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活动 萤火虫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奥尔夫音乐活动 萤火虫(精选8篇)

奥尔夫音乐活动 萤火虫 篇1

活动目标:托班、小班:

1、幼儿了解萤火虫的生活习性。

2、了解短短长乐句曲式。

3、学习使用一种乐器演奏歌曲。

中班、大班:

1、幼儿了解萤火虫的生活习性。

2、了解短短长乐句曲式。

3、幼儿能用柔美的肢体表现歌曲的优美。活动准备:教学挂图P2

纱巾

乐器:碰铃、铜碰钟、激光笔

活动过程:(第一节课)

一、教师幼儿互问好:XXX早上好!XXX早上好!

二、出示挂图,讲述故事。

三、介绍萤火虫的特征与习性。

问:你们知道萤火虫是哪里在发光吗?它生活的地方是哪里?它喜欢吃的食物有哪些?

(注:托班、小班只需让幼儿了解萤火虫是哪里发光)

四、感应短短长乐句

1、萤火虫飞舞:教师与幼儿一起把手指变成萤火虫飞,每个乐句结尾,轻点面部或肢体各部位。(飞---停、飞—停、飞、飞、飞、停。)(1)、教师示范手指飞舞,并请幼儿一起手指飞舞。(2)、播放音乐,配合音乐让手指飞舞。

2、萤火虫飞舞

(1)、教师示范飞舞的动作。(走—蹲、走—蹲、走、走、走、蹲。)

(2)、请幼儿自由飞舞,每个乐句屈膝微蹲。

(3)、播放音乐,教师幼儿配合音乐用肢体飞舞。

3、纱巾飞舞(托班、小班)

(1)、教师随音乐节奏发放纱巾。

(2)、教师将纱巾做成灯笼,幼儿将灯笼提在手上。

(3)、播放音乐,教师示范后请幼儿听音乐飞舞。(走—蹲、走—蹲、走、走、走、蹲。)(中班、大班)

(1)、教师随音乐节奏发放纱巾。

(2)、请幼儿将纱巾绑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

(3)、播放音乐,听音乐飞舞。(飞—碰、飞—碰、飞、飞、飞、碰。)

五、分析曲式结构,画短短长乐句(1)教师边唱歌曲边画唱名线。(2)、唱歌曲,贴磁片。(3)、唱歌曲,写唱名。(4)、分析“短短长”乐句。(5)、分析、总结曲式结构。

(第二节课)活动过程:

一、教师幼儿互问好:XXX早上好!XXX早上好!

二、出示挂图,讲述故事。

三、幼儿跟随音乐舞蹈(托班、小班)

1、幼儿将纱巾变成灯笼拿在手上,听音乐飞。(走—蹲、走—蹲、走、走、走、蹲。)

(中班、大班)

幼儿将纱巾绑在肢体任何一个部位,听音乐任意飞,句尾互碰纱巾。(飞—碰、飞—碰、飞、飞、飞、碰。)

奥尔夫音乐活动 萤火虫 篇2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中音乐体验也开始较早,“婴儿期就有了对音乐的注意和创造音乐的兴趣,每个孩子在说话以前就会歌唱,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能够观察到试图通过音乐来表达的现象。”[1]幼儿期是音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上比较成熟的音乐教育体系都十分关注幼儿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以及对其成长的影响。幼儿期也是特殊的游戏期,“游戏是年幼儿童以完全自由为特点但又有个人规则的活动,这种规则来自忘我的兴趣和投入”[2]儿童在愉快的音乐游戏中获得满足感;享受与其他人交往的快乐;掌握声情并茂的音乐表达;感觉肌肉控制能力的乐趣。

音乐学习扎根于游戏活动中,无论是发端于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是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都十分重视游戏活动的意义,并都尝试通过音乐游戏活动增强儿童的音乐能力,虽然在具体方法理念与运用上各不相同,但是游戏运用是三种教学法的共通之处。

1 三种音乐教学方法的幼儿活动展示

1.1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方法的幼儿活动课例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方法由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创立,其音乐教学方法由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音乐活动三个部分组成,体态律动是其教学法的核心,儿童通过一边聆听音乐一边用身体做出具有个性的动作,完成从内心听觉到运动觉发展的过程。例如:幼儿园课例《袋鼠、大象和松鼠》[3]的具体游戏步骤如表1。

1.2 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的幼儿活动课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Karl Orff)创建,是全世界影响最为广泛的音乐教育方法之一。其教学法的核心概念是“原本性音乐(Elementar Music)”,“原本的音乐绝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原本的音乐是适合于儿童的……”[4]

奥尔夫认为儿童音乐教学应该从游戏开始,让儿童从自己内心出发来参与音乐游戏和演奏,通过朗诵儿歌感受节奏和韵律,借助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声势活动参与音乐的合作性游戏,在乐器演奏中体验创作的快乐。它强调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即结合民族文化特点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这也是其教学法能够在世界范围推广的原因。例如,幼儿园奥尔夫课例《鸭子上桥》(1)的具体游戏步骤如表2。

1.3 柯达伊音乐教育方法的幼儿活动课例

柯达伊(Kodaly Zoltan)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强调早期教育的作用,明确提出以音乐的母语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认为“幼儿音乐教育改革应该以民间歌曲和民间的歌唱游戏为幼儿园的主要音乐材料,它们是建立民族意识的基础”。[5]其教学体系将民歌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首调唱名法进行授课,采用无谱号、无拍号、无调号的形式避免五线谱中加线的运用,同时结合节奏读法、字母谱和柯尔文手势将节奏训练与旋律学习相结合,形成幼儿的综合音乐能力。

例如:柯达伊幼儿游戏活动课例方法与步骤(选取《五声音阶音乐》第二册第7首中音乐部分)如表3。

2 三种音乐教学方法的幼儿活动比较

以上课例展示了三种教学方法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不同倾向,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课例适合3-4岁儿童获得清晰的节奏感受,奥尔夫课例适合5-6岁的儿童了解语言与节奏的关系,柯达伊课例适合3-5岁儿童训练歌唱能力。由于三种音乐教学方法的理念、游戏过程及重点不同,因此对幼儿音乐能力培养也各有侧重。以下就三种音乐教学法的能力目标及游戏过程进行比较。

2.1 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目标比较

达尔克罗兹认为“只有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6]它的游戏活动以音响听觉为基础,同时结合身体节奏律动来训练学生的即兴创造能力。奥尔夫音乐游戏结合语言、歌唱、身体动作、乐器演奏等内容,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以朗诵进入,逐渐扩充到身体声势,最后用适合儿童创作的音条乐器完成活动目标。柯达伊认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儿童音乐母语教育,因此其活动目标是将匈牙利的民歌通过歌唱、音乐读写、听觉、多声部训练等方法贯穿到幼儿音乐学习中。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以听觉与运动觉的结合入手,着重发展儿童的身体表现与即兴表达;奥尔夫教学法以朗诵活动入手,着重将语言、歌唱、身体动作与乐器演奏的逐渐累加,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柯达伊教学法以歌唱为主,以音乐母语的感受与表现为游戏活动的目标。

2.2 幼儿身体活动的认知比较

三种音乐教学方法都涉及到幼儿的身体表现,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最为全面的体现了音乐与幼儿身体活动的结合。它把音乐要素与身体运动对应起来,设计了系统的身体动作基本语汇,并将其与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表情等要素相对应,逐渐扩展到较难的节奏型并加入包含演唱和乐器的即兴创作。奥尔夫受到达尔克罗兹的影响,将体态律动作为其教学的重要方法,以声势为主,结合身体各部位的运动与游戏、形体表演以及民间集体舞等内容,通过声势与节奏活动的多种游戏方式为幼儿早期的多声部合作奠定基础。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身体活动运用较少,但在民间音乐的演唱和感知过程中也有身体动作的感知和队形变换。

2.3 幼儿游戏活动流程比较

达尔克罗兹游戏活动是以音乐聆听为起点,通过体态律动表现音乐变化,并逐步将音响与身体运动内化成为内心听觉,最后结合体态律动动作进行即兴表达。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游戏活动顺序如图1。

在课例《袋鼠、大象和松鼠》的活动中,儿童进行了体态律动部分的游戏,将不同音符时值的感受与身体运动相结合,看似简单,但是随着学生年龄逐渐增加,同一游戏将以螺旋上升的形式逐渐加入其他活动内容,最终完成整个流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语言节奏为初步环节逐渐过渡到音乐的节奏,随后在音条乐器上实现旋律的学习和创编,其步骤是以模块累加的方式从简单节奏、多声部节奏逐渐累加到旋律与多声部旋律,每一个部分独立活动,也可按照学生的状况逐渐加入其他模块。在奥尔夫课例《鸭子上桥》中,幼儿的活动步骤体现了逐步叠加的方法,如图2。

柯达伊教学法以歌唱为目的,包含节奏读谱、字母谱、柯尔文手势在内的各种教学方法为其服务,语言与动作作为歌唱的辅助手段,因此游戏活动设计中每个环节都会与歌唱相联系,如图3。

幼儿期是儿童音乐发展的关键期,三种音乐教学法在歌唱、韵律活动及乐器演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游戏活动。达尔克罗兹侧重幼儿的运动觉、内心听觉发展,奥尔夫侧重语言、节奏与运动觉的发展,柯达伊侧重歌唱、读谱能力的发展。国外三种音乐教学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已被我国幼儿教育所借鉴,其中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运用较多,然而三种教学方法在共同合作下将会产生最优化的效果。

3 结合三种音乐教学方法的本土幼儿音乐游戏活动尝试

音乐能力与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发展、运动机能、听力和记忆力密切相关,当幼儿参与音乐活动时,通过朗诵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母语歌唱加强了对本民族音乐的认同感,通过体态律动协调了身心发展,通过乐器演奏实现了创作、合作及身体控制。为了获得更有效地教学效果,幼儿音乐教师的具体教学中往往需要将不同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下面以陕西省学前教育幼儿园中班教材中《做饭饭》[7]歌曲为例,尝试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融入教学游戏活动设计中。

谱例如图4。

这首作品包含4个乐句,采用中国五声音阶创作,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符合儿童生活及情感,其教学目的是用歌表演的形式演唱并感受作品的欢快情绪,激发儿童热爱生活、尊敬父母的情感。作品具有中国母语音乐元素,同时歌词具有身体表达空间,因此选择其进行音乐游戏活动设计可以将体态律动、母语歌唱等内容融合起来。以下是融合不同音乐教学法的游戏活动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表4)。

幼儿音乐教育应该体现游戏教学理念,儿童感知、参与和创作都能够在游戏活动中完成。游戏活动采用逐渐累加的方式按顺序展开,其中模块的多少可以依据幼儿班级的实际情况决定,活动教学的目的是将音乐的简单学唱过程转变为多个以能力提升为目的的音乐游戏活动环节,这样逐渐累积歌唱曲目的同时,幼儿的音乐能力也得到了逐步提升。通过对不同音乐教学方法的游戏活动比较,结合本土教材进行幼儿游戏设计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也为将来形成符合中国儿童特点的幼儿音乐教学方法进行了基础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尹爱青,曹理,缪力编著.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2(]美)林德.在游戏中评价儿童[M].陈学锋、江泽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

[3]缪力编著.体态律动课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56.

[4]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5.

[5]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8-39.

[6]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

奥尔夫音乐活动 萤火虫 篇3

一、动作与节奏结合,让音乐形象化

在奥尔夫节奏训练中,我们经常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感受音乐的强弱和节奏的疏密。动作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情感,要使幼儿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为感受节奏的生理基础主要是运动。因此,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时,需要动作的参加,一定要让幼儿在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身体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训练幼儿运动神经感受的反应和身体动作的协调。这种动是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动作节奏中的动,是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再以身体的动作来表现音乐,把音乐的情绪、速度、力度表现出来。让幼儿多听音乐,发挥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如:在让幼儿认识全拍时,教师选择了节奏欢快的《迷雾森林》,并将呼啦圈散放在地上,然后请幼儿站在圈内,当第一个重拍出来时,脚跨入旁边一个圈内,一个全拍后再跨入另一个圈内,通过呼啦圈的辅助,帮助幼儿感受全拍;认识二拍子时,教师选择威武雄壮、整齐有力的《土耳其进行曲》,可引导幼儿做出走步、扛枪、举旗、做操等快速有力的动作,通过整个身体的训练来感受节奏的快慢,使幼儿的每一肢体都参加到节奏活动中。

二、图谱与节奏结合,让音乐视觉化

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学习欲望从兴趣出发,××|××|×—|的节奏谱缺乏形象性、生动性,而将乏味的节奏谱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现,不但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幼儿易于理解。使抽象的节奏变得视觉化、简单化,降低了幼儿节奏学习的难度。如:××|×—|的节奏型我们可以采用图形或者符号来表示,如画★★|★—|表示。在这样的4拍子固定节拍下,还可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创编不同的节奏型,如▲ ▲|0 ▲|或0 ■|0 ■|。可见,图形谱的利用可以自然降低教师对幼儿学习的干预程度,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三种节奏型结合在一起来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时,就可运用奥尔夫教学中的“声势”教学。在幼儿的眼中,自己的身体不仅能自己支配,还可以发出好听的响声,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表示拍手,▲表示拍腿,■表示跺脚,这种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训练幼儿打击节奏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听辨节奏的能力。这样的活动他们非常乐意参与,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除了“声势”之外,用打击乐器表现节奏时我们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的图形图谱。当然,拍腿、跺脚等也可用各种乐器代替。

三、乐器与节奏结合,让音乐游戏化

1.身体乐器

所谓身体乐器即从手到口、到脚及身体各部位只要能拍打出声音的都能成为学习工具。这种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吹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的姿势,能使幼儿动作协调、合拍、整齐地表现节奏,更能让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

如游戏活动《下雨了》中,引导幼儿用拍手的方式尝试表现大雨、中雨、小雨,感受音乐元素中的音色和音量。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拍手时,方式其实有很多种,尽可能让幼儿自由表现,然后教师可与幼儿一起讨论这样拍手声音大还是小,再取其中几个代表性的拍手动作表示大雨、中雨、小雨,如大雨可用双手用力击掌表示,中雨则用双手的手掌对碰表示,而小雨就用两手的手背进行拍打。随后教师开始讲述故事《下雨了》,让幼儿跟随情节内容参与表演大雨、中雨、小雨的声音,并唱歌给天空听:

5 3 5 5 3 | 5 5 3 3 5 5 3| 5 5 3 3

雨 呀 别 在 下 弟 弟 妹 妹 要 玩 耍 弟 弟 妹 妹

5 5 3 | 5 5 3 3 5 5 3|

要玩 耍 请你 改天 再下 吧

唱完一遍后,教师用游戏化的口吻说:“天空好像没听见,需要小朋友再唱一次!”引导幼儿用比第一次唱的时候稍大的声音继续唱给天空听,让幼儿感受音色和音量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现和控制是多么奇妙,进一步培养了幼儿敏锐的听觉力。这样的模式特别适合小班的幼儿。

2.天然乐器

天然乐器指现成的,随手可拿来敲打、拍击出声音的物品,如:石头、锅、椅子、桌子、球等都属于天然乐器。这种乐器的使用要根据不同的音乐来进行选择。如音乐《挪威舞曲》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幼儿平时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皮球”作为此次活动的教学工具。整个音乐构成是A—a—B—A—a的结构模式,为了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段体,教师用皮球玩起了音乐:A段中教师在重拍时向下拍球后接住,四拍一次重复动作;a段其实是A段的一个高八度音乐,所以教师采用把球往上抛的动作来提示幼儿音乐的变化,同样四拍一次重复动作;B段旋律较A段紧促有力,教师便快速地连续拍皮球,直至B段音乐结束,又回到A段;在最后一个延长音中教师就把球滚出去让幼儿体会延长的感觉。此案例中,用皮球作为乐器将音乐表现得恰到好处,让幼儿看得清楚,悟得透彻,自然而然地理解整首音乐的结构,并让幼儿在玩球的过程中,轻松地感受节奏变化,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感。

3.打击乐器

运用各种各样的乐器辅助幼儿感受节奏活动的美感,这是幼儿节奏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针对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提供一些打击乐器,让幼儿了解这些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长音,是短音?怎样敲才特别好听?活动中孩子们用蛙鸣筒模仿秋夜的蛙声,用腕铃描绘春江细雨,尤其一群孩子一起表演不同声部时,一部悦耳动人的交响乐就在孩子中诞生了。如:打击乐活动《雷神》中,教师先配入儿歌进行有节奏的念读,在念到“下雨”“闪电”“打雷”时请幼儿用动作表示,练习数遍之后教师出示沙球、碰铃、铃鼓、响板、大鼓等各种乐器。让幼儿自主匹配与“下雨”“闪电”“打雷”等合适的乐器。经过实践后得出结论:碰铃或沙球匹配“下雨”,铃鼓匹配“闪电”,响板匹配“打雷”,最后一个“雷神”就非大鼓莫属了,确定之后,教师给幼儿分配角色并逐步进行打击练习,再结合生动形象的图谱,让幼儿反复感知节奏,幼儿便能清晰地理解音乐的性质并演奏乐曲。实践证明,经常让幼儿进行乐器演奏,既能加深幼儿对节奏的掌握,又能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音乐有着神奇的力量,但要运用这力量就需要一种方法,一把钥匙。奥尔夫教学法就是这样一把钥匙,它能打开心灵之窗,把人们带进自然的音乐里,去感受这个世界。在教学中,我们要大量地把音乐的各个要素通过身体的实践,调动孩子们的各个感官部位来表现音乐,相信孩子们一定愿意敞开心灵去感受这种音乐节奏的“美”。

《魔法汤》大班奥尔夫音乐活动 篇4

活动目标:

1、掌握词语与节奏的关系。

2、理解音乐的三段体表现形式。

3、训练肢体的创意与立即反应。

4、学习在团体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合作。活动过程:

1、我来拍身体,围绕TITITITIA的节奏进行,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拍奏,掌握与巩固节奏的稳定性。

2、加入词语与身势,通过学到的节奏,加入通用节奏的词语,增强其中的记忆性。

3、每次儿歌结束,加入不同形式的pose.4、两人儿歌游戏,合作造型创意。

5、多人儿歌游戏,合作造型创意。(拓展)二、一起来做魔法汤

1、熟悉音乐中A、B、C三段体曲式。

2、两人彩带之舞,通过道具的变化,理解音乐与词语。

奥尔夫音乐活动 萤火虫 篇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的奥尔夫音乐活动《peepeepoopoo》,此活动选自台湾美育奥福音乐教育活动教材——小班的主题活动《云妖的宝贝》之中的《儿谣peepeepoopoo》。

(一)说教材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carl·orff 1895—1982)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我选的教材内容是关于幼儿生活卫生常识方面,,音乐充满童趣,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且游戏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 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孩子年龄小,独立性差,常常爱模仿别人,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主要依靠动作进行,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说活动目标: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是什么把音乐,舞蹈,语言等联系到一起来呢?那就是节奏。它是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且学习音乐最基础的部分就是节奏。节奏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根据《新纲要》中指出:以幼儿为主体,制定相适宜的活动目标,结合音乐活动的特点及自身的思考,我制定了以下的两大目标:

1、感受音乐,感应儿谣的语词节奏.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4)说活动重点、难点

此节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通过听音乐来感受并体验音乐。之所以把这个作为重点,是因为“感受音乐”对于幼儿来说,还是一个有待于加强的过程,还需多多培养。他们虽然能听完一首曲子,但不一定代表能够听懂这首曲子,这是一个需要去体验、感受的过程。

难点是:感应语词节奏,如何引导幼儿在叠词上准确地拍节奏。之所以把这个设为难点,是因为平时孩子都能难完整地为一首曲子伴奏,现在要为叠词来

伴奏,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一定的听辨能力和注意力才能完成。

(5)说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 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活动性 ,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

活动前的准备:

课前请家长有意识地让幼儿粪便与良好习惯形成的关系,并观察自己粪便的形状。

活动中的准备:

1、故事挂图。  2、软垫(与幼儿人数相同)。 3、粪便与食物的图片。。

(二)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玩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节活动教师除了以亲切、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在当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游戏法、交流讨论法、启发联想法、情绪体验法、奥尔夫教学法等。每种方法它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也有主次之分。其中本节活动最主要的方法是奥尔夫教学法和情绪体验法。为什么呢?因为本节活动主要是奥尔夫音乐活动,而音乐活动离不开情绪情感的作用,幼儿的情绪情感往往在情境中产生,所以我创设幼儿喜欢的而且又好玩的“厕所-马桶游戏”的这个氛围,使整个教学活动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三)说学法:

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老师特意创设了一个“好玩”的氛围,引导幼儿自主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去感受、体验乐曲,并根据乐曲作出相应的反应,在“玩中学,学中玩”,尽量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幼儿乐学。

(四)说活动过程:

根据欣赏的一个过程以及每节活动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1、以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这一环节以故事导入,而教师所编的这个故事恰好是与乐曲内容相符的,目的除了是想吸引幼儿的兴趣外,还有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做准备。

2、感受音乐。

通过让幼儿说出小云妖上厕所的声音,丰富孩子的词汇,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让孩子跟着老师一起学小云妖上厕所的样子,使孩子能够亲身去感受音乐、感应音乐的节奏,这个环节,重新调动了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更有信心去探索和尝试。

3、配上语词,再次感受音乐。

此环节是活动的重点,如果处理得不好,下面的游戏就将很难进行下去。在这一环节,要让幼儿感受乐曲语词的节奏。

4、马桶游戏。

用形象、生动的教具,激发幼儿唱歌的积极性,既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又有利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这一环节是此节活动的难点之一,让幼儿要配合语词的节奏来表演,对他们

来说还真是困难。但这样子也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听辨能力。

5、讨论并认识粪便与食物的关系。

利用一些直观教具图片做游戏、如让幼儿找食物连接看看食物之间的合理搭配,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醒幼儿的健康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预知的活动效果

奥尔夫音乐活动 萤火虫 篇6

小班奥尔夫音乐教研活动阶段性小结

奥尔夫音乐是快乐的代名词。我们小班组的老师从本学期初针对奥尔夫音乐教研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本人就近期的奥尔夫音乐教研活动进行阶段性小结。

一、小组第一次选定活动题材,研究题材,先说课后授课。

1、集体选定教材,在小班组里与各班教师共同研讨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设想幼儿在活动中会出现的问题,对于幼儿出现的问题该如何调整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为第一次授课做准备。

2、做好各项准备后进行小组观摩活动,年级组各班教师认真记录授课过程中的详细环节,为下一次的研讨做出修改意见。

二、第二次研讨与第二次授课。

1、针对首次授课的师幼反映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存在问题,比如:第一次授课存在幼儿对活动道具(课前没有充分体验)的极大兴趣,分散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注意力,干扰了幼儿的“经验、探索”这一主要环节的掌握,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教师们充分发现第一次课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性意见,为第二次授课做准备。

2、教案经过修改进行第二次授课,师幼互动大大增强,幼儿对道具有了充分的认知,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出现了幼儿不能自主地突破教育目标,目标、环节设置合理性值得思考。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潜心挖掘活动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新加坡品格蒙特梭利(中国)运营中心

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对应授课教师与幼儿的存在问题呢?

三、第三次研讨与第三次授课。

1、第三次研讨的内容是针对第二次授课出现的问题:幼儿如何自主突破教育目标?我们如何寻找突破口呢?教育目标的设定要具体而又不宽泛,要依据幼儿现有的水平设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目标,调整了教育目标,幼儿该如何自主突破教育目标?就要循序渐进设置教育过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幼儿喜欢参与的活动形式,活动环节不宜雷同复杂,活动过程要紧扣教育目标,过度过程要为目标服务,活动形式既要多样化又忌泛滥无目的性。授课教师针对小组教师提出的宝贵意见进行了修改教案,为第三次授课做准备。

2、在第三次授课过程中,幼儿始终跟进教师,每一环节为目标服务,但幼儿却表现出很沉闷的情绪状态,对乐曲的理解显得力不从心,授课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显得比较被动,跟着教案走活动过程,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挖掘,幼儿的主体学习没有显现,授课教师对每一个活动环节没有“玩透”,幼儿也显得没“玩够”,难于达到预定目标。

四、第四次研讨与第四次授课。

1、逐步发现授课过程中出现的核心问题,及时调整教育目标与环节的合理设定,围绕目标实施于环节,一环扣一环,注意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动静交替,授课教师合理把控环节之间的轻重新加坡品格蒙特梭利(中国)运营中心

缓急,及时捕捉幼儿的闪亮点,为个别幼儿提供想象空间,引导幼儿在主要环节中“玩透”,充分发挥幼儿创造空间,为服务目标创建合理平台。

2、明确了教育目标,每一个环节设置得有条理性,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到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设置的环节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努力挖掘幼儿潜在创造力。授课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意识大大增强,喜欢参与到活动的游戏中来,授课教师把握活动中的重点,突出幼儿在活动中趣味性、创造性,很好地运用幼儿的想象力转化为贴近目标的音乐游戏中,引导幼儿从“经验、探索、创造、认知”这一教学模式逐步达到教学目标,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玩中学、学中玩”。

感受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无穷魅力 篇7

杰出的音乐家贝多芬告诉广大的音乐爱好者:“音乐应当使人人的生活爆出火花。”音乐是一种特殊艺术形式的语言。其表现形式与一般的语言艺术形式、绘画艺术形式不同, 既带有语言艺术形式, 又兼有绘画艺术形式, 抑或是二者相结合。它用声音或音响传达情感, 也还会用恢弘的场面、别致的服饰等艺术造型渲染音乐的魅力。它会令人的思想在音乐当中, 在遐想当中, 在真实虚幻交替当中得到升华, 以达到最高的艺术和思想境界。

奥尔夫音乐就具有这种让人的思想不断升华的神奇力量。奥尔夫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渗透于各种文化、各种阶层, 各种肤色的人种, 以明快优美的音乐形式感染他人, 而且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只是音乐的形式, 而且感受到它的内涵, 感受一种风情, 一种特殊的文化, 继而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因此, 人们往往会通过自己民族的文化表象及内涵影响别的文化或与别的文化建立密切的联系。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形成

出生在德国慕尼黑的卡尔·奥尔夫受到家庭的影响, 对音乐有着特别的爱好。他对儿童特点也非常了解, 他以对音乐的敏感, 创立了专门适合儿童音乐发展的独到的音乐教学体系———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他指出:“从一开始, 儿童就不大喜欢学习, 他们宁可嬉戏玩耍。如果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你就会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他们会发现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就是儿童游戏。”奥尔夫在世纪初就对欧洲中世纪的音乐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对各个国家的打击乐器也有研究, 因此他创建了与众不同的开放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它以自然简单的即兴演奏形式体现, 以强烈的节奏甚至参与者的身体一些部位进行律动, 它能引发人们尤其是儿童身上的音乐本能。奥尔夫强调音乐的节奏是音乐的主轴, 是音乐的生命力, 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语言节奏、身体动作节奏、器乐节奏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节奏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也是为什么儿童喜欢这种音乐表现形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奥尔夫要为儿童特别创建这种人人都能参与的音乐教学法的原因了。奥尔夫立足于音乐但又超越音乐领域本身, 并将教育扩展到语言、自然等领域中。他主张寓教于游戏活动, 强调与本土文化的结合。这就是为什么这种音乐教学形式得以在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普及的原因。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大意义和内涵

奥尔夫音乐是在一系列背景环境下对儿童进行一种特殊的音乐教育, 它已经在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每年各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专家都会定期举行奥尔夫音乐教学研讨会,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奥尔夫音乐教学专家之间的交流, 给儿童音乐教学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对儿童来说, 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儿童学前阶段, 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他们的潜能, 塑造幼儿健康向上活泼的个性。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在教师们精心设计的音乐课堂上, 儿童可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进行音乐的表达创新, 表现音乐的内涵。通过这些综合体现, 展示出音乐的节奏, 乐曲的优美结构与和谐美。奥尔夫音乐教学涉及许多儿童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唱、朗诵、旋律、游戏, 并融入舞蹈动作。在表演、欣赏录音的同时融入其他器械的声音, 成为美妙的音乐组合。在“做中学, 学中做”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特点, 分组分批以不同音响组合形式、以夸张的形体动作去感受一段世界名曲或民族音乐, 其感染力赋予人们以极大的欢悦和音乐旋律的强烈冲击。

在教学中, 孩子不是旁观者, 不只是聆听者, 不是仅跟着录音机毫无表情地模仿, 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因此, 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它不会那么抽象难懂。实际上, 儿童会对它有很浓厚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 儿童的参与举足轻重, 在参与的过程中, 儿童可以针对音乐的某些章节部分,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进行创新改革。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前提之下, 采用儿童喜爱的优美动听, 愉悦欢乐的音乐组织教学, 其意义尤为重大。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深入校园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妲娜老师曾连续几年来到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专门为音乐系和学前系的五百多名毕业生介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借助各种器乐以及自制的音响器具展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魔力。她全身心投入教学, 以其个人魅力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诠释得十分到位。李教授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在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她以朴素的语言, 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 每个参与音乐活动的师生都受益匪浅。学生表示, 他们会在将来的实际教学当中灵活运用李教授传授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 通过短时间的强化训练, 他们觉得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 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此他们一旦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将影响着广东许多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将得以很好地推广。

去年, 李妲娜老师带着助手来到我们学院, 给即将奔赴幼教第一线的毕业生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训练。学生们席地而坐, 李教授对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她带来了各种打击乐器, 她把参与者分成四组, 每组分别拿着不同的打击乐, 有小鼓、小铃铛、三角铁、小摇锤, 录音机播放着《春节序曲》音乐, 在乐曲中敲打各自的器乐。在老师的指导下, 参与者敲打出韵味极佳的节奏, 一堂两个小时的课在这轻松愉快的互动中完成得非常好, 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无处不在。

报纸除了阅读, 几乎想不到它还能起到与音乐有关的作用。李教授让一百多个学生以班为单位, 用报纸做出衣物、帽子等饰物, 让学生自己选出一段乐曲, 在宽大的体育馆进行表演。学生们在表演当中体现极强的合作精神, 在悠扬悦耳的音乐当中学生的表演犹如出水的芙蓉、高歌的云雀、飞翔的雄鹰、奔腾的骏马、潺潺的流水、呢喃的春燕、活泼的顽童。他们好像穿行于茫茫的雪原, 绵延的山脉, 奔腾的大海, 林立的高楼。他们的表演, 可以说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 无限的感慨, 无限的憧憬。

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和潜质, 经过适当的引导和激发, 这种音乐天赋和潜质就会得以很好地发挥。在儿童阶段, 教师在开发其大脑时训练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 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一种适合儿童的特殊的教学法, 它能塑造幼儿健康向上活泼的个性。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幼儿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音乐代表着美, 似乎有一种凝固的音乐表现形式体现出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神奇、变幻莫测和对人的心灵震撼。对音乐稍有些感受的人, 都会在这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大自然的美, 生活中的美, 音乐语汇中的美, 旋律的美, 如春风化雨, 深深地渗透到参与者的心里。人们可以感受得到美的自然流露, 美的虚拟夸张, 美的魂魄, 美的娇柔。因此, 人们就能借此感悟美, 欣赏美, 进而“创造美, 寓教于乐, 寓教于美”。奥尔夫教学法就这样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增添了新的源泉, 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奥尔夫音乐:在游戏中学习 篇8

(the Orff Schulwerk)

奥尔夫音乐体系是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在上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与重视技法的传统音乐教育不同,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这种欲望会通过语言、音乐和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因此,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是奥尔夫音乐体系的基本理念。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从小在游戏中弹琴、哼歌,学习如何用音调高低表达情绪的起伏,并且在书声琴韵里学会了创新与合作;更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家长时时刻刻的监督。这就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幼儿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的“奥尔夫音乐体系”所提倡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乐理知识不再枯燥难懂,学习变成一件简单有趣的事。

奥尔夫音乐在中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廖乃雄教授(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将奥尔夫儿童音乐舞蹈基础教育模式带入了中国。

此后,国际上早期教育和脑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早期音乐教育兴起,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与各地的幼教机构合作建立了不少“奥尔夫舞蹈音乐教室”。2008年《奥尔夫音乐亲子教学》的出版,推动了我国0~3岁幼儿早期音乐教育的课程研究。

据我国第一位赴奥尔夫学院深造的区海婴老师介绍,奥尔夫音乐体系包括了国民音乐素养普及教育和专业方向深造。虽然如今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己经扩展到终身教育,但奥尔夫学院仍坚持只接收4~16岁的孩子。目前我们国内的奥尔夫音乐教育,除了在幼儿园开设舞蹈音乐教室外,大部分都集中在针对0~3岁年龄段的早教机构。“三岁以后怎么办?”区海婴认为,目前国内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一大问题是缺少教学的延续性。

艺术是为情感表达

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方式,不同的艺术形式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音乐是使用不同的音高、节奏,作用于耳朵;舞蹈则使用人的肢体,在音乐的伴奏下表达情感,作用于视觉。不过这一切最终都会融汇于大脑,引起人的共鸣、思考。奥尔夫教学就是从这点出发的。

对孩子而言,“情感”是个不好体会和把握的概念,这就需要通过课程设计,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去感受。孩子们开始感受、了解音乐,才能进一步去表现音乐。这样的音乐,才是发自内心的、有血有肉的的情感表达方式。

用游戏建立宏观艺术概念

奥尔夫音乐体系以节奏作为连接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纽带,将音乐、舞蹈、话剧、美术等科目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艺术教学手段。通过不同专业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从而为孩子建立起宏观的艺术概念,让他们学到艺术结构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感受、领悟和表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孩子们还能从游戏中了解到,为不同的节奏填入不同的音,就能创作出不同的歌曲;选择不同的音,还会构成不同的调:有像太阳一般明亮的大调,也有像月亮一样温柔的小调——它们都是表达不同情感的基本模式。这些音乐基本框架概念的建立,会大大加快孩子以后在音乐学习上的进度。

奥尔夫音乐体系能为艺术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它着眼于“育人”,因此,还能帮助挖掘和发展孩子的各种潜能。

不宜过早进入专业学习

四五岁左右是孩子创造力萌芽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以艺术手段去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信心、团队协作能力是奥尔夫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在奥尔夫教学中就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以诱导和发展这些重要素质,并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艺术环境,引导孩子们进入艺术的探索之路。

假如孩子在选择学习乐器之前,能够先进入“接触—— 感受 ——了解”艺术的准备阶段,并且在打好一定基础的同时,能完善进入社会群体生活所需的各种素质,这对往后的学习、生活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以现代教育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阶段的设计安排是必需和重要的。

在这个准备阶段中,大人能充分了解孩子的喜好和特长,再引导到他们所喜爱的乐器学习中,这是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周晖(深圳,全职妈妈):整个训练课几乎没有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从孩子喜爱的节奏朗诵入手,把孩子带入音乐世界的同时也带给孩子自信心、成就感、创造力、竞争意识及团队意识。

Vitzthum(奥地利,音乐家):我小时候学钢琴很苦,一半靠兴趣一半靠妈妈打。如何把音乐启蒙做得让孩子喜欢并且容易掌握,奥尔夫是个很好的示范。

江南(杭州,工程师):二十多年前,四岁的女儿开始学二胡,家里的三个音乐老师都没教会她——指法乐理把她吓坏了,病了一场就再也不肯学。现在小外孙四岁半,周末去奥尔夫学校做游戏、蹦蹦跳跳,玩得很开心。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学。

上一篇:校长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短篇心理学恐怖故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