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与感悟

2025-0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错过与感悟(推荐6篇)

错过与感悟 篇1

小时候,曾因为眼前的棒棒糖,一时贪婪,放走了手中的气球;曾因为街上的繁华,一时诱惑,关掉了好看的电视;曾因为书里的世界,一时迷恋,错过了眼前的风景;曾因为商店里的“变形金刚”,一时贪玩,丢掉了最心爱的装饰物。

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就好似这些五彩的气球,美丽的风景,拥有时我们并没有好好地珍惜,只有等到丢去,才能感觉到它曾经给你带来得快乐。可是,一切都晚了,时光无法倒流,很多东西是无法从头再来的,错过了就失去了。不经意的错过,也许就会在心中留下一道永远的痛——淡淡的痛,却又是刻骨的。

错过的感觉,是坐在急驰的列车上,想流连窗外的美景,却只有一闪而过,无留为力;错过的感觉,是看着一张旧的照片,却无法违背时间与空间的逻辑,身临其境;错过的感觉,是想触摸萤火虫的发出的火光,可伸出手却来,却总是与指尖保持一段小小的距离,其实人的一生就在那瞬间决定了。

错过与感悟 篇2

错过一瞬, 也许就错过一生。

这是我很早以前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的开场, 至今仍是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 太多相似的镜头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对此也有着太多的感悟:一生之中多少次, 迟到半步的我们被关在门外, 望着列车呼啸而去……究竟错过了什么, 你感悟到了吗?

小时候, 我最爱那些五彩的气球, 很喜欢拽着气球神气十足地走在大街上。只是, 常常一不小心就松开了手, 可能是因为另一只手上的棒棒糖, 也可能是被街头热闹的景致所吸引。我忍不住号啕大哭, 心中尽是满满的忏悔。生活中有太多东西, 就好似这些五彩的气球, 拥有时我们并没有好好珍惜, 只有等到失去, 才能感觉到它曾经给你带来的快乐。可是, 一切都晚了, 时光无法回转, 很多东西是无法从头再来的, 错过了, 就失去了。不经意的错过, 也许就会在心中留下一道永远的痛……淡淡的痛, 却又是刻骨的。

错过的感觉, 是望着越飞越远的肥皂泡泡, 想伸手挽留, 却又怕轻轻触及它会“啪”的一声破碎的感觉。

平凡的错过与失去 篇3

关键词:每当变幻时;错过;失去;幽默;温情

电影《每当变幻时》上映于2007年,适逢香港回归十周年,这也许是创作者将原本的片名《阿妙的十年》改为《每当变幻时》的一个原因,毕竟后者听起来似乎更有“大时代”的气魄与味道。更改片名或许出于制作者的商业考量,我们无法知晓这种改变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的票房,但是,从影片内容来看,《阿妙的十年》也许更为贴切。因为整部电影是从阿妙的角度来叙述的,讲述的是阿妙十年间的拼搏与奋斗以及她作为一个普通市民的错过与失去。

影片开始于一个名叫“富贵墟”的菜市场,名为“富贵”实则虚妄。横七竖八摆放的各类摊点,随处可见的垃圾与污水,观众似乎可以闻到的各种腥膻味以及吵吵嚷嚷的人群,这一切构成了“富贵墟”的独有特色。但正是这样一个地方才充满了底层社会的烟火色,为各色小人物提供了出场的空间:为了赚钱,猪肉佬卖肉缺斤短两,拿着菜刀不耐烦地驱赶抱怨的女顾客;豆腐萍满市场追着孩子乱跑,叫嚣着让孩子做作业;男女主角的相识则开始于一场杀气腾腾的较量,戴着塑胶手套,穿着胶水鞋,系着皮质围裙的鱼佬怒不可遏地逼向同样卖鱼的女主角阿妙,阿妙砧板上的黄鳝与明晃晃的菜刀带出了某种血腥味。嘈杂的生活环境使男女主角的相识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美妙,充满了小人物的生活艰辛与不易。阿妙的父亲嗜赌如命,负债累累还风流成性,为了还债,阿妙起早贪黑地工作,每天只能睡三个小时,生生将自己熬成了大龄剩女,为了咸鱼翻身,阿妙希望自己三十岁之前还完债务,将自己风风光光地嫁出去。因此,她从未想过要嫁给身边的菜市佬,猪肉佬的主动示好被她无情回绝,当发现饼干佬不是想象中的精英人士时,她也主动不再联系。男主角鱼佬也不是一开始就爱上了女主角,阿妙的出现给他的第一感觉反而是可恶的竞争对手。因此,才有影片开始时的闹市找茬,只是在随后的相处中,鱼佬才对阿妙渐生好感。但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男主角的身份与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阿妙的理想伴侣,他心疼与关心阿妙,却不能在阿妙试钱包时为她慷慨出钱当场买下,当阿妙想挣大钱时他只能在一旁五味杂陈地看她求助猪肉佬;他充其量只能出钱买下阿妙一个晚上要卖的鱼粥,在阿妙被骗上当,一无所有时给她一记耳光与一个微不足道的拥抱。因此,当阿妙发现他的心思后,结结实实地回绝了他。生活的心酸推翻了爱情的酒瓶,使阿妙的十年成了一段不断上演错过与失去的十年。当阿妙满心欢喜求助靠走私赚钱的猪肉佬带自己一起发财时,仅仅因为鱼佬的一旁阻止他就拒绝了曾经喜欢的阿妙;当饼干佬两年后打来电话约见阿妙时,在父亲的怂恿下,阿妙精心打扮后前去赴约,却发现他已经有了未婚妻;当阿妙走出富贵墟,凭借化妆渐渐创出一番天地时,她心中割舍不掉的却是与鱼佬之间的情感,她长期使用的鱼佬送给她的钱包就是最好的明证,在经历了一些风雨后,阿妙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真正追求,想要向鱼佬表白时,却发现鱼佬早已娶妻生子。阿妙望着鱼佬一家三口远去的背影淡淡一笑,在阿妙化妆学校名字“miss”的定格中,电影结束了阿妙十年生活的叙述。这是一段并不完满的人生,不似大部分港产电影那样有着模式般的大团圆结尾。但是,正因为有缺憾与不完满,它才更像平凡人的日常生活,能带给观众更多意犹未尽的人生况味,而阿妙在片尾的淡淡一笑更像极了众多小人物挣扎生存时的坚强与毅力。因此,尽管十年错过与失去,阿妙终收获了另一种形式上的成功,就像猪肉佬可以抚摸着自己的座驾,面对记者采访的镜头侃侃而谈,阿妙也终于摆脱了富贵墟的宿命,登上了化妆界的时尚杂志。

如果电影只有阿妙这一条主线,那么它只能是另一部有些俗套的男女情感故事。可喜的是,围绕阿妙的生活际遇,电影还展现了平凡人的幽默与温情。富贵墟中的各色小人物充当了影片中的另一叙事主体,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时出现的港式幽默。在鱼佬找茬闹事时,豆腐萍插话说菜市场毕竟是让孩子做功课的地方;鸡佬与菜婆在美国有模有样地谈论各种经济指数;当鱼佬质问阿妙时,猪肉佬在一边傻傻地拆台;阿妙的父亲泡妞时突发不适,鱼佬背着他上楼梯,当着女儿的面他还一本正经地对鱼佬说:“真是谢谢你了好兄弟,仗义每多屠狗辈,下次办事叫你一起。”为了帮助鱼佬与女儿在一起,他毫不避讳地要求鱼佬趁天气不热搞定她;为了对抗超市的强势竞争,在鱼佬的建议下富贵墟实行改革,却遭遇顾客只吃不买的尴尬;许绍雄扮演的小警司在富贵墟被封闭时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小警员,到了菜市佬擅闯已成官地的富贵墟时,他摇身一变成了小有权力的警司,本要带擅闯官地的一众人等回警局,看到鸡佬递过来的高级相机,立刻眉开眼笑:“这怎么用啊?”在他们的身上时时闪现着香港市民在变动不居的社会风潮中的生存智慧与幽默。在电影中,这些底层小人物由于缺少文化修养常常口不择言、大喊大叫,有时甚至张牙舞爪、动用拳脚,但在紧要关头,他们又常常表现出朴素的温情。例如,阿妙的父亲赌博输掉了三个鱼档,阿妙不仅主动承担起了为父亲还债的重任,还给父亲零花钱供他挥霍,更重要的是阿妙对此毫无怨言,在父亲每次需要帮助时总能挺身而出,即使父亲是因为嫖妓时出现身体不适,她也毫不犹豫地弯下腰要背起父亲;而阿妙的父亲一贯以不负责任的形象示人,内心却关注着女儿的情感抉择,在最后时刻还忍住赌性为女儿积攒了一笔嫁妆钱,他与女儿各占一半的那个小盒子盛满了莫名的感动;富贵墟中的各色卖菜佬为了生意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大打出手,但在平时的相处中又可以像一家人那样围坐在一起吃饭;阿妙为了不让美国的鸡佬伤心,在电子邮件中隐瞒了富贵墟被关闭的事实,而为了让生病回来的鸡佬重新看到富贵墟的繁荣景象,已经各奔前程的菜市佬又重新回到富贵墟,为鸡佬上演了一场虚假的菜市旧景。

片名为《每当变幻时》,影片中的确有些片段可以对应这个有点文艺范儿的名字。电影开始时在镜头中不经意出现的1997年的挂历宣告了影片的时代标记,此后,这些时代印记不断上演。例如,超市兴起,传销事件,SARS肆虐等事件,但这些时代印记仅仅是附着于影片的一些符号,是影片中各个叙事段落之间的分隔标记,叙事主体仍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情感。换句话说,这些空洞的时代印记只有与普通人的生活发生联系才有了真实内容。例如,超市兴起是伴随着富贵墟的衰落以及菜市佬效仿超市改革但最终失败的叙事内容的;在金融危机中,蛋糕店倒闭,大批市民纷纷拿着代金券排队换购,在“挤兑”风潮中,阿妙拒绝了饼干佬,不少菜市佬为了不浪费换购的蛋糕饼干而不惜吃撑;在传销事件中,阿妙和不少菜市佬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为了改变命运,阿妙悄悄离开了富贵墟;SARS肆虐时,阿妙撞了一个戴口罩的女子,而这个女子后来成了鱼佬的妻子。影片最后出现的2007年的挂历则标志着影片十年叙述过程的结束。尽管这些时代印记只是符号式的附着,但从影片人物的某些抉择中,我们又可以收获别样的观影感受。例如,猪肉佬、鸡佬、鱼佬与阿妙分别代表了香港人的不同群体,猪肉佬、阿妙通过拼搏与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鱼佬却拒绝改变,在富贵墟被关闭时执著的守护鱼档,后来也以捕鱼为生;鸡佬通过奋斗离开香港到了美国,离开时叮嘱其他人守住富贵墟,最后时刻想念的也是富贵墟。影片并没有对他们的个人追求表现出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而是将其消隐于不动声色的故事讲述中,却给观众开拓了想象空间。这也是影片的另一价值所在。

错过与收获作文 篇4

在古代,张继去参加科举考试。当年,他并没有成功的考上科举,而是落榜了。他在错过以后,写下了一首诗《枫桥夜泊》。他错过了科举上榜,却意外收获了写诗的意境以及一首千古绝唱。

在十几年前,我的爸爸曾经是一个高中数学老师。他后来又去读了计算机专业,成功拿到了双学位。由于宁波的工作不合他的心意,于是他来到杭州,有了收入更高的工作及我的妈妈。他错过了宁波的工作,却收获了更好的工作以及家庭。

现在,到了我。我在去年校运动会上参加了接力赛。那一次,我是最后一棒,我的同学为我争取到了优势:比其他班更快交棒。我拼命向前跑着,终点近了,近了……忽然,我脚下一滑,失去了知觉……再一次醒来时,老师正在按我的人中,同学们个个关切地看着我,有的端着水,有的拿着纸巾,有的拿着我的衣服,我们错过了奖杯,却收获了最纯真的友谊!

错过与收获,总是像一对儿好友一般一起出现。百年前的张继,十几年前的爸爸,现在的我,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不恰恰证明了:只有在错过后,才能有意外收获的道理吗?

青春经得起多少固执与错过 篇5

不曾注意有清洁如纱、飘渺如梦的云在树梢走过,轻轻地不再回首。似我们当下青春的年华,总在一意固执,不曾留意过什么。但我们的青春经得起多少固执与错过?

固执地只看背叛,我错过了几段缘?

人活着,谁生来就是独立的个体?没有谁,一个人在他每个成长阶段都会有个伴随他的人。而我,固执地相信,青春时的我,朋友是伴随我的人。

佛说:今生的擦肩而过是前世五百次的回眸,于是我常在想我与韵儿的相遇相知相交是前世多少次的回眸?

我与韵儿都是固执的孩子,不愿将这世的情意,仅定格在飘渺的擦肩而过中,我们需要的是长长久久的友谊。

以为彼此的固执会长长久久,却不料当某些利益出现时,曾经坚固的情谊会变成云烟,不值一提。韵儿的“背叛”,是不可磨灭的创伤,我固执地从此只看到背叛,不再相信长久,不再信佛的“禅说”。

韵儿就这样走出了我的世界,除了伤痛。不留一点痕迹。就像流星一闪而过,也许我只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在她不经意的时候会偶尔想到我,慢慢地就不留下什么。

曾经的承诺在梦中经过,醒来又能说些什么?她给的快乐我时刻记得t心痛的回忆带着美丽,毕竟我真的得到过。

如此我又何必再固执什么?为了一次“背叛”,不经意间指不定我已错过了几段缘。

我们的青春经得起多少固执与错过啊!

固执地只想曾经,我错过了几许微笑?

独坐中,一杯香茗,清香渺渺,幽思辽阔,我在其中品味隽永。

过去的事我不敢提及,都是骄傲轻狂的年少时光。迷迷糊糊过了一段春秋,清醒,却发现还是冬夏。绕过了一圈又是一环,与父母不愉快的曾经,想忘,忘不掉,总在脑海中有固执的残羹。

猛然回头,那感恩的情绪取代了曾经的冷漠,才知道曾经没有什么好固执的。

他们毕竟赋予了我温暖,赋予了我生的机会。

我竟还如此固执。多少次指尖滑过了能与父母共享天伦的快乐流沙,也错过了多少我们彼此温馨的一笑。

如此,我又何必再固执什么?为了已走过的曾经,还要再错过几许微笑。

我们的青春经得起多少固执与错过啊?

临窗望柳,郁郁葱葱,似我们当下青春的年华。只是无论几个严冬后,柳啊,依旧会临湖抽绿,而我们呢?我们的青春能重来吗?

不要太固执,固执得越多,得到的越少,能体会的更少,错过的也就更多。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篇6

生1:老师,我还有一种割补的方法。

(注:沿着中位线割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之前已经交流过)

师(半信半疑):哦?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1(拿出一个等腰梯形):我沿着梯形的高剪下来,补到另一边,补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长方形的宽就是梯形的高。

(这时我有点懵了,只是潜意识觉得哪里不对劲……)

师:这位同学的梯形有什么不一样?

生2:是一个等腰梯形。

师:那不等腰梯形能用这种割补法吗?

生2:不能。

师:看来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所有的梯形。

……

于是我马上回到班里和学生重新探讨这个方法。可是,刚才上新课时学生那些新奇的目光、探究的欲望、表现的冲动已荡然无存。我懊恼极了:有些东西,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自省。

1.备课时预设不充分

我在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时,要求学生带2个一模一样的梯形,那么学生既可以用两个梯形拼接,也可以选用其中一个进行割补。然而,没有预料到有学生带了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另外,我工作十多年,基本上在中低段任教,教五年级还是头一遭。因此,当学生出示等腰梯形时,我并没能敏感地捕捉到这一教学契机,遗憾地错过了!

2.对学生的估计不足

来到乡村小学一个多月,确实感觉到学生的基础不够好,上个学期期末的考试平均分只有60分。因此,在教学时,我尽量放低教学起点,并且一边进行新课教学,一边进行补缺工作。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没能考虑太多,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想不到那么多方法的。事实证明,我错了!

3.课堂机智不够

事实上,就算预设不足,在课堂上碰到这个情况时,我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而不是贸然地去引开话题。在交流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不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是因为公开课的缘故,还是自身不够有底气?我想可能兼而有之吧!

过了几天,我突然回忆起一个细节。在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中,也有好几个学生尝试沿着三角形的高剪下来,想把三角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可惜的是学生所带的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所以没有割补成功,而我当时也没有留意。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我能注意到这个细节,并进行适当处理,那么后来等腰梯形的面积推导就能迎刃而解。

然而,我仍心存疑惑的是,为什么在三角形和梯形面积推导中,学生相继出现这种割补法?我猜测:一是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方法的迁移。由于在“图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头一个研究的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因此学生印象特别深,他们会很自然地将其迁移到其他图形的面积推导中去;二是学生的一种“补缺”心理。他们总觉得可以把凸出来的一块割下来,补到另一边有缺口的地方。

既然这样,教材编写者或任课教师在例题设计或者练习设计时,能否也能考虑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思维“顺势而为”,还可以再次验证三角形面积公式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普适性。如果能引起教材编写者和同仁们的思考,那我的“错过”也算有点价值了!

(责编 金 铃)endprint

2013年9月,在城区小学工作了10余年的我,有幸来到来一所农村小学支教。初来乍到,首先要送上“见面礼”一份——上一节教研课,我选取了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图形转化的一些基本经验,因此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我的大致教学设想是这样的:先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再让学生猜想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然后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汇报交流。然而,在汇报交流的环节,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生1:老师,我还有一种割补的方法。

(注:沿着中位线割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之前已经交流过)

师(半信半疑):哦?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1(拿出一个等腰梯形):我沿着梯形的高剪下来,补到另一边,补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长方形的宽就是梯形的高。

(这时我有点懵了,只是潜意识觉得哪里不对劲……)

师:这位同学的梯形有什么不一样?

生2:是一个等腰梯形。

师:那不等腰梯形能用这种割补法吗?

生2:不能。

师:看来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所有的梯形。

……

于是我马上回到班里和学生重新探讨这个方法。可是,刚才上新课时学生那些新奇的目光、探究的欲望、表现的冲动已荡然无存。我懊恼极了:有些东西,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自省。

1.备课时预设不充分

我在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时,要求学生带2个一模一样的梯形,那么学生既可以用两个梯形拼接,也可以选用其中一个进行割补。然而,没有预料到有学生带了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另外,我工作十多年,基本上在中低段任教,教五年级还是头一遭。因此,当学生出示等腰梯形时,我并没能敏感地捕捉到这一教学契机,遗憾地错过了!

2.对学生的估计不足

来到乡村小学一个多月,确实感觉到学生的基础不够好,上个学期期末的考试平均分只有60分。因此,在教学时,我尽量放低教学起点,并且一边进行新课教学,一边进行补缺工作。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没能考虑太多,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想不到那么多方法的。事实证明,我错了!

3.课堂机智不够

事实上,就算预设不足,在课堂上碰到这个情况时,我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而不是贸然地去引开话题。在交流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不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是因为公开课的缘故,还是自身不够有底气?我想可能兼而有之吧!

过了几天,我突然回忆起一个细节。在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中,也有好几个学生尝试沿着三角形的高剪下来,想把三角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可惜的是学生所带的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所以没有割补成功,而我当时也没有留意。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我能注意到这个细节,并进行适当处理,那么后来等腰梯形的面积推导就能迎刃而解。

然而,我仍心存疑惑的是,为什么在三角形和梯形面积推导中,学生相继出现这种割补法?我猜测:一是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方法的迁移。由于在“图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头一个研究的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因此学生印象特别深,他们会很自然地将其迁移到其他图形的面积推导中去;二是学生的一种“补缺”心理。他们总觉得可以把凸出来的一块割下来,补到另一边有缺口的地方。

既然这样,教材编写者或任课教师在例题设计或者练习设计时,能否也能考虑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思维“顺势而为”,还可以再次验证三角形面积公式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普适性。如果能引起教材编写者和同仁们的思考,那我的“错过”也算有点价值了!

(责编 金 铃)endprint

2013年9月,在城区小学工作了10余年的我,有幸来到来一所农村小学支教。初来乍到,首先要送上“见面礼”一份——上一节教研课,我选取了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图形转化的一些基本经验,因此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我的大致教学设想是这样的:先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再让学生猜想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然后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汇报交流。然而,在汇报交流的环节,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生1:老师,我还有一种割补的方法。

(注:沿着中位线割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之前已经交流过)

师(半信半疑):哦?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1(拿出一个等腰梯形):我沿着梯形的高剪下来,补到另一边,补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长方形的宽就是梯形的高。

(这时我有点懵了,只是潜意识觉得哪里不对劲……)

师:这位同学的梯形有什么不一样?

生2:是一个等腰梯形。

师:那不等腰梯形能用这种割补法吗?

生2:不能。

师:看来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所有的梯形。

……

于是我马上回到班里和学生重新探讨这个方法。可是,刚才上新课时学生那些新奇的目光、探究的欲望、表现的冲动已荡然无存。我懊恼极了:有些东西,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自省。

1.备课时预设不充分

我在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时,要求学生带2个一模一样的梯形,那么学生既可以用两个梯形拼接,也可以选用其中一个进行割补。然而,没有预料到有学生带了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另外,我工作十多年,基本上在中低段任教,教五年级还是头一遭。因此,当学生出示等腰梯形时,我并没能敏感地捕捉到这一教学契机,遗憾地错过了!

2.对学生的估计不足

来到乡村小学一个多月,确实感觉到学生的基础不够好,上个学期期末的考试平均分只有60分。因此,在教学时,我尽量放低教学起点,并且一边进行新课教学,一边进行补缺工作。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没能考虑太多,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想不到那么多方法的。事实证明,我错了!

3.课堂机智不够

事实上,就算预设不足,在课堂上碰到这个情况时,我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而不是贸然地去引开话题。在交流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不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是因为公开课的缘故,还是自身不够有底气?我想可能兼而有之吧!

过了几天,我突然回忆起一个细节。在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中,也有好几个学生尝试沿着三角形的高剪下来,想把三角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可惜的是学生所带的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所以没有割补成功,而我当时也没有留意。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我能注意到这个细节,并进行适当处理,那么后来等腰梯形的面积推导就能迎刃而解。

然而,我仍心存疑惑的是,为什么在三角形和梯形面积推导中,学生相继出现这种割补法?我猜测:一是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方法的迁移。由于在“图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头一个研究的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因此学生印象特别深,他们会很自然地将其迁移到其他图形的面积推导中去;二是学生的一种“补缺”心理。他们总觉得可以把凸出来的一块割下来,补到另一边有缺口的地方。

既然这样,教材编写者或任课教师在例题设计或者练习设计时,能否也能考虑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思维“顺势而为”,还可以再次验证三角形面积公式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普适性。如果能引起教材编写者和同仁们的思考,那我的“错过”也算有点价值了!

上一篇:幼儿园防溺水的教案下一篇:新人教版六下语文单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