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的感悟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生涯的感悟(共8篇)

职业生涯的感悟 篇1

感想

通过上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后,让我懂得了很多关于人生的感悟,让我知道了一个人一定要给自己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才能有所动力,才能有成功的机会。不去尝试什么都会离自己远去。所以,从此,我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规划,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色彩,把能够做到的和想要做的事慢慢的去实现,如果做了,失败了也不会让自己后悔了。同时,我也知道了当前的大学生必须理性的认识大学生就业形势,必须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学会学习,要有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具有与别人分享与合作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样,才能把一个优秀的大学生的素养改变的完美一些。大学生当前的一切都很严峻,所以,我会用自己的智慧与刻苦去完成心中的梦想,也给关心我的人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相信,只要有梦想,任何事都会有成功和锻炼的机遇,我要不断的去拼搏、去克服不幸、把悲痛化作坚强、把汗水和泪水化作前进的动力,我相信风雨过后就会见彩虹。时间会证明一切。

职业生涯的感悟 篇2

一、教师之“信”

严复先生强调“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作者的真实意思。作为一名教师,从“信”的角度,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信国家

十八大后,习总书记发表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讲话,其内涵之一,就是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向往。他指出,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付出的努力也永无止境。教育事关国计民生,既是当前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未来幸福生活的重要条件,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中国梦的梦想大使,要站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进一步体会职业的神圣感和崇高感,在履职中坚定方向,在尽责中牢记历史使命,在敬业中实现师生共同进步,为帮助学生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

2.信职业

国外很多地区,教师的工作量也很大,可是面对学生,他们常常是面带笑容、很温柔、很有爱心,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但他们都很认同教师这份工作,享受自己的成果!

在国内,无论怎样改革,教师的“饭碗”相对来说还是“铁饭碗”,可是在我们周围却常常听到教师对学生的训斥声,对工作的抱怨声,抱怨工作太辛苦,抱怨学生太难教,抱怨补贴太少,抱怨教师工作日复一日太枯燥,教师职业的待遇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教师的职业信仰却没能成比例地增长,大多数教师还只是把教师职业视为一个“饭碗”,或忙着转行、炒股,或家教、理财。正如庄墨显所说:“职业就像一个饭碗,可以盛放米饭,也可以装满爱意。当我们仅仅用来装米饭的时候,饭碗同时也失去了更多的寓意,就像人只剩下肉体。作为人,在这个时候会出现焦虑,身体内会伸出无数只手,向外和向内抓取”。

职业信仰是教师最重要的精神支撑,支撑着教师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拒绝各种诱惑,引导教师把自己生命的所有力量都集中在对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享受职业的乐趣,感悟人生的幸福。

3.信学生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不仅要发挥教师 “教”的积极性,更要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新课程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理念,也进一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实际上是对学生个体存在价值的肯定,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信任学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概念“皮格马利翁效应”:痴情的皮格马利翁把自己心爱的姑娘雕刻成偶像,并不断地对她诉说心中的爱慕,终于有一天这尊没有生命的雕像变成了活生生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信赖和期待会产生多么巨大的作用。

二、教师之“达”

严复先生在解释翻译要求的时候强调的“达”,是指意思表达要准确、流畅。从教师工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达”:

1.达师德

2014年1月11日,教育部以教师〔2014〕1号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该《办法》共14条,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明确了骚扰学生、遇突发事件不保护学生人身安全、收礼或有偿补课等十余种行为属于“违反师德”,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说:“新时期下更应该关注和坚守师德,这不仅是教育事业的基石,更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基石。” 师德建设关系到教育事业能否蓬勃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进步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是今天,也是明天”。我们只有不断将师德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方可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在中华民族的复兴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辉煌。教师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在这个播种希望、收获成长的特殊行业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热爱教育工作,甘愿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2.达规律

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其根本使命在于立德树人。尊重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存在着理想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扭曲、是非界限不清等种种不良倾向。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受到影响,对待一些教育问题时表现的急功近利, 缺乏对教育规律的理性把握和对学生生命的充分尊重,片面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被扭曲为应试,应试被浓缩为分数,分数被错认为质量,考试、分数、升学组成了一条冰冷的流水线,无视学生的天性差异,无情地对学生进行着筛选、淘汰和选拔。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换取分数,以牺牲学生当下的快乐换取所谓的未来幸福,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教育从“立人” “育人”的伟大事业异化为优胜劣汰的“竞技体育”。

3.达科研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给教师一些乐趣,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观察和研究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发现其中的教育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并采取恰当的改进措施,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逐渐摆脱单调重复的、枯燥乏味的工作状态,去体验工作的乐趣和专业成长的喜悦,并逐渐将教育视作自己心爱的一份事业。教育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朝阳产业”,而教育问题又往往是当下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的外在表现,对此,我们要以理性的思维作天秤,去厘清教育者自身的责任担当。“每人都存用科学方法去办教育的决心, 每个人都去研究或解决一个小的问题,我敢说,不出三十年中国教育准有好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曾如是说。

三、教师之“雅”

严复先生从翻译的标准,将“雅”解读为文笔优美、富有文采。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要追求这三方面的“雅”:

1.人格之雅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让他们在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反省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时时记起仅教过他两年的藤野先生,并对他充满感激之情?原因就在于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对鲁迅毫无民族偏见,使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崇高伟大。这种崇高而伟大的人格又时时激励着鲁迅以笔为武器,为民族的新生而摇旗呐喊,为祖国的光明而奋斗终生。这一事例极好地说明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深远影响。

2.信仰之雅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我们知道, 教育过程就是把实然的人转化为应然的人的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一种精神历程和心灵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伟大教育精神的源泉和具体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有教育信仰的教师都拥有崇高的理想,他们能从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获得满足,学生的点滴进步在他们看来都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他们把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教育信仰能使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这份职业,支持教师拒绝各种诱惑,引导教师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对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上,在“信仰”几乎成为这个时代的奢侈品的当下,我们尤其需要坚守教育的信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让自己保留一份清醒,以脚踏实地的精神,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

3.评价之雅

适时、适当、适量的评价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以自然、真诚、恰当、 温馨的语言,及时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随时从教师那里了解自己,看到自己在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多元评价,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以积极引导为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感悟教师职业的“信达雅” 篇3

一、教师之“信”

严复先生强调“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作者的真实意思。作为一名教师,从“信”的角度,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信国家

十八大后,习总书记发表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讲话,其内涵之一,就是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向往。他指出,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付出的努力也永无止境。教育事关国计民生,既是当前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未来幸福生活的重要条件,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中国梦的梦想大使,要站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进一步体会职业的神圣感和崇高感,在履职中坚定方向,在尽责中牢记历史使命,在敬业中实现师生共同进步,为帮助学生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

2.信职业

国外很多地区,教师的工作量也很大,可是面对学生,他们常常是面带笑容、很温柔、很有爱心,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但他们都很认同教师这份工作,享受自己的成果!

在国内,无论怎样改革,教师的“饭碗”相对来说还是“铁饭碗”,可是在我们周围却常常听到教师对学生的训斥声,对工作的抱怨声,抱怨工作太辛苦,抱怨学生太难教,抱怨补贴太少,抱怨教师工作日复一日太枯燥,教师职业的待遇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教师的职业信仰却没能成比例地增长,大多数教师还只是把教师职业视为一个“饭碗”,或忙着转行、炒股,或家教、理财。正如庄墨显所说:“职业就像一个饭碗,可以盛放米饭,也可以装满爱意。当我们仅仅用来装米饭的时候,饭碗同时也失去了更多的寓意,就像人只剩下肉体。作为人,在这个时候会出现焦虑,身体内会伸出无数只手,向外和向内抓取”。

职业信仰是教师最重要的精神支撑,支撑着教师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拒绝各种诱惑,引导教师把自己生命的所有力量都集中在对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享受职业的乐趣,感悟人生的幸福。

3.信学生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不仅要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更要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新课程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理念,也进一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实际上是对学生个体存在价值的肯定,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信任学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概念“皮格马利翁效应”:痴情的皮格马利翁把自己心爱的姑娘雕刻成偶像,并不断地对她诉说心中的爱慕,终于有一天这尊没有生命的雕像变成了活生生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信赖和期待会产生多么巨大的作用。

二、教师之“达”

严复先生在解释翻译要求的时候强调的“达”,是指意思表达要准确、流畅。从教师工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达”:

1.达师德

2014年1月11日,教育部以教师〔2014〕1号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该《办法》共14条,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明确了骚扰学生、遇突发事件不保护学生人身安全、收礼或有偿补课等十余种行为属于“违反师德”,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说:“新时期下更应该关注和坚守师德,这不仅是教育事业的基石,更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基石。”师德建设关系到教育事业能否蓬勃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进步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是今天,也是明天”。我们只有不断将师德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方可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在中华民族的复兴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辉煌。教师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在这个播种希望、收获成长的特殊行业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热爱教育工作,甘愿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2.达规律

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其根本使命在于立德树人。尊重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存在着理想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扭曲、是非界限不清等种种不良倾向。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受到影响,对待一些教育问题时表现的急功近利,缺乏对教育规律的理性把握和对学生生命的充分尊重,片面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被扭曲为应试,应试被浓缩为分数,分数被错认为质量,考试、分数、升学组成了一条冰冷的流水线,无视学生的天性差异,无情地对学生进行着筛选、淘汰和选拔。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换取分数,以牺牲学生当下的快乐换取所谓的未来幸福,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教育从“立人”“育人”的伟大事业异化为优胜劣汰的“竞技体育”。

3.达科研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给教师一些乐趣,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观察和研究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发现其中的教育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并采取恰当的改进措施,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逐渐摆脱单调重复的、枯燥乏味的工作状态,去体验工作的乐趣和专业成长的喜悦,并逐渐将教育视作自己心爱的一份事业。教育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朝阳产业”,而教育问题又往往是当下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的外在表现,对此,我们要以理性的思维作天秤,去厘清教育者自身的责任担当。“每人都存用科学方法去办教育的决心,每个人都去研究或解决一个小的问题,我敢说,不出三十年中国教育准有好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曾如是说。

三、教师之“雅”

严复先生从翻译的标准,将“雅”解读为文笔优美、富有文采。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要追求这三方面的“雅”:

1.人格之雅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让他们在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反省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时时记起仅教过他两年的藤野先生,并对他充满感激之情?原因就在于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对鲁迅毫无民族偏见,使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崇高伟大。这种崇高而伟大的人格又时时激励着鲁迅以笔为武器,为民族的新生而摇旗呐喊,为祖国的光明而奋斗终生。这一事例极好地说明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深远影响。

2.信仰之雅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我们知道,教育过程就是把实然的人转化为应然的人的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一种精神历程和心灵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伟大教育精神的源泉和具体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有教育信仰的教师都拥有崇高的理想,他们能从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获得满足,学生的点滴进步在他们看来都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他们把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教育信仰能使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这份职业,支持教师拒绝各种诱惑,引导教师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对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上,在“信仰”几乎成为这个时代的奢侈品的当下,我们尤其需要坚守教育的信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让自己保留一份清醒,以脚踏实地的精神,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

3.评价之雅

适时、适当、适量的评价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随时从教师那里了解自己,看到自己在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多元评价,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以积极引导为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总之,长期的教师职业生涯,使我对中国的教育有着坚定的信心,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研究学问,非只为增加一点个人的幸福,目的总是要改造社会。”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如此的胸怀和追求,把个人梦融合到民族梦、国家梦之中,沉住气,尽好本分,健步往前走。

职业生涯访谈感悟 篇4

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获取关于未来工作行业的现实且专业的信息,我特别采访了从事销售行业的李先生。通过和他的谈话,我改变了一些旧有错误观点,对未来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具体而崭新的规划。

通过此次职业生涯人物访谈,作为一种获取职业信息的有效渠道,使我们了解了真实的社会就业现状,以及一些特殊信息,如潜在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以及工作者应具心态等。这些信息让我意识到了找到好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有助于我及时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为将来的竞争与就业垫好基石。我从此次对易莞姣学姐的访谈中得到以下体会:

(1)要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不断夯实我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要肯去学、肯去钻、肯去精益求精。而且我们要勤动手,多多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此外广泛涉猎各方面报刊书籍,关注行业动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竞争实力等,不断拓展自己的优势和成功渠道。

(2)学会做人是我们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如今在校学习的我们,交际圈仅限于亲人、部分同学和少许的朋友等,非常狭窄,对自己今后生涯的顺利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更加重视培养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及经营并维护好自己的人脉资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的培养

(3)心态决定成败,细节铸就辉煌。我们去应聘工作岗位,是想施展自己的实力,更是想为所在公司创造利润和价值,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为公司的负担。在人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公司都不会接受一个心高气傲、做事磨蹭、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员工。正如冠捷科技集团黄某所

言:“其实那些从大学出来的毕业生更高傲,说的都很好听,叫他做一点事总是磨磨蹭蹭,而且还做不好。我们对员工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苛刻的要求,他们只要对自己有态度,对所在岗位认真负责,那他们做任何行业都是可以的,而且我们也是欢迎这样的员工的。”还有,我们不应该有太多的抱怨和悲观的心态,应该尽量多地去接触行业最新的发展概况,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待毕业时,积极投身就业大潮之中。

(4)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前人的经验中去获取;二是从自己的实践中去获取。而最重要最可靠最有价值的还是自己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等。实践出真知,这是千古以来不变的真理。再说猜测带有很多的主观想像的成分,比如对未来找工作难度的过分渲染而造成的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失望等。如果你能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你会发现生活或工作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难,很多事情不是能否做到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去做的问题。你若想做,你会去找方法,你若不想做,你会找一大堆理由。而且实践特别锻炼人,练你的技能,考验你的专业知识,练你的勇气等。不论结果成功与否,所获得的体会和阅历是你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这就是实践的魅力所在!

(5)九十年代出生的我们,从小有的吃,有的穿,没吃过什么苦,没经历过什么挫折,凡事都依赖父母,独立意识弱,独立办事能力差等是常有的事。一个人如果一直依附着别人,那么他就一点用处都没有。人一旦不能独立自主,人生很多事情都将无法完成。比如说公司给你一个项目,你若没有独立完成的能力,那么在很多方面都将受制于人,不仅项目很难完成,而且你最终也很难得到领导的重用。我们都已成年,都到了自己对负责的年龄,很多事情自己完全可以独立地去决定和处理,无需依赖别人。而且我们也不想一直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掌控着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而且经过这样有意识的培养,我们不仅独立决策、执行能力会大有提高,而且自信心、自尊心也会大有增强,走向一个更加成熟的自我,也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和处理人生中的起起落落。

每个人都满怀憧憬,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就能找到适合自己、服务社会的理想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社会现状,尊重客观规律,择业前要对自身素质进行一次彻底的了解和评价,对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为人处世的能力以及个人的理想志愿等做一次全面充分的分析,对自己将来的事业发展有一个确切的定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悟4 篇5

假期我们阅读了《幸福的七色花》一本书,通过学习,认识到教师职业幸福感指数低是介于物质追求与其他行业相比导致心理失衡,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作为教师有一种职业幸福感,这种幸福不是其他任何职业所能享受得到的。

1、课堂上与学生情投意合的交流是幸福的。作为新世纪的生物,能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对文本进行探讨,交流认识,意见一致时师生眼神、表情均处在兴奋状态,可谓意气奋发,师生高度默契,这种状态下的情投意合,绝对的是一种心里享受。

2、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幸福的。每个班级都有那么几个孩子乐意向你敞开心扉,向你倾吐他的喜怒哀乐。我从与孩子的交流中,知道了同学之间的是是非非,了解到这些情况,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去考虑,替他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适当的当个调解员,这种成就的幸福感也是无可比拟的。

3、望着学生渴求知识的眼神是幸福的。每每解决学生的个别问题时,面对学生渴求知识的清澈灵动的双眸感觉到一种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欣喜,多么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代,随着他们知识的充实,他们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未来是他们的,而现在自己正在为他们未来的幸福而努力。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为此认为我所从事的工作多么有意义。有意义就是一种幸福。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感悟 篇6

好的师风师德就是一本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教师要做“人之楷模”。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只有坚定自己从教的信念,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教师职业道德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

当前教师行业出现不安心工作、人员流动、跳槽等现象,使很多人不敢说:“我喜欢教书。”而我却理直气壮的说:“教书真好!”或许我的个性很适合教书,但我更觉得我的理想就是教书。理由有三:首先经济上我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稳。目前我的收入能解决温饱,我知足常乐。其次精神上,我觉得追求所有,不如追求内心的平静。名利场上多险恶,而在学校工作能找到精神上的平和、纯正。再次,从教多年,挂念我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常以不同的方式对我表示关心。所以放眼将来,众多学生在社会上的成功是我一生的幸福。所以,我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给教育创造一片蓝天。

二、“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教不好学生,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师。我们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

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不辜负胡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人民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我们要用百倍、千倍的责任心教好书、育好人,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爱岗敬业还表现在对学生的无私的爱。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同时,爱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的爱的方式。传统教育中我们关注的是“分数优秀率、及格率”。现在我们关注的是是否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知识的无限性和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促使我们去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思维发展和人格的塑造,一切本着有利于全体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原则,这是对学生真正的爱,是对事业高度负责的表现。

三、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在新教材的冲击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为此我们更应通过爱去尊重我们的学生。但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我们教师当中有部分人爱学生常常以学生的学业、品德优劣来转移的。对一个学生的评价更多地倾向于他的学习的好坏。教师往往对一些成绩好好的学生不自觉地有一种偏爱;反之,对一些学习成绩差、平时有经常违纪的学生则总是认为“孺子不可教也”,甚至大发肝火,更甚者动之以体罚。其实,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在一些我们认为的“坏孩子”身上也有潜能,我们要善于发

现,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同样的倾注一些爱、一份尊重。所幸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观念已在许多学校,作为一个要求向教师提出。所以,在新形势的教学环境下,我们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质量观、人才观,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来热爱他们,不因学生的一时好坏而下永久性的结论,我想这也是一位教师应有的高尚道德。

四、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即所谓的“身教重于言传。”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首先,教师在业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果学生感到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肯定会从内心产生佩服感,从而增强了自己对知识的求知欲,来向老师看齐;反之逆言。所以我们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文体知识需求。为此每一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善于吸收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努力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其次,教师在做人方面更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有德、有才才是一位好教师。为人师表,表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要不做。试想,要求学生上课不要迟到,而自己却不及时到教室,学生能遵守吗?;劳动时,你双手插在口袋里,却让学生做这、做那、,学生能心甘情愿吗?因此为人师表者要努力摆正自己做人的目标、方向,不受世俗风气、别人做法的影响,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总之,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要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心尽责,以心换心,以爱博爱,倾我所有,去换取明天的桃李芬芳。加强师德修养即是社会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教师适应教育改革开放的必然需要。

完美的教师形象及其塑造

教师的完美形象是内在精神与外在形体的高度完美结合。“形象”本身就带着艺术的意味。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出的形象才是美的。教师的完美形象由人格、学识、感情、修养、情趣、语言、风度等多方面因素构成,内在的精神在教师完美形象中固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外在因素也是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教师的言表品格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学生的心灵好似一张洁白无暇的纸,染于绛则绛,染于黄则黄,而教师就是学生心灵的画师,他的言表品格就是那五彩七色。因此,每位教师都要认识到,“他的世界观、他的品格、他的仪表、他的言行,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部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孩子们几千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充分认识到自己言表品格的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加强自身的言表品格的表率修养,以便在教育工作中把言传和身教更好地结合

起来,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那么,教师的完美形象表现在哪几方面?又如何去塑造呢?

一、要有完善的品德和人格

教育始终是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对象、劳动产品是人,教师的劳动手段也是人,是由教师个体的思想品德、知识才能、个性倾向等因素所构成的教师的人格。教师的劳动过程,除了智力、体力的总和作用于教育者之外,还有教师的道德人格与形象力量参与其中,教师除了运用教材和实物教具进行教育之外,主要是运用自己的知识、才能、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等精神教具进行教育与教学。所以夸美纽斯说:“教师应当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只有人格才能养成人格,教师的道德形象不仅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和内容,而且也是有效教育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指出,卓越人物的道德品质,对青年一代和历史的整个过程来说,可以有比单纯的智力上的成就具有更大的意义。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这种道德人格的社会效应,在教师身上尤为突出。了解这一点,应该是教师普遍具有的一种自我意识,所以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自己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用崇高的人格力量教育学生。那么怎样才能具备完善的品德和人格? 第一,提高教师道德认识。“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作为道德修养的基础知识,他的精神修养将会是不完备的。”

第二,培养教师道德情感,教师的道德情感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和表现水平不同的品德因素。它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对道德认

识和道德行为有着稳定的调节作用。所以,它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动力。

第三,坚定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信念是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的正当性、合理性等发自内心的坚定信心。教师的职业道德理想和人生观是道德信念的最高形式,是道德认识的核心。它们决定着教师行为的方向性、目的性,影响着教师取得成就的水平以及品德修养的质量,道德内化的程度。假如师范生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那么,他们一定能做到言行一致,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能处处为事业着想。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人感叹教师职业的清贫,而时常萌生“跳槽”之念,无心干教育,但也有始终不渝,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培养一代新人而默默地奉献自己的生命,甘愿“化作春泥更护花,”争得桃李满天下。

第四,锻炼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在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地克服困难并作为行为抉择的努力方向和坚持精神,是在教师职业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教师道德信念的体现。它使一名教师能够时刻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作出行动的抉择,并在道德行为整体中坚持一贯,自觉地培养和造就自己的道德品质,因而它也是教师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

第五,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否高尚,不在于他的言论多么动听,而在于他的行为是否高尚,言行是否一致。如果知而不行,只有意愿和情绪、情感的体验而无实际行动,那么就是一种道德说教,甚至会变成虚伪的道德。

二、衣着朴实整洁、美观大方

作为一名教师一切都应当是美的。教师不仅要有美的心灵,美的语言,还应有美的仪表衣着,做到仪表堂正,衣着整洁朴实。因为教师的仪表衣着最直接地反映着教师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衣着仪表美呢?

第一,要整齐清洁、讲究卫生,不要衣冠不整、蓬头垢面。这是衣着外表美的起码要求。马卡连柯说:“无论对教师或是对教育机关中其他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求衣服整洁、头发和胡须都要弄得象样,鞋袜洁净,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现在,有少数教师仍不注意个人仪表的清洁卫生,经常是个人卫生很差、衣服很脏,领子里一半外一半,裤脚高一只短一只,外衣不扣钮扣、衬衣打个结、拖着拖鞋不修边幅地走进教室,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差,对学生的思想面貌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是不符合教师道德要求的,应当自觉地加以纠正。

第二,教师的衣着仪容要美观大方,素朴典雅,不要奇特古怪、艳丽花俏。教师的衣着仪表要符合民族特点、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职业特点,不能“唯洋是美”,去闹“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之类的笑话,教师的整个穿着打扮,要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道德要求和不要与教学、教育气氛相冲突。服装款式要美观大方,不要过于陈旧、显得落伍。也不宜太赶时髦,追求新奇;衣服的颜色和装饰应尽量素静雅致,不要艳丽夺目,花俏惹人。如果教师的衣着打扮奇特古怪,华丽花俏,就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到教师的服饰上,影响学生集中精力去听讲受教育。教师的衣着打扮一定要考虑自己的职业特点及环境要求,要和教师的职业身份相适应,考虑

到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使自己的衣着打扮美观大方,整洁朴实、仪表庄重堂正。以使学生在自身质朴的外表美中取得高尚的审美享受,陶冶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教态自然、从容典雅

赞可夫说:“要知道,由活的人所说出来的话,不单是只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忽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目光,一忽儿又好象在怀疑所作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在教育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准确无误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传授知识文化,除了衣着仪表、行为举止、思想态度等方面外,必须注意自己的教态,做到自然、从容、典雅,只有这样,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才能矗立于学生面前,才能正确有效地发挥身教的力量,教育学生成长进步。这就要求教师教态必须做到以下两方面:

第一,自然丰富的表情。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适当变换眼神、手势、面容、声调、体态等,表明自己对真善美的褒扬,对假丑恶的贬斥。以此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培养他们求真、向善、爱美的品德。在讲课时,面部表情要庄重而亲切,目光要温和而慈祥,步态手势要稳健而有力,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进行提问时,可轻轻皱眉,以表示思索,当学生答非所问、不专心听讲时,缓缓摇头,以表示疑问;当学生回答令人满意时,点头赞同,表示鼓励;当学生不能回答,出现冷场时,则示意学生安静,认真听讲。不要唾沫横飞,自顾自侃侃而谈;不要东张西望,给人产生魂不

守舍的感觉;也不要呆若木鸡,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更不能手舞足蹈,象个跳梁小丑似的。此外,教师还要努力改掉举止、姿态上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讲课时搔首抓耳,与学生相处时勾肩搭背,翻书时用手指放在口中沾唾沫,站在讲台上不停地抠鼻子、玩粉笔等,因为这些“教态”会贬低教师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哄笑或者厌恶,削弱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教育效果。

第二,从容典雅的形象。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可以依赖、值得尊敬的师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管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情况,都要表现出博大高深的知识涵养。沉着冷静的性格气质,成熟稳定的思想情绪,进取自强的人生态度,勇谋兼备的才干本领。不能因为自己心境不佳、身体不好或个别学生偶尔“捣乱”、违反纪律。就发脾气、耍态度、拍桌子、砸东西,更不能把自己对一些人或事的不满情绪转嫁到学生头上,将学生视为发泄愤怒的“替罪羊”,对他们或破口大骂,或讽刺挖苦、或拳打脚踢。

显然,老师的教态不是以上两方面所概括得了的,它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容。而且,教师良好的教态不是硬装在人身上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地可以手到拈来的,而是教师个人内心世界、职业思想、知识素养、业务能力的自然流露。任何一位教师要想做到“教态万方”,除了教学时严格要求自己外,平时就得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素养,有意识地加强举止姿态上的自我训练。

四、板书精心设计、字体工整美观

教师的板书并不是随手涂鸦的,一面好的板书,应该是一幅美妙绝伦的艺术画。书写板书的过程,也需要经过构思——着笔——润色——修改——成画等艺术创作过程。其中点画勾抹,横排竖列都是独具匠心的。一个称职的教师,应该在板书应用上有较高的造诣,而且造诣需从基本功练起。苦练基本功,首先要练习各种各样字体与简单的绘画。楷、行、草各有各的风格、特色。当用楷时则楷,当用草时则草,不同的字体表现不同的意图,要进行适当的安排。再有,还要穿插图示,这种图示,接近素描,曲线简单,迅捷易用,使教材的内容,教师的理解直观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当字体和图示掌握到炉火纯青时,就应该考虑板书设计的艺术价值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排怎样排列,竖排怎样处理,横竖之间的关系,上下文之间的逻辑联系,都要精心盘算,细心设计。好的板书,其中既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又表现了教师个体审美情趣,既带给学生美的启迪,又散发出陶冶学生情操的巨大魅力。

五、课堂语言准确、高雅、风趣、规范

教师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主要工具是语言,如同枪炮之于战场。对于教师来说,语言实在太重要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个教师语言方面功夫深浅,造诣高低,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还是稀松平常,沦为下乘,同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一,准确清晰。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是准确的,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是清晰的,不遮不掩,澄清透亮。准确是指内容的科学性,知识的确凿性,说理的实在性。作为培养人的教师,本身自应是人才,当有坚实的

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造诣,广泛的求知兴趣,这样在教学中才能高屋建瓴,纵横驰骋。如果一个教师不能使用准确的语言来传授知识,就会使学生如入云雾山中,出现不说还清楚、越讲越模糊的情况,所以,每位教师都要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准确性。清晰,是指意义的单一性,阐述的条理性。也就是说,讲授要不生歧、不含混,不模棱。清晰,也还包括教师的发声,若内容鲜明,加之字正腔圆,只能增加清晰度,“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是完全可以借助于课堂语言的。教师作到艺术发声,讲究声音美,不只听来清晰,还别具韵味,形成吸引力。

第二,谨慎高雅。“热情的老师,你要保持纯朴,谨言慎行。”卢梭的忠告应成为每一教师的座右铭。教师的用语要反复掂量,再三斟酌,切忌随心所欲,张口就来,以致鱼目混杂。谨慎,是指教师要“慎于言”。即出语要慎重、自重、也他重。保证语言的严谨性、语言表达要明白、简练。如果教师的语言不严谨,杂乱模糊,废话假话大话连篇累赘,“这个”、“那么”、“哼哈”、“啊吗”等口头禅一大堆,学生就会听之乏味,昏昏欲睡,没精打彩,提不起兴趣,激不起灵感,启迪不了智慧,震动不了学生心灵,导致教育的彻底失败。相反如果教师注意语言的采撷和锤炼,努力做到语言严谨,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中,他们就会兴趣勃勃、专心致志地听讲,这样教育效果就十分理想。高雅,指的是课堂用语应格调高、境界高,要做到高尚、纯正、文明、优雅,去庸脱俗。部分教师尚未滤出语言杂质就走进课堂,常常讲些同环境不相协调,很不适宜的话,甚至有失教师的身份。

第三,形象风趣。教师授业是否得法,可从学生角度考查,是听得津

津有味、引人入胜,还是味同嚼蜡,如坐针毡,这就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讲课艺术了。而其中语言的形象、风趣则必不可少。语言生动形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使语言有美感,做到音调抑扬顿挫,音色甜润优美、话语流畅自然、速度快慢适中,增强学生注意力,减少学生疲劳感,使学生时刻处于最佳思维状态。另一方面,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不管是概念也好,规则及定律也好,都是前人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具有抽象化,给初学者带来一定困难。这时,如果教师能运用恰当典故、生动的比喻,形象的事例说明,既可增加授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便于理解所学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生动呢?一位特级教师在总结自己几十年教书育人的经验说:“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还必须倾注精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这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学习和深思的。

第四,调腔规范,美好的思想要通过美好的语言去表达传递。教师的语言应当标准规范,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文字书写,不论是课堂用语、还是平时谈吐,都要讲究语言的规范性。如发音吐字要掌握音律,遣词造句要讲究语法,叙述事理要符合逻辑,推理论证要前后一致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完善地掌握规范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语言中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是教育的支柱。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思想、信念和教诲进入儿童的心灵。”

声音的调腔,完全是教师的自觉行动。马卡连柯很重视这一点:“只

有在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有技巧的人了。”

浅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几点感悟 篇7

学校当前实行的民主开放管理模式,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学校的人员优化配置,改善了学校的管理机制,让教师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让优胜者得到该得的奖励。满足了教师各阶段、各层级的需要,了解并解决我们的困难困惑,为广大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小环境。

另外,我们教师自身也要有意识地调节自我关注的心理,加强自身人格素养,不为外因所惑,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

教师作为个体,要充分应用网络平台及心理学知识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客观评价,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以各种形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并能有效快速地进行自我调整。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当面对令人头痛的学生和挑剔的家长,以及会议和批改不完的作业时,我们可以换一种积极的眼光看世界,多关注学生和工作中的积极方面,调整自己的工作期望值,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正确定位,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要与个人的能力和精力相吻合。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自己的紧张情绪,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影响感化学生及身边的同事,始终保持一种向上的朝气。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努力提高职业能力。这是战胜压力的根本。教师要面临一系列要求和挑战,就要与时俱进,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是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管理时间的能力。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忙而不乱,紧张而有条理地完成工作安排,是对付压力的关键。要善于区分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紧急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在工作之余有一些健康的休闲方式。听音乐、唱歌、画画、写文章……这些都是好的解压的情趣休闲。给自己一处宣泄的出口,挥挥手,低眉婉转,心事一宵落尽,再一回首时,已是云淡风轻了。这感觉,真的奇妙无比,大家不妨试试。

感悟德国职业教育精髓 篇8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正日益成为世界现代化的生产制造和加工中心。培养数以千万计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乃至高级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已成为现今我国发展的当务之急。我有幸作为2005年第二期中德职教师资培训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18名学员中的一员,参加了在德国为期六周的专业进修和培训。内容包括旅游和酒店管理方面的职业培训、德国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法、欧洲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主办商和旅游中介(旅行社)的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景区的管理、市场营销等。通过学习和考察,我明显地感到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有独到之处,它符合心理学习规律,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有其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学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班杜拉(Bandura)在1977年出版的代表作《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特别强调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社会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它通过呈现适当的模式对学习者施加影响,只有通过模式的影响、实践的活动学习才更有用,而且持续时间更长。实践就是创造一种社会学习的模式达到自我强化。人类学家们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参与是在实践中改变理解的过程,即学习。学习被理解为整体的、不可分的社会实践,是现实世界中的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整的一部分”,是“对不断变化的实践的理解与参与”。

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其特殊要求,它所注重的应该是技能操作和实践。课堂上的专业理论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使学生技能的全面掌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学生专业方面的深刻体验。

德国的职业教育正是符合了认知和学习心理学的规律,因此他们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德国职业教育法规体系由全德统一的联邦法规范,职业教育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围绕着职业教育的合作机构有联邦政府、各州政府、普通大学、专科大学、教师培训学院、教育协会、教学研究所、行会、企业、职业学校等,它保证了职业教育的顺利和有效的实施,保障了职业教育在全德境内优先发展。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体现企业与学校的紧密结合

德国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成功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形式的合理确立,这种合理的教育与培训,充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符合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形式,它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

“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企业提供学生的实习场所,学校进行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授课。企业招收培训学员,然后送到与之专业相关的职业学校,去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企业承担学生的培训费、工资等。像德国发展最快的旅游公司——途易(Tui)旅游公司培训的学员学制三年,学员第一年有两天在职业学校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课程,三天在Tui总部或属下的企业实习;第二、三年则是一天在学校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课程,四天在企业实习。在我们参观考察过的几所职业学校和企业都实行这一形式,像马格德堡职业学校、柏林勃兰登堡TRAINICO机场的培训中心等都有一些专业实行“双元制”教育。

参观和考察中,我们对企业为何花专门的资金,参与这种教育形式提出问题,柏林勃兰登堡TRAINICO机场培训中心的经理Bernd Stark先生告诉我们,最重要的目的,是为自己的企业储备大量“来之能战”的后备人才,同时有更多机会,与社会及相关的行业协会进行信息沟通,并树立企业优良形象。就学校方面而言,企业成了学校强大的实践场所,理论的学习有了用武之地,理论的学习才不会成为空谈。企业和学校都是“双赢”的。

“双元制”教育不仅是企业与学校的表面合作,实质却是提供理论学习的学校与提供实践场所的企业的紧密合作,归根结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更重视实践。没有了企业的资金支持和实习场所的提供,学校的学习是“纸上谈兵”。

“双元制”教育在我国可能较难实行,但是它的内涵和实质却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二)课程设置凸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学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在德国,不管是职业学校还是职业培训机构,在课程的设置上,就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落实。它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德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精髓。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严格按照行业工商协会(IHK)制定的教学大纲设置,职业学校根据行业的需求开设课程。职业学校课程的核心是突出能力标准,根据企业生产实际,确定操作能力标准和核心能力标准,设置课程,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块。由企业和学校组织教学,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最后由德国行业工商协会(IHK)下属的考试委员会组织考试,考试的内容有理论与实践操作两部份,学生只有在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才能就业。

以我们在德国的培训课程为例,在德国的六周时间,课程安排科学合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周基本上是三天的理论学习,在上理论课的前后,都到安排两天参观或考察或体验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企业或项目等实际现场(学校、酒店、旅行社、景点……)。

这一课程安排,对我们理解掌握所培训内容,有着直观的效用和感受。比如,讲授“德国的职业教育”,就安排到马格德堡职业学校旅游助理专业听课,到哈茨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到舍内贝克市的奥斯卡·凯莫尔职业培训机构的体验和互动,实地了解德国职业学校(学院)、培训机构;在讲授“德国职业培训“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安排到总部在汉诺威的Tui旅游集团培训中心、汉莎航空公司的培训中心现场听报告和讲解,了解德国的培训机制。

在讲授“地区市场营销学”之前,先请来萨克森-安哈而特州旅游营销人员,讲解具体案例-德国著名的“罗马大街”的营销思路,然后再安排游览这一旅游线路,从中去感受它的营销理念。介绍德国的季节性旅游-自行车游时,培训学校为我们租了自行车,让我们去体验易北河畔最美丽一段,切身感受德国“自行车游”从线路设计到沿线“小品”,从服务到休闲等等方面经历。这比在课堂干讲还有效,印象更深刻,效果更好。

在参观舍内贝克市奥斯卡·凯莫尔职业培训机构的厨师班时,我们特别留意贴在墙上的课程表,通过翻译得知:学生的上课有三天以上是实践操作,只有在操作过程中有疑难问题才回到课堂,理论课大部分讲解食品常识等内容。德国的教师认为,厨师的实际操作技能是更重要的。

我们看到,德国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来设置,它关注直接经验,并使学生在环境中获取感性认识和实践体验。课程设置引导具体的教学,特别是教学方法的应用,并凸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在一定意义的引导下,有目的、有侧重地掌握相应的技能,不断地提升专业思想。

德国教师认为现场讲解比在课堂更有效、更具吸引力,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也更受学习者的欢迎。这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三) 以行为导向为教学主线,学生为教学主体,营造实践课堂

德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个性)。因此,德国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往往结合了实际案例,课堂上以行为导向为教学主线,营造实践课堂。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参与、多体验;教学内容业一贯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大多让学生参与实践,亲自动手,增加直观理解,提高个体自身的加工、处理外来信息的能力。

在德国,我们多次体验德国课堂教学,并且与学生有过接触和交流。在马格德堡职业学校,我们旁听了旅游助理专业的电脑课,内容是学生通过PPT,制作“旅游目的地”的概况。课堂上,教师跟学生讲:今天来了中国客人,我们的“旅游目的地”就是中国,你们可以邀请中国客人一起来完成这一设计。学生积极和我们交流,并通过上网搜索了解中国,感受了中国文化,也完成了“旅游目的地”的PPT制作。而教师在整节课的作用就在开始引导和结束的评价,其他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这一节课,教师采用了常用的项目教学法,通过确定任务,由学生制定设计的思路,然后分组进行计划实施,最后评估、结果展示。我们确实感受到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和课堂的实践性。

舍内贝克市的奥斯卡·凯莫尔职业培训机构,是我们离开德国的最后一次听课和参观,同时举行结业典礼和欢送午餐。欢送午餐上的餐桌、餐巾布置、餐具摆设,全部由餐饮专业学生来负责完成。而西餐饭菜,则由厨师班的学生制作。一切都非常的圆满。教师利用中国客人的到来,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们看到学生乐意和客人交流,邀请客人一起动手制作,在不断的实践中,他们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完全独立自我的环境中掌握学习内容。研究指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还有助于潜能激发,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可以看出,德国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的内涵,有着一种新的教学设计观和“理论-实践”关系观。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教”的具体境脉中、在互动中发展演化。

感悟

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健全,机制完善。从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到课程设置,再到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可以较清晰地看到德国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国家、企业、学校、教师在这一方面都有认同感,并且至上而下执行,有着一整套完善的法规和评价体系,在具体的实施方面能很好地协调与配合。这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德国职业教育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student-centeredlearningenvironments-SCLEs)的设计,并由此强调学习是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的实践,具体体现了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它表现为结果开放的学习环境、认知学徒制、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微观世界、基于目标的场景教学、社会中介的传播等等。这就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

再者,德国教育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宗旨,教育充分关注到人的知识、技术、能力、职业道德和人人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们在重视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培训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生存、生活、工作和创造的综合能力。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其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以实用为本,注重实践,学生实习和实操时间所占比重较大。

上一篇:×公路收费处目前征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新教师带教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