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注释和翻译

2025-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注释和翻译(精选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注释和翻译 篇1

作者:李白朝代:唐代

【作品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

【作品翻译】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作品注释】

故人西辞黄鹤(hè)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辞:辞别。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孤帆(fān)远影碧(bì)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作品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注释和翻译 篇2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读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刚出四川不久, 漫游吴、越等地后定居湖北安陆时所写。此时的李白激情澎湃, 风华正茂, 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诗人是在黄鹤楼与老朋友孟浩然挥手告别的。为什么是“西辞”呢, 因为黄鹤楼在广陵 (今扬州) 的西面, 两地相距数百里, 在黄鹤楼辞别去往广陵, 所以说“西辞”。“烟花三月下扬州”表现了送行的时节和孟浩然此行的目的地。“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用来形容仲春三月的繁花似锦是再恰当不过了。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扬州, 自隋炀帝为赏琼花举天下之力开凿运河以来, 就是中国繁华富庶的文化与商业名城。盛唐时期的扬州,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景象。俗谚中所说人生的乐事, 莫过于“腰缠十万贯, 骑鹤下扬州”了, 可见那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老朋友孟浩然在这个春光明媚、花团锦簇最宜出游的时节, 看着一路的旖旎风光舟行长江, 前往那个东南名胜的繁华之地。对此李白是赞赏的, 甚至可以说是羡慕的, 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他发自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之情。

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诗人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一直目睹着老朋友乘坐的船启碇, 挂上风帆, 渐行渐远, 越来越小, 直至帆影最后终于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在风中伫立良久, 眺望着那水天相接的地方, 似乎渴望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满载着他的深情和祝福, 伴随着友人直达广陵。诗中没有一字提及离别的痛苦和伤感, 但读者仍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不舍与惆怅。黄鹤楼所在的武昌是九省通衢之处, 长江上舟来船往, 上溯下行, 日夜不息。孟浩然乘坐的是宽阔的长江上众多帆船中的一艘, “孤帆”并不是说当时长江上只有这一艘船, 而是写出了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 在迎来送往的机场、车站、码头等人头攒动的地方, 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要寻找的人, 也是因为注意力特别集中的缘故。诗人将深厚的友情融会在笔下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色之中, 真正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

诗中每句都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 这些充满动感的词语不但带来了时空上的转换, 更使诗歌本身具有一种气势磅礴、空灵翩然的势态, 营造出幽深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 口头语而有弦外音, 使人神远, 太白有焉。”这正是对这首诗创作特点的最好评价。

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这首诗, 明里写景, 暗里将诗人的情感蕴含其中。学生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来。此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透过景物, 揣摩背后的情感, 并且要将自己相关的体验调动起来, 与之对接。这样, 就能让学生走近诗人, 甚至走进诗人的心灵, 就能让他们体会到, 诗人离我们很遥远, 但是他们的情感却与我们相同、相通。如此, 才能真正实现古诗教学中的情感熏陶的目标。

【片段设计】

一、猜测感受

这是一首送别诗。根据我们的经验, 送别友人亲人的时候, 人们的情绪通常会是什么状态的?组织学生交流, 调动其生活经历。

二、揭示情感

听了大家的发言, 我想告诉大家, 这首诗和一般伤感的送别诗有些不同。

1.请大家按照平仄规律来朗读这首诗。及时指导, 初步从音韵上猜测作者当时的情绪。

2.出示已学的《送元二使安西》, 请大家比较一下, 说说它们的不同。通过讨论, 逐步揭示作者当时并不伤感。

三、体味验证

1.从诗中找出关于景物的关键词。

古人写诗, 常常要借景抒情。景语即情语。既然作者送别友人时没有什么悲伤, 那么他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我们研究一下诗中关于景物的关键词, 就能找到答案。组织学生轻读诗句, 勾画关于景色的关键词。

(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流)

2.根据学生的回答, 随机分析关键词。

(1) 烟花三月:阳春三月, 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扬州在当时是一个繁华的城市, 春天到了, 那里美极了。对于爱四处游历的李白来说, 见到友人去扬州, 此时他会怎么想?

(2) 孤帆:孤零零的一只船。

远影:很远的影子。

碧空:晴朗的天空。

宽阔的长江自古就是重要的航运通道, 江面上应该是船来船往才对, 怎么会只有友人乘坐的小船呢?真的没有别的船吗?如果有, 为什么作者只看到朋友的船?这说明什么?

(3) 长江天际流:水天相接, 长江好像流到了天边。

朋友的小船已经消失在视线里, 按常理, 诗人可以回去了, 可是他回去了吗?从哪里看得出来?

他不回去, 而是伫立江边, 他在想什么呢?

通过对景物的感悟琢磨, 我们“破解了一个谜团”。我们发现李白当时的心情。李白在长江边送走友人, 心里除了恋恋不舍, 还有羡慕之情, 他内心其实也很想去扬州看看。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细心感受一下。

请大家再读一次《送元二使安西》, 比较一下。

【知识链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注释和翻译 篇3

《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8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 8 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

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

《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 / 8 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改写】

在三月的一个晚上,李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因为他得知好朋友孟浩然要在这繁花盛开的三月去扬州了。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起来了,来到黄鹤楼,亲自摆下酒席,为孟浩然送行。孟浩然到了黄鹤楼之后,李白就满脸忧伤。他遗憾地说:“你要去扬州了,我舍不得你呀!”孟浩然也很伤心,说道:“我们一分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了。”“是呀,我很舍不得你。”李白悲伤地说,“如果你回来了,我再邀请你来黄鹤楼饮酒!”时间不早了,去扬州的船也要起航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多保重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篇4

天河区东圃小学

叶玉燕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其中有一些是写朋友送别的古诗,你能想到有哪首吗?《赠汪伦》出示诗句,全体朗读。

师: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行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流传千古。它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之:是“去”的意思。这首诗很有名,为什么呢?因为这其中有三个有名:一是有名的诗人李白写的,二是送别有名的诗人孟浩然,三是在有名的黄鹤楼送别的。孟浩然也是唐代诗人,你们还记得他的哪首诗?(如春晓)(学生淡)而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唐代诗人崔颢有一首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初读诗歌。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注意,要读注字音,把诗句读通顺。(学生自由读)

那现在谁来读一读,我们看看有没有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指导一些难读的音:孟,故,辞,帆,)

集体朗读全诗。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准确。但朗读诗文,光是读准确还是不够的,还要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现在老师先范读一下,请注意听节奏和停顿。

(师范读)

师:现在你们学着老师的节奏先读给你们的同桌听。然后让同桌帮你指点一下。(同桌互相读)师:谁愿意展示一下?(指名读,相机指导。)齐读。

三、再读诗文,了解诗歌的含义。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一首诗的?(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

1、通过注释,2、借助工具书,把不理解的字弄懂。

3、通读全诗,联系上下文。

4、结合课文中的图画。

5、与同学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诗歌的方法还真不少,那现在你们就可以用这些方法自己先去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可以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理解诗文:

1、师:“西辞”是什么意思呀?我们先来看看地图。(出示地图)看呀,黄鹤楼在西边,广陵,也就是扬州在东边。孟浩然辞别李白的时候,面是向着哪个方向的?——西。所以叫“西辞”。我们翻译的时候不用这样说,只需要说:“故人在黄鹤楼和我辞别。”

2、“故人”这个“故”是一词多义,我们来看看题目,你能选对吗?

A、意外的事情: B.原因; C.有心,存心;

D.老,旧,过去的,原来的(1)同桌小明故意把墨水滴在我的作业本上。

(2)酒后驾驶,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故人西辞黄鹤楼。

(4)可能水太清的缘故吧,五彩池里没有鱼。

所以,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认识了很久的朋友,而不是昨天刚刚认识的。这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感情怎么样?(深厚)

3、“烟花”:课文中的注释是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一样。这是多美的景色呀,在三月的时候,草长莺飞,云淡风轻。江岸开着繁茂的鲜花,如果叫你用个词来形容这景色,你会用哪个词?(繁花似锦,花团锦簇,五颜六色,色彩缤纷„„)这是个多么美好的春天呀,我们可以想像那时的风景有多么的迷人,但李白当时会有心情去欣赏这样的美景吗?没有,因为,朋友要离别了。

多么美好的春天呀,就像这些诗句里描写的一样:(出示诗句)

生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朋友要离别了)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柳依依,可诗人仍然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朋友要离别了)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师:花草清香,春风徐徐,可诗人也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朋友要离别了)

对呀,纵然是两岸繁花似锦,但诗人也没心情去欣赏了。有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江南江北满树红,都是离人眼中血。(齐读)

师:我们能带着这样的感情去读一读这两句诗吗?(生齐读前两句诗)

4、师:孟浩然上了帆船,拔起了桨,船慢慢地驶向远方。让我们来读一读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读了这两句诗,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在江边看着孟浩然的船离去,直到看不见为止。)

你是从哪个字读出这个意思的?“尽,唯。”对呀,直到船已经消失不见了,只能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而作者还怎么样?(在江边一直看着。)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6、孤帆:孤是什么意思?“只有一只”的意思,孤孤单单的一只。长江在古代是我国主要的交通要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所谓是“过境千帆”呀,但作者为什么只看到孟浩然的一只船呢?(因为李白心里只有孟浩然,他把他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孟浩然的这只帆船上了。)所以说:过境千帆皆不见,一心只有孟浩然。多么深厚的友谊呀。谁能读读这两句诗,感受一下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景。(指名读)男生能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吗?送送好朋友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生能读读这两句诗吗?送送好朋友孟浩然。(这是柔情的相送。)

师:让我们把书本合上,背诵全诗,来感受一下当时送别的情景,感受一下诗人的不舍,感受一下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的友谊。(学生背诵全诗)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孟浩然的船随着滔滔的江水远去了,在天边消失了。而诗人李白,却还在驻足远望,依依不舍。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指名读自己写的话)。

2.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5

(一)一、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

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你还会背哪些送别诗呢?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

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课件展示: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

3、交流作者李白、孟浩然的资料。

简介背景资料: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龄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呀!

三、读通古诗:

1、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孟、浩、陵、辞、唯)

孟浩然: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让我们一起来呼呼他的名字。

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

3、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1)随机纠正字音。

(2)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

3)出示节奏。

(4)齐读。

(5)谁来读一读?

(6)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并结合下面的注释,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可以先跟同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

5、(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

(1)、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

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

师:(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

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

(2)、“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图)

(3)、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出示《江南春》,师读一次)

(4)、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请同学们齐读1、2句。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

生:望那只船

(6)、“孤帆”是什么意思?

(7)、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8)、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孤帆”。

(9)、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10)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板书:孤帆尽、情永在)

(11)、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3生)

(12)、齐读。

(13)、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

(14)、小组交流汇报。(15)、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在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习背诵

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来吧!

(5)、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背。

五、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十年后,又写了一首《赠孟浩然》,出示: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缉清芬.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了一首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五、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搜集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背一背。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尽

情永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例:《赠汪伦》

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板书:送)

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小组)1.指读正音。

2.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质疑问难;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 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不能保守阿。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

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 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重点体会 “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6.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

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

3、碧空:湛蓝的天空。

4、尽:没有了,消失了。

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

6、天际:天边。

7、说说两句诗诗意。

8、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分饱满。诗人用了十分经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拓展)

9、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两句诗句呢?.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7.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三、回归整体

1、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从那些诗句可以体会到? 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4)回顾全诗,归纳升华。a.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b.略读第二首诗。c.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四、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别 董 大(高 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1.自由赏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6.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7.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8.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9.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4.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1)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那今天我 们共度了四十分钟,董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双方的神情会是怎样?(2)他们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怎样想?又会做些什么?

(3)当时周围的环境如何?(4)当小船愈行愈远的时候,李白这是会怎样?(5)孟浩然对于这次出行,他会对李白有何交代?为什么此时的诗人久久的伫立不愿离去呢?

上一篇: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调研材料doc下一篇:船舶管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