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经费保障制度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长学校经费保障制度(精选9篇)

家长学校经费保障制度 篇1

为有效管理学校教育经费和正确使用经费,避免盲目浪费教育经费,做到合理合法。经学校教代会全体成员一致讨论通过,特制定以下经费管理制度。

一、学校的预算内外经费均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后勤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人员要求做到努力增收节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总务处负责加强对财务人员得管理和业务学习指导。

二、由教导主任王转红分管财务工作,经费收支实行审批制度。

需要使用经费的必须逐层请示汇报到主管领导。一百元以下的由分管校长负责审批,一百到五千元以下的由校长审批,5000元以上由学校教代会讨论审批。

三、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情况,本着“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编制财务收支计划,计划报经学校教代会批准后,财务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计划圆满完成。

四、各项支出的原始凭证,经会计主管审核,内容真实合法,符合财务制度规定,并有经办人、验收人和有关负责人签字,最后校长经签字后方可办理支出,否则财会人员不准予报销。

五、严格遵守物价部门核准的范围和标准进行亮证公开收费,根据上级规定,各项收入使用财政统一规定收费票据,收费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

禁止任何部门和个人以任何名义向学生乱收费;严禁非财务部门和个人私自收取、存放资金,私设“小钱柜”。

六、出纳、会计要独立分管经费和帐目,分工明确,尽职尽责。

提款数额较大(10000元以上)的经费需要有2人以上财务人员协助,保证资金安全,切实管好用好各项经费。

七、凡是学校预算内、外资金的全部存入学校的公家户头,凡属于教育经费的一律不得挪做他用,各项专用基金严格按规定提取,分别核算管理,专款专用。

八、严格控制借款,因公借款,需以书面形式汇报所需的开支数额及相关说明,并经校长批准后方可借支,并按规定时间及时结算。

九、严格执行本条规定;

禁止动用教育经费变相或乱发奖金、实物、补贴等等。

家长学校经费保障制度 篇2

一、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

针对这个课题, 前期我们先后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 一共得到了有效问卷320份。其中包括男生153份, 女生167份;大一同学79份, 大二同学88份, 大三同学82份, 大四同学71份;文科生174份, 理科生146份。根据问卷调查所展示的结果, 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学生学业倦怠首先与性别有关, 男生的倦怠程度普遍高于女生;另外, 学习成绩及家庭经济水平也是影响倦怠的重要因素, 学习成绩名次靠前的同学倦怠程度明显低于成绩较差的同学;而且, 学业倦怠也与其所在的年级有关, 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倦怠程度逐年递增, 大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最高。同时, 学业倦怠也受其他因素影响, 如是否为班干部、寝室环境以及学校制度保障等。

具体来讲, 我们发现有60%的大四同学表示, 现在对学校及班级所组织的集体活动很少参与, 经常表现出与自己无关、漠然处之的态度。而且, 在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上, 不同年级的同学所展示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在大一同学当中有90%以上的同学表示会主动去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教科书或教学辅助材料, 并且有95%的同学都强调自己对奖学金感兴趣, 这其中有63%同学表示对奖学金特别感兴趣。但是在高年级学生当中我们却发现上课迟到、早退、玩手机现象比比皆是, 课堂气氛及其消沉, 仅有35%的同学表示会在课堂之外与任课老师沟通。更有大部分学生, 甚至到了学期末尾还不知道教自己的老师叫什么名字, 更谈不上平时与老师交流了。

还有少部分大四的同学自我成就感很低, 缺乏自信, 面对即将迈入社会的现实, 有很多人还没准备好, 并没有明确的规划与方向, 仍然犹豫于考研与就业之间。值得一提的是, 在对于班级干部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差异, 70%的大一同学认为做班级干部有助于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但是却有45%的高年级同学认为班级干部对自己能力的提升是无利的。

二、大学生产生学业倦怠的原因

面对其产生的原因, 大家更多的是从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而没有过多地关注学校这个大主体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下面将从校园制度保障方面探讨学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 应试教育的弊端

小学初中乃至高中, 我们上学只为了一件事, 那便是“考个好大学”, 在升学压力的作用下, 我们一路踏进了大学的校园。在应试教育下, 我们个人的兴趣爱好被无情地剥夺, 学习只是为了机械地考试。但到了大学, 这一切都改变了, 再也没有人要求我们的成绩, 于是便有了“六十分万岁, 多一分是浪费”的戏言。这时的学习早已没有了当时的足劲儿, 也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而且失去了家长的管制, 一切变得放任自由, 所以产生倦

虽然也经历了几次课程改革, 但是现在在我们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还是没有发生改变, 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下, 学生没有自主性, 很少真正地参与到课程当中。加之很多老师上课时几乎不提问学生, 学生的积极性根本没办法调动, 久而久之, 便会产生对课堂的厌倦。这样的现象在理工科专业表现的更为明显, 文科专业的思辨性更强一些, 学术氛围显得活跃些。

考试方式单一, 期末考试多以闭卷为主, 内容为书本上固定的知识点。这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 认为平时无需学习, 只要考前突击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 使得很多学生在平时更加不关心所学的专业内容。

(三) 教学内容陈旧

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们所学习的书本上的内容很少能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校园里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大多缺乏操作性与实用性, 这便使得刚刚迈进职场的大学生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学起, 很多学生认为所学非所用, 于是一股“学习无用论”的思想盛行。很多学生在这样价值观的影响下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这也很容易引起倦怠。而且, 我们教材更新的速度较慢, 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潮流。有些知识体系陈旧, 使学生缺少新鲜感, 学起来更显得枯燥乏味。

(四) 学校管理松散

学校的管理没有初高中时候那么严格, 在大学的课堂上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很普遍, 学校也早已习以为常, 没有强制性的措施。虽然有的学校做出过“一学期旷课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不能参加期末考试”这样的规定, 但其实效性却很低, 很多老师因为不想“得罪”学生, 很少因为旷课而不让学生参加考试。

考试作弊现象也屡见不鲜。这里所提的作弊既包括教师在考前有意无意地向学生透露的考试信息, 也包括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带来的作弊工具。很多学生因为屡屡得逞, 进而更加忽视了日常的学习。学校为了保证其“教学质量与声誉”, 也不能对此大做文章。这更加剧了学生的违规行为。

(五) 学校缺乏对学生的支持与指导

现在很多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升学率和就业率的高低, 而忽视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对于学生的进步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不能做到及时的表扬与强化, 这样便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且, 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与错误的思想观念, 不能做到及时纠正。

(六) 教师的“不在职”

到了大学之后我们没有了固定班级、也没有了初高中时期的班主任, 学生缺少归属感。虽然很多学校都实行导师负责制, 在学生入学初就给每个人分配了导师。但是这往往名存实亡, 很少有老师真正关心过学生的学习乃至日常生活。大学课堂上老师面临的教学压力较小, 他们只需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 在课下老师们也很少坐班,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而且, 老师们在科研压力的影响下, 很难把心思全部投入课堂教学。这会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乏味感, 对教学内容更加不关心。

三、解决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对策

(一) 鼓励各校自主招生, 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决定一切, 每个人的成才之路都是不同的, 不管是精于哪方面都可能取得成就。所以各高校自主招生正是为学生的成才之路另开了途径, 同时, 脱开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更有利于学生们个人专长的培养, “读死书”与“死读书”的人早晚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二) 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 丰富教学内容

在大学的课堂上应该展现出更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而不是和中小学一样仅为“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 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掌控课堂,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 学校可以适当地多举办一些讲座, 请一些社会上有声望的人士来到校园, 与同学们一同分享他们成长与成功的故事, 让同学们在课堂之外仍然有机会学到一些宝贵的知识。

(三) 规范学校规章纪律, 严格监管

在学校方面要加强看管, 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要做到及时指正。让学生们感到纪律的约束, 这样在他们想要“实施”逃课、作弊等行为的时候想必也会三思而后行。学校要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 有些原则性的问题一旦触碰应给予严肃的处理, 而不是像现在很多学校那样不了了之。

另外, 对于学生成绩的构成上也应该有所调整, 平时分所占的比重应该提升。对于那些平时听课状态不好的同学, 应该在成绩上加以限制。而且, 当旷课达到一定次数不仅不能让这样的同学参加考试, 而且还要通知其家长, 必须让学生们注重日常的学习。

(四) 加强学校对学生的支持与引导

学校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 这既体现在物质上也体现在精神上。在物质上,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奖励, 如奖学金等, 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为学生们提高充足的学习资源, 如理科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文科专业图书材料等。在精神上, 关注学生的动态及进步, 对于学生的点滴成长要及时进行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的关注, 以促进其进一步的提高。

高校在抓学生就业率升学率、教师科研成果的同时, 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 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对于大一的学生, 应该及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与谈话, 使他们能快速地融入校园, 适应新的生活。而对于那些大四的学生, 针对他们面临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 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帮助他们化压力为动力, 迎接新的挑战。

(五) 提高教师的权责意识

首先, 学校应适当开设教师工作室, 分配各学科教师轮流值班, 解答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弥补上课听课的不足。其次, 每个班级分配相应的指导老师, 协助辅导员老师解决学生们在生活及人际交往中产生的问题。另外, 学校应加强导师间的评比制度, 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鼓励那些尽职尽责为学生服务的老师。

这样一来可以“强制”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机会, 增强学生们的归属感, 减少面对压力时的无助感,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而且, 教师也要深知教书育人才是他们的使命, 一位教师成就的高低并不是取决于他著作的多少, 而更多的是由他的教学水平体现出来的, 所以教师们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学生身上。

摘要:“投入”一词最早出现在心理学领域, 是由“倦怠”延伸而来, 主要是指人们能够热情、积极, 并保持充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工作中。学校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它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从学校制度保障角度探究大学生学业投入与倦怠的问题。

武警经费保障模式探究 篇3

关键词:武警经费;地方保障性经费;保障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2—0074—02

武警部队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以及防卫作战、抢险救灾、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等任务[1]。武警经费是武警部队运行的血液,要确保武警部队在新的形势下圆满履行职能任务,必须加强武警经费的保障力度,提高武警经费的使用效率。武警经费的保障现状为经费主要由中央直接供给,部队驻地政府及用兵单位给予武警部队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在实践过程中,当前经费保障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使武警经费在部队建设过程中发挥更高的效率,笔者试图在分析当前武警经费保障模式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武警经费保障模式的构想。

一、武警经费保障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武警部队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拨款,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中央依据国家战略及每年度武警部队根据自身发展所做的经费预算对武警部队实施经费供给。地方保障性经费是武警部队从地方政府和用兵单位取得的经费。地方保障性经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武警经费的供需矛盾,在武警部队的建设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武警经费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能够进入预算的经费能够较好地发挥其作用。然而在经费保障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中央财政保障经费忽视地区物价水平差异

中央通过预算供给武警部队,在各地区制定年度预算时依据相同的财务标准规定,在规定中除了体现部队任务性质差异和驻地自然条件差异外,无法体现各地消费水平差异。因此,假定两个部队执行的任务性质和驻地自然条件相同,他们在制定预算时的区别就是实力不同导致的差异,如果实力也相同,他们的经费供给量就是相同的,但是部队驻地物价水平的差异却会使得其中一支部队的实际经费购买力相对较小。最明显的体现是在部队人员的工资水平上,相同级别和职位的干部,除去额外的补助(如边远、特殊地区津贴、地方福利等),他们的工资在数额上是相同的,但是相同的工资水平在不同的城市体现的生活水平可能天差地别,比如一个在西北地区,一个在沿海城市。

(二)地方保障性经费保障不稳定

地方政府和用兵单位提供的地方保障性经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乏具体的规定。该项经费的依据文件对地方政府和用兵单位的义务规定得非常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地方保障性经费所依据的文件相当于规定武警部队和地方政府作为缔约的双方,但是这个契约是不完全的,因为在文件中没有规定地方政府应该支持的规模和方式(贾来喜,2007)[3]。因此,部队获取地方保障性经费的决定权完全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部队能否争取到地方保障性经费以及能争取到多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4]。二是在该项经费的供给过程中存在寻租的空间。从地方官员的角度看,提供地方保障性经费的决定权掌握在他们手中,存在寻利机会;在部队干部看来,目前能不能有效使用争取到的经费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同地方政府搞好关系,以便以后能够较容易地争取到资金,为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不惜用争取到的经费贿赂地方官员。三是地方保障性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驻地地方政府当年财政状况和地方政府对武警部队的理解支持程度。

(三)中央财政保障经费与地方保障性经费缺乏统筹规划

中央财政拨款与地方保障性经费在供给上是完全分离的两条线,在经费的收支上缺乏统筹,这就导致以下问题:一是部队苦乐不均。由于地方保障性经费受驻地经济条件和部队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总队与总队、总队与机动师、支队与支队之间获得的地方保障性经费存在很大差异。中央财政拨款不会因此对各部队差别供给。二是经费申请存在重复申请现象。中央财政拨款依据部队每年的预算申请,地方政府拨款依据也是部队的经费申请,在没有整体规划的情况下,部队能够同时向两边申请同一项经费,这在基建上表现得较明显。以基层修建营房设施为例,部队可以以修建营房为由制定预算,经费申请下来后,部队干部向地方政府争取经费时同样可以以此为由。

二、武警经费保障模式探索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从经费保障模式入手解决经费供给。现行的武警经费保障模式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我国社会经济和武警部队建设的发展要求我们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探索新的经费保障模式,以实现武警经费合理的供给、规范化的管理、高效的使用。

(一)改革武警经费保障模式的前提

1.公共品理论是经费保障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从公共品理论的角度看,武警部队为社会提供的是“维稳”这种公共品。武警维稳公共品既具有纯公共品的属性又具有某些俱乐部产品的属性。武警维稳公共品一旦生产出来,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纯公共品。但是考虑到武警部队的某些具体任务,某些维稳产品又具有俱乐部产品的属性。因此,可以说武警维稳公共品是一种混合公共品,既不同于典型的纯公共品,也不完全是俱乐部型准公共品,而是纯公共品和俱乐部型准公共品的混合。武警维稳公共品兼具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公共品的双重特性[5]。因此武警经费应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武警经费的提供可以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用兵单位对公共品的购买,这是完善武警经费保障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

2.体现公平原则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是经费保障模式改革的現实要求。经费分配不均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央财政拨款由于物价水平差异导致的不均;二是地方保障性经费由于地方财政状况和地方政府意愿影响导致的不均。以上两个影响经费分配的因素相互影响,其产生的作用在有的地区相互抵消,使得不平均程度降低;而有的地区则相互加强,导致不均等程度进一步扩大。在一个物价水平较低的地区,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较大则扩大不均等程度,反之则降低。在总的效应上,也许武警经费的不均程度不比单独考虑时高,但决定总效用的因素不为部队所控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部队的稳定发展。

(二)改革武警经费保障模式的构想

武警部队在分布上具有线长、面广、点多的特点,驻地遍布全国,因此部队建设受地方经济状况的影响较大。基于这样的特点提出武警经费保障新模式——“分区分类、共同负担”。在经费供给上,武警经费实行分类供给,根据地方财政状况、各类经费的特点及规模,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确定各项经费的供给方,或者各方应该承担的比例。具体构想如下:

1.划分经济区域。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为地区经济实力及安全形势,目的在于确定地方政府在武警经费分担中承担经费的能力。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支状况、地方安全形势等因素,通过科学的理论与数据论证,以省为单位将全国划分为几类经费保障区。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地区人均GDP为指标,财政收支状况利用地方政府年度财政收支内部结构相关指标衡量,地方安全形势可将该地区发生并需动用武警部队的事故、案件、事件次数作为衡量标准。利用经验数据分析和借鉴等方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最终根据因素分析得出各地区的综合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全国各省市的评价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三类经济保障区—— 一类区、二类区及三类区。一类区保障能力最强、二类区次之、三类区相对最弱。

2.区分经费类别。经费分类目的是为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的比例,经费类别不同,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的比例不同。以各项经费的性质和用途为标准,以能够确定经费如何分担为原则,将经费分为中央全额保障经费、比例分担经费和地方政府保障经费三类。如将生活費、公用经费、基建费等经费划分为比例分担经费,将各类装备、被装、统筹物资器材购置费、行政办公费等经费确定为中央全额保障经费等。

3.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各项经费上的分担比例。分担比例的确定主要是针对经费类别中的比例分担类经费而言,在具体的确定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该类经费进一步细化分类。中央和地方经费分担比例取决于地方财政实力、经费类别以及经费分担的依据。在不同类别的经济保障区,依据该类经济保障区平均财政状况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经费承担比例。如依据一定的标准将地方政府在生活费保障中的分担比例确定为:一类区20%,二类区15%,三类区10%。

4.完善武警经费保障相关法规制度。要使武警经费能够实现有效地供给,必须从法规制度上予以规范。完善武警经费保障法规制度,首先要根据武警经费保障模式的改变对已有法规制度进行调整,明确保障模式改变后相关主体权利义务的变化;其次建立新的法规制度填补已有法制存在的空白,保证在武警经费保障的整个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三、结束语

探索新的武警经费保障模式是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不能仅仅从管理层次寻求解决武警经费分配和管理等问题的措施,必须依靠顶层制度设计完善保障模式,从经费保障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分区分类、共同负担”模式在充分考虑武警部队的性质以及武警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购买力和地方资助部队经费的不稳定性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全国划区、经费分类、比例保障等措施,为武警经费保障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第2条[Z].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09年8月27日通过.

[2]程茶.武警部队地方保障性经费研究[Z],2008.

[3]贾来喜.非常不完备契约及其完善——基于武警地方保障性经费案例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4):84-87.

[4]王建民.浅谈地方保障性经费、物资的管理[C].武警财务研究文集,2008:96-103.

[5]叶川.武警维稳公共品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8,(6).

安全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篇4

1、公司安全经费是公司用于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专项资金,安全经费归口集中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列支。

2、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安全经费由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提出,经公司经理审批后列支。

3、安全经费的资金来源:安全资金提取标准为当年的安全经费不得上低于上年的营运收入的1%。

1、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等。

2、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计提的安全卫生费。3-

3、企业向承运单位和个人收取的安全风险保证金。3-

4、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列支的安全生产费用。

5、经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提出,追加计提的安全资金。

4、安全经费的使用范围:

1、安全生产检查费、宣传费、培训费、会议费。4-

2、安全生产设施、设备的购置及维护费。

3、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举报人员、执法人员的奖励费。

4、其他支出(安全资料的编撰印刷费等)。

反邪教协会经费保障制度 篇5

为了从根本上保证我校反邪教协会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反邪教协会领导小组必须每年划出一定经费用于反邪教开支,保证做到专款专用;

二、学校反邪教协会领导小组要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组织反邪教协会会员参加培训、领导者培训,在经费上给予保证;

三、学校反邪教协会领导小组要保证向反邪教协会提供反邪教所需的宣传材料、宣传栏以及人员外出学习的经费保证;

四、反邪教协会经费纳入学校办学经费统一管理。

五、本年工作经费预算

1、宣传栏设计:100元

2、工作小组活动经费:100元

3、四、五、六年级主题班会:100×3=300元

4、合计人民币伍佰(500.00)元整

古柏小学实验教学经费保障制度 篇6

实验教学经费保障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我校实验教学经费管理提升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实验教学经费保障制度。

一、实验教学经费现状

(一)实验经费来源

目前学校实验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有:除国家下拨经费外,我校拟定从办公经费中自筹划拨经费,以提供实验教学建设及实验资金支持。

(二)实验教学经费的类型

目前我校实验教学经费的类型有:

1.仪器设备费;2.实验材料费和低值易耗费;3.实验教学维修费;4.仪器设备维护费;5.实验人员培训费,二、实验教学经费管理

严格实行专款专用的管理,不挪用借用。

1.本实验教学经费主要分为运行管理费、项目经费、条件建设费。其中运行管理费为上级管理部门下拨的经费,项目经费为实验教学争取的科研项目费,条件建设费为实验教学争取到的用于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建设的费用。

2.实验教学经费管理根据来我校管理原则执行,并由学校财务统一管理。

3.实验教学经费用于支付以下几方面:

(1)各类课题开支费:可开支课题直接需要的材料费、元器件费、资料费、加工费、小仪器购置费、测试费、学术活动费、计算费及实验教学补贴等。但各项开支不得突破立题经费概算的范围。

(2)实验教学正常运行费开支:

a)仪器设备的备件及维修费用;

b)学术活动费用和学术委员会会议费(包括交通、食宿费用等);

c)实验教学办公费;

d)管理人员差旅费;

e)科研消费品费用;

f)课题申请及成果评价的专家评审费;

g)实验教学对外开放基金;

h)实验教学环境改造费;

i)实验教学主任对在科研教学等工作中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费。

我国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研究 篇7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出台了《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 (2009-2013) 》。纲要确定的2009年至2013年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优化人民法院职权配置, 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加强队伍建设, 改革经费保障体制, 健全司法为民工作机制,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配合有关部门将现行行政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为“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经费保障体制, 实现人民法院经费由财政全额负担, 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人民法院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促进信息化在人民法院行政管理、法官培训、案件信息管理、执行管理、信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尽快完成覆盖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各项审判业务信息网络建设。

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现状

(一) 诉讼费是法院经费的重要来源

目前各级法院正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然而, 在现实运行中的“收支两条线”只是一种形式, 法院诉讼费是核定经费的重要依据。财政部门安排法院年初经费预算时, “以收定支”、“收支挂钩”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基层法院办公、办案经费难以列入财政预算, 没有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收支两条线执行走样, 使诉讼费收入成为法院经费保障的重要来源。以武汉市洪山区法院为例, 该法院经费来源总体分为三大块:第一, 财政拨款。财政拨款主要是人员经费。目前, 该法院财政拨款基本上确保了法院干警工资的按时发放。但该法院招聘的书记员、法警、驾驶员等专职人员, 由于没有编制, 这部分人员的工资、津补贴未能得到保障, 其所有经费全部由法院自行解决、自行消化, 从而导致了挤占公用经费的情况, 使法院的实际经费保障水平有所下降。第二, 诉讼费收入返还。实行“收支两条线”后, 法院业务经费完全依靠诉讼费返还。即法院收缴的诉讼费全额上缴给财政, 由财政统筹后根据法院的开支情况进行返还。该法院基本上能全额返还, 但有的基层法院上缴的诉讼费通常被地方财政调控, 其财政调控在5%~30%的范围内不等, 这更使县级法院经费保障大打折扣。第三, 中央政法补助专款和省级政法补助专款。为提高中、基层人民法院办案经费保障能力, 解决市县财政困难导致法院经费不足的情况, 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 加大了对法院的经费投入;省级财政部门按照中央补助法院办案专款的一定比例安排了省级专项资金, 共同帮助解决了中、基层人民法院办案经费问题。但办案专款只能用于法院办案经费支出, 不能用于弥补日常开支和基本建设支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院办案经费的困难, 但仍属于补救性保障, 未从根本上改变法院经费困难的现状。

(二) 经费支出对诉讼费收入存在依赖性

自2002年起规定法院诉讼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法院经费支出实行部门预算。但目前财政部门安排法院年初预算时仍然下达诉讼费收费指标, 用诉讼费收入安排专项经费, 虽然诉讼费管理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 但在实际操作中, 法院的诉讼费收入与经费支出却没有实现完全脱钩。所以, 法院的经费保障特别是公用经费的保障对诉讼费收入存在着极大的依赖性。以武汉市洪山区法院为例, 在新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后, 通过核算对该法院近三年办公经费人均1.9万元, 业务费平均每件案件800元 (业务费包括:办案费、劳务费、邮寄费、电话通讯费、交通费、专业会议费、服装费、宣传费、法官培训费和其它费用) 。公用经费及业务费虽然偏低, 但是有的基层法院因地方财力问题还不能达到, 即便是达到此标准的法院, 其事实上仍由诉讼费上缴后的返还来保证。而且目前核定的公用经费标准仍然偏低, 不能完全满足办公办案需要。地方政府和同级财政部门也很理解并支持法院工作, 尤其是当该法院审判办公综合楼整体迁建工程面临资金困难时, 区政府在财政状况并不宽裕的情祝下, 仍特批将统筹部分返还该法院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但基层法院情况并不乐观, 由于各级财政困难, 法院拖欠工程款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截止到目前, 该法院仍欠借款本金及利900万元, 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公众形象。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 对基层法院的硬件要求也不断提高, 如审判法庭、人民法庭需按规范化标准建设、改造、装备, 通讯设施、证据展示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交通工具等均需大量资金投入。由于地方财政相对困难, 只能勉强保工资、保运转, 基本没有剩余财力用于法院的硬件建设, 直接影响了办案质量的提高。同时, 基层法院还面临着“两庭”建设的重要任务。尽管近几年在国债等资金支持下, 法院的“两庭”建设有了显著进展, 但由于“两庭”建设起步晚、基础差, “两庭”因资金困难年久失修, 维修所需资金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从该法院目前的整体情况看, 办公、办案装备落后, 办公自动化建设形势严峻, 个别基层法院没有计算机和复印设备, 严重影响了法院的办案质量。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 近两年内要实现全国法院系统的联网, 因地方财政财力有限, 目前只有少数基层法院建成局域网, 还有大多数法院没有建成。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在局域网建成后对网络的维护以及易耗品的开支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做后盾。然而, 基层法院经费本来就紧张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难以满足, 要在有限的经费中挤出资金用于网络建设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这也造成了部分法院对信息化建设的前景、作用失去信心。

三、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分析

(一) 现行保障体制对法院行使审判权的制约

我国现行财政保障体制是按照行政区域和事权来划分的, 实行“分级管理, 分级负责”的保障体制。湖北省法院系统的经费保障体制, 同样执行的是“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政策, 当地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保障法院的最基本的支出。近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了对下级法院专款的补助力度, 这对改善法院的装备和办案条件, 提高办案效率,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2007年4月新的《诉讼费交纳办法》实施后, 各级法院的诉讼费收入普遍降低, 中央财政设立中央补助人民法院办案专款, 对地方人民法院办案经费给予一定的补助, 有效缓解了我省中、基层法院办案资金短缺的困难, 为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行人民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法制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 其弊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而日益显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审判权被地方行政权分割。审判权是一种国家权力, 就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性质看, 无论哪一级的法院都是国家的法院, 而不是地方的法院。它捍卫和执行的是国家统一的法律。但在现行经费保障体制下, 关系到法院的审判工作能否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建设、物质装备条件以及法院干警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 其调控权都掌握在同级地方政府手中。在这种权力格局下, 国家审判权不可避免地被地方行政权所分割。 (2) 现行经费保障体制导致权力行使和义务承担不统一, 即权力和义务错位。如果只将一个国家统一的审判权交由审判机关行使, 而国家又不承担保证审判机关独立行使权力所需经费的义务, 则必然会造成权力和义务的错位。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审判机关行使的权力是国家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审判权, 而法院所需的人、财、物等却是按照行政区划分别由各级地方政府提供, 这样权力的行使就容易被地方利益所左右。 (3) 妨碍人民法院司法公正。“公正与效率”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永恒的主题, 是人民法院工作的生命和灵魂。维护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是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但由于经费保障要依靠地方财政等各种原因, 人民法院行使这一宪法赋予的权力没有得到有力保障。 (4) 经费保障地区差异较大, 影响了审判权的有效行使。“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经费保障体制, 使相同级别的人民法院的经费保障水平完全取决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一些经济欠发达或者不发达地区的财政负担能力有限, 导致不同地区相同级别法院的经费保障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 “收支两条线”后法院工作和建设面临经费困难

湖北省从2004年起就实行了“单位开票, 银行代收, 信息统一、分级管理”的诉讼费收缴管理模式, 即法院收取的诉讼费全额上缴财政或国库, 纳入财政统管, 财政根据上缴情况再安排给法院使用。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 在现行的经费保障体制下也暴露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法院经费保障与诉讼收费“明脱暗挂”现象普遍存在。“收支两条线”只是一种形式性的“两条线”, 法院多收、财政多安排, 法院少收、财政少安排的常规作法, 使得“收”和“支”仍然变相地挂着钩。这种普遍存在的制度失效现象使得“收支两条线”制度在法院系统推行的预期效果并未完全实现。 (2) 法院基本建设欠账多, 包袱沉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前, 法院基本建设及其偿还欠账的经费来源除了依靠上级财政和法院拨付的专项补助经费以外, 大部分经费是依靠法院依法收取的诉讼费来解决。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后, 这一经费来源渠道不复存在。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 各地财政只能保障法院最基本的支出, 根本没有余钱解决法院基本建设及偿还欠账的问题。要切实做到“收支两条线”, 一方面, 必须尽快实行法院独立预算体制, 使法院经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县级财政部门应按制定的标准安排基层人民法院公用经费预算, 不得以收定支, 也不得根据支出预算向基层人民法院下达收费收入指标。遇有重大案件等特殊情况, 原制定的标准内经费预算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时, 基层人民法院可根据实际情况, 按规定程序向财政部门提出追加预算申请。另一方面, 人民法院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收取诉讼费用和其他罚没收入, 不得超项目和标准, 也不得违规随意减免, 做到应收尽收。妥善解决人民法院因“两庭”建设所欠债务问题, 将人民法院所欠债务纳入政府投资项目清欠范围之内, 对债务经过审计后在财政预算中逐年安排予以解决。

(三) 现行经费保障体制所造成的后果

长期以来, 法院经费短缺, 办案条件落后的状况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判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于地方财政比较困难, 不能保障供给的法院来讲, 法官正常的福利待遇得不到落实, 全市基层法院大部分干警差旅费无法解决, 影响了办案的积极性。不少基层法院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学历较高的法官辞职, 法官队伍人才流失、“青黄不接”的问题十分突出, 这将会对法官队伍的稳定产生极大冲击和影响。新《办法》实施后, 由于案件数的不断增加, 法官资源越发显得匮乏, 这就会进一步加大受理案件数量和审判力量的差距。这对本来就工作负荷重、法官人手少的大部分基层法院来讲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许多基层法院领导担心, 诉讼费下调后一线办案法官工作量成倍加大, 如果经费保障再不到位, 致使办案法官待遇得不到保障, 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基层法院将很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法院经费保障不足, 也使得法官队伍素质的提高成为空话。在我国当前情况下, 法官队伍建设主要靠充分利用现有审判资源, 不断提高法官的素质与能力来保障司法公正。但培训经费不足、低工资低待遇的实际状况, 使法官的革命化、职业化建设受到影响, 有的法官失去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不可排除有的法官甚至经不起严竣考验失去抵御外界金钱诱惑的能力, 以至走上犯罪道路。这不仅损害司法的形象, 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经费保障由地方负担容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 最大的缺点就是把经费的主动权完全地交到财政部门手中, 财政拨款是否及时, 是否充足, 会直接影响着法院的审判工作, 使地方政府有条件对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干预, 影响了法院司法独立。所以, 法院经费保障的本地化必然带来地方利益与法律统一冲突时法院的取向问题, 法院经费受制于地方不得不考虑地方利益, 法院的中立性受到影响。此外, 经费保障由地方负责使得司法救助工作进展困难, 难见实效。

四、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完善建议

(一) 建立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保障的制度

针对我国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 建议建立全国法院的所有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保障的制度以及法院避免在财政上受制于地方政府的对策, 使其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改革目标。如有的学者早期提出:“法院系统经费预算单列, 由中央财政统一支出, 使法院经费不受地方控制”。很多国家各级法院的经费开支都是由中央财政负担, 并以法律的形式确保法院的经费充足。《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我国不久的将来得到实施, 一些普适的人权保障司法原则同国际接轨也是必然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确保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应建立“以案定补”制度, 将人民法院所需的项目支出与办案数量、结案率、办案质量综合加以考虑。因此, 司法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一些实际制度的改革, 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对于法官独立及司法公正就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当前和长远角度出发, 要彻底改革和完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使全国法院的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保障。司法机关行使的是国家统一不可分割的司法权, 为保证这种权力行使的统一性和独立性, 国家理应承担对司法机关人、财、物的管理及供给保障义务。而且, 从建设法治国家这一目标看, 建立这种司法经费供给保障体制是早迟的问题。具体地讲, 这种方案是由中央财政完全保证法院经费开支, 法院系统的经费预算编制由最高法院负责, 最高法院编制的经费预算草案送政府协调后, 直接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后, 由国务院和最高法院执行。具体操作方法及步骤是在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的前提下, 将全国中、基层人民法院的诉讼费收入和罚没收入集中到各高级法院, 由高级法院上缴到中央财政。中央财政按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的经费预算数拨付给最高法院, 由最高法院分配核拨到各高级法院, 高级法院直接分配到各中、基层法院。这样, 减少地方对司法权行使的影响和制约, 加强中央权威, 保证法制统一, 法令畅通。避免法院经费现有的各级财政都可管, 都可不管的现象的发生。实现诉讼费收入与经费支出完全脱钩, 实践真正意义上的“收支两条线”。有利于各级法院领导集中精力用于办案和管理, 不再为经费发愁。使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配套的经费保障增长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 法院也应当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经费保障增长机制, 以满足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公用及个人经费的保障需要。建立人民法院经费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费保障的增长机制, 一是要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规划, 将法院基建、业务技术装备等基础建设支出作为公益性支出纳入国民经济规划;二是要科学预算公用经费, 将日常公用经费、业务经费的预算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结合, 科学合理确定标准;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个人经费保障体系, 要有利于保障法院干警享有应有的物质待遇和福利, 提高其社会地位, 对法院按政策规定应享有的奖金和福利应纳入财政综合预算予以保障, 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提高。

五、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为中央财力的增长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国家实行分税制改革后, 中央财力增长迅速, 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实行地方各级法院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费用统筹以后, 中央财政依靠其雄厚的实力, 根据各地区的发展情形给予法院经费补贴, 可以为人民法院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从完善我国的司法保障制度来讲, 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改革涉及到现行的法律、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因素, 尤其是涉及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因此需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才能最终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法制建设需要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参考文献

[1]武汉市洪山区法院:《经费收支保障情况财务分析报告 (2006年至2008年) 》。

[2]古兆圣:《来自基层呼声》, 《人民法院报》 (2002年3月14日) 。

[3]李世义:《深化司法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关于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的调查与思考》, 《理论导刊》2005年第2期。

[4]李志明、黄俊勇:《论司法独立的理性思考》, 《理论月刊》2007年第1期。

[5]王立民:《科学发展观与司法体制改革》, 《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6期。

家长学校经费保障制度 篇8

一、政法部门经费保障基本情况

行政政法支出的安排和管理思路的调整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而不断调整的,1996年至今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行政政法支出经历了“一般保障——重点保障”的阶段。90年代初财政部召开了部分地区行政财务工作研讨会后,行政政法经费管理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行政政法部门经费保障进入了一般保障阶段,即在从紧控制行政政法经费的同时,提出了科学合理地安排行政政法经费支出,保证行政机关工作任务的完成、因调价影响行政政法经费增支的,安排预算时应从实际予以考虑、连续几年的压缩而造成的修缮、购置费用的保证程度下降,应予以妥善解决。同时中央还制定了《关于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本级行政费定额考核办法的通知》,开始对行政政法经费执行情况实行考核办法,通过奖惩手段来控制行政费支出增长幅度。其后,随着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建立,政府职能由直接参与经济转移到间接调节和服务经济建设,财政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公共财政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为基点,以弥补市场失灵为前提,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把典型的、纯粹的行政政法支出作为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1999年财政部出臺了《中央政法补助专款管理办法》、2001年出台了《中央政法补助专款项目管理》、2005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县级公安机关公用经费最低保障标准的意见》及《湖北省县级人民法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要求继续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确保基本需要、保证重点支出、讲求资金效益”的原则,建立健全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政法部门经费保障由此进入了重点保障阶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政法部门支出情况看,地方财政虽然逐年加大了政法经费支出的保障力度,有效保证了政法部门正常运转,促进了政法机关公正执法,维护了社会稳定。但受地方财政困难等问题影响,导致政法经费保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地方财政困难,难以满足政法部门的经费需求。按照财政包干、分级负担的财政管理体制,地方政法部门经费由同级财政负担,而掇刀区属典型的“吃饭”型财政,年初预算只能保证人员经费、略高于一般行政机关的日常公用经费及少量专项经费,日常公用经费不足及大要案经费大多采取罚没收入返还的办法来弥补,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后,区级难以拿出资金用于政法支出。

(二)基础设施落后,历史债务沉重,影响政法部门的工作效率。我区政法部门目前的情况看,信息网络设备、侦查诉讼设备、检验鉴定设备、通讯指挥设备、安全保密防范设备、诉讼档案管理设备、个人防护装备器材等装备不同程度地存在短缺现象。现有车辆大多性能差,车型不合理,超期服役,且缺乏维修保养。由于财力有限,区级财政只能安排少量资金用于政法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上级对基层政法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在经费上进行了补助,但补助经费远远不够,而为了贯彻落实上级“两房”建设的要求,在历年基建款都没有还清的情况下,又只好靠“借、垫、贷、欠”来解决,使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越来越大。

(三)政法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不高,加大了地方财政支出压力。由于政法各部门尚未完全建立与收支脱钩政策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没有形成抓收入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对政法部门实行“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脱钩管理后,各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一些部门和相关人员可能出现应收不收、应罚不罚,弱化执法力度问题,形成等、靠、要的思想,加大了地方财政支出的压力。

三、对策建议

当前形势下,仅靠市和区两级来保证区级政法部门的经费供给对贫困地区来讲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重新调整各级财政的事权和财权,建立保证政法部门经费供给的长效机制。

(一)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区乡两级财政十分困难,实行政法经费保障后,保障支出的财力缺口大,单纯依靠市、县两级财政解决实施政法保障的资金缺口难度很大,没有中央和省级财政的专门帮助难以持久实施。而1994年中央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中央财政每年都要集中相当的财力,具备了调节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增强贫困地区财政实力的条件和能力。因此,在当前保持现行财政体制的情况下,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强贫困地区财政实力。特别是应将区级政法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情况和经费保障情况作为重要因素,实行专项转移支付,以确保现行财政体制下,财政困难地区县级政法经费保障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改革现行财政体制,由中央或省级财政集中统一保障政法工作经费。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政法经费保障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保障水平基本一致的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必须改革现行财政体制,重新划分各级财政的财权和事权,彻底改变当前政法部门经费供给分别由各级财政自行负担的传统做法,将政法部门的经费供给由现行体制下的分级负担改为由中央财政或省级财政集中统一保障,最好是由中央财政统一保障,才能有效地解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财力差异造成的县级政法经费保障资金严重不足、保障标准高低严重不平衡的问题,确保贫困地区的政法部门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经费保障,维护社会稳定。

家长学校经费保障制度 篇9

为了维护企业、职工及社会公共利益,加强职业危害防治费用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危害防治经费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提取、在成本中列支、用于完善和改进我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资金,并按规定进行财务管理。

二、职业危害防治经费的使用范围

1、完善、改进和维护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支出。

2、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支出。

3、职工职业危害防护用品支出。

4、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查与测评支出。

5、职业危害教育、培训支出。

6、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职工的健康监护支出。

7、其他与职业危害防治相关的支出。

三、职业卫生防治经费为专款专用,按每吨煤2元提取职业卫生防治经费使用;结余下使用,当年计提不足的,超出部分按正常成本费用列支。

四、职业危害防治经费的使用程序为:由各责任单位根据防治工作的需要提出申请,报经矿职业危害防治领导小组长批准后方可实施。

上一篇:土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心得体会下一篇:数控弯管机操作规程及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