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血流的管道——血管,由不同类型的血管和心脏构成封闭的管道系统:
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如果在管道系统中把心脏排除在外,只有各种血管组成封闭的管道,血液在其中能否正常循环流动?
(出示由两组输液管连接成的封闭管道,装入滴有少许红墨水的水)
生:不能流动/能流动。
师:演示将封闭的管道平放、竖立,观察液体能否流动。
生:不论怎样放置,液体都不能自动地在管道内循环流动。
师:如果要想使管内液体流动起来,但又不能改变管道的位置,能否做到?
生:用手交替压缩输液管的回血管,管内液体循环流动起来。
师:请思考,通过上述过程,联想在人体内血液循环过程中,心脏起什么作用? 生:平时我们能够感受到心脏的跳动,特别是剧烈运动后,心跳更加剧烈。
生:心脏通过收缩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推动着血液在管道系统中循环流动。
师:对,心脏在血液循环流动过程中,就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动力,同时也象抽水机的泵,保证了血液能够从低处流向高处。心脏为什么能够提供动力?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和认识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请同学们尝试通过观察揭开心脏之迷。
(下发观察材料和提纲,通过观察解决相关问题。)
二.新授
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羊的心脏,借此来了解人的心脏的结构。
师:请各组汇报各自的观察结果,注意按照科学观察的方法和顺序进行。
生:我们结合人体内脏图,了解到人的心脏位置和形状:心脏位于胸腔,两肺之间略偏左下,大小约和自己的拳头相当,形状类似平时人们画的心形,上面较宽血管多,下面稍尖。
师:(借助人的心脏模型)心脏在胸腔内的位置是这样的,靠身体左侧或右侧对应的称为心脏的左侧或右侧,同时同学们要从不同角度观察心脏,能大致区分心脏的前后和左右。
生:通过观察剖开的心脏壁,有肌肉纤维,说明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特性,所以,心脏可以收缩和舒张,也就是跳动,可以挤压血液,推动着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师:看来只有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才能不断地推动着血液循环流动,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是从不休息的,是这样的吗?
生:是这样的,如果心脏不跳动了,人也就死亡了。
生:不是,我从资料上了解到,人类的心脏也是要休息的,只不过是方式不太一样,它是通过舒张时间相对长于收缩时间来保证休息的。
师:是的,心脏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同时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心脏是如何使血液回流心脏再将血液射入血管的?
生:我们观察解剖的心脏,看到心脏是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而且发现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是完全隔开的。
生:我们比较了心脏四个腔室的壁,尽管都是由肌肉组成的,但是厚度差别很大,最厚的是左心室,然后是右心室,心房的壁整体都不如心室厚。
生:是这样,老师,我们组观察的心脏没有剖开,用手捏心房和心室的壁感觉不一样,心房的壁感觉要薄的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结合人的心脏模型)同样是心脏的壁,但是厚度却不同,同学们试着结合肌肉的功能特点,作出推测,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学生小组交换意见)
生:肌肉能够收缩提供动力,肌肉越厚,收缩也就约有力量,腔室里面的血液获得的动力也越大,向前流动越远。心房壁薄,收缩力量小,血液流的距离不远,心室肌肉壁厚,收缩有力,血液流的距离远。血液流动最远的应该是左心室射出的血,因为左心室是四个腔室中壁最厚的。
生:我们分析认为,从心脏在人体中所处的自然位置来看,心房在靠上的位置,心室相对靠下一些,应该是心房的血液流向心室,血液从心室离开心脏流向全身,血液流回心脏进心房。所以心室的壁都比心房要厚。
师: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推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提出探究的方案。
生:(讨论,效果不很理想。)
师:能否运用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各类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帮助我们解决现在遇到的困难?
生:根据各类血管的功能,结合刚才的推测,动、静脉与心脏腔室的通连关系应该是:
我们想通过向静脉血管里面灌水,看看是不是从动脉血管流出,如果是从动脉中流出说明前面的推测是正确的。
师:如何判断与心脏连接的血管是哪类血管呢?
生:看血管壁的薄厚,外观直径相当的,壁厚,内径小的是动脉血管,壁薄,内径大的是静脉血管。
生:也可以通过已解剖的心脏,看心房、心室和外面的哪条血管连通,通连关系是“房连静,室连动”,然后在没有解剖的心脏对应位置找到相应的动脉和静脉。
师:很好,同学们不但善于动脑筋解决问题,还善于总结规律。大家可以依据不同的方法判断并实际操作,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出现。
(学生两组合一组,每组各有一个已解剖的和完好的动物心脏,进行实验)
师:请各组介绍你们实验的结果和认识。
生:我们从与右心房相通的静脉向里面注水,水是从动脉血管流出的,说明前面的推测是正确的,血液从静脉→心房→心室→动脉,血液从动脉流出。
生:我们还注意到,从一侧静脉注入水,水是从与同侧心室相通的动脉中流出的。
师:(边听学生介绍,一边在黑板上画心脏简单工作示意图)血液是从静脉进入心房,心房血液进入心室,血液又从同侧的心室进入动脉,离开心脏的。各组实验都进行的顺利吧!?
生:顺利,结果是这样的。
生:老师,我们灌了好长时间,不知为什么水总是进不去,流的到处都是?
师:让我们大家帮帮这一组好不好?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请这一组的同学上来示范他们是怎样做的。
(该组同学上讲台示范操作)
生:老师他们灌水的那条血管不是静脉血管,是动脉血管。
师:(通过与解剖的心脏比照,同时比较同等粗细的血管的管壁)大家看到,这组同学选择注入水的这条血管的确是动脉血管。那么,为什么从动脉血管灌不进去水呢?
(有部分同学低头搬看本组的实验材料)
生:在动脉血管与心室的连接处有瓣膜,这是动脉瓣。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动脉里面的血液不能流回心室。所以,从动脉血管灌不进去水。
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也有这样只能单向开放的瓣膜,这是房室瓣。有了房室瓣,心室的血液也不会倒流回心房了。
师:这样看来,心脏内的各种瓣膜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师:(展示课件,心脏收缩舒张的动画演示)位于我们胸腔内的心脏,从它的组成、结构,都是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就象工作能力巨大的泵,保证了血液在管道内不断地循环流动。血液循环具体是如何进行的,下一课时学习。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抓住课堂45分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因材施教, 教师应记录课堂灵感, 打造高效课堂。如在复习“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时, 各时期分裂图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中, 把复杂的知识点用简明的文字组成了口诀:“三看法, 一看奇偶, 奇数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偶数的二看有无联会、四分体, 如有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如无则三看, 同源染色体则有丝分裂, 如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容易理解。这些做法显然是在生物教学中的“得意”之作。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 都应在教学后及时地把它详略得当的记下来, 持之以恒, 在归类整理中逐步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完善。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探索高效课堂, 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会大有帮助。同样教师还应反思学生的见解, 记录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赏识和激励。如讲授“氨基酸脱水缩合”时, 联想到几个同学牵手做游戏, 每个同学相对于一个游离的氨基酸, 手牵时间长了出汗相对于脱下来水分子, 牵几次手则相对于形成了几个肽链, 如站成一排就形成了一条肽链, 围成一圈则形成了环肽, 通过同学参与这个游戏。学生记得深刻, 不易混淆, 教师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反思和归纳, 有助于提高教学能力, 处使我们更加积极地备课, 实现教学相长, 同时可做为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 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反思不足之处, 记录自己在教学中的败笔, 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哪怕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会有不足之处, 我们要对教学进行回顾、梳理并写好反思。探究和剖析教学的失误, 同时有的放矢的寻找解决办法, 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 教学就会逐渐趋于成熟。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树林中的杨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种群不仅包括该种生物的幼体还包括成体。而且还包括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集合。对这些失误之处进行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归纳、总结、反思、探究, 使之成为今后教学借鉴的教训, 不仅有利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而且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课后更要因人施教, 对学习能力好的要提优, 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强化课后辅导。在教学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更多的精力和赞赏给学习好的同学, 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看作是差生, 对他们漠不关心, 更缺乏鼓励和帮助, 好像他们是来陪读的, 从而使得学生两极分化更明显, 学习好的学生干劲十足, 越学越好;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丧失信心, 越学越差。所以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优化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发展。
教师要经常沉下心来多加思考, 自己有哪些教过成功的体验;有哪些教法上的创新;组织教学上有没有新的形式;导语和启发语言是不是恰当;训练是不是到位等等。并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同时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 探究一下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高度。例如:在讲有丝分裂时, 按要求该节分为两个课时, 当时是先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再讲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因为过程相似学生出现了厌烦的情绪。第二课时这样上:我先让一学生到黑板上写出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学课本让他们找出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与动物细胞的相同处、不同处。再让另一学生在原同学写的基础上进行改动, 从而使第一课时的板书变成了第二课时的板书, 再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把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复习, 而且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节课也受到了听课同行的好评。可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给他们充足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时间, 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出在课堂教学中改变那种以讲授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 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可见:反思使人进步,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 才能使自己教学水平不断地登上新的台阶, 使自己成为教学工作的行家能手。
摘要: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本文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 探求做好教学反思的途径和作用, 力求提高生物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生物;质量
一、运用语言艺术,使生物学知识趣味化
语言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生物学教学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教学中科学、准确、精炼、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是若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就可使生物学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例如:在讲食物链时,我用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毛虾,毛虾啃泥巴”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谚语,让学生分析这些谚语中“泥巴、毛虾、小鱼、大鱼”各处的营养级。通过引用谚语,将食物链这些枯燥而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形象具体化,不仅帮助了学生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记忆。再如:在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式,引用诗歌“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加深了学生对生态系统是循环的以及是怎样循环的理解……运用语言艺术,提高生物学知识的趣味性,其表现方式还有很多,如适当引用成语、古诗词、歌词、谜语及体态语言等。运用得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效果就十分有效。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时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合理设计问题是教学进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精心设计的问题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智能,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有什么变化?”除问题域过大外,问句概念还有歧义,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分歧。如果将问题联系实验现象加以改进,使其新颖些:“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各期中核膜、核仁、染色体、纺锤体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的变化典型图像,你能用语言把他们描述出来吗?”这样换一种文法就能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提问去开动脑筋,也容易用自己的语言朝着已规定的提问目标去进行归纳、总结。另外,所设计的问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如果提出的问题浅显随意,引不起学生兴趣,反映不出思维的深度。而超前、偏怪、深奥的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因此尽量使每一问题都能使“挑一挑”摘到“果子”,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效益
生物学教学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的学习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理解当堂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另外,也有利于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练习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应围绕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来设计各类不同的练习。在我的课堂练习设计中,有对成语、俗语(如提问怎样理解“作茧自缚”)的再审视;有实验数据的分析;有曲线图表的绘制;有对自然现象的体悟;有对科学之谜的猜测……凡此种种,尽可能地打破原有练习的藩篱,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创造性学习”这一本质。在设计练习时可以有意识地增加知识与社会发展相关联的内容。我们在各种媒体中常会听到环境污染、偷猎野生动物、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不幸消息。因此在学习生态学的内容时,我就把这些问题引入课堂练习中,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判断、评论这些问题。对这样联系实际的联系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做练习时,由于充分思考与激烈的讨论,还会激起他们对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通过课堂练习,获得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因此,设计练习时,教师应根据反馈信息注意练习易出错的知识,以便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如芽孢和孢子,肺活量与肺容量等,这些是学生易混淆的名词,应专门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联系,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当堂练习的信息,随机设计练习予以调节。这种练习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提高了练习效果,而且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四、结束语
三、适当融入游戏环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初中生正处于由童年向青春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都有一种“爱玩”的天性,从这个方面来说,在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游戏环节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的教学游戏仿佛就是一支提高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还能让学生在“玩”中发散思维,收获知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四、在实践中重新审视生物实验教学功能
由于初中生不具备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而且自身的认知情况、学习能力、学习经验和实验能力等能力十分欠缺。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恰当的生物学教学和生物实验操作教学,通过对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和相应实验的指导,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初中学校的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能够有效督促教师改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动手和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综合知识。
在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重新对实验教学进行认识,在实践中教师应当认识到,生物实验教学是一门与生物学科相互统一的课程。初中正处在一个认识世界的时期,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良好的实验教学,应该以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并有效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学生也应该从态度上重视生物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室当中通过实验发现生物的奥秘。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生物,但初一的学生看似熟悉,实际有些陌生,甚至感到抽象。如果老师不用心思把知识形象化、简单化,学生的兴趣渐失,很难提高教学效果。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尽量用生活中简单、生动的实例、俗语,让学生一听就懂。
例如在讲生物的适应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时候,我就举例刺猬。刺猬的刺让很多动物望而生畏,一遇到危险马上就把刺树起,蜷缩一团,保护自己,其它动物不敢轻举妄动,但黄鼠狼却不怕它,对着刺猬打个臭屁,使刺猬被臭晕,刺舒展开,肚皮露出来,成了黄鼠狼的盘中餐。
在讲食物链时,我刚说一句“螳螂捕蝉”稍停一下,学生接下句了“黄雀在后”,问:这条食物链怎样写?学生马上就回答:蝉→螳螂→黄雀,马上又有学生说错了,没生产者。我再来一句:大鱼吃小鱼(稍停)学生随即补充: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问:食物链怎么写?学生回答是争先恐后,大多都是:泥巴→虾米→小鱼→大鱼,当写在黑板上时,学生又开始议论了,泥巴不对,该改成植物(浮游植物),立马就订正,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兴趣提升,知识点也轻松地被学生掌握了。在讲食物链的营养级的数量时,先说随着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配合俗语“一山不能容二虎”,学生就轻而易举的明白了。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设计;研究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生物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对于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磨练学生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意志,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动手动脑的各种实践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和培养各种智能主要通过师生各种实践活动去获得。这种模式是以素质教育为目的,通过生物实践活动教学达到教师的输出与学生的吸纳的优化组合,是培养学生生物能力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理论依据
(一)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核心就是培养人才。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时代的要求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出具有善于思考、敢干探索、勇于创新的创造型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始于学校的课堂,始于教师指导下
的创造性学习。
(二)课堂教学应是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统一,应同时发挥学与教的两个积极性。
学为主体就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活动应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学生,教育的重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为主导应是教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决定教学内容和教法,切实做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以教助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为学服务。
(三)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程度上自已参加的活动,教学的最优化是不可思议的。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先天和后天的内在潜能和动力,对于每一个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需要经过感性到理性的教程,经验证明感性越清楚,理性认识就越深刻。生物课堂主体性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师对生物知识素材进行艺术加工,把抽象的、深奥的、无形的生物理论通过精心的策划、艺术的处理转化为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实践、感知、思维等活动,学生的潜能和动力就会发挥得更好,因此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应该是策划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二、策划和设计
学生获得生物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实践,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讲解、演示、分析课文,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已的主体地位,自我激发学习动机,主动地学习。凡是能让学生自已思考的,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凡能让学生口头表达的,要鼓励学生说;凡是能让学生演示的实验,要让学生动手做;凡是学生能总结出答案的,要引导学生自已做出结论。没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是不可能形成生物能力的。生物课堂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策划,是根据教学方针和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规划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具,教学重难点等。其中教学目标应策划出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和心理品质等素质目标,教学结构的策划是根据生物教材内容,教师所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以及逻辑程序,策划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各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个教学实践活动,并用方框图的形式编织出完整的教学网络,从而构成每节课堂教学都有要遵循的教学结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策划的具体体现,在教学策划的基础上,具体设计每一教学环节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连接。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设计教学动机切入点。
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动机,即本节课讲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个内容。学生的学习也有其学习动机,好奇心、兴趣、志向、理想等都有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只有当教学的动机被学生学习动机所接受,而且两者融洽时,这节课才能进行下去。
(二)设计知识实践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排列本节课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平铺直叙讲授给学生,但如果运用布鲁纳的发现法,设计几个合适的实践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已总结概括发现其规律,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学生获得的知识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些知识认识得深刻,同时也获得了研究知识的方法。
(三)设计能力创新点。
生物教学要求的能力包含两个方面,即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不管是思维能力还是动手能力,都离不开创新,知识实践点还是能力实践点,其实际活动都需要思维,都需要创新,思维就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在设计各个教学实践点时,需要设计思维的创新点,用以引起学生头脑思维的“火花”,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头脑的思维。教学过程要有涨有落,理想的做法是掀起几次教学浪潮,涨落交错,张弛有效,在跌宕起伏中扬帆前进。
(四)设计学生“说”。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智力参与,让学生以主人翁和探索者的姿态去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主动、能动的认识活动为目标,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合理的发挥,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设计让学生动手“做”。
1.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优化生物课教学。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 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 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实践证明, 只有使学生在快乐的心理状态下, 其左右脑的思维才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引人入胜的讲述和谈话、有趣的演示和实验、饶有兴趣的参观活动和游戏等都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 我是这样比喻的:如果把一个植物细胞看成一个完整的现代的“工厂”, 则这个工厂的“围墙”和“门卫”相当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工厂的“管理和调控部门”相当于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工厂的“动力车间”相当于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工厂的“生产产品的车间”相当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学生兴趣高涨, 积极思维, 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思维能力, 优化了学习效率。
2. 创设思维情境, 优化生物课教学。
在教学中, 创设思维情境, 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了解有一个丰富的具体背景, 有生动、直观的体验模式, 让学积极思维从而优化教学。如在教学“细胞的生长”时, 存在一个难点:“细胞为什么能无限地长大呢?”面对难点, 学生们面面相觑, 一脸茫然。这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一个篮球和一个乒乓球相比, 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有什么差异?细胞体积越大, 需要从外界吸收的营养物质就越多, 当细胞体积变大时表面积和体积之比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根据问题提供的“数形”情境, 去构建一个数学模型, 使陌生、抽象、深奥的生物学问题转化为熟悉、亲切、生动、丰富的具体问题, 从而使学生能“数形结合”地进行探究,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测量、计算、思考, 推导出“随着细胞的长大, 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却在变小, 细胞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的能力就变小, 这样细胞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 所以细胞大小只能长到一定程度”。可见, 面对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 创设思维情境, 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 由特殊到一般, 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牢固, 优化了生物课教学。
3. 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优化生物课教学。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实现。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通过学生的观察, 动手操作, 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动手能力, 培养了以想象为主的形象思维。
总之, 人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创造的潜能。生物学是形象、抽象两种思维并用的学科, 在生物学中重视全脑开发思维互补, 就能充分挖掘学生的聪明潜能, 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成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为一个教师, 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 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一步一步地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摘要:本文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 注重思维互补, 从而优化生物课教学进行了研究, 并探讨了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高中生物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很多教师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忽略对教材的学习,这给我们生物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为此,本校高二生物备课组确定了微型课题——《生物课中的阅读教学》,以下是笔者运用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批注”,提高阅读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直接在课本上“画、添、注、粘”。画:用各种不同的颜色画线来表示知识所要理解的程度。《课程标准》对学习的能力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即了解、掌握和理解。学生在预习和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把理解的内容、掌握的内容、了解的内容,关键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或不同显色的笔标出,这样也能从另一方面反映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问题。添: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批注式的文字说明做好记录。例如,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全能性,关于试管婴儿、胚胎分割移植等,教材上没有解释,学生可把它增补在教材上。注:对于课本内容的个别地方必须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如脂质中胆固醇的具体功能,此节教材没讲,但在“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中就提到。粘:课下请学生总结本节内容,粘上该章节的知识纲要,以及本节课的易错易混点,做个把握程度的记录,以备巩固。
二、将课本正文与插图、表格联系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表格,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忽略对其的阅读。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表格,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理解,将会事半功倍。例如:①参看组成人和玉米的部分元素含量表,结合正文第一段,让学生自行相互提问和解答,理解表格传达的知识,得出相应的结论。②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流程图与课本文字说明联系阅读,区分每一个步骤,并思考各种操作步骤的目的。③减数分裂的过程图表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观察各个时期的特点,总结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以便应用于遗传和变异的内容。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碰到文字题,能快速地在大脑里搜索相关图形,增大答题的准确性,碰到填图题不再害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挑出隐藏考点,增加阅读
所谓隐藏内容,即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插图中隐含、不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例如:①在蛋白质学习中,肽键数、水分子数、氨基酸数及肽链数的关系;②种子萌发过程中代谢类型的变化,细胞干重的变化,吸水方式的变化,有机物种类的变化;③呼吸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呼吸作用既有水参与又有水生成;④DNA与RNA碱基种类的对比等。这些隐含未显内容都是学生把握知识、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我们在引导阅读过程中要带有启发性的点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隐含的内容,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四、难理解的、抽象的内容进行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利于学生阅读把握。如核酸,教材上出现过多次,可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①核酸的种类;②核酸的功能;③核酸的分布;④组成核酸的化学元素;⑤核酸的基本单位及结构简式;⑥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等。关于蛋白质,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②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其结构;③蛋白质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④蛋白质的功能;⑤蛋白质的生物合成;⑥蛋白质的有关计算。开设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能力。
五、以问题为载体导入课堂,激发阅读
据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说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天生就有,且无法抗拒的。所以在每开始一节新课之前,笔者都会围绕教学内容,提出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从课本中找出答案,如果个人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寻找答案,最后才教师的点拨总结。有时还将那些重点和难点、关键点编写成阅读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来完成新课的学习,启动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从等老师给答案变成自己找答案,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增强了。如在学习《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可先向学生提问:“土壤中水是如何进入到植物体内,又如何把水从土壤运到植物的顶端,植物是如何利用这些水的呢?为什么在树底下感觉比较凉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主动获取知识,更能有效地提高阅读和学习能力。
问题1:某地区遗传调查发现男性色盲占该地区总人口的7%,求该地区女性患者和女性携带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解答:色盲男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bY,其比例7%可以看作是Xb出现的比例。女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为XbXb,就应该是两个Xb同时出现的比例=7%*7%=0。5%。女性携带者的比例为XBXb=2*93%*7%。携带者的比例为什么不是93%*7%?携带者XBXb有两种情况,即XB的卵细胞与Xb的精子结合、Xb的卵细胞与XB的精子结合,所以要乘2。问题2:噬菌体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怎么是 细菌的核甘酸和氨基酸,但书上写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的内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了细菌的内部”.答案与书是不是矛盾?另外,噬菌体是原核生物吗?噬菌体的DNA分子在繁殖中作为模板,不分解成核苷酸,所以不能作为原料。原料应是细菌提供的。所以这两句话不矛盾。
另外噬菌体是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的。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是原核生物。
如果是它的核酸是DNA,噬菌体进入细菌后进行复制、转录、翻译,合成噬菌体蛋白质再组装成子代噬菌体;也有的噬菌体比较温和,可以整合到细菌的DNA上,成为细菌的DNA的一部分。如果的它的核酸是RNA,则可能要进行逆转录;(具体过程不清楚)这些过程中都需要酶的作用、能源物质提供能量。问题3:“隐性遗传看女病 和 父子遗传为伴性”如何理解?“隐性遗传看女病 和 父子患病为伴性”是指在已知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时,找系谱中有无女性患者,如果有的话,对每一个都看一下她的父亲和儿子是否都是患者,如果有一个不是,就可以排除该隐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此致病基因只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实际是先假设隐性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找到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这个假设。女性患者为XbXb,其父亲和儿子必为XbY,必为患者。问题4: 为什么扦插枝条时要有芽?(是与生长素有关吧?)为什么扦插枝条又有芽又有叶子就不行了呢?(有有机物不会更好吗?)这是会考说明上的一道题,要有芽的,不要有叶的,分泌生长素。有叶子会蒸腾大量水分,扦插的枝条还没长出发达的根系,本来吸水能力就弱,大量失水就更不易成活了。问题5:一段多核苷酸链中,碱基的组成为:A占30%,G占20%,C占30%,T占20%,它是一段A 单链DNA B 单链RNA C 双链DNA D 双连RNA解析:解这道题需要的基础知识有--DNA分子中有T,而RNA分子中以U代替T。如果是双链DNA分子,则A=T;G=C。解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过程:有T说明是DNA;A的数量与T不相等,说明此DNA分子不是双链的。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5.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关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恐龙拥有庞大的身躯,在历史上曾显赫一时,而今天却化为乌有,只有它们的化石在向人们诉说它们辉煌的历史;小小的单细胞生物,尽管形态、结构简单,却历经沧桑,繁衍生息到了今天,你想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吗?(导入设疑让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草履虫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相互讨论,回答问题:草履虫生活在有机质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和污水沟中。
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一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够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含有30个细菌,因此,草履虫一天大约可以吃掉4.3万个细菌。
(1).草履虫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2)。草履虫对污水处理有何作用?
学生阅读资料,思考回答:
(1)。草履虫的主要食物是细菌和单细胞藻类。
(2)。净化作用。
教师出示草履虫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1)。草履虫的形态是怎样的?
学生观察模型,相互讨论,回答问题:
(1)。草履虫像倒转的草鞋底。
教师:你能分辨出草履虫的前端和后端吗?
学生:能,钝圆的一端是它的前端,较尖的一端是它的后端。
教师:草履虫的表膜有何功能?
学生:具有呼吸和排泄功能。
教师:你能结合模型,模拟草履虫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吗?
让一名学生走上讲台,拿着草履虫模型,一边旋转,一边前进。其他学生观看,指出不当之出。
教师多媒体演示草履虫运动及内部结构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草履虫由外到内包括哪几部分?体内还有哪些结构?
(2)仔细观察草履虫结构图,体内食物泡是否只有一个?食物泡有何功能?
(3)伸缩泡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怎样?你能找出它们的收缩与舒张有什么关系吗?有何功能?
学生观察草履虫的运动,结合课本阅读,小组相互讨论,回答问题:
(1)观察得出包括细胞膜(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体内有食物泡和伸缩泡等结构。
(2)观察图示,阅读课本,得出:食物泡在体内有多个;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3)认真思考后回答:伸缩泡在体内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个;它们交替收缩、舒张;具有排泄废物的功能。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1)针对本次探究实验的目的,你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2)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学生小组相互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1)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何反应?
(2)假设草履虫对外界刺激能趋向有利刺激,而避开不利刺激。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验。学生实验小组设置不同的实验方案。各小组根据实验过程,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避开不利刺激,以适应环境。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演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79-01
本文介绍几种生物课中的演示教学方法。
一、演示实验
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难度较大,有的需要使用复杂的仪器设备,有的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能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只能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做演示实验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演示物品应放在具有一定高度的演示桌上。演示实验是做给学生看的,所以,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必须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
2、演示材料应有足够的大小,以保证学生看得清楚。如过小,例如水螅的运动,就应使用投影器放大或分组演示。
3、复杂的实验应先画好图解。比如演示“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素”时,可在投影片上画上演示的过程,投影在屏幕上:遮光→光照→几小时→取叶→酒精脱去叶绿素→加碘→遮光部分不变蓝,这样学生能更清楚地看到实验的过程,理解实验的实质,增强演示的直观效果。
4、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详细过程、实验现象,学会正确观察。演示时,教师首先要注意消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演示桌上只能放与演示有关的材料和用具,不必要的东西应收起来。第二,教师应不断地利用讲解和谈话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例如,演示前要向学生阐明实验的目的;演示中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怎样解释看到的现象?演示结束后启发学生做出结论等。第三,教师要注意实验操作的精确性。为使学生观察好演示实验,教师必须正确的操作,把关键的地方交待清楚,消除学生不必要的疑问。例如,演示种子含有水分的实验时,教师应事先交待种子和试管是干的,以免实验完毕,试管内壁上出现水珠时,学生怀疑是不是教师在实验前把种子泡湿了,是不是试管本身带有水。
二、演示实物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些实物材料(包括活的生物体、标本、切片等)难以获得,不能一一分发给学生观察;另外为使学生具体感知所讲授对象的有关构造和习性,以便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可以演示实物。演示实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授新课时,在课桌间巡回演示,如演示的材料简单明了,学生一看就懂时,教师可在教学中临时中断讲授,把演示材料拿在手中,再回到讲台上继续讲授。演示鲫鱼,青蛙的外部形态特征等可采用此法。
2、讲授新课开始时,先进行初步的演示。如讲授葫芦藓时,先演示葫芦藓的标本,然后指出:“这种植物个体很小,肉眼不易看清,让我们用放大的挂图来观察吧”。从而增强学生对葫芦藓的真实感。
3、课后在橱窗中的演示。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验证挂图、模型的真实性,下课后可把实物放在教室或楼道的橱窗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在下次上课时,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观察质量。
4、全班轮流观察。有些生物装片或切片的数量少,可用显微镜演示,由全班学生轮流观察。演示进行时,应同时组织学生做一些其他作业,以免有些学生无事可做造成乱堂。
三、演示挂图挂
图是生物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具。演示挂图能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体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演示挂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演示挂图的时间要恰当。挂图不能在上课之前陈示给学生,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以致讲新课需要注意挂图时,学生反而不注意了。例如,教师在演示“我国的海洋鱼类”挂图前,先向学生说:“海洋中生活的鱼类是多种多样,我国的海洋鱼类主要有哪些呢?请看这张挂图”。
2、教师要对学生视图进行指导。陈示挂图给学生时,先要对挂图做总的说明,如挂图和实物的比例、纵切还是横切等。演示挂图要边讲边指图给学生看,这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巩固知识有很大的作用。指图的位置要准确,注意点、线、面的区别。例如,指草履虫的核时,可指在核的边缘不动;指家兔的动、静脉时,教杆应沿血流方向划线;指昆虫的前胸时,教杆应沿前胸的轮廓划一圈。
3、要根据需要用辅助图配合主图。挂图中一些细小部分,坐在远外的学生不易看清,例如根尖的纵切面挂图虽很大,但其中的细胞,特别是生长点的细胞,学生很难看清,此时教师可在讲授中临时在黑板上绘一图,或拿出已绘好的图加以配合,帮助学生理解生长点细胞的特点。
四、演示模型
模型也是生物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具。它能把实物放大或缩小,能为学生建立立体概念,还能反映生物体或其局部的运动原理。演示模型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结合讲课进行演示。在数量多、模型小时可分发给学生;在数量少、模型大时可在课桌间巡回演示或边讲边用。利用模型教学时,应向学生指出它和实物的比例及它的颜色是实物的颜色还是表示色等等。
2、课后陈列观察。在课上学生不易看清的模型,可课后陈列,让学生自由观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一、认真组织,扎实讲好绪论课
《绪论》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上好绪论课就是成功的一半, 可见绪论课对于讲好高中生物课至关重要。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高中生物绪论课的教学目标,从努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出发,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鲜活的事例,深刻阐述学习生物课的意义。
二、恰当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想创建和谐高效的生物课堂,必须学会科学运用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采用了以下教法,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准确运用比喻,加深学生对学习重点的印象。如结合知识点的特征,把“细胞膜”的结构比作“糯米糕”、把“蛋白质分子”比作“花生米”、把“磷脂分子”比作“爆米花”等。通过对所学知识点的形象生动的比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就容易“根深蒂固”。
(2)运用古诗词进行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学习重点的印象。如在讲解“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三种方式”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用唐诗中的“飞流直下千尺”来表述“自由扩散”,用“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述“协助扩散”,用“逆水行舟用力撑”来表述“主动运输”……这样进行教学活动,学生理解知识就容易多了。
(3)运用儿歌法强化学生记忆。如运用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通过“林(P)妹妹(Mg)用钾(K)弹(N)射中老爷(叶)受伤”的记忆法,来记忆植物体内缺乏可以再度利用的元素时,植物体老叶先死这一知识点,学生的印象就比较深刻。
(4)运用科幻法,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如在讲解光合作用时, 为了解决能源缺乏、粮食短缺的世界性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科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甚至超越现实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兴趣盎然。
(5)运用比较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活动,一般可以在学生进行复习时采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学到了许多相似的知识,如何把它们进行区别以免弄混,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甄别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来了解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真正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生物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6-28
八年级生物课的教学反思12-29
生物《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反思12-21
生物学教学中生物的进化例说09-10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生物教案设计07-18
生物教学模式06-17
生物有效教学评价07-24
细胞生物教案设计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