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声音的利用导学案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5声音的利用导学案(精选9篇)

15声音的利用导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1.说出关于人力起源的几点种认识,做出相对正确的评价。

2.举例说明原始生命起源于生命物质这一有关生命起源的基本观点。

3.通过学习认识生物的两面性,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学习方法:

1、认真观察书中的图片,说明人对生物起源的认识。搜集影音资料认识生物起源。2、看图片,描述形态、细胞结构,生存环境

学习资料:

83.米勒的实验为下列哪一项事实提供了证据?

A.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和硫化氢 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氨 C.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产生氨基酸 D.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84.“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柳树适于用下列哪种方式进行繁殖? A.扦插 B.芽接 C.枝接 D.杂交 85.下列诗句中的描述与生殖现象无关的是

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6.将分割后具有芽眼的马铃薯块茎埋在地里繁育薯苗,该生殖方法属于 A.有性生殖 B.分裂生殖 C.出芽生殖 D.营养生殖

87.蜻蜓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与苍蝇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相比,没有的时期是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88.棉农要想多产棉,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摘除顶芽,保留侧芽 B.顶芽、侧芽都保留 C.摘除侧芽,保留顶芽 D.顶芽、侧芽都摘除 89.人类学家认为,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

A.直立行走 B.使用语言 C.使用工具 D.脑量增加 90.在XY型的性别决定中,决定后代性别的时期是 A.精子形成过程中 B.卵细胞形成过程中 C.受精作用发生时 D.受精卵分裂过程中

91.青蛙的发育是变态发育,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变化顺序是 ①蝌蚪的外鳃消失,长出内鳃 ②蝌蚪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 ③先长出外鳃 ④尾和内鳃逐渐萎缩消失,肺形成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

92.园艺师能将一株单色野生菊花培育出具有多种花朵的“塔菊”,采用的技术是 A.杂交 B.扦插 C.嫁接 D.压条

93.某生态县开展“养蛙治虫”试验,结果表明:放养一定数量青蛙的稻田比喷洒数次化学农药的对照田水稻增产9.2%。这个事实说明 A.农药能较好地控制农田害虫 B.青蛙对农田害虫的控制作用有限 C.青蛙能较好地控制农田害虫 D.农药影响水稻的传粉过程 94.玉米或水稻种子子叶的作用是

A.贮藏营养物质 B.进行光合作用

15声音的利用导学案 篇2

关键词:导学案,学习目标,自主导学

导学案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设计为例,从学习目标、自主导学、合作探究、达标检测四个方面介绍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照 搬教材,这就给广大一线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同样也带来了诸多实际困难,导学案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方案。

下面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导学案设计为例,阐述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

一、统筹教材与学情———确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在充分分析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确 立的,学习目标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学习目标制订得是否清晰准确,可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展开,并最终影响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学习目标是呈现给学生看的,应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习目标的提出要准确,语言要具体、通俗易懂,避免概括性的语言,真正做到把导学案的“学习目标”与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区别开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节知识点相对于其他章节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对声音的 产生与传 播问题,虽然在小 学的《自然》课程中已学过,但比较简单。有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原有经验差异很大,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不是很确切,并且实验和有目的的观察等科学素养基本不具备。综上分析,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2.通过实验观察,领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能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二、兼顾旧知与新知———设计自主导学案

自主导学不再是传统的课前预习,而是通过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知识的获 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回忆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才能逐渐地过渡到新知识,并且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所以在设计自主导学问题串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是不是具备接受新知识的有关经验。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引发学生结合经验进行思考;问题的呈现尽量少用选择,避免学生应付差事,当然填空也不能只是照搬课本,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体现有序性、导学性、创新性等原则,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情,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让课前导学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教师。

本节课自主导学部分可以这样设计。

1.动手试试课本27页“想想做做”,橡皮筋发 出声响时,你发现橡皮筋在____;当你说话时,感觉喉咙在____;你能总结出“声音是由____产生的”。

2.平时我们讲话,往往是隔着一 段距离,那么声音是通过____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月球上____听到对方的声音,是因为月球上____。回忆你钓鱼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跺脚,这说明跺脚声会通过____传到鱼的耳朵里。观察书本29页“想想做做”,说明____也可以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它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

3.声音在空气中犹如水波,以波的形 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____。

4.生活中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____。

5.速度的物理意义____,

声速的物理意义____。

6.阅读课本30页“科学世界”,想一想贝 多芬耳聋后为什么还能创作音乐?

____。

三、思考与交流同行———开展合作探究

高效物理课堂的开展,要以问题为 中心,教师通过问题组织教学,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思考学习,用问题有机地串联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具体可以合作探究实验为手段,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潜力得到发掘。在教师启发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探究下,整理总结出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物理概念及规律。

例: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师:用塑料尺演示“发声”,并引导学生用手 模拟尺子的运动特点。

教师指示学生用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咙,感知发声与不发声时喉咙的情况。

2.学生提出:物体发声可能与物体振动有关。

3.学生活动,进行实验搜集证据:(1)拿一张纸,用手捏紧纸的两端,嘴吹气使纸发声,观察发声与不发声时纸的区别;(2)利用身边的饮料瓶“造声”,可以敲击,搓揉,晃动里边的水;(3)拉紧橡皮筋,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拨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4.交流与讨论:(1)“造声”时你使 用了什么 方法?(2)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觉得发声体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发声的物体怎样可以停止发声?(学生分组表述,畅所欲言)

5.归纳总结(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正在发声的物体我们叫做声源。

为了让学生更好 地感知物 体振动停 止,发声也停止。教师拿出音叉,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突然用手握住音叉时,声音随即停止。

四、基础与提升共存———选择检测习题

随堂习题是对学生掌握本节知识情况的一个总 结与反馈。习题要注重基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 信,以巩固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为主,当然也要适当配以提升训练,但难度不宜过大;题目要与学习目标相对应,学生可以根据作答情况检测自己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习题不一定要有标准的答案,可以是开放性习题,但习题要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深度的思考;题目要少而精,5到10分钟的容量最佳。如以下几题。

1.声音是由 ____产 生的,声音的传 播需要____,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以____的形式传播,真空____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____,在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3.在敲击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钟的撞击后,古钟“余音袅袅”,其主要原因是____。

4.在吃饼干时,为什么自己听到 的声音那 么大,而别人听到的声音却那么小呢?

5.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击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五、结束语

15枣儿导学案配答案 篇3

“明月千里寄相思”,小小的枣儿也是贮满了沉甸甸的思念啊!在乡间的枣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孩子,一老一少的亲切交谈中,充满了对离开家乡亲人的思念,渴望他们回到家乡,回到亲人的身边,来吃家乡的“枣儿”,可远方的亲人闻到了这浓浓的枣香了吗?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3.揣摩剧中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4.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有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蓦(mò)然翘(qiáo)首咀嚼(jǔ jué)囫囵(hú lún)......

竹匾(biǎn)掸(dǎn)去踌躇(chóu chú)....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兴冲冲:指遇到开心的事情兴致非常的高涨。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喜出望外:遇到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3.作者链接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4.背景链接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方法。

【点拨】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听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剧情。

【交流点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二)深层探究

1.探究文中的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交流点拨】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交流点拨】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交流点拨】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2.探究文中的男孩——

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交流点拨】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3.探究文中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交流点拨】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4.探究文中的枣儿——

(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2)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品析

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1.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交流点拨】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交流点拨】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交流点拨】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交流点拨】“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爹回来会带巧克力。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你的枣儿甜!

【交流点拨】“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交流点拨】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教师小结】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四)主旨探究

1.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交流点拨】甲生: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乙生: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丙生: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小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2.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交流点拨】甲生: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乙生: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丙生: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丁生: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戊生: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师小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四、板书设计

儿子

枣儿象征父亲

传统、精神家园

五、拓展延伸

戏剧的种类

1.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话剧:它是以动作和对白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例如话剧《茶馆》。歌剧:它是综合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种戏剧,《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舞剧:它是综合舞蹈、武术、哑剧、音乐等艺术的一种戏剧,以舞蹈动作和器乐为主要表演手段,例如《天鹅湖》。戏曲:它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以歌、舞(包括杂技、武术)、话剧三者有机结合为特点。由于民族的地区不同,形成许多剧种,全国性的有京剧、评剧、越剧、豫剧、粤剧等,其中以京剧最为有名。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3.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15声音的利用导学案 篇4

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下雪的声音》 教材分析:《下雪的声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读来回味无穷的散文。作者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的“下雪的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作者把自己对雪的感触娓娓道来,让你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这雪声、雪情、雪景当中。让我们的心灵在被陶冶与涤荡之余,能够潜心静气地去思考和回味。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融入课文,理解“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 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生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

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情景,领略大自然的美好。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配有轻音乐的下雪视频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为什么呢?

是啊,下雪的时候,到处都是白茫茫的,美极了。我们还可以打雪仗,堆雪人。可是你有没有认真倾听过下雪的声音呢?有个词叫“雪落无声”,是不是真没有声音呢?我们今天来欣赏一篇散文《下雪的

声音》。这节课我们不光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感受。让我们赶快打开书读一读,看看文中是怎样给我们描绘的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教师范读,明确学习要求:

自由读课文,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把不懂句子勾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开火车读,运用多种方法识字。(2)全班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环境理解。

4、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反复诵读课文,中间可穿插默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感悟。

2、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

你喜欢下雪的声音吗?你觉得哪写的美?

(1)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2)小组交流补充;

(3)讨论怎样读好,谈感受。

要点:第5段,亲近;第6段优美;第8段欣喜; 第9段幸福;第11段希望。师总结:正如大家一样,作者身处那样的环境中,也是用心去感受的,下面,让我们跟随画面,再来感受一下雪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意境。

3、欣赏短片。

你从下雪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5、指导背诵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

说一说,也可以写下来。

2、把你喜欢的词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3、课外阅读:

(1)《一碗水》(2)《听听下雪的声音》

板书设计:

下雪的声音

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 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

合理利用网络教案与导学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媒介素养、“信息节食”。

2、学会“信息节食;学会遵守网络道德与法律。

3、掌握传递网络正能量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网络基本准则。

2、学会合理利用网络。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三、自主学习

(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互联网已成为我们重要的_________和交往平台.我们要提高________,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要学会“_________”

3、我们要学会____________,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网络无限,自由有界。________________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二)、传播网络正能量

1、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 ___________。

2、我们要在网上传播________,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课文讲解

1、网络生活基本准则:道德与法律

2、如何做到合理利用网络?

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

②我们要学会信息节食。③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

④遵守网络道德与法律 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⑥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五、归纳小结、读知识点

六、课堂练习

(看多媒体)

七、作业布置

《合理利用网络》导学案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网络基本准则。

2、学会合理利用网络。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二、自主学习

(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互联网已成为我们重要的_________和交往平台.我们要提高________,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要学会“_________”

3、我们要学会____________,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网络无限,自由有界。________________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二)、传播网络正能量

1、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 ___________。

2、我们要在网上传播________,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选择题

1、八年级小文利用网络帮同学订书、买书;在网上结交了很多和自己差不多大的朋友,并在交流中解决了自己不少生活中的烦恼。这说明小文()

A很有经济头脑,想利用网络购书省点钱

B善于利用时间,养成节约时间的习惯 C利用网络为他人服务,享受网络生活

D利用网络为自己牟利

2、①网络是把双刃剑②要拒绝成为网络的 俘虏,要做网络的主人③只要有网络在就会出现青少年沉迷网吧的现象④儿子没有能够抵挡住网络的诱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1)漫画给我们什么警示?

地理课导学案——利用经纬网定位 篇6

利用导学案, 设计地理活动, 能让学生边做边学, 创造高效课堂。

二、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如何利用经纬网判定位置, 是地理教学的重难点。地理教师经常反映, 课堂上反反复复讲过多少遍了, 初一学生还是很难学明白。为此我与几位地理教师共同研讨, 设计了这节导学案。

三、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做中循序渐进学会, 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学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 通过简易图自我寻找总结规律。掌握了规律, 难题自会迎刃而解。

四、本节课的设计内容:

学习目标:

1.会在经纬网上找点的经纬网坐标或根据坐标描点。

2. 会判断经纬网上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

3. 会判断经纬网上各点的相互位置。

重、难点:

让学生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教学。

五、导学过程:

前言:

同学们, 你们知道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轮船, 在辽阔天空中翱翔的飞机, 是如何来确定它们的位置的吗?

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有无数条, 任意一点都有一条经线和纬线经过 (而且是唯一的) 。所以说给出任意一个地理坐标 (经度+纬度) 都能找到具体地点。我们就可以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它们的位置。经纬网在军事、航空、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 都有广泛用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认知经纬网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的报道后, 在地图上 (另找同学在地球仪上) 指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另找同学在地球仪上指出) 。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在经纬网上找点的经纬网坐标的重要性。)

学习任务二:请同学先完成一些基本训练。阅读课本P7~8, 图册P6内容, 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知识为会判断经纬网上各点所在的经纬度位置和半球位置作准备。供学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 通过简易图自我寻找总结规律。)

(一)

1.

0°纬线又叫做___。它以北的纬度称___, 它以南的纬度称___。纬线指示___方向。

2.

0°经线又叫做___。它以东的经度称___, 它以西的经度称___。经线指示___方向。

3. 用英文字母的方式表示下列经纬度:

北纬30°___南纬23.5°___东经160°___西经20°___

[注意:定位时纬度必须标注南纬或北纬 (常用英文字母的方式表示) ;经度必须标注东经或西经 (常用英文字母的方式表示) ;赤道和本初子午线不要标注, 就是0°。]

4.

通过赤道可以把地球划分为___半球和___半球, 也就是说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是___。

5.请看图完成任务:

在A图标出南北半球;总结出纬度的变化规律:

判定B图C图的纬度分别属于北纬还是南纬?写出理由。

(二)

1.

通过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可以把地球划分为___半球和___半球, 也就是说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___。

2.请在下图把160°E和20°W涂重色, 并标识出东西半球。

请你看上图总结出经度变化的规律:

3.请看图完成任务:

A图B图分别属于东经还是西经?写出理由。

4. 请结合上图判定以下经度的东西半球。

165°E———10°W——50°E———120°W———

学习任务三:读图判断经纬网上各点所在的经纬度位置 (注意:首先纬度是北纬还是南纬, 再定东经或西经) 、半球位置、相互位置。

(设计意图:结合以上的基础知识和判定规律, 读图判断经纬网上各点所在的经纬度位置。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测评价。)

1.写出A、B、C、D四地的地理坐标:

A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 D__________

2.从东西半球看:A在_______半球, B在_______半球, C在______半球, D在______半球。

3.从南北半球看:A在_______半球, B在_______半球, C在_______半球, D在______半球。

4. 从方向上来看:A点位于B点的_________方向。C点位于D点的_________方向。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 让学生畅所欲言, 尊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表现。力求解决学生的困惑与质疑, 让所有学生都学会, 学明白。)

后记:传统教学中, 教师教得很多, 也教得很辛苦, 但是学生“不感冒”, 记不住、学不明白, 课堂效果不好。通过运用导学案, 设计层层深入的学习任务, 所有学生都在做中学, 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15声音的利用导学案 篇7

利用配方法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目标:

1、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能利用配方法证明代数式的值恒大于0。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配方法的推理

学习过程

一、回顾旧知

ab

x12 40122x90 2

2小结:两个方程都可以用求解。

二、课前预习

请将下列多项式变形为完全平方式与单项式相加的形式,并说一说你的思路

x22xx24x

3三、合作探究

A、讨论:x2x5能否经过适当变形,将它转化为22a的形式,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小结:我的方法是。

小练笔:

1、解方程x4x3022、x6x2x 2x8x2x 

22x23x2x  2B、如果二次项系数不为1,应该如何解决?2x7x40

由此我们得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1、二次项系数化为;

2、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

3、配方: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的平方,从而化成xkm的形式(k、m均为常数);

4、当方程的左边是数或完全平方式时,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C、用配方法证明代数式3x6x10的值恒大于0.四、达标检测

1、把下列各式配成完全平方式 2

21x28x=(x)2x2x=(x)2

x2=(x)2 2x2x=(x)2

变式训练:A、用配方法将下列各式化为xmn的形式

2x22x3(x)2()

x21(x)2()

B、若xkx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的值是

2、用配方法解方程

2x2+4x3=0x2+3x+1=02x2-5x+3=0

0.4x2-0.8x=

1x2=

4221yy203

3x32x1

5x22x2x12、已知二次方程3x2a5x3a10有一个根为x2,求另一个根并确定a的值。

23、若一元二次方程x2x35990的两根分别为a、b,且a>b,求2a-b的值。

15声音的利用导学案 篇8

一、“教学案”与“导学案”:

“教学案”与“导学案”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师生公用的一种文本。“讲”字面上停留在传统教法上,而“导”重点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又有教师主教之嫌,“导学”则突出了有“导”之下的“学”。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一个脚本,故又可称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目的不同: 教学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导学案—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性质不同: 教学案—以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的特点;

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功效不同: 教学案—侧重怎样教、教什么、注重使学生“学会”;

导学案—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注重使学生“会学”。

角色不同:教学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导学案—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是主角。

二、“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课前的预习是学生自己或小组完成的,那么一个突出问题显现出来: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用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有一个载体,“导学案”就是起到引导、指导学生自学作用的文本,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它是学生自学的“线路图”。

三、什么是“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检测训练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文本。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课堂是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导学案”其实就是把教材上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具体的问题,它能引领学生通过读教材寻找方法,关键在“导”上,如果没有“导”作用的“导学案”,那和复习提纲没什么区别。

四、“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围绕 “学”而编制。

包括案头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课内训练检测、课后拓展延伸、教后记、学后记。

学习过程:自学导学、课堂教学两部分

1、案头内容:

“导学案”的稿头包含有班级、科目、章节、课题、课型、执笔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等内容。

2、设计学习目标的几点注意:目标要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设计,应具体、准确,由教学目标改为自主学习目标,由教学重点改为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改为“使自己进一步了解…”。叙述方式应为“通过„„(过程、方法)学习„„内容,„„(达到什么目标)”。每一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

3、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导学和课堂教学研讨两部分。自学导学:自学导学的设计,要使教材内容问题化、具体化,具有引导性、兴趣性、启发性、可操作性。预习导学在量上要适当,预习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要有对自学情况的检查方法、反馈信息等,为后面精讲提供问题依据。

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着重“导思路、导方法、导能力”,并且要紧扣教材,重点突出,利于突破难点。也要预设问题,问题就来源于自学中没有理解的知识,同时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

4、课内训练检测:要体现教学重点,扣紧课标,做到精选、精练。训练内容要以培养双基为重点,设计要有层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要有训练检测方法、训练检测情况反馈方式,并依据反馈信息做好纠错,加深知识的理解。

5、课后拓展延伸:这一部分要立足于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拓展延伸题可以利用自习时间完成或留作家庭作业,第二天上交。拓展延伸内容要重视预设生成而未达到理想效果的内容。同时,还要有方法的梳理、思想和思维的发展。

6、教后记:教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感受和反思评价,便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教师要认真撰写教后记,便于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这部分内容可以记在《研修手册》上,也可记在《活页教案》上。

学后记:学生通过撰写学后记,达到思考学习过程,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的目的,教师对此要严格要求、认真批阅。

五、导学案编写的一般要求:

1、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2、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及检测方法。

5、注意“教学合一”,注重学生的学习。

6、《导学案》一定要明显体现“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内容。

六、“导学案”需要新的备课模式:

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具体操作: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草稿→发给全体组员→集体备课,修订草稿,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导学案→交主管领导或备课组的把关教师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备课要求:

主备教师(导学案编制者)认真阐述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以及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并且阐述每堂课的大致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如何突破重点、难点,设计编制讲学稿等。

主备老师发言后,每个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研究重点难点及对策,最后形成统一的师生共用的导学案。

七、“导学案”的使用:

1、对学生的要求:学生提前一天拿到导学案→按导学案要求及指导自学课本→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记录下来→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课堂学习时可以在导学案空白处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要求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导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八、“导学案”课堂环节: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堂环节。

“导学案”课堂应做到“七放手”:

1、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

2、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3、重点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

4、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

5、结论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表述。

6、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

7、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导学案”课堂可分为四块:

学生自学----小组探究----教师讲解----当堂训练。

1、学生自学,以案导学。

提前一天(或上课后),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和指导,自学教材并完成自学习题,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遗留问题要做好标记(教师巡视并进行学法指导,检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2、互助合作,研讨交流。

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通过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的办法予以解决。在讨论中,教师搜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小组代表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

3、精讲点拨,释疑解惑。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主要讲学生不理解、不清楚的疑点、盲点和难点(此过程要充分重视“兵教兵”)。

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教师讲解完后,学生完成课内训练题,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或训练,把未解决好的问题解决好,达到提高的目的。

九、课后作业:

附:教学流程设计主要体现什么? 《导学案》成为详案后,流程可以简写。

流程设计主要凸显教师课堂行为:

1、如何组织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效果,用什么方法检查,怎样实施,怎样纠正、弥补。

2、如何组织课堂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用什么措施保证学习效果,用什么方法检测学习效果、分享学习成果,如何解决课堂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怎样引导,怎样启发,哪些需要讲授;

3、小结课堂,怎样检测学习效果,怎样评价学生的有效学习及思想、思维发展;

4、如何布置新的课前学习任务。

该流程中具体问题的表述要求:

1、学习方法必须交代清楚如何操作,尤其是新方法开设运行时;

2、具体学习任务只需表述出“导学案学习目标‘几’”即可;

3、讲授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无法解决的内容)至少需要写出提纲,但一节课中的讲授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

4、《导学案》需要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标注在教材上,也可标注在《导学案》上,不必写入流程中;

15声音的利用导学案 篇9

关键词:导学案,英语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导学案主要是教师为学生精心编制的学习方案,旨在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反思、评价等内容。而分层教学是基于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教学, 旨在促进全体学生有所发展。从目前来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教师要将导学案和分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导学案,促进英语分层教学,推动英语课堂进步与发展。

一、以“导”促预习分层,激发自主学习

导学案对学生具有导学的作用。教师可以 设计分层式的导学案,让学生跟着导学案提前学习英语内容, 以全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前预习,学生提前感知学习内容,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融入课堂。在设计分层预习任务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分层,再优化预习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英语Unit 6Do you like bananas?这一单元时,教师以“导”促进学生预习分层, 取得了很好的预习效果。本单元以食物为主线,围绕学生喜欢和不喜欢哪些食物而展开。首先,教师对学生分层,再设计分层预习任务。教师主要将学生分为三个层级,A层级的学生英语基础好,学习能力强;C层级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也较弱;B层级的学生则介于A层级和C层级学生之间。其次,教师在导学案中呈现分层预习任务。

1.(针对C层级的学生)找出本单元有关食物的单词,如banana,pear,strawberry等,以简笔画形式画出, 并标注上对应的单词。

2.(针对B层级的学生)找出本单元有关食物的单词以及重点句型。在这个预习任务中,B层级的学生不仅要写出 单词,还必须找 出重点句 型,如Do you like pears?Yes,I do./No,I don’t.

3.(针对C层级的学生)在B、C层级任务的基础上,尝试写出食物类单词的复数形式。

学生对照自己的层级,展开自主预习活动。通过预习,提前学习本单元的单词,包括发音、意思等,并且学习本单元的重点句型,初步尝试将名词的单数形式变成复数形式。

二、以“导”促导入分层,诱发学习兴趣

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结合导学案, 教师可以将导入分层,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在导入时,教师以分层式导入,逐渐带领学生进入英语课堂学习,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英语Unit 2 What’s the matter?这一单元时,教师以“导”促导入分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主要围绕health展开,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有:talking about health/have problems/should and shouldn’t围绕此,教师以提问互动方式导入新课, 从而营造活跃的英语学习氛围。教师假装肚子痛,用手捂着肚子,并利用英 语提问:What’s the matter with me?(以直观生动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带动学生参与英语课堂互动)然后,很多学生 说You have a stomachache.此时,教师恢复正常,继续提问B和C层级的学生。师: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互动回答)有学生说“I have a headache.”有学生说“I have a toothache.”...教师继续: Can you give some advice?(主要提问A层级的学生,引导其提出针对性建议)

通过分层互动导入,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氛围逐渐被营造起来。在设计导学案 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与重点,并设计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课堂导入,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以“导”促任务分层,培养学习能力

阅读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板块。在设计导 学案引导学生自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分层式的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阅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分层任务导学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知篇章内容,以避免传统教师讲解式地灌输阅读,而是真正突出生本教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学习人 教版九年 级英语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这一单元时,教师以“导”促进任务分层,取得很好 的教学效 果。针对本单 元的阅读 内容,教师设计的分层阅读任务如下。

1.Answerthequestions.(针对C层级的学生,根据阅读回答问题)

1Why do some students want to start work as soon as possible?

2What example is given of an impossible dream?

2.Discussion.(针对B层级的学生,引导其思考和互动交流)

Might the dreams of Chinese teenagers be different from others?

3.Freetalk.(针对A层级的学生,引导其表达自己的理想,对其语言要求较高)

What’s your dream?How can you achieve your dream?

通过设计分层的 阅读任务,学生不仅 需要投入 阅读,而且还要充分思考阅读中的内容,从而对照自己的层级,完成阅读任务。当然,对学生的分层并不 是固定的,教师还要积极鼓励B层级和C层级的学生挑战高层级的任务,从而突破自我,获得更大的发展。

四、以“导”促练习分层,巩固英语知识

练习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英语知识的重要方式 和手段。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常设计一刀切的英语练习,不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具有差异,因而只能照顾部分学生。随着新课 改的推进,教师要设 计分层练 习,正视学生间的英语水平差异,从而促进学生巩固英语知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英语Unit 4Iwant to be an actor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 分层练习,引导学生 完成,取得很好的练习效果。本单元主要学习的内容与职业相关,结合英语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教师设计的分层练习如下。

1.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主要针对C层级的学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1My brother is ad______.He works in a hospital.

2I am ar______.I work in the TV station.

3My father is a t______.He teaches English.

2.句型转换(主要针对B层级的学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知识)。

1What is your father?(同义句转换)

What ______your father ______?

2Tom works in a TV station.(改为否定句)

Tom ______ ______in a TV station.

3.角色对话(主要针对A层级的学生,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交际中)。

以“What do you want to be”为主题,设计对话。

以上练习难度逐渐增大,呈现出分层特点。各个层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英语能力,努力完成练习,并向更高层级挑战,从而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

五、以“导”促评价分层,强化学习动力

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非常重要。科学合理 的评价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能够促进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英语课堂。但在评价时,教师不能以统一的语言评价学生,而应注意分层,从而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受表扬的心理。

例如,在教人教版八年级英语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这一单元时,教师以分层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 中,教师设计了一个 任务:Please make a dialogue about your plan for vacation.在这个任务中,学生需要根据设计对话,询问同伴的暑期旅游计划。C层级的学生勉强能设计对话,如问What’s your plan for vacation?对方回答I plan to go to Shanghai.对话非常简单,但教师应给予肯定评价,如:能够围绕主题设计对话,并且发音 清晰,值得表扬。而A层级学生设计的对话较为丰富,能够进行拓展,如How do you go to there?Is there any funny things?等,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对话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表达流利,值得表扬。

分层评价旨在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感受到教师 的关注,从而催动出更强的学习动力,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参与英语课堂。

上一篇:2024中级社会工作者考试法规与政策真题及答案下一篇:题库期末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