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规民约的流程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规民约的流程

村规民约的流程 篇1

清一色罚款的“村规民约”难靠谱

目前农村仍然流行的“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一种表现形式。客观地说,许多农村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的“村规民约”,做为法律法规的一种“补充”,它对约束部分村民的不当行为,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据观察,从目前的一些“村规民约”开看,不乏简单粗陋的文字表述,甚至有的地方制定的村规民约走形变味,清一色的用罚款来作惩戒的手段。例如有一个村为禁止村民打架斗殴竟规定:“打架斗殴者,每人罚款100元。”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虽然限制了打架斗殴现象,但由于没有解决思想问题,有理的一方觉得掏钱冤枉,其结果治标不治本;还有的不问青红皂白,全都是“罚款”:鸡鸭进邻居田每次每只罚款50元、耕牛进别家菜园果园每次每头罚款100元、倒垃圾入塘者每人每次罚50元、私自毁坏村庄古树风景树者每人每次罚款500元……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让人觉得这不是村规民约,而是“罚款公约”。

用简单的`罚款思维来解决农村中的不良行为,似乎很难奏效。究其根源,关键是罚款这种强制行为管的是手脚,而不是心灵;村民的文明守法意识,是靠自我约束培养出来的,不是靠罚款罚出来的。何况,村民某些不良的行为举止是潜意识里的坏习惯,只有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形成村民自觉行动,才能收到长久之效。那些随意设定罚款的“村规民约”,也违反了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清一色罚款的“村规民约”是不是可以视为“问题村规民约”呢?!这些问题村规民约的存在,不但影响了干群关系,而且也阻碍了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必须引起重视。

村规民约的流程 篇2

在传统民间社会的村规民约中, 习惯是其主要表现形式。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 尤其是国家治理下村民自治的推行, 村规民约也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而有新的变化。通过本人调查的现代两个村规民约范本与以往文献所记载的乡规民约比较可以看出:

从发展规模上来看, 曲折性是近代以来村规民约发展的主线。中国自晚清就开始了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一方面在唯西方马首是瞻的思潮影响下, 中国法制变革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个对村规民约给予毁灭性打击的是在计划经济的30年左右的时间里, 村规民约遭到毁灭性打击。基于以上这两方面的原因村规民约在规模上急剧下降。经过前两次巨大冲击后, 村规民约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其复兴的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 广西罗成出现了全国第一批村委会, 这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1982年宪法修改草案中明确将村委会作为国家农村基层组织写入宪法, 这标志着村民自治政权合法性以宪法形式给予肯定。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 明确指出:“村民委员会要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 大力开展创建文明村、评五好家庭等活动。” (①紧接着, 在1987年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试行) 》, 自此, 村民自治进入了法治规范的阶段, 由于其自发性增强, 许多村规民约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传统村规民约有关规范事项, 甚至相当一部分村规民约对传统村规民约的照搬, 村规民约的地位得到了恢复。可见自改革开放以来, 村规民约在广大农村又得到了复兴, 规模空前。

从形式上来看, 现代村规民约大多复制了“行为模式—法律后果”的现代法律规则模式。如山东潍坊方西村村规民约第十二条规定:村民要严格遵守《信访条例》有关规定, 不准参与越级上访、集体上访, 有问题的通过正当渠道逐级向上级反映, 不准无理取闹、聚众滋事, 不准歪曲事实、诬告他人。构成违反治安条例行为的, 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这一条文中“村民要严格遵守……诬告他人”为行为模式, “构成违反治安条例行为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法律后果。而且从制裁措施来看, 与以前村规民约的“原始性、落后性、野蛮型”相比, 现在法治下的村规民约更显的合法、合理。另外据笔者调研所知, 现如今的大部分村规民约具备国家法的逻辑性, 引入了国家法律的“章”“节”“条”的结构表现形式。

从内容上来看, 第一, 现代村规民约的乡土性不足。现代村规民约用语现代化、形式化, 是法律政策的缩影, 传统村规民约用语比较通俗话和实质化, 乡土气息浓重。第二, 现代村规民约从村内组织设置、村民权利义务, 对村民的奖励和惩罚都有详细的规定, 而传统的村规民约在主要集中与本村的生产生活秩序。第三, 现代村规民约的制定其目的是促使村民完成国家与政府的各项任务, 很少涉及对公共权力的制约, 村民义务具有优先性;传统村规民约中虽然村民义务也具有优先性的规定, 但这种义务本身更多的是村民对生活在村落的这个共同体所负有的、直接关系到共同利益的义务。第四, 现代村规民约更多依靠外在机制来解决村内纠纷, 而传统村规民约主要依靠村内的约束机制。实践证明传统村规民约中, 具有实效性的村规民约并不总是与正式的法律保持一致。例如出嫁的女子, 祖业没有继承权;死者不火化以及游街示众等处罚措施均与国家制定法理念不符。同时在民间纠纷的调解中, 村民自治组织达成的调解合议主要依据民间习惯, 而不是如《村民委员会》或《人们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件》所规定的那样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

通过以上描述可看出村规民约在国家治理下法治化进程中状况可谓是喜忧参半。村规民约空前规模的扩大, 对稳定村落秩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也有很多学者怀疑从乡规民约逐渐失去乡土色彩和经验色彩的事实中可以察觉到以村规民约为代表的民间法是不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事实并非如此, 从下面介绍的村规民约与国家法治之契合中可以看出村规民约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契合的表现

通过上述了解到村规民约的法治实践与国家法治进程密不可分。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同构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 但法治之路的导向决定了中国作为法治后进型国家, 如何解决法治之法和相关制度的同构问题, 是通向法治之路所必须特别关注的问题。②法治观念、法治主体、法治方式、法治监督是现代法治下分析问题的角度, 因此只有从这几方面着手才能实现真正了解和实现法治之治。在法治化大背景下, 村规民约在形式上的不断规范化和制定的程序化发展显示出规则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与国家法治的契合, 以实现法治之治。

(一) 从村规民约权利意识看法治观念的变化

所调研的广西甲篆乡松吉村的村规民约和山东潍坊方西村的村规民约中可看出现代村规民约在内容和立约价值取向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法治观念大致有两种:一是依法而治, 强调法律的治理作用;二是通过法律实现对公权力的控制。③前者的法治观念古已有之, 也是中国传统观念上的“法治”, 后者的法治观是近代借鉴西方法治理念而产生的权利本位法律观。山东潍坊方西村村规民约按“章”“节”“条”三级结构的形式表现, 各章依次规定了总则、村级组织及村干部、村民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从公共管理、自觉履行义务、发展公共事业、附则。而广西甲篆乡松吉村的村规民约没有仿效现代村规民约制定的结构形式, 依旧采取比较押韵的顺口溜式的语言表达形式, 所涉及的内容与方西村大致一样。不管采取何种结构形式,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都成为这两个村村规民约开宗明义的立约宗旨。

再就是现时期的村规民约除承袭了原来村规民约规定的义务外, 赋予村民在村民自治中的自治权。山东潍坊方西村村规民约第八条规定村民权利“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 关心支持和监督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审论村委会的年度计划, 搞好村干部的测评”此规定可以看出村规民约从义务本位逐渐过渡到权利本位。村民已经不单是被治的主体而是逐渐转变为治理的主体。

(二) 从实施方式的变化看与现代法治之契合

方西村《村规民约》第二条规定:本村规民约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形成, 由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各家各户代表讨论通过, 村委与各家各户签订遵守协议书, 到街办司法所见证。全体村民必须自觉接受其约束, 遵守其规定, 服从其管理。“村委与各家各户签订协议书”其本质是村民与这个乡村社会中的法治主体签订协议, 从这个规定中我们明显的看出不同于以往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个人与集体关系, 现在村规民约的制定在处理二者关系上更多的容纳了理性的因素。契约作为西方法治理念的基础, 成为现代法治的标志性形式。“签协议书”这个法治象征的标志使得这个乡村组织联系的基础理性化, 而非单纯的依靠道德约束和感召。契约这种形式更多的体现了现代法治理念。由村规民约的变迁我们知道以前村规民约的遵守更多依靠的道德和村民的自觉性, 而现在更多的融入了法治的理念, 将农村依法治理工作从学法转向守法、用法的法治实践上来。

(三) 从村规民约的程序化看与现代法治监督之契合

法律本身的缺陷就在于不能确切的规范人的内心, 只是一种人性不完善的救济措施和引导人向善的监督机制, 因此现代法治下, 监督公权力的标准和规则是必不可少的。从村规民约的讨论层面而言, 村规民约实际上发挥着对于村庄公权力的监督作用。从方西村村规民约中我们可以看出与以前我们所熟知的传统文本相比, 倡导、劝诫性的内容逐渐减少, 程序规则性内容不断增加, 这从正面反映了村规法治监督功能不断得到加强。方西村村规民约第七条:村治保、青年、民兵、妇联、计生等组织按各自职责做好工作。所有本两委成员和已退下去的原村两委成员、全体党员、村民代表都要自觉遵守村规民约, 不搞特殊, 认真接受村规民约管理领导小组监督。表明所有本村村民一律平等, 不搞特殊化, 都必须受村规民约监督。第八条: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 关心支持和监督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审论村委会的年度计划, 搞好村干部的测评。表明村民具有监督村委会权利。这一系列的实施规定, 构成了方西村的法治监督体系, 这一法治监督体系对于方西村这个基层组织形成了有效地监督和制约。

(四) 从村规民约的理性化处罚看法治行为

传统村规民约中存在较多于法不合的“土规定”。这些村规民约“土规定”有的是强势者主观的臆断, 过于偏激, 经不起检验。多大都对村民赌博、盗窃、违反计划生育行为予以严厉处罚, 一般来说会处以罚款和取消村民在村里的福利待遇, 比如早期某村村规民约共五十条但涉及罚款的多达二十条以上。有的规定侵犯财产权利如“牲畜吃庄稼打死不赔”, 有的规定侵犯人身权利如“发生盗窃等案件不能私自报公安机关”等。这些规定短期内达到了治理村落秩序的目的, 但是随着人们法治意识的觉醒, 这类规定会给人们造成错误的误导, 影响法律维护人民正当权利的权威性, 与现代法治理念相违背。但从2007年制定的方西村村规民约中可看出取消了这些侵犯人身、民主权利的制裁措施, 而代之以对于违规程度严重的行为, 交由司法机关来处理, 处理方式上已经依法进行, 村规民约自觉地遵从了国家制定法, 传统的村规民约更多体现的是“治民”的思想, 而现代村规民约更多的考虑到村民利益, 从自身上维护村民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2]谢晖.当代中国的乡民社会、乡规民约及其遭遇[J].东岳论丛, 2004, (6) .

[3]厉尽国.法治视野中的习惯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4]于语和、安宁.民间法视野中的村规民约—以河北省某村的民间调查为个案[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5 (5) .

[5]范愉.民间社会规范在基层司法中的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6]民间法与法律方法网[EB/OL].http://www.xhfm.com/.

[7]梁治平.传统及其变迁:多元景观下的法律与秩序[EB/OL].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

[8]刘龙飞, 李春江.村规规定男女通奸罚1500元, 村官称为改善民风[EB/OL].天津网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201104/t20110426_3625581.html.

村规民约的流程 篇3

关键词:村规民约;妇女权益;文化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78-02

2010年10月10日,由全国妇联、李嘉诚基金会牵头的启璞计划一村“两委”女干部培训班在广西全面铺开。这次培训亮点及特色突出,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广大女村干部的欢迎和好评。该项目旨在提高村“两委”女干部综合素质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能力,发挥项目杠杆作用,带动更多的政府和社会资源投入,进一步促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推动中国农村妇女发展。

由全国妇联/李嘉诚基金会启璞计划——村“两委”女干部培训试点项目中,我们针对村规民约中的妇女权益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诸多问题。经过研究探讨,我们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农村妇女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原因,希望可以给村规民约的修订和农村妇女权益的保护提供建议。

一、妇女权益在村规民约现状

村规民约是村民在农村自治中,为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规章制度。内容包括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

村规民约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规范村民自治的各项活动。一般包括保证村民自治的组织机构、议事规则,经济生活管理、社会生活管理等内容,不仅关系到村民自治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更关系到土地、宅基地和征地补偿等重要集体资源的分配。第二个是规定村民违反和破坏规章制度的处罚条款。第三个是礼仪习俗,包括婚丧嫁娶、生子、祭祀等仪式活动及其规则。这些规则在许多村规民约中并没有以成文的形式表现,但是在村民的实践生活中又确实存在,并且对村民的行为倾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村规民约是村民集体合议的产物,更容易被认可,所以,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共同规则和约定,在调节民间纠纷,维护农村生产、生活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许多村规民约尚未体现有关法律法规的精神,甚至有违背关法律法规的精神的内容,但在妇女权益保护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在李嘉诚基金会与广西妇联共同举办的广西女村干部培训中,我们曾针对村规民约及妇女权益保护的内容进行了专项调查,我们发现:妇女们对以书面形式表现的村规民约的内容知之甚少,极少参加村里的政治活动,包括村规民约的制定,妇女们了解更多的是长久以来口耳相传的习惯做法。当村规民约的内容与妇女的实际利益,如分田分地分收益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村集体利用村规民约压制妇女,而多数农村妇女也因村规民约的权威性选择了屈从和放弃。多数妇女(84%)认为改变村规民约的难度很大,有43%甚至认为无法改变。

二、原因分析

为什么在农村妇女的政治、经济甚至生存的权利遭到忽视与剥夺的同时,村规民约可以合理合法的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为什么87%的被调查妇女,53%的被调查女村干部不想修改村规民约?不同的人,不同的集体甚至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立场,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村规民约中的妇女权益问题,为改变农村普遍歧视妇女的现象,为村规民约的建设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

(一)父权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在中国,性别歧视深种于父权文化之中,这一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二十年间,国家对农村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希望通过一系列运动把旧社会的农民改造成新时代的公民,并试图用正式的法律来取代农村原有的习惯法、民间法。但是,作为意识形态存在的父权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千百年来以来土地生存的农民的思想中,尽管《婚姻法》强调男女平等,但在农村地区,婚姻生活、家庭生活更多的受传统习惯支配而不是法律。家庭财产由男性继承,父母由儿子赡养,男性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农民自然地遵循祖辈传承下来的习俗和做法。

如:“从夫居”的婚嫁形式在广西壮汉民族居住的几乎所有区域被固定化、制度化了,女儿必须嫁出去跟随丈夫居住,而女儿外嫁,成了“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是别家的人了,要照顾丈夫,养育儿女,侍奉公婆,甚至无法赡养自己的亲生父母。成了外人,那么,她自然就无法继续享受原本在娘家的所有经济权利。而在丈夫家,由于土地已经分配完毕,遵照“增人不增地”的原则,嫁进的妇女也无法获得土地的再分配。“稍微好说一点的,会分给集体收益,不好说的,就什么都没有,包括我的孩子也没有。我就是这样的。”①一位女村干部的描述几乎是大部分外嫁女经济权益无法获得保障的真实写照。“男人主事,我们女人就只能做事了。”①

“我在丈夫家没有分到土地,但可以享有出嫁了的小姑子的土地,我在娘家的那一份归我嫂子享用,毕竟是他们给我父母养老送终,我给我公婆养老送终。这很合理。所以,我们那里时兴嫁给有姐妹的男人。”①这样的分析似乎合情合理,但在出嫁的妇女中,总有一个是无法享受本该属于自己的经济权利的。如果是丈夫没有姐妹,或者本人离婚、丧偶,又会如何?“那就自认倒霉了。”①这种“自认倒霉”与其说是怨天尤人,还不如说是妇女自身对父权文化无奈的选择与屈从。

如今,随着农村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多数农村土地不能进行再分配,加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集体收益各不相同,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本村村民的经济权益,“从夫居”的外嫁女的经济权益自然地就会遭受最大限度的剥夺。与这种情况相似的是上门入赘,倒插门女婿的状况并不比妇女强,入赘女婿多数会遭受歧視,必须经过村民小组会议或村民大会来决定他是否能够参加集体资源的分配。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对无儿户的歧视,是对妇女的歧视。

(二)宗族观念深入人心

在广西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存在着基于血缘、地缘和宗教而结成民间组织—宗族。20世纪80年代以来,宗族活动逐步恢复,修族谱,建祠堂,祭祖宗,解决民间纠纷,操办红白喜事,举行节日庆典等,虽然宗族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村民因事而聚,事毕即散,但是,宗族在统一村民的思想和行动,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否入族谱,入祠堂,能否成为祖宗的后嗣一脉,是农民精神世界的大事,而“光宗耀祖”的关键是传宗接代的男孩。

“怎么样都要生一个男孩,要不然入不了族谱,我们家就没有说话的分量。”“有了一個男孩还不够,越多越好,人多力量大。”①“说话的分量”直接关系到的是经济利益的分配。政治利益的纷争则体现在村干部的选举中,“我姓张,你也姓张,大家是本家,一家人,怎么会投票给姓李的呢?”①这种扩大家族影响力的选举动机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并不少见。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利益追求,还是精神世界的寄托向往,男孩都是宗族文化的关键因素,这就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女孩的存在以及其权益的忽视。

(三)乡土民俗文化的影响

乡土民俗文化是农村地区中集居的村民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由于村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更狭小的空间,彼此依赖,关系密切,所以,共同的生产、生活都依靠习惯做法和风俗文化来维系,代代相传,这也成为不成文的村规民约的一部分。

在农村地区,有很多通行的习惯做法。如:祭祀时女人不能进入祠堂;过节或款待客人时,女人不能上桌吃饭;男人主事,女人做事;女儿是必定要嫁出去的等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作为相对力量更小的妇女群体而言,移风易俗的难度非常大。“我想过改变它,但仔细一想,从哪里改?怎么改?都这么做,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了,我即使是个女干部,可我还是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①“为什么要改呢?大家都这么做,没有对生活、生产有多大影响,而且村委会里大多是男人,怎么改?”①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乡土民俗文化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它的形成有历史、地狱、民族、政治、历史等多方面复杂原因,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原本单调闭塞的乡村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媒介进入农村,不但改善了农民的精神生活,而且让他们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种种复杂因素纠缠在一起,这就不是废除某些村规民约就能解决的,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应有不同的思考。

(四)法律法规意识不强

在农村,土地是农民的财富保障,安全保障,也是身份归属的象征。所以,家庭既支持妇女争取集体成员身份、获得福利,又受制于村集体的压力;妇女个人既认同父权文化对女性的规约,又会在自身利益受损时为自己争权。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正式的法律法规所代表的是农民不太熟悉的知识与规则,在很多情况下,它和农民的乡土生活实际并不一致,因此也很难满足实际需要,结果是农民们,尤其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村妇女往往规避法律,按习俗行事,不知道也不管是否符合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另一方面,国家乃至村委会,在力图维护政策与稳定的同时,退让与妥协也时有发生,“不告不管”。

三、结语

在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文化习俗流传的时间、范围与影响力远大于城市,社会的、宗教的、民族的、心理的、意识形态的内容相互交错,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微妙复杂,家族意识、民间风俗和各种迷信从来没有完全消失,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有可能进一步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对建设村规民约,维护农村妇女权益有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R].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2]段联合,陈敏直,丁珊.中国传统文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3]梁国楹.中国传统文化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4]金涛,编.中国传统文化新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张抗生.性别歧视的历史文化背景考析[J].学习与探索,2004(4).

[6]易银珍.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观的基本内涵[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6).

[7]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8]丁娟.中国农村妇女发展走向思考[J].争鸣与探索,2000(2).

村规民约的流程 篇4

民自治愈显重要。村规民约作为一种规范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也无国家强制力保

证实施,只能依靠村民的自觉遵守、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批评教育等获得实现。

然而,由于村民法制意识薄弱、有关部门重视不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的村规民约还不规范,存在不少问题,并未起到预期的作用,这就使得它成为了

一个当前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调查时间:2010年8月

调查对象:村书记、村会计、村人民调解委员、村内生产队长、村民、大学生

调查方式:制定提纲访问

正文主体:

(一)调查内容

这次的调查由于需要去村委会进行,所以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需要拟访问提纲。这次的调查内容分为三个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村干部处收集并了解村规民约的变化发展情况,第二个阶段是访问其他不属于村内干部的民众,了解普通民众对于村规民约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通过了解“调解”解决的案例来分析村规民约的自治性。

(二)调查过程

第一阶段——访问村干部

事先与村内的人民调解委员蒋红约好,我按照自己拟定的提纲做完了访问。之后又在办公室和村内的会计与书记都做了简单的了解,这些干部们都比较随和,问他们的问题他们都会很耐心的解答。之间我了解到和发现到的问题将在随后的报告中指出。

第二阶段——访问村民

这次的访问我特意的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众,有农村大学生、村内的生产队长、普通农民。从他们的访问和调查中无一例外的发现对于村规民约的陌生。才发现在除了村干部以外的其他民众中间,很多人几乎是对村规民约表示一无所知。

第三阶段——了解“调解”案例

由于时间的局限性和可遇不可求的现实状态,这次只跟着调解委员了解到一个简单

民事纠纷的案件,最后双反以和解告终。

(三)发现的问题

⑴村内民众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现在的农村民众大多数是初中学历,也有很多初中

没毕业的,很少以部分拥有高中以上的学历。所以法律意识就显得很淡薄。

⑵村规民约的内容太大,没有具体的指向性,几乎都是道德范围标准的,所以就像那

位调解委员说的在实践时是没什么意义的。

⑶监督体制的缺陷是很严重的一块,没有特别的规定,没有谁来监督虽说大家都有监

督权,但在实施的时候是很艰难的。

⑷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七条规定:“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

组成,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

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驻在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派代表列席村民会议。” 有的地方,在制定村规民约时只是召开村委会而不召开村民会议;有的虽然召开村民会议,但

并没有符合法定人数的村民到会和表决。同时,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

条规定:制定村规民约,要“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但从实践中看,许多村委会并未将村规民约依法备案;有的报乡、镇政府后,乡镇政府对其一些违

法规定仍然熟视无睹。

(四)结论

我国的村规民约的发展良莠不齐,它是实现村内稳定与村民自治的纽带,但同时仍

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是农村的发展局限性。

张景峰先生在《法律嫁接论:村规民约的启示》一文中认为中国农村村规民约发挥

了对国家立法不足的重要补充功能:村规民约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准法”规

范,是把广泛存在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国外的历史和现实中的自治体制和规范

模式嫁接到中国农村,是对我国法律嫁接理论的重大发展。孟大川先生认为:在依法

治国的条件下,村规民约应当在有法可依的范围内严格遵守法律,可以在无法可依的空白区作出合理规定,还必须建立对村规民约合法性的监督审查机制。杨建华、赵佳

维先生认为:村规民约是农村社会整合的一种重要机制。王晓慧、翟印理先生认为:

为保证中国法制统一,学界不应过高渲染村规民约的功能作用。村规民约作为一种

文化遗产,伦理价值和道德教化的作用和意义是主要的。

(五)体会

通过这次暑假的调查可以说是让我受益匪浅,从中我认识了很多人,也了解到整个

农村村民的大概素质文化水平,学习到了有关于村规民约的一些知识和影响,上网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学者与专家的看法,现在更能宏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通过这次的调查最后总结出以下的观点:

村规民约在中国农村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体现:

⑴、农民政治参与的民主功能

⑵、国家立法不足的补充功能

⑶、基层群众自治的管理功能

在依法治国的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并正确认识村规民约的合法性问题。

第一、村规民约应当在有法可依的范围内严格遵守法律。

其次,制定村规民约的程序要合法。

再次,制定村规民约的内容要合法。

第二、村规民约可以在无法可依的空白区作出合理规定。

第三,必须建立对村规民约合法性的监督审查机制。

(附 对人民调解委员的访问卷)

我:首先我想请问你有关于我们这个村的“村规民约”是如何制定出来的?(他的制定主体

是哪些?经过了哪些程序?其主要针对的是哪些方面制定?)

调:因为这里的村干部每隔几年就会换,我做调解委员也是从上任手里接手工作,像在农村

这些地方,也不会在特意的去了解村规民约的历史与制定情况。制定主体肯定是镇政府的一些从事这方面的干部制定的,然后向上级请示可以就可以了。针对的就是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和相邻关系这三大块。

我:我也看了我们村的“村规民约”就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和相邻关系几三个方面,应该说

每年的“村规民约”都有些简单的调整情况,您能谈谈这些变更的具体事项有哪些呢? 调:其实我从事的这几年调解工作里头,没什么调整,以前的就不知道了。

我:那您觉得这几个方面的“村规民约”有什么特点?主要强调的是什么呢?

调:特点这个不好说,就是为了整个村内的稳定吧!主要强调的肯定就是村民自治。

我:每种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有其原因和意义存在,那您认为“村规民约”的制定在什么原因

下产生的,他产生之后对于解决村内民众的民事纠纷又有什么意义呢?

调:其实我个人觉得是没什么意义的。你看吧,在农村大家都是自由散漫惯了,一般都是真的发生纠纷了我们去调解的时候也不会按照村规民约的来,毕竟这种条条款款的规定的都是很死的,我们必须根据当时实际情况,针对什么人什么事件才能做出劝解。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个人的素质,讲道理很重要。所以我觉得是没什么意义的。都是大家相互的。我:既然有了规章制度,那民众就要遵守干部就要维护,那作为村干部,您们要怎么维护“村

规民约”的权威性呢?面对村内的一般民事纠纷都会采取什么手段和措施呢?(息事宁人、和解、调解、诉讼„„)其中主要又是谁在调解呢?

调:其实你应该也了解到一般的村民都不知道这个村规民约的,所以维护权威就显得很难,就是出事了就去调解,一般都是像我,和办公室有空的其他干部都可以去调解。

我:在我们村内维护整个村内的秩序您认为主要依靠的是什么?(法律、道德、风俗习惯、村规民约、村内有权威的人、恶势力„„)

调:现在大家的素质都比从前提高了,通过报纸,电视也会了解到法律是很重要的,所以相

对来说,法律是摆在第一的,但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就是以道德了,另外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面子”,很多人都会顾及到这个都说要买谁谁的帐,我们有的时候在不能调解的情况下,就会去请那种对于双方当事人都很重要的人,这样双方都会买他的面子就可以说调解了这样的纠纷。

我:像您们这些调解委员在进行调解的主要目的什么啊

调:目的肯定就是为了处理村内纠纷。

我:像您们在调解这些村内的纠纷时,有没有涉及到刑事方面的纠纷?那您们在处理这些纠

纷的时候都会怎样处理呢?

调:一般是有那种轻微的,就是可能推搡中谁谁有点受伤,这种情况的话就是先处理伤者的情况。像那种大的刑事纠纷,我们都不插手,直接移交派出所或者公安机关。

我:像这样的调解纠纷的案子,您们一般平均一年回调解多少件啊?那是否存在一些指标来

考核您们?(纠纷调解率、上访率、„„)

调:差不多是一个季度8件左右,像你说的那些没有的,镇司法机关是不存在这样的指标的。我:我想大多数村民由于文化方面的制约,当他们遇到了一些刑事犯罪大多数都不愿选择司

法救济,这是为什么啊?

调:麻烦。花钱。时间要拖很久,你请律师花钱,你递交诉讼书什么的也花钱。

我:您们在调解村内的民事纠纷的时候会遇到一些村规民约里面没有的内容,那像这种情况

你们一般会怎样处理啊?

调:我们处理的很多几乎都是村规民约没有的,这种情况我们就要了解到底发生的是什么,然后才做出判断,看双方满意不,是在不行就让他们去镇政府解决或者世界自己去派出所。

我:其实您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候有实在的根据“村规民约”吗?或者就根据了一般的风俗

习惯和基本道德呢?

调:这个肯定没有。就是法律和道德了。

我:您们在处理这些纠纷的时候会发现“村规民约”的利弊吗?

调:利弊?这个还真难说,肯定需要村民的自愿遵守,讲道理,毕竟村规民约是没什么法律

约束力的。

我:您们在处理这些纠纷时谁监督呢?“村规民约”的监督主体是哪些呢?

村规民约 篇5

〔1〕热爱租国,热爱家乡,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

〔2〕热心支持村公益事业,履行公民义务和村民责任。〔3〕维扩社会秩序,不偷、不赌、不涉黄、不涉毒、不凌强欺弱,做遵纪守法好公民。

〔4〕爱护公物,爱护集体财产,维护集体利益。〔5〕提倡文明用语,不讲脏话,举止文明、礼貌。〔6〕孝敬老人,关心残疾人和帮扶困难群众,提倡男女平等,做到村民团结,邻里互助,家庭和睦。

〔7〕关爱儿童,注重未成年人教育,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8〕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门前要“三包”、垃圾不乱丢,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搞好环境美化绿化。〔9〕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倡导志愿服务活动。〔10〕人人学文化,个个讲科学,重视子女教育。〔11〕提倡移风易俗,执行火化,反对封建迷信,反对愚昧落后。

〔12〕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搞好计划生育。

吟州村党支部 吟州村村委会

板 桥 村 村 规 民 约

〔1〕热爱租国,热爱家乡,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

〔2〕热心支持村公益事业,履行公民义务和村民责任。〔3〕维扩社会秩序,不偷、不赌、不涉黄、不涉毒、不凌强欺弱,做遵纪守法好公民。

〔4〕爱护公物,爱护集体财产,维护集体利益。〔5〕提倡文明用语,不讲脏话,举止文明、礼貌。〔6〕孝敬老人,关心残疾人和帮扶困难群众,提倡男女平等,做到村民团结,邻里互助,家庭和睦。

〔7〕关爱儿童,注重未成年人教育,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8〕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门前要“三包”、垃圾不乱丢,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搞好环境美化绿化。〔9〕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倡导志愿服务活动。〔10〕人人学文化,个个讲科学,重视子女教育。〔11〕提倡移风易俗,执行火化,反对封建迷信,反对愚昧落后。

〔12〕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搞好计划生育。

板桥村党支部 板桥村村委会

上 沙 村 村 规 民 约

〔1〕热爱租国,热爱家乡,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

〔2〕热心支持村公益事业,履行公民义务和村民责任。〔3〕维扩社会秩序,不偷、不赌、不涉黄、不涉毒、不凌强欺弱,做遵纪守法好公民。

〔4〕爱护公物,爱护集体财产,维护集体利益。〔5〕提倡文明用语,不讲脏话,举止文明、礼貌。〔6〕孝敬老人,关心残疾人和帮扶困难群众,提倡男女平等,做到村民团结,邻里互助,家庭和睦。

〔7〕关爱儿童,注重未成年人教育,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8〕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门前要“三包”、垃圾不乱丢,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搞好环境美化绿化。〔9〕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倡导志愿服务活动。〔10〕人人学文化,个个讲科学,重视子女教育。〔11〕提倡移风易俗,执行火化,反对封建迷信,反对愚昧落后。

〔12〕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搞好计划生育。

上沙村党支部 上沙村村委会

老 涂 村 村 规 民 约

〔1〕热爱租国,热爱家乡,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

〔2〕热心支持村公益事业,履行公民义务和村民责任。〔3〕维扩社会秩序,不偷、不赌、不涉黄、不涉毒、不凌强欺弱,做遵纪守法好公民。

〔4〕爱护公物,爱护集体财产,维护集体利益。〔5〕提倡文明用语,不讲脏话,举止文明、礼貌。〔6〕孝敬老人,关心残疾人和帮扶困难群众,提倡男女平等,做到村民团结,邻里互助,家庭和睦。

〔7〕关爱儿童,注重未成年人教育,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8〕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门前要“三包”、垃圾不乱丢,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搞好环境美化绿化。

〔9〕提倡全面开展学雷锋活动,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10〕人人学文化,个个讲科学。

〔11〕提倡移风易俗,执行火化,反对封建迷信,反对愚昧落后。

〔12〕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搞好计划生育。

老涂村党支部 老涂村村委会

老 涂 村 村 规 民 约

〔1〕热爱租国,热爱家乡,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

〔2〕热心支持村公益事业,履行公民义务和村民责任。〔3〕维扩社会秩序,不偷、不赌、不涉黄、不涉毒、不凌强欺弱,做遵纪守法好公民。

〔4〕爱护公物,爱护集体财产,维护集体利益。〔5〕提倡文明用语,不讲脏话,举止文明、礼貌。〔6〕孝敬老人,关心残疾人和帮扶困难群众,提倡男女平等,做到村民团结,邻里互助,家庭和睦。

〔7〕关爱儿童,注重未成年人教育,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8〕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门前要“三包”、垃圾不乱丢,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搞好环境美化绿化。

〔9〕提倡全面开展学雷锋活动,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10〕人人学文化,个个讲科学。

〔11〕提倡移风易俗,执行火化,反对封建迷信,反对愚昧落后。

〔12〕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搞好计划生育。

村规民约 篇6

1、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2、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和睦相处,正确处理好村民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得惹事生非,拉帮结派,不得聚众闹事,打

架斗殴。

3、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敢于同各种不良现象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严禁赌博、吸毒、封建迷信等一切违法和不健康的活动,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

浪费。

4、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村里公共事业,积极参加村民会议,商讨公共事

务。

5、维护村容村貌,搞好环境卫生,美化生活环境,优化育人环境,严禁乱倒垃

圾脏物。

6、村民积极履行各种义务,主动参与道路、交通、学校、水利等公益事业的修建维护工作,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承担抚养教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禁止

家庭暴力和虐待行为发生。

7、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婚育新观念,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禁止无证生育和计划外生育

8、认真搞好土地延包工作,落实生产责任制,不得随便侵占土地,不得抛荒弃

耕。

9、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注意防火防盗,注意交通安全,自觉服从对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品和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的管理。

10、爱护公物,不准侵占集体财物,不准损坏水利、交通、供电、电视、生产等公共设施,严格用水用电管理,禁止偷电偷水,不得私自铺设电线、水管。

村规民约建设法律刍议 篇7

(一) 法律依据

村规民约是依照法律法规, 适应村民自治要求, 由同一村的村民在生产、生活中, 根据习俗和现实共同约定的自我约束的一种规范。村规民约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1世纪中叶由著名学者吕大钧在其家乡制定的《乡约》, 当时对“广教化、厚民风”、创造和谐有序的乡村生活秩序, 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村规民约, 是存在于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介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民间行为规范, 为维护传统的乡村秩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教化作用。[1]现代社会, 作为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形式, 村规民约因自身特殊的价值, 其地位已经得到国家法律的确认。我国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 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里所谓的守则和公约, 在农村中即表现为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0条规定:“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 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 为村规民约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 法律性质

作为依据村民的共同意愿确立的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村规民约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 既不同于法律规范, 也不同于道德规范、习惯性规范、宗法规范等其他行为规范, 是介于法律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之间的“准法规范”, 属于民间法的范畴。

1. 村规民约是“准法规范”

所谓“准法规范”, 是指在某些重要方面具有类似法的特征, 起到类似法的作用的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和法律规范相比, 二者的制定主体不同、反映的意志、强制力、适用范围以及表现形式方面完全不同, 但通过对“准法规范”的分析, 不难发现, 村规民约是法律规范的重要渊源之一, 具有“准法规范”的双重性、中间性和过渡性的特征。

2. 村规民约属于民间法

“民间法是独立于国家法之外的, 是人们在社会中根据事实和经验, 依据某种社会权威和组织确立的具有一定社会强制性的人们共信共行的行为规范”[2]。村规民约作为“准法规范”, 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律体系之外的, 其“内容中往往充满了创造性或民间社会的生命力, 既有对现有资源与利益的分配原则, 也包含着大量习惯和风俗的确认”[3], 在基层农村实际上起着法律规范的作用。村规民约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为广泛、数量最庞大、作用也是最重要的民间规则。因此不管是在现实研究意义上还是现实状况上来看, 村规民约都成为重要的民间法。

(三) 法律功能

1. 弥补国家立法的不足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已被载入我国宪法。依法治国意味着国家立法的内容应该涵盖国家事务的方方面面, 同时我们的各项工作、各行各业都应该实行依法治理, 但国家法律的调整也存在不足, 特别是由于地区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其不可能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事无巨细地概括无余, 包罗万象。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可对农村社会的立法明显不足, 还有很多领域与方面存在立法的盲区。“法治秩序在乡村的建立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但乡村社区的风俗、情理等民间法的普遍存在是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客观现实”[4], 村规民约等“准法规范”的存在, 可以丰富和弥补国家制定法控制机制的不足, 必将成为国家立法的自然延伸和有效的补救手段。

2. 促进村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新农村法制建设的着眼点之一。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目前, 我国农民的法律知识匮乏、权利意识淡薄, 加之法制在广大农村更注重于政治统治功能, 法律工具主义色彩比较浓重, 决定了农民在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 法律在农村的权威大打折扣。通过村民自治, 参考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制定村规民约, 以村民熟悉的语言重新表述其内容, 可以极大地激发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 村规民约也能得到村民积极的认同, 并得以顺利执行。这样既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认识学习国家法的途径, 也能培养村民按规范办事的习惯, 进而树立法制观念, 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二、村规民约制定的法律规制

(一) 村规民约制定的原则

1. 合法性原则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 村规民约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 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因此, 村民在制定村规民约过程中, 要先法后约, 依法立约。

2. 民主原则

村民是制定村规民约的主体, 也是实践村规民约的主体。为了保证制定出来的村规民约得到村民的真正拥护, 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提高村民对制定村规民约重要性的认识, 让群众广泛参与, 经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3. 实效性原则

制定村规民约, 要从本村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村民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等, 以务实为主, 尊重村民的意见和合理要求, 做到合理可行, 同时要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执行。

(二) 村规民约制定的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0条和第21条的规定, 村规民约由全体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的形式来制定, 对于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 可先由村民会议向村民代表会议授权, 然后由村民代表会议代表全体村民完成村规民约的制定。可见, 村规民约制定权专属于全体村民, 负责制定机构只能是可以代表全体村民的自治组织, 一般情况下, 这项职能由村民会议承担, 除此之外, 村民会议也可以通过授权把该项任务交给民选产生的村民代表会议。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村规民约制定作为一项自治事务, 其自治性经常受到基层党组织的侵扰。从最初的提议制定, 到征集意见、讨论修改, 直至最后的表决通过, 在整个过程一直是由村两委主导的, 而作为村规民约的真正主体被排除在外, 法律明确赋予村民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利在现实中完全没有得到落实[5]。在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中, 还存在另外一种违法的情况, 即由乡镇政府超越职权, 直接为村庄制定村规民约。鉴于此, 要明确村规民约制定和实施中各主体的地位, 完善村规民约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即村民会议是村规民约的唯一制定主体, 村民委员会是村规民约的执行机构, 村民代表会议是村规民约的监督机构。

(三) 村规民约制定的内容

村规民约的内容是设定村民的权利和义务, 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定村民的行为, 应该怎么做, 另一方面, 则是规定村民违反和破坏规章制度的处罚条款, 主要有进行教育、给予批评、作出书面检查等内容。由于村与村之间的情况差别较大, 因此, 对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千篇一律, 具体制定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应体现本村特色。考虑到村规民约只调整特定的社区范围即村内的社会关系, 只对本辖区的村民有效, 因此, 制定村规民约, 应该紧密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本地的风土人情、人员素质、经济条件、交通、地理、资源等自然条件, 做到有的放矢, 才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才易于被村民接受[6]。 (2) 涵盖村规民约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 村规民约一般应包括维护农村生产、经营秩序、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治安、落实党的政策、履行国家法律、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同时, 在合法的前提下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本村利益和他村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 使村规民约真正起到沟通内化国家法的作用。 (3) 贯彻教育为主的原则。村规民约的内容要体现群众自治的原则, 特别是要突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原则。要以教育疏导为主, 鼓励表扬为主, 激发人民群众的自觉性。防止单纯依靠惩罚, 以免造成群众的对立情绪。在规范村民行为的同时,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尽力劝导行为不端的人走上正道。

(四) 村规民约制定的程序

首先, 村规民约草案的拟定, 应当充分发扬民主, 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其次, 应当将草案提交村民会议审议通过, 不能由村干部少数人暗箱操作。召开村民会议, 应当有本村18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 或者有本村2/3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 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必要时候, 可以邀请驻在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派代表列席村民会议, 乡镇司法员对制定村规民约进行具体指导, 并对村规民约的合法性把关;再次, 要严格和落实“备案制”。各乡镇政府应当加大对村规民约的备案审查力度, 既要进行形式审查, 也要进行实质审查, 对于违法法定程序产生的村规民约要宣布无效, 对于不合法的内容应及时返回重新讨论、纠正、完善。

三、村规民约实施中的法律问题

(一) 村规民约要不断完善

为保障村规民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要与时俱进, 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 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本村实际状况, 从“以民为本”的原则出发, 经过群众充分酝酿讨论, 及时进行村规民约的立、改、废等清理工作, 保证村规民约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二) 应当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村规民约尽管不是法律规范, 但它是受到国家法保护的行为规范。因此, 在执行村规民约的过程中发生纠纷时, 可以按照我国《民法通则》中关于“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的有关规定, 允许有关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无论对方是村民还是村民委员会, 都不影响其诉讼标的的民事法律关系性质, 这种民事诉讼同普通民事诉讼的区别只在于是以国家法还是以村规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准绳和依据[7]。另外, 即使不是该村民委员会组织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精神, 只要是在该村村规民约规定的事项内与该村及其村民发生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都应遵守有关村规民约[8]。

(三) 慎用“罚款”

从性质上看, 罚款是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行为人强制收取一定数量金钱, 剥夺一定财产权利的制裁方法, 是一种行政处罚。我国《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只能由法律设定。如果村规民约里涉及关于“罚款”的规定是没有合法性的, 其一, 村规民约作为自治规范本身不能设立“罚款”;其二, 村委会只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不是政府, 也不是政府的执法机构, 没有行政执行法, 而处罚是国家赋予政府行政机关的权利, 因此, 村委会没有处罚权。同时, 由村民委员会执行罚款也可能出现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 如拒罚、“认”罚后诉诸法律等。笔者认为, 应建立村规民约的适当制裁方式, 以保证村规民约的严肃性。如果有人违反了规约, 就应当根据其违约的轻重、损失的大小、态度的好坏等具体情况, 给予适当处罚。

(四) 建立监督保障机制

首先, 应加强农村党组织对村规民约执行的必要指导和监督。通过党支部成员和党员的带头遵守先进模范作用, 克服中出现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 保证村规民约良好的执行环境, 确保村规民约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 要发挥村民的监督作用。农村村民是村规民约的制定者, 他们在执行村规民约时最能发现其存在的违法问题, 能及时向村委会或有关部门反映, 便于及时对其作出纠正。再次, 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司法审查进行监督。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0条规定, 村规民约是否合法的问题应在法院审查的范围之内。在目前的法律框架内,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 如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相抵触, 人民法院可以对违法的村规民约不予适用并作出否定性判决。

摘要: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民主管理制度, 是介于法律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之间的“准法规范”, 属于民间法的范畴, 具有弥补国家法不足和提高村民法律意识等功能。村规民约的制定要遵循合法性原则、民主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其权力专属于全体村民、内容和程序要符合法律的规定。村规民约实施要不断完善, 发生纠纷时应当允许有关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同时慎用“罚款”并建立监督保障机制。

关键词: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张广修.村规民约的历史演变[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 .

[2]田成有.乡土社会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J].开放时代, 2001, (9) .

[3]范愉.试论民间社会规范与国家法的统一适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4]张学亮, 孙新国.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J].唯实, 2005, (7) .

[5]李斌.变迁中村规民约研究[D].山东大学, 2008.

[6]汪俊英.村规民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理论与改革, 2000, (5) .

[7]蒋颖, 王向前.村规民约制度的若干法律问题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

也谈批评严复《〈民约〉平议》 篇8

《〈民约〉平议》发表于《庸言报》一九一四年二月十五日的二十五、二十六号合刊。一九一四年五月十日创刊的《甲寅》第一期上,章士钊就写了《读严几道民约平议》(署名秋桐)一文批评严复观点。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与严复针锋相对,主要有两个观点。第一,自由平等乃普世价值观,并不能说是某一人某一类国家所特有,更非卢梭之独有思想。第二,肯定卢梭对天赋人权的贡献,“天赋人权之说,得卢梭而始大张于世 ”。第二部分中,章士钊指出《〈民约〉平议》最大的一个问题,即“严先生之平议,全出于赫胥黎《人类自然等差》一文。所列 ‘民约之大经大法 ’三则,亦即赫氏所举,其比论郝伯思洛克两家,与夫诠释自由平等诸义,并皆本之 ”。这是傅正先生文中未曾提及的。傅先生文中主要引用了《〈民约〉平议》中最关键的一段文字,即所谓为严复批判的卢梭三大观点:

今试举卢梭民约之大经大法而列之:(甲)民生而自由者也,于其群为平等而皆善,处于自然,则常如此。是故自由平等而乐善者,其天赋之权利也。(乙)天赋之权利皆同,无一焉有侵夺其余之权利。是故公养之物,莫之能私。如土地及凡土地之所出者,非人类所同认公许者不得据之为己有也;产业者皆篡而得之者也。(丙)群之权利,以公约为之基:战胜之权利,非权利也。凡物之以力而有者,义得以力而夺之。此段正是严复文章的核心,也是批评卢梭的靶子所在。虽然章士钊很客气地说严复观点全出赫胥黎《人类自然等差》,而事实却是严复直接翻译原文。只要比对赫胥黎原文与严复译文,这一点便一目了然。

章士钊在文章注中指明《人类自然等差》原题为 “On the Natural Inequality of Men ”,见于赫胥黎文集 “Method and Results”。今查见一九一七年 New York and London D.Appleton and Company出版的 Method and Results,共收录赫胥黎文章九篇,写于一八九○年的“On the Natural Inequality of Men”为第七篇 (原文见于一九一七年版 304—305页,见下图 )。可以肯定的是,《〈民约〉平议》主要观点确实是赫胥黎的而非严复本人的。

章士钊随后依据《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一篇四章 ”的原文说明卢梭是如何论述 “民约 ”起源的,以及卢梭 “约 ”之本意。最后总结说:“严先生所为,在平反民约之说,而于民之所以Method and Results 304页为约,与约字之义解,未能 求之卢书,细加体会,故虽号曰攻卢,其实于卢无与。”之后,章氏文章的第三部便主要针对赫胥黎而言,并非严复。

第三部分,章士钊不仅逐一批评赫胥黎的三条,而且结合赫胥黎原文指出严复翻译中的问题。比如,卢梭所说的 “自由 ”与赫胥黎所言的自由不同。

“卢梭曰:人生而自由者也,此特以示自由之性,出于天生,不出人造已耳 ……于生育之事无与也。今赫氏攻之曰:‘吾为医,所见新生之孩为不少矣。纍然块肉,非有保赤之勤,为之时其寒饥,历十二时寡不死者。是呱呱者,安得有自由之能力乎。’(原注:语依严译)是由天生之生,转入生育之生,并为一谈,以欺庸众。”再比如 “平等 ”。“赫氏之论平等,其说从体智身分而入,谓智愚强弱贵贱贫富之不同,自然而然,无法齐之,其言不为无理。然当知此种不同,卢梭非无所见,且尝标题著论,说明其所以不同之故矣。然则以此间执卢梭,宁非无谓之尤。”

至于严复翻译赫胥黎的不恰当之处,章士钊也有所指正。如: “(乙)……产业者皆篡而得之者也。”章士钊注曰:“末语仿佛卢梭竟不认有产业然者,此于赫意稍失。赫原语乃谓 ‘产业由他道而得者皆篡也 ’,即产业非经人类同认公许而得之者曰篡。”又如,章士钊认为严复的 “丙款 ”中将赫胥黎的 “Right of conquest”翻译为 “战胜之权利 ”易生误解,在自己引用时则改为 “征服之权利,非权利也 ”。总之,在章士钊看来,一旦从卢梭原文出发,无论是赫胥黎还是严复的观点都或多或少是误解卢梭的,也都是难以驳倒卢梭的民约论的。而傅正先生文中所提到的卢梭的两个 “契约 ”,卢梭和霍布斯、洛克契约论上的区别,章士钊文中也有所论述,此处便不再赘述。

上一篇:《经济应用文写作》模拟试卷二下一篇:小班幼儿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