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井的知识总结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定向井的知识总结(共10篇)

定向井的知识总结 篇1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告别校园生活已近一年,慢慢地已经适应了井队的生活。井队虽然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没有老师在黑板上指点迷津,但是用心体会,井队仍然是我获得知识的大课堂。在实习的这一年中,我从事了三口定向井的钻探工作,通过日常的学习,对定向井有了一定的认知,下面将其总结如下:

要想搞明白定向井,有几个概念我们要先弄清:工具面、工具面角、高边。它们可以称作定向井的灵魂,那么什么是工具面呢?在现场定向时,我们经常会用到具有一定弯度的螺杆,我们可以将其简化为两条相交的直线,根据几何原理两条相交直线构成一个平面,我们称此平面为工具面。那什么又是工具面角呢(专业术语中常称作装置角)?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又要弄明白高边。在定向时,我们设想一平面将井眼轨迹垂直截断,截面形状为圆形,由于井眼的倾斜,此圆也会是倾斜的,在这个圆上最高点与圆心的连线即为高边。之前讲到的工具面与截面也会存在一条交线,这条线就是工具面的方向线,以高边为始边顺时针转到该方向线,所转过的角度成为工具面角(准确的讲应该成为重力高边模式下的工具面角)还有一种是磁北模式下的工具面角。讲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有些晕,但是重点的地方也到了,因为这两种模式就是在现场中经常用到的,换言之,上面两种模式下的工具面角又可分别成为重力工具面角和磁性工具面角。看到这,相信不少人会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这两种模式下的工具面角原理很简单,区别就在于起始边的不同,如果以高边为始边,就是重力工具面角;如果以地磁北极为始边,那就是磁性工具面角。

同是工具面角,使用的时候有区别么?答案是肯定的,简单点说,磁性工具面角是用于钻井前期造斜时定方位的;重力工具面用于后期纠正井眼轨迹的。定向井在打到造斜点时,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要找准方位,开始造斜,也就是要将螺杆的工具面扭到指定的方位,那么我们该以哪为参照点开始扭呢?此时由于还是直井段,无井斜,自然不存在高边,因此不能用重力工具面,故而用磁性工具面去定位,当井斜增加到一定范围时,我们开始使用重力工具面并通过工具面在不同象限功能的不同来完成定向任务。

定向井的知识总结 篇2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是定向运动的实验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关于核心力量训练演化的建构。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考虑到当下体育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路向,并从中得出必要的体系建构基本策略和路径。定向运动核心力量实验的指标化检测,从一定程度上与核心力量训练演化的建构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大的范围来说,主要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关系的勾连在一个体系建构中起到的相互作用的完善,由是观之,分析基于数据和测试指标,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为此, 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协同研究内容主要是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本的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时空转移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构想,同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实训实验、超声波心动实验和统计学的知识验证上述理论构想。进而,我们提出了核心力量训练演化建设的基本建议和意见。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搜集各方面资料,为本课题的调研研究提供借鉴;(2)问卷调查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的方法适时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效果,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课题实施的方式方法;(3)经验总结法:对每一阶段实施的情况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2理论框架

2.1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时空转移的理论依据与内容

从理论上说,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时空转移的理论是建立在一定规律基础上的。我们应用了协同论著名理论学家哈肯的结论,也即相变规律以及其与子系统没有关联。换言之,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时空转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非衡相变的过程,其中子系统的独立以及其与关联运动的统一是最终实现状态转移过程的基础性动力。基于此种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时空转移的理论框架。

基于上述的理论分析,我们通过一定的实证研究认为,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协同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结构、形式以及协同组合三个部分。其中,结构指的是定向运动习练者本身的机体内部的时空特征明显的内在结构。而时间结构的因素是定向运动习练者自身素质发展的较为敏感期、负荷层面的适应期以及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学习过程、生物钟节奏等相关因素。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定向运动习练者自身的形态、素质、机能、 技战术、智能、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上述时间与空间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外在的时空结构。另一方面,外在时间要素包括定向运动习练者基本的训练周期、比赛时间以及赛季差异。外在的空间要素主要指的是基本田径练习的强度、损伤、恢复、对手、裁判等相关的因素。

2.2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协同的表现形式

一方面,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协同的表现形式是同量转移,时间较短。换言之,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需要采用高强度的力量和适应性,由此在具体组合性质的训练中能够用专项的强度来实现较为直接的数据指标检测,同时将专项的训练内容和专门性质的力量负荷性质训练结合起来。由此,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最理想的转移效果,实际上就是为了注重基本训练单元基础上利用训练结构来实现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时空转移的进程,以及进程中各种相关因素的相互关联、互相转换的内在规律。 对于定向运动习练者而言,多年来的基本训练单元包括力量、技术、速度等多种形式的组合,上述组合占据训练的内容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上述的训练可以通过教练员的操控来实现高密度的信息反馈和总结,教练员根据反馈的情况来进行训练手段的调节和强度负荷的控制,进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和谐统一的整体最佳效果。 另一方面,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协同的表现形式是同量时间,效果最大。也就是说,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开始训练的时间起点较早,这与习练者的运动寿命和成熟周期是紧密相关的。然而,随着定向运动习练者年龄的增加和训练年限的提升,训练的负荷和内容也呈现出与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转移相关的趋势。相关专项的难度较小、接近人自然身体动作的一般进入相应的成熟周期相对较短、较早。反之则较长、较晚。

此外,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协同的表现形式还应该重视训练的阶段性与比赛导向性基本规律的递减与递增。换言之,人的基本生长发育的周期和素质实现时间是呈现鲜明的递减或者递增态势的。对于定向运动习练者等快速力量性项目而言,习练者的训练基本划分为基础、初级专项、专项提高、高级专项、保持高水平等几个训练阶段。 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状态的变化与上述几个训练阶段相互照应,并在训练内容和负荷上体现出来,实现了内与外、时间与空间的有机对立和统一。值得注意的是,在较为大型的体育赛事之前,训练周期的制定往往采用的是倒计时的方法制定标定点,进而向重要的回程方向来确定比赛阶段和重要的完整训练周期。这样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习练者训练效果的组合、衔接、叠加、转移与补偿,进而实现了部分或者全部的时空结构内的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提升与转换。为了较为清晰的展现这种转换中协同的因素,我们把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状态转移的时空协调因素分为四维协同、三维协同、二维协同等几个阶段。 在我们看来,上述的协同维度越高,定向运动习练者的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提升和转移的变量就会越多。

3实证分析

选取已登记在案、并归档保存的6名定向运动习练者 (定向运动专项)的基本成绩作为样本。对基本比赛成绩的分析表明:训练的相对周期缩短、连续比赛的负荷高频振荡往往造成相对的总体成绩上的下降(表1)。而在专门的准备期进行的相对完整的、完备的专项训练的程度较高时,比赛的基本频度和训练周期的基本变化对于习练者的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表现则具有极强的决定和制约的作用。

显然,对于不同训练和比赛水平的习练者而言,其基本的比赛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特征分析都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也就是说,跟普通的资格赛相比较,决赛的比赛成绩的标准差方面的体现要大的多。同样,国内比赛的比赛成绩标准差要高于国际比赛。据此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不稳定表现的水平展示,是与习练者的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状态和比赛的时间之间协同一致的。

同样的道理,选取6名定向运动选手作为测试样本时,在过渡期和相应准备期的训练与测试的基本条件都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实验。结果发现,囿于时间因素的调整和其变化,倘若是事先加快了的生活节奏与工作节奏,则必然紧跟着要加快习练者自身的心理变化的节奏,相应地成绩的变化也就得以体现出来。反之亦然。倘若外在的空间因素,比如光线昏暗、气温降低等同样对习练者的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提升有较大的影响(表2)。

显然,青少年定向运动员24H段连续测试对照具体表现为,在过渡期、准备期等相关时间段内,当专业化的训练程度较低时,习练者的人体生物钟的调节节律对于外在环境、气温等变化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了。

4结语

定向井的知识总结 篇3

【关键词】定向钻;地层结构;分析;施工措施

1、工程概况

石空-兰州原油管道工程兰州市安宁区大沙沟段(SGF010~SGF012)受两侧村庄、城镇规划及山区限制,路由选择余地较小。根据石空-兰州原油管道工程施工项目部对该段管道进行了PCM位置测量成果,河谷左侧埋设有两根在役的西部管道,该在役管道埋设在河谷左侧3~4m的位置,间距约1.2m左右,剩余的河床宽度为2~4m。由于该段路由距离西部管道较近,不利于管道开挖敷设,为确保现役西部管道正常运营以及施工安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对兰州市安宁区大沙沟段(SGF010~SGF012)拟采用定向穿越,提出采用定向钻穿越从SGF010沿沙场穿越4个沙场至SGF012,未穿越民房和厂房,定向钻穿越长度708.5m。入土端:SGF010,出土端:SGF012。

2、自然地理概况

2.1气象

穿越工程区位于兰州带状盆地西部边缘,深处内陆,远离海洋,常年受大陆气侯影响,属于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侯类型。主要气象特点是常年空气干燥,蒸发量大,年降水量少、集中、年变率大,日照强,湿度小。据兰州中心气象台1951年~1980年观测资料,多年平均气温9.1℃,极端最高气温39.1℃(1953年8月7日),极端最低气温-23.1℃(1964年1月27日)。多年平均年降水量327.7mm,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且多以暴雨的形式降落。年最大降水量可达547mm(1978年)。年最小降水量只有198.2mm。多年平均地表水面蒸发量1650mm。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437.7mm。多年平均年日照2446.4h。多年平均相对湿度59%。多年平均风速1.0m/s,主导风向SE和SEE;极大风速27.6m/s,偏W风向(1970年)。最大积雪厚度10cm(1968年4月24日)。

2.2大沙沟水文条件

大沙沟又称朱家井沟,源于皋兰县中心乡牛皮岘,南流入安宁区,至安宁堡东南入黄河。沟长25km,流域面积87.2km2,年径流量141.9m3,为季节性河流,只有在汛期暴雨时,才有洪水通过。

2.3区域地质

兰州出露的地层属祁连地层区,分属拉脊山地层分区和中祁连地层分区。其中,中祁连地层分区包括湟源—兰州地层小区与民和盆地地层小区。在面积不大的范围内,虽涉及了多个地层分区和地层小区,但地层发育不全和老地层出露零散,由老到新有:前寒武系、中—上奥陶统、上三叠统、侏罗系、下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其中,第四系黄土、下白垩系和第三系红色地层分布最为广泛。

穿越段及其附近出露或揭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和第三系地层。自老而新概述如下:

①第三系(R)

主要出露于黄河以北的李麻沟、沙井驿、盐场堡、青白石北侧的沟谷与黄河南岸的皋兰山、五泉山、八里窑、黄峪、西果园等地的沟谷内。与下伏皋兰群、河口群、加里东中期黑云母花岗岩均为不整合接触。根据岩性和所产化石,将第三系划分为古-始新统西柳沟组、渐新统野狐城组、中新统咸水河组和上新统临夏组。

场地及其附近的第三系地层主要为上新统临夏组(N2X),岩性为棕红、桔黄或浅黄色泥岩及疏松砂岩互层。其中,泥岩较致密、坚硬,砂岩结构疏松,具水平层理,泥质胶结。

该层底部为灰绿色砂质泥岩和砂岩,厚度共约300多米。

②第四系(Q)

由构造控制的黄河兰州段河谷盆地,第四系发育较齐全。高差较大的黄河两岸多级阶地及南北两山地区的沟谷切割较深,第四系露头较好。根据第四系的分布、埋藏条件,岩性和沉积特征,分为黄土丘陵区第四系和河谷地区第四系。

在兰州市区,第四系全新统较为发育,主要分布在黄河Ⅱ、Ⅰ级阶地与河漫滩等地,其中Ⅱ级阶地最发育,主要分布在城关区和西固区的东西两个盆地内,是兰州市区的主要建筑区,拟建场区位于黄河Ⅱ级阶地上。

2.4地形地貌

穿越段地貌单元属黄河Ⅱ级阶地。穿越段所处大沙沟下游,河床较浅且窄,河段较弯曲,河岸及河床受人为采砂影响严重,不规则。沟岸受人为采砂影响呈陡立狀态,河床受水流冲刷较严重。入、出土点均为采砂场,场地受人为采砂影响,地形起伏较大。

2.5地理位置及交通

穿越场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安宁堡乡,大沙沟刘沙公路桥和石油桥附近。中线两侧分布有厂房及洗砂场。周边环境较复杂,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该段交通不方便,通行道路主要为安宁堡乡内街道及运输砂石料的砂土道路,大型设备运输车辆通行较困难,施工运作不便。

3、穿越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3.1地层结构

穿越段场地内的地层岩性主要为人工填土、第四系冲洪积卵石、砂、粘性土土,下伏基岩地层为第三系上新统临夏组砂质泥岩、砂砾岩。岩土性状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①层人工填土,杂色。以细砂和粘性土为主,含大量生活垃圾、砾石和卵石,局部为人为堆积卵石。层厚2.40m~12.50m。

②层细砂,黄褐色。稍密~中密。夹圆砾透镜体,下部偶见砾石。层厚1.30m~5.80m。

③层粉质粘土,黄褐色或黑褐色,软塑为主,局部可塑。层厚3.50m~8.00m。

④层卵石,杂色。一般粒径40-150mm,可见漂石,充填大量中粗砂。层厚5.80m~9.00m。

⑤层粉砂质泥岩,褐黄色为主,局部红褐色。泥状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泥质胶结,但胶结效果不好、锤击易碎,成岩作用差,强度较低。高倾角裂隙较发育,裂面光滑。未揭穿,最大层厚18.00m。

详见图3.1“穿越断面示意图”

4、定向钻施工

4.1施工中存在问题

大沙沟定向钻穿越工程明确了定向钻穿越地层主要为卵石层和粉质泥岩层,并指出只有在出土端位置有较薄的砂砾岩存在,厚度都在1.8m以内,深度为距地面18m~22m范围内。

本工程设计要求对出、入端卵石层的处理采取夯套管的方法隔离卵石层,夯管最深为距地面23m,因此穿越曲线在套管外经过的层面应该全为粉质泥岩层,但在两次反复的导向孔钻过程中,发现在钻进到230m,距底面为30m左右,以及钻进到400m,距底面为30m左右的位置仍然出现砂砾层,层厚为3m左右,粒径为30mm~40mm。并且距离较长。

因上述情况,给大沙沟穿越工程造成非常大的风险,两次导向孔钻进,在遇砂砾层位置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卡钻,钻头、钻铤均被磨损非常严重,因地下有大量的砾石存在,所以对扩孔及主管回拖影响极大,容易造成卡钻及卡管的危险。钻头、钻铤磨损情况见下图。

4.2分析及施工工艺选择

根据对现场情况的了解,结合勘察报告及区域地质资料,确定两小段为砂砾岩透镜体(泥质胶结,胶结较弱,成岩性质差,卵石最大粒径一般为30mm~40mm,而非砂砾石层,并且在施工过程循环泥浆带出的少量砾石和小卵石也证实了该观点。钻头的严重磨损系砂砾岩破碎后的小卵石及砾石无法粉碎并由循环液带出,导致卵砾石堆积,在回拖时严重磨损钻头后方所致。

由于砂砾岩透镜体分布存在不确定性,建议施工时注意采取更为合适的施工工艺。如遇到泥质胶结的砂砾岩时,适当提高钻速,降低给进推力,适当提高泥浆稠度和泵量,便于粉碎卵砾石和携带碎屑。另外建议细化施工工艺,及时清孔,必要时采取捞砂措施,避免砂砾岩破碎后的卵砾石堆积一起引起卡钻或卡管现象。

定向越野协会的学年工作总结 篇4

定向越野协会的学年工作总结1

自从9月份,我们,“定向越野协会”就开始协商准备搞一些活动,让更多的新生对“定向”这个陌生又另一人误导的协会进入了解。九月份的半个月里中,是新生们在军训的日子,而我们就在训练中……

那10月初回来,我们协会就定在那个时候开始搞活动,一些些热爱运动者都纷纷来报名,不懂的也来吼吼热闹,这算是蛮不错的;随后就有我们部长负责解释,都是用一些与协会有关的实用工具进行演练,示范,讲个明明白白,这个他们都做得非常出色。(我们这样做无非都是让更多的爱好者了解这个协会是搞些什么活儿!也对我们协会以后招新会员都有一定的帮助,定向越野将会进一步扩展。)他们都纷纷表示满意,说:“够刺激,够新鲜,我们喜欢”。言归正传:比赛就有两个项目,一个是个人赛,还有一个是团体赛,比赛时间分两周进行。在两次活动比赛中,都搞得完满的成功。也讨好了很多热爱这项运动者的欢心。

活动之后的一段时间,就是10月底协会招新的时间,特别得了奖的,都很热情,很乐意进入我们定向越野协会,为“定向”献上一份力量。招新会员以后,就是训练的日子。分别定在每周开一次会议,总结本周存在的正否问题,还有每周一次训练,老会员怎样带动新会员等等问题和使用地图和指北针的初步知识。还有老会员自身也加强训练。并要求会员写活动后的总结和新闻稿等。

十一二月份中就是搞夜游园活动期间,要求每个协会都出一个活动项目,让更多的校园师生们参加,体验一下协会里面的无穷乐趣,和大无畏的精神——发奖品耶。而我们定向越野协会也不例外。出了一个很有新意的活动,吸引不少师生们前来参加。而我们新会员也非常能干,很团结,很积极。夜游园搞得十分成功,也没什么后顾之忧,我想协会有我们这帮人一定棒的。夜游园一周后,就是我们协会去连州旅游的一天,目的就是让我们协会内部的人能够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对方,方便我们以为的沟通,把协会搞得更好,更准。

1月份差不多进入考试阶段,各个协会都停止训练了。

第二个学期开学后,我们加强训练,各个陆陆续续的新会员们都正式成为部长的一份子,分别有组织部,秘书部,制图部,财务部等等部门。还有训练也开始每两周一次,学搭帐篷,培训方向感,体能和识别地图上的图标等知识。

三月份就是我们这年第一次出外面搞活动的一次,地图也是这一届会长和一个部长去画的,画了几周才完成,觉得他们很有毅力,很有耐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活动空间,我很佩服他们俩。这次活动路人虽然很多,东奔西走的人连续不断,但是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培训比赛。,也算是得到了一次野外的训练吧!恰好实践一下使用指北针的机会呢。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们会长向社联那边申请到搞活动的一次机会,机会难得。这次也是个团体赛,自由组合的四人赛,并有证书和奖品颁发。那时候我不在学校,请假回家了,应该搞得不错的。之后我们的旅游也进一步向大芒山进发,游山水,目的都和上面一样,相互沟通了解。

四月份中旬,有些干部开会也不来了,不知道是某种原因。听说有些是忙本科吧,还有几个是进几个协会的,说忙不过来,还是我们协会本身存在不好的问题,也不知道。逐渐就退出了这个协会。人数也将越来越少了,这个搞得我们很头痛。

五月份就是候选会长的事情,剩下的部长只有二十多个,能够积极竞选候会长的人也不多,不过总会有人竞选。五月下旬就是候选会长培训。六月初是会长换届的时候。正式让新会长接手把关。六月中期社联搞拔河比赛,二十六个协会都有参加,比赛场景非常壮观,激烈。我协会虽然不敌对手,但是我们没有输掉团结,没有输掉信心。我最希望的,就是协会能够像那天一样有劲力,有活力,永远团结起来!不要再崩溃下去了。

六月底就是欢送会的事情。我们俩会长为了它,到处找房子,找间能容下我们这一大帮人的房子,费了不小力,总算找到,为即将面临社会的师兄师姐们送行的准备。那天,我们聚会在一起,共同度过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夜晚。初夏又至,七月的脚步也已走近了,他们将要带着对母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告别学校和协会。而我们还要呆在协会,继续我们以后的工作。

接下,考试就要到来,协会的事也再次停止。最后,希望我们协会能够抓住机遇,在下学期初搞更多的活动,让更多的爱好者了解我们“定向越野”。我们加油,定向越野协会加油!

定向越野协会的学年工作总结2

自从xx年xx月份,我们,“定向越野协会”就开始协商准备搞一些活动,让更多的新生对“定向”这个陌生又另一人误导的协会进入了解。xx月份的半个月里中,是新生们在军训的日子,而我们就在训练中。

那xx月初回来,我们协会就定在那个时候开始搞活动,一些些热爱运动者都纷纷来报名,不懂的也来吼吼热闹,这算是蛮不错的;随后就有我们部长负责解释,都是用一些与协会有关的实用工具进行演练,示范,讲个明明白白,这个他们都做得非常出色。(我们这样做无非都是让更多的爱好者了解这个协会是搞些什么活儿!也对我们协会以后招新会员都有一定的帮助,定向越野将会进一步扩展。)他们都纷纷表示满意,说:“够刺激,够新鲜,我们喜欢”。言归正传:比赛就有两个项目,一个是个人赛,还有一个是团体赛,比赛时间分两周进行。在两次活动比赛中,都搞得完满的成功。也讨好了很多热爱这项运动者的欢心。

活动之后的一段时间,就是xx月底协会招新的时间,特别得了奖的,都很热情,很乐意进入我们定向越野协会,为“定向”献上一份力量。招新会员以后,就是训练的日子。分别定在每周开一次会议,总结本周存在的正否问题,还有每周一次训练,老会员怎样带动新会员等等问题和使用地图和指北针的初步知识。还有老会员自身也加强训练。并要求会员写活动后的总结和新闻稿等。

xx月份中就是搞夜游园活动期间,要求每个协会都出一个活动项目,让更多的校园师生们参加,体验一下协会里面的无穷乐趣,和大无畏的精神——发奖品耶。而我们定向越野协会也不例外。出了一个很有新意的活动,吸引不少师生们前来参加。而我们新会员也非常能干,很团结,很积极。夜游园搞得十分成功,也没什么后顾之忧,我想协会有我们这帮人一定棒的。夜游园一周后,就是我们协会去连州旅游的一天,目的就是让我们协会内部的人能够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对方,方便我们以为的沟通,把协会搞得更好,更准。

xx年xx月份差不多进入考试阶段,各个协会都停止训练了。

第二个学期开学后,我们加强训练,各个陆陆续续的新会员们都正式成为部长的一份子,分别有组织部,秘书部,制图部,财务部等等部门。还有训练也开始每两周一次,学搭帐篷,培训方向感,体能和识别地图上的图标等知识。

xx月份就是我们这年第一次出外面搞活动的一次,地图也是这一届会长和一个部长去画的,画了几周才完成,觉得他们很有毅力,很有耐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活动空间,我很佩服他们俩。这次活动路人虽然很多,东奔西走的人连续不断,但是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培训比赛。,也算是得到了一次野外的训练吧!恰好实践一下使用指北针的机会呢。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们会长向社联那边申请到搞活动的一次机会,机会难得。这次也是个团体赛,自由组合的四人赛,并有证书和奖品颁发。那时候我不在学校,请假回家了,应该搞得不错的。之后我们的旅游也进一步向大芒山进发,游山水,目的都和上面一样,相互沟通了解。

校园定向比赛活动总结 篇5

活动目的与意义:

定向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培养人独立思考,解决困难的能力.定向运动也是一项学生体育项目,因为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及识图能力。

此次活动由西北工业大学定向越野协会举办,属于面向全校同学的大型校级活动。活动目的:

1.促进大学生了解定向知识,发挥大学生的体育才能,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定向运动的爱好,调动大学生的对运动的热情,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

2.响应学校“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去锻炼身体;

3.增强全校学生对定向运动的了解,提高他们对此项运动的兴趣,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导向、激励作用,让这项运动得到推广。

4.给新生提供一个了解西北工业大学定向越野协会的机会,方便协会未来的发展,提高定向越野协会的校园影响力。

活动范围: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

活动时间:2012年10月27日上午

活动开展情况:比赛时间由上午九点半持续到十一点半,报名人数约三百人左右,实际参赛人数140人左右,现场工作人员八人,志愿者四人。

活动内容:

本活动为个人参赛,分为男、女组,每位选手间隔30秒出发,不得两人或多人结伴。

在活动举行的前几天,协会将组织会员对此次活动,以海报、横幅、宣传单等形式在学生主要经过处进行宣传。以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情况。比赛当天上午九点在翱翔学生中心集合,对没有交报名费用的人员进行报名费的补收工作,同时对所有参赛人员进行比赛规则的讲解,九点半正式开始定向比赛。活动结束后,由西北工业大学定向越野协会会员对赛场进行清理,借用器械归还,以及协会内部由会长及团支书召开会议进行总结,由此本次活动结束。

活动形式: 每人在出发点领取一张地图,填好个人比赛信息后抽取所跑路线,根据起点的提示,找到第一个点,再通过该点处的提示找到下一个点,依次类推。在沿途收集相应编号的谜语(不一定每个点都有),在终点处交回各点出纸条,回答谜语并记录成绩。

活动不足和改进:

1.这次活动是我们换届后组织的第一次大型校级活动,加之该活动为首次举办,我们对举办活动的流程不是十分清楚,海报和条幅上交不及时导致活动延期举办,在比赛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到位,现场的秩序有些乱,不过活动正式开始后,秩序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2.在举办活动之前,有一些突发情况没有考虑周全致使活动进展不是十分的顺利,比如活动过程中点标旗被人偷走,所有跑该路线的参赛人员因指示点不知被迫退出比赛,虽然我们及时的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疏导和维护,努力做到大多数参赛人员的进程不受影响,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因为这个意外而成绩作

废遗憾退出比赛。

3.活动的宣传工作不是很到位,前期摆外场由于报名人数众多,现场的协会人员没能对所有人员的提问进行一一讲解,而设计的宣传单上对于活动的具体流程描述不是非常清楚,比赛时间未能重点突出显示,导致一些人即使参与报名,对活动内容也不是很清楚,以至于比赛当天未能按时比赛现场到达或者由于不懂比赛规则违规跑点或者跑错点被取消成绩。

4.协会没有招新,总的工作人员不超过十人,出发点的场面维护、守点以及终点登记成绩都显得力不从心,人员的不足给举办这次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总结建议:

1.活动前应该系统筹划,缜密安排。将活动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活动举办时留有足够的预备人员以解突发状况,尽量使活动做到圆满。

2.协会内部人员应在平时加强交流,这样在活动的时候才能形成一种默契,提高工作效率。

3.人多力量大,定向越野活动的举办是需要大量的人来组织的,下次举办活动时协会应尽量征集一些志愿者前来帮忙,避免活动因为人员不足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总得来说,首届夺宝奇兵校园趣味定向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尽管在这次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但在全协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保证了活动的顺利举行,也为未来举办类似的大型活动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充分的调动了大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大学生对定向运动的爱好,作为一项户外活动,这也会让同学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得到一定的放松,丰富其课余生活,为发展校园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给新生提供了了解西北工业大学定向越野协会的机会,同时我们应该也总结这次举办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改善不足,慢慢把定向越野协会发展、壮大。

学生定向越野协会

2012年11月7日

附:

比赛获奖人员名单

奖项女子组:一等奖温晴(人文与经法学院)二等奖 秦星月(人文与经法学院)三等奖梁懿(机电学院)男子组:

一等奖 胡耀伟(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二等奖 魏亮(计算机学院)

单腾飞(教改学院)

三等奖 沈佶(航天学院)

黄瓒(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杨柳(自动化学院)

比赛用时

17分19秒18分16秒19分03秒

13分33秒15分16秒16分04秒16分29秒16分34秒16分37秒

奖品

定向越野工作总结 篇6

定向越野这项体育运动是非常不错的,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训练思维与头脑,也让我们更具有方向感。在平时得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利用到这项校本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出门旅游、到公园玩,只要有地图,那就是“定向越野”,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特别是《定向越野》更让我们拥有了一颗善于观察的心、仔细的心,懂得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物。

定向越野是一项有明确目的地的体育运动。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地图的整体形势和目标点确定奔走方向,切忌随波逐流。在定向活动中,每个人走的路线是不同的,因此打点的顺序也肯定不同,所以只有靠自己做出最佳路径的判断,才能更快和顺利地完成活动:跟随他人盲目的跑,既浪费体力,又不讨好(找不到自己必打的点标)。

在离开出发地点之后,如果在途中迷失了方向就得利用指北针再次为自己指明奔跑方向。还有,要想取得好成绩的好,还必须记住必要的定向越野地图上的相关图标,因为地图上的信息主要是从这些图标中获得的,包括点标的具体方向和位置,必要的话还是估计一下每个点标间的距离,否则,在发现走错方向之后,要想回头时就已经太晚了。

要有时间的概念。出发时对好时钟,紧记比赛结束的时间,如此就比较好掌握在判断、行进等动作上该花费的时间了。如果是两人(或两人以上)一组的团队活动,最好就是互相配合,互相合作,在出发前根据每个人的个人必答点位置不同对那些团队必答点做出相应打点的安排,主要是看谁的个人必答有离团队必答点较近的,然后由最近的那个同学负责该点。通过再次接受定向越野课的培训,不仅增强体质,而且丰富地理知识、地图知识,尤其对培养了自我生存能力,启发智力有独到的好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定向活动,但不同的人的一生没有人能够给你一张具有目标的地图和一个指北针。

定向井的知识总结 篇7

关键词:定向运动;制图;读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76-01

一、前言

定向运动是一项参与者借助专门绘制的定向地图和指北针的帮助下,在尽短的时间内按顺序依次到访若干个标记在地图上检查点的体育运动。本文尝试从定向制图方面入手,分析定向制图与定向运动队员竞技水平提高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把定向制图的,国际制图规范的研究,定向路线的设计与选择,有针对性的植入到本文研究的任务中,试图在定向运动员身上找到能提高其识图能力的突破口,为今后的训练与比赛的成绩提高,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二、比较测试设计与实施

(一)比较对象。

山东体育学院定向2014级定向选修课学生和山东体育学院户外运动协会运动员共计20人作为研究对象。

(二)比较分组。

比较前将比较对象按顺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3人),并对分组后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对接触定向运动训练的时间年限、1km平均跑速、5公里平均跑速、年参赛的次数进行统计。

在比较前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跳远、100米、后抛实心球、20m加速跑 、30s仰卧起坐等专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这5项指标t值分别为0、0.3124、 0.45571、0.4126、0.4571,也就是说,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对象的的专项指标间不存在明显差距 。

对实验组运动员定向制图培训结束之后,分别给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进行测试比较,使用华瑞健专业定向运动电子打卡器材,分别为两组运动员分发指卡计时,采取正规的定向赛事,进行检录出发,短距离测试每一分钟间隔出发一名运动员,中距离每两分钟间隔出发一名运动员。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前后校园短距离识图差异性对比分析。

经过了六周的定向制图培训与练习,实验组10位运动员均已已经掌握了定向制图的能力,并能独立完成issom2007年规范的1:5000地图比例尺勘测绘制到成图的制作。对照组运动员按照常规的定向训练也结束了六周的训练课程。

单场测试结束分别选取两组运动员男子路线及女子路线第一名的成绩条进行比较分析。

1.实验组与对照组校园距离短点攻击能力差异性对比分析。

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在校园短距离短点的技术上,实验组运动员在到访短点所用时间均比对照组少,说明在短点的攻击能力上实验组运动员比对照组直线攻击技术要好,发起直接攻击精确果断,成绩也优于对照组。

2.实验组与对照组校园距离长点攻击能力差异性对比分析。

从以上两个表格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在校园短距离长点的技术上,实验组运动员在到访短点所用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长点的路线规划与执行是尤为的重要,在同等体能条件下,实验组长点的路线规划能力优于对照组,成绩也相对的突出。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定向制图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空间感知能力,通过对定向制图图例规范的熟悉,能让运动员在二维的定向地图中,提前模拟出实地的场景及相关信息。可以促进运动员地图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定向制图的学习,对图例信息的熟练,掌握地图要素,并能在比赛中迅速作出反应。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路线设计选择与执行能力,在复杂长点的路线中较精准的规划出一条省体能、省时间、发挥个人特长、最稳妥的路线是有极大帮助的。

(二)建议。

定向井的知识总结 篇8

活动总结

继学校各大社团的招新结束之后,社团活动月如期而来。虽然一度遭到台风等原因使活动推迟,但是经社联各个干事的努力下,第五届社团活动月启动仪式暨第二届定向越野大赛于2012年10月30日下午2点30在校北三田径场顺利开幕。

由于一些外部因素,本次活动的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但是在各个部门和协会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能够成功举办,体现出社团联合会的实力。

本次活动的实际准备时间很短,导致我们在着手准备的时候有些匆忙,但是从实际看来,短暂的时间并没有导致我们的准备不充分,反而可喜的是,我们的前期准备比较全面。在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干事确实做到了认真负责,各大社团也较为配合我们的工作,各个比赛环节的负责人对于各场比赛环节能够准确的阐述,活动也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

但是我们仍能再这次活动中寻找到一些问题和不足:

1.安排上存在不足。对部分比赛环节的人员安排不合理,导致了部分环节人手不足,且有部分工作人员工作量过大,而部分变得空闲,未能发挥全体工作人员的能力。

2.场面有点混乱。活动虽然经过具体分工,详实安排,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人数较多,场面有点混乱,个别成员没有完成自己的分工。

3.部分干事还是没能熟悉工作,对安排的工作只能呆滞完成,没有自己的想法。

4.现场秩序维护不足。活动过程中个别观众没有体现应有的良好素质,扰乱了现场秩序,使场面有些嘈杂。

本次活动成功地落下了帷幕,虽然不足还有很多,但是我们在不断地成长。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大一干事在活动中的进步。各个干事之间的陌生感也在逐渐消失,这将有利于我们的团结,有利于我们的凝聚力,也使我们的干事能够更好地完成接下来的工作。有了这样一次次举办活动的经历,我相信,我们会做的更好,更出色。

三亚学院社团联合会

传媒部

动画原理的知识总结 篇9

原动画的工作内容包含了:如何正确的了解脚本的内容,明白率表所标示的各种指示,并且真正的明白了构图上所要让我们了解并完成的工作。

一部影片的构成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连接而成的其剧情的发展过程常包含数个或更多的段落,这个段落也常常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展开,这个特定的方向或许是室内景或许是室外景。我们称它为场。几个或更多个场在组合成一部完整的故事架构。

摄影角度基本上可分为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客观镜头是从一个旁观者的立场和角度来观察一个事件,如一个偷窥者因为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并不是来自场景中的任何一个人的观点,客观镜头的摄影角度是非个人的。一般来说摄影师或导演都将它设定为观众的观点。主观镜头,则是从一个个人的观点的角度来怕

镜头:极远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远景和极远景只是交代场景的环境,常使用在开场时给观众一个进入的窗口。

全景:除了显示场景的环境外,在人物的运动上交代人物的入境和出境的位置,在穿插中景和特写之前是观众明白演员和背景的关系。

中景:远景设定好了场景,就有中景来叙述,是很具戏剧表演的景框在影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变化最为丰富

近景:说明小的环境可以对剧本下一个推动摄像机语被摄主题的关系。

特写:常用来表现内心的情绪变化,动画员在特写画处理上对于造型和细微动作的精确度应特别重视,甚至线条的描绘都要特别的注意。

此外一些插入性的镜头,各种角度变化的镜头,如水平角度、俯仰角度、倾斜角度的镜头和描述性的镜头如跟拍镜头、推拉镜头、升降镜头的交互作用将画面充满变化

四种基本的镜头及其作用:推拉摇移

推:场景变小内容细致镜头越来越近。拉与上相反平移:介绍环境场景空间人物的关系

摇:摄像机位置固定镜头进行左右上下的旋转

过肩镜头必须在两个人之间发生,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影片中有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

常用动画术语:Fade in(淡入)Fade Out(淡出)L.S(远景)FS(全景)M.S(中景)layout(构图)EFX(特效)Field of center(安全框)Wipe dope sheet(率表)第二章第一节人体结构

人体素描都是一项重要的基本能力 动画的表现方式主要以线条为主

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立体感和结构合理性和快速的完成画面是我们的训练方向。

比例:惟有合理的比例概念才能强调夸张的基础。制作夸张的步骤1:首先将所画的人物分成几大大块结构,2:调整人物的造型3:在做动作上的修正最后才是表情、配件的细节刻画。

人体结构

儿童:三到四头,头大腿短。成年人:立七座五蹲三半,当你站立好胳膊垂放手指在指尖在大腿的二分之一处。人物的头部结构:三庭五眼

透视的原理:为了表现深度,我们利用透视的方法来模拟立体感,以光影来达到立体的效果。光影达到立体的效果,透视利用了许多消失在一个或数个点上的线条,完成空间的建构

观察立体、想象空间、以透视的原则来描绘

基础的透视原理

基本要素1:地平线(HL)观察者的水平线,有观察者的眼睛决定。2:消失点(VP)观察者的视点与地平线的焦点即是消失点,画面上集中聚与消失点的直线被视为平行线 有一条地平线组合一个或数个消失点,形成不同的透视空间。

一点透视:物体的正面以及平面与地平线平行,而与视线必须呈直角。

注:所有的透视线只存在一个消失点,一点透视的画面比较稳定,使用也是非常的广泛。

两点透视:是不但物体的侧面不与地平线成平行,而且当中视线偏离时物体的侧面平行线上的两个消失点消失两点透视画出的物体,视觉上比较美观

三点透视:很合适描绘巨大的物体或有俯仰角的物体或空间三点透视的立体感最为真实 特别注意:消失点要适当,消失点选择太远会太平板,消失点太近则会是画面产生扭曲。

广角透视;表现出视觉效果,是物体具有上下左右四个透视线消失点,是物体呈现出弧度变化的透视效果。

阴影的处理:光源的区别大致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源两类自然光源无透视。

人造光的阴影透视:人造光是以辐射方式直线前进,消失点和阴影消失点是相同的。

反影:光滑的平面都能反映物体的形状,称为反射面。反射面折射的虚像就是反影。物体是立体的上下形状会因透视空间和视线高度不同而不同,越远则倒影相对面积就越大。

钟摆原理:动画动作设计的原理,是模仿自然界运动的现象,并以方便制作的原则进行设计。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0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如,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行星、卫星、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巴的徽行等。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就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级别:

由上图可知,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为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为地月系。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4)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1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方向具有同向性、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2)结构特征:可从质量、体积、距日远近来描述行星的结构特征。

(3)距日由近到远歌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4)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

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

(1)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2)有液态水。

(3)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因而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提供矿物燃料:煤、石油。

④太阳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耀斑。

①黑子:发生在光球层,黑子的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②耀斑:发生在色球层,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③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等等。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运动。

(2)地轴的方向: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4)自转的周期:1日: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5)自转角速度:除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相同,都约为15°/时。

(6)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7)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快;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慢。

(8)公转周期:1年: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23°26′。

(4)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3.昼夜交替与时差

(1)晨昏线(圈):昼半球和也半球的分界线。

(2)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

(3)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4)国际日界线: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线。

(5)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

(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

3.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1)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2)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太阳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线)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4)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春分(秋分):

①侧视图:

②日期:春分在3月21日前后,秋分在9月23日前后。

③该日太阳直射赤道。

④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⑤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⑥全球昼夜等长。

⑦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7)夏至:

①侧视图:

②日期:6月22日前后。

③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④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⑤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8)冬至:

①日期:12月22日前后。

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③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④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⑤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9)夏半年与冬半年: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

(10)四季划分: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获得太阳辐射最多;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获得太阳辐射最少;春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1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的特性: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①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上,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古登堡界面:在地面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由岩石组成。

(4)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5)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包含地壳。

(6)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2)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知识梳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能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部分太阳辐射能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2.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

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2.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它存在于水平面上,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2.大气的水平运动叫做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

3.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离的力,叫做地转偏向力。

4.理想状态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垂直等压线。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平行等压线。近地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四、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

2.赤道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压降低。在这一地区就形成了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3.上升气流在赤道地区上空聚集,气压升高,大气向南、北运动。在北半球,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气流不断堆积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南半球同样也形成了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4.在北半球,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北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南流动的气流偏转成东北风,向北流动的气流偏转成西南风。

5.北极及附近地区,由于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北极大气向南流出,偏转形成东北风。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五、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形成低气压中心;海洋相反,形成高气压中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海洋相反,形成低压中心。

2.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3.东亚位于亚洲东部,面临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差异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海陆的气温差异和季节变化比较明显。

六、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热带雨林气候是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温带海洋气候形成与西风带有很大关系;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七、锋与天气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锋面:当冷暖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

3.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锋线,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4.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锋过境前,天气温暖晴朗;过境时,常有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过境后,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5.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过境前,天气低温晴朗;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八、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和天气

1.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2.在北半球,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反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反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的环流系统。

九、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2.近百年全球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

十、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长远而巨大的,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2.全球变暖的后果有:

(1)海平面上升。

(2)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的产量有可能增加。

(3)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十一、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对策

1.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增加。

2.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十二、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十三、世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和分布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知识小结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类型,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在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体。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大气降水、蒸发和蒸腾、水汽输送和下渗。

2.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最为重要——它使陆地上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2)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

(3)陆地内循环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的更新。

(2)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交换。

(3)通过径流促进物质的迁移。

(4)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又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三、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海水运动的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2.洋流的定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3.洋流的分类:(1)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2)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

4.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对气候的影响:①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②南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与寒流的关系,如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狭长的热带沙漠。③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终年不冻;而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位于43°N附近,却有长达近半年的结冰期,这主要是由于它们分别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千岛寒流的影响所致。

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可形成渔场,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凌兰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弯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是由于离岸风引起上升流补偿流形成的。

4.影响航海:顺流快,逆流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5.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使污染范围扩大。

五、水资源的含义及分布

1.水资源的含义。广义:地球上水圈内的水量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水和陆地水)。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分布。(1)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影响因素:降水量的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2)水资源的分布规律。① 从水循环角度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水资源贫乏。② 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州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世界第六。(分析径流量时,不仅要看总量多少,还要看人均径流量)③从我国看: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空间分布上: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时间分布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六、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如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很少)。

2.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的效益(如酒厂、饮料厂的分布)。

3.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七、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利用现状。(1) 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求量增长速度

(2) 浪费与水污染严重

2.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1)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开渠引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

(2)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这两个用水大户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

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

4.褶皱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5.断块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6.火山。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五、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2.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由于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因此线路选择时应避开陡坡和沼泽地,而是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对交通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如在陡坡上往往是“之”字形弯曲。

六、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1.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

七、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1.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颗粒由扇顶到扇缘越来越小。

2.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3.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八、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

1.概念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煤炭企业基层党支部工作下一篇:巴音沟小学小学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