出来,如果能采用先进的高速扫描机,那么对档案信息数字化无疑是如虎添翼。另外,还因为图像扫描保持了档案原件本来面目,可以使利用者在看到文字内容的同时,也能看到纸质档案的其它一些特征,如原件的纸色、墨迹、印章、圈点、批注等各种原貌,使利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线索,开展一些更深入的研究。
(三)档案信息传输平台数字化。档案信息只有在传递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以往信息存在于一次文献即档案原件或经过处理的二次文献范畴内,人们需要档案信息,往往需要亲临档案馆,通过阅览摘录、静电复制或拍摄等形式来获取需要的信息。但档案信息在完成数字化后以数字形式存在时,数字网络系统就将成为其主要的传输平台,为档案信息的快速流动提供可能。数字化了的档案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多向传递,形成传递网络,而且通过因特网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传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者不必亲临档案馆,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方便地利用档案信息。
如果把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比作一个人体的话,那么档案管理数字化和馆藏信息数字化的建设就是这个人体的骨架和血肉,数字网络系统就是它的神经网络。档案馆信息传输平台应首先构建的是档案馆局域网也可称为内网,一般的要求是在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前提下,通过网络连线将各个部门的计算机资源整合在一起。可根据不同的应用设置服务器,部门的个体计算机通过网络共享网络信息资源,为档案馆核心数据库提供档案信息,也可以得到权限范围内的档案信息。其次是构建外网、公众网等,可使档案信息通过数字网络系统进入信息交流的大动脉----互联网,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三、档案馆数字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建立标准化的规范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指出:“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推行标准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这充分阐明了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现在各地的档案馆对数字化建设还都处在试验和探索阶段,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标准化的规范体系的确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档案馆数字化建设高质量的坚实基础。如浙江省档案局指出数据库建设要本着保证质量、规范标准的精神,并决定在2002年正式出台统一的《浙江省综合档案馆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相关标准,对全省各级档案馆现有的数据库与软件进行修改、规范,提高数据质量,完善软件功能,特别是数据标准接口功能。在建立标准化的规范体系方面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标准化管理为主,制度管理为辅。标准化适合于技术工作领域的规范化管理,可操作性强,而且与管理体制的关系较为超脱,因此在不与法律相冲突的情况下,标准化管理更有利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度通常以法规形式出现,特别是约束力强,但管理范围有限,所以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配合制度可以形成档案馆数字化工作所需的严密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2、首先考虑采用国际标准,其次才是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由于档案信息的范围和种类处于不断扩展和变化之中,因此即使在档案馆数字化阶段也应优先采用适用范围尽可能广泛的标准,尽量做到一次到位。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确定标准的原则是:面向计算机和网络及信息平台的处理,直接采用国际和国家标准;面向综合性信息的处理优先采用国家标准;面向档案信息的处理以借鉴为主进行补充,由此形成标准化的规范体系。
(二)建设高质量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早在1992年就有学者指出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核心是建设高质量的数据库,这个认识到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现在我们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依然是建设档案信息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档案馆计算机数据库类型以检索性数据库和文件性数据库两种较为常见,检索性数据库主要用于揭示馆藏内容,介绍开放档案的范围、目录和提供网上检索途径;文件性数据库,主要用于完整地载入档案文件,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档案信息。档案信息数字化后以数据形式集合成数据库,档案信息组织形式就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从原先纸张上顺序的、线形的方式转变为计算机的直接的、网状的方式,索引文件、超文本技术可以使信息按本身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依赖先进的智能化信息管理技术,以人工语言或自然语言进行搜索,为用户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库中的数字信息要达到以下质量标准:第一、数据的准确性;第二、数据项目和内容的完整性;第三、数据的规范性;第四、数据的稳定性。
(三)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安全是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档案馆与图书馆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图书信息基本上是面对普通公众,而档案信息则对安全保密有严格的要求,有相当一部分档案信息是需要控制使用的,所以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档案信息的保密和安全。通常采取的措施可以分为制度管理和技术保证两类,档案馆在数字化建设中对此应该形成一套管理制度体系,此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自动控制,才能做到更加严密。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进行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探索时就十分重视数据的安全问题。他们认为在黑客猖獗和网络安全保护手段不健全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保密和安全,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数字化民国档案网络化服务。他们首先对已有的档案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分化,对馆内不同用户根据权限提供全文档案信息,使馆藏信息首先在馆内达到资源共享。当馆内数据库接入Internet网时,除尽最大可能保证网络安全外,将那些有机密性的、不开放的档案不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为了解决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可以使用Intranet技术,提供授权的档案信息服务。
(四)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才问题是关系到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成败的另一关键。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是与新知识、新技术的普及密不可分的,所以各类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档案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培养的人员有以下几类:系统开发与维护、数字化加工与管理、标准化建设、数据库运行管理等。
目前我国的档案专业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各种专业知识培训,都显得知识陈旧,内容更新慢,缺乏计算机技术与档案及档案工作关系的内容,其结果也就使得档案界严重缺乏既具有档案专业知识又具有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复合性人才,阻碍了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在档案事业上的运用。对此,档案教育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奋起直追,加大培训力度。
同时档案馆也必须重视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需要。在相关的岗位培训及人才引进时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1、做到有提前量,使有关人员对新技术新设备提前了解。
2、针对不同对象分层次培养,要求知识技能与岗位相适应。
3、充分依靠社会支持,引进人才但不浪费人才,做到人员结构合理。
一、传统出版企业数字产品与内容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存在“数字内容提供者”的观念。受资金、技术、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变的过程中, 通常情况下, 需要做好内容资源数字化工作, 通过内容代理、版权交易与平台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 进一步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数字化服务。对于出版社来说, 在这一过程中, 没有高度重视自身的品牌、资源、经验等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将自己定位为数字内容的提供者, 在这种情况下难以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二) 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传统的出版企业来说, 在日常经营过程中, 没有对自身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资源存储过于分散。在日常工作中, 出版社一旦生产完成工作内容, 就会通过手稿、电子文档等方式对产品进行存储, 进而出现文档存储分散的现象, 为文档的后续数字化加工增加难度。
2.数字内容资源之间缺乏相应的关联度。在数字出版中, 内容资源之间紧密关联对于出版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内容资源之间存在关联是对新产品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
3.内容资源缺乏重复利用。在传统出版社内部, 能够进行再版或重印的内容资源只占一小部分, 其余的内容资源难以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 重新整合内容资源存在一定的难度, 进一步降低了内容资源的利用率, 进一步制约了赢利模式的创新。
(三) 服务对象定位模糊。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 在对数字内容服务对象进行定位时, 通常情况下, 需要考虑以下内容:第一, 是否存在过度依赖自身的资源, 认为自己的内容能够满足读者的需要;第二, 是否具备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数字出版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是否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第三, 是否正确长尾定律, 还是迷恋二八定律, 弱化了个别产品的推动力, 认为创造利润的产品集中在畅销品上。
(四) 赢利模式滞后。在所有的出版企业中, 能够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从事互联网出版服务的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同时只有少数的企业能够拿到电信增值服务的运营权, 能够同时握有两种资源的出版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对于大多数出版企业来说, 根本不可能同时握有出版权和渠道收费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 先进的盈利模式不能为多数的出版企业所利用, 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出版社盈利模式只能借助网络和数据库提升自身的业绩。
(五) 技术支撑不够。在日常运营过程中, 丰富的内容资源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 这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因此, 出版社要构建完善的知识资源数据库, 同时以数据库资源为基础, 搭建内容服务平台, 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但是, 在此过程中, 受到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传统出版企业面临以下问题:一是通过标准化转换对传统出版企业的出版资源进行管理, 明确研发标准;二是深度利用、甚至是二次开发内容资源;三是利用碎片化方式对数字内容进行管理, 建立规范化的标引和链接。
二、提升传统出版企业数字产品与内容服务的对策措施
(一) 树立内容服务意识。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 在日常运行过程中, 需要明确服务需求, 不断强化内容服务意识, 对内容资源的积累、整合、开发等给予高度的重视, 不断拓宽市场渠道, 创造盈利模式。在为市场提高数字内容服务的过程中, 可以重点考虑读者, 读者作为数字内容的消费者, 是出版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所以, 出版企业要对读者进行充分的利用, 同时建立和完善读者资源数据库, 根据读者的实际情况, 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组织开展工作时, 不管是约稿, 还是作品已上市, 通常情况下, 都要与读者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 及时收集读者的信息, 并且第一时间与读者进行真诚的交流沟通。
(二) 充分开发利用内容资源。对于出版企业来说, 标准化是其经营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同时内容资源难以进行标准化管理。为了对自身进行标准化管理, 出版企业可以先制定行业内部的标准化, 选择经济实力雄厚的出版企业制定行业标准, 在行业内部逐步实施, 然后将标准向所有的出版企业进行推广, 通过在出版行业实施标准化, 可以对自身的内容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要。
(三) 完善内容运营体系, 明确服务对象。在内容运营模式方面, 传统出版企业相对比较简单, 但是在面对数字出版激烈竞争时, 传统的运营体系早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重新探索以读者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在这一运营模式中, 涵盖包含网络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终端提供商等整条产业价值链。在该产业链中, 出版企业可以对读者进行明确。
(四) 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传统出版企业需要确保服务的个性化, 一是对读者市场进行细分, 细化读者。通过研究分析读者的年龄、职业、爱好等, 选择合理的销售渠道, 然后根据读者的实际情况, 为读者提供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的服务,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对内容资源的需求。二是拓宽营销渠道, 通过对读者市场进行细化后, 借助丰富的营销渠道, 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图书资源。
(五)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统出版企业在搭建内容资源服务平台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当前的技术。因此, 出版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通过竞争合作的方式建立服务平台, 这种方式将本来存在竞争关系的出版企业集中到一起, 通过规模化的方式应对数字化的挑战,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读者、出版商、书店三者的共赢。
(六) 创新内容服务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字出版产业得到了跨越式迅猛, 对此, 传统出版企业可以借鉴数字出版产业的云服务模式和“云+端”服务模式, 丰富自身的内容服务模式, 利用不同的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传统出版企业在创新自身经营模式的同时, 吸收借鉴数字出版企业的经验, 打造一个全新的服务平台。借助数字出版企业的云服务平台, 对自身的内部资源进行加密管理, 通过选择科学合理的营销渠道, 并借助授权方式, 确保自身资源的安全性。以服务平台为基础, 收集分析读者的信息和购买行为,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升数字内容服务的效果。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网络的普及, 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何获得竞争的主动权成为出版企业关注的焦点。为此,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存在的问题, 同时针对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提出具体的措施, 进而为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数字出版,出版企业,出版产业
参考文献
[1]张晗.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D].武汉大学, 2013, 4
[2]肖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区域、阶段的视角[D].南京大学, 2013, 5
三维打印、人机交互、云计算中心、虚拟现实……经历了软件技术发展相对迟缓的短期低迷,硬件技术的全面进步使得2013年的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呈现出另外一种徘徊:究竟选择何种技术作为工业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应用企业、系统提供商和媒体皆陷入了选择、验证和决策的徘徊。不能否认的一点是,现在的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已经不能单单依靠某一种技术作为唯一的支撑,企业全方位、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已经给了各种技术以充分展示的空间,因此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反观应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现阶段能够提升其工作效率的关键已经不再仅仅是软件功能,硬件产品的性能,以及新晋硬件设备对产品相关流程的改变和优化对于其工作效率提升的能力已经不容忽视。如三维打印对于产品研发决策的意义,再如虚拟现实对于产品生产环节的优化,又如人机交互对于产品开发的价值……落实到日常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应用到的硬件设备还存在适用性的问题:并非最新、最高速、最昂贵的产品就是最具效率的,最合适才是解决效率问题的关键!基于此,《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杂志编辑部根据用户的反馈、业界反映和亲身评测,向工程技术人员推荐日常所需的几款硬件产品——评判的标准就是在最广泛的应用领域具有最通用的适用性。
一家之言,百家争鸣。我们推荐的本意是能够给读者一个提示,并不强求适合每一个特殊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