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基地建设规划(精选8篇)
为指导基地单元组织实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实现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推行现代烟草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基层烟叶业务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工作规范。
1.基地单元规划建设
1.1 总体要求
以现代烟草农业为统领,以品牌原料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坚持工业主导、产区主体、科研主力,建立设施完善、特色明显的品牌导向型原料基地,提升优质烟叶原料保障能力;坚持规模种植、集约经营、专业服务,推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现代烟草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烟区烟农综合发展能力。
基地单元是指地市级公司根据工业企业卷烟品牌原料质量特色需求,将烟叶风格特色、生态环境基本一致的区域,划分为烟叶生产、收购、调拨的基本单位,制定一个生产技术方案,执行一套业务流程和标准,服务一家卷烟工业企业。基地单元规模原则为1.7万亩、5万担左右,单元内划分片区,以片区为单位组织烟叶生产。
1.2 运作模式
基地单元按“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三种主体、规模种植,一社两场、专业服务,一站四线、片区管理,工商共建、共同发展”的模式运作。即: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行现代烟草农业生产方式;因地制宜选择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三类种植主体,自主生产经营,实现适度规模种植;发展烟农合作经营和合作服务,— 1 —
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依托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和烟草农机具等专业化服务设施,开展专业服务,推进“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整合建设一个基层站,负责全面管理,安排四条左右收购线,组织烟叶收购,执行一套业务流程、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工业企业主动参与、深度介入,开展基地烟叶质量评价和质量追踪,加强烟叶风格特色和配方模块研究,提高基地烟叶建设利用率与品牌贡献率。
1.3 建设标准
一个基地单元,设1个基层站、配套4条左右收购线,执行一套业务流程和工作标准、一套生产技术方案和技术标准;服务一家卷烟工业企业,原则种植1个品种;配套3.5或5万亩左右烟水、机耕路、减灾设施完善的基本烟田;成立一个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配套1~5个育苗工场、800座左右的密集烤房、2500千瓦左右机械动力及适量专用机具。单元内做到种植制度相同、轮作制度一致,土地合作经营,烟田成方连片,移栽田管同步,采收标准统一。
2.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建设
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原则,建设完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全面实现基本烟田、烟水工程、机耕路、育苗工场、密集烤房、烟草农机具、烟叶基层站、防灾减灾设施等八大基础工程达标配套。
2.1 基本烟田
2.1.1.总体要求
坚持“以烟为主、连片建设、合理利用、用养结合”的原则,优化布局,集中连片整理,合理轮作保育,加强建设保护,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
2.1.2 建设标准
a.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能满足烟叶持续发展的需要。b.一个基地单元基本烟田3.5万亩左右,满足2年轮作要求;新烟区5万亩左右,满足3年轮作要求。连片面积山区不少于200亩,坝区不少于500亩,平原不少于1000亩。
c.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适中,酸碱度适宜,肥力中等,养分均衡,含氯量≤40ppm,土地综合生产能力较高。
d.集中连片,坡度适宜,通透性好,能够满足灌排和机耕需要。2.1.3 保护与管理
a.建立保护制度,有条件的地方立法保护。单元内建立统一的以烟为主的种植制度;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全面落实轮作措施,种烟面积不超过基本烟田总面积的1/2,其中新烟区不超过1/3;推行良好农事操作(GAP),减少有害化学品使用,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
b.建立电子档案。对基本烟田进行编号,建立烟田地理信息、地块面积、土壤质量、配套基础设施、烟农信息等档案。基本烟田编码由县级行政区代码、单元顺序码、烟田顺序码三部分组成。
c.统一保护标识。内容包括:基本烟田编码、面积、地理位置、分布图、基础设施、农户数等情况,明确相关保护措施。
2.2 烟水工程 2.2.1 总体要求
按照“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根据烟区水源条件和降水特征,因地制宜,完善提高已建工程,高水平设计新建工程,全面实现达标配套,确保旱能灌、涝能排。
2.2.2 建设标准
a.灌溉设计满足烟叶移栽、旺长和成熟期的用水要求,灌溉保证率平原区、坝区≥90%,山区≥80%。
b.排水标准:防洪≥10年一遇;排涝≥5年一遇。2.2.3 建设要求
a.建立制度,加强管护,确保项目持久发挥作用。
b.充分利用已建工程,不达标的完善提高,不搞重复建设;新建项目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2.3 机耕路 2.3.1 总体要求
按照“整合资源、统筹配置、满足需要、节约用地”的原则,在通村公路基本建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连片种植规模较大的区域,因地制宜开展规划、设计和施工。
2.3.2 规划设计标准
a.路面宽度(含路肩)主干路不超过4.5m、分支路不超过2.5m,可结合实际建部份人行便道,宽度不得超过1米。机耕路原则上采用砂石路面。
b.与排灌沟渠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旧路基进行改建、扩建或沟渠挖方修建,降低建造成本。
c.合理设计错车道和入田口,预留机械作业便道。2.3.3 建设要求
a.在连片基本烟田面积400亩以上的区域规划建设。
b.原则上平原每公里机耕路覆盖基本烟田500亩以上;山区每公里机耕路覆盖基本烟田400亩以上。
——
2.4 育苗工场 2.4.1 总体要求
坚持合理布局、以烟为主、高效利用的原则,满足“规模化、设施化、集约化”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育苗设施。
2.4.2 规划设计标准
a.单个育苗工场供苗面积不低于3000亩。山区育苗工场供苗半径不超过5公里,坝区、平原区供苗半径不超过10公里。
b.按供苗数量计算,苗棚占地面积漂浮、砂培育苗不超过2.2㎡/1100株,托盘育苗不超过4.5㎡/1100株。育苗池净面积不低于苗棚总面积的80%,育苗棚占地面积不低于育苗工场占地面积的80%。
c.育苗棚可采用大棚或中棚形式,提倡四联体钢架大棚,大棚使用年限不低于10年,育苗棚地面原则上不硬化。四联体大棚总面积1168㎡,单棚净空长36.5m、宽8m,设育苗池4个;中棚长12.5m,宽4m,设育苗池2个。
d.配套消毒池、清洗池,根据需要配套物资仓库、值班室、垃圾池、残体收集池等,预留运输通道,根据需要配备剪叶机、装盘播种机。水电设施齐全。物资仓库和值班室原则上为简易建筑。
e.配套防虫网,根据需要配备遮阳网,在育苗棚入口处设置鞋底消毒池。
2.5 集群烤房与烘烤工场 2.5.1 总体要求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群组设计、并排建设”的原则,满足“统一烘烤、专业服务”的要求,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建设密集烤房群和烘烤工场。
2.5.2 规划设计标准
a.烘烤工场。指密集烤房50座以上,配套编烟分级棚及分级设施、简易收购场所及收购设施、其他必要附属设施的烤房群。
b.集群规模。烤房数量要与烟叶种植面积匹配,一个单元配套800座左右密集烤房,实现100%密集烘烤。烤房要并排连体建造,原则上5个1组,山区单元一个烤房群至少建2组,即10座烤房以上;平原区、坝区单元一个烤房群规模至少建4组,即20座烤房以上。密集烤房群(烘烤工场)服务半径平原原则上不超过5公里,山区不超过3公里。
c.功能区设置。10座以上、50座以下的烤房群设立烘烤区、编烟分级区、附属设施区三部分,做到烘烤、分级一体化;50座以上烤房群要统筹考虑基地单元烟叶生产和收购站点布局,配置收购设施。烘烤工场设立烘烤区、编烟分级区、收购区、综合管理区、附属设施区五部分,实现烘烤、分级、收购一体化。根据需要配备分级、收购的标准光源。烤房群组间保留8m通道,用于运输、编烟和分级。附属设施建设配套要科学合理,以烟为主,兼顾他用,非烘烤收购季节,可用于农村文化活动、放置农机具或发展辅助产业。
d.整合社会资源,解决建设用地和电力配套。2.5.3 功能分区规划建设标准:
烘烤区:单体烤房宽2.7m、长10m,其中装烟室长8m。采用对开大门式装烟门,移动式或固定式装烟架,鼓励四棚叠层结构。
编烟分级区:烤房群组间采用彩钢屋架结构搭建防雨棚,统筹安排编烟和分级。按每座烤房不超过15㎡配置。
收购区:采用简易砖混或活动板房结构,50座烤房的烘烤工场收购区总面积不超过290㎡。
综合管理区:包括办公室、培训室、食堂等。采用砖混结构,按每处烘烤工场不超过70㎡配套,原则上不得建楼房。
——
附属设施区:包括值班室、配电室、煤棚、厕所、大门、围墙、垃圾池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配置。采用水泥瓦屋顶支架棚结构。
烘烤工场设计参考《密集烤房技术规范(修订版)》。2.6 烟草农机具 2.6.1 总体要求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以烟为主、合作经营的原则,合理配置农机具,提高农机配置效率和作业效率,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2.6.2 配置标准
a.每100亩烟地机械动力保有量12~15千瓦。综合机械化作业率山区50%以上,坝区60%以上,平原80%。
b.根据烟区地形地貌,合理选型动力机械;根据单元种烟面积和烟田土壤类型,结合单机作业效率和有效作业时间,合理确定动力机械和旋耕、起垄、施肥、覆膜、移栽、中耕、喷雾、拔秆等机具保有量。
2.6.3 配置方式
以基地单元为单位配置,由烟农专业合作社具体操作。县级分公司根据烟叶种植面积和农机补贴总额,确定购置农机型号、规格和数量;烟农专业合作社确定单元内的烟农作为代购农机户,按相关规定办理农机补贴手续,购置通用机械。专用机具由烟农专业合作社直接购置,按相关规定办理农机补贴手续。烟草农机具产权归属烟农专业合作社所有,由烟农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并根据基本烟田面积,按农机购置金额,将农机具产权和资产收益权量化到种烟农户。合作社内的烟农享有优先服务权利和服务价格优惠,烟草公司要在服务价格等方面享有掌控权和话语权。
2.7 防灾减灾体系 2.7.1 总体要求
坚持“以烟为主,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实效”原则,整合气象等部门资源,固定作业点和流动作业点相结合,全面构建覆盖雹区基本烟田防雹减灾体系。
2.7.1 规划设计标准
a.与气象部门合作,建立气象预报预警体系,为烟叶生产提供气象预报、灾害预警和气象评估服务。
b.在人工增雨防雹站点未覆盖的基本烟区,按相关标准建设人工增雨防雹站点,配备相关设施设备。
c.根据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按人影作业流程实施增雨、防雹作业。
2.8 烟叶基层站建设
2.8.1 总体要求
遵循“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环境良好、管理高效”原则,加强资源整合,配套基础设施,完善信息手段,改进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2.8.2 建设标准
一个基地单元原则上设1个基层站,配套1—4条收购线,配备完善信息化系统及相关硬件设备。
2.8.2.1 基层站
a.办公区。办公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培训室、微机室、车库等,办公室按人均12㎡计算,会议室30—40㎡,培训室80—120㎡,微机室30—40㎡,设15㎡的车库2—3个。
b.生活区。生活区包括食堂、宿舍、浴室、文体活动室、卫生间等,——
食堂(含厨房、餐厅)100㎡,宿舍(含卫生间、浴室)按人均40㎡计算,文体活动室100㎡,公共卫生间20㎡。
c.绿化面积不低于基层站总占地面积的40%。2.8.2.2.收购线
可根据收购成包流程划分为烟农待售区、预检编码区、等级确认区、观察区、过磅区、成包区、仓储区。各区域须有明显标识,采用框架结构,高度5.5 m以上。1万担左右的收购线,各区域建设标准如下。
a.烟农待售区。烟农等待售烟场所,应配备座椅、饮用水、电视机等。面积100㎡以上。
b.预检编码区。验证烟农合同,编码排序。面积30㎡以上。
c.等级确认区。验级员检验烟叶、评定等级。应配备标准光源。面积不小于40㎡。
e.观察退烟区。平行于等级确认区一侧,便于烟农观察烟叶评级过程。面积10㎡以上。
f.解码过磅区。对等级确认后的烟叶称重,配备电子秤、PC机。面积20㎡以上。
g.成包区。靠近仓储区入口,便于成包入库。烟叶收购后即时成包,包烟入库。面积不少于50㎡。
h.仓储区。用于储存烟叶。面积不少于150㎡。2.8.2.3.信息化系统及设备
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要求,部署烟叶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国家局基础软件覆盖率100%。每人配备1台工作电脑,配套网络设施,实现基层站、收购线、烘烤工场网络连通率100%。有条件的地方的烟叶基层站可配置农民远程教育设备。有条件的烟叶基层站、收购线和烘烤工场,可配置烟农信息查询终端设备。
3.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和专业化服务方式
3.1 总体要求
按照“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规模种植、专业服务”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烟农专业合作社统一专业化服务,种植主体分户经营的现代烟叶生产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种植,推进专业分工和集约经营。
3.2 烟叶生产组织形式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土地银行)等多种方式,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种植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种植。健全完善烟农合作机制,发展烟农合作经营,提高烟叶专业化分工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3.2.1 分户生产经营
因地制宜选择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烟农专业合作社三种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种植,以户为单位签订种植收购合同,投入物资、资金、土地、劳力进行自主生产经营,以自有劳力或聘工完成技术要求不高、用工量不大或专业化要求不高的烟地准备、移栽、施肥、大田管理、烟叶采收和烟叶交售等环节的具体作业。
a.种植专业户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具有生产能力的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集中10~100亩土地,进行烟叶生产经营的主体。种植专业户部分土地来自流转,部分用工来自雇工;收益包括土地收益、投资收益和投工收益。
b.家庭农场是指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生产管理能力的人员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集中100亩以上土地,进行烟叶生产经营的主体。家庭农场家庭成员以管理为主,用工以聘工作业为主,家庭经济收入以种烟为主;种烟土地主要依靠流转;收益包括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资金投入收益和——
经营管理收益。
c.烟农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烟叶生产经营者或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助性、经营性经济组织。合作社依法组建、民主管理。合作社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取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3.2.2 统一专业服务
合作社是烟农合作经营的主要形式,是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重要载体,是推进烟叶生产互助合作、专业服务、集约经营的有效形式。合作社主要是对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技术要求高或种植主体单家独户作业效率较低、作业质量较差的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环节,统一提供专业化服务。依靠合作服务完成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实现统一服务、集约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发展烟农合作经营,重点是发展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原则上一个基地单元组建1个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烟农综合服务社可按行政区域或生产环节组建服务分社,也可组建若干专业队。合作社统一组织专业队为合作社内的种植主体提供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运输等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实现统一供种、统一育苗、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烘烤、统一分级、统一运输。
3.2.3 建立适度规模种植、统一专业服务的内生机制
要充分尊重烟农意愿,发挥烟农主体地位作用,调动烟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烟农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种植主体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加快培育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烟农。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推动烟农合作组织依法组建,规范运作,提高合作组织的民主管理水平;加强组织引导、培训指导
和监督管理,增强烟农合作社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规范专业化服务工作流程、作业标准和收费标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作业水平。
3.3 业务流程、作业标准及管理要求 3.3.1业务流程
专业服务按“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准备—组织开展服务—服务验收确认—服务结算”流程进行。
烟农专业合作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烟农专业合作社法》,按照 “发起筹备—宣传发动—起草章程—吸收成员—召开设立人大会—申报批准—召开成立大会—组建工作机构”的流程组建。
3.3.2 作业标准
a.签订服务协议:合作社应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明确服务地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收费标准、费用结算方式,费用支付时间、不合格产品处理、违约责任等;协议签订时间应依据具体生产环节与要求确定。
b.服务准备:开展业务培训,确定服务人员,组建专业队,准备服务所需物资、器械,检修设备等。
c.开展服务:合作社根据所签订的服务协议组织专业服务人员开展专业化服务,接受服务对象、相关部门人员的指导与监督。
d.服务验收确认:服务结束后,合作社、服务人员、服务对象按服务协议共同对服务结果进行验收确认。
e.服务结算:服务对象依据服务协议、确认的服务结果向合作社支付服务费用;合作社向服务人员支付服务报酬,核销相关作业费用。
——
3.3.3 管理要求 3.3.3.1 人员管理
烟草部门要对专业服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可委托农机部门对机耕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颁证。专业服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应有相对固定、经培训合格的专业服务人员,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服务规范、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等。
3.3.3.2 设施设备和物资管理
坚持专业服务设施“普惠制、广受益”的原则,按照“行业有效控制、高效长久使用、收益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处理好所有权与处置权、使用权与收益权的关系,规范管理行业补贴形成的可经营性资产,建立和完善烟叶生产设施设备管护制度。行业补贴形成的育苗大棚、密集烤房、农机具等可经营性资产要保持行业话语权、控制权、处置权,使用权归合作社所有,并量化到基本烟田,形成烟叶种植主体在合作社所占的份额(股份)。
合作社拥有产权的设施设备属全体成员所有,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产权不属于合作社的设施设备,应由产权所有者与合作社签订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管护协议,明确职责,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共享收益。
合作社应对设施设备及物资进行编号、登记、建立管理档案,明确管护责任人,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测维护。
合作社应利用育苗工场、烤房群及烘烤工场等设施发展辅助产业,利用农机为大农业服务,但不能影响烟叶生产和设施设备的安全。3.3.3.3 服务成本与服务价格的管理与监督
专业化服务成本包括专业化服务人员的劳动力价格、设备运行费用以及必要的设备折旧维护费用,应在烟草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科学测算,— 13 —
并由合作社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决定。用工成本根据单日作业量、劳动强度、技术含量,参照当地同等技术工种的用工价格测算;能耗成本按设施设备(育苗工场、烤房群、烘烤工场、农机具、分级台)实测的单位能耗和当地实际能源价格测算。产权属于服务人员的设施设备(如个人所有的农机),要按设施设备的使用年限测算折旧成本。
专业化服务价格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可分为内部服务价格、外部服务价格和其它产业服务价格。服务价格要在烟草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由合作社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确定。服务价格根据服务成本、设施设备的维护费、折旧费,合作社盈余和公积金比例等确定。内部服务价格应考虑烟草补贴对烟农的普惠,外部服务价格按同等服务类型的市场价格。
服务成本和服务价格在服务区域内张榜公布。3.3.3.4 公积金提取与盈余分配的管理与监督
合作社在组织烟叶生产经营、提供专业化服务、发展辅助产业产生过程中产生的盈余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归全体成员共同所有。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应根据成员出资额、行业补贴量化到基本烟田归种植主体享有的份额进行分配。公积金提取和盈余分配应根据章程规定或成员代表大会决定。
3.3.3.5 财务管理与监督
合作社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物资消耗、生产成本、经营收益、公积金提取、盈余分配要在合作社内公开和公示。
3.3.3.6 安全管理
合作社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成员安全职责,严格执行设备、设施的操作规程,减少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
4.基地单元业务管理
4.1 总体要求
坚持“优化流程,统一标准,规范运作,工商共建”的原则,按照“整合资源,完善职能,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增强活力”的总体要求,强化基础管理,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推进烟叶信息化管理,优化烟叶业务流程,规范烟叶业务管理,全面提高基地单元建设管理水平。
4.2 基础管理
烟叶基层站全面负责基地单元建设管理。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健全基层站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开展贯标和对标活动,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工作标准,完善管理体系,构建管理平台;突出基层站基础地位作用,强化基层站单元管理职能,充实和完善基层站组织生产、收购烟叶、供应物资、服务烟农、基础建设的职能,全面提升基层站工作水平。
4.3 人力资源管理
按照“分类管理、科学设岗、明确职责、专业分工、严格考核、落实报酬”的总体要求,充分整合资源,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队伍和职业技能队伍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基层站管理岗位设站长岗位,技术岗位可设农艺主管、烘烤主管、质量主管、技术员等岗位,可根据需要设置技术助理或辅导员岗位。技术员根据职业资格和实际工作能力设置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档次。技术人员(技术员、技术助理、辅导员)人均服务面积应达到山区500~800亩,平原1000~1200亩。
4.4 信息化管理
按照“全流程、全覆盖”的总体要求,以现有烟叶基础管理软件为基础,以烟叶业务流程为依据,强化关键节点的信息化支撑,搭建基地单元烟叶业务管理平台,全面推进烟叶信息化管理。建立种植主体、基本烟田、基础设施、烟叶生产与烟叶质量信息数据库,加强烟叶全过程信息管理,提升烟叶种植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与工业、科研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工商信息交互利用水平,提高信息利用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4.5 技术推广管理
以“优质、特色、生态、安全”为目标,围绕对口工业企业品牌原料质量、特色需求,整合专门技术技能人员,集成推广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施药、精准烘烤等精准生产技术以及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杂物控制等安全生产技术,统一生产技术方案,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烤房新材料、新设备、新能源和新工艺,提高烟草科技贡献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优质烟叶资源保障能力。
4.6 烟叶业务流程
按照“单元组织、分片管理”原则,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烟农专业合作社等烟叶种植主体向基层站提出种烟申请;县级分公司分解烟叶生产收购计划;基层站审核其规模种植条件(包括土地、劳动力、技术水平、生产设施等),并与审核合格的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及烟农专业合作社分别签订烟叶种植收购合同;县级分公司组织调运烟叶生产物资,基层站按种植收购合同供应物资;烟农综合服务社负责向种植主体提供育苗、移栽、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环节的专业服务,种植主体自主完成大田——
移栽及田间管理,交售合同内烟叶;工商双方协同仿制收购及交接样品,指导烟农提高等级纯度和分级水平,工业企业进行质量评价,提出质量改进意见,工商双方协同修订生产技术方案。见图1。
4.6.1 计划合同管理(1)业务流程。见图2。
——
(2)管理要求:按《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烟叶种植收购合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烟办[2007]20)文件执行,同时执行下列要求。
a.县级分公司将计划分解到基地单元,基层站组织按照电子合同的要求与烟农签订种植收购合同。经营型合作社可与合作社签订合同,服务型合作社要与合作社成员逐户签订合同。
b.合同签订完毕后,县级局(分公司)、地市级局(公司)要对合同进行审核,抽查比例地市级局(公司)不低于1%,县级局(分公司)不低于5%。
c.在烟叶收购过程中,要对合同余量定期进行公示。4.6.2.烟用物资管理(1)业务流程。见图3。
(2)管理要求
a.地市级公司要建立物资采购、供应管理办法及标准,严格按照烟叶——
生产计划采购、供应烟用物资,做到物资与种植面积配套。在物资使用后,应及时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供方业绩进行评价。
b.大宗物资要按规定实行招标采购,少量物资可实行比价采购。要与供方订立采购合同,明确物资种类、数量、规格、包装方式、执行标准、质量要求、运输方式及时间要求等。
c.县级分公司及基层站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及相关标准要求进行物资验收,验收合格的入库标识、分类堆放、安全保管。
d.基层站要按合同面积供应物资,不得超合同、超面积、超标准供应烟用物资。有条件的地方,可组建专业化物资配送服务组织,将烟用物资配送到育苗工场、烟农专业合作社、农户或烟地。
e.基层站应建立烟用物资台账,在物资供应结束后,应对库存物资进行盘点,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f.基层站要对物资的使用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并调查和评估烟用物资使用效果。
4.6.3 育苗移栽管理(1)业务流程。详见图4。(2)管理要求
a.基地单元应根据卷烟品牌原料质量风格需求,结合本单元的生态条件选择确定已审定或认定的优良品种,一个单元原则上只种植一个品种。县级分公司要向地市级公司提报品种和种子需求计划。
b.县级分公司根据生产收购计划下达育苗计划,发放种子和育苗物资。按种子粒数计算,供种数量不高于实际需求量的200%。按合同约定面积供苗,烟苗数量不超过合同面积的110%,确保做到以种控苗,以苗控面积。剩余烟苗要在基层站的监督下进行集中销毁,基层站应建立烟苗销毁记录。
c.省、市、县烟叶部门要建立种子供应台账,基层站要建立种子使用、烟苗供应和移栽面积台帐。
——
d.县级分公司应分单元制定育苗技术、壮苗标准、移栽时间、移栽规格、移栽质量等技术规程,严格按技术规程进行育苗移栽。
e.基层站要对播种、供苗、移栽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对烟苗质量进行验收和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次年服务资格确认的依据。4.6.4 机械作业管理(1)业务流程。见图5。
(2)管理要求
a.县级分公司应建立整地、起垄、覆膜、移栽、中耕、拔秆等机械化作业的技术要求和作业标准。
b.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要选择培训合格的人员,组建专业机耕队,开展机械作业服务。
c.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要建立农机安全操作规程和农机维护制度,确保农机安全、长效使用。
d.基层站技术员和服务对象共同对作业过程进行监督,对作业质量进行验收,对作业效果进行评价。
4.6.5 植保管理
(1)业务流程。见图6。(2)管理要求
a.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加强测报站、点的建设,开展病虫情调查和测报技术研究,改善测报手段,加快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递,提高测报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b.根据当地病虫害常年发生趋势及病虫害预测预报,以基地单元为单位,制定植保工作方案,配备必需农药。
c.根据病虫害预测预报,确定施药种类和植保服务时间,尽可能少地使用农药,不使用未在烟草上登记的农药品种。
d.坚持三个统一,即统一治蚜、统一除草、统一打顶并施用抑芽剂抑芽。移栽前统一施用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杀虫剂防治烟蚜,统一施用安全高效除草剂进行芽前处理;统一适时打顶、合理留叶,打顶后24h内统一施用抑芽剂。
e.基层站要进行植保技术指导,开展防治效果评价和烟农满意度调查,作为对专业队资格审核的依据。
f.应按相关标准和规定,建立农药使用管理规定,规范农药的运输、——
储存、使用,剩余药液及包装物的处理。
4.6.6 采收烘烤管理(1)业务流程。见图7。(2)管理要求
a.应根据工业企业原料需求,建立成熟采收、编烟、装烟、烘烤技术标准。采收次数一般控制在5~6次,推行上部叶4~6片一次性采收。编烟量要求每杆烟120片以上,适当凋萎后上炕。装烟量要求400~450
杆/烤次,单烤次干烟量不低于10担。
b.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要选择有一定烘烤技术基础、责任心较强的人员,经培训合格后组建专业烘烤队。要按烘烤技术标准进行烘烤,并不断优化烘烤工艺,提高烟叶烘烤质量。
c.烤后的烟叶回潮(自然回潮和强制回潮)后应及时下炕,妥善保存,防潮、防虫、防霉变。
d.基层站烘烤技术员应对烟叶采收、编烟、上炕、烘烤及回潮下炕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专业队烘烤技术水平和烟叶烘烤质量进行评价。
——
4.6.7 分级收购管理(1)业务流程。见图8。
(2)管理要求
a.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组建专业化分级服务队,按烤烟国家标准(GB
2635—1992)进行分级,分级过程中要剔除和控制非烟物质。
b.基层站分级技术员要在分级过程中进行监督指导;分级后的烟叶要进行预检,合格的烟叶收购,不合格的烟叶退回重新分级;要对专业分级队的分级技术水平进行评价。
c.烟叶收购按《国家烟草专卖局办公室关于印发烟叶收购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国烟办综[2008]187号文件)执行。4.7 工商合作管理
(1)业务流程。见图9。
——
(2)管理要求
工业企业要根据品牌发展需求,提出未来3~5年原料需求预测,明确烟叶风格特色,品种、质量、数量与结构需求等,制订基地单元建设规划,与地市级公司签订基地合作协议。主动参与、深度介入基地单元建设,共同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跟踪指导烟叶生产,监督烟叶收购,开展烟叶质量评价,参与烟叶仓储、复烤设施建设和复烤工艺再造,推广配方模块加工。
商业企业应根据品牌原料需求,优化区域布局,根据烟叶风格特色和烟区地形地貌划分基地单元,配套完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立适宜的烟叶生产组织体系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再造业务流程和工作标准,推进信息化管理,规模生产特色优质烟叶,按工业需求组织收购加工。
技术依托单位要充分发挥主力作用,根据重点骨干品牌原料需求、产区生态特点和烟叶质量风格,开展技术研究、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强化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技术的落实,提高烟叶生产科技含量。
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 要坚持工业主导、产区主体、科研主力的原则, 有稳定的种植主体, 能为广大烟农、企业员工、工业企业提供完善的设施设备, 能够突显烟叶特色, 具有优质烟叶原料保障能力, 围绕这个目标, 在落实基地单元建设过程中, 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突出基地单元烟叶特色
特色烟叶是指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质量风格, 能够在卷烟配方中发挥独特作用的烟叶, 是构建中国烟叶原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积极发展特色优质烟叶, 是夯实中式卷烟原料基础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的竞争中, 竞争力的综合表现主要体现在品牌上。品牌不仅仅是一个标志, 而且是产品的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的可靠程度的综合指标;尤其对于烟草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来说, 品牌更是竞争力的灵魂。如何做出品牌、做大品牌、做强品牌, 对于增强我国烟草行业品牌竞争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 彰显基地单元烟叶特色, 要以区域特色生态为基础, 针对不同烟区的生态特性, 有针对性地搞好特色区域定位。找准区域定位, 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烟区生产资源, 维护和保持烟叶特色, 制订单元产区的整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规划, 是开发特色烟叶的重要前提。在进行区域定位时, 要根据烟区实际情况, 进行相应分区。确定特色烟叶核心区和辐射区, 以核心区为中心, 向四周扩散[1]。做好品质区划, 重点研究品质与环境、品种的关系, 品质与风格特点的表征评价和不同风格特色烟叶的形成机理和调制技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科学规划, 科学划分最适宜区、适宜区、不适宜区, 按照优化布局的原则, 严格按规划布局组织生产。
2 加强基地单元烟站建设
结合“优秀烟叶收购站创建”活动, 从烟站规划、建设布局、管理制度、人力资源、财务、基础设施、信息化系统管理入手。首先, 完善烟站基地设施, 解决“住下去”的问题。按照办公区、生活区、收购区、服务区、辅助区的布局思路, 合理安排基础设施, 建议为烟站职工、工厂派驻的人员提供必要农业基础科学
的生活设施, 如洗衣机、热水器、电脑等, 解决烟站职工吃、住的后顾之忧, 营造和谐的气氛;其次, 合理规划烟站人员结构, 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技术人员、安全人员、保管人员、微机操作人员配置齐全;再者, 健全规章制度, 包括烟叶生产业务流程和收购流程[3]。合理的财务预算、薪酬分配制度, 规范的烟叶生产操作, 严格的烟叶质量控制程序, 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 构建完善的烟站管理体制;最后,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提供烟农的培训、学习、阅读、休息、咨询场所, 搭建方便、快捷的信息反馈渠道, 共筑烟农与烟厂之间友谊的桥梁。
3 完善基地单元生产基础设施
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 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系统性不够、宏观政策背景的分析不够透彻、内容不全面等因素制约基地单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步伐。加快完善基地单元生产基地设施建设, 要按照国家局“卷烟上水平”战略任务以及“532”和“461”品牌发展目标, 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 统筹“三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带动和促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突出体现“环境友好, 资源节约“两型社会的建设主题。围绕“一基四化”的基本要求, 整体规划, 系统布局, 高水平推进“八大基础工程”和“三大体系”建设, 根据自然条件、宜烟耕地资源和发展潜力, 优化生产布局, 提高烟叶种植集中度的原则和现有设施情况, 综合划定建设基本烟田[4];以基地单元基本烟田面积与烟叶种植状况, 旱土严格采取3年轮作、水田2年轮作的方式, 制订保障基地单元轮作制度;根据基地单元水源条件和降水特征, 因地制宜, 完善提高已建工程, 高水平设计新建工程, 全面实现达标配套, 确保旱能灌、涝能排的烟水体系;在基本烟田范围内, 建成以乡村道路为联结, 田间机耕路为网络, 方便农机通行、作业的标准, 建设烟路网络;坚持合理布局、以烟为主、高效利用的原则, 满足“规模化、设施化、集约化”的要求, 科学规划建设育苗设施;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群组设计、并排建设的原则, 满足“统一烘烤、专业服务”的要求, 科学规划, 精心设计建设密集烤房群和烘烤工场;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以烟为主、合作经营的原则, 合理配置农机具, 提高农机配置效率和作业效率;坚持以烟为主、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实效原则, 整合气象等部门资源, 固定作业点和流动作业点相结合, 全面构建覆盖雹区基本烟田防雹减灾体系;遵循“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环境良好、管理高效”的原则, 加强资源整合, 配套基础设施, 完善信息手段, 加强烟站基础设施建设[5]。
4 引导基地单元烟农自建合作社
烟农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 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兴办烟农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减少烟农生产成本, 增加社员收入, 促进烟农增收致富。实施标准化生产, 保障烟叶质量安全, 提高烟叶品质, 使烟农获得更好的效益, 享受更广泛、优质的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 更直接有效地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烟农自建烟农合作社, 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需要, 也是历史发展的需要。通过组建烟农合作社, 可以实现肥料、农药、农机等生产资料的统一采购, 发挥采购数量大的优势, 压低价格, 节省费用, 减少成本;提供统一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和运输专业化服务, 节约成本。利用大棚育苗工场种植无公害蔬菜、麒麟瓜, 利用烘烤工场培育蘑菇等, 发挥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 (商标、产地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等) , 也可以巩固以烟叶种植为主的耕作制度, 实现烟草行业的持续发展目标。但是, 也要注意2个问题, 一是新建成的合作社是否坚持普惠制、广受益的原则;二是对烟叶生产计划资源及行业投入的可经营性资产掌控度[6]。烟草公司能否确保烟叶生产计划资源较好地在合作社落实, 可经营性资产会不会因为社员的退社而流失, 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
5 加强基地单元工商合作管理
工业企业紧紧围绕“烟叶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定区域、定品种、定规模、定特色”这一中心任务和控制手段与商业企业紧密联系, 参与烟叶原料质量的全程控制与管理, 实现卷烟品牌与烟叶品牌的完美对接;商业企业 (地市级烟草公司) 根据工业企业卷烟品牌原料质量特色需求, 根据辖区内实际情况将烟叶风格特色、生态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区域划分为烟叶生产、收购、调拨的基本单位 (原则上每个单元规模为1 133.33 hm2、2 500 t左右) , 制订一个生产技术方案, 执行一套业务流程和标准, 服务一家卷烟工业企业, 实现品牌导向型基地与单元区划建设的完美对接;技术依托单位则要充分发挥主力作用, 根据重点骨干品牌原料需求、产区生态特点和烟叶质量风格, 开展技术研究、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强化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技术的落实, 提高烟叶生产科技含量。工业、商业、科研三方要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建立基地单元建设工作制度、工作规范、质量控制与追踪体系、考核评价与政策保障体系等, 构建合作平台。
摘要:总结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的途径, 以期提高烟草农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烟草,农业基地,建设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华锋, 邓正平, 曾维爱.谈郴州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213-214, 216.
[2]闫铁军, 吴风光, 毛福利, 等.襄樊烟区土壤养分状况的综合评价[J].华北农学报, 2010, 25 (B12) :200-203.
[3]杨旭亮, 李焕, 孟庆宏, 等.对现代农业经济形势下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 2004, 25 (3) :8-10.
[4]姜福东, 陈德鑫.我国丘陵烟区烟草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2) :97-99.
[5]张健.贵州省黔西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10.
白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后发优势逐步彰显,已经成长为一个极具投资潜力的新兴城市。在加快培育形成后发优势的同时,白城市已着手建设吉林省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粮食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区域商品集散地。“四大基地”建设的提出,为白城市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带来契机。
1.白城市发展有机农业意义重大
有机农业是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有机农业既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又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目标要求。白城市虽然为吉林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的良好条件。加快发展白城有机农业,是进一步发挥白城农业资源优势,推进白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
1.1发展有机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可行之路 依托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有机农业,不但可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还可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是农民致富的一条成功之路。
1.2发展有机农业是延长农业产业链的重要途径发展有机农业不但直接效益十分可观,而且后发优势更强,更具有生命力和效益驱动力。在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农民自愿加入,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显著提高,同时带动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与有机农产品认证,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三大产业领域,形成同一区域内结构最完整、衔接最完善的有机产业链,有机种植(养殖)→有机农产品加工→有机种植(养殖),在创建完美的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的同时,不断地延长农业产业链。
1.3发展有机农业将有力地推动白城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国际看,世界有机农业发展步伐正在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从国内看,有机农产品已逐步成为消费的时尚和主流,成为众多经营者,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追逐的目标。客观推动各类市场主体,抢抓机遇,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收入,提高市场竟争力。
1.4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涉农企业整合发展 有机农业要求在生产环境、生产投入品以及加工、包装、贮运、消费等众多环节实现有机化或无污染。因此,将给种植、养殖、肥料、农药、种苗、饲料、兽药疫苗、农产品加工、餐饮、贮运、农产品流通销售和研究、教育等相关产业、行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和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将引起新一轮的产业整合和资源重组。
1.5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白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白城市生态环境状况不佳,生态条件比较脆弱。这一区域应利用多样的土壤类型和充沛的光热条件,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近年来,虽然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但掠夺式发展第一产业的局面仍没有扭转。耕地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农产品质量滑坡。有机农业应用生物或天然的投入品,减少污染,提高地力,可以大大地改善白城的生态环境。
1.6发展有机农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和省一直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加大营销推介,强化监督管理等工作,提高我国农产品品牌上市率,培育、做强、做大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久的将来,国家在发展有机农业方面将给予更大的支持。
2.白城市发展有机农业有较强优势
发展有机农业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方拉动,实施全方位市场定位。白城市已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的基础条件。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气候条件适宜 白城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理经纬度大,光照充足、积温高、空气清新洁净无污染,十分利于开发有机农业。年平均气温4.2℃~4.6℃,年平均日照时数2906小时,年积温3300℃~3350℃,无霜期152~158天,年降水量400mm左右,多集中在7、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
2.2土地资源丰富白城市位于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嫩平原西部,科尔沁沙地北缘,是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相领邻处,地处北纬44°13',东经121°38'~124°23',东西宽210公里,南北长229公里,总幅员2.5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居全省第一位。
2.3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白城市有较丰富的水资源,泡沼星罗棋布,海拔在110~160m之间,过境江河有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等,较大的泡沼有月亮泡、向海泡等。目前,全市共有抗旱井10万亩,水浇地面积400万亩。引嫩入白等工程竣工后,水浇地面积将增加200万亩以上。
2.4品牌农业有一定基础 目前白城市已成为水稻、烤烟、肉牛、芦苇、棉花、淡水鱼、油料、糖料、杂粮杂豆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大鹦哥绿豆、黑水西瓜、福顺辣椒、万宝粉条、大安白鹅、通榆草原红牛、瀚海珠牌葵花仁等名优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全市已有吉林省名牌农产品达94个,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77个、国家级绿色农产品标志23个。目前全市已有12家企事业单位通过欧盟瑞典IMO、北京中绿华夏、北京五岳华夏、北京五洲恒通、北京中安质环、北京陆桥、辽宁方圆等七家认证机构认证66个有机农产品,涉及耕地面积6371公顷、草原面积20万公顷,有机农产品生产能力22.3万吨。
2.5各级领导重视农业发展 白城市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农业发展。近年来,先后开展了科技承包、丰产方、万元田棚、园区农业等农业生产创新活动,在发展效益农业、避灾农业和品牌农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也有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3.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
目前,白城市有机农业已进入起步阶段,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从实际看出,全市有机农业发展缺乏监督、指导与服务,存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标准不高、认证混乱等问题,任其发展将造成品牌的杂乱和市场的无序竞争。从外地经验看,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大体克服以上矛盾,解决政府想办办不了,也办不好的问题,对有机农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身体健康为宗旨,积极宣传推广有机栽培技术和有机食品生产,提倡农业生产优先使用当地自然资源,生产加工安全食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共生共存。目前,白城市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65个。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推进全市有机农业产业链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有机栽培技术和有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技术保障水平,整合全市农业资源,开发有机农产品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增加认证品种、扩大认证规模,形成全市有机农业产业链。
3.2推进白城生态工程建设白城市生态条件比较脆弱,但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且有一定的规模,发展潜力较大。如能结合吉林省西部治碱等生态工程开发有机农业,实现生态工程与开发有机农业统筹安排,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能大大增强白城农业发展的后劲。
3.3提高白城市对外的影响力 随着有机农业产业链的不断拉长,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引进人才的力度,加速创建白城有机农业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白城市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大。
3.4强化有机农业行业自律 开发有机农业也要象发展其它产业一样,在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同时,注重加强引导,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这是有机农业规范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协调、管理经营等作用,使参与的市场主体守法经营、规范运作,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发展机制。
4.把握发展有机农业的几个关键环节
4.1明确指导思想,确保科学发展指导思想应定位为: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服务农民和企业,促进白城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农业行政和技术推广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种植(养殖)大户为依托,形成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有机农产品产业联合体,全力打造白城市有机农产品品牌。
4.2加强有机农业宣传,改变传统农业意识 开发有机农业,要改变传统农业意识,树立发展现代农业观念。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超前搞好规划,积极抢占有机农产品市场。
4.3搞好相关项目规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白城市有机农业发展起步晚,经济条件差,进一步发展资金馈乏制约大。因此,要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在有关技术部门指导下,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积极开发有机农业。通过立项,申请国家政策支持,以此为支撑,启动有机农业开发工作。
4.4实施专业化生产,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按照市场规律,推进“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的产业化格局的形成,为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创造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对农业专业化生产情况进行调查,摸清现有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情况,并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按照产业化设计、区域化布局、企业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开发、超市化经营的总体思路,规划建成一批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兴文县人民政府课题组
我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处川滇黔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137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其中5个苗族乡,总人口45万人(苗族人口4.8万),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古僰族消亡县,革命老区县;拥有世界级品质的旅游资源、富集而配套的硫煤盐矿资源、多样而独特的生物资源。我县属乌蒙山余脉,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1092毫米,年平均气温17℃,年总日照时数1180小时;境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土地海拔在600米以上,宜烟地13万余亩,非常适宜发展“焦甜香型”优质山地烤烟,目前兴文“古宋烟叶”已成为品牌,烤烟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2007年,全县种植烤烟2.3万亩,产烟6.2万担,实现烟农收入4117.4万元。2007年11月,省市确定在我县实施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强势推进,以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是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基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省、市确定将我县列为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作为打造“四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山区群众致富增收、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宝贵机遇来抓,按照现代烟草农业“一基四化”的发展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将大坝苗族乡小寨村、仙峰苗族乡新界村、九丝城镇坪山村32个村民小组、1336户农户、4849人、31.7平方公里、10500亩基本烟田规划为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区,集中连片打造。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烟草行业的精心指导下,科学编制了《兴文县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规划方案》。
为确保试点工程取得成功,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四大班子相关领导任副指挥长,县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一名县政协副主席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同时,县里还成立了12个项目工作组,分别由县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各个项目建设。
二、锁定目标,突出重点,是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基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现代烟草农业,就是用现代的物质基础、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管理方法武装烟草生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产业发展的“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围绕这一目标,我们重点抓好“三化”、“三通”、“三新”。
(一)努力推进“三化”。
1、规模化种植。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始终坚持鼓励、扶持烤烟生产专业大户,今年进一步完善了“加强土地流转,推动大户发展”的工作思路,有效扩大了户营规模,推动了规模化种植。目前,全县种烟农户1275户,种植烤烟35715亩,其中30—49亩种植户208户,50—99亩种植户43户,100—199亩种植户13户,200亩以上大户2户,户平种植达28亩。
2、专业化分工。一是育苗专业化。今年我县在烟区建立了76个中棚集中育苗点和1个钢架大棚集中育苗基地,开展集中式专业化育苗,实现全县100%的漂浮育苗。烟草行业向育苗户无偿提供所需原材料,并向育苗户给予每盘2.5元补助,育苗户以每盘烟苗2元价格售给烟农,烟农种1亩烤烟需8盘漂浮苗,所需费用16元,相当于0.4个劳动工工资,比原来自育烤烟苗减少了1.6个劳动工。二是机耕专业化。以村为单位成立机耕服务队,由政府和烟草行业按1:1出资为其配置小型旋耕机、起垄机等设备,服务队按照烟草行业的技术规范开展专业服务,从而将烟农从繁重的耕地、起垄中解放出来,烟地整理用工由原来每亩4个降低到0.5个。三是植保专业化。各村专业协会成立专业化植保服务队,政府和烟草行业为其配置植保机械,对区域内的烤烟病虫害实施统防统治。行业提供农药,烟农只需支付每亩15元费用。现在,烟农1亩烤烟的植保只需投入1个劳动用工,比原来节省3个劳动用工。四是烘烤专业化。各村统一制定密集型烤房群(组)建设规划,由烟草行业出资修建,产权属村委会或烟农。烟叶由烘烤专业队集中烘烤,以每担干烟交售金额13%的比例收取烘烤费用。实施专业化集中烘烤可使烟农每亩烘烤成本降低300余元。通过实施专业化分工,使烟农种植烤烟用工由原来的每亩40个降低到现在的24.5个,减少15.5个,节省开支550元,降低劳动成本38.75%。
3、社会化服务。一是气象防灾服务。今年由烟草行业投资15.3万元,在大坝新建了1个自动气象监测站和1个防雹增雨炮点。目前全县烟区已建立了7个炮点,2个气象监测站,能大大减少冰雹灾害发生,并可为全县农业生产实施人工增雨。二是风险保障服务。为减少烟农因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烟农种烟风险。2008年,我县对烤烟种植实行了政策性保险,烟农因灾损失累计达到30%以上,按烤烟生长时期和灾害类型分标准进行赔偿,绝收烟田每亩最高赔偿金额可达700元。保险费由市烟草公司和政府按2:1的比例进行筹集,从而有效降低了烟农种烟风险,切实提高了烟农种烟积极性;三是烟杆加工服务。一类是由烟草部门组织开展烤烟桔杆加工为(代煤)燃料服务。另一类是由农机部门在烟区推广应用烤烟桔杆气化炉。让烟农在生产、生活上经济、节能、卫生。四是质量检测服务。由烟草部门在烟叶生长期和收购时开展对生烟叶和初烤烟的化学成分近红外检测,为改进生产技术方案提高烟叶内在质量提供依据。
(二)努力实现“三通”。
1、生产用水通烟地。近年来,我县共计投资3782万元,用于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修建水池1652口,水窖2口,新建山坪塘1口,维修35口,修建沟带路8公里,渠道76840米,安装输水管网468公里,安装供水灌桩1102个,新增和恢复水方53.36万方。目前全县已有60%的烟田基本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现代烟叶生产供水体系,同时,解决了烟区21500余人的安全生活用水问题。
2、生产道路通烟田。投资400万元,新建了31公里烟区烟路,维修了186公里村组公路和机耕道,同时,修建了45.2公里烟区生产便道,形成了从烟田到烟农、到烤房、到烟站(点)、到营销部畅通的运输道路网。
3、生产信息通烟农。通过配置MAS服务器、互联网、闭路电视等信息网络,实施POS机(烟技员)、终端机(农户)、微机(站点、公司)“三机互动”,建立完善了从烟农、烟技员到烟叶收购工作站的信息管理网,使烟农能及时了解到更多的烟草科技知识、气象信息和优惠政策。
(三)努力打造“三新”。
1、探索新模式。一是大户承包种植模式。全县50亩以上的种植户均为大户烟农承包种植。二是公司承包开发模式。如2006年,成都依农公司在大坝苗族乡承包土地300亩发展烤烟,当年投入30万元,实现产值41万元(含补助、补贴),实现利润11万元。2007年承包500亩土地种植烤烟,实现利润17万元。今年,该公司又承包了800亩土地种植烤烟。三是合伙承包经营模式。近年来,在公司开发模式的带动下,我县社会业主集资合伙到烟区承包土地经营烤烟。2008年,全县合伙经营主体达到12个。
2、培育新烟农。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需要培育的职业化烟农是有文化、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以从事烟叶生产为主要职业的农民。近年来,我们通过专业技术讲座,生产现场练兵,打造骨干队伍,培养专业大户,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批以从事烤烟生产和经营为主要职业的职业化烟农。今年,我们又在大坝苗族乡投资500万元(其中烟草行业资助150万元)新建了一所烟草希望学校,希望通过烟草希望学校,有选择性地对学生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知识、种植技术、管理模式的教育培训,为全县烟叶生产培育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一代职业化烟农。
3、建设新农村。我们在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建设中,以“一兴、二破、四建、五改”(一兴就是在烟区大兴科技;二破就是破除封建迷信和破除陈规陋习;四建就是建家、建园、建池、建坝;五改就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来规划建设我们烟区的新农村,有力地推进了烤烟大发展,生活大提升,乡风大转变,村容大改善,管理大进步。
三、捆绑资金,整合力量,是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基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一)发挥烟农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充分尊重和发挥烟农的主体作用,变“要我种烟”为“我要种烟”。在实施“四建、五改”中,政府和行业补助640万元,烟农自筹743万元(含投劳折资);其中在烟农聚居点建设中,53户烟农建房,行业和政府补助97.4万元,烟农自筹投入251.6万元。
(二)整合部门项目资金。一是整合交通项目资金890万元,完善通往烟区的塘大公路硬化建设;二是整合扶贫项目资金201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三是整合民政项目资金14万元,帮助烟区遭受冰雪灾害的烟农建房;四是整合县级部门自有资金9万元,帮助困难烟农购置基本生活设备、设施。整个工程各部门共投入项目资金1114万元。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建设,市、县两级加大了扶持力度,市政府在烟区主干公路改造上投入了专项资金120万元,县政府在试点工程建设上配套投入资金148万元。
四、创新成果,壮大产业,是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基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市烟草公司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和烟农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做大做强烤烟产业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烤烟产业进一步壮大。全县烤烟生产规模逐年上升,2006年种植2万亩,产烟5.2万担;2007年种植2.3万亩,产烟6.2万担;2008年种烟35715亩;预计产烟10万担。
(二)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使我县烟区60%的烟田完善了烟水配套工程,20%的烟区完善生产运输道路网络,完成了1775亩宜烟地整理改造,新建密集型烤房960座、完成了计划的60%,气象监测及防雹增雨设施基本完善;在两个烟农集居点配套建设了综合服务楼;对新界村、小寨村、坪山村三所村小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全县烟区生产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情 况 汇 报
达县人民政府
尊敬的涂巡视及各位领导:
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和省厅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我县把蔬菜产业列入了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主导产业。近年来,作为特色效益农业,我县一直坚持把蔬菜产业发展作为稳定市场供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中心工作,纳入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高度重视,重抓落实,已实现由零散向集中、单季生产向周年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从而带动蔬菜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有力地缓解了蔬菜生产季节和消费均衡性之间的矛盾,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时令蔬菜产品,为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自去年11月份省上把我县确定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后,我县以更加饱满的意志,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打造蔬菜产业基地。通过短短半年多时间的共同努力,老基地得到巩固提升,新基地得到快速发展,规模空前,效果凸显。现将全县蔬菜产业基地培育建设情况作一汇报。
一、主要工作成绩
按照省政府及省厅的要求,我县抓住机遇,全力以赴,认真落实,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今年5月中旬,全县蔬菜播面达到27.5万亩,比2009年新增1.2万亩,预计总产量将达80万吨。其中重抓了以赵家、双庙为核心、涉及7个乡镇37个村3.7万亩的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上半年,核心示范区新建各类设施蔬菜大棚3250亩,带动全县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到了2.2万亩;核心示范区以马家、木子为重点发展莲耦5600亩,带动全县其他基地发展水生蔬菜8000多亩。同时,以全市规划发展的3万亩常年蔬菜基地和10万亩加工蔬菜基地为重点,推广桑(麻)—菜、烟—菜、稻—菜等模式,综合利用蚕桑、苎麻、烟叶、水稻冬闲地发展了13万亩大地蔬菜和加工蔬菜基地。
(一)领导到位,组织落实
达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罗建为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育林为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农办、财政、农业、国土、水利、扶贫、科技、商务、招商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达县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了县政府分管领导主抓此项工作,县农业局负责技术指导。各有关乡镇也成立了专门班子。县上就蔬菜发展工作先后召开了6次专题会议,县委书记李春、县长罗建多次深入到重点乡镇,安排部署重大工作,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二)规划到位,布局落实
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采取“四个结合”,即:基地开发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资源开发与配套建设相结合,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产品开发与加工增值相结合,突出区域特色,以“一脉展两翼,三线连四区”,发展四大规模基地、五类产品基地,实现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专业化。
一脉展两翼,即以铁山山脉为分岭,重点发展铁山以东的设施蔬菜和大地蔬菜、铁山以西的季节蔬菜和加工蔬菜。
三线连四区,即以达渝高速(国道210线)、巴彭线(省道202线)、达通路为主干线,连接赵(家)河(市)片区、管(村)渡(市)片区、堡(子)碑(庙)片区、麻(柳)亭(子)片区,每个片区形成一个规模基地,面积不少于3万亩。
四大规模基地:(1)赵(家)河(市)片区规模基地,主要涉及赵家、双庙、马家、木子、碑高、百节、金垭、河市8个乡镇,发展面积6万亩。(2)麻(柳)亭(子)片区规模基地,主要涉及麻柳、檀木、亭子、福善、江阳5个乡镇,发展面积3万亩。(3)管(村)渡(市)片区规模基地,主要涉及管村、大堰、金檀、九岭、罐子5个乡镇,发展面积3万亩。(4)堡(子)碑(庙)片区规模基地,主要涉及堡子、米城、檬双、龙滩、北山、金石、安云、碑 3 庙等8个乡镇,发展面积6万亩。
在四大规模基地中,赵(家)河(市)片区规模基地为全县的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园区,面积6万亩,其中,赵家、双庙等7个乡镇为全县现代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园区,面积3.7万亩。在核心示范园区内,重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其它规模基地的同步建设和发展。
在规模基地板块中,根据地势特点、区位优势及功能布局,建成五类产品基地,即设施蔬菜基地、水生蔬菜基地、大地蔬菜基地、特色蔬菜基地、加工蔬菜基地。
到2012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总产量达到60万吨,总产值达到20亿元,占种植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5%以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率、蔬菜无公害率达100%。巩固、改造、拓展鲜销蔬菜基地6.2万亩和加工蔬菜基地10万亩,着力建设以赵家、双庙为核心园区的现代蔬菜产业基地1.2万亩,以马家、木子、赵家为重点的水生蔬菜基地1万亩,以百节、马家、赵家、碑高为发展区域的苎麻、蚕桑冬闲地综合利用,发展大地蔬菜、加工蔬菜1.5万亩;认真搞好“三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完成蔬菜良种繁育苗场建设,抓好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
(三)人员到位,技术落实
县农业局成立了以局长孙洪旗同志为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专门负责蔬菜技术指导工作,并制定了《2010年蔬菜生产实施方案》,工作更加细化,政策更加明晰,技术更加可行,具有了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县农业局抽调了专业技术人员15个,分驻各个乡镇,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等方式进行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乡镇干部、技术人员放弃了节假日休息,坚持下乡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和指导技术,农业局共派出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分赴11个蔬菜基地乡镇,与乡镇干部和群众一道,抓住换茬有利时机,组织收割小麦、油菜,翻挖田土,种植蔬菜。截止到5月20日,县上召开集中召开技术培训会3次,培训乡镇农技人员115人次。各乡镇召开技术培训会26次,培训乡镇、村社干部和农民13000人次。组织村社干部和社员代表320人次到外地参观学习3次,印发技术资料15600份。
(四)资金到位,经费落实
为了保证今年蔬菜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010起,结合新农村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作为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专合社、业主、种植大户和企业在规划区域内发展蔬菜发展,主要用于设施栽培、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培训交流、基地认定及产品认证、品牌创建等。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配套建设 5 蔬菜基地的田网、路网、水网和电网,做到田成方、土成形、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基本实现田园化;通过建设,增强基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五)市场到位,营销落实
为及时抓好蔬菜的产后销售,我们及时作好了与市场的衔接和服务工作。一是通过县农业局牵线,基地乡镇都与各大市场达成了合作意见,签订了订单。二是积极鼓励支持业主从事土地承包生产和产品运销,示范带动,规模发展。目前全县已有12家业主承包了800余亩土地发展蔬菜生产。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社及经纪人协作组织纽带,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让农民放心种菜,从根本上解决了蔬菜产销问题。
(六)奖惩到位,考核落实
县政府对蔬菜产业发展工作实行目标考核,逗硬奖惩。与相关乡镇、县级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考核责任书,各乡镇要围绕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切实把蔬菜产业基地强县建设工作抓出成效。县政府拿出1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对工作积极、任务完成得好的先进乡镇、县级部门、专合社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落实,任务完成不好的乡镇或部门将通报批评。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建议
赵全树河北省广平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邮编057650邮箱(zqs112966@163.com)
1.农林类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培养服务区域农业经济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林类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农林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真实的生产环境为载体,为农林类专业学生进行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和生产性实训提供条件。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基地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和推广工作。
2.农林类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2.1真实性原则
农林类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工作务实、动手能力强,因此,农林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就要尽量贴近农林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生产环境,让学生去操作、去体验、去感悟,不断强化职业能力和素质。
2.2产业化原则
基地产业化经营是基地可持续建设与发展,工学结合教学的必要保障。在生产性基地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进行产业化运作,使基地由“消耗型”向“效益型”转变。
2.3共建原则
职业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积极寻求共建企业,通过人才培养、共享生产成果等方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校、企、生”三方共建。
2.4共享原则
有条件的学校,要将农林类校内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实训、科研、推广、生产、示范、培训、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面向农民、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3.农林类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定位
3.1教学功能
校内实训基地首先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综合能力的功能。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实训由演示、验证、模拟向岗位实际操作转变,实训基地承担着技能训练中心和职业素质训导中心的职能。农林类实训基地要通过营造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学生技能培训和能力养成提供有效保障,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大量进入角色快、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
3.2社会服务功能
农林类校内实训基地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满足农林行
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二是满足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三是满足地方农业系统发展要求,达到资源共享。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林建设需要日益增加,但目前还存在着就业人员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农林科学技术推广不够深入,农林产业化水平不高问题,急需培养和培训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以推动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
4.农林类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4.1健全制度、明确目标,保障基地建设的有序运行
4.1.1成立建设领导小组
我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成立了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农林专业主任任组长,成员由基地负责人、教务处、科研处、实训中心、教研室主任、行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制定《农林类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农林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从制度上保障基地建设的有序进行。
4.1.2明确建设目标
经过农林类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反复研究,确立校内农林类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如下:通过五年的建设,建成集大田作物、园艺、农林、食用菌四大类生产性实训基地群,为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农林技术、食药用菌等专业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生产性实训提供条件,并面向省内相关院校开放,将其建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训练中心;面向社会开放,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及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农林类师资队伍培训,将其建成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中心;面向相关涉农企事业单位开放,将其建成农林类资源共享中心;充分利用基地先进设备设施,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将其建成农业实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示范中心。
4.2前校后场,工学结合,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农林类专业课程广泛采取现场教学和项目教学方式,将教学场所和实践场所融为一体,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探索出“前校后场”(农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大大增强。使农林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100%,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4.3多方共建、统分结合、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4.3.1多方共建、资源共享,创新基地建设模式
采用多种方式与院校及企业合作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基地。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形成了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多元投资结构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一方面化解了学校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便于“订单式”培养、工学深度融合和产业化经营。
4.3.2统分结合、开放式管理,创新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学校的公共类课程实训室由实训中心统一管理,面向专业服务的实训基地由系部分管,实训中心进行资源的统一调配。实训基地实行开放式管理,一是面向学生开放,满足学生个性化技能培训的需要。同时,对于部分学生来讲,实训基地也成为他们创业的摇篮,校内农林类实训基地设有珍稀花卉繁殖与栽培、食用菌栽培、农林绿化、蔬菜棚式栽培、美国红提葡萄棚式栽培等多个项目,学生可以自主参加这些项目小组,将学到的技能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二是面向社会开放,有效利用基地资源开展培训、产品研发、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
4.3.3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创新实训基地经营模式
学院农林类实训基地,采取产业化经营模式,在保证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同时,进行规模化生产,获得的经济收入再投向实践条件的改善,形成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良性循环。实训基地由“消耗型”向“经营型”的转变,促进教学功能的增强,为学生提供了工学紧密结合的环境,将实训教学过程直接转变为价值创造过程,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掌握过硬的操作本领,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了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4.1实训、科研、培训、生产、示范、服务六位一体,有效拓宽实训基地的功能
学校在农林类实训基地功能上进行有效拓展,除生产和实训功能外,在科研、培训、示范、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功能开发,充分发挥了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4.4.1将实训基地建成了产品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广大教师以基地资源为依托,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在服务中完美实训基地的功能。
4.4.2将实训基地建成了培训中心和示范中心
充分利用农林类基地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培训。主要开展的实用技术培训包括农林植物丰产技术、农林植物脱毒苗组织培养技术、新特农林技术、优良农林植物繁育技术、种苗培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珍稀花卉栽培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等。引导和培养一大批农民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5以项目为依托,加快了“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
鼓励教师深入基地参加实践锻炼,通过以老带新,以项目为依托,不断提升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研发能力,培养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技术专家。
5.结论
通过《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业农林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过程中科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探索出农林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将成果运用到我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
六.思考与展望
在课题研究中也发现政策、经济的支持是制约现代农业农林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因素。只有政策的支持,资金的充足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为中等职业教育注入活力,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技术人才。
七.参考文献
米易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角, 属攀西资源开发腹心地带。早市蔬菜是其农业支柱产业, 产品远销全国各大中城市, 成为该内陆小县的一张名片。蔬菜基地有国家级南菜北运基地、四川省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蔬菜基地等牌子, 面积虽小, 且总量不大, 但特色鲜明。2012年全年种植面积达6.9 735万亩, 新增4 770亩, 同比增长7.34%。全年产量25.2205万吨, 增19 249t, 同比增长8.26%。全年产值达6.8亿元。其中:早春蔬菜种植 (10月至翌年5月) 面积达到5.5635万亩, 同比增长6.1%, 产量19.3万吨, 同比增长9.8%, 早春季瓜类、豆类、茄果类等喜温蔬菜外调量达17.7万吨, 外销均价达3元/kg以上, 较2011年同期增长25%以上, 早春蔬菜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 同比增长21%。全县40%的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蔬菜产业, 安宁河谷85%的农户种植早春蔬菜, 收入的70%依靠早春蔬菜产业。
1. 错季优势明显
我县早春蔬菜集中上市时间为2月下旬至5月, 上市季节恰逢全国春淡时期, 滇、桂、琼等地早春蔬菜销售结束, 其它区域产品尚未上市。市场总体上呈供不应求或供求平衡状态, 生产者在交易中占据主动, 效益能得到保障。
2. 单位效益显著
由于自然条件优越, 技术措施到位, 我县早春蔬菜单产较高, 平均单产4 000kg/亩, 在省内居最高水平。加之价格的错季优势, 亩产值也较高, 平均亩收入1.5万元, 部份品种大棚蔬菜亩收入高达5~6万元。单位面积的高效益弥补面积较小劣势, 若在此基础上深化提升, 蔬菜产业势必进一步做大、做强。
3. 粮菜同步推进
我县蔬菜产区实行稻菜水旱轮作, 这种模式延缓了蔬菜土壤连作障碍的发生, 降低了病虫发生危害程度, 确保了蔬菜生产的可持续性和产品质量。同时, 因种植蔬菜提高了土壤肥力, 水稻单产高而稳, 生产能力达800kg/亩, 粮菜生产得以同步推进。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又稳定了粮食生产, 十分适宜第二轮建设要求的“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打造提升。
4. 种养循环互动
我县部分早春豆类产区实行“畜—沼—菜 (豆) ”循环生产模式, 基本上采用畜粪、沼液、沼渣为蔬菜用肥, 切实解决了长期施用化肥带来的诸多问题, 提高了蔬菜品质, 促进了家畜标准化养殖和农村能源开发。
二、基地建设模式
1. 强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设施栽培
新世纪以来, 我县利用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国家现代农业项目有利时机, 大力规划完善早市蔬菜基地田间基础设施, 全县5万亩早市蔬菜基地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治理, 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米易县委、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 县政府先后通过出台《米易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补助办法》、《米易县科技创新奖励管理办法》、《米易县乡 (镇) 及县属部门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米易县专业合作社发展实施意见》、《米易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引导政策》等政策文件, 鼓励推进蔬菜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化生产进程。从2010年起, 县财政将全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专项资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 每年计划10万元。据统计, 近3年每年整合投入蔬菜产业的建设资金近4亿元, 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确保了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政策措施和科技措施的共同推动, 设施蔬菜栽培得到快速发展, 高峰年份新增设施规模5 400亩。目前全县大棚蔬菜规模达2.6万亩, 占早市蔬菜种植面积的46.73%;中棚栽培规模达1.2万亩, 占早市蔬菜栽培面积的21.57%;小拱棚栽培规模为0.9万亩, 占早市蔬菜栽培面积的16.18%。全县蔬菜设施栽培规模达4.7万亩, 占早市蔬菜栽培面积的84.48%。
2. 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2002年农业部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以来, 米易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早市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是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 县农牧局成立早市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指导组, 服务组人员实行包乡包片负责, 在早市蔬菜生产期间蹲乡驻点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真正将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 提高菜农标准化生产水平。二是出台《米易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扶持意见》, 大力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 提高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县有从事蔬菜生产组织服务的专业合作社8家, 农户参社4 500多户, 占早春蔬菜种植户的28%左右。三是强化基地物理杀虫防治措施应用。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 在主要基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 建立完善的田间物理防虫系统, 有效降低杀虫剂的施用量。四是强化农资市场监管, 从源头控制影响农产品质量的投入品进入生产环节。2000年县政府出台高毒高残留农药禁用公告, 全面禁止各类高残毒农药在蔬菜生产上应用。县农牧局成立农业生产执法检查大队, 定期对农资市场开展清理检查, 杜绝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品进入生产环节。五是强化农产品质量监测。县农产品检验检测站定期开展蔬菜农药残留监测, 对全县蔬菜基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坚持例行监测, 确保农产品入市安全。
3. 狠抓市场培育, 搞活流通渠道
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是发展现代商品农业的前提条件, 多年来我县非常重视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培育。一是按照企业化运作模式建立攀西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丙谷蔬菜批发市场。目前两大交易市场规模10 000m2左右, 市场周边配套建设蔬菜保鲜处理冷库17家, 日处理能力达1 000t。二是培育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等市场中介组织, 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农民经纪人不仅大量组织外销蔬菜产品, 而且自身转租农民土地建设蔬菜基地, 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 按随行就市原则与农民签定收购合约。目前我县有当地自身培育的农民经纪人队伍78家, 蔬菜大量上市季节云集我县组织外销产品的商贩在300家左右。通过多年努力, 我县早市蔬菜市场营销体系基本健全, 蔬菜产品除销售成、渝地区外, 还远销西安、乌鲁木齐、武汉、长沙、上海、北京、天津等国内西北、华北大中城市。2012年早市蔬菜外销量17.7万吨, 外销率达92%以上。
三、全面提升我县特色优势效益蔬菜基地的重点工作
1. 提升早市蔬菜设施栽培水平
2012年前全县新增大棚蔬菜种植规模0.2万亩, 全县规模达2.6万亩, 其中钢架大棚比例达75%以上。
2. 完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建设
2011年前完成攀西农产品交易中心改扩建工程, 完善冷链保鲜、信息网络、市场准入监测等服务功能, 将攀西农产品交易中心建成国家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完善市场布局配置, 完善丙谷蔬菜专业批发市场, 新建撒莲、白马农产品批发市场。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争取项目支持, 建成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站。强化市场监管, 规范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管理。
4.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推广规范化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配方施肥技术、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二是组织县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帮扶;三是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科技示范入户工程, 举办多层次的蔬菜生产经营技术培训班。
5. 强化品牌建设
摘 要:以广东省烟区为研究区域,以基地单元(县)为评价主体,尝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广东省各基地单元(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及各基地单元(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优势和劣势;主成分分析方法可用于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指标较多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计算工作量,评价结果符合实际,可用于指导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1.027
Applic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Level Assessment in Base Unit
JIN Yabo1, WANG Jun2
(1.China Tobacco Guangxi Industrial Limited Company, Nanning,Guangxi 530001, China; 2.Guangdong Nanxiong Tobacco Research Institute, Nanxiong, Guangdong 512400, 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Guangdong tobacco area as a case and selecting base unit or country as the evaluation subject, the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level assessment in base unit was evaluated by trying to us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CA could identify effectively the important degree of each index and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each base unit of county. So, PCA can be used for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base unit construction of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level, especially, it can simplify the calcul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when the evaluation has many index, and its result accords with actual conditions, and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in base unit.
Key word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base unit;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evaluation
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将原来众多且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变量通过线性变换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独立的新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1]。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的新变量个数一般少于原始个数,选取的原则是不丢失主要信息,衡量信息量的标准是主成分方差的大小,方差越大说明主成分包含的信息量越大[2]。由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具有客观性强、运算简单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自然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多元分析研究[3-8]。
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现阶段我国烟草农业发展的统领性工作[9-13],通过基地单元载体进行包括“八大基础,三大体系”的系统建设,最终实现烟叶供应基地化、质量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不断提升优质烟叶原料的保障水平。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是一个新事物,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如何客观评价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水平迄今为止尚未见报道。笔者以文献[14]中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验收内容为基础构建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广东烟区国家级、省级及未建基地单元的县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为科学评价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和今后深入推进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 评价区域及评价方法
1.1 评价区域
本次评价区域为广东省南雄市水口、湖口、黄坑、古市、雄州、乌迳6个国家级基地单元;韶关市的马市、梅州市的蕉岭2个省级基地单元;清远市的连州市,韶关市的乳源县和乐昌市,梅州市的五华县、梅县、大埔县、平远县、丰顺县,共8个未建基地单元的县(市)。评价主体总共为16个。
1.2 评价方法
1.2.1 构建评价体系 以文献[9]中的验收内容为基础,构建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共设3个层级,其中一级指标为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二级指标为生产建设规划水平、生产管理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水平、信息化管理水平、烟叶收购和工商交接水平共7个指标;三级指标共有33个指标,总分100分,具体见表1。
1.2.2 各评价指标的初步赋值 由中国烟草总公司广东省公司烟叶管理处组织相关专家按照文献[7]中的规定和方法对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标逐一进行赋值,得各基地单元(县)的33个三级指标的初步分值。
1.2.3 主成分提取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包辅助统计分析。首先提取主成分,为了保证提取主成分之后,减少变量的信息丢失,用初始特征根大于1来确定主成分的个数。提取主成分后,将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第i列向量除以第i个特征根开根求得主成分得分(特征向量,aij),即来源于每个主成分的权系数。
1.2.4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根据公式βj=∑(| aij | · Ci)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系数。式中βj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权系数;aij 为第i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在第j个变量的分量;Ci为提取主成分之后,第i个主成分因素在所有主成分因素中的方差相当贡献率。再根据公式Wj=βj / ∑βj将权系数归一,得到最终权重系数。式中Wj为第j个变量的权重。
1.2.5 构建综合评价函数 使用公式F=∑(Wj ·Yj)计算各基地单元(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指数。式中F为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指数;Wj 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Yj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初步赋值得分。
2 评价结果分析
2.1 数据的初步分析
对获得的原始数据(未列出)初步统计发现,三级指标中的B4:计划合同管理水平、F1:信息环境配置水平、G5:烟叶等级合格率水平、G6:两条红线的执行水平方差为0,意味着16个基地单元(县)在这4项指标方面水平相同,数据显示全部为最高水平(满分),说明:(1)各评价主体皆能认真按照国家局、省局公司的计划任务组织生产,并按照要求、规范按时签订合同,签订的合同能落实到基本烟田的具体田块,能按照合同组织和管理烟叶收购,无超合同、无合同的收购现象发生;(2)各评价主体烟站各岗位皆能按照每人1台的标准配备电脑,并100%实现网络的连通;(3)各评价主体在烟叶收购环节皆能以相关的国际和行业标准要求,狠抓落实,且两条红线的控制也在国家局要求的范围内。因此,剔除这4项指标(共14分),对余下的29项指标(共86)进行主成分分析。
2.2 主成分提取及计算得分
按照1.2.3提取主成分及计算各主成分的得分。表2列出的是所提取的主成分的方差初始贡献、初始累积贡献率,在主成分中的贡献、累积贡献情况;表3为来源于每个主成分的权系数(得分)。从表2可以看出,所提取的3个主成分对方差的累计贡献为88.89%,基本上可以反映全部的29个评价指标的信息。
2.3 计算各指标权重及解释
按照1.2.3计算各指标权重(表4)。从表4可知,广东省基地单元(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评价的29项有效统计指标的平均权重为3.44 827%。通过各指标重要性比较(图1),可见B1机构扁平化水平、C4烟叶质量状况水平、E1连片种植水平、E3机械化作业水平、E4合作社建设水平、E6专业化服务覆盖率水平、F2基础操作能力水平、G4仓储管理水平这8项指标重要性都低于平均重要性,余下的21项指标的重要性都高于平均重要性。
由原始数据可算得16个基地单元各指标的平均初始赋值得分,以每个指标的平均初始赋值得分为横坐标,以每个指标的权重(重要性)为纵坐标绘制象限图,见图2。
从象限图(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广东省各基地单元(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构成要素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可以确定广东省各基地单元(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工作重点。
象限一属于得分高、重要性也高的象限(高度关注区)。主要有:C2 适用技术推广水平;C3 标准化生产水平;D1 基本烟田建设水平;D2 配套设施建设水平;D3 基础设施档案管理与管护水平,共5项指标。这5项指标的初始赋值得分与其在烟叶生产水平的重要性成比例,即对他们赋值打分与对他们所评价的合理的重要性相符,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这5项工作,确保基地单元(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的稳定和不断提升。
象限二属于得分低、重要性高的象限(优先改进区)。主要有:A1 规划报告及其手段水平;A2 基本烟田规划水平;A3 基础设施规划水平;B2 岗位专业化水平;B3 基本烟田管理水平;B5 工商合作管理水平;B6 流程规范化水平;B7 绩效考核管理水平;C1 技术方案制定水平;F3 烟站管理系统水平;E2 生产组织形式及户均规模水平;E5 合作社治理结构及规范运行水平;E7 合作社运行效果水平;G1 基层烟站硬件配置水平;G2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水平;G3 烟叶收购水平与烟叶收购秩序水平,共16个指标坐落在这个象限内。这个象限标志着各项指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初始赋值得分大大低于对他们所评价的合理的重要程度,因此,应优先加强这些指标内容建设,以促进基地单元(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向现代烟草农业进一步迈进。
象限三属于得分低、重要性也低的象限(无关紧要区)。主要有:B1 机构扁平化水平;E4 合作社建设水平;G4 烟叶仓储管理水平,共3个指标。这个象限标志着各项指标的初始赋值得分与其重要性成比例,即对他们赋值打分与对他们所评价的合理的重要性相符,因此,应保持这3项指标的现有水平程度,并密切关注国家局对此项工作的最新要求。
象限四属于得分高、重要性低的象限(维持优势区)。主要有:C4 烟叶质量状况水平;E1 连片种植水平;E3 机械化作业水平;E6 专业化覆盖率水平;F2 基础操作水平,共5项指标。这个象限指标内容是评价主体的优势,同时也标志着过度供给,对他们的赋值打分结果大大超过了对他们所评价合理的重要程度,因此,有可能的话,应减少这5项指标内容的进一步建设,而把资源转移到其他更重要内容的建设上,如第二象限的各项指标内容建设。
2.4 评价结果
根据1.2.5计算各基地单元(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指数,以此为依据对各评价主体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和排序(表4)。同时对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得聚类图(图3)。
从表4和图3可以看出,全省各基地单元(县)烟叶生产水平可分为3类:第1类为水口、黄坑、古市、始兴、蕉岭、湖口,此类烟区在烟叶生产建设规划、生产管理、生产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信息化以及烟叶的收购和调拨水平方面在所有评价主体中处于领先水平,其排名也是前6名,说明设置了基地单元并进行系统建设对提升产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2类为雄州、乌迳和连州,此类烟区虽然未开始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但其烟叶生产建设规划、烟叶生产管理、生产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水平较高,其排名是第7~9,有着全面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良好基础。建议适时全面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进一步提升此类烟区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
第3类为乐昌、乳源、梅县、大埔、五华、平远和丰顺,此类烟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在规划、管理、技术等方面水平较低,因此应进一步加快此类烟区的生产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尽早全面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奠定基础,最终实现烟叶生产水平的全面提升。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权重,尽管降低了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但不利突出评价主体限制性较强的因子对评价主体的影响作用。因此,建议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主观赋权的方法突出评价主体的限制性指标对评价对象的作用,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客观。
象限图分析的手段直观地表达了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这对指导今后开展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侧重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象限图中“优先改进区”各项内容的建设工作,确保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文博,陈秀芝.多指标综合评价中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的比较[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21(5):19-22.
[2] 张润楚.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高吉喜, 段飞舟, 香宝.主成分分析在农田土壤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2006,25(5):836-842.
[4] 张清水,黄绍敏,郭斗斗,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土壤肥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096-1097,1165.
[5 胡晋飞,杨永刚,秦作栋,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晋西北水生态承载力评价[J].山西农业科学,2015(8):1021-1026.
[6] 张水清,黄绍敏,郭斗斗.主成分分析在潮土土壤肥力评价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11(4):82-86.
[7] 杨玲,张彩霞,康国栋,等.‘华红苹果果肉的流变特性及其主成分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2):2417-2427.
[8] 于明远,范爱军.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4(6):24-32.
[9] 王瑢.主成分分析求权重在房地产顾客满意度评价中的应用[J].市场研究,2010(9):26-29.
[10] 中国烟叶公司.关于印发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EB/OL].[2015-08-10]. http://www.tobacco.gov.cn/html.
[11] 冰火,建利,江洪东.论烟叶精益生产[J]. 中国烟草学报,2014 ,20(1):1-8.
[12] 丁伟, 王丰, 李继新, 等. 加拿大烟叶生产对我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启示[J]. 中国烟草学报, 2008, 14(1): 47-50.
[13] 孙浩然. 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家, 2006 (2): 61-64.
【现代农业基地建设规划】推荐阅读:
管理创新助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06-11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07-06
农业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06-29
现代观光农业09-15
现代农业专业英语07-04
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06-07
农业现代化前景05-23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