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的实例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坚定文化自信的实例(推荐8篇)

坚定文化自信的实例 篇1

开场白:亲爱的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发表一篇有关时政热点的演讲,这也是我第一次以一种比较正式的方式发表演讲,所以说一定会免不了出些差错,还请在坐的各位多多海涵。我演讲的主题是坚定文化自信,演讲的题目是“文化自信,从我做起”,接下来开始我的演讲。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之多更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而感到自豪,应该具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缺乏文化自信,这个国家就会缺少生命与活力。坚定文化自信是当代人民走向世界的基础,是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石。

谈到文化自信,很对人都会觉得很模糊,或者会觉得中国的文化不值得自信,这是对文化本身不了解的表现,在中国这种现象比较多,也是有原因的。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被迫打开,中国被迫由封闭转为开放。许多新的事物、新的思想纷纷流入中国,让封闭了好几百年的中国人开了眼界,瞬间发现国外有这么多“先进”的事物,思想,让整个民族很难适应过来,就出现了不少错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的人对外来文化全盘接受,崇洋媚外,也有人对此顾步自封,从不过问,为持有“绝对”的文化自信而感到自豪,少有人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和别人的文化。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很简单,刚才我已经提到了,就是对文化的认识不够。为什么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不够,是因为对文化调查地不够彻底,没有在充分调查下总结的结论,含水量注定是很高的。所以,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充分的文化调查,对文化没有充分的认识,文化自信将无从谈起。调查文化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也就是弄清楚我们有什么,别人有什么,大家都很清楚我们有什么,我们有植根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勤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勤劳的象征,这是西方所不能比的;我们有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汉语;我们有着其他国家无比羡慕的饮食文化;我们还有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孔子,他的儒学思想渗透到了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还有在社会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传统节日——春节……一个拥有充分文化自信的前提是他本身具备足够多代表民族、代表国家的优秀文化,很幸运我们的国家拥有这个条件,而且完全是过之无不及,在此基础上,我们完全有资本、有理由、有底气相信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国已成为世界多级化的文化一级,为了让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international,我们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的实例 篇2

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心, 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这个信心来源于哪里?从根本上说, 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信。有自信就有勇气, 坚定自信就有力量。当前, 坚定“三个自信”, 必须要有“三股气”。

一、要有自信的元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形成, 是我党对“三大规律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不懈探索的成果, 它们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根本遵循。只有通过对党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反复学习, 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和这个制度的深刻内涵, 才能汲取、培育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精神元气。

党的95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基本原理: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 才是唯一正确的理论。坚持这个基本原理, 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就能顺利, 就能取得成就;背离这个基本原理, 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损失。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 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在这艰难的探索中, 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是,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党执政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论述很少, 照抄照搬马列论述, 以“一大二公三纯”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的结果, 是我国国民经济几乎陷入崩溃的边缘。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 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实现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制定并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使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 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由关门搞建设到打开国门开放发展的转变, 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新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如果说理论可以指引道路探索的方向, 那么, 制度则是方向的保证。因为有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作为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探索, 无论如何都不会走上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所谓“民主政治道路”, 不会改变人民群众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的地位。因为有了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保障, 经济制度和体制无论怎样改革, 都不可能转向私有制, 走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不会走偏, 才不会成为一些西方学者所谓的“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或者是“中国特色的新自由主义发展道路”。因此, 十八大报告和《党章》都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 当前, “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

二、要有自信的底气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是我国历史上生产力发展最快、综合国力增强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社会文化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个巨大成就体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优越性。理论和实践都雄辩地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理论是科学的、制度是合理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

尽管当前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 全国人民上下一心, 沉着应对, 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此外, 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 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相信, 只要我们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 把发展的旗帜举得更高, 把发展的鼓点擂得更紧, 把发展的举措谋得更实, 旗帜鲜明抓发展、加快节奏抓发展、真抓实干抓发展, 努力做到聚焦、聚神、聚力, 不动摇、不走神、不散光, 把握机遇, 积极作为, 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就一定能如期实现“两个百年”目标, 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要有自信的勇气

勇气从何而来?勇气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蕴含的动力, 勇气来源于我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我们说坚定“三个自信”, 不是说, 因为有了这个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我们前进的道路就从此一帆风顺, 万事大吉, 就不会面临新考验, 不出现新问题, 而是要求我们以更加自信的气度、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稳妥的举措, 来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创新, 来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去年以来,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 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只要全党上下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我们就一定能把握正确方向, 脚踏实地推进, 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 不动摇、不懈怠, 团结一心、不懈奋斗, 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就一定能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党都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摘要: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复杂形势, 只有坚定信心,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 才能如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自信,元气,底气,勇气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胡锦涛.2012年11月8日

[2]《中国共产党章程》

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思想引领 篇3

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中国青年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939年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时,毛泽东同志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2016年“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要敢于做先锋,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90多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期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尤其在“十三五”开局之时,一方面,国企改革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价值观方面的渗透和反渗透斗争激烈,思潮困惑和精神焦虑突显。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2011年出台的《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坚持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关键时期,如何把握国企青年思想方向,凝聚力量,抢占理想信念制高点,丰富精神世界,意义重大、使命非凡又尤为迫切。

正确把握强化国企青年

思想引领的时代方位

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本质属性、历史责任要求必须强化国有企业青年思想引领。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是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事关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事关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国有企业员工尤其是广大青年员工带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于坚持我们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对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历史赋予国有企业青年的时代使命。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国防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不仅应当为社会提供物质财富,还要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和企业文化作为展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之一,在引领企业健康发展、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责任。国有企业作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创新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坚持政治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国企精神,是国有企业不容置疑的政治责任、不可替代的发展动力、不可或缺的文化之魂,必须责无旁贷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中充分彰显中国脊梁的文化风范。作为国有企业的砥柱与未来,国有企业青年有责任、有义务、有权利坚定文化自信,在带头践行、传承并示范国企精神中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对国企青年提出的时代要求。强化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引领,是我们党、是国有企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开创国企青年思想引领新局面

要做到四个关键

做好当代国有企业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引导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广大青年树立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对于培养我国国有经济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发挥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作用,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个人人生理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强化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引领关键是要坚持政治导向。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新时期强化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引领,就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个主题,凝聚广大青年力量,动员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梦接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关心青年成长进步、十分重视青年工作,为新形势下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做好国企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突出问题导向、把准青年脉搏、勇于改革创新,将广大青年更广泛、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思想动力。

强化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引领关键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其中,“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实现文化建设目标的重要价值基础。所谓文化自信,简而言之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相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谈文化自信,就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找到文化自信的价值基点。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强壮文化筋骨,以文化之力提升青年人格精神,自觉涵养“忠诚干净担当”政治品格,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义性和信仰的科学性,坚定不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理直气壮、旗帜鲜明,以文化自信与自觉弘扬中华精神,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吸纳世界各国文化优长之处,以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nlc202309082247

强化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引领关键是要弘扬国企精神。国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魂。一直以来,国有企业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奋勇拼搏、争创一流,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东汽精神”广为传颂;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推进,国企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以“核工业精神”“预警机精神”“中国高铁工人精神”“大唐电信精神”为代表的新时期国企精神应运而生,源源不断地为国人注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

要做好新时期青年员工思想引领,就要积极突出培育和弘扬国企精神这个灵魂,强化团结一心、砥砺奋斗的精神纽带。历史的经验证明,越是环境复杂、矛盾突出、挑战严峻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信心和信念。尤其是在“十三五”开局、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国企精神无疑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最好的指引和最强的动力,是激励广大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响亮号角,号召他们要更加自觉地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把青春理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洪流,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做创业创新创优的先锋,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国企精神激励青年员工,青年员工弘扬国企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强化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引领关键是要注重创新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步入迫切需要向创新创业要质量、要动力的关键期,青年是最勇于解放思想、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要跟上青年创新创造的步伐,结合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深化对新时期青年思想工作特点和规律的研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适应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以时代的眼光审视国有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发展,以改革的思路寻求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提高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积极凝聚青年,热情服务青年,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尤其在当前,要树立“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手段,秉承“平等、开放、创新、共享、协作”的理念,深入学习研究网络新媒体时代青年人的新变化、新特点,使青年工作思路、理念、方式、运行机制突破老传统,积极学习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不断拓展工作渠道、载体和平台,用有新意、有变化、引人入胜、生动有趣的思想教育新办法,极大地吸引青年,充分地释放其发展活力。

弘扬周秦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篇4

文章字数:2593 文章浏览数:319 宝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文化繁荣既是民族兴盛的重要支撑,也是民族兴盛的重要标识,更是民族核心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所在。习近平“七一”讲话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与另外“三个自信”并列提出,既传递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也彰显出我们党不忘根本的政治品质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

众所周知,三秦大地是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之滥觞、生成和发展腹地,如今既有炎黄文化之遗存,也有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建都的光辉历史。史家考证,“华夏”一词最初就是指黄河西岸以华山为中心的华阴、华县和黄河东岸的山西夏县一带。“中国”一词则最早出现于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之铭文之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到周秦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统一并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周秦文化所产生的礼乐制度、道德规范、政治和法律制度等文化内容,影响了周秦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国历史轴心时代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遗产。深刻挖掘以周秦文明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不仅是繁荣陕西地域文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继承弘扬周秦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是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和自强的重要一环。

一、继承弘扬周秦文化,是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关系、科学把握传统文化体系的必然要求。中国文化若从炎黄时期算起,有五千年上下;而有较详细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则开始于三千年前的周秦时期。要厘清中华传统文化的“源”与“流”,必须深入研究周秦文化。周秦文化上承炎黄的优秀品质,下启汉唐盛世的灿烂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坐标。周秦文化在个人品德方面,强调君子修为,仁者爱人;在家庭美德方面,强调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在社会公德方面,强调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在国家社稷方面,强调民族大义、天下为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周秦伦理文化的精髓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虽历经王朝更迭、外族入侵而绵延不绝,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根本原因。如果说上古文明还属于多元发展的支根系的话,那么,周秦文明已融合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脉,不仅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而且影响了整个东亚文明,甚至整合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今天,继承弘扬周秦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将大有助益。

二、继承弘扬周秦文化,是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心的必然要求。周秦文化是周文化和秦文化的有机结合。周文化和秦文化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来源和价值取向:与周文化相联系的是诸子百家文化、德治文化和王道文化;与秦文化相联系的是法家文化、法治文化和霸道文化。相对而言,周文化体现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起来的宗法社会特征。在义利关系上,周文化以义为上,先义后利,以此设定人与社会的价值理想。而秦文化的显著特点是重功利,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具体表现为质朴率真、求实重利、主动拓展、强悍尚武的实践性格。两相比较,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一弛一张、一抑一扬所形成的张力体系,对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文化抉择,对于培养当代人健全的文化意识,对于正确理解“德”与“法”的关系,对于合理把握社会生活中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都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周秦文化,就没有中华灿烂的伦理文明和卓越的制度文明。继承和弘扬周秦文明,是坚持中国道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凝聚中国力量的迫切需求。

三、继承弘扬周秦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立足现实返本开新的必然要求。早在商朝时期,周人就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来到周原,“三王”同心,厚德载物,高举义旗,伐纣灭商,建章立制,分封诸侯,成就了西周伟业。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建都雍城,自强不息,厉行变法,奖励农战,西并东兼,实现了统一大业,开启了封建帝国文明。这一时期,中华文化东西融合,南北兼收,儒、道、墨、法、兵、农等“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由周秦文明所奠定的传统文化基因,概括而言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传承精神;崇德尚礼、重义爱民的民本精神;海纳百川、多元并蓄的兼容精神;奋发有为、争强图存的进取精神;维护统一、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周秦文化崇仁爱、讲民本、重创新、守诚信、求和合、尚大同的精神价值,与当代中国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可以说,抓住了周秦文化的基因,也就抓住了增强中国人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关键。

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区,陕西在继承弘扬周秦文化优秀成果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弘扬周秦文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周秦文化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为此,一方面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突出地方政府在弘扬周秦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把推动文化发展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各种文化资源自由流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其次,要培育研究和弘扬周秦文化的名家大师,打造弘扬周秦文化的精品力作。继承弘扬周秦文化,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为构建高端、紧缺的文化人才队伍制定特殊政策,建立健全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文化人才保障机制,并有效保护知识产权。要下大力气创作一批能够体现周秦文化精神特质的精品,让周秦文化创作既有“高原”又有“高峰”。

第三,要推动周秦文化大众化和国际化。周秦文化的产业化和创新既要立足陕西,又要面向全国和世界,以放大其经济、社会和人文效益。比如,可以成立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周秦文化的产业集团,努力将周秦文化培育成我省经济文化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大力发展周秦文化产业及其消费,培育广大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周秦文化和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周秦文明深入人心,乃至成为地域文化的品牌和标志。

越是地域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充分发掘和利用周秦文化,推动我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以赫赫宗周和赳赳老秦的文化自信,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陕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坚定文化自信的四个着力点 篇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与智慧的传承。文化自信是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尊崇和自信,是每位中华儿女发自内心、油然而生的一种自豪感与执着信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新使命。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共同谱写更为壮丽的文化篇章。

从字面来看,文化自信是一个政党、民族、国家对自己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然而,重视文化、强调文化自信却并不限于对狭义文化的肯定和信心,而根本是对道路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因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理念,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则是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分析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因为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之所以凸显文化、强调文化自信,根本就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就是要打破西方在发展模式问题上的独霸地位,是要告诉世界人民,现代化之路、文明发展之路不是单数,而是复数;就是为了给人类文明的发展、给人类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对于文化之于中国人的作用,多次进行过论述。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使我们的自信心飞速飙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中国人的自信不仅来源于经济、军事,而且来源于文化,中国人的自信根本是文化上的,文化自信才是中国人自信的底色和根本。因此,只有文化上强大了,只有中华文化有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了,只有中华文化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尊重、敬佩乃至追随,进言之,只有文化上自信了,中国人才真正自信了,才意味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才意味着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的实例 篇6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胜利召开,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各级党组织、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讴歌载舞、精神振奋、激情满怀、为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对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无比爱戴与拥护。我也备受鼓舞与感激。

我就十九大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个人的学习体会。

总书记在报告中把文化繁荣兴盛提高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来阐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目标。并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中国当代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之代新辉煌”的明确方向。通过对十九大报告的学习,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当前在我县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方面工作的重要性。新疆是后恐维稳的主战场,在当前应对“三股势力”打击三排、去极端化,在清理“两面人”的斗争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坚持坚决打号反暴维稳“组合拳”,将“三股势力”的嚣张气焰打下去,控干净,打干净,坚决整理“三排”,坚决强除极端思想影响,坚决强制党员干部当中心的,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牢握意识形态的工作领导权”

总书记提出“五个认同”的论述,“五个认同”是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表现,也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去极端化”的主要途径。我们各族干部群众,必须坚持“五个认同”不断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在新疆具有坚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渗透等,严重影响社会大局稳定。为此,要在干部群众扎实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尤为重要。

一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地区、解决好文化认同问题极为重要与关键,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才能凝聚其他的认同。各族人民群众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进一步扎实做好民族团结一家亲工作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

二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用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武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和各种错误观点。

结合学习十九大报告,我们应该做好当前全地区开展的“倡导新风尚,树立新气象,建立新秩序”行动。

当前在乡村开展“三新”活动,是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强法制意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团结,以及科兴文化的有力方法和载体。

(一)倡导新风尚

1、在思想上倡导新风尚,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化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积极争做“做合格公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坚决铲除愚昧,摒弃“异教徒”的概念,自觉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

2、生活上倡导新风尚。要坚持文化讨论弘扬现代文化,取消“四项活动”中的宗教色彩浓厚的陈规陋习,引导农村广大群众回归世俗化生活,决不能让宗教极端再形成气候。

3、在活动上倡导新风尚。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在乡村举办各类球技比赛,唱红歌比赛,让广大群众唱起来,引导群众在精神和情趣上向现代化迈进。

(二)树立新气象方向

1、在生产生活上树立新气象。开展夜校及各类培训,改变就业观念,到疆内外就业一批,在乡村“卫星工厂”就业一批,就地培训就业一批。

2、大力开展庭院经济,推进老旧庭院,房前屋后的整治改造,提高庭院经济收入在脱贫收入中的比例。坚持科学学习,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于普及,遏制极端,引导各族群众依靠科技勤劳致富。

3、在城乡村貌上树立新气象。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解决农村“脏乱差”、电动车超载、随意摆摊等问题

4、在精神风貌上树立新气象。要教育引导群众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抵触陈规陋习,弘扬新风正气,坚决禁止“穿戴奇怪”现象,通过举办向上的活动,营造积极的精神风貌

(三)树立新秩序方面

1、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要坚持法治约束,深入开展法律宣传,坚决破除“宗教至上论”“神权政治论”“教大于法”的思想,在广大群众中形成守法、学法、尊法、用法的氛围。

坚定文化自信的实例 篇7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三个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

把“三个自信”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当中,丰富、拓展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建设水平,培养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新一代国家宝贵人才,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持续发展起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勃勃生机是有目共睹的,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福祉。面对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得出的结论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既坚持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又全面协调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表明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体现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系列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依据,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是新时期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理论主题,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业还是实践和理论体系要固化下来,都要成为制度才能做到,才好落实。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2)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组成,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是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制度体系。符合中国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的一大体现,是中国迎接各种严峻的挑战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起来,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断完善和发展。深入理解掌握其科学内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状态的新要求。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动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

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养和坚定大学生的“三个自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三个自信”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推动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1.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题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为前提,并设想了它的基本特征,这对我们今天认识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受到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特别是没有经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些论断与社会主义现实不相符合。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认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中,从现实任务和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本质、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以及政治、文化、社会诸多方面发现本质,认识规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主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要完善教材体系,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的对比分析。首先,我们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从历史条件看,中国当时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维持自己的统治,广大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革命的主客观情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革命成功,中国走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其次,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符合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看,一定的社会形态要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看,则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变革生产关系就不能发展生产力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势在必行了。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已有从不是最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再到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依据这一国情,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这无疑是坚定“三个自信”的社会基础和现实依据。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中,认识坚定“三个自信”的理论基础

“没有理论,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不可避免地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4)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系列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植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是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它的具体运用,要根据各国的具体实际情况。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在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增添新的内容。首先,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上下工夫,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确立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获得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行动的指南,理论也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之下,联系国际国内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做到客观地分析现实,科学地思考未来,改造客观事件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要做到学以致用,有的放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增强理论自信、自觉。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支撑“三个自信”,应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5)处于关键历史节点上的中国,面对这样那样的发展瓶颈和棘手问题,最需要的是共识的凝聚、精神的引领,最需要为我们的时代划定价值航标。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难题和个人困惑及可能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更加深刻,坚定走这条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让大学生在理论上深刻认知,还要使大学生深入实践以自觉修养,不断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促进人民群众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增强理论自信;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更加关注和参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项具体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和社会制度中的体现,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从而更好地体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制度自信。培育和确立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认同,就是要不断强化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不断注入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增强坚定“三个自信”的责任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注释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3) 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3.

3(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坚定自信,筑梦中国 篇8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选择

3个多月前,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经表决,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过十几天,根据这份建议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将依法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十三五”规划纲要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和实践指南。

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坚持依法办事,党凝聚人民的意志,最终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一个个五年规划的制定集中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不断求索的历史性课题。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反复证明,坚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中国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这是一条立足国情、应运而生的光明之路,这是一条着眼现实、顺应时代的发展之路,这也是一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前进之路。

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培训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世界潮流,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担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发展,使之在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愈发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摆到战略布局的高度,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6万多个党组、3200多个地方党委强不强、领导作用发挥好不好,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已经建立70年的党组制度首次立规,对实施近20年的地方党委工作条例首次修订,对党组和地方党委工作做出全面规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自觉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与支持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责相统一,狠抓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充分发挥了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建立不起来。

在2015年2月召开的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更加坚强有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政治更有朝气,民主更具活力。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来保障和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健全人大监督制度和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及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

从立法法的修改到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从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到授权最高检在13省区市开展公益诉讼试点;从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充分履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职责,到出台文件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和人大代表的作用;越来越严格的执法检查,越来越频繁的专题询问,越来越显著的监督效果。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化保障更加完善,实践方式不断创新。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蓝图次第展开,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创新不断加速。从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对协商民主提出更高要求,到中央陆续发出有关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协商民主从操作机制上落到实处。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阶层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和效果都达到新的高度。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之间的辩证关系。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刚性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快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以十八届四中全会为起点,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航程。

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构建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巩固和发展现行政治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有“管法的法”之称的立法法做出重要修改,到进一步健全立法工作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按照法定程序对土地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做出授权决定。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的法律途径越来越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法律保障越来越坚实。2015年岁末,一份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磅文件”《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出台,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衡量标准,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总蓝图。

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就要依照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从建立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到开展国务院部门权力责任清单试点,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审计监督制度。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不仅是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更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

回首来时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将在坚持与自信中不断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就一条更加坚实与宽广的前进之路。

上一篇:感恩主题班会课总结下一篇:作文讲评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