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谈话工作总结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导师谈话工作总结(共7篇)

导师谈话工作总结 篇1

师:最近学习吃力吗吗?

生:有点吃力的。语文补充习题中很多题目都不会。我看边上的同学都会的,作业一会儿就完成了。可是我要花很长时间,里面还有一些怎么想也不会的。

师:嗯,这主要是你以前落下的多。许多要求记的东西没记住,要求会写得字不会写。不过,只要你认真复习,还是会有进步的。

效果:这次谈话比以往轻松了很多,看的出他对我越来越信任了。

导师谈话工作总结 篇2

一、非指导型谈话的理念

调查显示, 研究生希望导师尊重自己兴趣的占16.40%, 希望导师能够细心、耐心和有责任心的占12.55%, 而反感导师的专制、任性自大、斥责和辱骂学生、漠视学生意见和需要、对学生管理太多太死, 将研究生当作“雇佣工”;也有相当一部分 (5.83%) 研究生反感导师的“瞎指挥”或“不能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帮助”[1]。从调查中不难发现, 研究生除了需要指导型谈话外, 还需要“非指导型谈话”, 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责任心。

罗杰斯在其最简短而又最著名的文章《对教与学的个人观点》[2]中谈到了自己的非指导性教学哲学, 他认识到教师的促进态度对于使学生进行意义重大的、独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能对行为起到重要影响的唯一学习是自我发现、自我挖掘的学习。最好的也是最难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抛开自身的防御机制, 至少是暂时的, 并试着去了解他人的体验和感受方式是怎样的, 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习和成长。研究生个体在其自身内部有着广阔的潜力可用于自我理解、改变自我概念、态度和自我导向的行为, 只要向其提供具有促进作用的一种氛围, 那么这种潜力就能被开发出来。

“非指导型谈话”需要构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帮助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导师愿意促进研究生的成长、发展、成熟、功能提高和应对生活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是, 导师必须认识到, 建设性的、创造性的努力必须来源于研究生本身的正面的或积极的努力。在这种“非指导型谈话”中, 导师要毫无保留地接受研究生, 给予研究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完全接纳研究生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 因为这是使研究生达到自我接受的最为重要的第一步;导师应给予研究生谈什么的机会, 放下专家的架子, 做到真诚和坦率, 不要做主观的解释, 随时把关注点放在研究生方面, 根据研究生关心的问题、谈话的内容、思考的方向以及进展的节奏和速度来决定导师本人的反应方式。如果导师以一个专家自居, 试图通过自己的解释、建议和指导去控制自己的研究生, 那就变成“指导型谈话”了。

二、“指导型谈话”与“非指型谈话”的特点

指导型谈话中, 导师若以权威身份出现, 在研究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智慧和知识, 使研究生感到自己对生活、未来发展知之甚少, 则研究生更容易产生自卑, 师生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远。通过比较分析, 可以发现指导型谈话与非指导型谈话各有自身的特点。

1. 指导型谈话的特点。

第一, 在谈话的界定方面, 导师将谈话界定为诊断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表达出与研究生有关的赞同、不赞同, 震惊或其他各种个人反应, 并指出他所观察到的研究生需要改进的问题或情况;第二, 在控制话题方面, 导师控制话题并让研究生就此话题展开;第三, 在谈话的开放程度上, 体现封闭性, 导师直接地或通过技巧性提问, 提出许多具体的问题, 并期望研究生具体回答, 或通过研究生回答如何做而对研究生的行动做出具体指导;第四, 在主动性程度上, 导师体现出更多的主动性, 导师通过列举并评价证据, 表达个人观点, 说明赞同或反对的理由, 提供较多的信息和解释, 或通过为研究生制订行动计划并用证据和个人影响来说服研究生采纳该行动计划, 或通过转变研究生的思想, 从而影响研究生做出决定。

2. 非指导型谈话的特点。

按照非指导性教学哲学思想, 非指导型谈话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在谈话的界定方面, 将谈话界定为由研究生负责指导会谈的进行、做出决定等;第二, 在话题的选择上, 由研究生自己来选择谈论什么, 而导师做出反应, 表明对研究生所说的话中和话外所表达出的情感或态度的认识;第三, 在谈话的开放性程度上, 体现出更多的开放性, 这种谈话使得研究生更活跃, 更愿谈论自身问题, 导师的基本技术是帮助研究生更清楚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反应模式, 并鼓励研究生对此进行深入讨论;第四, 在研究生的发展上, 研究生具有了更好的能力去处理未来出现的问题, 因为在独立处理自身问题上有了更深入的洞察力和更多经验, 导师把学生的问题和感觉放在第一位。

非指导型谈话适应于那些有能力为自身问题找到适当而合理的解决方法的绝大多数研究生。对于这一类学生, 一种鼓励成长和形成责任感的工作方法是很有益的。

3.“指导型”与“非指导型”谈话特点比较。

隐藏在指导性和非指导性方法差异背后的, 是重要的会谈哲学和价值观上的更深层次差异。在应用科学领域, 价值观是决定选择何种技术的一个因素, 通常也是一个重要因素[2]。

指导型与非指导型两种会谈的共同点在于:在导师的引导下迫使研究生选择和展开话题;导师做出反应, 表明对主题内容的认识;导师表明接受或同意决定。

二者不同点在于:第一, 二者在目的上的差异, 围绕着谁选择研究生的学习目标展开。指导型谈话假定, 导师选择研究生要达到的、符合其需要和社会允许的目标, 然后帮助研究生达到该目标。这实际上是说导师比研究生要高明, 因为它假定后者无法担负起选择自身目标的全部责任。非指导型谈话的基础则是假定研究生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目标, 尽管这一目标可能与导师为其选择的目标不一致。这种假设还相信, 如果研究生个体对自己及面临的问题稍有洞见, 那么他就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第二, 指导型谈话十分重视服从, 社会能力强者指导能力弱者;非指导型谈话则十分重视研究生个体具有心理独立、维护自身心理完整性的权利。第三, 在指导型谈话情境中导师说得愈多, 如劝说研究生、指出需要矫正的问题、解释结果、提出特定问题等, 则研究生说得愈少;在非指导型谈话中导师则认知和解释研究生在言谈举止中表达出的情感。

总之, 二者的根本的不同点在于:指导型谈话强调导师控制谈话并使研究生朝着导师选择的目标前进;而非指导型谈话则强调使研究生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并随之促进其洞察力和自我理解。

三、非指导型谈话应具备的条件

一个成功的、积极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导师应该是一个愿意改变自己思想的人。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思想, 你就必须对那些使你感到怪异甚至危险的观点保持开放性。教育不仅意味着向学生“灌输”良好的举止和知识, 而且更多地意味着根据一个人的发展, 去支持和促进他的潜在发展能力。“非指导型谈话”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限制与控制, 改变以往普遍存在的“厌学”、“混学分”, 甚至“厌生”这些现象。导师要促使研究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促使研究生去追求科学的真善美, 并通过非指导型谈话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 就需要创设一些基本条件。

1. 导师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

罗杰斯认为, 如果有一位教师, 他对自己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 能够对学生充分地信任, 相信他们有自为、自律、向上、成长的能力, 那么教师在此就是起着促进者的作用。这一点其实也是以人为中心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3]。人有了安全感———这种基础性感觉, 常会充满信心, 行动自如, 积极乐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安全感是一种心理活动状态, 是一种从恐惧、焦虑和忧郁当中解脱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按照马斯洛的观点, “对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 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影响, 每一个作用于有机体的刺激物, 都或多或少地更易于以一种不安全的方式, 而不是以一种具有安全感的方式来被解释的”[4]。也就是说, 不同人对同一环境有可能有不同的体验、解释和认识。“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 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 即基本人际信任。因此, 导师要实现与研究生的非指导型谈话, 他们首先要自己充满安全感, 同时, 在那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研究生关系中也要充满安全感, 这样才会保持开放性, 接纳研究生的一切 (包括可能会让导师感到不安全的行为) , 从而实现与研究生的非指导型谈话。

2. 创设一种促进研究生成长的自由氛围。

导师要重视作为个体的研究生的成长力量, 要相信学生自己具有成长的可能性。但这需要导师创设一种促进研究生成长的自由氛围。要形成这种氛围, 需要如下一些条件:第一, 导师要真诚、真实或恰当, 即导师在师生关系中越以真实自我出现, 不带专家面具或伪装自己, 那么研究生就有可能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获得改变或成长。第二, 导师要接纳、关心或称赞研究生, 也要接纳研究生的种种情感———困惑、厌恶、恐惧、愤怒、勇气、爱或自豪, 如果无论研究生怎样, 导师都要持一种积极的、非评价的、接纳的态度, 那么就更可能使研究生发生改变。导师要体现一种非占有性的关心。第三, 导师应变化“姿势”来认识研究生, 以满足研究生成长的需要, 即导师暂时放弃自己固有的单一的视角, 尝试着从研究生的视角或其他新的视角来认识研究生, 这样会发现以往发现不了的东西, 例如研究生的潜能和研究生在某些方面的创新。

3. 促使研究生成长为他自己。

防御性行为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方式, 其中以扭曲或否定最为常见。有时研究生会故意迎合导师的观点、意见和倾向性, 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些可能是深深的矛盾感、敌意、无能为力感, 使他们的感情得不到充分的表现) , 并且用一种提防人的戒意取而代之, 导致自己所说的话完全是依赖性的, 对选择什么完全不负责任, 因为这是导师的。因此, 在首次非指导型谈话中, 导师应该使研究生的谈话逐渐向分担责任转变, 直到最后研究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起了全部责任。如果研究生本人为自己接受某种选择负起责任, 那么他会同样负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同时, 导师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导师那里没有现成的答案, 而只是为交谈情境提供了一个地点, 以使学生在他人帮助下能发现解决自身问题的办法。显然, 只有这种知性上的解释还不够, 谈话的整个过程都必须强化研究生有责任和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这一观点, 直到学生感到在此情境中自己可以自由地找到所需要的解决办法。

罗杰斯认为, 衡量一个教师优秀与否的标准是“看他 (她) 有多大的创造性以促进学习, 以保持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3]。导师通过语言、行动或二者的同时运用, 帮助研究生感觉到交谈的时间是他自己的———运用这段时间, 承担起责任, 去追求科学的真善美, 这是一个自由地成为自己的机会。

4. 倡导研究生的自我评价。评价倾向起着导向作用。评价

是开展非指导型谈话的瓶颈。杜威认为[5], 评价判断是对一种价值可能性的判断, 对一种尚未存在的、有可能通过活动而被创造出来的价值承载者的判断。在这里, “不确定的价值, 通过判断、并且只有通过判断才存在”。因此, 评价判断的首要功能就是创造, 首要特点也是创造, 只有合理的评价才会产生创造。罗杰斯认为, 创造性最基本的构成是内部评价[6]。罗杰斯并不是全然否定外部评价的价值, 而是承认它在某些地方、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

在非指导型谈话中, 导师倡导研究生进行“自我评价”,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研究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起责任, 因而能使学习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 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诚如罗杰斯所说的, “正是当个人必须承担起决定何种标准对他重要、他力图达到何种目标以及他实现那些目标的程度时, 他才真正地知道承担对他自己和他的各个方面所负的责任”[6]。研究生的学习从以往的被动变成主动, 这是自我评价最主要的意义。

四、“非指导型谈话”需要避免的误区

教育改革不能局限于纠正弊端, 因为这类常见的弊端已为人们所接受, 一旦这些行为变得非常频繁、习以为常、根深蒂固, 并且被大众默认, 那么它们就不能再称作弊端了[7]。改革总是能创造新的方法, 因而纠正弊端是次要的。事实上, 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常规做法、政策方针中的一些东西, 而不是由此引起的违规行为。实施“非指导型谈话”, 也要处理好新理念、新方法与常规做法的关系, 避免以下一些误区。

1.“非指导”等于“不作为”。

在导师与研究生的“非指导型谈话”中, 研究生做出的决策、选择等要由自己负责, 因为他是谈话过程中的主体, 做自己想做的事, 导师不会给出现成的答案、不表现出权威性、不给予建议或劝诫等, 即“不判断、不指导、不主动”。但这样的做法, 并不意味着导师采取“不作为”的行为, 不负责任、不管不问, “非指导”不等于“不作为”, 而是一种通过态度和行为表达研究生自己的存在方式,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研究生的差异, 创造出一种促进成长的氛围, 赋予研究生个体力量, 培养研究生独立负责的态度, 使研究生成为知识的主动追求者。在这种情况下, 研究生控制着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而导师则放弃了对研究生的控制。

2. 改革遭遇反对就认为该放弃。

一位人本主义倾向的导师常常会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一所传统学校, 也会感觉到自己在一个传统体系里孤军奋战。这并不奇怪, 因为谈话过程中的“指导”与“非指导”这两种方法的理念大相径庭。

在传统教育中, 由一个导师主宰更容易由于独裁的奇思怪想而导致极端惩罚, 许多研究生因为拒绝迎合他们主要导师的某个愿望而没有获得学位。在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的“非指导型谈话”中, 民主及其价值在实践中常被忽略和蔑视, 甚至遭到其他“指导型导师”和已经习惯接受“指导”的研究生本人的反对, 因此他们已经习惯了控制和被控制, 周围环境中种种事件往往被看作自然的、合乎逻辑的、正确的。这是出于几乎不由自主的习惯的认识, 认可以往的这种模式, 以过去为范本, 亦步亦趋, 许多形式走向了绝对化。因此, 当导师在实施“非指导型谈话”时, 会遭遇到一些讽刺、嘲笑, 甚至反对的声音, 但这并不是自己做错了, 而是教育改革中必然会遇到的现象, 不能因此而放弃。

3.“指导”与“非指导”非此即彼。

人的复杂性导致了人需要的多样性, 加上各种关系的特殊性, 因而谈话中需要多种理念和方法, 它们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补, 不能单一地、不分情境地采用一种态度、理念和方法, 而是要发挥他们的互补作用。导师与研究生交谈时, 当发现学生存在问题、需要改进时, 内心就会产生促使学生改变的想法, 并在行动上有所体现, 即采取指导型反应———导师把自己的观点带入指导中的反应。这些反应显然是以导师为中心的, 导师要承担一些责任来确定什么样的改变是有益的。指导型反应使学生更可能以某种特定方式思考、感受或行为。

但是, 另一方面, 由于导师潜在拥有巨大影响力, 即使是非指导型反应也可能用指导和引导学生探出特定信息———尽管大多数导师是想以非指导型反应方式使用这些反应, 事实仍是如此。非指导型谈话往往变成指导型谈话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 导师可能在讨论某些问题时会有意或无意地更加关注学生;第二, 学生在面谈中谈论的内容相当广泛, 导师不可能对每一话题都给予同样的关注, 一些选择是必要的。因此, 在谈话中对研究生的指导型反应与非指导型反应是两个必需的方面, 二者可以转化和共存, 根据情境而有所侧重, 不是非此即彼的, 但是转换时必须注意对学生有益。

(武永江,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生、长安大学资源学院讲师, 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导师经常通过交谈与研究生进行沟通, 进而实施教育。在导师与研究生的谈话中, 除了常见的“指导型谈话”外, 还应构建一种“非指导型谈话”, 以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非指导型谈话”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做法, 但需要避免一些误区, 以满足研究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导师,谈话法,非指导,和谐

参考文献

[1]王青.关于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的调查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9 (06) .

[2][美]卡尔.罗杰斯, 著;霍华德.吉尔申鲍姆, 瓦莱丽.兰德.亨德森, 编.罗杰斯著作精粹[M].刘毅, 钟华,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55-259, 76.

[3]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196, 193.

[4]安莉娟, 等.高中生的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0) .

[5][美]约翰.杜威.评价理论[M].冯平, 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19.

[6]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39, 147.

导师谈话工作总结 篇3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加上新时代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一方面,要保证高质量的专业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是在学校“班导师”工作制度基础上,结合理工科学院实际情况,本着学生工作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并对其推动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班导师学生工作导师工作室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加上新时代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一方面,要保证高质量的专业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学生工作需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

学校理工科二级学院在经过前期充分准备后,于2009年9月开始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该制度是在学校“班导师”工作制度基础上,结合理工科学院实际情况发展而来。其核心内容为,由资深专业教师成立一系列特色工作室,经过“双向选择”吸纳学生进入导师工作室学习和实践,一直持续至毕业。与以班级为基础的“班导师”工作制度相比,更注重专业性和连续性。经过几年的实践工作反馈,该制度有力的促进了学院的各项工作,尤其对学生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形成了多维度的学生工作组织保障体系

“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在不打破原有年级和班级的基础上,实现年级辅导员、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的交叉配合管理。学生工作的日常事务管理以辅导员和班导师为主,学业指导由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共同完成,从而有效覆盖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在“班导师”制度形成以前,是按年级划分配置专职辅导员,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工作团队明显感到人力资源不足,学校实时的推出了“班导师”制度,将学生工作粒度细化至班级。我们也看到,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工作重心往往是关注一个综合的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导师工作室”的建立,是从专业性角度来构建相对内聚的学生群体,更具有学术倾向性,丰富了学生工作的内涵。

理工科学院施行的“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有机的将学生的管理分为了“纵”“横”两个层面,形成了多维度的矩阵管理组织保障体系。

二、有利于形成优良学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导师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态度言传身教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工作室中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很容易形成有继承性的优良学风传统。

同时,导师能充分的根据学生的个人志趣、能力水平等客观条件实现“因材施教”,使学生较早地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

相比传统普遍采用的课堂理论知识教育,导师可依据自己的课题更具体的为学生讲解科研基本过程以及细节,这更能让学生感性的熟悉学术研究的一般模式,养成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增强其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有利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化

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协助党组织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和考察,加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力度,提高培养质量。由于导师工作室成员打破了年级界限,高年级的党员也能够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入党时也能更充分的征求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及广泛的群众意见。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减少学生择业的盲目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由优秀人才构成的导师队伍往往拥有不可比拟的社会资源,在“全程化就业教育”的方针指导下,他们也将责无旁贷的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扩大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五、有利于精细化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导师和学生经常一起相处,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当学生专业思想不太稳定,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方法不够正确时,导师可从专业发散的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同时,强调班导师、工作室导师、辅导员的三方密切配合沟通,使整个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有了坚实的第一手资料,更利于使学生管理工作实现精细化。

在“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施行的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一些挑战,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1.导师选拔及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过程中应加强双方的了解

导师的选拔除了满足一定的业务要求外,还应注重为人师表、责任心方面的考察。导师在选择学生时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均分配到各个工作室。根据工作室运行的状况,定期进行导师和学生的微调。

2.正确处理辅导员、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之间的关系

在制度推行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处理“班导师”、“工作室导师”与“辅导员”的关系。首先必须要明确三者之间应是并存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辅导员以年级为单位,多是集体指导,主要对学生进行宏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班导师以班级为单位管理,积极开展优良学风班的建设,引导本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民族观;工作室导师对学生进行具体专业指导,导师通过发挥个别指导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只有三方通力合作,才能真正体现制度的优越性。

3.需要建立建全制度的考核和监督机制

我们在实行班导师加导师工作室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合理的考核与监督机制。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师生配比,以免出现导师工作量过大,无暇指导学生的情况,使导师制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其次,准确评估导师的工作量、工作绩效并做出相应的薪酬激励。

4.制度的组织管理强调各部门的协调问题

该制度的施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保证学院内的统一领导,继而还需要各部门之间保证充分的协调配合。才能体现出制度的业务效应,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不但对学生工作推动作用巨大,同时也能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教风、学风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继而还能为科研工作提供积极有益的支持和补充。虽然施行时间不长,制度的诸多细节部分还正在持续构建中,但它已经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只要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完善,该项制度必将成为理工科学院发展过程中最优秀的成功案例之一。

参考文献:

[1]胡绍元.高师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选择及构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2]胡旺盛.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02).

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谈话艺术探讨 篇4

关键词:教育教学;谈话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91-01

谈话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工作方式,掌握谈话艺术是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但语言艺术博大精深,要想驾馭它不是件容易的事。探讨教育工作谈话艺术,掌握一些基本规律对我们是非常必要的。

一、影响谈话效果的因素

谈话多数是教师为主动的一方。教师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再进行谈话。这样可以使谈话更有把握达到预期目的。但有很多时候是来不及准备的,所以,谈话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对学生了解的多少有关。如:教师的文化底蕴、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经验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状况、学习态度等等。还与教师所掌握的谈话技巧有关。如能多掌握一些谈话规律和语言技巧,则不管是集体谈话还是个别谈话有准备还是没准备都轻松自如随心所欲。

二、决定谈话成败的条件

教师本身素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和所掌握的谈话技巧等等还只是决定谈话效果的部分因素,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或是说信任与否是教师讲话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不存在对老师盲目的信任和崇拜,他们敢于怀疑老师,议论老师的是与非,甚至有时公开对抗老师,这种情况影响着教师在工作中的教育教学效果。如要加强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树立个人形象,凡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到,如果教师自己言行不一,那他的说教肯定会失败的。

如,我们教育学生不要吸烟,吸烟有害健康,而教师自己却不时地叼着烟巻在那里呑云吐雾,那你的说教会有效果吗?

三、掌握点谈话的规律及技巧

行动是提高语言教育效果的基础,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不可能处处都用行动去完成教育工作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是靠语言来完成的。在此我们探讨一些谈话的规律及技巧。

1、集体对话

这是班主任每天都要进行的谈话形式,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能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大声说话,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低声私语、或是貌合神离。这就要求讲话要:一、言之有物避免空洞说教。二、语言生动有趣、语音抑扬顿错。三、讲话情绪饱满、双眼时刻观察学生表情。四、了解个别学生心理、注意集体心理倾向。

要做到以上几点,就要求教师有渊博的文化和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虽不要求像袁阔成单田方他们那样秒语連珠但起码也要有滋有味生动活泼。这其中的基本功不是一天两天能炼成的,这需要长期的文学休养。平常多看一些中外名著和优秀电影电视,多学2、个别谈话

这是谈话中最多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随机性強,多数情况下不是准备好了再进行的,其谈话环境也不是都能随意控制的。所以,这种谈话更见功底。在这里谈谈几种个别情况下的谈话技巧。

(1)批评学生的错误

首先选择适合的谈话环境。最好是不要当众批评,曾国藩说过:对下属要“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就是说要给犯错者留有余地,否则只能激发他们的对抗情绪。

其次,在进行批评谈话前应先进行了解,包括对被批评人进行了解性谈话,免得出现错误判断,让被批评者不服气,达不到谈话目的。

在谈话开始要让被批评的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给其充足的发言时间,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并注视对方,在其所述理由成立时要点头或其它方式给以肯定,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待其叙述完毕再有理有据地指出其错误或其理由的片面性。教师发言时要充许学生插话,教师讲话时双眼要注视对方,态度要和蔼、诚肯,并不时用征求意见的语言如:你说呢?你认为对吗?等等语言与听者做及时交流。在批评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其正确的一面,这样他才相信你是公平的,不要一古脑儿把他说的一无是处。在下结论后对方认可才算数,也要给其反驳的机会。

(2)解决学生之间的纠纷

在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或纠纷时他们会主动来找老师,但他们这时找老师不是来谈心的,而是来找仲裁的,这时他们把教师当成法官来评判他们之间的是与非。而老师这时则不能把自己当成法官简单判定谁是谁非,而应是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是与非,让学生们在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教训受到教育。这是一种比较难的谈话,也是较常见的谈话。首先要肯定他们主动来找老师是正确的。表扬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诚意,而不是将问题复杂化或恶化,然后再分别进行个别谈话,先了解情况。同甲谈话要強调甲的错误一面,同乙谈要強调乙错误的一面。要激发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和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要让他们口服更要心服。最后再让他们聚在一起,首先由老师分析评判,是就是,非就非,要分明,不能含糊。后让学生自己表态承认错误。

四、教师说话禁忌

导师谈话工作总结 篇5

【关键词】舞台监督;《四世同堂》;舞台管理;话剧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4.11.016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performance process of drama Four Generations, the specific work content and function of stage supervision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stage supervision; Four Generations; stage management; drama

舞台监督是做什么的?在戏剧演出过程中,舞台监督负责掌握舞台艺术各部门的总体组织和管理工作,职责是保证演出的艺术完整性——简单地说,就是当导演不在的情况下,保证每场演出都如第一场一般,不走样。舞台监督的工作自剧目的创作初期开始,贯穿建组、排练、制作、合成、演出等各个阶段直到整台演出的结束。

话剧《四世同堂》根据老舍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著名导演田沁鑫执导。自2010年首演至今,已在全国近40座城市演出170多场,观众计20余万人次。这也是这部小说首次以话剧形式呈现。笔者很荣幸地担任了本剧的舞台监督一职。本文结合话剧《四世同堂》的排演过程,谈谈舞台监督工作。

1 前期准备

在正式建组之前,《四世同堂》剧本初稿已经成型,舞台监督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和分析剧本。剧本中提供了关于制作的设计要求、角色分配需要以及创建排练计划时间等大量信息。舞台监督要像侦探一样,发觉隐藏的技术要求及可能产生的相关问题。在阅读时做笔记,整理出一份尽量详细的初期分析表。舞台监督还必须不断参考技术分析,对各部门的需求进行统筹,带领大家少走弯路,避免在技术不能实现的构想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此后,召开设计制作会议是必不可少的。在剧目创作与排练的整个过程中,舞台监督是各方面会议的组织者、主持人和记录员。《四世同堂》讲述了从卢沟桥事变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八年中,北平西城小羊圈胡同各阶层居民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全剧以祁家、冠家、钱家为重点,依不同年份分为三幕,三幕戏又设定在夏、秋、冬三个不同的季节。因该剧的首演剧场——台北国父纪念馆舞台吊杆运动不便利,舞美设计薛殿杰因地制宜,没有使用惯常的悬挂景片换景,而是在舞台上巧妙运用老北京胡同房子的组合景片,围成了祁家、冠家、钱家的小院,以及舞台后区半透光的胡同。祁家、冠家的景片底下还装上轮子,演哪家就把哪家的组合景片展开,形成情景剧一般的房屋内部样式。这形成了《四世同堂》舞美的独特风格。该剧舞台上还融入了多媒体投影的视觉元素。在舞台后区悬挂的狭长的胡同场景景片上,以投影形式展现四季的变化和情节发展中的白云落叶、日月更替,准确表达了戏剧事件的时间和氛围,起到了带动观众进入剧情的作用。

从初期确定设计理念的创作会,到选择材料材质进行的实验,都离不开舞台监督的积极组织、敦促与沟通。当创作细节大体敲定后,舞台监督要制定一份制作时间表,内容包括制作完成的截止日期、运送日期以及所有与制作相关的完成期限。笔者的习惯是从首演日那天向前倒推,定好每个节点。在制作周期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把时间往前赶,后期预留的时间越充裕,突发事件就能越好地得到解决。严格按照表格中的各时间节点完成工作,是剧目能够顺利上演的坚实保障。

2 筹备建组和排练

接下来的工作是建立剧组和筹备排练。通过建组会和第一天的排练,可以确定整体制作的基调,培养制作团队对舞台监督的信任。因此,建组会和开排首日是否顺利,对舞台监督及整出戏的制作成功都很重要。

首先,舞台监督要确定排练场地,并熟悉场地的设备及条件:场地的大小;导演工作台的位置;工作餐场所;是否有饮用水;洗手间的位置;照明的情况;空调的状况;排练场的使用时间……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到。还要在排练场内划定表演区,依据舞美设计平面图,用胶带把表演区和布景线按实际位置及大小在排练场地板上贴出来。如果排练场比实际演出舞台小,就要根据区域的重要性等比缩小尺寸。排练场一般都会有排练代用景片,用这些代用景片搭出戏中三家的门楼,形成正确的位置关系。这对演员设计戏剧动作和舞台调度尤为重要。

其次,舞台监督在排练前要准备好道具和服装。应该先制作一份初步道具表,可以从之前的分析表中摘录出来,再整理补充,并尽早与道具部门沟通道具清单上的内容。《四世同堂》是一出写实主义大戏,道具繁多,大到桌椅沙发黄包车,小到锅碗瓢盆针头线脑,林林总总。排练时哪些用实际演出道具,哪些用代用道具,哪些排练时可以暂时不用,舞台监督都要和道具部门协商好。排练时道具越多,对演员的帮助也就越大。服装也是如此。

最后,舞台监督应在建组会时给全体演员和主创人员每人发一份资料,里面包括剧本、演员清单、通讯录、演出日程表和排练时间表。这样,可以保障排练时每个人都了解剧组状况,还可以增强大家对剧组的信任。在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通知每一位参与者排练的时间和地点,一出戏最重要的排练阶段就要正式开始了。

3 排练过程

排练,是一个不断发现、调整、改进与磨合的过程。舞台监督在这一阶段的责任是督促导演排戏的进度,追踪记录剧本修改、更新的技术需求及舞台画面的发展,并及时把导演已经确定的调度和动作与主创团队沟通。

为了能在预定的排练周期内顺利完成排练,必须制定详细的排练计划表。整个排练期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开始是“坐排”,就是演员按角色读剧本,互相适应,找人物感觉,和导演一起讨论;然后是“下地”,也就是排行动、走位和调度。

排练中记录舞台调度,是舞台监督的一项贯穿排练始终的工作,记录信息包括:排练候补演员和复排、建立灯光和音响的不同的变化、发展道具和服装的初步设计、保持导演的原始构思、重现演出以及演员学习舞台调度时的提示等方面。建议打印一份专属于舞台监督的工作剧本,页面的侧边留出大量的空白用来画平面调度图,记录演员的上下场走位和表演位置。同时,还要结合台词做关联标记,记录走位的确切时间点,什么时候开始走位到什么时间完成。如果舞台监督不在排练场,这项工作也可交给场记完成。但舞台监督要和场记核对每天的内容,再随时转达笔记、看法和问题给相关部门。

舞台监督在排练期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根据每天排练的实际情况,和导演商量,制定好第二天的详细排练计划,通知演员,合理安排排练时间。

4 技术合成阶段

排练告一段落后,就要准备剧场技术合成。此时,舞台监督是所有决策的核心,也是执行导演所有意图的利刃。先要运景、装台。做好的景片、道具和服装首次亮相,安装和使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在摸索。这段时间非常宝贵,要完成大量的工作,需要大批技术人员协助工作。舞台监督必须全程紧盯每一个环节:景片是否按计划如期送到剧场?侧台的空间是否够用?音响设备会不会挡在上下场口?灯光的线路会不会影响换景?是否有合适的吊杆挂檐幕和侧幕以遮挡穿帮?……几乎所有和舞台有关的东西都有出现问题的可能,尽量早发现早解决。

首次装台完成后,就可以请导演进场,开始正式合成。舞台监督通常是坐在观众席导演身边,一面指挥各部门工作,并控制合成节奏;一面记好技术点,布景所在位置的数据。整理动作执行表,详细记录演出中各部门的详细工作内容,包括动作描述、动作点及时长。把每个变化点拍照留底是最妥帖的办法。当合成动作点画面时,指挥相关部门练习几次再往下进行。既要让工作人员准确记住位置和要点,又不能耽误太长时间,影响进度。让演员明白舞台上正在做什么事,这样他们会更乐于配合。比如,可以简单宣布现在要从某个动作点重新走一次灯光和音效,请大家稍等片刻。当技术部门准备好时,清楚地提醒演员以某句台词作为起头。整个合成,其实就是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工作结束。在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整体的演出效果也将慢慢成形。

5 试演和首演

当舞台监督带领大家完成所有的技术合成与联排,就要进入带观众试演阶段。对于演员来说,站在舞台上,面对真实的观众,是他们当演员的目的,这让他们兴奋不已。而对于所有幕后人员来说,真正的带观众试演,让人感到莫名的紧张。这时,舞台监督要以坚定的态度,给大家鼓励和精神支持,担任起幕后排练和公开演出之间的桥梁。每一位台前幕后的相关人员都需要在开演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演出达到预期的效果。舞台监督在演出之前做好演出各环节的检查工作,排除可能存在的隐患,包括安全、设备、灯光、音响、舞美等方面。还要注意把握时间和控制工作的节奏,合理有序地组织和安排各类工作。带观众的试演通常会有些混乱,动作点的变化会有瑕疵,演员的调度也不一定完美,但是这一切不足的出现和及时弥补,都在为真正的首演成功铺平道路。

首演时,应该和带观众试演一样,只是让心态尽可能更加平和一些:提早到剧场做演出前准备,确认道具全部到位,放在它们该在的地方;再推一遍景片,确保轮子运动顺畅;试通灯光和投影机;催促演员化装、调试耳机、话筒;在观众席听一遍音乐,感受音量和声场……当一切都准备就绪,拉上大幕,下令打开场钟,演出正式开始。演出过程中,舞台监督要及时催促演员换装候场;并时刻关注舞台和工作本,发出动作指令;随时沟通各部门,避免意外的发生。如,《四世同堂》每一幕间穿插的说书人,就为演员抢妆提供了时间。

话剧《四世同堂》是近年来少有的舞台史诗巨制,三年多来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从上面的介绍可见,舞台监督是一出戏里干活繁杂、无处不在的一个人。笔者认为,理想的舞台监督应该掌握舞台艺术各部门的总体组织与管理工作,既是导演和演职人员的桥梁,也是艺术创作的参与者,应该懂得舞台上所有的事;其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深入了解舞台技术与舞台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是舞台演出的守护人。

希望本文能够让从事舞台专业工作的同行和话剧爱好者对舞台监督在戏剧演出中的作用窥得一斑,并得到一点点启发。

作者简介:

导师型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篇6

关键词:导师;辅导员;工作内容与方法;职业发展

从1953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建立辅导员制度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这项工作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要求。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需要导师型辅导员来完成教育者新的使命。

一、工作内容

导师型辅导员,就是通过积极接近学生,与之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并予以指导,成为大学生成才路上的导师、成长路上的伙伴,辅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全面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它不再是保姆式、官僚式的角色,而是作为领路人,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不再一味沉湎于事务工作,而是在教学、科研上亦有贡献。导师型辅导员本质上是教师,专注从事学生工作。

参照欧美大学的导师制,结合我国国情,导师型辅导员工作内容有别于以往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内涵更为丰富。概括而言,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四个功能,亦可由教育目标划分为若干主题来实现以上职能,例如:

红色教育:培养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一腔热血,能够在青年时期就将自己的命运与广大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形式有大学生青马工程。

通识教育: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能够在未来职业发展上得到充足动力。表现形式有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

情感教育:使学生学会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学会与人相处,具有健康的情感,具备同情心。表现形式有临终关怀志愿者。

生命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健康积极的生命观,避免年轻人极端情绪的恶性事件。表现形式有西安交通大学的知心工程。

良知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改革,辩证地看待各种社会矛盾,具有科学的思维,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表现形式有社会热点问题的主题讨论。

二、工作方法

辅导员需要以严谨科学的治学精神,从事学生工作的研究,开展一系列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工作。通过形势政策课、就业指导课、党课传道授业解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许多时候甚至是终身的。

辅导员需要接受系统培训,例如心理指导培训、谈话技巧培训、职业规划培训等,通过研讨会、培训班、学历进修不断地注入新的內容,加强实战能力。

辅导员需要广泛涉猎,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构建宏伟的理论大厦。加强文字功底、表达能力以及办事能力,做到能写、能说、能办事。

能写:能够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辅导员掌握着大量生动案例,在琐碎的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归纳总结。例如可以选取“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大学生犯罪”“大学生性教育”等现实意义较强的课题进行研究,研究工作依赖多学科的理论支持,因此需要终身学习。

能说:能够很好地为学生做咨询工作。谈心是辅导员的主体工作,对口头表达力有着很高的要求,通过与不同类型、不同群体的学生谈心,起到化解问题、开启心智、职业指导的作用。

能办事:能够具备良好的行政素养,具备组织、人事、宣传、经济工作能力,可以稳妥地完成行政工作,善于从事务虚与务实工作,能够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能够与校内外行政部门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三、发展前景

辅导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自己全面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成为专家,终身从教。此外,还有其他各种发展方向:

(一)政界

据统计,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每届均有9名清华毕业的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在大学期间担任政治辅导员;十六大党中央领导集体中,政治局常委中有4人曾在清华大学学习,其中3人担任过政治辅导员。

蒋南翔说:“一个人年轻时担任一些政治工作,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一生的工作都会有好处。这就像唱京戏要从小训练、科班出身一样。”青年人从事辅导员工作对于将来从事行政工作会有很大优势,一是长于从事人事的工作,二是能够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在传统的辅导员职业发展中,仕途作为主流,将会继续延续下去。

(二)学术界

随着辅导员学历的普遍提高,将会有一批批从事科研工作的辅导员成长为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从事科研工作,承担各种课题,对大学生教育进行研究。西南交通大学朱铃教授曾经担任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学,成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知名学者,被列入“2008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法学入选者名单”。

(三)文化界

陕西广播电台《长安夜话》作为一档人文关怀类节目,涉及人生困惑、婚姻情感、子女教育、职业发展等,主持人力闻曾在西安石油大学任辅导员,经过多年教育工作的积淀,成长为优秀的知识型新闻工作者。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校外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逐步落实、辅导员职称评定的实现,该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会越来越高,会有越来越多高素质的人才从事这份担子重、内容丰富而又充满意义的事业。他们会全身心地奉献教育,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导师型辅导员的内容还需要不断地丰富,职业定位会越来越清晰,这份工作千头万绪,唯有善于总结、勤于思考、乐于奉献,才会在平凡的岗位上熠熠生辉,这也就是辅导员职业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方惠坚.蒋南翔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文件[Z].2005.

[4]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Z].2006.

[5]2008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Z].2008,(12).

导师谈话工作总结 篇7

一、晓之以理

做思想工作首先要讲道理,以理服人,个别谈话也同样需要“讲真理、讲实话”。特别是在问题生的转化工作中,说话更要服从于事实,不能只讲虚理,也不能捕风捉影,要从事实中引出道理。理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如果与个别学生谈话不注意根据事实讲道理,不仅不能服人,还可能讲出一些主观片面之理,甚至是歪理,就会使学生反感。所以,在班主任的常规管理工作中,深入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对待谈话人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对人对事一分为二,不要说人家好,就什么都好;说人家坏,就一无是处;也不要一表扬,就都是成绩;一批评,就新老账一齐算,甚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全面否定。要注意寻找问题的切入点,不要采取“木匠斧子一边砍”、“我要求的,你就得服”的态度。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因此,讲理,要从事物的两面性和双重性来分析,首先要讲点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入情、入理、入心、使学生真正服气。

二、动之以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真挚,态度诚恳,平等待人,亲切交心,是开展好个别谈话的重要前提。我们常说开展思想工作要“动之以情”,个别谈话也是这样,特别是对待那些问题学生,更需要用尊重、關心、爱护他们的深厚感情去吸引他、感染他、打动他。

有情,是说班主任要有“爱人之心”,对自己的学生有深厚的感情。感情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班主任平时要主动接近谈话对象,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师生间友情,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感情体现在关心谈话对象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平时要掌握对方的家庭情况、社会交往,以及影响学习、工作、情绪等各方面的因素。同时,还要了解他们有什么特点,甚至犯了什么错误,错误产生的始末根由,在这种情况下与他们进行个别谈话,才能使对方愿意敞开心扉,进而更好地解开对方的思想疙瘩,收到良好的谈话效果,最终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

感情体现在信任的态度上,要尊重对方的感情,给予对方充分信任,消除隔阂,减少对方恐惧、紧张和戒备心理。个别谈话时,要耐心地、细心地听取别人谈话,对他们讲得好的地方要点头承认,给予鼓励,并通过插话和提问启发对方讲话,使对方在轻松的气氛中把话讲完,理解老师意图。只有相互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信任,才能使自己所讲的道理通过感情的“催化”变成他们自身的思想和要求,形成他们自己的觉悟和决心,进而推动他们主动地做好工作。

三、适时有度

对于问题生的个别谈话要注意适时,要掌握时机,谈早了,条件不成熟,达不到预期目的;谈晚了,失去时机,不利问题的解决,甚至给学习、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因此,选择恰当谈话时机,是开展好个别谈话的重要基础。谈话的时机应根据谈话目的,问题性质,迫切程度以及谈话对象的思想水平、觉悟高低、心理素质、当时心境、环境气氛等选择适当时机进行个别谈话。比如,某学生受到批评、处分、表扬、奖励或接受新任务时,可及时与之进行个别谈话;某人上进心不强,存在某些不良现像,也应及时与之谈话,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帮助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使之吸取教训。如果某人不讲团结,与同学吵架闹矛盾时,就应该进行“冷处理”,待该同学情绪稳定、自我反省后,再进行教育帮助,切忌“火上浇油”,扩大事态,加深矛盾。总之,选定个别谈话的适宜时机,要掌握好“火候”,既不要“坐等时机”,也不要“错失良机”。

四、对症下药

个别谈话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也就是说谈话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如何“对症”?一是要考虑对象。对象不同,基础、兴趣爱好和性格的不同,谈话的内容、方式、语言等也有所不同,尽可能从对方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二是要及时消除对方的各种心理障碍,谈话对象的心理活动大都有揣测心理、防御心理、恐惧心理、对立心理、懊丧心理和喜悦心理、期待心理等,个别谈话过程中,根据他们的主要心理状态,及时消除影响谈话的心理因素,使谈话卓有成效地进行;三是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起点”不宜太高,防止谈话对象丧失上进心,导致“破罐子破摔”的负面效应,要有分析、有区别,因人而异地讲道理、做工作,尽量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

五、方法灵活

对于问题生个别谈话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谈话目的、对象不同,谈话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实践中,我们可以灵活采取以下几种谈话方式。

一是询问型交谈。这种方式关键是要掌握“问”的技巧,在问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倾向,选择合适的场合,并且还要注意消除学生的疑虑,不要让学生有思想负担。对有的学生可能直接问,而对另一些学生则可委婉地问。

二是商量型交谈。可用商量的口吻进行交谈。谈话人要心平气和、平等待人,以关心、信任的态度对待谈话对象,不能自视特殊,好为人师,不能“连珠炮”似的发问,或中间打断对方的话头,应允许学生的解释,谈不同看法,对的要肯定,错的予以指出,在友好的气氛中,协商解决问题。

三是批评型交谈。对有的学生可以进行单刀直入地批评,而对有的学生则需要启发其发现自己缺点,引导他进行自我批评,老师应先肯定其成绩,对被批评的人的缺点和错误应尽力引导,使之自觉地认识。

上一篇:宝马新能源汽车演讲稿下一篇:书记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