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预警的散文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红色预警的散文(精选6篇)

红色预警的散文 篇1

晨起,微凉,睡眠严重不足的我得赶紧穿上保安服,准备接岗。从寝室出来,黏糊糊的双眼只露出了一条勉强能看到黑色眼珠的针线般的细缝,而我这双眼睛正在用这条细缝看着前方熟悉的路,以及高处同样熟悉的天。

前方道路平坦,上方浓雾倾城,不禁让我想起了宋代柳永的那阕家喻户晓的《雨霖铃》,其中有两句我还依稀记得,“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词意婉约凄切,并将宦途的失意,恋人的别离勾勒得迷惑茫然,肝肠寸断。

此际也如千年以前那般,雾霭沉沉楚天阔。只是照比千年以前,那时候可以文雅诗意地把雾称之为雾霭,如今呢,由于科技的兴盛,使得文雅诗意不得不变作成真实直白,故而称之为雾霾。诚然雾霭和雾霾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前者是由烟雾和蒸汽组成的,后者则是由烟雾和粉尘组成的。面对着呼吸的紧促与艰难,鼻孔与嘴巴的干涩与恶心,我敢断定,将我围绕的,是真实直白的雾霾,而非文雅诗意的雾霭。

站岗期间,幼儿园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性的防尘口罩,并且后勤领导还对我们关心备至地道一声,“辛苦了,要注意身体啊。”

的确,有两三个保安立时便扣上了防尘口罩,而我并没有,因为给我感觉,戴上口罩,呼吸就更加困难了。不过与我持同一种想法的人并不多,那些幼儿园里的工作人员,那些入园学习的孩子,那些陪同孩子入园的家长,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佩戴防尘口罩的。有的口罩像一张纸那么薄,有的则相对厚实些,还有些未免感觉事态严重了,佩戴的口罩跟我以前在工厂白灰窑期间佩戴的“猪拱嘴”似的防毒面具差不多,再戴一顶鸭舌帽,活脱一个地下工作者,就一双眼睛是露出来的。

至于吗?我很疑惑,但却没有发出疑问,我怕,我怕这么多人把我当成十足的傻瓜和另类。我只能是略带些小觑、不屑的态度,心忖一句,“你们这帮人也未免太惜命了吧。”

惜命是应该的,毕竟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本该好好珍惜才对。可他们似乎不太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分精心,未见得是什么好事。

无风,无雨,连小孩子们都不做户外活动了,只管在楼里的一些游乐设施处玩耍,因为雾霾就在我们上空,感觉离我们很近,我都不用卯足了劲鱼跃猛跳,只管高举手臂,轻轻抓上一把,手心里便会有一层细微的,薄薄的粉末,它们正是霾是根源。我若胆敢仰头深吸一口气,怕是嗓子眼都会被那些粉尘颗粒给硬生生堵死。

要说雾霾的厚重确实不容小觑,就连晴天本该出现的日头也被遮挡得严严实实。见不到光的我,除了唏嘘不止,竟还有些喜悦欣慰。无光,温度也就能相对低些,我呢,自然而然也就感觉到清爽凉快了。在清闲悠哉,温度适宜的环境下,随心所欲写点儿小感慨,嗯,这感觉,美滋滋!

不知不觉,八个小时的工作结束了。上午会忙乱些,因为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比较忙乱,不是忘带学生卡了,就是忘带书包了,再不就是忘带体检报告了。总之,有的家长来来回回折返了两三趟,得亏住得近,再不家里有车,不然的话,一个来回,怕是都快到放学时间了。还有早上起不来,或不想起来的孩子,九点多、十点多,有的十一点了才在家长的百般哄劝下入园学习。

相比较上午,从中午十一点半打饭、吃饭开始,直到下午两点下班,这期间简直就是舒然享受,若非有文章作陪,恐怕我都要闲得睡着了。呆闲可以,睡觉万万不能,这是规定,铁规,也是责任。

下班之后,洗了个热水澡,然后回到寝室,躺在床上,校雠适才用手机写下的文章。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这么井然有序,特别是在没有琐事烦心的日子里。待文章梳理完毕,我竟有些困了。困就睡,生活本不该过分思虑才对。

过了不知道有多久,手机铃声一阵爆响,我哈欠连连从睡梦中陡醒,接通电话,原来是老韩找我出去溜达。

我气哼哼地说:“你有病啊,这才几点啊,就出去溜达,你一会儿不得站岗吗?”

“你才有病呢,我还站岗?孩子早就放学了,你人呢?”老韩也气哼哼地说。

“孩子放学了?那好,我这就出去,你在门口等我啊。”我撂下手机,看了一眼上面的时间,妈呀,都下午五点半了,这么快,敢情老韩已经站完岗了。

我赶紧穿上衣服,连跑带颠地来到幼儿园门口,同老韩到附近的大型超市溜达溜达,顺便买点儿东西。

途中,我俩聊了很多,无非是关于环境,关于雾霾的。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来北京呢?这破地方有什么好,一天天乌烟瘴气的,从刚出生的小孩子,一直到七八十岁的老头子、老太太,出门大口罩子一扣,连说话都费劲,没有点儿胆量的,怕是连话都不敢说。”老韩说。

“不光说话,呼吸都得需要极大的勇气,不然的话,就容易得病。”我说,“有时候我也觉得奇怪,这地方真没啥好的,可还是有这么多人往这儿扎堆,所谓趋之若鹜,我也搞不明白是为什么。”

“这还用问?我看呀,就是有病。”

“的确有病。在家乡那边一个月挣五千都比这边一个月挣一万活得潇洒,空气还好,环境还好,管理也自由。不像这破地方,空气也不行,环境也不行,管得还死严死严的。”

“你砸吧砸吧嘴,是不是贼埋汰?”

“可不嘛,跟我们以前干活的工厂差不多,细灰儿,一层,弄的嘴唇上都是,像沙子似的。”

“对,就这玩意儿,像吃了一嘴灰似的。”

“凑合过吧,啊,老哥。人家那些精英都能在这儿挺住,相信咱也能挺住。”

“废话!跟人家比?想多了吧,兄弟,你也不看看人家那保险,那保障,那待遇。你再看看咱们,头疼脑热都得自己花钱治,去医院挂号都比北京本市居民贵,一天下来,工资还没一瓶输液钱多呢。”

“要不怎么说人家是精英,咱是面瓜呢。”我感慨万千地说,脑海中竟不禁浮现出了孔夫子的那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话来,或许我的理解有问题,总之,我认为这句话好假,特别是当我以比普通人高的身高却还要从下往上仰望时,它,真的好假。

“你后悔没?”老韩突然问我这么一句。

“不是,你这话啥意思?”我略显迷茫地回了句。

“我不知道你后不后悔,反正啊,来到北京以后,我是后悔了。这地方没南方城市好,甚至还没辽宁好呢。”

“那是,有海的地方空气自然比这儿好多了。要说这么多人来这儿的目的,无非是因为这地方有发展前景。”

“所以我说我后悔了呀。”

“啥意思?你没发展前景呗。”我取笑说。

“你有。”他冷哼一声,并横了我一眼。

“老实说,我也没有。”我坦白自己的心声

我俩怅然对视,不自觉地在心中评价起了自己当初的选择。既无发展前景,又为什么还要忍受雾霾的.侵犯。来到北京呢?而且不光只有雾霾,有时候还有沙尘暴呢,那天,灰黄一片。

诚然我们深知幼儿园的工作属实不错,清闲、有趣,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雾霾。记得有人跟我们说过,雾霾的等级若是达到了红色预警的程度,那么就会停课,直到红色预警消除为止。然而我来幼儿园半年了,却从未遇上过一次红色预警,哪怕一天也没遇到过。

我不止一次天真地认为北京治霾的效率还算不错,虽说无法根治,可毕竟没有给予雾霾以复苏的机会。然而,我却被一个认识多日的朋友冷言冷语地嘲讽了好一顿,他的嘲讽令我无比汗颜,无言以对,且不得不当一个渴望得到奥妙知识的一时半刻的学生,虚心伫立,洗耳恭听。

“你傻呀,还现实主义大作家呢,连这点儿事都看不明白,我呸!别往自己脸上贴金了好不好。为什么北京没有出现过雾霾红色预警?你根本就不晓得什么原因,不是治霾的效果有多好,而是怕老百姓说治霾的力度不够,丢不起人,怕啪啪打脸,所以即便达到了红色预警的指标,它也不报,最高就报橙色预警。我这么说,你能听明白了吧。”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当时我就是这么想的,听了他的解释,我恨不得给他来一个九十度的鞠躬,不,一百八十度的鞠躬都不过分。只是当看到他讲完这番话之后,却一脸微笑地看着我,并对我说:“这说明什么,说明你还不算是个地道的北京人儿。你若在北京生活个十年八年的,就什么都知道了。”

我极为罕见地、谦卑地向这位老师点了点头,以示尊重,向他对我的坦露心声报以感谢,向他对我的授业解惑报以感谢。

我跟老韩说说侃侃,到了目的地,乘坐滚梯,来到地下超市。我满脑子想的都是那位朋友,那位老师的话,今天的空气状况估摸着也够红色预警的指标了吧,毕竟网上标注的北京空气的质量是严重污染。

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的思考 篇2

关键词: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体系;可吸入颗粒物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68-2

0  引言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之一,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大气重污染指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大于或等于201,即空气质量达到5 级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大气污染。重污染天气主要是指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就是俗称的雾霾。为了响应《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气象部门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工作,中国气象局于2013年9月1日起正式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工作,为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对重污染天气提供决策支撑。目前国内各城市的重污染天气预警标准不统一,但是重污染天气的红色预警无疑都为Ⅰ级预警,即最高级别的预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影响最大的。

1  重污染天气的成因

分析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工业、机动车、建筑和道路扬尘是主要的排放源,是造成重污染天气的根本原因。二是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飘浮在空气中。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三是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的叠加是重要的因素。由于空气的扩散十分广泛,大气污染范围比较大,同时还要受到气候和风向的影响,大气污染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四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伴随着森林与植被覆盖率的减少,使得大自然环境调节与容纳能力的减弱,也是重污染天气形成一个重要因素。

2  重污染天气的危害

2.1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重污染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如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公路、铁路的影响主要表现对驾驶人的影响,重污染天气对道路状况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尤其对于能见度来说,很容易导致驾驶人的视觉效果受到影响,造成一些恶性交通事故。重污染天气对于航空的影响主要导致航班无法及时有效的运行,较严重时会导致航班的取消,造成旅客的滞留,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2.2 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重污染天气对电力系统的主要影响表现在电力设施方面,例如:对输变电设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空气湿度及污秽物造成污闪,而大面积污染事故对电力系统的破坏是灾难性的。

2.3 对农作物的影响

重污染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方面。重污染天气时阳光寡照,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养分和能量得不到充分满足,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植物虽然具有吸附尘埃的作用,若是空气流动性差,粉尘颗粒浓度过大,会使植株不堪重负,从而影响植株的呼吸作用。

2.4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重污染天气造成空气质量下降,而空气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元素,人类无时无刻不再呼吸着,颗粒物PM2.5和PM10为影响空气质量最显著的主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人体的健康,还会影响人们的心情。粒径小于2.5微米的粉尘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等疾病。除此之外,这种颗粒还会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威胁人体健康。

3  重污染天气的控制措施

3.1 从源头控制

对于怎样控制一种污染现场,我们一般从污染源、污染途径、受体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无疑从源头进行控制是最有效的。源头控制首先要明确污染源及污染物。重污染天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雾霾天气,这是一种与大气污染密切相关的天气现象,主要污染物是气溶胶。其次,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把控新建项目准入条件,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减少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清洁生产体现的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先污染,后治理,是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清洁生产要求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第三,增加企业污染排放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只有在政府监管和公众监督的双重推动下,大气污染才能消除调查盲点,得到有效根除。第四,要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实现先浓度控制为主向总量控制过渡。

3.2 构建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体系

自2013年,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发布了《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各城市及地区陆续编制了大气重污染的应急预案,明确了预警和响应措施,我国对于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工作越来越重视。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解决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项的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强化风险防控,构架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及强化责任追究,达到减少或避免重污染天气持续发生的目的,在不可避免遇到空气重污染的情况时,实现提前预警、及时响应,引导公众做好卫生防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3 区域联防联动

大气污染具有区域性特征,并同时受到气候气象的影响,单靠一个城市采取污染防治的措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需要区域的联防联控,才能更好地规避或减少重污染天气的影响。以京、津、冀为例,山西地区的大气污染物很容易在偏西南气流的输送下,沿着太行山系中的洋河河谷和桑干河河谷向京、津、冀地区输送,导致大范围、区域性污染。目前,按照“2+4”的协作模式,北京、天津分别与廊坊、保定、唐山、沧州建立了联防联控合作机制,这将会对区域空气质量共同改善发挥重要作用,并加快削减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区域传输影响。

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工作涉及不止一个部门,需要多部门及时启动联动联防才能防治大气污染。气象部门联合环保部门负责监测预警,为应急联动提供可靠信息;此外,气象部门还可以与交通运输、教育、卫生、安监、电力等多个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应急联动机制,第一时间向各部门发布预警信息,提供应对防范建议。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措施,冲刷、稀释污染物,减少重污染天气的危害。

4  有关重污染天气的思考

随着工业的发展,重污染天气的频繁到来,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它形成的原因?怎样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无休止向大自然索取,必将付出代价。我要想持续的发展,不能一味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提倡使用和发展清洁能源。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着空气。氧气来源于各类植物的光合作用,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我们人类和其他生命将不复存在.。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同时也需要人类的关心和爱护,只有当自然环境处与一种生态平衡的和谐状况时,人类的明天才会美好。

参 考 文 献

[1] 朱云.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体系构建路径[J].环境经济,2014(123):14-15.

[2] 王守强.雾霾的成因危害及防护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2,32(10):163-164.

[3] 陈晨,赵紫英.雾霾天气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分析[J].科技视界,2015,(01):206-263.

红色预警的散文 篇3

北京市教委今天晚间发布通知,北京市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将于今夜24点解除,全市恢复正常上课的时间统一定为12月22日。寄宿制中学、小学、幼儿园亦照此落实复课时间。

根据监测实况和预报分析,北京市自12月21日夜间起,开始受西北高压和冷空气影响,污染物扩散条件趋于好转,空气质量自北向南逐步改善,预计22日中午前后空气质量改善至良好水平。

按照《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修订)》规定,北京市于12月21日24时解除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因12月22日上午局部地区空气质量改善还不明显,北京市教委提醒学生早晨上学时做好健康防护。

《橘红色的火焰》后记散文 篇4

身为大庆人,就应该为大庆人写点什么。写铁人的队伍,我觉得是大庆作家的责任。虽然我是业余作家,虽然我的文笔肤浅,但我会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创作。如不认真不是用心地去描述描绘他们,就不是“石油人”的好作家。

小时候就生活在这片黑色的神奇的土地上,看着茫茫草原立起了井架;看着白色井房一排排的坐落在盐碱地上;看着荒芜人烟的萨尔图小镇变成了新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而且越来越繁华;看着没有路到有了土路、油漆路、水泥路、直到宽敞的八车道的高速路穿城而过;看着小镇只有一个小供销社到有了百货商店直至有了百货大楼秋林公司中央商城;看着单一的四十八道杠的老棉袄到颜色不一的新款新式样的工作服。

曾经见到过铁人,虽然他已经逝去了三十几年,但他的精神已经铸成了石油人的魂,是石油战线上的一座丰碑。

认识钻井人多年,但了解他们却是今天。不去走近他们不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朴实无华的后面有多么伟大。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荡涤着自己的肤浅,感受到的是永远难忘的心灵震撼。

当我把创作的冲动开始变为创作激情的时候,来到铁人工作过的钢铁钻井队“1205”钻井队和大庆油田另一个也是授命于光荣称号的钢铁钻井队“1202”钻井队。

长篇小说《橘红色的火焰》创作过程中,受到了大庆钻井二公司有关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企业文化部部长刘愿锡同志指点创作主流主线,公司书记裴玉介绍1205红旗钻井队的感人故事,关心小说创作进程,公司档案室主任阚中涛协助查找有关资料,技术大队工程师夏群慧多次到我体验生活的钻井队看望。在大庆油田钻井二公司挂职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干部董友斌同志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在1205和1202这两个钻井队体验生活的时候,受到的关照更让我感动,也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此向诸位领导和朋友表示真挚的感谢!

小说中的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见谅。

附:

有幸为文今老师的两部新作校对。在校对的`时候,同作者一同在斗室里忙碌着,偶尔的也对话说上几句。知道了她所创作的其他的作品名字也多和颜色有关系。在出版的小说同这两部一样,书的名字都带有颜色。《喜欢紫色的女人》《紫色的梦幻》《橘红色的火焰》,每部都联系到了颜色,也不难看出作者是喜欢色彩的女人。

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五颜六色的社会大花园里,今天的大环境不再是灰黄蓝,五彩缤纷的世界释放出了美丽的彩虹,让我们的这些作家们在颜色上做起了文章。

《橘红色的火焰》是描写大庆油田的钻井队工人在新时期的工作、学习、生活。以铁人王进喜同志带过的队伍1205钻井队为原型素材,揭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感人的故事。不再只是总结先进模范的事迹,而是努力着墨在工人身上,体现新时期石油工人的风采。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这些人,也更多的了解了石油战线的钻井工人感人的事迹。

作者说钻井工人身上的工作服是橘红色的就像一团火焰,给人以激励和感召的力量。呼唤着、激发人们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努力地、忘我地在石油战线上奋斗拼搏。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以大庆油田在二十世纪末体制改革为主线,塑造了1205和1202这两个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钻井队在这一时期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风貌。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人物命运跌宕起伏,读后让人倍感耳目一新。

作家为了利用好多媒角度,展示这两个英雄群体中的人物形象和迥然不同的鲜明个性,以她丰富的人生阅历,观察历史和现实的独特视角,饱蘸着热爱生活真情的墨水,运用细节白描和场景写意的创作方法,把新时期的这两个钻井队刻画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尤其是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胸怀壮志,不畏艰险;抛家舍已,顾全大局;不怕牺牲,捐躯为国的铁人精神,读了这篇小说给人一种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感觉。那么,当历史已定格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铁人的这种精神能否在新一代石油工人身上传承并发扬光大;面对这样的新课题,作家并没有回避,而是以她锐利的目光,敢于剖析现实的勇气,热情讴歌新生活的笔触,塑造了以司马云瀚、派克、梁晨、郑伟为代表的有着鲜活生命力的新一代石油工人的群体形象。

在这个充满朝气的群体形象中,有双胞胎兄弟俩悲欢离合的一幕,并刻画了年轻的钻工恋人之间动人如歌的爱情故事,再现了两个钻井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协作、发扬风格的场景,描述了年轻的钻井队队长要到国外去钻井的理想和追求,这一幅幅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画面,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如果说作品是作家体验生活的结晶,那么这橘红色的火焰所点燃的正是作家创作的激情,我们愿作家永远保持这种激情,从而催生更多的佳作。

徐常君(原齐齐哈尔特种钢厂宣传部政工师)

红色世界散文 篇5

天色灰暗,冷风凛冽,不知不觉又到了三九天,滴水成冰的世界里。看着云低风刀的天空,又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做粉条的快乐时光,父母亲忙忙碌碌的身影,换来了我们村子里令人艳羡的粉条世界。

八十年代,因为乡村里电力和机械化程度不高,粉条的全部制做工序都是手工制成,做起来麻烦,吃起来劲道,有味。也许是粉条的粘度高,喜粘连等缘故,做粉条需要寒冷的天气,天气越冷,冻得越结实,做出来的粉条质量就越好。因此,每年一到三九天,家里就出现做粉条的那些热闹情景。

那时候,我们家十多口人,每年过年,父亲只能从镇上买回一斤多粉条,一家人基本吃不到几根,剩余的全部用来接待客人了。因此,我们对那粉都都的粉条很向往,馋得流口水,却因为经济力量有限,这个愿望一直不能实现。

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后,农民的温饱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便想着如何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以前,每到秋天,地里的红薯只是晒成片外卖给供销社,价格不高,收入也很少了,出现了资源浪费的现象。

有一天,母亲从表叔家串亲戚回家后,便让父亲拿着一块铁皮和木板,试着用榔头将铁皮横七竖八地撞成一个个小眼眼,再把铁皮钉在木板上面,这样,就形成了擦红薯的擦子。

母亲将那些大红薯洗了一大筐,然后就拿着红薯在擦子上面擦,不多时,一个个大红薯变成半盆细碎的呈现着白白的淀粉的红薯渣。就这样,母亲不停地劳动,我们姊妹睁着一双双迷茫的眼睛,一个个盯着满头大汗的母亲,谁也不知道怎么帮忙。

母亲看我们诧异的神色,说:“你们不是想吃粉条吗?这就是要做粉条,到时间让你们吃个够。”

这是我们第一次知道红薯能变成粉条的说法,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些红薯如何变成粉条,需要多少工序,却一个个感到好奇,充满了期待。一有时间,趁母亲不在跟前,我们调皮地拿起红薯学着母亲的样子去擦,没有想到,看起来简单的劳动方式,做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我们抓不牢手中的红薯,搞不好红薯一滚,一块皮就被擦子擦掉掉了,手上立刻鲜血淋漓。没有多长时间,我和姐姐的手分别被擦子擦烂了,鲜血顺着手指流下来,疼得我们龇牙咧嘴,难受万分。母亲看到后唏嘘不止,心疼的默默地给我们包扎好手,她继续擦着红薯。那时间,我们感觉母亲的手特别的有力,特别的庞大,特别的神奇,任何样子的红薯到了她的手里都老老实实的变成粉末。

一盆盆红薯擦好了以后,母亲汗流浃背,和父亲一起将家里的大水缸洗干净,然后,将那些擦好了的红薯渣放在大盆子里面兑好了水,用舀子舀着倒进吊在梁上面的布兜兜里面,白花花的水漏下去,再用手捏住布兜很劲地捏,一连几次下来,布兜兜里面慢慢的就只有真正的红薯渣了。

第二天早晨,过好了的红薯淀粉白花花的沉淀在缸底,母亲再将那些浆水轻轻地舀走,一桶桶倒到外面,缸底露出了白白的,结结实实的红薯淀粉。这样,反复过滤两次,做粉条的原材料就成了。

从秋天开始,母亲反反复复的擦红薯,过滤淀粉,然后将那些淀粉集中到布兜里面,等它稍干一些,用手托起布兜兜底,拿起一个大大的椭圆形的红薯粉疙瘩,放在大桌子上面让它凉干。一排排红薯粉疙瘩放在那里,好像一个个元宝那样的耀眼。母亲经常满头满脸都是被喷着雪白的淀粉,依然乐呵呵的。我们读着母亲的笑容,心里感到无比的踏实,又开始盼望着那些淀粉什么时间能变成粉条。

左邻右舍纷纷到我们家取经,一个个跃跃欲试,又担心做不好前功尽弃。母亲鼓励他们一起干,并且一边示范一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验,就这样,一个看一个,全村里好像发起了粉条总动员,家家户户有时间都忙忙碌碌起来。在母亲的带动下,村子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在院子里或者放在家里晾晒的元宝般的淀粉疙瘩。

那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放学后,我刚刚回到家,看到表叔来了,院子里多了一口大锅,一跺柴禾。表叔性格开朗,待人和气,对谁都嘻嘻哈哈,特别亲热。村民们聚在一起,抽着烟,准备着细细的树条,等到吃完晚饭,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们就在表叔的指挥下,烧水的烧水,拿粉的拿粉,一个个忙忙碌碌,在“嗨吆、嗨吆”的喊声里,淀粉变成了糊糊状的一大团。这时,表叔拿出那个铝漏瓢,让小伙子们揪出一坨丢进瓢里面,他一手端着瓢,一手握着拳头敲,粉条哗哗地漏到了滚开的锅里面,等到粉条从锅底瓢起来,就是熟了。旁边的母亲和一些女的急忙用长木棍将粉条顺着锅边滑溜溜的捞到了事先准备好的大盆里,经过两道凉水冰和洗,再将粉条在事先准备好的细木棍上面撘匀,放到一块大竹帘子上面。就这样,这些人配合默契,不多时,一根根挑满粉条的`木棍就摆了一大片。

我好奇的走过去用手摸那软软的滑溜溜的粉条,被一位长辈一声吆喝吓得赶快离开,只好远远地看着大家忙碌着。就这样,一直忙到后半夜,原来定好的几家粉条已经全部下完了,大家吃了我们家做的粉条炖肉夜宵,每个人都盛了一大碗粉条,里面还有香喷喷的大肉,大家呼呼噜噜地吃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这可能是村子里最丰盛的一个晚餐。吃完饭,一个个回家去了。

摆在我们家院子里的只有我们家的粉条了,父亲担来一担担水,母亲用水瓢舀着,隔段时间就往粉条上面洒一些水,让它好结冰,结的冰越厚越好。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的起来去看那些粉条,一个个冻得石头一般的结实,用手敲敲,硬邦邦的。父母亲就把它们拿起来放到两根木头搭起来的晾杆上,等待着晾干以后就算完成了全部工序了。

我们没事情就去看粉条,在太阳下,开化了的粉条在木棍上面已经固定成型了,不再滑落了。看着那一排排粉条,许多时间我们都忍不住拿起一根塞进嘴里面吃起来,母亲就说:“吃吧,从现在开始,粉条管你们吃个够。”

看着母亲自豪的神色,我们从内心里感到母亲的伟大。我禁不住走过去拉起母亲的手,专注的看了看那双有力的大手,因为淀粉的侵蚀和长期的劳动,指头上许多地方已经裂开了口子,甚至还冒出血来,缠上了胶布。我感到心里难受,问母亲“疼吗”?母亲却像没事人一样乐呵呵的。

听隔壁奶奶说,母亲年轻时亭亭玉立,粉嘟嘟的脸着实可爱。如今,母亲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许多牙齿已经脱落,唯有那大骨棒的身架依然威武刚强,站在母亲跟前我们时刻感到有一种亲切踏实的感觉。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母亲在身边,就感到浑身都是力量。

粉条从红薯变成淀粉,从淀粉变成粉条,村子里家家户户不再馋粉条了,一些家庭还将剩余的粉条卖掉赚钱。吃着那滑溜溜的粉都都的粉条,我们时常想着那一个个工序变化的神奇,真正的从内心里懂得了劳动成果的含义,对父母亲那样的劳动者怀着尊敬。

红色散文的意境和书写魅力 篇6

在书写红色散文的过程中,贺捷生在表现方式上没有刻意去迎合当下,而是以一种微妙的视角,平实内敛地去叙述长征中的往事。她诗性的文字中,充溢着赤子之情、英雄之气,是作家对于文学明大道、扬正气的坚守。

立足现实,探讨人格的构建和精神超越

文学的生命力根植于生活,作用于时代。在《父亲的忠诚》《去看一棵大树》等文章中,贺捷生细腻的笔触,始终让情感贯穿于各色的场景之中。虽然是写对往事的追忆,却没有任何美化和装饰,也不是简单重复和叙述,完全是以原生态的手法来表现人性的善恶美丑。人物表现的活灵活现,让人仿佛看到了她独立特行的风范。尤其是从一幅幅往事回忆的画面中,更是不断唤醒着读者所应观照的本质。

文字在写往事,却始终充满着生命力的坚韧,也包含着对于当前文学性的新认知。一如题材的独特,让故事丰富立体,也让作者可以沉静地书写时代特性下的民族大义。就像历史和现实的交汇,总是不断地推进和构建着新时期红色书写的新理念,无形中也承担起了“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光荣使命。那一篇篇带着心灵渴求的作品,无疑是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的真情呈现,散发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贺捷生笔下的往事,写出了人生的节操、品质、以及难能可贵的气节。从一系列真性情的流露中,可以明显地感知到作者心灵和人格的率真热诚。尤其在表现长征这一红色史诗的大主题、大题材和大情感时,《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一书更是以诗的形式回顾历史,从人物性格的架构上,进而强有力地传递出文字所具有的艺术性和民族性。女性所具有的细腻和执著,都让这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艺术性、思想性上努力回归于传统。这既标志着作者能够在浮躁的多元社会中,努力坚守着作品的意境清新,体现出文字内容的淡雅、平实,也从根本上呈现出质朴的民族生命意识和军旅文化内涵。

境由心造,文在人为。从贺捷生的作品中,明显可以感觉到作者文字的娴熟运用和散文手法技巧的融入。她以朴实的笔触,真实记述了父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辛与创业的不易。引领着读者在纷繁的战乱中感受到中国革命历史激荡的回响。

除令人折服的敬佩之外,书中还有着用局部特写来表达隐藏在潜意识里的岁月沧桑和悲壮之美。在这个艺术的世界之中,所有这些表现只是语境下的精神升华,是从各方面进行的探讨和突破。作者根据自身的感受,从中不断地发现自我,创造出新的意境。这不由让人从朴实中读出大我的情怀觉。如《父亲的忠诚》中:“留着两撇小胡子的父亲,身材伟岸,手里总握着一只大烟斗,动如虎,静如松,是个无所畏惧而又敢于担当的人。”短短几句,让贺元帅的形象一下子与读者接近了距离。回忆母亲时,作者又在《啊,遥远的桥》中写道:“母亲就是这样的人,她有见识、有涵养、有胸怀、有正气、没有几个女人能像她那样活的如此大度,如此宠辱不惊。”正是这样的节奏,展现出更加浓厚的想象空间,使得文字在传统的波澜壮阔下,有了意象空灵的唯美之境。

探访革命历史,传承精神力量,抒写生命的坚韧与不屈。贺捷生似乎在写历史,却又让人从红色故事的崇高美中受到启迪。这种厚重中有着深情,亲切中不乏存真爱的记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既升华了主题,又净化了读者的灵魂,让读者从中深切地感悟“英雄”的内涵,提炼“精神”的时代新意,并自觉为实现强军梦想而拼搏。

其实,我们从人性和精神方面的深入理解,完全可以想象出作者对于往事和历史的洞明于心。细细品味,其中不乏引人入胜的精神和秀丽,尤其那种女性的率性更是有着情感上的淋漓酣畅,和心境上的澄澈流转。

反思历史,关注生死历练中的人性之美

《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一书在短短几个月内,先后获了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2013年度《人民文学》优秀作品、中国作家出版集团2013年度优秀作家奖、第六届冰心散文奖、《解放军报》第二届长征文艺奖等奖项。可以说,这部传承英雄主义红色基因、富有时代特色的大书,有着令人敬仰的精神高度,有着民族与时代的情感,就像火焰一样在燃烧着每个革命者的民族大爱。

贺捷生在红色散文的探索和创作中,不断地开拓着自己的艺术领域,用文字和真情来完成审美任务,关注着生与死中的人性之美。在书中,作者写道:“冲进战壕的通信员边跑边复核电报内容,满身血污的红军战士齐身欢呼:‘噢,噢,我们又添了一门迫击炮,我们又生了一门迫击炮……’”在某种意义上,写父母的回忆、写成长经的历,实际上是以情整景,以景汇情的过程。要让读者从中读出不畏艰难和敢于担当,对于创作者来说要求很高。但贺捷生却在文字中表现出了民族危难时刻的大爱。这应该和作者创作中注入了的真实真诚元素关联。

作品之所以读起来会有着鲜明的感染力和强劲的艺术表现力,纯粹而又实在,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于传统文化的领悟和艰苦岁月的亲身感悟。她在文字的温度中穿越回激情焕然的岁月,在思想的尝试中重塑精神的信仰和力量。如果说,艺术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明了历史,那么,为党为国为民族舍生取义的坚守,唤回的是那段艰难岁月的行进。什么是英雄?如何在红色意境中表现这种精神?从而孕育和激发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直以来,贺捷生善于将这个红色背景的文字与革命的英雄主义相融合,咏叹生命的坚守。在作者眼中,父亲、母亲都是极其普通的平凡人,笔下一个个造型既不是“高大全”的形象,也不是空穴来风的“假大空”。 这其中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以及震撼人心的不朽力量,都促使着作者时刻在关注着现实,冷静反思着人生。正如她在书中写道:“记住历史,记住书写历史的人。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才有可能保持永远创造历史的活力。”可以说,在强烈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下,这种原汁原味的记录,就像延伸的路一直穿越到了雪山草地,以更含蓄、更真实、更感人的方式,深刻地提示出共产党人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追溯灵魂,多元化背景下的回归与坚守

身怀家国事,柔笔写真情。其实想想,又何止是一个“情”字了得呢?在书中,作者从苍茫、血亲、怀想、童年四个方面深情追溯战争年代,以长歌当哭的方式书写革命家史,以自我表达的方式来关注现实,表现现实。最终以文字的力度来呼唤着这种带有战争底色的悲壮。帕斯说:“现实是最遥远的,它是一个需要我们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所以,从长远来看,如果这种关乎红色背景的文字要缺少了时代精神的投射,其表现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如《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中,“当年他们隐姓埋名,跋山涉水,出生入死,甘愿把血洒在这里,把头颅播种在这里,最终想看到的,就是你高举的那枚国徽日夜闪耀的光芒。”从这些散溢激情的叙述中可以知道,独特的生命体验是贺捷生写不完的灵魂源泉,尤其是她一系列优美凝重的红色散文意境,更是以强烈的震撼力对人生、人性、价值进行解读和思考,体现出作家的责任感和敏锐的触觉。书写和传递着人间的正能量。

在整个民族都在追求思想开放和文化现代的今天,能够执守着文学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融“小我”于“大我”之中,执著地穿越在那战火硝烟的历史之中,这确实要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作者借助这本三十多万字的大书,教人如何真正读懂着长征史诗般的惊心动魄。那浓烈的生活气息,不但引领着大家深入到当年的艰苦卓越中,而且凝练成追求向善向美的浩然正气。在《不能遗忘的小镇》中,作者写道:“在庄里镇,当我在分别几个月后重新看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个男人,都叫爸爸;看见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女人,都叫妈妈。”这样的笔触无疑是感动人的,使得其在充分展现红色元素的同时,更是从思想深处来表现出灵魂的鲜活。

作为一部有着鲜明思想意识的红色散文集,作者致力于从普通人的传统视野和文字价值进行研究,并始终把生命个体的尊严、作为主体放在了首位,让红色文化存在于更高层面的建构中。这种灵魂的追溯是对于中国革命史不能遗忘的回忆,是用真情在不断唤起着后来者信仰和精神的坚守。

艺术性和趣味性真情叙述,时时处处都融入着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观照。试想,作者如果没有近乎生命的感受,又怎么去书写笔下的长征和熟悉的人与事呢?这绝非是为怀旧而做的炫耀,而是开辟了一条穿越到激情岁月的通道。正是这些文字所具有的自由和内涵,才体现出作者从情感入手的用心,即用情感人,用爱化人,用心悟人。进入到文化层面,就是重新认识和探究文化,达到穿透历史和时间的效果,给人以有意义的启示。

微观叙事,红色散文题材创作的魅力和启示

坦率地说,用艺术形式正面书写党史、军史,不仅要有真实性的可观可感,重要的是能够以温情滋养心灵,撞击心灵,升华情趣。在《远去的马蹄声》中,“母亲心急火燎,连拉开肚子逼我出生的心都有了。她每天早晨醒来,都要拍着滚圆的肚子对我呼喊:‘儿啊,你怎么还不出来?你爸爸就要带着大部队远远地走了,你怎么不听话……’”口语化的表达中穿梭着轻快,丝毫让人觉不出长征中的艰苦、紧张。也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叙述和建构中,故事始终基于历史的真实、鲜明和独到。可以说,这种朴实无华,足以给当下的多元社会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作者运用散文的手法,丰富的表现形式,将不幸经历的回忆表现到极致,令人会意共鸣。从而也形成了本书个性化的历史叙事风格。这种记忆,彰显出的是思想的深刻、厚重的内涵,还原和揭示出长征期间的艰苦卓绝,以及老一辈革命者在战火的考验和洗礼中,为了家国民族毅然舍弃小家,为国捐躯的英雄品质,形象而生动地概括出作品的艺术性所在,也契合了伟大时代的中国精神。在《梦萦伊犁河谷》《回到芭茅溪》《外公在母亲心中》等文章中,作者写温情、离愁,伤痛、内心的怀念,从广阔的历史视野的深层次思考中博得读者的价值认同,引领读者进入到开阔、生动的视域中,并逐渐表现物的整体形象来。

另一方面,贺捷生并没有将散文的形式和表现狭隘化,而是以仁爱、真诚、感恩、敬畏来感念生命的不幸,不断扩展着红色散文意境下的文学创作形式。这也暗示着散文创作上的真情回归。在文字和情绪的全景纵深图中,作者融自由和鲜活的生命于一体,在表现形式上精心展现着精神和信仰的传承。这种独立的审美价值无疑是可贵的,尤其对于一个年届八巡的老人来说,他的作品并没有过多地受到人为的局限,而是在不断地拓展着新的境界。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后记下一篇:高一物理备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