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概念与体系读后感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结构概念与体系读后感(精选11篇)

结构概念与体系读后感 篇1

读后感

学过建筑工程或者从事该行业的人都知道建筑学和工程学这两门学科都为建筑物服务但实际上建筑学是偏艺术的工程学是偏技术的,参与某个工程的时间也有所差别。就因为这些原因在某个工程从设计到包括施工进入实用阶段建筑师和工程师之间产生许多矛盾。建筑师考虑的是建筑物的美观和更多的使用空间而工程师考虑的是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建筑物建造之前必须通过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然而建筑师和工程师参与的时间都不一样,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是建筑师完成的部分,工程师只参与施工图设计部分。消除建筑师和工程师这两个角色之间的矛盾是这本书的任务之一。

这本书不像其他结构教科书一样详细介绍怎样设计建筑物的每个构件,而是从建筑物整体出发,不需用要很复杂的计算公式而是用很简单的最基本力学公式来对建筑物总方案进行设计。由于所引用的力学计算简单易懂,一般建筑师也很容理解其中的原理。这样这本书成为了建筑师和工程师对某个建筑物服务的或者说设计出一个建筑物的共同点了。

这是一本每一位建筑师和结构总工程师应该拥有的书,也可以说是建筑物方案设计过程中的一本参考手册。从建筑物总体系再到水平竖向各分体系进行很系统的介绍。根据所要建的建筑物的高度和使用功能选择该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在总方案设计阶段选择好一种建筑物结构模式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总费用而且延长使用寿命或者可以降低在后期使用过程维护费,降低遭遇突发事件时的人员和经损失。总设计阶段选好合理的水平体系可以在减少在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一些改动,从而缩短施工时间。

本书还对各种荷载和结构的响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介绍了各种荷载种类和对建筑物的作用方式。这些荷载作用之后不同形状和不同高度的建筑物的反应也不同,通过这本书我们大概的了解荷载和对应的响应。

在人口膨胀的这些年代土地越来越缺,提高土地利用率是非常有效的解决土

地紧缺的问题,这样包括我国等很多国家开始建高层的和超高层。这本书专门在高层建筑这一章中介绍了各种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和受力特性,举了一些高层建筑遭遇突发事件时的情况和针对那些现象在结构形式上应该采取措施。高层建筑因为层高的原因侧向荷载和侧向位移成为了主要的控制因素。

结构跨度大时一般用桁架,大梁和空间桁架,但是跨度超过了30m之后用拱,悬索和薄壳结构体系往往比较经济。用拱结构时造成与压力线一致的话可以节省材料,不增加材料截面高度的情况下可以争得净高。悬索等专门在大跨度桥梁上用的结构体系可以用到一般建筑物上,使得建筑物受力性能和使用功能上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观点。

结构概念与体系读后感 篇2

关键词: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概念,结构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中, 强身健体是每一个人的需要。建立一个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人类日常生活需要并且形式多样化、内容较为丰富的健身服务体系, 这不但可以增强公民的身体素质同时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推进。伴随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的加快, 全民健身相关的服务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 并且逐渐朝着多元化、丰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由传统的只是通过政府来组织实施, 发展到当前的社会各界以及每位公民都积极参与到其中的良好态势。这正式全民健身想要达到理想效果的必然趋势。

一、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

(一)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主要特点

对于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特点, 社会各界对其说法和观念各不相同, 其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种观念:第一就是全民健身活动的服务体系具备多元性、全民性、服务的公益性、服务保障性以及具备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中最主要是具备公益性、健身服务的多元性以及服务对象的普遍性。具体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属于一种公益性的健身服务体系, 而且这种服务体系不以盈利为目的, 它是由政府和社会公众所免费提供出的一种公益性服务, 主要石油政府组织实施的。

2. 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主要针对的对象不是制定的人群, 而你是面向所有的人民群众, 这就直接决定了它涵盖面非常广泛的特性。

3. 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它是为人们提供一种健身服务为主要目的服务体系, 其核心工作就是提供健身服务, 而且这种服务具备多元化的特性, 而不是单一的或者是内容单调的服务, 它是由很多种多样化服务的主体所共同构成的。

(二) 对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内涵分析

要想了解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的内涵, 首先需要了解其本质, 如何在归纳和概括多元化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特性的基础之上, 从客观的角度去正确的认识它真正的内涵, 以此来对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定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这就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具备较强的公益性, 但是总的服务体系来看, 公益性并不是其所独有的特性, 而且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正在不断的朝着服务的主体呈现出较强多元化的形式发展, 从这种发展趋势中就可以看出公益性并不是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的唯一特性。

2. 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应该充分的表现出其“多元化”的内涵与特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不是由单一的元素所构成, 它是有很多方面的服务共同组成, 相互作用相合配合所形成的功能性服务。

二、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的结构

根据上文所述, 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它是一个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体系, 之所以称之为是一个服务体系, 就是因为其内部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由很多方面的功能共同组成, 这些组成的部分不但存在这一定的内部关系, 并且和体系之外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有着相应的关联性。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 有利于完善服务体系内部的结构调整和变更, 推进此服务体系正常高效率的运行, 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其服务功能和作用。科学合理的全民健身体系应当包含以下几点:

(一) 由政府组织的纯公益性的健身服务

不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的结构如何的变更, 它所具备的公益性的性质是一直存在的, 也就是本质是不是发生改变, 所以说, 当前的健身服务体系其根本的支撑者还是政府所提供的纯公益性健身服务。

(二) 社会中非盈利性组织的健身服务

在当前的社会中存在一部分非营利性的健身服务群体, 他们既不属于政府又不是社会市场中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健身场所, 它是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特殊社会组织群体, 并且具备自身的服务特点, 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健身服务。

(三) 以盈利为目的健身服务

从当社会发展形式来看, 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并不排斥一些盈利性健身场所的存在, 这些服务场所通常可以为人们提供出更加先进和优质的健身服务, 比较适合高档消费人群, 同时还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就业机会, 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多元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的概念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对当前全民健身服务的组成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优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有利于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 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波, 李慧萌.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J].体育科学, 2011 (2) .45:44.

[2]徐圣霞, 何忠, 赵克宁.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 2012 (5) 161:160.

结构概念与体系读后感 篇3

江佳道 刑事司法学院 2010501087

我主要阅读了书中法律概念一章,而且也实在难在一篇读后感中写出对整本书的感谢或是收益。所以努力的挑选“法律概念”一章,并对其中最引起我共鸣的问题谈谈感想。

为何法律概念需要取向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但就如书中所说制定法律所得到的的行为规范并不是制定法律的目的,而仍旧是一种手段,是为了以和平的方式获取人间公平的一种手段。这个获取人间公平的这个目的必须时刻的作为一个基准,而不是作为一个飘渺的只存在于彼岸的符号。这个目的可以限制法律防止其不择手段的去达成最终目的。正如诉讼程序过程中,程序的公平正义与实质结果的公平正义同样重要,又如政治学中国家建立的过程,即使最后的国家民主博爱公平,但如果建立国家的手段是暴力,血腥的,这个国家依旧不会被所有人接受,也不能被称为一个正义的国家。如果为达成最终目的所制造的法律概念不受节制,恣意妄为,即使最终达到了目的依然会被诟病。时刻带着‘有所为’的目的,才能保持法律的正当性。另外目的论者可能会认为不择手段达成最终正义的结果也能被接受,但是不择手段的制定、适用法律规范真的能如其所愿达到最终正义公平吗?正如黄老先生所说,法律规范失去了其取向价值、目的之后就只变成一个逻辑公式了。在数学逻辑公式中1+1=2毫无问题,因为我们重视的是其加减乘除的逻辑过程,对于当中的元素“1’”2”不会产生丝毫怀疑。但是在法律规范中,问题确是严重的。因为这个逻辑公式只能显示其逻辑的正当性,却拿大小前提的价值判断毫无对策。试问,连放入流水线的原材料都可能是错的,如何保证最后加工后的产品的正确性?

法律概念抽象化的必要性及产生的矛盾

上述的法律规范所需要负担的价值在法律规范的不断抽象化以达到合理化并转变为法律概念的过程中不断的被隐藏。书中这样说到“盖没有“特征之取舍”固不能造就概念的形式,但没有“价值的负荷”则不能赋予法律概念以规范的使命,使之有助于将公平正义实现在社会生活上。前者为形式要件,而后者为实质要件。但是这个隐藏的过程并不是抛弃,这种隐藏的过程在我看来是不断的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价值共同体,大家在该价值共同体的基础上才去应用逻辑思考问题。万万不能为了抽象而抽象乃至于剥离了“价值的负荷”,也不能认为抽象的法律概念是最为基础的本质,而不去思考隐藏其背后真正的“价值”。

但是又如书中所说,为了法律研究与使用过程中的普世性,效率性,常常在假设实证法是正义的这一大前提下,对抽象化,概念化的法律进行纯粹的逻辑研究,从而使法律变得系统分明、结构严密。这个研究或者说解释延展的过程对法律以及法律结构的透视,了解,应用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便是书中所谓的“说明利益”。综上所述,法律概念应当首先是正义的,要有价值判断。而后须是简易而又明了的。前者需要我们时刻的提醒自己法律概念中“价值的负荷”,而后者需要将其隐藏并且简化。前后两者说不上极端矛盾,但是也与所需的齐头并进格格不入。

法律概念取向与法律概念抽象化的矛盾解决

那么如何才能尽可能的调和矛盾?文中关于法律概念的作用一节给了我启示。法律概念的所用是在于特定价值之承认、共识、储藏。从而使之构成特定文化的一部分,产生减轻后来者为实现该特定价值所必须之思维以及说服的工作负担。这里首先有一个要求,法律概念的确定应当是在整个社会对所提出的的价值互相共认之后。这样有什么作用呢?与之前矛盾的调解又有什么联系呢?因为对所提出的的价值互相共认之后,这个法律概念才会自然的具备通过相约成俗,符合该价值的能力。就像商事中的国际惯例一样,当商人们不单单对一个惯例的内容要有共识(这是必要条件,也是惯例产生的基础),而且对惯例背后所隐藏的该惯例保护的群体,目的也要有一个共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惯例通过基于价值引导下的改变适应所有的事件。法律同是如此,法律概念之后应当是一个价值判断的共同体。无论多么抽象化的法律概念都储存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价值共识。例如文中所说的无权处分与无权代理者两个概念以及他们的制度背后所隐藏的每个公民的私法自治的权利。当我们在应用无权处分与无权代理的时候,我们潜意识的是在保护每个公民对其个人权利的自主性。而这也是这部分法律概念最初的“有所为”的目的。这个目的“每个公民对其个人权利的自主性需要保护“就是我所谓的价值共同体。它会在逻辑过程中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提示我们,纠正我们。当我们再应用或者研究法律概念时,无论概念多么抽象,通过了多少次逻辑推导,但是只要我们对其有共同的价值识别,那么三段论过程中的大小前提的正当性就可以保存。而前面已谈及,单纯的法律逻辑是不会出错的,它就像1+1=2一样,而当大小前题的正当性也能够保证时,整个的逻辑公式便可被称为正确、正义。而这样也就协调了法律的目的性与抽象性之间的矛盾。

法律概念储藏的价值、共识的由来

高分子复杂体系的结构与流变行为 篇4

流变学测试对非均相体系的结构变化具有敏感响应, 被认为是表征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结构与性能极为有效的方法. 本文主要依据作者及其合作者的工作, 对近年来围绕非均相体系形态结构与流变响应所开展研究的.最新结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涉及LCST型高分子共混体系的相形态与黏弹松弛、嵌段共聚物的微结构与线性/非线性黏弹行为、聚烯烃剪切诱导结晶时间尺度与流变响应、填充聚合物体系的结构性能和流变行为. 对多相/多组分高分子共混体系形态结构演变的特征流变响应的充分认识, 将有助于优化非均相体系的形态结构与最终力学性能.

作 者:郑强 左敏 作者单位:郑强(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杭州,310027;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7)

左敏(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系,香港九龙清水湾)

高中化学核心概念及其结构体系 篇5

一化学概念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 “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基本概念就是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网络中的节点, 是化学知识网络中的骨架。只有让学生清楚、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理论, 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进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高中化学核心概念及其结构体系

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结构体系主要分为化学用语、化学计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几个方面。

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是在组成物质微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层化, 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层次的概念。化学学科是在原子分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有独特的名称、符号及表达方式。对于各物质性质的学习, 从宏观上分析, 更注重从微观层面上对化学变化的过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该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元素、核素、原子、离子、原子团、离子符号、核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分子式、实验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同位素、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混合物、单质、酸、碱、盐、同素异形体。物质的性质内容的研究主要从结构出发, 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进而分析相关变化的过程和本质。同时, 化学用语贯穿整个化学教学, 教材以初中的元素符号, 简单化学方程式为基础, 到必修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随后在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不断加强应用。在这一过程中, 化学用语在数量上、类型上不断发展, 同时成为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工具。

2. 化学计量

化学计量是宏观与微观相联系, 用于量度化学物质, 表示化学物质“量”的一类概念, 属于“工具性”概念。该部分内容较抽象, 具有较高的知识陌生性, 而且变换关系容易混淆。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换算关系在各章节练习中不断应用, 凸显出“工具”的作用。

3.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有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可逆反应等。该部分概念主要包括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可逆反应等内容。教材首先介绍离子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 在随后的元素化合物学习中不断巩固两部分内容。在学习化学键的基础上, 通过能量的转化引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以及热化学方程式。在化学能与电能的介绍, 即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学习中, 充分结合了氧化还原反应及电解质的内容, 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 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4.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精髓, 是化学规律的总结。主要包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位置、性质, 包括金属性、非金属性、半径大小分析等。该部分概念主要包括元素、核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合价、化学式、电子式、同素异形体、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学键、晶体类型等。在学习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后, 对物质结构进行介绍, 从原子结构分析, 归纳出元素原子结构、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从而引出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内容, 根据原子之间作用力不同, 构成的晶体类型也不同。

5. 溶液

溶液主要是分析溶液中各成分存在和变化的情况。该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溶液、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盐类水解、原电池、正极、负极、电解、阴极、阳极、金属腐蚀、电镀等。教材主要从分散系出发, 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 分别介绍胶体、溶液。通过溶液中物质电离的情况, 对电解质相关概念进行介绍。通过对反应的分析, 对化学反应的分类进一步扩充, 扩展出离子反应和氧化反应。在结合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基础上, 引出原电池和电解池。通过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 将原电池和电解原理整合应用, 形成完整的电化学知识体系。

6.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要是描述化学反应快慢和程度的情况, 主要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移动的各因素变化、电离平衡等。该部分的化学概念主要包括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电离平衡。教材中首先简单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 引出化学平衡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随后在选修教材中内容深化, 从微观的能量的角度分析影响因素, 深化化学平衡的判断和平衡的移动, 并补充化学平衡常数。内容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

三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联系性很强的学科, 每个概念理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化学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构成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是学生理解化学、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意识, 准确把握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让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 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形成。

摘要:化学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构成化学学科的基本框架, 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本文以高中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和选修为研究对象, 主要从化学用语、化学计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方面, 对高中化学核心概念及其结构体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概念,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健伟.高中化学概念的结构及其教学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05

[4]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5]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一化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7]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二化学与技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8]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9]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10]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钢框架——支撑结构概念》小结 篇6

钢框架——支撑结构在多高层钢结构建筑中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结构形式,钢框架支撑结构是在钢框架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在部分框架柱之间布置支撑来提高结构承载力及侧向刚度。支撑体系与框架体系共同作用形成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这不但为结构在正常受力情况下提供了一定的刚度,而且为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及较大风荷载作用下,提供了两道受力防线,形成了人们较理想的破坏机制。然而,不同的支撑布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包括支撑的类型,支撑布置的位置以及支撑杆件所选择的截面形式。1支撑的类型:

(1)中心支撑:支撑构件的两端均位于梁柱节点处,或一端位于梁柱节点处,一端与其他支撑杆件相交,中心支撑的特点是支撑杆件的轴线与梁柱节点的轴线相汇交于一点,支撑体系刚度较大。中心支撑包括:单斜杆支撑,交叉支撑,人字形支撑,V字形支撑,K字形支撑,跨层交叉支撑,带拉链杆支撑。

中心支撑适用于抗震设防等级较低的地区,以及主要有风荷载控制侧移的多高层建筑物。

(2)偏心支撑:支撑杆件的轴线与梁柱的轴线不是相交于一点,而是偏离了一段距离,形成一个先于支撑构件屈服的“耗能梁段”。偏心支撑包括人字形偏心支撑,V字形偏心支撑,八字形偏心支撑,单斜杆偏心支撑等。

偏心支撑适用于抗震设防等级较高的地区或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建筑,而且相对中心支撑而言可以很容易解决门窗布置受限的难题。

(3)消能支撑:将支撑杆件设计成消能杆件,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反应。

消能支撑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屈曲支撑,技术较为先进,适应强,但单造价相对较高。2、支撑的布置方式:

以上述6跨的钢框架支撑结构为例,来说明支撑的布置对结构抗侧刚度的影响:(框架支撑结构的用钢量及支撑的数量、规格均相同)(1)支撑集中布置在中间跨的框架支撑结构的抗侧移刚度要大于支撑布置于边跨;(比如b和e的布置方式,假设将有支撑跨视为一个竖向悬臂杆,无支撑跨的抗侧刚度忽略不计,则显然b结构只相当两个竖向悬臂杆的抗侧刚度的简单叠加,而e结构却相当于一个2倍截面高度的悬臂杆的抗侧移刚度。)(2)应使支撑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尽量增大之城之称的通常,即使更多的竖向杆件被支撑杆件联系成整体,发挥空间整体作用。

(3)结构的高度越大,层数越多,支撑的设置对结构抗侧移刚度的影响越大。

(4)支撑的布置宜上下连续,左右对称,且尽量保证每个节点受力的一致性。3、支撑的截面形式:

钢混结构住宅的概念是什么? 篇7

这种结构的住宅具有抗震性能好、整体性强、抗腐蚀能力强、经久耐用等优点,并且房间的开间、进深相对较大,空间分割较自由。目前,多、高层住宅多采用这种结构。但这种结构工艺比较复杂,建筑造价也较高。

★ 工作总结概念

★ 多层框架结构优化设计论文

★ 框架结构节点简化一般规则有哪些?

★ 住宅装修合同

★ 住宅用地申请书范文

★ 住宅租赁合同

★ 住宅建房合同

★ 住宅使用说明书

★ 商品房住宅保证书

结构概念与体系读后感 篇8

1 分散筒结构体系的概念

分散筒结构体系是一种以一系列相对尺寸较小的筒体作为承重构件, 通过梁板构件将分散筒体结构组合起来构成整体, 提供抗侧力的新型结构体系。

分散筒结构体系的基本组成构件是:板、梁和墙。荷载的地上传递途径是:板→梁 (剪力墙) →剪力墙。图1为分散筒结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为分散筒结构平面布置图;图3为框筒结构平面布置图。

分散筒结构体系与其他结构主要的不同点是分散筒结构的荷载传递途径中没有柱构件, 因此不存在梁柱节点及框支剪力墙转换构件的传力不明确的问题。分散筒结构体系是由剪力墙在一个房间范围内围成一个小筒, 筒中的各楼层楼板和筒构成了类似“竹子”结构的强刚度结构, 小筒与小筒之间通过一定形式的梁联系起来, 建筑的外围再由大尺寸的裙梁将小筒环箍起来以形成较好的整体性。

分散筒结构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 主次结构明确, 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分散筒结构以剪力墙围成的筒体为主要抗侧力结构, 筒体之间连梁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延性构件将筒体连接起来协同工作。主要传力途径是:板→梁 (剪力墙) →剪力墙构成的筒体→基础, 简单明确, 结构在进行抗震分析时更符合结构在地震时的实际表现。

2) 平面布置灵活,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建筑专业的要求。剪力墙筒体的位置可根据建筑平面布置成的房间布置。结构构件同时是建筑构件, 增加了建筑面积和材料利用效率。筒和筒之间采用小尺寸连系梁连接, 利于形成大空间。

3) 结构竖向刚度分布均匀, 不存在结构薄弱层。由于分散筒结构体系的剪力墙筒体是上下贯通直接和基础相连的, 不存在如框支剪力墙结构的竖向刚度突变的情况, 这对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效果明显。

4) 剪力滞后效应小, 结构传力效率高。由于分散筒结构体系的各剪力墙筒体平面尺度较小, 筒体上剪力墙开洞也很小, 所以洞口上下所形成的连梁剪切刚度和上下贯通的墙肢的轴向刚度相差不大, 因此剪力滞后的现象不明显。

5) 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分散筒结构体系是综合框—剪、框—筒、筒中筒和束筒等结构体系的优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 其优点之一体现在它的抗震设防思想方面。a.分散筒结构体系的传力途径很明确, 符合保证水平地震作用的合理传递路线可以起到的三个作用:使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与计算简图相符;避免传力路线中断;使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简捷的传力路线向地基反馈, 充分发挥地基逸散地震能, 对上部结构的减震效果明显, 这有利于增强建筑整体的抗震功能[1]。b.分散筒结构采用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剪力墙围成的筒体作为分体系组合成整体结构体系, 可增加整体结构的超静定次数, 而当一个分体系的地震破坏不影响整体结构时就形成了多道防震体系, 传力途径不唯一[2], 增加了抗震安全度。c.合理设计的分散筒结构体系在不同强度地震下有不同的承载能力。在多遇地震下, 结构整体处于弹性变形状态, 不发生承重构件破坏;在罕遇地震下, 结构进入局部塑性变形阶段。由于剪力墙筒体之间连系梁的设计刚度远小于筒体, 因此在罕遇地震下, 连系梁的特定部位会出现塑性铰, 吸收大部分的地震能量, 而剪力墙筒体由于巨大的刚度和承载能力, 保证其在弹性变形范围内不会发生破坏, 进而保证了结构的整体在罕遇地震下也不会发生倒塌。d.在偶然荷载破坏性作用下能够保证撤离时间。在偶然荷载的破坏作用下, 例如类似“9·11事件”的巨大外力撞击, 即使破坏了其中一个或几个剪力墙筒体, 结构可依靠其他的剪力墙筒体保持稳定一定时间, 给建筑物内的人员逃生争取宝贵时间。

为考察分散筒结构体系的抗风、抗震性能, 本文针对某30层综合楼工程 (层高3.6 m, 总高度108 m) , 分别采用分散筒结构体系 (MOD-A) 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MOD-B) 进行了对比分析。

2 分散筒结构体系抗风性能

本例采用某地区100年重现期基本风压值, ω0=0.70 kN/m2, 取风荷载体形系数μs=1.3, 地面粗糙程度取D类。采用高层结构计算程序ETABS对在上述相同风荷载作用下的分散筒结构模型和框架—核心筒结构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表1为相同风荷载作用下的两种结构模型位移角对比表。

由 表1可知, 在相同风荷载作用下, MOD-B的位移大于MOD-A的, MOD-B的刚度小于MOD-A的。由此可知, 在相同混凝土用量的情况下, 分散筒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大于框架—核心筒结构。

3 分散筒结构体系抗震性能

本文根据文献[3]第3.3.7条和第3.3.8条的规定, 采用阻尼比为0.05的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参数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分组, Ⅱ类场地,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采用ETABS对两种结构方案进行计算分析, 表2为两种结构模型的前15阶周期对比。

由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 相同混凝土用量和使用面积大致相等的情况下, 分散筒结构的周期短于框架—核心筒结构, 这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分散筒结构刚度大于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 按弹性方法计算出的结构最大位移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 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分散筒结构的水平位移小于框筒结构的水平位移, 且最大层间位移在第18层, 为2.3 mm, 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 565, 满足JG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4.6.3条关于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框架—核心筒的最大层间侧移为3.9 mm, 对应层间位移角为1/923。

4结语

—模型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1) 在具有大致相同混凝土用量和相等的使用面积的情况下, 分散筒结构的周期短于框架—核心筒结构, 分散筒结构刚度大于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刚度;2) 在地震荷载作用下, 分散筒结构的侧移小于框架—核心筒结构, 虽然都能满足相应规范要求, 但是显然分散筒结构的适用高度范围大于框架—核心筒结构;3) 通过对分散筒结构体系的初步研究表明, 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 分散筒结构应用到具体建筑结构工程中是可行的。

分散筒结构体系作为一种新提出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 其动力特性研究未见于其他详细资料。作者希望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继续做进一步的研究:1) 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和振动台模型试验。2) 分散筒筒体与连系梁的节点分析和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CECS 60∶2004, 建筑工程抗震形态设计通则[S].

[2]胡庆昌.结构的坚固性及钢筋混凝土房屋防连续倒塌设计概念[J].建筑结构, 2008, 38 (1) :1-2.

结构概念与体系读后感 篇9

一、概念结构设计

1、分E-R图设计

针对读者注册局部应用,运用分类和聚集的方法可得“读者”和“读者类别”实体集,其E-R图如图1所示。

图1 “读者”和“读者类别” E-R图

针对借书和还书局部应用,运用分类和聚集的方法可得“读者”和“图书”实体集,其E-R图如图2所示。

图2 “读者”和“图书” E-R图

2、总E-R图设计

将图1和图2中的分E-R图集成,可得总E-R图,如图3所示。

图3 高校图书管理系统总E-R图

二、逻辑结构设计

将高校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概念结构转换成关系模型,可得高校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逻辑结构,结果如下:

建筑结构设计与概念设计 篇10

1 概念设计的内涵与意义

所谓的概念设计, 就是不经过精密计算而以宏观控制的特点来对结构的整体关联和分系统关系进行有机整理和创造的一种设计思维。概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形成的。目前, 人们在具体的空间结构体系整体研究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许多假定与简化。因此, 这就要求结构工程师对整体结构体系与各基本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有透彻的认识, 尤其在一些难以作出精确力学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 把概念设计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打破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墨守成规, 充分发挥结构设计工程师的创新能力。针对目前建筑结构设计当中墨守成规的现象, 从根本上避免由于设计软件的差异而导致设计不科学问题的出现。

2 概念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建筑设计需要对各个力学应力数值、结构数值、材料数值进行精确地计算, 但是过分依赖计算机软件, 会对建筑结构造成不可预计的危害。比如在实际设计中很多设计人员用多、高层结构三维空间分析程序来计算底层框架, 还有人为地布置一些抗震墙, 但是不能完全满足楼层间的合理刚度比, 也不能完全正确地反映底层框架在地震时受力状态。在设计中导致这样问题的出现, 根本原因就是在于结构概念不明确, 没考虑这两种结构体系的差异。如果是运用概念设计方法可以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 易于手算。所得方案往往概念清晰、定性正确, 避免后期设计阶段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运算, 具有较好的经济可靠性能。

同时, 概念设计也是判断计算机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避免电算误差问题的产生,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概念设计是最好的方法。在实际设计工作中, 运用概念设计理念还可以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从而发现深层次的因素, 来改善设计水平。这往往比查找历史数据更为便捷。这种方法也可用于核对电算结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总之, 在设计工程中引入概念设计理念, 会极大的简化设计流程, 避免因为计算机软件的过分应用产生的数据脱节现象。每一个建筑结构工程师都要以概念设计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工作。

概念设计对建筑师的理论素养与实际应用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需要设计师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 不断的结合实践锻炼自身的能力。还能避免设计师过分的对计算机软件产生依赖, 僵化了设计思维。实际上, 概念设计的运用, 对设计师实际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意义。

3 如何开展概念设计

3.1 平面设计

建筑平面的形状宜选用风压较小的形式, 并应考虑邻近高层建筑对其风压分布的影响, 还必须考虑有利的抵抗能力和竖向荷载, 在地震作用下, 建筑平面要力求简单。在高层建筑中, 建筑体受到更多的风压, 没有好的的流体外形, 就会对建筑产生长时间的水平应力。随着建筑层数提高, 水平载荷下的侧移现象逐渐加重。在平常情况下承受内部静态应力, 如果发生地震等或者其他地质灾害, 则会诱发外部形变, 对建筑内居住者产生生命安全影响。在高层建筑中, 如何在满足相关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更好的抗侧力体系成了结构工程师追求的重大目标。

3.2 剖面设计

在竖向传力体系设计设计中, 首先要注意建筑不能超高, 因为新的设计准则对建筑超高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 抗侧力结构刚度, 应注意由基础向顶层逐渐过渡, 要尽量避免出现在竖向上刚度发生突变的现象, 以免由于刚度的较大突变而削弱其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高层建筑必须有相应的锚固深度, 此锚固深度可结合布置设备用房和地下停车库的需要, 作为一层或多层地下空间, 这对降低高层建筑的重心有利, 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及抗倾覆能力。

在竖向形体设计中, 截锥形的建筑, 采用由下而上分段逐渐减小楼层面积阶梯状体型, 能使房屋刚度大大增加, 由于房屋顶部的楼面尺寸比底部小, 除了在建筑使用功能方面存在优点外, 在抗风和抗震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新月形的房屋就像一个竖向的悬臂壳体一样, 能有效地增加它低抗侧向力的刚度, 它的作用就像波形的屋面壳体能有效地抵抗重力荷载一样, 重力荷载由柱-壳-框架承受, 侧向荷载由竖向的壳体抵抗, 该壳体由于楼面结构的加劲作用而得以加强, 新月形的壳体形式能有效地抵抗对称作用与它的侧向力。上窄下宽形的高层建筑随着高度的增加在符合竖向结构的要求下, 楼身向上不断收进与变细, 这样可减轻承受的风力, 降低楼体的重心, 加强结构的稳定性。

3.3 基础设计概念

基础除了与地基相互作用外, 与上部结构作用的关系也很复杂, 除非在建筑的边缘部位出现荷载很大的情况, 一般建筑基础的变形总是中部沉降多, 外级沉降小。

在进行地质条件选型中, 首先地基地质要好, 或采用桩基。要求地基沉降量不能过大, 重要的是控制高低层的沉降差, 天然地基的建筑, 高层部分一般采用满堂红基础, 低层部分采用双向条形或单独基础, 高层建筑常设有通往地下车库的通道, 通道紧贴高层的外壁, 并平行于外壁, 作为车道的底板, 便于铺防水层, 也保证了高层建筑的整体连接。根据不同建筑的地理位置结构形式可选择桩基础、箱形基础和筏形基础。桩基础, 当地基土质较软弱, 建筑物层数较多, 荷载较大的情况下, 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可以采用桩基将上部结构荷载直接传到下部坚实的持力层, 高层建筑的桩基础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桩, 混凝土灌注桩和钢管桩。箱形基础, 箱开基础在高层建筑中广泛应用, 它整体刚度好, 能将上部结构的荷载均匀地传给基础, 对上部结构能良好地嵌固, 箱基有效地抵抗不均匀沉降, 并与周围土体协同工作,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和抗风能力。筏形基础, 筏形基础适用于上部结构荷载较大, 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工程, 筏形基础整体较好, 刚度大, 能有效地分散上部结构的荷载, 调整基底的压力和不均匀沉降。

在建造下部基层时, 基础钢筋应力不断增长, 建筑到四五层时钢筋应力达到最高值, 以后随层数和荷载的增加应力又逐渐减小, 这种现象是基础和上部结构协同作用的结果, 当上部结构高低层数差别很大, 但地下室有直通要求时, 应做成整体基础, 高低层不分开是有条件的。

4 总结

概念设计, 总体上来说是整体设计的理念。要求设计师从宏观方面入手, 系统的分析设计中的诸要素, 采用科学的方法完成设计作品。概念设计减少了设计师对计算机软件的需求, 更加强调设计师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只有对概念设计的理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才能正确的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设计出最符合要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树中.建筑结构的方案设计[J].山西建筑, 2006.[1]王树中.建筑结构的方案设计[J].山西建筑, 2006.

[2]游晋华.高层结构抗震中的概念设计[J].山西建筑, 2007.[2]游晋华.高层结构抗震中的概念设计[J].山西建筑, 2007.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概念教学设计 篇11

安代红1 陈晓莹2

(1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 102308 2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中学 102311)

摘要: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概念分析。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观察比较、类比、视频模拟,讨论分析生活现象等多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个概念。

关键词 神经系统 神经元

概念分析

概念教学 教学内容浅析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是初中新课标中 “生物圈中的人” 主题下“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内容之一。本课时是北京版教材第二册第九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神经调节》中“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的第一课时。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是学习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听觉和视觉的形成以及神经调节对人类健康的意义等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2 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知道人可以通过感官了解外部世界,获取信息,但对于其中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原理了解甚少。学生在初一第一学期时已经观察过神经组织,了解了神经细胞的形态特点以及神经组织的功能。本课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概念较多,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对神经元功能的理解会有一定困难。3 概念分析

课程标准中与本课时相关的有两个重要概念,分别是:“人体的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完成生命活动。”及其下为概念:“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 【1】本课时要传递的重要概念及其下位概念分析如下:

B.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1.1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构成周围神经系统。

B.1.2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由它发出的两种突起,即轴突和树突。

B.1.3树突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兴奋,将兴奋传向细胞体,轴突将兴奋从细胞体传递出去。这种能传递的兴奋又叫神经冲动。

B1.4神经元的轴突外大都包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多条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构成神经。

4教学目标

4.1知识目标: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4.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和分析能力。通过描述人听到电话铃声接电话这一活动中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病例分析理解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4.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5 教学过程

5.1创设情景

两个学生一组做 “抓直尺”的游戏。然后教师提问:①在这项任务中,有哪些器官系统一起协调工作?②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哪些能力? ③为什么这些器官、系统能够一起协调工作?最后,教师总结:“多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完成生命活动,这反映出人体的另一项生理功能,即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刚才的游戏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属于神经调节。”设问:“神经系统为什么能够协调多个器官、系统完成生命活动呢?这与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有关。”从而明确章节主题。5.2 神经系统的组成

学生活动1:观察图片,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脑、脊髓以及由它们发出的神经。学生活动2:分析四个病例

【2】,构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概念。

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分析上述病例,你认为脑与眼睛、内脏、四肢之间有什么联系?脊髓与四肢的运动和感觉有什么关系?(学生基本能够说出脑和脊髓支配人体的运动和感觉)

教师讲解:脑和脊髓构成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信息处理的中心,就像电脑的主机,称为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连接着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像电脑的各种数据线,负责传达信息,所以叫做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直接连接。5.3 神经元的结构

讲授:构成神经系统的主要组织是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组织的主要细胞是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学生活动3:观察图片,比较神经元与其他细胞(上皮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白细胞)说出神经元的突出特征。

学生活动4:比较不同类型神经元结构归纳共同点:都有细胞体、轴突和树突。(教师出示带有注解的小脑神经元、大脑皮层神经元、视网膜神经元、脊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

师生共同总结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然后用神经元结构模式图进行反馈。

结合图片讲授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的概念并提出新问题:“我们平时所说的神经(出示坐骨神经的图片)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活动5:对比观察神经立体结构模式图和一段剖开的电缆,讨论:“怎样用这根剖开的电缆说明神经纤维和一条神经的关系”?

在学生演示讲解的基础上,教师给出神经的概念。5.4神经元的功能

提出新问题:当你感觉很冷的时候,身体有什么反应?(学生们回答:打哆嗦、起鸡皮疙瘩、打寒战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这与神经元的功能有关吗?

学生活动6:观看神经元功能视频。通过视频学生可以了解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起相互联系在一起,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轴突相联系,观察到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结合实例讲解神经元的功能:当外界环境和体内环境发生变化时,(比如外界温度骤降)神经元树突能够感受环境变化,做出一定的反应,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由活动弱的状态变为活动强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兴奋。这种兴奋由树突传递给神经元细胞体,然后沿着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这种能够传递的兴奋又叫神经冲动。生物学上把生物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又叫刺激。正是由于神经元能够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且能够传导兴奋,才能使我们整个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从而适应环境。如外界温度突然降低时机体会通过打寒战来增加热量。

学生活动7:尝试应用概念解释现象。观察“听到电话铃声接电话的神经冲动产生和传递过程图解”3,通过小组讨论描述这一过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特别强调引起神经元兴奋的刺激,树突和轴突的作用以及兴奋在耳、大脑、脊髓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突出神经元功能的概念内涵: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学生活动8:讨论分析“神经元的结构特点是怎样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或者将问题分解为①神经元的突起有什么作用?②大多数神经元的树突短而分支多,轴突比树突要长得多,有什么好处?③轴突外面包髓鞘有什么意义。)

师生共同总结:树突短而分支多,范围广,易于接受刺激;轴突很长,便于将神经冲动传递得更远;轴突外面包裹着髓鞘,有绝缘作用,防止神经冲动向周围组织扩散,保证准确传导兴奋。这说明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教师小结:之前分析的四个病例是由于人体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神经元和神经组织受损,神经元的功能不能正常的发挥,甚至失去功能,从而引起身体不同程度的问题。可见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7 板书设计【4】

图1神经系统概念图

8、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采用多样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概念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 3 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1【】

本课时通过8个学生活动初步构建了重要概念“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通过观察图片和病例分析构建了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念;通过比较找不同点、找相同点,构建神经元基本结构的概念;通过观察图片和用电缆模拟理解神经的概念;通过视频模拟神经元的功能将抽象的生命活动形象化、可视化,突破了难点,并结合“天冷打哆嗦”的生活经验通过讲授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基本理解,同时通过“听到电话铃接电话”这样鲜活的生活经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应用概念中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及时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另外随着学习的进程师生共同构建了本课时的概念图。这样,在学习“脑和脊髓”的时候,还能够在这个概念图的基础上继续构建,最终形成一个关于神经系统的概念图,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这一内容以概念图的形式完全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框架。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课程教材研究所 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美)帕迪利亚(Padilla,M.J.)主编 顾维颖 孟莉英 廖苏梅译,科学探索者.人体生理卫生.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 刘恩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作者 安代红

工作单位: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

通讯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石门营紫金北路 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 邮政编码:102308 电子邮箱:mtgadh@126.com

联系电话:*** 69862030转8214 职称:中学高级 市级骨干教师

第二作者

陈晓莹

工作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中学

通讯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清水中学 邮政编码:102311 联系电话:*** 职称:中学二级

上一篇:创五好乡镇党委工作总结下一篇:我和时间有个约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