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属性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量属性(共8篇)

计量属性 篇1

导学案

2018年3月8日第3、4节

教学目标 掌握会计计量属性的概念

掌握会计计量属性的账务处理

引导学生会计方法的处理 教学重点 会计计量属性的运用

教学过程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

(一)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会计五种计量属性的适用范围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 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 计量。

一、历史成本

一般在会计要素计量时均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

二、重置成本

盘盈存货、盘盈固定资产的入账成本均采用重置成本。

三、可变现净值

在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中,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四、现值

1、固定资产采用现值计量的情形:

(1)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2)弃置费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时采取现值口径。(3)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成本口径选择之一。

(4)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其入账价值的确定采用现值口径。

(5)盘盈的固定资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其入账价值的确定采用现 值口径。

(6)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或资产组)减值测试时,可收回金额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

2、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3、辞退福利补偿款超过一年支付的,以现值确认辞退福利金额。

4、预计负债计量时,应当综合考虑有关风险、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影响较大的,以相关现金流出的折现值作为其最佳估计数。

5、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6、销售(劳务)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按照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未来应收款的现值)确定销售收入。

五、公允价值

1、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口径选择;

2、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口径选择之一;(企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在存在确凿证据且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其余的仍采用原来的计量模式。)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口径选择;

4、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口径选择之一;

5、资产减值准则所规范的资产在认定其可收回价值时,公允处置净额是备选口径之一;

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处理时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非货币性交易中,新准则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7、债务重组中,如果是以转让非现金资产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则债务重组利得是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定的。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习题:

1.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其会计计量属性是()。

A、现值 B、可变现净值

C、历史成本 D、公允价值

答案:D 解析: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2.下列有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六要素和会计计量属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当作自有资产入账,体现了谨慎性的质量要求

B、出售无形资产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属于收入,应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C、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是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D、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答案:D解析: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当作自有资产入账,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质量要求;出售无形资产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属于利得,应计入营业外收入;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上述选项中,只有D选项属于正确答案。

3.资产按购置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其会计计量属性是()。

A、重置成本 B、历史成本

C、公允价值

计量属性 篇2

财务会计主要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个环节, 其中确认、计量是记录与报告的前提。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 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是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必要手段。只有经过严格的确认与计量, 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信息才会对使用者经济决策产生影响。在会计理论中, 确认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包括计量, 计量是确认的一部分。财务报表列示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究竟是多少?便是计量的内容, 主要解决已经确认项目的货币计量问题。AAA, 1966, 《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会计就是要计量和传递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中的数量方面……会计职能强调通过数量表示有意义的定量信息来增进有用性;APB, 1970, 第4号报告:会计的功能在于提供有关经济主体的数量信息 (主要具有财务性质) , 以便作出经济决策;FASB, 1976, 讨论备忘“财务会计与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要素及其计量”:财务报表要素是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 其转移资源的义务以及这些资源的投入、产出或变动的数量表现;Yuji Ijiri, 1979, 《会计计量理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前提, 而计量属性的选择又是会计计量的核心, 单位选择什么样的计量属性, 就决定了单位的核算具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果, 因此计量属性的选择对单位来说至关重要。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中指出:每一个财务报表要素都有多种属性可以计量, 而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基本准则中没有就会计计量属性专门做出规范, 只是提到原始成本的计量属性。从1997年以后颁布的具体准则和2000年颁布《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规范来看, 企业应当遵循历史成本原则, 即按实际成本计价原则。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和重置成本。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和重置成本计量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二、会计计量属性模式的选择

(一)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选择

历史成本也称实际成本, 是指取得资源的实际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历史成本是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 假定货币的价值不变, 以交易结果为依据, 强调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由于历史成本具有这些特点, 具有能够真实、客观地取得经济业务的资料, 容易被信息使用者接受, 具有可靠性的优点, 因而在实务中广泛应用, 但其优点和缺点也很明显。 (1) 该计量属性下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在物价变动情况下, 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打折扣, 因为采用历史成本对资产进行计价, 资产的账面既不等于现实购买该资产的成本, 又不能反映现实出售该资产时的价值, 更不能代表继续使用该资产对企业的价值, 从而无法提供真实的资产价值。在物价变动情况下, 币值不变的假设实际已不成立, 历史成本计量基础采用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 忽略了物价变动情况下不同时点的同一货币单位的购买力不同, 由此提供的会计信息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利润的计算不够真实。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 由于以当前的收入与较高或较低的成本相配比, 这就导致了收入与成本费用在计量属性方面不配比, 从而影响利润计算的准确性。在物价上涨情况下, 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不能分清, 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出现低估, 难以真实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 (2) 企业再生产能力下降。一方面, 成本补偿不足难以维持再生产。在物价上涨情况下, 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 从营业收入中补偿的消耗是生产要素的原始成本———低于其现实成本价值的原始成本, 这一补偿价值不能重置简单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 扩大再生产后劲不足。在物价上涨情况下, 以当前较高的收入与较低的历史成本进行配比导致了利润的计算虚高, 对虚高的利润进行分配, 影响了企业扩大再生产。

(二) 现行成本计量模式的选择

现行成本 (重置成本) :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 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也叫重置成本或产出成本。反映了资产、负债的现实价值。在不同的情况下, 现行成本具有不同的含义:重新购置同类新资产的市场价格;重新购置同类新资产的市场价格扣减持有资产的累计折旧;重新购置具有相同生产能力的资产的市价;重新购置或制造同类资产的成本;重新生产或制造同类资产的成本扣减持有资产的累计折旧。严格而言, 现行成本与重置成本并不一定相等, 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是持有损益, 但如果从实物资本保全的立场出发, 资产的持有损益便不存在。现行成本的优点:在价格变动时, 可以合理的确定生产耗费的补偿, 充分考虑维持生产能力;以现行收入与现行成本配比具有逻辑上的统一性, 可增强收益的可比性与可靠性, 避免虚计利润;有利于反映现时财务状况;便于区分经营损益和持有收益, 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现行成本的局限:涵义不明确, 难以获取;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缺乏可信的证据;持有损益若纳入收益表, 仍然无法解决资本保全的问题。现行成本与历史成本的关系:在原始交易日, 两者在数量上是相等的;如果不是在原始交易日, 由于资产供求关系、技术进步和生产成本会发生变化, 二者的差额即为持有收益。

(三) 现行市价计量模式的选择

现行市价 (现行脱手价值) :资产在正常清理条件下的变现价值。现行市价反映了资产、负债的现实价值、产出价值、假定价值, 是企业进行决策的一种机会成本。在对企业资产是继续持有还是予以出售、企业是继续经营还是进行改组等问题作出决策时, 现行市价是很重要的信息。现行成本与历史成本相比其优缺点如下:现行市价的优点, 即表示资产售价的现实价值, 可以反映机会成本;有利于评估企业的财务弹性和变现能力;可以省去资产的折旧和摊销。现行市价的局限:欠缺相关性;现行市价的计量属性是假定企业资产随时处于清算状态, 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某些项目的脱手价值难以确定;未考虑货币购买力变动, 不能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FASB认为, 现行市价一般适用于某些有价证劵的投资, 以及那些将以低于以前账面价值的价格出售的资产或某些涉及有市价的商品和证劵的负债。IASC也认为, 有价证劵可以按现行市价来计量。

(四) 可变现净值计量模式的选择

可实现净值 (预期脱手价值) :计量资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未经贴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扣除该资产转换时尚需发生的直接成本, 也叫预期脱手价值。可实现净值反映了资产、负债的未来价值、产出价值和预期价值。可实现净值由于无法囊括全部资产, 一般适用于计划未来销售的资产或未来清偿既定数额的负债。与现行市价比较, 其相同点为:都反映资产的变现能力 (脱手价值) ;不同点为:变现的时间不同———现行市价:当期, 适用于现实销售资产;可实现净值:未来, 对于未完工的工程, 在产品等有明显区别, 现行市价是指某项资产在现时处置可望实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而可实现净值表示该项资产预期最终完工销售所得到的现金流入在扣除为继续加工所需现金流出后的净额。例如, 一项已完工资产在近期内出售, 它们的现行售价和可实现净值是一致的;如果资产在出售以前还要加工, 则现行市价和可实现净值就存在差别。

(五)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

(1) 公允价值的优点。第一, 反映的会计信息比较客观。一方面此计量属性下计算的利润比较准确。公允价值有利于收入与费用的配比, 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企业收益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 收入是按照现行市价来计量, 而成本费用却按照历史成本计量。这就导致了收入与成本费用在计量属性方面不配比, 从而影响利润计算的准确性。因此, 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更符合会计的配比性、一致性等要求, 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企业收益。另一方面, 公允价值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历史成本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一个过去的、静态的指标, 在物价不断变动的情况下, 所提供的信息缺乏及时性和相关性。而公允价值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及时反映市场的经济动态, 能够比较合理地计量资产未来获得的现金流量, 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运行状况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克服历史成本以过去成本为计量属性的而导致不能及时反映因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经营状况的变化。第二, 企业再生产能力得以维持并扩大。在物价上涨情况下, 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 从营业收入中补偿的消耗是生产要素的现实价值———高于其原始成本, 这一补偿得以使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的规模得以维持;在此计量属性下, 在物价上涨情况下, 计算出的利润也没有其它属性下激进, 企业也因此少交所得税, 少对外分配利润, 企业的资金也相应较少的流出企业……这些均使企业再生产能力得以维持并扩大。第三, 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求。公允价值是最能适应金融创新经济环境的计量属性面向过去, 确实是历史信息的特点和局限性, 市场经济是动态经济, 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财务会计不能无视市场的变动而陷入僵化。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 为适应金融工具计量的需要, 公允价值这一动态的计量属性成为最相关的计量属性, 因为它是适应价值时刻变化的金融产品的计量属性, 因此产生于市场经济的公允价值就成为其唯一的金融产品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利于与世界会计准则趋同, 同时也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一体化,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是势在必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 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新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通行规则, 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从而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统一, 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 公允价值的局限性。第一, 公允价值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难以保证。新会计准则虽然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定义, 但对于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获取方式及信息质量等都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公允价值在获取过程中有三个层次:活跃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同类项目的市场价格;估值技术。活跃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是公允价值的最佳计量,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资产来说并没有活跃市场上的交易价格, 这就需要采用某种计量技术来探究公允价值, 同类项目的市场价格、估值技术会或可能有误差, 也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从而影响公允价值的质量, 使得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难以保证。第二, 在实际操作中公允价值的实际计量难度较大, 公允价值的数据资料往往不易取得。许多资产和负债没有可供参考的市场价格, 于是不得不借助其他方式间接确定其公允价值, 如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的方法。运用现值技术时, 无论是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还是贴现率的选择, 都离不开主观判断, 这就降低了信息质量的准确性。由此可以看出, 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计量方面的困难。第三, 使用信息时存在一定困难。与历史成本相比较, 公允价值能够随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但是由于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莫测, 这很容易产生资产价格频繁变动的现象, 最终反映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性变化。同时, 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具有很高的主观估计成分, 可能给使用者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 也可能会导致企业会计报表不具有可比性, 增加会计报表使用者在分析理解上的难度。第四, 我国客观经济环境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应用。我国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 各项经济制度还不健全, 客观上制约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如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 在此市场环境下形成的公允价值便很难做到“公”。同时还存在着相关法规不完善、会计电算化水平较低、会计从业人员素质高低不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客观经济环境,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公允价值的推广和应用。第五, 公允价值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由于公允价值具有可靠性较低、计量难度较大的弱点, 同时对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较高, 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主观随意性, 因此极有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若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 则企业很有可能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报表, 严重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

三、结论与启示

(一) 结论

通过对以上计量属性的分析, 总结其特征如 (表1) 所示。但毋用怀疑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计理论也在发展, 会计计量属性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历史成本计量已难以保持其为单一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执行的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 (可实现净值) 、现值 (现行市价) 和重置成本 (现行成本) 。我国已引入多种计量属性, 其中在日常核算中某些行业、某些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为计量属性, 并把可变现净值计量属性引入。如短期应收账款和某些存货可按其实现净值报告;某些行业、某些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计量属性。具体来说, 我国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收获时的农产品、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业务已经在谨慎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些行业“公允价值”的运用成功与否与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否紧密相关, 由于公允价值定性因素大于定量因素, 这必然使“公允价值”是否公允很难判断。但基于会计的工作就是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最终的报告达到什么目的, 就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计量属性。众所周知, 财务报告作用有:帮助投资者, 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合理决策;反映管理层的受托经营责任;评估和预测未来的现金流动;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有助于政府管制和社会稳定。不管是哪一方面的作用, 对会计报告相关性的要求在提高, 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其计量效果。尽管会计计量有很多目的, 但最终的目的是要使计量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被计量对象的真实价值, 既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真实的反映, 又使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决策有用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现存的财务会计计量属性更多的考虑计量的可比性、一致性、便捷性, 而没有考虑最终的计量结果。长期以来许多专家揭示了历史成本计量的问题,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可靠性较好, 但相关性较差, 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正好弥补这一不足, 所以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成本、现行成本 (重置成本) 、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 (预期脱手价值) 、公允价值均有其各自的特点及计量所涉及的时态, 鉴于历史成本的可靠性、易取性, 鉴于公允价值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会计计量属性, 我国2006年制定的会计准则在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上谨慎的引入了公允价值某些行业中使用, 使我们的计量属性已从单一的历史成本发展到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的情况。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 企业在获取公允价值的合理估值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权益工具不具有可操作性。众所周知, 我们一是没有公允价值估值的有效机制保障, 新兴市场中, 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广泛存在, 许多金融资产没有公开一致或者可信的渠道获取公允价值, 由于产权市场不发达, 一些权益工具投资根本没有活跃交易市场 (如对许多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 , 要对其进行公允价值估值是相当困难的。二是公允价值估值成本高, 对于有些对非上市公司投资或股权比例较小的投资, 企业很难取得相关信息, 硬性要求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导致为了评估而评估的现象, 企业付出很大成本, 而评估的结果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三是公允价值估值水平和技术相对滞后, 公允价值估值过程中涉及到模型设计、参数选择、对现实市场的判断等很多问题, 是相当复杂的过程, 由于估值技术尚不成熟, 可能出现估值结果误差较大等问题。在实务中, 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已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使用了公允价值。

(二) 启示

通过谨慎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其相关性较差的会计信息应得到修正。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现值计量与报表使用者决策更为相关, 更贴近会计要素内涵并能如实反映要素真实价值。历史成本计量已难以保持其单一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 从单一的会计计量属性到双重计量属性再到多种计量属性并用的混合计量的多元属性已是大势所趋, 可变现净值计量、现值计量和重置成本计量等计量属性在特殊的情况下使用具有其独特的效果。鉴于以上对五种计量属性的分析, 我们在使用计量属性时要注意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交易实质、对相关性、可靠性不同的要求以及操作的可行性等方面是有不同的选择。五种计量属性之间有共性也有差异, 但绝不互相排斥, 现行财务报表虽然倾向于历史成本计量, 但也允许多种计量属性并存, 每种计量属性均有其所长与所短, 企业应作出恰当的选择。随着会计人员素质、计量手段和估值技术的提高, 现值计量属性必将成为会计计量的最佳选择。新准则采纳了以历史成本为主、辅之以其他计量属性的混合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得以谨慎应用。在现值计量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 公允价值作为最接近现值的计量属性, 会逐步扩大其应用范畴, 并最终实现向现值计量的过渡。

参考文献

[1]魏海明、龚凯颂:《会计理论》,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刘永泽、傅荣:《高级财务会计》,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会计研究》2007年第11期。

关于计量属性的探讨 篇3

关键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与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会计目标之间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础,会计目标的不同选择对会计计量的地位、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计量尺度等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阶段。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于它的定量性,如果没有会计计量的理论和方法,会计目标的实现是难以想象的。正如亨得里克森(1992)所言。会计上的计量应指向为特定用途提供相关的信息。帮助会计目标的实现。

会计计量是在一定的计量尺度下,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经济事项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著名的美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教授在1979年出版的《会计计量理论》中提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而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会计计量的本质是实现会计基本职能的一种确定价值活动量的技术手段,即会计计量的构成包括: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属性和计量对象。计量属性的选择已成为争论的焦点。

一、对现有计量一性的评述

所谓计量属性。即被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在会计计量中,一项资产的价值可以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属性予以计量。198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5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提出了5种普遍认可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五种计量属性。

(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它具有客观、可靠、可验证和可操作性强的特征,因此成为会计计量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属性。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会计受到一些会计学家的批评。主要问题集中在:一是基于各个交易时点的历史成本代表不同的价值量,严格地说,其可比性有限;二是由于费用是以历史成本计量。而收入是以现行价格计量,从理论上看,两者的配比缺乏逻辑上的统一性:三是在通货膨胀下,会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不能有效地保全资本。

(二)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又称重量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反映现时的财务状况。能够避免物价变动时的虚计收益。但也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和会计信息的提供不及时性等缺点。

(三)现行市价

现行市价又称脱手价值,主要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理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或“现时现金等值”,可以提供评估企业财务适应性和变现价值的相关信息。但其缺点也是难以避免主观随意性并且放弃实现原则。

(四)可实现净值

可实现净值又称预期脱手价值,指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它提供的是预测性信息,与决策有较大的相关性。其缺点是更难避免主观随意性且使用范围被限定在为出售而持有的某些资产项目上。

(五)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它能反映资产的经济价值,与决策相关性最强,但提供的会计信息可靠性最差,SFAC NO.5只把它作为初始计量后用于摊销的一种方法。SFAC NO.7则明确否认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一项计量的属性。

(六)对公允价值的深入剖析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较早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而且运用得最为广泛。但最先提出公允价值概念的是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William Paton。1946年。Paton教授在一篇题为《会计中的成本和价值》的文中指出,“成本和价值并不是相抵触和相排斥的概念。在购EEl。至少对于大多数交易而言,成本和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支付媒介是非现金财产而言,购入资产的成本应按所转出财产的公允市场价值(fair marketValue)确定。事实上,成本是重要的,因为其大致等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fairvalue)。”

20世纪90年代,公允价值计量开始在美、英等国会计准则中得到广泛运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建议企业资产和负债使用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在这一大趋势的影响之下,我国于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范围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在公允价值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之时,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尽相同。2006年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报告主体交易的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为某项资产所能接受的价格或为转移债务所支付的价格”;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对资产和负债在计量日市场价值的客观评价,是一种公认的市场价值。是现行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裘宗舜,2001)。《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英国ASB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没有受到强制的、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商定的对价的金额。”(FRS No.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我国会计准则的定义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似,只是作了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进行交易”的补充(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2007)。

上述定义只是表述不同,但都包含以下要点:

1当事人是自愿的,且是无关联关系的,交易是公平的。FASB用有序市场交易来表述不存在强买或强卖行为和不存在交易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FASB对“公平”的表述比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更为抽象。

2它是缺少真实交易下的一种估计价格,它是买卖双方意欲成交的现行变易达成的金额(葛家澍,2006)。

要点1指出交易双方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可以认为价格等于价值;要点2指出是在现行交易上达成的金额。即非面向过去,进一步说明公允价值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资产的现行价值。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会计计量属性,其表现形式有: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市价、现行成本、短期应收应付项目的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我们可以抽象地认为

这是按时间将公允价值分成了两部分:面向过去的公允价值(即历史成本/历史收入)和面向现在与未来的公允价值(即“狭义的公允价值”)。正如佩顿(Paton,1946)教授所指出的,“成本和价值并不是对立的和相互排斥的术语。在取得日,至少对于大多数交易而言,成本和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历史成本和面向现在与未来的公允价值这两部分之和则可称为“广义的公允价值”,它是一种抽象概念,其字面解释是指公正、公平的真实价值,但是这两部分并非完全独立。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动态性,面向现在与未来的公允价值会不断转化为面向过去的公允价值。在经济环境稳定的时代,这种转变和划分的意义不大。而在当代经济环境下,即使相隔时间很短,同一资产或负债项目的前后两种公允价值之间往往已有明显的区别,而且具有这样特征的资产或负债(如衍生金融工具等等)在企业总资产或负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经济危机由传统的商业危机让位于金融危机(例如,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9年的巴西货币贬值风潮等),反映了以金融为核心的信用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有了划分的必要,又由于狭义公允价值比历史威本对于经济决策更为相关,因此,其地位也日益凸显。这种与历史成本相对的狭义公允价值也就日渐成了公允价值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狭义的公允价值也就日益成为面向现在和未来的会计计量属性,而与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相对立,于是研究便在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公允价值与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之间展开。

纵观近年学者们对会计计量属性的研究,争议的焦点也几乎是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这两种计量属性的选择上。到底是基于交易的计量——历史成本,还是基于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更能实现会计的目标?笔者认为,随着市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与真实性的要求,以成本数据为信息的会计数据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成本所能提供信息的滞后性与真实性的缺失使得它越来越远离会计“客观反映、有效控制”的目标。这也正是历史成本的重要缺陷所在。

二、基于“客观反映、有效控制”会计目标下计量属性的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笔者认为,会计人员应该不加八个人偏见地考察会计事项的本来面目,不受外界需求影响地对企业的会计事项加以反映。并且能有效果地、实现预期目的地采取一系列相互制约与协调的方法、措施与程序,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并实现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即会计工作的目标:“客观反映、有效控制”。“客观反映、有效控制”作为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与会计的本质、职能相对应的,它符合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并对会计实务工作的展开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如前文所述,较之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更符合“客观反映、有效控制”会计目标的计量属性。从一些经典的经济和会计著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资本论》在论及簿记(即会计)时指出:资本的运动是由“包含商品定价或计价(估价)在内的簿记来确定和控制的”;又说。“簿记的方法改变不了账簿所记事物的实际联系”(马克思,1885)。马克思曾指出:“……商品的成本价格也决不是一个仅仅存在于资本家账簿上的项目。这个价值部分的独立存在,在现实的商品生产中会经常发生实际的影响,因为这个价值部分会通过流通过程,由它的商品形式不断地再转化为生产资本形式,因而商品的成本价格必须不断买回在商品生产上耗费的各种生产要素……”从马克思的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并不是一个定数(不是历史成本),“……商品的成本价格也决不是一个仅仅存在于资本家账簿上的项目……”,而是一个变数(是公允价值,即现行市价或说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的原意里。商品的价值应是一个面向现在与未来的变数,而非面向过去的一个定数,即应该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商品的价值而非历史成本。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位著名的注册会计师麦克尼尔(Kenneth Mac-Neal)在其所著的《会计的真实性》一书中,第一章即开宗明义地写道:“会计是财务语言。会计职业界的成员是会计的解释者。广大公众必须根据所解释的信息去了解他们所不熟悉其内幕和个别情况的每一个企业或项目,如果解释者不能说明真实,或者不能说明全部真实,或所说明的只包含真实的一半,许多公众将被蒙蔽而遭致损害。”并指出,“财务报表只在它们揭示资产的现行价值以及由于价值变动所发生的利得或损失时才显示出真实,虽然价值的增加是应标明为实现或未实现的。”麦克尼尔在此指出了会计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及其变动,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的,而只有公允价值才具备揭示资产的现行价值及其已实现或未实现的价值变动的能力,所以说只有公允价值才是符合会计“客观反映”的计量属性。

又如德国在1861年正式通过的一项法规中包含了一段较为含糊的存货计价措词:“按属于该项存货的价值计价。”毫无疑问,这一规定旨在提供存货的“真正价值”……

F.W.克朗赫尔姆(F.W.Cronhelm)在《独特的复式簿记》(1818年)一书中提出簿记的目的“是经常向业主表明他的总资本及其每一构成部分的价值。”“……资产负债表的右方表示对资产的权益,左方表示资产的市场价格而不是成本,因为市场价格代表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收入的资产价值的变化。”

F.W.克朗赫尔姆与麦克尼尔都强调了资产的价值及价值的变化应该得到反映。即提出了基于价值的计量要求。

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在他的《会计理论结构》一书中,也不厌其烦地反复说明,会计是以反映真实经济事实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综合、浓缩,是既有规则又有条理的手段。他把会计的最高目标归结为。帮助某人借助数据了解某个企业。为了实现这一首要目标。会计必须对数据加以如实的分类、正确的浓缩和充分的报告(Lit-tlelon,1953)。他认为探求真象和反映真象是会计职能的重要部分。应当说,会计真实性并不排除在环境决定它无法直接获得交换交易的实际货币价格时利用近似的价格总计数。这样处理的理由是。良好的近似值通常比遗漏一项事实更为真实。即使必须运用近似值时。会计仍然是定量的和反映真实事项的。

可见A.C.利特尔顿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引入估计值或近似值来为会计的客观反映服务是有必要的,所以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估计价格的特性不应成为它遭到批评的理由。

威廉.A.佩顿(William A.Paton,1946)指出了历史成本主义中的矛盾,并认为“……即使实际成本,也仅仅是一个不确定的数据……会计面临的主要是判断和估计,而不是肯定。价值总是或多或少地包含了推测和不稳定因素。”

例如,历史成本原则、经管责任原则和稳健主义产生于第一阶段,依据它们向股东提供报告是不适宜的,因为当这些原则问世时,作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的股东甚至尚不存在。其结果,作为对股东最为有用的报表,资产负债表和权益表。忽视了流动资产的未实现的增值,排斥了固定资产的资本收益,而且,一般都把低估当作稳健主义的做法加以赞许。而把高估看作是不诚实的。麦克尼尔于是也就此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以这些原则为基础得到的数据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性呢?他得出的结论是:会计师应成为估价员而不是成本核算员。从会计的目的来看,资产的市场价格是合适的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会计学家们从来都是支持基于价值的计量而反对使用不能反映资产价值的其他计量属性的。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成本计价曾经对于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与可验证性,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的对外披露含有可参考的信息(张学谦,2006)。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里,随着市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与真实性的要求,以成本数据为信息的会计数据也开始受到业内人士质疑,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的滞后与真实性的缺失。而公允价值被推崇或看成是更具有真实性的一个计量属性,上述经典的经济和会计著作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由此可见,公允价值无疑也是“客观反映”下的最佳选择。

对于“有效控制”的会计目标,笔者发现,最能实现它的仍然是公允价值计量。所谓有效控制,是指会计能有效果地、能实现预期目的地采取一系列相互制约与协调的方法、措施与程序。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并实现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资产结构也在变化,特别是金融资产的增加。对历史成本会计的有效性带来了影响,资本业务发展的成功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资产价值及企业总价值的公允性程度(张学谦,2006)。从传统的会计视角即信息观的角度来看。在有效市场前提下,在不完全和不完善市场中,企业以历史成本基础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这种观念下的会计计量只是对企业的过去进行配比的工具。它对企业的未来规划作用极其有限,从而根本不可能达到有效控制的功效。而随着市场条件的改变,会计模式面临调整。计量观应运而生。它是指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对资产和权益以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来提供信息。计量观下财务报告的重心将由利润表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上。会计计量的目的是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价值。劳伦斯·A·温巴奇说过: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现在是会计师们应注意未来发展的时刻。”FASB在第3号概念公告中便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从而使收益确认的“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可以说,计量观所引发的种种变化,使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后续计量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后续确认与计量可以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动,提供风险价值的动态信息;达到计量结果与客观现值的一致,减少不确定性对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后续计量的侧重与会计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后续计量体现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风险性。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陆宇建等人(2007)提出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和列报时,不仅在主表中列报公允价值(集中趋势)。而且在附注中披露价格的可能区间与变异性,如概率分布(离中趋势),使一维信息披露扩展到二维信息披露,可以更全面地描述企业的价值的变动,从而实现对企业各项活动的有效控制。

计量属性 篇4

(江苏财经会计网校游军搜集整理)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的计量。

1、历史成本(亦称原始成本或实际成本)

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算。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算。

“历史成本”只用于初始计量,除以个别非货币性资产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外,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为最基本的计量属性。适用范围:货币资金、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

2、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

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的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算。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负债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算。

“重置成本”只用于初始计量。主要用于盘盈资产的计量以及不具备商业实质下的资产置换。

3、可变现净值(又称预期脱手价值)

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算。在运用可变现净值时,注意当可变现净值低于估计成本时,才能计提跌价准备。

“可变现净值”只用于后续计量。准备处置的长期资产以及流动资产(主要是存货)使用可变现净值进行计量。可变现价值与清算价值的不同在于市场条件:可变现净值是在合理销售期情况下的正常价格,而清算价值在没有销售期情况下的迫售价格。主要用于长期资产和存货的期末以及清算处置的计量。

4、现值(也称折现值或在用价值)

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算。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算。现值是现在和将来(或过去)的一笔支付或支付流在今天的价值,体现了资产、负债作为“未来经济利益的获得或者牺牲”的本质属性。

“现值”只用于后续计量。准备长期使用的资产价值使用现值。适用范围:资产减值准则中可收回金额的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商誉、在建工程、工程物资)、长期债券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债券)和未担保余值的减值测试、融资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分期付款购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分期收款出售资产销售收入的确定。

5、公允价值(也称公允市价或现行市价)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算。

“公允价值”同时用于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适用范围:交易性金融资产(原短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衍生工具、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以及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资产减值准则中可收回金额的确定。

举个例子来理解:

某企业1年前购买一批材料,当时实际支付了10000元;——为历史成本计量

如,现在想购买一批同样的材料需要支付为12000元;——为重置成本计量

如,现在想把这批材料销售,估价为9000元,相关销售支出200元,则9000-200=8800元;——为可变现净值计量

如,现在决定在2年后销售这批材料,预计可以收到的价款为15000元;——为现值计量

如,现在销售这批旧材料取得价款为8500元;——为公允价值计量

会计计量属性在资产计量中的应用

(一)货币资金

由于货币资金的特殊性,所以对货币资金的初始计量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为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企业应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货币资金的清查。清查也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二)金融资产

企业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是划分为以下几类:⑴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⑵ 持有至到期投资;⑶贷款和应收款项;⑷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⑴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计量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进一步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一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应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其中,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

企业取得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的,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在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处置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⑵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性金融资产。

1.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计量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

2.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

企业应在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实际利率应在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确定,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差别较小的,也可按片面利率计算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当将所取得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转换

企业因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或重分类金额较大,且不属于企业会计准则所允许的例外情况,使该投资的剩余部分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企业应该将 该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 出售性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剩余部分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 的 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事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⑶贷款和应收款项的计量

贷款和应收款项制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性金融资产。

金融企业按当前市场条件发放的贷款,应按发放贷款的本金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一般企业对外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债权,通常应按从购货方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企业收回或处置贷款和应收款项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贷款和应收款项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账面余额—备抵调整帐户=账面价值)

⑷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计量。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指初始确认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外的金融资产:⑴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⑵ 持有至到期投资; ⑶贷款和应收款项。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处置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是,硬僵区的德价款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同时,将原来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计入投资损益。

(三)存货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

存货在初始计量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历史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存货应当按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企业在确定存活的可变现净值0,应当以可靠的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

存货的转销,是指将存货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这类存货有:已霉烂变质的存货;已过期切勿转让价值的存货;生产过程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四)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时,应按初始投资成本计量。

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对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及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否可靠取得等进行划分,应当分别采用成本法权益发进行核算。成本法使用于:1.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此时,出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按照出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的成本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此时,对于取得投资是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区分情况处理。初始成本大时,两者之间的差额不要求对长期顾全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初始成本小时,该部分经济利益流入应作为收益处理,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长期股权投资在按照规定进行核算确定其账面价值的基础上,如果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按照相关准则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

(五)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会超过一个会计。

固定资产取得时应当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是指企业构建默想固定资产达到固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

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和日常修理费用,通常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应在发生时一次计入当期费用。固定资产发生更新改造之初、房屋装修费用等后续支出的,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资本化,即如固定资产成本。

(六)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资产。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通常采用实际成本计量,即以取得无形资产并使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而发生的全部支出。

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时,应将所得价款与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无形资产出租相关所得应按历史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企业转销无形资产时 应该以历史成本计价。

(七)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间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取得时应按历史成本计价。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有两种: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采用成本模式计价。应当按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计提折旧或摊销;存在减值现象的,还应按照资产监制的有关规定进行。只有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才能提供更加可靠和相关的信息,但是不得计提折旧或摊销。

(八)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之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账面价值减值计至可回收金额,减记得金额却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九)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属性成语 篇5

鼠入牛角 鼠目寸光 鼠肚鸡肠 捉鼠拿猫 投鼠忌器 贼眉鼠眼 抱头鼠窜 目光如鼠 胆小如鼠 十鼠争穴 过街老鼠 2带“牛”字的成语:

牛头马面 牛刀小试 汗牛充栋 初生牛犊3.带“虎”字的成语:

虎口余生 虎视眈眈 猛虎扑食 狐假虎威 如狼似虎 势成骑虎 生龙活虎

4.带“兔”字的成语:

守株待兔 兔起鹘落 见兔放鹰 乌飞兔走5.带“龙”字的成语:

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争虎斗 生龙活虎 龙潭虎穴 车水马龙6.带“蛇”字的成语:

蛇灰蚓线 蛇毛马脚 蛇如鼠出 蛇头蝎尾牛鬼蛇神多如牛毛虎尾春冰狼吞虎咽谈虎色变兔死狗烹龟毛兔角龙凤呈祥望子成龙蛇盘鬼附蛇心佛口九牛一毛气喘如牛为虎作伥龙潭虎穴虎背蛇腰兔死狐悲动如脱兔双龙戏珠降龙伏虎蛇蟠蚓结蛇行鼠步对牛弹琴 目无全牛 调虎离山 降龙伏虎 虎头虎脑 狡兔三窟 龙子龙孙 虎踞龙盘 蛇雀之报 蛇头鼠眼

蛇蝎心肠 草蛇灰线 灵蛇之珠 虎头蛇尾 佛口蛇心 笔走龙蛇 春蚓秋蛇 7.带“马”字的成语:

马到成功 马革裹尸 汗马功劳 走马看花 兵荒马乱 单枪匹马 心猿意马 一马当先 千军万马 老马识途 走马观花 青梅竹马8.带“羊”字的成语:

亡羊补牢 羊踏草园歧路亡羊 三羊开泰9.带“猴”字的成语:

沐猴而冠 弄鬼掉猴轩鹤冠猴 尖嘴猴腮10.带“鸡”字的成语:鸡鸣狗盗 鸡犬不留呆若木鸡 鸡飞蛋打味如鸡肋 闻鸡起舞11.带“狗”字的成语:狗急跳墙 狗仗人势鸡鸣狗盗 狗血淋头狗尾续貂 狐群狗党12.带“猪”字的成语:

猪狗不如 泥猪瓦狗指鹿为马 十羊九牧 羊肠小道 杀鸡儆猴 杀鸡骇猴 鸡犬不宁 鸡零狗碎 打鸡骂狗 鸡犬升天 狗皮膏药 杀猪宰羊

羚羊挂角 烹羊宰牛 土龙沐猴 鸡毛蒜皮 鸡犬升天 鸡口牛后 狐朋狗友 狗血喷头 顺手牵羊

仙五人物属性 篇6

云凡:雷、风、火属性高,其中风火属性极高,虽然仙攻低,但是这三个系的仙术伤害不会比雨柔低多少。其实前期在猿啼峰云凡的仙术伤害是要比雨柔高的,后期装上御鬼链,再给武器贴个强雷,雷系仙术伤害也可以轻松上10000,算上暴击可以上15000。基本放弃水系和土系,反正你用了也打不死人。普攻攻击两次,可惜对大部分敌人都没有伤害加成,所以物理输出只能排第二。

雨柔:所有系属性都比较高,仙攻最高,无论用哪一系仙术都能打出四个人中的最高伤害。物理攻击最低,基本放弃普攻(反正也打不死人)。最主要缺点是速度慢。

龙幽:雷土属性极高,仙攻比云凡高,但是因为这两个系的单攻不是很给力,所以仙术伤害只比云凡略高一点。速度就比小蛮慢一点点。普攻对许多敌人都有极高的伤害加成,所以物理输出是四个人之中最高的。

计量属性 篇7

关键词:公允价值,本质,计量属性,计量目标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 明确提出将公允价值作为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并列的一种具体的计量属性, 并在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企业合并等的核算中不同程度地加以运用。对于我国把公允价值定位成一种具体计量属性, 学术界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应对公允价值进行更高的定位, 将其定位成超越于具体计量属性的计量目标。那么, 公允价值究竟是计量属性还是计量目标?为了厘清这一问题, 我们从公允价值的涵义、起源、估计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公允价值的涵义看其本质

1. 公允价值的涵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 (IAS32) 中认为:公允价值, 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对公允价值的界定为:公允价值是在当前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 双方自愿进行资产 (或负债) 的买卖 (或发生与清偿) 的价格。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这些定义虽然在表述上略有差异, 但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第一, 突出了公允性, 提出“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交易”等限定条件;第二, 弱化了如何计量的问题, 没有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究竟是采用投入价值还是产出价值或在用价值;第三, 没有明确具体计量时点;第四, 没有明确公允性的判断立场, 是会计主体角度还是一般市场参与者或其他特定利益相关者角度。

2. 计量属性的涵义。

按照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号———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 (SFAC5) 附注中对计量属性的定义, 计量属性是计量对象可以被量化或计量的特性或方面。归纳会计界常用的五种计量属性的特点, 可以得出计量属性通常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1) 必须明确是面向哪个时点的, 是面向过去的 (历史成本) , 面向现在的 (重置成本、现行市价或可变现净值) 还是面向未来的 (现值) ; (2) 必须明确计量属性的价值基础, 即是从投入的角度 (历史成本或重置成本) 进行计量, 还是从产出的角度 (现行市价或可变现净值) 或在用的角度 (现值) 进行计量。

由此, 前面所界定的公允价值并不符合计量属性的特征, 因为其既没有明确公允价值的具体计量时点, 也没有明确其价值基础。当然, 基于这一问题, 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 (FAS157) 中进一步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具体计量时点和价值基础, 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 出售资产收到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这样, 公允价值就符合了计量属性的特征, 公允价值成为一种基于产出角度的、面向现在的具体计量属性, 其价值基础是产出价值中的“脱手价格”。但是, 这一定义是否无可挑剔呢?它是否会与SFAC5中归纳的五种常用的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现值) 中的现行市价有重复之嫌?是否会同FAS157随后给出的自身的三级估计方法自相矛盾?

二、从公允价值的起源看其本质

1. 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

在证券市场出现以前, 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占据了主导地位, 会计的目标是向资源所有者报告管理层对受托资源的管理情况, 应以提供历史的、客观的会计信息为主, 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历史成本是其主要计量属性。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 资本市场迅速发展, 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通过发达的证券市场建立起来, 投资者更加关注与收益、风险相关的信息, 从而权衡利弊作出决策。于是, 社会对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或其他利益关系主体决策相关, 能为其决策提供依据, 从而决策有用观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那么, 该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呢?

2. 决策有用观下信息观向计量观的转变。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会计学界采取了两种做法:一是决策有用观下的信息观。会计学界试图不改变传统的“基于交易会计”体系, 而是通过增加表外披露方式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由于会计的三大报表是利益相关者的主要信息来源, 他们对附注中的信息关注较少, 由此导致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无法实现本质的提高。二是决策有用观下的计量观。由于信息观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计量观开始盛行, 会计学界开始尝试对财务会计的核心环节——会计计量进行改革。以美国为代表, 1946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William Paton提出公允价值概念,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在70年代初将其引入几项公告, 力图在维持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为主导的前提下, 在条件成熟时对局部项目采用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现值等计量属性进行计量, 公允价值也曾多次被提及。

3. 引入公允价值的导火索———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金融危机。

20世纪80年代, 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大量出现, 使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弊端日益突出, 而美国发生的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使历史成本彻底成为众矢之的。在这场金融危机中, 2 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 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 但基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 往往还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至此, 公允价值开始正式用于计量金融产品, 美国也开始系统地研究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 会计目标逐渐从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 会计信息不仅要可靠, 而且要公允, 受托责任观下的“基于交易会计”体系也逐步转向了“基于价值会计”体系。传统的“基于交易会计”体系特别注重计量程序的可验证性, 坚持以已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 其计量程序客观、计量结果具有可验证性, 并且在物价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还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然而, 随着会计目标的转变, 会计信息是否同企业的价值相关成为众多利益群体关注的焦点, 也就是说, 人们不再仅仅关注计量程序的可靠性, 更关注计量结果的公允性。而物价的频繁变化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 使得以历史成本及其摊余价值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情况, 因此, 以决策有用观为指引的“基于价值会计”体系逐渐取代了“基于交易会计”体系。“基于价值会计”体系以客观公允地反映特定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为主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财务会计必须站在独立客观的立场, 而不是站在特定利益相关者立场, 选择能够被企业的各类利益相关者共同接受的计量基础, 以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就是说, 会计不再以基于“交易”的历史成本计量, 而是基于“价值”选择合适的计量属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会计学界提出了公允价值概念和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因此, 公允价值实际上是“基于价值会计”体系目标的一种体现, 反映了会计计量力图实现的一种理想目标, 通常所说的“公允价值计量”正是以计量特定时点企业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为目标的一种会计计量。

三、从公允价值的估计方法看其本质

FASB在FAS157中提出了公允价值估计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活跃市场的报价;第二层次是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第三层次是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建立估值模型确定。

第一层次下, 由于活跃、成熟市场上现行市价是众多市场参与者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均衡价格, 不仅远离企业各类利益相关者, 也没有加入任何主观判断因素, 因此, 不仅程序可靠, 而且结果公允, 是最理想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但是, 我们不禁要问, 由市场报价所计量的公允价值同现行市价是否有重复之嫌。而当我们选用第三层次估计方法来确定公允价值时, 建立的估值模型又未免要从投入角度或产出角度或再用角度对其进行计量, 而此时重置成本、变现价值、现值又成了公允价值计量得以实现的手段。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即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计量属性是在不同的场合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的手段, 而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试图达到的一种理想目标。如果是这样, 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具体的计量属性就有欠妥当, 把公允价值计量定位成计量目标也许更合适。

FASB提出的确定公允价值的三个层次, 实际上间接承认了任何资产、负债都存在公允价值, 这也说明了狭义的公允价值涵义的不妥之处, 因为其把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基础界定为产出价值中的“脱手价格”。

四、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 公允价值更适合作为计量目标, 而不适合作为一种具体计量属性。将之作为具体计量属性存在以下不妥之处:第一, 不符合计量属性的特征。因为公允价值定义既没有明确公允价值的具体计量时点, 也没有明确其价值基础。第二, 不符合其产生的根本目标。公允价值是在决策有用观下的“基于价值会计”体系中被提出来的, 目标是“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时间企业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和特定期间企业的经营成果。该目标下, 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力图实现的一种理想目标, 它与具体计量属性是一种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公允价值是采用各种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的目的, 而具体计量属性则是为了实现这一计量目标而必须采用的手段。第三, 与自身的三级估计方法自相矛盾。三级估价中确定公允价值时会依赖现行市价、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具体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引领着各种具体计量属性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并不适合与它们并列成为一种具体计量属性。

参考文献

[1].董必荣.试论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计量的可靠性.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6

[2].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会计研究, 2007;11

[3].周明春, 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会计研究, 2009;9

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思考 篇8

从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观点出发,新会计准则适度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其定义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一致,成为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的一个重要标志。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对财务报告产生较大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等组成。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实质性趋同,趋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新会计准则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定义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一致。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基本内涵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概念

公允价值是一种会计要素计量的计量属性。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与历史成本不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将不需要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按规定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但没有对应的现金流量。这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显著特点。

应当注意的是,采用公允价值时,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的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在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基本准则规定了五种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这几种会计计量属性有其内在联系,基础是历史成本。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后四种计量属性都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重在反映资产、负债的当前价值。从实质上讲,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也是公允价值,但又不能全部统一采用公允价值,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需要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如重置成本适用盘盈资产的计量;可变现净值通常适用存货的期末计量;现值适用固定资产等资产的使用价值的计量等。公允价值具有综合性,涵盖了前面三种计量属性,前三者是特殊情形,是“白马”,公允价值是一般情形,是“马”。

(三)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基本准则中,正式确立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并列;2.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诸多具体准则中适当引入,强调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形成的资产与负债等一些特定交易或者事项,如果有关资产或者负债存在活跃市场并且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此外,在诸多具体准则中,对投资者投入资产的会计业务的处理均规定了“不公允的除外”的情形。如在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准则中,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其实质要求就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新会计准则对价值不公允的交易不予规范,这属于监管部门的责任。

(四)确定公允价值的三个级次

我国新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三个级次:第一级次,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例如企业购入股票、债券或基金,因为其价值变动较大,对其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记入当期损益。第二级次,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通常投资性房地产适用这一级次,例如某投资性房地产可能无法取得所处地段的数据,可以类似地段的房地产的交易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投资性房地产的基准处理方法是历史成本,允许采用公允价值,但公允价值应能够可靠计量)。第三级次,对于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的资产,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资产公允价值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应当不大,或者在公允价值估计数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确定。这三个级次涉及到我国的所有企业。

三、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必要性

财务报告的目标决定了需要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规定了财务报告的目标,也是会计准则的目标。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从财务报告的目标可以看出其作用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助于使用者从不同角度根据准则形成的财务报告做出经济决策,侧重反映未来信息,体现了决策有用观;二是财务报告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侧重于反映过去的信息,体现了受托责任观。

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投资者。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投资者的可持续投资。投资者的可持续投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重中之重。投资者首先是根据财务报告进行决策,而且除机构投资者外,一般投资者主要也是根据财务报告进行决策。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者之间不是对立和矛盾的,而是相互有机统一于财务报告的目标之中。财务报告不仅要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要,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其目标是双重的。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主要都是针对企业外部使用者,而且,财务报告的作用也体现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求方面,对内部使用者而言,财务报告也非常重要。

财务报告的目标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这就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全面衡量企业经营业绩,及时反映市场价值的变动信息。无论中国会计准则还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目的都是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具相关性,更反映企业的现时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由于历史成本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引入公允价值成为必然。如果会计准则还完全按照原来的规定,固守历史成本处理,会存在很多问题,因为会计上所反映的信息可能越来越无法达到决策有用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就可能被边缘化。要想使会计不被边缘化,就必须保证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能够基本符合市场的规律,在可靠性的基础上必须考虑相关性。

四、新会计准则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新会计准则应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是: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能可靠计量。我国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采取了适度、审慎原则,适度引入公允价值,而没有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主要考虑到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一)公允价值损益的变动可能没有相应的现金流量作为支撑

如前所述,引入公允价值后,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一般要计入当期损益,但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没有相应的现金流,即企业利润表上增加了利润,仍可能没有现金流入。这样企业就有可能在没有现金流入的情况下导致现金流出,比如分配股利,并使其企业价值高估,也可能会出现相反或低估企业价值的情况。

(二)公允价值的确定不易得到市场的验证

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当无法从活跃市场中获取公允价值时,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依赖一些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而这些技术手段所得出的结果必须足够可靠,支持这些技术手段的市场参数也必须较为丰富和完备,做出主观专业判断的人员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否则公允价值就难以可靠地计量,甚至可能导致对会计利润和资产价值的人为操纵。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不是全面的引用,而是适度的引用,遵循可靠性原则。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总体上是比较稳健的。

五、对相关政策的建议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前提条件是: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能可靠计量。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涉及面较广、内容较新,在经济转型、业务多变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能够获得并能可靠计量公允价值,对广大实务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推动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

(一)准则制定机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前提条件

新会计准则较多体现了原则导向的理念,给实务工作留下了较多的职业判断空间,有必要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必要的时候可通过专家工作组意见、解释公告等形式做出解释或规范。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培训,重点讲解实务工作者在执行新准则中难以理解的内容,为准确执行新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打好基础。

(二)新会计准则要求监管部门适应变化

为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监管部门需要依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新会计准则规范的企业财务报告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新的评判准绳和衡量标准。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将形成当期损益,国家有关部门对企业的考核指标应适当调整,不应单纯考核利润,这样也有助于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防止短期行为。监管部门需要适应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变化,进一步规范会计秩序,提升行政能力。相关部门之间应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作,尽可能地为企业顺利实施新会计准则创造和谐的内外部环境。

六、结束语

上一篇:伙食监督委员会工作计划下一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