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英雄故事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郑成功的英雄故事(精选11篇)

郑成功的英雄故事 篇1

郑成功名森,字明怦,号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末清初的著名将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在台湾回归祖国这一问题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远受到我国人民的尊重与爱戴。

1624年,郑成功出身于福建南安一户富商之家。

1646年7月,清军大举进攻福建,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派人与清军水师联系,并写信给清军统帅,准备降清。在大是大非面前,郑成功以国家为重,不与郑芝龙合作。

他多次苦劝父亲抗清。但郑芝龙满怀升官的欲望,带兵投敌。临行前写信约郑成功同行。郑成功忍受着最后和父亲决裂的痛苦,悲愤激昂地回信说:“从来父教子忠,没听说过父教子做贰臣的。现在父亲既不听儿子的忠谏,决意投降,事已至此,将来倘有不测,做儿子的只能报仇了。”郑芝龙见信,恼怒道:“小子这么狂妄。”果然不出郑成功所料,郑芝龙降清后,清军洗劫了郑芝龙的驻地安平镇,郑成功的母亲受辱而亡。

此时,郑成功正在金门,听到母亲惨死的消息,悲愤交集,失声痛哭。他换上孝服,火速赶回安平,埋葬母亲。国家的危亡,父亲的投降,慈母的惨死,所有这一切像一把把利刃刺向年轻的郑成功的心。复仇的火焰更加激励他胸怀已久的爱国豪情。他来到泉州的孔庙里,跪在孔子像前,默默地摘掉头上的儒生方巾,脱下身上的儒衫,将方巾和儒衫放火烧掉后,恭恭敬敬地向孔子像行礼,泣不成声地说:“昔为儒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唯先师昭鉴之。”说罢,换上铠甲,佩上宝剑,年仅二十三岁的郑成功,就这样义无反顾地走上武装抗清的道路。

1646年,郑成功乘船来到广东南澳,开始招兵买马,很快招募数千人。第二年,郑成功率众来到鼓浪屿继续扩编。这样,一支力量可观的抗清武装很快在厦门组建起来了。郑成功以金门和厦门为根据地,多次统率军队向占据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清军发动攻势,使清军难以稳固地统治这些地区。同时,郑成功又联络江南义军将领共同抗清,给清军以沉重打击。1659年5月,郑成功率领17万大军北伐,兵分水陆两路向南京进发。连破瓜州、镇江、芜湖、太平等30多个州县,包围了南京。大江南北抗清烽火再燃,清廷为之震骇。只可惜,郑成功误信了清总督朗佐谈判投降的诡计,没有乘机进取发动更大的攻势,一举拿下南京。致使清军借缓兵之计重新部署,又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打得郑军措手不及,不得不退回厦门。北伐一战,郑成功损失惨重,但是他并未气馁,而是总结失败教训,重整旗鼓。当时形势十分严峻,清廷为了消灭这支抗清力量,集聚重兵尾随追击。郑成功冷静地分析了时势,深知很难立足于厦门。为解除后顾之忧并为从事更大规模反清斗争做准备,郑成功把目标对准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

荷兰殖民者听说郑成功要收复台湾,非常害怕,就派使者来探听虚实。郑成功回信说:“虽然它(台湾)和大陆以海相隔,但尚有我国人民在那里耕田捕鱼,经营商业,我如何能不闻不问呢?”

1661年,郑氏水军与荷兰守军在台湾海峡开始一场恶战,几经交战,荷军大败。他们整天龟缩在城堡里。由于缺乏水源,荷兰侵略者头目派使者去见郑成功,以赠送十万两白银和每年增加进贡为条件请和。荷兰使者反复陈说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如何珍视与郑成功的友谊。郑成功义正辞严地反驳:东印度公司的友谊不过是贪利和欺骗。他强调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台湾一向属于中国,来自远方的荷兰入侵者必须滚出去。最后,他限定荷兰侵略者在第二天早上八点以前作出答复:或投降,或顽抗到底。

驻守在热兰遮堡的荷军倚仗城坚弹足,继续顽抗。1662年,郑成功发出总攻的命令。郑军陆路组成三个炮队,每队二十八门大炮,向敌人发起猛攻。猛烈的炮火使热兰遮堡变成一片火海,荷兰人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决定投降。

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者首领在投降书上签字。他们举着火把和旗帜,击鼓出城,灰溜溜地登船离去。台湾各族人民欢呼雀跃,围在一起,跳起了庆贺的舞蹈。篇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

民族英雄郑成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以武力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在1624年被荷兰侵占了,台湾同胞从此受尽了欺辱与掠夺,生活苦不堪言。1661年郑成功带领部下经过艰苦的搏斗,严密的包围了赤嵌城,发炮进攻。台湾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见祖国的大军到达,争先恐后地跑来援助,还偷偷地帮郑成功传递消息。荷兰想调派援军,但被郑成功打了个落花流水,有来无回。赤嵌城被郑成功将士整整围困了7个多月,荷兰守军水尽粮绝,已无力应战,只好扯起白旗宣告投降。从此,沦陷了30多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

民族英雄郑成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在1624年被荷兰侵占了,台湾同胞从此受尽了欺辱与掠夺,生活苦不堪言。

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自率领二万五千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准备直取台湾。这时候,有些将士听说西洋人的大炮厉害,有点害怕。郑成功把自己乘坐的战船排在前面,鼓励将士说:“荷兰人的红毛火炮没什么可怕,你们只要跟着我的船前进就是。”

荷兰侵略军听说郑军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慌。想方设法阻挡郑成功的船队登岸。

郑成功利用海水涨潮的时机,驶进了鹿耳门,开始登上台湾岛。台湾人民听到郑军来到,成群结队推着小车,提水端茶,兴高采烈迎接亲人。侵略军马上调动一艘最大的军舰,张牙舞爪地开了过来,阻止郑军的船只继续登岸。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他的六十艘战船把敌舰围住。郑成功号令一下,六十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敌舰打中起了火。大火熊熊燃烧,把海面照得通红。敌舰渐渐沉没下去,还有三艘荷兰船一看形势不妙,吓得掉头就逃。

荷兰侵略军遭到惨败,龟缩在城里不敢应战。他们一面偷偷派人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郑军大营求和,悄悄地对郑成功说“如果你肯退出台湾,我们给你奉上十万两白银。”郑成功扬起眉毛,威严地说:“台湾本来是我国的领土,我们收回这地方,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们如果赖着不走,就把你们赶出去!”

郑成功喝退荷兰使者,派兵猛攻赤嵌。有个当地人给郑军出了个主意,让郑成功切断从城外高地流下来的水源,敌人就不战自乱。郑成功照这个办法做了,不出三天,赤嵌的荷兰人果然乖乖地投降了。

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顽抗,等待救兵,而郑成功决定包围台湾城。郑军把台湾城整整围困了7个多月,荷兰守军水尽粮绝,已无力应战。当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时,荷兰侵略军走投无路,只好扯起白旗投降,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篇三:郑成功事迹 【郑成功资料】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故事】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收复台湾之名将。福建南安人,郑芝龙子。出生于日本,初名福松;七岁归国就学,塾师奇之,为他取名曰森,指为可造之材;十五岁后入太学,为监生;仰慕钱谦益,因执贽为弟子;钱谦益甚重之,乃号其字曰大木,许其将为栋梁之选。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学解散,郑森归闽。

同年闰六月,皇裔朱聿键依郑芝龙而建国福州,改元为隆武元年(1645年)。郑芝龙即?命其子郑森为隆武帝侍卫?。当时,郑芝龙的弟弟?鸿逵引其子肇基见于王,王赐之姓。芝龙闻之,亦引森入见,王奇其貌,与语,大悦之,抚森背曰:‘恨朕无女妻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赐国姓,名成功,命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附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称之为国姓?。其时,?日本国王闻芝龙贵宠,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卫门(郑成功弟),于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镇安平城。成功还里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诚竭忠教之。成功因立大志,以中兴明室为己任,乃彻夜写作《恢复大业治兵筹饷锐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阅览?(台湾?三军大学?1972年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卷十七》)。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亲征,经延平府至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市)。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由建宁府回驻延平。郑成功?常与隆武帝谈到国家的前途,军事的利弊,说到激昂慷慨的地方,君臣甚至于抱头痛哭?。此时,?隆武帝知郑氏不足以有为,决心出汀州入赣州与湖南为声援。二月,帝至延平,芝龙不欲帝出,即率军民数万人遮道呼号以留之,隆武帝遂驻在延平?。有一天,成功见隆武帝愁坐,因跪奏曰:?陛下郁郁不乐,得毋以臣父有异志耶?臣受国厚恩,义无反顾,臣以死捍陛下矣。? 三月间,?赐姓成功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隆武叹息?;下旬,?吉安陷,郑彩弃广信(治今江西上饶)奔入关(今福建武夷山分水关),未几抚州陷„„报至行在,大震;上削彩职,戴罪图功?,?命郑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郑彩余众,进守邵武西之分水岭(光泽县与其西江西抚州等地交界处即分水岭共有九关十三隘。其中较著名者为铁关又称铁牛关、杉关、分水关、老关又称山头关)以阻清军?。四月,?著国姓、辅臣速约各镇鼓锐前进,铅山告警,必行兼顾,以巩崇关(即武夷山分水关,又称大安关)?;?新抚永安、沙县山寇头目一万十三名„„听国姓节制?;?敕国姓成功兼顾大安关,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骑突入?。

六月一日,仙霞岭驻军兵哗;守将郑鸿逵,误谓清兵至,弃军徒跣逃跑;三日夜抵浦城。行在闻知大震,削夺郑鸿逵之封爵。同时,隆武帝晋封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使移军前往镇守浦城仙霞岭即正北大门。

当时,即将撤离延平的郑芝龙,以清军将要大举入闽,于是遣心腹吏蔡辅前往命成功撤兵。蔡辅至仙霞岭见成功,成功不待其出语,即厉声责之曰:?敌师已迫而粮不继,空釜司饔,吾将奈何耶?速归请太师(指其父郑芝龙)急发饷济军,慎勿以封疆付一掷也。?蔡辅噤不敢言;还报于芝龙,说:?假若我提及纳款,我的头早已断了。?郑芝龙说:?痴儿不知天命,固执乃尔;吾不发饷,彼岂能枵腹以战乎??无奈之余,郑芝龙因上疏称:?海寇狎至,三关饷取之臣,臣取之海,无海则无家,非往征不可;„„拜表即行。?隆武手敕挽留云:?先生稍迟,朕与先生同行。?中使奉敕到江边,芝龙早已挂帆离延平了。当时,郑芝龙间使密约款于清,随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回安平的有郑鸿逵、施福(一作施天福)以及郑彩等;隆武即位时有?守兵战兵略计二十万?,除败降逃亡之外,估计郑芝龙所撤走的应是战兵,大约十万。诸关、城邑之兵骤然减少,因此产生?空关?之感。而郑成功屡次摧粮饷均不得,军中乞食,逃散日众,成功不得已而撤至延平。

郑成功的英雄故事 篇2

姜墨林, 192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红土墙子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双亡后, 姜墨林与哥哥相依为命, 为了生活, 年幼的他就已干上了繁重的农活, 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和肆意掠夺, 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整个东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的境地。姜墨林保家卫国的抗日热情被点燃了, 幼小的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儿童团里露头角

1932年, 刚满11岁的姜墨林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地下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聪明伶俐、机智勇敢、积极上进的他很快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儿童团员。虽然他个子不高、身体瘦弱, 但论起本领来却是超群出众的, 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非常喜欢他。因此, 地下党组织常常派他到日军占领区做侦察工作。无论情况多么危险、任务如何艰巨, 姜墨林总是积极热情地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 并能出色地完成。每当侦察途中遇到敌人的追问盘查, 他总能运用机智巧妙的办法, 摆脱敌人的纠缠, 闯过一道道险关。他还以唱歌、跳舞的方式, 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救国, 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游击队中立战功

姜墨林的抗日活动, 很快就引起了宁安县境内日军和汉奸特务的注意。为了保护和培养姜墨林, 地下党组织决定把他调入游击队。1934年初, 13岁的姜墨林参加了党直接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 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看到这么小的战友, 战士们私下议论:“他能拿动枪吗?枪一响他不得吓哭呀?”看到战士们担心的目光, 姜墨林在心里暗下决心, 不练出过硬的杀敌本领誓不罢休。经过一番勤学苦练, 他射击的准确度有了显著提高, 还学会了写便条和一般书信。有一次, 在镜泊湖北面的杨胖子沟一带, 姜墨林所在的同盟军与日军交火了。战斗一打响, 他迅速找到一块大石头作掩体, 瞄准敌人, 稳扣扳机, 一枪就打死了一个日本兵。面对远处冲过来的日本军官, 手疾眼快的姜墨林投出了一枚手榴弹, 炸得敌军官血肉横飞。战斗结束后, 战士们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对他刮目相看。

突袭双河镇显身手

1935年12月下旬, 日军集结了大批兵力, 向我游击根据地进行疯狂“讨伐”。经部队党组织研究决定, 姜墨林所在的教导大队参加突袭双河镇的战斗, 以转移日军的目标。双河镇上住有四五百户人家, 驻守着日伪军400百余人。东关据点作为双河镇核心据点, 地势险要, 戒备森严。姜墨林等十几名队员被选拔参加摧毁东关据点的突击队。当时正值隆冬时节, 原野、山岗上白雪皑皑, 森林中的积雪一丈多深, 气温降到零下三四十度, 寒风刺骨。姜墨林率领突击队, 在风雪交加中急速行军了两天两夜, 到达双河镇后, 顾不上行军劳累, 立即编组, 准备战斗。他们抓住拂晓前的有利时机, 个个像“小老虎”, 飞越一丈多宽的壕沟, 靠近了敌人的铁丝网。就在他们正要动手割断铁丝网时, 被敌人发现了。霎那间, 敌人机枪、步枪的子弹像雨点似地射向他们, 处境十分危险。只见姜墨林沉着果断, 指挥战士们立即原地潜伏在雪坑里。然后, 他把突击队分成4个小分队, 命令从不同方向挖雪挑沟, 匍匐前进, 直奔敌人碉堡。二十米、十米、五米……当突击队接近碉堡时, 姜墨林首当其冲, 提着一捆手榴弹向敌人的机枪口里推。刹时, 只听“轰”的一声, 敌人的碉堡飞上了天。敌人的机枪哑吧了, 日伪军鬼哭狼嚎。姜墨林向敌人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要枪不要命, 投降吧!”果然, 有的伪军扔下枪逃跑了, 有的举手投降。后继部队上来后, 迅速占领了敌人的这个核心据点———双河镇。

雪岭歼敌展英勇

突袭双河镇的战斗, 歼灭了日伪军100多名, 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和其他战利品。为避免敌人增兵报复, 我部队决定立即撤出双河镇, 向深山密林中火速行军。由于连夜的雪山密林行军, 队伍早已人困马乏, 于是在一座山岭中休整。炊事班战士立即生起篝火, 化雪水做饭, 警卫班战士负责警戒;姜墨林和其他战士抱着枪支, 坐在雪地上, 靠着大树酣睡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工夫, 黑夜中忽然传来一阵激烈的枪炮声, 随后听到有人高喊:“掩护部队占领阵地!”姜墨林猛地从熟睡中惊醒, 意识到敌人已经追上来了, 他揉了揉眼睛, 急忙拿起枪飞奔到山岗上一堆石砬子后面隐蔽起来, 瞄准追过来的敌人狠狠地射去。战斗越来越激烈, 姜墨林和战士们也越战越英勇。面对疯狂扑来的一群敌人, 姜墨林从腰间抽出一枚手榴弹, 高声喊道:“同志们, 胜利不能让敌人夺回去!狠狠地打呀!”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 敌人纷纷倒下。这一场战斗, 姜墨林率领的“小老虎”队共打死日军七八十名、敌人战马一百多匹。

后勤保障显机智

1936年2月以后, 在党中央“八一宣言”精神鼓舞下, 东北抗日斗争不断高涨。主力部队向北转移到牡丹江、松花江下游一带活动。姜墨林所在的原五军教导大队, 已改编为二路军指挥部直属教导团, 他也经常受省委和总指挥部的派遣, 到敌人严密控制的牡丹江、林口等地活动, 有时要传达紧急指示, 有时要购买军需物资。有一次, 组织上派姜墨林去牡丹江下游四道河子沟里抗联办事处送信。他一路上乔装独行, 机智行事, 把信件顺利交到负责人冯丕让处长的手里。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 姜墨林有时穿上一身破烂衣服, 装成一副流浪儿的样子;有时又装作与同伴打架, 哭哭啼啼地躲过警察, 每次都想尽办法, 把组织交给的任务出色地完成。

1937年冬, 大雪封山, 气温骤降。由于日军的疯狂“讨伐”, 部队人员越冬急需的粮食和棉衣成了十分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粮食和冬季服装紧缺问题, 总指挥部决定派姜墨林率领一小部队, 突破敌人封锁线, 找地下党组织和抗日救国会帮助补充所需的军用物质, 如地方解决不了, 就自己想办法购买。姜墨林受命后, 仔细谋划、谨慎行事, 采取灵活、分散的办法, 把钱分发下去, 发动老大爷、老奶奶、儿童买棉花、布匹等物品, 再把这些物品零零散散地带出城外, 送到指定地点集中。不到一星期的时间, 就集中起来上千斤棉花、一百多匹棉布, 还有一些棉鞋和其他物品。聪明机智的姜墨林, 把组织上交给他的艰巨任务完成得非常漂亮, 难怪总指挥部的领导感叹地说:“这真是一个奇迹!”

危急关头勇献身

1940年深秋, 由于斗争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 从苏联学习归来的姜墨林率领小部队, 转移到绥芬河大青山一带活动。一天, 他们小部队来到战略要地乜河镇。镇上驻守着万余名日伪军, 镇南有一个驻守二十余名日军的敌人据点。黑夜中, 姜墨林率领小部队趁敌人毫无防御准备之际, 发起奇袭, 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 就将驻守的二十多名日军全部消灭。得知据点被摧毁的消息, 敌人立即纠集几百名骑兵、步兵, 向姜墨林小部队追击而来。姜墨林果断改变转移方向, 直奔东宁县南部山区。但当部队到达二十八道河子时, 已被敌人层层包围在河谷里。姜墨林深感情势危急, 与几名党员商量后, 立即烧毁了文件, 砸碎了电台, 并顽强进行反击, 但终因寡不敌众, 在敌人疯狂的火力攻击下, 姜墨林所率小队战士接连倒了下去。当阵地上只剩下姜墨林等4名战士时, 他一边狠狠地向敌人射击, 一边命令其余3名战士:“你们赶快突围, 回去报告总指挥!这里由我顶着。”突然, 敌人的一颗子弹打在姜墨林的腿上, 他忍着疼痛, 又对敌人猛烈地开枪射击。正在紧急关头, 机枪突然哑了, 他迅速掏出盒子枪, 瞄准蜂拥而上的敌人, 一枪打倒一个, 一连消灭十几个敌人。最后, 姜墨林停止了射击, 愤怒地凝视着围上来的敌人, 毫无惧色。当敌人逼近时, 姜墨林用最后一颗子弹, 从容不迫地射进了自己的胸膛。就这样, 这位年仅19岁的小英雄姜墨林, 壮烈地牺牲在抗日救国的英雄阵地上。

姜墨林牺牲后, 敌人在他的衣兜里只找到一张纸条:“中国必兴, 日寇必亡!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救国胜利万岁!”日本军官看后, 气急败坏地举起姜墨林的遗体, 抛入湍急的二十八道河。

《英雄郑成功》 篇3

当时南明偏安一隅,明隆武帝对前途十分担忧,北有清军,又把台湾丢失给了荷兰人,所以一见郑森就赐他国姓爷,并赐名“成功”,任御营中军都督。但令郑成功吃惊的是,父亲郑芝龙却认为南明实力太弱,只能固守福建拓展海运,后又在清帝的诱降下,决定降清,并密令仙霞关守将李卫适时向清军开关放行。

隆武皇帝得到密报立即将郑芝龙监视起来,并加封郑成功招讨大将军,赴边关探查军情,郑成功轻装简从连夜出发。

皇帝的行动自然逃不过总兵郑芝龙的耳目,他对儿子郑成功的命运深感担忧,指令妻子翁氏新认的义女薛良抄近路追赶郑成功,密示他提防李卫,如遇不测可先杀李卫。

李卫已按计划当夜起兵降清,郑成功忽来,他便设下埋伏准备兵戎相见。薛良看见军队运动,立即弹奏“十面埋伏”报警。郑成功闻讯警觉,李卫图穷匕现,幸亏郑成功有父亲给他的水牛甲护胸及薛良抛出的短剑救了他一命,薛良却因此而受伤。

李卫被杀,郑芝龙也就随即起兵降清,郑成功、施琅、万礼等大将仍留在隆武帝身边抗击清军。福州城被清军攻破,郑成功母亲翁氏坚强不屈刺腹自尽,郑成功只得退守厦门二岛。

十几年后,郑成功抗清复明的希望更加渺茫。厦门每日都有大量台湾百姓逃奔而至,荷兰人在台湾施以重税苛刻。荷舰屡屡轰击厦门岛,封锁海上商道,郑成功决计收复台湾。

郑兰龙以前在台湾曾留下一个叫何斌的人,荷军在台湾的军事布署,以及当地的地理潮汛,他全清楚,因而攻打台湾必须找到何斌。薛良自告奋勇去台湾找何斌 。

薛良到了台湾,终于找到了何斌,但随即被扣为人质,何斌得以返回厦门。

1661年4月,郑成功率兵两万五千人,战船二百艘进攻台湾。由于何斌深知地理,凭借大潮带领郑军渡过鹿门岛浅海,郑军得以出其不意,天降神兵出现在赤嵌城的荷军面前。

荷军仓惶应战,并将薛良等二十几个台湾百姓押在城头作为人质,如郑军不撤,他们便残杀人质。何斌心地善良,他主动上前企图以身换出薛良。不想话未说完就被荷军打死城门下。薛良遥望郑成功最后一眼,毅然跳城而死。郑军万炮齐轰,将士们前仆后继杀出一条血路,终于攻下赤嵌城。八個月后,荷军台湾总督揆一签下投降书,交出台湾岛,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民族英雄郑成功历尽艰辛,终于收复台湾岛。第二年郑成功病逝台湾,时年三十九岁。

(责任编辑 张凡)

福建电影制片厂

潇湘电影制片厂 联合出品

编剧:张冀平

导演:吴子牛

摄影:伊·呼和乌拉

美术:林琦

主要演员:

郑成功……赵文卓饰

薛 良……蒋勤勤饰

英雄郑成功观后感600字 篇4

我们缅怀郑成功的丰功伟绩,就是要以他为光辉榜样,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知识素质,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郑成功和父亲都是明朝的将领,清兵入关后,父亲投降了清兵,郑成功为此与父亲断绝了关系。充分显示了他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何民族气节,郑成功具有精湛的武艺和军事指挥才能,跟他长期刻苦学习分不开的。为了收复台湾,他刻苦钻研战略战术,严格训练军队,大力制造兵舰和武器,准备充足战斗物资,在他英明的指挥下,终于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我们师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所以从小就要树立为国争光的思想,练就一身真本领,时刻准备为祖国为民族奋斗终身。

影片《英雄郑成功》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外来侵略,并将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荷兰侵略者霸占了台湾,台湾各族人民奋起抵抗。由于力量的悬殊,台湾成为荷兰侵略者的殖民地。台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郑成功率领将士一举收复台湾。奏响了一首中华民族大义凛然的正气歌,为世人树立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

革命英雄的故事 篇5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都是平凡而渺小的。但,当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义无返顾地将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都交给国家的时候;当其为这一切,不惧地狱烈火的煎熬,不惧九死无生的时候,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也就不凡而高大了!今天,我要将革命英雄邱少云的故事带给大家!

1951年3月,邱少云为了响应毛泽东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他来到朝鲜,看到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百姓无恶不作,看到一个个家庭妻离子散,看到朝鲜儿童遭受自己童年时的苦难,更加激起了邱少云对侵略者的仇恨。

1952年10月11日,邱少云和他的战友奉命去潜伏,他们潜伏的地方是在敌人盘踞三九一高地的山坡上,周围没有任何隐蔽身体的地形和树木,偶尔飞起一只野鸡,都会惹得敌人打上半天枪炮!现在,要他们在这样一个地方隐蔽二十多个钟头,这是多艰难的任务啊!这对战士们的体力是个极大的考验!在战士们出发以前,部队首长特地对他们讲:“你们这次潜伏,要靠巧妙的伪装,要沉着,要遵守潜伏纪律。那怕被敌人子弹打中了,也不能暴露目标!” 天黑后,战士们秘密地摸到了潜伏地。每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野草,凉风吹过,身上和地上的草,一同摆动。从碉堡里伸出来的机枪和了望孔,及不时飘过来的人语声,让战士们一丝也不敢松懈,牢牢的潜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风吹日晒、饥渴难耐……一直到第二天十一点钟,忽然,敌人一阵胡乱扫射,一颗燃烧弹落在邱少云身边,烧着了他身上的野草!

火很快蔓延到他身上,这时,是完全可以扑灭火苗的。但是,他深切的懂得,这样做,就会被山顶的敌人发觉,潜伏在这里的几十位战友就有被暴露的危险!我军指挥员看到潜伏地起了火,忙命炮兵向敌人轰击,扰乱敌人的注意力。但,即使这样,邱少云还是没有把自己身上的火焰补灭。火燃烧到了他头上。在这个生死关头,他紧握着冲锋枪,看看前面不远的敌人,很想冲上去和敌人拚了,但是想到潜伏纪律……,他没有这样做。烈火烧烂了他的皮肤,烤焦了他的肌肉,他咬着牙,忍着、忍着……,两手深深地插入泥土,手上血肉模糊……他艰难的抬起头来,用微弱的声音向离他最近的战友说:“胜利…是我们的…但是我…不能完成…任务了…你们…一定要完成!”说完,他把燃烧的身躯紧紧地贴到地上,一直到牺牲,也没动一下……

我们的英雄--邱少云,就是这样,以他超人的意志力,为祖国、为整体、为胜利而忍受了非人的痛苦!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邱少云的事迹让我们震撼!更让我们感动!忍着钻心之痛一动没动,这要多大的毅力啊!我们很难想象。但他,做到了!他是英雄!是人们心目永远的英雄!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似乎已渐渐地淡忘了这些幸福的创始者。他们当中有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杨靖宇、刘胡兰,等等…等等…

关于英雄的故事 篇6

抗清英雄——袁崇焕

袁崇焕(1584.4.28-1630.8.16),明末杰出军事家,抵抗后金英雄、爱国将领。字元素,号自如。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人。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平南。曾任兵部尚书、右副督御史、蓟辽督师等。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喜欢研究兵法,常向退伍老卒了解东北边塞情况。天启二年(1622)入京朝觐,升任兵部主事。单骑赴山海关考察关内外形势,自请守辽抗金,擢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组织修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地城堡,招练兵马。天启四年再迁山东布政司右参政。督率军民修缮边镇,开疆拓土。天启五年十月,抵制辽东经略高第之命,拒绝将军队撤译关内,率部留守宁远。升山东按察使。

次年挫败努尔哈赤所率后金劲旅,获宁远大捷。改任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兼兵部侍郎,收复高第所弃关外故土。天启七年苦战宁远、锦州,击退皇态极所率后金大连。因受宦官魏忠贤党徒诬陷,辞官归。崇祯元年(1628)起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次年斩杀皮岛守将毛文龙。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阻止后金军南下。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开袁崇焕在辽西的防线进攻北京。袁崇焕问讯后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但崇祯帝听信谗言,崇祯帝误中皇太极反间计,以为袁勾结后金,引敌胁和被逮下诏狱。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以谋逆罪磔死。其尸身被百姓所食。其部下佘义士夜窃其尸葬于今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即原广东义园,并为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十七代。清初设馆修《明史》时,冤情方大白。袁崇焕被后代史学家誉为“明朝第一将军”。

别迷失在“成功故事”中 篇7

有个读小学的孩子, 尽管平日说话做事显得很机灵, 可学习并不用功, 于是, 学习成绩不免受到影响, 有一次竟还考了不及格。对此, 孩子的家长不以为然, 依然很自信, 自信孩子智商高, 以后一定会赶上去的。因为放任自流, 缺乏与学校沟通, 缺乏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和正确引导, 孩子成绩每况愈下便成了必然的趋势。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家长的自信, 源于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智商高”?后经了解, 原来, 他听信了爱因斯坦孩提时的“故事”。

殊不知, 这个传说中的故事是以讹传讹的产物。真实的情况是: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 而不是后来认为的劣等生。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流行, 是因为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故事———小时候学习不好, 长大后同样可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但是令很多家长“失望”的是, 爱因斯坦12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了。

也难怪, 有识之士直言不讳:“不要痴迷于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中寻找经验。这些书大部分经过精致包装, 很多重要事实不会告诉你, 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父母是IBM董事, 是他们给儿子促成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 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 由高盛董事接待的。”是啊, 当人们听完许多关键细节被故意忽略后的不厚道的“故事”后, 有可能会出现“事故”———因为人们听信之, “以为从此以后自己走的路一定是正确的, 即使偶遇失败, 也是一时的困惑, 你坚信最终还是会赢的”, 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一个人的成功, 是基础条件、机遇希望、家庭背景、天赋经历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成功人士要重新复制自我都不可能, 遑论后人一定能复制成功。真正能够复制成功的, 便是自我悟彻、自我把握、自我努力。英国剑桥大学对从本校毕业的曾获诺贝尔奖的专家进行过调研, 结果显示:他们并非天才, 中学时代学习勤奋努力, 顺利考上剑桥;大学时代大多也是埋头学业, 成绩优异;工作后, 有的潜心科研, 有的将科研与商业结合, 但基本仍是兢兢业业、钻研不止, 最终走向辉煌, 名利双收。而美国一本知名杂志对各界成功人士的调研同样表明;在天赋、智慧、机遇、能力、勤奋、斗志、毅力等十几个成功要素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勤奋。

非凡英雄的非凡故事 《苏乞儿》 篇8

编剧:杜致朗、袁和平

摄影指导:赵小丁

美术指导:霍廷霄

领衔主演:赵文卓、周杰伦、周迅

主演:郭晓冬、杨紫琼、刘家辉、刘畊宏、孙瀚文、霍思燕、卓琳

出品:香港安乐影片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北京新时刻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上映日期:2010年2月4日

推荐指数:★★★★

剧情简介

武术泰斗的心路历程

《苏乞儿》是一个非凡英雄的非凡故事,一个武术泰斗的动人心路旅程。穷一生精力寻找武术最高境界的苏灿,心里只有两件事情:第一是要创出一套传诵后世的独有武术,第二是要与他心爱的妻子长相厮守。苏灿本来有个幸福的家庭,妻儿给他无穷的快乐。可是因为他义兄袁烈对上一代的仇恨和命运的拨弄,令他跌入无尽的深渊。在旁人眼中,苏灿已沦为一个外表疯疯颠颠、整天喝得烂醉、日夜穿街过巷行乞的流浪汉。其实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没有打击苏灿磨砺武术的心志。一直以来,他为创造新的武术而努力不懈,钻研飘忽无定的“醉拳”。另一边,他巧遇武神这个武艺超卓、道行高深的假想敌,连番比武令他有所顿悟。

此时正值清代末期,列强入侵中国,苏灿所在的黑龙江省饱受俄罗斯人的欺压,在一次事件中,苏灿的儿子被俄人欺凌,濒临死亡的边缘。看着自己唯一的亲人身处危急之中,苏灿内心的火焰终于再次燃点,他体内一直压抑着的能量终于激放出来。千钧一发之时,他打出了最高境界的拳术,这也就是传诵至今“醉拳”的由来。

影片看点

造型惹争议 武打见功底

享誉国际有天下第一武指美誉的八爷——袁和平继《霍元甲》、《标杀令》、《22世纪杀人网络》及《卧虎藏龙》后,十二年来首次再执导筒,拍摄真人真事的英雄故事,以纯动作、真功夫,拍出电影世界中最高的武术精神,最激励人心的英雄气概。

《苏乞儿》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除了四个主演外,还有国际功夫巨星杨紫琼、香港老牌功夫之王刘家辉等多位明星加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小天王周杰伦。一直对中华武术情有独钟的周杰伦,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小试牛刀之后,这一次终于成为“武神”。袁和平对周杰伦很有信心:“我觉得他绝对能达到要求,周杰伦的动作我看很好,《霍元甲》MV里他打起双节棍来很流利,本身有功夫基础在。周杰伦比较适合演这个角色,我看他不讲话的时候很酷,好像很有内涵的高手。”

革命英雄的故事 篇9

【人物简介】

王孝和(1924~1948),浙江鄞县人,生于上海。出身于工人家庭。民国27(1938)年在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学习,结识中共地下党员许统权,参加读书会,读了《红星照耀着中国》等进步书刊,使他懂得中国的希望所在。民国30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年仅16岁。年底,投考邮局和上海电力公司,两处都被录取,党组织考虑上电是动力部门,需要加强力量,于是他于民国32年1月进杨树浦发电厂发电管理室当抄表员。他虚心学习,工作勤奋,待人和气,结识不少工人朋友,组织读书会,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成为工人们的贴心朋友。

【人物经历】

1938年,王孝和考入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受到党组织的培养。194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1月进入美商上海电力公司。1946年1月,上海电力公司发生大罢工,王孝和积极组织工人参加罢工斗争。1948年1月,王孝和当选为上海电力公司工会常务理事。上海电力公司党组织为了加强对工会的领导,将工会内的5名党员理事组成党团,由王孝和任党团书记。在王孝和的带领下,上海电力公司工人在同国民党上海反动当局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月21日,由于叛徒的出卖,王 孝和被国民党反动军警逮捕。在监狱中,王孝和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敌人从王孝和那里什么也没有得到,便将他判处死刑。面对死刑,王孝和坚定地说:“从我被捕第一天起,就作好了这个准备。”“死无所惧,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同敌人斗争。我的武器是公开揭露敌人的残酷和对人民的仇视。”在牺牲前,王孝和先后写下了三封遗书,他号召战友们“为正义而继续斗争下去!前途是光明!”9月30日上午,王孝和在提篮桥监狱刑场英勇就义,时年24岁。

在王孝和就义40周年时,上海各界隆重集会纪念,江泽民为王孝和题词:“四十年前,王孝和同志怀着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不愧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我们要学习他坚定的革命信念、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高度自觉的组织纪律性,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王孝和永垂不朽!”

【人物事迹】

“我一定用我的生命保卫党,保卫工人阶级的崇高事业,永不动摇,一直革命到底。” 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是王孝和的入党誓词。最后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现了这一誓言。

1948年4月19日晚上,国民党特务来到王孝和家,软硬兼施,威胁利诱,妄图使王孝和“自首”。王孝和愤然表示:“我是上电2800名职工选出来的工会常务理事,只知道为会员说话办事,没有什么可以自首的。”特务只得悻悻离去。 两天后,国民党特务逮捕了王孝和,将他关押在警备大队审讯中,面对凶神恶煞般的特务,王孝和一言不发,坦然处之。特务恼羞成怒,对王孝和轮番施以“老虎凳”、“磨排骨”、“辣椒水”等酷刑。王孝和怒目以示,敌人未得到一个字的口供。 1948年4月22日,王孝和再次被施以酷刑,直至昏迷。 1948年4月23日,王孝和受刑升级,特务对他动用电刑。王孝和以其坚强的意志,顶住了敌人的摧残。特务对王孝和无计可施。一个参与施刑的特务边摇头叹息,边说,这个人真厉害,上 这么重的刑,居然什么也不讲,真拿他毫无办法。

被捕后的几个月,王孝和利用一切机会揭露凶残的敌人。他在法庭上,一次又一次地当众解开衬衣,露出身上一处又一处血迹斑斑的伤痕,揭露敌人酷刑逼供的暴行。 敌人黔驴技穷,1948年9月24日,刑庭以“连续教唆、意图妨碍戡乱治安未遂”的所谓罪行判王孝和死刑。在死神即将来临的时候,王孝和毫无惧色,以满腔的激情写了三封信,一封给狱中难友;一封给年迈的双亲;一封给妻子。给难友的信中,王孝和写道:“有正义的人士们,祝你们身体健康,为正义而继续奋斗下去!前途是光明的!那光明正向大家招手呢!只待大家努力奋斗!”在给双亲的信中,王孝和写道:“父母养我育我,含辛茹苦。儿不能再为双亲尽孝养老,请多谅解。然而,儿为正义而死,死而无憾……”。在给妻子的信中,王孝和写道:“你要挺住,要活下去,把孩子抚养成人,告诉孩子,父亲是被谁杀的,教育孩子一定要继承父志……你已尽了做妻子的责任,我很感激。”给难友的信经各监房传阅,引起了强烈反响。难友们无不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完成王孝和未竟的事业。

1948年9月27日上午,特刑庭准备对王孝和执刑。那天清早,刑场上人头攒动,其中很多是上电厂的工人,他们都想见王孝和最后一面。王孝和的妻子哭喊着,痛斥反动政府滥杀无辜,刚满周岁的女儿在母亲怀抱中也不停地啼哭。目睹此情此景,人们无不怒火万丈,纷纷抗议。惊恐万状的敌人害怕了,只好对王孝和改期执刑。 1948年9月30日,难友们从种.种迹象中预感到王孝和的最后时刻已经临近,各监房纷纷传来向王孝和致敬和慰问的纸条。纸条上言语不多,却充满了同志的深情厚谊,“我们一定为你报仇!”“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我们将前仆后继,踏着你的血迹前进!”……看到同志们这些动人心魄的心声,王孝和热泪盈眶,深受鼓舞。为了勉励两位同甘共苦的战友,王孝和留下了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绝笔:“张世宝、吴国桢两兄,今天我的任务已告一段落,希望你们两位不断把革命进行到底……祝你们向光明的道路前进!”

英雄的故事作文 篇10

虽并不显眼,但只要留意就能看见,那穿着鲜艳的橙色背心的环保工人们,辛勤地拉着放满工具和垃圾桶的绿色手拉车,穿街走巷,走遍全乐从,清洁每一个角落。她们坚守岗位,绝不离职,是环保工作的好榜样。

你不相信吗?那就听我给你说一个故事吧。

一天下午,我看见一个环保工人在收垃圾。布满岁月划痕的脸上满是汗,佝偻着背将垃圾一袋一袋地放进车上的垃圾桶,辛勤地工作。她将垃圾放好后,在车上拿起扫帚,将地上的垃圾扫进车上。也不知道从哪儿蹦出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满脸兴奋地冲去拽住那环保工人的衣角,老妇人的动作停了下来。我很好奇,忘记了自己上街的目的,饶有兴趣的站着看。老妇人掏出纸巾来擦汗,和蔼的、关心的问小男孩:“小宇,怎么了?”小男孩撒娇地往妈妈身上蹭:“妈妈,听说佛山新开了一间游乐园,很好玩的呢。妈妈,下午你带我去吧。”老妇人有些为难:“孩子啊,妈妈还有工作呢,下周等妈妈有时间再去吧。”“不嘛,我就要今天去。”孩子摇摇头,还在撒娇,“妈妈,这工作晚点再做也不迟嘛,这又不是什么重要的工作。”孩子立即受到了妈妈的呵斥:“这样是不负责任,做人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只有环境卫生、清洁,其他人才会减少生病的机会,这难道不重要?”孩子听了,很委屈地嘟起嘴,跑去玩了。

百色起义英雄故事 篇11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红七军军长张云逸向来严于律己。一次,他偶然了解到,与他一起出生人死干革命的弟弟张逸秋在理财上存在错误。他回到军部立即召开会议,责成张逸秋作出深刻检讨。他还对同志们说:“张逸秋违反党的纪律,有缺点和错误,大家要坚决给予揭发、批评。否则发展下去,就会给革命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尤其他是我的弟弟,会造成很坏的影响。”会后,张云逸撤销张逸秋经理处长的职务并调离军部。为了这件事,张云逸对弟弟进行多次教育,使张逸秋改正了错误,成长为一位忠诚的革命战士,后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在对待公私取舍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情操。右江赤卫军总指挥黄治峰在进行土地革命试点工作时,坚持给自家分最差的土地,把好的土地让给贫苦农民。红七军主力北上时,他回家乡提取放在他家里的红七军经费——黄金3斤12兩、光洋17箱。堂兄考虑到他远离家乡,家里生活有困难,劝他留下一些钱养家糊口。黄治峰听后严肃地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钱吗?这是红军的军饷,一个铜板也不能动,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你知道部队有多困难吗?家里的困难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最后他把军饷全部提走,一个铜板都没留下。但是,他留下了一枝枪,要求堂兄和家人坚持斗争。

杨金梅是右江苏维埃政府主席雷经天的妻子。红七军北上时,党组织安排她留在东兰工作。她很不情愿和丈夫分开,雷经天为妻子轻轻抹去脸上的泪痕,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员,党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要到哪里去,这是绝对不能讨价还价的。”杨金梅的眼泪流了下来,说:“从个人的感情来说,我当然希望时刻在你身边。可是革命利益高于一切,我也是党员,你放心,只要我不死,我等你回来。”雷经天同志曾蒙受过许多冤屈,甚至被同志们误解;也曾犯过错误,受过党组织的处分。但是,从百色到江西,从江西到延安,从延安到全中国解放,他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始终不渝,体现了共产党人勇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坦荡襟怀和崇高品质。杨金梅在右江根据地的反“围剿”战斗中受伤被捕,英勇就义。

李谦是红七军中英勇善战的骁将。1931年2月初,李谦率领五十八团一营在遭家坪岭上迎击敌军。不料情报有误,敌军来的不是1个团,而是4个团。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他沉着应战,打退了敌人的7次进攻。在回击敌人第8次进攻的时候,他挥舞大刀,与敌人展开英勇的搏斗。部队撤退的时候,一颗飞弹袭来,他的腹部鲜血喷涌而出。他对赶来搀扶的警卫员大吼一声:“别管我,快冲出去!”他一直没倒下去,坚持掩护大部队冲出重围,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犹如硝烟中熊熊燃烧的火炬。

恩隆县委书记滕德甫,一家6口都被敌人杀害了,但他强忍悲痛,坚持工作。1930年,红七军北上转移后,敌人对右江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围剿”。一天,为了掩护红军赤卫队家属转移,他率领农军在吓哈村与数倍之敌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激战。他知道,村子里有许多红军家属,一旦敌人进入村里,后果不堪设想。敌人凭借优势兵力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形势十分危急,但还有一些年老体弱的乡亲没有撤出村子。敌人又一次扑了上来,一位战士扯着他说:“书记,我们的子弹快打完了,快撤吧!”他一把摔开说:“不,只要还有一个老乡没撤出去,我就不能先撤。”这时,一颗子弹飞来,他倒下了,但他那双通红的眼睛仍死死盯住前方蜂拥而至的敌人。战士们抬着他冲出包围圈,才发现他已经牺牲了。同志们流着泪告慰他“乡亲们都安全转移了”,并轻轻地抚摩着他的眼帘,才合上了他的双眼。革命是快乐的事业

在右江革命根据地,有一种不朽的精神,那就是共产党倡导的“快乐事业,莫如革命”。这种精神在韦拔群同志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韦拔群出生在东兰县的武篆乡,虽然生在富裕的家庭,但从小与贫苦农民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穷人的苦难和地主的作威作福,使他恨透了黑暗的社会。16岁时,他就以“愤不平”为笔名,激扬文字,抨击时政。

1912年,为了让韦拔群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父亲送他进广西法政学堂。但看到学校尽是传授升官发财、荣华富贵之道,他愤而退学。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回乡变卖家产,开始游历中国,考察社会。

1921年,韦拔群回到东兰,时任广西省省长马君武委派他出任南丹、东兰两县县长。他不想做一个欺压百姓的官,要造黑暗社会的反,要铲除人间的不平等。他再次变卖家产,购买武器,组织国民自卫军,开始了反抗剥削压迫的革命生涯。

韦拔群先后组织了3次农民运动,都失败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我领导的革命,虽然有满腔热情,却坚持不了多久,这到底是为什么?今后的路该怎样走?革命的真经往哪里找?

1925年初,他费尽周折,辗转贵州、云南、越南、香港,最后到达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进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接受毛泽东、彭湃、陈延年等人的教诲。在广州的日子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终于找到革命的真理,心中豁然开朗。

1925年4月,韦拔群由广州回到东兰,在列宁岩举办了四期农民运动讲习班。农民像潮水般集聚到列宁岩,一把把斧头、镰刀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一支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在右江大地揭竿而起。

1926年,中共中央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这样写到:韦拔群同志在东兰已成了海陆丰之彭湃,极得农民景仰。

平等幸福是劳苦大众的朴素理想,但在东兰山区,瑶族同胞却连人格的平等都没有享受过。作为东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韦拔群深深知道不平等给瑶族兄弟带来的痛苦。他深入到瑶寨里,与瑶族同胞同吃南瓜野菜、同睡火塘边、同做峒场活,向他们传授革命的道理,并且在“革委会”的政治纲领中,明确规定了对瑶民的平等政策。真诚的沟通,使瑶族同胞坚信苏维埃政府就是他们的靠山,韦拔群就是他们的亲人,是他们的“拔哥”。他们说,有“拔哥”在,我们什么也,不十白。

1929年12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高高飘扬在百色城头,韦拔群的队伍编为红七军第三纵队,从此这支部队在共产党领导下屡立战功,让敌人闻风丧胆。

1930年10月,红七军根据中央指示北上,韦拔群被上级安排留守根据地,并受命组

建红二十一师。北上的红十九师大部分战士是东兰人,他们舍不得家乡,舍不得“拔哥”,私下酝酿在部队出发那天偷偷留下。韦拔群知道后,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还讲不讲纪律?我们还是不是共产党的部队?你们还记不记得党旗下的宣誓?共产党人对组织的决定,不能讨价还价。”

韦拔群让北上的部队带走最好的武器,看着这些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兄弟,他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然后带着74个伤病员,走入东兰的崇山峻岭之中。

革命处处充满艰险,随时都会流血牺牲。有一天,韦拔群和他的妻子黄秀梅化装出山侦察敌情,被敌人发现了。他们被围困在一片竹林里,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敌人。韦拔群对黄秀梅说:“准备好,打一阵就往外冲。”黄秀梅说:“不行,敌人太多,危险。”韦拔群说:“不能等死。”拔枪就要往外冲,黄秀梅一把拉住他的手说:“我有办法,你别动。”说完,她就往竹林外的一条小路上跑去,一边跑一边开枪。此刻夜幕已经降临,朦胧中敌人以为“拔哥”真的跑了,立即追了过去,密集的子弹像暴雨一般倾泻过去。韦拔群看着倒下去的爱人,听着渐远的枪声,眼泪喷涌而出。

为了表达自己坚定的革命意志,“拔哥”把3个孩子分别取名叫韦革命、韦坚持、韦到底。在右江根据地的腥风血雨中,韦拔群经受住了饥饿、疾病、严寒的考验,敌人没有打倒他,困苦没有压垮他,但来自红军内部的叛徒韦昂贪图赏银,向他射出了罪恶的子弹。韦拔群还剩下最后一口气时,仍惦记着要通知政委陈洪涛带领部队转移,他断断续续地吐出这几个字:“快些……通知……部队……”

39岁的“拔哥”壮烈牺牲了。残忍的敌人将他的头颅割下来,送到南宁,挂在了北门城上。蓬乱的须发,刀刻般黑瘦的脸,没有合上的双眼,仿佛在默默地吟诵:快乐事业,莫如革命。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当年陈毅元帅梅岭被困时留下的这首诗,正好成了韦拔群献身革命的真实写照。

惊天动地甘孟魂

1932年9月,在右江革命根据地巴暮地区甘孟山阵地,16名英勇的红军战士分别抱住敌人,跳下悬崖,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北上后,奉命留在右江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的只有以韦拔群为师长、陈洪涛为政委的新组建的红二十一师。反动军阀和右江地区的豪绅民团趁机纠集起来,占据右江沿岸各县城,连续3次对右江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他们见人就杀,见财物就抢,见房屋就烧。

驻守在巴暮地区的红军是一个独立营,组建于1931年12月,是一支新生的革命队伍,人数约300人。敌人调集5000多人的兵力,企图一举消灭巴暮红军。他们疯狂叫嚣:“茅草要过火,人头要过刀。”

巴暮地区山峰耸然兀立,怪石嶙峋,地势险峻。面对人数比自己多十几倍的敌人,红军一部分突出重围,其余80人退到主峰阵地甘孟山。

1932年9月27日,惨烈的甘孟山战斗打响了。

这场战斗的红军指挥员是团政委兼巴暮独立营营长蓝志仁。战斗一开始,敌人就调来重炮,对阵地进行疯狂轰击。顿时,甘孟山上硝烟弥漫,弹片横飞。在敌人肆虐的炮火下,红军伤亡很大,战士们有的被炸飞胳膊,有的被炸断腿,鲜血染红了他们破碎的衣服,也染红了他们身边的岩石。红军战士们沉着应战,利用有利地形,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斗打到第二天,红军的子弹打完了,战士们就用石头和木棒跟敌人厮杀、搏斗。

这场惨烈的战斗整整打了三天三夜。敌人又准备进攻了,蓝志仁一个一个地清点人数,只剩下16个还活着的伤员,他们中间有从地主家逃跑出来的长工、有从地牢里被红军解放出来的奴隶。英勇的红军中,还有一名叫蓝彩娥的女战士,只有16岁,参加红军前是地主的丫环,当牛做马,受尽欺凌。此刻,这位花季女子没等看到革命胜利的曙光,却要面临一场生死考验。

子弹打光了,石头砸完了,木棒打折了。这天晚上,甘孟山阵地笼罩在一片沉沉的黑暗之中。山下的敌人虽然知道红军已经粮尽弹绝,但是由于天黑,他们也不敢贸然进攻。经过一天激战的阵地,此刻枪炮声、喊杀声、搏斗声骤然沉落,阵地上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氣息,令人心颤。

敌人押来蓝志仁等红军战士的父母、妻子和兄弟姐妹,强迫他们朝山上喊话,要战士们投降。凡是拒绝的,敌人就用枪托殴打他们,用刺刀逼迫他们。

敌人的卑劣行径激起战士们满腔怒火,蓝志仁把剩下的16位红军战士召集到一起。这时,他已经抱定必死之志,他语调沉重地对战友们说:“同志们,情况大家都明白了,现在我们什么武器都没有了,这里也没有什么路可以冲出去,我们要么投降,要么跟敌人同归于尽。两条路,大家选吧。”

蓝志仁接着说:“我打算和敌人同归于尽。我们原来算是什么,只是贫苦的奴隶,共产党来了,我们才活得像个人样,我们要对得起共产党。”

战士们一个一个地走到他的身边,大家紧紧抱在一起。

天刚蒙蒙亮,敌人又开始进攻了,漫山遍野,像蚂蚁一样蜂拥而上。他们得意地嗥叫着:“弟兄们,抓住‘赤匪’,抓个男的领一百大洋,抓个女的作婆娘。”

16名勇士从阵地上站了起来,他们扶正军帽,扯平衣服,平静地等待最后的时刻。敌人逼近了,把他们团团围住,狰狞地笑着。乘敌人不备,蓝志仁一个箭步冲上去,抱住一个大个头匪兵,纵身跳下悬崖。又一个战士冲上去了,又一个战士扑上去了,蓝彩娥也扑上去了……

敌人撤退了,当地群众偷偷来到山脚,收拾烈士的尸骨,他们看到:一名被炸断左腿的红军战士,跟一个敌兵抱在一起,手死死地掐住敌人的脖子;一名肠子流出来的红军战士,双手紧紧揪住敌人的头发;16岁的蓝彩娥也静静地躺在那里,脸上满是血污……这就是我们的右江儿女!这就是我们的红七军战士!这就是我们的共产党员!

英勇壮烈的陈洪涛

在右江根据地的革命烈士中,陈洪涛是最英勇、最壮烈的一位。

陈洪涛原名陈素华,1904年出生在东兰县武篆区旧州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是右江地区第一位壮族中共党员。百色起义时,他成为右江根据地一位重要领导人。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地区出发前,前委任命陈洪涛担任中共右江特委书记兼右江苏维埃主席,与韦拔群同志一道留守根据地,开展革命斗争。

右江地区的革命转入了低潮。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根据地的斗争越来越艰苦。1932年12月,陈洪涛带领部队在转移途中,

因为叛徒出卖,不幸被捕了。

敌人把陈洪涛从奉议燕峒押往百色,途经县城田州,田州街上的群众一传十、十传百,纷纷赶来看望这位为穷人翻身解放而被捕的革命者。几位老奶奶好不容易挤进人群,拿稀饭给陈洪涛喝,用茶水为他擦拭身上的血迹。

面对悲愤的父老乡亲,陈洪涛说:“乡亲们,不要为我难过,不要为我悲伤,要革命就会有牺牲,革命一定会胜利!”

敌人3L't白又恨,对他拳打脚踢。陈洪涛血流满面,遍体鳞伤,但他没有一刻低下高贵的头。被敌人打骂驱赶的群众含着泪花,目送着英雄一路远去。

在百色监狱中,敌人对陈洪涛用尽了酷刑,但陈洪涛始终没有屈服。一天,敌师长黄镇国摆了一桌丰盛的酒菜,“请”来陈洪涛。黄镇国举起一杯酒说:“老弟,今天请你来,我们兄弟好好叙谈叙谈。但愿大家从此化干戈为玉帛,化冤仇为友谊。”

陈洪涛一把掀翻桌子,怒视着他:“我们?友谊?我是革命者,你是杀人的刽子手,我们之间没有友谊,只有冤仇!”

黄镇国被溅了一身菜汤,把一肚子火气强摁下去,说:“别这样,老弟,党国是爱惜人才的,你年纪尚轻,前途无量,希望你珍惜自己的前程,人死不能复生啊。”

陈洪涛冷笑道:“我的前程是革命,是消灭你们。黄师长,革命一定会胜利,倒是老兄你要给自己留条后路,免得哪一天死无葬身之地。”黄镇国气得七窍生烟。

陈洪涛被带回监狱。敌人对他进行更残酷地轮番拷打,陈洪涛的耳朵被打聋了,血块凝结在腮帮,右手臂被打断了,穿不了衣服。他多次昏死过去,但敌人一直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

黄镇国黔驴技穷,又生毒计,派人把陈洪涛的妻子潘小梅抓来,逼她劝陈洪涛投降。这天晚上,敌人把陈洪涛从黑牢里换到一间光亮整洁的房间,陈洪涛坐在凳子上,正在想敌人搞什么新花招。这时,黄镇国的副官把潘小梅带了进来。

小梅看见浑身血污的丈夫,不顾一切地扑上来,伤心地哭起来。陈洪涛轻轻地抚摸着妻子的头发,轻声地说:“小梅,不要难过,要坚强些,别让敌人小看我们,革命者的眼泪不能流给敌人看。我既然被敌人抓来了。就没打算活着出去。你要坚强,要有思想准备。”

陈洪涛悄悄咬下上衣仅有的两颗银扣子,放到小梅手里,低声地对她说:“如果你能出狱,就设法把它交给党组织,作为我交的最后一次党费。”

1932年12月22日中午,监狱长来到牢房,对陈洪涛说:“1号,起来,上峰指示,让你换个地方。”

陈洪涛拖着沉重的脚镣,走出牢门。外面军警密布,刀枪如林,陈洪涛一看就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昂首仰视布满乌云的天空,一步一步地走出监狱,走过百色大街,走向城西郊刑场。

这天是圩日,敌人特意选择这天拿他杀头示众,沿途聚满赶集的群众。陈洪涛从容地对群众说:“乡亲们,我是陈洪涛!”“我是共产党!”“我走了,共产党还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一定会胜利!”“大家要团结起来,坚持斗爭,工农大翻身的那一天不远了!”

在刑场上,面对敌人的枪口,陈洪涛高呼:

“打倒蒋介石!”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共产党万岁!”

青山颤抖,右江呜咽,年仅28岁的陈洪涛为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我永远是共产党的人

黄美伦,一个柔弱的农家女子。腥风血雨的年代,她毅然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她人生的履历中,虽然没有驰骋沙场的辉煌,没有叱咤风云的豪气,但她却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实践了她在党旗下的神圣誓言。

参加革命的时候,黄美伦才16岁。那时,韦拔群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回到家乡。在列宁岩里,她聆听了“拔哥”激情洋溢的宣讲,把革命真理牢牢记在心中。

1926年1月,新桂系军阀派龚寿仪到东兰镇压农民自卫军,制造了惨无人道的“东兰农民惨案”。7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和革命群众被敌人残酷杀戮,其中有黄美伦的亲人。然而,她并没有退缩,而是擦干眼泪,掩埋了同志和亲人的遗体,又坚定不移地朝着革命的道路勇敢前行。

1926年11月,刚结束讲习培训的黄美伦,当选为东兰县第二届农民协会妇女部副部长、东兰县妇女解放协会委员。1929年9月,她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3月,当选中共东兰县委员会委员,7月调到平马镇中共右江特委机关搞政治宣传工作。

因为美伦身材娇小,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所以“拔哥”经常安排她从事情报和外出联络工作。她知道,做这些工作随时都有危险,她永远不会忘记“拔哥”的嘱咐:“革命一定会胜利。你是做情报工作的,一定要坚持到底,即使被捕,也决不能投降……”

1930年红七军主力北上以后,她跟着“拔哥”率领的红二十一师在当地坚持武装斗争,与疯狂“围剿”的敌人开展了殊死的斗争。

1931年夏,桂系军阀“围剿”西山,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经费非常紧张。受“拔哥”的委派,她到弄凤苏维埃主任那里借经费。

夜幕降临,黄美伦急匆匆地从弄凤往回赶。不料,路上遇到了敌人。她拖着怀孕7个月的笨重身体向山顶跑去。这时,她已经没有了退路:左右两边是悬崖峭壁,前后都是围追的敌人。

眼看着敌人就要追上了,她把20块光洋牢牢地揣在怀里,纵身跳下悬崖。庆幸的是,浓密的树枝让她活了下来。可是,门牙崩掉了,右手摔断了,浑身上下鲜血直流。直到深夜,她才慢慢地从昏迷和疼痛中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那些党费还在不在。党费还在,她就放心了。

她撑起身子,想站起来。可是,剧烈的伤痛使她很快又倒在乱石丛中。一阵山风吹来,她晕沉沉的头脑清醒了许多,又想起了临行前“拔哥”的交代:“必须在天亮之前把经费带到驻地。”

她艰难地向驻地爬去。荆棘、野刺深深地扎在她满是血迹的身上,钻心的疼痛使她大汗淋漓,血水和汗水模糊了她的视线,但却迷失不了她认准的方向……

终于,任务如期完成了。同志们看着她布满血汗的脸,眼眶湿润了。就在这时,美伦感到腹部一阵巨痛,未足月的孩子流产了。

本来可以平静地享受做母亲幸福的黄美伦忍不住痛哭了。她泪流满面地说:“孩子,孩子,对不起,对不起……”

不久,她被捕入狱,被押解到东兰、柳州、南宁等地监狱,历尽严刑逼讯,受尽非人的折磨。每当疼痛难忍的时候,她总在心里默默地重温着“永不叛党”的誓言,始终严守秘密。对党的信念坚贞不渝。无可奈何的敌人只好把她押到陆川县六寨村,强行卖给当地人,想断掉她参加革命的后路。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身

在他乡的黄美伦不得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农家妇女的生活。但她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个革命者,是个共产党员,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寻找组织,一有机会就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

冬来暑往,岁月如梭,一晃10多年过去了,岁月的沧桑深深地刻写在黄美伦曾经年轻的脸上,华发也过早地出现在她的两鬓。上世纪40年代末,在广西解放前夕,她终于找到了在当地开展地下活动的同志。她紧紧握着那位同志的手,热泪犹如决堤的潮水倾泻而出。她泣不成声地说:“找到了……找到了……”

黄美伦找到组织,就立刻投身到革命活动当中。1950年,她参加陆川县平乐区的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担任区妇联主任,1953年调任东兰县妇联副主任。她是广西省第一、第二届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是自治区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

由于当年她从事的工作多是秘密的,与她共同战斗的战友大都牺牲了,而且她被捕后辗转了许多地方,要寻找一个证明人极其艰难,所以她的党籍一直没有得到恢复。

看到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奔跑在革命工作的第一线,有些亲友就劝她说:“美伦啊,你何苦呢。”她却坚定地说:“我相信,组织会证实我对党的忠诚。只要我不死,我就永远是共产党的人。”

1980年,组织经过多方查证,她终于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面对鲜艳的党旗,已经年过古稀的黄美伦禁不住老泪纵横——那是一个延续了48年的心愿啊!

她举起的右手微微颤抖着,神情庄重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邓小平连声夸奖的英雄

1930年3月,刚经过隆安战斗的红七军主力转移到黔桂边区打游击去了,只有韦拔群率领的第三纵队部分人马留守根据地北部山区。敌人趁机对根据地进行严密封锁,四处张贴布告,悬赏捉拿共产党干部和红军指挥员。根据地的条件十分艰苦,军饷更是严重不足,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韦拔群率领的第三纵队有一名红军指挥员,叫韦光华,是一位胆大心细、足智多谋的人。他曾经多次端掉过敌人的据点,多次惩罚过叛徒,敌人对他又恨又怕,到处悬赏捉拿他。

一天,韦光华带领韦生等几名红军战士化装成赶圩的群众,来到一个敌人占领的圩镇侦察敌情。在圩场的一堵土墙旁边,赶圩的群众围着一张布告议论纷纷。韦光华压低竹笠,挤进人丛一看,竟是捉拿他的布告,赏银高达5000大洋。

返回营地的途中,韦光华边走边想,默默不语。走到半路,他突然一拍大腿,兴奋地说:“有了,军饷有了。”韦生等战士疑惑不解,问他军饷在哪里?韦光华招手让他们过去,压低声音说:“就是敌人悬赏抓我那5000‘花红’,咱们想办法把它‘领’过来。”接着,他说出~条计策。战士们听了,都说太危险了。韦光华说:“怕危险,同志们就只能在山上挨饿。大胆有马骑,照我说的做。”

第二天,战士韦生独自一人又来到敌人占领的圩镇,找到叛变革命后当上民团小队长的陈运生。韦生的突然出现让陈运生十分惶恐,以为是惩罚他来了。不料韦生向他拱了拱手,告诉他,他们几个不愿再跟共产党干了,要合伙把韦光华捆了,去领“花红”,请他也做一份。

那时候,在右江根据地,贪图钱财的地主豪绅、地方民团和叛徒合伙抓捕共产党干部和红军指挥员,领取反动军阀的赏银,得逞之后共同分赃,被他们称为“凑份数”。

听韦生这么说,陈运生狐疑地盯着他。韦生看出他的疑虑,故意转身就走,说:“你不信算了,我找别人去。5000大洋呐,不信谁还怕钱咬手。”

陈运生连忙把他拉住:“‘老同’,何必这样?咱们有福共享,肥水不流外人田。你说吧,这事怎么做?”

韦生见他上钩,把他拉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悄声说:“我们是因为自己当过红军,怕到了城里当官的翻脸变卦,不光不给钱,還把我们扣住,这才找到你。这样吧,你要是愿意做份,咱们就三七分,我们拿七,你拿三。你给我们3500大洋,我们把人交给你,你自己拿去领赏。”

陈运生掐指一算,这么做,自己不光自得1500大洋,说不定还能升官。他心里乐开了,可又说3500大洋自己一下子拿不出。韦生估摸他确实也没有这么多钱,就叫他再去找一个有钱的人来凑份。

陈运生去了一会儿,领来一个肥头大耳的人。韦生一见这个人就认出来了,他是地主梁拔祥。陈运生和梁拔祥提出要先见人才给钱,韦生说:“好,既然你们不相信,我这就带你们去看。”

韦生把陈运生和梁拔祥带到一个秘密的山洞。进得洞去,只见韦光华全身被五花大绑,放倒在地上,嘴里塞着一团破棉布,旁边有几个持枪的人把他看住。韦生拔出韦光华嘴里的布团,韦光华破口大骂韦生跟陈运生一样是叛徒,还说:“你们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惩罚你们的!”

见到韦光华这个样子,陈运生和梁拔祥彻底上钩了。当着韦光华的面,他们又跟韦生“讨价还价”,要五五分成。韦光华偷偷向韦生使了个眼色,韦生作了一些让步,最后双方商定,四六分成,由陈运生和梁拔祥给韦生等3000大洋,然后把韦光华带走。

双方定好成交时间、地点,约好不许多带人,不许携带武器。陈运生和梁拔祥喜滋滋地离开山洞,走下山去。

第二天,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在圩镇郊外的一座石桥上,地主梁拔祥倾囊而出,凑够3000大洋,由两名团丁挑着,还弄来一副20多斤重的脚镣。一行人由陈运生领头,大摇大摆地来了。

这时,山上的红军战士弄了一副担架,把韦光华抬下了山。来到桥头,韦生故意掀开蒙在担架上的被单,让敌人看到韦光华的头部。

“交易”双方上了桥,越走越近,最后在桥上碰头了。挑着光洋的团丁把沉甸甸的担子放在桥上,抬着担架的红军也把韦光华放在了桥上。就在这时,韦光华突然一个鲤鱼打挺,从担架上跳了起来。敌人还来不及反应,他的枪口就抵住了陈运生的胸膛。

“叛徒,你的末日到了!”

一声枪响,陈运生的狗命被送上了西天。

地主梁拔祥吓得浑身发抖,挑担的团丁更是吓得屁滚尿流。

韦光华这次略施小计,不但解决了军饷,还处决了叛徒,根据地的群众人人拍手称快。

上一篇:优秀学长访谈下一篇:四年级上册3鸟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