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的优化论文(精选8篇)
摘要:会计电算化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推进了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会计电算化优化目的在于减少、避免差错,要从提高会计素质、加强硬件管理、选好用好维护好会计软件做起。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素质;硬件管理;软件建设;优化效果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节省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全面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在会计电算化下,仍造成错误、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威胁着企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减少、避免差错,必须重视会计电算化的优化。
一、提高会计素质,从根本上提高电算化效果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倡导会计职业道德,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并结合会计职业活动,引导会计职业者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有利于促进会计职业者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会计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新要求。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重要的是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确保会计工作规范有序。作为会计,应积极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提高操作能力,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把自己培养为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二、加强硬件管理,保证电算化安全
1.保证机房安全运行
建立健全机房制度,保证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安全。机房内必须严禁烟火,必须安装消防和报警设备;严禁超载用电,以防短路引发火灾;保证电压稳定,避免计算机在工作中突然断电,或由于电压不稳造成电算化会计系统运行停止,从而造成会计数据丢失;保持机房及计算机设备卫生清洁,采取必要的防尘措施,以防设备被磨损或损坏;监测机房内的温度及湿度,避免温度及湿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非正常运行。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防止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被人为破坏或被盗等,以保证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2.定期检查计算机设备
做好硬件设备的使用、故障、维护的记录及报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组织硬件管理人员及计算机操作人员学习相关的设备维护知识,经常利用设备的自检功能检查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性能及运行状况,以防突然故障导致电算化会计系统运行中断。
3.强化网络安全管理
在网络环境下,须制定严格具体的防病毒措施。计算机病毒是我国电算化会计系统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可以对系统造成破坏和干扰,导致会计信的丢失和被破坏。反病毒,在技术上做到安装防病毒卡或防病毒软件。在管理上,实行制定磁盘拷贝权限制度,防止未经检测的磁盘介入系统,即使来历明确的介质在使用前也要进行病毒检测。
财务信息在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传输中要注意安全性数据安全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不可否认和完整性等,采用数据加密技术,通过对数据的加解密,认证信息的加解密,数字签字,完整性来达到数据的保密性访问;通过在防火墙规则中设定相应的安全规则,防止非法攻击,防止资料丢失,达到安全管理。
三、选好用好维护好会计软件
会计应用软件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整个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在会计软件支持和控制下进行会计工作的,软件的`安全程度决定了会计信息的风险程度。
1.选择好会计软件
在选择会计应用软件时,应该选择已经通过财政部门测评的会计软件。财政部门对这类软件进行了较全面的功能测试,能够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合法性、准确性,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并且这类软件的开发公司具备较强大的技术支持,技术培训、软件维护、版本更新等售后服务较健全,保证会计软件具有实用性。
2.维护会计系统软件,防范会计风险
应建立健全会计软件维护的申请、审批、监督、验收制度。软件维修由分管领导审批,在有关人员的监督下进行,并要做好维护记录,维护完毕必须经过会计部门测试方可验收,并提交验收报告;维护申请、维护记录、验收报告须存档保管,避免会计软件被非法修改、删除。另外,操作管理人员在对日常的软件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或及时联系软件公司的专职维护人员,尽早排除系统故障,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3.实行岗位专人专职授权操作,避免会计信息风险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要严格保守口令密码,并且要定期更换;操作人员操作完毕必须执行相应命令,完全退出系统,并做好上机记录。防止无关人员非法进入系统进行非法拷贝、删除、修改、破坏程序,造成会计数据丢失、混乱、泄密,引发会计信息风险。
四、贯彻实施好《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
认真按照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发挥会计电算化的快捷、方便特点,实现会计工作的高效益,更好地为企业经营决策、财务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管理者的要求提高了, 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仅仅是财务管理这一个方面提高了管理水平, 各行业、企业、各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也都同时引入了现代管理的理念, 在现代管理中, 管理者对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的要求更高, 对信息的要求更详尽, 这就造成了不少财务管理者希望现在的计算机运行速度能更快些。可是水涨船高, 当计算机从当年的286到后来的486, 从单核到双核再到现在的4核, 管理者对信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 单靠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2、业务量的增长, 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细化。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各单位的经济业务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业务量增加了, 管理工作更细, 需要财务管理提供的信息更多、更详细、更快速。
3、使用会计电算化后出现的新问题没能很好地解决, 许多工作出现严重滞后现象。会计电算化不管怎么普及, 机器设备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和岗位的分工, 因此, 会计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岗位分工、软件的顺利运行、软件设计与现行财经制度的配套等等都制约了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高效率性, 笔者在多年的财务管理实践中, 通过理顺关系, 科学配置, 提高素质, 大胆创新等手段, 极大地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一、科学合理设置会计工作岗位。会计工作岗位的合理设置, 是会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
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 既明确了每个岗位的职责, 又便于岗位间的相互配合, 从微观的角度出发是分,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是合, 在保证岗位相互牵制的基础上, 分中有合, 合中有分, 做到保证重点, 统筹兼顾, 适当安排, 合理分工, 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 人人有专责, 办事有要求, 工作有检查, 在分工的基础上, 从整体出发, 发扬互助协作精神, 紧密配合, 共同做好工作。合理的岗位设置和理顺的工作关系为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规范单位会计行为, 确保报账、转账等业务流程通畅
1、完善各项财务制度, 做到转账、报账手续流程科学合理, 简便易行, 可操作性强, 以最少的工作环节发挥最大的监督与控制作用, 确保正常和特殊情况下工作均能顺利开展。
2、设计既与本单位管理需要相适应的, 又符合财经制度的, 科学合理的原始凭证, 如:票据贴签及审批单、转账、汇款审批单、试剂、药品采购审批表等, 强调规范使用原始凭证, 要求相关部门直接根据规定格式填表;完善报批制度, 报批时应在凭证上注明用途, 经办人、证明人、审批签字手续应齐全。
三、引入科学技术, 合理设置局域网络, 实现信息共享
现代管理离不开信息, 而网络的共享则能够及时为管理快速提供所需的信息。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笔者单位通过构建单位内部局域网, 设置固定资产、业务部门经费、职工工资、福利、转账业务催收票据等难点、热点问题查询系统, 采取职工根据授予的权限, 自行查询。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后, 既保证了有关管理部门对财务信息的需要, 保证财务部门能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又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真真正正实现了提高工作效率。
四、领导带头, 刻苦钻研业务, 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
现代化的管理设备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才能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应有的高效的作用, 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 配置高标准的计算机系统, 如果没有熟练的操作员, 将会人为地影响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为此, 领导以身作则, 带领全体成员不断加强业务钻研与研究, 从人的方面提升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 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作中搭建交流平台, 讨论、交流、分析财会业务的处理, 经常参加经验交流研讨会, 共同探讨和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在确保会计基础工作质量的同时, 提高处理各种疑难问题、各种新问题的综合能力, 有了扎实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 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大家工作顺手多了, 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另外, 除了钻研会计业务处理之外, 作为一个财务人员, 面对着现代化的计算机, 面对着高速度的网络信息传递,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领导带头学习财务软件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在工作中, 我们深刻体会到, 与传统的会计手工记账不同的是, 会计电算化的运用, 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如果仅仅依靠熟悉财经制度和会计科目是远远不够的, 工作中不但要把握好财经制度的标准, 及时、准确判断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 还要随时保证对经济业务发生所涉及到的有关文字的录入要快速、准确, 而且还要熟悉、熟练使用相关的财务软件的各功能模块, 以及较好地掌握和运用电子文档、数据库等功能, 所以, 要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单有过硬的财务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刻苦钻研, 勤学苦练, 把财务管理知识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五、不断创新, 科学管理、充分利用会计档案。
财务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记账算账, 更重要的是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 为单位的管理提供决策所需的重要数据, 会计信息数据离不开会计档案, 因此, 对会计档案进行科学管理, 充分合理地利用会计档案将极大地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在实际工作中,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 不少单位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经常出现记账凭证不及时打印, 会计资料不及时整理、装订、归档, 常常会计核算期已经结束而相应的会计档案依然是散落在各经办会计人员手中, 在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 有时为查阅一份会计档案, 几乎要问遍所有的会计人员, 甚至还需要“掘地三尺”, 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财务部门有时为了给有关管理部门提供某个数据而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工作效率低下。另外, 会计档案日久不归档, 往往会造成当需要归档时, 工作量极大, 在日后的装订归档工作中还要重新整理, 工作重复, 费时费力, 严重的, 甚至造成会计档案丢失。因此, 工作的重复性、无序性, 大大耗费了财务管理的有限资源, 极大地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为此, 笔者单位采取了每日业务终了, 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应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 及时将当日记账凭证打印出来, 并在记账凭证的后面附上相应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 统一归资料管理员按顺序保管, 月末终了, 及时装订, 年度终了, 及时将账薄打印装订、归档。这样, 无论是传统的纸质档案还是从现代的数据档案, 只要单位管理部门需要的会计信息, 只要相关业务部门需要查阅的相关数据, 财务部门都可以根据科学合理归档的会计档案中高效率地提供出相应的信息数据, 省时省力, 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需躬行”。经验是靠摸索出来的, 会计电算化工作效率的提高, 需要我们每个财务管理人员不断的探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会计电算化已经在各个单位得到了普及, 从理论上说, 会计人员的工作应该轻松了, 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更高了, 会计人员都从繁杂的手工做账中得到了解脱。但是, 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 我们发现各单位的会计人员依旧忙碌, 经常加班加点, 并没有真正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中得到解脱。笔者在多年的财务管理中不断探索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效率的方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传统会计;影响
1.会计电算化与手工会计的区别
1.1系统的设计方法不同
手工会计系统一般由会计师根据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行业特点,针对本企业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电算化会计因数据处理实现自动化,其系统设计除要遵循手工情况下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外,还必须遵循特定的电算化制度,如账册、报表设计等要符合输出、打印要求等。电算化会计系统一般由高级会计师、系统分析师和程序员在原手工系统基础上进行电算化系统分析和设计,编制程序并调试等一系列计算机处理过程进行开发。
1.2账户设置和账簿登记方法不同
在手工方式下,从编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到登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要经过很多人的手工才能完成,增加了数据处理差错的可能性。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代码化和自动化,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按会计要素类别设置账户,并据以设置和登记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做法。电算化会计把账户设置定义为:为了将来取得某种信息,预先设置好塑造该种信息的模型,通过规定不同的科目代码来对账户进行分类,并据以对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进行区分,按不同代码自动进行登记。
1.3账簿记录错误更正方法不同
电算化会计系统内存在逻辑性校验程序,只要原始数据输入正确,不会发生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差错,因而也不存在手工会计下的划线更正法来更正差错。如果出现错误,那一定是合理性问题,采用输入“更正凭证”的方法加以更正,类似于红字更正法,以便留下更改的痕迹。
1.4对账、结账及期末账项调整的方式、方法不同
在手工会计下,为了保证账证、账账、账实相符,在结账前往往需进行一系列对账工作。要查询一个数据,特别是收集某一汇总或加总数据时速度很慢,而用电脑查询,可以设定查询的条件,很快地查到所需要的数据;另外,在查询时,还可以归类列印查询结果。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则因存在逻辑性校验程序,不会出现账证、账账不符情况。如果出现账实不符,主要在于原始数据的审核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的问题上。
2.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2.1实施会计电算化对库存管理的影响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有形资产。如果企业能在生产投料时随时购入所需的原材料,且随时调整生产计划,及时生产、提供销售所需产品,就不需要存货。但实际上,企业总有储备存货的需要,这种存货的需要主要是基于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增加生产经营弹性以及出于优惠价格的考虑,并因此而占用或多或少的资金。因此如何进行存货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
公司实施会计电算化后对库存管理有了很大的提高,存货管理是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它管理得好坏和信息提供得是否正确对掌握库存量,对半成品、产成品能否有所把握,避免资金过度积压,增强资金流动性。而对于库存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角色,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为了实现最佳库存管理,需要协调各个部门的活动,使企业内每个部门不仅以有效实现本部门的功能为目标,更要以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库存核算的准确性能提高库存的管理性,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可以加强对库存的管理。搞好库存管理既能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保证产品的交货期,又能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提高对用户多样化需求的服务能力。
2.2实施会计电算化对固定资产的影响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与核算由企业的设备与财务部门分别进行,手工操作处理的效率、正确性、准确性较低。数据资料难免出现差异,不能满足核算与管理的需要。虽然固定资产数据处理频率较低,处理方式相对简单,但处理数据量大,综合查询的内容要求高,编制各种管理报表工作量也很大。同时,固定资产数据结构规律性强,核算方法也较规范,因此,采用计算机财务软件,建立固定资产模块,处理各种固定资产业务是最佳选择。以此改变手工核算与管理的落后与不足,使细化核算与加强管理并重:以便合理配制并保护财产安全完整,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固定资产的正确核算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前提,但仅按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信息是不能满足管理需要的,手工方式下信息集成困难,能提供的管理信息十分有限。通过建立固定资产模块,核算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将卡片、各类账表与部门、类别、原始单据等项目有机地联系起来。除了为固定资产核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外,还要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各种反馈信息,为企业的财务、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提供各种统计分析报表。统计报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资产的增减变动及使用分布、到期清理等信息,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价值、数量、折旧程度等指标,从而使企业更好地把握固定资产的管理。
3.电算化会计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3.1会计电算化的开展与管理趋于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企业会计信息作为一种进入全球经济的资源,将不受国界的限制。标准的账表文件格式将由有关权威机构统一制定出来以解决各种软件之间接口问题、会计信息的传递问题、会计工作电算化后的审计问题,从而更为充分和广泛地利用会计信息。
3.2会计电算化将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一、绪论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手段的变革,而且也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物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会计作为一个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过程的改变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对会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会计下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它采用对系统原始数据编码的方式,以缩短数据项的长度,减少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从而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对操作权限的限制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二)会计电算化对财会工作影响
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使企业财务真正做到统一规范。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可以轻松实现对财务数据处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避免了在传统会计期间因人为因素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统一和不对
应,减少了实际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主观人为地不确定性,增强了会计工作客观性和会计信息可比性,方便企业对财务及业务流程进行控制。
2、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由于基于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做到在财务各岗位间的资源共享,保证财务数据一体化;而且对生成的财务信息,在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任意查询。在传统会计时期,由于分工传递和手工操作,不仅财务以外无法获得所需信息,即使在各财务各岗位间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3、便于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最大可能地细化和明确了会计工作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效实时监控,所有数据及操作情况均记入系统日志,各分支机构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减少。
4、强化了财务管理。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空前提高,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能力更及时和准确,反映的信息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信息查询对领导掌握财务运行提供了方便,保证了财务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三、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事业发展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飞跃。审计和会计面临巨变环境的一致性,特别是两者的联系,使会计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直接导致审计的重大变革。会计电算化是审计变革的催化剂,它将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审计环境要求进行审计变革的进程。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必然对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产生重大影响,需要根据这些影响研究和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达到审计的目的,切实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一)审计线索的改变
由于会计实行电算化,使审计线索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将会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系统中,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为了能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个体,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审计需求,要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例如,要留下每笔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能只留下更新后的当前余额。有些系统中的暂存文件,经过一定的时间就要被删掉。如果审计需要查这些文件,则应拷贝,以便查询。
(二)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改变
国际上近代的审计都是以系统为基础的,即审计师要对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以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依据。由于会计系统实现了电算化,手工会计系统原有的内容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地降低电算化会计系统特有的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表的第3号审计准则概论指出:“如果客户在其会计系统中使用了电子数据处理,无论应用是简单的带是复杂的,审计员都要充分地了解整个系统,使得能识别和评价系统的基本会计控制的特点。在包括较复杂的电子数据处理应用的情况下,审计员在执行必要的审计方案中将要就应用专业化的电子数据处理的专门知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内部控制变化了,审计人员必然研究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掌握其审查方法。对程序控制,审计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对于电算化会计信息
系统内部控制的弱点,审计人员要能评估其影响,并向被审单位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审计内容的改变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监督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审计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的有关会计事项,系统就可能被人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侵吞企业的财物。系统的处理是否合规、合法、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直接关系。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当一个系统已经完成并投用后,再对它进行改进,比在系统设计、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费用昂贵得多。因此,除要对投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后审计处,还应提倡在系统的设计、开发阶段,应有审计人员参与进行事前和事中的审计。
(四)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线索内容控制、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决定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高了。不懂得计算机的审计人员,因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而不能识别和审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有计算机而无法对计算机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四、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传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是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是以计算机以及数据传输和通讯设备作为数据处理系统的核心,完成从原始数据的搜集、记录、验证、分类、登记、计算、汇总、报告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会计从手工处理到电算化处理,表面上看是会计数据处理方法的变化,但实质上它影响了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手工会计系统下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最初起源于内部牵制,即为维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的正确性,确保各项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而建立起来的业务分管责任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的产生和运用,内部牵制的范围得到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就是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变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数据的采集、存贮方面比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更多样,手段上更快捷;在核算形式上比手工会计系统更省时省力;在数据传输方面,更方便;账簿的概念已被抽象化;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出现了新的特点。
(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明确各有关人员操作工作的内容和权限,规定了操作密码设置及操作流程中的具体实施细则。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保证了有关设备的保养,确定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在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方面都作了规定。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规定了档案内容,保管人员及权限,管理方法及要点等。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促进会
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幺艳.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006(1).2、卲春.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6(3).3、孙红侠.浅谈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1).4、刘全贵,杨敏.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J].山东机械,2005(6).5、唐文化.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6、房琳琳.试论财务软件的国际化发展趋势[J].现代会计,2001(3).7、仲晓峰等.中国软件企业的融资机制[J].国际财务与会计,2000(6).8、财政部.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S].1994-06-30.
企业的会计工作也无例外,会计电算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出发,阐述了会计电算化的特点,然后再论述了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会计职能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管理职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逐渐推动着社会信息化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结合传统的行业,实现信息革命。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企业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竞争和挑战,必须实现技术改革。
加快会计电算化的进程,是各大企业在行业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一、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所谓会计电算化就是指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主导,应用于现代会计工作中,创新会计工作职能,提高各单位会计工作水平,从而推动会计自动化、信息化的进程。
会计电算化以建立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这是会计电算化的核心。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所有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全部由计算机系统自行操作,避免了纸质记录和人工统计的错误和漏洞。
会计电算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是一次重要突破,既满足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企业会计工作质量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主要是用计算机代替传统的记账、算账、审账等工作,同时利用信息系统还可以进行数据分析、预测、监督和管理等工作。
它能够有效的提高会计管理的效率,还能提高精确性。
在企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会计电算化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会计职能的影响
1.审计职能的影响
会计职能包括审计职能在内,审计是指国家规定或者单位规定的审计部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收支情况进行审核和监督,从而有利于更好的执行财务控制工作。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职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重新制定工作标准。
审计工作的规范要求在会计电算化的背景下,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更新,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特别是审计工作的风险控制功能,只有重新制定规范标准,将其与电算化相结合,才有可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减少了人工计算量。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职能的影响还体现在人工计算量上,传统的手工操作的计算量十分庞大,涉及的数据极多。
会计电算化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减少了人工计算量,同时也节约了审计的时间。
三是会计电算化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风险。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和信息,是开发性和共享性的,容易导致数据和信息外流和任意修改的风险。
特别是一些竞争企业,通过一些非法手段获得相关信息。
在非法盗窃和篡改的问题下,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的安全有着一定的威胁。
四是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所谓审计线索就是指审计工作中的原始凭证和计算凭证,而会计电算化中审计线索确是无法保证的。
它常常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容易出现系统故障、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等问题,从而破坏了审计数据。
电脑操作的统计工作显示的审计线索不够明确,不能够留下充足的审计证据。
在查账和审计账目时,无法得到相关证明,这需要会计电算化进一步改进。
2.促进会计工作职能重心的转移
会计电算化将传统的会计工作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以及工作水平,把大量的企业财务人员从会计的基本功能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参与到企业经营决策、规划、责任考核中。
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会计工作从核算与监督的基本职能向规划、组织、控制、评价的管理职能转变。
3.增强内控制度的有效性
会计职能最突出的功能就是管理,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改变了会计管理的技术和方式。
传统的会计管理主要是依靠人来监督和管理,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
这样的管理工作容易受到人为的影响,主观性太强。
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管理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减少了人为的影响,强化内控制度的严格执行。
4.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与业务结合更紧密
传统会计是与企业经营业务是分部门的。
会计的工作重点是对企业各项经营业务产生的会计资料进行收集、分类,依据会计规则进行会计核算并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有严重的滞后性,通常说会计就是消防队员。
电算化促进会计工作的前移,使会计工作的触角伸到了业务的每个方面,各项财务信息直接从采购、生产、仓储、人事等各业务线上实时采集与控制。
会计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使会计参与到业务决策、经营管理中,有效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
5.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手工操作和纸质化处理是传统的会计管理最主要的方式和手段,而会计电算化则是依靠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需要会计人员有较高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还需具备包括系统维护工作、保护数据信息安全、防止公司重要信息泄漏的能力。
其次,随着会计工作重心向规划、组织、控制、评价的管理职能转移,还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拥有更高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这对会计工作人员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理念的快速融入各行各业,将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电子发票、电了货币等新兴事物对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会计电算化及会计的职能也将向互联网化、社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飞涛.浅析会计电算化及其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14).
[2]郭剑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一r作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2).
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思考【2】
摘要:会计电算化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在企业管理中已经得到了相当的普及与应用,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管理标准及控制要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本文对会计电算化整个操作过程的管控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完善系统管理制度,在系统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强化管理,可以使电算化系统得以有效使用,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管理;日常维护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给企业现代化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但由于计算机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不可见性和高度集中性,也给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日常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使用过程中,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确保系统正常、安全地进行,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基础需要完善
(一)做好人员、环境、硬件的合理配置
1.高度重视机房管理。
机房内应保持室内清洁,应充分满足防火、防潮、防尘、防磁和防辐射及恒温等技术要求,系统摆放要合理,有条件的应进屋换鞋。
室内严禁吸烟、乱扔果壳纸屑等杂物。
对进入机房的人员进行严格的控制,无关人员不能随便出入,严格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系统,做到专机专用。
任何人员不得随意带软盘进入机房,系统内严禁插入不相关的磁介质,不能在系统上玩游戏,也不能用安装系统的计算机上网,若必须用于网络的远程操作,应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时杀毒,定时升级。
每日结束操作时要及时关机,锁门锁窗,防止他人篡改数据。
2.合理配置硬件设施。
一般来说,传统的单机版电算化系统对系统的要求都比较低,而当前较多的电算化软件特别是升级后实施的ERP软件往往是要联网使用,通过分布式系统,众多的使用终端通过网络实现对服务器的访问,因此对于计算机硬件的要求相对较高。
这就需要企业考虑配置较高的的电脑,且考虑适当的带宽。
设置服务器的工作地对于电脑、网络的要求则需要特别测算,否则将会极大影响整个企业(集团)的.工作效率。
3.确定专人负责,合理分配权限。
手工记账时,财务人员可以分为出纳、核算、稽核、档案管理、会计主管等岗位。
而在电算化系统中,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数据操作员、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电算化主管等岗位 ,这就要求在现有的会计人员中,进行合理的分工,可能有人不适合系统,就需要分流了,也有可能出现一人兼两职的情况,这都是正常现象。
严禁由一人变换身份登录完成制证、复核和记账的整个步骤。
系统开发人员和系统维护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系统管理员,数据维护管理与审核分设,系统操作与档案管理分设。
另外,还应建立岗位轮换制,出纳人员不能进行复核、记账,也不能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各岗位既要分工明确,互相独立,又要互相牵制和制约,职权分离,这样可以有效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违法行为,从而防止出现舞弊和欺诈。
工作流程要安排科学,前后衔接合理,不能由于某个人的消极怠工而影响后续工作的进行。
(二)选择符合企业管理战略的电算化系统
在20世纪中叶,电算化已经初露端倪,发展到现在,已经开发出不少的电算化软件,企业从自身的行业特点、日常经济往来业务的要求、企业规模的大小,以及财务的承受能力等几点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财务软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业务的性质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前瞻性的预测,有选择的安装数据模块,切记好高骛远,选择大而全,结果造成闲置,形成浪费。
系统由软件的开发人员安装和调试,并根据企业的经济业务情况,和会计人员一起对系统的模块进行调整,使其与企业的经营特点相贴合,实现企业的经济业务情况与财务系统相有机融合,避免生搬硬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趋势是集团化、全球化。
因此,企业必须根据管理战略的要求,实施ERP等管理系统,此时需要考虑财务系统与ERP系统的对接或在ERP模块设置财务系统,兼顾财务习惯与操作的简便性。
二、做好电算化系统的前期实施工作
1.做好人员的岗前培训。
在选择好适合的软件系统后,由系统开发人员对会计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培训,一般1-2个月时间,每个人要做到对系统的各个步骤都熟练掌握,培训未合格人员,可做其他辅助工作,不能上机操作,这样可杜绝系统数据的破坏或丢失,保证正常工作的进行。
系统操作人员必须取得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等级证书,没有证书者不能上岗。
2.完善基础信息录入。
系统调试成功后,进行企业会计信息录入,包括科目的选择与设置、编码、期初余额、人员信息、往来单位信息及各明细账的设置等。
输入信息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信息源头,无效信息的输入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垃圾,必须仔细认真。
输入完各科目的期初余额后,可用系统的试算平衡功能,来检查录入的数据是否平衡,如果系统显示期初余额不平衡,需要重新修改。
输入结束后,应由两人以上对录入的数据与手工记账的账本进行反复核对,只有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系统的正常操作。
系统试运行后,至少在3 个月内,实行手工和系统双重记账,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系统运行正常,数据保存成功,取得与手工记账相一致的结果,才能停止手工记账。
3.建立电算化系统管理制度。
系统操作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规程应明确各操作人员的职责、操作程序和平时应注意的事项,并形成一套本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文件,打印成册,同时公开张贴,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
三、做好电算化系统的日常使用管理
1.操作权限的设置。
在系统中,应设置不同的权限,要层层设置,最大权限的人只能是会计主管一人,严禁每个人都设置成最大权限,每个岗位只能拥有自己的权限,每个人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操作,防止非法操作和越权操作,防止财务机密外流,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准确、可靠。
操作权限控制采用设置口令来实行,每人应设置本人密码,不能所有人共用同一密码,每人对自己的密码有保密的义务,严禁泄露,也不能故意窃取他人的密码。
密码应由会计主管统一授权和管理。
操作人员如果离开工作现场,必须在离开前退出已经运行的程序。
对关键步骤如反结账、大额调账等特殊环节,要建立操作审批记录,并签字留档,以备查验。
2.财务数据质量管理。
输入信息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信息源头,无效信息的输入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垃圾,必须仔细认真。
凭证输入后,系统将自动进行多项业务处理,一旦输入操作不当,将会引发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乃至会计报表等一系列错误,因而数据输入管理是整个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程序中关键的控制环节。
3.账表输出管理。
每月在结账后,进行报表的打印。
对于现金科目和银行存款科目应每日制证,每日打印凭证和日记账。
出纳人员每日根据日记账余额和库存对账,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做到当日账页打印出来,当日对账完毕,如有不符,及时查找。
其他科目,可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制证,但当月发生的经济业务当月必须制证完毕,并在审核无误后,及时打印凭证和财务报表。
选择在年底打印账簿,平时对稽核人员的要求就比较高,企业应设专人担任稽核工作,每月核对凭证与所记账目是否相符,报表和各明细账余额是否相符等。
稽核工作非常重要,必须由有责任心的人员担任,做到当月记账,当月稽核完毕。
如有不符,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更正。
打印输出的账表凭证应由有关人员签字盖章,并装订成册。
4.电算化系统的日常维护。
由于电算化系统软硬件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出现硬件或者软件的故障,而导致无法正常使用时,操作人员不应擅自进行系统软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不得擅自升级、改变系统软件版本或更换模块,不得擅自改变系统环境的设置。
企业应设专人担任系统维护员,一般是由会计人员担任,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或者与软件服务商直接联系,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四、做好电算化系统的备份与安全管理
1.备份管理。
系统应定期备份,由系统管理员负责,其他人员不得擅自备份,可以每个月为周期,也可以按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
一般系统都有强制备份功能,除在计算机上进行备份外,还应在另外的光盘人质或磁介质上进行备份,一般应备份两份,以免财务软件出现故障,数据丢失。
每隔一段时间,对备份文件进行检查,看是否运行正常,防止由于磁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2.安全管理。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数据从后台上来看是完全开放式的,因此保密性、安全性等都比传统模式更加脆弱,如系统数据被删除、破坏和非法篡改并且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和审计线索,这使电子数据的安全保护、备份和恢复、禁止非法操作变得极为重要。
一是,要设置并实施完善有效的系统管理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规范和完善操作管理章程、重视内部稽核、增强数据安全是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日常管理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完整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
二是,要积极防止病毒对系统的破坏与入侵。
企业应尽可能做到财务系统的相对封闭运行,及时更新防杀病毒软件,充分运用加锁存储设备,加强磁盘读写控制。
在网络财务软件环境下,还应采用防火墙、网关封锁、身份认证、验证密码等安全技术,确保系统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江路明,孙国萍.会计电算化[M].中国市场出版社,.
[2]相新江.论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8).
目前,计算机会计教材比比皆是,名称不一,有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电算化会计、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诸多称谓,笔者不反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但教学过程的授者是教师,受者是学生,名称和概念过多会导致授受双方无所适从,会使教学缺乏说服力,也会使学术研究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思想,这可能是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参差不齐、内容相左的重要原因。会计信息系统结合了信息论、系统论的思想,吻合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适应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是计算机会计教材名称的首选。
3.2 有利于企业正确定位自己的信息化进程
企业信息化进程受制于信息技术的发展,1979年我国开始搞计算机会计的试点,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直至1990年国内才推出第一批品牌的会计软件,可以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硬件,找到合适的会计软件已属不易,不存在网络大规模的应用和遍地开花,而且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企业的计算机会计确实是只在会计电算化阶段徘徊,软件生产厂商开发的会计软件业主要停留在会计电算化上,即能够用软件替代手工完成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工作,阿尼塔。S.霍兰德所谓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手工会计的翻版“即是这个意思。20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大中型、分布式数据库逐步应用于国内信息处理领域;随着F/S(文件/服务器)逐步向C/S(客户机/服务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ERP产品推出,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有实力、有能力取得上述技术与服务以后,计算机会计脱离了“信息孤岛“时代,进入了集成财务、生产制造、供应链、人力资源、经营决策的企业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孤立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不再单独地服务于部门需求,会计信息会随着更准确的输入、更深层次的加工、更实时的处理以及满足了更多样的需求而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增值服务。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适用C/S、ERP,所有企业都应该对自己的信息化程度进行正确定位,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无论企业的硬件架构和所选用的软件层次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一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可见,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已是趋势使然。
3.3有利于学术机构名称和职能的正确定位
为学术机构冠名以会计信息化并非文字游戏,学术机构担负着对本学术圈内学术研究正确引导的重任,学术机构的命名体现着时代色彩,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应用水平。因此,适时转换名称是学术机构的必然选择。
一、会计电算化简介
会计电算化是通过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的, 其实质是将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 应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传统会计工作中的人工记账、预算和报账,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已经实现了部分代替人脑进行会计信息分析和信息决策以及预测。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数据高速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和报表的编制简单、数据分析精确等方面的特点, 所以在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能够有效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的精确度, 对单位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保证资金合理利用的重要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 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这是我国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它能够实现会计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和规模化进程。在财务工作中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需要会计从业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技能还要提高领导阶层的认识并在工作中厘清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把会计电算化贯彻到整个财务工作中。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1、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
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 会计核算工作是有很多人共同完成的, 人力成本比较大。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中相关的数据处理主要有三个步骤组成, 分别是数据输入、数据和数据输出, 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及可以实现数据处理的精确性。在这个过程中, 会计工作人员仅仅输入相应的会计凭证就可以实现系统的自动记账、汇总以及资金结账、报表生成等工作。在会计工作中有很多业务属于重复工作, 以往的会计工作中就要不断地重复这些工作。但是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内, 系统完全可以按照原有模式实现记账凭证的自动自动生成。编制会计报表以及成本运算是非常复杂的工作, 由于涉及到的数据非常多再加上时间要求比较高, 这两项工作最容易出现失误。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中, 系统可以应用一定的程序由计算机实现数据的计算和抽取, 并且在计算的过程中实现报表的随时输出, 这样以来原先比较复杂的核算的工作被化繁为简, 提高了会计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度。我们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相比手工会计, 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处理的快速化。整个信息处理过程自动化程度非常高, 处理程序简单易懂。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工作的细致深入。
2、改变了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内容
会计电算化有效减轻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负担。为他们从简单重复同时又缺少趣味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供了可能。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精力转移到对经济活动的分析以及预测上。这样以来工作人员的分工更加鲜明, 会计工作更加高效。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技术, 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外还要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所以要想把会计电算化贯彻到财务工作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会计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知识、管理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综合应用这些理论知识, 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正确性。
3、财务工作质量得到提升, 企业成本降低
会计信息是企业决策阶层进行资金运转和想项目决策的必备一句句, 所以会计信息必须准确及时, 能够让决策者通过分析财务信息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和市场走向。以往的人工会计信息处理能够满足基本的财务数据分析和统计, 但是无法满足决策者的要求。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帮助会计人员迅速真确地处理好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升, 尤其是会计电算化强大地信息分析功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另外, 会计电算化为企业节省了很大的人力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需要处理的财务信息会越来也多, 信息处理的高速精确化为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4、会计的本质得到重新定位
会计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会逐渐加深对会计的认识。会计工作不是仅仅局限在简单的财务信息处理, 它还是对会计信心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科学的信息分析报告辅助决策人进行重大的资金决策。总的来说, 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从最初的单纯性的服务工作到现在将会计定位成控制体制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这得益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本质得到科学定位之后能够提高企业决策人员的重视, 会计信息不再作为纯粹地客观事实的反应还成为指导和控制人们行为的重要依据。
5、财务报告制度更加科学
以往的会计工作中, 财务报告是按照月、季度以及年编制来确定的, 这种形式的财务报告在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的情况可以很好地发展决策者进行决策。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急剧变化, 知识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种传统的财务报告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会计电算化由于具备信息处理迅速高效等特点为企业建立了一套能够提供定期报告又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这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胜的法宝。
6、会计信息分析得到重视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代, 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财务信息的记录、分析以及保存是会计电算化的重要内容, 这也会成为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是因为人们不需要价值量不大的信息, 而是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对决策有益的系统化以及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会计电算化是保证财务信息的处理科学、迅速和系统话的重要措施, 所以在企业内实现会计电算化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三、实行会计电算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1、提高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
很多企业的领导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够, 在企业的运作中没有认真贯彻会计电算化的理念。单纯地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财务信息处理, 对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还是由力来完成比较好。有的领导人员思想僵化, 理念创新不够, 认为会计电算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时间与成本这样以来就降低了企业的效益。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理念, 也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原因。
2、做好软件的开发与更新
会计电算化的实现需要以强大的息处理软件为依靠。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企业需要处理越来越多的财务信息, 传统的人工会计工作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是解决这个难题的首要措施。要想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科学有效性就需要做好相关软件的开发与更新。
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 对会计工作带来了多种以及深刻的影响。它是会计工作的理念、方法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措施。是我国会计工作实现现代化的一大表现。虽然现在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必将走向更加成熟的境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会计工作逐渐取得了越来越大的进步。会计电算化是应运而生的产物, 它有效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它对传统的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本文就重点分析了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工作,会计电算化,创新与影响
参考文献
[1]马淑珍.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 (11)
[2]田苗.试论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会计之友 (中旬刊) .2010 (12)
[3]柳玉琴.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措施的研究[J].华章.2011 (07)
[4]肖伟.浅议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J].企业研究.2010 (15)
[5]尤红莉, 孔云荣.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0 (3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工作;意义;影响
会计电算化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上建立的,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工作形式,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电算化是科技进步的体现,同时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其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不仅仅在会计核算流程、信息质量和内部控制中,还通过对计算方法的系统化设计,提高了财政信息的准确性。
一、在会计工作中施行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
1.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不仅要在工作管理和技术操作中进行信息化的引进,就是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也要进行电算化的应用。通过利用计算机财务软件,能够快速的计算和查阅资金信息,便于会计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实施,减少了会计工作人员管理强度的同时,也提高了财政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2.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
会计电算化是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基础上建立的,在进行会计工作中,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规范化操作,统一的财政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能够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立,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避免了报错帐和随意涂改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财政不规范工作现象的发生。
3.通过资源共享等,提高了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
电算化会计工作可以通过数据记录、汇总等,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并对经济项目的建立进行宏观调控。在以往的会计工作中,由于信息传递的时间较长,没有资源共享的平台,导致了项目规划与实际的资金使用效果出现偏差,没有实现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在快速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中,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的对企业规划实施更改,提高了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
4.推动了会计工作的变革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以往的会计工作形式,通过对会计计算原理与计算机应用的综合使用,提高了现代化会计工作的应用效果,通过信息化的建立,推动了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变革,并适应了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式。高科技的应用体验,也优化了会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在促进会计工作着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彰显了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流程的影响
在计算机处理系统中,计算错误完全可以避免,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核对失去了意义,而且总账库存文件与明细库存文件中有数据同时产生,也就不再需要编制科目汇总表。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可以不考虑账簿间的核对工作,而核对、制约工作主要靠正确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因此,会计电算化有效地开展,不仅会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给会计核算流程带来根本性的改善。
2.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中,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一直是重点和难点问题,由于手动操作的会计工作内容较多,在一些数据信息和票据的记录中,常出现记录不准确的现象,甚至是在计算和信息汇总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这种错误的出现存在必然性,这也是手动会计工作的弊端。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和审核等,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并且在质量的控制中,不仅仅具有高准确性,还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这主要是因为,电算化会计的工作形式自动化较手动多,并在相关的软件设计中,一种数据的更改会导致后续信息的变更,避免了工作人员对数据的随意性伪造,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3.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方法的影响
在较多的大型企业中,依照传统的会计手工计算方法,不仅会造成数据计算繁复的特点,还常常由于数据信息的大量性,造成会计计算难以精确完成,通过估算和阶段性信息对比的方式,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资金的使用情况。而通过电算化的应用,计算机工作人员不仅减少了工作压力,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在较难计算的会计信息中,通过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能够将复杂的信息简单化计算,并通过精确和直观的数据显示,为企业经济管理者提供更可靠的信息,以便于做好企业发展的决断。
4.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明确各有关人员操作工作的内容和权限,规定了操作密码设置及操作流程中的具体实施细则。确定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在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方面都作了规定。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规定了档案内容,保管人员及权限,管理方法及要点等。
三、结语
基于会计电算化应用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影响,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学习,能够在计算机操作中高效的完成会计工作,并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应用经验,不断的创新应用,促进会计工作与市场环境相协调发展。会计电算化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需要更加完善的财政管理系统来提供服务,并推动社会经济的长远建设。
参考文献:
[1]尚玉梅.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影响探析[J].中国矿业,2014(12).
【会计电算化的优化论文】推荐阅读:
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能力的会计毕业论文10-07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论文10-10
浅谈会计电算化会计毕业论文01-19
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项目教学的思考论文12-23
会计电算化论文提纲07-01
会计电算化工作中若干问题论文05-27
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10-31
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步骤11-18
会计电算化的自荐信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