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体育课堂的运用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在体育课堂的运用(精选8篇)

音乐在体育课堂的运用 篇1

爱心教育之六:浸润心灵的课堂音乐

下午的第一节课,教室后挤满了听课的老师,我很平静地打开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我心依旧》。

这是课前的热身运动,而这节课就是“What Sweet Music”。当上课铃声想起时,我的“Do you like listening to music?”问题使紧张的课堂立刻活跃起来。

这个问题的预设直接导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位平时不大喜欢英语的男同学说:“我喜欢My Heart Will Go On”。

另一位喜爱唱歌的女同学说:“我虽然喜欢唱歌,但就是不会唱外国的歌曲”。

我喜欢腾格尔--天堂,我喜欢韩红--天亮了同学们似乎忘记了这是英语课。

从谈论学生喜欢的歌手开始,复习以前所学的关于“喜好”的句型。兴趣与话题的结合,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由此引出“不喜欢”的说法,从而自然过渡到新的话题和目标语。

“导”的巧妙与简单达到了“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一、音乐的融入,知识的升华

导入教学目标后,我特意由学生选择了一首大家喜欢的《隐形的翅膀》音乐播放,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环节,在打造高效课堂中,伴以音乐的节奏,产生了兴趣盎然的效果。

T: Do you often listen to music in your free time?

SS: Yes, we do.

T: OK. Let’s go to the concert. All right?

Ss: Yeah!(欢呼)

然后陆续播放周杰伦《七里香》、宋祖英《浏阳河》、贝多芬的5号交响曲《命运》的录像片断,师生在愉悦的音乐欣赏过程中,对话和谈论音乐。

T: Who’s the singer?

Ss:

T: What’s the name of the song?

Ss: It’s

T: What kind of music is it?

Ss:

这一过程,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在独立思考中,让学生思辨歌手、歌名和音乐的区别,也就是“独学”。对回答正确的同学,所在小组都给以加分奖励。

平时英语一般水平的学生,经过课前上网查阅资料后,是这样回答的:“Jay Chou,It’s pop music .Jay是名, Chou 是他的姓,Zhou啦,歌名是七里香。”.其他学生也都站起来高高举起手争着回答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大家合作探究“How many kinds of music are there? Do you know?”的问题。讨论得出“pop music,folk music ,classical music”流行、民间、古典三种音乐的结果,分别汇报展示后,再根据答案完善和英语流利程度加分鼓励。

当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后,自然导入1a,观看flash动画,回答“What kind of music does he like?What about Jane?”的问题。

这是课堂上第二次自主学习,组员展示答案,组长核对答案。让学生听1a录音,男女生按角色跟读。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对话。然后教师请几组学生表演。在小组内描述Wen Wei和Jane喜欢的音乐。

其中一个平时说话声很小的学生,这次也能大声回答道:“Wen Wei used to enjoy pop music, but now he likes folk music. He doesn’t like classical music at all, because he thinks it’s too serious.Jane’s favorite is not classical music, but she doesn’t mind it. She likes pop music best”。话音一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进而完成1b,根据1b形成的短文设问进一步呈现音乐的类型,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各个类型音乐的了解和感知。

在音乐形式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呈现3a进一步展示不同音乐的特征。让学生在欣赏不同音乐的体验中,自主填写《三种音乐的特征》表格,然后以口语的形式谈论音乐,并结合自己的喜好在组内复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展示比赛,教师对各组的展示结果进行点拨、评价。

整节课堂,三次“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理解了音乐的“分类、特征”,并结合爱好,融入音乐;联系生活,运用知识。

二、音乐的殿堂、生命的狂欢

英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本是枯燥的学科,但我密切联系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课堂中的点睛之笔--让音乐贯穿教学始终。

课前让学生预习“Section B What Sweet Music”,当学生在琳琅满目的音乐专柜前找到各自所需时,便会在课堂上胸有成竹的展示了自己的感悟。当教师播放各种音乐的片断,让学生思考“How many kinds of music?What are they?”互相交流、学习、表演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用英语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英语学科的喜爱。

对于本课涉及的“like … best of all,I like pop music best”等知识点,我的办法是,抓住问题,联系音乐让学生“拓、挖、思、悟”,不厌其烦、“无限”放大。

学生在理解了音乐的分类做游戏时,自然形成了凝聚身心,促进学习的小组。

T:Who likes pop music?

Ss:Hands up….

让爱好这种音乐的学生组成小组,叫“pop music group”。

T:Who likes folk music?

Ss:Hands up…

让爱好这种音乐的学生组成小组,叫“folk music group”。

根据喜好音乐的种类第三组叫 “classical music group”。

Pop music group组长说: “Pop music is very exciting. Many young people like it very much.. Pop music often comes and goes quickly”。

Folk music group组长说:“Folk music is simple but special”。

Classical music group组长说:“Classical mus ic is serious music”。

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女同学补充说:“ Country music, rock music and jazz are all pop music”。

我激动的对她说:“Wonderful!Well done!”

课堂上,组与组、对子与对子、生与生、生与师之间在音乐的驱动下,交互的是身动、心动和神动。

T:listen!Do you like listening to music?

S:Yes.

T: Who’s the singer?

S:

T:What kind of music is it?

S:

学生听到音乐,会自然想到谁唱的,特点是什么,属于哪类音乐。围绕学习“music”,在“身动”的同时,则“心动”了,又在用积极的行动去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时“神动”了。当自己的表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评价时,全身心涌动的是激昂的神韵,最终达到从“对音乐的爱好”向“对英语学科的喜爱”的良性转化。

课堂总结时,学生仅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有的画知识树,有的绘图表,有的文字表述,丰富知识的超市的柜台,在音乐的殿堂里,彰显生命的狂欢。

三、抓两头、促中间,整体推进

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让学生按照导学案要求预习这课,记住单词“everyday, simple, be famous for, folk song”,探索怎样表达音乐的特征:

(1)Classical music is serious music.

(2) Pop music often comes and goes quickly.

(3) Country music, rock music and jazz are all pop music.

(4) Folk music is simple but special.

针对不理解的短语,不会表达的句子,以及“Learn how to express likes and dislikes”,则是在对音乐的鉴赏中,通过合作探究答案。

如:“自己喜欢的音乐,为什么喜欢(即它的特点)”,各抒己见,在欣赏中促感悟升华,在交流中巩固提高。

导学案设计的“达标测试”,则采取捆绑式的帮扶措施,进行先学后帮--优生帮差生。让学生先自己先做,对了,表扬+肯定;错了,鼓励+纠正。使优生在点评差生答案中,自我升华;差生在被帮教中、学会会学;中等生在观摩裁决中心领神会。不仅提升了流行、民间、古典三种音乐的意境,而且发挥了“独学、对学、群学”的作用,

一曲《感恩的心》结束了这节不是音乐课,却胜似音乐课的英语课堂。

音乐在体育课堂的运用 篇2

关键词:兴趣,结合,类型

在学校里, 音乐作为一门学科, 学生都非常喜欢, 而作为一门艺术, 其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韵律感、消除学生的疲劳等方面起着非同凡响的作用。而体育课, 学生既喜欢又有些畏惧, 喜欢的是它的自由活跃, 畏惧的则是体育课的枯燥和累。所以, 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的积极作用, 让它能够和体育课巧妙地结合起来, 消除学生对体育课的畏惧心理, 让他们发自内心的爱上体育课。音乐对于学生的体育课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的运动细胞, 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

学生在体育课上对一些项目显得恹恹欲睡, 加之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有些枯燥乏味, 有些学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不高。但是, 如果加上音乐来辅助的话,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 当周一早晨升国旗的时候, 雄壮的国歌一响起, 本来自由散漫的学生立刻就变得精神抖擞, 庄严肃穆,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当体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 放上适宜的音乐, 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对此跃跃欲试。

二、塑造积极向上的性格,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只是锻炼学生的身体, 而优美的音乐则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很多音乐具有满满的正能量, 旋律奋发向上, 歌词斗志昂扬。学生在体育课上挥汗如雨的时候, 教师适时放上一些充满正能量的音乐, 能够瞬间让学生的内心被这些鼓舞的旋律所击中, 音乐的力量就如同一双温柔有力的大手, 克服一时的挫折和障碍, 拉着他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充满正能量的音乐能够让学生在音乐中汲取到力量, 健全的人格加上体育的锻炼, 让学生养成健康、乐观的品格。

三、消除学生疲劳情绪, 缓解学生负面情绪

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吃过什么苦, 在家里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在很多家长的眼里, 学生只要把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了, 根本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所以, 体育课上的某些活动和锻炼, 在很多学生看来非常辛苦, 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就忍不住叫苦连连, 这种负面情绪难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体育课的兴趣, 这个时候, 适时地播放一些合适的音乐, 就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 听着动感十足的音乐, 学生如同踩着节拍一样, 一些枯燥乏味的动作也变得活泼有趣了。

既然音乐能够对体育课产生这么多的正面作用, 那么, 体育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音乐课呢?我觉得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根据课时不同阶段和学生情绪选择音乐类型

音乐的类型多种多样, 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不同阶段和学生的情感需要选择不同的、恰当的音乐, 比如, 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和课程进行部分以及课程结束的部分, 选择的音乐肯定是不一样的。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 音乐的主要功能就是让学生热身、调动他们进入本节课的情绪和热情。因此, 应该选择一些动感十足的音乐, 比如, 俏皮可爱的《兔子舞》就特别适合让学生热身的时候用。当学生进入疲惫期或厌烦期的时候, 教师可以一边鼓励学生一边放一些旋律比较舒缓的音乐, 帮助学生消除疲惫或厌倦, 慢慢恢复热情。

二、根据体育项目选择合适的音乐类型

体育课上有很多题目项目, 这些项目的特点不同, 教师要具体分析这些项目的特点, 从而选择不同的音乐类型。比如, 当学生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时候, 教师要选择一些悲壮、激昂的音乐, 鼓舞学生的斗志;学生们在进行比较轻松的项目的时候, 教师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学生们进行一些比较辛苦的项目的时候, 放一些鼓舞人心的音乐:比如, 当学生在体育课上拼搏坚持的时候, 教师放上《爱拼才会赢》, 告诉他们只有拼搏才能取得胜利, 告诉他们坚持的力量;当学生进行拔河等集体活动的时候, 教师放上一段《团结就是力量》, 告诉他们集体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三、将音乐和体育交融, 体现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很多的体育项目其实都有很美的艺术效果, 比如, 花样游泳、交谊舞等, 小学生的体育项目上还没有涉及都这些内容,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进行播放, 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和体育的结合感受到体育的力美和柔美。教师可以在教学生广播体操的时候, 向学生灌输体育的美好, 让学生在舒展肢体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总而言之, 在体育课上正确地插入音乐, 将体育课和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身心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应该认清它们二者的关系, 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让音乐能够在体育课上发挥自己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丽珠.试论音乐与体育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6:63-64.

[2]王娟.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11:45+47.

[3]宫佳明, 杜娟.谈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及其运用[J].教育探索, 2012, 09:57-58.

[4]孙辉, 宋碧.浅谈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1:115-118.

[5]何玮.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大舞台, 2011, 06:188.

[6]张久美, 王文生.音乐融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的作用[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 1998, 01:80-82.

浅论音乐在体育教学的运用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  音乐  选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音乐的巧妙应用,音乐与体育的结合也日益紧密,延伸到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一些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还可以消除学生的枯燥乏味感,在愉悦和快乐中增长知识、学习技能,让学生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等得到全面地发展,较好地实现了“美育教学”、“快乐教学”的新要求。

体育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疲惫感和对重复练习的厌倦情绪,将音乐引入体育教学中,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因运动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焕发地投入到练习中。音乐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喜欢运动。

音乐运用于体育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努力表现出音乐主题所表达的意境和情趣,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变得高尚、积极起来,不断地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音乐的节奏感使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运动欲望,从而提高学习的兴奋性,减轻疲劳感,达到激发学生的机体潜能的效果,进而增强和巩固条件反射弧,从而形成动力定型,使学生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变得容易起来。

利用音乐背景进行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身体素质训练,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人体各项机能,提高学生的训练成绩。另外在音乐伴奏的情况下进行整理运动也是一种较好的放松方法,可以更好的促进人体恢复体力。

音乐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丰富和培养学生想象力。它需要教师能从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根据简单的故事情节配合音乐的不同节奏做各种动作。例如上“肩手倒立”这节课,老师可以选择《小鸡小鸡》这首歌曲,根据歌词编出与教材相关的分解动作。如母鸡的动作,公鸡的动作,小鸡的动作,串连起来就是教学的动作,学生根据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来学习动作的主动性较高。

要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功能,使体育和音乐、美育和谐地融为一体,寓音乐美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克服和避免形式主义和滥用音乐的现象发生,保证音乐进体育课堂沿着健康轨道前进,我们在音乐选择中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针对性要强

选择教学音乐要有针对性,要选那些对学生心理塑造性较强,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乐曲。在武术或体操教学中,如播放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双截棍》等这类的音乐,往往能够激发起学生的运动激情,让人感到“热血沸腾”,这样将音乐和体育融为一体,由原来单调而乏味的体育教学变为充满乐趣的游戏。只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音乐,才能将音乐真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形式多样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音乐不能仅限于单纯的配乐,还应该选用多样的音乐内容和方式。如:准备阶段的音乐应该要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达到兴奋状态,同时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更快速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在这个阶段可以播放类似于“迪斯科”、“摇滚”的音乐,节奏较明快的音乐,如:《健康歌》、《向前冲》等。高潮阶段宜播放振奋人心,符合教学的音乐,学生会表现出一种激情高昂、生机勃勃的情绪。此阶段的音乐可参照不同的体育项目的特点来选择音乐。结束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会有一定的疲劳,在此阶段应当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来调节。比如《小夜曲》等,可以使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放松紧张的情绪。

三、内容高尚

教学音乐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高尚。教学歌曲一定要健康、催人向上,是学生喜闻乐见,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如在田径教学中,播放《亚洲雄风》、《我的中国心》等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环境下学习体育知识,训练体育技能,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体育个性及体育品德。

四、注意合理运用

音乐只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所以教学音乐的播放时间也要有一定限制,不能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做到有主有次,切不可喧宾夺主。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重点选择那些有助于体育教学的乐曲,否则音乐的功能会失去其应有的效果。

结语

音乐融入体育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消除紧张,身心愉悦,还能使人学生精神焕发,注意力集中。将音乐引入体育教学可谓是成功之举。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选择合理的音乐,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同的运动阶段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发挥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晶、周曰卿.《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0年所刊论文项群统计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第05期.

[2] 蔡际洲. 音乐学学术规范论略[J]. 音乐研究,2004年第02期.

[3] 景月亲. 我国音乐期刊论文标注信息的考察与分析[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01期.

[4] 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音乐在体育课堂的运用 篇4

和声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

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中学 费建勇

【摘要】:我国音乐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开展,和声学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中,把音乐和声意识进行不断渗透于课堂音乐教学之中,这对学校音乐教学及实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音乐课标中课程内容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方面。结合课程内容侧重点我们习惯上将音乐课课型分为:歌唱课、欣赏课、综合素质课。下面我结合我们的音乐教学谈谈和声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关键词】:和声学 感受 体验 运用

和声学通常是研究如何在同一时间演奏不同的音高而获得协调或不协调的效果。“和声学”就是研究和音的结构以及它们如何连接的理论。研究和声的产生、构成原则,和弦的连接与相互关系,和声风格的形成、发展与演变,以及应用与写作方法的理论。对于从事演奏(唱)、指挥、理论、作曲、教学等各种音乐活动的音乐工作者来说,和声学是一种极为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切实感受和声美的作用和表现,在各类课型中如何有效运用和声学,真正发挥出其实际意义,是每一位音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掌握和声学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从感性上体验和声美,理性上理解和声不同表现手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及在音乐中的各种形态的表现,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和声学的作用与功效能有效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音乐能力得以培养并有效提升,达到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如何将和声学融入歌唱教学:

以歌唱教学为主的音乐课是音乐教学课社中主要的课型,歌唱教学注重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的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我们课堂歌唱教学面对的是集体的歌唱教学,所以在强调学生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基础上融入和声,使歌曲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提供了良好平台。音乐教材歌曲中从小学中低段就有合唱教学的内容,初中音乐教材歌唱歌曲中合唱部分歌曲更是占到一半之多。但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发现在课堂上要完成一首合唱作品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例如,歌曲《红河谷》,这是一首世界名曲,学生从小就听惯了它的主旋律51 | 3 33 3 23 | 2 1 „„而要让部分学生马上去唱低声部51 | 1 11 1 71 | 7 6 „„单独唱,经过几遍反复练习还是容易做到的,但要和高声部合在一起唱就容易跟着高声部跑。面对这样的难题我是这样做的:在上课开始先跟学生们一起做“搭积木”游戏,何为“搭积木”游戏?其实就是唱音程与和弦,我们可以找出歌曲中出现的常见和弦G大调主和弦1-3-5属和弦5-7-2下属和弦4-6-1属七和弦5-7-2-4。每个小组是其中一块积木,先用旋律音程来唱,比如主和弦:第一、二小组先唱1紧接着三、四小组唱3再是五、六唱5三个声部持续保持取得一个完整主和弦和声效果。其它和弦也可采用同样方法获得和声效果。唱完旋律和弦,我们再跟钢琴唱和声和弦,接着再跟钢琴唱和弦连接:主和弦——属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主和弦。在练习这些和弦时为了避免枯燥乏味我们可以想一些办法,比如模仿开火车用象声词“呱哒”来唱等方法。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得到一个平衡的和声听觉感。回到我们歌曲《红河谷》歌曲中出现和弦连接基本是这样的:主和弦——下属和弦——主和弦——属和弦——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主和弦的一个过程。在高声部主旋律演唱过程中教师带着低声部轻声填入歌曲每小结出现的主音,慢慢填入歌词即可完整演唱歌曲。为了美化歌曲表现力,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合唱基础上在每个乐句后面适当配入一些和声音,把歌曲结尾两声部回归到主音改成一个主和弦以丰富歌曲表现力等等。初一、二男生大部分处在变声期所以有些歌曲不太适合班级齐唱的演唱形式,比如歌曲《牧歌》这首歌曲声区都在较高位置速度慢又要舒展、绵长的声音来唱,让变声期男生唱高八度,上不去又容易破,低八度,平行八度进行又缺乏美感所以让他们一起和女生唱主旋律很不合适,但我们教师可以想办法取长补短,利用他们已有中声区成年男性音色编配一个简单和声旋律:1=D4/4 3---|4---|3---|5---|3---|2---|1---|1---0 :||来用哼鸣“嗯”或者是“呜”“噜”等象声词来为女生主旋律伴唱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再例如《青春舞曲》等一些旋律朗朗上口节奏欢快活泼的歌曲可以改变单一的齐唱形式,加入轮唱、对唱等演唱形式来完善、丰富歌曲的和声效果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二、欣赏课上和声美的感受与体验: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对于欣赏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聆听,去感受音乐的内在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是欣赏课的最终目的。我们教材中涉及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多声部的,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到了主旋律或是高声部,多层和声感的感受与体验会缺乏。但无论是合唱曲还是器乐合奏曲丰富的和声音响才是音乐的整体,所以在欣赏时必须让学生全面去感受与体验。例如八年级教材中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首音乐作品有两个主题:主题一是俄罗斯民歌风格广漠寂静、空旷的草原主题;主题二是东方阿拉伯风格的骆驼商队主题。乐器开始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由单簧管奏出一段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

随后由圆号移调重复,弦乐器用拨弦模仿马蹄的脚步声:

接着,英国管吹奏出一段带有东方音调的旋律,这是骆驼商人的主题。

随后,在商队的马蹄声中,又响起了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这一主题渐渐增强力度,仿佛商队渐渐走近。经过多次反复后,形成宏大声势。接着,乐曲再现草原的背景音响和马蹄声,东方音调的旋律也再次轻轻出现。这两支旋律在不同声部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象征着俄罗斯与东方民族文化的友善融合。然后,这友谊的乐声逐渐减弱,商队慢慢地走远,草原又是一片寂静„„我们教师在引领学生欣赏时可以分角色来关注乐曲各个主题:

一、二组同学用手势来表示主题一;

三、四组同学用手势

来表示主题二;

五、六组同学用手势

来表示弦乐器拨弦模仿马蹄脚步声。教师先可分乐段来让学生分别熟悉各个音乐主题,并用手势动作来配合音乐呈现„„在完整欣赏时让各组学生用手势动作来配合音乐做律动,整个过程仿佛是一幅动态的“旋律画”非常生动、具象。学生也在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充分感受体验到了乐曲丰富的和声美。

三、和声学在综合素质课中的运用:

综合素质课是训练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练习,包括学生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综合性课型。“班级音乐会”是音乐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综合素质课形式,它能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特点,营造和谐、团结的音乐气氛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达到相互交流、激励的目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演唱、演奏、音乐评论、舞蹈等等。擅长演唱的同学可以表演演唱,擅长演奏的同学可以表演器乐演奏,擅长舞蹈的同学可以表演舞蹈!但有部分同学唱歌跑调,乐器不会,也不会跳舞,那怎么办呢?可也不能冷落了他们,更不能抹杀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我们教师还得想方设法让他们一起参与进来。众所周知和声美不一定局限在和谐和弦层面上,它可以是任何由超过一个频率所组合而成的有规律、和谐的声音。比如班级中有两位同学表演钢琴四手联弹《军队进行曲》那我们教师就可以设计让两位同学分别用大镲、三角铁在乐曲某些乐段小节中配以节奏型,这里要强调的不是从头到尾一样节奏型,而是部分乐段乐句中配以不同的节奏型。那演奏大镲与三角铁的同学就必须仔细聆听四手联弹同学演奏整首乐曲的行进过程,在四位同学的配合演奏中大家都感受体验到乐曲的美感,体会到了学习音乐的乐趣。演奏过程中和弦外音三角铁、大镲加入的和声美感不仅为钢琴四手联弹争光添彩,其大镲、三角铁演奏者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我们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P60演奏曲目《友谊地久天长》、七年级下册P60演奏曲目《红河谷》都是很好的小型器乐合奏演奏乐曲,让演奏能力强的学生分声部用竖笛演奏和声旋律,让节奏感较好的学生来演奏三角铁、沙槌、鼓,在集体合奏中充分彰显了乐曲和声美的艺术魅力!再比如八年级上册P42歌曲《踏雪寻梅》这首合唱是以骑驴赏梅、铃儿的叮当响声为意境来编配的。在A段中,第二声部主要以叮当声为骑驴行走的背景来衬托第一声部的形象。B段的第二声部是以和声式方法配置的,它与第一声部和谐地结合,形成“如影随形”的效果,使歌曲显得丰满,加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我们可以让音准好的同学来唱二声部合唱,但班级中不免有唱歌能力差音准不好的学生,那我们教师可以即兴为《踏雪寻梅》配人声或打击乐器伴奏,实际上这很有助于歌唱的表现。歌曲的二声部“叮当”声就是一种伴奏形式,可以简化成一种固定旋律音型如:“”、等,或更简单的固定如节奏音型如:等。至于打击乐器,可以用自制的、自寻的音源如敲击玻璃器皿、瓷器、铁钉子、摇铃当„„;也可以用双响筒、串铃、三角铁等打击乐器模拟驴蹄声、驴脖子上的铃声、雪花飘落的声音等。

和声美给人以审美享受,能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最终达到人格的感化。教师在我们音乐课堂歌唱教学、欣赏教学、综合课教学都可以有效渗入和声美的观念,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在美的感化下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生价值观。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和声美的渗入与运用有着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音乐在体育课堂的运用 篇5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音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结晶,是感性与理性的互补,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对接。它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思维与方式,更带来了音乐学习中思维方式的变化。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配合多种媒体,创设仿真情境,设计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学习背景,让学生达到情感上的体验,理智上的领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使音乐课堂教学达到优化。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视听结合,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欲望

研究欲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精神力量,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愉快地注意、探索,使活动过程不是一种负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情境就是激发学生研究欲望的有效途径。“凡音之起,由心生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通过具体生动的视听形象引起内心共鸣,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

(二)凸显学科综合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是一种体验的艺术。音乐学习也是这样,离开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以描述为主,目的在于创设审美情境,渲染艺术氛围,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审美体验当中。在音乐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学科综合,是提高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声绘色、时空统一的多媒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

纷、千姿百态的信息呈现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想象美与创造美。同时,学科的综合又将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内涵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尽享音乐的魅力。

如鉴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我以体验乐曲广阔文化内涵为主旨,注重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突出音乐作品的气韵与意境。在鉴赏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春江花月夜》片段,使学生了解作品在中国的历史价值;学生深情的轻声朗诵张若虚同名诗,感受音乐与诗词音韵、意境的完美结合,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高音质的音响,计算机屏幕放映与乐曲相关的山水名画,播放精心剪辑过的春江夜色视频:宁静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月光缓缓穿过稀薄的云层,撒下柔和的银辉,微风吹过,湖面上泛起粼粼波纹„„,这时舒缓的音乐渐渐从画外响起。此声此景营造出乐中有画、诗含乐韵、乐融诗情的美好氛围,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体验乐曲旋律美、音色美、意境美、和谐美的同时更好地领悟了乐曲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可见,是现代信息技术成就了音乐与文学、美术、自然的完美融合,令学生凝神屏息,浮想联翩,引起无尽遐想,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音乐的震撼,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重视音乐实践,激发创造精神

音乐是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在表现领域更体现出技能性的特点,电脑音乐创编就是一个集实践性、创造性和技能性为一体的新的教学领域。在网络教室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电脑音乐创编,学生可以共享音乐创作软件,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学过的乐段、旋律、节奏、速度及和声等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仔细聆听、反复比

优势让学生适时地、有目的地进行贝多芬生平、《命运交响曲》演奏等视频资料的欣赏,思考乐曲的结构特点、情感表现等问题,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二)计算机屏幕与黑板相结合

在音乐教学中,计算机屏幕可使图像、乐谱清晰,色彩线条醒目,还可按要求重复闪动某些文字或音符,突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目标和指向,对学生理解音乐起到很大作用。此外,在计算机内存中保留的内容可长期反复使用,提高了效率,为学生个别指导提供方便。黑板上的板书能保留一节课,比计算机显示在视觉中滞留的时间更长,有利于突出重点,学生在学习中随机出现的一些课件中没有的问题,黑板可以弥补其不足。

音乐在体育课堂的运用 篇6

摘要:体态律动是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多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一种感觉。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在音乐训练中,只训练耳朵和嗓子是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必须经受到训练。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合理使用律动辅助教学,通过律动表演和即兴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与表现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上“音乐”课。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为了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运用到低年级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喜爱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关键词:体态律动教学法 小学低段音乐 课堂教学

前言

小学1—2年级的学生,生理、心理上都带有幼儿的特征。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好模仿;情绪易兴奋、易激动、不稳定。根据1—2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教学,能培养了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力、创造力。将“律动”教学与小学低段音乐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律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用律动培养音乐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态律动概述

(一)体态律动的提出

达尔克罗兹认为;以往的音乐教育是非常音乐性的,也就是不符合音乐的本性。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针对这一点,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体态律动学”的教学法。他前后花了约几十年的时间从事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在他的艰苦努力和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成功。今天他的方法不仅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广泛地用于舞蹈、戏剧、绘画、运动等方面的训练,而且还推广于音乐治疗、残疾与弱智儿童以及康复医疗等领域中,在五大洲都有专门的学校,培养该教学法的教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达尔克罗兹到欧洲各国旅行示范教学,使他的这套体系更为广泛流传,对于奥尔夫,柯达伊等人音乐教学法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回到日内瓦,建立了“达尔克罗兹体系研究所”并领导该所直到他逝世。

1(二)体态律动的形成发展和基本内容

1.体态律动的形成

多年前,达尔克罗兹在教学中就发现了学生在音乐演奏中的问题,由此他苦思冥想,总结了一套新的 1达尔克罗兹(1865—1950)瑞士音乐家、教育家。1892年他任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授,大约在1900年左右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学说。

教学模式。

首先,他让幼儿认真地听音乐,去感受音乐的节奏。但在这期间,他却发现了许多问题,如果只是听一听音乐,这样不足以让幼儿准确把握,而且也缺少对音乐的互动,这样身体与音乐的结合就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此后, 他就一边注重培养身体对音乐的反应,一边还要注重心理聆听音乐的感悟。将整体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达到完美的充分的融合,收效颇丰。这样下来,很多孩子本身没有什么音乐感受的,经过练习都表现明显的进步,动作自然、随和。

有了上面在教学中的认识和经验,他就更加灵活的掌握了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并且设计了一套连串的音乐练习活动,总体就是通过大脑感悟、情感、身体动作结合起来,充分表达出每个人对音乐的解释,协调身体和大脑机能的发展。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很简单的动作如跑、跳、坐、蹲等在不同方位、不同姿势表演相互组合下来表现不同曲种、调式和节奏旋律。体态律动因而产生了。

2.体态律动的发展

体态律动凭借着自身的音乐教育活力,被各界音乐教育家推崇。同样的,在早年间,这一体系就被传播到我国。从1986年至1996年,体态律动就在大小文章、刊文中被提写到。《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是外国音乐教育研究专题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体态律动这一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在我国的发展还只是杯水车薪。由于许多条件的限制,因而没有广泛的传播应用。

3.体态律动基本内容

体态律动的学习是一种将音乐和肢体动作以及内心对音乐的领悟三者融会贯通的过程,音乐所传达出的灵魂不是仅仅用简单单纯的动作表现出来就完美了,而是真真的可以将音乐节奏融入内心,通过内心的理解,达到人身音乐的完美共鸣,这就是直接用我们的身体在感知音乐。因此我们要学习体态律动,了解它真正的内核。

(1)节奏的训练

节奏的训练是体态律动教学中的核心部分。体态律动的的目标是由节奏所传达出的思想经过大脑的的感悟,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一种融合的过程。通过这种互动,实现音乐与幼儿的身体动作的结合。通过音乐中节奏的动感使幼儿在聆听时有所体会,并根据不同节拍的强弱、快慢、运用身体动作表现快慢间断变化。在练习中,我们鼓励幼儿将全身的肌肉进行放松,这样就比较容易掌握拍子的强弱变化,并且同这样的练习,还可以锻炼儿童对身体肌肉的控制能力、身体的平衡能力等等。

案例: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其多列》这首歌曲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四分音符合和八分音符的区别,教材上用节奏小人“走”和“跑跑”来对应四分音符合和八分音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身体的“走”和“跑跑”来感受四分音符合和八分音符。

学生在用身体律动感受“走”和“跑跑”以后,用拍手和念、拍手和口型念、拍手和心里念来掌握熟练《其多列》这首歌曲的节奏,以达到学会歌曲的目的。图为学生课程表演律动《其多列》

(2)体态律动注重时、空、力量

时间、空间和力度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影响律动的表现。这样才能在一定时间里完成音乐的表现和舞动。空间、时间、力度始终贯穿于体态律动之中,三者相辅相成。在不同的空间里,我们会做相应的动作,运用一些空间的移动、跑、跳、走等简单动作,就会表现出音乐中许多的内容。

案例:在表演《动物说话》这首儿歌的时候,我可以带领孩子们在教室的空间里,运用我们的手部动作,脚步动作,和身体扭动,再配上一些简单的走动,就可以将这首儿歌表现出来,气氛十分活泼、欢快,孩子们学习的也快乐自如。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运用的基本内容

(一)“体态律动”在新歌导入中的运用

唱歌教学在低年级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唱歌教学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教 唱一首歌曲,能够融进许多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因此,怎样使学生对新歌的学习产生欲望,提高兴趣呢?导入是关键。在新歌教学中,借用要学歌曲的音乐,让孩子先动一动,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咏鹅》这首歌曲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手臂叠起来模仿白天鹅的长脖子,根据歌曲的旋律线高低,跟着音乐动一动。

(二)“体态律动”在歌曲学习中的运用

歌唱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德国音乐理论家舒巴尔特把人的喉咙比作最纯洁、最卓越的乐器,歌唱最易普及、最为简便,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形式。歌唱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姿势、呼吸、咬字、吐字外,还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表情动作。歌唱时适当地配合身体动作能更好的使感情外化。特别是新《标准》还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歌曲,如果让这么小的孩子枯燥无味地背诵歌曲,首先学生是被动的,而且好不容易记住了,没两天就忘了,既吃力又没效果。然而根据歌词大意编排简单的动作,学生背唱歌曲的速度明显加快。

案例:一年级上册《小青蛙找家》,一年级的学生本来就生性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歌曲“呱”、“呱呱”“呱呱 呱”处边唱边模仿青蛙叫的动作,在最后一句“小青蛙回到家了”时让学生慢慢蹲下来,然后在最后一声“呱”的地方,跳起来唱。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得专注,期待着唱最后一声“呱”。通过律动感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长短。

(三)“体态律动”在处理歌曲中的运用

歌曲处理的一般方法有:讲解词义,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风格、特点、注意强与弱,活泼与抒情的对比,作品稍大的还要注意“高潮”的到来等。但由于低年级歌曲都比较短小,相对来说,只要注意强弱的变化,情感的变化,三拍子歌曲还要注意歌曲的韵律感等,一般的歌曲就能演唱的比较好。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唱歌曲《布谷》时,让学生从想像、模仿布谷的飞舞的节奏及动作上感觉所描述的可爱的布谷形象,让学生在唱唱、动动及过程中愉快地进入歌曲的美好境地。我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布谷鸟,飞进了音乐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别的不做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飞”的模式,孩子们飞得各式各样,音乐一停,要求每个孩子摆一个造型,让老师猜猜“布谷鸟”在干什么?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发挥了主动创造性,孩子参与性提高,孩子们在实践中不只是学会了飞的技能,更重要是发挥了创造性,培养了个性能力。而教唱《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则编排成表演唱、调动学生的情绪边唱边做。这样,歌曲学完后,学生已牢牢记住,只要我唱其中的一句旋律,学生就能载歌载舞地表演起来。学习过程加入一些“体态律动”不仅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能主动的学习歌曲,还能形象的记住歌词。

(四)“体态律动”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 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所以音乐欣

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在欣赏打击曲《鸭子拌嘴》时,我通过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讲讲演演图片中发生的故事,然后在请学生边看图边欣赏音乐,最后再让他们随着音乐来动一动、演一演,学一学鸭子的叫和吵闹声,给他们创

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种感受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

三、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音乐教学中的律动,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课时要通过播放音乐来律动。通过悦耳的音乐和优美的造型,学生不但欣赏美还能通过动作体验美。在我教授的三年级红星歌一课中,有听音乐变换队形和动作模仿小红军的环节,突然有一学生跑出了队伍,在小红军旁边模仿起了老农民,让小红军喝点水。此时学生不仅学会了用动作表现音乐的含义,而且律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了情感教育,陶冶了情操。

(二)体态律动有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本能

1.教师通过让高年级学生自主根据音乐或者歌词编创动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即兴能力。2.我发现现在我校学生在课间操走步环节总是踩不准节奏,上课时多以律动形式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乐感、节奏感。

3.听音乐做出优美的动作,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设计,自由地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三)体态律动有利于提高记忆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上课播放音乐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会不自觉地根据歌词做出相应动作,在演唱时他会根据这些动作记住歌词。如在欣赏乐曲时,把相同或相似的乐段用相同的动作,不同的乐段则反之,学生在体验观察后可以更好、更清晰地理解音乐。如,在《小雨沙沙》中,学生听到“沙沙沙”就会模仿小雨作出动作,或者拍手。这些看似抽象凌乱的活动往往对儿童开发智力和创造潜能的挖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体态律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益于身心

律动是有节奏的做动作、活动,而动作、活动离不开手脚、关节的相互配合,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四肢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它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与体育有着异曲同工之效。现如今,不仅音乐学科在使用达尔克罗滋的体态律动,英语课里面的CHANT等都开始融入体态律动,可见其重要作用。音乐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运用体态律动,便可以达到提高音乐课堂效率的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紧随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脚步,积极转变教学思维,让体态律动教学法得到长足的发展。体态律动教学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既是一种学习社会交往的游戏,又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运用儿童喜爱的音乐与运动结合的学习形式来教学,把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不仅避免了枯燥,死板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厌烦感,而且简单、易操作,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和感知。在兴趣的带动下,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加深了对本节课得记忆,让学生在玩乐中懂得音乐。学生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技巧和能力时达到最佳状态。最终在相对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在音乐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好“体态律动”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音乐教学的迫切呼唤。因此,广大音乐教师不仅不能忽视律动教学,而且还要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完善、钻研和发掘,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艺术天地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1版

音乐在体育课堂的运用 篇7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注重综合性, 提倡以唱歌、演奏、形体动作、舞蹈合为一体的音乐教育。小学生一般处在6-12岁的年龄段,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好动的特点, 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应注重情境创设、实际操作,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 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结合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更快地进入音乐意境, 受到音乐感染, 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情景创设要选用能引起孩子好奇心、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 如以美丽的故事导入情境、以丰富的画面再现情境、以动感的课件进入情境、以生动的表演体会情境;其次,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综合性的引导下, 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中手、脚、脑都动起来。如人教版一年级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大鼓小鼓》, 本是让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声音。但在教唱此歌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唱边加动作, 让学生发挥想象去扮演大鼓小鼓, 或者让男生表演大鼓女生表演小鼓等。另外, 一些课堂活动中所需的道具也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 让学生手、脚、脑都动起来, 参与到课堂中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 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手脚协调能力、胆量等。

二、注重人本性

(一) 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继续带你们到童话世界中遨游, 那么今天我们认识的主人公又是谁呢?先来听一段音乐。 (放一遍音乐)

师:听完了音乐, 谁能告诉我们这首歌曲讲了一个什么样的童话故事。那你们用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

生:……

(二) 教学过程

让同学们拿出手, 边拍手边根据歌曲节奏朗读歌词, 教师用琴弹奏节拍。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发挥想象, 加以语气和表演。

教师弹奏旋律, 并让学生根据理解, 为每个角色选出能代表其形象特点的音色。

学生基本对旋律和歌词已经很熟悉, 合唱歌曲。

编排课本剧,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编排, 并自己动手制作道具。

在上述教案中, 让学生听音乐讲出故事, 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故事取名, 根据理解分角色读歌词, 为角色选择音色等都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十分符合奥尔夫人本主义理念。

三、注重即兴性和原本性

“奥尔夫教育理念中的原本性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使其不被程式化的教育所破坏。即兴创作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 是来自心灵的本能反应, 这两者都强调了孩子的天性。原本性需要天性来表现, 即兴性需要天性来创造。”而怎样把这两个理念运用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呢?如果一唱歌就摇头晃脑、身体僵直, 这是做作、勉强的, 如果过分强调动作整齐划一, 不管音乐给个人感受如何, 就是机械、没有个性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固定的答案与示范, 否则会束缚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如教《大鹿》过程中,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故事取名、为角色选择音色, 这些问题教师都不能给出固定答案, 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给出的答案都是正确的。

(一) 注重本土化

奥尔夫的本土化理念是指其可在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实践中接合其自身的文化特点而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奥尔夫主张结合本民族的语言 (甚至本地区方言) 音调, 强调以当地童谣、民歌为依据。首先, 这一理念在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的编订中基本做到, 如:人教版课本中, 小学四年级上册的《东海渔歌》与下册的《绿水江南》和五年级上册的《西部风情》与下册的《北国之声》相对应, 分别介绍了东海地区、江南水乡、西部与北国的地势地貌、风土人情、音乐风格等。教师在这些课程的设计中就要更加突出本土化理念, 不但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 更要让学生知道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 培养爱国情怀;其次, 除课本涉及到的内容外, 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本民族、本地区适合小学生的童谣、民歌, 用来朗读和欣赏, 以训练节奏, 增强乐感;再次, 在利用器乐辅助教学时, 教师可以使用咱们国家特有的乐器, 这样不但能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 增强其乐感, 还可以让学生认识、了解我们本国的乐器, 从而进一步了解我们本国的文化。

我们把奥尔夫这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小学音乐课堂中, 会使小学音乐教育更有意义, 并达到新课改对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要求。

摘要: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奥尔夫的基本理念相符合, 但从目前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中来看, 其结果却与之相矛盾。我们找到了问题, 也找到了科学合理的先进理念, 希望能把这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去。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堂,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妲娜, 修海林, 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9.

音乐在体育课堂的运用 篇8

关键词 音乐游戏 音乐课堂 运用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然而,游戏却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游戏活动。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经过几年的音乐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探索,总结出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音乐游戏”。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所在,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一般的音乐教学中,音乐课还没有让老师完全重视,就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对课堂效率究竟有多高也没有认真研究过。学生对于音乐课的理解就是唱歌,他们甚至把音乐课改名叫唱歌课。对于一群无知的孩子,我开始尝试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完全进行不了,我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讲,一堂课乱哄哄的。课后经过反思,反复实践,发现了在音乐课堂中适当采用游戏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非常高。通过走进学生的心里,我发现他们非常爱上音乐课,只是他们不知道音乐课除了唱歌外还会学到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

经过一学期的反思和探索,总结出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所以,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我们要清楚音乐游戏具有哪些意义:

(1)相对于其他学科,音乐课具有独特的学科性。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非常喜欢。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比如学生在认识1、2、3、4、5、6、7这七个音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教學。让学生扮演小猴子,将1、2、3、4、5、6、7七个音符写在形象可爱的“桃子”上,小猴子摘“ 1” 桃子时,让学生长“ 1” ,在“ 2” 桃子时,就让学生唱“ 2” ,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能识别这几个音符了。

(2)音乐游戏的课堂教学可以真正的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教学时可以设计《智慧豆快快长大》的游戏。在黑板上“种”下智慧豆。当哪一组的同学表现最好,老师就让哪一组的知会豆发芽,在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就让智慧豆长叶,最后看哪组同学的智慧豆开花结果。这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3)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老师做的事就是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设计好音乐游戏,让学生扮演好游戏角色去学习音乐。如在《蜗牛与黄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单独或合作扮演蜗牛、黄鹂、葡萄架等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都能得到提高。

如果你是一位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老师,那你一定会去细心的探究: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该怎样去运用音乐游戏呢?总不能让整个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为了游戏而游戏,最后学生只感觉到好玩儿,真正的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我个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你必须要探究音乐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并且要求他们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服从老师的指挥。

其次,必须研究各个年级段的不同音乐游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好于表现,易被生动有趣的情节的色彩鲜艳的图画、活动教具所吸引,运用音乐游戏牵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更进一步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在设计游戏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他们的思维活动的掌握和调动。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上有很大的变化,情感和意志方面有所发展。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不能强制,不要使学生有反感的情绪。可通过调动他们的兴趣来运用游戏。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运用音乐游戏,让他们在音乐课中轻松、愉快地去唱、玩、跳,使之喜欢音乐,乐于学习音乐。

再次,特别重要的是在运用游戏时,一定要和音乐教育相统一。学生不能在热火朝天的游戏中玩过后就只知道好玩,没能从中获得知识,老师一定要明确音乐游戏只是音乐教学的一种手段,要灵活自如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课堂中。老师应该抓住音乐游戏的音乐性、趣味性设计游戏,如节奏训练游戏,音准训练游戏、培养音乐感受力游戏等等其他类型的游戏。这些都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总之,教育者应该利用音乐游戏,让学生发展音乐。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音乐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上一篇:箱式变电站检验报告下一篇: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