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效教学基本功3》心得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有效教学基本功3》心得(共14篇)

学习《有效教学基本功3》心得 篇1

本学期在学校的要求下进行对《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技能指导》一书认真学习。了解了新课程下的备课关、备课中对教材的使用与处理、备课中对学生的考虑与调动、备课中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准备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教师备课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我觉得要上好体育课,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和熟悉课标和掌握有关教材的的“三基”,然后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基础、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思想品德设计好因地制宜、新颖和利于授课的环境,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学备课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首先熟悉和精通教学课标和教材

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应当在担任这门课之前,对照教学课标的要求、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要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订出课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理解越深越透,重点就抓地越准,难点就容易突破,学生就容易听懂、领会、练习和掌握。同时,体育教师应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和钻研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备备课时可以翻阅。

二、认真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方面的关系

由于教师存在着“教材、技术教法、教师、场地”为中心的教学旧观念,忘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根据,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科学、合理、有效、积极地安排课的内容,加强学生科学思维、锻炼方法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学,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锻自导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究,合理安排。另外,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选最优教学方法和节奏,善于从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的科学性、实用性、挖掘趣味性、竞争性,注重以生动的手段说明体育“三基”强身健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教学备课的目的不是单纯教会学生某些“三基”知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基”的传授,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后效应。

三、备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自发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诸如校际和班际交往、人际关系、学习气氛、课余生活、教学管理等社会性环境气氛。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凝集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气,也是潜在的教学和教育因素。有人把这种教学和教育因素称为“潜在课程”。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效果是紧密相关,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绝不可轻视教学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内容和方案要有助于加深和扩大其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考虑课的设计时,要充分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并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备好的课发挥其整体功能。

四、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在集体备课时。在教学内容、方法、场地、器材等方面允许各持己见,鼓励创新,允许试验。暂时不能统一的意见,通过专门的讨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教案。另外,教师应集体进行体能训练,保持和提高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以便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集体备课,观摩课是备好课的重要内容,应积极参与。

学习《有效教学基本功3》心得 篇2

一、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报出自己的学号.

师:哪名同学的学号能被2整除, 请起立, 并报号.哪名同学的学号能被5整除, 请起立, 并报号.

师:能被2, 5整除数的特征是什么?换言之, 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 5整除, 看哪一位就行?

师:我们的生活中有大量的数, 请你举出一些你熟知的数.大胆猜测一下, 如何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

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号的引入和学生列举生活中熟知的数,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又有效地巩固了旧知.)

片段二

教师写“3”, 学生判断能否被3整除, 学生判断后, 教师在它的末尾分别添上数字, 出现“30, 301, 3010, 30101, …”, 让学生快速作出判断.由于数位不断增加, 学生要很快作出判断, 越来越感到困难.

换角色, 请同学们任意报一个多位数, 教师来判断能否被3整除. (教师故意卖关子)

这时学生便产生了好奇: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呢?

师:其实, 并不是老师“神”, 而是因为我掌握了它的规律那么, 这个规律是什么呢?我先不直接告诉大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发现.

(设计意图: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师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矛盾冲突.通过教师现场的展示,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顿生想要探究的欲望.)

片段三

1. 将师生比赛中的能被3整除的数列出来:

75, 120, 312, 1089.

2. 引导观察:

(1) 根据能被2, 5整除数的特征, 只观察个位, 有无特征?应怎样观察呢?

(2) 小组合作观察、讨论、交流.

(3) 汇报: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有规律.

7+5=12

1+2+0=3

3+1+2=6

1+0+8+9=18

(4) 提问: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有什么规律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5) 验证:同桌间互报两个数, 先用计算器验证, 再用规律验证.

(6) 参照课本, 用规范的语言叙述“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由具体到抽象,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板书的设计, 为学生发现归纳结论降低了思维坡度.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交流, 为探究“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提供了条件.)

二、反思

1. 激发兴趣想探究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很容易受“能被2, 5整除数的特征”所影响, 学生只看个位进行判断.在学生发现用这种方法判断“不灵”时, 通过教师快速判断, 学生发现比用计算器判断还快,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来.通过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观察、讨论、归纳, 验证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逐步培养了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问题的思考, 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索的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案例中, 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激趣、设疑、点拨、解惑的主导作用, 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探索、观察、讨论、总结、检验、应用、实践、升华, 把新知旧知融会贯通,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2. 创设氛围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 期望通过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一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发现”充分激发了学生想要探究的欲望, 而且是充满信心的.教师没有将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没有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容器”,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 做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氛围,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凡是学生能自己说的就让他自己说,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的就让他自己去探究, 凡是学生能自己总结归纳的就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去引导, 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3. 学生猜测需引领

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引导者, 任课教师不仅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培养猜测的意识, 还要注意适时引领、指导猜测的方法, 既有效地调节了教学时间, 也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规律作出了合理猜测, 从而获得探索知识的线索和方法.这样, 学生在猜测过程中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避免了盲目性, 获得了更多的学习体验和发现, 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学习《有效教学基本功3》心得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59-02

在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有效教学”的目标应包含三点,第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情感态度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第二,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第三,有效地发展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地理有效教学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向学生传授多少课本知识、解决学生多少疑难问题,还得看一些软指标在教学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因为它关系到学生后续学习的质量。这些软指标包括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浓厚性、态度的端正性、目标的明确性、方法的恰当性和毅力的坚强性,等等。不少学生对地理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导致地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知识理解不够、拓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师生对话、开展实践活动等途径,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维持相当的时间和程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富有成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因而显得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其对地理事象细致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在建构知识体系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时,设置矛盾,引发问题;也可以利用生态、环境、能源、人口等方面的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刚经历的几件事说起:今年1月,江苏省平均气温异常偏低,仅为-0.9℃,创近30年来最低记录,全省各地普遍出现较为严重的冰冻,降水显著偏少。春季,我国多省市出现旱情,江苏也遭遇大旱,如南通几个月都没有明显降水,好多河流都干涸了。到了夏季,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雨水多,暴雨也多,城市频频“看海”。北京、大连、武汉、广州、深圳、重庆、杭州等城市轮番上演了“暴雨淹城”的景象,影响之广、程度之强为近年罕见。南通也不例外,8月14日下午的一场暴雨让城内多处街道、居民区积水严重。台风也频频“光顾”东南沿海。2011年8月初的超强台风“梅花”,是一枝不寻常的“梅花”,移动路径十分诡异。它在海上转了11天,从福建到东北,各地严阵以待,群众紧急转移。浙江、上海、江苏、山东、辽宁等地遭受狂风暴雨袭击,浙闽沪转移61万余人,山东转移36)Y余人,辽宁转移近13万人。这是今年以来影响我国最严重、最广泛的台风,网民称之为“梅超风”。接着,教师可以发问:半年多来所经历的天气过程,在气温、降水、风速等方面出现极端变化,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这就是气象灾害。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应该如何预防?这类基于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探究的动机,而步步深入的提问则使学生的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习热情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衣食住行、生产生活、交通运输、气象气候、风景名胜等人类活动和自然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历的问题为学习的基础和出发点,这使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使用地理知识,体会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收获知识的喜悦和成功,从而对地理学习抱有持久的热情,自觉建构自己的知识,最终达到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关注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与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国土整治、全球变化等有关的内容,关注国内外新闻时事、政策变动,提取生活素材,重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一些与生活相联系、与热点相结合的地理事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导入新课或者验证结论。例如,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常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物体影长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等;在学习天气时,可以结合学生每天都可能接触到的天气预报,以及最近发生的天气变化过程,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亲身体验中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理解各天气系统的特点。另外,教学中还可以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材料,这些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为学生所熟悉的地理事象,生动、直观,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性认识,更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热情,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

三、加强师生对话.营造学习氛围

当代教育思想要求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教育过程与其说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不如说是学生对人生的体验过程,是师生的对话过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双方相互倾诉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分享。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主要生活;对教师而言,课堂也是其生命组成部分。因此,一个和谐、愉快、富有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有效教学虽然非常强调教学的效益性,但是一个压抑、专制、沉闷、机械的课堂是不可能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的。只有师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开对话,分享彼此的思想、情感以及认识,才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我。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是设置话题的重要依据。例如,在学习“城市的区位”时,应考虑学生熟悉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对于城市区位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已有的基础。教师在设置话题时,应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观察所在的城市,借助地形图、气候类型图、交通图等材料,分析这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在师生对话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经济等区位因素,再将这一结论用来分析其它城市的区位因素,以验证所得结论的正确与否。

四、开展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空间

实践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也是优化地理教学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亲身感知和体验生活过程。这一独特的学习过程,既可以增加地理学习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还能使他们获得实践知识,更能培养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结成学习小组,适当分工,将所学的理论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经文献检索、观测观察、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最终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例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时,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星空、月相的变化、日出日落的时间和方位,观测正午太阳高度等;在学习“商业网点的布局”时,可以联系本地的实际,让学生去调查某大型超市、大卖场、便利店或连锁店的布局状况,讨论其布局是否合理。再如,组织学生考察家乡的地质地貌,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的自然生态环境、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等,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情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对家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可以帮助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司空见惯以至麻木的问题渐有切身体会,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社会调查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协作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建议或进行环保宣传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成立地理兴趣小组,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利用课余时间自编地理节目,举办地理主题晚会,开展学具制作、地理实验等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作为开放性作业布置给学生,并成为地理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

当今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有能力、有智慧、负责任的地球公民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在地理教学中需要树立全球意识,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到有价值的、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现代人的必然选择。《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序言中说,地理教育要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无疑有助于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

学习《有效教学基本功3》心得 篇4

龙广一中

郑鸿钰

时间:2013年8月8日

下午 地点:龙广一中 学时:3学时

导引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提问技能的变化与发

四、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提问教学的新要求

(一)提问的主体

(二)提问的内容

1、目的明确,紧扣主题

2、难易适度,顾及全体

3、逻辑严密,衔接自然

4、准备问题的“脚手架”

5、留有余地,引发质疑

(三)提问的方式

1、问题的表述

2、问话的语态

3、情感的交流

(四)对学生提问的指导

(五)提问的评价

1、对学生答问的评价

2、对教师提问的评价

五、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

(一)重释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能

(二)教师课堂教学提问技能的训练

有效教学的基本功3——课堂提问技能教案》

龙广一中

郑鸿钰

时间:2013年8月12日

下午 地点:龙广一中 学时:3学时 话题六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

课堂提问作为一门技能和艺术,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挖掘、挑起“矛盾”,并以此布疑设问,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学习、思考、判断和表达,切实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知识、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一、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敢”问

敢问,是心理问题,是勇气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不唯美的意识,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敢于向书本、向教师、向权威挑战。

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平等、活泼、愉快的求知环境。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不要以为自己总比学生高明;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学生,始终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及师生平等的观念。

(一)要创设学生提问的氛围 著名教育局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放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

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活动中,教师都应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情境,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对待,态度和蔼,使学生从内心消除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

(2)要让学生勇跃发言,实行教学奖励学生问得好,要肯定;问得幼稚,要鼓励。有时教师的一句温暖的话、一个爱抚动作甚至一个赞赏的眼神,都能带给学生很多心理安慰,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3)要重视学生的课堂提问

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一个承认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学有所获。

(二)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在学生还没有形成提问的习惯时,提出的问题可能很肤浅、幼稚,教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经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做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职责,这样会严重挫伤他们提问甚至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该放下“权威者”的身份,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保护师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看法,大胆地进行探索。

(三)要以“求教式”的语气提问,不要用“审问式”的提问

“求教式”的提问,能让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时候跟教师处于同一平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而“审问式”的提问,导致师生关系不平等,容易压抑学生的思维。

(四)要有意识设置疑团,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

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从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看,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从无疑到有疑,再从解释到创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好问和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我们要善于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给他们提供一个质疑的条件,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去思考、去想,使每一个学生在质疑中去学习知识。

(五)要鼓励学生主动出击,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圣贤之言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疑是深思的结果;疑是追求新知识的起点;疑是创造的动力。

(1)学生的质疑是对师道尊严的挑战。(2)学生的质疑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3)学生的质疑是对权威的挑战。

二、给学生创设问的时空,促学生“想”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思考,积极发问。

1、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对她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来越想学,越爱问。

2、要预设想问的时空,营造学生有“想”问的情境

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在学习过程中还不能够做到自觉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予指导,创设“想”问的空间。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提问气氛,让学生尝到提问后的喜悦。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思维的滋生往往从怀疑开始,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源于求知者不断的质疑,发现新的问题。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加强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重要的意义。不难看出,没有问题很难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由此看来,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从小的具体方面引导学生,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思考,进而养成习惯,久而久之使学生学会问问题。

四、帮学生提高应答问题的自信,引导学生“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常听课的教师大概有这样的感觉:低年级的课堂往往比高年级的课堂生动、活泼、宽松、愉悦。一个突出的标志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停地“夸”学生。这个“夸”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应答或提问恰如其分,应该表扬;二是学生应答或提问不够正确,教师也从另一角度称赞。有经验的教师课堂上“夸”的语言丰富多彩,如“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你的问题真有意思!”“你很会动脑筋!”“你真会学习!”等等,这些温暖的话语送给学生,使他们心花怒放,无令而往。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或者一个翘起的大拇指都会使他们信心倍增,“问”趣盎然。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当前教学急需的教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思维、发问的潜在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高兴、问得快乐。

再说,学生没有不喜欢听夸奖的话的,越表扬越乐于去做事,越鼓励越乐于去问。因此,让学生以质疑为贵,以释疑为荣,更能展现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效果,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快乐的探索者。

五、重视对学生质疑的引导,提倡先思后问

学生掌握了质疑的方法后,就要提倡先思后问。疑而不思,势必疑而不解,只有思而后问才能问得准确、深刻,才能在思考中学会思考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创性。要教育学生对问题本身没弄清楚不问,提不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不问。

教学主张“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时,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输出方式,代之以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问互答方式。借助创造性、生成性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建构”的特征,使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

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时需注意的问题

1、鼓励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争取更多学生发言。使全班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思考的活动之中,而不该只顾及少数学生。

2、教师要先练好“内功”,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要有较高的热情、激情,要有较高的驾驭课堂能力与课堂调控技能。

3、教师态度要友好从容,启发时要尽量多地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使学生在轻松、自由、和谐的气氛中,愉悦、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回答问题。

4、要多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励学生。

5、要充分运用教师的肢体语言(手势、身体、表情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唤起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表达欲望。

6、针对有的提问,教师可以鼓励,让学生在问中追问、加问,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总之,提倡和鼓励学生质疑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展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认为:“分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激疑,而且应积极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中疑问的多少,正是他们思维能力强弱和探索程度高低的标志。

《有效教学的基本功3——课堂提问技能教案》

龙广一中

郑鸿钰

时间:2013年8月13日

上午 地点:龙广一中 学时:4学时

话题七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提问技能训练

一、课堂教学提问技能的训练目标P174

(一)知识

(二)理解

(三)运用

二、课堂教学提问技能训练的要求P175

(一)多到教学现场去听课

(二)多做训练

(三)重视发问技巧、诱答技巧

(四)善于总结

三、课堂教学提问技能训练的内容P175

(一)基本知识的掌握

(二)类型设计

(三)教案编写

(四)运用技巧

四、课堂教学提问技能训练过程P176

(一)明确训练的目的和意义P176

1、能够促进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与反馈

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4、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5、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6、启迪学生的聪明智慧

7、使学生养成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习惯

(二)掌握提问的步骤P117

1、课前精心设计

2、课上提问析疑

3、课后反思总结

(三)训练环节P117

1、明确训练目的,进行理论 的学习与研究

2、观察研究教学示范

3、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 进行教案设计

4、受训者的教学实践

5、修改教案

6、再次实践

五、课堂教学提问技能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P179

(一)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的思维过程

(二)明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任务

(三)选择合适的提问类型和提问方式

(四)指导学生答问

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技能的评价P191

《有效教学的基本功3——课堂提问技能教案》

龙广一中

郑鸿钰

时间:2013年8月12日

上午 地点:龙广一中 学时:4学时

话题五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提问误区评析

真实情境: 三国演“问”

一、为问而问,问题的设计只重形式

二、过多提问,误认为发问越多越好 三、一直追问,得到所要答案为止

四、学生发问与思问的机会缺失

(一)发问机会缺失

(二)“思”问的机会缺失

五、提问水平浅层化与泛化

六、片面理解主体性,提问缺乏方法指导

七、忽视或错误使用非言语信号

八、使用不恰当语言

教学基本功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在我的记忆中,我上学那会,一堂课下来基本都是老师满堂灌、教方法、总结,而现在重视的是怎样把学生调动起来,把让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把被动变为主动,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经过几天来的培训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吃透教材,课的准备。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教师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一个语文教师,每上课前,对于所导学的内容都要熟悉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反复诵读要学的知识或文章,仔细观摩,全面的、多方面了解,尽可能多的发现知识点。此外,还要阅读与此课文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及其他介绍,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

二、考虑学生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以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对于所学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都是不同的。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共鸣,采用什么方法更容易接受,我们都要站在学生的觉度考虑问题。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同样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我曾教一年级学生的一堂课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熊猫的外形是什么样的?但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对词语的理解程度不同,没有一个人回答,课堂凉了起来,一时让我举手无措,不知该怎样提问才合适,后来经琢磨,应这样问:熊猫长的是什么样的?这时学生才有所启发,语言引导在课堂上起这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本是一门多姿多彩的课程,如果一堂课只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就会使这门课程枯燥乏味,学生像听梦一样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让他们课堂上有事干不觉得无聊,这样学生和老师就容易友好的配合,让大多数学生上好这堂课,不遗漏知识,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作用。

三、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是教与学的互动。在课堂上,师生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侵犯的,学生不再是无条件的服从教师的教,迎合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求的新的发现,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整体。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一节语文课,要有拓展延伸的内容,如果只是进行延续,少了拓展的这个环节,这节课总觉得不够完整,效果自然是让人觉得欠缺了点什么,如果太重视拓展,但拓展的太早太快,一节课用了一半的时间做拓展,这样的课必然是不充分的,拓展方式众多,要善于运用适合学生的方式,比如、设计仿写句子练习或想象能力的训练题,设计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情感经历或情感体验,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较轻易地将自己的情感与往日的生活联系起来,畅谈心路历程。

五、课后的巩固。

学习《有效教学基本功3》心得 篇6

(内附教案)

教师:隋佳斌

佳木斯职教集团教育系

2011年5月

2011年4月28日-29日,我参加了“职业教育有效教学和基本教学方法”专题讲座,邀请了张学政知名教授为我们进行了讲授。本次讲授集中阐述了职业教育中的学习心理及其应用等内容并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使我受益匪浅,从中也深有体会职业教学的使命以及创新改革的理念。

不要总是复制别人的理念和教法,要有自己创新意识,这也是职业教学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在这次专题讲座中收获最大的体会,通过这次的专题讲座,结合自身的专业整理出以下几个有效性:

1.明确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考察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明确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和学生期待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否则所有的考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也要有四个要求: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教师再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起明确的任务导向作用。

2.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并不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单向传递看起来非常省力而且有很大的容量。但是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单向接受的知识是不牢固的知识,不能转入长时记忆和有效内化。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合作学习的价值。所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但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学习,也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活动形式。互动、合作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描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以及与自身的认识、思维、思想情感的流动情况。没有这些内容的流动,甚至是碰撞就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3.提高课堂优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性

选择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具有最大的效益,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有效教学追求的就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非常重要。现代教学方法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教学策略,但任何策略都是有针对性地,所以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并如何在实施过程体现出其最大的效益是我们教师特别需要关注的。在教学评价中,考察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否符合学生获得该知识与技能的认

知规律,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把握了该教学策略的本质,发挥出最大功效是评价者需要关注的。

4.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实施有效性教学,必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要科学安排时间,适时、适量、适度,练习要有效度。做到有练习教师要先做;有练必选;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改。

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篇7

1. 关于有效教学的一般原则

(1) 设计自主学习。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好学习材料;采取预防性的措施防止无意义的干扰, 成功地掌控重要的教学事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咨询;有组织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和任务;不同教学阶段使用不同教学方法;把教学聚焦在教学目标上并提供多种可能性的练习;考虑个体的差异及学习进程;师生之间要营建积极的社会交往氛围。

(2) 注意学生的强项。教学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其强项, 则学生学习更容易有成就感。因此, 学业评价不仅仅揭示是否达到了某标准, 而更要用详尽的和建设性的信息来体现学生当前的学业成就是怎样形成和获得的。

2. 提高和优化认知学习效果原则

(1) 支持和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高级思维。思维能力在问题解决中训练, 具体包括:发现问题、界定问题、明确地形成问题解决策略、寻求解决所需资源、评价解决方案。

(2) 清晰的和有导向的自我调控学习。高效的学习发生在学生解决挑战性的任务时, 不过问题难度不能完全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3. 有效教学的动机和情绪培养原则

(1) 唤醒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在某个团体或某项发展中是重要角色时, 就会产生兴趣。当然这些活动必须是有价值的, 能为公众或个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2) 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减少学生的消极情感。提升学生对末来美好的向往, 建立开放的学习机制, 使用教学幽默, 开展游戏活动等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愉悦感。

4. 有效教学的伦理原则

学习《有效教学基本功3》心得 篇8

写作教学的特点在于:学生个人的写作能力涉及到其本人的文学语言的丰富与文学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反应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综合文化底蕴。短短的两节写作课可以较容易的提高学生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让学生明了一些最基本的写作准则,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较大幅度提高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困难的。传统的高中语文写作课程存在多种弊端,写作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讲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逻辑能力和文化底蕴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需要课堂教学,更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和课外潜移默化、自主的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高中生作文能力的现状往往是:一个学生进校时写作能力好,高三毕业时写作能力仍然保持;一个学生进校时写作能力差,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也往往很难提高;写作课的开展仅仅能通过练习维持其现有的写作习惯和写作速度,无法达到真正的提高。通过传统的单独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个别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如果将同样的手段套用在所有学生身上,老师的精力和时间是不够的。

我认为,现代写作课应摒弃走过场的一周一文、一文一评的走过场应付形式,回到写作的本原,写作不就是一种表达吗?也即写作就是用文字记载与刻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生活就会有写作。有些学生将写不好作文简单地归因于生活的单调与枯燥,认为每天过“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不可能写出生动的内容来。殊不知作文水平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心灵表达的深浅与厚薄。所以要起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就要扩大自己的写作空间。空间大了,材料丰富了,写作也就容易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至今都是文人追求的一种上佳境界。所以一定要建立开放的阅读观,既要关注课内,更要关注课外。让学生在课外书籍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认识到让学生多读实际是让学生与智者对话、与作家交朋友,是用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灵。要通过恰当的手段有效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一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这是一切有效教学指导工作的前提;二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习惯、写作手法的反思;三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写作能力;四是最终推动学生在生活课外潜移默化自主进行阅读写作学习,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曾采用召开小组主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习惯和风格进行反思,在课前给学生留下预习作业“你习惯的写作风格和你曾经阅读哪个作者有相似之处”,要求学生对自己前期的作文进行一次总结和反思,并引导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寻找自己的范本和模板。在课堂的一阶段,采取分组讨论和个别发言的形式,让学生最自己的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和写作风格进行思考,并于自己的范本进行比较,寻找相同点和差距。在二阶段,由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如学生中有一位在写作中总是习惯先讲故事,然后巧妙的引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这反应了其个人的逻辑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因其个人课外阅读涉猎可能较少,该学生在讨论时认为自己的写作像鲁迅,遭到其他学生的质疑。而在点评阶段,教师在课上指出其写作的布局习惯更像余秋雨,并举出了余秋雨的两部代表作品,立即引起该学生的很大兴趣,后来该学生在生活中陆续阅读了余秋雨的多部作品以及其他作者的作品,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其语文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帮助。在第三阶段,由教师要求大家从自己前期的作文中挑选出一篇,进行反思、修改和重写。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要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有会修改作文才能流畅地写出更好的文章;二是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认识到课外阅读、广泛涉猎对写作能力的实际有效提高。通过重写文章的前后对比,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引导培养学生对日常阅读、写作和练习的兴趣。

通过本次课堂的教学,班里学生对语文写作以及课外阅读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部分学生逐渐开始了贯穿于真个高中生活的課外自主语文学习,对提高学生的个人语文素养起到了很大帮助。后期,我在教学实践中又陆续尝试开展了多次类似的教学设计,如针对“你最不擅长写什么题材的作为,为什么,如果有方法如何才能改进”等进行讨论,均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 篇9

许 勤

暑期培训时,我们学习了关于<<有效教学>>,使我得到很大的收益.我想“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有效。而上好每一堂课又是基础,在一堂课中导入这一阶段往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为了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往往会将数学课上成口语交际课,失去了数学课的“味道”。这种现象若任其自然发展,不仅影响数学教学质量,还会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那么有效的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又该怎样去创设呢?(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做到具体、明确,不能一味笼统地问“你发现了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从生活情境地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2)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性、新颖性。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上课导入如果总是“猜年龄”,学生就会感觉“厌”了。

(4)情境的形式要有所变化。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用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更有效。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如何利用情境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效,还值得我们大家好好思索与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为“做”。学生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他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2、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资助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等教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室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问题答案的,应大胆地放手,放的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习有效教学策略心得 篇10

学习《有效教学的策略》心得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因材施教,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才达到了最大意义的“有效”。

教师应该知道,知识不是东西,学生也不是容器,教学不是把东西灌进容器中,而是师生人际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创设不同的情境,满足学习者不同的认知、审美需要,这就是因材施教。举个例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写景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于后半句,学生能够在头脑中构思出这样一个画面,但对于前半句,那些没有登高远望体验的学生就不太容易理解了。这时,教师就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有登高远望体验的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构思画面,给没有此种体验的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帮助他们领会这幅画的美妙之处。因材施教也就意味着教师承认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方面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端正心态,对每位学生都保持一份欣赏的态度,对每位学生作出激励性、期待性的评价。学生从教师的积极评价中获得自尊的满足,从而向更好的一面发展。而师生关系的融洽有助于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当师生互动达到最佳状态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最大程度地实现了。

《有效教学理论基础》学习心得 篇11

7月6日上午,我有幸在国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聆听了国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原副主任戚业国教授做的《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专题报告。自我感觉不虚此行,收获很大。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通过聆听戚教授的报告让我由一个对有效教学一知半解的“文盲”成为如今亦能侃侃而谈的“学者”。

有效教学,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提高和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所以,有效教学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那种“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教学就可视为一种低效、无效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乐学且有收获呢?

在戚教授的报告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解答了这一问题。在报告中戚教授从教学的的构成要素出发,用风趣、生动的语言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分别是:知识与教学效能,师生关系与教学基础,学习方式与教学效能。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对这三个方面的认识:

知识与教学效能 就是老师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认真分析,根据知识的类型恰当的设置问题,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要“活用”教材。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有课程意识和教材意识,撰写时要有目标意识和年段意识,上课时要有生本意识和训练意识。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此“活用”教材还会怕学生不乐学吗?

关于师生关系与教学基础,在我国古代对此就有论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恰当、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自然有向师性,教师必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善于激励、表扬学生。通过教师与学生和谐的关系,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对老师的课不忍不听。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积极的态度传达给学生,进而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有幽默感,同时又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另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品德修养。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方式与教学效能。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开展生本教育,应该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还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生本思想指导下的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众所周知,教学是“教”与“学”双方面的活动,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思考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掌握、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足够的了解的基础上,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全面而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可能的发言,可能遇到的困难,对课堂有足够的预测。有备而来,有备无患,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实现教学预设而越俎代疱。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关注全体学生。这就意味着以往被忽视的学生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的。专家提出,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他们是在认真地倾听、思考,还是神游在外,或者在很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教学学生学习读书心得 篇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就是众多新方式中的一种。由于合作学习具有形式新颖、方法灵活、功效全面、适用面广等特点,因而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越来越多的教师正积极地投身其中,进行实践探索,寻找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通过反复的观摩和实践反思,我认为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取得合作学习的实效,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必须做好如下三个层面的工作:

首先、应做好合作学习前的准备工作合作学习无论是其组织形式,还是具体的操作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都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合作学习方式、方法、意义的指导,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尤为必要。

1分组。首先,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性别、性格、学业水平、生活背景等方面因素,按照“组内互异,组间均衡”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每组4人左右为宜)。以保证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当然,为了让每个成员能够与更多的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这种组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各小组的成员应定期进行平行互换,重新组合。

2指导:由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大多数人都缺乏合作意识,合作技能较差。因而事先对他们进行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很有必要。甚至在正式的课堂合作学习实施之前,可选择相关内容,专门设计有关合作学习案例,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以达到训练技能,培养合作意识的目的。

第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抓好几个关键环节,尽管合作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学生这个主体的自主性发展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相反,教师要通过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与他们进行交流、合作、互动,充分发挥协调、评价、激励等职能,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发展。

第三、合作学习后的整理、反思、总结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创设合作学习情境,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主要特征,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合作交流、团结互助的社会品质,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方法。因此,每次合作学习后,教师都要对本节课中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的表现进行记录整理,以期通过长期的观察记载,对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状况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教学。

有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学习心得 篇13

八门城镇中圈中心小学

王建

《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和有效教学的经典案例评析》读书笔记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要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社会小公民。十余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同时也领悟到要一名教师成功的真谛——走近书本。

《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效教学的经典案例评析》为我的课堂教学又一次指明了方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以及有效教学的内容。我认为开展有效教学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树立一种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运用理论解释、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不能总是依赖经验主义,把理论束之高阁。因为一切教育教学理念都是死的东西,如何使他具有生命力,关键还是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否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下意识的运用它,检验它,并发展它。这样一个理论才能成为活的理论,才能为我所用,进而实现理论的价值。我们学习有效教学不只是为了接受它的一些理念,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些理念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发展这种理念,使实践更加有效。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有意识的教师呢?我认为 “学习最重要的是思考”。这里的思考不仅是要求学生会思考,教师也要会思考,思考所有我们应该思考的。当然思考的方式有很多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比、质疑、构建等。通过一些深刻的思考,使理论成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理论。

二、做反思型的教师。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开展有效教学的意义,是不需要用过多的笔墨描述的。我想说的是如何进行反思,就是说,我们要反思那些东西,怎样反思,什么样的反思才是正确的反思?我认为,能否正确的反思,关键还是看教师个体思维认识程度。也就是说,反思的过程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过程,他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且随着反思的展开,我们要提炼出新的理念,这样才是有效的、成功的反思,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三、多读书。新课改提倡教师多读书、勤反思,鼓励教师专业发展。但是,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广大农村教师书读得极其有限。可以说,这种局面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制约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又不乏这样的例子:一旦某个“有思想、好读书、肯钻研、善反思”的教师崭露头角,并多少得到一些“实惠”,就会出现“树大招风”和“泼冷水”的现象。这股“冷风”和这盆“冷水”,冷却的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读书热情,更严重的后果是,冷了所有积极上进的教师的心。

学习有效教学数学心得体会 篇14

奇台县三个庄子中心学校:曹树武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自身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有效教学》,再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通过培训,使我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使我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心和决心。

1、通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使我对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课程理论和当今国外先进教育思想都有了进一步了解。

2、通过培训,我充分认识到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通过培训,使我对教育科研和新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4、通过培训,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学习和领会了教师职业修养所涵盖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事业认识,职业认同水平,增强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通过此次继续教育学习,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能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认识的点拨,思想的疏导。

上一篇:第一课作文下一篇:荔波县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