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识培训创伤救护

2025-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急救知识培训创伤救护(精选7篇)

急救知识培训创伤救护 篇1

[概述]

一、概念:创伤是指各种因素造成机体的损伤。轻者造成体表的损伤、疼痛、出血;重者造成功能障碍、残废、甚至死亡。

二、分类:按照皮肤完整与否分为开放性(不完整)和闭合性损伤(完整)。

复合伤:不同致伤原因同时或相继造成的不同性质的损伤。多发伤:同一致伤原因同时或相继造成多个部位的损伤。

三、现场救护目的:保护伤口、减少出血、维持生命、固定骨折、防止或延缓伤情恶化、便于快速转运。

四、原则

1.先判断伤员和自身是否安全,自己尽可能先有保护性措施。2.全面、重点了解伤情,迅速准确查体。

3.判断意识、呼吸、循环体征,检查伤口、头、脊柱、胸腹、四肢包括患肢的感觉、运动和血循环,并及时呼救。

4.动作轻、快、准,防止加重损伤。

5.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不可忽视沉默的伤员。6.对出血者迅速进行有效的止血。7.包扎(头、胸腹、四肢);固定(颈椎、胸腰椎、四肢),再次检查患肢的感觉、运动和血循环。

8.加强人文关怀,保存好伤员的物品。9.必要时及时转运。

[止

血]

一、概述

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的中药物质。成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8%。止血是创伤现场救护的基本任务。

二、出血的分类

1.内出血:深部组织和内脏损伤后,血液留于体内,体表看不到出血,常常易被忽视,所以只要怀疑有内出血者(有失血的全身表现),强调绝对静卧休息、制动、镇静,防止加重损

伤。必须重视病情,必要时进行CPR,要及时呼救和转运就医。2.外出血:外伤后血管破裂、血液流出体外。

三、失血的全身表现:面色苍白、口渴、出冷汗、手足湿冷、乏力、心慌气紧、脉搏细速、表情淡漠、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四、止血材料

最好用无菌敷料、止血带,紧急情况下可选用相对干净的材料(毛巾、衣物等)。

五、止血方法

1.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的动脉阻断血运,是一种短暂的止血(10~15分钟)方法,用于出血量较多的伤口,有快速止血的作用。要点:患肢抬高;位置准确;力量适中。各部位的指压止血方法(见图): 1)颞浅动脉压迫点:

用于头额部的出血,压迫同侧耳屏稍前方的颞浅动脉。(4-1)

2)面动脉压迫点:

面部出血时,压迫同侧咬肌前缘与下颌骨相交处的面动脉。(4-2)3)肱动脉压迫点:

上肢(上臂远段及以远)出血,在上臂中段内侧向后外压迫肱动脉。(4-3)4)尺、桡动脉压迫特点:

腕、手部的出血,压迫腕部掌面两侧的尺、桡动脉。(4-4)5)指掌侧固有动脉压迫点:

手指的出血,压迫同指根部两侧的指掌侧固有动脉。(4-5)6)股动脉压迫点:

下肢大出血时,用拳头或掌根压迫同侧腹股沟韧带中点偏内侧下方的股动脉。(4-6)2.包扎(加压包扎)止血:

用敷料或棉垫直接压住伤口或伤口周围(伤口又较深的异物或骨折断端外露时),再用绷带或三角巾进行包扎或加压包扎来止血。

要点:1)套高患肢。2)伤口浅表的异物予以去除后包扎,刺入体内的异物予以保留,骨折断端外露时,伤口周围加垫后间接加压包扎。3)敷料覆盖超过伤口边缘3cm以上。4)被血浸湿的敷料不要丢弃,应再在上面加盖敷料或棉垫。(4-7)3.加垫屈肢止血法:

四肢没有骨折时,用于腋窝、肘窝和腘窝以远的出血。在腋窝、肘窝或腘窝处垫上绷带卷或棉垫,并屈曲相应关节压迫此处的血管止血,再用绷带等固定该关节。准确记录时间,每50分钟放松3~5分钟。(4-8)4.填塞止血法:

用于伤口较深较大、出血多的伤员。用敷料等塞入伤口内,再加压包扎。留敷料的一角在伤口外并记录塞入敷料的数量。(4-9)

5.止血带止血法:

肢体大出血或离断时采用的一种止血、救命的方法。要点:

1)用于四肢大出血且其他止血方法都无效时。2)部位:上臂上1/3段;大腿的中上段。

3)抬高患肢,伤口处用指压止血和直接压迫止血法。

4)在局部加垫,有表式、气囊止血带最好,没有时可选用宽布带作为止血带。禁用铁丝、电线、绳索等。

5)松紧适度,以伤口刚不出血为度。6)在明显部位准确标记时间,每50分钟放松3~5分钟,放松时用指压止血和直接压迫止血法。

7)此类伤员优先转运。(4-10)

[包扎]

一、目的:

保护伤口,止血、止痛。

二、材料:三角巾、绷带或相对干净的衣物、毛巾等做成类似三角巾、绷带的材料。

三、要求:

1)不冲洗伤口(烧烫伤除外),抬高患肢。

2)压迫伤口要严密,对敷料的包扎要牢固,松紧适宜。3)刺入体内较深的异物或骨折端外露的伤口不直接包扎。4)打结避开伤口。

5)只要不是肢端受伤,应将肢端外露。6)检查肢端的感觉、运动和血循环。

四、绷带包扎方法

1、环形包扎法:

用于较短的伤口包扎,是所有绷带包扎的基础。(4-11)

要点:压住敷料,绷带起端稍作斜形环绕第一圈,将起始处的一角留于环形圈外并反折,压于第二圈下,继续加压环绕肢体4~5圈,每圈压住前一圈,绷带缠绕边缘要超出敷料边缘。

2、螺旋包扎法:

用于包扎粗细均匀部位的较长伤口。不需要重叠时则为蛇形包扎法。(4-12)要点:先环形包扎2圈,以后每次重叠于上一圈约1/3~1/2

3、螺旋反折包扎法:

用于包扎粗细不均匀部位的较长伤口(前臂、小腿)。(4-13)

要点:先环形包扎2圈,在螺旋的基础上每圈都反折一次(以左手拇指压在绷带上面的正中处,右手将绷带反折继续常饶并拉紧)。不要在伤口处反折。

4、回反包扎法:

一般用于断肢残端的包扎(4-14)

要点:先环形包扎2圈,一手压住绷带,另一手在残端处反复反折,加压包绕压住残端的敷料,再用螺旋包扎法固定反折的绷带。

5、“8”字包扎法:

用于腕、踝等关节处的包扎,包扎后关节可有适当的活动度。(4-15)

要点:从腕、踝部开始,先环形包扎2圈,经过关节的上下行“8”字形缠绕,最后用绷带尾端在关节近侧打结固定。

五、三角巾包扎法:

先用敷料压迫伤口,再用三角巾或三角巾做成带状(三角巾带)或做成燕尾(梯形片包扎后在外面)包扎和固定。

1、头顶帽式包扎法: 用于头部损伤的包扎。(4-16)要点:将三角巾底边折叠两横指宽,顶角向后对准枕后正中,折叠的底边边缘置于眉弓上缘,两底边分别齐耳上向后压住三角巾顶角并过枕后下方交叉对侧,再绕向前压住折叠边缘打结。将顶角向后拉紧折叠后掖入枕后部交叉内。

2、头部风帽式包扎:

用于面部、耳部或同时伴头部损伤的包扎方法。(4-17)

要点:将三角巾的底边中点和顶角各打一结,两结的距离为前额到枕后的弧形长度,顶角结放在前额正中,底边中点结在后正中,将三角巾套在头部,向下拉紧包住头部和面部。两侧底边向外反折后绕下额前方,向后在枕后的结的上方收紧打结。

3、眼部包扎法:

要点:将三角巾折叠成6~7cm宽度的带状,以左眼为例,包扎患者左眼时,救护员左手持三角巾约1/4处,右手持三角巾约1/2处,左手放在前额中部,两手间的三角巾盖住左眼,右手拉住三角巾向同侧耳上向前压住左手的三角巾到同侧耳上。将左手持的三角巾向下反折压住额部的三角巾从健耳上向后绕过枕后最低处与患侧耳上的三角巾收紧打结。(4-18)如宝双眼,右手操作过程相同,将左手持的三角巾向下反折时压住右眼,从右侧耳下向后绕过枕后最低处与左耳上的三角巾收紧打结。

4、单肩包扎:

要点:将三角巾折叠90°夹角的燕尾,夹角对准上侧上臂上段收紧并打结,分别将两燕尾角从胸前和后背拉向对侧腋下收紧并打结。(4-19)

5、双肩包扎:

要点:将三角巾折成约100°夹角的燕尾,夹角正对颈后正中,两燕尾角分别披于两肩上,绕腋下向后分别于燕尾底边两角收紧打结。(4-20)

6、单胸包扎:

操作要点:将三角巾披于伤侧胸部,顶角放在伤侧肩上向后。将三角巾的底边边缘反折后绕向背部收紧打结,再将伤肩上的绳用力下拉,与背后横带打结。

7、双胸包扎:

要点:将三角巾折成约100°的燕尾夹角,夹角正对颈前正中,两燕尾顶角披于双肩向后,将燕尾两递交向后收紧在背部打结,形成一横带,再将燕尾的绳带在背部绕横带反拉向上,与另一燕尾角收紧打结。(4-23)

8、腹部包扎:

要点:将三角巾底边向上、顶角向下横放在腹部,两底边向后围绕腹部收紧打结。顶角从两腿间向后向上拉紧,与两底边形成的横带打结。(4-24)

9、单臂包扎:

要点:将三角巾折成60°的燕尾夹角,夹角朝下,正对伤侧大腿外侧中线,燕尾两底角围腹部收紧在对侧腰部打结,燕尾的两对角在大腿内侧收紧打结。(4-25)

10、手、脚包扎:

要点:三角巾展开平放,患手(脚)平放于三角巾中部,指(趾)间用敷料隔开,将顶角向掌部返折后盖住手背或脚背形成梯形,以指(趾)尖为顶点,将梯形上底边两侧分别返折至同侧掌边缘,再将两侧的三角巾从手(脚)背部交叉,绕腕(踝)部后打结。(4-26)

11、膝部包扎:

用于不伴骨折的膝部伤处包扎。

要点:将三角巾折成适当宽度(约10cm)的带状,中段斜放在膝部,两端向后包绕膝部向前在前方分别压住布带的上下边缘,再绕向后方收紧打结。(4-27)

12、悬臂带:

用于上肢(肘部骨折一般不用)、肩部、锁骨等损伤时支持固定患侧上肢,以减少活动、减轻疼痛、防止加重损伤。1)大悬臂带:

要点:将三角巾的底边朝向颈侧部,底角披在患侧肩上,顶角处位于患肢肘后方。

将三角巾包住前臂及腕、掌部,朝下的底角向下提到健侧肩部,使腕略高于肘,两底角在颈后收紧打结,肘部顶角打结或向前返折用别针固定,形成悬臂带。再用另一三角巾折成带状,将悬臂带和患侧上臂束于胸部。2)小悬臂带:

前臂无损伤或已经有外固定时可将大悬臂带换成小悬臂带。(三角巾折成带状,绕颈部悬吊前臂中远1/3段)

[骨折固定]

定义和分类:

骨折指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段。

一、骨折的表现:

1、一般表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2、专有表现:畸形、假关节、骨擦感(音)。

三、固定的目的

1、了解伤员的意识、呼吸、脉搏和出血情况,检查肢端的运动、感觉和血循环。

2、止血、包扎之后固定。

3、最好有2人以上操作,不复位,不冲洗。

4、用于固定的材料应超过骨折处的上下两个关节。且不与皮肤直接接触,关节和骨突出部位要加垫,肢端尽量外露。

5、四肢骨折时内外两侧最好均应安放夹板,以防旋转。

6、先固定骨折的上端、后固定下端,再按身体由近向远固定,系系带不要放在骨折处,尽量用宽带固定。

7、在夹板的边缘打结,松紧适度。

8、固定后,一般置于下肢于伸直位、上肢于屈曲位。

9、再次检查肢端的运动、感觉和血液循环。

10、收拾好伤员的私人物品。

五、不同部位骨折(脱位)的固定

(一)上肢及上肢带骨

(二)1、锁骨

骨折后因患肩的活动引起折端移动而出现疼痛。现场处理主要是制动,即采用悬臂带固定患侧上肢。没有材料时可以将患者衣服返折起患肢,达到固定的目的。(4-28)

2、上臂(肱骨干)

1)加垫后将超肩、肘的夹板置于上臂外侧(最好内侧再有一从腋下肘部长的夹板)。2)用宽带固定骨折的上端和下端。3)屈肘略大于90°,用悬臂带固定。

4)若无夹板,可用硬纸板、书籍等代替或直接将上臂固定在患者胸壁上。(4-29)

3、肘部

骨折后一般处于半屈肘位,骨折部周围有动静脉、神经,容易被损伤,故不能像其它上肢损伤一样将之置于屈肘位。置患肢半屈肘位,将上臂和前臂分别固定在胸部和腹部,固定后取卧位。

4、前臂

加垫后用超肘、腕关节的夹板固定,屈肘略>90°,并用悬臂带固定。(4-30)

(二)下肢固定

1、大腿骨(股骨干)

加垫后于下肢外侧放置从腋下至外踝的夹板;最好在内侧放置从大腿跟部到内踝长度的夹板,内侧无夹板则用健肢代替,用7~9条宽带固定。若无夹板,可将健肢向患肢靠拢,两腿间加垫后用5条宽带固定。为防止患肢外旋,踝部用“8”字包扎法固定两足并在足背打结。(4-31)

2、小腿(胫/腓)骨

加垫后于下肢外侧放置夹板,长度为从髋至外踝;最好在内侧放置从大腿根部到内踝长度的夹板,用5条宽带固定。若无夹板可将健肢向患肢靠拢,两腿加垫后用4条宽带固定。(4-32)

(三)肋骨骨折

根据骨折肋骨数目的多少选用不同数量的三角巾带,从下向上呈叠瓦式将胸部束紧,固定骨折片区。在伤员呼气末束紧三角巾带。有反常呼吸着,在骨折片区先加厚棉垫再固定。(4-33)

(四)脊柱骨折

在脊柱的椎管内有脊髓和马尾神经,若固定和搬运不当,可引起永久性瘫痪或死亡,故应格外重视。若环境安全,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不移动患者,等专业人员来处理。只有在必要时

才积极进行固定/制动和搬运。(4-34)

1、颈椎骨折

一人将伤员头部向头顶的方向稍牵引,稳定颈椎在中立位,另一人用手掌测量从锁骨到下颌角的距离,以此来制作或调节颈托的高度。上好颈托并固定好。(4-35)

现场可用毛巾、衣物等卷成卷围住颈后和颈两侧以限制颈部的活动,不要压住前方的气管。(4-36)

2、胸腰椎固定

保持脊柱在一条轴上不发生旋转和弯曲活动,将伤员平移、侧翻或滚动的头、胸、腹、髋、膝、和踝部,身体后方空虚处加垫,并将上肢固定于胸前或固定胸腹部时同时固定于躯体的两侧。

(五)骨盆骨折

骨盆收到外力碰撞后易发生骨折。处理时取仰卧位,屈髋屈膝后双膝下放置软垫,再用三角巾从臀后向前绕骨盆收紧,在下腹打结固定,最后在两膝间加软垫,用宽带捆扎固定。(4-37)

[伤员的搬运和护送]

正确的搬运和护送伤员可以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挽救生命、减轻或避免伤残。若搬运和护送不当,会加重损伤,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瘫痪或死亡。若现场安全,从业人员能够及时到达现场,一般不要搬运伤员。

一、搬运伤员的目的:

让伤员脱离危险现场,尽早获得专业治疗。

二、搬运方法

(一)徒手搬运:对有些轻伤员或者现场没有其它搬运材料的紧急情况下可用徒手搬运法

拖行法(4-38)、扶行法(4-39)、抱持或背负法(4-40)、爬行法(4-41)、杠轿式搬运(4-42)。

有颈椎损伤的伤员要用四人搬运方法,一人专门固定头颈部;没有颈椎损伤的可以不专门固定头颈部,用三人搬运方法。

有条件者先戴颈托,四人都单膝跪下,一人双手托住并适当轴向牵引头颈部两侧,另外三人在伤员的同一侧用手分别将伤员的肩背部、腰臀部和膝踝部托住,双手掌要伸到伤员的对侧,步调一致地托起伤员,搬运到安全的地方或担架上,固定后再运送。(4-43)

(二)担架搬运

只要条件允许,尽量用担架搬运。强调脊柱、骨盆骨折的伤员要用硬担架。

担架搬运护送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1、迅速判断环境和伤情,动作准、快、柔,先救命后治伤。

2、先对伤员进行止血、包扎和稳定固定。

3、搬运要有明确的目的地,伤员应头在后脚在前,上下坡/梯时要保持伤员的水平状态。

4、一般取卧位,昏迷者头偏一侧,有脑脊液耳、鼻漏时应头高30°便于引流。

5、随时观察伤情并及时处理。

[身体主要部位的损伤及其它常见损伤]

一、颅脑损伤、脑组织外溢的现场处理

1、及时判断环境安全与否、了解伤情。

2、及时呼救,平卧伤员,检查伤员的气道、意识、呼吸和脉搏。

3、对昏迷伤员要迅速清理呼吸道异物,头偏一侧。

4、无呼吸心跳者要及时CPR。

5、有头部伤口者要包扎处理。

6、有耳鼻流血、留液者,侧卧位,出血侧向下,不能堵塞流血、流液,头略高,便于引流。

7、有脑组织外溢者,不能回纳。用保鲜膜、敷料等覆盖后套上环圈,再用碗等容器扣在环形圈上,最后用头部包扎法固定碗。

二、开放性气胸的现场处理(4-45)

处理原则:立即将开放性气胸变成闭合性气胸。

1、立即用较厚的敷料在呼气末紧压在伤口上。

2、用三角巾带或布带绕胸固定后在健侧打结。

3、用三角巾行侧胸或全胸包扎。

4、伤员取半卧位。

三、肠外溢现场处理(4-46)

腹部内脏组织外溢者不能回纳,以免引起严重的感染。

1、立即用保鲜膜等盖住肠管组织,并加盖敷料。

2、用三角巾等做成适当大小的环形圈套在肠组织周围。

3、用碗等扣在环形圈上保护肠组织。

4、用三角巾带或布带等缠绕腹部将腕固定于腹部,于健侧打结。

5、用三角巾行腹部包扎。

6、将平卧的伤员下肢屈曲,固定膝关节。

四、伤口异物的现场处理(4-47)

1、浅表的异物可去除后包扎固定。

2、进入体内较深的异物不能拨出,也不能压入深层,太长时可考虑截断远段。用绷带卷等放在异物两侧固定,用三角巾带或绷带包扎固定绷带卷。

五、肢体离断的现场处理

1、立即抬高患肢,使用指压法止血,同时用大量的敷料压住残端止血。

2、回返式包扎残端伤口,如果离断肢体有部分组织还相连,则直接包扎并按骨折固定法处理。

3、多数为大出血(除断指),还需要止血带止血。

4、上肢用悬臂带固定,下肢伸直位固定。

急救知识培训创伤救护 篇2

1 培训对象

1998年—2008年全区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社区医生护士、中小学校校医、社区保安、社区工作志愿者近2 000人次, 男女不限, 年龄在20岁~54岁, 大部分学员为初中以上文化, 初训和复训学员比例为2∶3。

2 培训方法

2.1 培训前评估

在报名工作时完成对参加培训人员的评估工作。主要评估内容有学员的工作类别及性质、年龄、文化程度, 对急救培训内容的需求和课时安排意见及建议。通过评估以了解学员基本情况及需求, 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有利于培训计划的制订和落实。

2.2 制订培训计划

2.2.1 课程设置

根据评估内容, 制订培训计划。重点做好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将救护新概念知识点贯穿于整个急救培训课程中。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护培训课时间为1∶1, 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时间分配为1∶3。

2.2.2 教材和师资

2003年以来, 救护培训教材选用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印的《救护-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培训教材》, 其中心肺复苏内容按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教学。培训班师资是由总会和省红十字会培训, 由取得急救培训师资证书的人员担任。教具配备了CPR模拟人和急救器材等, 应用多媒体讲课。

2.2.3 考核标准

按照《救护-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培训教材》和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内容制定综合考核标准, 其中含有人文关怀的内容。设置模拟急救现场, 将现场评估、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等急救内容融合在一起, 以5人或6人为1组进行考核。

2.3 实施步骤

2.3.1 理论授课

为了让学员牢固树立现场救护理念, 理解并掌握救护新概念知识, 培训内容紧紧围绕现场案例讲解现代救护特点→现场评估→判断病情→救护程序。现代救护特点内容中重点搞清楚谁是“第一目击者”“救命的黄金时刻”、EMS的职能和启用, 明确“生命链”在现场救护的重要性。让学员牢记现场对抢救垂危伤病人的首要目的是“救命”。重点教会学员正确拨打“急救电话”, 掌握轻重伤员的快速分检方法, 了解现场安全和个人防护的目的和意义。判断病情的关键重在教会学员能够正确观察并判断伤员气道是否通畅及有无呼吸。通过呼喊伤员判断其有无意识, 学会检查脉搏搏动。救护程序通过播放图片讲解, 进一步增加学员的感性认识, 理清思路, 明确操作流程。

2.3.2 操作训练

操作训练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 首先由教员示范讲解并分步骤操作, 使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难点部分进行重点介绍, 特别是心肺复苏操作中打开气道, 吹气和选取心脏按压点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也是学员学习的难点。为此编制操作步骤口诀, 并通过教学中形象夸张的肢体语言, 使学员加深记忆, 尽快掌握操作要领。如心肺复苏ABC 3步骤, 学员在训练时经常容易混淆颠倒, 使操作不能连贯进行, 为此编成口诀, 呼 (呼唤病人, 查意识) 、听 (打开气道, 听呼吸) 、吹气 (人工呼吸) 和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 。头部包扎口诀:三角巾, 二指宽, 齐眉露耳, 枕部交叉。通过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的语言, 调动学员主动听课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减轻学员心理压力, 使学员在训练中能够尽快掌握操作。第二个环节, 将学员分为5人或6人1组进行操作训练, 在每位学员逐项练习操作后, 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 进行各种模拟现场训练。组长负责急救现场的指挥和协调工作, 分配组员进行现场秩序维护, 查看现场安全, 分检安慰伤员。拨打急救电话, 协助组员对重伤员进行救护, 直到救援人员到场后协助搬运伤员。

2.3.3 考核

分组进行模拟急救现场考核, 重点考查学员救护新概念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每个现场安排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常见部位骨折固定、止血包扎的伤病员, 现场布置如倒塌的桌椅、水瓶等, 或干扰的闲杂人员等, 以考察学员现场观察判断处置及团队协调合作的能力。

2.4 教学评价

运用救护新概念知识进行急救培训, 并通过模拟现场教学, 使学员亲身感受到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比较过去形式单一的培训方法, 后者学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高, 参与意识强, 操作技能明显掌握较快, 受到学员的好评, 特别是参加复训的学员感受更加明显。考核合格率高, 学员在接受我市红十字会组织的急救技能操作考核中, 合格率达95%。2005年在我市红十字会举办的救护演练比赛中, 我区由社区工作者组成的参赛队获得全市第一名的成绩。

3 讨论

3.1 教学理念的更新

以往培训方式理论授课和操作训练单一进行的局限性, 不利于急救意识的建立和应急能力的培养, 学员综合急救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学会的操作不知如何运用到急救现场, 容易很快忘记。因此, 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及时了解最新学术研究动态, 掌握培训对象的需求和工作性质,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2 规范教学, 强化质量

提倡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的CPR, 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可以克服轻视普及此项救命技术的现状, 脱离“一说就会, 一做便错”的窘境。规范化教学, 在CPR培训中尤为重要。注重教材时效性, 及时使用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教学, 让尽可能多的社区工作者掌握简化了的CPR操作程序。

3.3 模拟现场教学的优点

贴近生活, 拉近急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实用性强, 容易使学员明确学习目标, 自觉增加学习动力。调动学员主动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 有利于培养学员之间协调合作能力和急救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学员自信心增强, 技能操作训练更加积极主动, 有利于学员救护技能操作熟练度的提高。模拟现场教学形象生动, 印象深刻, 有利于学员加深记忆。

一些研究表明, 在社区水平上强调“第一目击者”的救护能力, 对社区工作者进行救护知识培训和心肺复苏训练是非常有价值的。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是现场有受过训练的急救者[1]。院前急救的全民参与可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2]。因此, 有必要探讨救护新概念在急救培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将救护新概念知识运用到社区急救培训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对学员培训前进行评估, 制订培训计划, 进行理论授课、操作训练考核。重点做好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模拟急救现场考核将现场评估、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等内容融合在一起, 学员以小组形式进行。[结果]学员亲身感受到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参与意识增强, 操作技能掌握较快, 受到学员的好评。[结论]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规范教学、强化质量在急救培训中尤为重要;模拟现场教学有利于调动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更有利于学员救护技能操作熟练度的提高。

关键词:救护新概念,社区工作者,急救培训

参考文献

[1]温新华, 张雁, 陈志, 等.在青少年急救技能培训中普及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8, 20 (4) :246.

应急救护知识进社区培训班 篇3

5月11日上午,安庆市红十字博爱医院在„...街社区举办了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以心肺复苏术基本知识以及实际技能操作为主。旨在让急救知识、技能操作走进社区、普及到家庭,提高全民急救和自救能力,即就是让人们掌握一些实用的救护技能,遇到意外情况时,就不会手足无措,能把‘意外’带来的生命之险降到最低,为人们的健康树起一道屏障。

培训课上,社区居民依次轮流亲自动手操作心肺复苏术。在培训中强调:“发生心脏骤停4分钟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在医务人员赶到现场前,如果能对伤病员采取及时、正确的应急救护措施,就能为患者救治创造有效条件,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急救知识培训创伤救护 篇4

广州市红十字会从化分会为大力推进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强群众的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学院大学生红十字救护队作为广州市红会会员单位近期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急救安全员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主要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大纲要求,救护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1.现场心肺复苏术,创伤急救基本技术(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四项技术)。2.触电、溺水、烧伤、气道异物梗塞等意外事件的急救知识和技能。3.公共安全、防灾避险基本知识技能。其中培训形式主要包括:课堂集中讲授,示范演示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培训课时数为16学时,学员完成培训课程,能够掌握现场救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经考核合格颁发广州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合格证。

本次培训工作由广州市红十字会从化分会办公室李少华主任带领四名专业培训医师到我校对参加大学生红十字救护队全体会员及部分自愿报名同学开展系列培训工作。据了解本次参与培训同学近80名,并均通过考核,6月底前均可领到救护培训合格证。

从化校区办公室 张明辉

急救-现场救护技术 篇5

现场救护技术

一、止血

(一)止血的适用情况

1、基本情况

血液对于人的正常生理非常重要。成年人正常时全身的血液占体重的8%。当伤口小、出血量少时,伤者全身情况无明显变化。当损伤后失血量超过全部血量的20%时,就会出现脸色苍白,手脚发凉,脉搏细弱等休克表现;当出血量达到总血量的40%时,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外伤发生后,失血的速度越快,对人的生命威胁越大,几分钟内失血1000毫升就可致人死命。所以,在急救现场根据伤口的部位、大小、深度以及出血的颜色、速度,迅速判断出血的性质,决定止血方法,是挽救伤员生命的关键。

如果伤口内随心跳节律一股股喷射而出鲜红色的血液,这种情况为动脉出血;如果伤口内出血速度较慢,血色暗红,持续涌出则为静脉出血。

2、生活中常用的止血物品

生活中常用的止血物品有创口贴、毛巾、手绢、衣物、床单、纱布等。以下介绍的是现场急救中外出血的止血方法(脏器破裂造成的内出血则必需经医院手术治疗),常用的止血方法有加压包扎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和填塞止血法等。

(二)止血的方法(边讲解边示范)

1、加压包扎止血法 伤口覆盖无菌敷料后,再用纱布、棉花、毛巾、衣服等折叠成相应大小的垫,置于无菌敷料上面,然后再用绷带、三角巾等紧紧包扎,以停止出血为度。这种方法用于四肢的小动脉以及静脉、头皮下毛细血管的出血。但伤口内有碎骨片时,禁用此法,以免加重损伤。

注意:覆盖伤口或创面的物品(手绢、衣物、敷料、毛巾等)要尽可能清洁,表面无明显污物,目的是尽量减少伤口的感染机会。因为环境中存在大量致病菌和有害物质,尤其是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等特殊致病菌进入人体,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生命危险。

2、指压止血法

用手指、手掌或拳头压迫出血区域近侧动脉干,暂时性控制出血。压迫点应放在易于找到的动脉径路上,压向骨骼方能有效。

头、颈部出血,常可指压颞动脉、颌动脉、椎动脉;【颌面部的出血举例讲解】

上肢出血,常可指压锁骨下动脉、肱动脉、肘动脉、尺、桡动脉;【尺、桡动脉的出血举例讲解】

下肢出血,常可指压股动脉、胫动脉。

注意:(1)做颈动脉压迫时,不要同时压迫双侧颈动脉,以免造成脑部缺血。患者可出现晕厥、摔倒等。(2)手掌及手指出血时,要同时压迫桡动脉和尺动脉,才能达到止血效果。如果仅压迫其中的一条血管,不能起到止血目的。(3)手指出血时,要同时压迫手指两侧的指动脉,否则止血效果不好。

3、止血带法 止血带的使用,一般适用于四肢大动脉的出血,并常常在采用加压包扎不能有效止血的情况下,才选用止血带法。

(1)扎止血带的标准位置在上肢为上臂上1/3,下肢为股中、下1/3交界处。目前有人主张把止血带扎在紧靠伤口近侧的健康部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存肢体。上臂中、下1/3部扎止血带容易损伤桡神经,应视为禁区。

(2)上止血带的松紧要合适。止血带的松紧,应该以出血停止、远端以不能摸到脉搏为度。过松时常只压住静脉,使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反而加重出血。

(3)原则上应尽量缩短使用上止血带的时间,通常可允许1小时左右,最长不宜超过3小时。

注意:(1)止血带不要直接扎在肢体上,可先用毛巾、布料、衣物包裹肢体,再使用止血带,以免损伤皮肤。(2)使用止血带时,应有明显标记,要注明止血带使用的时间或血流阻断的时间,以便患者离开现场后,便于其他人了解情况,及时放松止血带,防止因肢体长时间阻断血流而出现肢体出血坏死。一般每隔30分钟放松止血带2-3分钟。放松止血带时,如果出血不止,可用手指压迫动脉临时止血。(3)放松止血带后如果需要再次使用止血带,应该将其向近端移动数厘米,不可在同一部位反复缠扎,以免损伤局部软组织。(4)尽量不使用普通布带作止血带,因为布带(及其他物品)无弹性,绞松了不起作用,绞紧了容易损伤局部组织。

4、填塞止血法

广泛而深层软组织创伤,腹股沟或腋窝等部位活动性出血以及内脏实质性脏器破裂,如肝粉碎性破裂出血。用无菌的棉垫、纱布等,紧紧填塞在伤口内,再用绷带或三角巾等进行加压包扎,松紧以达到止血目的为宜。

二、包扎

(一)包扎的适用情况

包扎是外伤现场应急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正确的包扎,可以达到压迫止血、减少感染、保护伤口、减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和夹板等目的;相反,错误的包扎可导致出血增加、加重感染、造成新的伤害、遗留后遗症等不良后果,材料有绷带、三角巾等。

(二)包扎的方法(边讲解边示范)

1、绷带包扎的方法

(1)环行包扎法:适用于额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粗细均匀的部位。第一圈环绕稍作斜状,第二圈、第三圈作环形,并将第一圈斜出的一角压于环形圈内,这样固定更牢靠些。最后用粘膏将尾固定,或将带尾剪开成两头打结。

(2)螺旋形包扎法:用于肢体粗细相差不多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段和手指。

先按环形法缠绕数圈固定,然后上缠每圈盖住前圈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成螺旋形。

(3)“8”字包扎法:适用于关节部位包扎。

一圈向上,再一圈向下,每圈在正面和前一周相交叉,并压盖前一圈的1/2。

2、三角巾包扎法

(1)头部包扎法帽式头部包扎:将三角巾底边向上反折3厘米后平放于前额处,将两角在头后交叉,顶角与两角拉至前额打结。(2)三角巾上肢包扎:将三角巾一底角打结后套在伤手上,另一底角过伤肩背后拉到对侧肩的后上方,顶角朝上,由外向里依次包绕伤肢,然后,再将前臂屈到胸前,两底角相遇打结。

(3)三角巾肘、膝关节包扎法:根据伤情将三角巾折叠成适当宽度的长条,将中点部分斜放于关节上,两端分别向上、下缠绕关节上下各一周并打结。

(三)包扎的注意事项:

1、打好绷带的要领是,不要过紧,也不能过松。不然会引起血液循环不良或松得固定不住纱布。如果没经验,打好绷带后,看看身体远端有没有变凉,有没有浮肿等情况。

2、打结时,不要在伤口上方,也不要在身体背后,免得睡觉时压住不舒服。

3、在没有绷带而必须急救的情况下,可用毛巾、手帕、床单(撕成窄条),长筒尼龙袜子等代替绷带包。

三、固定及搬运

(一)固定及搬运的适用情况

固定术不仅可以固定骨折,防止骨折断端移位,还能对关节脱位、软组织的错裂伤起到固定、止痛的效果。良好的固定还可以减少血管神经的继发性损伤,便于伤员搬运。搬运方法若不得当,可能造成伤员终身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要采用正确的固定及搬运方法。

1、适应证:四肢的骨关节损伤,包括骨折脱位、神经血管损伤、严重的软组织错裂伤;脊椎骨折、脊髓损伤。

2、禁忌证:大出血休克,须先止血、输液,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固定。

(二)固定及搬运的方法(边讲解边示范)

1、固定的方法

(1)上臂固定:患者手臂屈肘90°,用两块夹板固定伤处,一块放在上臂内侧,另一块放外侧,然后用绷带固定;如果只有一块夹板,则夹板放在外侧加以固定;固定好后,用绷带或三角巾悬吊伤肢;如果没有夹板,可先用三角巾悬吊,再用三角巾把上臂固定在身体上。

(2)前臂固定:患者手臂屈肘90°,用两块夹板固定,分别放在前臂内外侧,再用绷带缠绕固定;固定好后,用绷带或三角巾悬吊伤肢。

(3)大腿的固定:将伤腿伸直,夹板长度上至腋窝,下过足跟,两块夹板分别放在大腿内外侧,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如无夹板,可利用另一未受伤的下肢进行固定。

(4)小腿的固定:将伤腿伸直,夹板长度上过膝关节,下过足跟,两块夹板分别放在小腿内外侧,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如无夹板,可用另一未受伤的下肢进行固定。

(5)脊椎的固定:脊椎骨折不得用软担架和徒手搬运,以免加重损伤。颈椎骨折时,伤员应仰卧,应尽快给伤员上颈托,无颈托时可用沙袋或衣服填塞头,颈部两侧,防止头左右摇晃,胸椎骨折应平卧,腰椎骨折应俯卧于硬板上。不要使脊柱受牵拉、挤压和扭曲的力量。

(6)颈部固定:用颈托固定,或用硬纸板、衣物等做成颈托而起到临时固定的作用;胸腰部固定:胸腰部用沙袋、衣物等放至身体两旁,再用绷带固定在担架上,防止身体移动。怀疑脊椎损伤,切忌扶伤员行走或躺在软担架上。

2、搬运伤员的技术(1)单人搬运法:适用于伤势比较轻的伤病员,采取背、抱或扶持等方法。可分为【扶行法】、【背负法】、【抱持法】等,做法见图示。

(2)双人搬运法:适用于神志清醒、足部损伤而行走困难的伤者。不影响伤病时,可用【椅拖式】或【拉车式】,做法见图示。

(3)三人或多人搬运法:对疑有胸、腰椎骨折的伤者,应采用三人或多人配合平托式搬运。一人托住肩胛部、一人托住臀部和腰部、另一人托住双下肢,多余三人时可对面站立,共同使力,做法见图示。

(5)搬运脊柱、脊椎损伤者方法:凡脊柱、脊髓损伤者,放在硬板担架上后,须将其身体与担架固定牢固,尤其颈椎损伤者,头颈部两侧必须放置沙袋、枕头、衣物等进行固定,限制颈椎各方向的活动,然后用三角巾等将前额连同担架一起固定,再将全身用三角巾等与担架固定在一起。

(三)固定及搬运的注意事项

1、先止血、包扎、固定,然后搬运。伤病员四肢骨折时,由于骨折断端比较锋利,容易刺破血管和刺伤毗邻的神经,前者损伤易出现大出血,后者损伤易出现相应的肌肉和肢体的瘫痪,这两种状况对于伤病员来说都是致命的二次伤害。

2、昏迷伤员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3、颈椎伤应有人协助牵引、固定伤病员头部。

4、脊椎、脊髓伤要避免伤病员身体弯曲、扭转,忌用一人抬肩、一人抱腿的错误搬运方法。应平抬平放,并宜用平板担架和仰卧姿势。

急救知识培训创伤救护 篇6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43例多发性创伤病人, 其中男36例, 女7例;年龄26岁~65岁 (35.5岁±2.5岁) ;创伤原因:交通事故35例, 高空坠落5例, 刀砍伤3例;伤后到救治时间均≤1h;损伤严重程度评分 (1SS) 39.95分±6.68分。

2 救护方法及流程

2.1 建立创伤病人预检分诊快速病情评估工具, 迅速了解病人病情

在预检分诊处建立创伤病人预检分诊快速病情评估工具, 在2min内对病人病情进行初步评估, 并进行打分。该评估工具由表格与分值组成。由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呼吸、疼痛5项指标组成, 护士测量评估后得出病人病情轻重的分值, ≥7分为危重病人, 贴红色标识, 直接进入绿色通道;4分~6分为较重病人, 贴黄色标识, 医生给予优先诊治;≤3分按照情况分步骤进行治疗。以上创伤病人得分≥7分27例, 4分~6分10例, ≤3分6例。将创伤病人的病情判断提前到预检分诊, 为医生进一步的判断病人病情提供很好的依据。

2.2 进入绿色通道, 迅速展开救治

预检评估病情较危急的病人, 直接进入绿色通道, 展开以下全方位的救治。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病人血氧浓度

根据预检评估氧饱和度情况, 遵医嘱决定病人吸氧的流量, 检查呼吸道有无堵塞, 可通过放置口咽通气管, 清除上呼吸道异物。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 如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遵医嘱给予抽取动脉血气分析, 通过血气分析结果, 根据情况医生进行气管插管, 开放气道, 护士进行气管插管配合, 做好吸痰、固定、连接呼吸机等一系列抢救配合, 从而帮助病人通气纠正低氧血症。

2.2.2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创伤性休克是严重创伤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建立大口径的静脉留置针通路1路或2路, 一路常规液体为病人补液扩容, 纠正创伤造成的低血容量, 一路为特殊用药为病人升压, 收缩血管, 达到维持血容量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为多发伤大出血的病人输血做准备。如果时间允许, 护士需协助医生建立深静脉置管, 为病人补液创造更有利的静脉通路。

2.2.3 充分暴露病人全身部位

多发性创伤病人创伤部位的确定非常重要, 如果遗漏伤口, 会造成后期救治的延误, 仅通过表面的查看容易遗漏其他的损伤部位。因此, 准备一把剪刀, 需要将创伤病人的全部衣服剪开, 仔细查看病人全身的部位包括已损伤和未损伤部位, 以确保伤口的及时处理。本组2例高空坠落的病人头颅着地, 其他部位衣服无破损, 当剪开病人衣服后发现腿部、脚部等多处裂伤, 血管断裂, 正在出血。多发性创伤病人受伤过程中会触碰其他外界的损伤, 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口。因此, 一定要充分暴露病人全身部位, 仔细查看, 这也是创伤急救护理一个关键的环节。

2.3 通过创伤病人绿色通道一键通, 联系各科室会诊

我院在抢救室绿色通道处建立创伤病人绿色通道一键通, 急诊医生与护士明确受伤部位后及时联系会诊医生, 护士只需按一键通就可以通知需要会诊的协理医生在5 min~10 min内到位, 进行会诊。根据会诊医生意见完善相关检查, 护士通过一键通告知病人需要进行的床旁检查 (X线片、心电图、B超等) , 检查到位后及时告知各会诊医生结果, 从而判断该病人需要由哪个科室进一步手术治疗、哪个科室收治进一步治疗。

2.4 严密观察病情, 做好急诊手术相关准备

严密观察病情, 包括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等情况, 完善术前准备, 遵医嘱给予病人抽血、备血、备皮、插胃管、尿管等。填写《手术病人转运交接核查单》护士、医生、转运员签字后与手术室护士进行好相关的交接工作。本组43例病人中手术治疗23例, 转入重症监护室 (ICU) 进一步治疗18例, 转入内科病房治疗2例。

2.5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创伤病人及家属处于很强的应激状态, 他们暂不能承受这突发其来的打击, 因此, 做好及时的沟通和解释非常重要。护士在病人监护时及时反馈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做治疗时及时告知病人或家属该项治疗的作用, 消除病人紧张的情绪, 同时也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 能够更好地得到他们的配合。

3 结果

在多发性创伤病人快速的救治方法和优化的就诊流程下, 本组43例病人研究期间无一例死亡, 同时, 该结果与120急救中心及时送治我院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4 讨论

4.1 早期正确的病情判断为多发性创伤病人及时救治提供依据

目前, 来急诊就诊的多发性创伤病人病情轻重不一, 如何能够使有限的急诊绿色通道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早期正确的病情判断为病人的及早救治提供依据。通过在预检分诊时进行快速的病情评估, 将病情的判断前移至预检分诊, 从而为及早救治争取到时间, 医生可以根据评估结果为病人进行吸氧流量的判断或者气管插管, 为用药的指导也提供了依据。因此, 预检的病情评估为急诊危重病人的识别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4.2 快速的救护方法及优化的救治流程, 为多发性创伤病人的成功治疗提供保障

针对多发性创伤病人建立快速的救护方法, 如何快速开放气道, 如何建立需要的静脉通路, 如何为病人进行全方位的伤口检查, 这都是救护方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急诊抢救措施要急而有序, 行之有效[2], 在这些环节中护士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冷静的头脑、快速的应急解决问题能力、过硬的急救技能[3]。优化的救治流程, 通过一键通使得需要会诊的医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召唤, 需要进行的检查能够及时到位, 为病人进一步救治提供了依据。同时, 有条不紊的诊治。及时快速的判断、急诊有效的病人分流为多发性创伤病人成功救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目前, 创伤急诊医疗体系的不断发展, 欧美国家普遍建立创伤救治中心, 国内也已有尝试, “一体化模式救治”效果突出[4]。我院在上述快速的救护方法及优化的救治流程下, 为进一步建立一体化创伤病救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创伤病人的急诊救护方法及救护流程。[方法]分析43例多发性创伤病人的救护方法及就诊流程, 总结多发性创伤病人的急诊救护方法, 制订优化的急诊救护流程。[结果]43例病人无一例死亡。[结论]针对多发性创伤病人, 制订有条不紊的急诊救护及优化的就诊流程是病人救治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多发性创伤,急诊,救护,流程

参考文献

[1]林小玲.严重创伤的急救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 2009, 7 (10A) :2602-2603.

[2]黄洁蓉.86例多发性创伤病人的急诊救护[J].全科护理, 2012, 10 (9A) :2346-2347.

[3]马丽珍.严重创伤1 092例急救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5) :59-60.

紧急救护培训 篇7

迅速正确的进行现场急救,是抢救触电人的关键。广大电工、各类急救人员,服务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均应熟练地运用触电急救法,宣传和普及触电急救知识。万一发生触电事故,应遵循迅速、就地、准确、坚持的“八字原则”。能正确地,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

一、迅速脱离电源

当发现有人触电,不能慌张,首先要尽快断开电源。要分秒必争,时间就是生命,早断电一秒钟,就多一份希望。

救护人千万不要用手直接去拉触电人,防止发生救护人触电事故。为了使触电人脱离电源,应根据现场具体条件,果断地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和措施;

1、如果开关距离触电地点很近,应迅速地拉开开关,切断电源。並应准备必要的照明,以便进行抢救。

2、如果开关距离触电地点很远,可用绝缘手钳或用装有干燥木柄的斧、刀、铁锹等把电线切断,必须注意应切断电源侧(即来电侧)的电线,而且还要注意切断的电线不可触及人体。

3、当导线搭在触电人身上或压在身下时,可用干燥的木棒、木板、竹竿或其它带有绝缘柄的工具,迅速地将电线挑开,千万不能使用任何金属棒或潮湿的东西去挑电线,以免救护人触电。

4、如果触电人的衣服是干燥的 , 而且並不是紧缠在身上时,救护人员可站在干燥的木板上 , 或用干衣服、干围巾、帽子等把自已一只手作严格绝缘包裹,然后用这只手(千万不要用两只手)拉住触电人的衣服,把触电人拉脱带电体,但不要触及触电人的皮肤。

5、如果有人在较高处触电,必须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切断电源后触电人从高处摔下来。发现有人在电杆上触电,首先是脱离电源,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切断电源后,触电者从高空坠落,再造成多发性外伤。

6、当有人在高压线路上触电时,应迅速拉开开关,或用电话通知当地供电部门停电。如果不能立即切断电源,可用一根较长的金属线,先将其一端绑在金属棒上打入地下,然后将另一端绑上一块重物,掷到高压线上,造成人为的短路接地停电。抛掷时应特别注意离开触电人8米以外,以防止救护人跨步电压触电和抛掷的金属线落到触电人身上;另外,抛掷者抛出线后,要迅速躲离,以防碰触抛在高压线路上的金属线。

二、就地急救处理。

触电急救应就地进行,只有在条件不允许时,才将触电人迅速抬到安全地方,抢救工作要不停顿地进行,即使在送往医院途中也不能停止抢救。

在触电急救时,不能用埋土,泼水和压木板等错误方法进行抢救。这些办法不但不会收到良好效果,反而会加快触电人的死亡。

如果有人遭受雷击,同样应按触电急救法进行急救。

三、准确地对症急救

触电人脱离电源后,救护人应迅速对症急救,並应立即通知医生前来急救。对症急救有以下几种情况:

1、触电人神志清醒,但感到心慌,四肢发麻,全身无力或曾一度昏迷,但未失去知觉,在这种情况下,应将触电者抬到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地方舒适地躺下,休息1~2小时,让他慢慢恢复正常。这时要注意保温,並作严密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呼吸或心跳很不规则,甚至接近停止时,应迅速进行人体心肺复苏。

2、触电人心跳停止或呼吸停止,或者心跳和呼吸均停止时,应按下述的心肺复苏步骤进行急救。

四、坚持抢救

所谓坚持就是抢救触电者时,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触电者死亡一般有五个特征:

1、心跳、呼吸停止;

2、瞳孔放大;

3、尸斑;

4、尸僵;

5、血管硬化。

如果五个特征有一个尚未出现,都应视作假死,应坚持进行抢救。

五、抢救触电人使用强心针问题

心内注射用于注入肾上腺素以治疗心室纤颤或心停止。亦可注射氯化钙使心搏停止的病人恢复电节律並增加心肌收缩力。但由于这种技术操作必须冒因中断心肺复苏而招致的危险,且有时会发生心包积气,积血(严重者伴有心包填塞)心肌或冠状动脉撕裂,乳内动脉撕裂及心肌内注射,以及气胸等严重的并发症,又鉴于心内注射肾上腺素有可能诱发顽固性心室颤。

由于现场触电急救都是非专业医务人员,他们对医学知识初浅,而且没有专用医疗器械,就是对初级医务人员要在现场进行如此复杂的操作,并且在缺乏医疗器械设备的情况下进行还可能因此而延误了心肺复苏。因此,现场触电急救禁止使用强心针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和现实意义。卫生部、原电力工业部曾联合颁发一个禁令:严禁使用强心针抢救触电人。

心肺复苏法

1、何谓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简称C、P、R),是指伤者发生心搏、呼吸停止后,所采用恢复呼吸循环功能的连贯、系统的紧急救护技术。这不仅包括紧急时的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术,而且也包括进一步的复苏措施及复苏后所出现的并发症的防治。

2、为什么现场急救说“时间就是生命”?

心跳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是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因为心跳呼吸突然停止后,循环呼吸即告终止。脑细胞由于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循环停止后4—6分钟即发生不可逆的严重损害,以至不可能恢复。心跳停止10分钟后,脑组织基本死亡。因此,为要使病人得救,避免脑细胞死亡,以便心跳呼吸恢复后,神志意识也能恢复,就必须在心跳停止后4—5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大量实践表明,4分钟内复苏者可能有一半人救活,4—6分钟开始进行复苏者,仅10%可以救活;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4%;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可能较少。总之,只要抢救及时,正确、有效,多数病人是可望救活的。关键在于要有众多的人学会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分秒必争地投入抢救。时间就是生命!

3、心肺复苏有哪几个步骤?

在大多数情况下,现场心肺复苏的顺序应为A、B、C。A是指开放气道(Airway),B是指人工呼吸(Rreathing),C是指心(肺)脏按压(Circulation)。即在开放气道下人工呼吸,吹入新鲜氧气,再进行心脏按压,将带新鲜氧气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

4、什么叫开放气道?为什么要开放气道?

采用各种紧急、有效的手法或方式,可将舌根上提或清除喉部异物、解除呼吸道梗阻,使呼吸道通畅即为开放气道。

心肺复苏成功的最重要最关键是立即开放气道,因为如果呼吸道阻塞着,即使进行人工呼吸,空气也进不了肺,人工呼吸是徒劳的。所以在进行心肺复苏前,必须首先开放气道。

5、气道阻塞常见哪些原因?

当人的意识丧失时,肌肉的张力完全消失,由于舌肌缺乏张力而松弛,舌根向后下坠,堵塞气道,即堵住从口鼻到肺的空气通道。

此外,如口腔、支气管及肺部分泌物或污水、血块、呕吐物及假齿等异物积聚在口咽部及呼吸道,由于昏迷病人无法通过吞咽或咳嗽来排除这些异物,所以造成气道阻塞。

6、怎样打开气道?

目前大家公认且又比较简单、易学、安全有效的方法是仰头抬颏法,此法可以提供最大限度的气道开放。抢救者位于患者的肩部,一手放在患者前额上,手掌用力向后压,另一只手将颏部向上抬起,从而将头后仰,开放气道。但在抬颏时手指不要压迫病人颈前部、颏下软组织,以防压迫气道。同时不要使颈部过度伸展。有假牙托者应取出。

托颌法对开放气道也非常有效。由于托颌不必使头后仰,因此适用于颈部有损伤者。抢救者位于伤员的头部,两肘关节支撑(后)在病人仰卧的平面上,两手放在伤员的下颔两侧,以食指为主,用力将下颌角托起。需注意对疑有颈部损伤的病人,不要将头部从一侧转向另一侧或头部后仰,以免加重颈椎部损伤,甚至引起高位截瘫。

在开放气道时,如已见到患者口内有异物或呕吐物,应立即消除。

7、什么叫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口对口人工呼吸就是抢救者将新鲜的空气吹进患者的口或鼻对肺部进行充气以供给氧气,促使患者被动呼吸。

胸外按压是用人工操作方法代替心脏的自然收缩,有节奏地对心脏进行按压,以达到维持循环、支持生命的目的。当抢救者在患者的胸界上施加压力时,胸腔内的压力增高,心脏在胸背之间受到挤压迫使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排出,流向肺循环和体循环。心脏的被迫收缩有利于恢复心脏跳动。

8、现场心肺复苏时怎样判定病人有无意识?

(1)轻拍病人肩部,并在其耳旁大声呼吸叫:“喂!你怎么啦?”。(2)如认识,可直呼其名。

(3)无反应者,立即用手指甲掐压人中穴或合谷穴。如呼之不应或对刺激无反应可判定无意识。判定有无意识,时间应在10秒钟之内。

9、现场心肺复苏时怎样判定呼吸停止?

呼吸停止即没有呼吸运动。这一判定过程应在10秒内完成。救护者应在保持患者气道开放的情况下,进行看、听和试。

看——观看患者胸部有无起伏;听——用耳部贴近患者口、鼻,听有无呼气的声音;试——用手测试口、鼻部有无呼气的气流。如果胸部不起伏,也无呼气气流,则患者已无呼吸。

10、现场心肺复苏时怎样判定心跳停止?

(1)神志突然丧失,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2)颈部脉搏动消失。(3)死样面容(紫绀或苍白)。(4)瞳孔散大。

心跳停止与否,应争分夺秒综合判断,神志丧失和颈动脉搏动消失为主要可靠指征,一旦确诊应当机立断迅速急救。

11、如何触摸颈动脉? 可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下滑移2—3厘米,在气管旁软组织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情况。如有脉搏,即可触知搏动,如未触及颈动脉搏动,表明心跳已停,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12、触及颈动脉需注意什么?

(1)不能用力过大,以免推移颈动脉,妨碍触及;(2)不要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以免造成头部供血中断;(3)不要压迫气管,造成呼吸道阻塞;(4)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秒钟。

13、心跳骤停常见哪些原因?

(一)心源性(原发生)

先天性心脏病和各种后天性心脏病;

(二)非心源性(继发性)(1)电击伤(电休克)、雷击;(2)溺水;

(3)各种严重创伤、大量出血;(4)药物过敏中毒;(5)窒息;

(6)严重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7)手术及麻醉意外等。

14、如何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1)病人平卧、开放气道。(2)一只手捏紧病人鼻孔,另一只手扶住病人的下颌,使嘴张开。

(3)救护人做深吸气后摒住,用自己的嘴唇包绕封住病人的嘴作大口吹气(要求快而深),并观察病人胸部膨胀情况。

(4)一次吹气完毕,应即与病人口部脱离,放开鼻孔,让病人自动向外呼气。

按以上步骤连续不断地进行人工呼吸。对成年人每分钟大约吹气12-16次,每次吹气量约为800-1200毫升。

15、口对口呼吸需要注意什么?

(1)每次吹气量不宜过大,大于1200毫升可造成胃扩张或肺泡破裂。

(2)双人心肺复苏,吹气时不要按压胸部。(3)抢救开始后吹气二口。(4)抢救初期,频率可以略快些。

(5)施行人工呼吸前,应开放气道,并将病人裤带、领口及胸腹部衣服松开。

(6)单人施心肺复苏术时,每按压胸部15次吹气二口,即15:2。

(7)双人施心肺复苏术时,每按压胸部5次吹气一口,即5:1;(8)有脉搏无呼吸者,每5秒钟吹气一口。

16、怎样进行口对鼻人工呼吸?

当病人牙关紧闭不能张口或口腔有严重损伤时可改用口对鼻人工呼吸。

(1)开放病人气道;(2)使病人口部紧闭 ,(3)深吸气后,用力向病人鼻孔吹气;(4)呼气时,使病人口部张开,以利气体排出。(5)观察及其它方面注意点同口对口呼吸。

17、怎样正确进行胸外按压?

(1)使病人仰卧、保持呼吸道通畅,背部着地处应平整稳固,以保证按压效果。

(2)抢救者以食指及中指沿病人肋弓处下缘上行,找胸骨和肋骨接合处之切迹,切迹上两横指处即为按压的正确部位。

(3)一手掌根着胸骨按压点,另一只手相迭,手指可以伸直或相嵌交错,但手指必须翘起,离开胸壁。

(4)救护人应处较高位置,上身前倾,双肩位于按压点的正上方,两臂伸直,从而使胸外按压的每次压力均直接压向胸骨。

(5)对于一般正常成人,胸骨向下压陷3.8至5厘米,上抬应充分,使胸部恢复其正常位置,让血液回流入心脏。

(6)按压频率为每份钟 8O至100次,因为较快的按压速度可以增加脑和心脏的血流。

(7)放松时间应与按压时间相等,各占50%。

18、胸外按压应注意什么?

(1)按压部位必须正确。(2)按压时要用掌根部,手指要抬起,以免按压胸廊而导致肋骨骨折。

(3)操作者应将两手臂伸直呈垂直方向,以全身体重来进行按压,而不能单用前臂肌力来进行。

(4)按压应平稳,速度应均匀,切忌用力过猛,以防胸肋骨骨折和内脏损伤等并发症。

(5)在按压间隙,手掌仍按在胸骨原处,但要充分放松。(6)胸外按压必须连续有规则地进行,不得间断。

19、胸外按压有哪些并发症?

(1)骨折、肋骨骨折、胸骨骨折。

(2)内脏损伤气胸和张力气胸;肝破裂;血胸、心包积血。(3)其它肋间肌出血;肋骨与肋软骨分离等。20、胸外按压为什么不能在软床上进行?

在软床上进行胸外按压是徒劳的,因为将患者置于软床上进行胸外按压时,床的反作用力小,心脏部位随着软床的下陷而下陷,按压作用力达不到胸骨向下陷3.8至5厘米的程度,而按压深度不够则效果不好。在按压胸部时,会使头部比心脏部位高,必将影响流向头部的血流量。

头部已打开的气道,也将随着软床的下陷从而使气道受到阻塞。为了确保胸外按压的效果,可在患者背部垫上一块与床等宽的硬板,使身体各部位处于水平位置,必要时抬高下肢,以促进静脉回流,增强人工循环的血流量,从而保证胸外按压的效果.21、气道异物阻塞的原因及如何判断其程度?

昏迷和心跳呼吸停止可使上气道阻塞,但上气道阻塞也可引起昏迷和心跳、呼吸停止。

成人往拄是由于进食时讲话、大声谈笑或进食过快或汤团、粘糕、牙托及大块和嚼不烂的食物造成气道阻塞。儿童常因将玩具等含在口中,如弹子、珠子、圆珠笔套、花生米、药片等造成气道阻塞。

异物可造成部份气道阻塞或完全气道阻塞。

(一)部份气道阻塞的表现

(1)一个清醒的伤员会用手指抓住自己的脖子或指向咽喉部,表示求救。

(2)呼吸困难、气急、咳嗽无力,呼吸间有哮鸣音(鸡叫、犬吠声)口唇紫绀。

(3)呼吸不均匀,时快时慢,断续费力。

(二)完全性气道阻塞的表现

(1)突然不能说话、呼吸或咳嗽,或用手势表示窘迫症状。(2)面色立即出现紫绀、灰白、苍白。

(3)神志很快丧失,进入昏迷,并随而心跳停止。

22、喉异物发生气道阻塞如何急救?

喉异物梗阻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窒息,如不及时解除梗阻,则将很快产生意志丧失及心跳呼吸骤停。

气道阻塞可根据患者清醒或昏迷作不同处理。

(一)清醒者气道阻塞处理:(1)自己处理气道异物法

尚有较好的呼吸通气的部分气道阻塞者,鼓励其强力咳嗽,力争将异物自行咳出。

如异物咳不出,患者自己一手握拳,拇指侧倒置于腹部脐的上方,离开剑突另一手握住此拳,突然用一快速向内,向上动作压向膈肌。如果失败,还可以将上腹部快速靠压在坚硬的椅背、桌边或栏杆上。用力几次猛压,可能使气道异物清除出来。

(2)膈下腹部猛压法:抢救者站在病人身后,用双臂合抱病人腰腹部,用一手握拳,并将拇指的掌指关节突出部顶于病人上腹部正中部位,另一只手握紧此拳,迅速向内作4-6 次快速冲击:拳头压向患者腹部。用力要突然。

(3)手指清除异物法:抢救者使用拇、食指和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舌和下颌,使口张开,将下颌和舌头一同上抬,并同时将舌头从咽部向外拉,将阻塞在咽部的异物拉到口腔内,二指作钩取动作,使异物松动从喉部取出。

(二)昏迷者气道阻塞处理

(1)腹部猛压法:仰卧位,先开放气道、抢救者跪在患者大腿旁,用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正中线脐部稍上方。远离剑突,另一只手直接迭在第一只手上,用力迅速向上的动作,猛压腹部。将腹部正中用力向上冲击。

(2)胸部按压法:此法仅适用于腹围过大,肥胖、妊娠后期的病人。取仰卧位,, 抢救者跪于患者一侧,双手重叠,掌根置于胸骨的下半部,向上胸部猛压,驱使异物排出气道。

(3)背部叩击法:将病人转向操作者侧,用膝抵住病人胸部,用掌根部于两肩胛连线中点处脊柱连续用力叩拍3—5次。

23、消除呼吸道异物需注意什么?(1)清除异物过程申,必须使气道开放,并试作人工呼吸,猛压操作后仍不能通气,意识又转为不清或情况恶化,应再作腹(胸)部猛压6—10次。

(2)清醒病人可能发生虚脱,要准备随时扶住病人,以兔病人倒下。如发生情况,则可将病人轻轻放置仰卧位,继续操作。

(3)拍击病人背部只能用于侧卧或头低脚高位的病人。(4)每进行4—6次腹〈胸〉部按压,随即试行手指清除口腔异物和通气,反复进行直至病人能通气或救援医务人员到达。

(5)昏迷者一旦气道梗阻解除,应按心肺复苏法速行抢救。

24、单人心肺复苏的抢救步骤是什么?

单人复苏是指一个人熟练地完成一系列各项抢救的方法其步骤是:

(1)首先判定昏倒的人有无意识。

(2)如无反应,立即呼救:“来人啊!救命啊!”(3)迅速将病人放置于仰卧位。(4)开放气道。(5)判定病人有无呼吸。

(6)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呼吸,吹气二口。(7)保持头后仰,检查颈动脉有无搏动。(8)如有脉搏,可仅作人工呼吸。(9)如无脉搏,立即作胸外心脏按压。

(10)每作15次按压,再作2次人工呼吸,反复进行。直至有人接替为止。

(11)复苏进行一分钟后,检查一次呼吸,脉搏、瞳孔。以后每4-5分钟检查一次。检查不得超过5秒钟。

25、单人心肺复苏在时间上有什么要求?

O至5 秒:判断意识

5至10 秒:呼救并放好病人体位

10至15 秒:开放气道 , 并观察有无呼吸。15至20 秒:口对口呼吸两次 20至30 秒:判定脉搏

30至50 秒:进行胸外心脏按压15次,并再人工呼吸2次,以后连续反复进行。

26、怎样进行单人接替心肺复苏抢救? 因单人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消耗体力较大,当另一名抢救者到达现场接替操作时,其接替步骤如下:

(1)当第一个抢救者作完二次吹气后,停止心脏按压。(2)接替者用5秒时间试测颈动脉有否搏动。

(3)如无脉搏,由接替者先给吹气二次,然后按15:2按压/吹气比例进行单人复苏。

(4)第一个抢救者应注意接替者的按压/吹气比例及操作是否正确,并提出纠正意见。

27、怎样进行双人心肺复苏操作和接替? 双人复苏就是由二名抢救者相互配合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抢救时,一人位于患者头旁,保持气道开放、进行人工呼吸,试测颈动脉以判定胸外按压是否得当,判定患者是否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另一人位于患者身旁进行胸外按压,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按压通气比例为5:1。

当由单人转向双人复苏的合理时机是:紧接单人复苏完成15次胸外按压、2 次吹气的周期之后,由一名抢救者位于患者头旁,开放气道,检查脉搏。并即予一次吹气。另一名抢救者进行胸外按压,这一接替过程仅需用5秒钟。一次吹气后,以每分钟80—100次频率按压5次,可暂停1—3/2秒进行一次吹气。

28、现场急救中怎样进行转移?

在现场急救时,能够争取到每一秒钟都关系着患者的生和死,尤其是在患者心跳、呼吸停止瞬间,更是关键的关键

现场心肺复苏应坚持不断地进行,抢救者不应频繁更换,即使送往医院途中也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如遇大雨等原因需将患者由现场转移至室内,中断操时间不得超过7秒钟。

通过狭窄、上下楼层、送上救护车等的操作中断不得超过30秒钟。中断的时间越长,重要脏器的损害就越严重,无法恢正常的功能,如肾脏功能衰竭,脑部留有严重后遗症等。

将心跳、呼吸恢复的患者用救护车送医院时,应在患者背部放一块宽、阔适当的硬板,以备随时进行心肺复苏。防止患者再度心跳、呼吸停止。将患者送到医院而医务人员尚未接替前,仍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29、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是什么?(1)瞳孔:可由大变小。(2)面色及口唇,由紫绀转为红润

(3)颈动脉搏动:每一次按压可以摸到一次搏动。

(4)神志:可见病人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开始抽动,肌张力增加。

(5)血压:有条件时可测得血压在60/40毫米汞柱左右。30、终止心肺复苏的指标是什么? 终止心肺复苏是一项医学决定,由于目前尚无有效而切实可行的终止心肺复苏指标,故切不可轻率地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此决定须取决于医务人员对病人的脑和心血管状况的估计。

下列情况允许不进行心肺复苏:(1)已知为不可治愈疾病的终末状态。(2)已确定为脑死亡。

下列情况心肺复苏可能无效:(1)张力性气胸。(2)胸部挤压伤。(3)心脏破裂或贯穿伤。(4)严重肺气肿。

上一篇:迎中秋教师活动总结下一篇:雪后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