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精选8篇)
第1课 梳洗
教学目标
1、懂得梳头、洗头和洗澡的意义,从而重视仪容美观、整洁,并逐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
2、掌握梳头、洗头和洗澡的方法,学会梳头、洗头和洗澡。课前准备
每组脸盆一个,盛水的水桶一个,装废水的水桶一个,毛巾两条,洗发剂一支或者香皂一块,棉花少许。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讲述头发的作用:人的头发起着保护头部的作用。头部的皮肤因为新陈代谢而产生污物,如粘在头发上的皮屑等。毛孔经常会排出汗渍、皮脂等东西。人们在劳动或者或活动中,头发、头部皮肤会粘附者许许多多的灰尘、脏物,甚至沾上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些东西,不但会使人的头部肮脏、发臭、发痒、甚至能使人患上皮肤病、传染病等。因此,我们必须勤洗头,保持清洁,使仪容整洁。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2至6页。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指导洗头的方法。找一位同学现场示范洗头,边操作边讲解,让学生听懂、看清每一个细节步骤。
洗头过程:(边讲解边适当板书。)第一步:淋湿涂洗发剂。
第二步:揉搓漂洗。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伤着头皮造成皮肤感染。如果觉得头发还是比较脏,可凃些洗发液重洗一次。
第三步:用水冲洗。用温水冲洗干净,直到冲洗过的水清而不浊。注意眼睛要闭紧。第四步:抹干。用干毛巾擦干。有条件的可使用电吹方把头发吹干。第五步:梳理头发。梳头时,要从发根数道发稍,理顺后再梳成一定的式样。(2)指导洗澡的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明确洗澡的方法步骤。第一步,淋湿。
第二步,凃沐浴液或浴皂。第三步,全身擦搓。
第四步,冲洗干净,换上干净的衣裤。
(3)分组练习洗头,组员互相帮助,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3)请洗得最干净的同学说说收获或体会。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1)全班讨论:头发蓬乱和头发整洁,给人的印象怎么样?
(2)回家后在自家的洗澡间(卫生间)内按洗澡的方法步骤洗一次澡,比一比,谁洗的干净整洁。
第2课 拖地板
教学目标
1、认识擦地板的作用,教育学生自觉地积极参加家里和学校的擦地板活动。
2、学会正确用运常用工具去擦地板。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拖把一把,抹地布一条,水桶一个。洗衣粉少许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表扬在家在校经常参加擦地板活动等各种劳动的学生。提问学生擦地板的作用?你会拖地板吗?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9至12页。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教师讲解和直观示范相结合,让学生明确并掌握擦地板的每一个步骤的道理和操作方法。
擦地板过程:
第一步:打扫地面,整理桌凳物品 第二步:浸泡拖把。
第三步;有次序地拖地两次。双手一上一下握住拖把柄,身体向前微倾,量比均匀用力来回移动拖把,从一个角落开始,一边拖一边往后退,一般要拖两次。
第四步:整理桌凳,晾晒拖把。将拖把清洗干净,拧干,挂在通风的地方晾晒,等地板干了,再把移动的物品放回原处。
(2)实践练习。按各组分定的区域学习擦洗地板。温馨提示:
a、特别脏的地方要放少许洗衣粉去擦。
b、拖把、抹布要勤洗,水脏了要及时更换,最后要换上一桶清水,把地板重新擦洗一次。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3)请拖得最干净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1)小结:积极参加家里和学校的擦地板活动不仅能使地面保持清洁卫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而且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娴熟的劳动技能。
(2)回家后按照拖地板的步骤方法做一次家务劳动。
第3课 洗鞋
教学目标
1、认识洗鞋的意义,教育学生经常洗鞋,保持鞋子卫生;
2、了解洗鞋常识,学会洗鞋。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布鞋或胶鞋一双,鞋刷一把,盆一个,肥皂一条或洗衣粉少许。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谈话:当布鞋和胶鞋弄脏或穿了一段时间后,不仅外观不好看,而且气味也不好闻,这是就要换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洗鞋。
(2)阅读课本15只17页,弄清洗鞋的步骤和方法。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指导示范洗鞋的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洗鞋方法。
第一步:浸泡初洗。在水中轻轻洗刷,刷掉鞋帮表面和鞋底上的泥土。第二步:细洗。在鞋内、斜面、鞋帮擦上肥皂或洗衣粉再用鞋刷依次刷洗。第三步:清水漂洗。一般要漂洗两三次。
第四步:晾晒。将鞋帮撑起,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干,胶鞋不要放在烈日下暴晒或火炉旁烘烤。
(2)实践练习。各小组学习洗鞋子。温馨提示
a、换水时不要把水撒泼在地板上。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3)请洗得最干净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1)小结:经常换洗鞋子既卫生,又可延长鞋子的使用寿命,还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娴熟的劳动技能。(2)回家后按照洗鞋的步骤方法帮爸爸妈妈洗一次鞋。
第4课 洗衬衫
教学目标
1、认识洗衬衫的意义,教育学生经常换洗衬衫;
2、了解洗衬衫常识,学会洗衬衫。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衬衫一件,盆一个,肥皂一天或洗衣粉少许,软刷一把,衣架一个。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说说你知道的洗衣服的常识。
深浅分开、洗涤剂适量、羊毛衫要用专用洗涤剂等。(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21至23页。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指导示范洗衬衫的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第一步清水浸湿泡。注意不要把不同颜色的衬衫一起浸泡,第二步:洗涤剂溶解、浸泡、揉搓。袖口、领口、腋下、下摆和前襟是易脏的地方,要多用一些洗涤剂,然后用手揉搓。硬领衬衫要用软刷刷洗。
第三步漂洗。在清水中加小半勺盐,反复漂洗两三次,有污渍的地方再用手搓一搓。第四步:挂晒:不能拧得太干,挂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晾晒。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3)请洗得最干净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1)判断正误,说出为什么?
A、为了节省时间,妈妈把白色的、黄色的、蓝色的三件衬衫放在一起同时洗。()B、漂洗时在清水中加点盐,可以防止衣服褪色。()C、硬领的衬衫,领子上污渍特别多,要用手反复揉搓。()(2)回家后自己洗小件衣物。
第5课 整理卧室
教学目标
1、认识整理卧室的意义,教育学生经常整理卧室,保持整洁卫生;
2、了解整理卧室基本常识,学会整理卧室。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被子一床。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说一说:早晨起床后你都做那些事。怎样才能保持房间的整洁?(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26至29页。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教师讲解整理房间的步骤和方法。第一步、开窗、整理床铺 第二步打扫房间 第三步整理物品及文具
(2)教师讲解示范折叠被子的方法。
(3)小组学习折叠被子,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3)请折叠得最整齐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1)参观学生宿舍(2)设计房间物品摆放。
第6课 纸编小花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编织是中国的传统工艺,纸编小花篮不仅可供欣赏,也具有实用价值。
2、让学生能从编花篮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乐趣。教学准备
彩色卡纸、剪刀、美工刀、直尺、双面胶。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教师展示已经做好的纸编小花篮一个,让学生欣赏。(2)说明纸编小花篮的要求,让学生按照要求去做。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1)裁剪纸条。(2)编织。(3)围框。(4)横向编织。(5)插贴。(6)做提手。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让学生把自己的纸编小花篮上台展示给大家看,并让全班同学评一评看看谁的花篮最好看与牢固。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运用这种编织方法,设计并编织一个好看又实用的物品。
第7课 彩色拉花
教学目标
1、认识制作拉花是融折、剪、拉等几种技法为一体的。
2、学会制作拉花的基本步骤,制作出漂亮的拉花。教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彩色纸若干、彩线一根、剪刀一把、固体胶一瓶、铅笔一支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出示蜡光纸)一张纸,不仅能写字、作画,还可以做成剪纸作品,彩纸拉花就是其中的一种(出示彩纸拉花作品)。在节日到来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它来装点教室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制作彩纸拉花。究竟怎样做拉花呢?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44至46页。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明确拉花是好多张粘贴连接起来的。
(2)讲解示范拉花制作过程:折叠---设计图案---剪---粘贴连接---串线。(3)实践操作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组拉花并展示欣赏。(2)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3)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1)动手剪一个拉花,比一比,看谁的拉花展开后最漂亮。(2)用同学们自己制作的彩色蜡花装扮我们自己的教室。
第8课 纸做大红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制作步骤图,掌握制作方法。
2、了解大红花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喜庆装饰工艺品。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长18厘米宽16厘米的红色皱纹纸3张,剪刀一把细绳一根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1)朗读小诗《大红花》
(2)阅读教材51至53页,感知大红花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教师讲解示范大红花的制作步骤方法。
第一步、裁纸。把纸裁成长18厘米,宽16厘米的正方形。
第二步、折叠。把3张裁好的皱纹纸叠放在一起并对齐,然后一正一反来回折叠成宽2厘米的长条。
第三步、扎紧。用细绳从中间扎紧。第四步、剪角。把两头剪成圆角或箭头状。
第五步、展开。把纸一层一层地拉起展开,大红花就做成了。(2)学生动手操作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1)展示学生制作的大红花。
(2)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3)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红花代表关荣,戴上大红花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骄傲的事。你最想把大红花献给谁?
第9课 自制七巧板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七巧板,并能根据图例制作七巧板。
3、学会使用“七巧板”拼接图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一块,颜料一盒,直尺一把、剪刀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了解七巧板的历史,激发兴趣
七巧板是我国传统的益智玩具,在国外被称为“唐图”(2)自主阅读教材第57页。(3)看图学习制作七巧板的方法。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指导学生按照图样,用正方形纸剪切出大小三角形5块,正方形1块,平行四边形1块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2)拼图,体会创造性游戏的快乐
怎样才能拼摆好七巧板呢?这儿有一首儿歌: 七块小板都用到,不能多来不能少。不能重叠,不能离,七块小板紧紧靠。先想想,再拼拼,拼拼、想想有创造。多动手,多动脑,看谁拼得多又好!
(3)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完成七巧板的拼图,看哪一组拼地最多做好。拼完后,给拼图赋予一定的意义,准备交流。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所拼的图案,向老师、同学们说明自己所拼图案的意义。(2)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3)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七巧板,并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那么你们能设计出其他的拼板吗?如十五巧板,回家之后,自己尝试着做一做,拼一拼。
第10课 立体贺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纸工简单的立体造型方法。
2、认识内折线、外折线等符号。
3、练习剪、刻、折、插等基本操作。
4、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创作的乐趣。教学准备
让学生准备一张16开大小的素描纸。准备直尺、剪刀、小刀等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当过节的时候,或者你的家人、朋友、同学过生日的时候,你有没有送过他们贺卡?
师:那你送的贺卡是买来的还自己做的呢?那你做的贺卡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这样的呀?
师:你看过这样的贺卡吗?这样的贺卡叫“立体贺卡”。它能像小相框一样立在桌子上。你们想不想学怎样做“立体贺卡”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做立体贺卡。(板书课题)老师让大家准备的材料和工具都准备好了吗?
二、观察实物、学习方法
1、教师出示制作图
师:大家看这个图,有些部分我们已经学过了,大家还记得吗?比如说:这样的线叫什么线?(轮廓线、剪切线)那大家知道每条线的长度吗?谁来说一说?
提示:1.5厘米等于1厘米5毫米。
师:可是还有一些线我们没有见过。比如:这样的断断续续的线,上面还有V或小三角的符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不过没关系,相信你们看过老师制作的立体贺卡之后一定会知道的。
2、教师给每个小组出示做好的立体贺卡,让学生观察
师:通过看老师做的贺卡,你们谁知道这样的线是什么意思?那V和小三角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3、师:图我们是看懂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先干什么?然后呢?(讲解击伤步骤)
三、小组合作,制作贺卡 出示注意问题:。
1、画图要准确。
2、裁剪要整齐。
3、插孔、插舌大小要一致。
4、要注意安全。(播放欢快的音乐)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品展示
每个小组上交一份作品,其他组评议。(出示评价标准。)评价标准:
1、画图裁剪是否准确、整齐
2、是否整洁、美观。
五、小结
通过我们几个小组的作品展示和评价,你对自己做的贺卡满意吗?如果不满意也没关系,你可以再重新做一个。不过一定要掌握制作的方法呀。
(总结制作方法:1.看懂制作图2.操作方法,剪、刻、折、插。)
六、作业
一、小学劳技教育的尴尬现状
1. 劳动与技术教育跟综合实践活动的其它几个领域共用1个课时, 实际操作时如何把握?
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 其作用和价值毋庸置疑。据笔者和部分小学相关教师所作的初步探讨, 大部分学校对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的“不合理” (注:此处仅是个人观点) 仍然大量存在着。按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的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时是每周3课时, 但许多学校往往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把这3课时这样设置: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 信息技术1课时, 班队活动1课时。班队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却占着每周1课时的时间, 四大领域之一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占1课时, 而唯独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却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三大学习领域共用1个课时。这样的课时量能保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正常开展吗?事实上, 在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是可以比较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 但以劳动操作性与技术性为主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却与其较难整合, 这样共用1个课时, 劳动与技术教育该如何有效实施?“人人要获得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经历”这一学生的基本权利能得到保证吗?试想:当大多数学校依然热衷于分数,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停留在口头上居多的今天, 劳动与技术教育不就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吗?难怪有教师这样问了:小学劳技还开不开?这样的课时设置, 对一线老师来说确实存在着操作上的难度, 盼望相关部门出台一些建设性意见供大家参考。
2. 和传统的劳技课程相比,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有被弱化的倾向, 这是不是我们认识的狭隘?
劳动技术教育在过去一直以课程形态设置, 在过去肯定是必修课。而在新课程中, 劳动与技术教育只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 虽然在目前国际性的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中,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综合形态推出, 无疑是顺应了改革的潮流, 它必将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性能和实践品质得到展示, 使课程的内容得到结构性重组, 更有利于建构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 也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对此, 我们毫不怀疑把传统的劳技课程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价值, 但从原本一门独立学科转变成一个学习领域, 不免让人有被“弱化”的感觉, 而且在实际操作时又没有硬性、统一性地规定它的具体课时。就算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比较正规、常态的学校, 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一块对它而言能分配的课时也是十分有限的。笔者观摩过很多综合实践活动, 也阅读过很多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大多没有把劳动与技术教育融入其中, 劳动与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似乎很难找到其踪迹, 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在我们看来, 新课程无疑是削弱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这是有违新课程的初衷?还是我们狭隘的认识所致?
3. 劳动与技术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劳动教育或科技活动, 又该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支撑点?
在人们的观念中, 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仅仅看作是动手劳动的课, 学生能动手就行。有的老师认为, 劳动与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比如打扫卫生等,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 回到家能帮父母干点家务已经蛮不错了, 如今许多父母都没事做, 泡在麻将里, 叫孩子能做点什么呢?也有的老师认为, 现在的孩子应该让他吃点“苦”, 适当的劳动是必需的, 作为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自理能力的同时, 也应该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 可以和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结合起来。笔者认为, 这个想法确实有一定的新意, 劳技教育和科技教育的相同之处都是讲技术。其二者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至少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实现让学生获得操作与体验的学习经历。但劳技教育和科技教育毕竟是有区别的。劳技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 而科技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两者不能相互代替。
事实上, 新课程理念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既包括传统的劳动教育 (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 , 也包括技术教育 (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发明创造、职业体验等) , 它是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有机整合。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必须突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技术性”, 增加教学内容的技术含量, 把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技术应用、技术评价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因而, 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科技教育都不能替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功能, 都不能涵盖它的全部。面对劳动与技术教育, 我们又该寻求一种怎样的突破?
二、困惑中的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作为最能体现新课程亮点、最能体现素质教育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在推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其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小学的新课改中却可有可无, 走在消亡的边缘, 这实在有违新课改的初衷。该如何规范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置和安排课时?如何有效操作?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1. 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 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笔者认为调整原先的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包含四大学习领域, 既然信息技术能单列安排每周1课时, 那何不效仿把劳动与技术也安排每周1课时?剩下的1课时就是常规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 取消传统上单独设立的班队活动课。师资的安排也要考虑同一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技术由同一教师来指导。这样有了课时的保证, 又落实了指导的教师, 劳动与技术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地实施起来, 不至于这一“人人都必须经历的学习领域”出现可有可无的尴尬, 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浙教基[2005]36号文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 其中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开足开好体育、艺术、品德、社会、劳技等课程, 严禁利用这些课时补习其他文化课”, 从中看出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不能减, 而且要做足加法。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推进, 特别是对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作必要的宣传, 以便更好地指导学校开足课时, 在开足课时的基础上努力开好劳动与技术教育, 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的真正落实, 以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推进和顺利进行。
2. 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 创新劳技教育实践体系。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兼具操作性、实践性的学科, 目前由于一费制的实行, 给相应配套材料的征订等方面带来了限制。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征订, 这给教师教学、学生的操作实践带来了困难。但学校和教师应该发挥自身优势, 结合学校特色、当地经济创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体系:以劳技教育为平台, 充分发挥劳技教育的主体性、引领性、学科性的优势, 恰当地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 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整合发展其他教育资源和学习板块, 以基地为载体, 重新构建劳技教育学科, 突出其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 使其更丰富、更丰满、更成熟, 进一步发展这一学习领域。
在劳动与技术实践操作过程中, 作为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技术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 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拓宽学生的思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其中, 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操作思路, 也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可以把作品的制作过程, 从怎样做变换成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办法把作品的质量做得更好。通过这样的引入, 使学生有主动探索、寻找资料, 创新成果的意识, 也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有所依据, 不至于感到茫然或手足无措。例如, 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畚箕这一活动时,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究:传统的畚箕在倒垃圾时, 常有被风吹走垃圾的现象, 如何来改变这一现象呢?学生经过分析、讨论、思考, 再让学生去调查人们在防止吹落垃圾上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让学生去研究如何制作出效果更好的防风畚箕。几天后, 一个蕴含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防风畚箕诞生了。这样的整合更具有技术的成分、研究的味道, 实践的效果也会更好。
3. 整合实践资源, 开发实践内容。
(1) 与科技活动相结合。科技教育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开展劳技教育时, 我们可以将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设计方案, 自己制作, 自己实验, 然后分组总结、分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 拓展思维, 锻炼能力。
以下是我校 (注:此处指浙江省海盐县于城镇中心小学, 下文同) 3-6年级科技型劳技教育的活动板块, 可供大家参考。
(2)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可以把校园内的场地、树木花草、建筑、橱窗以及教室的墙面、绿地等划分成包干区, 让学生清理、布置与维护, 使学生获得劳动技术的实践与体验。此外, 学校日常生活中的清洁卫生工作, 学具的收拾和整理, 课桌椅的简单修理都是学生劳动技术实践与体验的资源。
其次, 校园内可开辟生态园。学生们根据各自班级的实际, 分别在生态园里种植了花卉、水果等绿色植物, 他们常去松土、捡石块、拔草, 播种、浇水、移栽、施肥, 遇到疑难问题时向有经验的农民伯伯请教。当植物成活时, 又分组开展护理活动, 并经常性地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这样的生态园给学生提供了劳动技术实践与体验的机会, 使学生在劳动参与中研究问题、增长知识, 培养能力, 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 陶冶美好情操, 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做到的。还可在教室内开辟生物角, 在生物角里种花、养小动物,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与校外实践体验基地相结合。我们学校与四家农业特色种养殖大户建立合作关系, 开辟综合实践活动校外体验基地。并利用这个基地, 让学生参与一些农业劳动。适当的劳动, 不仅可以使身体形态, 生理机能得到很好的发育, 而且可以提高运动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如葡萄的栽培, 学生不仅要学习除草、疏果, 而且要采摘, 在学到栽培技术的同时, 又加强了运动, 锻炼了身心, 可谓一举两得。当观察发现有病虫害时, 还要去研究得的是什么病, 侵害的是什么虫?又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都需要学生去研究、讨论、请教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 还能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蔬菜、水果, 农具, 以及部分农具的实际操作。
(4) 与家政、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教室, 参与家庭劳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也不要只偏重学习而放松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应给孩子安排必要的家务劳动, 如洗衣、钉纽扣、打扫卫生、做菜、烧饭、整理房间等劳动。除了让孩子学会一部分家务外, 还要给孩子安排一些固定的劳动岗位。如吃饭前拿碗筷;每天晚饭后扫地、倒垃圾;每天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 折叠好被子。使他们在劳动中获得更多地学习锻炼的机会。
其次, 还可组织学生打扫社区街道卫生, 清理乱张贴与卫生死角, 到敬老院打扫卫生, 为老人做事, 给孤寡老人带去欢乐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 乐于助人的品质。
劳动与技术教育要不断地挖掘本地、本校的各种资源, 其内容的整合, 既要与本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又要与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便于学生操作、教师指导。这样, 有利于技术探究活动的展开和学生初步设计能力的形成,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需要素质全面的人才。劳动与技术教育尽管目前还在在着许多困难, 但只要大家重视这门学科, 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 创新操作体系, 整合实践资源, 开发实践内容, 就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开创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 (3-6年级) (试行) [Z].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77-04
一、实践基地简介
乐亭县第一实验小学地处县城城东,有教职工80余人,学生1400余人。学校在2012年落成,是乐亭县唯一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学校。学校于2015年5月利用校园内的空闲荒地开垦建设了一块劳动实践基地,面积约2亩。主要用于种植蔬菜和花卉,其中五分之二由学校总务处管理,其余五分之三由学生管理。
学校为各班添置了一些常用的劳动工具,并有工具间,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上对实践基地进行管理。该基地因建在学校内,地理位置优越,可以有效保证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水源充足,既可灌溉,又可排涝。
二、教学实践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解决简单按比例分配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会解答已知比例和总量,求部分量的简单按比例分配问题。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多观察与数学结合的实例,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使学生感到劳动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实践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划线工具、石灰粉、活动黑板等。
四、教学实践过程
(一)复习旧知,注重铺垫
师: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请看大屏幕,读题,并说出结果(课件出示练习题)。
生1: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大豆和40公顷玉米。
a.大豆和玉米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大豆占这块地的3/5,玉米占这块地的2/5)
b.大豆和玉米播种公顷数的比是(3):(2)
(学生表示同意)。
生2:大豆和玉米播种公顷数的比是3:2。
a.大豆的公顷数占( 3 )份 玉米的公顷数占( 2 )份,这块地一共有( 5 )份。
b.大豆占这块地的(3/5),玉米占这块地的(2/5)。
生3:口述算式
a.农场把一块100公顷的地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种大豆,2份种玉米,玉米和大豆各种多少公顷? (100÷5×3,100÷5×2)
b.农场在一块24公顷的地里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粮食作物占3/5,经济作物占2/5,两种作物各种多少公顷?(24×3/5,24×2/5)(学生表示同意)。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都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我校的图片,(课件出示)看完以后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1:我们的教学楼很气派,教室也很宽敞。
生2:我们的校园很整洁,也很美丽。
生3:我们学校的长廊很漂亮,很壮观,我很喜欢。
生4:在这样的学校上学我很高兴。
师:的确,我们的学校是非常好,我也为我能在这样的学校工作而感到自豪。同学们再看这张图片,知道这是哪吗?
生:这是我校操场西南侧的一块荒地。
师: 对,这块荒地在今年5月份已经成为了我校的劳动实践基地,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
生1:如果将这块荒地种上蔬菜、花草,会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
生2:还会陶冶我们的情操。
师:同学们的提议非常好。我们看例1:(课件出示:)其中的240平方米由学校的总务处管理,已经按3:5种上了茄子和西红柿,茄子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找同学读题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已知这块地的总面积是240平方米。
生2:按3:5种上了茄子和西红柿。
生3:问题是茄子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
师:同桌交流一下,按3:5种上了茄子和西红柿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
生1:就是把240平方米平均分成8份,其中3份种茄子,5份种西红柿。
生2:茄子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3/8,西红柿占这块地的5/8。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我们把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那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找两名学生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 3 + 5=8份
种茄子的面积: 240÷8×3=90(平方米)
种西红柿的面积:240÷8×5=150(平方米)
2) 3 + 5=8
种茄子的面积: 240×3/8=90(平方米)
种西红柿的面积:240×5/8=150(平方米)
生1:我是用份数思考的,这块地平均分成了8份,用240÷8=30(平方米)求出了一份的面积,再用一份的面积乘3就是茄子的面积,一份的面积乘5就是西红柿的面积。
师:他的这种做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第二名同学解释一下。
生2:我是把比转化为分数,再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块地平均分成了8份,茄子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3/8,用240×3/8=90(平方米);西红柿占这块地的5/8,用240×5/8=150(平方米)
师:这种方法好不好?
生:好。(掌声)
再次找用这种方法的学生给大家作解释。
师:我们怎样检验一下做的对不对呢?
生:可以把90:150化简,看看是不是得3:5。
师:同学们检验的方法真好,我们要养成做完题后会检验的好习惯。
教师总结: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一般有几种解法?
生:两种。第一种方法:用整数除法、乘法来解决问题。第二种方法: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劳动尝试,解决问题
师 :我们的劳动基地还剩下一块,学校计划让学生来管理,同学们有信心管理好吗?(学生热情高涨:有信心)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管理这块实验基地的第一个问题,请看例2(课件出示):如果我们将这块地按2:5:3种上牡丹、月季和菊花,我们应该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呢?(找同学读题)
师: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要按2:5:3种上牡丹、月季和菊花。
生2:让我们确定每种花的位置。
师:同学们能解决吗?小组交流讨论一下,应按怎样的步骤来进行。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生:分3步进行:
1)测量出这块地的长。
2)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分别计算出2份、5份、3份的长度。
3)利用计算出的数据进行划分,就能确定出每种花的位置。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其过程。这时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告诉我了,你们同意他的做法,是吗?(学生点头)老师真佩服你们的聪明才智,再找一位同学说一下步骤。
学生说明。
师:那我们就去劳动实验基地进行实际划分一下。要求:(课件出示)学生分成5组,一二组测量这块地的长;三四组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分别计算出2份、5份、3份的长度;五组利用计算出的数据进行划分,确定出每种花的具体位置。(小组合作,人人动手。)
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激活了,由组长带队走向了实验基地。
师:下面每组学生再次回忆一下你们组的任务,拿好你们需要的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有序地进行了操作。
每组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们测量的长是60米。
生2:我们的计算过程是
2+5+3=10
60÷10=6(米) 6×2=12(米) 6×5=30(米)6×3=18(米)
生3:我们的计算过程是2+3+5=10
60×2/10=12(米) 60×5/10=30(米) 60×3/10=18(米)(分别写在了活动黑板上)
生4:我们把两个长都从南边开始量出12米、30米都做了个记号,然后再把相对的点连接起来,就能划分出三种花的位置了。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整理好工具,排好队回到教室。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前面学生已经学会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法,而且还运用它解决了实际划分的问题,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接下来我们再看两道题,你会做吗?(课件出示)自己读题,并解答出来。
订正答案。
师: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今后我们还会对这块实验基地进行预算,进行实际种植,同学们有信心吗?
(四)畅谈感受,总结课堂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有两种解法。
生2:我学会了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实际划分,确定位置。
生3:我不仅学会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还会实际运用了,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我非常高兴,我喜欢上这样的数学课。
生4:老师,这样的数学课什么时候还上啊?
我笑了,同学们也笑了,在笑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五)课外作业
设计一份500克的水果沙拉,并把各种水果的比以及计算出的重量结果填写在表格当中。
(六)教学反思
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之一,学生的劳动兴趣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要在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中养成的。因此,在掌握劳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不仅是一种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还能为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劳动技术教育与数学的整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只有运用于生活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和作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1.合理地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比如,例题的选取,我选的是劳动实验基地的问题,学生非常熟悉,天天见到种植的茄子和西红柿,到底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非常感兴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到数学,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数学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
数学与劳动技术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在讲授完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后,我增加了一个这样的环节:把实验基地的一块地按2:5:3进行实际划分,种上牡丹、月季和菊花,应该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这一环节的加入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真真切切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这比起课堂上、作业中、试卷里的纸上谈兵似的解决问题,来得更直接、更实在、更具有灵活性。
3.注重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题开题报告 安庄镇中心小学 张春华
一、课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育紧密相联,是教育不可取代的基本内容。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重文轻劳的思想在作祟,升学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导致我们的学生劳动观念薄弱,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不正,劳动习惯差劣,劳动技能低下。综合实践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智力潜能深度的开发,对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对身心健康的养成,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方面独特作用,迄今还没有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充分重视。特别是落实到教育教学上,从课程定位到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还远不能有效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几个教育科研“五年”规划中,国内一些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面对新世纪、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综合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价值认识需要作出新回答。“科教兴国”,人才的基础在哪里?国家创新体系的人才资源的基础在哪里?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综合实践教育更不可缺位。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对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促进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全面
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在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上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教育从原来的学科课程,而被纳入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无论在学科地位上,还是在学时的分配上、知识的含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课程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因此,综合实践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取舍和选择上,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建立一种新的运行机制,使综合实践教育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目标
㈠工作目标
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和我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㈡学生素质目标
1.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
2.初步学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养成使用劳动工具、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3.初步学会运用综合实践实践所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能够在综合实践教育实践中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㈢教师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课题的研究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综合实践教育工作的内涵,真
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良好的自身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理解综合实践教育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发现、应对、灵活深入地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在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积极创造条件,对综合实践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和专业教法方面的定期培训和学习,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
三、研究的内容
1、编写出一套既突出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又突出综合实践教育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
2、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编排模式;
3、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综合实践教育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㈠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查阅有关文献材料,根据地区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考察和学校综合实践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查,开发和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用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办法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有关数据,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措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活动实效。
㈡研究思路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综合实践教学的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培养
为着眼点,通过比赛、访问、座谈会、个别面谈、问卷、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校本综合实践教育资源,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关心经济发展、会学习新技术,具有开创性的“现代人”。
五、研究的原则
⒈全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综合实践课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必须从综合实践教育的基础性、通用性出发,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适应每一个孩子,使每位学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动手、动脑、参与学习的机会,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2.全面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学习必要的综合实践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又要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又健全的人格。3.基础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是一门使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工具课。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既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又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工农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素质。4.活动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以学生自身实践为主的原则。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去实现理解、认识、探索、创造、交流和情感体验,在动作的内化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技能、情感、个性的发展。
5.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注意和其他学科教学的紧密联系和互相渗透,要因地、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开发教学资源;要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6.主体性原则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验、动手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践问题,激发他们探索真知的愿望和热情,使他们在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创造性。
7、目的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其外显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彻底消除无目的无意义的“花架子”活动,力求避免为活动而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每次活动都是教育中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8、因材施教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的特征和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差异、特长差异、能力差异出发,因人制宜地加强个别指导。9.区域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的内容,各地的情况是不同的,强调它的地方性特点或者区域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校得天独厚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我校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
六、教育资源开发的设想: 1.建立实践基地,强化校本特色: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单纯地搞“纸上谈兵”、“黑板上种田”是无法完成学习内容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领形成自己的能力。然而目前许多学校没有综合实践课专业教室,即使是好学校设立了综合实践课教室,但设备也不够学生使用,只能满教师的演示使用,更缺乏校外的实践基地。
劳动实践基地是综合实践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开展课外生产实践活动以及德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我们将着手创建“小农场、小苗圃、小果园、小饲养场、小鱼池、小工厂”等学生综合实践实践基地,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通过实践、观察、实验和尝试等活动,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2.课外科技活动,促进潜能开发:
要深化综合实践教育,确保综合实践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把综合实践教育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把创造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综合实践教育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把综合实践教育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教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把学生源于生活和课本知识提出的奇思妙想在综合实践教育中去检验、去实践。通过植物种植活动、生物饲养活动、工艺制作活动、电子制作活动、航模制作活动、发明创造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科技教育的校园氛围,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广阔的学习背景。
3.科学选择内容,改进课堂教学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确立综合实践课的主体地位,在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育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开展一些实用技术内容的教学。如组织学习一些当地农特产的栽培、嫁接、加工等知识;
开展一些乡土资料、环保等的调查活动;介绍一些简单的动植物栽养实用技术。还可开设一些现代科技知识讲座,凭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手头资料,给学生介绍当今世界的前沿科技信息,如“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4.校外公益劳动:
面向社会,每个学期组织几次校外公益劳动,如社区服务、打扫街道等公益劳动,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用自己的双手美化周围的环境,服务身边的居民,将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5.相关学科渗透:
小学科学学科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包含多种综合实践教育因素。生物学与农业生产、人类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它可以直接促进学生了解农牧业的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天文地理可以使学生获得家乡的自然气候、物产资源分布、交通网络以及利用和控制自然力的方法等知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是许多重要生产过程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综合实践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些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际,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生产原理,理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劳动兴趣。6.其他教育活动:
开展教室内务整理、洗衣服等生活自理比赛;举行篝火晚会、挑战自我等文体活动;长期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定期举行农技知识讲座和实践活动指导,请当地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技术人员、致富能人来介绍本地的产业结构、经济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带领学生带生产第一线,激发学生综合实践学习的兴趣,树立服务于社会的理想。
七、研究措施:
1.进一步解决好认识问题。
要像江泽民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把综合实践教育看作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全校教师要树立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和素质教育观念,以现代教学手段促进综合实践教育,以扎实的教学促进综合实践教改,以教改促进综合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开创我校综合实践教育的新局面。
2.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教育的基地建设。
我校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充实校内外综合实践教育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教育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校内应充实综合实践专用教室的设施建设,装备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一定科技含量的教学设施,建立学校课堂小基地;加强校外基地建设,为综合实践教育提供规范的实践基地。
3.深化综合实践课教学改革。
教师要致力于综合实践教学研究,总结教学规律,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研究提高学生综合实践学习效率的途径、方法,加强对学生现代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4.健全对综合实践教育的督导评估机制。
把综合实践教育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综合实践教育督导评估细则,并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优化综合实践教育、全面提高综合实践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督导评估,大力表彰和奖励综合实践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坚决纠正不重视综合实践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扎扎实实地促进综合实践教育事业的不断健康发展。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㈠准备阶段:2009.1-2009.5
1、查阅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接触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综合实践教育思想,积极吸取各地研究成果。
2、组织部分教师系统学习有关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理论,做好课题内成员的分工工作。
3、调查研究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现状,分析思考课题操作的可行性,制定研究方案,开题论证。
㈡实施阶段:2009.6-2010.8 系统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教育资源,逐步构建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评估机制,完成有关的系列体制。并根据研究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小结和研究论文。
㈢总结阶段: 2010.8-2010.10 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材料的整理工作,撰写课题成果,请有关专家鉴定。
九、成果的形式
1、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
2、学生综合实践素质提高的各项依据及有关数据;
3、其他有关材料。
十、课题组织结构
课题研究小 组:
组 长:张春华
成 员:
周文娟
赵德兵
江苏省江都市小纪中学 薛珊红
如何实实在在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这是一个非常迫切而又复杂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肤浅的认识。
一、推进劳动技术教育,首先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新课程的大力推进和不断深入,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已经被现实地提到了我们的面前,这是一门人人喊好,个个怕教的课程。喊好的原因是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可以改变中国学生只会动脑不会动手 “高分低能”的现象,怕教的原因是这是一条荆棘丛生的希望之路,虽然方方面面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但中国教育的最后一个也是最根本的一个关口——高考,尚未给予劳动技术教育以最后的通行证,所以,现实的情况是:各校在非毕业年级尚能拿劳动技术教育装装门面,毕业年级是绝不放冒天下家长之大不韪轻易尝试的,有人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试卷半掩面”。便真实而又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态度。那么,我们江都市双沟中心小学是如何转变教育理念,大力推进这一课程的呢?
1、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现实的氛围
转变教育理念,推进劳动技术教育需要忧国忧民的远大理想,需要献身教育的崇高志向,需要服务社会的高尚情怀。但对于我们大多数的凡夫俗子来说,更需要现实的教育氛围。我们双沟中心小学能够很快融入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很大程度上源于环境的影响。首先,双沟是一个发电机之乡,社会、家长,包括镇领导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大力支持的,我们学校身处这样的教育环境,早在一九八五年便开始了以五小科技活动为龙头的多种多样的动手动脑活动。到九十年代后期,学校成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会员学位,创办了江苏省首家乡镇少年科学院,创建成省市二级科技特色学校,多次引来团中央、省少工委、扬州市少工委领导的指导与关心,他们的思想教育和理念渗透,悄悄地滋润了我们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心,在这样的不断洗礼中,我校历任校长和 1 历届校务会成员都重视实践活动。“双小科技文化艺术节”创办至今年已举办过九届,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转变教育理念需要一定的基础
应该说,大多数的学校是渴望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技术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成绩,赢取社会的赞誉的,不少学校往往是鼓足干劲开了头,却发现这也不易,那也不易,于是悄悄地放弃了。这也难怪,转变教育理念,开始劳动技术教育不是凭着一个美好的想法就能一蹴而就的。他首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开展各类活动的经验基础,这一切不是课堂能教得会,养得成的,必须有扎扎实实的活动来滋润学生,才能逐步锻炼出学生的能力,其次,需要有一批拥有各种活动组织指导能力的教师来引导活动,使活动走向深入,第三也需要有必备的物质基础来支撑活动,而这一点,应该说各个学校都是具备的。因此,我们认为,转变教育理念要在活动中转变,千万不可以坐等理念转变再去开展活动。一句话,以活动促理念转变,以活动促学生能力的养成,以活动促师资到位,以活动促进活动层次的上升,这是我校的一贯做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3、转变教育理念需要大张旗鼓的开展活动
在我们的广大家长不希望孩子“玩疯了”,不具备了欧美国家家长放学见到了孩子时问一声:“汤姆,今天过得愉快吗”的家长环境里,仅仅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家长每天放学接孩子时总习惯地问:“小明,今天作业得多少分?”如果这个小明说“今天就玩,老师没布置作业”,家长的心里一定会不高兴的。我们大家都相信这是一个现实,如果连续三天家长得到不做作业的信息,就非找教师不可,连续一个星期就会找校长,谁一个月让学生不做作业,家长是非转学不可的,这样说不是让学生不写作业,而是说我们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时要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家长参加学校每年一度的劳动技术教育成果汇报,参加班上每学期至少一次的成果汇报,一定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玩得有出息、有进步,有希望才行,当家长看到孩子们参加活动而能面带笑容,甚至找班主任说“让我孩子参加某活动吧”的时候,教育理念才算切实转变到位了。
二、推进劳动技术教育需要扎扎实实的开展活动
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有时我们校长教师会和学生一样地问:“我们该怎么办?”的确,当我们站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大门口时,我们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办。下面是我们学校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角度摸索出的三个阶段特点,我们认为对于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希望越高,失望越多的混沌阶段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始试验阶段,校长、主任谁也拿不出主导意见,我就这样开始了探索,真有一种混沌未开的感觉,于是第一批三个活动开始了,有五(1)班《给省长部长伯伯写封信》,什么目的也没定,就是自己给自己壮壮胆吧,教师们上网搜的地址姓名发到学生手中。每人给两位发信,发了100封,全校教师和五(1)班师生眼巴巴地望了一个月,只收到了八封回信,还有三封明白无误地写着“人事调动,原地退回”,应该说大部分人被这第一棍打呆了,原先教师、学生希望能露一回脸,出一回头的希望全粉碎了,五(2)班和五(3)班的活动启动得慢,见这一现状不大,也就不了了之,什么都没有留下。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教训: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用功利去玷污它,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我们切实地领悟到,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需要为活动选择的指向,而不能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赶时髦,是可以给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带来多少好处的一个名利场。凡此种种类似的情况,我们称之为混沌阶段。
2、模式试验,寻找方向的探索阶段
有了春学期教训,在二00二年秋学期初,我校在试点班级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活动应以学生为主的探索阶段,学校以四、五年级六个班为试点。开展了三个模式的试验;第一个模式“全盘自由”指导老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活动,应该让学生去自己组织运行。第二个模式“全盘控制”。这个模式的理论基础是:适应了应试教育的学生没有动手能力,应由教师为他们选好题,指好路,让他们偿偿实践活动的味。第三个模式是根据课程理论的“教师指导下的活动”由原来的科技指导老师带两个班开展“适度指导”模式的试卷。当时,三个模式都有典型的课题“全盘自由”的老师让学生自己选题,最得意的 题目有《男性怎样才能生小孩》、《时光隧道到底在哪里》等一些前卫的题目,叫你不得不佩服学生想象力。“全程控制”的老师自己选了一个中央电视台的“护蛋”活动。“适度指导”老师从学生提出的72个题目中选了一个“高空抛蛋”活动来开展。半个学期下来了,“全盘自由”的模式组虽然老师不断督促,但由于选题太难太深,学生还是停留在题目上,老师便巧妙地结束了试验。“全程控制”的“护蛋”活动由于一周的时间限制,也早早地枯燥地结束了。惟有“高空抛蛋”在学生的创意下,经过老师指导,不断翻新花样,居然坚持了二个多月,在学校引起了很大轰动效应。经过这一轮试验,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自主活动,既不能放羊式地超越学生生活、学习经验基础去开展活动,也不宜由教师强控制着活动。应该在放手让学生活动的基础上由教师适度地把握方向,使活动朝着有利于释放学业生潜能,发展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的第二个认识。
3、完善程式,全面活动阶段
二00三年至今的一个阶段,我们逐渐认识到:“全盘自由”在小学阶段里是没有市场的,“全程控制”可在小学低年级适度运用,但应逐步放宽控制。“适度指导”在小学是最有生命力的活动模式,我们在学习南京中山门小学、南林大子弟小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过程,评价,生成内容应对机制等方面的试验之后,不断向全校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目前,我们学校依托双沟镇少年科学院在各班建立的小小研究所,在各班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机构,并把这些活动与周六的快乐周末相结合,做到班班有活动,队队有实践,这样把综合实践活动推向全校,推向全员,力争把每一个学生都动员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在广大教师和全体学生的不断努力下,二OO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我校承办了江都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观摩研讨活动,期间给来宾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十多个班的操作活动,这是我们不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以活动促活动能力养成战略结出的硕果之一。
三、推进劳动技术教育,必须注重活动资源的挖掘
随着劳动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活动资源日渐成为制约因素。这就提 醒我们必须注重活动资源的挖掘,挖掘活动资源,必须本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结合特点,围绕环境,便于开展的原则进行,我校是这样开挖活动资源的:
1、紧扣学校特色
我校是省市两级的科技特色学校,科技活动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我校广大教师能不断结合科技内容,开展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有模型类和创新类,少年宫活动的扎实开展为我校积累了丰富的航模,车模,飞机模型和火箭模型,我校高年级每年都要举行几次活动,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从中选拔小研究员和小博士,激发学生的学科技,用科技,爱科技的热情。创新类的活动,一般结合一年一度的省市创新大赛开展,让学生去发明、创意、小论文,科幻画天地大展身手,很受学生的欢迎。
2、结合农村特色
农村是所有农村学校活动的天然资源宝库,我校能根据自身特色,结合环境教育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新意的实践活动,一类是围绕庄稼展开的,如《秸秆还田能成为现实吗?》、《绿色食品究竟离我们有多远?》等活动让学生关注与学生切身相关的话题,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长大当新农民的志向,一类是围绕“泥”展开。泥塑、泥玩具、泥童话乐园„„充满童趣的泥世界是孩子们永不厌倦的活动宝库,在这里老师们尽可放手,孩子们会自己组织,自己制订游戏规则,自己成长。农村,的确是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资源宝库。
3、依托队特色
我校少先大队部活动一向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能不断推进队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如“地球村”系列活动中的“环保志愿者、环保小卫士”、“我给小树当妈妈”、“树叶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培养学生能力,又养成了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文明风尚。另一种队活动是“变废为宝”,易拉罐,塑料瓶,蛋壳,旧纸经过学生巧手变成饰物,玩具,这类是学生乐此不疲的好活动。
4、依靠课题建设
课题与劳动技术教育是相辅相承的。我校能坚持用劳动技术教育来丰富课题建设。如在《少先队集体建设与队员交往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我们就 进行了大量的队员交往实践活动。“开心锁”咨询活动,“与老师交朋友”和爸妈交朋友等系列活动至今还是我们经常开展的好主题。
5、挖掘校本教材资源
校本课程建设,为劳动技术教育开展了新的资源库,我校能充分运用已有的《农村环境探索》校本教材中丰富活动,不断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调查、采访,观察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丰富学生的人人阅历,如中年级的《龙虾》一课中的活动就让学生十分喜爱,课文中有找龙虾,钓龙虾,看龙虾、烧龙虾、吃龙虾、说龙虾、评龙虾、画龙虾等一系列活动,着实让学生过了一把龙虾隐。
劳动技术教育的扎实推进,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支撑,来供总结,来供研究,就让我们从朦胧中开始探索起来,向着课程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Let’s
go!让我们现在就开始!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颁布后,近年来被淡化、弱化的劳动教育有了“硬指标”。生活即德育,处处是课堂。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石,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幸福,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走向幸福的彼岸。20xx年网课期间,疫情危机当前,同时也是队员们成长的契机。虽然足不出户,队员们却展现出不少积极品质。他们有行动力,抗“疫”健康餐定制活动一发起,全校队员们纷纷晒出了自己的作品;他们充满了创造力,看看不少队员的自创菜谱吧,让人不禁想跟着试试呢;他们也有着爱劳动、懂感恩的品质,全程自己动手,给家人带来一顿爱心美食,让家人幸福而感动的同时,也让队员们体验到父母平日做饭的不易,更懂得珍惜和感恩。
小小的一道菜,却倾注了莘莘学子的心思和力量,汇聚起来,那就是文德以“食”抗疫的大力量。健康抗“疫”,文德学子在行动!
作业目标
1.学会烹饪一种美食的方法。
2.在烹饪过程中认识各种食材以及其营养价值。
3.学会均衡营养、科学饮食的相关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
4.在享受烹饪乐趣的同时,学会关爱家人。
劳动过程
环节一:任务驱动,为家人定制一份抗疫美食。
内容:有哪些食物营养又健康?针对家庭成员的口味偏好,定制怎样的美食可以满足每个家庭成员的需求?如何处理食材,让食物变得色香味俱全?请你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食谱、食材处理方法、课外书、上网……)、咨询老师、家长、同伴等等,用心为家人定制一份抗疫美食。
时间安排:3月1日
学科融合与达成目标:结合信息技术所学到的信息搜索与整理技能,收集营养学知识和做饭技巧。
难度系数☆☆☆
预计时长:周末一小时
环节二:邀请家人点评,总结定制美食心得。
内容:
定制的美食是否受欢迎?制作食物前,你有计算一下所需成本和用时吗?为了吸引食客,你会提前设计好摆盘吗?这一切都是你发挥创意、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劳动技能的机会,请用心定制并记录下你的抗疫健康美食吧!
时间安排:3月5日至3月10日。
学科融合与达成目标:结合美术所学习到的美学知识,进行摆盘、制作电子海报或视频。
难度系数:☆☆☆☆
预计时长:一小时左右
完成情况
本次劳动作业收到三到六年级共24个班级二百余份作业反馈。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制营养套餐计划,并将一定类型的套餐进行归类,例如学霸套餐、女神套餐、护眼套餐等,推荐有代表性的作业。
本次案例选取了七份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在表现形式上有电子海报、手抄报、视频等不一而足。在作业中,学生针对套餐制定中的营养价值、色香味、制作方法等情况进行详细叙述,图文并茂。
总结反思
一、挖掘教材, 渗透传统文化思想
劳技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最先发生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每项劳动与技术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劳技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传播, 它应该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思想: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从今天走向明天的过程中留下的印记, 是中华名族文化的内涵之一。这些内容都隐藏在劳技教学内容中,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用好教材、挖掘教材,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
如在执教《中国结》这节课之前, 教师先布置学生查找关于中国结的文化。孩子们看着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中国结自然有了兴趣, 都提前做好了准备。上课时请学生来介绍。
生1:中国结源远流长, 远古时期, 还没有发明数字和文字, 人们就结一个绳结来记录。它可是文字的前身。
生2:中国结有很多种类, 如吉祥结、鞭炮结、平结、梅花结、双钱结、猴儿拳等等。
生3:中国结的形式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首尾可以互相衔接的造型。
生4:中国结有着团结、亲密、吉祥的意思。鞭炮结代表着喜庆。中国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辟邪物, 大多为红色!
……
孩子们在查找资料、摘录信息、介绍文化的过程中对中国结从古至今的变化演绎有了更深的理解。为孩子们的制作奠定了文化的基础, 让孩子们的制作变得更加有意义。
二、利用资源, 彰显“草根”文化特征
1.校园资源
我校一直以“打造绿色文化品牌,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工作思路, 以“以绿色之教育、育绿色之未来”为教育思想。这些理念思想中都突出了“绿色”, 即生态的含义。在我们的校园内有一块以“绿源”命名的生态园, 经过几年的规划和调整, 如今是总面积为2500 平方米的综合实践基地。基地中有橘、柿、梨、桃、枣、石榴、枇杷等果树和各种花卉、蔬菜及一些小动物。这些不就是资源吗?劳动技术教育就可以从这里开始……
以五年级《烹饪》这一单元为例, 教材中有西红柿炒鸡蛋、蒜泥黄瓜的内容。
孩子们综合实践课种植的蔬菜成熟了, 劳动技术课是他们分享成果的时候了, 孩子们欣然前往。在基地中将成熟的西红柿采摘好, 到鸡窝将鸡蛋捧在手心, 孩子们小心翼翼, 准备好食材进入“梦工厂”, 最后小组里呈现出了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西红柿炒鸡蛋, 孩子们品尝着自己种植、收获、制作的西红柿炒鸡蛋, 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呢?
由引可见, 校园内的建筑、设计里面可以开发的资源不少, 教师应该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让孩子们在劳动、收获、再加工的过程中感受劳动与技术的魅力, 感受往昔的农耕文明。
2.生活资源
劳动与技术来源于生活, 又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作为劳动与技术的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找到技术与生活的链接点。在学校里, 学生们最快乐的莫过于课间活动了, 他们活动的器材则也可以作为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展的资源。毽子、沙包都是孩子们大课间的活动项目, 于是怎么制作实用又有特色的毽子和沙包是孩子们又一探索的主题, 这能锻炼他们的缝纫能力。孩子们都拿来了自己的材料, 从简单的穿针、打结开始, 孩子们学得认真极了。
同时, 劳动与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往细处做, 做到细, 做到严, 做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事被大家忽略。而我们的孩子其实有敏锐的洞察力, 例如某天我发现我的讲台里有一些孩子送我的喜糖盒子, 这是孩子们送的礼物, 不忍扔掉, 放着又占据了很大的空间, 总是花时间在整理它们。一位细心的孩子提议:把这些盒子粘起来, 再包装美化一下, 就可以变成一个收纳盒, 老师还可以把一些零碎的东西分类放到盒子里, 找东西方便了, 桌面也整洁了。于是把这些盒子交给了她, 两天后我的讲台上多了个精致的收纳盒。榜样作用带领着这个班级的孩子开始收集生活中的“废品”, 经过再利用再加工, 变成生活中有用的物件, 这正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的。
3.本地资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兴趣出发, 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其学习热情。校园生活为劳技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劳技课也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 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 使之具有丰富而鲜明的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一些传统节日, 各地的风俗也各不相同, 这些风俗中也渗透了一些当地的文化, 例如当地有立夏吃蛋、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在劳技课我们就根据年级设计不同的与蛋有关的课题, 例如蛋壳上的艺术、美味炒蛋、茶叶蛋等。端午节孩子们就开始学包粽子, 可以采取年级互助的方式, 孩子们在端午节都能在学校的食堂领到自己包的粽子。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节日特色, 掌握一定的技术, 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校位于农村, 当地还有很多的手工艺技术, 例如修鞋匠、木匠、竹篾匠等,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人有着高超的技艺, 但由于机械的便捷, 这些技艺也渐渐被淘汰。我们可以开设此类课程, 请这些手工艺人进校教学, 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手艺, 培养他们的兴趣, 将传统手艺保存下来。
三、参与实践, 追求创新文化品质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 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育的起点在生活, 生活中的劳技和身边的劳技富有情境性、情趣性。劳技教育不应当把人文性与科学性分离开来, 只有将劳技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 学生才能产生热爱劳动和钻研劳动技术的思想热情和灵感。因此小学生需要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意识。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过程中, 要创设民主的课堂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在成功体验中提升他们的创新热情。创新是一种品质, 当这种品质变成习惯之后, 劳技教育会不断为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然而在不断研究实践的同时,我们也痛心地发现,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还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重模仿制作,轻自主创新;重成果质量,轻道德修养”等错误倾向,照本宣科的所谓“常态”教学还有一定市场。根据这一状况,我校发掘校园资源,建成了一个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简称“绿源生态园”)。并结合课程改革,设置了“绿源”校本课程,通过不断研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常态教学模式,即“搜集资料,共享资源——做中探究,尝试发现——合作交流,补充提高——立足创新,生成拓展”的常态四步教学法,并力求在教学中不断补充完善,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具体分述如下:
一、搜集资料,共享资源——从生活中预设
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是课程建设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必须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一类非学术性、非学科性的新型课程,应该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常态四步教学法根据此原则把“搜集资料,资源共享”作为第一步,即课前安排学生就活动内容进行调查,通过访问、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一起分享知识乐趣!例如《欢乐枇杷行》这一活动设计,课前老师布置学生针对枇杷的价值和不足之处进行资料搜集,在课堂上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作了精彩展示:
①我在图书馆的一本书上看到枇杷的营养价值很高,它含有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②我问了药店的阿姨,她说常吃枇杷可以预防感冒。③枇杷中的维生素B、胡萝卜素具有保护视力,促进儿童身体发育的作用,这是我自己在网上查到的。④(出示枇杷露)上次我咳嗽了,妈妈去药店买了这个枇杷露给我喝,喝下去感觉凉凉的,嗓子就没那么疼了……
通过让学生集思广益,多方查找,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而且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下一步探究的兴趣,也为探究做好相关的储备。
二、做中探究,尝试发现——从生活中提炼
劳动与技术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它的最根本特点。我校的常态四步教学法第二步是做中探究,尝试发现,即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活动材料,由学生自己确定探究内容,大胆进行尝试,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老师仅提供必要的、最基础的帮助,而探究的主体是学生。例如《心锁环》这一活动设计,教师没有直接出示心锁环的制作步骤,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尝试发现心锁环的制作诀窍,具体过程如下:
师:每个组只有一套心锁环,大家玩不过来怎么办?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做心锁环。怎么来制作呢?书本的第31页就有答案。(稍停顿,等学生翻到后再提下一步要求)请同学们认真看书,看看心锁环的结构和制作步骤,也可以看看老师出示的样品,用手摸摸,动脑想想。
①生:心锁环由横杆、弯杆和心形环组成。(你看得很认真)你们发现了吗?称它为心锁环主要是因为它有什么?(心形环)
师:横杆和弯杆有什么关系?
生:横杆和弯杆是合在一起的
师:所以我们把这部分称为锁环。
②生:制作心锁环需要用到铁丝和尖嘴钳。
师:这些工具材料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请看大屏幕,这三种不同长度的铁丝,分别是用来做心锁环哪一部分的?
生:10厘米的铁丝做横杆,12厘米的铁丝做弯杆,20厘米的铁丝做心形环。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刚才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你们就掌握了这么多知识,相信你们接下来会表现得更出色。
……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心锁环,初步明确了主要制作方法,但详细的步骤还不明确,需要在下一环节“合作交流,补充提高”中进一步形成制作的雏形框架。
三、合作交流,补充提高——到生活中再现
在学生自主探究、领悟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商定探究的具体内容和办法,或确定一个主题,再具体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然后动手操作。这个环节中,老师是参与者,又是引导者,或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建议,或提供相关的素材,或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以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包括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适时、适度的点拨。这就是我校常态四步教学法的第三步——合作交流,补充提高。再以《心锁环》为例,学生通过自学,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已经掌握了心锁环横杆的制作方法。只是还停留于观察总结阶段,需要进一步合作补充提高,所以老师又做了如下教学安排:
1.师:(出示横杆)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说说横杆的制作方法。
生:用10厘米的铁丝制作横杆,在铁丝的两端各弯出一个圆环。(加以手势说明)
……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大家说的方法来做一个横杆。
2.师:横杆和弯杆是一体的,弯杆怎么做呢?接下来就通过一段录像来学习制作弯杆的方法。(播放录像)请同学们用眼仔细观察,用耳仔细倾听,用心记一记。你能根据你看到的步骤试着做一个弯杆吗?(学生试做)
师:做弯杆时你还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生:要把横杆套上去之后再把弯杆的环口收紧。
生:弯杆的开口距离比横杆小,能在横杆上自由移动。
师:(拿一学生的作品)这个弯杆还有什么地方要加工一下?
生:为使U形弯杆看起来更直,可用尖嘴钳将圆环翻折一下。
3.师:现在这个心锁环还剩下什么没有完成?(心形环)
4.(学生试做)……
这样通过交流演示等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做”、“考察”、“实验”、“探究”、“想象”、“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心锁环的制作,大大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立足创新,生成拓展——到生活中置换
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我校的常态教学四步法最后一步是立足创新,生成拓展,即立足创新基点,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创新成果,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发现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或调整建议。例如《欢乐枇杷行》中学生小组劳动成果的展示环节:
1.(实物投影)我们小组做的是荷塘月色,你们瞧,调皮的小鱼正在荷塘里畅游,一只枇杷做成的小乌龟正在睡觉,荷塘里的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多么美丽啊,我祝愿大家像荷花一样亭亭玉立!
2.我们小组今天制作的是美味的枇杷粥,主要原料有枇杷、大米、冰糖,具有止咳、润肺、顺气的作用,想吃的同学、老师赶紧来尝一尝吧!
3.这锅枇杷红枣汤的主要原料是枇杷叶和红枣,每天泡洗能够清热解毒,长痱子的同学可要试一试哦!
……
这样,学生不仅尝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而且也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进行置换、反思,提高了学生对事物本质的准确把握度。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推荐阅读: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方案10-28
小学五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教案10-02
小学劳动教育现状10-28
小学劳动教育汇报材料10-04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案11-14
实施劳动技术教育06-20
小学劳动实践计划11-02
小学生劳动日记06-26
小学爱劳动活动方案10-07
小学义务劳动总结10-12