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教育制度(精选4篇)
11侦二
朱云
1893年之前,巴西警察是一支军事队伍,主要协助军队工作。1894年至1930年,警察主要负责在政治斗争中镇压当地的革命运动。1930年至1945年,警察则作为一支镇压反政府力量的队伍。1946年至1964年,州警察队伍得到壮大并扩大武器投资以保护各州利益。1964年军人政变后,军事警察转由武装力量参谋部指挥,因而得到更多的资金和武器装备,并被用来镇压罢工、群众集会和工会运动;军事警察取得自治权和司法权,并专门设立了军事法院。1964年至1985年期间,警察仍主要负责镇压反政府力量。自1985年后,警察开始主要负责打击逐渐呈上升趋势的犯罪活动。组织结构
根据巴西宪法规定,公共安全由联邦警察、民事警察、军事警察和城市警卫队负责。这些队伍主要职能是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巴西的行政规划分三级,即联邦、州和市三级,负责公共安全工作的警察队伍也分三级,即联邦警察(包括联邦刑事警察、公路警察和铁路警察)、州军警和民警、市警卫队三级,分别由各级政府领导和管理。联邦警察
联邦警察主要负责联邦案件。他们侦查所有与联邦利益有关的犯罪案件,然后将其交给联邦检察官。联邦刑事警察在编人员为8500人左右。联邦公路警察人数为6000人左右。联邦警察由司法部主管,所有开支由联邦政府负责,总部设在巴西利亚,在全国各地区设立了27个地区分部、84个分局、21个哨所和一个亚马逊基地。其职责是负责边防检查,负责州际和国际罪犯,如贩毒和武器走私。贩卖妇女和儿童,同时担负海港、机场、边防警察的职责及入出境管理、公民登记、移民等事务.也负责调查公共机构的腐败、行贿受贿、贪污等犯罪活动,将调查结果提交检察部门,由检察院提起公诉。联邦公路和铁路警察归属军事警察管理。
联邦警察年工资由新任警察的19300美元左右到警察局长的43300美元左右不等。这些警察必须拥有大学学历并通过智力和心理测试。如果没有从事过警察工作,接下来就必须到位于巴西利亚的国家警察学院参加4--8个月的培训课程。巴西还有一个联邦公路警察部,它负责巴西联邦公路巡逻以及联邦公路的犯罪打击和交通指挥,目前大约有7300名在职公路警察,他们每年底薪为17000美元左右。公路警察的选拔过程跟其他警察差不多。公路警察要求每位警察至少完成中学学业。
联邦警察还负责管理私人保安公司。据2002年统计,巴西已登记注册的有 3000家私人保安公司,私人警卫公司超过 800家,保安人员总数为60万人。
另外,各地治安保卫由各州公共安全厅负责,由军警、民警执行。军警和民警隶属各州公共安全厅,除此之外消防队也归公共安全厅管理,由公共安全国务秘书和州长领导工作。根据司法部统计,巴西全国各州共拥有60万名警察.其中民警为13万人,军警40万人,消防队 7万人。军事警察
根据1988年联邦宪法,巴西街头执法主要是由军事警察实施,军事警察由国家掌控,在结构上州与州之间各不相同。军警同时也是陆军的预备役部队和辅助力量。在必要时联邦政府有权调动各州军警。军警统一着装,但袖章上所绣的为各州州徽。军警徽服与陆军相同,分为士兵。班长、军士、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和上校,主要负责街道巡逻、制止犯罪和维护公共秩序,他们只有逮捕现行罪犯的权力。军士以下不算是专职警务人员。在圣保罗州,军警分为8个警区,由上校任警区司令。圣保罗州军警配置的装备在全国比较先进,有直升机、机动车辆等,还有专门的防暴警察、摩托部队、自行车队和骑警等。军警禁止参加政党和工会、禁止罢工。军警犯罪由军事法院审判。民事警察
巴西还有些民事警察。他们在警区派出所开展工作。他们主要负责案件侦查,然后就案件向州检察官提起诉讼并送达州法官判决。民警一般归州公安厅管辖。在北部地区,由于缺乏相关人才,民警中直接归属军警领导。民警还包括犯罪学专家、法医、犯罪证据摄影人员、刑警.有的还有科技警察,专门从事技术鉴定等。
尽管巴西警察与居民人数之比为1: 310,与欧美国家相近,但其分布极不平衡。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米纳斯吉拉斯、巴依亚和南里约格朗德这5个经济发达的州集中了全国54%的警察。市警卫队
巴西没有统一的市政警察队伍,但有些城市根据需要,由市长批准,建立了市政警卫队来负责保障学校,公共建筑和公园的安全并指挥交通。按宪法规定,市警卫队只负责市政府公有财产、服务设施、设备的保卫,维护市内交通安全。现在一些城市的市警卫队已经配合州军警执行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成为维护公共治安的一支辅助队伍。据巴西全国市警卫队理事会统计,巴西已建立409个市警卫队(巴西共有 5561个市),共有队员6万名。其中圣保罗州就占了193个。但是许多城市尚无这个经济能力,未建立市警卫队。选拔与培训
警察录用由公共选拔程序完成,要求候选人至少完成中学学业并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并且要求候选人无犯罪前科。选拔后的培训持续10--12个月,具体时间取决于各州。
联邦警察的培训由巴西警察学院负责完成。巴西警察学院于1968年建成,为联邦和州警察机构的警官提供基本的和高级的训练,在首都巴西利亚还有一个专门警察培训中心提供研究生课程教育。
而地方警察培训以圣保罗民事警察学院为代表。首先它是属警察职业培训性质。目前在校生1400人,教师559人,职工170人。教师全部是兼职,除极少数从其他领域聘请外,其余全是从全国警察实战部门招聘而来。学院的任务包括:1.招收学员(招生即招警);2.培养民事警察(初任培训);3.培训在职警察(属深造提高性质)。
该学院在招生方面严格把关。招生依次经过三个关口:专业知识考查,体能和心理测试,口试。每一关都淘汰一大批报考者。学院招生的基本学历要求是高中毕业,具体学历要求根据未来岗位需要而定。例如:招收的学员如果将来从事犯罪研究、侦查、法医鉴定,刑事照相等工作,就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才能报考;如果将来从事监狱管理,具有中等教育学历即可报考。对于参加初任培训的学员,由教务部门根据未来的工作岗位制订课程安排计划。培训时间一般9个月,1200学时。其中,在校上课6个月,实习3个月。毕业后见习期3年。学员在校所学课程分法学、警察科学、警察业务技能和体育4类。对于参加在职培训的学员,一般学员所开课程相当于大学科目;职级高的学员所学课程相当于研究生课程。培训时间3天至1个月不等。
而军警的培训则更加严格。首先要求具备高中学历,然后经过严格选拔后再经过4年的基本训练方可成为警官。一般军警需经1年的培训方可上岗。警察的待遇因各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圣保罗州,军警的最初工资为757雷亚尔,少尉1750雷亚尔,上尉4264雷亚尔。民警刑侦员最初工资为 894雷亚尔,警官工资1770雷亚尔。在联邦区,一般军警的最初工资为1 250雷亚尔,少尉2950雷亚尔;民警、刑侦员的初期工资为3009雷亚尔,警长的工资为6480雷亚尔。在一些州,如阿拉戈阿斯州.圣埃斯皮里图州,军警的最初工资仅为 400雷亚尔。警察的监督
在巴西有内外两种机制对警察队伍加以控制和监督,防止并惩罚他们在执法过程中的违纪行为。内部监督机制是内部事务处,它是警察队伍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部门负责调查由受害者、公民或匿名电话举报的警察腐败、刑讯逼供以及其他违法案件。为此,联邦政府施行了一个“刑讯逼供举报计划”,设立一个免费电话受理任何警察在任何地方滥用职权案件的举报。从外部监督机制来讲,自1988年联邦宪法施行以来,公共检察官一直负责监控警察工作,监督警察活动,防止滥用职权。反恐与国际合作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 “全面推进绩效审计, 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 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是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并提出“到2012年, 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
进入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政府的职责正在经历由权力型向责任型转变, 摆脱过去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的现象, 致力于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 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不仅要求政府转变作风和提高效率, 更要求有完善的政府绩效审计制度。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以市场化为中心的今天的必然要求。但从我国目前的审计实践来看, 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审计的框架。政府绩效审计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 绩效审计工作开展成效较低, 而且绩效审计的范围不明确, 审计手段也比较落后, 政府绩效审计的体制和方法急待改进。
国外审计制度快速发展的时期始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 绩效审计开始成为政府审计工作的中心, 并且开始把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发展。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已经发展的很完善, 例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展了绩效审计, 其中有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审计机关还总结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方法和规律, 例如:印度、巴西、巴基斯坦等国。本文着重选取巴西和印度为例, 通过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对比, 来找出我国目前政府绩效审计所存在的不足, 并吸取经验, 完善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制度。
二、巴西、印度和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制度环境的对比研究
巴西、印度和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 但是巴西和印度的政府绩效审计体制在很多方面要比中国完善的多, 三个国家所处的绩效审计发展阶段以及其政治、经济、法律和技术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对其绩效审计制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1. 各国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在巴西很受人尊敬, 因此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政府绩效审计方面, 巴西还设立了专门的绩效审计部门, 其职能从以前的事后财务检查到现在的事前预防性审计, 表明巴西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高度重视, 审计工作的地位较高, 巴西目前有15000名职业内部审计师, 同时有20000名政府审计员。其绩效审计体制也比较健全, 可以为我国绩效审计体制的完善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
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 其最高审计机关在审计内容、方法、质量方面采取了一些新举措, 使得绩效审计有了长足的发展, 印度已由过去的财务审计发展到测试评价政府活动和公共事业的总体效益, 即测试其经济性、效率和效果性阶段, 现在整个审计工作仍处在继续变革之中。印度的政府绩效审计分为宏观政府绩效审计和微观政府绩效审计:宏观绩效审计主要包括社会发展计划绩效审计、经济发展计划绩效审计、财政收支的绩效审计;微观绩效审计则大致分为企业和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上。在印度政府宏观绩效审计上主要在政府各种发展计划和项目支出进行审计, 以确定这些计划是否得到经济有效贯彻执行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执行中是否浪费了资金、是否有效的防止财务差错。
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对绩效审计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地位还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审计还没有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职责。我国现阶段的绩效审计主要还是在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基础上的延伸、深化。很多的审计还只停留在审计政府公共行为以及在下级执行这些过程中的合法性, 很多的审计都是在已经显出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审计调查, 没有对各部门各项目进行事前的预防性审计, 更没有重视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支出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M·戴伊.FCA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一文中, 把中国排在有限绩效审计经验的国家, 而把印度排在具有广泛绩效审计经验的国家。可以看出,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政治环境对绩效审计体制的影响。
巴西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国家是州、联邦行政区和市的联合。巴西的法律体制采用了罗马传统制, 联邦政府、州和市政府可以颁布法律。巴西的审计制度必然具有联邦制政体的特征, 国家审计监督必须实行对联邦政府、州和市政府的监督, 而各级政府又都有自己的权力, 这要求审计机构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力才能履行其职能。因此, 巴西审计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审计监督机构具有司法权, 也就是除了审计职能外, 还具有一定的司法权限, 反映了巴西政府对法制的强化及重视。
印度实际的最高行政机关是由总理和内阁部长组成的内阁, 实行联邦制体制和议会多党制的政治体制, 各党派在决策中是以“经济人”的面目出现的, 因此财富的所有者希望通过绩效审计对政府管理产生影响。印度审计会计部实行垂直领导、分级负责和归口治理的政府审计治理体制, 主要由主计审计长公署、联邦审计、地方审计、地方会计和培训机构组成。最高审计机关是主计审计长公署 (the Comptroller and Audit Ceneral of India, 简称CAG) 。这种垂直领导的模式使得下级审计机构在执行绩效审计任务时只要对上级审计机构负责, 而不用受地方政府的制约。
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各个民主党派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国家管理。我国的各级政府代表国家执行权力,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我国审计机关领导体制采用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审计机关直接受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领导, 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同时受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这样的一种双重领导的体制本意是要加强审计机关工作的一致性和独立性, 既要有利于审计工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 又要使地方审计机关能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在本地政府的领导之下, 因地制宜的实施审计。然而, 当行政工作与目前我们的具体业务工作相矛盾时, 则行政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此时的“双重领导”的实质就变成了地方政府的领导, 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严重制约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3. 经济环境因素。
巴西虽为发展中国家, 但综合实力居拉美首位, 经济结构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巴西经济体制是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体系, 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巴西的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社会对公司及政府相关的财务信息具有较强的需求, 政府必须要把其相应的财务信息充分的透漏给公众, 并且审计制度要求审计部门为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 并要求对相关问题的后果提供明确的问责机制。
印度实行以公营企业为主导的公私企业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 公营经济主要集中于投资较大、周转期较长、收益较少的基础工业、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军火工业、公共设施、重要的金融机构等, 它们对整个国家经济生活起着统治和支配的作用。由于印度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经济还处于不发达的状态, 因此在财务活动中存在着一些违规和违纪现象;同时其国有经济关系国民经济的命脉, 国有经济的效益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 印度对国有企业的审查力度也在逐步的完善, 目前印度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开始采用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相结合的办法。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主要包括:财务审计、补充审计、经营事项审计和绩效评价。从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为主转向了对国有企业的包括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生产情况、设备能力利用率、内部成本控制制度等为主的绩效审计。
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也是以国有经济为主的混合经济体制。国有经济也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或部门, 国有企业也是我国最早开展绩效审计的领域。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深化, 国有企业管理方式与绩效考核也在相应的改进, 但与印度相比, 我国绩效审计还是相当薄弱的。目前, 我国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仍基本以真实性、合法性为目标和内容, 只是在按照财务审计的要求和程序完成审计以后, 多做了一些关于经济性、效益性等方面的评价, 罗列了几个比较性的数字, 没有对国有企业的资产使用情况、投资决策、成本控制机制等做真正的绩效考核, 绩效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等要素均未体现明显。
4. 各国法律规范。
根据巴西宪法, 联邦各级权力机关及其相关机构的财务、金融、预算、经营和资产由国会负责监察, 联邦审计法院是协助国会进行监察的最高审计机关。不过, 联邦审计法院不隶属于国会, 也不隶属于政府和最高法院, 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司法职能的审计机构, 这种结构使其可以公正独立地行使审计职能。巴西设有一个具有公众透明度的反腐败委员会, 是由社会各方面的人组成的, 主要是为反腐败提供建议。同时也跟检察院密切配合, 共同制定联邦的法律政策, 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此外, 联邦审计法院十分重视发挥社会监督及舆论监督的作用, 他们鼓励公民利用专用检举电话向审计法院举报, 法院还会将调查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同时, 对于媒体揭露的相关问题, 联邦审计法院都会立案调查, 并将结果公之于众。
印度为了制约腐败, 提高政府效率, 早就在宪法中规定了总审计署的职能, 并于1971年制定了《总审计长法》, 赋予审计工作广泛而独立的权力。印度《宪法》明确规定, 总审计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 一方面代表议会立法机关, 监督和确保行政部门收支严格按照法律行事, 另一方面代表联邦政府, 确保地方政府在政府开支中“有法必依”。为确保总审计署工作的高度独立, 避免在经济上“受制于人”, 印度法律明文规定, 包括总审计长在内所有总审计署工作人员的工资、补贴等都来源于国家专项特别基金, 不受议会和政府管辖。总审计长由总统直接任命, 监督财政事务, 并对总统负责。为避免总审计长在工作中受到行政系统或者党派影响, 印度法律规定, 总审计长在退休后, 不能在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内担任任何职务。法律的保障使得印度在审计方面有了迅速健康的发展, 同时也为绩效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我国《宪法》和《审计法》对审计机制做出了规定。宪法规定我国审计机关领导体制采用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审计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署, 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 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审计长是审计署的行政首长。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 应当列入财政预算, 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并且法律对关于具体审计执行和惩处的规定则比较笼统, 其中关于绩效审计的规定相当粗略, 不具有操作性, 实际审计中的许多问题无法遵循。对国家、企业的财务审计还是主要停留在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上, 没有引入绩效审计。
5. 技术发展水平对绩效审计的影响。
在发展中国家中, 巴西是电子政务工作做得比较完善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政府精简机构, 转变职能, 由原来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电子政务也得以迅速发展。巴西政府管理和运作全都实现了电子化程序, 所有联结政府与市场乃至普通国民之间的政务活动都通过网络来完成。巴西的电子政务工作主要由一个政府内部网和一个综合服务网来承担。政府内部网是专门为政府机构内部提供服务的内部局域网。综合服务网主要是为民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 各类政务信息以及办事的程序都公之于众, 为每一个公民提供政务服务和网上查询。如在政府财政网上, 巴西联邦政府的每一笔开支和收入都会24小时不间断地反映出来。这样一种透明化的办公模式, 使得政府的支出行为都在公众的监督之下, 无形中提高了政府绩效。
印度在各类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作为一个技术产品发展的大国, 其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加大了对计算机系统的投资, 广泛使用信息处理系统, 使得计算机系统的审计已经十分必要。由于计算机的不断增多, 将计算机用作审计工具变得非常现实, 应用价格低廉的计算机技术开发通用软件和审计软件, 以及计算机之间更好交流的潜力都有助于向审计人员提供计算机方面的支持。印度审计部门已经开始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 一是对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审计;二是对IT系统的绩效审计。
相对于巴西和印度而言, 我国政府在绩效审计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政府绩效审计有很强的技术性, 对绩效评价的效益指标要综合应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而我国基层政府还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手工方法, 信息化程度不高。同时,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增加, 财务的不透明使得地方的贪污腐败严重, 大大地降低了国家政策的执行效果, 也使得政府的绩效考核难度增加。
三、借鉴意义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尽管巴西、印度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以及技术发展水平和我国存在差异, 但是巴西和印度的绩效审计制度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1. 增强下级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我国审计体制实行“双重领导”的本意是要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的一致性和独立性, 既要有利于审计工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 又要使地方审计机关能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的实施审计。但是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 当下级审计机关与当地政府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由于审计机构要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地方政府的领导, 因此实质上就形成了下级对上级政府的审计。在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 “寻租”的机会增加, 审计的公证效力降低, 严重影响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因此, 建议审计体制应该改变现有的双重领导的体制, 改为垂直领导, 下级审计机构直接受制于上级审计机构, 单独对上负责, 和当地政府是完全的平行机构而不用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这样可以集中审计部门的力量, 增加审计部门的监督权限, 各级政府直接接受审计署的监督, 实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各级政府的有效监督。
2. 实施审计结果问责机制。
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减少政府内部的很多不良现象, 例如:肆意挥霍公款、政府基建工程落实不利、管理成本控制不足等问题。但是如果绩效审计只停留在审计层面上, 而没有对相应的审计结果作出奖罚处治或是没有对有问题单位强制做出整改要求, 只是要求违规单位和部门进行违法违规的批评教育, 在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 是难以产生公众对审计监督的信任, 也不利于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因此建议, 可以建立审计署要具有一定的行政执行力, 把审计结果与审查惩处结合起来,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审计结果的透明度;同时建立了审计结果的问责机制, 增强了审计部门的公信力。
3. 完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我国的绩效审计还主要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的延伸, 绩效审计指标也只是在经济性和效益性方面有一个大致的数字反应, 并没有把绩效审计结果加入到上级领导工作表现的考核机制中来。绩效审计指标的不完善大大阻碍了我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发展。
建议要借鉴印度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政府宏观政策的审计要点进行具体的指标规定。例如:在考察政府部门经济发展计划的绩效上要审查支出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执行中的浪费程度, 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使用资金权力;对社会发展绩效的考核要包括对各种发展和支出项目进行审计, 社会受益情况、财政公共支出的实际效果、资金管理情况以及取得的物质成绩指标等。
4. 要促进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
目前, 我国政府的绩效审计还是只停留在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上, 只是根据一些账面数据进行真实性的审查, 并没有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出合理的审核标准。而现在我国“事权下放, 财权上收”的行政管理特点, 使得我国下级政府单位的财政收支和责任严重不相符, 资金在层层下拨的过程中大量流失, 政府部门存在大量的违法违规现象, 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严重影响了我国政府的执行力。因此建议, 要把绩效审计加入到财务审计的程序中, 在审核数据的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 进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审核, 把绩效考核作为政府人事考核的重要部分。这样才能促进绩效审计的顺利执行以及增强执行的有效性。
5. 要明确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细则。
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开始注重绩效审计的立法, 例如《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了:“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 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有好型社会。”并提出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正在向西方国家学习, 推行“3E”标准用于绩效审计中。但是现在我国在具体开展绩效审计监督方面的条文规定还是比较模糊, 现行的条文没有涉及评价被审事项绩效的指标体系。
建议要在法律中明确各机构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 根据不同的行业在法律中要有不同的绩效审计指标以及审核过程。只有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明确下来, 审计人员在进行绩效审计时才有法可依, 才能把绩效审计真正的落实下来。
6. 改变对审计部门资金的拨付渠道。
目前我国的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 是列入财政预算, 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的。这样的一种资金拨付模式, 同时加上我国现行的审计部门实行的“双重领导制”, 这样很容易使得审计部门与本级政府成为利益相关者, 加重“寻租”现象, 降低绩效审计效率和可信力。
因此建议, 可以借鉴印度经验, 设立国家专项基金用于审计机关所有审计工作人员的工资补贴费用支出, 这样可以使得审计部门与本级政府的利益没有互相交叉, 减少了寻租机会。
7. 推行电子政务。
对我国政府来说, 过于庞大和繁复的行政体系降低了行政的效率。资金在从上向下的拨付中流失严重, 政策也常常由于信息传达的失真, 过于冗长的中间执行过程而失去其原有效力。
建议, 借鉴印巴经验, 在绩效考核中引入电子政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公开透明、易于部门交流的优势。把计算机用于绩效管理, 应用价格低廉的计算机技术开发软件和审计软件来综合分析绩效考核指标, 减少财务手工记账的低效率。同时可以设立网上监督检举渠道, 接受群众对政府机构的监督检举。
总之, 我国政府的绩效审计制度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个过程中, 一定要积极的考虑到各方面的现实情况, 完善各方面的绩效审计的细节规定, 使我国的绩效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林素燕.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 2008 (12)
[2].邢俊芳.印度国家审计体制及其特点[P].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 2004 (8)
[3].易仁萍, 张维.巴西审计制度对我国审计体制改革的启示.中国审计教育网
[4].郑红霞, 彭薇.中印政府绩效审计环境比较[J].中国论文期刊网
[关键词] 巴西; 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 G5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0-0039-04
一、基础教育政策的五个方面
1.学制政策
(1)普及义务教育
早在1934年的第一部宪法里就规定,教育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在学校和家庭中提供教育是国家的责任。① 1946年的宪法明确规定向儿童提供免费的四年初等义务教育。其后,巴西又颁布了三部宪法,每一部宪法都明文规定要向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1996年颁布的《全国教育方针和基础法》更是明确规定:“一、提供强制性的、免费的基础教育,包括对那些在适龄时期未受教育者;二、逐步实现强制性和免费的中等教育……”② 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巴西义务教育的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调整学制结构
20世纪70年代,巴西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是学制改革,其主要目标是将基础教育的学制系统重新加以调整,确立由第一级教育和第二级教育组成的基础教育体系。具体来讲,将四年制小学义务教育改变为八年制小学义务教育,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入学考试,将原来的四年制初中并入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八年制的义务教育(即初等教育)作为第一级教育。③ 中等教育则作为第二级教育,开办四年制综合中学,在实施普通教育的同时,兼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第一级教育和第二级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实现自己的理想、取得工作资格,自觉执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潜在的能力。④ 1996年颁布的《全国教育方针和基础法》对巴西的教育层次加以重新规定,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由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构成。
2.课程政策
(1)实行课程审批制度
为了规范全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巴西在20世纪70年代基础教育改革中确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课程。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一些全国统一、公共的、必修的核心课程。与此同时,将课程的审批权赋予各级教育管理机构,逐渐形成了由联邦教育委员会、州教育委员会和学校三级课程审批制度。为了使全国统一的课程目标与各地的特殊情况相适应,1996年的《全国教育方针和基础法》更加明确了各级管理机构在基础教育课程上的审批职权。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
在巴西,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使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成为公民作好准备并获得劳动技能,为了实现这一教育一体化的政策,政府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劳动和职业技术教育,规定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所有在校生都应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因此,强调基础教育课程的“过渡性”和“终结性”,通过从5年级开始所开设的实践课程——“专门学科”和“专业课程”等来实施劳动和职业教育。
(3)注重环境教育
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巴西注重环境教育。1988年的宪法指出,学校应以跨学科的方法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引入环境教育。第225条规定,所有的巴西人都有义务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并要求建立一套环境保护教学计划。1989年,巴西颁布了有关亚马逊河生态保护区的法律,要求在保护区中的9个州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并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我们的自然——亚马逊河保护区”,提出了第一级教育的环境教育计划。到1990年,在各州教育系统中,环境教育计划的实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的培训;二是编写教学、教材;三是开设课程;四是动员社会。⑤
(4)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巴西政府在教学领域积极进行改革,从1995年开始,基础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制定课程新标准、提高教科书质量、推动教育应用新技术上。联邦教育部为基础教育各年级制定了统一的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旧课程标准则更注重知识获取和记忆能力的培养。⑥
3.教育管理政策
(1)实施联邦、州和市三级教育管理
在20世纪后期,巴西基础教育的管理逐渐形成了由联邦、州和市三级管理的模式。1946年制定的宪法首先赋予了联邦所拥有的教育管理权限“联邦具有制定全国教育方针和基础法的权力”。之后,1988年的新宪法则将第一级教育方面的优先权赋予市级教育体系,由州和市政府负责第二级教育的发展。这一政策使得巴西的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一体化的管理关系。
(2)支持私立学校开办
在办学体制上,巴西采取支持私立学校开办的政策。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巴西宪法就为私立学校的开办提供了法律保障。1946年的宪法规定:只要遵守有关法律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可以是公立的,也可以由私人创办。这一政策在以后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不断地得到加强。1988年的宪法则对私立学校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私人可以办教育,但要具备以下的条件:一、遵循国家教育的基本准则;二、由公共权力机构批准并评估其质量。”⑦
私立学校是巴西教育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巴西政府一方面提出了“公立和私立教育机构并存”的管理规则,另一方面对私立学校也逐步规范其管理。巴西的私立学校分为两种:一种是营利性的学校,按照公司的经营方式运行,学校要缴纳所得税、职员社会保障税等四十多种税款;另一种是公益性的学校,主要是宗教学校,不需缴税。巴西的私立学校中,营利性质的私立学校占主体。一般而言,营利性的学校其利润率为10%左右。对于学校运营产生的利润部分,视为投资者个人所得,对于其继续投资的领域和性质,法律不作限制。⑧
4.教师政策
20世纪80年代后,巴西的师资政策主要围绕加强师资培养培训、重建教师专业性等方面来制定。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巴西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相继颁布了《十年计划》和《国家教育基础法》,强调教师的最初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这两个教育模式之间是互补的,并且后者是前者的必要延伸。提出教师必须向更为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并通过专业化进程推进教师素养的提升。⑨
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巴西政府为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设立了必须取得高等教育学位的最低标准,同时还为教师培训项目制定了标准,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任教的教师必须在高等教育机构完成四年学习计划,方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西开始推行新的教师评价政策,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准为目的。评估步骤重点放在职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上。考试和评价的重点也是针对职前教师是否形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实践能力。
5.教育经费政策
巴西的公共教育经费主要通过法律来保证。在1946年、1967年的宪法到1961年、1971年的教育法中,巴西对教育经费的政策都作出了规定,而且教育经费的比例也不断地得到提高。20世纪80年代后,巴西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逐渐向基础教育倾斜。自1996年起,巴西的基础教育政策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第14号宪法修正案和新的《教育方针与基础法》,巴西政府于1996年12月26日创立了“发展基础教育和提高教师待遇基金”。基金设立专门帐户,按公式自动拨款,平等对待联邦、州、地方政府三套教育体系,使基础教育经费免遭挪用,推动基础教育各投资主体共同参与。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责任心,基金的60%必须用来支付在职教师的工资。⑩ 经费来源由法律予以保障,规定联邦政府、州、地方政府用于教育的财政比例,以确保基础教育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为了在原有改革成果上取得更大成就,2004年,巴西现任政府在基础教育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又设立了一个基础教育发展基金,该基金将拨款范围由原1年级到8年级扩展至学前到中学3年级,为原基金中未涵盖的中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经费的增长提供了必要支持。
二、基础教育政策取得的成效
1.普及了义务教育
巴西在促进义务教育的普及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使得初等教育的普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实现,初等教育的入学人数大大提高,普及教育的年限也由四年延长到八年。所实施的众多学生保障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机制。自1995年至2004年巴西政府实施新的基础教育改革计划后,今天,巴西义务教育普及率高达97%。{11}
2.建立了一体化教育管理体制
巴西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分权的国家。从1988年,巴西宪法确保州和市的自治,第一阶段教育(1至8年级)和第二阶段教育(也称中等教育,9至11年级)是由州或市的地方政府来管理,联邦的职能则是补充和辅助性的。由此,巴西建立了一体化的教育管理体制,由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管理教育。
3.改善了基础教育的质量
巴西有关基础教育的评价结果显示,2001年后,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巴西参与的国际学生比较项目(PISA)也证实了这一点。最近一次的2006年PISA评价结果表明,虽然巴西基础教育仍在国际比较中排名靠后{12},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不能达到本年级要求的能力水平。但也有证据表明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后,低年级学生学业水平有所提高,与国际基础教育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例如,2006年PISA项目评价结果显示,巴西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数学、科学等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为何而学、把握世界本质、理论联系实际及批判能力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进步,学生在这些项目上的表现都优于2000年。{13}
4.提高了基础教育师资水平
巴西联邦教育部的调查显示,未获专业资格的教师明显减少,而在师资政策最主要的目标——杜绝不合格教师方面更是取得很大成就,其中基础教育学前和1~4年级阶段不合格教师比例由24%下降到2%,基础教育阶段获得高等教育学位的教师比例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4} 从1994年到2000年,在基础教育学校任教的教师水平有较大的提高。1994年在基础教育学校任教的教师138万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占41.3%。2000年有教师156.4万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占48.3%。同期,未完成初等教育的教师比重由10.1%下降到4.5%。{15}
三、巴西基础教育政策的特点
1.关注教育平等
巴西的教育发展曾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状况,尤其体现在地区差距和种族差异等方面。从地域方面看,东南部的里约热内卢地区就学率较高,西部地区亚马逊州等地区就学率较低,东北部马尼拉尼昂等州的就学率最低;从种族方面看,未受过教育的白色人种比未受过教育的有色人种人数比例低15%,完成11年教育的白色人种比例比有色人种高5%。{16}为改善教育不平等的状况,巴西的普及义务教育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而教育经费政策经费方面的投入有力地保障了巴西的教育机会均等。据统计,儿童入学机会逐年增加,地区发展不均衡显著缩小,贫困和富裕家庭儿童入学率差距逐渐下降。
2.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巴西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仅表现在教育立法和教育投资上,而且表现在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首先,注重教师地位和待遇。1988年的巴西宪法可以看作是改善教师工资和工作条件的重要界标。它肯定了教师的价值,并为教师的职业生涯、最低工资提供了保障。同时,巴西连年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以保证改革的实施。稳定的工资保障,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集中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保障。
其次,注重教师培训。为保证教师培训质量,巴西政府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增加了实践环节。同时,颁布一系列针对教师实践能力的相应计划并借助现代化手段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学质量。培训的经费基本上都由巴西教育部提供。就教师而言,免费培训有利于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鼓励私人办学
巴西政府为私立学校的开办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私人办学在巴西得到鼓励和支持。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全国有学校18.3万所,在校生 3605.97万人。其中私立学校1.8万所,占9.78%;在校生327.73万人,占9.08%。{17}私立学校以其师资雄厚、教育质量高而引人注目。尽管公立学校差不多不收费,但是仍然有许多家长对私立学校情有独钟,送子女到这类学费昂贵的学校就读。私立学校的开办成为巴西普及教育的形式之一。
4.强调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重视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也是巴西基础教育政策的一大特点。学生从小学五年级开始通过所开设的实践课程——“专门学科”和“专业课程”等来接受劳动和职业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在中学毕业时,已获得了基本的劳动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技巧,有的还有了一技之长。这对其将来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和就业都大有裨益。正是由于注重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使得巴西教育不仅在挖掘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质量、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与动力。
注释
①②⑦黄志诚主编:《世界教育大系:巴西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6,409,381页
③邓习君:《“足球王国”的基础教育》,《上海教育》,2002年第17期,第43-45页
④瞿保奎:《教育学文集.印度、埃及、巴西的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页
⑤国家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司译:《世界教育发展新趋势(1988-199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2页
⑥{11}陈亚伟:《巴西基础教育十年进展述评及启示》,《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5期
⑧{17}孙霄兵,周为,胡文斌:《巴西的私立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第58-91页
⑨Ludke,M.&Moreira,A.F.B..Recent proposals toreform teacher education in Brazil[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9,(15):169-178
{10}姜勇,梁莹:《质量关注:巴西教师教育改革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第59-62页
{12}http://www.jsuma.com.tw
{13}http://www.examda.com/xyz/German/zonghe/20060923/093628432.html
{14} JBIC. Sector Study for Education in Brazil [R].JBIC Sector Study Series 2004-No2,2005.18.
{15}王敏:《巴西20世纪中叶以后的义务教育普及与保障情况》,《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46期,第54-64页
{16}LamD..Generating Extreme Inequality:Schooling,Earnings,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Capital In Brazil[EB/OL].http://www.eric.ed.gov/sitemap/html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为解决巴西教育落后问题,巴西政府牵头并联合社会各界建立了这一教育促进组织。根据该组织制定的目标,到2022年至少90%的适龄青年应完成中学教育。为此,到2013年这一比例应达到63.7%。
调查报告显示,巴西的小学教育也未能完成目标要求。
【巴西教育制度】推荐阅读:
巴西的社会保障制度04-17
巴西餐饮礼仪01-16
初一地理课件巴西05-26
人教版七下巴西教案12-08
七年级地理下册巴西12-09
拉丁美洲巴西地理02-24
南美洲和巴西课件07-08
巴西最喜爱的娱乐活动07-18
我看巴西奥运会作文07-18
巴西植树节是几月几日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