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政策法规笔记(精选6篇)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
一、①公共政策是面向一般公众的(社会政策)面向弱势群体系特殊公众的。②(政策)一词是当今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最常用的术语之一。
③政策除了包含规则体系的含义之外,还包括政府或政党在某一行动领域的(基本方针和具体行动)。
④政治特点是(有组织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是规则体系和行动体系的结合)。
⑤所谓(公共政策)是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社会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⑥公共政策的特点是具有(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
⑦比较重要的政策类别有(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环境政策)、(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等几大类。
二、1、社会政策起源于欧洲,实质是政府在为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的社会事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2、社会政策特点①是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而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行动。②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包括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价值。③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④坚持福利性的原则。⑤具有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的特征。
3、“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
4、社会政策以国家干预的方式去满足下层居民的需要而社会工作则以民间行动的方式去实现相似的目标。
5、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间的关系是:二者有共同目标、共同原则以不同方式运行,但又密切关联的两个行动体系,从制度和组织体系看二者同属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从功能关系上看二者相互信赖相互促进。
三、1、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策行政机关为规范社会秩序和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正式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以及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制定的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
2、社会政策和法规的关系:①社会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而法规是社会政策的规则体系。②法规规范着社会政策运行的全过程。③社会政策行动是制定,实施和个性相关法规的过程。
3、社会政策和法规的差异,政策与法规常常也不完全对应。①各种社会政策的法制程度也有所不同。②各国社会政策与法制化的关系不同。③具体的社会政策和法规常常不一一对应。
4、政府制定和实施各种社会政策的基本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基础需要)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5政府制定各种社会政策是最基本目标之一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为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及社会运行及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它分为人的需要和社会整体需要两方面。
6、政府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政策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7、人的需要的特点:①社会性特点②发展性特点③多样化特点④刚性与弹性特点。
8、社会整体需要含义:是指为了维持必要的社会整体的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达到的条件。
9、社会整体需要可分为不同的层次:①是社会的整合。②维持必要的社会秩序。③社会稳定④发展的需要。
10、社会政策与社会整体需要的关系:①社会政策以满足社会整体需要为其基本目标之一。②通过社会政策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社会整体需要。③社会政策在满足整体需要过程中也有其局限性。
11、社会问题含义是可以被认为是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2、社会问题特点:①客观性②主观性③社会性④过程性。
13、社会问题主要包括:①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问题②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③犯罪与其他越轨行为问题④社会歧视问题⑤健康与疾病问题⑥居住环境中的问题⑦其他各种社会问题。
14、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①解决社会问题是政策的职责②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政策基本目标之一。③从具体行动上看社会政策行动通过公民参与和民主程序,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必要的技术手段解决社会问题。④社会政策采取必要立法形式和行政手段。
⑤政府通过社会政策可以进行社会资资源的重新配置解决社会问题。
15、社会政策目标:①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社会生活质量②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③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
16、确立明确的目标是各国社会政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之一。
17、所谓“社会政策的功能”:是指社会政策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项领域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18、社会政策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
19、政府对社会实施管理手段包括(法律、政治、文化、经济和行政)等方面的手段。
20、社会政策基本原则:①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②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原则③社会保护原则④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原则。
21、当代社会政策是:(制度化和系统化)的行动体系,包括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行政体系和内容体系)。
四、1、我国现阶段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①国家法律②行政法规③国务院部门规章④地方法规⑤地方政府规章⑥其他规范性文件。
2、各种法规、法律和规章之间的(效力和约束力)程度是不一样的。
3、行政一般指政府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所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社会行政是指政府机构执行社会政策中的制度组织与行动体系。
4、社会行政与社会政策的关系:①政府行政机构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②政府计划体系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③政府及社会组织体系在社会过程中的作用。
5、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手段在各项社会政策法规的制度和实施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在作用和意义上不尽相同。
6、当代社会政策是组织化的行动体系社会中的各种组织都可以一定的方式与社会政策发生关系。
7、组织和群众包括商业性服务机构初级群体(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和邻里等)互助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组织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组织向全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属于公共性服务。
8、社会政策的内容包括①社会保障政策②公共医疗卫生政策③公共住房政策④公共教育政策⑤劳动就业政策⑥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⑦社会政策其他内容。
9、全世界范围看大规模的社会政策行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0、西方社会政策实践的发源可追溯到1601年的英国《伊丽沙白济贫法》。
11、德国于1883年颁布了《工人医疗保险法》规定对工人实行强制性保险,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和养老保险法》19世纪未20世纪初欧洲逐步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美国于1935年通过了《社会保险法》。
12、英国于1942年提出了《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贝费里奇报告,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实施“福利社会”社会政策体制最早的国家。
13、英国也是受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14、一些理论家和政法家在90年代中期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理论和实践模式,试图在过去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体制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政策主张之间寻找一个能够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中间性福利体制。
15、过去较长时期我国一直没有采用社会政策的概念。
16、近年来,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后我国的社会政策体系正面临新的调整和发展。17现阶段我国社会政策发展基本趋势
①进一步重视社会政策②确立社会政策的目标体系③优化社会政策的基本原则④加强社会政策各个领域中的行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
一、1、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①政府和民间组织构成了这一行动主体的核心要素。②社会政策还涉及目标群体的问题③社会政策亦离不开特定的资源系统,没有资源系统的支撑社会政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④相互作用构成为一个整体,通过一定的机制发挥作用。
2、社会政策主体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的责任承担者或行动者,社会政策有不同的立体,它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民间组织。
3、政府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是:权威性、严肃性、复杂性、变化性。
4、政府作为社会主体的角色主要表现为:①政策制定者②政策实施者③资源提供者④政策管理者⑤政策教育者。
5、民间组织主要是指社会团体和其他有关的非营利组织。
6、民间组织的特点:①非营利性②自治性③开放性④可塑性。
7、民间组织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角色有:①参与和实施者②合作伙伴③政策咨询者④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8、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具体实施对象,也可以说是社会政策的受众或受益对象。
9、社会政策对象的特点:依赖性、能动性。
10、社会政策对象的类型分为两种:①一般性对象也就是全体国民或公民②特殊性对象也就是某一部分或特定的国民或公民。
11、社会政策的资源:就是满足政策实施社会政策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2、社会政策资源的调动方式:是指政府或民间组织等行动者策划,调集和筹措社会政策运行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策略与方式。
13、政策一般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调动社会政策资源①征税②专项收费③征收社会保险费④发动与利用志愿者服务。
14、民间组织作为社会政策的主体之一,民间组织在参与和实施社会政策过程中资源的调动方式主要是通过私人捐赠公共募捐和发动志愿者参与等方式。
15、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涵养了社会政策的所有环节而狭义的社会政策运行机制则是社会服务的具体传递方式,也就是指社会服务提供的方式。
16、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资金的筹措方式②社会服务的提供方式③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分工合作关系。
二、17、社会政策的制定包含:政策的必要性实施政策的可行性和策略,对社会可能的后果进行预测和估计,社会政策的可能后果与效果等。
18、社会政策制定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确定社会政策的优先顺序②确定社会政策的对象③确定社会服务的标准④确定社会政策资源的筹措方式和规模。⑤确定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19、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影响因素:①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的影响②政府资源的限制③政常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④社会成本的考虑⑤社会事件的影响⑥社会精英的参与作用。
20、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步骤包括:①社会问题的公共议论和影响②研究者和决策部门对社会政策的前期研究③设计社会政策方案④社会政策的实验⑤社会政策的文本草拟和审批。
21、社会政策的文本还需要经过公布和宣传的环节,最后才进入实施阶段。
22、社会政策实施的程序主要包括:第一确定实施的具体细节和主要步骤。第二对社会政策具体项目的规划。第三社会政策各个环节行动的实施程序。第四对特定问题和复杂情境的特殊说明或规定。
22、在社会政策的实施细则里一般都需要说明社会政策对象的资格,评价方式福利项目和服务的标准政策对象或政策受益人的责任和权利等。
23、社会政策的资源配置主要包括:人力安排物资准备资金调拨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系统的建立。
24、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要本着以下一些原则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①资源配置要与政策目标相一致②资源配置要能够支撑完成社会政策所规定的任务和服务水平。③社会政策实施中的资源配置要考虑社会需要,要能够保证满足社会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所需要的各种资源④资源配置要考虑政策行动的效果。
25、建立有效的服务传递机制是保障社会政策高效率运行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26、建立有效的服务传递机制包括:①要确定基本的服务方式②要确定社会服务的组织方式③要确定社会政策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方式④在社会服务提供中要建立各种规范机制,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7、社会政策评估是应用性的研究活动,注重对政策实践过程及其结果的分析,解释和预测。
28、对社会政策评估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基本要求:①要明确评估的内容②要确定合理的评估标准③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实施方式。
29、社会政策评估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政策方案是否合理,政策实施行动是否取得了以及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30、在对社会政策方案的评估中,主要内容包括: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31、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包括:社会政策评估标准包括行动标准,收效标准和效率标准。社会政策评估标准还包括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
32、社会政策评估的方法包括:①定性研究方法②定量研究方法③整合的研究方法。
33、整合的研究方法特点是:更为深入和系统的分析,结果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更费时费力,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
34、社会政策的评估方法分为:个案评估制度分析比较分析三种主要类型。
35、社会政策的变动包括一般的调整也包括政策的改革和终止。
36、社会政策调整的原因:①社会政策决策的错误或失误②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造成的偏差③社会政策外部环境的影响④政府的组织结构或政党的变化⑤公众的影响,社会政策对象和社会需要的变化等。
37、社会政策调整的层次:宏观调整、中观调、微观调整。
38、社会政策调整的内容:①指导理念或方针的调整②决策架构和方式的调整③实施方式的调整④政策周期的调整⑤政策内容和目标的调整。
三、1、社会工作者在制定阶段通常扮演政策倡导者的角色,在实施阶段通常扮演服务提供者和行政传递者角色。
2、对于社会政策的有效性来说,政策议题本身切合实际,反映社会的状况和需要也包括建议的政策方案较为可行,对解决有关问题有作用,还包括对其他相关情况的分析了解比较全面准确,从而使决策者能得到有价值的参考等。
3、社会工作者常被称为助人工作者。
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政策法规
一、救助政策法规大体分为三类:①因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政策法规②专项救助政策法规③临时救助政策法规。
1、国务院于1999年颁布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险条例》。
2、城市低保的对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持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的居民。②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生活保险标准的居民③在职工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邻取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④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家庭成员收入是确定城市低保对象的关键。
4、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策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工作。
5、城市低保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策列入财政预算。
6、对城市低保标准作出了一般性原则规定,即城市低保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7、城市低保金申请,审批和发放应遵循以下程序:①申请②审批③发放。
8、《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提出了如下城市低保的监督复核机制:①管理审批机关为审批城市低保待遇的需要,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涵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②对经批准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由管理审批机关采取适当形式以户为单位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③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告知管理审批机关,办理停发,减发或者增发城市低保金的手续。④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的家庭收入情况定期进行检查。⑤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依法监督城市低保资金的使用情况。
9、1994年即颁布实施了《农村五保养工作条例》后于2006年对其进行了修订。
10、农村五保供养的内容:①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②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③提供符合基本住条件的住房④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⑤办理丧葬事宜。
11、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不得低挡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三、1、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于2003年提出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2005年有关部门的颁布了《关于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
2、《城市医疗救助意见》指出,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另一类是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
3、《城市医疗救助意见》规定,对救助对象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的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互助帮困等后,个人负担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或特殊病种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的补助。
4、城市医疗救助遵循多方筹资多种方式,量力而行的原则。
5、城市医疗救助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社会力量资助,城市医疗救助基金补助和医疗机构减免有关费用。
6、城市医疗救助的申请与审批须遵循以下程序:①申请②核查③审批。
四、1、建设部民政部等有关部门于2003年颁布了关于次年实施了《城镇最低收家庭廉租房管理办法》2005年又发布实施了《城填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廉租住房》。
2、《廉租住房管理办法》首先阐明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的原则,即应当以满足基本住房需要为原则,根据当地财政承受能力和居民住房状况合理确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城镇最氏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人均住房面积的60%。
3、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可以采取三种保障方式:即租赁住房补贴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
4、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申请廉租住房须具备以下条件:①申请家庭人均收入符合当地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收入标准②申请家庭人均现住房面积符合当地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面积标准。③申请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人为当地非农业常住户口④申请家庭成员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关系。⑤符合当地廉租住房政策规定的其他标准。
5、申请人为非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策(简称受理机关)提出局面申请。
6、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审核决定。公示期限为15日,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0日内完成核实。
7、关于退出:①未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及住房状况的②家庭人均收入连续一年以上超出当地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收入标准的③因家庭减少或住房面积增加,人均住房面积超出当地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住房标准的④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的⑤将承租廉租住房转借转租的⑥连续六个月以上未在廉租住房居住的。
五、1、援助对象:经济困难的公民,我国于2003年颁布实施了《法律援助条例》。
2、被告人是视力听力语言有障碍的残疾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授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的审查。
3、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请由看守所在24小时内转交法律援机构。
4、《法庭援助条例》对法律援助的实施作出了如下规定:①由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案件开诞10日前。②法律援助机构可以指派律师事务所安排律师或者安排本机构的工作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也可以根据其他社会组织的要求,安排其所属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开诞3日前③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提供法律援助不得收取任何财物④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法律援助机构经审查核实的应当终止该项法律援助。⑤受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或者授受安排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社会组织人员在案件结案时,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有关的法律文书副本或者复印件以及结案报告等材料。⑥法律援助机构对公民申请的法律咨询服务应当即时办理,复杂疑难的可以预约择时办理。
六、1、我国在2003年颁布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并同时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我国于2006年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
2、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对象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地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3、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的形式主要为救助站救助。要求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要求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4、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处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
5、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内容:①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食物②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③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④帮助与其亲属或者在单位联系⑤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6、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的程序:①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提出救助需求②救助站核实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情况③救助站决定是否实行救助并对属于救助对象的及时它排救助。④终止救助。
7、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主要任务有:①注意流浪未成年人预防工作②保证流浪未成年人基本生活需要③强化对流浪未成年人的管理④注重流浪未成年人教育。⑤努力促使流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⑥打击幕后操纵和利用未成年人进行违法活动的犯罪行为⑦加大投入建立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
8、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主要措施:①统一认识,加强领导②建立健全政策法规③建立流浪未成年人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体系④提高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七、1、灾民生活救助的内容和程序:①调查荒情②上报需救助的情况③核查评估分析调查摸底情况并制定救助计划④申请办理和拨付救灾资金⑤救助工作的组织实施⑥监督检查⑦效果评估。
2、接到地(市)级民政部门灾情报告后的2小时内,完成灾情数据的审核汇总工作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布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当出现重大灾害或民政部门启动应争响应时省地(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均需执行24小时零报
告制度,灾区省级民政部门应于每日15时前上报前24小时的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当民政部进入三级响应时,灾区省级民政部门每4小时需要向民政部门报告最新灾情,当民政部进入二级和一级响应时,灾区省级民政部门每2小时需要向民政部上报最新灾情。
3、接到省级民政部门灾情报告的2小时内,完成灾情数据的审核,汇总工作编发《重要灾情》向国各院报告并送有关部门。必要时编发《中国灾情信息》,向国际社会通报情况。
4、及时启动本级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救助措施,确保24小时内各项救灾措施落实到位。
5、灾害应急民政部应做好以下事项:①救灾应急工作②救灾应急资金的拨付两部在3天内完成拨付③及时调拨救灾物资。
6、灾害过程结束后在15日内完成核定工作,并建立因灾倒房和恢复重建帐,真写分乡镇的汇总统计表,并将分乡镇的汇总表上报地级民政部门。
7、在接到县级民政部门报表后7日内,组织专门人员对重灾县进行抽查。
第四章我国特定人群的社会政策法规
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或者由于年龄性别的原因,或者由于身体精神或智力的缺陷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政策法规的特别保护。
一、1、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发展趋势,我国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以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以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2、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的赡养与扶养社会保障参与社会发展及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2000年的出台的《中共中央国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确定了21世纪初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3、我国老年人社会政策法规的目标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4、家庭赡养与抚养还对老年人的住房权、婚姻自由权、财产所有权,以及继承权等作出了相应规定。
5、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是三项基本内容,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老有所养。生活保障权、健康权、文化教育权、生生照料权等权利。
6、获得物质帮助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老人和扶养人的(或者赡养人和扶养确无赡养和扶养能力的)老年人即三无老人。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
7、老年人与社会发展的权利作出了规定:①国家和社会尊重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②国家和社会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③国家和社会鼓励老年人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8、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从宏观的角度看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加强法制建设②积极开展维护才能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和权益法工作。③健全法律援助制度④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9、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具体方式方法:①有关部门保护②司法保护③有关组织保护。
二、1、本节将主要围绕2005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阐述妇女的合法权益及其保护方法。
2、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利,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和婚姻家庭权利。
3、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任用干部时必须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重视培养,选拨女干部担任领导成员。
4、文化教育权利包括:①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履行保障适龄女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②针对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就学存地的实际困难,政府,社会,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发展。③保障妇女从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活动,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5、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方式方法:①主管部门保护②司法保护③妇女组织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保护。
6、司法保护包括:①立法保护②司法和执法保护③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④法律服务的援助。
7、我国早在1991年即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修订,并于2007年正式实施。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国家有责任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8、政府有责任采取适当措施帮助父母或法定扶养人实现此项权利,并在需要时提供物质援助和资助方案。
9、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方式方法包括:①家庭保护②学校保护③社会保护④司法保护。
10、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界定: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④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⑤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⑥多次偷窃⑦参与赌博、屡教改⑧吸食、注射毒品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11、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①工读学校矫治②司法矫治③包容。
12、监护人的责任: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维护孤儿的合法权益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有关单位的申请,依法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13、安置孤儿的形式:①家庭养育②集中安置或家庭寄养③收养④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安置⑤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安置。
14、相关部门保障孤儿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的职责包括:①财政部门职责②发展改革部门职责③卫生部门职责④教育部门职责⑤劳动保障部门职责⑥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职责。⑦公安部门职责:⑧司法部门职责⑨建设部门职责⑩民政部门职责⑾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职责。
15、民政部门职责包括:①加强协调指导②全面提高儿童福利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③建立健全孤儿福利服务工作网络④将符合条件的社会散居孤儿纳入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四、1、根据2006年12月1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我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平均每16个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平均每5个家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1990年颁布1991年实施的《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及其保护作出了专门规定。
2、康复权包括:康复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并开展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残疾人教育机构,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应当创造条件,开展康复训练活动,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当组织的扶持残疾人康复器械,生活自助具,特殊用品和其他辅助器具的研制生产供应维修服务。
3、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康复权②教育权③劳动权④精神文化生活权⑤社会福利权⑥环境友好权
4、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5、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方式方法有:①加强立法建立并逐步完善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②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和视察,用法律手段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③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④加强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制宣传工作。
第五章我国婚姻家庭政策法规
家庭是:①家庭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②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③也是法律法规和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
一、1、《婚姻法》是中国在婚姻家庭方面最重要的法律,现行的《婚姻法》是2001年4月28日颁布实施的《婚姻法(修正)》对1980年颁布实施的《婚姻法》
2、结婚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依法确立夫妻关系的行为。
3、结婚的特征是:一是结婚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异性男女,同性不能结婚,二是结婚的行为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条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三是结婚行为的后果是确立夫妻关系。
4、男女双方结婚需要具备的条件: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5、结婚的必备条件:男女双方完全自愿,是婚姻自由原则的体现,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6、结婚的禁止条件:①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这一是基于优生学的需要二是基于伦理道德的要求②禁止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结婚,主要指严重的精神方面的疾病和重大性病且有传染性的疾病,此规定的目的在于保护当事人利益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7、夫妻关系是家庭生活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8、夫妻关系的性质是:分为夫妻人身关系和夫妻财产关系,夫妻间的财产关系不是独立的,而是从属于人身的关系。
9、夫妻人身关系包括:①夫妻双方都有独立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②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③夫妻的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10、夫妻财产制在总体上是法定财产制与约定财产相结合,在法定财产制中是共同财产制与个人特有财产制相结合。
11、夫妻财产关系:①法定财产制在夫妻没有对财产作出有效约定的情况不适用②约定财产制是夫妻应用协议的方式。
同送养,生父母一方不明或者查找不到的可以单方送养④收养只限一名⑤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年龄差距要超过40岁⑥父母优先原则。
20、办理收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收养登记的程序为申请、审查和登记三个步骤。
21、收养的效力是:收养的拟制效力和收养的解消效力。
22、收养解消效力:收养成立后,养子女与其生父母不再是法律意义上的父母子女,其原有的权利义务已因收养的成立而解消。但是,他们还是自然意义上的父母子女,血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婚姻法关于直系血亲间禁止结婚的规定,同样地适用于养子女和生父母。
23、收养关系解除的条件:①收养人与送养人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基于有利于未成年抚养成长和平等自愿的原则,在养子女成年之前,收养人不得单方解除收养关系,但收养人与送养人双方协议,而且征得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协议解除收养关系。②收养人不履行收养义务,侵害被收养子女合法权益,送养人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③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的,可以要求解除收养关系。
24、收养关系解除的程序:可发通过行政程序,即收养登记机关解除,也可以通过诉讼程序,即到人民法院起诉。
12、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包括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关系,继父母与继子女间的关系,通过人工生殖技术产生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13、父母对子女的权利与义务重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保护、管教的权利与义务。
14、子女对父母赡养、扶助的义务,赡养是指在物质上供养,扶助是指在精神上扶助,是无期限的,不得附加任何条件,不得以放弃继承为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15、《婚姻法》规定,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女、外孙女有抚养义务;孙子女、外孙女对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义务,祖孙是第三顺序的继承人,兄长对弟妹有扶养义务,弟、妹对兄、姐有扶养义务,兄弟姐妹是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
16、离婚的指导思想是: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
17、协议离婚的条件:①双方当事人必须有合法的夫妻身份②双方应一人必须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本人亲自到场办理离婚登记③双方当事人必须都自愿同意离婚④双方当事人必须对离婚后子女扶养、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书面协议。
18、诉讼离婚的条件有: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
19、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具体标准是:①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②实施家庭暴力、遗弃家庭成员③配偶一方面因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④因感情不和分居年满两年的⑤其他原因导致感情破裂的情况,另外《婚姻法》还规定,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20、关于离婚的两项特别规定:①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需得到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②女方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的一年内或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
21、《婚姻法》对相应的救助措施的规定:①共同财产的分割原则,照顾妇女及子女利益的原则及照顾无过错一方的原则,照顾女方及子女的利益对于无过错一方应适当多分②共同拥有住房的处理原则③离婚后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处理原则④离婚时的经济补偿制度。这一制度仅适用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采用分别财产制的双方。对广大妇女更加有利,体现了法律对家务劳动价值的肯定与公平的理念。⑤离婚时对生活困难一方的经济帮助。⑥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探望。
22、共同拥有的住房问题的处理“①照顾抚养子女的一方。②照顾女方、照顾残疾或生活困难的一方。③照顾无过错一方离婚后另一方无房可住的法院可调节或判决或其暂时居住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
23、结婚登记是指申请结婚的男女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依法办理登记获准登记。
24、办理婚姻登记的程序办为申请审查和决定三个阶段申请结婚登记时当事人双方应当出具户口簿身份证本人无配偶以及对双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签字声明。
25离婚登记的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和决定”。
1继承是指:自然人死亡之后其遣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有效遗嘱无偿转移给其近亲属所有的法律制度继承发生于近亲之间1985年颁布并实施了《继承法》。
2法定继承是指:在没有遗赠抚养协议和遗嘱或者遗嘱无效的情况下,继承人根据法律确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以及遗产分配的原则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3、《继承法》对法定继承的准则的五项规定:①男女平等②按顺序继承准则③均等准则④照顾准则⑤互谅互让协商处理准则。
4、平均产等分割遗产的情形:第一、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能力的继承人分割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第二、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第三、有走后门能力和抚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少分。
5、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6、遗嘱继承人要得以实施必须满足实质要求和形式要求的基本要求。
7、遗嘱的实质要求:①遗嘱人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地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有遗嘱能力不能设立遗嘱②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③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④遗嘱只能处分遗嘱人的个人财产。
8、遗嘱有五种形式:公正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和口诉遗嘱。
9、《继承法》对遗嘱赠的基本要求作出了如下规定:①遗嘱人必须有遗嘱能力即有能力处分自己死后的财产②遗嘱人所立的遗嘱内容必须合法③遗嘱必须符合形式要求④受遗嘱赠人必须是遗嘱发生效力时的生存之人⑤须受遗赠人未受遗赠权⑥遗赠的财产须于遗嘱人死之时属于遗产范围⑦遗赠人的履行是可能而且合法的。
10、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①公民的房屋收入②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③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畜④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⑤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⑥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⑦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11、《继承法》对公民的遗产处理的规定:①继承人的放弃与接受继承开始后继承人和受遗赠人应对是否接受遗产作出较为明确的意思表示要么接受要么放弃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放弃遗赠的表示②先还债后继承原则超过遗产实价值部分的债务和税款不受法律保护③照顾胎儿和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原则④无人继承的遗产归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
三、12、收养是指:公民依法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从而使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建立拟制亲子关系的法律行为。
13、收养的意义:第一可以使丧失父母的孤儿,因特殊原因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子女,在养父母的培养教育之下,完成正常的社会化,得到健康的成长;第二,通过收养,使那些没有子女或丧失子女的人,在感情上得到慰藉,使养父母在晚年时老有所养,享受天伦之乐;第三,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机构相对有限,因此公民的收养行为可以使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第四,可以弘扬社会成员间相互扶助的道德风尚,实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完善家庭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14、我国在1991年即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现行的《收养法》是于1998年通过,1999年实施修订版。
15、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1)被收养人条件;(2)送养人条件;(3)收养人条件。
16、被收养人条件:不满14周岁①丧失父母的孤儿②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③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17、送养人条件:①孤儿的监护人②社会福利机构③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18、收养人条件:①无子女②年满30周岁③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④未患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19、六项收养准则是:①自愿。收养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还应争得被收养人的同意。②夫妻共同收养③夫妻共
25、办理收养关系解除登记的机关是被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收养登记机关在收到解除收养关系申请书及有关材料后,应自次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
第六章我国社区矫正与人民调解政策法规
1、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一种行刑方式,2003年以来,我国开始大规模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人民调解制度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一项民主制度,是我国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
2、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我国相继建立了青少矫正制度。1979年颁布的刑法,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社区矫正制度逐渐发展,相关的法规逐渐完善。2003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3、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罪于社会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限期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4、社区矫正的内容是: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 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5、社区矫正是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的趋势。
6、社区矫正的特点是:社区矫正的福利性、社会性、专业性。
7、社区矫正工作者要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除了需要具备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外,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方法。
8、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包括:①被判处管制的②被宣告缓刑的③被暂予监外执行的④被裁定假释的⑤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应当把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作为重点对象,适用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9、管制是指: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人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时间的人身自由,交由公安机关执行,并依靠社区群众监督与矫正的刑罚方法。
10、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体包括:①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②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③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11、社区矫正的任务是:行刑、矫正、安置救济。
12、社区矫正的内容是:行为督导、教育矫正、组织公益劳动。
13、社区矫正涉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等多个相关部门。
14、人民法院的作是司法解释。人民检查院的作用是执行监督,司法行政机关的作用是组织有关单位、街道乡镇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的作用是配合司法行政机关。
二、1、人民调解制度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一项民主制度,也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法律制度。
2、人民调解的概念:人民调解即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性自治活动。
3、人民调解的性制裁: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
4、目前我国人民调解的主要政策法规依据是1989年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5、人民调解,形成了城乡村(居)民委员会设调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设调解小组,每十户设一名调解委员会或纠纷信息员,调解组织基本形成镇(街)调委会一村(居)调委会——调解小组的三级调解网络。
6、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
7、人民调解工作应当遵守的原则是:①依法调解原则,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②自愿平等原则③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8、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是:是从人民调解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调解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和行为准则,表明了人民调解的群众性、民主性、自治性和法制性。
9、人民调解的程序:①受理纠纷②调查研究③进行调解④结束调解
10、申请调解需要的条件:要有明确的申请调解人,要有具体的调解要求,要有提起申请调解的事实根据,申请调解的纠纷必须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主管和管辖。
11、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的方式:申请受理,主动受理。主动受理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的基本来源和重要形式。受理纠纷的第一道程序是:登记。
12、结束调解的两种情况是:是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调解成立而结束调解,二是经过反复协商不能达成协议,调解不能成立而结束调解。
13、人民调解必须遵守的纪律:①不得徇私舞弊②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③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④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⑤不得吃请受礼。
14、人民调解工作是司法工作的组成部分。
15、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没有行政命令和司法强制的权力,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人民内部纠纷,只能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
第七章我国优抚安置政策法规
对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优待、抚恤和安置,以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的一项褒扬性和优待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1、1988年就颁布了《军人抚血优待条例》
2、复员军人指:在1954年10月31日之前入伍,后经批准从部队复员的人员。
3、退伍军人指:1954年11月1日开始试行义务兵役制以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持有退伍或复员军人证件的人员。
4、死亡抚血的对象:现役军人死亡被批准为烈士,被确认为因公牺牲或者病故的,其遗属依照规定享受抚恤。
5、我国现役军人的死亡性质分为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三种
①烈士:现役军人死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批准为烈士:对敌作战死亡或者对敌作战负伤在医疗终结前因伤死亡的;因执行任务遭敌人或者犯罪分子杀害,或者被俘、被捕后不屈遭敌人杀害或者被折磨致死的;为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或者参加处置突发事件死亡的;因执行军事演习、战备航行飞行、空降和导弹发射训练、试飞任务以及参加武器装备科研实验死亡的;其他死难情节特别突出,堪称为后人楷模的。另外,现役军人在执行对敌作战
边海防执勤或者抢救灾任务中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烈士对待。
②因公牺牲:现役军人死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确认为因公牺牲,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下班途中,由于意外事件死亡的;被认定为因战、因公致残后因旧伤复发死亡的,因患职业病死亡的;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或者因医疗事故死亡的,其他因公死亡的。此外现役军人在执行对敌作战、边海防执勤或者抢险救灾以外的其他任务中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因公牺牲对待。
③病故:现役军人除因公牺牲种类里面因患职业病死亡的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或者因医疗事故死亡的以外,因其他疾病死亡的,确认为病故。现役军人非执行任务死亡或者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病故对待。
6、死亡抚恤的类型:一次性抚恤金和定期抚恤金。
7、一次性抚恤金给予的形式:货币形式
8、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标准:由县级民政部门发给,烈士80个月工资,因公牺牲40个月工资,病故20个月工资。
获得荣誉称号或者立功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其遗属在应当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的基础上,由县级民政部门按下列比例增发,获得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5%,获得军队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0%,立一等功的增发25%,立二等功的增发15%,立三等功的增发5%。
9、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顺序:发给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二没有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发给未满18周岁的兄弟姐妹和已满18周岁但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兄弟姐妹。
10、定期抚恤金是:按月给予的抚恤金。
11、遗属享受定期抚恤金的条件:烈士遗属、因公牺牲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发给定期抚恤金,父母(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费来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子女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或者残疾无生活费来源的,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无生活费来源且该军人生前供养的。
12、定期抚恤金的发放及终止:对符合享受定期抚恤金条件的遗属由县级民政部门发给《定期抚恤金领取证》从批准为烈士,确认为因公牺牲军人和病故军人之日起发放,增发6个月其原享受的定期抚恤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其领取定期抚恤金的证件。
13、残疾抚恤的对象: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
14、因战、因公致残,残疾等级被评为一级至十级的,均可享受抚恤,因病致残,定为一级至六级的,方可享受抚恤。
15、现役军人的残疾性质:分为因战致残,因公致残和因病致残三种。
16、残疾军人的抚恤金标准:①《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残疾军人的抚血金标准应当参照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定。②优抚安置不低于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③转业士兵安置由当地政府按不低于当地生活水平。
17、残疾军人的抚恤金待遇情况:①残疾军人死亡,其遗属享受的抚恤待遇。增发12个月的残疾抚恤金②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由国家供养终身。③配制辅助器械,退出现役的由省级民政部门负责解决。
18、供养终身的两种方式:集中供养和分散安置。
19、对分散安置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发给护理费,标准的:因战、因公一级和二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因战因公三级和四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因病一级至四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 30%。
20、现役军人、残疾军人享受的交通优待:残疾军人享受减收正常票价50%的优待。残疾军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免费和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
21、优抚对象及其子女享受的教育优待:①义务兵和初级士官退出现役后,报考国家公务员、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②残疾军人、烈士子女、因公牺牲军人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寂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与部队现役军人的子女报考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③接受学历教育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助学政策,现役军人子女入公办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托儿所,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
22、优抚对象享受的住房优待由地方人民政府帮助解决。
二、①安置一般是指对特定对象(如退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及其随军家属、无军藉退休退职职工)或生产、生活有困难者的扶持,帮助或就业安排。
2、士兵包括:义务兵和志愿兵,义务兵服现役的期为2年。退伍义务兵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人员。
3、服役期未满,因下列原因之一经部队师级以上机关批准提前退出现役的,第一因战因公负伤(包括因病)致残,部队发给《革命伤残军人抚恤证》的,第二,经驻军医院证明,患病基本治愈,但不适宜在部队继续服现役以及精神病患者治疗半年未愈的。第三部队编制员额缩减,需要退出现役的。第四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以家庭所在地的县市市辖区民政部门和人民武装部证明,需要退出现役的。第五建设需要调出部队的。
4、退伍义务兵安置的原则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退伍义务兵安置的方针是:妥善安置,各得其所。
5、退伍义务兵原工作单位已撤销或合并的,由上一级机关或合并后的单位负责安置,在具体工作中,如果没有上一级机关或不存在合并的单位,一般由当地人民政府与其他退伍义务兵一并安置。
6、士官退役的条件:①服现役满本期规定的年限,未被批准继续服现役的②服现役满30年或者年满55岁的③军队编制员额缩减需要退出现役的④国家建设需要调出军队的⑤经驻军医院诊断证明本人健康状况不适于继续服现役的。
7、士官退役包括:复员安置、专业安置和退休安置
8、退役士官复员安置的规定:复员安置的条件和复员安置的办法
9、复员安置的条件:①服现役满第一期或者第二期规定年限的②符合转业或者退休条件,本人要求复员并经批准的。
10、复员安置的办法:①农村入伍的初级士官服现役期间,保留承包土地、自留地,中级以上士官复员后没有承包土地,自留地的,重新划给,农村入伍符合转业条件的士官,本人要求并经批准作复员安置的允许落城镇户口②城镇入伍的复员士官待安置期间,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原则发给生活补助费。
11、关于转业安置的条件:①服现役满10年的②服现役期间荣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③服现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二等、三等伤残等级的④服现役未满10年,国家建设需要调出部队的⑤符合退休条件,地方需要和本人自愿转业的。
12、关于退休安置的条件:①年满55岁的②服现役满30年的③服现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特等、一等伤残等级的④服现役期间因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并经驻军医院诊断证明,军以上卫生部门鉴定确认的。
第八章 我国社区建设与管理政策法规
一、1、农村组织法1998年开始实行,城市组织法1989年开始实行。
2、居民委员会的任务分为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两大类。
3、居民委员会的职能是:实行社区居民自治
也希望在它在社会管理运作中,在城市公共管理中承担相应的职能,发挥特有的作用,这又使得它的任务还有一个方面是涉及协助政府或其他派出机关开展工作,承担一些相关事务。
4、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是:①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②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③调解民间纠纷④协助维护社会治安⑤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⑥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要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5、居民委员会的其他任务: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管理居民委员会的财产,在多民族居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监督和教育被剥夺政治权利者即社区矫正工作。
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人会。
6、居民委员会负责人的选举: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为三年,三年一次。
7、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办法有三种:一是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产生,二是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这可以称为严格的直接选举办法,三是由每个居民小组先选举出2-3名代表,再由他们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各负责人。
8、居民委员会选举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差额选举原则等。
8、居民会议是:居民自治的最高决策机构
9、居民会议的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年满18周岁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户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组提议,应当召集居民会议。
10、居民会议的职权:①讨论决定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②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③讨论制定居民公约④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公益事业所需的费用以及工作经费和成员生活补贴费的补助。
11、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2、村民委员会的性质:①基层性②群众性③自治性
13、村民委员会的核心职能是实施村民自治
14、村民委员会的任务分为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
15、村民委员会的任务是:①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工事务和公益事业②调解民间纠纷③协助维护社会治安④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16、村民委员会的其他任务是:①促进本村经济发展和相关服务保障②资源财产管理和保护③自我教育④社区矫
正
17、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18、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都由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产生。选举由村民会议或各村民小组推选组成。
19、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程序: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村民名单公布,侯选人提名投票公布结果。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方法: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秘密写票。20、村民会议是村民自治的最高决策机构。
21、村民会议的职能:①审议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和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这主要属于监督方面的职能②讨论决定涉及村民重大利益的事项。这属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方面的职能③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这是管理方面的职能④表决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这是民主选举方面的一项职能。
22、村民会议的组成:由本村年满18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村民会议的召开:应符合两个条件之一,或者有本材年满18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
村民会议的决策:村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数的过半数通过。
村民会议的召集: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之一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三、1、200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主要的政策文本。
2、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①以人为本,服务居民②资源共享,共驻共建③责权统一管理有序④扩大民主,居民自治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3、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是:不断满足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4、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服务社区居民
5、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要以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衡量社区建设成效好坏的标准。
6、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和社区治安。
7、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重点发展的项目,具有广阔的前景,要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第九章我国民间组织管理及公益慈善事业促进政策法规
一、1、三类社会团体包括:参加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
2、成立社会团体具备的条件:①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②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③有固定的住所④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⑤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全国的社会团体有10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⑤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3、除上述六项条件外《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还对社会团体的名称作出了规定:名称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与其业务范围、成员分布,活动地域相一致,准确反映其特征,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批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不得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
4、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5、成立登记社会团体的程序为:①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筹备②登记管理机关审批筹备申请③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并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成立登记④登记管理机关审查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文件⑤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6、申请筹备:发起人要经过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才能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筹备申请,发起人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筹备申请书,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验资报告,场所使用权证明,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和身份证明等文件。
7、收到上述筹备申请书等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筹备的决定。
8、批准筹备之日起6个月内召开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产生执行和机构负责任和法定代表人并向登记管理机关成立登记
9、批准成立之日起6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文件之日起30日内发给《社会团休法人登记证书》
二、1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定义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二是、这些举办者所利用的资产主体为非国有资产三是、这种社会组织所从事的是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
2、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四种类型:①企业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②社会团体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社会组织③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④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非营利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3、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具备的条件:①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②有规范的名称必要的组织机构③有与其业务相适应的从业人员④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⑤有必要的场所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应当符合国务院民政部门的规定不得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
三设立蒙基金会的条件:①为特定的公益目的而设立②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③有规范的名称章程组织机构以及与其开展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④有固定的住所⑤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理事为5—25人一事任期由章程规定但开届任期不得超过5年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和和秘书长从理事中选举产生理事长是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重要事项的决议须经出席理事表决
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3、下列重要事项的决议须经出席理事表决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方为有效:①章程的修改②选举或者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③章程规定的重大募捐投资活动④基金会的分立合并。
4、《基金会管理条例》①基金会组织募捐接受捐赠应当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的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②基金会及捐赠人受用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③基金会的财产及其他收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分侵占挪用④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的原则实现 基金的保值增值⑤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一年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公事章程规定的公益支出不得低于上半年基金余额的8%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⑥基金会开展公益资助项目应当向社会公布所开展的公益资助项目种类以及申请评审程序⑦基金会可以与受助人签订协议约定资助方式资助数额以及资金用途和使用方式⑧基金会应当执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⑨基金会注销后的剩余财产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用于公益目的。
5(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199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6、《公益事业捐赠法》指出捐赠人包括(境内外)的(自然人人或其他组织)
7、《公益事业捐赠法》捐出受赠人包括(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8、捐赠财产的管理与使用:①对捐赠的确认②对捐赠财产用途的规定③对立报告制度④捐赠人的管理权和受赠人的责任⑤管理成本的标准。
9、对捐赠者的优惠政策包括①对企业捐赠的所得税优惠②对个人捐赠得税优惠③对境外捐赠物资的减免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的优惠④对于捐赠的工程项目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支持和优惠。
10培育发展慈善组织加强慈善组织能力建设按照国家鼓励社会参与民间自愿的方针。
11、支持社会办慈善福利机构推进社会福利化进程采取民办公县公办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
1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有成效的慈善活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重点推动灾民救助孤儿救助扶残救助安老救助医学救助等项目的开发和实施。
13、发行中国福利彩票坚持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宗旨。
第十章我国劳动就业及失业保险政策法规
1、我国2007年通过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劳动合同法》。
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①平等就业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得请劳动的争议处理的权利⑧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3、劳动者义务:①完成劳动任务②提高职业技能③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④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4、《劳动法》提出了国家和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责任:①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举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③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人经营实现就业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
5、《劳动法》对用人单位招工作出了明确规定:①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②女孩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③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军人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④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6、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7、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应当自用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
8劳动合同分为国定期限无固定期限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三种合同。
9、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①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其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②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律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③违返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对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④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10、劳动合同内容包括(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两部门。必备条款:①用人单位的名称、住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②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③劳动合同期限④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⑤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⑥劳动报酬⑦社会保险⑧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⑨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约定条款:主要有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①试用期期限,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1次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3个月,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②试用期工资的最低水平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③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在试用期中除《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经济性裁员。
11、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协商解除和法定解除。协商解除是指:协商一致,法定解除有即时解职,预告辞职即时辞退,预告辞退。
12、劳动者工作时间每日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不超过(44小时)。
13、带薪休息时间有法定节假日,年休假,探亲假、产假、婚丧假等。
14、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制:①人员限制,对怀孕7个月以上或有哺乳未满1周岁的婴儿的女职工,不得延长工时。②长度限制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常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二、1、我国于2003年公布了《工伤保险条例》。
2、工伤认定涉及应当认定为工伤和视同工伤两种情况,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有:①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②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 要到事故伤害的。③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④患职业病的。⑤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视同工伤的有:①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在48小时之内抢救无效死亡的。②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③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不被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有:①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②醉酒导致死亡的③自残或者自杀的。
3、生活自理障碍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4、工伤保险待遇分(工伤医疗待遇,因公伤残待遇和因公死亡待遇)。
三、1、我国于1993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2、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可分为:调节机构,仲裁机构和司法机构,我国的有劳动争议调节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
3、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实行(协商、调节、仲裁、诉讼)。
4、仲裁的范围:①发生争议后,直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委员会的。②发生争议后,本企业没有调解委员会的③发生争议后,经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节不成的。
四、1、领取失业保险的条件:①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②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③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2、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条件①重新就业的②应征服兵役的③移居境外的④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⑤被判
刑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的⑥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工作的。⑦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3、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第18条规定,失业保险金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确定。
4、失业保险金额领取期限:①失业人员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②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③累计缴费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④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5、(劳动和社会保险部)主管全国失业保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劳动保险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的失业保险工作。
6、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责:①负责失业人员的登记、调查、统计②按照规定负责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③按照规定核定失业保险待遇,并具失业人员在指定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和其他补助金的单证。④拨付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咨询服务。⑤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咨询服务。⑥国家规定由其履行的其他职责,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所需经费列入预算由财政拨付。
第十一章我国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1、目前我国城市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从80年代初到1988年是医疗制度改革初期内容是:①职工负担部分医疗费②职工医疗费定额包干管理③行业或地区大病统筹等。
3、1994年以前提出了医疗费由财政与个人(公费医疗)企业与个人(劳动保医疗)共同负担的设想,1994年后,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4、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某个人帐户。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
6、2003年实行农民个10出10元,地方财政资助10元,中央财政补助10天,现行的筹资标准是:农民个人出10元,地方财政资助20元,中央财政补助20元。
三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我国新型城市卫生服务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也包括护理院,诊所,医务所(室)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
2、社区服务机构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重点服务对象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贫困居民等。
3、社会卫生服务机构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形式:主动服务上门服务。
4、卫生部和中医药局2006年6月发布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经(试行)》明确了,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传染病,慢性病防治,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12项具体内容,基本医疗服务主要有“小病”、“常见病”、“多发病”。
三、1、我国政府于2006年1月公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
2、针对艾滋病治疗对医疗机构提出以下三项要求。①医疗机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推诿或拒绝对其他疾病进行治疗。②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辣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应告知其监护人。③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方案规定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护咨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产前指导,阻断治疗产后访视婴儿随访和检测等服务。
3、针对艾滋病救助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等提出四方面要求:①关怀救助②教育救助③生活救助④生产与工作救助。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重大传染病役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5、(2003年4月14日)国务院第四次会议作出了制定《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
四、1、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并于2002年9月正式实施。
2、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生育政策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规范,调节公民生育行为的基本准则,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4、免费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仅限于基本项目的范围即:①孕情环情监测②提供避孕药具放置和取出宫内节育环器,绝育术人工终止妊娠术,技术常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③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诊治等。
5、我国对计划生育工作作出如下规定:①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②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③依法行政文明执法④生育是公民的权利,计划生育是公民的义务⑤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⑥奖励与帮助⑦支持优惠和优先照顾。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发展经济给予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优惠。
7、维收社会抚养费是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一项必要的经济限制措施。
8、流动人口对家指现居住地不是户籍所在地已婚育龄流动人口也就是18周岁到48岁的流动人口。
9、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
10、有关部门审批成年流动人口的(暂住证)、(营业执照)、(务工许可证)、(婚育证明)。
11、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因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在一地受处理的,在另一地不因同一事实再次受到处理。
12、伪造出卖或者骗取婚育证明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罚款1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
13、不按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的,由现居住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处500元以下罚款。
对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社会意义, 可以从法、礼、情三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阅微草堂笔记》的法律意义
对于法律的宣传, 是《阅微草堂笔记》的一个重点, 全书有大约20%的文章, 都涉及大清律例, 因此可以说, 《阅微草堂笔记》是大清律例一个重要的宣传阵地。
从《阅微草堂笔记》全本角度来看, “依律”两个字屡见不鲜, 对于书中有违律法的故事, 其最终则常常以律法相应的处决为结局。然而对于清朝而言, “法”与“礼”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 而作为一种面向民众的宣传途径而言, 《阅微草堂笔记》更多采取了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传奇故事的形式, 向老百姓讲述法理, 这其中, 涉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主题就是冥律。
冥律介于“法”和“礼”之间, 在很大程度上将二者有效的结合成为一体, 但是对《阅微草堂笔记》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冥律在“法”和“礼”两个方面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对于“法”的层面, 冥律同现实生活中的法律一同出现在文章中, 实际上起到了对于当时立法的宣传作用。例如《滦阳消夏录一》中:“有宦家子妇, 素无勃豀状”, 最好却遭遇雷击丧命, 只是源于其挑起丈夫和婆婆之间的争端;又如“和奸”者, 在《滦阳消夏录五》中受冥罚为“叱杖一百”, 而在当时的律法之下, 同样为责仗一百。如此通过一种更贴近百姓思维方式的方法, 来传达对于律法的相关思想, 通过阴阳两界, 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形成一种威慑作用。
对于法律的宣传还同样表现在了对于官吏制度的相关层面, 虽然清朝初期的几代帝王相对清正廉明, 但是官场的黑暗仍然让纪昀头疼不已, 也因此, 对官场扥批判也纳入了《阅微草堂笔记》批判的视线之内。纪昀大胆将官员的无作为列为其罪。从我国儒家伦理角度看, 常常将人的忠孝廉洁作为人的首要衡量标准, 而将才能与功德放置于其次。纪昀则认为, 官员“无功即有罪”, 借狐鬼之口道出其中真谛:“明公为民父母, 但当论其冤不冤, 不当问其允不允。”更是在《滦阳消夏录六》中, 借一鬼县令的故事讽刺官场的倾轧之风。此外, 对于贪官污吏的斥责, 同样不留情面, 于《滦阳续录二》中道出某县令十年积蓄数万, “毋乃致富之道有不可知者在乎?”
二、《阅微草堂笔记》的礼法意义
《阅微草堂笔记·如我是闻三》云:“帝王以刑赏劝人善, 圣人以褒贬劝人善……佛以因果劝人善”, 一方面点名了纪昀对于“向善”的态度, 另一方面也能够看出其对于“劝善”不同层面的理解, 还从一个侧面窥探了其认为“善”对于社会安定, 统治稳固的重要意义。
前文提及的冥律, 一方面与当时的律法呼应, 对社会形成威慑, 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向社会传输了一种因果态度, 表示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善恶终有报的整体思想, 为社会安定提供了有力的正面宣传。冥律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作用和意义重大, 不仅仅是对于善恶的有效惩戒和宣扬, 对于当时法律所不能及的地方, 冥律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 类似于因果的宣传, 对于在现实中难以体察到的冤情, 以及在法律中因为种种原因造成的误判而导致的非公平公正, 冥律都能够给出最终合理的审判, 这与因果思想的总体思路保持一致。其次立法有界, 难免有法所不能及的地方, 对于这种法律难以达到的地方, 冥律都可以施以惩戒。再次, 立法是刚性的, 在很多时候反而可能不会达到除恶扬善的良好效果, 而冥律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出现, 一方面对现有律法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 另一方面将“礼”的重视提到了一个比“法”还要高的位置之上, 在与法律保持一致的同时, 将社会安定放置于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之下, 承认礼才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对于“礼”的地位的认可, 还表现在众多方面。例如在《槐西杂志一》中, 因疏忽致使疫鬼进入节妇家的土神被贬, 向节妇索取常例的差吏受到意外的“冥谪”等, 都表现了立法之外对于社会规范的肯定。这使得《阅微草堂笔记》必然成为社会统治工作中, 对于立法的有益补充。
三、《阅微草堂笔记》的人情肯定
《阅微草堂笔记》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人情加以明确的肯定, 而这一点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却常常被人忽视。封建礼教一贯都有“存天理, 灭人欲”的思想, 从精神和行为的方方面面都对人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约束。到了清朝, 统治阶级为了能够实现对汉族的有效统治, 更是将三纲五常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纪昀针对这种情况提出:“饮食男女, 人生之大欲存焉。干名义, 读伦常, 败风俗, 皆王法之所必禁也。若痴儿骇女, 情有所钟, 实非大悖于礼者, 似不必苛以深文。”
纪昀对于“礼”的注重, 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对于“情”的认可。犹如对于前文中的“节妇”的阴阳两界的保护盒尊重, 其态度可见一斑。此外, 纪昀对于女子因为实际情况所迫而卖身或改嫁, 都给予了相应的宽恕甚至是肯定, 而相应的对于严格的社会等级, 则给予了一定的否定。卷十七中, 有机智救主的奴婢终为少主妇, 被纪昀称为“奇女子”;卷十八中有妓用计赚富室贱卖粮食救济乡民, 被纪昀称为“女侠”, 都是其在“礼”之上的角度对于“情”的认可。
四、结论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1995年至得那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股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与此同时,自上而下的纵向型的教育行政管理关系的单一格局,已经开始并且正在转变成大量的平等主体之间的横向型的教育法律关系东纵向型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并存的新格局。
作为教师,在法律上,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普通公民,另一方面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
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治化和规范化。
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定的,只能坏死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
教师执教是一种履行绞死职务的行为。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关系,即使完全民事关系,又是行政关系,而是一种传道授业,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特殊综合法律关系。因此教师的权利即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
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必要性/原因;1法制完善;2公民法律意思的不断增强。3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4教师夷的执教的必然要求;5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教育立法,即教育法的制定,即使教育法制建设的起始环节,也是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前提。
1980年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实施。
处理好依法治教和“以法执教”的关系:依法治教指依据法律来进行执教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以法执教”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来进行执教活动,它侧重于法律形式的应用。
第二讲 教育法律基本知识
学科定位:教育法是教育科学与法学的一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
依法治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显著特征。
依法执教的过程世界上教育和法这两种社会现象有机结合的过程。
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体现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教育法的特点:1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2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3教育法是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4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5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范。
教育法的本质:1教育法是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的整体老爷和共同意志的体现。2教育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3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原则;4确保教育的战略性原则;5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教育法的作用分作规范作用盒社会作用。
教育法的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教育作用;4预测作用;5强制作用。
教育法的社会作用:1保障教育政策的正确贯彻实施;2保障煎熬油的正确方向,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4维护其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
教育法律法规的结构;1假定;2处理;3法律后果。
教育法律规则的类别:1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2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3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委托性法律规则,又称费确定性法律规则,是指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委托某一专门机关加以确定的教育法律规则。准入性规则是指没有直接规定某一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是明确指出在这一行为规则的问题上饮用某项规定的教育法律规则。
第三讲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关系是指由教育法律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它的特点是:1它以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特殊法律关系;2它是以教育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为调整对象而形成的社会关系。3它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的结构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0、客体所构成。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通常称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
权利能力是指法律所确认的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资格,使参加任何法律关系是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我国公民从出生到死亡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行为能力是指法律所承认的,由法律关系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形式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行为能力制定将自然人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全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的公民)。另一类是限制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第三类是无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与行为能力直接相对应的是责任能力。大多数情况下,责任能力无须特别规定,如果一个人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也就具有相应的责任能力。完全刑事责任能力916周岁以上);限制刑事责任能力(14—16周岁之间);无刑事责任能力(14周岁以下)。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权利和义务关系。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构成教育法律关系的要素。
从宏观上可以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概括为:结构上的对立统一关系,数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
从逻辑结构上看,权利和义务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权利第一,义务第二。
就整个法律而言,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权利处于主导地位,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义务的设定以保障和实现权利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权利法律关系的客体种类有:1物(动产和不动产);2行为及其后果;3精神产品。
法律规范是前提,法律事实是依据。法律事实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
所谓教育法律事件,是指教育法律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所谓教育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意志有关,能够引起教育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行为。
教育法律形式,也称教育法的效力渊源,具有不同效力的教育法律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法律的本质决定着教育法律的形式。
判断和确定教育法律的效力等级通常应遵循以下原则: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特出发优于一般法;后定法优于前定法;特定程序法律优于一般程序法律。
我国教育法鲁体系的横向结构;1教育基本法;2基础教育法;3高等教育法;4职业教育法;5社会教育法;6民办教育法,7教师法;8教育投入法。9学位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总体框架已基本形成,但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四讲 教育法的产生与发展
严格意义上讲教育法则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国外最早的古代教育法的出现,使公元前8世纪左右古希腊斯巴达人制定的“军事教育法”。德国新教领袖马丁。路德,在1528年德意志的布莱施魏格公国首先颁布了学校法令。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较为严格的教育法,相应地,德国也成为世界上最早产生严格地、专门化的教育法的国家。
现代义务教育制度是从教育立法开始的。德国是世界上最早版本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国外现代教育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观的法治化;2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义务教育法;3教育法律体系的形成和逐步发展;4教育发达国家竞相进行新的教育立法。
我国教育法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历史阶段、古代教育法、近代教育法和现代教育法三种类型。
封建社会时期的教育法在内容上也渗透着儒家思想的色彩。这也是封建社会教育法的一个特点。
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了《卿定学堂章程》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法规,但它并未实施。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它的颁布和推行标志着中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定的建立。1906年《强迫教育章程》,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强迫教育法令。
专题一
一.形势的概念
简言之:形势就是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二.分析形势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分析形势时,要坚持从实 际出发,尊重事物的客观性。
2.时空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对形势的分析,要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3.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分析形势时,要将事物的各个因素(层次、环节)联系起来,并把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研究。
4.本质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分析形势时,要透过各种现象,抓住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主要矛盾、因素或力量。
三.政策的概念
“政者,正也;策者,谋也。”(正,通过管理,使其端正)简言之,政策即管理的谋略。
四.政策的意义
从国家的层面讲:政策是国家治理的纲领、准则、谋略;
从个人的层面讲:政策指人们的行为选择;
从方法论层面讲:政策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主客观层面讲:政策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性作用。
五.形势与政策的关系
区别:
1.形势是客观的,政策是主观的;
2.形势是多样的,政策是有针对性的; 3.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总是滞后于形势。
联系
1.形势是政策制定的依据,政策是形势发展的主观影响;
2.制定出台正确的政策,必须依据对形势的正确分析;
3.形势变了,政策也要随之变化。
专题二
一.十七大召开时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
二.对党章的修改
1.将科学发展观写进新党章
2.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进了党章。
3.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
三.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翻两番:从总量到人均;
4.提出“信息化”;
5.经济建设由“增长”变为“发展”;
四.对改革开放的高度评价,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
评价: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目的性质:
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五.关于党的建设
1.思路与目标
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体目标: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基本内容
核心: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五个重点: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3.坚决反对腐败 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专题三
一.什么是发展
二.什么是发展观
三.关于发展观的理念
四.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专题四
一.三农的含义
即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
二.三农的地位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三.三农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任务艰巨;
2.粗放式农业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3.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
4.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各项建设任务繁重。
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五.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
生活宽裕——核心目标 ;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
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六.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思路:多予少取放活
“多予、少取”就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支持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放活”就是要进行农村管理机制和体制创新,为农村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七,农业发展的方针
(一)总体要求;
(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
(三)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六)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8)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专题五
一.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二.和谐社会的特征
1、民主法制;
2、公平正义;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怎么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四.为什么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
二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
三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
四是以市场换技术模式的反思。
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任务、总体目标
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
就是把增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怎么建设创新型国家
1.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
2.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 3.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
4.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
5.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增强三大创新能力: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专题六
一.什么是和平发展道路
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的发展之路
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2.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是基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4.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怎么走和平发展道路
1.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
3.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4.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专题七
一.中国关于统一台湾的思想
1.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提出:
2.“爱国一家”“一纲四目” 3.“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并首次提出两岸“大三通’’(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4.叶九条
5.邓六条
6.江泽民主席八点主张
7.胡锦涛主席四个绝不 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二..台独背景
1.日本因素 国民党因素 美国因素
2.民进党成为“台独”势力的总代表 1986年9月民进党成立,明确“主张台湾的前途由台湾全体住民决定”。
3.陈水扁上台后的“台独”言行
三.海基会和海协会的领导人:
辜振甫和汪道涵
四.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
五.三党访问大陆的意义
反制“台独”的力量空前壮大,对台湾的民进党施加了压力。
营造了两岸和平的气氛,一举扭转了海峡两岸剑拔弩张、随时可能擦枪走火的紧张局面。
建立了党与党沟通的管道,促进了两岸党与党的合作,坚持共同反对“台独”
有利于强化台湾的“中国意识”。
向世界显示两岸的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处理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对台湾岛内政治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六.两大阵营
(1)“泛蓝阵营”:“泛蓝阵营”由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组成。由于国民党党旗颜色为蓝色,故被称为“泛蓝军”。
(2)“泛绿阵营”:“泛绿阵营”由民进党、台联党、建国党以及其它“独派”政治团体组成。因民进党的党旗为绿色,被统称为“泛绿军”。
(3)两大阵营的政治主张
泛蓝阵营的政治主张: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
泛绿阵营的政治主张:坚持“台独”、反对“九二共识”
七.陈云林访台成果
1.签署了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食品安全四项协议。
2.举办了两岸金融界座谈会和工商界、航运界座谈会。
3.商讨了改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措施、办法。
4.完成了两岸互赠大熊猫、珙桐树和长鬃山羊、梅花鹿的手续和赠台大熊猫赴台事宜。
5.商谈规划了下一阶段两会商谈的议题和加强联系与交流事宜。
6.广泛接触了台湾各界人士,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
八.台湾的三不和中共的三通
不妥协、不谈判、不接触和通邮、通航、通商
专题八 中美关系
一.中美关系在“胡奥会”:G20峰会中的峰会上的定位
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元首对两国关系的新定位有三个特点,用胡锦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 第一,应该是积极的关系;
第二,应该是合作的关系;
第三,应该是全面的关系。
二.合作的内容
(一)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关系两国的根本利益;
(二)在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面有共同利益;
(三)打击恐怖主义方面;
(四)打击毒品贩运和国际有组织犯罪方面;
(五)在全球范围建立公平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系方面;
(六)在实行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环境方面。
三.影响两国关系的因素
(一)意识形态因素
(二)经济贸易因素
(三)安全因素
(四)台湾问题
(五)人权问题
(六)美国保守势力的消长
四.三个通报
1972年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
1978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1982年8月17日,中美“八·一七公报”,专题九
一.两国关系现状
现状:共识多于摩擦,合作多于竞争
1.战略利益相近是战略共识的基础;
2.在全球性问题上存在广泛共识在地区合作方面有着共同需要;
3.在对外关系中奉行类似原则;
4.双方都把与美国的关系作为自己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关系特点
(一)中俄关系的三个层面:双边关系;地区合作;国际战略协作
(二)中俄关系的性质:不结盟;不对抗;不意识形态化;不针对第三国。
(三)中俄关系的现实定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三.影响因素
(一)历史遗产的消极性
(二)地缘政治因素;
(三)各自利益的独特性;
(四)大国交往的博弈性
(五)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六)美国因素
专题十
一.两国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关系友好交流和文化交流时期;
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
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的和平交往时期。
二.中日交流的古代使者
三.村山谈话精神
村山谈话”承认日本过去实行错误的国策,走了战争道路,其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
四.中日交往中的四个文件 1972年中日发表《中日联合声明》
1978年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998年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宣言》
2008年两国发表《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五.中日关系的定位
六.影响两国关系的因素
1.历史遗留问题
2.台湾问题
历史原因:台湾曾经50年被日本殖民统治;
现实考虑:台湾海峡日本视为海上生命线。
3.东海问题
中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
日主张:“中间线”划分法
4.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争端的由来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在1894年之前,日本对此没有争议。
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包括钓鱼岛等割让给日本。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被日本占领的台湾、澎湖列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回归中国,但日本将钓鱼台诸岛同琉球群岛一起让美军占领。
1971年,美国和日本正式移交琉球的行政主权,由日本政府接收。钓鱼岛诸岛正式随琉球交给了日本。
1978年中日谈判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邓小平表示钓鱼岛问题可以“搁置争议”、“先放一下,以后解决”。
(二)其它问题
日本扩军问题
防卫厅升为防卫省
战争赔偿问题
慰安妇问题
在华遗留毒气弹的问题
日本右倾化
修改和平宪法问题
(三)现实的战略差异问题
把日美同盟始终作为首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任务、目标;
从小泉到安倍晋三首相都极力阻挠欧盟对华军售的解禁;
七.胡的对日六点主张
1、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双方应该恪守《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台湾问题等重大敏感问题,维护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
2、加强战略互信。双方应该相互视为长期合作伙伴,支持对方和平发展,照顾对方重大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彼此分歧。
3、深化互利合作。双方应该充分发挥经济互补优势,营造新的重点合作领域和合作亮点,实现中日经贸合作由量到质的飞跃,巩固中日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
4、增进两国人民感情。双方应该着眼于中日关系长远发展,持之以恒地推进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人文交流,加深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巩固中日友好的社会基础。
5、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双方应该不断完善政府、政党、立法机构、经济、文化、防务等领域交流合作机制,构筑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框架,为中日关系发展提供有力机制保障。
6、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双方应该以亚洲为重点,加强战略协调和合作,携手推动建立东北亚和平机制和亚洲区域合作,共同致力于亚洲振兴,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专题十一
一.五四运动意义
精神遗产
(一)爱国精神
(二)民主精神
(三)科学精神
(四)革新精神
(五)促进中西交流的开放兼容精神(课本85-86页)
(六)关注民族危亡的忧国忧民精神(课本86-87页)
当代意义
(一)促进统一,建设小康,弘扬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详见课本88-96页)
1.爱国、爱社会主义,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2.促进小康社会建设,献身民族复兴大业。
(二)增强素质,做好表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努力提高素质,做遵纪守法公民;
2.积极参与公民教育,做民主建设的典范
(三)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崇尚科学理性的当代旋律
1.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实践者;
2.做社会和谐理念的倡导者和促进者;
(四)坚持改革,勇于创新,继承“五四”青年的历史传统
1.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2.着力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扩大开放,明辨是非,推动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1.扩大开放,增强经济文化活力;
2.明辨是非,正确引导社会多样化思潮。
(六)面向现实,投身实践,履行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
1.面向现实,勇担重任,建功立业;
2.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书写无悔青春。
专题十二
一.金砖四国
将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起来为BRICs(发音类同英文的“砖块”
二.四国的状况
(见课本59—61)
三.四国的改革 同上题
四.四国的对话机制(我也不知道)
专题十三
一.次贷危机的定义
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温家宝总理所说)
2018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重点笔记
今天为小伙伴们整理了2018考研政治:拿下《形势与政策》10分重点笔记,小伙伴们快点来马住吧!
1.《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05年9月)
中朝日韩俄美在北京举行了第4轮6方会谈。6方从地区和平与稳定出发,达成共识:
(1)以和平方式可核查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六方会谈的目标。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韩方重申其依据《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不运入、不部署核武器的承诺,并确认在韩国领土上没有核武器。1992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应予遵守和落实。朝方声明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其他各方对此表示尊重,并同意在适当时候讨论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问题。
(2)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相互关系。朝方和美方承诺,相互尊重主权,和平共存,根据各自双边政策,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朝方和日方承诺,根据《日朝平壤宣言》,在清算不幸历史和妥善处理有关悬案基础上,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
(3)通过双边和多边方式促进能源、贸易及投资领域的经济合作。中、日、韩、俄、美表示,愿向朝鲜提供能源援助。韩方重申05年7月提出的有关向朝鲜提供200万千瓦电力援助的方案。
(4)共同致力于东北亚地区持久和平与稳定。直接有关方将另行谈判建立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六方同意探讨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的途径。
(5)根据“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原则,采取协调一致步骤,分阶段落实上述共识。
(6)六方同意于2005年11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第5轮6方会谈。
2.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
联合国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1)改革应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提高 联合国的权威和效率,以及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能力。
(2)改革应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加强国际合作等。
(3)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在安全和发展两方面均应有所建树,特别是扭转联合国工作“重安全、轻发展”的趋势,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推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
(4)改革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应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努力寻求最广泛一致。东莞中公教育
(5)改革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维护和增进联合国会员国的团结。对达成一致的建议,可尽快作出决定,付诸实施;对尚存分歧的重大问题,要采取谨慎态度,继续磋商,争取广泛一致,不人为设定时限或强行推动作出决定。
3.中日关系
(1)要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新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
(2)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深受其害。正确对待历史,就是把对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
(3)要正确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涉及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日本政府多次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上述承诺。
(4)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
(5)要进一步扩大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民间友好交往,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4.建设节约型社会
要建设的节约型社会有三层含义:
(1)节约社会资源的同时,特别要节约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
(2)当今的节约已不同于以往的过“苦日子”,而是提倡在享受的过程中降低消耗资源,即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
(3)要在全社会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文化氛围,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习惯。
指导思想:以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正式生效。东莞中公教育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6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和谐社会的战略是符合哲学所说的“矛盾同一性原理”的。同一性即“统一”、“一致”,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事物的稳定、和谐状态。矛盾同一性为事物的发展提供条件,使矛盾的各方在统一的整体中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并壮大和发展自己,并且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矛盾的同一性的本质要求是和谐、稳定、有序。
构建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体措施是: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3)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
公平原则,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转变城乡二元结构。
(4)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法律法规。
(5)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6)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重要,易考分析题)
6.《反分裂国家法》
“一个中国”的内涵:(1)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2)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3)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台湾海峡两岸可以就下列事项进行协商和谈判:
(1)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
(2)发展两岸关系的规划;
(3)和平统一的步骤和安排;
(4)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
(5)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地位相适应的活动空间;
(6)与实现和平统一有关的其他任何问题。东莞中公教育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此次访问被称为“和平之旅”
7.《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05年1号文件)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继续做好农业的“两减免”工作(减免农业税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2004年一号文件是《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两个趋向: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8.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海啸、飓风、台风)
人类社会同样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永远不能离开自然界,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资源问题,最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现状,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社会规律,做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改变了传统认识论对主客体关系的处理,即不再只是把客体当作主体认识和改造、征服与获取资源的对象,而主张在自然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实现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易考分析题)
9.第16届中央委员会第5次全体会议(最少分值为4分)东莞中公教育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全会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1)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2)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3)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5)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
困人口继续减少;
(6)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7)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十一五”规划的特点是:紧扣主题;统筹兼顾;区分功能;与时俱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东莞中公教育
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全体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兢兢业业地工作,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继续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东莞中公教育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愿意同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0.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要大力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力巩固和加强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要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发展目标的正确道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5)紧紧依靠群众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我们党要始终成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牢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1.循环经济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则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
12.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重要)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不是只重整体不重个体,也不是排斥和否定个人利益。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离开社会而存在的人。只有在现实社会中、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个人才能获得解放和发展的条件。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是每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和条件。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目的是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 东莞中公教育
人们更好地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个人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同发展。
从实质上看,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和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1)二者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同。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扬弃了他的狭隘的人本主义原则,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认为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活动的具体的人、社会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脱离具体时代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西方当代人本主义强调的也是所谓“感性的”、“个别的”主体。(2)二者对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的认识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本主义则是针对神学提出的,认为理性、意志和爱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仅仅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精神体验式的反叛;对于种种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病”,人本主义只有所谓人道主义的同情,却无法实施对社会的有力改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从本质上看,它与我们主
张的以人为本有根本区别。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围绕君主与臣民这一对关系展开的,所谓的“亲民”,实质是统治阶级的用民之道、御民之术。民本思想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君主把人民看成是国家的“私产”,而不是一个对等的政治主体。民本思想中强调的“民”,只能是臣民和子民。
13.“十一五”期间我国如何扩大内需(本题极重要,易以分析题考核)
(1)促进农村消费:“十一五”期间,国家应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国家应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增加城镇中低居民收入:中低收入阶层是城镇居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不仅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城镇居民中高收入阶层与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医疗、教育、住房等消费正在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即期消费造成“挤压”效应。城市中中低收入者往往是消费倾向最为强烈的人群之一,要增加居民收入,就必须提高城市中低收入者收入。“十一五”期间,国家应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
(3)完善社会保障缓解消费“后顾之忧”: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和健全,相当多的居民对未来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总额增加,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而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支出等进 东莞中公教育
行储蓄。国家应适当降低教育、医疗等公益部门的消费价格,采取措施控制其对消费者的超额支出,对价格虚高、给民众基本生活成本带来巨大压力的消费也应进行控制。努力使民众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一、价值与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概念与社会政策学科的诞生则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所谓社会政策, 是指以公正为理念依据, 以解决社会问题、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主要目的, 以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为主要途径 (但不是惟一途径) 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法令和条例的总称。最早的社会政策发源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活动, 是一种中性的或趋于中性的功能化工具。但社会政策学科发展到今天, 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工具, 而是浸润着某种价值的科学。价值在制订社会政策过程中不断发挥影响力, 支配社会政策取向。这些价值协助决策者衡量是否有价值去达成某些目的, 审核应否干某些事情, 指出优劣好坏, 及如何分配社会资源服务财富权力和机会等。
我们认为, 价值就是指一个社会及其成员对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与信念, 特别是对事物进行好恶取舍的判断原则、决定如何优先选择的原则和决定整体社会取向的指导原则。价值问题是现代社会政策的基石, 一切社会政策都是为了寻求价值、确认价值、实现价值和分配价值。社会政策价值观就是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模式, 是对政策系统行为的选择即对社会资源的提取和分配以及对行为管制的选择, 包括社会政策过程中人们的向往、希望、良好、需要选择及其评判准则。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 社会政策关注的是怎样以非市场交换的方式来满足一些特别社会成员的个人需求, 这个研究领域必然与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特点决定了社会政策不同于一般的公共政策, 决定社会政策的大前提是价值判断。正是由于社会政策研究这样的特点, 一些研究社会政策的学者往往在自己的著作中首先表明自己的价值取向, 价值与社会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二、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
社会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所应该依据的价值观念是什么?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的探讨, 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地区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在现代社会中, 学者们从个人责任与政府责任、公民身份与公民权利、选择性与普遍性、平等与公正、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为社会政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众多的论文和著作中可以看出, 虽然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普遍认同“社会公正”应该是当代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应该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在当今社会, 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决定了社会生活中必然存在矛盾和冲突, 也使得社会公正符合逻辑地成了社会生活的必需品。社会差别与不平等是每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的事实, 社会公正的目的不是要消灭社会差别, 而是期望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合理有序地调节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公正与社会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 公正与社会政策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公正是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依据。现代意义上的公正是在自由、平等、社会合作等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 强调“给每个人他所应得”。对于一个社会来说, 公正具有重大的意义, 是社会政策的首要价值。“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约翰·罗尔斯, 1988) 。
我们认为, 社会公正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它是一种理想状态。从历史上讲, 社会公正是从未真正实现过的。人们生来存在生理、身份、地位的差别, 因而造成拥有利益的差别, 最终利益相近或相似的个体分属相差悬殊的利益集团。已形成的利益格局不易打破, 加上公正本身的概念的复杂, 社会公正未真正实现过。但人是有理性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们认识到不规范的竞争会造成无谓的损失,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彼此接受的规则, 这一规则能保证人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他们的这种愿望就称为社会公正。第二, 它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权益的正当划分。没有权力就没有利益, 正是因为社会中的个人或集团要维护和追求自己的权力与利益, 他们之间才互相争夺, 造成出现不公和不正义的情况, 因此主张社会正义就是主张权益的合理划分。第三, 社会公正最终是个人追求自我空间的扩展。个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 社会公正的最终目的是为个人的。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标志是个人逐步独立, 个人价值受到尊重, 个人的生存空间得到了扩展。
在社会生活中, 这种对于社会公正的要求是无法自发满足的, 无论是在竞争性市场的背景下还是在垄断性市场的背景下, 社会公正都不可能自发形成。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方能在现实社会中体现出来。就社会层面而言, 公正必须通过社会政策体系才能具体体现。
事实上, 在任何国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必然会出现利益分化, 从而造成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要有效地避免这种由于利益严重分化而导致的不利情况的发生, 不能寄希望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 只能求诸政府行为, 即只能通过政府政策对社会利益关系进行恰当的调整。而政府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基本价值标准。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公众的需求满足水平, 又能通过对最少受益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和利益补偿, 使人人都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处, 从而有效地消除各利益群体之问的隔阂, 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 使社会在稳定、有序中求得快速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社会政策是公正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 公正的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政策来实现的。
三、我国的社会政策与价值取向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政策探索与研究开始于1978年。与现代的公正理念逐渐形成以及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初步发育相适应, 我国的社会政策逐渐形成, 并由单项的、零散的政策日益趋向于体系化、规范的政策。
就目前我国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现状来看,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在理论上我们承认公正、平等、民主以及由此而引申的价值伦理的作用, 但在社会政策的实践中, 我们似乎很难将其贯彻下去。就是这种在核心价值观念上的缺失, 使得我国社会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上都不尽如人意。近几年社会上出现许多社会问题的诸如教育、医疗、住房、失地农民等日益严重, 却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其背后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这些问题绝不是简单的政策操作上的失误, 更深层的原因是政策价值取向和理论取向出现了问题, 在社会政策的制定中不能够以公平, 公正和公共利益为首要考虑的条件, 使得发展中不公平和不公正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日益增多, 社会健康和公平发展提供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
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缺乏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和通达的渠道, 社会弱势群体不能够作为一个成熟的利益团体, 通过合法的渠道来参与资源的博弈。使得本该发挥协调资源分配, 维护社会公平等功能的社会政策不但不能够反映政策对象的利益要求, 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反而成为权力集团谋求利益的工具。在现代社会, 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主要是通过谈判、协商、沟通和互相让步达成的, 因此, 必须有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 让弱势群体的利益充分表达出来, 为弱势群体进行利益博弈提供载体。但是, 我们对弱势群体如何来表达他们的利益, 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的机制和渠道, 使得群体的利益无法得到正确的表达, 反而采取非制度化的方式进行表达, 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 近年来虽然我们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结果的公平, 但是社会政策对于起点、过程与权利公平的关心仍然很有限。这种情况体现在教育政策、农民工政策、失地农民政策、医疗政策、残疾人政策等各个方面。虽然这种情况的存在受到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 但政府在意识和价值上的倾向性却是更重要的原因。虽然这种以结果公平为核心的政策倾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帮助缓解一些目前比较尖锐的矛盾和问题, 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只能是将问题暂时掩盖住。
正如杨团所总结的:目前国际社会政策研究和实践正从单纯的政府决策向着多个社会主体共同决策转变:从再分配与消费取向向着生产和社会投资进入再分配领域转变。一个原本属于非生产性的学科正在走向生产性。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需要重构社会政策伦理体系, 适应社会政策发展的需要, 使其能够在社会发展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社会政策是一门具有明显价值倾向的学科。在其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 “社会公正”这一价值理念逐渐被认同为该学科的核心价值。从理论上来说, 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决定了社会生活冲突的背景, 也使得社会公正符合逻辑地成了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在我国社会政策的实践过程中, “社会公正”这一价值取向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价值,社会政策,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1]范明林.从社会政策的过程观谈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社会, 2002, (2) .
[2]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社会学研究, 2004, (1) .
[3]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88-92.
[4]杨团.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 2002, (4) .
[5]杨团.社会政策的理论与思索.社会学研究, 2000, (4) .
[6]李建中.和谐社会视野下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7]肖陆军.论社会政策建设的价值取向.重庆师范人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社会工作政策法规笔记】推荐阅读:
社会学概论笔记06-17
完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06-10
中国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06-22
社会保障政策的新功能12-16
个人社会实践总结(农村政策的调研)06-07
第六册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09-15
潜江城乡住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解答09-29
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