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研究院(通用4篇)
青西新管发〔2018〕63号
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
关于印发青岛西海岸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提升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
各大功能区管委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管区,管委各部门,区直各单位,驻区各单位:
《青岛西海岸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升计划(2019-2021年)》已经管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
2018年9月17日
青岛西海岸新区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升计划
(2019-2021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区医疗卫生工作专题会议精神,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保障短板,提升新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水平,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主线,将更多的物力财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技术人才引向基层,加快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新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基层公益性质;坚持科学规划,提升基层服务效率;坚持能力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质量;坚持综合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三)工作目标
到2021年,初步建成区域内“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房屋设施标准化、设备配置现代化、人员配备合理化、服务功能人性化、运行管理规范化”,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运行新机制,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城乡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达到65%以上。
二、计划内容
(一)密织基层服务网络 1.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增设7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根据建设进度和相关标准设置相应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在未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珠海街道、胶南街道、临港管区分别新设1处,在泊里镇董家口拆迁安置区和临港拆迁安置区分别新设1处,填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空白;在服务区域大、服务人口多的长江路街道、滨海街道分别增设1处,确保服务覆盖及时到位。
在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村居由镇街(管区)负责,在实施村庄改造的村居由镇街(管区)和区城市开发部门负责,按照青岛市中心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分别统筹规划建设一处面积不低于150㎡的中心村卫生室,无偿移交至当地公办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使用,其房屋内配、装修装饰、医疗设备、办公设备、信息化建设等所需资金按列入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予以保障。
在新建商业开发住宅小区,由规划和城建部门负责,以服务人口0.8万~1万人为单位,配套建设面积150~220㎡社区卫生用房,项目建成竣工后由建设单位组织竣工综合验收,并到区城建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备案,竣工验收备案后建设单位应签署社区卫生用房无偿移交当地公办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筹管理使用协议,否则纳入失信企业进行管理。其房屋内配、装修装饰、医疗设备、办公设备、信息化建设等所需资金按列入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予以保障。
在已建成商业开发住宅小区,由镇街(管区)负责,以服务人口0.8万~1万人为单位,统筹规划提供面积150~220㎡社区卫生服务用房,无偿移交至当地公办镇街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使用,其房屋内配、装修装饰、医疗设备、办公设备、信息化建设等所需资金按列入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予以保障。
对于建成运行并由公办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紧密型一体化管理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村卫生室,由区财政按照每处每年2万元的标准建立基本运行费用补贴制度;同时参照村卫生室相关补助政策,按照每处每年1.8万元的标准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专项补助资金,并对其在岗服务的医务人员按照每人每年1千元的标准落实医疗责任保险缴投补助费用。
责任单位:区卫生计生局、区城建局、区建筑工务局、区发改局、区规划分局、区国土房管局、区城市开发局、区编办、区财政局,各镇街(管区),医疗健康发展集团
(二)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2.改善基层诊疗服务环境。
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要求,对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异地新建;对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进行改扩建;对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容院貌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对现有村卫生室进行升级改造,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办医条件。
责任单位:区卫生计生局、区城建局、区发改局、区规划分局、区国土房管局、区财政局,各有关镇街(管区),医疗健康发展集团
3.核定基层人员编制数量。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人员总量”和“人员结构”双达标的要求,按照镇街卫生院服务人口1.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口1‰的标准重新核定人员编制数量,由区编制、人社部门优先安排用编进人计划,原则上三年内补足缺口,以新区为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编率不超过5%。同时,建立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配备数量每三年动态核定工作机制,以适应新区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责任单位:区编办、区人社局、区卫生计生局 4.提升基层管理服务能力。
由区财政每年出资200万元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工作机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对新任镇街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建立培训制度,培训时间不少于1周;对镇街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建立轮训制度,每3年轮训一次。对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四类机构一线骨干医务人员,采取集中培训和脱产进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以常见病、多发病规范处置和新技术、新理念普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性技能专题培训,到2021年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骨干全部轮训一遍。
从全区二级及以上医院中公开选拔具有中级职称以上、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卫生人员,到薄弱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业务院长/业务主任”,在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时间,计算为城市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基层累计服务的时间,期间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予以优先考虑。
区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实现全覆盖,帮扶效果列入区级医院年终考核内容,作为评先树优的必要条件。依托健康服务共同体,建立副高级职称及以上医学专家人才每年定期服务基层制度,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解决复杂疑难问题。支持城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在职或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
责任单位:区卫生计生局、区财政局
(三)激励基层医务人员 5.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
将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人员60%差额工资补助标准逐步提高至90%。2019年提高至70%,2020年提高至80%,2021年提高至90%,同时负担年终绩效所需资金。
以推进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为契机,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空缺数量,将公立医院聘用制招录的医护人员纳入卫生下乡支农人员下派范围,在基层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三年,经考核优秀的可提前调回公立医院工作。在基层服务期间其人员管理、工资福利待遇等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区财政在基层编制空缺数以内,按照实际在基层服务人数全额负担其社会保险缴投费用,并参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标准给予工资补助。
将定向招聘、定向培养的乡村医生纳入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同制聘用人员管理,由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合同制聘用人员相关标准核定发放工资福利,由区财政按照最低标准承担五项社会保险单位缴投费用,吸引更多的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居工作。
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卫生计生局
6.改革基层薪酬分配制度。
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自主调整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适当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的收支结余中提取不超过60%的资金用于人员激励,提取的激励资金纳入并相应增加绩效工资总量,不作为绩效工资调控基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补助项目,完善分配办法,向一线业务骨干倾斜,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水平正常增长机制。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报区卫生计生和人社部门备案后执行。
责任单位:区卫生计生局、区人社局 7.建立基层人才引进稳定机制。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聘办法,经市组织、人社部门核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硕士以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或全科医学、儿科等基层急需紧缺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采取面试(技术操作)、组织考察等方式公开招聘;对公开招聘报名后形不成竞争的,可适当降低开考比例,或不设开考比例划定合格分数线。
落实基层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倾斜政策,论文、科研等只作为评审的参考条件,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不作为申报职称的必要条件。
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经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
区级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交流聘用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在现岗位工作1年以上,经考核符合高级职称能力业绩条件的,不受任职年限和职务级别限制,申报评审高级职称。
对二级以上医院具有中级、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镇街、社区急需且本人自愿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报市人社部门审批同意后,可相应聘用到副高级、正高级基层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实施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对于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全科医师,经公开招聘或现有人员转岗在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除执行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外,单位内部绩效工资分配时可按照每人每年不超过3万元的标准发放全科医生津贴,使其工资水平与区级综合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师工资水平相衔接,切实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
建立“新区基层名医”选拔管理制度,在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医师中,选拔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优秀医师,认定为“新区基层名医”,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调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积极性。“新区基层名医”人才工程在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实施,选拔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建立优秀基层卫生人才激励制度,对于长期在基层工作且业绩优异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由区卫生计生部门按规定进行通报表扬。在基层工作满30年业绩突出的,按有关规定逐级上报,由省政府颁发荣誉证书。
责任单位:区卫生计生局、区编办、区人社局
(四)推进分级诊疗服务 8.组建区域健康服务共同体。
整合区域内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组建五处区域健康服务共同体,按照“六个不变”(举办主体不变、法人地位不变、公益性质不变、机构职能不变、产权关系不变、人员身份不变)的原则,赋予健共体牵头单位四项权力(业务发展决策权、人员调配权、资产使用权、财务管理权),探索建立八项工作机制(人员合理流动机制、业务指导和培训机制、统一诊断评价机制、双向转诊机制、专科建设联动机制、医保费用统筹管理机制、全程健康管理机制、临床用药联动机制),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互联互通,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防、治、康”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主动下沉,快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能力,破解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落地难的问题。
责任单位:区卫生计生局、区人社局
三、工作要求
(一)明确职责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升计划是推进“健康新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相关部门、各镇街(管区)、医疗健康发展集团要切实承担起本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2018年10月底前依据各自工作职责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区卫生计生部门要结合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强化与各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确保计划举措见实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所需资金按列入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由医疗健康发展集团负责建设。
(二)落实保障政策。区财政、人社部门要积极落实各项政策,保障医务人员待遇水平,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要将各项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及时拨付;本计划涉及的财政长效投入政策自2019年1月开始执行。各有关单位要建立定期通报、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部门协作、配套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推进合力。
(三)强化督导考核。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升计划相关工作纳入各有关部门和镇街(管区)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区督查考核部门及时跟踪问效,确保计划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对于落实不力、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部门和个人,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问责。区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管理和绩效考核力度,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质、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要及时上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修订完善有关政策,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相关部门和各镇街(管区)要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升计划的宣传力度,重点加强各部门落实计划出台的新举措、新政策、新成效、新面貌以及对新区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升计划具体受益人的宣传,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引导全社会支持提升计划、参与提升计划工作,共享提升计划成果。
抄送:工委各部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纪委办公室,区人武部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办公室
青岛西海岸新区自2014年6月3日获国务院批复后, 提出并实施了“生态优先”发展战略,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区。
1.1 坚持规划先行, 科学引领城区建设
在空间布局上, 按照青岛市“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要求, 突出生态优先, 率先编制完成《城乡统筹暨全域城市化规划》, 把城市发展的“蓝图”描绘在生态建设的“绿图”之上。在功能布局上, 按照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一核双港、九区联动;生态基底、轴带贯通;组群发展、产城相融”的空间布局, 调整完善城市排水、海岸带、绿网 (道) 等14项专项规划, 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在产业布局上, 编制完成《循环经济规划》, 统筹陆海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规划建设九大功能区, 推广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环境容量调控, 为高端产业、重点项目留足了空间, 形成集约布局、生态高效的蓝色产业发展平台。
1.2 坚持城乡统筹, 深入推进环境整治
在城区, 先后建成中科成、海清环保等城区污水处理厂, 日可处理污水近30万t, 出水水质全部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 城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聘请高层次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 对城区河道实施截污、清淤、护坡、植树、造景一体化治理。投资3 900万元建设日处理能力3万t的中水处理厂, 尾水达标处理后补充河道景观用水。建成国内首座集生活垃圾处理、沼气发电、循环利用于一体的绿茵环保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项目, 实现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置。建成污泥干化焚烧综合利用项目, 污水处理剩余污泥“日产日清”, 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镇村, 编制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开展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点位调查。严格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一系列激励政策, 加快镇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青岛市处理能力最大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大场镇污水处理厂按期投入运行, 镇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逐步形成了区、镇、村三级污水处理网络。
1.3 坚持植树增绿, 打造绿色生态系统
积极实施全域公园化战略, 变“在城市里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市”, 大力实施“植树增绿”十大工程, 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物种多样、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城乡绿化系统。重点实施了滨海大道沿线绿化、沿海景观平台等生态功能系统建设, 形成多功能生态景观大道。沿滨海大道、上海路率先规划建设了城市绿道, 打造以重点路域为主体、贯穿城乡的绿色生态长廊。舍弃20多亿元的土地拍卖收益, 将风河北岸1 100多亩湿地列入保护范围, 建成了国内少有的城市湿地景观, 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
1.4 坚持严格执法, 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严格贯彻执行环保法律法规, 严把环保准入关, 杜绝“两高一资”项目入驻。按照“条块结合, 块为主体”和“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 实施精细化、网格化管理, 建立“全面覆盖、层层履职、网格到底、责任到人”的环境监管模式。创新实施“分类监管、一线监察”和企业环保诚信承诺制度, 对排污企业实施分类管理, 与重点排污企业签订了《环保诚信承诺书》。连年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开展错时执法、突击执法、交叉执法和联动执法, 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不正常或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 实施限期治理、挂牌督办和限产限排。建成环境监控中心, 鼓励引导所有国控、省控、市控等重点企业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 对排污情况实施远程在线监控, 实现了三级环保部门联网监控, 提高了环境监管的科技含量。
2 存在问题
2.1 生态文明意识上, 全民参与度不够
生态文明建设年度任务还不够明确, 社会公众从身边小事做起, 自觉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比较淡薄。
2.2 管理体制上, 生态环境管理效能较低
各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建设维护上联动性不强, 城市生态环境综合管理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工业布局和结构上, 在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融为一体方面还有不小差距。
2.3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慢
城乡结合部环境较差, 城区河道污染问题还没有从根本解决, 整治任务仍很艰巨, 与国际适宜人居环境城区的标准还有差距。
2.4 环境监管上, 工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不一, 生态问题依然突出
在污染治理上, 大企业一般做的尚可, 但一些小加工点、小作坊受监管力量的限制, 还不能实现全面监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较多, 畜禽污染负荷、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的控制、“菜篮子”产地环境的监督管理等方面尚处于“软约束”状态。
3 几点建议
3.1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目前, 全国各地正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而如何协调好二、三产业的关系和短、中、长期发展的关系, 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高度、有机地统一起来,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各地决策者当前乃至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处于承前启后、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能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城市新区, 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城市只有把生态环境建好, 其质量和品位才能得到提升, 才会更加适宜人居。青岛西海岸新区依山傍海, 风光秀丽, 山、海、岛、滩等生态自然环境资源得天独厚, 十分优越, 要把城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城市的灵魂”来抓, 进一步提高全区人民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使绿化好城区和山体, 保护好海洋与河流, 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3.2 明确任务, 加快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多、任务重, 但关键在于生态功能的不断完善和生态视觉空间的开阔。要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不断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的同时, (1) 做好生态建设专项规划, 要把海边、河岸、道路两侧和社会公共事业周边、市民公共活动场所、大型社区周边等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地段, 最大限度的留足生态环境建设空间。 (2) 做好城区留存或闲置土地的利用, 对城区闲置土地逐一排查, 并按照以植树为主的生态植物园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 最大限度的提升城区绿化率, 使城区现有空间得到有效保护。 (3) 进一步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要突出城区道路保洁、公厕管理、垃圾清运“三大重点”, 整合调整环卫人员力量, 加大日常保洁与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园林绿化设施管理, 及时更换、维修公园绿地内破损垃圾箱, 对公园绿地内长势弱的苗木进行更换和增设绿篱。创新园林绿化管理体制, 在突出抓好园林绿化日常管护的同时, 总结园林绿化管护市场化运作的经验做法, 提高绿化建设管理档次和水平。
3.3 统筹兼顾, 科学治理
进一步加强城区绿化建设, 在不断完善规划的基础上, 重点抓好主干道路绿化工程, 科学栽植以乔木为主的行道树, 切实提升绿化品位和水平。进一步加大河道的治理力度, 狠抓污染源头的整治, 不断完善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全面改善河道污染现状。同时加大河道两侧植树造绿和人文景观的建设力度, 使河岸绿化带空间变成人们休闲、娱乐的生态公园。要加快实施城区进出口的周边环境综合整治, 使其成为展示青岛西海岸新区生态环境的窗口。
3.4 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民众的参与,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 不断增强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要从细微之处做起, 倡导绿色出行, 多使用公交车, 自行车、以步行代车, 少用私家车;倡导使用布袋子、菜篮子、饭盒子, 拒绝“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旅馆”、“绿色饭店”, 禁止一次性用品;倡导“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拒绝污染食品;倡导“绿色生活”、“绿色家庭”, 拒绝非科学生活;倡导使用清洁能源, 拒绝高耗、污染能源;倡导垃圾分类固定放置, 禁止垃圾混放随手乱丢。从家庭、学校、社会三管齐下, 向民众尤其少年儿童传播生态环保知识, 培育生态环保意识, 培养生态环保行为方式, 使生态文化、观念、意识渗入每个人的思想, 让科学的生态行为方式成为无意识的自觉行为, 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造就成千上万的有生态行为方式的公民。
3.5 齐抓共管, 形成长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上下联动, 齐抓共管, 形成联动机制。首先, 政府要建立合作、协商、包容、透明、信息共享的开放机制, 在政府与民众、企业之间形成合作互动、平等交流的新型关系,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共同建设生态文明。要赋予城建、环保主管部门参与生态文明规划、决策、实施、资源调配的权力。加强环境监管专业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成立专家智囊团, 建立环境首席专家制度。其次, 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生态文明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各个方面。在政绩考核中要统筹兼顾, 合理安排权重比例、绿色GDP和包括资源、人才、环境、社会的总资本等指标, 体现政绩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 建立一套严密、可操作的执法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的执法监督体系, 建设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 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纳入法治化轨道。
摘要:指出了围绕建设幸福美好的青岛现代化国际新城区, 青岛西海岸新区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 坚持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统盘考虑、综合决策, 大力实施城乡环保一体化发展,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果, 但在生态文明理念、管理体制、市场手段以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提出了应从理论把握、思想认识, 加速产业生态化和环保产业化进程, 建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营造全民知晓的浓厚生态文化氛围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探讨,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文俭, 李光全, 李勇军.“品”青岛·看三城如何联动[J].走向世界, 2012 (11) :18~20.
[2]彭济锋.投资15000万元建设垃圾发电项目[J].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09 (5) :22~23.
[3]曾平, 鲁欣, 张婷, 等.山东胶南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J].陕西水利, 2014 (2) :150~151.
[4]张华.低碳交通方式创新的消费者采纳行为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1.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才;格局;社会保障;建议;
一、引言
青岛市委于2015年8月13日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针对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在2012年1月10日提出的青西新区规划的基础上,提出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包含原有的黄岛区之外,还将整个胶南市全域纳入了新区范围。这一改变,使青西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和新机遇。
当前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人力资源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人口资源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人才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提高。然而,就当前的人才发展来说,虽然我国人才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区域性人才综合素质整体较低,区域性人才能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青西新区自2012年开始实施规划,发展至今已历时五年。纵观整个新区的人才现状,人力资源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青岛黄岛新区人力资源现状
目前,青西新区人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区人才结构不稳定,缺乏创新性人才
我国虽然一直都是人口资源大国,但是区域性人才综合素质整体较低,并未体现出人才优势。目前在整个新区,人才领军人物数目较少,与一线城市的区域性人才差距较大。而且,目前新区缺乏创新型人才,无法满足区域内行业的创新需求。创新性人才主要通过创新性的活动促进区域行业进步,带动整体经济发展。但是新区的现存人才在这方面表现较差。与此同时,区域内的现存人才的创新性思维不够灵活,无法带动区域内的行业发展。其次,当前,新区的人才在年龄、专业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这种不稳定的结构不利于人才促进区域内企业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2.新区对人才培育的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强
新区对人才培育的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度越来越高,在社会建设中需要越来越多的具备创新等多项能力的人才。而人才培育是优化人力资源、提高人才能力的重要措施。然而目前,新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训等工作的资金投入较低。此外,每个人才个体都不同,而且不同行业中的岗位也不同。这便需要“人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能动性,懂得根据环境调整自身适应需求。而这两种能力与人才培训机制密不可分。新区应加大对人才培育的投入。在培育中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人才理念,鼓励创新,培养人才的发散思维,增强人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真个培训活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相适应、相促进。
三、社会保障视角下青西新区应如何做好人才规划
1.新区应加强引进高端人才,促进区域建设
近几年,青岛在整个山东省内的发展较好。但是,纵使一个地区的发展再好、资源再优厚,仅依靠传统模式的发展建设难以实现快速实现经济效能与和谐的发展态势。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色,所培育的人才也拥有不同的思维。青西新区需要海纳百川,将不同人才汇集于一处,群策群力,使其共同为新区发展贡献力量,更好的为建设新区而努力。同时,新区还应随时与河南、河北、江苏等周边省份比较、学习,制定出吸引人才的政策,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充分给予高端人才的发展空间和物力财力支持。
2.新区应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留住人才
青岛是我国副省级城市之一,也是我省最大的工业城市。此外,青岛也具有中国海洋大学等优秀院校,教育资源丰富。在此环境下,培育出来的人才素质很高。但是,优秀人才学成之后选择外出的几率很高。造成很多高端人才“外流”。此外,随着新区的规划与发展,高端人才引进成为一种模式。但是,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培育之后,却存在工作时间不久便再次流失。如何更好的留住人才,成为新区发展中亟需解决的一项当务之急。笔者建议,新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制定相对优厚的人才保障政策,实施一些出于“人本”的改造,使高端人才愿意留下、“心甘情愿”的原意为黄岛新区的发贡献力量。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培训资源的浪费。
3.保存基础劳动力
相较于高端人才,基础劳动力其实更是建设新区的主力。而控制基础劳动力也是节约新区建设成本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新区的建设,区域内的各类企业对技能熟练、素质高的高级蓝领工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应做好基础劳动力的保存工作。以更好的区域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同时也能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变化。此外,新区还应积极出台保障农民工权益的相关政策,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基础劳动力留在新区扎根。
4.拓宽人才发展空间,吸引更多外来人才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对于外来人才则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新区可以通过拓宽人才发展空间的方式来吸引外来人才的进驻。如今,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异常迅速,经济市场的发展也逐渐趋于饱和,很多高素质人才的发展空间被不断压缩。针对这种局面,新区应抓住这一良机,为这些高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挥其能力的空间,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为外来人才提供较为优厚的待遇。某一地区的工资率往往能够决定劳动力流动,高薪自然是够吸引高端人才的必备要素之一,但盲目的提高薪资待遇并不一定能够起到好的效果。新区的企业可以参考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的薪酬制度,例如实行宽带式薪酬制度,即在不同行业不同职务人员的薪酬差别化处理,同行业同职务的人员要根据每个职工的绩效贡献率来区分个人薪酬,从而激励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和效能;第二,优化生存环境。外来人才在选择新工作时,往往还会考虑环境因素。新区企业还应当注重对于当地环境的管控。减少污染,提供安静舒适的生存环境往往也能够吸引到高端人才。反之,如果生活环境嘈杂,产业污染严重的地区,无论你开出多么优越的待遇,才人在选择时也会较为踌躇。
5.大力发展社会保障项目
首先,新区可以结合自身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积极开发就业新岗位。同时,根据区域内的企业需求开展就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使引进的人才尤其是以民工为主的基础劳动力能够适应工作、安心工作。此外,积极开展区域内的宾馆餐饮等“第三产业”,可以借此引导过剩的基础劳动力。其次,推进新区的劳务合作机制。对此,新区可以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招聘会,将单向劳务交流的招聘模式转至培训、维权、社保等多项合一的双向协作机制。此外,还可以创新招聘模式,可以适度组织应聘人员参观企业,帮助企业与求职者实现供需定向见面。再者,除上述措施之外,笔者还建议新区从宏观角度推出相关的扶持和保障政策,以此保障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对具备一定技能、拥有一定资金积累的人员,积极鼓励其实现自主创业。此外,加快建设新区的创业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建立新区人员创业信息档案,加快人力社会保障政策发布平台的建设,提供专家服务,贷款服务等“一条龙”式服务体系。最后,新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劳动力。新区应着重加强对该部分劳动力的利用和引导,积极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对过剩劳动力要可以开展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的保障策略。
四、小结
纵观整个青西新区的人才现状,不难发现,目前新区人才结构不稳定,缺乏创新性人才;新区对人才培育的投入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此,笔者提出,新区应加强引进高端人才,促进区域建设;应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留住人才;应积极保存基础劳动力;拓宽人才发展空间,吸引更多外来人才;大力发展社会保障项目。唯有如此,新区的人才状况才能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宝元.人力资本约束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
[2]李建民.人力资本与经济持续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2014(04).
[3]赵曙明,陈天渔.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人力资本投资[J].江苏社会科学.2015(01).
[4]李玉江主编.区域人力资本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0.
[5]甘涛.民族文化、民族人力资本特性与民族就业能力的关系探讨——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05).
二、主要企业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简介
2003年3月,青岛市经济委员会批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3年12月,经国家商务部外资司备案。
在该项目筹建阶段,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根据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编制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4年12月对中外合资青岛芳烃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给予了批复,同意项目建设,并对该项目的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项目建成后,经省环保局审查同意,于2006年9月投入试生产,2007年6月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会同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有关规范对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环保设施运行及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了全面监测,监测报告表明: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芳烃项目采用的污染治理技术先进可靠,水、大气等污染物排放完全符合国家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随后由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项目验收组 进行了实地检查并审查了技术资料,经媒体公示后,通过了对该项目的验收。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芳烃项目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石脑油(无色或浅黄色液体,成分主要为烷烃的C4~C11,不溶于水,溶于多数有机溶剂,可分离出多种有机原料,如苯、二甲苯、抽余油等,本品易燃,具刺激性)和混合二甲苯。生产的主要产品是对二甲苯、苯和甲苯。
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000万吨炼油项目是我国批准建设的第一个千万吨级炼油项目,位于青岛市黄岛区规划的重化工区内。项目总投资125亿元,其中环保投资11亿元,占总投资的8.8%;占地面积为225公顷。
2002年7月国家计委以计产业【2002】1173号文件批复同意青岛大炼油工程(中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大炼油工程)开展可研工作。2004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工业[2004]1169号文批复了青岛大炼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3年5月20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环审[2003]150号文《关于青岛大炼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复函》批复了青岛大炼油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青岛大炼油工程于2008年5月试生产。
青岛炼化以“常减压蒸馏-延迟焦化-蜡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为主要工艺的清洁化加工路线。主要装置包括:1000万t/a常减压蒸馏装置、150万t/a连续重整装置、60万t/a航煤加氢精制装置、410万t/a柴油加氢精制装置、250万t/a延迟焦化装置、3万Nm3/h制氢装置、脱硫、脱硫醇装置、22万t/a硫磺回收装置、230t/h酸性水汽提装置、溶剂再生装置、320万t/a加氢处理装置、290万t/a催化裂化装置、60万t/a气体分馏装置、12万t/aMTBE装置、20万t/a聚丙烯装置等15套生产装置以及配套的储运工程和公用工程项目,其规模和技术含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青岛大炼油工程原料主要为原油。主要产品包括:聚丙烯、液化气、汽油、煤油、柴油、硫磺等。
青岛环海石油化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简介
该公司15万吨/年气分装置项目环评文件由青岛市环保局黄岛分局审批。该项目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张路以东、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以北,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其中环保投资295万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5.5公顷,其中气分装置区占地面积13333平方米。
该项目利用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的副产品焦化液化气为原料,采用成熟的气分三塔精馏技术,将液化气分离,年生产丙烯1.83万吨、丙烷7.29万吨及和碳四5.85万吨。
青岛思远化工有限公司简介
该公司8万吨/年甲乙酮及配套工程项目环评文件由青岛市环保局审批。该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项目位于淮河路以北、海河路南侧,占地面积16.2公顷,其中环保投资2020万元。项目原料为青岛炼化工程产出的C4副产品,产品为甲乙酮(年设计能力为8万吨)、甲基叔丁基醚910吨、丁烷、液化气、叔丁醇等。主要生产设备有反应器、水洗塔、萃取塔、回收塔、干燥塔、精馏塔等。该项目生产废水先经厂区废水预处理后送至青岛炼化集中处理。经青岛炼化处理后废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工艺废气中非甲烷总烃等污染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青岛益佳阳鸿燃料油有限公司简介
青岛益佳阳鸿燃料油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注册资本600万美元,于2001年7月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注册成立,2003年6月开始营业,主要从事石油化工产品的储存、中转业务。
公司在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路26号,建设一座总占地面积为8公顷的独立油库。油库总容量为21.6万立方米,库区占地面积4.6公顷。包括三台5万和两台2.3万立方米外浮顶油罐,用于储存燃料油/原油、两台1万立方米内浮顶油罐,其中五个油罐17万立方米的罐容为海关监管的保税油罐。油库主要功能是为客户储存、中转燃料油、原油、柴油、汽油等石油化工产品。
青岛天安重交沥青有限公司简介
该公司原料库项目环评文件由青岛市环保局黄岛分局审批。
该项目位于秦皇岛路以北,丽东化工以东。该项目占地7公顷,总投资1.5亿。共建设5台5万立方米的罐,主要储存原料油。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油港分公司简介
该 公司现拥有四座码头,分别是一期油码头、二期油码头、三期油码头、液体化工码头。主要从事原油、燃料油、乳化油、石脑油、海洋油、成品油等石油类以及酸 类、碱类、苯类、烯类、醇类、酮类、醛类、烷类等化工产品的装卸、中转、储存作业。码头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可任意停靠45万吨级以下船舶装卸作业,公司及周边油库储油能力总计达730.6万立方米,总设计通过能力为5800万吨。装卸油品具有水路、管道、铁路、公路四种运输方式。一期油码头:码头建有0.3万吨级、2万吨级、5万吨级泊位各一个,主要从事原油、汽油、柴油、航煤、乳化油、船舶燃料油等油种装卸作业。年设计通过能力1300万吨。
二期油码头:码头引桥全长660米,布置形式为蝶型,建设20万吨级泊位1个,主要从事进口原油和燃料油接卸作业。年设计通过能力1700万吨。三期油码头:码头引桥全长852米,布置形式为蝶型,建设30万吨级泊位1个,主要从事进口原油接卸作业。年设计通过能力1800万吨。位于二期油码头南侧,始建于2005年12月,是国家为青岛大炼油项目配套的重点工程,由中石化和青岛港合资建设。
液体化工码头:码头建有0.5万吨级、5万吨级和12万吨级泊位各一个及2个5000吨级LPG泊位,主要从事燃料油、汽柴油以及碱类、苯类、醇类、LPG等多种液体化工品的装卸作业。年设计通过能力1090万吨。
油港分公司与中石化黄岛油库、中石油黄岛油库、益佳阳鸿油库、齐润油库、中燃黄岛油库、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六大油库直接联网,油品总储油能力达700多万立方米。其中,中石化黄岛油库210万立方米,中石油黄岛油库35万立方米,益佳阳鸿油库21.6万立方米,齐润油库50万立方米,中燃黄岛油库10.8万立方米,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320万立方米,油港分公司103.2万立方米。
油港分公司所有油品储罐全部建于液体化工码头陆地区域,包括罐容为5万立方米的燃料油储罐20座,总罐容为100万立方米;成品油储罐7座,分别为罐容为10000立方米罐1座,罐容为5000立方米罐4座,罐容为1000立方米罐2座,总容积为3.2万立方米。另外,在液体化工码头陆地区域还建有总容积为3.1万立方米的液体化工品储罐12座。青岛澳东化工有限公司简介
青岛澳东化工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黄原酸盐系列(黄药),年生产能力8000吨。黄原酸盐新工艺由法国爱森研制,该工艺实现了黄原酸盐生产全密封,全自动,根本解决了老工艺存在的难题,使黄药生产基本不再存在气味扰民问题。该公司于2010年2月开始停止使用燃油锅炉改用商用蒸汽,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青岛惠城石化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惠城石化科技2万吨FCC(裂化催化式艺)项目以石油大学和教育部油气加工新技术研究中心为技术平台,主要从事石油加工新工艺和设备研发、转让及FCC复活催化剂生产。
青岛红星物流实业有限公司码头及液体仓储项目简介
青岛红星物流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由青岛国融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镇宁红蝶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广东东莞市华南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新加坡H-PLUS HOLDINGS PTE.LTD等六家企业联合投资成立的液体化工码头项目。注册资本9566万元,位于辽河路东段西侧。工程占地126619平方米,土地性质为工业用地。主要建设14个燃料油、成品油储罐,总库容25.8万立方米,两台4000立方米消防水罐,以及配套的油泵房、中控室、综合办公楼、污水处理厂等设施。海上建设一座1万吨级(兼靠1,000~10,000吨级船舶,一座50,000吨级(兼靠10,000~50,000级船舶)2个泊位。工程于2010年4月份开工建设,总投资约4.6亿元,其中码头投资2.1亿元,陆域油库库区投资2.5亿元。工程预计于2011年6月30日竣工验收,2011年12月31日投产运行。公司预计两年内达产,达产后码头预计年吞吐量为335万吨,整个项目可实现年收入8600万元,上交税款 1200万元。
该项目已开工安装储罐罐体,现正在进行罐体除锈及配套工程建设。工程预计于2011年6月30日主体竣工验收,2011年12月31日投产试运行。青岛丽星物流有限公司简介
青岛丽星物流有限公司注册地址在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路88号,企业性质为外商独资企业,注册资本1667万美元。
公司经营范围:危险货物装卸。目前许可经营品种:石脑油、重整石脑油、抽余油、煤油、轻油、汽油、柴油、航空煤油、苯、甲苯、二甲苯、混合二甲苯、对二甲苯、重芳烃、混合芳烃等。货物的仓储、加工、管道运输、码头装卸及相关物流业务。
青岛丽星物流有限公司液体化工码头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南侧岸线,该码头为突堤式码头,建有1万吨级(兼靠2000吨级)和8.5万吨级(兼靠10万吨级)装卸液体化工泊位各1个,以及与陆域连接的管线引桥。1万吨级(简称1#泊位)及8.5万吨级(简称2#泊位)泊位由浅水区向深水区连续布置,泊位总长552.5m,1#泊位靠近陆域,泊位作业平台长52m,宽28m,引桥长305.7m,码头前沿设计水深-14.9m。
三、配套设施
(一)道路
以黄张路、海河路、秦皇岛路为基础,结合规划中的辽河路,形成环状路网。
1、南北向主干道三条: 黄张路,红线宽度50米; 辽河路,红线宽度40米 辽河支路,红线宽度45米
2、规划次干道7条 海河路,红线宽度30米 秦皇岛路,红线宽度45米 辽河二支路,红线宽度40米 辽河三支路,红线宽度30米 辽河四支路,红线宽度30米 辽河五支路,红线宽度24米 秦皇岛支路,红线宽度30米
(二)码头
石化区已建成原油、成油品、液体化工、大炼油大件等码头8座,泊位14个,年吞吐能力约8070万吨(全市所有正在使用的液体化工码头都位于石化区内),正在筹建的为:捷润液体化工码头、红星液体化工码头、亿升液体化工码头、海业油码头二期、青岛炼化液体化工码头5座,泊位10个,吞吐能力约1168.5万吨。(详见附表一)
(三)管线
石化区已建成天然气、原油、燃料油、汽油、柴油、煤油、液化气、高盐污水、混合二甲苯、石脑油、重芳烃、C5、对二甲苯、重质油、抽余油、压舱水、氮气、蒸汽、润滑油基础油、甲乙酮、丙酮、丁酮、苯酚、醋酸、乙二醇、乙酸乙酯、苯乙烯等管线60条,在建原油、丙烷、丁烷、LPG、气相往返、放空、净化风、蒸汽等管县11条。
结合规划区建设,沿辽河路预留输油管线走廊,新建输油管线需沿输油管廊敷设。(详见附表二)
(四)储罐、洞库
青岛石化区已建成燃料油、柴油、原油、化工品、石脑油、抽余油、重质油、对二甲苯、混合二甲苯、重芳烃、废油、甲苯、液化石油气、汽油、航空煤油、苯、甲醇、丙烯、丙烷等储罐321个,在建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原油、成品油、化工品、石脑油、对二甲苯、混合二甲苯、甲苯、甲醇、MBTE、润滑基础油溶剂等储罐92个,在建LPG、丙烷、原油等洞库5座。
文章转载:http://
【青岛西海岸新区研究院】推荐阅读:
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规划06-24
青岛西海岸总体规划06-28
西海小学汇报交流材料06-07
海岸一号文案09-24
黄金海岸旅游感想09-29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20106-06
《在遥远的海岸上》的阅读习题及答案12-15
青岛婚礼习俗07-10
《问安青岛》07-20
青岛团流程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