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情分析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学情分析 篇1

一、语文学习困难现状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学困生比较集中的学校的语文教师,我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困难现状是不容忽视的。从我的教学班级的学生来看,大约38%的学生存在语文学习的困难与障碍。

其中20%为轻度的学习困难与障碍。表现为(1)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只能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一旦需要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就有困难(2)知识面太窄,有阅读习惯,也只是对网络小说或漫画书籍的阅读。

大约12%的学生有中度的学习困难与学习障碍。表现为:(1)不善于动脑筋,分析理解能力差,有一定的阅读障碍。(2)上课不能主动回答问题,提问时也只是对简单的问题可以部分的回答,不能给出完整的答案。(3)能够完成作业,但是只限于简单的抄写,一旦遇到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束手无策。(4)基本没有阅读习惯,只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学习。

大约6%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困难与障碍。表现为(1)语文学习基础差,对于常用的字词经常写错、读错,甚至还有不能够根据拼音读出汉字的。(2)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还表现在平时的与老师、同学、家长的交流上。(3)综合应用能力差,不能够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4)上课不能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老师点名回答也是不知所云(5)回家不做作业,即使是简单的抄写作业。(6)从来没有主动的利用课余的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简单的说就是没有阅读习惯。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的情况,结合我几年的初中语文的教学经验,经过不断深入的思考,我觉得对于原因的分析绝不能仅仅是归结在学生自身不努力学习这一点上,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生活的影响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困难

(1)对语文学习的重视不够。很多的人认为大家都是中国人,谁还不会说中国话啊?这还用学习吗?对语文学习极度的忽视,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比比皆是,我调查发现包括很多的家长在内都有这种心理,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于是必然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困难。

(2)实际应用和语法规则的碰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语言的应用是比较灵活的,甚至是出现很多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妨碍交流,青少年一旦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较大的不良的影响。

(3)对语文的尊重不够,语言文字被随意篡改。电视上、街头巷尾都充斥着被“改革”过的、简化了的文字,一旦这些成为生活中的司空见惯的现象的时候,就会被不明真相的学生所模仿,所以在作业本上,尤其是作文本上存在大量的错字、别字。

(4)电视和网络的引导。现在的学生,学说话看电视,学写作看网络。电视上的主持人缺少了传统使用语言的字正腔圆,满口的港台腔,如果只是腔调的问题似乎还是可以原谅的,关键是还有很多的错字,别字,病句出于一些主持人之口,甚至名主持。虽说我们需要变革,但对于我们的语言文字我还是呼吁大家使用时要带有一颗对社会的责任心。

2.家庭生活的影响导致的语文学习困难

社会原因是很深层次的原因,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面对现实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之下生活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接受程度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毕竟同在一个大的环境中有的学生语文成绩优秀,有的却不太理想,这里就有家庭原因。

在我所任教的学校中,95%的学生成长在农场,无论是从家庭的经济条件还是家长自身的素质来看都是不太理想的。

3.学生个人原因导致语文学习困难

以上我们分析的都是客观的、外部的原因其实是不能起到决定作用的原因,真正的原因还是学生自己。

初中语文学情分析 篇2

教育是事业, 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 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我得出一个结论:情感渗透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所在。初中语文教学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最可爱的人, 语文教师要明白“眼中有人”的重要性, 倾注情感, 把课教活。

一、拥有纯正的诗情, 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老师可以没有诗人的才华, 但应该有诗人的气质。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范文大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经典文章。语文教师要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语文, 看待自己教授的文本, 更多地关注语言, 倾注情感, 只有这样, 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到语文的本质上。如果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把语文教学提升到艺术的高度, 语文教师就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诗情, 使语文课堂教学从各个方面看, 均堪称一件风格雅致的艺术作品, 让学生在熏陶、浸染中, 不知不觉地领悟文本中语言的魅力、情感的魅力, 领受语文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但是, 现实的语文教学实在令人担忧。教师为“稻粱谋”、学生为“考试求”之风愈演愈烈, 语文课已经变味了:脱离文本的技能训练、架空文本的思维训练主宰了课堂, 文本本身的语言和情感的品味与学习被忽视,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诸多非语文的因素中被淹没, 这种变味的语文课何等可怕, 没有了语文课特有的诗情画意。要让语文课“原汁原味”, 是何等艰难。很难想象, 一个缺乏文学素养、缺少感悟能力的语文老师能够把语文课上出滋味、上出精彩。在课堂上, 应当是充满文学味的话语, 这里有精心营造的幽雅氛围, 有极富语言张力的讲述, 有对优美诗意的捕捉, 有对深邃哲理的提炼。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令人陶醉的意境画景, 心灵沐浴着明媚的文学之光, 从而激发对语言文学由衷的热爱。

因此,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拥有纯正的诗情, 学会营造诗意的课堂, 具有诗意之美的语言, 锻造出具有诗人气质且不乏诗人才华的大家风范。这样的语文课才会精彩, 才有吸引力。

二、挥洒饱满的激情, 寻找师生情感的共鸣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交际与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

语文新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优秀作品, 蕴涵丰富的思想哲理, 见解精辟独到, 感情真挚动人, 绘景状物逼真。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 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之美, 提升审美的境界……陶冶高雅性情, 追求高尚情趣, 提高道德修养”。

语文教师起着关键的桥梁作用。语文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披文入情, 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 体会作者感情的波澜, 引领学生身临其境, 才能使其心灵受到深深感染。只有教师自己先被感动, 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 出言才会真切, 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语文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 必须掌握很多“激”情的艺术方法。

首先, 学会让自己的语言有“趣”。课堂上, 语文教师应该将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巧妙地引入课堂, 做到调动自如, 游刃有余。或塑造形象, 或创造气氛, 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 知识易于理解。当然, “趣”是浅层次的, 不是目的。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自由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

其次, 学会让自己的语言有“变”。语言是美的, 有纯净的美、简洁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语言是一种视听的享受, 学生在教师的课堂语言中领受到诗意的荡漾和智慧的启迪;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这些应该是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最高境界。所以, 归纳时语言是简洁的, 点评时语言是精当的, 描绘时语言是有声、有形、有色的。

再次, 学会让自己的语言有“彩”。运用灵活的语文教学形式, 终会使课堂语言多姿多彩。比如, 即兴演讲、拟写对联、时文点评、即席赋诗、高歌一曲等, 适时穿插在语文课堂上, 这往往是师生双方共同展示的。通过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充分动口、动手与动脑, 自主展示学习成果, 通过演讲、辩论、对话、朗诵、模仿、游戏、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将笑声逗出来, 使掌声响起来。

三、施展丰富的才情, 让语文课成为文化浸润的清泉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上, 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才情的荡漾, 触摸到激情的跳动。因为激情是诗情的迸发, 是诗意的盎然, 是才情的显现。在诗情与激情的熏陶下, 受教育者会激情澎湃、文思泉涌、才情日显。一堂诗情澎湃的语文课,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更使学生从教师充满激情的话语中, 品味出了他对所教学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深深热爱。这份热爱化着的激情, 会像诗一样推动教师运用多种方式优化课堂氛围, 优化教学过程, 使语文课变得美不胜收, 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流连忘返。

语文教师的才情对学生而言, 是一种幸福的馈赠和滋养。丰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人生经历, 在教师纯朴而真挚的情感的催化下, 就会外化为一种灵动的教学艺术。在纯净、连贯、优美的语言媒介的作用下, 语文老师就会把语文课堂变成浸润学生心灵的文化清泉,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最高教学境界。

教育是事业, 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 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希望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涵养纯正的诗情, 巧释饱满的激情, 挥洒丰富的才情, 披肝沥胆, 点石成金, 锻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在教育百花园中不辞辛苦地耕耘, 共同收获万紫千红的春天。

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如何以情优教 篇3

关键词:因文设情 续写 兴趣 想象

初中语文教学,不单纯是知识的教学,更多的是对人文的感悟,这就离不开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因文设情,以情入文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因情造势

好的教师知道选择怎样的课文,在哪里可以吊起学生的胃口。这正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在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思路清晰,在看课文时,很快就抓住了关键,对于文中的误会,学生很快就找了出来,所设的悬念,哪一个小组也得出了满意的答案,最后,学生们认识到哈尼小姑娘有一颗纯洁美好如洁白梨花一样的心灵,边去军民情谊深厚。这堂课的成功,都因为教师设置的问题巧妙,有梯度性,层次清晰,学生把握起来简单。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课文,有时学生因为提前看了,就觉得不新鲜了,教师可以从课外入手,用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打开学生的好奇之门,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學《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重点讲《山海经》里的古典神话,讲“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后羿射日”等,学生睁大了眼睛听着,很着迷,再回过头去学课文自然兴趣大增。在我的引导下,我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对《山海经》这么感兴趣,而对那些“四书五经”避而不谈,经过一阵讨论,孩子们设身处地的思考之后,得出结论:因为少年鲁迅也是一个天真活泼、富于想象和幻想的少年,神话故事自然能引起他极大的好奇心,引着他去一探究竟,随着岁月的流逝,就算自己已将长大,但少年时代最好奇的故事依然记忆犹新,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写《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的原因。

五、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在学《伤仲永》时,我让学生续写,续写仲永成为庸人的故事。学生发挥想象,写的很有创意,有写他父亲责骂他不优秀的,有写他再作诗很吃力的,还有写他多次靠功名考不上的,总之各显神通,言之成理,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举多得,这都是留有空白的好处。

六、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五年级语文学情分析 篇4

龚艳梅

一、班级基本概况。

本班学生共38人,其中20人,男生18人。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大多都不在身边,学科基础薄弱,只有部分家长有家庭辅导。

二、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

通过对学生的测试,结合上学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读课文还停留在低年级的指读水平。还有一两个是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认,一篇课文十有八九不会读;从知识检测来看,对课标要求的达成度一般。因此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少数学生成绩较落后。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再加上乡下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许多学生家长忙于劳作,辅导不够,更谈不上精神食粮的溉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与知识量少得可怜,而学校有借阅条件,但是学生借的书籍大都不是他们喜爱看的书,或者不会读书。

三、学生学习习惯与先前学习经验。

通过与学生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本班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特别优异的学生很少,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上课发言情况。班中发言比较积极的只要一少部分,发言一般的学生近一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很少发言,甚至于几乎从不发言。同时,本班级的学生发言情况极不稳定,一是凭学生今天的学习兴趣,若学生今天学习兴趣高涨,发言比较积极,若是今天学习无兴趣,则课堂上一言不发;二是学习知识的难易程度,若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发言积极,若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发言则很少。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两极分化严重,因而学生表现出作业速度相差较大,整体速度偏慢。其次学生作业正确率不高,粗心的学生较多。作业整洁度也不太好,整体书写有待提高;少数学生平时作业要么不做,要么在作业本上乱写乱画,累教不改。

3、主动学习状况。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较淡溥,主动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许多学生养成了任性,骄纵的不良习惯而体现在学习上。其次是课堂自主学习效率不是很高,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无从下手,因而在相对时间里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很差,影响全班的集体交流。

4、朗读感悟的基础。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主要表现在:一是朗读特别出众的学生只有

一、两个,二是朗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三是一部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不高。

四、应对举措

1.重视抓好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习得。在教学中,一定要一课一得,将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强化,逐一过关。另外,还要多进行课外的拓展学习,进行相关联的引申,便于把教学教活。

2.优化教材,用好材教,加强方法指导。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指导,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培养使学生的阅读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3.寻求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水平。4.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5.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扩大训练面,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训练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6.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将“听”、“说”整合起来,从听中学读、读中学写。在中年级,“以说促写”、“以说

引写”、“说写结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在作文训练中,习作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习作要求力求适度明确,少写命题作文,不给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视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写放胆作文,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话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把字写工整。

7.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有的可以在学习课文前,如查字典确定字义、多音字确定读音等;有的宜在学习课文中,如连句成段的两种方法(总分和并列),有的可在学完课后再次总结,如说一段话的意思。在学法指导时不必过多地讲道理,应多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练习,在实践中达到熟练的程度。

8.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情分析 篇5

在经过了一年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应慢。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规范口语表达、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能力以及大量读书的习惯。但是,由于教学的随意性,没有整体的规划,不善于思考总结,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识字。虽然注重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效率低,再加上平时没有及时带领学生回头复习,导致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在这方面耗时多,仍然有少数学生对生字掌握不牢固。

2、阅读。课堂阅读教学虽然能够静心备课,但是不能做到精心,没有总结反思。

3、写字。一学期以来没有上过一堂成功的写字指导课,应试教学思想的作用,忽略了写字课的指导。虽然每次作业都强调孩子的书写,也能对每次优秀作业进行及时表扬,但是孩子是在硬性规定下被迫认真书写,写字水平整体难以有很大的提高。

4、查字典。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同样由于应试教学思想的作用,虽然孩子已经完全学习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但没有应用在自己的学习中,能够在读书识字过程中自觉查阅字典的比例几乎为零。

5、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更不能及时给予帮助。

6、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系统的口语交际训练和写话说话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虽说接近学生的生活,但对我们学生来说生活范围狭隘,看过的书籍不多。所以在这方面很难脱口而出。他们知道的仅仅是一二年级里所学的内容。

学困生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切忌眉毛胡子一起抓,应该有意识地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教育。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和条件,改进教学方法。

一、用行之有效的“习惯表扬”转化后进生

实验证明,一部分后进生主要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对于这部分学生,必须从帮助其形成理想的学习习惯的观点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转化他们的行为习惯。对于不良习惯,要采取减法的原则。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明确地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毛病,并在家长的配合下,师生共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转变计划。通过将学习中体现出来的不良习惯逐一列举,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帮助下,教育后进生每天克服一点坏毛病。在监督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经常鼓励学生,适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改掉不良习惯的自信。同时在此教育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有耐心,有毅力,不要让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迁就学生,可以采取奖励与惩罚并用的原则来教育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如果学生的某一毛病已经改掉,就从计划表中删除,如此长时间坚持,就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用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后进生

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怎样面向全体学生,让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在一堂课中都能得到较好的思维训练和知识发展呢?这就需要做到“顾此又顾彼”,不能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式。为此,老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科学地备课。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教育对象不能分得太细,至少要考虑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成绩好,反应快的学生;中等水平的学生;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将其学习目标定在“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备课,上课时才能面向全体

学生,发展全体生。

(2)教学内容难易得当。教学的内容安排要求难易恰当,既能发展成绩好的学生又能顾及成绩差的学生。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先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然后再让后进生补充或者回答,两者都给予鼓励。对于相对简单的练习,例如认识生字,进行组词等,可以让后进生多回答,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形式多样化。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创设情景教学,经常变化教学形式,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时时刻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激发后进生的参与兴趣。只有这样,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思维敏捷,发言积极。

三、用科学的学习技能指导后进生。

基于后进生在学习中的障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知识性的传授,要更注重其学习技能的训练,“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穿插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强化应掌握、运用、巩固的学习方法,及时检查、反馈,逐步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效率。

四、用不同的座位形式吸引后进生。

在讲授新课时可以采取“插秧式”的座位,最大限度维持教学纪律,引导全体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到老师的讲授中。在组织讨论交流时可以采取“小组围坐”的形式,这样比较方便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并通过优后进生搭配学习,减少后进生学习的困难。在进行研讨活动时,可以采取“圆圈式”的座位,学生围坐成一个圆,老师在中间,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师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消除后进生的孤独感,培养安全感和参与感,有利于后进生的学习。进行智力竞赛时,可以采取“马蹄式”的做法,这能体现老师的威严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座位形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用“因人而异”的作业训练后进生。

一直以来,老师在授完课后,布置的作业基本上是“千篇一律”,没有过多考虑学生做作业时的差异,给后进生带来了做作业的压迫感和畏惧感。这就要求老师在安排作业时,尽量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的题型,布置难度各异的题目,其中最优化的题目应有“跳之可获”的成功效果。对于后进生的作业,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程度,逐步缩小与优生的差距。教师切忌用增加作业负担,课外大量补习以及严厉的斥责等方法对待后进生。我们常常看见教师每天把后进生带到办公室补作业,改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效果却不是很好,有些后进生甚至成了“ 老油条”,平时不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总是依赖老师“开小灶”。所以,教师关键是要进行“作业会诊”,帮助后进生找到作业出问题的原因,帮助其弥补知识上和技能上的缺陷,鼓励其独立有效地完成作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

六、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考核后进生。

简单的提倡少考,甚至不考,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后进生的产生,即使在小学阶段很少进行考试,到了初中、高中,他们依然要面临各种考试。关键是改革考试的形式,不能简单地用一份试卷来测试学生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同优势,创设多种形式的测试考评。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的方法与策略 篇6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情分析的开展,应从学生在学习的不同层面着手,对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考验是关键。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应明确了解学生的语文功底和文化修养程度,进而才能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语文知识点的设置,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

小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知识点相对琐碎,但是每种知识点都是重点内容,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然后将其纳入到日后的教学计划之中,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宿新市徐公店》时,这是一首古诗,与小学生距离较远,在理解上存在着困难与障碍,教师可以将古诗教学作为小学生学习的难点列入到日后的教学计划之中。

2.运用创新性教学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教学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提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以生为本的理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情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能力和特点的充分考验。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教学、趣味性教学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到学生更热衷于哪种教学模式,从中解读出学生的兴趣爱好。

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对学生的兴趣情况进行了调查。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然后老师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以及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

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

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再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更好地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再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动画的播放,激起了学生的很大兴趣,深度认识了该成语的内涵。但是,在进行《惊弓之鸟》学习时,并未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平平,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可见,多媒体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此案例教学,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可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4]。

3.提供自主学习空间,掌控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习惯的了解,应将其放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予以掌握。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要求性和规范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受到制约,只有让小学生在轻松、无压力的氛围中,才会运用属于小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忆江南》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巡视,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做问题类题目时,是先看问题再读文章,还是先读文章再看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个细节都要予以掌握,以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

4.为学生合作学习留出空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实现良好的发展。

例如学习《田忌赛马》时,先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教师说:“战国时期齐国举行赛马比赛,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是在孙膑的帮助下后来却输了。这是为什么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明白的字词在小组内解决。

另外,你们小组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学生感觉很有趣味,很自觉地做着预习工作,小组长更是积极自读、督促组员。在检查预习效果中,每组对字词掌握都过关,并出现了思维火花。

初中语文学情分析 篇7

一、导语渲染, 启动情感

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自我建构的过程、情感日趋丰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于其心灵。

【教学片段1】

师:还记得《生命桥》这篇课文吗? (学生回答“记得”之余纷纷谈感人场景)

师:还学过哪些描写动物的文章, 同样令你感动的? (生联系学过的课文作答)

师: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题目是“天鹅的故事”。

简短的几句话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之间搭起了契合点, 从而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渲染了本课学习的氛围, 启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二、整体入手, 感其情

有人说, 中国的老师最能讲, 中国的学生最能考。讲, 被语文教师奉为天经地义的事。但实行新课标后, 教学活动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 去感知, 去理解, 去体验。

【教学片段2】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请你找出这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地方, 用你喜爱的方式读一读, 品一品, 交流交流。

就这样, 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抓住了情感的震撼点———老天鹅带头破冰面, 提领而顿, 披文入情。让学生自主阅读, 自由阅读, 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 使学生能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 再现“老天鹅破冰面”泣同类、感天地的壮举, 三个维度也在教学中自然交融。

三、品赏朗读, 悟其理

“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读而不泛, 幽而必显。课堂上学生的诵读表面是声音的波峰浪谷, 实质是心灵的扬帆起航。让学生潜心投入重点段落的阅读中品词嚼句, 就会入境入情地学习。

【教学片段3】讲读“老天鹅破冰”场面。

师:这段文字里把谁说成像“石头似的”?

生:老天鹅。

师:还记得课前播放的画面吗?天鹅在我们的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

生:美丽善良而温柔的。

师:是的, 高雅, 可爱, 美丽。看来, 天鹅的高雅和美丽是说不尽的, 但作者这里却说它像石头一样, 这样写, 你认为恰当吗?

生1:我认为不怎么恰当, 因为天鹅是非常天真的, 怎么可能像石头一样!

生2:我认为很恰当, 因为石头是很厚、很坚固的, 如果不像石头一样, 感觉冰面根本没办法弄破。

师:冰面很厚, 这一点你明白, 老天鹅也非常明白。

生3:我觉得不恰当, 作为天鹅, 非常可爱, 非常美丽, 这里比喻它为“石头”;石头是没有生命的, 可是这里却把天鹅比作了石头。

生4:我觉得恰当, 因为要把镜子般的冰面弄破, 必须很重地扑打, 所以必须要像石头似的。

师:这个同学先后两次读了“必须”一词, 第一次他读得那么激昂, 第二次却读得如此低沉, 两种读法, 我觉得读得都非常好, 同样读出了自己内心的那一份感动。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特写镜头, 更是一段令人心灵震颤的文字。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这一段文字, 走进老天鹅的精神世界, 感受它生命的价值?“声音图画”应该成为课堂最精彩的华章。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我特别着力的是课堂上学生的诵读———抓住一个“读”字, 试图通过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读”, 引导学生逐步走进语言文字。第一个读的层次, 我以“竟把美丽高雅的天鹅说成是‘石头似的’, 你认为这样写恰当吗?”为切入, 引导孩子们品词析句, 体会老天鹅为了生存不惜以身体, 甚至生命的代价与冰面、与困难做着抗争;第二个读的层次, 我则以“这样像石头似的扑打下去, 会是一种什么情形?”为话题, 引导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想, 从而感受天鹅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教学片段4】

师:同学们, 请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 哪些声音萦绕在你的耳畔?

师:听到声音了吗?

生1: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

生2:只听得嚓嚓, 冰面裂开了一条小缝, 接着又裂开了一条……

生3:我听到了, 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 加油, 齐心干哪, 加油!

师:有些声音, 我们可以直接听到;有些声音, 却在我们的心头, 我们需要静静地体会。谁再来读这几句?

(生齐:这时, 别的天鹅……)

师:此时, 你听到别的天鹅心里的声音了吗?

生4:老天鹅怎么飞得那么高, 而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打在冰面上呢?

生5:我知道了, 别的天鹅说要去帮……

生6:这只老天鹅真傻, 用自己的生命作赌注, 如果冰裂不开, 怎么办?

生7:我要向它学习, 它是一位真正的破冰勇士。

为了让学生理解而“叫”, 在课中, 我安排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走进文字, 进行“真实阅读”, 即让学生自己去读。多读文章的原汁原味, 而少读老师阅读后的理解。我的要求是:读最让你感动的部分, 把你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然后组织读书交流活动。如:先请一学生朗读让他 (她) 感动的部分, 再请其他的他 (她) 与其呼应, 说说哪句话哪个词特让你感动。再是其他学生补充发言并朗读。我不大赞成老师在媒体上预先标好“好词好句”, 会产生误导:唯有跟老师想的一样的才是对的, 或者说是最好的。很多时候, 学生的智慧是令人佩服的, 他们的判断能力、欣赏能力不可低估。我从学生们不同的、欢快的叫声里听出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心灵的震颤与教师营造的语境融合, 由景及情, 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

四、展开想象, 化其神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可亲。”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入境入情, 缩小学生和教材中天鹅的距离, 在“真实”的情境中与文中的天鹅进行心灵乃至情感的沟通。这样从学生的笔端流淌的、口中倾吐的就不仅是对天鹅的喜爱之情, 更是学生自我情感的流露。

【教学片段5】

“它们昂着头, 挺着胸, 在水里游动着, 捕食着鱼虾, 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讲到此处, 我引导学生想一想, 从天鹅的阵阵欢呼声中,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可以从它们吃到食物后的高兴、同伴之间的互相祝贺、对老天鹅的赞扬等方面进行。然后, 教师进行示范:天鹅们互相拥抱着, 高兴地欢呼:“我们成功了!团结起来力量大, 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伙伴们, 尽情享用美食吧!”在教师的启发示范下, 大家争先恐后, 跃跃欲试, 在尝试中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学完全文, 师述:此时此刻, 同学们一定心潮澎湃, 你一定有好多话想说, 你想对谁说?此时, 学生情感的闸门瞬间打开, 文思泉涌。好多学生开始奋笔疾书, 有写给老天鹅的, 敬佩它勇于奉献的精神, 甚至写出了对动物、对生命的敬畏;也有写给老猎人的, 赞成他放下猎枪的举动, 写到人类应该为保护动物而努力。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学情分析;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情分析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9年王荣生教授主持了一场围绕“学情分析具体化之途径”的会议,会议上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探讨。2012年陈隆升教授在《课程·教材·教法》第四期上发表题为《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 的文章,进一步具体论述学情分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基本路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情分析之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制定须有坚实的基础。著名教育家于漪指出,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放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与分年级目标中考虑;也要考虑到教材、具体的每一篇课文,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把握特色,把握个性;还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要了解他们的语文水平、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从他们的实际出发。[1]从这三个方面认真考虑,仔细斟酌,制订的教学目标就可避免主观臆断。前两个方面是语文教师一直所重视的,而学情分析则被忽略或重视不够,殊不知研究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按照规律办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准确地认识学生呢?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观念上树立心中有学生的观点

在教学工作中,学习者是第一要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对这个问题有一精彩的说法,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谈不上什么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作用。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起点状态,制定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

(二)了解学生的整体特征和个性特征相结合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教师不能用老眼光去审视现代的年轻人。现代的学生思维活跃,科技知识起点高,生活知识丰富。教师要认清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在教学中特别要讲究针对性、深刻性。教师在掌握学生整体特征的基础上,要注意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握各自的特性。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了教育学生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效果比“一刀切”好得多。

(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研究他们的发展变化

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最隐秘的一角,需要教师认真细心地观

察,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需求,才能在课堂上和他们取得心灵上的共鸣。青少年学生处在成长时期,知识日益增多,智力不断被开发,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等都处在变化之中。因此,学情分析不应是静止的,不应停留在某一点或某一阶段。分析要有连续性,并要有计划地把发展所得作简要的记录,作为比较分析的依据之一,从而探索分析学生的好方法。

二、学情分析之于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导入的设计

同一篇课文,教学的对象不同,导入的方法就会有所不同。有的班级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比较丰富,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较强,导入新课时,就可以采取旁征博引的方法,把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名言警句联系起来,和同学们一起背诵。既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也能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而在语文学习程度一般的班级,语文知识积累较差,采取这样的方法就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挫败感。因此,面对这样的班级就要采取一些简明易懂的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导入语。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最重要的是问题的设计,由于学生的语文水平不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梯度,简单、稍难一点、较难的问题都要设计。2011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遵循的基本教育理念。针对语文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有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思考的乐趣。过分简易的知识、机械的训练会削弱学生学习兴趣,削弱学习动机。针对语文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既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也不至于一下子难倒学生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是需要教师时刻进行学情分析。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只欲举未举的手……都表明了学生此刻的心理变化,教师要及时地捕捉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课堂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时,请语文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回答正确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产生学习的信心。回答得不好要耐心地引导,使他参与到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中。

笔者近期在师大附中听高中语文课,执教者是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执教的课文是《归去来兮辞》(注:此教学案例是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朱诵玉老师的课堂教学),两个班级,一是文科实验1班,语文学习水平较高,一是理科平行班7班,语文学习水平较低。在听课的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朱老师在两个班的教学方法不同,在一班朱老师主要是让学生翻译课文,说说对课文的理解,然后给予稍加的解释。在七班虽然也有学生翻译,但是教师的讲解占很大一部分。从两个班同学翻译文章的语言来看,一班同学对文章的翻译,文通字顺,较有文采,基本上达到了信、达、雅,因此一节课基本上都是同学在讲,教师只是稍加提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七班的同学翻译得较生硬,还有错误的现象,因此朱老师请几位同学来翻译后,针对同学不太明白的地方详细讲解。在第二节课上课时,老师首先检查一班同学的背诵情况,然后讲解课文;而在七班则是先讲解课文,再带领学生一起背诵。虽然只是简单的顺序变化,却体现了朱老师对两个班学情的深入了解。朱老师课后解释说:一班的学生学习比较自觉,理解能力也较强,背诵不会有问题。在课前提问背诵,可以检验他们的背诵成果,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产生背诵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七班的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课文的习惯,对文章的理解也有难度,不理解文章的含义,背起来就比较吃力,在课前很少有同学背诵,如果这时提问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讲解课文之后,在老师的鼓励和带领下背文章就比较容易,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文章的背诵不难,削减了学生的畏惧心理。endprint

三、学情分析之于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作业的设计不仅要依据文本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家庭经济条件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针对城市里的学生,他们拥有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可以布置他们上网查询资料,写一份学习报告。而对于农村的学生,家里的经济水平有限,不具备上网的条件,布置这样的作业不是为难学生吗?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田野里的景物和农民在田野劳作的情况,写一篇观察日记或者是观察报告。

在作业评价检验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还以朱老师的课堂为例,在教学《滕王阁序》时,朱老师布置了背诵全文(本文要求背诵二至三段)的作业。老师检查背诵时,却发现了不一样的处理方法。朱老师让有的同学背诵文章的最后两段,有的同学背诵五六两段,而有的同学背诵二三两段。朱老师解释说:第一种情况的同学学习优秀,最后两段背熟了,前面的就没有什么问题,因此只检查最后两段;第二种情况的学生学习较好,背到五六段就可以;第三种情况的学生学习一般,让他们把文章的精华段落背熟,既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也能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这样安排背诵,既节省了时间,又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这只是简单的检查背诵,却有很多的奥妙在里面,隐藏着优秀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不仅仅是教师备课的一个固定的环节,而是贯穿着整个教学的始终,甚至还贯穿着整个教学的学段,贯穿着整个学生生涯。因此,学情分析具有连续性,需要教师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要真正洞悉学生的情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须多思考,舍得花工夫,花精力,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观察要精细,分析要周到。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教学生要“视其所以”,及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其所由”,即观察学生所走的道路,“察其所安”,即考查学生的意向,“退而省其私”,即考查学生私下的言行[3]。现代教育对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更加重视研究。教师如果不认真探测学生的内心世界,只凭一时一事所得为依据,常会对学生的情况判断错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3]王国轩,张燕婴,蓝旭,万丽华(译).四书(论语)[M].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许龙梅,女,河南人,在读硕士,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上一篇:苏教版语文四上教案下一篇:少年宫篮球训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