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精选8篇)
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重庆发展近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在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多措并举促进增收致富。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新兴直辖市,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城乡差距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小马”拉“大车”一直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难题。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市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发展区域经济。打造了以主城区为核心的 “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构建出了“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实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的战略抉择。其中:“一小时经济圈”着眼于“领头领跑”,努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战略平台;“渝东北地区”着眼于“提速提档”,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渝东南地区”着眼于“做特做优”,努力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
重庆市通过区域经济板块互动,通过“一圈两翼”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互利双赢。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协调、统筹城乡的新路,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 资源供给与占有失衡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 我国出现了一批包括深圳、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在内的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区, 这些经济发展区在改革开放期间逐渐具有了自己的经济发展特色, 而另一方面, 虽然我国中西部地区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巨大优势, 但在经济发展阶段, 只能充当供应能源原材料的角色, 将当地的大部分自然资源输送到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 仅有极小的一部分资源用于地区自身建设。
(二) 利益分配失衡
虽然中西部地区将大量的基础能源和原材料输送到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 但是该地区并未分享到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所取得的经济增长成果。
(三) 人力资源投入失衡
现代经济发展中, 人力资本十分重要, 要想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 必须以提高和积累人力资本为前提, 由此可知, 人力资源的投入将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发展空间产生直接影响。
(四) 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
由于审批制度不完善, 判断标准不明确及市场体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 导致我国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而由此带来的严重恶果主要表现为社会大规模、企业小规模进行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 使得大量的基础资源被浪费, 严重影响了产业高级化的发展步伐, 不良竞争也导致经济效益直线下滑, 值得关注的是, 这种现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改善。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的应对措施
(一) 淡化行政区划色彩, 强化经济区域功能
打破地域和部门间的限制, 全面贯彻“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原则, 大力促进城市和地区之间的“三联动”, 即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和市场联动, 对区域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从而实现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充分发挥跨区域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 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应以优化政府和改革为中心。对政府的横纵向权力结构进行改革完善, 通过法律、组织等方面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和约束, 从而有效解决行政区经济所带来的弊端。以联动发展之路带动地区间的共同繁荣。
对区域发展规划进行统筹管理, 构建完善的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应充分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 加快现代服务业、出口导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 让使其参与国际竞争及合作的主力军地位得到完美体现。中部地区的第一产业较为发达, 它承担着为其它地区输送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重任, 同时该地区是全国水陆运输网络的中枢, 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 全面贯彻“东引西进”的经济发展战略, 加大对传统工业技术的改革力度, 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同西部地区的现实状况相结合, 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 通过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和南水北调等开发策略的实施, 使得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取得了长足进步, 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影响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及商品交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资源产品价格较低, 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较高, 二者之间存在不等价交换现象;另一方面是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基于此种情形, 应打破区域间的封锁限制, 使各地区间形成一个开放统一的市场体系, 而对资源价格体系进行理顺, 让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 加强宏观调控, 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
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 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 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 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 促进市场发育, 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 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 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 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 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宏观调控措施, 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 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 培植主导产业, 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三、结语
总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中, 我们还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只要我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就一定能够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不管是在区域经济管理理论方面, 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九十年代末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以来, 目前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日渐形成, 也就是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加快东部地区的发展步伐, 鼓励东西互动, 共同发展, 带动中部经济发展,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围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展开探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卓元.中国经济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益[J].商业研究, 2010 (4) :45-47.
[2]李宪, 刘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与展望[J].开放导报.2008 (03) :23-24.
关键词: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现状;对策
一、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均衡
国家十分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的步伐,如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以十一五国家的经济建设为例,随着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中、东、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正在逐步减少,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构想逐渐实现。
(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初步完成了“四大板块”的总体战略布局——“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2009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多个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和促进有关省市或重点地区发展的意见。作为国家战略的新一轮区域发展规划,始终围绕着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重点地区发展、促进特色区域板块崛起、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条线索展开。这些新的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使我国区域发展格局逐渐得到细分和优化,有助于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失衡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升中国经济的综合实力。
(三)区域经济合作速度加快
第一,就国家内部而言,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和合作会议不断召开,这些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加深各个区域之间联系的同时,也促进了各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2011年为例,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一次市長联席会议在江苏镇江举行,22个成员城市共同签署《长三角城市合作(镇江)协议》,批准继续深化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农业合作和城市群重点领域合作。就国家外部而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区域合作也保持健康发展的事态。能源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国家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稳定的能源供应,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加紧和能源富有国展开一系列的投资与合作。相继开工建设连接中亚国家的天然气管道、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到大庆的输油管道、新加坡至昆明的泛亚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
二、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尽管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的长期建设也暴露了诸如,区域经济管理政出多门、区域发展规划遍地开花、区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本文主要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完善法规,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中国区域经济的建设起步晚,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域经济建设的经验我们有必要去借鉴,这会少走很多弯路。纵观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不难发现完备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区域经济良好发展的基础。区域立法可以为实现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动力和长效机制,有利于实现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法制化,可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区域管理体制。因此,有关政府要转机完善立法工作,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二)深化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发展一体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因此,国家一直倡导各个区域建立合作的关系。但是,各个区域处于政策的保护,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明显。针对这一问题,中央政府要承担起领导层的关键角色。打破现有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利益共享机制,打造区域合作平台,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构,逐步形成制度性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快培育和完善统一的区域性要素市场,健全区域中介服务体系,促进城市间同城化建设,推动国内区域一体化进程。
(三)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各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有所不同,它们的优势产业也是不尽相同的。要根据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特色,调整当前的产业发展局,争取在东、中、西、东北部建立起合理产业分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淘汰一些与环境保护相违背的粗犷型产业,促进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三、结语
总体而言,中国的区域经济建设基本保持着不错的发展势头。面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认真分析,深化改革,积极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使得中国的区域经济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东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经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境经济健康发展
循环经济是二十世纪末产生的新理念,并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最佳途径,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对此尚处于认识和起步、尝试阶段,因此,在立足本国环境问题及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情况和要求的.基础上,有条件、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实践经验,最大限度地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无害化,这对于一个资源相对贫乏、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泱泱大国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要达到上述目的,离不开政策及法律的颁行和保障,我国应从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以及相关专项立法等各层面对循环经济加以确认和规范,并在制度上予以正确的引导和充分的保障.
作 者:黄静 Huang Jing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法学系,长沙,410205刊 名:湖南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BUSINESS COLLEGE年,卷(期):200512(2)分类号:F062.2 F061.3 X169关键词:循环经济 环境经济 可持续发展 立法 保障
张玉芳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
——形式与政策课听后感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浮出了水面,到了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掉和“两房”危机,更是将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使尽浑身解数,动用了所有可以使用的救援政策。尤其是巨额的财政刺激以及罕见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双管齐下,使得各国经济又很快转危为安。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功抵御了国际经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极为困难的形势下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全球范围那率先走出了危机的阴影。2010年,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石头可望继续保持下去。但国内外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较多,如果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 年可能是最为复杂的一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立足自身,而我国经济中的四大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投资和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的调整成效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产业结构最大的问题是工业比重太高,服务业比重太低,农业的比例在下降。服务业比重上不去,会产生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国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就业问题很难解决。
关于投资和消费结构,我们现在要扩大内需,但内需既包括消费,也包括投资,如何扩大内需中的消费的比重,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城乡结构中现在最大的为题是如何拉动低收入者的消费。
地区结构中,地区见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这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各种生产生活服务业,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结构,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针对市场需求生成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等。同时,还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只有在调整优化结构方面实实在在地做出成绩,取得进步,我国经济才能走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10年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要的是继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更加注重需求和供给的有效性,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胡锦涛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8点意见
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央举办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深入研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
胡锦涛强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作出了3个重要判断,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立即果断实施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二是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拓展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三是必须把保持我国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不仅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要努力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
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
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我们要继续努力,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胡锦涛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推动印台经济提速发展
党的十七大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深入领会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印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印台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富民强区的攻坚时期,实施怎样的发展战略,构建怎样的发展格局,是否能破解发展瓶颈,实现提速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十一五”印台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十一五”时期,印台区紧紧围绕建设渭北强区目标,大力实施果业立区、工业强区、旅游兴区三大战略,全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7.24亿元,年均增长15.8%,是“十五”末的2.32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713元,年均增长18.9%,是“十五”末的2.38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0.72亿元,年均增长29.2%,是“十五”末的3.6倍;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06、31.76和12.41亿元,年均增长8.9%、19.7%和13.8%,三次产业结构由6:60:34调整为7:67:26。三是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由1.25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年均降低4.8%。植树造林20.6万亩,森
林覆盖率达到43.2%。四是民生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达到15473和4597元,年均增长21.9%、20.6%,是“十五”末的2.69倍和2.55倍。建设供水工程78处,解决了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7条交通主干道和72条258公里的通村柏油(水泥)路。这一时期是印台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综观这一发展历程,我区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一是经济总量较小。2010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省的75.54%、全市的90.88%;人均财政收入相当于全省的56.80%、全市的81.51%;城镇居民收入相当于全省的98.59%、全市的97.41%。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67:26,表现为“一产太轻,二产过重,三产滞后”。一产以传统的农业种养和初加工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二产比重接近70%,以省市属企业的煤炭资源开采和铝冶炼为主;三产以传统的餐饮、运输业为主,新兴接续性产业尚未形成。三是产业层次低。全区共有158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仅占到10.8%,多数企业以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劳动力素质和产品科技含量低,主要依靠产量和价格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整体竞争力不强;工业体系建设几乎为零。四是创新能力不强。区属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散、小、弱”等问题突出,科技投入少,研发能力弱,产品结构重复,附加值低,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五是社会建设滞
后。城乡基础设施较差,功能不完善;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救助、就业、安全稳定等民生工程建设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差距。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着力点,以推进改革开放为动力,按照“3456”发展思路,围绕建设全国果业强区、全省旅游名区、全市工业大区三大目标,突出“产业升级、城市北扩、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个重点,打造“一城两园两镇”五大经济板块,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六项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9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万元,实现“一进位、两超越、三翻番”的奋斗目标(即力争在全省城区经济考核中位次前移,向全省中游水平迈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找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1、以建设全国果业强区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围绕“创全国知名品牌,建绿
色生态果乡”目标,以优化品种结构,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果品营销体系,延伸果业产业链为抓手,加快果业从单一种植向生产、流通和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培育“一区一业”产业格局,着力打造全国有名的果业强区、果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区苹果总产达到45万吨,果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做优做特苹果产业。同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全市打造中医药种植、流通、检测、研发四大基地的机遇,大力发展畜牧、蔬菜、烤烟、干杂果、中草药等特色产业,挖掘内在发展潜力,做精做细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围绕农业发展,加大项目投入,不断加强农田水利、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向集约化经营发展。三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培训、农技推广、防灾减灾预警预报、农产品检验检疫、农产品市场、农业执法等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2、以建设全市工业大区为目标,加快发展新型工业。一是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充分发挥果业、养殖业的优势,积极发展果品和畜产品加工产业。鼓励九州果业、大匠农科、鹏大实业等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龙头带动、农户支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提升煤炭建材陶瓷产业。加大对现有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在规范运行普正、鑫凯丰、东联三个能源管理有限公司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乔子梁煤矿小型机械化改造工作,加快丰邑煤田开发力
度,不断提高全区煤矿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精洗煤、煤化工产业,实现资源就地转化,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材陶瓷产业优化升级,在扶持环新建材、陈炉陶瓷总厂等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引进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建材陶瓷企业,开发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和竞争优势的产品,提升建材陶瓷业整体实力,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建材陶瓷产业基地。当前,要重点加快实施年产200万平方米、年产3300万片琉璃瓦生产线和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等项目。三是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牢固树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理念,依托区内丰富的油页岩、紫砂土等资源,策划包装一批污染小、能耗低、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四是培育新兴产业。牢固树立“绿色、低炭、循环”的理念,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向产业发展转化。积极引进沼气发电、生物炼油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大力发展新兴电子、太阳能产品、墙体材料等新型环保节能项目,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培育新兴接续产业。当前,要加快15万千瓦阿庄风电、10万千瓦陈炉风电、大匠农科大型沼气发电和年产3万吨有机肥料等项目建设步伐,推进经济转型发展。
3、以建设全省旅游名区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以陈炉古镇为龙头的旅游业。认真贯彻赵乐际书记讲话精神,按照恢复原貌、传承文化、彰显特色、群众参与、科学开发的思路,切实做好陈炉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
工作。要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创新管理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景区道路、绿化、美化及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末将其打造成以休闲为主,观光为辅,集休闲度假、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要素,积极开发以姜女祠、马莲湖、金锁关为主要景点的北线旅游和以周陵农业园区观光、崾先特色农家乐、惠家沟红色旅游为主要景点的南线旅游。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规划引导,政府扶持,不断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引进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加快北关货运站、红土商贸基地和印台果品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业务主体,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沿210国道、305省道重点发展旅游、餐饮、物流和中介营销等服务业,结合小城镇建设优化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加快发展连锁店、电子商务等新兴生态,着力培育一批特色商贸企业。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城市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继续抓好“万村千场工程”;深入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活动,形成新的现代服务体系。
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点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现有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长期技术开发合作关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
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科技竞争力。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工程。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富民工程,做好科技知识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科技知识普及程度和广大人民群众致富能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依托周陵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我区重点产业选择实用技术予以推广,壮大产业规模,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立适应我区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原则,打造育才、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围绕我区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我市大中专院校等教育资源,加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构筑人才创新平台,让本土人才、外来人才有用武之地,充分释放人才的潜力。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方位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培养适应我区煤炭、果业、陶瓷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性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㈢突出保障和改善民主,夯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不断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在顺金片区规划建设一所全省领先、全市一流的标准化中学,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影剧院开发、城市公园、休闲广场等项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臵,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扩大就业做为改善民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认真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坚持以政策促创业、以发展促就业,不断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整合基本医疗保险资源,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社保基金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规范运行区中心敬老院,加快建设区域性敬老院,不断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加快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保障范围,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法律援助、失地农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三是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印台”创建活动,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提高治安防控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和问责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切实加强安全基础工作,加大煤矿、矿山、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
域的安全监管力度,积极实施安全工程项目,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和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深入开展“三无”乡镇和部门创建活动,健全人民内部调节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畅通信访渠道,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和诉求。
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选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一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以煤炭为主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依托周陵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污染排放最小化,推动粗放型农业向集约高放型农业转变。实施荒地开垦和旧宅基地复垦工程,开展废旧物品、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工作,实现资源重复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监管力度,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强化达标治理,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坚持源头控制,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入区建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管理,倡导全社会开展节电、节水、节能、节约土地活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实施矿山地质环
境综合治理,沉陷区、滑塌区治理等项目,建立健全生态恢复机制,逐步改善矿区地表环境。四是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活动,突出抓好燃煤、工业废气、扬尘等污染整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保知识宣传,建立健全环境监管长效机制,切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㈤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一是突出园区建设。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科学规划园区布局,创新管理机制,明晰产业定位,围绕主导产业实行深度配套、错位发展。周陵农业科技园区要以发展节水型“果-畜”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线,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打造以苹果为主,果畜结合的“种业-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市场营销-文化创意”的产业链平台,力争尽快建成引领全市乃至渭北地区旱作农业发展的节水型“果-畜”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顺金工业园区要抓住被列入全省100个重点建设县域工业园区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以园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大型项目为依托,着力打造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建材、新兴产业3个产业集群,以产集群化发展加快优化园区经济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陈炉陶瓷工业园区要积极与江苏宜兴、山东淄博等陶瓷产业发达地区合作,借鉴其先进
经验,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尽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承接陶瓷产业转移的能力;突出抓好入园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强化招商引资。牢固树立招商决定发展的意识,突出重点,主动出击,敏锐捕捉招商信息,有效整合招商资源,充分利用多种招商平台,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当前,要全力加快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和阿庄电场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早日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加强对外合作。按照“开放开发,加快发展,合作共赢”的思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寻找各类战略合作伙伴,不断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着力推动项目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实施城市开发改造,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使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征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公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结构调整,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走可持续发展的名牌产品道路。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措施
㈠转变思维方式。思路决定出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要把思维方式转变到适应转方式的轨道上来,重点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并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实践,通过干部群众的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㈡转变行政方式。加快推进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法治和行政手段转变,着力提升行政效能。以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为重点,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行政行为法制化、规范化,行政过程公开化、透明化,行政效率高效化。
㈢转变工作方法。按照全市“创特色、比速度、争一流”的工作要求,围绕“3456”发展思路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督查督办制度,突出实行“重点工作模块推进”机制,对各项重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任务细化,责任夯实,重点突破,以重点工作的推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上做文章。在这点上美国甘尼特报团数字化经验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借鉴。他们强调“更加全面, 细致、深入地报道极其“本地化”的新闻, 各子报将在网站上建立本地社区子网站, 报道各社区发生的新闻事件”。
作为网络重要的商业模式, 销售赢利和渠道盈利其实反映的是网络的服务价值。除了广告外, 数字报业要赢利同样可走其他服务增值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简单的将数字报业定位为“数字内容提供者”, 而应是“综合信息服务商”。
一般看, 在销售赢利模式下的网络公司的核心价值是商品, 是对线下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时, 我们认为, 信息本身也是商品, 许多从事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网站就靠将线上资源库 (内容、观点、商业资讯和服务类信息) 包装为可出售的商品, 成功盈利。如新华网靠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占据价值链的上游, 华尔街日报网靠财经类的权威观点 (资讯) 开展付费阅读业务, 新浪等门户开展各类SP业务, 等等。当前, 数字报业在手机报 (彩信版) 普遍赢利也是数字报业成功转型的范例。此外, 通过多种数字平台, 数字报业如能依靠报纸多年做分类广告信息的经验和资源, 转型做相关的信息服务, 甚至是电子商务未尝不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我们关注到, 江南都市报“网上商城”就开始了这种尝试。
“人气”和互动是Web2.0时代的主题。基于人与人的沟通和社交需求建立起来的“人气”是社区、即时通等网络平台是其渠道赢利模式的根本。从以即时通发家的腾讯QQ到一大批SNS社区, 虽多数还在盈利线上挣扎, 但不少得到了风险投资的青睐。渠道赢利模式的核心价值是“人气”资源, 凡是聚集到“人气”并策略性的运作好这个“群”的网企就能够成功。有了人气, 广告、会费、销售及相应的增值服务都是其赢利点。通过网站、手机等平台, 数字报业完全可以依靠多年积累下的品牌力和影响力建设各类数字社区、论坛, 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赢利。
参考文献:
[1]娄珍须贾岳:从技术到战略——“数字报业”解析, 《新闻战线》.2007年05期
[3]孙镜:解读甘尼特数字化改革, 《新闻导刊》.2007年03期
李晓波李积源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在揭示过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总结以往历史经验教训, 规划未来科学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它主题鲜明、内涵丰富, 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对于湖北这样一个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中部省份来说, 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湖北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肩负着促进中部快速崛起的重大历史使命, 在新时期、新阶段, 保持湖北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增长,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湖北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也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对于湖北省各地区发挥自身优势, 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湖北区域发展的现状, 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来, 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社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 特别是去年以来, 以武汉为中心、周边八大城市共同组成的大武汉城市圈申请成为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准后, 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不仅大大加速了武汉城市圈内区域一体化进程, 极大地促进了圈内各城市的经济发展, 而且对于湖北加快经济建设、实现早日崛起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 武汉城市圈占全省总面积的31.1%, 圈内人口占湖北总人数的51.6%, 城市圈2007年实现的GDP超过了全省的60%, 其中仅武汉一地GDP就达到了3142亿元, 约占湖北的35%, 而到2008年, 武汉的GDP更是突破4000亿元大关, 一年之内GDP增长1000亿, 成绩喜人。然而, 我们也应看到, 在武汉城市圈加快发展、加速腾飞的同时, 鄂中、鄂西等城市由于历史、地理、政策等原因, 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城市发展远远落后, 可以想象, 随着城市圈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将继续加速鄂东地区单极经济快速发展, 鄂中、鄂西大片地区可能被单极强势经济吸纳、抢夺而不断被弱化、边缘化, 形势严峻。
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极大地制约了湖北区域一体化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造成了严重的区际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 更为重要的是, 它可能影响到湖北加快经济发展、早日实现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目标, 因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2003年, 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 首次提出, 将宜昌和襄樊确定为我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并提出了发展策略:宜昌和襄樊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周边城镇相对密集、人口与产业较为集中的优势, 优化和整合资源, 做好大都市区发展规划, 实现区域内城镇合理分工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形成强有力的群体效应, 更好地发挥其对省域西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与武汉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带动全省城镇整体发展。宜昌襄樊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确立改变了湖北以往“一特五大”的经济发展战略, 形成了“一主两副”的经济发展格局, 从战略布局上极大缓解了湖北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 随着武汉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特别是在圈内资源整合速度不断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愈加明显的情况下, 我们有必要好好思考, 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宜昌襄樊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作用, 让他们能够真正肩负起带动和辐射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职责, 进行跨行政区域的资源整合和辐射带动, 以防止广大鄂中、鄂西南、鄂西北等城市在鄂东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同时被迅速边缘化, 事实上, 某些城市经济虽有些发展, 但边缘化趋势也已经凸显。
二、对于解决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政策建议
城市群战略是现代社会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效途径。对于现阶段, 湖北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同样具有现实的意义。城市群组合一般具有三个基本条件:即地理空间形态紧密、交通发达、经济联系密切, 我们认为, 湖北可以依此建立另两个城市群, 即以宜昌为中心、兼顾荆州、荆门和恩施的荆宜荆都市圈和以襄樊为中心、兼顾随州、十堰和神农架襄随城市圈, 这样的城市圈构想不仅涵盖了省内所有的二级城市, 防止了鄂西部分城市的边缘化趋势, 更重要的是, 它将有效的整合省内各种资源, 消除地区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 促进地区的优势产业重组和结构升级, 最终形成三个城市圈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 荆宜荆城市圈:
在地理位置上, 除恩施以外, 其余三地同处长江、汉江流域, 域内形态多样, 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油生产基地。交通方面有汉宜高速、长荆铁路、荆沙铁路和正在修建的沪蓉高速和汉宜铁路,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立体域内交通网, 未来几年中, 随着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圈内各城市均可覆盖在一小时交通网络内, 恩施到宜昌也只需两小时, 符合城市群引力半径, 同时, 各地之间的产业互补性也非常明显, 宜昌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为特色, 荆门以石油化工、医药为特色, 荆州以机电、纺织、水产品加工业为特色, 恩施则以烟草、旅游为特色, 这些产业完全可以重新调配布局, 实行资源优化配置, 另外, 由于地理位置比较接近, 这几个城市之间有相似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 而在观念上、文化上和风俗上的趋同性也可以让各城市之间降低交易成本, 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大市场。就目前而言, 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可以从阻力最小且各地均能获利的旅游业下手, 积极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湖北省今年提出要建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重点打造这一片旅游产业, 四地可以此为契机, 把三峡——三国文化统一规划, 打包推出, 鄂西南各市均能从中获利, 如果多方共同努力, 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一个有巨大影响的的旅游目的地, 使鄂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随着圈内优势资源的重新整合, 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将使四地之间的合作充满着巨大的潜力。
2. 襄随城市圈:
对于襄樊、随州、十堰和神龙架而言, 建立襄随城市圈, 整合资源, 抱团发展同样具有现实的意义, 四地同处鄂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相邻, 除神龙架以外, 襄樊距十堰和随州的距离均在200公里以内, 虽然与宜昌等圈内城市间距相比偏远, 但四地之间的交通非常发达, 域内有襄渝铁路、汉丹铁路、襄荆高速、襄十高速、孝襄高速, 以及正在规划的十宜铁路, 这些立体交通网将四地串联在一起, 方便了各地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在产业结构上, 除了神龙架重点打造旅游而以外, 其他三市均有一个相似点, 即重点发展汽车工业, 在省委省政府2005年制定的《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明确提出要把襄樊建成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支持十堰建成全国重要的商用汽车生产基地, 支持随州加快发展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和高新技术产业, 三地之间可重点打造汽车工业, 实行资源的优势重组、产业分工和结构升级, 对于三地而言, 发展汽车工业, 共同打造鄂西北的新车城, 前景广阔。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襄随城市圈属鄂西北地区, 与河南陕西两省邻近, 特别是十堰、襄樊和随州分别与河南的南阳、驻马店和信阳毗邻, 区位地理优势让这种省际贸易和边际贸易具备了可能性, 事实上, 各地之间的交往由来已久, 襄随城市圈的建立可以摆脱过去那种分兵作战、力量过于分散的弱点, 真正走向一条互利双赢之路。
另外, 倡导建立荆宜荆都市圈和襄随城市圈, 也是基于宜昌和襄樊虽是省域副中心, 但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对鄂中、鄂西地区缺乏辐射能力的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笔者认为, 城市的首位度优势能够有效的整合圈内资源, 协调相互关系, 避免贸易摩擦和恶性竞争、强化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与辐射能力, 只有建成城市圈, 形成城市圈中的首位城市, 宜昌和襄樊的省域副中心地位才能真正确立, 才能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 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对于保持湖北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是湖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增长的客观要求, 也是湖北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紧迫需要, 我们相信, 荆宜荆都市圈和襄随城市圈的建立必将对缓解湖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最终实现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尊文:《湖北日报》.《“圈外”地区会被边缘化吗》, 2008~01~15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经济;发展措施
一、引言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路管理部门要对于公路经济的发展提出更加有效地引导策略,围绕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对当前的公路经济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公路经济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作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基础,公路行业的健康发展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二、对收费公路的机制进行调整
现阶段,我国收费公路的管理机制上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并且其中存在一些由于管理理念不够先进所导致的漏洞和问题。作为公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收费公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果收费管理制度存在疏漏和问题,那么就很容易影响地方公路经济的发展,造成各种损失。公路经济管理部门要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进行重视,对管理方式和模式进行改进革新,引入市场化的管理理念,做好服务、监管、价格管制以及市场准入等多种有效管理手段,提升收费公路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三、推进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公路经济的发展,对物流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公路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对象。在当前我国公路经济发展中,物流运输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从政策等方面也给予了引导和扶持。例如,大力推进各类集散中心、货物分拨中心的建设工作,同时扶持物流企业发展,给予其更多的资源方面的倾斜和支持。在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地对公路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明确,完善主体。地方有关部门要对物流发展的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从公路经济管理的角度给与支持和配合。公路管理部门也要推进公路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管理制度和理念进行调整转变,真正地将公路经济管理工作的效能进行提升,为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支持和保证。
四、对公路经济监管机制进行优化
公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各类贪腐问题一直是以往监管机制形势下,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针对于这方面的不足,我们要提升监督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融入和鼓励司法机构介入和公共监督的介入,让整个公路经济的发展受到更加全面的监督,这样才能让公路经济管理工作处于一个正确的发展路径之上。在对于监管机制优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对相应的处理机制进行联动和调整,提升违法成本和相关机制执行落实的效果。与此同时,在监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相关收费公路服务企业自身服务能力的监督管理,确保其服务水平,提升公路安全保障效果。只有从多个角度进行监管,这样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得到更好地维持和保障,从而实现长远且持续的健康发展。
五、提升公路经济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对于公路经济的发展来说,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保障。公路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推进队伍建设工作,提升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作战能力,将提升素质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来对待。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内部管理,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积极地带头进行学习,打造和谐单位,构建一个良好的氛围。组织机关内部也要积极推进各项培训教育工作,做好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职工教育中,也可以引入各类争先创优活动,让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提升队伍综合实力和业务素养,让职工自身精神面貌得到更好地改进。另外,在内部队伍建设工作开展中,也要融入多种工作形式,提升内部凝聚力。
六、加强养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公路建设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公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了当前公路建设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和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环境的特点,我们要深入地进行思考,做好投资控制,同时降低公路建设和维修的成本,提升建设效能。在展开公路养护工作的过程中,要对养护方式进行科学化的调整,在不影响公路日常使用的情况下,合理分配养护计划,对以往建设中存在的遗留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更好地对公路使用寿命进行延长。对于公路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要进行提前预计和分析,提出可靠的提前保养的思路。做好公路的养护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公路的使用效果,这也是公路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前提。例如,在雨水多发季节,我们要提前做好排水的处理工作,对相应排水设施进行准备,确保公路横纵排水系统正常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排水问题对公路设施造成损害。另外,预防性养护工作开展中,养护人员要做好环境情况的了解以及认知,在做好环境特征把握的基础上做好公路环境情况把握,尤其是对于泥石流以及风沙等特殊情况,要做好预见评估,以此掌握各类因素都对公路具有怎样的影响。根据路段灾害情况以及不同路段的工作强度情况做好养护人员的分配,对于病害较大的区域,要增加公路养护人员数量,而如果病害较少,则需要适当减少人员数量,即通过对人力物力的科学分配实现精准养护。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公路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是非常关键的。面对市场经济的需求,我们要对于自身思路进行创新,抓住公路经济管理工作优化改进的切入点,为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燕.浅谈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轻工科技.2015(12).
[2]汤新建.浅析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的发展[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5).
[3]徐涛.公路交通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34).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区域经济发展06-01
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06-06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介绍11-30
发展循环经济全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06-19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途径10-31
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06-27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主要特点09-30
浅析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2-14
在全县区域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07-22
论金融服务业在我国区域经济中的发展前景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