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精选9篇)
Cook, G.(1992).The discovering of advertising(2nd ed 2001).London: Routledge.这个是专著
Baldry, A.P.(2004).“Phase and transition type and instance: patterns in media texts as seen through a multimodal concordancer”.In O’Halloran, K.(Ed.),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functional perspectives(pp.83-108).London: Continuum.Forceville, C.(2008).Metaphor in pictures and multimodal representations.In R.W.Gibbs Jr(Ed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pp.462-482).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这是个引用的论文集。注意如果编者为两人以上的话,括号里(Eds),另外页码标示也注意下用括号
Bowcher, W.L.(Ed.),(2012).Multimodal texts from around the world.Guangzhou: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ess.里面的(Ed)同样是编辑,不是作者。
Van Leeuwen, T.(2005)Rank in the analysis of Images.In Martinec, Topics in Multimodality.In Hasan, R.et al.: Continuing discourse on language: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London: Equinox, 2005.作者在四位及以上的话,后加et, al
中文的参加文献略有不同
冯丙奇.北京地区市民报纸房地产广告图片主导性文化价值的转变—以《北京晚报》为例
[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 107-109.这是个期刊格式,注意汉语的文献时间,页码都在尾部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这个是专著格式
1. 专著、论文集
主要责任者.出版年.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版本项 (第一版不著录) .出版地:出版者:引文页码[引用日期].示例如下:
萨皮尔.1921/2001.语言论[M].陆卓元,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86.
束定芳, 庄智象.2008.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修订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Bublitz, W.&Lenk, U.&Ventola, E.1999.Coherence in spoken and written dis-cours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cation Company.
Fried-Booth, D.L.2002.Project work[M].2n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8.
2. 专著、论文集中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出版年.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析出文献的页码.示例如下:
陈思清.1992.从图式论看阅读的心理过程[C]//桂诗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54-155.
MacWhinney, B.2001.Last words[C]//Cenoz, J.&Genesee, F.Trends in bilinguaacquisi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257-264.
3. 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年.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 卷 (期) :页码.获取和访问路径.示例如下:
夏纪梅.2011.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决赛述评[J].英语教师 (3) :2-4.
Hedge, T.1993.Key concepts in EFL:project work[J].ELT Journal, 47 (3) :275-277.
Collins, C.&Trofimovich, P.&White, J., et al.2009.Some input on the easy/difficultgrammar question:an empirical study[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3:336-353.
二、引用文献排序
1. 中文文献在前, 西文文献在后。
2. 各自按作者姓氏的首字母排序。
3. 同一作者有多个参考文献时, 按年代由远及近排序。
4. 同一作者单独完成的文献优先于该作者与他人合作的文献。
5. 同一作者同一年内有两篇及以上文献被引用时, 用a、b、c顺序表示。示例如下:!
何克抗.1997a.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5) :76-77.
关键词:土壤 文献 被引情况
中图分类号:S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b)-0154-02
科技研究论文是研究成果发布的一项主要形式和途径,也是获得科研进展与成果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用来衡量个人、机构和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评价参数之一[1]。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和引用情况等则受到研究者广泛的关注[2]。因此,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引用情况,不仅是每个科研工作者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也是研究机构、高校,甚至是国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3]。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保障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土壤学学科发展和科学地位得到了不断地提升。国际土壤学会(ISSS)升格为国际土壤学联合会(IUSS),并成为国际科联的独立成员,充分地反映了土壤学的学科地位和发展形势。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此,对土壤的研究历来非常重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对我国土壤已经进行了2次全国土壤普查,可见,对土壤的重视。
该研究以土壤研究发表文献及其引用状况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探讨我国土壤研究的发展动态与水平,摸清我国土壤研究的脉络,为未来土壤研究提供数据参考与支撑。
1 材料方法
该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7数据库,利用该数据库检索功能,以“土壤”作为关键词,对1989—2015年的所有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41 609条记录。
对所检索的数据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所有的数据通过Excel和SPSS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研究文献发表的年际变化及其规律
从1989—2015年间,共检索到141 609条发表的文献记录,其年际间的变化规律列于图1。从图1可以看出,在过去的26年间,土壤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发文量增速更快。这说明,土壤方面的研究很早就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自新世纪以来,研究热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2.2 土壤研究文献的被引次数
文献引用率的高低不仅反应了文章水平的高低,还能体现学科研究的热度,图2分析了1989—2015年间,土壤文献的被引次数。在1989—2015年间,土壤研究已发表文献的平均年度被引次数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抛物线趋势。年均文献引用率最高的年份为2005年,从模拟曲线则表明,引用次数的最高年份在2003—2004年,可见,土壤发表文献的最高年均被引频率出现在约12年以前。
2.3 土壤研究年度发表文献的被引频率
年度发表土壤文献的被引频率,即被引文献数与年度发表文献数之比,呈现于图3。土壤发表文献的年度被引频率平均为51.2%,也就是说在1989—2015年间,发表的土壤研究文献有一半多一点被引用过。引用频率也存在较大的年际变化,在1989—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年以后,分别增加、持平和迅速下降的趋势。说明土壤研究文献的被引用的高峰期约出现在5年前,可持续10年左右。
2.4 土壤研究年度发表文献的平均被引次数
土壤研究文献的年度平均被引次数变化的规律被进一步分析(如图4),可以看出,每篇约被引用4.9次。也呈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规律,1989—2000年持续增长,2000—2003年间达到最大,2003之后,急剧的下降。从拟合的抛物线方程计算,也得出引用最高次数出现在2001年前后,可见土壤研究文献的年度平均被引次数最高出现在约14年前。
2.5 土壤研究年度被引文献的平均被引次数
针对被引用的文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其规律列于图5。在1989—2015年间,被引用文献的被引用次数为8.9次,最高则达到15.4次,出现于2002年。总体规律为抛物线状,计算最高引用次数的年份为2001—2002年之间,与实际的年份吻合,说明被引论文的最高被引次数出现在约13年前。
2.6 土壤研究年度发表文献的被引次数分布
每年发表论文被引的次数分布分析结果列于表1,表明从1989—2015年间发表的土壤研究文献,有50.3%没有被引用,即引用率为0,且被引用的论文,绝大多数(38.7%)在10次以内,100次以上的被引论文仅占到总发表论文的0.18%。可见,高被引论文较少。
3 结语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地提高,各类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关于各个学科文献发表的统计与分析研究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普遍兴趣,然而,针对“土壤”研究发表文献的分析则鲜见报道。从“土壤”研究发表文献的数量可以看出,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文献的数量增长迅速。从论文的被引情况一直是研究者较为重视的指标,也有大量的研究。该研究结果则表明,土壤研究发表的文献引用率较高的年份出现在12~14年前发表的论文。
通过该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土壤研究文献增长迅速;(2)土壤研究研究文献的最高引用情况约出现在12~14年前;(3)高引用率论文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钟旭.论文影响力指标的建立、预测与评价[J].情报科学,1999,17(5):545-549.
[2]张倩.国内外6种科技期刊刊载论文长度的统计分析[J].现代情报,2002(4):13-14,16.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及文内引用格式要求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1.传统参考文献的类型 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C——论文集
A——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2.电子文献
用双字母表示载体类型:
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 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前名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如: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I.Gordon,依此类推。
②英文书名、报刊名、期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在排列参考文献时,英文在前,中文在后,按照作者姓氏的首字母顺序排列。1.期刊类
[序号] 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期号):起止页码.如:
[1] Heider, E.R.& D.C.Oliver.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3): 62-67.[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 46-52.[3]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1):56-58.2.专著类
[序号]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如: [4] Gill, R.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5]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3.报纸类
[序号] 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如:
[6] French, W.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7]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4.论文集
[序号] 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如果是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章,应该是:
[序号] 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编著者.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例:
[8] Almarza, G.G.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A].In D.Freeman & J.C.Richards(eds.).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C].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50-78.[9] Bryant, P.E.& U.Goswami.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Learning to Read[A].In J.R.Beech & A.M.Colley(eds.).Cognitive Approach to Reading[C].New York: Wiley, 1987: 213-243.[10]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5.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篇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如: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7.6.研究报告
[序号] 作者.篇名[R].出版地:研究机构,年份:起止页码.如: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9-10.7.条例
[序号] 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如: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8.译著
[序号] 原著作者.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如: [14] Freud, S.Totem and Taboo[M].Trans.H.Strachey.New York: Norton, 1950: 20-25.[15]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郝久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25-26.要是译者的内部实质意义在论文中被引用,则将译者的姓名放在起头: [16] Strachey, H.trans.Totem and Taboo[M].By S.Freud.New York: Norton, 1950: 20-25.9.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来自维基百科的文献如: [17] Jimmy Carter[EB/OL].(n.d.).In Wikipedia.Retrieved October 15, 2015,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immy_Carter 普通网页的格式请参考这个链接里的样例:http://libguides.collegeofsanmateo.edu/c.php?g=308245&p=2058846 按此链接里的格式标注后,在篇名后加上文献标识符即可,如: [18]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 1998-08-16/1998-10-04
三、文内引用
1.文内夹注的文献放在括号内,作者名与年份之间空一格、不加逗号,如:(Chomsky 1991)、(Wilson 1991: 28-80)、(Adams 1990;Bates & MacWhinney 1982, 1989;Miao, Chen & Ying 1984)、(王力 1982;赵元任 1979);三个作者的,第一次出现全部列出,第二次则用et al.,如(Miao et al.1984);三个以上作者的,全部用et al.,如:(Caselli et al.1995)。
2.文尾参考文献部分不要包括文中没有引用到的文献,但应将引用到的文献全部列出,不要遗漏。
3.如果参考文献是中文,则文内或引用采用中文姓名,沿用中文格式;或采用姓氏拼音的格式,但一本论文内只能用一个标准。如果参考文献是英文,则采用英文,沿用英文格式。如: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Task Load Index”(肖元梅等 2010;Hill et al.1992).“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Task Load Index”(Xiao et al.2010;Hill et al.1992).具体文内引用样例
1)来自专著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已经出现 格式:出版年份:页码 例如:
Rees(1986: 241)said, “As key aspects of learning are not stable, but changeable, this opens the way for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as the pre-eminent mediator in the process”.2)来自专著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没有出现 格式:作者姓名 出版年份:页码。例如:
“我们所懂得的只是实体存在的片段,可以肯定地说,一切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至多只能是部分地真实,但这不应作为放弃理论研究的借口”(Chomsky 1979: 48)。
“One reason perhaps is that the Chinese audience are more familiar with and receptive to Western culture than the average English readers is to Chinese
culture”(Fung 1995: 71).3)如果引述的内容为大段原文(超过四行),所引原文左边双倍缩进(即8个字符),右边与上下文对齐。引文一般用冒号引出,引文不加引号。例如:
He is aware of the politics of his choice and that English is not the natural medium for his social novel.He describes his process of creation thus:
I found, while writing spontaneously, that I was always translating dialogue from the original Punjabi into English.The way in which my mother said something in the dialect of central Punjabi could not have been expressed in any other way except in an almost literal translation, which might carry over the sound and the sense of the original speech.I also found, that I was dreaming or thinking or brooding over two-thirds of the prose narrative in Punjabi, or n Hindustani and only one-thir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This happened usually while I was writing stories and novels.(Anand 1979: 36)
注意上述例子中句号与括号的相应位置。
4)来自专著的间接引语,作者的姓名在文中已经提到 格式:出版年份:引文页码 例如:
According to Alun Rees(1986: 234), the writers focus on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that each individual learner brings to the learning situation.5)来自专著的间接引语,作者的姓名在文中没有提到 格式:作者姓名 出版年份;引文页码 例如:
It may be true that in the appreciation of medieval art the attitude of the observer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Robertson 1987: 136).6)提到某人的观点(没有提到姓名)
格式:作者姓名,发表年份 例如:
最近忙于书写毕业设计,就顺便把参考文献的自动引用好好研究了一番。根据前人总结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战练习,现把怎样在论文中自动引用参考文献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谦虚的讲,我个人认为总结的还是比较全面和实用的。
引用参考文献时遇到的问题:论文写完后,要想再插入参考文献,则正文中的应用部分就要逐一修改,非常的不方便。论文要是比较长的话,也比较容易出错。
解决办法
1).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所在位置建议选―文档结尾‖。编号格式中选阿拉伯数字。3).确定后在该处就插入了一个上标―1‖,而光标自动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个上标―1‖,这就是输入第一个参考文献的地方。
4).将文章最后的上标―1‖的格式改成需要的格式(记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将它删掉重新输入,否则参考文献以后就是移动的位置,这个序号也不会变),再在它后面输入所插入的参考文献。
5).对着参考文献前面的―1‖双击,光标就回到了文章内容中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可以继续写文章了。
6).在下一个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会出现一个―2‖(Word已经自动为你排序了),继续输入所要插入的参考文献。
7).所有文献都引用完后,你会发现在第一篇参考文献前面一条短横线(页面视图里才能看到),如果参考文献跨页了,在跨页的地方还有一条长横线,这些线无法选中,也无法删除。这是尾注的标志,但一般科技论文格式中都不能有这样的线,所以一定要把它们删除。
8).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这时最下方出现了尾注的编辑栏。9).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0).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11).切换回到页面视图,参考文献插入已经完成了。这时,无论文章如何改动,参考文献都会自动地排好序了。如果删除了,后面的参考文献也会自动消失,绝不出错。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下是自己的实战总结):
1.如果同一个参考文献两处被引用,只能在前一个引用的地方插入尾注,不能同时都插入。这样改动文章后,后插入的参考文献的编号不会自动改动。
解决办法:(1)单击要插入对注释的引用的位置;(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交叉引用‖命令;(3)在―引用类型‖框中,单击―脚注‖或―尾注‖;(4)在―引用哪一个脚注‖或―引用哪一个尾注‖框中,单击要引用的注释;(5)单击―引用内容‖框中的―脚注编号‖或―尾注编号‖选项;(6)单击―插入‖按钮,然后单击―关闭‖按钮。最后要注意:Word 插入的新编号实际上是对原引用标记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删除或移动了注释,Word 将在打印文档或选定交叉引用编号后按 F9 键时更新交叉引用编号。为此可以按―Ctrl+A‖选择所有内容后,按―F9‖键就可以完成手动更新。
2.参考文献怎么对齐?
若不做任何设置,参考文献为如下格式:
[1] Zhang, Y.M., Gu, Y., Chen, J.T., 2009.Boundary layer effect in BEM with high order geometry elements using transformation.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45(3), 227–247.但我们要求参考文献的格式应该为:
[1] Zhang, Y.M., Gu, Y., Chen, J.T., 2009.Boundary layer effect in BEM with high order geometry elements using transformation.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45(3), 227–247.解决办法:利用Word中的―制表位‖功能。制表位是指光标处文字水平尺寸的位置(一般为距离最左端的位置,默认情况下,按一次Tab键,将在文档中插入一个制表符,其间隔为0.74厘米)。因此我们可以把光标移到参考文献第一个字符的位置前(Zhang前),按一次Tab健。为了使得除第一行以外的各行都于第一行位置相同,可以同样在各行前按Tab健。要想设置制表符,可以在:格式段落制表符(左下角)修改制表符。
3.不难发现在文档结尾的注上面有一个横线,这是尾注分隔符,去除办法如下:
解决办法:(1)将文档视图切换为“普通视图”,方法是点击屏幕左下角的第一个按钮;(2)单击菜单“视图”“脚注”,在“尾注”下拉列表框里面选择“尾注分隔符”,然后选中分隔符横线,删除它;(3)在“尾注”下拉列表框里面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删除(当尾注出现跨页的情况是会用到“延续分隔符”的);(4)再回到“页面视图”。
4.给尾注中的参考文献编号去除上标标志:
你会发现正文和尾注中参考文献都是上标的形式,正文的上标是你想要的,但是尾注中不是你想要的。修改方式和谱图word一样,选中编号,按快捷键"Ctrl+Shift+=”即可。也可以选中,右击,字体,效果中上标项的勾去掉。
5.正文中有些引用的地方是类似下面的方式:―文献[8-12]采用...方法‖。
解决办法:依次引用,如[8][9][10][11][12],再将中间的文字隐藏即可。隐藏的方法:右键点击并执行―字体‖命令,在―字体‖选项中,勾选―隐藏文字‖复选框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6.怎么样将文中和尾注编号加上方括号?
解决办法:(1)用鼠标或者―Ctrl+Home‖回到文档的起始位置;(2)菜单―编辑‖,―替换‖或者直接用―Ctrl+H‖打开―查找和替换‖对话框;(3)在―查找内容‖文本框里面输入―^e‖(若是脚注时为f),在―替换为‖文本框中输入―[^&]‖(尾注、脚注都是它,当然也可),然后点击―全部替换‖效果如下:(一定要区分中英文全半角,另外建议最好都引用完成之后再加方括号,否则会出现一层层方括号)。
7.文中和尾注的标号都已经加上了方括号,但是交叉引用部分还没有加上。对交叉引用的序号进行处理:
有时插入的参考文献是上面已经引用过的,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交叉引用”。光标定位于插入位置,点击“插入——引用——交叉引用”,在打开的“交叉引用”对话框中,“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选“尾注编号(带格式)”,选择好引用需要的尾注,点击“插入”完成。
当文章内容最终不再修改时,参考文献也已经定型。默认的参考文献格式并不一定合适,如中文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数字编码都是带方括号的。下面谈谈如果修改引用的格式。
添加方括号,点击“编辑——替换”,在打开的对话框中输入查找内容为尾注标记“^e”(若是脚注则为f),替换内容为“[^&]”,输入内容不含引号,点击“全部替换”即为所有尾注编号都添加上方括号。
这时,如果应用了“交叉引用”,它的编号并没有添加方括号,还需要特别处理。一种就是手工添加,设置为上标。另一种就是替换,先按键盘上的Alt+F9,这时交叉引用那里变成了字符,打开“编辑”的“替换”,输入查找内容为“^d NOTEREF”,替换内容为“[^&]”,以上输入内容不含引号。
点击“高级”按钮后,并将光标置于替换文本框中,再点击“格式”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样式”,接着会打开“查找样式”对话框,选择“尾注引用”样式,点击“全部替换”,完成后关闭“查找和替换”对话框,按Alt+F9将交叉引用编号显示为正常。
光标移到文档末尾,参考文献的上面有一条横线,这是尾注分隔符,如果需要去除,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将文档视图切换为“普通视图”,方法是“视图——普通视图”;
2、再点击“视图——脚注”,此时编辑界面分为两个部分,下面的.编辑框是尾注编辑框。
3、选择尾注编辑框中的“尾注”下拉框,选择“尾注分隔符”,出现一条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再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也会出现一条横线(这是尾注分页时会出现的很长的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关闭后,再按“视图——页面”切换回来。
末尾的参考文献前编号呈现的是上标的形式,需要修改为正常形式,选择中它,按“Ctrl+Shift+=”(同时按这三个键),也可以点击“格式——字体”,在“效果”里取消上标即可。
1. 专著、论文集
主要责任者.出版年.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版本项 (第1版不著录) .出版地:出版者:引文页码[引用日期].示例如下:
萨皮尔.1921/2001.语言论[M].陆卓元,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86.
束定芳, 庄智象.2008.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修订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Bublitz, W.&Lenk, U.&Ventola, E.1999.Coherence in spoken and written discours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cation Company.
Fried-Booth, D.L.2002.Project work[M].2n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8.
2. 专著、论文集中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出版年.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析出文献的页码.示例如下:
陈思清.1992.从图式论看阅读的心理过程[C]//桂诗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54-155.
MacWhinney, B.2001.Last words[C]//Cenoz, J.&Genesee, F.Trends in bilingual acquisi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257-264.
3. 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年.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 卷 (期) :页码.获取和访问路径.示例如下:
夏纪梅.2011.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决赛述评[J].英语教师 (3) :2-4.
Hedge, T.1993.Key concepts in EFL:project work[J].ELT Journal, 47 (3) :275-277.
Collins, C.&Trofimovich, P.&White, J.et al.2009.Some input on the easy/difficult grammar question:an empirical study[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3:336-353.
二、引用文献排序
1. 中文文献在前, 西文文献在后。
2. 各自按作者姓氏的首字母排序。
3. 同一作者有多个参考文献时, 按年代由远及近排序。
4. 同一作者单独完成的文献优先于该作者与他人合作的文献。
5. 同一作者同一年内有两篇及以上文献被引用时, 用a、b、c顺序表示。示例如下:何克抗.1997a.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5) :76-77.
参考文献是学位论文中繁琐复杂的部分,如果处理不好会耽误很多时间。在WORD中较好的解决方式是利用尾注和交叉引用。这样可以自动排号。但是,直接用尾注编参考文献存在一些问题,应该相应采用一些技巧:
参考文献的插入:选择“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出现尾注插入对话框,位置设置为尾注,文档结尾;编号格式选1,2,3….,然后插入。在文档结尾编写参考文献条目。
尾注上方的短线需要去掉。选“视图——普通”;再选“视图——脚注”;在下面出现的脚注部分下拉菜单选“尾注分隔符”将出现的短线删除;再选“尾注延续分隔符”,将出现的直线也删除。
尾注的数字为上标格式,可选中通过快捷键“Ctrl+Shift+=”将编码数字改为非上标。然后选中参考文献条目,选“格式——段落”,设置为悬挂缩进(约0.74厘米)。
参考文献的交叉引用:前面已经插入的参考文献,文章后面再次引用时,通过交叉引用插入。方式为:“插入——引用——交叉引用”在对话框中选引用类型为“尾注”,选择要引用的条目插入即可。
这样可以完成参考文献的插入和引用。但是如出现连续引用的情况例如“[1-5]”时,则以上简单应用无法很好解决。而且论文中的引文标号分为首次插入标号和交叉引用标号两种,如果后续编辑中对论文某些部分删除了,如删除了首次插入的参考文献标号,则该尾注条目同时被删除,后面引用该文献的交叉引用项将会出现错误。
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可利用隐藏字体的方式。将所有首次插入的文献都放在正文之前,如目录后面,引文可以按章节分开。对引文用简单的名字表示,如:“Chen05[1]”表示作者为Chen于05年发表的文章。在论文中应用参考文献,均采用交叉引用的方式插入。这样对正文的删除编辑不会影响其他部分。调整前面插入尾注的前后顺序便可自动调节文中的因为编号。对于[1-5]的情况也可解决了。为了方便检查,可以写为“[1-5][1,2,3,4,5]”,这里数字均为交叉引用方式插入。然后把后面的部分选中,点“右键——字体”,设为隐藏字体。这样调整编辑之后,还可以检查文献编号是否还依然连续。
在编辑之后文章中的参考文献变换可能会变化,要选中有变化的段落,点“右键——更新域”进行编号更新。
最后编辑完后,将正文前面的文献插入内容全选中,设置字体为隐藏。
一、论文正文中的参考文献标注方式
1、论文中注明参考文献作者时,只列出相关作者的姓氏,中文姓名也用拼音列出其姓氏。当引用的作者是一位时,按下列方式列出: Long(1991)argues that ….Zhang(2001)argues that …
当引用的作者为二至三位时,按下列方式列出: Perkins and Gass(1996)argue that….Zhang, Li and Wang(1996)argue that …
当引用的作者超过三位时,只列出第一位作者,其他的作者用缩写et al.表示:
Sanders et al.(1992)studied coherence relations ….2、需要注明参考文献的具体页码时使用冒号,冒号和页码之间空一格: Messick(1989: 20)presents … Hu(1994: 5-6)points out that …
3、直接引用文献时,如所引用的内容超过50单词,应另起一段,左右缩进两个字符:
Lorenz(1999: 55)voiced a very similar view that because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 coherence cannot be explicitly negotiated face-to-face between text producer and text receiver,writers therefore have every reason for trying to be unequivocal and to make their ideas, intentions and arguments unmistakably clear.One way of doing this is to carefully signal logical relations and thereby ‘signpost’ the path to coherence for the reader.Consequently, when looking at the fabrication of coherence in written discourse, we need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ose explicit signposts of coherence, i.e.the text’s cohesive ties.4、在句尾注明参考文献作者时,句号应在括号之外。直接引用部分用斜体字表示(一般不在论文中用引号)。作者人数多于三人时采用et al.缩写表示。例如:
The first criticism is that the text-based researchers choose to study the text itself for methodological convenience(Givón 1995: 59).During the 1970s there were considerable moves within language teaching to embrace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Brumfit et al.1979: 21).5、引用间接材料 If construct validity is seen as … in the short run(Shepard 1993: 444, cited in Chapelle 1998).6、引用中文文献
在英文论文中引用中文文献,要按英文论文的引文格式注明作者和出处。比如:
For example, text studies in the 1960s and early 1970s were more or less concerned with text grammar and textual grammaticality(Hu 1994: 5-6).These scholars chose to study coherence as a social phenomenon, rather than a mental phenomenon(Zhu & Yan 2001).7、引用多篇参考文献时,作者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The situation with accuracy is not so clear.Some studies(e.g., Foster & Skehan 1996;Mehnert 1998;Skehan & Foster 1997)do suggest that accuracy is raised when there is planning, but other studies(e.g., Crookes 1989;Ortega 1999;Wigglesworth 1997, 2001)do not support this claim.8、一位作者有多篇著作被引用时,著作按出版年代顺序排列 According to Halliday(1973, 1978, 1985, 1994), language has three main metafunctions, namely,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and textual metafunction.However, McNamara(1995;McNamara & Lumley 1997)has challenged the Bachman model.However, researchers have challenged the Bachman model(McNamara 1995;McNamara & Lumley 1997).9、同一作者同一年内有两篇以上文献被引用时,用a, b, c顺序表示: He draws up a possible research agenda that would flow from the inclusion of a social perspective – and in-deed such a research agenda has already borne fruit in several studies of the nature of the interaction in oral tests(Porter 1991a, 1991b).10、作者姓氏相同时,要注明名字的缩写,并按名字的字母顺序排列: M.Dawkins(1980)and R.Dawkins(1986)have contributed to an understanding of consciousness in animals.11、参考文献是某个刊物而无作者时,注明刊物的名称和时间。例如: According to a national study(Education Week, January 13, 2000), 49 of the 50 states have adopted standards …
12、参考文献引用某个单位的刊物而无具体作者时,列出时间即可。例如: According to 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1998), 47 states publicly report test scores.二、论文结尾的参考文献
为避免作者姓名缩写后出现同名现象,目前主流语言学杂志的倾向是在参考文献中不再使用缩写来表示作者的名字,而是使用全称[1]。西文作者的中间名不用标注出来。书名要用斜体标注。要列出出版地和出版社,中间用冒号分隔。书名和专有名词均只大写单词的首字母,三个字母以下的介词和连词的首字母不大写。折行时缩进2个字母。
1、参考文献为一位作者
Connor, Ulla.1996.Contrastive Rhetoric: 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参考文献多于一位作者时,不要使用 et al(与文中引用的格式不同),用&替代and。
Brown, Gillian & Yule, George.1983.Discourse Analysi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Butt, David & Fahey, Rhondda & Spinks, Sue & Yallop, Colin.1995.Using Functional Grammar: An Explorer’s Guide.Macquarie University: National Centre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3、参考文献是学术刊物中的论文
需标注论文所在刊物的名称、卷号(volume number)和论文相关页码。刊物的名称用斜体标注。如果所引用期刊的整卷统一编排页码(即一卷中的若干期连续编排页码),那么在参考文献中不需要提供期号(issue number),只需提
供卷号和页码。只大写论文题目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冒号或分号后面单词的首字母要大写。刊物名称按书名处理。
Ouhalla, Jamal.1993.Subject-extraction, negation and the anti-agreement effect’,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11, 477–518.如果每一期单独编排页码(即每期从第1页开始),那么则需要提供期号。例如:
Bateman, John.& Rondhuis, Klaas.1997.Coherence relations: Towards a general specification.Discourse Processes, 24(1), 3-49.4、参考文献是论文集
主编是一个人时用(Ed.),两人以上用(Eds.)例如: Couture, Babara.(Ed.).1986.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Writ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Bublitz, Wolfram.& Lenk, Uta & Ventola, Eija.(Eds.).1999.Coherence in Spoken and Written Discourse.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cation Company.5、参考文献是论文集中的论文
此时作者姓名均为全称,论文集编者姓为全称,名为缩写。例如: Kihm, Alain.2001.Noun class, gender, and the lexicon-syntax-morphology interfaces, in R.Kayne & G.Cinque(eds.),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Syntax.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6、参考文献是会议论文
Jochens, John.1992.Gender equality in law?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enter for Medieval and Early Renaissance Studies, Binghamton, New York.7、参考文献是未出版的博士论文 论文名按书名处理。Boukhris, Fatima.1998.Les Clitiques en Berbe`re Tamazighte, 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 University Mohamed V, Rabat.8、参考文献是网上的资料
除了注明资料来源的网址外,还要注明查阅资料的日期或下载资料的日期,因为不同时间的网上资料的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
Franks, Steven.2005.Bulgarian Clitics are positioned in the syntax.http://www.cogs.indiana.edu/people/hompages/franks/Bg_clitics_remark_dense.pdf(17 May, 2006)
9、参考文献是中文
将文献名、作者、年代等出版信息译成英文,并把中文信息放在括号内。
Hu, Zhuanglin.1994.Discourse Cohesion and Coherence.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Zhu, Yongsheng.& Yan, Shiqing.2001.Reflections on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0、参考文献是某个刊物而无作者
Education Week.January, 1997.Quality counts 1997: A report card on the conditions of education in 50 states.11、参考文献是某个单位的刊物而无具体作者
Council of Chief States School Officers.1998.Annual Survey of State Student Assessment Programs.Washington, DC: Author.12、参考资料排序
(1)按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序。
(2)同一作者有多个参考文献时,按年代由远及近排序。例如: Ouhalla, Jamal.1991.Functional Categories and Parametric Variation, Routledge: London.Ouhalla, Jamal.1993.‘Subject-Extraction, Negation and the Anti-agreement Effect’,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11, 477–518.(3)同一作者单独完成的文献优先于该作者与他人合作的文献。例如: Halliday, Michael.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Second Edition).London: Edward Arnold.Halliday, Michael & Hasan, Ruqaiya.1976.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 Longman.(4)西文姓名前缀van, de等也按姓氏排序。例如:
Chomsky, Noam.1995.The Minimalist Program, MA: MIT Press.de Beaugrande, Robert.1980.Text, Discourse, and Process: Towards a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of texts.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5)中文文献翻译成英文之后,与其他英文文献一起按字母顺序排列,如:
Ouhalla, Jamal.1991.Functional Categories and Parametric Variation.London: Routledge,Zhu, Yongsheng.& Yan, Shiqing.2001.Reflections on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推荐阅读:
论文引用文献格式09-30
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06-29
参考文献标注格式09-09
参考文献格式规范要求06-29
标准通用参考文献格式03-18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格式01-25
大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10-01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endnote01-06
转发论文中参考文献标注的方法09-19
硕士毕业生论文的参考文献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