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蚂蚁教案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4课蚂蚁教案(精选7篇)

第4课蚂蚁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

2.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3.借助,加深对生存、生命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中的第一、二点为重点,第三点为难点。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

1.认真朗读三遍以上,并标画出描写蚂蚁的生动词语。

2.思考:本文通过蚂蚁想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理解、分析文中对蚂蚁的生动描写;感受对生存、生命的深刻思考;理解感悟式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朗读全文,积累词语。

畏畏缩缩

左顾右盼

义无反顾

怜悯

主宰

蹒跚

戳破

(建议:要有侧重点地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二、整体把握(划分层次,明确主要内容)。

本文层次十分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1-5为第一层次

6-9为第二层次

请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对一只发现饼干屑蚂蚁的生动描写);第二层(由蚂蚁而引发的个人感悟)。

三、分析,理解感悟式写法。

1.第一层次理解与分析

1-5自然段有四个自然段是描写蚂蚁的。请同学们专注朗读1、2、3、5四个自然段,想想这是只怎样的蚂蚁?

(朗读后,学生交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呢?

(学生交流)明确: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结合练习题一):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目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同时有一定的幽默感(如:义无反顾、重大判断等)

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板书: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2.第二层次理解与分析

第二层是写作者的内心感悟。请同学们细读6-9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蚂蚁)凭借运气获得了饼干屑,就快乐得要晕过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在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联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

由上述可知,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整个生物界来说,我们与蚂蚁一样只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何尝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蚂蚁!

板书:

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是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为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从全文上看作者对蚂蚁毫无感动之情,而是一种怜悯和同情,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乐,而由蚂蚁联想到人类自己。请同学们想想,作者内心有怎样的感慨?

(自由发言)明确: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我生命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等等。

四、作业: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写一则生动的片段(200字左右)。

要点: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针对感悟式的写法和对动物的生动描写,通过写作深化认识,学会运用。

教学步骤:

一.展示学生所写的动物片断。

1.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

2.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

3.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二.感悟式写法的训练。

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请同学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学生(现场写作,在原文基础上续写一段感悟),学生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三.明确感悟的特殊性。

感悟还要有特殊性,不要落入俗套。作者南帆就是这样。一般人可能由蚂蚁感悟到勤劳或生命力顽强等等,但作者却与众不同,由蚂蚁感悟“幸福”“命运”等问题,这是十分可贵的。同学们能否对自己的感悟再作思考,也力求与众不同,有一定高度。

学生(现场交流,修正)

第4课蚂蚁教案 篇2

任务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交流目的。因此, 筛选出适合任务型教学的的主题内容是任务型教学的首要关键。在Estaire和Zanon (1994) 的著作《关于设计任务型课程单元的大纲》中就指出“选择主题或兴趣领域”是任务型教学的起点。选择何种任务主题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任务型课程的教学目标——综合语言能力或是特定语言的运用能力。如果以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 选择任务主题的原则是话题熟悉和内在兴趣, 此外还要与学习者今后所处的环境有话题相关性。此外, 任务主题的领域学习者的实际生活的关联程度不一。贴近学习者实际生活的任务主题有“生日”、“饮食习惯”、“身体工作原理”。同时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学习者设计的任务主题, 不仅受到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所限, 也受到当地文化价值和文化利益的影响。贴近生活内容的任务主体更适合初学者, 而相对较为抽象的内容则更适合高阶水平的学习者。

《全明星英语》的任务主题多数是围绕学校课程和教育机构的相关内容展开而来, 例如字母表、日历、地图、学校时间表等等。此外, 该套书还包罗了大量的社会实践交往涉及到的主题, 例如家庭成员和结构、公共交通系统, 图书馆、纳税、工作招聘等等。这些任务主题都是在校学习者今后进入社会要面对和处理的实际问题。此次教学, 我们以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The party is on Sunday.学习内容有序数词、日常生活计划表以及对话, 是学生在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交流题材, 内容贴切学生生活实际,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体验经历。

二、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任务预备阶段的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促进认知能力发展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学习者通过预备阶段得知他们被要求做得任务以及他们要实现的目标。教师通过预备阶段向学习者解释任务要实现的意图和目的, 唤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内容。

1 . 预备阶段:单词学习。词汇学习是任务开始的第一关。教师通过向学习者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并激活学习者的知识和个人经验, 让学习者明确知道该任务的话题内容。《全明星英语》采用的是大图读图模式, 学生在学习新单词的时候不是去死记硬背枯燥的单词以及汉语翻译, 而是根据图示案例与单词进行联系记忆。学生在看图识记单词的同时, 不断激发出相关的完整的生活情境, 通过一个情景记住了一系列的单词,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课的学习中, 学习者先预览图示提供的Alice的五月份事件安排表。Alice在五月要完成的事件有篮球运动会、生日聚会、看牙医等等。学生根据图表找到序号相对应词组, 如birthday party, basketball game, dentist’s appointment。书本图表鲜明清晰, 易于帮助学生识记单词词组。第二阶段是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英语基数词的表达, 在回到课本, 学习英语序数词。学生根据录音做听读练习。有了单词学习的铺垫, 学习者在接下来展开对话任务练习时有了更为充分的准备, 提高了实施任务的效率。

2.任务开始前的活动。Pabhu (1987) 解释“预热活动”通过“问—答”形式进行。全班师生一起共同参与到实施与主要任务相似的内容当中, 为个人实施任务做好准备。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语句模板, 听视频音频录音, 观察书本大图会绘画了得知如何实施操作该项任务。正如Willis (1996) 所说:“学习者只需要观察其他人实施任务的方式方法, 就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认知负担。”在本次环节, 学习者根据图表内容进行问答练习, 练习内容包括日期、事件等细节内容, 学习者在模仿模板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相关世间日期的表达方式。

3.任务阶段。在任务实施阶段, 学习者将根据图示进一步地将演练阶段运用到的时间、日期和事件描述相关单词词组参与到新的对话结构的构建当中。学习者进一步重复使用之前两个阶段学习到的单词, 并且通过对话逐渐建立对英语口语交际的正确使用语感和方法。

摘要:任务型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热门话题。除了掌握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抽象方法, 我们还必须借助一套适合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教材。本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筛选出最合适任务教学的教材《全明星英语》。本人将从任务主体合理性、教材体例内容编写与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有效契合, 讨论《全明星英语》开展任务型教学的科学合理性和简便易操作性。

关键词:《全明星英语》任务型教学

参考文献

[1]Estaire, S and J.Zanon.l994.Planning classwork:A Task Based Approach.Oxford:Heinemann.

[2]Prabhu, N.S.1987.Second Language Pedag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3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教与学的重点

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教与学的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讨论。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①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2.自学效果反馈,跳出教材,同桌互相提问。相信你是最棒的!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温馨提示: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标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

师生合作:

1.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出现的问题,并抽查部分学生,检验自学效果。2.教师精讲点拨:

一、黄海大战: 【引导】

1.根据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的经过、黄海大战的结果、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2.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

4.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 【引导】

1.讲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要求学生记忆)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画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3.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4.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5.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三、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引导】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总结。

四、《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引导】

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五、《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引导】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兴办北洋海军,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加紧了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海防。应客观公正的评价李鸿章。《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不足、科技落后造成的。同时,他对北洋舰队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旗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二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 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四 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 2 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回答:

(1)材料一的诗句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哪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

(2)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

(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说的是什么事情?“割地”具体是什么地方?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分析:此类综合题不仅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考查分析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多阅读几遍史料,注意先把提供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关键词句找出;第二,注意史料中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或态度;第三,仔细审题,归纳概括,答其所问。

参考答案

(1)甲午战争 黄海海战 1894年

(2)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后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他命令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日舰撞去,不幸被击沉,邓世昌与舰上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3)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指的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治者只顾个人、不顾国家,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等等。

五、反思总结 能力提升

1.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2.教师强化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被动 3 挨打的主要原因。

六、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一、精挑细选

1.在黄海战役中,率领致远舰迎战敌舰而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是()A.邓世昌 B.刘步蟾 C.林永升 D.丁汝昌 2.北洋舰队的基地是()

A.旅顺 B.大连 C.威海卫 D.马尾

3.《马关条约》中最为严重地阻碍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一项是()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辟通商口岸 D.开辟内河新航线

4.在山东的刘公岛有一座甲午战争纪念馆,如果你是一名讲解员,你将向参观的人们介绍哪些内容?①甲午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②林则徐率兵抵抗英军③致远号直冲敌舰,二百余名将士为国捐躯④清政府同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春 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请回答:

(1)这首诗应该写于哪一年?

(2)台湾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割占的?割占台湾的是哪个国家?它是通过哪一条约实现其野心的?

(3)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参考答案

一、1、A

2、C

3、B 4 D

二、1.1896年。2.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日本;《马关条约》。3.三国时,曾派卫温到达夷洲;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等。

培智第八册第4课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1、唱唱:《勇敢的鄂伦春》

2、练练:律动

3、听听:《摇篮曲》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使学生初步感受鄂伦春族民歌的风格,培养其勇敢精神。

2、学习律动——《小飞机》,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四肢的协调能力。

3、通过听赏《摇篮曲》,使学生感受东北民歌的风格,体会歌曲的意境以及优美、抒情的情绪。

三、教学步骤

(一)唱唱:《勇敢的鄂伦春》

1、向学生简单介绍鄂伦春民族的服饰及生活特点;使学生知道这是一手少数民族民歌,激发学生的学唱兴趣。

2、按节奏读歌词和按节奏拍手,教师逐句领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3、结合练习1的拍节奏练习,把歌曲中的主要节奏型写在黑板上进行练习。

4、指导学生唱准每个乐句结束的二分音符时值。重点指导唱准第四乐句的八分音符和“打猎巡逻”歌词。

(二)练练

1、跟着老师拍手。

(1)第一条练习的难点是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组合。采用先读“da”,再拍手的方法。

(2)第二条练习的难点是第一拍为四分休止符,与终止感较差的 八分音符的组合。在第一条练习的基础上将强拍换成空拍,用“空、da da”的读谱法统一动作。

2、随琴边唱谱边拍手、拍腿

(1)按节奏读谱,再随琴唱谱。(2)让学生随琴拍手、拍腿。(3)边唱谱边拍手、拍腿。

(4)根据学生情况分组进行练习,一组唱谱,另一组拍手、拍腿,再交换练习。

3、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勇敢的鄂伦春》伴奏。

按“XX X”节奏型为歌曲伴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编排伴奏谱。

4、随音乐律动。

(1)律动前,先完整示范表演一遍,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并通过熟悉律动音乐,使学生对小飞机在天空中飞翔产生联想。

(2)指导学生观察书中的动作照片,鼓励学生自编动作,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3)动作说明:

1-4小节:左腿开始原地做跑跳不8次;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成一斜线,眼看右上方。

5-8小节:双腿屈膝做小碎步;双手侧平举,眼看前方。9-10小节:继续做小碎步;左手逐渐抬高,右手逐渐降低成一斜线。

11-12小节:与第9-10小节的动作相反。

13-16小节:双腿屈膝做小碎步;双手经体前交叉后伸向体后

方,头略向上扬起。

(三)听听:《摇篮曲》

1、将歌曲所表现的轻柔摆动的动态和速度、力度、节拍特点简单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感受摇篮曲的风格和优美抒情的情绪。

2、3、初听后,让学生说说歌曲的内容、情绪、速度是怎样的? 复听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随歌曲轻晃身体,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韵律。

九年级美术第4课 城市园林教案 篇5

第4课城市园林课时建议:3—5教时

一、本课概述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学规律,创造出的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城市园林作为城市中的山林,不断地满足了人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休息游览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健康长寿和共同持续发展,并由城市园林逐渐向发展。作为园林城市,包含有宅园、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单项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建设等三个层次。现代城市绿地充分发挥了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景观、提供游憩场地等作用,而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一个“城在林中、路在绿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环境已在我们的身边渐渐显露出来了。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感受与欣赏中外古典园林及现代城市绿地,尝试椅凳、街道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地平面图的设计,并拓展到现代城市绿地摄影、绿地音响器和背景音乐的设计。本课还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品味现代城市绿地,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信息点击”板块,则扩大了学生学习的信息量。

二、教学目标体验与发现:感受中外古典园林及现代城市绿地的建园特点,发现现代城市绿地在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景观、提供游憩场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基本的设计方法。实践与创造:尝试椅凳、街道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地平面图的设计。欣赏与评议:欣赏中外古典园林及现代城市绿地,欣赏同学们的椅凳、街道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地平面图等设计作品,并进行评价。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欣赏园林、绿地,尝试椅凳、街道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地平面图的设计。难点:凳椅、街道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地平面图设计中的创意。

四、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专家或师生的设计原作、实物投影仪。学具:铅笔、尺、圆规、墨水笔、铅画纸、水彩颜料、毛笔

五、教学过程与指导要点板块教学过程与指导要点预期学习效果感受与欣赏

1、运用影视或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中外古典园林,并发现其不同的造园特点。

2、指导学生欣赏现代城市绿地,发现其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及各种设计方法与创意,为《体验与创作》板块中的街道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地平面图设计作业作准备。通过感受与欣赏,了解古典园林和现代城市绿地的设计基础知识。体验与创作

1、启发学生根据现代城市绿地中不同环境的要求,尝试设计多种造型的椅凳,并以轻松的笔触勾勒出来,如单体椅凳、连体椅凳、椅凳与桌的组合、结合绿化的椅凳、兼有其它功能的椅凳等。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实用美观。

深化层面——与环境相融合。

探究层面——构思新颖,表现出独特的创意。

2、指导学生尝试设计街道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地,并以适当的比例绘制平面图。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景区划分合理,造园要素布局适宜。

深化层面——文化娱乐设施的融合。

探究层面——体现出街道绿地历史、文化特色或住宅小区绿地温馨的“家园”气息。

3、在以上的设计尝试中,可让学生结合写《设计手记》。其中包括“设计意念”、“设计过程”、“设计体会”等部分。体验椅凳、街道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地平面图的设计过程,共享创造的乐趣。拓展与融会

1、“绿地摄影”的拓展,可以结合《感受与欣赏》板块中“走进现代城市绿地”部分进行教学。

2、通过绿地音响器设计和绿地背景音乐的选择,尝试综合性应用。课堂上,可以在学生选择的绿地背景音乐声中进行绿地音响器的设计。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性学习。品味生活引导学生亲近城市绿地,晨读、晨练、漫步、休憩,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亲近现代城市绿地。艺海搜索鼓励学生尝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收集信息,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设计的开发

1、实地考察:结合学校秋游等活动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运用速写、摄影、摄像等方法加深感受。

2、椅凳模型制作:利用易拉罐、胶合板、卡纸、铁丝等材料,以切割、折叠、弯曲、粘合等方法制作成椅凳小模型,呈现自己的创意。

3、街道绿地或住宅小区绿地沙盘模型制作:以小组为单位,按本组同学设计的最佳绿地平面图制作成绿地沙盘模型。

七、教学评价

1、评价内容⑴知识与技能要求:了解有关中外古典园林及现代城市绿地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椅凳、街道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地平面图的基本设计方法。⑵学习过程要求:主动收集资料,积极参与讨论、尝试设计。⑶独创性要求:以新颖的凳椅、街道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地平面图设计,呈现出自己的创意。⑷其它要求:

“体验与创作”部分的评价,还可参照《教学过程与指导要点》中“作业要求”进行。

2、评价方法⑴学生自评:通过作业中的《设计手记》,评价自己的设计作品和学习过程。⑵学生互评:在设计作品与《设计手记》的交流中,学生们互相发表自己的见解。⑶教师点评:教师对典型的或有个性的作业或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八、信息与资料

1、园林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学规律,创造出的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其宗旨是不断满足人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休息游览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健康长寿和共同持续发展。园林循时而进,由城市园林发展到园林城市,包含宅园、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单项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建设等三个层次。

2、世界古典园林的三大体系十八世纪以前,世界各国几乎都有了自己的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并形成了阿拉伯古典园林、欧洲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三大体系。阿拉伯古典园林:始于古波斯,影响到中东和整个伊斯兰教地区。由于中西亚地区气候干燥,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庭院里经营一小块绿洲,水和绿荫显得特别珍贵。他们认为天国乐园就是一个大花园,里面有潺潺流水,绿树鲜花,美妙的乐声在庙堂里回荡。阿拉伯古典园林内布置多呈“田”字形,用纵横轴线的十字林荫道分作四区,交叉中心设水池,以象征天堂。后来水池又发展为喷泉与明渠暗沟互相联系,深刻地影响着欧洲各国的园林。欧洲古典园林:古希腊在公元前5世纪仿照波斯形成的造园艺术,是经果树园中引栽名花异卉后,发展成四周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随古希腊的园林艺术被古罗马继承,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和绿篱、几何形的花坛,以及迷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园林艺术向大规模的别墅庄园发展,园内一切突出表现人工安排,布局方整端庄,与园外疏落自然的天然环境判若两个世界,以显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重台叠馆的建筑、中轴线和轴心的运用,引水下山、雕塑装饰、喷泉池沼、随阶降泻的叠瀑等形式的综合运用,充分显示了欧洲古典园林艺术简洁豪放的艺术风格。中国古典园林:以中国山水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古典园林与欧洲古典园林截然不同。中国山水园林表现的是自然美,布局形式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独特风格。

3、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l

善于仿造自然山水形象。中国古典园林是运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堆山,峰峦起伏;造水,曲折自然。并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了如诗如画的园景。l

善于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首先是灵活多变的布局,这一手法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尤为突出。其建筑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布置,建筑之间多用曲折多弯的小路相连。道路有露天的石径,也有避雨遮日的园廊。沿着这些道路和园廊,造园者巧妙地创造出具有不同景观的景点,使人一路走来,移步景异。在有限的范围内扩大了空间,延长了观赏的时间,丰富了观赏的内容。其次为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即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还如“借景”,把园外或近或远的佳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不仅使景观更丰富、层次更深远,而且还能扩大空间感受。中国园林中借景的手法很多,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借景还可以进一步引申为借香、借声等。l

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不仅造型丰富多变,而且在园林中起着“点景”、“引景”的作用。各种建筑物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了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常见的有:楼阁,它是自然风景名胜和园林经常出现的景观。人们登楼远望,胸襟开阔,还可发思古之幽情。绝大部分的楼阁是为配合园林景观而建造的,如颐和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苏州拙政园的“见山楼”等。亭台,其在中国园林里数量最多。亭台包括亭子与平台。《园冶》给亭子下的定义是“亭者停也”。意思是供人短暂停留的建筑就是亭。所以亭多建在观景、点景的地方。亭子虽小,但有的园林名胜就以亭驰名,如苏州的沧浪亭等。廊桥,廊把各个建筑联系起来,桥是联系水面两岸的园路。廊桥对丰富园林景色的层次和景深有特殊的作用。园林中的廊有平直的、曲折的,也有爬山廊、叠落廊、过水廊、桥廊、单面廊、碑廊等。园林中的桥也很多,石桥、木桥、竹桥、平桥、拱桥、曲桥、亭桥、廊桥等。舫榭,舫是船,园林中的舫有画舫、石舫等;榭是建筑在台上的房屋。轩,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在江南古典园林应用很多。原是比较单调的墙面,经过形式各异的漏窗装饰,不但富有变化,而且使园林景色更生动、灵巧而富有情趣。

4、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对照表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功能处理政务、受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以及观赏、狩猎,为封建帝王的离宫别院。待客、生活、读书、游乐。规模规模浩大、面积广阔,有数千亩之广;多选择在京城之郊或其它空旷之地。占地不大,多者几十亩,小者仅几亩;多与住宅结合在一起。风格追求宏伟的气魄,及金碧辉煌的建筑色彩;讲究整体布局与开阔的景观,尽显帝王气派。追求平和、宁静的气氛,及清淡雅致的环境色彩;创造世外桃源的境界。

5、拙政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东北街178号,占地60亩,是一座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的古典园林,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晋代文人潘岳《闲居赋》中有“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之句,拙政园即取其之意而命名。经过几百年的苍桑变迁,现存建筑大多为太平天国及其后修建,但明清旧制大体尚在,拙政园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1961年3月4日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东部地势空旷,平岗草地,竹坞曲水,芙蓉榭、天泉亭等亭阁点缀其间。兰香堂是东部主厅,厅中部屏门南侧为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把全园景色融于一壁。中部以远香堂为主体,山水明秀,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从东部进入中园,一泓清池映入眼帘,古树傍岸,垂柳拂水,湖石峻秀。远处一洞隐约可见。池南厅堂林立,错落有致。池北岩岛,溪桥相连,百年枫杨。山、水、石、池、林、亭、堂融合的宛如天然。西部水廊逶迤,楼台倒影,清幽恬静,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馆等体现出江南建筑的精巧。西部以池水为中心,回廊起伏,水波倒影,是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6、颐和园颐和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外,其前身清漪园,是清朝乾隆时期(1750年)修建的,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开始,慈禧历时十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严重破坏,1903年再次修复。这座巨大的园林占地293公顷,水域面积(昆明湖)占全园的3/4。全园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宫廷区位于颐和园的东面。乐寿堂、德和园、仁寿殿、玉澜堂等一组富丽堂皇的建筑群,是帝王们勤政、居住的地方。其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昆明湖四周有各种建筑。湖中有岛,由十七孔桥与岸相连。湖的西部有仿西湖的苏堤,堤上有六座造型优美的石桥。与昆明湖相对应的是著名的的万寿山,山水相连,自成一色。万寿山的前山正中,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中轴线,山下便是有“世界第一廊”之称的“长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1860年英法联军焚园时,后山景区化为灰烬。光绪年间修建颐和园时也未恢复。

7、凡尔赛宫园林著名设计师勒·诺特设计建造的法国凡尔赛宫规模宏大,风格突出,内容丰富,手法多变,最完美的体现着古典主义的造园风格。这座园林布局比较复杂,花园在宫殿西侧,从南至北分为三部分。南、北两部分都是绣花式花坛,南面绣花式花坛再向南是橘园和人工湖,景色开阔,是外向性的;北面花坛被密林包围着,景色幽雅,是内向性的,一条林荫路向北穿过密林,尽端是大水池和海神喷泉。中央部分有一对水池,从这里开始的中轴线长达3公里,向西穿过林园。林园分两个区域,较近的一区叫小林园,被道路划分成12块丛林,每块丛林中央分别有回纹迷路、水池、水剧场、岩洞、喷泉、亭子等,各具特色。远处的大林园全是高大的乔木。中轴线穿过小林园的一段称王家大道,中央有草地,两侧排着雕刻。王家大道东端的水池里立阿波罗母亲的雕像,西端的水池里立阿波罗雕像,阿波罗正驾车冲出水面。这两组雕像表明,王家大道的主题是歌颂太阳神阿波罗,也就是歌颂号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进入大林园以后,中轴线变成一条水渠,另一条水渠与它十字相交,构成横轴线,它的南端是动物园,北端是特里阿农殿。凡尔赛宫园林是作为绿色的宫殿和娱乐场来建造的,确实展示了高超的开创广阔空间的艺术手法,不愧为欧洲古典园林巅峰之作。

8、现代城市绿地现代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分类”中规定的绿化用地,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景观、提供游憩场地。现代城市绿地包括市区街道内存在的片状绿地、斜片绿地,沿道路、铁道、河川与高压线下的带状绿地,道路空间的桥台地、交通环岛、街头小花园,以及附属社会福利设施的片状绿地等。

9、申城绿地近年来上海先后建起了许多大型公共绿地。人民广场绿地是由解放前的跑马场到解放后的集会广场,改建为目前以绿为主、既有时代气息又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园林广场。它以市政大厦为中心,由人民公园——市政大厦——博物馆构成广场的中轴线。在市政大厦与博物馆之间辟建中心广场,在轴线两侧设东、西副广场。中心广场是外方内圆的下沉式旱泉广场,设有地下喷泉,并由l幅上海市版图、4座紫铜花钵和6幅以上海历史文化为题材的花岗石浮雕装饰,以体现“浦江之光”的寓意,使广场融入历史文化的内涵。在广场东、西绿地内,分别设置“旭日廊”、“明月廊”、花坛、雕塑构成辅助广场。广场外围绿化由香樟、雪松和灌木构成环状复合常绿林带,以增加广场了绿化氛围,并把近百座体形粗俗、布局纷乱的工事构筑隐蔽其中。绿带中设有青石板嵌草的步行路和半圆圈椅,供游人散步、休息。广场内部则以低矮灌木、花丛草地为主,形成开阔、明快的绿化空间。广场绿地采用先进的喷灌系统,广场灯和部分草坪灯设有背景音乐系统,广场采用无障碍设计。延中绿地位于上海“申字”高架道路中心结合点,地跨黄浦、卢湾、静安三区,是镶嵌在市中心的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建成面积约23公顷,由12幅绿地组合而成,是近年来中心城区建设面积最大、品位最高、树种最丰富、绿地形式最多样的生态型绿地。绿地之中一池碧波,群楼环抱,水波变幻出抽象画般的都市画卷,让你遐想无限。陆家嘴中心绿地占地10万平方米,在金融贸易中心区林立的幢幢高楼中,被称为城市中的一叶“绿肺”。门口八个高低不同像蘑菇的灯取名为“春”,抽象造型现代气息浓厚。蜿蜒于绿地中的仿砖型混凝土路面,勾勒出上海市花“白玉兰”图案;中间8700平方米的人工湖恰似一幅浦东地图,构思精巧又具气势。湖畔巨型白色“观景篷”是看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群楼的最佳位置,夜晚在灯光辉映中像飘浮的船帆。碧绿的湖水,洁白的喷泉,起伏而有层次的大草坪,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摩天大楼,令人心驰神往。太平桥绿地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黄陂路兴业路口。该绿地以湖光、山色、丛林为特点,在绿地中布置了近一公顷面积的水体,并以此为主体使整个绿地构成了沿东西长轴方向三个层次的园林景观,即绿地北侧宽阔的湖滨亲水台阶和平台、中部开阔的湖面水景,南侧山林草坡。整个绿地构图简洁,气势恢宏,山体,湖面、绿化互为衬托,相映成辉,相得益彰。设计师还充分考虑了它与一大会址的关系,巧妙地在兴业路路端设计了一个亲水平台式的小广场,伸入湖面,使游人在绿地中更好地眺望一大会址的同时,联想到党的诞生之地“南湖’。古城绿地地处老城厢,占地面积3.88万平方米。公园建设以改善豫园老城厢地区的环境质量,提高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采用现代的园林表现手法来体现“古”与”新”的结合与过渡。以一条围绕城的护城河,河上的吊桥,河边的城墙,及丹凤楼、钱业公所、民居缩影等景点来反映了上海传统文化历史,而森林茶座、大草坪、下沉广场等景点则为市民提供了休息和活动场所。世纪公园是上海内环线中心区域内最大的富有自然特征的生态型城市公园。占地140.3公顷,以大面积的草坪、森林、湖泊为主体,体现了东西方园林艺术和人与自然的融合。建有高柱喷泉、音乐旱喷泉、四季园、世纪花钟、大型浮雕、林间溪流、卵石沙滩、银杏大道、缘池等园林景观。园内阡陌纵横,丘陵起伏,乔木常绿,湖水清澈,林间小溪蜿蜒流过。园中,上海最大的人工湖面上悠闲地游弋着成群的白鹅,与对岸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现代化高楼群融为一体。现代与传统,都市建筑与田园风情,构成了谐和的统一。长寿公园位于上海市长寿路商住街中心地段,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公园规模宏大、景观丰富,秉承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吸收西洋园林景观设计精华,具有极佳的生态、景观效果,独具海派文化气息,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一方绿色空间。公园划分为五大主要景区:中央景区绿森林,东南景区水钢琴,东北景区水森林,西南景区五彩林,西北景区黑森林。园内,阶梯式的水帘由上而下,遍及整个绿地,无论你走到哪里脚下都有潺潺流水。特别是钢琴形的巨大音乐喷泉,“弹唱”起来,水花飞溅,晶莹剔透,变换无穷。公园植物品种丰富,约120种,春、夏、秋、冬,季季有绿,季季有花。新虹桥中心花园地处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块,在延安西路、虹桥路和伊犁路相汇交的三角地之中,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新虹桥花园引进了园林先进思想和风格,造景以植物为主,植物配置以乔木为主,绿量充足,乔、灌、草的比例合理。以不同高度滴落的水溪、湖泊和不同宽度的弯曲道路把整个花园串联起来。在园中还有几处不同高度的山坡,在山坡和道路旁引进许多大树,使花园显得更加粗犷、流畅、活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使人们有置身舒适绿洲和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和享受。徐家汇公园位于徐家汇广场东侧,北起衡山路、南至肇嘉浜路、西临天平路、东近宛平路,占地面积约7.27万平方米。徐家汇公园的设计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以绿为主,特别突出与原有徐家汇繁华商业圈以及衡山路殖民地时期的花园别墅风格的融合,以茂密的大乔木、各类花灌木、地被植物构成绿地的要素,绿化配置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也引进了一些特色绿化景观,有挺拔茂密的竹林,四季常青的松林,有展示热带风情的海枣和椰子,也有季相明显的栾树林,沿湖还有芬芳的桃李和摇摆的垂柳,绿化品种丰富,搭配合理。同时通过保留建筑、雕塑小品、平静的湖面、贯穿东西大半个园区的景观天桥以及保留并重新修缮的大工业时代留下的烟囱等景观将绿地连接为完整的城市绿色景观。大宁灵石公园具有市区少有的活水湖,湖上有三座具中国特色的连拱桥把湖面分成内外、大小两块,仿佛使人步入杭州西湖的意境。还有“九曲木桥”盘旋湖面,犹如豫园的九曲桥。令人叫绝的是湖边还有棕榈、白沙组成的“上海夏威夷”景点,如此中西合璧、古今相融的设计理念,使大宁绿地的人工湖独具特色。市民们钟情于城市绿地,他们在此晨练、漫步、休憩,会友。这些绿地不仅改善了上海的生态环境,更给市民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随着上海绿化工程步伐的加快,一片片绿地诞生了,对都市人来说,亲近绿色已不再是奢望。

10、绿地椅凳设计绿地中的椅凳,是人们的休憩之处。绿地椅凳的设计,首先要根据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制定其高度和构件形状,要求实用、舒适。然后考虑其造型和材质。绿地椅凳的类型很多,有单体的、连体的,有与桌子的组合的、与绿化结合的,还有兼其它功能的。绿地椅凳的材质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木材、石材、水泥、塑料、不锈钢等。各种造型、各种材质的椅凳要与环境相融合。

11、园林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季相”(时序)变化、“时相”(朝暮)变化、“气象”(阴晴风雨霜雪烟云)变化、“龄相”(生命植物)变化、物候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同时,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唤起游赏者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中国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体物”的过程,即通过调查研究,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二是“意匠经营”的过程,即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规划布局、剪裁景物。三是“比”与“兴”,即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情达意。

12、园林布局园林设计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计划确定所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结合选定园址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的立意构思,对构成园林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园林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选择,山岭、水体的位置和大体轮廓的确定,不同功能用地的划分和衔接,活动和安静景区的布置,园林主景、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安排等。布局时须综合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使全园结构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统一体。布局是否合宜得体关系到建园的成败。布局要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适当的改造,才能构图得体合宜。园林布局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要不断推陈出新。各国园林有不同的形式、流派和风格,形式上有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等。要根据建园意图和基地环境确定布局的艺术形式。一个园的艺术形式一般应该统一和谐,如用混合式,则在不同形式的衔接上要处理得顺理成章。园林是一种多维空间供游人身临其境进行游赏。组织景区、分隔空间务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各个景区互相呼应衬托。布局要突出主体,分别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隔空间,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使全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使游人感觉有不穷之景,不尽之意。风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静观效果,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使游人在进行中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层层展开,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

13、造景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景”即境域的风光,也称风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造景方法主要有:①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径筑路,造山水景;②构筑楼、台、亭、阁、堂、馆、轩、榭、廊、桥、舫、照壁、墙垣、梯级、磴道、景门等建筑设施,造建筑景;③用石块砌叠假山、奇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④布置山谷、溪涧、乱石、湍流,造溪涧景;⑤堆砌巨石断崖,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⑥按地形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放养观赏鱼类,栽植荷莲、芦荻、花草,造水石景;⑦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以及孤立树的姿态,造花木景;⑧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域结合,或单独竖立成为构图中心,造雕塑景。

14、街道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地平面图设计方法、步骤⑴根据功能划分娱乐、健身、休憩等活动空间,注意街道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地的区别。⑵分布建筑、道路、水体、草地等造园要素,塑造历史、文化景观。⑶点缀以各类花木。⑷先作草图,再作彩色正稿。

第4课蚂蚁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和初步了解蜡染工艺。

2.学生能够利用蜡笔(油画棒)和水性颜料油水分离的特性,制作出具有蜡染效果的作品。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 油画棒、水粉色,水粉纸等。

教 学 流 程

一、魔术激趣

出示一张“白纸”,调色后涂在纸上,然后很快就变成一幅装饰画。

通过和学生的共同探讨,得出答案:教先用白蜡(白油画棒)在纸上涂上想要的花纹,再把颜色涂在有白蜡的地方,事先画好的图形就呈现出来了。

导入本课——蜡染花布。

二、深入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作品和我们平时见到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等。

在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简单介绍蜡染的工艺和最后的效果。通过视频或图片资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蜡染的制作方法及过程,感受民族艺术之美。

三、指导操作 指导学生用水性颜料给蜡笔画涂底色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蜡不溶于水的道理。进一步引导,用蜡笔画过的地方就不再吸水,说明蜡和水不能融在一起。

在设计制作前,演示作画步骤。(1)构思;

(2)用蜡或油画棒在纸上画各种图案;(3)调色;

(4)涂上较深的颜色;(5)给作品命名。

四、学生实践

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我画的图案看不清?为什么我画的不像“蜡染”等。

第4课蚂蚁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传播信息,让学生初步体验如何将信息传播给他人。

2.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设备,了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3.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信息技术设备,了解这些设备的作用;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信息传播的不同方式。【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是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感受信息传播的不同方式,认识身边常见的信息技术设备,了解这些设备的作用。教师在本课教学中,可结合大量表现信息传播的图片教学,教师可以就近取材,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和教室里的信息技术设备,并介绍这些设备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教学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在教材上填写: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比如说: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让人们能更加快速了解各种信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生活质量„„)【相关概念】

信息:通常被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是通过物质载体所发生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可交换的内容。信息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总称。信息处理:按照一定目的、利用一定设备、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从广义讲,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从狭义上讲,专指图书馆、报社、广播电视、情报等部门对信息进行收集、存贮、分析、加工、传输、发布。

信息社会:又称信息化社会。它是相对于工业社会而言的。在信息社会中,信息被视为社会生产的重要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支柱。信息社会属于智力密集型社会,社会劳动力结构将变为以脑力劳动者为主,科学家、信息处理人员成为主要劳动者。整个社会的体制结构向着多样化、小型化和分散化的方向发展。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提出信息社会具有7个特点:1.社会发展的核心是电脑,主要功能是代替、加强人类的脑力智能;2.生产出大量的信息和科学技术知识;3.出现了由信息网和数据库组成的信息公用事业,电脑成为整个社会的象征;4.社会的主导产业是“知识产业”;

5.“目标原则”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原则,主要的社会体系是志愿性的社区、资源共享;

6.以实现“时间价值”为目标; 7.大量生产知识及电脑化。【教学过程】

㈠ 图片激趣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点点鼠”的形象,激发学生兴趣;讲解本学期学习内容。

引入课题:第4课 信息世界万花筒

㈡ 教学身边的新鲜事的传播方法有哪些?

1.学生自我回顾传播新鲜事的方法有哪些,并记录下来,看哪个小朋友记录的方法有多有清楚?

2.分组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并对表现优秀者进行表扬!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规范用词时参考教材的描述)传播的方法: 声音类:说话,打电话;文字类:写信(写作文);图片类:画图,摄影;视频类:摄像;综合类:网络。

㈢教学常用的信息技术设备及作用: 1.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信息技术设备; 2.教师讲解所列信息技术设备的作用; 教师讲解部分信息技术设备的作用;收录机 ㈣巩固练习:

把书上还没有列举的信息技术设备说出来,并介绍他们都有什么作用? 阅读课文内容,谁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引导学生说出:①人工处理信息与计算机处理信息过程的异同点,②人的什么相当于计算机的什么。

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问题?把你的收获告诉你的同桌。㈤总结结束:

上一篇:《税务会计》实训总结下一篇:普通话口语交际之演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