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安排语文教学环节(精选11篇)
切实构建实效课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落实。因此,切实重视和加强阅读教学,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前几年,我们小学研训部推出了自主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模式虽然提示教学环节,但是没有划分课时内容,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发现,一部分教师不能恰当的安排每课时的教学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推出了这个教学环节的,是在模式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细化。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和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应该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组织教学,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阅读教学三层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修学校小学研训部以上述理念和要求为指导,积极探索阅读教学的一般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这些教学环节以读为基本方法和手段,按照学生身心安排起点和重点,每一课时有明确的目标,有自己的课时重点。从常态课看,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梗概,理清文章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品味词语,读懂课文,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为第二课时内容。所以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能提前,应该同样得到重视。
一、第一课时教学的一般环节: 第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1、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第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读准字音,检查字词读音。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例如: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在游戏中读等。要切实做到每个学生对会认得字,会写字的全部认识。当然在进行识字学词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不必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复;对词语意思教学,应根据年段的不同有所侧重:低年级段把握在“了解”层面,中年级段发展到“理解”程度,高年级段则要掌控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火候。
读课文,找生字,读准字音,检查字词读音。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等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低年级的识字学词,主要在课堂,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中高年级教师可以安排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的环节,老师要设计出具体的要求,不能泛泛地说今天晚上回家预习哪篇课文,应该让学生写写预习笔记,内容可以是生字组词,可以是对不理解的词语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查找工具书,进行简单的理解。课堂上老师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时,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现在很多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读通课文的训练,以致课文学完了仍有很多学生书读得结结巴巴,一点感情也没有。所以在第一课时,我们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读通、读准、读顺这一教学目标,可以一段一段地“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试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于永正老师的“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读通、读准、读顺”应是第一课时又一个教学重点。这个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
(3)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在有效初读后,对话交流,抒发感受,形成整体印象。这个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中高年段,课文的篇幅较长,虽然我们现在的教学不让学生给课文划分逻辑段,但也要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要理清文章的思路。例如《火烧云》是按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学生理清文本思路,为进一步感悟文本,学习写作方法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再读课文,交流收获。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比如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因为课文的内容都是通俗易懂的,但识字量却相当大,在第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识字,读正确生字,并在读准词语、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至于高年级的第一课时,生字教学大部分可以放在课前的预习中完成了。老师只要在检查后,对学生存在的个别字易错字进行分析,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写字。教学的重点该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交流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知识、体会,同时也会有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动交流可以是师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生生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分小组再提出问题,教师筛选、归纳出能覆盖课文语言文字的几个问题。在主要问题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可以设计几个辅助性问题为主要问题开拓思路,进行探究。中高年级可以围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词句表达的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集思广益,把学习内容引深、拓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学习。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四环节:切入重点,做好铺垫(中高年级)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并逐步逼近事物的本质。教师在引领学生理清脉络之后。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引导学生读悟。然后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目的;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第四环节:指导书写(低年级)
这个环节是针对低年级来说的,在指导书写之前,可以带领学生给生字组词,扩词,因为这是低年级学生理解字词意思的好办法。扩词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学生扩词中的错误,并及时加以更正,免予对学生的误导。扩词后指导书写,一年级可带领学生书空,明确每个生字的笔画、笔顺,再强调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合体字要认识部首,生字较多的课文,可以把指导书写分散到两课时中进行。
成功的第一课时教学是什么样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识字、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
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初读识字,了解课文梗概,理清文章脉络;第二课时的任务是扎扎实实地做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的训练,深入地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因素,并进行更多训练;在达成教学目标基础上安排相关的拓展阅读、拓展练笔。第二课时教学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二环节:围绕重点,精读探究。
这是第二课时重要的教学环节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重视课堂生成,提倡精讲多读。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时,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赏读重点词句段,丰富内心体验;评读重点词句段,揣摩表达方法。这个环节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几点:
1、品悟-欣赏-运用密切结合
品悟理解:理解文本内容是阅读的核心,也是从语言文字中获得意义的过程。重点选择部分段落或语句,特别是那些能突出表现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教师可适当地作些启发性提示,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对文本的理解是有层次的,有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意”的领会,这些都和学生的经验、知识、思维能力相关。对意义的把握是由浅入深的,要根据年级不同引导学生以“读”代“悟”,以“悟”代“解”,逐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切不可硬性分析,以“讲”代“悟”。
欣赏朗读: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朗读,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运用积累: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的选材、结构、表达手法进行评价模仿。如果欣赏性阅读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的话,评价性阅读则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鉴别及价值判断获得理性的认识。这是阅读教学实现读写结合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一定把品悟——欣赏——积累密切地结合,通俗地说,老师引领学生理解了一个句子,就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对那些需要背诵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就能熟读成诵,不必再另外安排时间让学生来背诵。一个句子学生能声情并茂的读出来,你还能说他对这句话没理解吗?理解句子,再根据这个句子展开想象,举一反三,就为仿写拓展了思路,打好了基础。
2、抓住重点句段。什么是重点?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文章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文章中心的语句;突出文中人物性格、品质的段落;描写和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如《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内容。如《火烧云》描写颜色变化的段落;如《锡林郭勒大草原》写草原广阔美丽的部分。
3、重视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是学生和作者平等的对话,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阅读中的理解、感悟、思考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常常根据语文的特点,运用直觉、顿悟、感悟等来认知文本,使得培养语感具有不寻常的意义。因此,重视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这一环节的必要内容。
4、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风格的课文,采用合适的方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体会、感悟。
对于情境的创设,三位执教老师都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电影片段的选择,还是火烧云的颜色,以及草原美景的图片,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再现了大自然神奇魅力。第三环节:回归整体,深化提高。
不管是以自然段或者意义段为单位进行阅读反馈,还是以关键词或重点句贯穿阅读反馈全程,从读通阶段的“整体”过渡到读懂阶段的“部分”,是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的,但还应回到整体,通过完整地诵读,将读懂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进一步“入境悟情”,增强阅读效果。
第四环节:适当拓展,学用结合。
进行背诵、写字、词句积累、运用等方面的训练,适当进行拓展延伸,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⑴诵读——丰富记忆宝库
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课文的文质兼美,体悟情的自然流动,在一遍遍诵读中提升语感,丰富语言;二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可看板书背、看图背、表演背、比赛背、情境背等等。
另外,除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教师可酌情推荐,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可要求熟读成诵;鼓励学有余力的孩子多背多记。
⑵摘抄——练就一双慧眼
就一篇课文来说,所学到的词语、接触到的句式、经典段落很多,教师自己先要有一双慧眼,把目光放在发掘课文中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没有的或者不常出现的句式上,寻找出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之处,来确定本课的积累目标。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基本方法。例如,拿到一篇文章,应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圈点点,勾画出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词句和段落,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简要的批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时自觉地吸取文章中有益的“语言营养”的习惯。指导学生摘抄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沙里淘金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能有效地积累语言,并养成随手摘抄的好习惯。
但要注意的是,由于低年级孩子书写技能差、速度慢,因此对摘抄的要求不能高,量也要尽力控制。
⑶讲、演——内化课文语言
低年级有很多故事情节强的课文,对于这一类文章可采用讲故事、演故事等方式积累语言。这些令学生兴趣盎然的复述形式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复述直接体现着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
⑷迁移——运用书面语言
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运用练习,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逐步实现内化,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如用新学的词语造句、仿写富有感染力的句子、仿写能激发联想和想象的段落、为情节跳跃处补白等。实践证明,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点仿和面仿。
点仿是局部模仿课文表达方式的训练。局部模仿,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仿写、段落仿写。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课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课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
教材中常作为仿写的句式有:排比句、反问句、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设问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等。如《锡林郭勒大草原》描写野花的排比句。
段落仿写主要训练学生用总分方式结构段的写法,其规律是:①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如《火烧云》第三自然段都是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比较适合段落的仿写。还有些课文的段落结构很特别,值得模仿。如《倔强的小红军》倒叙的写法。抓住这些训练点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面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课文篇章结构的训练方式。教材中的课文在篇章结构上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如《桂林山水》。第二类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如《观潮》。第三类是按地点或空间转换顺序的课文,如《故宫》。第四类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写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鲸》等。还有一类是比较常见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开国大典》等。学习这些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悟出写作方法,进而安排学生进行迁移性的仿写训练。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必定能得到提高。
一、导入新课时进行训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导入方式”已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重视。如何吸引学生投入新课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实效,这是对教师的重要考验。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春笋》一课时作了这样的设计,听后很受启发。
教学片段一:
师:(板书“笋”)同学们,你们见过笋吗?谁愿意来介绍一下?生:笋可以吃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昨天我还吃了笋烧的汤呢!师:味道怎么样?(用手比画成碗状)这里有一碗笋汤,把它喝了,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滋味。生:(捧碗一饮而尽,舌头舔舔嘴唇)真鲜啊,味道好极了!(教师和全班学生笑着鼓起了掌)师:还有哪位同学也想来介绍介绍笋?生:笋外面包着一层一层叶子的,摸上去毛茸茸的。生:笋是下面大,顶上尖,像小宝塔一样的!生:笋长大后会变成竹子的。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笋是竹的嫩芽,味道鲜美。春天到了,埋在泥土里的笋就会纷纷钻出地面,我们把这时候的笋叫作春笋。(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课题就叫《春笋》,同学们有兴趣吗?(引导学生读课题,然后组织学生初读课文。)
这位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自然地导入课文,上课伊始就创设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有效地接受说话训练的同时,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去。这样的设计是科学的,同时也是有效的。
二、品读课文时进行训练
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是一种思维训练,用词造句的准确和灵活,反映了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由于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螺旋式的,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这种训练又具有综合性,既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训练重点,又要注意常规性训练。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国标本语文一年级教材《放小鸟》一课时,作了这样的安排。
教学片段二:
师:(投影出示“这是一只_____的小鸟。”)哪位同学能完成这个填空,别忘了说说理由。生:我觉得这是一只非常可爱的小鸟,因为书上第一小节写了它有“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小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师:(投影出示文中原句“姑妈送我一只小鸟,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小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非常可爱。”)这确实是一只惹人喜爱的小鸟。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吗?学生个别读,教师范读,学生再练读句子。师:(投影出示“姑妈送我一只小鸟,_____的羽毛,_____的小嘴,两只眼睛_____,非常可爱。”)哪位同学能完成这个填空?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书上用过的词语不能用了,也不能改变书上图画中小鸟的样子。教师组织学生仔细观察书上图画,学习伙伴间先互相讨论讨论,然后再在全班交流。生:姑妈送我一只小鸟,软软的羽毛,尖尖的小嘴,两只眼睛圆圆的,非常可爱。生:姑妈送我一只小鸟,长长的羽毛,又细又尖的小嘴,两只眼睛又黑又亮,非常可爱。……
围绕一句话,这位教师作了这样精心的设计。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轻松愉快地进行了一个以说话、朗读为核心的综合训练,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当然,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文本内容合理安排。但是应把握好一个原则,安排的训练应该是综合性的,既要关注到听说读写相互联系,又可以有所侧重。针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读写结合应该是训练的重点。我们还是来看一看《放小鸟》一课的另一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三:
师:(引导学生看书上彩图)如果你就是图画中的小朋友,看着小鸟跟着妈妈越飞越远,心里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可以找小伙伴研究研究,然后在书后面的空白处动笔写一写。过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看哪位同学完成得最好。小学生兴致勃勃地互相议论、书写,三分钟后集体交流。生:看着小鸟在妈妈身边这么开心,我也会很高兴!生:我会大声说:“小鸟,鸟妈妈,一路平安!”生:我会告诉小鸟:“这次你可要当心点,不要再迷路了!”……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又一次获得了合作、探究的机会,又一次接受了发散性思维和说话能力的训练。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一年级的小学生也乐于主动地拿起笔,写自己有兴趣的话了。
三、总结反馈时进行训练
总结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好时机。可不少教师在总结反馈时,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拓展训练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一位教师在执教《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时是这样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
教学片段四:
1.谈话:同学们,什么是“舍己为人”,什么是“英雄”,此刻不需要任何语言来解释,年轻的法国船长皮埃尔用行动做了最好的诠释。此刻,你心中一定涌动着许多话语,想对皮埃尔说。或许你从他的身上,感悟到更多生命的真谛。那么,请你把自己想要说的凝聚成一句或几句话,为英雄写一段颁奖词,或是一段生命感言。(播放音乐)2.学生2分钟书写,然后在音乐声中交流。3.老师播放小诗,参与交流:(有一种爱叫责任,有一种力量叫坚持。在无尽的黑暗中,分明有一盏灯,那是英雄精神的光芒,指引着每一个前行的人!)4.整理板书:同学们,时间会带去记忆,有一天,我们会不再记得印度洋上那一个生死之夜(擦去课题),年轻的船长皮埃尔和他那一次次生死抉择,也会从我们记忆中模糊(擦去“皮埃尔”)。在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选择。在这许多的十字路口,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牢记着这两个词——“责任”与“爱”。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的坐标。5.出示拓展练习题:选择一题进行续写。镜头一:一个清晨,皮埃尔捧着一大束鲜花,来到了妻子克勒松的墓前,深情地说:“……”镜头二:这一天,皮埃尔收到了一封陌生人的来信,他是那艘获救客轮上的一名旅客。信中写道:“……”
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我们所有语文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从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做起,精心挖掘文本、现实生活各种素材中的可训练点,合理地安排各种语言文字训练,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有效。
摘要: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所有语文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本文对如何构建有效语文课堂进行了如下探讨。
原方案非常重视经验的作用,将前一活动环节视为后一环节的经验铺垫,层层递进,从而达成目标,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但是,如何合理安排活动环节值得仔细推敲。
原方案开始部分直接引出“有趣的积木闯关游戏”,意在激发幼儿兴趣。如果幼儿没有玩骨牌的相关经验,这样的安排容易引发两种状况:一是幼儿因接触新玩具而过度兴奋,沉浸于对新玩具的摆弄玩耍,从而难以将注意力集中于目标任务上;二是幼儿因没有经验支撑而完成不了挑战任务。建议将原方案的开始部分调整为幼儿的自由探索。教师出示骨牌,营造宽松的氛围,请幼儿说说“见过这种玩具吗?可以怎么玩”。在简单讨论的基础上让幼儿自由探索,并相互学习。如此,既能满足玩新玩具的欲望,又能为接下来的挑战环节奠定基础。另外,假如原方案的“挑战二”选用两人合作的形式,会更利于接下来小组合作完成“挑战三”的任务。
在“挑战三”环节,设计者为了给幼儿提供经验支撑,播放了相关比赛的视频,清晰呈现了“哥哥、姐姐”排出的图形,且要求幼儿四人合作用桌上所有的骨牌排成一个图形。然而,这样的设计有效吗?细细一品就不难发现如此经验支撑的弊端:由于视频限制了幼儿的思维,“挑战三”很容易沦为模仿活动。我认为,幼儿之前已有两次挑战的经验,因此,让幼儿主动去尝试,成就幼儿多种创新的可能,更有利于幼儿学习,因为探索的过程远比结果来得重要。建议在“挑战三”之前,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骨牌排放的注意点以及小组合作的要求,这是成功应对挑战的关键。而相关比赛视频可放在最后播放,呈现难度较大的骨牌排列形式,以激发幼儿后续探索的欲望。
《标准》指出:“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而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以下理念:
1.借助生活实际教学,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内容设计能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例1的教学中,以家里来客人要沏茶为背景,提出“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问题,出示沏茶所要做的各种工序,以及实施每种工序所需要的时间。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陌生,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设计沏茶方案,此时教师不给学生任何的提示或暗示,学生可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表述。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尽情阐述观点,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即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沏茶的顺序是什么?怎样安排节省时间?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去做?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比、评价哪种表达方式更为简洁、明了,让学生自主地从众多策略中探寻出最优策略,同时关注、体现数学的简洁美,从而得出把能够同时做的事情一起做,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这样的安排就是合理的。
2、渗透生本理念,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看出,例1沏茶的方案孩子们通过自学和组内交流,很快能够掌握。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数学学习时间比较充分。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议一议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理念。
3、及时补充资料,拓展知识面。
在教学中告知学生今天研究的问题其实就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统筹学的典型例题。华罗庚在讲解统筹学时就以今天学习的沏茶为例。第一种方法是先烧水,在等待的过程中拿茶叶,洗茶壶,水开后,泡茶。另一种方法是先洗茶壶,拿茶叶,再烧水,最后泡茶。结果当然是第一种方法最节省时间。工序一改变就节省了时间,这只是统筹方法的.一个简单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却体现了此方法的合理性,及时性和科学性。总之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较多的事情。
4、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当然,本课也有一些遗憾的地方,例如:个别题目老师对学生的估计过高,例如:课堂上教师的鼓励、评价语有些贫乏等等。学生反馈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程序表达地还不够清楚。也没有着重探讨哪些事情可以同时进行。
总之,这节课我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认为已较好的落实了各项目标,学生的表现也挺棒,敢说会说,经历了知识形成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长凝中心校东长凝学校
课堂教学评价安排
一、活动时间:2012年2月20日——2012年3月2日。(具体安排见附表,周末25、26除外)
二、安排方式:
1、组织方式:由学校评委组成评议小组,对上课情况进行评议,对教师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达到较高教学效益的教学观念及实施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2、评委组成:学校业务校长、中层干部、学术委员会部分成员、学科组长、上届大比武活动获奖人员(A);学科组教师(B)。
3、参加人员:学校全体教师(部分领导和骨干教师可以不参加,上届大比武活动获奖人员不再参加)
4、学科安排: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技术。其他学科教师回到原学科参加活动。
5、年级安排:安排在高
一、高二两个年级进行,以新授课为主体。
6、教学内容:要严格实行“三步”教学模式,分工负责人根据学科组情况确定讲课时间和讲课时段,同一学科组成员的讲课时段至少分成两段,保证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互评,并要尽量照顾到互评的人数等的公平性。讲课教师在抽取讲课课题的同时抽取讲课时所用班级,但不能在个人任教班级讲课,抽签时抽到本人任教班级的,重新抽取。讲课顺序由学科组长具体负责,并和各级部具体联系安排,保证授课节次、班级不撞车,安排好后至少提前两天,将安排表交教导处存档。
7、活动时间:学校对不同的学科安排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但相同的学科要集中 进行。对所教学科教学内容指定节次进行讲课评比。首先由学科学术委员、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或骨干教师根据各年级教学进度或学科特点,每学科指定8-10节课课题(新授课),参评教师抽取讲课顺序,所有参评教师提前半天抽取讲课题目(抽取题目人员抽签确定),在同一半天内讲课的教师讲同一个题目。同一半天内讲课的教师的讲课题目一致,不在同一半天内讲课的教师题目不一致。同一半天内讲课(讲课题目一致)的教师之间不互相听课(讲课过后可通过教室监控观看其他教师的讲课视频)。课题设计由备课组长根据年级教学进度统一安排,级部做好协调,保证活动能顺利进行。
8、打分方式:课堂教学及观课议课部分一起进行。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组成课堂教学评价委员会,对所有参与教师进行量化打分,计分内容分为两部分:课堂教学评议部分(80分)、学生评议部分(20分)。
9、计分办法:
①评价委员会成员由两部分成员组成,学校指定成员(A票,不少于3人,分值比例占60%)及学科组内成员(B票,分值比例占40%)。学校指定成员主要由相关学科学术委员会成员、本学科学术委员、没有参与原任教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和部分没有兼课的中层干部,上届大比武活动获奖人员组成。学科组内成员指参与课堂教学评选,不讲同一课题的所有组内成员,用于互评。
②课堂教学评价委员会成员应认真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A票评委根据评课情况撰写课堂教学评价报告,内容包括总体情况分析、优点、缺点及改进的建议或意见,要求内容翔实有分析有案例,能为教师或学校提供有效的。
③A票评委具有一票否决权,否决可以不计名,但应在课堂教学评价表上写明否决原因(如不用普通话、没有落实“三步”教学要求、课堂教学效果太差、有 作秀嫌疑等),以利于教师的改进提高。
④A票评委与B票评委使用相同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只在表头上标明A票或B票。每张票的满分为100分,A票成员的计分占60%,B票成员的计分占40%。计分公式为:A票成员的平均分*60%+B票成员的平均分*40%,以上所指A(B)票平均分指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后其余成员的算术平均分。课堂教学参评教师所得分数最高分与最低分的最大差值为10分。若差值大于或小于10分,则按比例折算。计算办法为:教师实得分数*10/(最高分-最低分)。⑤学生评议票,满分20分。计分公式为:所有学生分数之和/学生人数*20%。教师所得分数最高分与最低分的最大差值为1分。若差值大于或小于1分,则按比例折算。计算办法为:教师实得分数*1/(最高分-最低分)。
⑥教师最后授课评议分为:教师评议得分+学生评议得分。成绩在适当范围内公示。
⑦课堂教学成绩在教研组排名不在向市教育局上报人数的3倍的名次内的,不能作为市教学大比武候选人向上推荐。
⑧B票评委根据参与听课情况以某两节课为基础撰写评课稿,用于“五项全能”教学大比武中第三项观课议课项的个人评分,并于所选择课听课后当场交评审小组负责人密封。部分优秀的课堂教学评价报告及评课稿经学术委员会讨论后择优发表在《教育研究》和学校网站上。
10、材料收集:
--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科学地进行课堂环节设计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我觉得最主要的因素取决于它有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教学环节设计。如果教学设计不合理的话,那么教学活动不可能顺利实施,课堂活动不会有序开展,课堂教学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不要太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因为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服务与教学目标的。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彼此衔接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实实在在,设计方向应力争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最终达到英语知识的学以致用。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我们老师每天上课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一节课包含很多环节,每一个环节有它的目标,有它的内容,有它的活动形式。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不言而喻,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里至关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确立一个模块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呢?
首先,教学目标要考虑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的描述,课标中分别提到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方面。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是每堂课都要体现所有这些内容,而是要集中体现其中的某几方面。因为不是每节课都有学习策略目标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内容来制定。
其次,确立目标的时候,也要考虑它的可行性。一个模块分成几节课来讲,那么每节课要实现的目标要有所侧重。如有的老师在设计
第一节课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词汇,多少句型,达到什么程度的语法应用能力,那么这个目标就有些不切合实际。所以我们在设计目标的时候,要根据课标,根据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有三个思路。第一就是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来考虑问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中有何疑问,通过我们的教学他能达到什么水平,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立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难易适度。第二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我们的各个课堂环节中通过学习,明确我学到了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会干什么。第三是应该把学生的实践摆在教学最核心的地位。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多听、多说、多练。
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我们就要考虑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了。那么一节课的设计是否必须按固定模式呢?显然不是的。我们要考虑这节课在整个模块,整册教材,它的价值它的意义再进行合理设计。虽然一堂课没有固定的教学程序,但这其中有我们可以共同借鉴的规律。下面我们来谈谈课堂设计的几个具体环节。
第一部分,热身导入环节。一堂课是从导入开始的,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它就像一根导火索,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尤为重要。课堂导入要力求新颖多样,富有引导性和情感投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
第二部分,呈现环节。呈现环节是一堂课的重头戏,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能有实质性理解并初步掌握。课堂教学能否达到目标,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呈现环节是否合理有效。新课程目标要求我们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为出发点,力争做到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探究学习。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做到创设情境,让学生愿参与;加强指导,让学生会参与;体验成功,让学生持久参与。
第三部分,巩固操练环节。我们在进行练习活动时要注重具体活动的可操作性,具体活动的实效性,具体活动的目的性,以及彼此之间的衔接。
第四部分,总结和布置作业环节。总结是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梳理和回顾,包括都学到了哪些单词,哪些句型,那些语法知识等,这个环节必不可少。我们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归纳,然后老师再作补充。而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我们都要布置作业。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已经不再是以往那些简单机械的抄写背诵了,很多老师都会尝试创新作业的布置。
其实我觉得如何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去进行合理设计,就好比我们为了出席某个重大场合要精心打扮一番一样,你要根据所参加活动的目的选择不同款式的衣服。你还要考虑衣服合不合身,即开展的活动是否科学,是否有效。此外,里外衣款式的搭配,即活动之间的衔接和过度要协调一致。这样衣服穿出来的效果才会得体,大方,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才能更科学,富有层次性,更能够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
驻操营小学
刘 辉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俗话说:有了目标, 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目标其实就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完成的各项目标, 它则是由教学内容中的每项具体目标所组成。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 即每课的小目标与每单元的中目标以及最终要完成的总目标。当老师和学生的目标都确立后, 老师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步骤中所提出的要求分析出学生在此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学习难点和重点, 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实践活动, 还可以做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同步前进, 使得教学过程更有的放矢, 教学任务更能顺利完成。
二、行之有效的课堂情境导入
大家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任何东西, 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 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 选取合理素材, 精心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实现真正的师生平等互动, 才能让学生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状态。为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
1.选择的教学情境能成为新知识生成的感性材料,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能引起学生的情感思想为前提。
2.教学情境尽可能来自生活,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教学反应。
3.教学情境尽量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这样学生才愿意参与其中讨论, 才愿意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才能有见解可发。
英语课堂上我们只要能让学生开口说话, 并且愿意开口说话, 那么英语的课堂教学就会有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极大限度地诱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对新鲜事务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多开口练习, 给学生营造一种兴致盎然、跃跃欲试的浓厚课堂学习气氛是课堂教学情境导入的必要条件。
三、课堂限时训练, 增强日常实践机会
一、布置作业练习应该讲究方法
减轻小学生的作业练习负担同样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我所任教班级尝试减轻学生作业,少布置课外作业,题目采用自学、交流、归纳、练习、应用等方法,百分之九十的小学生通过自习就掌握了一节课的新知。这说明只要方法得当,减轻作业负担不但不会影响成绩,反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灵活创造性的教学
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小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练习。对听力好的学生,要注意让他们多听;对视距好的学生让他们多看;对触觉发达的学生,要让他们多触摸物质,然后通过动笔、动手等提高学习效率。动员学生要他们多在活动中体验。
1.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做不同的作业,可以增强学习效果又可以减轻作业负担。
2.把作业分层次解决。按作业的难易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练习有明确的目的性,只做学生不懂的,只练学生不会的。
3.一定要减少学生机械重复性的作业,让学生对作业有新鲜感也有兴趣,并且要面向广度展开,也可向深度展开,而不是简单重复。
4.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做不同类型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安排就会有更强的针对性了。
5.重在教师指导学习方法,简化答案。也许有些老师贪图方便省事,不论是讲评课本或练习册上的题目,还是讲评试卷,都是照读参考答案。而那些参考答案往往比较复杂,有些学生抄下来了也不知道说什么,学生无论是抄答案还是背答案,肯定有沉重的负担,也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对于参考答案,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1)简化答案。答案要点有就行,要用学生自己的语言作答。特别是有些课后练习题答案太长太啰唆。
(2)方法指导。我要求学生明白题型特点,要知道答案是怎样来的。在练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资源进行拓展和创新,在多样化的训练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提高练习效率。例如,教学第八册练习5的“读读背背”时,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我巧妙利用成语和名言这两项看似没有关联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说写训练。学生兴致很高,思维的火花瞬间被点燃:我敬佩万分地对鲁迅先生说:“您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真是一位难得的天才呀!”鲁迅先生文质彬彬地回答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样创造性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技能,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还感受到了文雅的人文气息,还能结合新的课文材料分析回答。
三、要拓展延伸性的教学
语文教材的单元练习设计新颖、综合性强:现在的教材一改过去机械化的练习,呈现的是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将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穿插其中,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重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注重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编写成语歌、格言警句、古今诗文等,注重了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我们要拓展延伸性地练习教学。语文分为直接作业和间接作业,直接作业就是常规的语文课堂作业,间接作业就是课外读书和课外活动等。我认为只布置十分必要的练习,凡是教材上的作业都要在课内完成,要留时间给孩子做课外作业。上完课,作业也完成了。除了日记、作文外,要给学生布置间接作业,如:阅读、看书报、参加社会实践等。
扎扎实实地上好练习课,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该关注的角落。上好练习课与上好阅读课同等重要。我们老师应该给练习课也注入一些源头活水,让它的教学也变得丰富起来、鲜亮起来。
【预习指导】
一、预习要求
1.自读《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写作导引,理解内容。2.回顾说明的顺序。
二、预习检测
说明文的顺序分为、、三种。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自读写作导引。
2.结合本单元阅读课理解说明的顺序。
四、本课与前阶段学习内容的勾连
八年级上册学生学习过说明文,对说明文文体知识已有掌握。本单元课文也是说明文,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写作训练很有针对性,利于学生读写结合。【课堂建议】
一、教师的教学预设
1.学情预设:对于八年级下册的学生,此学习内容难度不算大。但顺序是一种规律的呈现,说明顺序本身要求不能乱,让学生时刻注意顺序,反而让学生有些束手束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注意引导学生把握顺序,认知事物,探究事理,读写结合。
2.建议课时:1课时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会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学会根据写作对象及对象特点、写作内容,确定说明顺序,使说明有条不紊。
2.难点
培养学生在安排说明顺序时养成勤于思考、温故知新的习惯。
三、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 教师写作下水作文。
四、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环节一:自主学习
课前按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环节二:问题探究
1.回顾单元经典文段,回味说明顺序的合理安排。(多媒体出示:)文段一: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如此广阔的北极草原上,有时候,它们的密度竟能达到每公顷有250只之多!这还只是旅鼠的第一大奥秘。” .....……
“这就是旅鼠的第二个难解之谜。但是,无论怎样地暴露自己,因为它们的数量实在太多,而.......天敌的数量却总是有限的,要靠这种方法来减少数量收效甚微。
……
这就是所谓‘旅鼠死亡大迁移’。”说到这里,丹尼斯似乎也感慨起来,两眼眺望着远处的天边,仿佛是在自言自语,“真是滑稽可笑!真是不可思议!这就是旅鼠的第三大奥秘”。..... ——位梦华《旅鼠之谜》 文段二: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到了。……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
在四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呆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
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的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米。在五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那砦红翅黑鹂和黑脸田鸡更给它增添生气。
——利奥波德《大雁归来》 2.回味说明顺序的安排。
在阅读文段的基础上,总结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 A.排列内容次序; B.借用关联词句; C.恰当运用序数词; D.参照具体事物。3.小试牛刀,尝试写作
假如你要向外地游客介绍本地的一处名胜古迹或旅游景点。你准备怎样介绍呢?请确定两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并列出两份说明提纲。
A. 独立思考,拟定提纲; B. 同桌交流,合作修改; C. 推荐优秀,全班展示。环节三:写作实践
1.结合课堂写作训练的提纲,任选一种说明顺序,扩展成一篇说明文。不少于600字。2.从以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里任选一个,写一篇事物说明文,介绍其特征与功用。不少于600字。
课程实践环节安排
一、调查报告参考选题
1、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对国家减轻农民负担与农村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3、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4、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5、对当地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6、对当地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7、对农村土地闲置与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8、对当地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9、对当地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10、其他
二、活动组织
1、学生以个人或小组(3-5人为宜,最多5人)为单位,在教学实践周或寒假期间开展调查活动。
2、学生应根据选题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服务性活动,在此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
3、调查报告的写作既要立足于基本理论,又要反映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的调查情况,避免空洞无物的阐述和议论。具体要求:资料和数据真实、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层次清晰、逻辑合理,不得抄袭。
4、若个人独自开展活动,每个学生务必独立完成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调查报告;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每小组最终务必联合完成一份不少于5000字的调查报告。
三、调查报告的提交及成绩评定
1、调查报告应在本课程理论教学环节结束后的新学期开学第二周,集中交给本班辅导员进行初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汇报收集到的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说出名言是谁说的。
2.谈话:时间非常重要,做事要学会节约时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关于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3.教师出示锅和饼:认识吗?是什么?它们在一起能干什么?
今天我们借助烙饼来研究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教师板书副标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搜集交流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同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饼和锅,让学生知道借助生活中的工具也能研究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1.探究烙1张饼、2张饼的最佳方案。(1)探究1张饼的烙法。①思考:老师给你们一张饼、一口锅,再给你们两条信息,你能马上告诉老师烙一张饼要烙几次?要多长时间?(说说每面都要烙是什么意思?)②汇报:1张饼,烙两次,需要6分钟。(教师板书)③学生上台演示如何烙,其余同学在下面用自己的手烙一烙。
(2)探究2张饼的烙法:①烙饼方法不变,老师给你两张饼,一口锅,你有几种方法把它们烙熟?②汇报:方法1:1张1张烙,烙4次,12分钟。(为什么要1张1张烙?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方法2:两张同时烙,烙2次,6分钟。③动手烙一烙。④教师演示学生汇报的两种方法:(最多需要几分钟?至少需要几分钟?)说一说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会说第二种省时间,教师追问:为什么省时间?
引导学生说出锅没闲着,烙的次数最少,就最省时间。(教师板书:2张饼烙2次6分钟)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明白烙饼的方法及要求,从最简单的一张饼迁移到两张饼的烙法,由于学生的惯性思维,在烙两张饼时也会依照烙一张饼的方法进行,因此设计了思考、动手操作、对比等活动,得出两张同时烙比较省时。
2.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烙饼方法不变,老师再给你3张饼。(1)思考:你有几种方法把它们烙熟?需要烙几次?每种方法需要几分钟?(2)汇报:方法1:1张1张烙,烙6次,18分钟。
方法2:先烙2张,烙2次;再烙1张,烙2次。共烙4次12分钟。
能不能用更少的次数就把它们烙熟呢?(引导从饼的“面”上来研究:3张饼,共有6个面,每次烙2个面,要烙几次?)
回顾:烙两张饼时最省时的方法是锅不闲着,每次都烙着2个面。(3)思考:怎样做到3次烙熟,而且每次锅不闲着?(4)小组合作:教师出示合作要求,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2人操作,1人计时,1人填写学习卡。)(5)汇报:(2个小组边汇报边演示)第一次烙饼1和饼2的正面(中间把饼1翻面,饼2拿出锅外),第二次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中间把已经烙熟的饼1取出,把饼3翻到反面,把饼2的反面拿进锅里),第三次烙饼2和饼3的反面。(6)教师演示并板书:3张饼烙3次9分钟。(7)教师出示三种方法,说说哪种更合理?为什么?
锅没闲着,烙的次数最少,最省时。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思考三张饼的烙法,从而形成不同的烙饼方案,再从三张饼的6个“面”上来解决“最少次数”的问题,得出3张饼至少烙3次就能全部烙熟,烙的次数最少,用时最短。再来一起研究3次烙熟3张饼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循序渐进,同时又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几种烙饼方案进行优化。
3.探究烙多张饼的最佳方案。
(1)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了烙2张饼、3张饼的最佳方法,那你会烙4张饼吗?怎么烙?5张饼呢?(2)思考并汇报:1张1张烙、2张2张烙、先烙3张再烙1张。(3)比较:哪种方法最合理?为什么?(至少烙4次,锅没闲着。)(4)5张饼怎么烙最快?(如何保证锅没闲着?)(5)6张饼怎样烙最快?(方案一:分成2组,每组3张;方案二:分成3组,每组2张。)学生研究发现:两种方案所烙次数、所需时间一样,那你会选择哪种?(选择方案二,因为方案一拿进拿出非常麻烦。)(6)7张饼怎样分组烙最合理?(锅不闲着,烙的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多张饼进行分组,即“同时烙”(2张)和“交替烙”(3张)两种烙饼方法的运用,在烙6张饼时再次形成对比,由于烙饼次数、所用时间都一样,该选择哪一种方案?(2張一组,分为3组;3张一组,分为2组。)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方案优化。
4.发现规律,形成方法。
老师把大家研究的成果全部展示在大屏幕上,观察涂色部分你有什么发现?
(1)教师出示饼的张数和分组情况。(发现:饼是双数时2张2张烙最省时,饼数是单数时先2张2张烙再烙最后3张。)(2)教师出示饼数和烙的次数。(发现:有几张饼就要烙几次。说明:1张饼除外。)(3)教师出示烙饼次数和所需最短时间。(发现:最短时间=烙饼次数×烙一面的时间。)提问:烙10张饼最快要烙几次?至少需要几分钟?15张饼呢?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对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优化,因此对于学生讨论、动手操作中形成的结论以及规律进行总结非常有必要,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会得心应手。
三、巩固训练,运用方法
炸鱼,两面都要炸,炸熟一面要5分钟,一口锅一次最多能炸2条鱼,炸30条鱼需要炸几次?需要多少分钟?45条鱼呢?
四、总结评价
【合理安排语文教学环节】推荐阅读:
如何合理安排暑期时间07-28
《合理存款》教学设计与反思07-22
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09-18
合理检查合理用药09-07
合理设计课堂活动 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06-20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范画11-19
合理膳食讲座07-21
合理控制11-09
合理用药考评制度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