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数字的成语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含有数字的成语(精选10篇)

含有数字的成语 篇1

一的成语: 一败涂地 一本正经一笔勾销 一笔抹杀 一碧万倾 一臂之力 一步登天

一唱一和 一尘不染一成不变 一筹莫展一触即发 一寸丹心 一蹴而就

一飞冲天 一傅众休 一概而论一鼓作气 一哄而散 一技之长 一帆风顺

一见钟情 一箭双雕 一箭之地 一举两得 一蹶不振一览无余 一劳永逸一鳞半爪 一脉相承 一鸣惊人 一目了然 一目十行一诺千金 一拍即何一盘散沙 一片至诚 一暴十寒 一气呵成 一腔热血 一穷二白 一日千里一如既往 一扫而空 一身二任 一世之雄 一视同仁一手遮天 一丝不苟一统天下一往情深 一往无前 一无是处 一无所得 一无所能一无所求一无所有 一无所知 一五一十 一相情愿 一泻千里 一叶扁舟 一叶知秋一衣带水一意孤行一针见血 一知半解 一字千金

二的成语:二三其德 二龙戏珠两虎相斗 两脚书橱 两面三刀 两全其美 两相情愿两袖清风 两败俱伤 两极分化

三的成语: 三番五次 三皇五帝 三教九流 三缄其口 三令五申 三生有幸 三十六计三思而行 三头六臂 三长两短 三羊开泰 三山五岳

四的成语: 四大皆空 四方之土 四海为家 四脚朝天 四面楚歌 四书五经 四通八达四平八稳 四处奔波 四分五裂 四海升平

五的成语: 五彩缤纷 五风十雨 五谷丰登 五光十色 五湖四海 五花八门五体投地 五脏六腑六的成语: 六出奇计 六亲不任 六神无主 六月飞霜 六畜兴旺

七的成语: 七零八落 七窍身烟 七擒七纵 七情六欲 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 七嘴巴舌七拼八凑 七步之才

八的成语: 八拜之交 八面玲珑 八仙过海 八方支援 八方呼应 八斗之才

九的成语: 九鼎大吕 九牛一毛 九泉之下 九死不悔 九死一生 九霄云外

十的成语: 十万火急 十载寒窗

百的成语: 百发百中 百步穿杨 百川归海 百读不厌 百废具兴 百感交集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百孔千疮 百口莫辩 百炼成钢 百年之后

百万雄师 百无禁忌 百无聊赖 百依百顺 百战百胜 百折不挠

千的成语: 千差万别 千锤百炼 千恩万谢 千方百计 千呼万唤 千回百转

千军万马 千钧一发 千里迢迢 千篇一律 千奇百怪 千秋万代

千秋万岁 千人一面 千山万壑 千山万水 千丝万缕 千态万状

千头万绪 千载难缝 千真万确

万的成语: 万不得已 万古长青 万贯家财 万家灯火 万劫不复 万里长城

万里长征 万马奔腾 万马齐暗 万念俱灰 万全之策 万事大吉

万事师表 万事之业 万寿无疆 万死不辞 万无一失 万物复苏

含有数字的成语 篇2

一、汉语成语与数字成语

汉语成语主要来自古代经典著作、历史和民间故事, 经过长期习用, 已成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成语的使用在古代就备受推崇, 元代刘祁在其《归潜志》中论述到对成语的习用 :“四六宜用前人成语, 复不宜生涩求异”。汉语成语中有很多嵌入数字的成语, 如一诺千金、二三其德、朝三暮四、七上八下、百家争鸣、千头万绪、五十步笑百步, 等等, 这些数字成语中的数字很少表示的是确数, 古汉语中的“三、六”通常表示多的意思, “七、八”表示繁杂的意思, “一、十、百”表示突出的意思, 这也延伸到成语当中, 同时成语中数字还能够构成多种类型的修辞格, 具有一定的构词能力, 数字成语实际上是对成语的变通以及古汉语的活用[1]。

二、数字成语的类型和结构

(一) 数字成语的类型

成语的类型除了四字格 (ABCD) , 还有三字格 (如莫须有) 、五字格 (如杯酒释兵权) 、六字格 (如哀莫大于心死) 和七字格 (如置之死地而后生) , 此外还有八字格以及十四字格的,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主要还是以四字格为主。数字成语同样具备多种格式, 如百里才、百步无轻担、一尺水十丈波、牵一发而动全身, 也同样以四字格为主, 这里主要分析四字格数字成语的类型 :其一是嵌入一个数字的成语, 这个数字可以嵌入四字格中的任何一个位置, 如一字之师 (A位) , 不二法门 (B位) , 市无二价 (C位) , 表里如一 (D位) , 其中, 嵌入A、C位的较多, 以起到修饰或限制作用 ;其二是嵌入两个数字的成语, 这两个数字可以连续出现, 如三五成群、气象万千, 其中嵌入A、B位置的比较多, 也可以间接出现, 如百发百中、杀一儆百、百里挑一, 其中嵌入A、C位置的比较多 ;其三是嵌入三或四个数字的成语, 如三六九等、一五一十, 这类数字成语相对较少。

(二) 数字成语的结构

数字成语的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短语和合成词基本一致, 主要有并列、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 这里我们只介绍带有两个数字的成语, 通过对数字成语类型的分析, 我们发现这类数字成语的数字多处于A、C位置, 主要作“二二”意义切分, 因此要以并列结构为主, 主谓结构则出现的比较少。并列结构主要分为偏正定中式 (如五光十色) 、偏正状中式 (如千锤百炼) 、“动宾 + 动宾”式 (如一心一意) 、“主谓 + 主谓”式 (如朝三暮四) ;此外, 还有一日三秋等主谓结构和十拿九稳等连谓结构。这类数字成语形成的是一种骈立格式, 前后两部分保持结构一致, 以平声数字口头时很容易再嵌入仄声数字, 从而构造出平仄相对的成语, 比如千方百计[2]。

三、数字成语的表意功能探析

(一) 数字成语中数字的非数值表意

数字成语中数字的非数值表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数字表示虚指或代指, 一些数字成语中的数字连用主要表示某种动作或次序的交替重复, 如一唱一和, 这里就是虚指, 还有一些数字连用主要表示两种不同的情况或事物, 如丢三落四, 这就是代指 ;二是数字表示某种关联、夸张强调或对比, 如一穷二白, “一、二”数字的连用表示的就是“穷”与“白”的关联, 如三教九流, “三、九”强调的就是多, 再如九死一生, 通过“九”与“一”来对比“生”与“死”, 形象生死攸关的危急情况。数字成语中数字的非数值表意重在定义某一种属性, 数字本身代表的具体数值的功能则被弱化了。

(二) 数字成语中数字的转指义

数字成语中数字的转指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与数字本身数值有关, 即用数字表示强调、夸张之意, 如用“三、六、九”来强调多, 用“百、千、万”来表示夸张, 关于三九表意的问题, 清代汪中在其《述学》中有过阐述 :“三者, 数之成也 ;……九者, 数之终也。……此言语之虚数也。”二是与数字所处语境以及使用者文化背景有关, 即与所修饰和限制的成分以及社会语言文化习俗有关, 数字成语中数字的转指义到底表示多还是少应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汉民族对“一”有文化认同感, 汉语对“一”的表述比较多, 数字成语中“一”出现得也最多, 在《中国成语大辞典》中, 以“一”起头的成语就是350余条, 同时汉民族又讲究均衡对称之美, 数字成语中通常用有规律的数字连用来表达和谐对称之意, 如四通八达, 而杂乱无章的排列则多表示贬义, 如不三不四[3]。

结论

《汉语成语词典》中收录的数字成语将近600条, 占到汉语成语总数的10% 以上, 同时, 数字成语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也非常高, 因此, 研究数字成语的类型、结构和意义,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杰.含数字成语的语法、语用分析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 2013.

[2]李亚.汉语数字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及建议[D].重庆大学, 2013.

有趣的“数字成语” 篇3

姨妈不慌不忙地打开平板电脑,清了清嗓子,出了第一题:“根据算式1×1,猜一个含有数字的成语。”我思考起来:1在数学里是个特殊的数字,任何数乘以1还是它本身,都等于1。“独一无二!”我兴奋地脱口而出。“一成不变!”我话音未落,哥哥也喊出了一个成语。因为我抢先一步,所以得到了姨妈奖励的一小盒巧克力,我开心得大喊“耶”。

就在我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中还没回过神来时,姨妈又亮出了第二题:333555。“三五成群!”这回是舅妈捷足先登了!哥哥则在一旁懊恼地说:“哎呀,今儿个我咋这么不顺呢?”

“3.4。”姨妈刚读完题,妈妈就抢答:“不三不四!”呵呵,真不愧是语文老师啊!

“1+2+3。”“接二连三!”哥哥终于抢到了一题,是啊,再抢不上的话,这大学生的脸可往哪儿搁呀!

……

比赛虽然结束了,可我却意犹未尽。我觉得数字成语很有意思,便翻开成语词典,又收集了一些算式和数字的成语:66→六六大顺,—718→横七竖八,1、2、3、4、5、6、0、9→七零八落,→十拿九稳,5、10→一五一十……

原来,好多含有数字的成语都可以用算式或数字表达出来,这可真有趣啊!

(指导老师:朱美华)

含有数字的词语成语 篇4

以带有数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分享的含有数字的词语大全及解释吧!

1.连中三元lián zhòng sān yuán 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2.齐州九点qí zhōu jiǔ diǎn 齐:中国。俯视九州,小如烟点

3.蹙国百里cù guó bǎi lǐ 蹙:缩;国:国土。指丧失国土或边疆

4.赤地千里chì dì qiān lǐ 赤:空无所有。寸草不生的地面有千里之广。形容因天灾人祸而造成广大农田没有收成的惨状。

5.百顺百依bǎi shùn bǎi yī 形容什么都顺从。同“百依百随”。

6.罗掘一空luó jué yī kōng 罗:用网捕鸟;掘:指挖掘老鼠洞找粮食。用尽一切办法,搜括财物殚尽。

7.百鬼众魅bǎi guǐ zhòng mèi 各种妖魔鬼怪。

8.罪应万死zuì yīng wàn sǐ 形容罪恶极大。

9.百龙之智bǎi lóng zhī zhì 龙:公孙龙,战国时期名家代表,著有《公孙龙子》;智:智慧,聪明。100个公孙龙的智慧。形容非常聪明

10.自树一帜zì shù yī zhì 比喻单独建立一种风格、体制、派别或力量等。

11.跬步千里kuǐ bù qiān lǐ 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积累起来的。比喻学习应该有恒,不要半途而废。

12.龙生九子lóng shēng jiǔ zǐ 古代传说,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13.百里不同俗qiān lǐ bù tóng fēng,bǎi lǐ bù tóng sú 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14.龙生九种lóng shēng jiǔ zhǒng 见“龙生九子”。

15.距跃三百jū yuè sān bǎi 指欢欣之极。

16.罗之一目luó zhī yī mù 网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

17.连三接五lián sān jiē wǔ 同“连三接二”。

18.百载树人bǎi zǎi shù rén 培育人才需要百年。指育才是百年大计,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同“百年树人”。

19.跛行千里bǒ xíng qiān lǐ 比喻只要努力不懈,即时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就

20.罢黜百家bā chù bǎi jiā 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21.连三跨五lián sān kuà wǔ 形容动作迅速。

22.身价百倍shēn jià bǎi bèi 身价: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指名誉地位一下子大大提高。

23.百龄眉寿bǎi líng méi shòu 眉寿:长寿。祝人高寿的颂辞。

24.连二并三lián èr bìng sān 同“连三接二”。

25.蹄间三寻tí jìàn sān xún 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

26.舍得一身剐shě dé yī shēn guǎ,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 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

27.罚一劝百fá yī quàn bǎi 处罚一个人以惩戒众人。

28.自成一格zì chéng yī gé 指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9.百辞莫辩bǎi cí mò biàn 用任何话语都无法辩白。

30.足尺加二zú chǐ jiā èr 比喻过分、过头。

31.舛讹百出chuǎn é bǎi chū 舛:错乱。讹:错误。错乱的地方很多。一般指书籍的写作或印制不精。

32.蹄闲三寻tí xián sān xún 见“蹄间三寻”。

33.齐整如一qí zhěng rú yī 非常整齐

34.皈依三宝guī yī sān bǎo 皈依:归顺,依附;三宝:指佛、法、僧。指信奉佛教,遵守戒律

35.罪加一等zuì jiā yī děng 指对罪犯加重处罚。

36.连三接二lián sān jiē èr 犹言接连不断。

37.自成一家zì chéng yī jiā 在某种学术、艺术或技术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形成自己的体系和风格。也作“自出一家”

38.百足不僵bǎi zú bù jiāng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39.齐心一力qí xīn yī lì 同“齐心协力”。

40.百身莫赎bǎi shēn mò shú 百身:自身死一百次;赎:抵。拿一百个我,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表示极沉痛地悼念。

41.跛鳖千里bǒ biē qiān lǐ 跛脚的鳖只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里。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很差,也能成功。

42.百身何赎bǎi shēn hé shú 身:指生命;何:怎能;赎:抵换。意思是自己就有一百条命也抵换不回来。

43.距人千里jù rén qiān lǐ 距:通“拒”,拒绝。形容傲气十足,不愿与人接近或毫无商量的余地

44.至再至三zhì zài zhì sān 指一而再,再而三。

45.齐烟九点qí yān jiǔ diǎn 俯视九州,小如烟点。

46.连三接四lián sān jiē sì 同“连三接二”。

47.百鸟朝凤bǎi niǎo cháo fèng 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含有数字一的成语 篇5

一丝两气 [yī sī liǎng qì] 形容人呼吸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

一丝半粟 [yī sī bàn sù]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个半个 [yī gè bàn gè] 谓为数甚少。

一个萝卜一个坑 [yī gè luó bo yī gè kēng] 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没有多余。也形容做事踏实。

一举一动 [yī jǔ yī dòng]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所有的行动。

一举三反 [yī jǔ sān fǎn]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一举两得 [yī jǔ liǎng dé] 举:做事。做一件事同时得到两种好处。

一举千里 [yī jǔ qiān lǐ] 一飞就是一千里。比喻前程远大。

一之谓甚 [yī zhī wèi shèn] 甚:过分。做了一次,已经过分。比喻错误不能重犯。

一乱涂地 [yī luàn tú dì] 形容乱到不可收拾。

一了百当 [yī liǎo bǎi dàng] 指办事妥当、彻底。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yī rén chuán xū,shí rén chuán shí] 虚:不确实,指无中生有的事。本来没有的事,传的人多了,就信以为真。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yī rén shàn shè,bǎi fū jué shí] 古谚语,意思是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比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yī rén dé dào;jī quǎn shēng tiān] 比喻一个人做官得势;和他有点关系的.人都跟着沾光。

一介书生 [yī jiè shū shēng] 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一仍旧贯 [yī réng jiù guàn] 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一代宗臣 [yī dài zōng chén] 《汉书·萧何曹参传赞》:“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一个时代中大家所景仰的大臣。亦作“一代鼎臣”。《南史·丘灵鞠传》:“公为一代鼎臣,不可复为覆餗sù。”

含有比喻的成语 篇6

洞若观火 柔情似水 恩重如山 健壮如牛 胆小如鼠 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 如花似玉 如花似锦 如获至宝 如隔三秋 如出一辙 如胶似漆 如丧考妣 如雷贯耳 如堕烟海 如影随形 如日中天 如临深渊 如虎添翼 如履薄冰 如鱼得水 如坐针毡 如狼似虎 春深似海 呆似木鸡 繁花似锦 归心似箭 光阴似箭 侯门似海 好语似珠 流年似水 情深似海 日长似岁 如痴似醉 如花似朵 如花似锦 如花似玉 如花似月 似漆如胶 似水流年 似水如鱼 冷若冰霜 呆若木鸡 心如刀割 泪如泉涌 光阴似箭 胆小如鼠 挥汗如雨

视死如归 心乱如麻 门庭若市 口若悬河 文如其人 心急如火 巧舌如簧 目光如豆 如鱼得水 忧心如焚

寿比南山 受宠若惊 坚如磐石 欣喜若狂 洞若观火 度日如年 挥金如土 料事如神 铁证如山 情同手足 惜墨如金 虚怀若谷 暴跳如雷 稳如泰山 柔情似水 恩重如山 健壮如牛 胆小如鼠 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

如花似玉 如花似锦 如获至宝 如隔三秋 如出一辙 如胶似漆 如丧考妣 如雷贯耳 如堕烟海 如影随形 如日中天 如临深渊 如虎添翼 如履薄冰 如鱼得水 如坐针毡 如狼似虎

二、含有近义词的成语

狼心狗肺 虎背熊腰 獐头鼠脑 千辛万苦 眼疾手快 生龙活虎 先来后到 不知不觉 粗枝大叶 跋山涉水 天造地设 七零八落 兴国安邦 翻山越岭 百依百顺 背井离乡 和颜悦色 冰天雪地 严寒酷暑 救死扶伤 志同道合 豪言壮语 吆五喝六 摇头摆尾 撕心裂肺 枝折花落 胡言乱语 高瞻远瞩 高谈阔论 眼疾手快 聚精会神 金枝玉叶 三年五载 左邻右舍 发号施令 自由自在 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 倒西歪 反败为胜

三、用动物作比喻的成语归纳

(一)以动物的形貌作喻的成语: 彪形大汉 尖嘴猴腮 鹰鼻鹞眼 虎背熊腰

(二)以动物的行为方式作喻的成语:

狼吞虎咽

狗急跳墙

龙飞凤舞

龙盘虎踞

龙腾虎跃

莺歌燕舞 作茧自缚

(三)以动物的本性作喻的成语:

狼子野心 鸿鹄之志 胆小如鼠 老牛舐犊 狼心狗肺 小肚鸡肠 小鸟依人 熊心豹胆

(四)以动物的技能和力量作喻的成语:

黔驴技穷 蚍蜉撼树 井底之蛙 鹦鹉学舌 力大如牛 狗急跳墙 鸡鸣狗盗

(五)以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作喻的成语:

狼狈为奸

狐群狗党

一丘之貉

杀鸡骇猴

指鹿为马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含有数字的成语 篇7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随时都可能碰到一些仅从语言的角度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如在一些成语中经常会含有一些数字张德鑫,1996),这在中外都一样,而在中国,则更是显现着华夏文化的博大深邃。许嘉璐先生在《关于文化》一文中指出,文化应分为“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其中,“在传统哲学中贯穿着的天人合一、刚柔相济、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等辩证哲理等等,就应当归到深层文化里”。毫不夸张地说,在从一到十这些普通的数目字中,就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深层文化”的内容。对于数字的认识以及赋予这些数字的深邃的内涵,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许多重大问题(尤其是哲学、社会等问题)的思考。这些内容正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留学生理解不到这一点,怎么能正确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呢?

数目字到底蕴含了哪些文化内容呢?张清常先生在《汉语的15个数词》一文中列举了15个数词的多种多样的含义,非常精细。然而,简单的数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指向呢?汉代人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给了本质性的回答。在这部书中,许慎完全没有从数学或词义学的角度对数目字进行解释,而是将这十个数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放在《周易》的阴阳对立以及汉代所流行的“天人感应”“五行五方”的哲学理念之下给予诠释②。许慎用数目的“奇数”和“偶数”分别对应“阳”和“阴”,并将数目的增长与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相比对,这就将数目及其排列顺序与“阴阳”之说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无论是解释世间万物的生成发展,还是阐述人世间的轮回演变,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体系,数目在汉代就已经被人为地负载上许多特殊含义,致使它们表现出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并充满了哲学色彩的文化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与《周易》所代表的哲学体系一脉相承,而且反映了我们的先人们对于宇宙、社会以及世间万物的生成演变的理性认识。我们认为,《说文解字》对数目字的独特处理,是这些简单的数目得以在汉语中呈现出种种特殊含义并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一直贯穿在从古至今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将这些内容带进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中,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这就是数目字进入到某些成语后表现出特殊含义的根本原因。留学生们要想真正搞懂这些嵌有数目字的成语的含义,必须首先搞明白这些数目字的深层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蕴含其中的中华文化的特色。当然,作为教师,“己之昏昏”是无法“使人昭昭”的,要帮助留学生理解这些意义,我们就不仅要知其然,而且必须知其所以然。

下面就以“一”“三”“九”为例,具体分析并解释蕴藏在数字中的文化指向及其由来。

二 “一”代表“整体”与“初始”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含有“一”的成语,如“一帆风顺”“一路平安”等等,留学生们往往会按照数字去理解其中的“一”,因而造成误解和困惑。众所周知,这里面的“一”所表示的并不是数学概念:“一帆风顺”是“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或阻碍”③的意思;“一碧万顷”是“形容辽阔的水面或天空,碧绿或碧蓝无际”的意思。类似的成语还有不少,如:“一力承当”是说“竭尽全力把责任承担起来”;“一无所有”是说“什么都没有”;“一应俱全”中的“一应”指“所有的一切”;“一路平安”中的“一路”指“整个旅途”;“一表人才”中的“一表”指某人的整体形象……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些成语中的“一”表示的是全部、整体的意思。

此外,我们将一些意义相同但用字不同的、两两相对的成语进行对比,也可以证明“一”具有“全部”的意思。如“一心一意”与“全心全意”,“一片至诚”与“诚心诚意”,“一腔热血”与“满腔热血”,“一座皆惊”与“举座皆惊”,“一无忌惮”与“全无忌惮”……这些成语有时也给学生们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一”为什么与另一个成语在相对位置上所用的、表示“全部”之义的“全”“满”“举”等词意义相同呢?

还有一些含有“一”的成语,学生们也往往理解得不够准确。如将“一见如故”理解为“见一次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将“一挥而就”理解为“写一下就写成了”等等,这同样是将“一”理解为简单的数字。其实这些成语中的“一”表示的是“起始”之义:“一见”是“初次见面”,“一挥”是“一动笔”……这些“一”都表示它后面所带的动作行为的“起始”。

很明显,造成留学生们理解上困难的是“一”所具有的这些深层含义。“一”的这些含义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

《说文解字》对“一”的解释很令人费解:“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是因为在许慎眼中,“一”不仅是一个数目,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万物之起源。所谓“太极”,即《周易》所讲的“混沌之气”,是天地划分之前的世界,也是《老子》所谓的“道”。“道”就是“天道”。“化”就是变化。这就是说,“一”就是“化成万物”之前的整体世界,它既代表“阳”,也可以代表将阴与阳分开的界线。因此,“一”就是万物的起点,它自然可以表示开始的意思。

“一”是开始,“一”也就是整体,因为在先人们看来,世界在起始阶段是一个整体。这正是华夏民族对万物渊源的解释。“一”象征着万物的初始阶段,也象征着大千世界在初始阶段的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状况。这就是它作为一个词可以表示“整体”“起始”等含义的根本原因,词语所具有的意义指向正是哲学思维在语言上的体现。由此而形成的许许多多含有“一”而“一”并不只是简单数字的成语,也正是这种体现的直接的表现形式。

在古代,“一”的这些意义表现在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帝王初即位称为“一元”,初征为“一征”,清晨为“一早”,满座为“一座”,终生为“一世”,异口同声又谓“一口”,心无杂念又谓“一心”,普遍概括为“一切”,同其志向为“一志”,已成定制为“一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词语中的“一”或表示初始,或表示全部,都不是简单的数目。可见,“一”的这些意义由来已久,并在汉语的不断发展中一直保留着,以致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已经将这些意义作为义项列在“一”字之下了:

④表示整个;全:~冬|~路平安

⑦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他在前面~站,再也不说什么。

⑨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这就说明“整体”义和“起始”义已经是多义词“一”的固定义项,在其词义系统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了。那么,在成语中“一”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指向就十分自然了。我们只需将这些情况向学生们简单地解释清楚,准确理解成语中的“一”就不成问题了。

三 “三”代表“众多”与“有成”

众所周知,在汉语中,“三”往往并不准确地指称数字“3”,而是表示“众多”之义,如“三令五申”“狡兔三窟”“三缄其口”“三纸无驴”……这已经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我们还看到,“三”在一些成语中又不表示众多,恰恰相反,它们表示“不多”“少”的意思,如“三户亡秦”“三言两语”“三年之艾”等,这就更增加了留学生们学习的困难。

细究起来,在许多成语中,“三”还表达着种种互有关联但又不尽相同的含义。如在“三朋四友”“三亲六故”“三教九流”中,它强调的是各种各样、互不相同的意思;在“三思而行”“三番五次”中,它强调的是不止一次、反复重复的意思;在“三心二意”“朝三暮四”中,它又强调不专一、有变化的意思……这些成语中的“三”虽然并不强调数目之“多”,但其含义又都与数目之“多”不无关系。然而,在“三长两短”“推三阻四”“丢三落四”“不三不四”等成语中,它却与数目没有太多的联系了。对于同在成语中的“三”的这些差异,留学生们确实不太容易分得清。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三”作为一个普通的数目字,为什么进入到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就往往不再表示准确的数目,而是作为一种象征,表示某种状态或某种动作行为的特点呢?这些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同“一”一样,作为整个数字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表示数目之外,“三”也被人为地加上了哲学色彩,承担着在它的位置上所对应的种种概念。因此,它就具有了这些表面看起来似乎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牾的含义。其实这些含义互有联系,它们均来自一个源头。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从《说文解字》的解释中找到答案。

许慎对“三”的解释是“数名”,而且进一步解释说“成数也”。所谓“数名”,并不是“数目之名”,而是指“易数”,这一点在段玉裁的注释中说得十分清楚:

陈奂曰:“数者,易数也。”“三”兼阴阳之数也。“一”下曰:“道立于一”;“二”下曰“地之数”;“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谓“易数”,是指《周易》所说的“数”,也就是说解中的“成数”。我们知道,《周易》的卦由阴爻(--)和阳爻(—)两种符号组成,三爻合成一“卦”,也就是说,合成一卦的最基本的数字是“三”。④这自然与数学中排列组合的原则相关,但我们的祖先又把这一概念与万物的产生与生命的繁衍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达到“三”,才算是“完成”,才可能发生变化;有了变化,才可能产生世间万物,世界也才可能“完整”。这种指向就意味着抽象的“多”,“三”之所以表示“众多”之义正源于此,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人之道”。

这种“数成于三”的观点并不只见于《说文》。在清人汪中所撰写的《释三九》中也有类似的阐述:“一奇二耦,一二不可为数,二乘一则为三,故三者,数之成也。”显然,这里的“三”不仅仅是“多”,它已经成为一种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是“成”,而万物繁衍的基本条件就是“成”。这样,数字“三”就被赋予了一种抽象的理念,始终活跃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因为“三”具有抽象的指向,所以在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三”的踪影,对于这一点,常敬宇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有一段十分具体的描述:“古代象征国家社稷的鼎有三足,汉族的始祖称为‘三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最早的朝代称‘三代’(夏、商、周),官位有‘三公’(太师、太保、太宰),军有‘三军’(古为中、上、下三军),教有‘三教’(儒、道、佛三教),祭祀有‘三牲’(牛、羊、猪),节日有‘三节’(端午节、中秋节、年节),礼教有‘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除此之外,在“三省吾身”“事不过三”“三生有幸”等成语中,“三”也只是泛指“多”。

古代的人们这么青睐“三”,自然与它所表示的“多”与“成”这种抽象的概念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三”又可以在不同的成语中衍生出不同的含义——因为“多”,才可能互不相同,因此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如“三教九流”);同样是因为“多”,它才可以描述不止一次、反复重复的动作行为(如“三番五次”);而“不专一”“具有变化”等意义也同样基于“多”。至于它在“三言两语”中又表示“少”,那是因为“三”毕竟是个“数”,在最基本的十个个位数中,它偏于“少”的一方,于是,它也就具备了表示抽象的“数量少”的可能性。“三”在“三长两短”等成语中所表示的虚指义,我们认为是意义的进一步虚化。从准确的数目到抽象的“多”或“少”,再到“数”的概念进一步模糊,只表示一种与“多”相关的状况,一直虚化到表示一种代指,这正是词汇语法化的必经途径。

“三”的这些特殊而复杂的指向使它在汉语中具有了独特的地位,这也就是中国人重视“三”,并用它构成了多种多样的成语的重要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讲,成语中的“三”所能表示的多种含义正是源于人为地赋予在它身上的各种指向。讲明白这一点,对于留学生们理解这些成语肯定大有帮助。

四 “九”代表“尊贵”与“久远”

在日常教授的成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九”的踪影,有表示“众多”之义的“九牛二虎”“九死一生”,也有表示帝王之尊的“九五之尊”“九五之位”;在一些与古代文化密切相关的词语和与帝王相关的文化古迹上,我们更是常常看到“九”,有关天庭与地府的描述以及典籍上记载的帝王的服饰、宫殿的结构等等,无不与“九”有关。带领留学生们参观故宫,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提问:中国的皇帝为什么这样喜欢“九”?“九”不是普通的数字吗?

我们应该告诉他们,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九”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字。人们崇拜“九”的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三点:

第一,“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黄帝内经.素问》)作为阳数的最大值,在个位数中,它所表示的数量最多,因此,就常常用来表示“众多”、甚至达到极限之义,这是很自然的。汪中在《释三九》中这样归纳:“三者数之成也,积而至十,则复归于一。十不可以为数,故九者数之终也。于是先王之制礼,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以三为之节……三之不能尽者,则以九为之节。”这就是说,“九”是基数中的“极限”。

正因为“九”有这样的特点,在汉语中就产生了许多与“九”有关的概念。如:上有“九天”,下有“九泉”,国土有“九州”,四周有“九夷”,人伦有“九族”,官位有“九品”……在这些概念中,我们确实可以数出每个“九”的具体指向,但不容置疑的是,之所以要以“九”为限,是因为“九”在这里不仅仅指数目,更表示“众多”“极限”等抽象内涵。在成语中就更是如此了:“九牛一毛”以喻极大数目中的极少数,“九牛二虎”比喻非常大的气力,“九回肠断”形容胸间充满了郁闷和痛苦,“九死不悔”形容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毫不动摇……这些“九”显然就与具体的数量无关了,它已经被虚化,在这些成语中只起到一种极言其多的比况作用。

第二,因为“九”是阳数的最大值,而“阳”又是君权与男性的象征。在《周易》中,作为阳爻的标记⑤,“九”除了可以表示“众多”之外,还往往象征一种最高、最强的状况,因而被置于“至高”“独尊”的地位。由此,人们就经常将“九”与人君以及他所代表的政教纲纪等联系在一起。如《楚辞·九辩·序》写道:“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管子·五行》也指出:“天道有九制。”

在古代的中国,“九”就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众多事物,几乎都冠以“九”:天子之旗饰九斿,城池设九门,大道有九条,路宽为九轨,政权的标志为“九鼎”,朝聘的礼仪为“九仪”,天子祭天一年九次,“九五之尊”是对人君的尊称,“九五之位”指帝王的尊位,就连宫殿的高度、台阶的层数、紫禁城大门上的门钉以及故宫内房间数量也都是取“九”或是以“九”为基数成倍增长……这种对“九”的崇拜,一直延续至今。

第三,正如前文所述,在基数中,“九”是最高数,如果再增加,就到了“十”。在古人看来,这就等于又回到了原点,完成了一个轮回。所以“九”又象征着事物发展到极点,即将发生轮回演变的理念。“九九归一”这个成语虽是珠算的口诀,但也暗含有“九”的这种指向。

“九”的这些深层含义也完全可以从许慎的说解中体会出来:“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在这里,许慎不仅把“九”与“阴阳”联系起来,而且根据“声近义通”的原则,用与之声音相近的“究”来解释“九”,指明“九”与“究”有着共同的语源,在意义上具有紧密的联系。所谓“究”,就是“究尽”“穷尽”的意思。“九”是最大的奇数,这就意味着已经到了极点,即到了“穷尽”的地步。“穷尽”就要产生变化,正像《易·系辞下》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说,一种事物发展到了极点便会“穷尽”,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变”,有变化才会“通”,“通”才可能“久远”。这正是古人对世间万物发生发展的一种思辨性的总结,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进的辩证思想。“九”被用来表示这样一种辩证观点,它所象征的由“变异”带来的“久远”之义也是它之所以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由于“九”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被赋予了“众多”“至尊”以及“久远”之义,因此它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讲清楚这些,也就很容易向留学生们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在选择电话号码、汽车牌号时,很愿意选择“九”这个数字了。

当然,我们在回答留学生的问题时,不可能将这些深奥的道理一一讲给他们听,但是,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就更难让学生们明白了。

五 余 论

对嵌有“一、三、九”等数字的成语的分析使我们看到,即使是相同的数字,在成语中所具有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如何帮助留学生们确定某一个数字在具体的成语中所表示的含义呢?我们认为,这必须联系到该成语中其他的组成成分。

以“三”为例,在“三纲五常”中,“三纲”就是具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因此,这里的“三”就是具体的数字“3”。在“三心二意”中,“心”和“意”是不可能用数字去统计的,所以,“三”不可能表示具体的数目;又由于该成语用于描述人的意志不坚定,因此这里的“三”表示的是不专一、有变化的意思。同样,在“三亲六故”“三番五次”等成语中,“三”都不表示具体的数字,前者紧接名词,说明各种各样、互不相同的人或物;后者紧接量词,就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三”在与较大的数字相对使用、构成成语时,大多表示“多”或与“多”相关的含义,在与“二”相对使用时,就可能表示“少”的意思。这应该源于它和“二”本身都是较小的数字。

前文还提到,在“三长两短”“推三阻四”“丢三落四”“不三不四”等成语中,“三”已经与数目没有太多的联系了。这也可以从去掉数字后的实词的意义中分析出来:“长短”为一对反义语素组成的复合词,它与成语“三长两短”所表示的含义基本相同;“推”和“阻”、“丢”和“落”虽然没有构成复合词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但已经有作为复合词使用的例句⑥,“推阻”与“推三阻四”的含义大体相当;而“丢落”就是丢失的意思,与“丢三落四”虽有一定差异,但彼此相关。即使不把它们看作复合词,作为两个意义相近的单音节词,它们各自的含义与成语的整体含义也是或大同小异,或彼此关联。第四个成语与前三个不同,这是一个“不A不B”的连用形式,一般是对两种动作或状态的否定,也可以表达“既不像这、又不像那”的意思,因此有人指出(黄岳州,1980),数字在这里只起到一种代指的作用,可以理解为“这”“那”。可见,“三”同样没有什么具体的指向。

嵌有“一”和“九”的成语的意义指向同样如此,此处不再赘言。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将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教的首先是语言,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汉语这样一种古老的语言,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发生与演变,教授这种语言而全然不涉及到文化的因素,是根本不可能的。以上我们只是简单分析了嵌在成语中的“一”“三”“九”的深刻蕴含及其产生原因,从中我们体会到,有关汉语的许多本质特点都是与文化分不开的,教授语言的同时必定会牵扯到文化问题,不了解蕴含在汉语中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汉语的本质,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并讲解出某种语言结构的真正含义,当然,也就无法真正教好这种语言。

摘要: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本文以含有数字“一”“三”“九”的成语为例,阐述这些数字在成语中所具有的非数目概念上的含义,并分析了这些意义的由来。本文指出:这些数字所表达出的超出数学概念的意义,有的来自历史典故,但更多的来自数目本身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中所富有的内涵。只有明白了这些数目字在汉语中的种种指向,才能真正理解这些仅从语言角度难以理解的成语。

关键词:数字,文化内涵,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66.

[3]黄岳洲.成语中数词所表示的抽象义[J].中国语文,1980,(6).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汪中.释三九[A].皇清经解[C].上海点石斋石印本.

[6]许嘉璐.关于文化[A].未了集[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7]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8]张清常.汉语的15个数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

由数字看成语 篇8

三长两短:“三长两短”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词。

《礼记·檀弓上》有如下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之处则竖著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棺头尾之材相固。汉时呼衽为小要也。”

用现代话作一简要解释: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3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衽”原本指衣服的缝合处,此处指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发展到后来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渐被淘汰。“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

不孝有三:在中国礼仪里,所谓“不孝有三”是指:阿谀屈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出自:赵岐《孟子注》)意为: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了。

三姑六婆:三姑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为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双臂双腿,“五体投地”的五体是加上“头”;五谷:一说是黍、稷、麦、菽、稻。还有一种说法是黍、稷、麦、菽、麻。

五毒俱全:蛇、蝎、蜈蚣、壁虎、蟾蜍5种动物为五毒;人的5毒是吃、喝、嫖、赌、抽。

五光十色:五光:红黄蓝白黑;十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外加一个透明色。

六亲不认: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3种:

一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七情六欲:一般来说,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中医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惊恐。六欲指的是:生死耳目口鼻。

佛家的“七情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欲、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

胡说八道:原指“胡人”到内地讲解佛经。

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胡说∶胡人说讲。

八道:不信佛的人认为,胡人讲解佛经是荒诞之言。

胡人讲解佛经八圣道在词语上可简作“胡说八道”。故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喻不可信。今泛指一切没有根据的说法。

十恶不赦: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而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据说“十恶”最早就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

“重罪十条”把这十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所以说隋唐“十恶不赦”其实出自于《齐律》的“重罪十条”。它的主要内容有:1.谋反。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3.谋叛。谋叛是指叛逃到其他敌对国家。4.恶逆。指打杀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5.不道。无道。6.大不敬。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误犯食禁。7.不孝。指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8.不睦。9.不义。指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10.内乱。

含有动物的成语 篇9

龙虎跳 犹言龙争虎斗。

龙虎掷 犹言龙争虎斗。

龙蟠虎伏 雄踞貌。

龙蟠虎踞 象龙盘着,象虎蹲着。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

龙蟠虎绕 犹言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龙盘虎 虬曲苍劲貌。

龙I虎卧 犹言龙蟠虎踞。喻山势逶迤起伏。

龙腾虎蹴 喻勇猛冲击,势不可当。

龙腾虎踞 势力强盛,雄据一方。

龙腾虎啸 声势壮盛貌。

龙腾虎踯 同“龙腾虎蹴”。

龙腾虎掷 同“龙腾虎蹴”。

龙跳虎伏 犹言龙腾虎卧。喻笔势。

龙威虎震 形容气势奔放雄壮。常形容书法笔势的遒劲有力,灵活舒展。

龙骧虎N 雄踞貌。

龙骧虎啸 喻气概威武。

龙翔虎跃 喻奋发有为。

龙行虎变 《易·干》:“飞龙在天……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又《革》:“大人虎变。”孔颖达疏:“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后遂以“龙行虎变”喻帝王革故鼎新,创制建业。

龙跃虎踞 喻超逸雄奇。

龙战虎争 同“龙争虎斗”。

人中龙虎 比喻人中豪杰。

骑虎难下 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

前怕狼,后怕虎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驱羊攻虎 驱:赶。驱赶羊群去进攻老虎。形容以弱敌强,力量悬殊,必遭覆灭。

乔龙画虎 形容假心假意地献殷勤。

潜龙伏虎 潜藏的蛟龙,潜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

前怕龙,后怕虎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敲山振虎 谓故意示警,使人震动。

敲山震虎 见“敲山振虎”。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同“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盘龙卧虎 盘:盘旋,弯曲。盘曲的龙,卧居的虎。比喻隐藏的人才

马马虎虎 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猛虎插翅 比喻强有力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

猛虎添翼 比喻强大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

猛虎出山 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形容动作勇猛又快速。亦作“猛虎下山”、“猛虎离山”。

猛虎深山 喻勇武而势盛。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

龙腾虎跃 腾:飞腾;跃:跳跃。像龙在飞腾,像虎在跳跃。形容非常活跃的姿态

龙行虎步 形容帝王的仪态,比喻威仪庄重,气度不凡

狼贪虎视 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

龙骧虎视 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的气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狼吞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龙潭虎穴 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龙盘虎踞 盘:曲折环绕;踞:蹲、坐。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鲁鱼帝虎 指文字传抄错误。

龙骧虎步 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老虎头上扑苍蝇 比喻自己找死。

两虎相斗 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龙争虎斗 形容斗争或竞赛很激烈。

龙潭虎窟 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龙吟虎啸 象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

龙跳虎卧 比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

两虎相争 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狼{虎食 同“狼餐虎咽”。

狼餐虎噬 ①同“狼餐虎咽”。②比喻残酷剥削搜括。

狼{虎咽 见“狼餐虎咽”。

狼餐虎咽 见“狼餐虎咽”。

狼虫虎豹 ①泛指凶猛的动物。②比喻恶人歹徒。

狼顾虎视 如狼虎视物。形容威严而凶狠。

狼前虎后 前门赶走狼,后门来了虎。比喻坏人接踵而来。

狼飧虎咽 亦作“狼餐虎咽”。

狼吞虎餐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狼吞虎噬 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老虎头上搔痒 比喻不自量力。

离山调虎 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地。

麟角虎翅 麟之角,虎之翅。比喻世间不可多得的人才。

龙驰虎骤 谓群雄逐鹿。

龙蹲虎踞 犹言龙盘虎踞。

龙幡虎纛 将帅之旗。

龙飞虎跳 喻笔势遒劲奔放。

龙虎风云 ①《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后以“龙虎风云”喻英雄豪杰际遇得时。②指君臣遇合。

龙化虎变 《易·革》:“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D。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后因以“龙化虎变”比喻变化莫测。

龙江虎浪 形容惯于兴风作浪。

龙精虎猛 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扬。

含有“九”的成语 篇10

[jiǔ niú yī máo] 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九霄云外

[jiǔ xiāo yún wài] 形容远得无影无踪:他把我们的忠告抛到了~。

三教九流

[sān jiào jiǔ liú] 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或社会上各种行业。也用来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也说九流三教。

一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含笑九泉

[hán xiào jiǔ quán] 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也作:“黄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十有八九

[shí yǒu bā jiǔ] 指绝大多数,大致不差,差不离。

三跪九叩

[sān guì jiǔ kòu] 叩:磕头。最敬重的礼节。

九五之尊

[jiǔ wǔ zhī zūn] 九五:指帝位。旧指帝王的尊位。

九死一生

[jiǔ sǐ yī shēng] 形容经历许多次危险而幸存下来。

十拿九稳

[shí ná jiǔ wěn] 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一夕九徙

[yī xī jiǔ xǐ] 九:多次;徙:迁移。一夜之间迁移好几次。形容居住的地方极不安全。

九转丹成

[jiǔ zhuàn dān chéng] 炼得九转金丹。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十不离九

[shí bù lí jiǔ] 十成中已有了九成。比喻把握很大。

九间朝殿

[jiǔ jiān cháo diàn] 帝王受百官朝拜的大殿。间,指两柱的距离。九间,极言堂殿之宽广。亦作“九间大殿”。

九攻九距

[jiǔ gōng jiǔ jù] 九:泛指多次;距:通“拒”,抵抗。形容攻守征战非常激烈。

九州八极

[jiǔ zhōu bā jí] 九州:中国古代地域共划分为九州;八极:九州之外最边远的地方。指天下所有远近的地区。

数九寒冬

[shǔ jiǔ hán dōng] 暂无释义

九曲回肠

[jiǔ qū huí cháng] 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

含笑九原

[hán xiào jiǔ yuán] 原:泛指墓地。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指死后也感到心安,没什么牵挂。

寓言十九

上一篇:节约主题班队会下一篇:2022《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