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双硕士学位

2025-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武汉大学双硕士学位

武汉大学双硕士学位 篇1

该双硕士学位项目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发起,旨在发挥两校在环境科学、工程和管理领域的优势,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环境人才。项目第一期计划每年从两校分别招收不超过3名学生,入选学生将在两校各完成为期一年半的学习,达到学分要求及通过论文答辩者将获得两校的工学硕士学位。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与巴黎高科路桥学校校长阿梅尔·德·拉·鲍德纳耶签署了合作协议。阿梅尔·德·拉·鲍德纳耶表示,该项目有助于双方学生深入了解双方在环境问题上不同的关注点和理念,学习国际领先的环境工程技术,训练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沟通能力。项目初期专注于环境学科,预期未来逐步向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以及经济类学科拓展。

杨斌表示,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人才对于解决环境问题至关重要。近年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力推进国际化教学,在本科教学中开设国际班,先后与一批国际知名大学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并分别与耶鲁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建立了双硕士和本硕贯通学位项目。

武汉大学双硕士学位 篇2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提出及内涵

1.“双导师制”的提出

培养高质量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则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 它既是从事教育培养活动的前提, 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决定着教育的培养模式。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决定着其培养模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在校期间掌握某一专业 (或职业) 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此定位的突出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紧密结合, 可见, 培养高质量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抓理论学习, 另一方面抓技能培养、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两方面同等重要, 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技能培养的前提, 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深化理论的学习。因此, 在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既需要在理论上给予充分指导的校内导师, 又需要在实践中给予切实指导的校外导师, 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两者兼备的导师才是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想选择。

然而, 在现实高校中大部分导师主要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单调的学习工作背景使他们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缺乏实践创新的经验。这种导师本身所存在的知识与能力的不协调, 使得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容易出现重理论提升而却轻实践创新的现象。学生在这种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下, 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从而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急需引进实践经验丰富、基础理论较强的校外导师, 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双导师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它有利于改变目前研究生培养中整齐划一、忽视个性发展、从理论到理论建树的呆板模式, 强化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2.“双导师制”的内涵

多年来, “双导师制”的实施为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模式。河北、山东等省市高校自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以来, 全面提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为国家输送了许多高素质人才。但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我国新生产物, 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相比, 其“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具有独特性。

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在培养目标方面,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开展基础性研究的科学家, 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是培养开展应用性研究的实干家。课程设置方面,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 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四部分, 并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相关联的课程体系。相比之下,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则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更加侧重实习实践环节。在导师指导方面,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通过学科导师来传递科学知识, 以促进研究生知识的创新。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在校集中上课外, 至少还有一年的时间实习实践, 以促进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学术论文方面, 学术性研究生突出理论性和专业性, 而全日制研究生则要突出应用性和综合性。

与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在培养目标方面,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 但在培养方式上存有差异。招收对象来源的不同决定了培养方式的不同, 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对象大部分为多年从事实践工作的在职人员, 他们已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不再需要过多的实践指导, 而应将培养重点更多地放在理论学习上, 他们的特点为实践经验丰富和自主性强。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对象多为应届毕业生, 其特点为缺乏实践锻炼和自主性不强。所以说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应采取不同于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 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各高校应积极建立适合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双导师制”模式, 即理论基础深厚、指导经验丰富的校内导师, 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较强并具有一定指导能力的校外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以教授理论知识、学术指导为主, 而校外导师则以培养技能, 指导实践为主。校内外导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取长补短, 共同承担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实施运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但在现实中如何将其付诸实践, 此乃关键之步, 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导师的选聘

导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校内导师经过多年的考察, 已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为丰富的指导经验, 所以校内导师可以直接通过师生互选的方式进行确定。在此我们需要重点考察校外导师, 我认为选聘校外导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为人师表, 师德为先。其次要具有较强责任心, 对学生的培养工作认真负责, 切忌挂导师之名, 行非导师之事。再次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职务。要求硕士以上学位和高级职称, 并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最后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校外导师应能够从应用、科研等领域给予学生较高层次的指导。

此外, 选聘校外导师应广开门路, 建立开放、竞争的流动选聘制度, 由高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招聘过程中要注意搜集整理相关企事业部门的信息, 把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学术背景、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专家聘用备案, “建立校外导师库, 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要配备校外导师”。

2. 培养过程

双导师培养渗透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具体环节, 并从中展开实施。

(1) 课程设置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技术能力的, 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技术能力。因此,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既要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统一, 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课程设置应有四部分构成, 即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题课和实践课。其授课要根据课程设置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 对于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主要由校内导师讲授, 校内导师应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 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向学生反映本学科的新动向及前沿问题, 尽量把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另外, 在课程设置中还应增加相关专业领域的专题课程或专题讲座, 主要由校外导师讲授, 校外导师将自身的工作经历及在实际工作中所掌握的技能浓缩成精华讲授给学生, 以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初步了解相关应用领域的情况。实践课是直接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中学生们将会面临各种各样没有现成答案的实际问题, 需要他们创造性地运用基础理论去寻求解决方法,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双导师的沟通与指导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既要注重理论的提升, 又要注重实际操作的锻炼, 两方面不能存有偏颇, 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 以校内导师为主;而实习、实践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 则以校外导师为主。从事领域的不同使校内外导师很难做到沟通交流, 然而, 他们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承担者, 在既定的培养目标下, 应该由研究生教学秘书组织, 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做到校内外导师面对面地交流, 根据学生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针对出现的问题, 对症下药, 以便制订下一步的培养计划, 从而保证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较大提高。校内外导师的沟通与指导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计划。

(3) 论文的指导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实践, 主要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 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选题必须经过校内外导师依次审查, 选题是否立足于实践, 是否针对实践中所研究的问题或各部门、企业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有人担心由于论文选题来源侧重于应用性, 会导致论文缺乏理论深度, 降低论文质量。一般来说, 硕士学位论文应根据其培养类型采取不同的要求。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就是要增强他们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如能带着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论文工作, 论文数据采集准确, 论证严密, 实用性强, 那就是一篇合格的论文。

所以, 在学位论文指导上, 应以校外导师为主, 校内导师参与学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评审和答辩。在论文写作中, 指导教师要不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 对学生们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指导, 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3. 双导师的管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设立, 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项新的模式, 不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而且需要加强对双导师队伍的建设, 充分调动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 经费要落实到位。实行双导师制本身就意味着教育成本的增加, 所以说各高校要积极筹措研究生专项培养经费, 以保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其次, 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定期考核是检查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否具有良好成效的制度, 定期进行工作考核有利于发挥双导师的积极性。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 要给予警告或取消导师资格。最后, 设立奖励机制。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对于优秀的校内外导师要给予表彰奖励, 总结他们的经验, 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事迹, 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

摘要: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即由理论基础深厚的校内导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 具体实施运行主要体现在导师的选聘、学生的培养过程、导师的管理等环节。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内涵,实施运行

参考文献

[1]周红康.双导师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J].江苏高教, 2006, (5) .

[2]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4) .

武汉大学双硕士学位 篇3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现有导师制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不足。从完善导师组制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双导师组”制构建的内涵,探讨了“双导师组制”在四川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实践情况和运行优势。该“双导师组制”对丰富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实践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专业硕士学位;全日制;导师组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1-0023-03

一 引言

经济全球化趋势迫使国内企业必须瞄准国际市场,对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实行转型升级,这就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原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使得研究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十二五末期,我国将实现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规模相当。近年来,在国家研究生教育政策引导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要求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对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目前,尽管学术界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存在争议,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可以明确的是它主要涉及“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培养”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指导教师在培养工作中显得至关重要。单一导师制起源于德国,其特点是每一研究生由一位导师独立指导,类似于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1]。这种单一导师制弊端明显,已基本被淘汰。为解决单一导师制带来的困境,近年来我国在探索研究培养模式中经历了单一导师制向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的转变[2-4]。根据《关于开展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14〕17号)要求,将在5年时间内完成全国范围的研究生学位授权的合格评定[5]。这无疑为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导师制改革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每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单位都必须认真对待。因此,本文言说的双导师组制正符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正如湖南大学姚利民教授所指出,必须强化导师的指导责任,增加导师的指导投入,使研究生在全程学习、研究中得到所需的指导[6]。

二 现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已采用了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培养硕士研究生。这种导师制一般是由来自高校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对需要实施指导的研究生进行联合指导培养[7]。校内导师是具有硕导资格的专业教师,校外导师则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专家。校内导师侧重理论教学和学术指导,校外导师侧重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但现行导师制在运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以下不足。

1 缺乏制度规范

有的培养单位在形式上倡导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但缺乏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校外导师仅仅是挂名作摆设,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根本没有得到校外指导;有的为应付校外实习报告的撰写,临时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线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最后让企业在学生实习报告上盖章存档了事;有的聘请了校外指导教师,但没有出台校外指导教师的相关薪酬待遇规定,从而挫伤了校外导师的积极性。除上述情况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认识不足也妨碍了双导师制的实施,一是部分企业在开展联合培养工作时主要考虑市场最大化和利润收益,而是企业自身认为国家没有强制规定其承担研究生培养的义务,“教育”功能被弱化;二是部分企业基于知识产权保护不愿意让学生接触核心技术项目,学生很难对产业背景和新产品研发有深刻认识。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归结于培养单位对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重视不够、校企之间在导师制建设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和合作双赢机制,直接影响着现行导师制作用的发挥。

2 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受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落实。目前,全日制专硕研究生培养大体涵盖校内+校外导师、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等三个系统。整个培养过程基本以毕业论文答辩为考核目标,教学过程往往过分强调课堂教学,以至我们的学生懒于动手,不愿参与工程实践;实习过程是学校的指导教师安排,注重形式,很难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理念只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的哲学概念,要把“以学生为中心”落实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理念,必须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为中心,为学生打造一个校企合作的培养平台。首先,应在培养目标与定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工程实践训练、过程监控与组织管理等方面,始终围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其次,应积极探索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实现自主选专业、选课程、选导师、选实习单位的培养机制。第三,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保障和激励机制,以各种方式鼓励企业、导师和教学管理者投入更多精力去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指导学生,践行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真谛。

3 学术型学位培养观念尚未完全转变

近年来,高层次应用人才在就业大潮中越来越受到青睐,专硕研究生人才培养已成为研究生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类型。然而许多专硕学位点培养单位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来制订专硕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学术型硕士生导师兼任专硕研究生导师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在专硕研究生指导过程中,校内导师仍然沿用原有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模式或方法,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能力,不太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外导师只负责企业实践环节,没有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不了解甚至不参与校内培养环节。特别是,许多高校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方面没有建立工程实践的的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等制度,致使通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初衷无法真正实现,其培养成效也就难以体现。

三 “双导师组制”的构建

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已有十余年的培养经历,其中“化学工程”是专业学位授权点专业。近年来,我校对“化学工程”专硕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笔者所在的“化工新材料”导师组在专硕研究生培养中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导师组运行机制──“双导师组制”。这种“双导师组制”坚持“以校内+校外责任导师培养为主”的原则,围绕每位研究生指导,组建“校内导师组+校外导师组”的结构模式。

在校内导师组组建方面,围绕每位研究生培养,除了通过研究生与导师互选机制确定1名校内责任导师以外,还配备1-2名副导师和1-2名导师助理协助指导。副导师应具有硕导资格,且具备基础理论雄厚、知识视野开阔、学术思想活跃的特点,主要协助责任导师指导项目研究方案、学位论文撰写、工程实践等。导师助理应具有一定科研实力和指导能力,但条件上又未能达到硕士生导师遴选标准的年轻博士教师。导师助理可担任研究生重点课程和学位课程的主讲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访学和带领研究生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等。导师助理不纳入硕士生导师的管理序列,但需上报研究生培养所在二级学院备案。对于进入导师组的导师助理,二级学院在职称晋升、人事任用方面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在校外导师组建立方面,以校外工程实践基地为平台,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为纽带,企业根据校内责任导师的研究背景和与企业的项目合作研发情况,为每位研究生确定一名具有较强实践水平和研发能力的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作为校外责任导师,并配置1-2名项目共同研发工程师作为导师助理。其中,校外责任导师是学校正式聘任的校外兼职导师,享受学校发放的相应薪酬待遇。每位专硕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研发内容直接相关。校外导师组除负责企业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外,还全程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等校内培养环节。

四 “双导师组制”的实践探索与优势分析

近年来,“化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所属的“化工新材料”导师组与自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知名企业合作,对“双导师组制”的实施进行了积极探索。

1 “双导师组制”有利于校企导师资源的共享

“化工新材料”导师组利用学校科研团队优势、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省重点实验室科研设备条件,通过科研技术合作与企业导师组密切合作,为川南地方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服务。由于校外导师组中的责任导师是我校正式聘任的兼职教师,享有相应薪酬待遇,借助他们在企业的工作便利条件,对专硕学位研究生的工程能力训练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在校内培养环节运行期间(前2学年),以校内导师组指导为主;校外实践环节(第3学年)则以校外导师组为主;所有导师组成员在研究生培养中全程参与,各有侧重。导师组成员具有不同院校毕业背景,使得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思维方式,从而大大拓宽研究生的科研视野,促进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

2 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为纽带,有利于校内外导师间的真诚合作

目前,就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校企合作而言,大部分高校主动积极,而企业显得十分被动。我校“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授权点,通过与自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横向科研项目合作,让校内外导师们组成若干课题组,既为校内外导师之间搭建了合作平台,又兼顾了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宗旨,而且研究生可以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得到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锻炼。例如,近年来,我们与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杰出青年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校企横向合作等项目中联合申报、合作研究、共享成果。2011~2014年,共有8名研究生参与这些项目研究,并在该研究设计院完成工程实践训练环节,既推动了研究院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又借助项目研发完成了工程实践锻炼环节。最近,我们正联合中昊晨光、自贡硬合和中橡碳研院等十余家川南知名企业,积极推进省科技厅立项支持的“川南纳米新材料基础科研服务平台”建立。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借助于该基础科研服务平台,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为纽带的“双导师组制”,将继续坚持以研究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以校企双赢、平等合作为基础,协同完成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3 设置导师助理岗位,有利于吸纳青年教师进入校内导师组锻炼

目前,在我国高校实施的双导师制中,大多数学校要求导师组成员具有导师资格,吸纳青年教师进入校内导师组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难以实现“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导师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在“双导师组制”的实践探索中,“化工新材料”校内导师组目前吸引了5名36岁以下的博士青年教师担任导师助理,形成了包括正高、副高和中级等不同职称和学历层次教师的研究生指导小组。这种年龄结构合理的成员结构,既发挥了老导师的经验优势,又考虑年轻教师的活力。因此,围绕“双导师组”制,在校内导师组中设置导师助理岗位,吸纳青年教师进入导师组锻炼,不仅可以让青年教师接受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导,还可以进入导师组的学术团队参与课题研究,有利于实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导师助理的学历和研究能力,目前“化工新材料”校内导师组有1名青年教师正在川大读博进修,1人在国家炭黑材料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另1人获得“西部项目”教师出国留学计划资助。

4 “双导师组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就业难题

近年来,通过“双导师组制”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我校“化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其中2013-2014年有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获得校级优秀论文,1人获省优论文,申请发明专利6项,11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研究生在工程实践锻炼期间的积极表现获得了企业的好评。例如,2012级研究生付晓燕在成都拓利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为期1年半的工程实践锻炼中,全程参与了校企合作项目“改性硅酸盐胶粘剂的研制”,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学位论文。通过工程实践锻炼期间的工作和生活,研究生们发现地方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为他们施展个人能力提供了实践舞台,一些研究生表达了毕业后留在实践单位工作的意向。例如,2014和2015年,各有1名研究生与中昊晨光化工院和中橡集团碳研院签约留在单位工作。正是这种校内、校外“双导师组”制让研究生有更多机会直接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和科研项目,从而有效帮助研究生在学术和实践能力上同步提高,同时还可以为实践单位提前考察人才,并优先获得毕业生的挑选权。

五 结语

在未来几年,国务院学位办将陆续对全国专硕学位培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这必将促使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深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导师组的构建与运行实践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双导师组制”在笔者单位的实践来看,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为纽带,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与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工作有机结合,是保障校企合作框架下导师组制长期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周欣,张志毅,倪超.医学院校以导师组模式培养研究

生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112-114.

[2]耿相魁,王慧.双导师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质量的可靠

保障[J].决策咨询,2015(1):88-92.

[3]赵庆华,熊倩,谢莉玲,肖明朝,王富兰,刘智平.导师组

制模式培养护理研究生的实践[J].护理教育,2015(2):

190-192.

[4]高久群,郑华,余全红.交叉学科设置和研究生培养的

实践与思考——以中山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5(2):

98-101.

[5]杨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10):36.

[6]姚利民,朱黎旻.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

育研究,2013(11):55-59.

[7]向诚,张云怀,王东红,郭瑜.基于导师团队的专业学位

研究生集体培养模式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

武汉大学双硕士学位 篇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具有商务管理与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办学特色,培养能够熟练应用电子工具开展现代商务活动,从事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应用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网络系统的设计、构建与管理、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以及有关国际电子商务贸易、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等相关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电子商务原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商务运作管理、国际贸易以及网络营销策划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新经济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应用、企业信息化、网络营销与贸易,以及从事其他现代商务活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较全面的经济、贸易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

2.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网络操作的基本技能;

3.掌握较全面的电子商务应用相关知识,具备网络营销策划、网络贸易操作、网络企业经营管理与市场推广,以及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4.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办学优势

商学系拥有一支实力雄厚、教学经验丰富、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7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3人,讲师13人;博士后1人,博士10人,硕士15人。另外,还经常聘请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大中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士以及兄弟院校的学者来校讲学和讲座。

商学系坚持“面向实际,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拥有比较优越的办学条件,除共享学校公共教学设施外,还拥有经济综合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创业实验室、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联合实验室厦门理工学院点、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以及配置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此外,还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成为我系学生的实训基地;同时聘请大型企业的高管作为我们的办学顾问,共同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

四、分专业联系方式

联系人姓名:蔡志文

武汉大学双硕士学位 篇5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我是学院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本人修完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并按照《武汉工程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第五章要求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本人承担由学术不端行为所导致的相应责任。

承诺人:

年月日

指导教师意见:

该硕士生的学位论文不存在学术道德问题,提交检测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所申请评阅的学位论文一致,同意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导师签字:

年月日

研究生处审查意见:

该硕士生已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该硕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达到了学校的要求。

审查人签字:

单位公章:

年月日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检测结果说明

学号:姓名:

学院名称:导师名称:

请按下列提纲对检测重复内容进行说明:

1、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的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

2、参考文献部分,确为本人引用的,请说明。

3、引用他人观点已注明出处,但仍被检出的。

4、定义、概念、名词、公式等通用性文字。

5、上述未提及的其他情况,请自行说明。

导师签字:

学院(公章)

年月

注:《检测报告》请附后日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评阅申请书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我是学院级专业 硕士生,本人硕士学位论文已进行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说明,现申请进行学位论文评阅。

申请人:

年月日

指导教师意见:

作为指导教师,我已认真阅读《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给出的《检测报告》,并按照《检测报告》对该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认真审查,不存在抄袭问题。同时,该硕士生的学位论文也不存在其他学术道德问题。我同意其提交论文进行评阅,并承担由学术道德问题所导致的相应责任。

签字:

武汉大学双硕士学位 篇6

一、双盲评审的内涵与意义

双盲评审是将隐去研究生及其导师相关信息的论文送往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同行专家进行评阅,同时在返回的评阅意见中,将专家的相关信息隐去,在学位论文评阅中做到研究生及其导师和评阅专家互不知晓,从而排除了论文评审过程中“人情”因素的干扰。双盲评审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种重要监控方式,有以下两个优点。

(一)有利于克服人情评审和关系评审

研究生的个人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由于扩招,生源质量逐渐下降,导致研究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起点不同;再加上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化,部分研究生忙于找工作、考博、考公务员,不愿承担导师的科研任务,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做科研,不愿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撰写论文。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决定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引导者,把关者,但是部分导师忙于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过于注重期刊论文的发表,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指导和修改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可克服论文评审中的人情因素和“打招呼”现象,强化对学位论文的考核,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的“论文危机”意识,督促研究生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和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提高重视程度,从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二)有利于评阅人给出客观的评价

评审专家通常对该学科专业和领域有深入研究,掌握同行的研究动态,具有较广阔的研究视野,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鉴别能力,但中国是人情社会,在非匿名情况下,对优秀的论文给出肯定意见较容易,但对学术水平差的论文给出否定意见较难。在双盲评审中,评审专家可以直抒己见,对研究生和导师来说,这种意见更加可贵,有利于学位论文的后续修改和完善,对研究生导师的后续工作也有益处。此外,由于日常的学术交流和可能已经存在的学术合作,评审专家与研究生导师之间可能有相互的接触,评审专家对研究生导师已经有一些或为正面、或为负面的印象。双盲评审可以克服评审专家先入为主的印象,有利于对学位论文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双盲评审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送审院校单一化

论文送审院校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双盲评审制度实施的效果,决定了盲审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自双盲评审制度推施以来,各高校逐步建立了本校的送审院校库,但是普遍来说送审院校比较单一,每年往往在固定的几个兄弟院校之间相互送审,而且同省院校居多。这样,在论文送审过程中虽然隐去了研究生和导师的相关信息,但是仍难以做到真正的双盲:(1)同省院校同行之间交流较频繁,从专业领域和方向不难猜出导师,很难克服人情因素,有些评审专家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以免伤及自己友人的学生;(2)从导师的角度上来讲,每年在固定的几个院校之间评审,导师也抓住了送审规律,可能存在打招呼的情况。因此,这样的盲审结果很难排除人情因素的影响。

(二)评阅标准单一化

2009年起,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重大改革,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型模式转变[3]。显然,在论文双盲评阅中,适应于以往学术型研究生的论文评阅标准不再适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型研究生论文;同样,在职研究生和同等学力无论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与全日制研究生都不同,因此在论文的评阅标准上要求也不同,但是在双盲评审中,往往会发现各种类型的研究生论文运用同一论文评阅标准,很难体现论文双盲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三)评阅专家和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之间存在误差

现行的双盲评审制度,往往是各院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将论文送到相关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由对方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将论文送到各个相应的学院,由学院主管研究生的教师选择相应的评阅专家,而不是导师选择相应的论文,因此在评阅专家的选择上可能会出现偏差,尤其是涉及交叉学科的论文,评阅专家和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之间有一定的误差,做不到同行评审,从而降低了盲审结果的可靠性。

(四)评阅专家工作量大,评审质量受考验

自双盲评审制度实施以来,需要评审的论文逐年增加,而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论文答辩时间都集中在同一时间段,这样导致了评审专家手里堆积大量需评审的论文,增加了评审专家的工作量;从送审单位角度来讲,为了保证研究生能按时答辩,送审单位往往要求在一个月之内将盲审结果返回,有些甚至更短。因此在短时期内,评审专家要评阅出大量的论文,这样导致了评审质量受到影响,从而致使盲审制度的成效大打折扣。

三、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实践

为了切实、有效地推行双盲评审制度,扬州大学根据自身特点,于2011年制定了《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暂行办法》,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扬州大学在双盲评审制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抽检方式合理

扬州大学论文抽检分学校抽检和学院抽检两类:学校抽检由研究生院组织,抽中论文由研究生院统一送校外专家进行双盲评审;学院抽检由学院组织并送审。为提高和保证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对博士论文学校全部抽检;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由学校全部抽检且每篇论文送审3份;其余硕士学位论文首先由学校按学术型每年不低于15%、专业型不低于8%的比例随机抽检,学校抽检过后由学院按一定比例随机抽检或全部送审。对于上一年度出现质量问题的导师所指导的学位论文,进行跟踪抽检,以提高导师对研究生论文的重视度。对新增列学位点学校实行定向抽检,对新增列学位点第一届毕业生定向抽检比例不低于50%,第二届毕业生抽检率不低于30%,以促进学科专业的培养水平。

(二)评分标准详尽

为体现论文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合理性,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学校针对不同的研究生类型,制定了不同类型的论文评阅书,并建立了严格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在论文评审过程中,要求论文评审专家从论文选题、文献综述、论文成果及创新性、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论文写作等多项评价指标,严格按照论文评阅书中制定的评分标准,逐项评审打分,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从而保证论文评阅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三)合理选择送审院校

扬州大学属于综合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所以在论文送审专家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科专业的相似性和研究领域的相关性;在送审学校的选择上,我们根据最新公布的学科专业排名,选择学科专业水平稍微高于或与扬州大学处于同一水平的相关院校,并且送审院校由省内院校逐步拓展到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广东、广西、浙江、北京、上海等众多省外院校,这样既保证论文盲审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也有利于促进学校学科专业与国内其他院校的交流。

(四)评阅意见的人性化处理

在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具体实践中,常会出现研究生和导师不认同双盲评审结果,认为专家评审存在偏差。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学位论文与评审专家研究方向有偏差,或评审专家因在论文评审阶段工作量大而力不从心,或评审专家来自各个学校,他们主观上的论文评价标准往往不一致。针对这种研究生和导师不认同双盲评审结果的情况,学校允许研究生按规定程序提出复审。为保证复审的科学性,研究生须在盲审结果返回一周之内向学院学位分委会提出复审申请,学院学位分委会再组织相关专家对学位论文和盲审意见进行评议,如不认同其盲审结果,则同意该研究生向研究生院提出复审。复审制度有利于保证学校双盲评审的公正性和规范性,保护了研究生和导师的权益。

四、优化双盲评审机制的策略

(一)强化评审专家的责任意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评审专家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博导的头衔和教授的职称,而是专家对学位论文涉及的领域熟悉程度、评审专家的学术能力和评审专家的责任心[4]。双盲评审中不公开评审专家的姓名,也往往不追究评审结果的责任后果,评审专家的责任缺乏制约,可能会引发评审专家的盲目评审,有些专家甚至让学生代为评审,从而影响评阅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为强化评审专家的责任意识,保证论文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严肃性,提高评阅结果的可信度和可辩性,在每次盲审时,请求专家签订“公正评审承诺书”,这样可以促使专家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维护自身声誉,提高论文评审中的责任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重视评阅结果,形成激励机制

对于盲审评阅结果,导师和学生往往受答辩时间的限制从而选择性接受。对于盲审没有通过的论文,导师和学生会认真阅读盲审专家的评审意见,依据评阅意见修改论文;而对于盲审专家认为已达到要求,同意答辩的论文,导师和学生往往不再重视评阅专家的其他意见和建议。因此,学校或学院为促进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断提高,可拟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进行正强化:对于综合分高于90分的,学校或学院可通报表扬导师和学生,并且给予导师和学生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综合分在75—90分的,导师和学生须根据评阅专家的修改意见修改论文,在答辩环节回答针对评审专家意见做出的修改内容;对于综合分在60—75分的,学院要通知导师和学生根据评阅专家的修改意见认真修改论文,并组织学院专家对修改后论文进行复查。二是负强化,对于盲审没有通过的论文,学校或学院应通报导师和学生,并在校园网上公布论文题目,责令其认真修改论文,待论文达到要求后,学院先组织专家评阅,学院评审合格后送学校再次进行双盲评审,校盲审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同时,学校对其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进行连续三年的跟踪抽检。

(三)建立盲审专家库

论文评审专家作为论文评阅的主体,对双盲评审的成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建立合理的盲审专家库更有利于获得客观和准确的评审意见。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根据本校的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建立专家库,委托相关单位聘请具有相同专业背景或研究领域的专家入本单位评审专家库。编制评审专家自动选择系统,系统可根据论文的研究方向自动选择与之匹配的专家,避免由于研究方向的偏差而影响评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评阅专家的多次评阅意见进行连续性分析,对于评语无实质性内容,或者评阅结果存在明显错误,可通过核实取消其论文评阅资格,通过不断筛选、优化、更新和扩充专家库,遴选出一批优秀的论文评阅专家,提高双盲评审成效,促进学位论文质量。

(四)优化学位论文网上评阅

随着双盲评审制度的推施,近几年来,各高校都在探索学位论文网上评阅[5]。大多数高校网上评阅的操作思路是送审单位将论文上传网络,将论文相关信息和下载相关论文的网址和密码发送相关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由对方研究生管理部门分配相关学院专家进行评阅并上传评阅结果。这种网上评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缩短论文评阅周期,但是并没有避免传统双盲评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端。优化学位论文网上评阅前提是要建立全面、合理,信息完善的论文评阅专家库。研究生管理部门对上传的论文进行格式审查,然后利用系统对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行为进行相似性检查,再根据论文的研究方向自动匹配与之对应的评阅专家,最终确定论文评阅专家。研究生管理单位通过系统将论文下传至评阅专家所在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单位,由对方研究生管理单位通知评阅专家登录系统评阅论文,并在规定的时间按要求填写评阅意见并上传。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不仅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双盲评审制度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非常有效的质量监控和督促作用,因此,各研究生管理单位应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双盲评审制度。但是,我们也不能低估明审的作用,明审专家大都熟悉导师和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评审论文,从而更容易提出准确的评审意见。因此,论文评审中要做到盲审和明审合理、有效地结合,最终实现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进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摘要: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成果总结,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双盲评审是对学位论文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有效手段。文章从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内涵与意义出发,分析了现行双盲评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实践,提出了优化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双盲评审,学位论文,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EB/OL].2014-8-20.http://kaoyan.eol.cn/html/ky/taiwan/zs2014.shtml.

[2]肖巍.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公正性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

[3]教育部关于做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4-9-08.http//www.moe.gov.cn/pub 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710/201002/82629.htm.

[4]张玲.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7).

武汉大学双硕士学位 篇7

摘 要 对北京体育大学2003-2012年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研究高频词之间的结构关系,探究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研究内容及其不同的特点,分析热点的形成原因与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热点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词频统计法与共词聚类分析法。词频统计法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法。共词聚类分析法是一种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反映出词与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研究结构。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

(一)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本文利用《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索出2003—2012年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共73篇,以73篇学位论文中的关键词为调研对象,通过共词分析法中的聚类分析探索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归纳出北京体育大学体操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以及各个不同研究方向的亲疏性。本研究利用Excel对前期检索出的学位论文进行关键词统计,共得到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283个,平均每篇硕士学位论文含关键词3.9个。然后对统计结果进行以下处理:去除对反应主题没有积极意义的词,如“展望”、“问题”等,对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如“高职院校”、“职业技术院校”、“职技高校”等标准化为“高职院校”,“高等院校”、“高等学校”、“高校”、“大学”等标准化为“高校”。

经过多次比较,最终选择词频大于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从而确定个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高频关键词(表1)。这个关键词总的出现频次为65次,占关键词总频次的36.3%。从高频关键词分布可以看出,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研究生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集中在“体育教育专业”、“分析”、“普通高校”、“竞技体操”、“北京市”、“教学理念”、“现状”、“发展对策”等。

表1 硕士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表

序号关键词词频

1体育教育专业12

2分析10

3普通高校8

4竞技体操8

5北京市7

6教学理念7

7现状7

8发展对策6

(二)构造词篇矩阵、相似矩阵

对于高频关键词共现频次的统计,本研究利用SPSS17.0,以每篇学位论文为一条记录,记录的内容为高频关键词是否在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出现(出现为1,否则为0),构造出词篇矩阵。以词篇矩阵为基础,在SPSS软件中进行相关分析,数据类型选择“binary”二元变量,相似系数选择“Ochiai”系数,构造出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见表2)。相似矩阵中的数字为相似数据,数字的大小则表明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远近,数值越大则表明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好;反之,数值越小,表明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差。相似矩阵对角线的数据为1,表明某高频关键词自身相关度。

表2 硕士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部分)

体育教育专业分析普通高校竞技体操北京市教学理念现状发展对策

体育教育专业1.0000.0600.2860.0040.1920.3210.3340.215

分析0.0601.0000.0300.1210.0180.0060.0760.023

普通高校0.0280.0301.0000.1500.0300.0680.1190.029

竞技体操0.0040.1210.1501.0000.0080.1920.0430.020

北京市0.1920.0180.0300.0081.0000.1920.0350.078

教学理念0.3210.0060.0680.1920.1921.0000.0870.186

现状0.3340.0760.1190.0430.0350.0871.0000.100

发展对策0.2150.0230.0290.0200.0780.1860.1001.000

(三)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竞技体操的发展对策。包括关键词:竞技体操、发展对策、后备人才。

2.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理念。包括关键词: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理念。

3.体育教育专业与教学能力。包括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

三、研究热点的特点分析

(一)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比较宽泛,选取对象比较广泛,包括普通高校、体育院校、竞技体操、体操普修课、教学理念等。

(二)硕士学位论文注重对教学理念及竞技体操发展状况的研究,旨在通过现状研究,探寻发展的脉络与经验。

(三)硕士学位论文注重对基本理论研究,研究内容宽泛。在理论分析上显得薄弱、创新能力欠缺。

参考文献:

[1] 高宝立,刘小强.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两个维度、四项指标——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为例[J].教育研究.2008(09).

[2] 迟景明,吴琳.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热点和趋势——基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9):20-24.

[3] 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5(02).

[4] 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2(162).

上一篇:三班小学生性教育教案下一篇:我给不了你想要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